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文言文精讲精练(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文言文精讲精练(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文言文精讲精练(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文言文精讲精练(含答案),推荐文档

粤中庄有恭①,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将军方与客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②?”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③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④,便可对矣。”应声云:“( )棋半局,车无轮,( )无鞍,炮无烟火( )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庄有恭:清朝人,乾隆四年被钦点为状元,官至刑部尚书。②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③厅事:指大堂。④棋:象棋,由“卒”、“车”、“马”、“炮”、“象”、“士”、“将”组成。

7.下面“命”字的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3分)

A.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B.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

C.唐雎不辱使命.

D.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将军方与客弈,见其神格非凡。

(2)对,小事耳,何难之有!

9.依据所提供的信息,在下联句子的括号内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字。(3分)

上联: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下联:( )棋半局,车无轮,( )无鞍,炮无烟火( )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其从父兄①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止②,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③,岂可妄求叨越④,但当速反葱肆⑤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⑥,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选自《梁书.吕僧珍传》)

注释:①从父兄:堂兄。②既止:回故乡做官。③常分:固定的职业。④叨越:非分占有。⑤肆:店铺。⑥督邮廨(xiè):督邮办公的屋子。

1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斯:这)

B.可以调.素琴(调:调整)

C.平心率下,不私.亲戚(私:对……偏心)

D.但当速反.葱肆耳(反:通“返”,返回)

13.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用自然环境的清新来烘托陋室不陋,用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高雅来衬托陋室不陋。

B.【乙】文中,乡亲们劝吕僧珍把官衙搬走来扩大自己的住宅,他没有接受,表现了吕僧珍清正廉洁的品质。

C.【甲】文结尾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并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漏。

D.【乙】文讲述吕僧珍做官不为亲属开后门,不以权谋私的故事,他的品质在封建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

14、把“文言文阅读”文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

(一)

丞相牛公应举,知于頔相之奇俊也,特诣襄阳求知。住数月两见,以海客遇之,牛公怒而去。去后,忽召客将问曰:“累日前有牛秀才,发未?”曰:“已去。”“何以赠之?”曰:“与之五百。”“受之乎?”曰:“掷之于庭而去。”于公大恨,谓宾佐曰:“某盖事繁有阙违者。”立命小将赍绢五百、书一函,追之。曰:“未出界即领来,如已出界即送书信。”小将于界外追及牛公,不启封,揖回。

【注释】①牛公:即牛增孺,唐朝丞相,当时还是秀才。②于頔:人名,唐朝大臣。③海客:居无定所的江湖人。④客将:客籍将领。⑤赍:携带。

19.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1)以海客遇之()(2)于公大恨()

遇:A.相逢,不期而会 B.碰到,遭受 C.相待,接待

恨:A.遗憾,后悔 B.不满 C.通“很”,违逆,不听从。

20.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内填入被省略的内容。(3分)

()去后,()忽召客将问曰:“累日前有牛秀才,发未?”()曰:“已去。”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立命小将赍绢五百、书一函,追之。

22.结合文中语句,说说牛公是个怎样的人。(3分)

(二)

杞离谓熊蛰父曰:“子亦知有乌蜂乎?黄蜂殚.其力以为蜜,乌蜂不能为蜜而惟食蜜。故必尽逐其乌蜂,其不去.者众哜①而杀之。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②手瘃③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而子独邀④以食,先星.而卧,见日而未起,是无益于楚国者也。吾忧子之为乌蜂也。”

熊蛰父曰:“子不观夫人之面乎?目与鼻、口皆日用之急,独眉无所事,若可去也,然人皆有眉而子独无眉,其可观乎?以楚国之大,而不能容一遨④以食之士,吾恐其为无眉之人,以贻.观者笑也。”

注解:①哜(jiē)齐鸣声。②胝(zhī)老茧③瘃(zhú)冻疮。④遨(áo)游玩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黄蜂殚.其力以为蜜(竭尽)B.其不去.者众哜而杀之(离开)

C.先星.而卧(先前)D.以贻.观者笑也(留给)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句子: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手瘃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

20.文章一、二小节体现了熊蛰父的两个形象特征,请各用一成语概括。(4分)

参考答案:

7.(3分)B

8.(4分)(1)(2分)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神态气质非同一般。

(2)(2分)对对子(对子或对联),小事罢了,有什么难的!

9.(3分)残(象)、马、卒(兵)

参考译文:广东中部的庄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声。(他的)家邻近镇粤将军署,当时正在玩放风筝的游戏,(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庄有恭径直进入要求归还。那些衙役因为他岁数小而忽视了他,没有及时阻挡他进入。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神态气质非同一般,立刻质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将军说:“你读过书没有?曾经学过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对子,小事罢了,有什么难的!”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将军认为他夸大其词,于是就指着厅堂张贴的画叫他对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这里的一盘棋,便可以对了。”应声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参考答案:

19.C A

20.牛公于頔客将

21.于頔立即命令小将,带上一百匹绢绸,一封书信,追赶他。

22.当受到冷遇时,他“怒而去”,当赠他五百钱时,他“掷之于庭”,当于派人追上他,送上绢绸书信时,他“不启封,揖回”,可见他是一个个性鲜明,率性而为的人。

参考译文:丞相牛僧孺当年应举时,知道于頔看人非常准,就专门去襄阳拜访。他在襄阳住了数月,见了于頔两次,但于只是像对海客那样招待他,牛公很恼火,就走了。牛公走后,于忽然把待客的人找来问道:“几天前有个牛秀才的,走了没?”待客人说:“已经走了。”于又问:“送了他什么东西呀?”待客人答道:“给了五百个钱。”于问:“他接受了吗?”待客人答:“那人把钱扔在庭院里就走了。”于公非常不安,对身边的宾客说:“我因为事务繁杂,招待不周啊。”他立刻叫个手下带着绸绢、五百钱和一封书信去追,并吩咐说:“如果牛秀才还没出襄阳地界,就把他带回来。如果他已经离开襄阳地界,就把书信给他。”手下在襄阳地界之外追上了牛公,把信给了他,牛公却信都不开封,就作揖回绝了。

参考答案:

18(C)(3分)

19.如今身居朝廷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手上磨起老茧,脚上生了冻疮,尽力来担任王事的,(他们)都是对楚国有益的人。

20.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不劳而获);强词夺理(厚颜无耻、恬不知耻、巧舌如簧)参考译文:杞离对熊蛰说:“你也知道有一种乌蜂吗?黄蜂竭尽全力采花酿蜜,乌蜂不能酿蜜却只会吃蜜。所以那些赖着不走的,群蜂就齐鸣着咬死它。如今身居朝迁的人,不论官职大小,没有一个不是手上磨起老茧,脚上生了冻疮,尽力来担任王事,都是对楚国有益的人。但你却独自游玩而食,星星还没有出来,你就先入睡,太阳出来了,而你还没起身,你这对楚国没有好处的人啊。我担心你要成为乌蜂啊。”

熊蛰说:“你没有注意人的脸吗?眼睛和鼻子、嘴都是每天必须急用的,惟独眼眉没有什么事干,你可以把它去掉啊,然而人们都有眼眉而惟独你没有眼眉,那怎么好看呢?凭着楚国这样大,却不能容下一个游玩而食的士人,我担心那就要成为没有眼眉的人,而留给观看的人笑话了。”

【评语】

身居官职,就要竭其所能,勤政为民,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居其位而不谋其事,就像不劳而获的乌蜂一样,于国于民,何益之有?疏于操劳而强词夺理,更是厚颜无耻,自甘堕落。杞离谓熊蛰父曰:“子亦知有乌蜂乎?

高一文言文之词类活用

高一语文文言文字词整理: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 众不能堪,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不敢复有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 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名词作状语,在上) 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 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

(完整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班级()姓名()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 五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文言文重点虚词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重点虚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中考文言文的题型以及考点,掌握解题思路。 2.理解重点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以及用法。 3.进行知识的横向迁移,运用所学理解课外文言文的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用所学理解课外文言文大意。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四.授课类型: 复习课。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2017考试说明解读: 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 1.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读节奏。 2.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4. 了解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用法。 5. 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6. 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7.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8.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9.欣赏诗文典型的形象特点、鲜明的语言特征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 二.虚词: 1. 所谓虚词,是相对实词而言,就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的语法成分,但有帮助

作用的词,是副词、连词、介词、叹词、助词、拟声词这些词的统称。 2.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 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 起语助作用的,如: 也、乎、焉、哉 三.重点虚词讲解: (一).关于“之”: 1.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他们”、“它”、“它们”。 如:公与之乘,站于长勺。人皆吊之。 悉以咨之。先帝称之曰能。 2.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益慕圣贤之道。瞬发于畎亩之中。 3. 作动词,相当于“去”、“往”、“到”。 如:辍耕之垄上。寡助之至。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作助词,凑足音节或舒缓语气,不翻译。 如: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第二个“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5.作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 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 6.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给出相应的练习。 (二)关于“与”: 1.作介词,wèi,介绍行为动作对象,相当于“对”、“向”、 “给”、“替”。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 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 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①兔走.触株走.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 ④冀.复得兔冀.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 五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六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 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 子: 。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 是: 。 七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一

文言文通假字、词类活用总汇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 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 3、天雨墙坏(雨,下雨,)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 5、其家甚智其子(利,意动,认为……聪明) 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 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 8、愿为市鞍马(市,买,) 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有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二)名词作状语 1、窗扉洞开(像洞一样) 2、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 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 4、失期,法当斩(法,依照法律) 5、吾义固不杀人(义,按照道义)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虚词之用法讲解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虚词之用法讲解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虚词之用法讲解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例:(1)早.出暮.归。《促织》 (2)草.行露.宿。(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勾践灭吴》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例:(1)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例: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 ..于此。《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促织》 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二、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用在动词后的形容词,往往作宾语,因此活用为名词。 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处于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3、作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中心词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或者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就活用作一般动词。例:(1)欲穷.其林,《桃花源记》(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副词+形容词】例:(1)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用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3分)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4分)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

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捉刀]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4分)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三.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22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分) (1)先自度其足()()

(完整版)文言文词类活用(总结超好),推荐文档

【语法知识】 (名词)(副词)(动词)(形容词) (名词)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 词类活用的现象包括哪些? 名词的活用:一、作动词二、作状语三、使动用法四、意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一、作名词二、使动用法三、为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一、作名词二、作动词三、意动用法四、使动用法 数词的活用:一、作动词二、作名词三、作形容词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规律: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名词/数 (能愿动词如能、可、足、欲、会、当、该、须、愿、要、肯、敢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种植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踢 规律: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吾师道也《师说》学习 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驻军 规律: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是主谓、动宾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名+名/代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使眼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称王 规律四: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规律: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就活用为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课文言文词类活用 提示语:本练习为人教版初中6册文言文词类活用,同学们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七年级(上) 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A、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山市》) 洞: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5、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山市》) 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降低。 6、太傅寒雪日集。(《咏雪》) :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7、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太丘与友期》) 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8、天雨.墙外。(《智子疑邻》) 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9、其家甚智.其子(《智子疑邻》)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10、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 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靠近、接近。 11、家富.良马(《塞翁失马》) 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有很多”。 七年级(下)1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异: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1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伤仲永》)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 14、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名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15、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1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策: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7、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善于 18、会宾客大宴.。(《口技》) 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班级()姓名()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 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2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中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详解

◇高中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详解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门关崎岖又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到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文言文专题训练之词类活用

文言文专题训练之词类活用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1、A、衣.锦还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B、草菅 ..人命童子隅.坐而执烛。 C、富.国强.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神.出鬼.没侣.鱼虾而友.麋鹿选A 2、A、朝.秦暮.楚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B、祸.国殃.民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C、风.餐露.宿春风风.人,春雨雨.人 D、幕.天席.地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选B 3、A、先礼.后兵.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 B、入.不敷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息.事宁.人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有口皆碑.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选D 4、A、不胫.而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B、兵不血.刃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C、千金 ..一刻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虎.视眈眈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选C 5、A、百废.俱兴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B、川.流不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C、正.本清.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D、不耻.下问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选D 二、选择活用类型相同或者不同的一个选项8分 1.与“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目.项王 B. 云青青兮欲雨. C.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 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 2.与“(李实)遂奏(王)播为三原令,廷.诟之”一句中“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正.本清.源B.狼.奔豕.突 C.规.行矩.步 D.草.行露.宿 3.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春华.秋实 B.袖.手旁观

文言文虚词详解

文言文虚词复习 江苏省姜堰中学蔡桂忠 文言文中,虚词是相对于实词而言的,具体包括副词、助词、叹词、介词、连词等等。与实词相比较,虚词具有使用灵活、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变化范围大、数量相对少等特点。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所以,了解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是读懂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条件。 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是具体语境中常见的用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了降低难度,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往往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考试大纲》中对应该掌握的虚词的数量仅仅限定了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所以文言虚词的复习在全面理解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应学习辨别虚词的一般方法。 一、学习虚词,方法指导。 (一)、根据语境,合理推断。 语境主要是上下文。要确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1)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虚词的词性。 例如对虚词“之”的理解就是这样,“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这一句中出现了两个“之”,前一个“之”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可以确定是助词“的”,因为这里的“饶”和“德兴”之间是主从关系;但后一个“之”的解释就必须根据上文的内容来确定,应该是代词,指代长子苏迈。 同样,2005年全国(Ⅰ)卷中出现的句子“举手指之而言,遽志识聪慧,有异常童。”中,“之”处于带宾语动词“指”的后面,在句中就是以代词的身份出现的,代指群鸟。类似的还有2006年江西卷中出现的“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其中“之”也是以代词的身份出现的。 相反,如果出现在动词的前面,主语的后面,“之”就是以助词的身份出现了,例如2006年福建卷中的“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和“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两句中的“之”都是处于主语跟谓语之间的,因而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以根据虚词出现的语境,我们可以判定虚词的词性。 (2)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确定虚词的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彰显出来,理解虚词的意思要根据上下文语境。例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一句中的“而”,其意义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上文讲的是“击鼓出兵,兵器相接,士兵们丢盔弃甲,拖着兵器”,下文“走”应该翻译成“逃跑”。把上下文的意思连起来讲,这里的“而”就是连词,士兵逃跑的具体情状,修饰限制“走”的。所以“而”就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的,表示修饰。 依此类推: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表示并列关系)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表示因果关系)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假设关系)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表示递进关系)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表示承接关系)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表示转折关系)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表示修饰关系) …… (二)、结合全句,把握意义。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语法或语气作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为动用法知识讲解

精品文档 概念:“为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造福人 民”“服务教改”即该用法的沿用。 语法特点: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宾语怎么样”,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宾语怎么样”。当然,这里所说的动词,也都包括已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这是无用赘述的。 四种类型:“为动”的“为”读作去声,它在这里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为说明方便起见,我们把为动用法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例如: (1)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宾语“国”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像,而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一动作行为的。 (2)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祝之”译为“为她而祈祷”。宾语“之”是动词谓语“祝”的目的。 (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司马迁《报任安书》) “死节”译为“为(坚持)气节而死”。宾语“节”是动词谓语“死”的目的。 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例如: 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陈寿《三国志· 魏书·方技传》) “便苦咳嗽”译为“就因为咳嗽而感到痛苦”。“苦”,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动词,为动用法。“咳嗽”是“苦”的原因。 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例如: (1)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名我”译为“给我起(这个)名字”。名,这里作动词用,为动用法,意思是“给……起名”。 (2)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精品文档

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2006年5月山东省郓城一中 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召忽曾与管仲一起事公子纠 (《史记管宴列传》) 1.给未加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2.为下面句中加黑的词,选出正确的义项。 ①鲍叔遂进管仲() A.进献B.进言C.靠近D.举荐 ②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A.不像B.不才C.不孝敬D.不好 3.与句中加黑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及小白立为桓公() A.立土动及百尺B.今其智乃仅不能及 C.及至始皇D.战、守、迁皆不及施 ②天下人不多管仲之贤() A.尝与鲍叔贾,分钱财多自与B.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C.多见其不知量也D.是以古之人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③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所识穷乏者德我欤B.而心目耳力俱穷 C.固将愁苦而终穷D.穷凶极恶 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B.吾从而师之

古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古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有: 1、名词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1)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3)一狼洞其中。(《狼》)洞:原为名词,现做动词,可译为“打洞”。 2、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谓语前,起一种修饰或限制作用时的用法。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不需要依靠介词的介引,它省略了介词,但不是省略句。 (1)表示比喻、比拟,可用名词前加介词去理解,翻译成“像……一样”。 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狗一样”。 例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斗、蛇: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2)表示方位、处所,可译成“到……”“在……”。 例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东: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到东方”。 例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山: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在山上”。 (3)表示工具、方法、依据,可译为“用……”。 例1:乃丹书帛曰“陈涉王”。(《陈涉世家》丹:原为名词,朱砂。在这里用作状语,可译为“用朱砂”。 例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用箕畚”。 (4)表方向,可译为“向……”,多为方位名词左状语。 例1: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前: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前”。 例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北、南: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北”“向南”。 (5)表时间,多为时间名词。 例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每天”。 例2: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一天天地”。 3、形容词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

初中文言文六个常用虚词详解

初中文言文六个常用虚词详解 一、之 (一)代词 (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完整版)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 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