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第一章戏曲概说

第一节、什么是戏曲

一、什么是戏曲?

1、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

至咸淳(1265-1274),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声歇。

——[宋]刘埙《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

2、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

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有?戏曲?一词,凡二见。

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戏曲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撰写了《戏曲考原》、《宋元戏曲考》等著作,最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的?戏曲?概念。

然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辞海》

3、现代戏曲学的奠基人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朝秀才,著名学者。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4、现代戏曲学的另一位奠基人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长洲(今苏州)人。戏曲作家、表演家、理论家、教育家、收藏家。著有《奢摩他室曲话》《顾曲麈谈》《曲海目疏证》《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瞿安读曲记》《曲学通论》《南北词简谱》。著名门人有任二北、卢前、唐圭璋、王季思、钱南扬、万云骏等。

第二节、戏曲戏剧曲艺

1、戏曲与戏剧

同一关系:在中国古代,戏曲是戏剧的唯一形式,戏曲就是戏剧,戏剧就是戏曲。

并列关系:在现代,戏剧有时专指西方话剧,和古代戏曲形成并列关系。

属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样式。

2、戏曲和曲艺

戏曲主要以歌舞表演故事,曲艺主要以说唱表演故事。

戏曲主要是代言体结构,曲艺主要是叙述体结构。

3、曲艺及其种类

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以说讲和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情景,反映生活。

演员人数常为一至二三人,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走唱、拆唱(分角色唱)、彩唱(化装表演)。

按历史渊源和形式特点,有评话、相声、快板、大鼓、弹词、道情、牌子曲、走唱、时调小曲及少数民族曲艺等。各地各族现有三百多个曲种。

第三节、戏曲的基本特征

1、创作-表演的二元艺术体系。

混合型的剧本创作结构。

戏剧表演的综合性。

戏剧的程式化表演。

戏剧的虚拟性表演。

2、元明及清代前中期是以创作为中心的戏剧时代,出现了众多戏剧名家名作。

清代中后期以来逐渐转到以表演为中心的戏剧时代,出现了众多戏剧表演名家。

3、戏曲剧本文字通常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

4、戏曲表演特征

综合性:戏曲表演综合了诗歌、音乐、舞蹈、杂技、说唱、表演、美术等多种文学艺术元素,是一门综合艺术。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影视)。

程式化表演:程式动作指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夸张的规范性表演动作。?唱念做打皆精,文武昆乱不挡。?

虚拟性表演:虚拟动作指演员在表演原需附着实物的活动时,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所做的动作。扬鞭——骑马,划桨——行船

第四节、戏曲的发展过程

1、北宋时出现了宋杂剧。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戏剧形式。此前的表演皆是单一性而非综合性的艺术表演。

2、世界三大古剧:古希腊戏剧(公元前)古梵剧(公元后)中国古典戏曲(十世纪后

3、北宋灭亡后,中国的南北方出现了不同的戏曲发展形式。

北方由宋杂剧演化为金院本(行院的脚本)和元杂剧。明清两代杂剧发展变化并走向消亡。

南方在宋杂剧之后出现了南戏。南戏在宋元两代得到了大力发展。明清时,南戏演化为传奇。

清代中期(乾隆后期),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兴起,以昆剧为代表的传奇走向衰落。

雅部——昆剧

花部——地方戏(以京剧为代表)

?花雅之争?

戏曲进入了以表演为中心的时代

4、北方:宋杂剧——金院本——元明杂剧。

南方:宋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

清中叶:地方戏取代传奇,发展迅速。

5、戏曲发展的三次高潮

元杂剧的成熟是戏曲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明清传奇的创作(明嘉靖至清乾隆)是戏曲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京剧等地方戏的兴起(清中期以后)是戏曲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第五节、戏曲的价值和地位

1、戏曲几乎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全民共享的娱乐活动。

2、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东方艺术的重要成就。

3、在当代,戏曲也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分子。

第二章从先秦到唐五代的古剧

第一节、先秦歌舞

1、巫舞

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中略)如此,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中略)及少暤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

作享,家为巫史。?……

巫之事神,必用歌舞。《说文解字》

?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褎舞形,与工同意。?

故《商书》言:?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汉书·地理志》言:?陈太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

是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

商人好鬼,故伊尹独有巫风之戒。——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巫在祭祀的场合进行歌舞表演,巫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演员。

巫以歌舞表演的形式沟通人神关系,歌舞的目的在于娱神。

巫、尸、祝。

2、傩舞

傩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论语·乡党》:?乡人傩。?《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高诱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代宫廷中要举行驱除瘟疫厉鬼的傩祭,方相氏是其中主祭的巫官,?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周礼·夏官》)

《荀子·非相》:?仲尼面如蒙倛。?注:?杨倞曰:方相也。其首蒙茸,故曰蒙倛。?

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据《论语·乡党》记载,当时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敬地迎接(?乡人傩,朝服而阼立于阶?)。由此典故引申而来,清代以后的许多文人,多把年节出会中的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也泛称为"乡人傩",并为一些地方和寺庙碑文中引用。

傩祭风习,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沿袭下来,并不断发展,至明、清两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己发展成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并向戏曲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傩堂戏?、?地戏?。

傩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先秦文献记载,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

至今,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农村,仍保存着比较古老的傩舞形式,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江西的婺源、南丰、乐安等县的"傩舞",有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的"开山神"、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戏剧片段的"孟姜女"、"白蛇传"以及反映劳动生活的"绩麻舞"等。傩舞的表演形式与面具的制作,对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产生影响,如藏族的"羌姆",壮、瑶、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师公舞",就是吸收了傩舞的许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发展成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等著写的《中国傩文化通论》说:?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

傩戏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等省、区。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各地有?傩愿戏??傩堂戏??师公戏??师道戏??孟戏?等不同称谓,多以演《姜女寻夫》《柳毅传书》《庞氏女》等剧目为主。演出时多带面具,故又名?师公脸壳戏?。表演动作一般都较简单原始。音乐大多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故有的地方又称?和合腔?。——《辞海》

3、蜡祭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家及邮表(田叕)、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

八蜡,三代之戏礼也。岁终聚戏,此人情之所不免也。因附以礼义,亦曰不徒戏而已矣。祭必有尸,无尸曰奠,始死之奠,与释奠是也。今蜡谓之祭,盖有尸也。猫虎之尸,谁当为之?置鹿与女,谁当为之?非倡优而谁?葛带榛杖,以丧老物;黄冠草笠,以尊野服:皆戏之道也。子贡观蜡而不悦,孔子譬之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盖为是也。——《东坡志林·八蜡三代之戏礼》

4、巫舞——娱神

傩舞——驱鬼除疫

蜡祭——庆丰

第二节、先秦俳优

1、倡、俳、优、伶。

梨园、菊部、兰苑。

优孟、优施、优旃zhan

2、优孟衣冠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

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相楚,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自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至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史记·滑稽列传》

3、优伶戏文,自优孟抵掌孙叔,实始滥觞。——[明]胡应麟《庄岳委谈》

然则优之为技也,善肖人之形容,动人之观笑,与今无异耳。——[清]焦循《剧说》

要之,巫与优之别: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之,而优以男为之。至若优孟之为孙叔敖衣冠,而楚王欲以为相;优施一舞,而孔子谓其笑君;则于言语之外,其调戏亦以动作行之,与后世之优,颇复相类。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而此二者,固未可以后世戏剧视之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第三节、傀儡戏

1、偃师木人

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翌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俱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领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

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碎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皆具者。合会复如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与造化同功乎!?韶贰车载之以归。——《列子·汤问》

2、陈平秘计

傀儡子,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兵强于三面。垒中绝食。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机关,舞于陴间。阏氏望见,谓是生人,虑下其城,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史家但云陈平以秘计免,盖鄙其策下尔。后乐家翻为戏。——[唐]段安节《乐府杂录》

第四节、汉魏百戏

1、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史记·乐书》

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

头戴牛角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梁]任昉《述异记》

案秦名此乐为角抵,两两相当,角力,角伎、艺、射、御,故名角抵也。——《史记·李斯传》集解

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汉书·武帝纪》

2、东汉角抵戏又称百戏,张衡《西京赋》记长安角抵戏(百戏)演出情况,中有杂技、特技及?总会仙倡??鱼龙曼延??东海黄公?等三种化装歌舞表演。

3、东海黄公

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画地成川,流渭通泾。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

——[东汉]张衡《西京赋

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向余说古时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晋]葛洪《西京杂记》

第五节、南北朝隋唐歌舞

1、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谣娘》、窟礧子等戏。——[唐]杜佑《通典》

古之俳优,但以歌舞及戏谑为事。自汉以后,则间演故事;而合歌舞以演一事者,实始于北齐。顾其事至简,与其谓之戏,不若谓之舞之为当也。然后世戏剧之源,实自此始。——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2、大(代)面

代面出于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唐]杜佑《通典》

今净称?大面?,其以粉墨丹黄涂于面以代刻木,而有是称耶?然戏中亦间用假面。——[清]焦循《剧说》

3、拨(钵)头

拨头出自西域。胡人为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唐]杜佑《通典》

……戏者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唐]段安节《乐府杂录》

争走金车叱鞅牛,笑声唯是说?千秋?。

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钵头。——[唐]张祜《容儿弄钵头》

4、踏谣娘

《踏谣娘》:北齐有人姓苏,疱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

——[唐]崔令钦《教坊记》

第六节、参军戏

1、参军戏是隋唐两宋时期流行的一种科白类滑稽优戏。通常有两个角色表演:一个叫参军,是被戏弄的角色;一个叫苍鹘,是执行戏弄的角色。参军一般假扮官员,有?假官?之称,苍鹘或谓意为僮仆。参军、苍鹘是后世戏剧中净、末两个角色的来源。

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

——[唐]李商隐《骄儿诗》

石勒参军周延,为馆陶令,断官绢数万匹,下狱,以八议宥之。后每大会,使俳优著介帻,黄绢单衣。优问:?汝何官,在我辈中??曰:?我本为馆陶令。?斗数单衣曰:?正坐取是,故入汝辈中。?以为笑。

——[宋]《太平御览》引《赵书》

2、三教论衡

咸通中,优人李可及者,滑稽谐戏,独出辈流;虽不能托讽匡正,然智巧敏捷,亦不可多得。尝因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乃儒服儒巾,褎衣博带,摄齐以升讲座,自称?三教论衡?。其隅坐者问曰:?既言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是妇人。?问者惊曰:?何也??

对曰:?《金刚经》云:敷座而坐。或非妇人,何烦夫座,然后儿坐也。?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也??对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喻。

【注:敷:铺也,设也。此处谐?夫?音。】

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是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倘非妇人,何患乎有娠乎??上大悦。又问:?文宣王何人也??对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

【注:身:躯体。此处谐?娠?音。】

对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向非妇人,待嫁奚为??上意极欢,宠锡甚厚。翌日,授环卫之员外职。——高彦休《唐阙史》【注:贾,卖也。此处谐?嫁?音。】

3、二圣鬟

秦桧以绍兴十五年四月丙子朔,赐第望仙桥;丁丑,赐银绢万匹两,钱千万,彩千缣。有诏:?就第赐燕,假以教坊优伶。?宰执咸与。中席,优长诵致语,退;有参军者前,褒桧功德,一伶以荷叶交椅从之。诙语杂至,宾欢既洽。参军方拱揖谢,将就椅,忽坠其幞头,乃总发为髻,如行伍之巾,后有大巾鬟,为双叠胜。伶指而问曰:?此何鬟??曰:?二圣鬟。?遽以朴击其首,曰:?尔但坐太师交椅,请取银绢例物,此鬟掉脑后可也。?一坐失色。桧怒,明日下伶于狱,有死者。于是语禁始益繁。——岳珂《桯史》

4、樊恼自取

韩侂胄用兵既败,为之须发俱白,困闷不知所为。优伶因上赐侂胄宴,设樊迟、樊哙,旁有一人曰樊恼。又设一人,揖问迟:?谁与你取名??对以夫子所取。则拜曰:?此圣门之高弟也。?又揖问哙,曰:?谁名汝??对曰:?汉高祖所命。?则拜曰:?真汉家之名将也。?又揖恼,曰:?谁名汝??对以?樊恼自取?。——叶绍翁《四朝闻见面礼录》

第三章杂剧

第一节、宋杂剧

1、宋杂剧在最初是含有故事内容的各种声乐伎艺综合演出的总称,包括了歌舞、扮演、说唱诸般伎艺及汉唐以来传统的散乐、百戏的演出。

宋杂剧的演出场所叫瓦舍勾栏。

记载宋杂剧的文献主要有:孟元老《东京孟华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

2、且谓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名曰装孤。

先吹曲破断送,谓之把色。大抵全以故事,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此本是鉴戒,又隐于谏诤,故从便跣露,谓之无过虫耳。若欲驾前承应,亦无责罚。一时取圣颜笑,凡有谏诤,或谏官陈事,上不从,则此辈妆做故事,隐其情而谏之,于上颜亦无怒也。

又有杂扮,或曰杂班,又名经元子,又谓之拔和,即杂剧之后散段也。顷在汴京时,村落野夫,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装为山东、河北村叟,以资笑端。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

3、宋杂剧的意义

宋杂剧直接影响了金院本和元杂剧的创作与表演。

宋杂剧是一种综合性表演,改变了以前表演的单一性,标志着古典戏曲的正式形成。

第二节、元杂剧

(一)杂剧概说

1、元代戏曲:

元代戏曲包括杂剧和南戏两种样式。南戏产生比杂剧早,但杂剧发展得更为迅速,在元代远比南戏兴盛和成熟。

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性样式,是所谓?元曲?的重要的一部分。唐诗、宋词、元曲历来并称,可见杂剧在元代的地位。

杂剧主要发达于北方,演唱乐曲属北曲系统;南戏主要发展于南方,演唱乐曲属南曲系统。

2、杂剧和南戏的渊源:

参军戏——宋杂剧

宋杂剧——永嘉杂剧——南戏——传奇

宋杂剧——金院本(加诸宫调)——元杂剧

3、元杂剧的性质

如果说宋杂剧标志着古典戏剧的基本形成,那么元杂剧的兴盛表明古典戏剧开始成熟。

和传统文学不同的是,所谓元杂剧有两层含义:既是读的文学也是看/听的艺术。元杂剧的创作用于舞台表演。

以剧本言,元杂剧是诗剧;以舞台表演言,又是带有相当表演成份的歌剧。它减少了参军戏、宋杂剧中调笑取乐的成分,增加了不少表演的因素,是一种真正的戏剧。

4、元杂剧的性质

元杂剧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融合了诗歌、音乐、说白、美术、脸谱、舞蹈、表演等多种文艺样式。

在多种文艺样式中,歌唱、表演占主要地位(这也是南戏、传奇、京剧及地方戏的特点),所以后人称之为戏曲(戏指表演,曲指歌唱)。

元杂剧的音乐属于北曲系统(词乐属燕乐,南戏的音乐属南曲)。

5、元杂剧的体制

第一,剧本的基本结构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剧本有五折(《赵氏孤儿》)、六折(《秋千记》)或多本多折(《西厢记》5本21折)。?折?既是故事发展的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不同于南戏、传奇中的?出?。

孙楷第谈?折?

以是言之,则北曲所谓折应有三意:一以套曲言,所谓一折等于一章。一以科白言,所谓一折等于一场或一节。一以插入之歌曲舞曲乐曲言,所谓一折等于一遍。——《元曲新考》

元杂剧一本四折的结构受到了宋杂剧演出的影响。

楔子:剧本通常还有一个楔子,多则两、三个,也可以没有。楔子对剧情起介绍或连接作用,是剧本的有机部分,但在剧中的位置相对自由。放在开头的相当于开场戏,放在两折之间的相当于过场戏。楔子的篇幅比较短小,通常只有一、二支曲子,不用套曲,也不限由何角色演唱。

题目正名:剧本的后面有?题目正名?,也叫?题目?,或叫?正名?。一般是两句或四句对子,总括全剧的内容。习惯以最后一句作为剧名。

《单刀会》:

题目乔国老谏吴帝司马徽休官职

正名鲁子敬索荆州关大王单刀会

《调风月》:

正名双莺燕暗争春诈妮子调风月

第二,剧本文字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曲词为主,说白为宾,曲白相生,韵散结合。曲词重在抒情,说白重在叙事。曲白相生和联套演唱的体制是继承了宋金诸宫调的说唱方法。科范又叫科泛、科,主要指示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曲词宾白科介

(旦上云)红娘伏侍老夫人不得空便,偌早晚敢待来也。起得早了些儿,困思上来,我再睡些儿咱。(睡科)(红上云)奉小姐言语去看张生,因伏侍老夫人,未曾回小姐话去。不听得声音,敢又睡哩!我入去看一遭。(红唱)

[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绛台高,金荷小,银釭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

[醉春风]则见他钗軃玉斜横,髻偏云乱挽。日高犹自不明眸,畅好是懒懒。(旦做起身长叹科)(红唱)半晌抬身,几回搔耳,一声长叹。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

第三,杂剧中的每一折必须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构成,并且一韵到底。这跟套数的要求是一样的。但套数无宾白,无科范,体制上不同于一本四折的杂剧。个别情况下也会突破同一宫调的限制,于本宫之外借用别的宫调。

诸宫调的影响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的说唱艺术。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数万言的长篇,间杂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为宋神宗时艺人孔三传首创,元代渐趋衰落。现存作品有金代《刘知远》(佚名;残篇)、《西厢记》(董解元)及元代《天宝遗事》(王伯成;残篇)。

《中原音韵》十九韵部

1、东钟

2、江阳

3、支思

4、齐微

5、鱼模

6、皆来

7、真文 8、寒山 9、桓欢

10、先天 11、萧豪 12、歌戈

13、家麻 14、车遮 15、庚青

16、尤侯 17、侵寻 18、监咸

19、廉纤

《单刀会》所用宫调和韵部

第一折:仙吕(点绛唇、混江龙等十曲)。

萧豪韵(僚弱闹刀绍……)。

第二折: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十曲)。

尤侯韵(叟侯手袖友……)。

第三折:中吕(粉蝶儿、醉春风等十二曲)。

江阳韵(荒项阳创江……)。

第四折:双调(新水令、驻马听等九曲)。

车遮韵(叠叶阙穴社……)。

第四,元杂剧的每本戏必须由正末或正旦独唱(楔子可由别的角色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动作,被称为末本戏或旦本戏。这种体制也是受到宋杂剧和说唱诸宫调的影响。宋杂剧中男伶演出的叫浪子杂剧,女伶演出的叫弟子杂剧。

例:1、《单刀会》:末本戏(乔公、司马徽、关公唱)。

2、《窦娥冤》:旦本戏(窦娥唱)。

3、《西厢记》第一本:末本戏(张君瑞唱);

第二本:旦本戏(崔莺莺、红娘唱);

第三本:旦本戏(红娘唱);

第四本:由张、红、崔分折唱;

第五本:由崔、张、红分折唱

第五,宾白是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剧语言之一。宾白可以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里面(带白)。主要是当时的散体口语(散白),也有部分是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韵白)。有人物之间的对话(对白),也有人物独自叙述(独白)。宾白主要用于叙述故事的发展。

例:

净扮赛卢医上,诗云: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自家姓卢,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

做赛卢医……

卜儿上,云:老身蔡婆婆。……

做行科,云:蓦过隅头,转过屋角,早来到他家门首。赛卢医在家么?

卢医云:婆婆,家里来。……

——《窦娥冤》第一折

[叨叨令] 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蚤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什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窦娥冤》第三折

第六,剧本以代言体抒情和叙事。元杂剧受到说唱诸宫调的影响,突破了前代叙述体文学的限制,用代言体方式抒情和叙事。这是戏剧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王国维认为,代言体是戏曲区别于其它文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史记·廉颇列传》

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丰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莺莺传》)

当下崔宁和秀秀出府门,沿着河走到石灰桥。秀秀道:?崔大夫,我脚疼了,走不得。?(《碾玉观音》)

(鲁肃上,云)欢来不似今朝,喜来那逢今日。小官鲁子敬是也。我使黄文持书去请关公……(《单刀会》)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思凡》)

6、元杂剧的角色

元杂剧角色分末、旦、净、杂四大类:

末为男角,犹京剧中的‘生’,内分正末、副末、冲末、外末、小末等。

旦即女角之总称,亦分正旦、副旦、贴旦、外旦、小旦、老旦、花旦、色旦、搽旦等。

净犹京剧之花脸,其中又分净、副净、二净及丑,多扮演男性,间或有扮女性者。

杂,不以行当分,如:细酸、孛老、卜儿、倈儿、邦老、孤、祗从、卒子、曳剌等。

末、旦中的正末、正旦是主要角色(正色),其余(包括副末、贴旦、净、丑等)都是次要角色。

一本杂剧中只有正色独唱。

同一个角色可代表不同的剧中人。如《单刀会》。

正末、正旦有时可以是同一个演员,如《青楼集》中所载演员就不乏旦、末兼工者。

正末在装扮上除了本色脸、脂粉妆以外还有红脸、黑脸等粉墨妆。

净、杂等角色在剧中只有说白、动作,不能演唱。

净是粉墨滑稽妆,眼鼻间白粉圈甚明,眉形墨染。副末与杂色,也勾脸画目,但和主要角色相比有明显的差别。

元杂剧演员的面部化妆比宋金杂剧要丰富、细腻,可以看到戏曲化妆中末色、旦色、净色以及正副角色的进一步分化。演员服饰也力求精美,具有程式化的、装饰性的特征。

元杂剧角色有的沿自参军戏和宋杂剧,有的是元杂剧的新创。其角色分工较宋杂剧、金院本有重大变化,一角众脚,主次分明,更趋细密。

7、杂剧和南戏的比较

第一,乐曲。南戏所用乐曲属南曲,元杂剧所用乐曲属北曲。

第二,宫调。南戏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却无严密的宫调组织;元杂剧每折必须由同一宫调的乐曲组织而成。

第三,音韵。南戏用江浙一带的方言演唱,有平上去入四声;元杂剧用北方话演唱,无入声。

第四,声腔。南戏演变出海盐、余姚、弋阳、昆山等声腔,元杂剧无声腔。

第五,角色。南戏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元杂剧角色有末旦净杂。

第六,演唱。南戏各种角色都可演唱,演唱形式多样(独唱、对唱、接唱、轮唱、合唱);元杂剧只可由主要角色演唱,其他角色只说不唱。

第七,结构。南戏分出(人物的出场和退场),长短不限;元杂剧分折(故事情节段落和音乐段落),有一本四折的限制。

第八,伴奏。南戏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北杂剧以弦乐为主。

第九,乐风。南曲轻柔婉转,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北曲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

杂剧和南戏:

一本四折的杂剧和分出表演的南戏是我国戏曲艺术的两种主要形式。明清传奇是宋元南戏的发展,两者形式基本相同。

第三节:元代杂剧创作

1、元代杂剧的概貌

以元成宗大德(1297-1307)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元杂剧的繁盛期,作家、作品的数量相当可观。后期创作转向衰落,明显不如前期。

前期创作集中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后期则转移到东南沿海。

前期演剧活动最集中的城市是大都,此外在真定、汴梁、平阳、东平等城市及周围乡村地区也很盛。

在创作-表演的戏曲二元结构体系中,元杂剧是以剧本创作为中心而发展的。

作家有三类:书会才人作家、文人士夫作家、勾栏行院作家。

元杂剧依创作题材可分为爱情婚姻剧、社会剧、历史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等几类。

重要的杂剧选本有:明代臧懋循《元曲选》、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杂剧资料有: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贾仲明《录鬼簿续编》。

前期元杂剧繁盛的原因: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演出的社会化、商业化。

各民族异质文化的融合交流。

蒙古贵族的爱好欣赏。

优秀作家的被迫参与。

宋金杂剧、诸宫调、传奇、话本和其他通俗文艺的融合影响。

后期元杂剧衰落的原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使其失去了原先的土壤。

南方最有才华的作家没有进入杂剧创作。

蒙古统治者利用杂剧宣扬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巩固其统治。

科举制度的恢复拉走了不少作家。

元杂剧体制本身有一些缺点(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等)。

2、南北两大戏剧圈

元代的戏剧活动实际上形成了南北两个戏剧圈。

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觉。

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其他东南沿海地区。既流行南戏,也演出杂剧,两者相互辉映。

时期作家群创作中心代表作家

专插本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1.管理学的性质就是管理的二重性: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1)管理的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2)管理的艺术是指能熟练地应用管理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技巧达到某种效果。 (3)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性: A 、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 B 、管理学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 艺术性:在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 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4.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要点: 理论要点:管理的五种职能、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一般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1)管理的五种职能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是指: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是指: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5**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组织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1)对待变革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只要还管用就不要改变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不变革那就不管用了。 (2)在对待新观点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如果不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 (3)在关于谁对创新负责上,传统组织认为,创新是研发部门的事;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创新是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 (4)传统组织的主要担心是发生错误,而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担心是不学习不适应 (5)传统组织认为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竞争优势,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 (6)在管理者的职责上,传统组织认为,管理者职责是控制别人;而学习型组织认为,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 6**企业的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需要满足5 个条件: (1)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技术和技能的整合; (2)不是物理性资产; (3)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 (4)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摘要】中国画具有七千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到了儒、道、释等哲学文化思想以及民间艺术、外来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特有的形式体现着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必然影响到对中国美术的欣赏。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关键词】美术欣赏;中国画;写意;主体精神;意境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美术大师为我们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美术作品及理论著述,为我们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美术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美术,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1.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陈望衡、张涵在其著作《艺术美》中提出,艺术欣赏实质上艺术美的欣赏,是一种美感活动,艺术欣赏的特点主要是娱乐性、主客观辩证统一性、与创造过程的紧

密联系性等。1995年,尹少淳在其著作《美术及教育》中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1998年,张道一在其主编的《美术鉴赏》中提出,美术鉴赏对于鉴赏者来说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与艺术的创造一样,同是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等过程的系统组合。21世纪伊始,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近一步深入。2000年,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是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2001年,王向峰其著作《美的艺术显形》中指出,艺术欣赏的主要特征有:艺术品相对与欣赏者的外在性、艺术欣赏的过程性、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2002年,陈新汉在其著作《审美认识机制论》中提出,艺术欣赏是纯粹化、集中化的审美活动,是客观化审美活动的主观化,它作为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把握,是欣赏者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去间接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总之,美术的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2.写意

世界近代史 大二上册名词解释

织田信长泰姬陵东印度公司通讯委员会莱茵邦联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教皇子午线 葡萄牙和西班牙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葡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而大动干戈,互不相让。1493年5月,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发布训谕,规定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处,自北极至南极划一条线,区分西、葡的势力范围。1494年6月,两国据此正式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并同意将此线西移至西经43°40'。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后,两国在太平洋再起冲突,并于1529年签订《萨拉戈萨条约》,规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处划一线,线的东西两侧分别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两项条约,揭开了欧洲殖民列强瓜分世界的序幕。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代表人物,使文艺复兴时代成为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灿若群星的时代。 马基雅维里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律师家庭。曾长期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外交、军事等要职。因涉嫌反对美第奇家族而被逮捕,不久获释,归隐乡下开始著书。1513年,代表作《君主论》问世。全书26篇,主要论述为君之道。通过对历史和时事的分析,具体说明君主应具备的条件和才能,以及治理国家的策略。明确指出,要使国家统一,唯一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无限君权、并掌握强大军队的君主政权。他主张君主应把国家利益放首位。君主为达到政治目的,可以背弃信义、不择手段。在他看来,政治归根结底是力量问题。他的政治学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祖国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年级环114 姓名甘露 学号 110605092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指导教师张银川 2012年 6 月 20日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一.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已不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 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由简单的几何纹装饰。荣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其组合的雏形表明青铜礼器制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萌芽生长的阶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的主要装饰题材已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运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比较普遍。青铜器上

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形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的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已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到西周早期,青铜器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 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1.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和对贵金属的渴求,在宗教狂热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西欧一些探险家开始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世界市场扩大。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商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因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力图恢复希腊、罗马典文化,使之“复活”、“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传播到英法德等其他西欧国家,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使欧洲人开始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5.克伦威尔——

广东专插本管理学

一、单顶选择题 1著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的古典管理学家是()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梅奥 2根据罗伯特卡茨的观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的技能是()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领导技能 3有关研究表明,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 A.原则层次 B.惯例层次 C. 前惯例层次 D.后惯例层次 4下列因素中,不属于全球化任务环境的是() A.政治体制 B.供应商 C.顾客 D.竞争对手 5把全球作为一个单一的市场,认为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品味和喜好没有实质性差别而采用的全球化组织模式是() A.多国组织模式 B.国际组织模式 C.跨国组织模式 D.全球组织模式 6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中,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MRPH指的是() A.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B.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C.制造资源计划 D.企业资源计划 7在决策的影响因素中,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属于() A.环境因素 B.组织自身的因素 C.决策问题的性质 D.决策主体的因素 8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属于() A.定性快策方法 B.确定性快策方法 C.风险型决策方法 D.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9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 A.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10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是() A.程序 B.规则 c.方案D.预算 11制定战略类型的划分,属于成长战略范畴的是() A.收缩战略 B.剥离战略

C.市场开发 D.清算战略 12伍德沃德等人根据制造技术的复杂程序将技术划分成若干类,其中定制产品 采用的技术是() A.单件小批量生产技术 B.大批量生产技术 C.流程生产技术 D.连续生产技术 13按照工作的过程标准划分的组织部门化形式是() A.职能部门化和流程部门化 B.流程部门化和顾客部门化 C.顾客部门化和地域部门化 D.职能部门化和地域部门化 14信息的沟通和传递速度比较快,但主管对下属的监管和协调控制难度较大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A.矩阵型结构 B.动态网络型结构 C.扁平式组织结构 D.锥形式组织结构 15为了发挥专家的核心作用,减轻直线主管的任务负荷并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而 设立的职权是() A.直线职权 B.职能权限 C.参谋权限 D.管理权限 16组织变革的基本目标是() A.提高组织的效能 B.提高组织的效率 C.提高组织的获利能力 D.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 17与行政职位高低无关的权力是() A.奖赏性权力和惩罚性权力 B.感召性权场和春图生辅导 C.奖赏性权力和感召性权力 D.专长性权力和惩罚性权力 18根据权力运用方式不同,领导者可以划分为() A.集权式领导者和民主式领导 B.魅力型领导者和变革型领导者 C.事务型领导者和战略型领导者 D.激进型领导者和保守型领导者 19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参与型领导在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两个领导维度方 面表现为() A.高任务一低关系 B.高任务一高关系 C.低任务一高关系 D.低任务一低关系 20激励力、效价和期望值之间相互关系的表达式是() A.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B.激励力=效价X期望值 C.期望值=效价+激励力 D.期望值=效价x激励力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汉字书法早期发展 谢安 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2班 20120915010 内容摘要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之一,却也是唯一能够经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明。透过这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光辉历程和发展,我们可以从中洞悉到其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强悍生命力的源泉,也就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三大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中华文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大了它原有的兼容性,海纳百川,最终能够薪火相传至今。其中,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更是经过中华民族的代代相传,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不仅为国人所骄傲,更为全人类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将从书籍、网络、书法作品等方面去探讨汉字最初的起源、书法艺术的由来及人文价值、早期书法家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为更好的总结和发展汉字书法艺术、以及更规范的书写汉字而做出应有的贡献和价值。 序言 汉字作为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文明的一大瑰宝,无疑是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而书法艺术作为汉字的传承方式和表达艺术,更是深得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书法的考古价值不单纯从其本身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上去标判,而且还应用它的艺术价值去深入探讨。而着眼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我们不仅在艺术造诣上与前人相去甚

远,在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程度上,与前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快速普及,人们用笔书写汉字的机会被急速削减,这也造成了当代书法艺术发展迟缓的问题,尤其是当代的中小学生在文化启蒙阶段的汉字书写问题。各种“火星文”、错别字等层出不穷。在和平年代出现文化传承的问题,实属我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耻辱。 一、汉字及书法艺术起源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由是种种。但传说终究只是传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华文明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汉字考古的不断深入,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

传播学 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模式 59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 理化性质。 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适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 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抽样 280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又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以及多级抽样。由于各种原因,抽样调查在部分与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大众传播 111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如现代社会中的电视、报纸、广播等。 传播媒介 59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信息 42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塔罗瓦尔宣言》 247 该宣言是1981年由代表西方国家垄断大媒介利益的国际性院外活动集团——“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在法国的塔罗瓦尔召集的“自由之声”集会上所发表的。该宣言认为,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 容器人 151 “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 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容 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受众参与理论139 即民主参与理论,该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该理论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其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上限效果”假说232 该假说由艾蒂玛和克莱因与1977年提出,其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 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专插本管理学(两本教材)重点笔记

第一部分总论 一、管理活动 1 .识记 ( 1 ) .管理的概念或定义(周三多)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 2 )管理的基本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2 .领会 ( l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蔡茂生)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管理的性质——即管理二重性(蔡茂生) 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跟有效组织社会生产力相关的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联系的属性。 管理的二重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 3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茂生) 科学性 A 、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 B 、管理学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 艺术性 在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 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砰)管理者的角色(亨利一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 A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B 、信息角色:监督人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C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 5 )、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一卡茨Katz ) a .概念技能 b .技术技能 c .人际技能 霍桑试验―是指梅奥领导的于1924 一1932 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梅奥在总结霍桑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并于 1933 年出版。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a .工作定额。 b .标准化。 c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d .差别计件工资制。 e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另外,与泰罗同时代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和甘特等也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

中国美术简史结课论文

中国美术简史作业 201413031420 李岩

第一编大事记 第一章:史前美术 一·旧石器的造型与发展 1·【旧石器时代初期】 在四川巫山龙骨坡巫山人遗址,河北阳原小长梁与云南元谋人遗址,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发现的石器,多系形状不规则的刮削器,砍砸器及尖状器,很少有第二步加工,呈现出石器的原始形状及初步的类型分化。 2·【旧石器时代中期】 在距今约10万年的许家窑人遗址里发现的大约一千五百个石球,其光滑规则的造型体现出相当的造型能力。这显示出一种与泛灵论联系在一起的工具崇拜心理,但也体现出对造型的讲究脱离了实用目的。 3·【旧石器时代晚期】 晚期智人的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个时期的石器类型丰富,形状更加对称,加工益发精致。宁夏灵武水洞沟出土的尖状器以造型周正对称而著称。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和刻画艺术品 1·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装饰品,是距今约28940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装饰品。灵武水洞沟遗址发现以鸵鸟蛋壳磨成的穿孔串珠,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发现一颗钻孔石珠。在这些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 2·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一枚精致的骨针,证明当时任以缝纫兽皮作为御寒保暖的服饰。 3·1987年在河北兴隆发现的意见尺鹿角枝残段,是现知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原始刻画艺术品,应该以狩猎的巫术仪式有关。 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 1·【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华北地区的河北徐水南庄遗址,华南地区的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甑皮岩下层等遗址均出土粗陶片;徐水南庄头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碾轧加工粮食的工具,还伴出家禽骨骼;道县玉蟾岩发现最早的水稻谷壳。2·【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农业于本期已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黄河流域及北方主要种植粟类作物。陶雕,石雕,玉器开始出现。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石刻女神像。 3·【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a·本期农业与手工业出现分工,生产规模扩大。彩陶艺术十分流行,琢玉已成 为独立的部门。本期前段,流行向心式的聚落布局及氏族公共墓地,血缘纽带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11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5.“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7.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8.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9.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

管理学周三多第四版名词解释(15分必拿)

专插本管理学名词解释(15分必拿) 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人际技能:它或称人文技能,亦称人事技能,它是指成功地与別人打交道并与別人沟通的能力。 4.古典管理理论:它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它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以物为中心的"物本"管理理论,它认为经济利益是驱动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动力,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从静态的观点分析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等。 5.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指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的制度。 6.数量管理理论: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以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论和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化和决策。 7.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环境寻求相应的

管理模式。 8.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9.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道德在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有关注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 10.道德准则:是表明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组织期望员工遵守的道德规则的正式文件。 11.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遵守有关法律,经济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12.国际化经营:它涉及两个或更多囯家的经营活动,或者说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13.信息: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如报表、账册和图纸等。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14.信息的加工:是指对釆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別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 15.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16.确定型决策:是指各种决策方案未来的各种情况都非常明确,决策者确知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条件、决策过程及未来的结果,在决策过程

中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中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能思考,思考能带给我们科技,而更重要的,思考也带给了我们艺术,艺术赋予了我们生活魅力,抒发了我们心中的情感,传递了我们心中的思想。而艺术有很多种,看到的图画,听到的音乐,读到的文字,等等,而眼看,实际上是了解万物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作为一名大学生,不得不说我对艺术的了解实在是太贫乏了,所以选课之初,趁着这个机会,选了这门中国美术鉴赏,希望我对艺术能有体会了解。 中国美术的确很特别,其表现主要在于线条,在于布局,在于意境,这恐怕是其他所偶国家所不能比的,看似简简单单的几笔,画家却能够用远近呼应、以动衬静等手法将人物、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唯妙唯俏,这也是我们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所在! 从远古的陶瓷绘画,到魏晋的墓室彩绘砖,再到隋唐的壁画,个人感觉,相比较于西方油画的死板,我们中国美术讲究的是形散神聚,画家们举手投足之间一挥笔墨,就能表达自己对人物、事物的态度与看法——不论是一种巫术,还是讽刺官僚、表现民生疾苦,抑或是细致刻画某种动物等等。通过这几次选修课,我觉得古代的画家不仅仅是画家,他们往往能够用笔墨批判现实或者是表达某种愿望或抱负,总之,绘画的目的已经远远超越了欣赏,我们能够从众多的绘画之中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内涵美、意境美,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去研究的地方!

例如,甘肃出土的魏晋墓室彩绘砖上,《出行图》《屠牛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都能表达出了墓室画家的一种精神志向。在《屠牛图》图中,牛眼和人的衣服都是红色的,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把整幅图点染得意趣盎然、活泼生动。除此之外,这幅图更是表现出了民生疾苦。因为在古代是不允许随便杀牛的,而图中的人杀的恰恰又是一只瘦骨幼牛,可见当时生存环境的艰苦,充分表现出了笔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一种心中的怨恨之情。而在《出行图》中,更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讽刺了官僚主义,他呼吁劳动人民觉醒。 又如在我国古代鼎盛的唐朝唐太宗时期,吐蕃势力强势,唐太宗会见松赞干布的场景被阎立本用画笔记录了下来,在《步辇图》中,唐太宗被一群宫女所环绕、包围起来,并且就连座椅都是宫女们抬起来的,这些许表现了阎立本对当时唐太宗、当时整个唐朝的不满与讽刺。 还如,在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中,将晋武帝司马炎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肥硕的身躯,凶险耿直的眼神,充满杀气的目光,张牙舞爪的造型,都让我们跟恶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在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个出名的伪君子,尤其是晚年的司马炎,颓废无比,不理朝政,沉于女色,使朝政紊乱,庸臣当道,种下“八王之乱”祸根。而阎立本的这一幅画,精妙绝伦地刻画出晋武帝司马炎的形象,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其实,个人认为,我觉得中国美术是最能彰显我国文化特色的历史产物,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蕴,这不仅仅包括历史,更囊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