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地理课程设置与结构的优缺点

我国地理课程设置与结构的优缺点

我国地理课程设置与结构的优缺点
我国地理课程设置与结构的优缺点

1.将我国地理课程设置与结构和国外地理课设置与程结构进行比较,你认为我国地理课程设置与结构具有那些方面的优点和缺点?

一、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地理课程设置情况

1.英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现今英国已成为西方国家中重视中学地理教育的典型

2.法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法国年级数为逆数,九年级相当于小学三年级,六年级相当于初一,二年级相当于高一。高中三年分长期中学和短期中学两类,长期中学的出路是升大学,学生按将来要考的不同学士学位分为五组:A组(哲学和文学)、B组(经济和社会)、C组(数学和自然科学)、T 组(农科学和技术)

3.日本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日本对中学地理教育一直比较重视,二战后曾进行过多次地理课程改革。1989年公布了改革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新的学习指导要领,初、高中分别自1993年和1994年起实行。初一、二地理安排在社会科目中,每周2学时。初三地理安排在由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综合组成的“理科”中,每周3---4学时。高中为学分制,修满80分方能毕业。高中分社会科和理科。社会科中选修地理A(2学分),理科选修地理B(4学分)。

4.德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德国统一后教育仍实行各州自治,各州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各州把地理作为一门必修课,且有各自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德国小学为4年,称基础学校。中学学制复杂,有9年制的完全中学、6年制的实科学校和5年制的国民学校,其中以完全中学最多。

5.美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美国普通基础教育学制为12年,分段则主要是6、3、3制,即小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也有的地方实行4、4、4制,6、2、4制或5、3、4制的。美国实施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责任不在联邦政府而在各州,州负有主要责任,地方承担具体责任。在这种教育管理体制下,全国没有统一的中学教学计划,各州自行其事,学校地理教育地位不稳定。近年由于美国地理学界不断努力,以及地理学与社会发展的结合需求,地理教育正在受到重视。初中地理一般为必修课程,设置类似我国的初一和初二,每周2---3学时。课程内容为地球、世界地理和美国地理;高中地理为选修课,课程内容由各学校自定,主要有地球和宇宙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地理等由学生自由选择。过去地理教育在美国中学未受重视,公民地理知识水平低,导致美国在世界贸易竞争中比不上日本。为了加强地理教育,1991年美国总统老布什提出《美国2000年教育计划》中将地理列为中学五门核心课程之一。

《国家地理标准》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基础地理教育中地理技能的培养划分为提出问题、收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回答地理问题等五个环节。

6.俄罗斯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教育经历了深刻的变革。1992年7月《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中小学实行11年学制,5、6、7、8、9年级相当于初中,10、11年级相当于高中。地理课时的安排为小学阶段每学期均有,每周2学时;初中阶段5年级每周2学时,6年级每周3学时,7年级6课时,8、9年级均为8学时。高中阶段10、11年级每周均为4学时。但目前俄罗斯许多学校仍实施原苏联的传统地理教学计划,在5---10年级单独开设地理课。

二、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

我国地理课程的设置受历史沿革的影响比较大,在此主要归纳“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地理课程的设置情况。文化大革命以后,地理课程逐步得到恢复,学时逐渐增多。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地理课程教育逐渐重视,从课程内容减少到只剩区域地理又逐渐调整、增加地理课程内容,课时也逐渐增加,到2000年我国地理课程设置在五个年级,共12课时。在初中阶段,地理课程设置是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总体以区域地理为主;高中阶段课程内容涵盖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人地关系,教材侧重体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住区可持续发展。

我国地理课程设置的优点:我国地理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完整,地理理论基础覆盖全面,并且开始观众现代社会的人地关系矛盾及全球性问题;我国地理课程设置的缺点:首先理论基础体系完整,但缺乏实践性内容,其次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涉及较少,最后就是对地理科学研究前沿的问题涉及缺乏。

2.举例说明地理课程目标应如何处理好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地理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答:按照课程理论的观点,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中级、各类学校具体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课程目标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是对过于概括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针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发展、社会需要、学科知识三方面来制定,它对具体学科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目标设计,是为了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明确每堂课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和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特别是

为了更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将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巧妙整合在一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终极目标,应该优先考虑设置,能力过程和方法是组织地理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而知识和技能目标则是前两类目标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的最基础目标。这三个目标在表述时候可以单独分开,也可以相互结合在一起表述,但知识与技能是载体和基础,过程和方法是依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终极归宿。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将教学目标统筹考虑,实现最佳结合。教学目标的切入口要小,必须着眼于本节(章)学生能达成的学习目标,切忌高而全,大而空。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一是地理课程标准,二是地理教材,三是学生。地理课程标准是指导中学地理各项教学活动的国家指令性文件,地理课程目标所把握的是地理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因此设计教学目标要综合以上三个要素,注意一下几个问题。①不能以地理课程的“内容标准”代替地理教学目标。如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地理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规定了学生在每一部分课程学习结束后,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但他不是详细,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来直接代替相应的课时教学目标。而应依据地理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课时教学目标。②在一则教学目标中尽量指出一条要求。在设计地理教学目标时应避免在一则教学目标内,含有多条教学要求。当学生没有表现出教师所期望的行为时,如果含有多条教学要求,教师较难根据此教学目标进行评价。③要正确协调好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关系。教学目标设计是采用“行为目标”表述方式,是以分析方式进行的,即按照三个领域分别设计出若干个目标。在实施教学目标时,往往是将三方面目标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叙述时逐条分析的目地是为了全面具体的把握教学目标,综合的实现教学目标。因而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必须考虑到实施。

3.简述中外地理课程管理与课程类型的主要特点?

答:(一)中外地理课程管理的主要特点:中外地理课程管理存在差异,归纳为以下管理模式。

(1)中、日统一型管理模式:中、日教育相似,由国家统一进行课程管理,全国具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方式。这种统一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对地理知识进行一个完整、系统地学习和认识,基础理论较为扎实。但缺点是较少地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造成学科间、学科与社会间的割裂与分离,并由于学科未受到重视,造成地理学习的效率不高等问题出现。同时这种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2)美国分散型课程管理模式:这是一种由地方或学校来管理课程的一种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灵活多样”,表现为地方或学校甚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教育需求,灵活地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课程。但是对比中国的“统一型”模式,学生的学习不能完全照顾到知识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种管理模式的缺点是,易造成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教学质量差异过大,不具有可比性。

(3)英国由分散型走向统一型课程管理模式:英国的教育历来重视个性发展和教育自由,长期以来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随着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的通过,英国结束了没有统一地理教学标准的历史,并且在1991年3月正式颁布了《国家地理教学》,规定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内容为地理技能、区域知识与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环境地理五大部分。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非常符合教育规律,使地理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乡土地理到全球地理循序渐进,并将能力培养贯穿于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二)中外地理课程类型的特点:世界主要国家学校地理课程设置差异较大,主要分为学科地理课程设置、综合地理课程设置。学科地理课程设置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地理课程自成一科。其主要特点是地理课程从小学开始教授,重视乡土地理,基本上按乡土地理—区域地理—系统地理顺序进行教育。综合地理课程设置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把地理课程结合在社会科目中,其形式与英、法相反,地理教育完全(美日)或部分(德)融会与社会科学中。其主要共同特点是传授的知识具有实用性,重视个性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是其最大的优点。但过于分散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不能适应继续教育的需要,不利于合格地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4.你认为应如何拓宽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地理教师的创造性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地理课程资源是指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地理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各种教学材料、地理模型、实践活动材料及其场所、录像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图书馆(室),以及与地理教学相关的有关部门,如气象站(台)、水文观测站、天文馆、博物馆等,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参观、实习的野外也属于地理课程资源的范畴。开发与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地理课程目标,为地理课程提供多种素材、案例和条件,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教师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发现、精于运用和梳理储备一切可用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教师自身认知策略、思维习惯、教学风格和工作方式等这些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独特作用,不断提高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2. 基于教材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到目前为止,地理教材依然是学习地理教育中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地理教科书依然是地理课程内容最主要的载体,是学校地理教育最基本的依据。基于教材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有:(1)联系生活经验,实现教材内容的生活化;(2)利用实验探究,实现教材内容的操作化;(3)关注认知水平,实现教材内容的问题化;(4)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教材内容的生命化。总之,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在对地理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时,应跳出教材的束缚,有效地驾驭教材,将地理教材内容生活化、操作化、问题化和生命化,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基于学生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在影响教学的各项因素中,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教学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更是珍贵的教学资源。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是(1)以学生成长经历为主线的资源开发;(2)以学生家庭背景为主线的资源开发;(3)以学生研究性成果为主线的资源开发。还有,在现代信息社会,更要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影响。

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地理师资队伍的建设摆在首位,这是因为地理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地理教师的素质状况、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发展观等决定着地理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水平的发挥。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其创造性会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和发展。

5.你认为编制地理教学目标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那些?评价地理教学目标编制的指标体系应涵盖那些内容?

答:(一)设计地理教学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基于三维目标的关系思考,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有机

整体。

2.层次性原则。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虑到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

3.具体性原则。目标应当具体明确,地理目标制定得越具体,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就越准确,对目标实现状况的检验就越可靠。同时,还要求在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学习水平要求的基础上,准确选择和使用具体行动意义的动词。

4.灵活原则。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应认真钻研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出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教学目标。(二)地理教学目标编制的评价:教学目标的切入点要小,必须着眼于本节(章)学生能达成的学习目标,切忌高而全、大而空。拟定教学目标务求词句简练,既要有高度的概括,又要避免空泛;既要言简意赅,又要一目了然。所以课程目标编制的评价要看

(1)是否全面且重点突出。所谓全面,是指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制时,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目标都要考虑到,并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去体现。所谓重点突出,是指在课堂要落实知、能、情的各项目标中,应该有所侧重,尤其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能牵强。强调教学目标要全面,并不是说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必须包括知、能、情等各个方面。因为受教学内容等的限制,要求在每一堂课都必须落实所有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编制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时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重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轻过程方法、情感领域的学习目标;二是为了全面而全面,“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既全面,又重点突出。教学目标的表述力求明确、具体,可观察和测量,避免用含糊不清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述。

(2)是否注意层次性和联系性。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体系中最底层的,也是最具体、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单元目标、课程目标等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目标逐一去落实的。可以说,没有课堂教学目标,其上位的地理教学目标就无法落实,地理教育目的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地理教师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必须从地理课程的总目的出发,在明确阶段、单元目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注意考虑目标体系的横向作用,例如知、能、情、技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同时也要注意各层次目标的纵向联系(如上位目标的要求),使各单元教学目标之间、课时教学目标之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地理教学目标是学生预期学习的结果。从纵向上看,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客观上都要通过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实现,从较低层次逐步达到较高层次;从横向看,不同的学生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学目标的编制也要适应这种多层次的要求。无论是地理认知领域,还是地理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都应根据不同的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高低层次不同的目标,反对缺少层次,或将学习要求都集中在较高层次或较低层次上的做法。

(3)是否体现科学性和适应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的实际,不能把学生已掌握的内容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不能把教学目标订得太高,让学生达不到。教师要认真研究本节课内容教学是适合传授知识、形成技能,还是发展能力,或是可以结合哪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讲授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练习课则主要是巩固学生的知识,形成技能。

6.你认为在日常地理教学中,通过哪些途径来拓展学生地理学习的参与过程、体验地理知识的原创过程、探究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和经历地理知识的应用过程?

答:(1)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地理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地

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以使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求知欲、探索欲,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教学时适当联系地理学科的新发现、新问题、新理论(包括假说),例如太空、海洋和南极洲探索的新成果,厄尔尼诺现象,地球起源,时空转换、外星文明、百慕大和费城试验等地理之谜,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

(2)迁移转化学生原有学习兴趣。学生的个人兴趣有很大差异,学习兴趣、非学习兴趣均可以以一定方式与地理学习联系起来,迁移转化为地理学习兴趣,这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方法。其依据是地理学科涉及面广、横向联系千丝万缕。例如,旅游资源的地理基础和地理分布,风土人情的地理背景和衣食住行习惯的地理分布,邮票上的地理内容,国旗图案的地理性,各国文学艺术作品的地理基础、体育比赛所在地的地理条件等等,都可以使学生已有的潜在的兴趣,在地理学习中被有意识地得到激发。

(3)以学习方式唤起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就是从对活动方式的喜闻乐见转化发展而来的。最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方式是地理野外学习、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精彩的自然世界加上地理教师的循循善导,可使学生求知求真的心理得到满足,这对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有极大的作用。尤其是乡土地理课程的设置,可使学生从熟视无睹的周围环境中揭示出深刻的道理,从而收到凡事出奇的效果,这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科学态度有重要作用。同时,地理课堂讨论、竞赛、辩论、角色扮演、读图自学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4)增强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得到满足,也会增强学习的内部动机。地理学习中教师应为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管理提供尽量多的机会,如参与制订地理学习计划、组织地理学习小组、开展集体讨论和刺激集体荣誉感的小组竞赛等,给学生创造自己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地理学习中可以提出一些追溯过去,预测未来的问题,或者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和似是而非的问题,如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上有海生动物化石、为什么青藏高原高寒而光合作用强,为什么南极洲有煤田等,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促进其进一步学习的要求。地理略图、纲要信号、资料表、对比表,乃至地理实验,都可以先由教师示范,再由学生设计,增强地理学习的主动性。

6.依据教师对课程内容及活动的控制程度,谈谈你对封闭式、引导式、开放式三种地理教学策略的特点、教学内容处理、学生参与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并就个人体会撰写一篇研究小论文。

答:首先,三种主要教学模式的特点:封闭式教学是一种将教学活动限定在某一区域内,并将学员的饮食、住宿、课外活动也都集中在同一个校区内进行的教学活动。我国大部分的寄宿式中小学采取的是封闭式教学,一些私立学校也是封闭式教学,而大部分军事院校则全部采取封闭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好处是学员可以专心致志的学习,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不用操心交通、餐饮等事情。弊端是缺乏与社会的联系。短期的封闭还是有利于学习的,长期的封闭需要相应的活动和心理辅导,否则容易引起心理的不适。

引导式教学其实来自于匈牙利学者András Peto引导式教育理论的启发迁移。引导教育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由András Peto不断探索后所创建。该法的理论基础是指通过他人的引导、诱发和教育,采用综合的康复手段,调动患者的自主运动等各方面的潜力,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来激发患者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此来促进功能障碍者的改善。应用到教学当中,引导教学法是一种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总体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它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改变知识的传输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通过积极主

动的思维活动,与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和探索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索知识,去发现、探索、掌握方法或共同点,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式教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设立学习目标,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与途径,如阅读、讨论、网络浏览,相关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总体上达到获取教学目标要求。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认知科学,建构主义学说,人本主义理论以及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个人实践活动为途径,进行知识建构、能力发展和人格完善,并树立相应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学习观、质量观、人才观。

下面想就开放式教学模式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开放式教学模式应用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开放式教学模式对于地理教学之所以重要,体现在地理学科本身的开放性属性决定地理教学正好可以与开放式教学模式相匹配。

1.地理学科的开放性体现

1.1地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会随时产生许多新成果、新知识、新观念,这些内容需要及时反映到地理课程内容中来,以体现课程内容的朝代特征。中学地理是中学各课程中唯一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课程。这些内容都是开放性话题,其功能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协调的人地关系等科学的地理思想,使学生能够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理解、认识和评价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形成对这些问题应当采取何种正确行为方式的地理价值观念,从而具有参与中国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国际交往、合作与竞争的基本素质,适应新时代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地理课程的内容的选择还将密切关注地理信息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科学发展及对地理课程内容的重大影响,特别是要考虑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影响。

1.2地理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地理的空间特性和学科研究范围,决定地理课程的教学不能拘泥封闭在一个教室空间当中。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教学空间囿于学校和教室中,学生不能在实践中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方式造成了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学空间向社会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教学地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选择教学空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多种锻炼,培养了自己的能力,开放式的教学空间可扩展到野外实习场所、社会实践单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来安排不同的教学空间,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步,智力与非智力的兼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组织学生阅读地理课外读物、观看地理影片、地理电视节目、参观天文馆、气象台、自然博物馆、经济建设成就展览、民族风俗展览等,进行天象观察、气象观察、地震测报、环境临测、野外观察、地理调查等活动。

2.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2.1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

教学模型。包括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2.2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破除以讲解教材、传授知识为主,阻碍学生创造力的传统方式,采用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接受继续教育能力的开放式模式。

2.3开放式教学模式强调自我学习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缺少自主学习能力对很多人的发展构成为重要障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匾乏

等都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后遗症。

2.4开放式教学模式期望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大自然等多种渠道地对教学中的抽象内容可视化,让学生大范围接触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论点,突破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督促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方式对课堂学习进行深化和补充,由自己去理解、甄别、判断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新)高中地理课程学分认定方案

高中地理课程学分认定方案 (初步设想) 陕西师大附中地理教研组 一、学分认定的依据 高中地理课程学分认定的依据是《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管理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陕西师大附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实施方案》的安排意见,以及《陕西师大附中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I课程设置方案》、《陕西师大附中高中地理校本课程(选修Ⅱ课程)设置方案》和《陕西师大附中高中地理模块学习评价方案》等。 二、学分评价的指标 地理模块的学分认定采用学习过程评价和模块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习过程评价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具体指标包括: 1.出勤情况(10分) 全勤或病事假在3节课以内(有正规手续)。(10分) 病事假在5节课以内(有正规手续),无故缺课1节以内。(8分) 病事假在8节课以内(有正规手续),无故缺课2节以内。(6分) 病事假超过4周(有正规手续),无故缺课3节以上。(3分) 出勤情况由班级考勤员与课代表统计,由教师给予认定。 2.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表现(30分) 学生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表现由学生本人、学习小组的同学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认定。 课堂学习(10%):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质疑、理解能力等方面。例如:表1 对地理概念的理解能力的评价标准与等级划分

实践活动(20%):包括参与态度、合作精神、收集资料、分析能力、作业质量等方面。 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要关注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是否具有地理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否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是否具有地理审美情趣和鉴赏力。 (2)科学精神与态度:在观察、调查、实验、和报告撰写中是否精确、严谨,是否具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是否初步形成了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是否养成了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 3.模块考试成绩(60%) 地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I的模块考试,采用书面笔试进行。选修模块II可以采用提交探究报告、在网页上展示成果、撰写小论文、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及书面笔试等多种形式,由任课老师提出方案,报学校课程委员会批准。 模块考试成绩指一个模块学习结束后,最后的考试成绩,满分为100分。期中考试和期末成绩按4:6的比例计算出最后的模块分数。 表2 陕西师大附中学生地理学习模块评价指标

(完整版)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 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①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 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 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2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 2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为极昼,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为极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极圈以内为极夜。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2.四季的划分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复习的一般 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新高考】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I课程设置方案

【新高考】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I课程设置方案 一、课程简介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把地理科目包括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中,与之配套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对地理课程共设计了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 3个必修模块,是全体学生共同必修的地理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共计6学分。 和现行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比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的3个必修模块涵盖了高一地理(必修)和高二、高三地理(选修)的大部分内容,还增加了部分现行教学大纲中没有的知识点,内容增加、课时减少,教学难度相应加大。 必修模块中,《地理1》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紧扣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注意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地理2》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主要阐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的内涵。 《地理3》以区域为载体,选择典型案例,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同时介绍了体现时代气息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7个选修模块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属于文、理兼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属于技术范畴,文、理兼有。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二、课程设置 根据《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陕西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规定,我校按照省级示范性高中所需要达到的要求,准备为学生开设3个地理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I模块的全部课程。为保证教学秩序,我们建议,高一学年上学期学校只设置必修内容,按正常的行政班教学。以后逐步增设选修内容,选修I 尽可能少跨班或不跨班,选修II学生可跨班级选修。 1.课表安排 表1 陕西师大附中高中地理课程开课计划表

高中地理必备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备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备的知识点总结 想学好高中地理,可以多看看书本,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一 章一节的重点好,从而使得自己可以从容把握地理的整体性和框架性。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二、城市化对自然环境 ___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 ___ (1)对气候 ___:热岛效应、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 ___: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 ___: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是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区域差异分析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 类 活 动 差异成因具体表现 农 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 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 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 异 工 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 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 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 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 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 差异 城 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 水平等差异 交 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 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活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理念、新实践、新思维在地理课堂中不断涌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别样优势的方法使地课堂精彩纷呈。不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研读新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确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量大,而时间较为紧张。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我们只有对这些内容研究透彻,在指导学生学习及复习备考的环节中,才能做到明确思路,做到知识无遗漏,能力有侧重,避免简单教教材,使有效资源最大化。 第二,素养导向,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如何与学科知识结合,这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止于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知识的学习提升、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合理优化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源于课本而不限于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超全 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 向南北降低 23o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共有5条,这些基本理念和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的6条基本理念相比较,有些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有些则有性质上或者程度上的不同。高中地理课程的5条基本理念可以概括成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以上两条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课程最核心的理念。而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上。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谐统一的高中地理课程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

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必修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

江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 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组成。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由“地理 1 ”“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所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和融合。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 “环境保护” “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七个模块组成,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自2005 年9 月开始,江苏省进入了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一个突出的困难表现为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普遍感到教学深度、广度难以把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强化教师的课标意识,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作用。为了贯彻落实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科学地把握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称为《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主要是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进行梳理和细化,针对其中的具体内容提出较为明确的教学要求,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内容标准” ,涵盖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当中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地理3”)。二是“学习要求”,主要是依据各项内容标准提出的具体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涉及三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模块中应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并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高二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梳理

高二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梳理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1 1、世界三大人种:白色人种(欧洲北美大洋洲非洲背部、亚洲西南部),分布范 围最广;黄色人种(亚洲东部、东南部、北部和美洲部分地区)人数最多,黑色人 种(非洲南部、大洋洲和美国境内);种族无优劣 2、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面积俄罗斯1707,第二加拿大997,三位中国960,四位美国937;人口最多中国,印度第二,美国第三;按经济发展态势将世界分为 发达国家(20个,主要有美加英法德意日新澳)和发展中国家。区域地理知识点。 3、语言联合国日常用语: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使 用适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4、中国外交政策:对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宗旨维护世界的和平。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2 经度与纬度 ①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 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_半球。 ②纬度:某地的地球半径与北极星之间的夹角,赤道为0°,北极点为90°N, 南极点90°S..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地球仪上某点的纬度就是该点 上北极星的仰角大小) ④大洋中部经线:太平洋──180度经线;大西洋──西经20度经线;印度洋─东 经80度经线;北冰洋─跨360度经度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3 1.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2.大陆:亚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文/王倩 【摘要】校本课程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地理教案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校本课程的设计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内容分析、学生分析和课堂设计四个部分。 关键词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确立了“三维教案目标”。该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在课程中有效地引进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把地理教案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选材施教”。基于学校教案质量的提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校本课程就开始酝酿与编纂了。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意识和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地理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课程目标(1)学生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学生能调用知识,分析判断地理现象背后的成因,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课程内容 在课程理念和目标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本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天气,气象,气候的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气候与节气文化 第三部分气候与诗词创作 第四部分气候与服饰 第五部分气候与美食 第六部分气候与建筑 第七部分天气、气候与中医文化和健康 第八部分气候与农林牧业 第九部分气象、气候与旅游 第十部分气象、气候与灾害 4.课程实施对象和安排 本教程安排在高一年级。需要12个课时。利用第九节课进行选修。 二、内容分析 《杂话气候》课程内容的设置浅显,通俗,感性知识和联系实际生活的文字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自拍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们有亲近感和熟悉感。很容易走进学生心中,增加了可读性。课程内容围绕着“有用的地理”“趣味地理”“实用地理”编写文字材料,图表信息。具体分导言(教师寄语及美文)、正文、插图(景观图、自拍照片、表格、专业图)、阅读(学习方法与窍门)、活动等几个板块。其中活动板块形式有调查(发现问题)、板报、手抄报、论文(成果展示)、宣传(社会实践,走出去)、演讲、辩论赛(交流完善)等。每部分都根据内容配有音乐或舞蹈,带领学生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从感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地理需要背诵、掌握的重点知识点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3. 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1. (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 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 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 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 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 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 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 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 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 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 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