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转折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承接连词]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它,代赵国]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1、子孙视之[代词,它,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或: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介词,,跟,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向:1、向(先前,以前)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朝着,动词)

犹:1、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良将犹(副词,还)在

始:1、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

2、始(才,副词)速祸焉

终:1、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动词)也。

兵:1、斯用兵(军事行动,名词)之效也.

2、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3、起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

2、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之

五、文言句式

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省略句: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整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指南录后序》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除: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枢密使:枢密院长官,掌管国家兵权)都督诸路军马(都督:统率。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大致相当于今现在的“省”)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觇(chān) (窥视)

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匆忙,马上)

吕师孟构恶(è)于前(坏事。构恶:做坏事。)

予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诣:到……去。)

天高地迥(jiǒng)(迥:远)

避渚(zhǔ)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水中陆地,比渚大。)

诋(dǐ)大酋当死(诋:斥骂。)

几自刭(jǐng)死(刭:用刀割颈。)

境界危恶(è)(恶:困难。)

阃(kǔn)(本意门槛,这里借指守边关的将领)

殆例送死(殆:几乎,差不多。例:类,列,引申为等同、等于。)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详细)

缙绅(缙,通“搢”。插)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

层见错出(见,通“现”。出现)

臣死有余僇(僇,通“戮”。罪)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本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序,为……作序)

C动词作名词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巡徼:巡徼的人)

D形容词作动词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④一词多义

[间]

A名词jiān

扁鹊立有间(顷刻,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A1名词jiàn

得间奔真卅(机会)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B1动词jiàn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B2副词jiàn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C量词jiān

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靡]

A动词m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

C形容词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

D副词m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

A动词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

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

B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⑤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无聊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至于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连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彷徨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国事遂不可收拾(收拾古:挽回今:整理)

不复顾利害(复古:再今:重复利害古:个人安危今:利益安危)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遗古:赠予今:遗留)

⑥偏义复词

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

死生,昼夜事也(“死生”偏“死”)

⑦源于本文的成语

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止住。

2.句式解析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

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

为巡徼所陵迫死

3.难句解析

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一”,是动量词。“一行”,是走一趟意思。“谓……为……”是“说……是……”的意思。全句译作“大家说我走一趟是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的。”

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爱”,吝惜。“意”估计。“北”,元军方面。“尚”,仍然。“可以”,可以凭借。“口舌”,代“言辞”。“动”,说动。全句译作“国家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估计元军方面也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言语说动的”。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将”,将要。“以”介词,凭。“以”后省略了表示“隐忍以行”意思的宾语。“为”,读wéi,作为。,全句的意思是:(正如)古人所说:“将要凭(隐忍而行)的做法有所作为。”

④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吕师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军之前就投降了元军,“构恶于前”,就是“在……之前已干了什么坏事”。贾余庆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军,但他背着文天祥向元军献媚请降,并向

元军献计囚系文天祥。“羁縻”,是“被扣留”的意思。全句译作:【意译】(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整治了。

【直译】(可)不幸的是,吕师孟与我结仇在先,贾余庆媚敌献计在后,我被(元军)拘押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整治了。

⑤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庄子》中有“死生为昼夜”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的话。意思是:死和生,就像有昼夜有夜的自然现象一样平常。文天祥这样讲是表现他在生命面临危险面前泰然有若。全句译作:死与生,是早晚间的事,死就死了。可是危难险恶的处境不断出现,(真)不是人生在世能够忍受的。

《鸿门宴》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 坐─座: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

二、古今异义

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省份名。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省份名。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省份名。

5.婚姻古:儿女亲家

今:男女结为夫妻关系

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7.于是古:在这件事上(这种情况下)

今:表顺承

8.再古:两次

今:第二次

三、重点实虚词

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 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5. 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6. 若若入前为寿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讵能若是乎

7. 然沛公默然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不然,籍何以至此

8.于向,对:贪于财货

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就此:不如因而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

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处理对付:为之奈何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11.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12.且将:若属皆且为所虏

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况且:且焉置土石?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间行。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即带领)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不内。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抄小路)行,间至军中。

五、文言句式

1. 判断句:此天子气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 省略句:沛公军霸上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毋从俱死也。

奉厄酒为寿。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加彘肩上。置之坐上。竖子,不足与谋

3. 被动句: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

4. 介宾短语后置:具告以事贪于财货长于臣得复见将军于此

5.宾语前置: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籍何以至此?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六、固定结构

无所:没有……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谁更……)?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用来……的。如“军中无以为乐”。

有以:有用来……的。如“项王未有以应”。

何……为:表反问。如“何辞为?”

七、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九、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十、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五人墓碑记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止”通“只”,不过,仅仅;“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独五人之曒曒,何也(通“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3)敛赀财以送其行(通“资”,钱财)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通“搢”,插。缙绅,指一般做官的人)

(5)亦曷故哉(通“何”,疑问代词,什么)

2.古今异义

(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古义:“至”动词,“于”介词;“至于”是“到”的意思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义:党羽今义: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3)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痛于心,痛恨今义:极端伤心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古义:考察,查究今义:压住

(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古义: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今义:金子

(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非同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

(7)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古义:比较今义:看

(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义:头颅,借指性命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9)慷慨得志之徒

古义:胸怀大志今义:情绪激昂或不吝啬

(10)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义:两个词,行,品行;为,成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11)颜色不少变

古义:脸色今义:色彩

3.一词多义

(1)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动词,激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

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

而又有剪发杜门(名词,头发)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动词,射出)

(2)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品行)

其辱人贱行(名词,行为)

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走,上路)

(3)固轻重固何如哉(副词,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

斯固百世之遇也(副词,实在,真是)

(4)使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主使)

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使唤)

(5)徒慷慨得志之徒(名词,一类的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形容词,空)

徒有虚名(副词,相当于“只”“空”)

(6)按缇骑按剑而前(动词,用手压或握)

按诛五人(动词,考查,查究)

以一平板按其面(动词,按压)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动词,放下,止住)

缘法而治,按功行赏(介词,按照)

(7)得慷慨得志之徒(动词,实现)

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能够)

(8)卒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名词,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副词,最终)

五万兵难卒合(副词,仓促)

(9)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动词,改变)

贼易之(动词,轻视)

(10)私挟持私虑,深失孤望(形容词,私人的)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动词,偏爱)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动词,偏私,不公道)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名词,私心,私利)(11)视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动词,比较)

视为止,行为迟(名词,目光,视力)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动词,视察)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动词,看)

(12)盛呜呼,亦盛矣哉(形容词,盛大,隆重)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时哉(形容词,兴旺,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行(动词,装上)

(13)闻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名词,声名)

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闻名)

余闻而愈悲(动词,听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动词,懂得,理解)(14)被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介词,表示被动)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禺、汤被矣(动词,遭受,蒙受)将军身被坚执锐(动词,通“披”,穿在身上)

(15)望三月之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为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动词,盼望)

登轼而望之(动词,遥望,远望)

深失所望(名词,希望)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

其疾病而死(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走上前)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做巡抚)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用盒子装)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作记)

以旌其所为(表扬)

(2) 名词作状语。

人皆得以隶使之(当作仆役)

(3) 动词使动用法。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使……倒地)

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屈身)

(4) 动词作名词。

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的事情)

(5) 形容词作名词。

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百姓)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表率,榜样)

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

(6)形容词作动词

则尽其天年(享尽)

亦以明死生之大(表明)

以老于户牖之下(老上)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承接。

去今之墓而葬焉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抶而仆之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2) 连词,表修饰。

其疾病而死

则噪而相逐

2.以

(1) 连词,表目的。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亦以明死生之大

(2)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3) 连词,表修饰。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4) 介词,表凭借。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 介词,用。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6) 介词,因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3.焉

(1) 兼词。激于义而死焉(于之,在这件事上)

(2) 代词。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

(3) 语气词。吴之民方痛心焉(无实义)

4.之

(1) 助词,的。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3)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4) 动词,去,往。佯狂不知所之者

(5) 代词。

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

5.其

(1) 代词,作定语成分。

以旌其所为(指代五义士)/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自己)

(2) 代词,作主语成分。敛赀财以送其行(代周顺昌)

(3) 指示代词,那。

发其志士之悲哉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6.于

(1) 介词,表被动。

激于义而死焉

不能容于远近

(2) 介词,向。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 介词,在。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7.为

(1) 动词。

以旌其所为(做)/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2) 判断动词,是。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3) 介词,替,给。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8.当

(1) 介词,在……时候。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然五人之当刑也

(2) 动词。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

9.也

(1)表疑问语气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2)表判断语气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3)表语气停顿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判断动词“为”表示判断)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用“也”表示判断)

(3)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用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4)斯固百世之遇也(用副词“固”表示判断)

(5)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被动句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被”表被动)

(2)公之逮所由使也(意念被动句,“逮”其实是“被逮”)

(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于”表被动)

(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意念被动句)

(5)激昂大义(意念被动句)

3.省略句

(1)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省介词“于”)

(2)问:“谁为(之)哀者?”(省介词宾语“之”)

(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头)卒与尸合(省主语“头”)

(4)亦以(之)明死生之大(省介词宾语“之”)

(5)待圣人出而投缳(于)道路

4.倒装句意念被动句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

(3)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于社稷有重,介词结构后置)

(4)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之四海,定语后置)

(5)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者(能不易其志者之缙绅,定语后置)

(6)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

(7)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于朝请,介词结构后置)

(8)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于大堤之上列其姓名,介词结构后置)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苏洵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 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 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 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 三.重点词语 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四、词类活用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五、一词多义 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五、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要点一.通假字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 三.古今异义 国家古:国:诸侯国今: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爱人古: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铸以为金.人十二古:把……作为今:认为 山东古:崤山以东的地区今:指山东省 西河.之外古:黄河今:一般河流 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行的工具 因河.为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获胜、胜利 以致 ..天下之士古:用来招纳今:连词 铸以为金.人十二古:铜人今:黄金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席卷 ..、包举 ..、囊括 ..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 南.取百越之地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向北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2)名词作动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作窗户、做门轴 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外连衡 ..而斗诸侯采取连横的策略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将.数百之众率领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按次序排列 会盟.而谋弱秦结盟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走的军队(2)动词使动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相斗流血漂.橹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约从离.衡使……离散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要的地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动用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3)形容词使动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蠢 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使……弯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陈利兵而谁何。 (3)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4)省略句 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 以(之)为桂林象君 聚之(于)咸阳

【高考第三轮复习】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字音 弊在赂(lù)秦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 如弃草芥(jiè)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燕(yān)国 二、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三、古今异义词 1.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 ..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前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 ..百倍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四、重点实词 (1)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灭亡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是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它的实际情况 (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 (8)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使……退却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10)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以前假使 (11)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既然(这样)那么 通“餍”,满足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生字: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 3. 6. 3.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词:本来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固执、顽固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变得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使…变快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梳理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 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文章主旨: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走六国灭亡之路。 三、结构层次 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慨叹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 第五段,借古讽今,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向当政者提出警告。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四、文言现象 (一)在古今异义词下加线并解释 1秦以攻取之外[攻战取得]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数目] 3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5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颠覆,理固宜然。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在通假字下加线并写出本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三)指出加线词属于哪种活用并解释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为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威势]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 .以,同"于"释为“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才]有尺寸之地。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等到]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奉之弥[更加,越来越]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6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8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9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其势[势力]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1苟[如果]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 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送给]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独]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还]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指示代词,这样]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 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 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五)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并解释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2为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置,于秦五战]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于秦弱]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答案版)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贾谊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 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2.战国四公子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3.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4.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5.山东、关中、河 山东: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河:特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 6.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连衡”。 二、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⑤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⑥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⑦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三、古今异义(只写古义) ①于是 ..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秦人开关 ..延敌(开关:打开函谷关) ④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四、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六国论的翻译及重点归纳

六国论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 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 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考察秦国受贿赂所得 到的土地,和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相比较,(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 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 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 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 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 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 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 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 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 也许还不能轻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 (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 家,却自取下策跟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是比六国还要差了。 一词多义 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把)全译:把土地拿来送给别人省略句:举以之予人 4.以地事秦(用)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于) 7、洎牧以馋诛(由于,因为) 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4.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7..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而: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3.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接)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并列) 5.二败而三胜(并列)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后:这样以后。 兵: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1.暴霜露(动词,曝露)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事:1.以地事秦(动词,侍奉)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 犹: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六国论知识点复习

《六国论》 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 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sàng 暴pù霜露洎jì草芥jiè与嬴 yǔ下咽 yàn 胜负之数shù 通假字 1.暴霜露(“暴”通“曝”,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7.始速祸焉(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古今异义 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转折)。 ②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表示由于上文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致”“以致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④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⑤而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国力;今义,智慧。 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续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一词多义 (1)亡①诸侯之所亡(丢掉)②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2)惜①子孙视之不甚惜(吝惜)②惜其用武之终也(惋惜)(3)犹①犹抱薪救火(如同)②良将犹在(仍然) (4)终①终继五国迁灭(终于)②惜其用武之不终也(到终结)(5)始①始有远略(起初)②始速祸焉(才) (6)为①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②邯郸为郡(成为,动词) ③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被,介词)④为国者无使为------(治理,动词) (7)灭①六国破灭(灭亡,动词)②薪不尽,火不灭(熄灭,动词) (8)向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如果,连词)②并力西向(朝着,动词)(9)兵①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②斯用兵之效也(名词,军事、战争) (10)犹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动词,好象)②良将犹在(副词,还)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 第一课天之道 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 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4.背诵、默写全文 5.主题思想 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 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 一、文学常识 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 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 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 二、论证方法: 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 三、修辞手法: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 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 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 四、成语演化: 1.既来之,则安之 2.分崩离析 3.祸起萧墙 4.开柙出虎 5.季孙之忧 6.大动干戈 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五、重点字词 1.过:动词,责备 2.与:语助词 六、通假字 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 七、特殊句式 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 八、重点字词 1.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可直接使用】.doc

《过秦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 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文学常识】 1、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辞赋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赋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2、《过秦论》中的过,就是指出过失之意。 【写作特点】 1.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 2. 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3.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 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 4、内.立法度(对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B.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指出过失) 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3、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 C.动词作名词 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E.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F.使动用法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实用文档 . 过秦论 一.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百有余年(通“又”)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二.词类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南取百越之地(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向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名词作状语)南:向南下:(名词作动词) 去、到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名词作动词) 谈论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作动词)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作动词) 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作动词) 排列动词使动使……朝拜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名词作动词) 鞭:用鞭打笞:用竹板打 争割地而赂秦 (动词作状语) 争着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方位名词作表人的名词失败的人 流血漂橹 (动词使动) 使……漂起 弱国入朝(动词使动) 朝拜 吞二周而亡诸侯 (动词使动) 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 (动词使动) 使……退却 约从离衡 (动词使动) 使……离散 外连横而斗诸侯 (动词使动)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动词使动) 使……灭亡 以致天下之士 (动词使动) 使……到来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动词使动) 使……弯曲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兵器缺点贿赂 有人相继都因为因为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 本来冒着 拿 即然这样,那么 满足越决定到达按理本来应该这样

用侍奉柴正确 结交 坚守道义 这是招致 两次使……退等到因为 消灭几乎智慧与力量确实 假使 命运 礼待

积久的威势 威胁天天月月 比如果 旧例 【知识点】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作品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来贿赂秦国就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通假字(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②孝公既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⑥倔起阡陌之中()⑦赢粮而景从()⑧百有余年矣()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⑩威振四海()二、古今异义(找出古今异义词语并解释其古今含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因 ①因遗策()②因利乘便()③因河为池()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②追亡逐北()③吞二周而亡诸侯()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③履至尊而制六合()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②致万乘之势()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商君佐之()④聚之咸阳()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②及至秦始皇()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②追亡逐北() 11.度 ①内立法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12.遗 ①因遗策()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宽厚而爱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