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唐太宗”》教学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Tips:1.教学过程中括号中的内容为设计意图以及思路。
2.教学过程中括号外的内容为课件展示以及教师的过渡和总结性语言。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教学设计【教材和高考分析及应对策略】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九课内容。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以及其治国理念和策略。
通过对近五年全国卷一试题的分析发现,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是高考的常考点,其中2015年考察的成吉思汗与丘处机西行,2014年是包拯,2013年是王安石,2012年是道光帝,2011年是钱玄同,近五年的新课标一卷除了2011年考察近代以外,其余都是古代政治家。
考察角度各异,可分为背景类、原因类、作用和意义类和内容、措施类。
而且除了2013年的第一问让概括指出道光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之外,其他的均直接考察考生对历史阶段性特征的理解,对问题的把握和灵活应对能力。
不过我还注意到2011年的试题是考察的是陈寿、朱熹和郭沫若对曹操的态度还有人物评价的方法。
且材料即使不是整段的文言文,也会在关键位置因为文言文。
综上,我认为古代政治家的评价侧重于政治家生涯的重要事件的原因、背景、内容或措施、意义和作用方面,且要多引入文言文原典材料,引导学生概括和总结。
且,封建帝王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也是影视剧涉及较多的素材,所以在课堂结束,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以实现课堂的升华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尤其应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普通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且历史基础知识和素养会比较差,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积极地去学习,要多正面引导。
【课程标准】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唐太宗德治的特点和贞观之治的表现;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学会人物评价的方法: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一分为二。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案【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分析成因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成因。
难点: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一、出生:李渊次子、出生贵族、文武双全、隋末乱世、完成统一二、角色1:天策上将(公元617-624)角色2:“逆子”玄武门之变: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又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
★讨论一: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三、贞观之治角色3:唐承隋制的有道明君角色4:以民为本的盛世明君①完善制度:②制定律法:③发展科举:角色5: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帝王(唐太宗)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殂逝(逝世),遂亡一镜矣。
——《旧唐书·传》角色6:“天可汗”试列举归顺唐朝的主要少数民族以及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角色7:唐文化的缔造者—— 西天取经、 东渡三、唐太宗的结局:晚年骄逸、服丹而亡四、课堂小结★关于贞观之治提示:大唐盛世的出现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不是个人的作用,唐太宗只是中等人才,作用有限。
此观点基本上是对的,但也有偏颇之处,主要是对唐太宗的个人作用肯定不够。
应从“时会”(即时势造英雄)和“人力”(即个人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评价唐太宗提示: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评价:一、归纳法,总结其政治活动,根据各项政治活动逐项评价;二、两点论,分别指出积极贡献和不足,再得出结论。
既要反对英雄史观,不过分地突出唐太宗的个人作用,也不能忽略英雄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
同时还要与别的帝王相比并体现出他杰出的个人才能和重大历史贡献。
课堂小测:1、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 .唐初调整政策使社会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C .唐太宗的开明政策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 .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乐清市翁洋二中林雪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
它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入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玄武门之变”与“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中已学过有关唐太宗的知识,且平时多多少少也有看过关于唐太宗的影视作品,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应该比较熟悉,这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和目标的达成。
2、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解决,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③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实时体验,评说唐太宗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会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知道他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2.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绩,认识他的贡献。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
2.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政绩。
三、教学难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对唐太宗治国理念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PPT或其他辅助教学工具。
3. 教学卡片或历史人物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的画像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教学内容:a.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
b.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政绩。
c.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如“以民为本”、“任人唯贤”等,并分析这些理念在当时的实践和影响。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唐太宗时期的具体政策,如“贞观之治”、“括户政策”等,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5.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研究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分享研究成果。
6. 总结: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进行总结,强调他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论文,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实践。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和提高学习效果。
七、评价建议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的小论文、作业和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八、拓展活动1.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遗迹和相关文化。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知道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使国家迅速走向繁荣富强。
2.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使学生认识到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智慧和品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文化成就,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
2. 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和文化成就。
三、教学难点1. 唐太宗治国策略的深刻内涵。
2. 唐太宗时期文化成就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太宗的生平、治国策略和文化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唐太宗治国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经验和启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出生、继位、治国等。
2. 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选拔贤能、重视农业、加强军事等。
3. 唐太宗时期的文化成就:诗歌、书法、绘画等。
4.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任人唯贤、包容宽厚、奖惩分明等。
5. 唐太宗的军事才能:统一中国、抗击外敌等。
6. 唐太宗的外交策略:和亲政策、友好交往等。
7. 唐太宗的民生政策:减轻赋税、关心民生等。
8. 唐太宗的改革成果:国家繁荣、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等。
9.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皇帝等。
10. 对唐太宗的评价和启示:从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中得到的启示,如何做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领导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唐太宗的生平: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背景、继位过程以及他的政治智慧。
3. 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讲解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4. 探讨唐太宗的文化成就:介绍唐太宗时期的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示大唐文化的繁荣。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标要求】(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2、总结贞观之治的原因及表现。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4、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唐太宗的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学习,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教学难点】1、通过讨论谈谈贞观之治的原因和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教学过程】导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你对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请大家说一下与唐有关的现象和人物。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从提取有关“唐太宗”的信息,导入新课。
介绍本节课主要几幅图片,走入盛唐。
一、变:玄武门之变。
1、教者简单介绍:结合图片2、玄武政变,隆登帝位。
(学生讲故事)3、谈谈你对此事件认识。
二、治:贞观之治1、表现: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
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玄武门之变1.晋阳起兵〔材料一〕是时,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
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
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相告,惧不见听。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太宗本纪?〔材料二〕十三年,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
群贼蜂起,江都阻绝,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俄而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太宗与王威、高君雅将集兵讨之。
高祖乃命太宗与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各募兵,旬日间众且一万,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于河东。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解读】?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是记载唐代历史的主要著作,各有特点。
?旧唐书?较为冗长,?新唐书?在?旧唐书?的根底上有所删减,并且补充一些史实。
欧阳修的?新唐书?是在宋代儒学复兴后的背景下完成的,有强烈的儒家伦理标准。
?旧唐书?和?新唐书?在文字上繁简不一,通过比照阅读,能对唐代历史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
唐太宗的皇位不是合法继承得来的,而是通过杀兄逼父取得的。
这种行为不符合封建法统和封建伦理,在统治者看来,是不能贻给子孙,垂为法鉴的。
因此,唐太宗在夺取皇位后,就着手修改国史,为自己辩护。
贞观史臣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大事铺陈太宗在武德时的功绩,竭力抹杀太子建成在创立唐朝过程中的奉献,并且大大贬低高祖的作用。
所以从晋阳起兵到玄武门之变,其中的史实多被太宗集团篡改或删除,乃至歪曲,甚至虚构。
因此,对于这一时段的史料在解读的时候要注意甄别。
通过比照?旧唐书?和?新唐书?,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端倪。
晋阳起兵是反隋的活动,是在极端隐蔽的情况下筹划的,其真相本不易知,及贞观史臣篡改国史以后,就更加难以探明其究竟,所幸史料还不算少,通过比拟模糊的记载还是能窥探其大概。
材料说明:①唐太宗在起义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的是唐高祖李渊起兵时,唐太宗才18岁;而他的哥哥李建成已经26岁了,在阅历和经验上要比李世民丰富,可以独当一面。
无锡市高中历史教学新秀评比材料·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江苏省宜兴一中王江 2010年11月23日一、单元整体感知:本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为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第四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第一单元,共有三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涉及的历史人物类型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选择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位重要的皇帝,分别是中国封建社会初建时期的秦始皇,发展至鼎盛时期的唐太宗,走向衰落时期的康熙帝,应该说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历程来看这三个人物的选择很具有典型性。
从教材内容的选择看,本单元知识围绕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的历程这样一条主线,突出了秦始皇的创立新制、开拓疆土,唐太宗的知人善任、对外开放,康熙帝的改革弊政、维护统一。
秦始皇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唐太宗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了鼎盛时期,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他们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创建发展采取的措施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从单元内容的教育价值取向看,通过对三大帝王历史活动的深入研究与学习,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清晰地理顺历史发展脉络,以期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选择适合于自己并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生活道路,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的过程中,还可以感受古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宏伟抱负、宽广胸襟,激励学生发展成长,也可以强化学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从本单元在本书中的地位来看,本单元为本册书的起始单元,学好本单元的三位历史人物,对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历史人物类型,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二、本课教材、教法、学法分析: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识记:“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评说“唐太宗”》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七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具备了基本的分析探究能力,老师稍加引导就能够将课文中的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
近几年,电视节目里放的历史戏很多。
里面的历史人物各不相同,特别是有些历史人物与书本上所描述的截然不同。
每当上课讲到书上某个历史人物时,学生都会把电视剧中的历史人物及其所演绎的情节当成是历史事件来举例说明,还郑重其事的告诉你,应该是这样的。
有时真让人哭笑不得。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一直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章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繁盛的隋唐时代,《贞观之治》则是唐朝历史的开篇,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
而在本次案例中,我将着重以“贞观之治”这一框内容为主。
在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进行学习。
如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唐代总体概况的影音资料,通过精心的设计与营造,学生很快便融入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中。
案例描述:
片段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多媒体影音资料“唐代社会风貌的画面及解说词: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急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有一览众山小的壮志。
”)
师:请同学们根据画面及解说词的提示,猜猜看,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
生:唐朝。
(异口同声)
(学生很容易根据解说词判断出是唐朝,问题虽很简单,但正确的判断会增强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增强了他们进一步探究这个最富朝气的、最强盛的时代的建立与发展的兴趣。
)师:同学们判断得非常正确,那么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怎样开创、发展的?谁的历史活动深深影响并成就了这个时代?让我们走进唐朝,共同学习《贞观之治》。
片段二:辨证思维,客观评价
(在学生了解什么是“贞观之治”及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之后,插入玄武门之变的图片,让了解其原委的学生讲述,以便让不知道的学生简单了解其中的史实。
)
师: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当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
在你的心目中,他还是不是一位明君?为什么?
(在学习贞观之治之后,学生在内心当中已经树立了李世民一代贤明君主的形象,而玄武门之变似乎给他的贤明抹了“黑”,杀戮亲兄弟、对父亲不孝的李世民还是不是一位明君呢?学生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
生 1:权力的斗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我活的,假使李世民没有先下手,他就有可能被他的兄弟杀掉。
我认为他还不失为明君,玄武门之变后登上皇位的他能励精图治,推动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生 2:唐太宗李世民为唐朝的建立及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他比他的兄长李建成更有远见卓识。
但在那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时代,如果他不去争,就只能屈居人下,对于他个人而言是壮志难酬,对于大唐王朝发展而言则有可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生 3:我认为评说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是否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太宗即位以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戒奢从简、从谏如流,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样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社会景象。
在我心目中,玄武门之变无损于他的英明形象。
生 4:据我所知李建成其人并非像有些史书上记载的那样是个平庸的、禄禄无为之辈,他其实也很有才华,如果他当了皇帝,也会把唐朝治理得很好,所以我觉得李世民还是过于狠毒了,杀戮亲兄弟有损于他一代明君的形象。
生 5:(反驳生4)李建成确实也有才华,但跟李世民比他要逊色得多。
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实行一视同仁的开明的民族政策,而且他重视人才,连魏征这样曾经的政敌,他都能不计前嫌予以重用,这是何等的气量与胸怀!而正是有像魏征这样的众多人才的辅佐,才有了初唐的气象万千。
李建成会有这样的远见与胸怀吗?
生 6:再怎么说唐太宗也不应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那毕竟是他的亲兄弟呀!
生 5:(反驳生6)如果李世民不先下手为强的话,他就有可能被杀。
“贞观之治”又从何谈起?
生 7:你的意思就是提倡我们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喽。
只要目标正确,就可以采取任何方式去实现吗?
生 5:(回应生7)我们现代社会是讲法制的,当然不允许。
但是历史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唐太宗李世民生活在封建时代,宫廷政变司空见惯,那是一场鱼死网破的政治斗争。
判断他究竟是不是一位贤明君主,应该看他即位后的历史贡献。
生 8:我认为唐太宗是道德上的罪人,历史上的功臣。
生 9:对,汉高祖刘邦以前还被人叱为市井无赖呢,但后人对他的评价还是予以肯定的,就是因为他为大汉王朝的建立及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师:同学们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确,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应当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将人物放在其生活的特定历史年代中进行评价。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只是从伦理道德角度评价,而是应看他的历史活动的影响。
也许在道德上唐太宗李世民应遭受谴责,
但他生活的特定历史年代,又使他不能去“仁慈”。
唐太宗以他的远见卓识、宽广的政治胸怀,博揽群才、励精图治,推动了唐朝历史的发展,对于整个历史而言,他功不可没…… 案例分析:
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从此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反思这节课,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
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用哪些方法和途径。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的时间。
同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课堂情境,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因为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备课时,我也没有充分考虑过这个问题)。
我非常诚恳地向同学们鞠了一躬,说:“同学们,对不起,这个问题课后我查资料再告诉大家好吗?”虽然同学们没意见,但是,我看到刚才那位提问的同学的那种失望的神情,我的心好象被刀刺了一下,难受极了。
过后我深刻地反思:
一、今后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深入钻研教材,不能只侧重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要更多的考虑到隐藏在教材中的问题,考虑到教学过程的设计,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提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的储备。
二、课堂教学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
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