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定稿)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定稿)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定稿)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定稿)

NANCHANG UNIVERSITY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SELF-TAUGHT GRADUATION THESIS

论文题目: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准考证号:

专业层次:

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

起讫日期: 201 年月日至月日

目录

文摘 (1)

关键词 (1)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

1.1临床资料 (1)

1.2治疗方法 (1)

1.3护理方法 (2)

1.3.1术后护理 (2)

1.3.2切口及引流管护理 (2)

1.3.3心理护理 (2)

1.4预防并发症 (2)

1.4.1预防感染 (2)

1.4.2预防褥疮 (2)

1.4.3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

1.4.4预防髋关节脱位 (3)

1.5康复锻炼 (3)

2 结果 (4)

3讨论 (4)

参考文献: (4)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XXX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337016

文摘:目的:探讨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有效护理模式。方法: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术后加强基础护理,并科学合理的制定功能锻炼计划,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本组52名患者均未出现关节脱位、感染、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至一年,患者假体及髋关节功能良好,均能下地行走,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疗效的基础,高质量、细心的护理,科学合理的制定康复方案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才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

序言:老年人存在骨质疏松易诱发跌倒而造成髋关节易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在1938年被应用于临床[1],该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较简单,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消除股骨颈骨折骨不连和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我科自2009年8月份至2014年8月份共收治52例老年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实施高质量、细心的护理,明显提高了老年人髋关节骨折患者的治愈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55-95岁,平均年龄75岁,平均住院日20天;其中股骨颈粉碎性骨折30例,股骨头坏死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2例。22例存在3种以上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常见老年病。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行皮牵引,完善各项检查,结合患者自身内科疾病邀请相应专科医生会诊,将各项异常情况控制良好后再进行手术。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高危患者术中使用有创动脉监测,手术切口采用后外侧切口[2]。全部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补充钙剂1200mg/天,维生素D300IU/天。术前及术后两周应用密钙息注射剂50IU/天,肌肉注射。出院时给予密固达注射剂5mg静滴,每年1次。

1.3护理方法

1.3.1术后护理

术后在患者大腿之间放置软枕,以防止患肢外旋,内收。去枕平卧6h,低流量吸氧6h,心电监护,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6%以上。注意患者意识状态,保持输液通畅,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和末梢皮温、色泽、毛细血管充盈、有无肿胀、麻木、足背动脉搏动、活动及疼痛,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患者采用体位在手术期间、手术后、功能锻炼时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基本要求[3]是保持人工股骨头与130°~140°的轻度外翻和前倾12°~15°。

1.3.2切口及引流管护理

术后要严密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出,对渗血较多者, 要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外, 局部应予以无菌棉垫衬之,遵循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对于切口放置引流者,要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状态,防止逆行感染,观察引流液量、性质并做好记录。术后24h,引流液若超过400ml且为新鲜血, 24-72h后引流量<50ml/d,可拔除引流管。观察尿管是否通畅,避免打折,受压,术后6h夹管,2-3h定时开放,锻炼膀胱肌收缩功能,术后3天拔除尿管。

1.3.3心理护理

术后疼痛致使老人情绪波动,加之担心患肢是否能尽快痊愈时,我们应同患者家属一起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转移老人的注意力和调动其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疼痛难忍时可采用镇痛剂止痛。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应热情、主动、周到,耐心解释和回答患者,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1.4预防并发症

1.4.1预防感染

术前及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前3天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以及上肢的扩胸运动等,禁止吸烟以增强肺活量,减少肺及气管内分泌物的生成,可以一定程度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4]。留置尿管期间,每天用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嘱多饮水可有效地预防泌尿系感染。

1.4.2预防褥疮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预防褥疮的方法,亲自示范和指导家属协助患者使用健侧腿蹬在创面上抬高臀部,并双手插在臀部及尾部做好局部按摩,2-3小时翻身1次,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并做好患者的局部护理;帮助患者舒适的体位,提供舒

适整洁的床单,调节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等。

1.4.3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资料显示,国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40%,因此预防很重要,如早期抬高下肢和早期活动,应用加压袜,科学指导饮食都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DVT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5],尤其对于40岁以上或者曾有DVT史、恶性肿瘤或脑梗死病史的患者[6],往往由于患者术后体位受限活动减少、术中体位的扭转和手术视野的牵拉等,致使血液回流不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进而引起DVT。术后1~2d叮嘱患者及家属减少下肢不必要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减少髋关节脱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可以通过有效地按摩手法,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减轻患肢的疼痛[7]。

1.4.4预防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为0.2%~6.2%,绝大多数发生于术后1个月[8]。术后恢复软组织张力是预防髋关节脱位最重要的措施,给患者穿丁字鞋,保持患肢外展30度中立位,必要时在双下肢间置梯形枕,以防患肢的外旋式内收;避免在患侧臀部肌肉注射。

1.5康复锻炼

康复锻炼以主动为主,被动为辅的原则。术后麻醉消失后,在术侧肢下方垫适当厚度的软垫,使之保持一定的屈曲度,减轻术后疼痛。患者可即行趾关节、踝关节自主屈伸运动,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运动,臀收缩运动等。术后第1天外踝关节主动屈伸训练,去除软垫,尽可能伸直手术侧下肢,以防曲髋畸形,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2天坐起训练,采用半坐位,不超过30度。坐起时间相对较短,每日做4-6次,每次小于30分钟,如果稳定性不够,可放弃座位训练。术后第3-4天坐位抬腿、屈髋屈膝训练,患者坐床边,患肢做直腿抬高动作,抬高在30°以内,保持时间5~10s,逐渐增加。进行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在不引起异常疼痛的情况下屈髋(<90°),禁止内收内旋,10次/组,2~3组/天。术后第5-7天坐立位的训练,上下床时遵循“好先上,坏先下”的原则。患者移至健侧床边,重心在健侧,健腿先着地,随即患肢触地,递给助行器站稳。站立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站立5-10min后上床。术后第8-13天肌肉和关节活动度训练,患者可独自扶拐行走,主动屈髋屈膝和伸髋伸膝运动,腘绳肌和伤髋伸屈活动,不可拉阻过大和训练太强,防止人工股骨头脱位,患腿由不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术后2周根据患肢功能和伤口恢复情况进行拆

线,拆线后用碘伏消毒,扶双拐出院。嘱患者术后需长期坚持功能锻炼。

2结果

本组52名患者均未出现关节脱位、感染、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至一年,患者假体及髋关节功能良好,均能下地行走。

3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不仅解除了患者的疼痛,更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临床上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往往会出现病情恶化,合并出现褥疮、泌尿系统感染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9]。手术是疗效的基础,高质量、细心的护理,科学合理的制定康复方案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才是保证疗效的关键。术后肢体功能的康复主要是在家里进行,所以制定个性化、渐进化、全面性[10]的出院指导很有必要。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但必须避免屈患髋下蹲。3个月、半年后必须到医院复查X光片,以后每半年定期复查X光片。之后从事一切活动时,应尽量减少患髋的负重度,避免长途旅行,长时间站立或坐,加强营养膳食,并要控制体重,每天保证充足睡眠。如遇拔牙、肺炎或泌尿生殖系统手术等任何可能引起菌血症的情况,应将病史告医生。因人造关节经过长时间使用会磨损与松离导致不适或因急性情况造成关节受伤,患者要自觉与科室保持联系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2.

[2]郑季南,方钧,陈敏葵,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

伤杂志,2013,28(02):140-141.

[3]刘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河北医学,2012,18(12):1778-1779.

[4]赵金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

养,2012,22(8):2743-2744.

[5]姚蕴伍.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丛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33.

[6]高晓宇.加强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围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J].护理研

究,2011,25(5C):1382-1383.

[7]徐桂青.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全科护

理,2012,10(8):2067-2068.

[8]刘贵芝, 李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指导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

志,2011,26(18):1683.

[9]王裕民,张铁良,于建华.全髋关节置换术及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随访

结果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4):205.

[10]高英.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

报,2012,28(4):95-96.

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讲解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护理问题】 (1)疼痛:与骨折或手术伤口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与手术后强制性约束不能活动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外伤或长期卧床有关。(4)潜在并发症:静脉栓塞、肺部感染。 (5)便秘:与长期卧床有关。 (6)有肢体废用性萎缩的可能:与长期卧床、皮牵引及功能锻炼差有关。 【护理目标】 (1)通过治疗和护理,患者疼痛减轻,舒适感增加,保持良好功能位,促进伤口处愈合。 (2)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3)皮肤完整无破损。 (4)密切观察病情,避免并发症发生或使并发症发生率降至最低。 (5)在患者卧床期间,做好预防,不使病人发生便秘。(6)鼓励和指导患者功能锻炼,使患肢最大程度地恢复正常功能。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在长时间卧床治疗中,护士要经常与患者和家属交谈,了解其心理状况,使病人了解手术的作用和术后会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做好应有的思想准备,并鼓励其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再者大多数老年患者生理功能退化,认知能力下降,因而必须多向家属了解情况,使其能在手术前后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避免术后发生脱位、松动等并发症。应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讲解有关人工关节置换的知识,说明手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术后效果及可能发生的问题,使病人对疾病有初步的认识,增加病人对手术的认识和信心,取得病人的配合。 (2)专科护理 ①保持正确体位:侧方切口时,患肢抬高,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造成关节脱位。后侧方切口时,患肢平放在床上,翻身时为左右45°侧翻,禁止将病人侧身至90°。如果必须侧卧,两腿之间加一软枕,禁止内收内旋位。为保持肢体的位置,可用皮牵引保持其位置或穿“丁字鞋”以防止患肢外旋。 ②预防血栓:注意患肢的皮温、小腿的周径。如果病人出现疼痛加重,局部红肿,皮肤发热,且与对侧肢体周径不同,应考虑为静脉血栓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35例人工髋关节术后护理要点。[方法] 通过严密观察病情,有效的心理护理,及时预防术后并发症预防,恰当进行功能康复锻炼。[结果] 35例病人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肢肿胀消退,疼痛缓解,髋关节活动度满意。[结论] 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及术后护理使患肢功能障碍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功能锻炼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工髋关节代替已无法正常使用的病损髋关节,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和改善髋关节运动功能的手术,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关节成形术,从而改善病人的自理能力。我院骨科自2007年5月—2008年5月共对35例病人施行了手术,进行系统护理,关节功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病人,男15例,女20例,年龄46岁~90岁。其中股骨头坏死10例,陈旧性股骨干骨折9例,股骨颈骨折16例。其中术前合并高血压18例,冠心病12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 2 术后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 术后对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实行严密的监测。体温是反映早期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持续高热,髋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是术后感染征象。本组1例病人术后中度发热,经加强抗生素应用后好转。 2.2 麻醉后护理 硬膜外麻醉要平卧4 h~6 h,全身麻醉尚未清醒前,病人头偏向一侧,应防止口腔内呕吐物或分泌物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根后坠发生窒息;注意保暖,避免意外损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出血和休克。 2.3 心理护理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置换人工关节顾虑多,心理不踏实,多数病人术后不敢活动,怕疼痛,担心切口裂开、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护士要针对病人的复杂心理,及时做好解释、安慰工作,解除病人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锻炼。与病人一起制订恰当的康复锻炼计划,在进行早期康复锻炼的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自觉地进行锻炼,及时了解病人的康复锻炼情况(如关节活动度、直腿提高的程度等)还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工作。使家属能够主动协助病人的康复锻炼,以利于出院后康复锻炼的继续、组织病人相互交流练习的感受和经验,以提高练习效率。 2.4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及健康宣教 一.术前 1、术前评估 ①心理状况:评估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无紧张、恐惧、焦虑等 不良情绪。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肢体活动、饮食、排泄 睡眠情况等。 ③专科评估:a、患肢肢端的血供、活动、感觉情况;b、患者活动能力:步行距离、上下楼梯能力、关节主被动活动范围;c、疼痛、活动受限程度;d、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按四肢骨折评估;e、目前有无皮肤局部感染灶、鼻窦炎、牙龈肿痛、呼吸道及尿路感染等。 ③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进食情况。 ④既往史、近期手术史、目前用药情况(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呼吸系统疾病)。 ⑤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⑥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等高危因素。 2、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①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病人说出对心理感受,给予心理支持。 ②向患者介绍治疗概况和手术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增强信心和安全 感,保持心情舒畅。 ③告知术前术后注意点,帮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2、术前健康指导:指导患者戒烟戒酒、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床 上排便等。 3、体位与活动:注意安全,防跌倒坠床。演示术后正确的体位摆放, 会正确翻身,演示功能锻炼的方法等。 4、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主,多吃新鲜蔬和水 果,糖尿病者控制饮食及水果,多饮水。 5、呼吸道护理:劝服戒烟戒酒,有肺部疾病尽早治疗。指导作深呼 吸及有效咳嗽,预防感冒。 6、感染的治疗:及时治疗和处理脚癣、下肢溃疡,体内慢性感染病

灶(慢性副鼻窦炎、牙齿慢性炎症),保护好髋部皮, 勿在其上使用外用治疗法,并保持清洁。 7、有效控制疼痛,保证足够的睡眠。宣教疼痛的评分方法,疼痛引 起的必然性及减轻疼痛的方法,如药物控制,心理疏导。 8、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按四肢骨折术前干预措施处理,预防DVT。 9、安全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二.术后 1、术后评估 ①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静脉穿刺情况及带入液体(血)、尿量、血糖值、镇痛泵等。 ③专科评估:患肢肿胀情况,肢端的血供、感觉运动情况,对活动的注意事项、了解程度及配合情况,患者的活动能力等。 ④重点评估:切口敷料干燥及切口愈合情况。 ⑤营养状况:患者的进食情况及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 ⑥患者心理状态:有无焦虑、失眠。 ⑦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⑧特殊检查结果:如病理及各种特殊检查结果等。 ⑨自理能力评估。 ⑩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等高危因素。 2 、术后护理 1、体位与活动 ①患肢外展中立位放置,两腿间放置梯形海绵。患肢严禁内收外旋, 防脱位。 ②术后即可进行股四头肌及腓肠肌肌肉收缩锻炼。 ③遵医嘱进行适度膝关节屈伸锻炼。 ④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可平卧和健侧侧卧交替,防脱位。 ⑤根据医嘱决定下床活动时间,协助患者正确使用助步器。 2、病情观察: ①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按麻醉护理及病情变化要求。 ②密切观察切口情况等。

膝关节置换术的个案护理

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意外脱管患者的护理 黄文莉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关节病变,改善关节功能,矫正畸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最有效的方法。而术后的功能锻炼的恢复程度对患者能否达到正常生活取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于 2014年 10月收治一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手术第一天患者出现了镇痛泵意外脱管,依从性差,我们及时总结原因,改变宣教方式,提高其依从性,患者出院功能恢复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7岁,患者因右膝关节疼痛伴关节活动受限3年加重半年入院,入院诊断:右膝骨性关节炎,Ⅱ型糖尿病,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1年,7年前做过左侧乳腺癌包块切除术。于 2014 年10月 22日入院治疗,做好术前准备于24日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依从性差,拒绝伸直位,饮食不规律,术后第2天镇痛泵意外脱管,血糖控制不好。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患者7年前做过乳腺癌切除术,1年前又查出糖尿病,对未来生活很消极,并表示来做手术只是为了满足子女的孝心。对自身疾病不重视。我们针对患者这种心理状态,主动向患者介绍成功案例长寿患者,增加其热爱生活的信心。同时介绍手术相关知识,让患者能配合治疗。

2.1.2 早期功能锻炼术前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踝关节的主动及抗阻屈伸练习,以及伸膝抬高和主动屈膝训练。同时指导患者深呼吸、咳嗽,练习床上大小便等。教会患者学会使用拐杖行走,患者均能复述锻炼要点及注意事项。 2.1.3 术前准备术前协助患者完善各项相关检查,药物过敏实验,完成患肢的皮肤准备。术前常规禁饮、禁食,及术中药物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观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血糖情况并记录。观察患肢血供、足背动脉的搏动、皮温、颜色、感觉、运动等情况。饮食指导:告知糖尿病饮食原则,少量多餐,多饮水,并结合患者平时饮食习惯与患者一同制定其3餐饮食,协助患者控制血糖。体位:患者术毕回病房后患肢取抬高 15°~ 20°伸直困难,无法坚持,关节弯曲明显,经反复告知关节伸直对预后功能恢复重要性,术后第一天加用沙袋压膝盖,每天2次。术后1 - 2 d行压腿训练尽量将患腿伸直于床面使膝关节贴近床面并保持5 - 10 s 50 - 100次/ d 有利于锻炼膝关节伸直功能[1],患者关节3天后伸直良好。切口:保持清洁干燥,观察切口局部有无红肿、发热、疼痛及渗血情况。2.2.2 引流管的护理手术回病房及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切口引流管不能受压扭曲或折转成角,定时挤压引流管,引流通畅固定好。严格无菌操作,患者切口渗血情况及引流液的量、色、质正常,于术后第1天顺利拔管。术后第2天晚患者因睡眠不好,半夜翻身过程中镇痛泵意外脱管。

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常规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为老年人,由于对疾病知识的缺乏,担心手术的安全,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感。要耐心讲述有关疾病与专科知识,介绍同种病例康复期的患者来现身说法,以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认识与信心。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并教育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展现出不快,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尽早康复。 2.特殊准备: (1)患者身体状况的准备: 拍摄标准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60°轴位片,下肢全长负重位与非负重位膝关节正、侧位片,了解膝关节病变情况及下肢力线;术前模板测量估计应选的假体的大小;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了解手术肢体有无血管病变;停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曾服用过激素,了解用药时间及剂量;治疗体内的慢性感染、皮肤病,如龋齿、鼻窦炎、手足癣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经系统的内科治疗已控制。 (2)患者心理状况的准备: 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往手术后精神反应情况,向患者提供有关手术及康复训练的资料,使患者了解手术的意义,自愿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最大限度地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3)制定功能锻炼计划,讲解并示范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包括膝关节屈伸锻炼、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及拐杖或助行器的使用方法。 (4)训练患者深呼吸、有效咳痰、床上大小便的方法,预防坠积性肺炎、尿潴留、便秘等发生。, 3.一般准备 (1)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情况,术前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包括血、大便、小便,肝、肾功能,血电解质,空腹血糖,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片,以及根据内科病史所需要的特殊检查。 (2)常规术前准备:备皮、备血、做好青霉素与普鲁卡因皮试。 (3)围手术期用药:根据医嘱术前半小时使用抗生素一次;术前l天或术后使用抗凝药物。 二、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的观察:患者术毕回病房后及时给予床旁心电监护仪,0、5~1小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经皮血氧饱与度一次,持续吸氧4- 6L/min,术后24小时内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面色、生命体征、尿量的变化,并详细记录,若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2.切口引流管的观察:膝关节置换术因术中使用止血带,术后常会导致血管反应性扩张与关节内组织切除部位血管残端的出血,要密切观察切口敷料的渗血情况 与引流液的色、质、量。一般手术当天采用非负压引流,术后一天改为负压引流24~48小时,当引流量<50ml/d即予拔管。在引流过程中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扭曲、折叠与堵塞,每30分钟挤压记录一次,如发现引流液流速过快>100ml/h时,应通知主刀医生,必要时予夹管30分钟后放开。要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一旦污染及时更换,按医嘱正确及时使用抗生素,防止手术切口感染。 3.术后体位:术后予去枕平卧6小时,6小时后予平卧位,患肢膝后垫软枕予抬高,保持中立位,避免小腿腓肠肌与腓总神经过度受压,造成小腿腓肠肌静脉丛血栓的形成与腓总神经的损伤。术后3~5天开始下床活动。

手把手教你做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护理康复训练

教你做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护理康复训练 2010-07-13 17:36:59来源:久久健康网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是患者成为健康人的第一步,恢复时间仍然是术后病人的一次挑战。为了更好地帮助髋关节病人进行术后恢复,我们特别向专家咨询了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恢复炼操。按照图片中所介绍的进行锻炼,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只要坚持不懈,就可尽快恢复髋关节的自由性。 术后早期平卧锻炼 早期锻炼对促进患肢血运,防止下肢静脉栓塞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下肢关节功能恢复,也非常关键。当手术结束,病人清醒后,就可以进行如下锻炼: 做锻炼时,患者应仰卧,下肢分开。 足部动作:逐步屈伸足踝部,可每5分钟或10分钟做一个疗程,可术后马上做。

踝旋转动作:活动踝部先向另一足转,再相反外转,每日数次,每次5下。 下面3到4个动作每天3-4次,每次10下(图1-3): 图1:贴床屈膝:把足贴在床面上,滑动屈膝,把后跟向臀部靠,可反复做,但下肢不可内旋。

图2:收缩臀力:收紧臀部肌肉,维持从1数到5,再放松。 图3:外展动作:把下肢滑向外侧,越远越好,再收回。 收缩大腿前方肌肉:用伸直下肢的方法,收缩大腿肌肉,每次维持5到10秒钟,在10分钟内做10次,一直做到略感觉到疲劳为止。

直腿高举动作:收缩大腿肌肉,知道您的下肢在床上完全伸直在收缩肌肉的情况下,从床下把下肢抬高几厘米,维持到5-10秒钟,重复做,直到略感到疲劳为止。 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 一、康复前要注意的问题: 手术医师如果发现假体位置不够满意,某一方向存在脱位倾向,要通知康复师,并且要向患者讲明。 二、住院期间康复 (一) 术后早期康复程序 1. 术后搬运患者时,双膝之间夹三角垫捆绑好,使髋关节外展10~20度,防止搬运时脱位。 2. 术后当天晚上,患肢下加垫,将患侧髋膝关节置于稍屈曲、外展位。或者继续双膝之间夹三角垫捆绑好,使髋关节外展;患肢也可穿矫形防外旋鞋,但要防止压伤。 3. 术后第一天,撤除下肢软垫,伸直患肢防止髋屈曲畸形。

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与康复指导

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与康复指导膝关节是人体最大,解剖复杂,对运动功能要求最高的关节,膝关节由股骨髁、胫骨平台、髌骨及其周围滑膜、关节囊、韧带、半月板和肌肉等组织共同构成,膝关节置换术可解除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纠正膝关节畸形和获得长期稳定。 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类型: 1、全膝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关节疼痛、畸形、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膝关节疾病患者。 2、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单髁假体置换术保留了骨质、髌股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和未受损的对侧间隔的半月板、关节软骨都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从而较好地保留下来,从而较好地保留了膝关节的运动功能和本体感觉。 3、膝关节翻修术膝关节翻修术是作为失败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补救措施。 全膝关节置换适应症: 1、关节炎引起的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的严重疼痛。 2、X线片示关节间隙消失并有关节不稳。 3、固定的或渐进畸形加重。 全膝关节置换禁忌症 1、膝关节化脓性感染。 2、伸膝装置无力。 3、无痛性膝关节病。 术前护理 1、评估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术前遵医嘱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积极预防及治疗全身性并存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术前应得到控制;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在术前逐渐减量和停用。 2、心理护理术前心理护理是患者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之一。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一项创伤很大,不能发生感染的手术,患者及家属对该项手术了解甚少,难免会存在紧张和恐惧心理,担心手术时发生意外、术后产生并发症及远期效果等等。对此,术前在全面了解病情的基础上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层次给予讲解和答疑,告知手术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求得患者树立信心,完成手术并谋求良好效果。也可动员已接受手术尚未出院的患者现身说法,给患者以足够的心理上的支持,术前请家属陪伴、安抚患者,从而取得患者良好的配合,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

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突发事件的不断增加及环境污染所引起的关节疾病增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患上关节性疾病。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1]。但由于手术的对象多为老年人,合并基础性疾病较多,机体脏器的功能低下,手术耐受性低,而髋关节置换术是一个技术要求较高的手术,因此常常会发生很多的并发症,如感染、人工髋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压疮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一旦发生可引起手术失败,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预防术后并发症极其重要。我院自2014年6月~2015年6月对50例患者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受到较好的效果。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共收治髋关节置换患者50例,其中男性17例,女33例,年龄55~73岁,股骨颈骨折29例,退行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2例。全部患者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高血压37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15例,术后并发褥疮2例,肺部感染1例,经治疗及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3月,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无感染、脱位、关节松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2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老年患者术后体位受限,活动少,血液回流不畅,以及术后的出血,血液浓缩,易引起静脉血栓的形成。手术导致静脉壁损伤、手术创伤、术中及术后血浆渗出等使血液凝固性亢进等原因,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2]。因此术后需要注意严密观察患肢的肿胀、疼痛和循环情况并采取预防措施:①术后在麻醉消失的情况下,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在膝下垫软枕高于心脏20~30 cm有利于静脉回流;②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注射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预防血栓;③饮食上嘱患者多吃一些低脂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腐、海产品等,均能有效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深静脉血栓继发肺栓塞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多发生在术后2~3 w,患者突然胸闷、剧烈胸痛、紫绀、速脉、咯血,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应考虑肺栓塞。立即报告医生,吸氧,大剂量应用溶栓或抗凝治疗。术后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嗽可有效的防止肺栓塞。 2.2预防切口感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它是造成人工髋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做到早预防是取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环节[3]。感染的主要原因为无菌操作不严、手术中操作动作粗暴、止血不彻底、术后引流不畅、手术时间过长、以及术后患者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老慢支等。预防切口感染的相应措施:①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②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条件允许的安排单间,做好病房的消毒隔离,定时开窗通风;③术后要严密观察体温的变化,如超过38.5℃及时报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常规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常规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 一. 术前护理同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 术后护理 1. 心电监护于床头,低流量上氧,2L/分。 2(卧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瞳孔、伤口敷料处有无渗血、四肢温度及感觉以及各种引流管的量、色。如导尿管、伤口引流管等。 4(饮食:按麻醉方式禁饮禁食。早期宜补脾益气类流质。如:薏米桂圆粥、莲子羹等。忌辛辣油腻类食物。后期饮食宜补肝益肾、强筋壮骨类。如:鸡肉、鱼肉、排骨、韭菜、黑木耳、骨头汤类。 5(疼痛与不适的护理: 1). 患者在术后最初24至48小时内遵医嘱使用镇痛类药物。如镇痛泵、强痛定。 2). 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消除患肢因肿胀而致的疼痛。 3).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38.5,遵医嘱物体降温或应用药物降温。 4). 密切观察伤口处有无红、肿、热、痛现象,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护理记录。 6( 各种导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并向家属及病人讲明注意事项,注意保持引流通畅,护士也随时观察引流管情况。严密观察引流液性质、量并做好护理记录。导尿管每2小时开放一次,引流袋置于耻骨联合下,每日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7(功能锻炼 1)术后当天移置病床时应小心抬臀,托住髋部,防止假体脱位及伤口出血。并在患肢穿上“丁字鞋”维持中立外展位。

2)术后1d摇高床头,不超过30度,取平卧位。开始做踝关节的主动曲伸运动;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鼓励其反复练习。按摩下肢,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3).术后2-3天除重复术后第一天的肌肉练习外,可适当延长运动时间及运动力量. 4).术后1周除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卧位可做有限的髋关节屈曲,幅度小于60 度及髋关节外展活动,幅度小于45度,3周后,患者开始使用助步器。如拐杖。 8.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 防压疮 a.置患者卧于气垫床上。 b.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改良大便器。 c.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衣物,修剪好指甲。 2). 防肺部感 染 a.给患者翻身时注意给患者做到防寒保暖。叩击背部,并指导其深呼吸,鼓励有效咳嗽,将痰排出。 b.必要时雾化吸入,或遵医嘱使用消炎化痰药物。 3)防泌尿系统感染:鼓励其多饮水,每天饮水2500ml左右。留置导尿管者行会 阴护理每日2次。 4). 防深静脉栓塞 a.术后麻醉消失即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的等长舒缩活动及患肢足背的屈伸练习。 b.遵医嘱使用抗血栓形成的药物,如:红花、血栓通。 9.出院指导 1)按时服用出院带药. 2) 加强营养,忌烟酒。

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常规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得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为老年人,由于对疾病知识得缺乏,担心手术得安全,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感。要耐心讲述有关疾病与专科知识,介绍同种病例康复期得患者来现身说法,以增加患者对手术得认识与信心。寻求社会支持系统得帮助。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并教育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展现出不快,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尽早康复、 2.特殊准备: (1)患者身体状况得准备:拍摄标准得膝关节正、侧及髌骨60°轴位片,下肢全长负重位与非负重位膝关节正、侧位片,了解膝关节病变情况及下肢力线;术前模板测量估计应选得假体得大小;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了解手术肢体有无血管病变;停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曾服用过激素,了解用药时间及剂量;治疗体内得慢性感染、皮肤病,如龋齿、鼻窦炎、手足癣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经系统得内科治疗已控制。 (2)患者心理状况得准备: 了解患者得精神状态,以往手术后精神反应情况,向患者提供有关手术及康复训练得资料,使患者了解手术得意义,自愿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最大限度地消除患者得紧张情绪。 (3)制定功能锻炼计划,讲解并示范术后功能锻炼得方法,包括膝关节屈伸锻炼、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及拐杖或助行器得使用方法。 (4)训练患者深呼吸、有效咳痰、床上大小便得方法,预防坠积性肺炎、尿潴留、便秘等发生。, 3、一般准备 (1)根据患者得年龄、全身情况,评估患者对手术得耐受情况,术前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包括血、大便、小便,肝、肾功能,血电解质,空腹血糖,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片,以及根据内科病史所需要得特殊检查。 (2)常规术前准备:备皮、备血、做好青霉素与普鲁卡因皮试。 (3)围手术期用药:根据医嘱术前半小时使用抗生素一次;术前l天或术后使用抗凝药物。 二、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得观察:患者术毕回病房后及时给予床旁心电监护仪,0、5~1小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经皮血氧饱与度一次,持续吸氧4-6L/min,术后24小时内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面色、生命体征、尿量得变化,并详细记录,若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2.切口引流管得观察:膝关节置换术因术中使用止血带,术后常会导致血管反应性扩张与关节内组织切除部位血管残端得出血,要密切观察切口敷料得渗血情况与引流液得色、质、量。一般手术当天采用非负压引流,术后一天改为负压引流24~48小时,当引流量<50ml/d即予拔管、在引流过程中要保持引流管得通畅,防止扭曲、折叠与堵塞,每30分钟挤压记录一次,如发现引流液流速过快>100ml/h时,应通知主刀医生,必要时予夹管30分钟后放开。要保持切口敷料得清洁干燥,一旦污染及时更换,按医嘱正确及时使用抗生素,防止手术切口感染。 3、术后体位:术后予去枕平卧6小时,6小时后予平卧位,患肢膝后垫软枕予抬高,保持中立位,避免小腿腓肠肌与腓总神经过度受压,造成小腿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得形成与腓总神经得损伤、术后3~5天开始下床活动、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它具有解除疼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效果。使患者重获髋关节生理功能,达到稳定无痛、腰体等长的疗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术后疗效肯定,得到患者好评。我院于2012年1月~6月共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5例,在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术后患者的护理观察与指导在临床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标签:髋关节置换术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例25中,男9例,女16例;年龄44~85岁,平均64岁。其中发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5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0例,25例患者生活均不能自理。 1.2结果2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14~27 d,中位时间18.3 d,没有发生伤口感染、下肢静脉栓塞、肺栓塞、假体脱位等并发症。 2术后护理 2.1观察生命体征术后6 h取平卧位,给予鼻塞吸氧(流量2~4 L/min)。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持续监测48 h,生命体征稳定后停用。手术中由于出血量大,手术后而又极易发生组织灌注不足等一系列危险,手术后除要详细了解手术中失血及补液的情况以外,还必须需严密观察尿量,保证尿量≥60 mL/h[1]。 2.2负压引流的护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由于伤口渗血、渗液较多,因而常放置引流管行负压引流。但在引流期间,必须保持引流通畅以及负压状态,必要时挤压引流管1次/h,必须避免因为引流不畅,继而引发的伤口感染等症。同时必须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并详细记录,正常50~250 mL/d,色淡红,引流持续至术后2~3 d,引流量≤50 mL时给予拔管。密切关注引流量的变化,引流液过多则及时更换负压引流器,畅通引流管,引流液突然减少则应及时查找原因,大多为引流不畅所致,切忌逆流冲洗引流管[2]。 2.3患肢处理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抬高20°,采用皮牵引制动,预防人工髋关节脱位。术后48h严密观察患者患肢血运情况,如果患肢出现皮肤温度低、皮肤紫绀、足背动脉减弱等症状,可首先观察患者循环是否出现障碍并给予对症治疗。反复告诫患者术后可活动的范围、正确体位,搬动、变换体位时,尽量不要累及髋关节及患肢。 2.4饮食护理患者年龄大,体质较差,手术创伤大,因此应加强营养。术后1~2 d进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确保大小便通畅。在床上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去枕、平卧、禁食六个小时,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密切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测血压、脉搏30分钟一次,致病情平稳后每2小时一次。并注意病人意识状况。 2、患肢位置:抬高患肢15-20度,保持患肢于外展30度中立位。患肢穿矫正鞋,两大腿 之间可以放软枕以防止患肢外旋、内敛。 3、患肢的观察:患肢是否肿胀,感觉、运动、皮温、血运、足背动脉搏动。 4、伤口的观察:观察伤口是否渗血,如有大量新鲜渗血应及时通知上级医生给予加压包 扎压迫止血。术后6小时内及时回输自体血,必要时给予输新鲜血及静脉补液治疗。 5、各种管道护理:A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和量,准确记录引流 量。如引流量>200ml/小时,立即通知主管医生给予处理,并及时更换负压吸引器。 B、观察尿管是否通畅,避免打折、受压。术后6小时夹闭尿管,3-4小时定时开放, 锻炼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 6、翻身护理:术后6小时后可帮助病人翻身包括A向术侧翻身:伸直术侧髋关节,保持 旋转中立位,身后可垫软枕。B向健侧翻身:健腿在下略弯曲,伸直术侧髋关节,两腿之间必须垫软枕,以防止关节脱位。 7、术后及时给予病人补液、抗炎、抗血栓治疗等。术后8小时后给予速避林腹壁下注射 (根据出血情况) 8、术后第一天,可将床头抬高30-50度,取半卧位,指导病人练习踝关节屈伸运动,股 四头肌的舒缩运动。 9、术后第二天:如引流量小于50毫升/24小时,可拔除引流管,如摄X光片,以判断加 体的位置。结合术前髋关节病变程度、假体类型、手术过程和病人全身情况,在指导下开始康复练习。 10、术后第三天:可扶习步架下床活动(根据手术及病人恢复情况等因素判断) 11、术后体质差、年龄大的病人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卧 床活动较少时期禁止给予引起腹胀、腹泻的食物。 12、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较大的手术,对病人的精神刺激较强,易导致心理不平衡,可 出现较明显的心理反应,应关心和理解病人,及时给予安慰、鼓励、使病人获得心理支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1、神经损伤:坐骨神经及腓总神经是THR术中最易损伤的外周神经。 护理:a、密切观察患肢的感觉、运动。 b、避免牵引过紧,腓骨小头受压,造成腓总神经损伤。 C、保持患肢功能位 D、对于持续硬膜外插管镇痛的病人应重视,以免延误诊断。 2、血肿:多出现在老年人和术后48-72小时内,髋关节活动较多的病人。 护理:a、术前向病人宣教应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等药物,减少术中术后出血。 B、观察引流管的情况 C、一旦血肿出现并持续性增大,应及时通知医生。 D、遵医嘱给予抗炎治疗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健康教育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健康教育 一、饮食:麻醉术后禁饮食6小时后进软食,高血压宜低盐低脂饮食;术后第一日可恢复正常饮食,应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得蔬菜、水果等。 二、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顺畅,术后病情允许得情况下尽早半卧位,加强深呼吸、咳嗽、咳痰,可做雾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 三、体位及功能锻炼: 1、术后给予平卧位,患肢保持外展15~30度中立位,以防患肢外旋、内收,防止髋关节脱位。可在双腿间放置梯形枕或软枕,翻身时患侧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 2、锻炼: 术后1~3天: 1)股四头肌训练:仰卧位,患肢外展30度保持中立位,膝下垫一软枕,主动压膝关节,保持大腿肌肉收缩状态10秒,然后放松。 2)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仰卧位,主动最大限度地进行足趾伸屈运背伸运动、踝关节背伸及抗阻训练,运动时避免髋关节内、外旋,每个动作保持10秒,再放松。 3)臀肌收缩运动:患者卧位伸直腿,上肢舒适得放在两侧,收缩臀部肌肉,保持10秒,放松。

4)上肢肌力练习 5)深呼吸练习 6)仰卧位外展;翻身时护士一手托起患者臀部,一手托漆部,将患者身体同时转为侧卧,并在两腿间垫上枕头 7)仰位到座位训练;双手撑起,患肢外展,屈髋小于45度,利用双手与健腿支撑力将患者移至床边,同时,护士应抬起患者上半身协助其离床,并帮助患者将下肢移至床边 8)座位到站位训练;柱拐,患肢不负重。患者移至床边,健腿先着地,患腿后触地,患侧上肢柱拐,利用健腿与双手支撑力挺髋站立,扶拐在床边站立2分钟即可。但应防止低血压与虚脱, 9)站立到行走训练,患肢不负重,行走时必须有家属或护士在旁边保护,以免发生意外,时间根据患者体力,一般不超过15分钟。 术后4~7天主要就是加强肌肉得等张收缩与关节运动 1)直腿抬高运动:仰卧位,下肢伸直抬高,要求足跟离床20cm,开始时在空中停顿5秒,以后停顿时间逐渐增加。此运动应以主动为主,被动为辅,以患者不感疲劳为宜,2)屈髋、屈膝运动;仰卧位,医护人员用一手托在患者膝下,一手托起足跟,在不引起疼痛得情况下行屈髋、屈膝运动,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要点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要点 发表时间:2019-07-01T10:06:50.7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5期作者:刘福英 [导读]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髋关节病变率逐年上涨,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 南江县人民医院骨、神经外科四川省南江县636600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髋关节病变率逐年上涨,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当前,临床多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如何在术后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手术效果,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下面进行简要的探讨。 1、何为髋关节? 髋关节由髋臼、股骨头组成,属于球窝关节。其中,髋臼内只有月状面覆着关节软骨,窝内布满脂肪,通常随着关节内压的增加和减少,被吸入或挤出,来维持关节内压的均衡性。 2、髋关节的治疗方法 由于髋关节的特殊性,一旦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对于髋关节严重病变的治疗,目前多给予髋关节置换术,是指通过聚乙烯、金属等材料,结合患者的关节构造、形态、发病原因,对病变的关节进行置换。该术式创伤小、麻醉风险小、出血少、并发症少,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关节的活动能力,提高疾病治愈率。 另一方面,髋关节置换手术后,髋臼、股骨假体相匹配,能够为患者提供一个不痛、稳定的关节。但是,该术后也存在假体脱位、不稳的问题。对此,需要结合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活动能力,科学选用置换方式,尽可能的追求关节无痛、手术风险小、术后康复快的治疗手段,对于术前活动量大,身体状况好的患者,可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3、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要点 (1)病情观察:手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监测血压、脉搏、心率等指标,记录血氧饱和度的数值,发现异常后,即刻采用针对性的措施处理。 (2)体位护理:手术后,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髋关节外展10~30度,屈曲10~15度中立位,膝下垫一软枕,用丁字鞋固定患肢,双腿间放一楔形软枕,预防脱位。 (3)心理护理:患者出于对经济状况、治疗结果的担心,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这种情况下,耐心听取患者讲述。向患者介绍周围因髋关节病变而手术治愈的案例,或邀请他们和患者交流,便于纾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信心。举例,某邻居因年龄大患上股骨头坏死,长期的病变折磨给家庭生活带来影响。通过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病症消退,生活能力提高。 (4)切口护理:髋关节置换术的切口长12-18cm,术后切口引流通畅、敷料干燥,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切口的观察力度,发现敷料渗湿、切口充血、体温升高时,即刻根据医生的医嘱进行处理。 (5)疼痛护理:术后切口疼痛,不仅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也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我们需要实时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尽可能的规避加重痛感的因素,体位摆放时动作轻柔。对于切口轻微疼痛的患者,可通过和其交流、看电视等方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对于切口剧烈疼痛的患者,可采用止痛药处理。 (6)饮食指导:由于髋关节病变多发于老年人,手术治疗后身体机能降低,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所以,需要格外注意患者的饮食,多吃高热量、高蛋白、富含钙的食物,维持机体营养均衡。督促患者多喝水,不可食用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预防便秘发生。 (7)康复训练: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有利于关节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早期进行踝泵、股四头肌、髋关节被动训练,每天10-15次,改善血液循环和运动功能。待患者能够下床后,陪伴下床活动,并从旁帮扶,预防跌倒。 4、术后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虽然术后的康复训练能促进患者快速恢复,但是若训练不当,仍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这就要求在康复训练时,格外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术后3个月以内,坐下时需要分开双脚约30o,膝盖的高度低于髋关节的高度;上身与下肢的夹角保持大于90度。 第二,术后1个月内,不能长时间的坐位,预防髋关节水肿。为减少周围的潜在隐患,在患者步行训练时,家属或亲朋必须陪伴左右。 第三,康复训练期间,不能外旋或屈曲髋关节超过90o,不能跷二郎腿,不能蹲厕或坐矮凳;术后的2-3个月,不能侧卧或剧烈活动。 第四,在患者躺下时,在双腿中间放置软枕。告知患者不能过度伸展髋关节,或用力牵拉毯子,可借助长手柄捡起毯子或床单。在患者坐位或站立时,家属需要及时帮助调整倾斜度,以免身体过度弯曲影响康复结果。 第五,术后康复过程中,尽量不弯腰或蹲下捡物体,不可在不平坦的道路行走。上楼时,尽量展开四肢。对于伴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注意补充维生素D或钙剂。定期复查X线,便于了解假体情况。对于患肢切口疼痛、红肿的患者,即刻停止康复训练,同时采用有效措施解决。 总之,髋关节病变具有个性特点,除要尽早治疗外,还要做好患者的术后护理,便于减轻患者不适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康复训练期间,要格外注意各事项,充分发挥康复训练的有效性,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改善生活质量,加快康复速度。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及康复指导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及康复指导 发表时间:2013-10-11T17:02:54.6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7期供稿作者:石梦洁 吴慧[导读] 预防术后髋关节脱位老年人髋关节周围组织松弛,术后如活动不当或体位不正确,很容易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致手术失败。石梦洁吴慧(陕西省延安市七里铺市人民医院陕西延安 716000)【摘要】目的是应用髋关节置换术使患者尽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减轻疼痛。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282-01 1 临床资料 2009年-2012年,我科对10例患者施行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5-80岁。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立即处理。 2.2 观察术后伤口渗血情况: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引流管勿打折受压,随时挤压引流管,防止有凝血块堵塞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质,并做好记录。保持床单元的整洁、干燥,如有污染及时更换。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有浸湿脱落时及时更换,术后遵遗嘱使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 2.3 保持正确体位,防止关节脱位:术后避免术侧关节伸直内收,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可穿硬底鞋外固定,膝部可垫小枕,防止关节内收,以防关节脱位。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行肺功能锻炼,如吹气球等。 3 预防并发症的针对性护理 3.1 预防术后髋关节脱位老年人髋关节周围组织松弛,术后如活动不当或体位不正确,很容易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致手术失败。术后搬运患者时应派专人保护髋关节,不得牵拉肢体;术后平卧时,要维持患肢出于外展位;侧卧时注意保持屈膝和屈髋,避免内旋和盘腿。 3.2 预防静脉血栓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手术和创伤本身可引起血管损伤和高凝状态,而长期卧床和下肢活动减少则造成血流缓慢。应密切监测血凝指标,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并向患者做好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做肢体的被动和主动运动,增加床上活动量。 3.3 预防感染 4 术后康复护理 4.1 床上功能锻炼手术当天避免过多活动,搬动时小心抬起臀部,注意保持合适体位,防假体脱位及伤口出血。给予臀部垫气圈或海绵垫、水垫等。每2h一次帮助抬臀、按摩以防褥疮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务必把术后注意事项向病人家属详细交待以取得合作。术后第一天,因术后疼痛或畏痛,多数病人对患肢活动有恐惧感,我们在给予病人有效的药物止痛后,帮助辅以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等,帮助托起患者的上身及臀部做引体向上运动,每小时1~2次。同时,指导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给予叩背每小时5~10次。指导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上、下午各5~10min。术后第二天开始,继续每天多次深呼吸、叩背,并加强腿部肌肉的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及关节活动。 4.2 离床功能锻炼一般于术后4~5天开始进行,在此之前逐渐延长半卧位时间为离床做准备。下床第一天,上、下午各床旁拄双杖站立5~10min(视各人体力情况而定),无不适时在床周行走数步。护士在旁扶持,观察有无虚脱情况发生,曾有3例于第一次下床时发生虚脱,经立即返床休息后缓解。第二天开始拄双杖在病室内行走,步行距离逐渐延长,时间逐渐增加但每次不超过30min,上、下午以及睡前各1次。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度左右且不负重,护士或指导家属在旁守护以防意外。 5 结果 经过2周的术后护理,病人的关节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度灵活,未出现假体拖出现象。坐位耐性也有了较大改善,而且病人术后呼吸、泌尿、皮肤无并发症发生,同时进行的康复指导,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关节功能,使手术很成功。参考文献 [1]赵云鹤,朱延兵,王伟华.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12-14. [2]罗先正.人工髋关节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414.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1. 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1.1 一般护理 术后进行常规监测T、P、R、BP、SpO2、HCE等,24h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切口疼痛情况,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剂。同时,保持引流管通畅,伤口放置负压引流管并保持持续负压,防止扭曲、压迫,防止血块堵塞,密切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性质,记录出入量及伤口出血情况,如术后4~6h内引流量>300ml、色呈鲜红,或短时间引流量较多伴血压下降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止血、输血的准备工作。并随时观察患者神志、表情、睡眠,以及大小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还需特别注意观察患肢末端血运、温度及水肿情况,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强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2 体位护理 患者术后的体位不应一成不变,主要取决于手术中所安置的人工臼杯前倾角与假体柄前倾角的相互关系而决定患者体位[2],因此,术后需与手术医生交流,了解术中安置的人工髋关节位置,这对术后正确的体位护理有重要意义[3]。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体位,应取仰卧位,患侧肢体常规置于髋关节外展30°、屈伸0°、内外旋0°、膝关节0°位(外展中立位),或根据人工假体柄和臼置入的角度将患髋置于屈伸0°、外展30°、内旋15°、膝关节0°位(外展内旋位)。允许患者健侧卧位,但应注意保持患侧肢体处于上述体位。为此可将特制的梯形软枕放于患者两腿之间,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允许患侧肢体在上述体位状态下髋膝关节伸屈角度为0°~9°。 1.3 术后住院期间的康复训练 术后当天:患者清醒后即可开始踝、膝关节活动训练,鼓励其行跖趾关节伸屈和双侧踝关节伸屈,2~3次,5min/次;逐渐做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锻炼,要求患者尽量将膝关节伸直。术后第1~2天:床头摇起(不应超过30°),取平卧位,加强训练强度,指导患者有规律地、主动地进行踝关节的主动背伸和跖屈活动,并指导患者作踝关节环转运动,每组顺逆时针环转各30~50次,以上两种练习交替进行,每隔1h练习5~10次,早中晚共3回;同时开始髋、膝关节屈伸训练,即交替抬高髋关节和膝关节,被动做登自行车动作,股四头肌收缩练习时要保持髋关节相对稳定或将硬枕放在患侧膝关节下,鼓励患者尽量在旋转中立位的状态下将膝关节伸直,抬起小腿,20次/h,根据患者身体情况,每天做4~8h;同时加强健侧肢体锻炼,屈髋、屈膝收缩健侧下肢肌肉,锻炼过程中,鼓励患者配合深呼吸运动。手术后第3~7天:主要是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当股四头肌足够强时,可开始练习直腿抬高试验,为患者下床负重锻炼做准备,指导患者床上坐起—坐床边—床边站立—拐杖行走及肌力训练;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或陪护共同掌握协助患者上、下床的方法,从健侧移坐至床边,待患者适应后离床;手扶床沿站立,健肢负重,患肢不负重,至下肢肌力恢复后进行站立后伸和外展练习;将患肢慢慢后伸,抬头挺胸,保持上身直立,拉伸屈髋肌群,然后下肢伸直位向外抬起,慢慢收回,拉伸髋关节内收肌,30次/组,每天3组,应避免髋关节屈曲>90°(>90°会增加髋关节脱位危险)。术后第8~14天:训练到患者有足够的力量可自行站立时,可在护理人员和学步器的帮助下进行3点交替步态训练,或扶掖杖进行4点交替步态训练,逐渐过渡到2点步态,使患肢部分负重和4点步态完全负重,然后由双拐过渡到单拐,最后弃拐行走,最后进行生活习惯训练,如坐在椅子上穿脱鞋袜训练,下楼梯训练,自行车训练等。术后2周后可拆线出院。 1.4 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及指导 一般术后2周出院休养,但患肢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必须指导患者坚持在家锻炼:一般情况下扶双拐行走6~8周,这期间继续住院时的各种锻炼,逐渐加大运动量,增加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