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取生辰纲教学过程

智取生辰纲教学过程

智取生辰纲教学过程
智取生辰纲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竞赛导入,激发兴趣

以《水浒》中的人物绰号(或人名)+谜语为竞赛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以抢答为形式,激发学生对名著的求知欲。

比如:以“候鸟南迁”或“寒来暑往”打一《水浒传》的人名——时迁

以“万紫千红总是春”打一人名——花荣

以“绿化北京”打一人名——燕青

……

二、自由默读,感知全文

在默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并各抒己见。

课文选自《水浒》十六回,原题是“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编者把标题改成“智取生辰纲”,你觉得改得合理吗?请结合文本和名著来回答。(设计解说:这一道题目设计得很有创意,以一个小小标题的解读带动对全文的感知,从一个小小标题中学生粗略感知了文章的情节、写法,而且能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文章。)

学情预估

大部分学生应认为改得好:

1.突出一个“智”字。纵观全文,一个“智”字统领全篇内容的枝枝节节。

2.主角不是杨志,杨志在此不过是起衬托作用,所以略去。课文写杨志的机警意在突出吴用的智慧,所以略去杨志事件,突出后半部内容。

3.吴用位居四大天王之列,是组织的军师,宋江的大部分决策就是吴用襄助的,选文改得好,旨在突出吴用的地位。

4.这是起标题的艺术,因为标题力求简约、凝练、含蓄。

5.中国人历来崇拜智慧,对智慧之人充满敬意。一个“取”,明言生辰纲成为英雄的囊中之物,充满钦佩。

策略应对:老师可以适当点拨,比如标题为什么要略去吴用呢?学生可能回答:或是突出群体的智慧与团结……或是为下文制造悬念,因为行文结尾才抖包袱说出吴用之计,说得太早,就没有悬念了。

至于说改得不好,只要言之有理就行。或认为这一章在“失意——得意——幻灭”的故事情节中,写出杨志的功名之路的幻灭,所以略去不好。或认为这样改,标题就不能很好了概括文章的内容了。总之言之成理就可。

三、精彩片段,重锤敲打

1.有人说小说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杨志斗武出色,被梁中书提拔做管军提辖使,而后受梁中书重托,押运生辰纲;暗线是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早已传出,由刘唐开始,串珠子一般牵出晁盖、吴用等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贵重的财宝。请问,这两条线索融合于课文的哪句话?并请品味句中的细节描写。(这道题目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杨志却待再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杨志道:“俺说甚么?兀的不是歹人来了!”撇下藤条,拿了朴刀,赶入松林里来喝一声道:“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赶来看时,只见松林里一字儿摆着七辆江州车儿,六个人脱得赤条条的,在那里乘凉;一个鬓边老大一搭朱砂记,拿着一条朴刀,见杨志赶入来,七个人齐叫一声:“阿也!”都跳起来。杨志喝道:“你等是甚么人?”

教师点拨

①一个“影”字,似是矛盾,意蕴无穷啊,请问这个字好在哪里啊?②而杨志“撇下藤条,拿了朴刀,赶入松林里来喝一声道”又说明什么呢?

学情预估

①晁盖等人本是来劫生辰纲的,他们不在林子里隐藏起来,却偏要主动暴露自己,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可能如下回答:

下面在桶里下药等事必须有他们参与才行;

大白天在林子里也藏不住,如果被杨志等人巡察时发现了,那就糟了;

他们要打消杨志的疑虑。所以他们必须主动暴露自己,引诱杨志赶来。

②杨志的行为说明他的精明与谨慎。

教师小结:就这么一句话,对方的性格呼之欲出,真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啊!

继续点拨:而他们是怎样消除杨志之疑的呢?

“个个脱得赤条条的”(因为杨志不会相信贼会这样打扮);编好了台词,七人齐声惊叫“阿也”(因为杨志不会相信贼如此胆小);“我等是小本经纪,哪有钱与你?”(因为杨志相信把别人当贼的自己肯定不是贼);即使这样做了杨志还会有疑心:这是贼人出没的地方,你们怎么不怕打劫?晁盖等人也猜透了他的心思,“我七个只有些枣子,别无甚财货”“又当不过热,权且在这林子里歇息”。这几句话入情在理,说得杨志云开雾散。

2.以上情节是斗智的前奏,而刘唐卖酒的出现则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浪花。下面请同学们观看《水浒》电视剧中有关“黄泥冈买酒醉饮”的片段。观看后消去声音,请同学们给电视内容重新配音。(配音时可选用课文的词句、也可借用电视语句,更可创造性的发挥。此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领会个性化语言,激发学习热情,为研读环节铺垫)

3.“黄泥冈买酒醉饮”是小说的华彩乐章,作者用细节凸现高超场面,情节张弛有度。高潮以卖酒人的出现开始。其时,精细的杨志马上敏感到可能被“蒙汗药麻翻”的危险,这一着,似乎要使事态的发展陷入僵局,而情节恰在此时却峰回路转。请四人小组探讨小说在情节与细节上安排的巧妙。

老师点拨:指导学生在情节的层次性和细节的丰富性上进行研讨。

学情预估:小说在情节上极有层次地表现杨志由怀疑、犹豫到最终上当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姑且称之为“破疑三部棋”。

第一步:诱将:七个好汉先喝完一桶,在无形中造成先释疑虑的攻势,客观上击破杨志刚刚在众军汉心里筑起的防线。

第二步:激将:七个好汉中的一个(刘唐)揭起剩下的那一桶盖子又抢了半瓢并当众一口喝光。这部棋(这个细节)可谓一箭双雕:一是进一步骗取众军汉、老都管的信任,二是刺激他们抢买剩下一桶的欲望。

第三步:骗将,即好汉中的一个人(吴用)从深林里走出来再舀一瓢。这一下如火上浇油,不仅让众军汉“心里痒起来”(细节),也彻底征服了杨志本人。

过程启发:在学生陈述了情节的层次性过程中教师可围绕“情节和细节”作精到的点拨,如:

这三步棋,巧设机关,以假乱真,配合卖酒人白胜的推波助澜,堪称天衣无缝。而作者又偏荡开一笔,体现情节和细节的巧妙和高度融合,请寻出这句话,并仔细体味。

学情预估:“杨志仍然不肯立刻饮下已经到手的酒,直到众军汉“吃了无事”,方才自己吃了。”这个细节可谓传神之笔,它把杨志机警精细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更使吴用等好汉的用计之妙表现到了极致。

四、辐射全文,理性透视

1.为了突出吴用等人的“智慧”,课文也大量写了杨志的机警。请问杨志的机警在课文表现在哪?这种以机警来写智慧的写法好

吗?(此题设计从精彩片段辐射到全文,从局部回归到整体)

学情预估①

(1)暮色中易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4)杨志在黄泥

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策略应对②

学生可能回答,这种以机警来写智慧的写法是反衬,第九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上也是这么认为的,本人认为这场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斗智斗谋(见课文导读),应是正衬,同时引进写法知识的介绍,并丰富学生的视野。

其实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正衬是指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主体的陪衬,从而使主体形象更为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诸如以丑衬丑、以美衬美、以乐衬乐、以苦衬苦等。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来衬托杨贵妃的美,

此为正衬。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衬托主体,从而使主体更形象、更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如以美衬丑、以乐衬悲等。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可是在特定的情景下,竟然让诗人溅泪、惊心,更显得诗人心中离乱之苦。

《三国演义》将正衬大量运用于比智的领域。三国时代,群英荟萃,智者无数。《三国演义》把这些智者组合在一定场景中,让他们相互碰撞,去充分表现自己,并在碰撞与自我表现的过程中自然的进行比较,从而衬托出其中的大智者。

扩展启发:请同学们以《三国演义》为例,回顾体现正衬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情节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空城计”等等。课外时可布置探究性题目:精读《三国演义》有关情节,说说作者如何运用正衬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2.在“智慧”和“机警”的较量中,杨志最终倒在了吴用等人设计的圈套里。请问杨志仅仅倒在吴用等人设计的圈套里吗?结合全文,四人小组充分探究。

学情预估:(以下可能是学生的回答)

1.天不我助——天怒:试想,不是这酷热难当的天气,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汉的矛盾又怎样产生?不是这般酷热天气,押送生辰纲的一行人又怎么会口渴难熬?不是口渴得紧,又怎么会要

喝酒解渴?没有这大热的天气,晁盖、吴用等人又如何借酒用计麻倒杨志一行人?

策略应对:教师在这时可深入一步启发学生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以及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文中的景物描写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为表现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背景。在小说中,它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外,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写景状物恰似中国画,追求写意传神的境界,不求具体细致,力求对情节发展和人物行为表现的直接功能价值。

2.上下离心——人怨:在押运途中,他不顾天气酷热,山路难行和担子沉重,强迫禁军赶路,不许歇凉,不许喝酒,一意孤行,动辄打骂,显得十分横暴。虐待禁军,激化矛盾,是构成杨志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杨志得罪了梁中书派来的暗中监视他的老都管。当老都管和虞侯、军健站到一起来反对时,他就彻底孤立了。

教师适时点拨:在描与他们内部矛盾中,你觉得最精采的片段在那里?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教师举例,学生自由品味。

杨志骂道:“这畜生不怄死俺!只是打便了。”拿起藤条,劈脸便打去。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官军,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不是我口栈,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能!休说我是相公家都管,便是村庄一个老的,也合依我劝一劝;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杨志道:“都管,你须是城市里人,生长在相府里,那里知道途路上千难万难。”老都管道:“四川两广也曾去来,不曾见你这般卖弄。”杨志道:“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都管道:“你说这话,该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恁地不太平?”

学生自由解读:

老都管先是帮军健们说话,后来就变成了直接教训杨志,至此,杨志与老都管的矛盾正式爆发,杨志已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地位与威信。这最终导致押送的失败。

老都管的话里藏针、倚老卖老,杨志虽据理力争却不得不隐忍求全的心态,无不表现得入木三分。

老都管言语中充满对杨志的渺视,足见梁世杰对杨志的态度。老都管是梁世杰的代言人。梁世杰对杨志信任不足,怀疑有余,他用的是杨志的“艺”,而非杨志的“人”。杨志的悲剧也正在于此。小说家所愤慨的,正是“大贤处下,不肖处上”、“小德役(役使)大德,小贤役大贤”的不合理社会现状。杨志的遭遇,似可作如是观。为怀才不遇者鸣不平,替报国无门的英雄感慨悲叹,不仅是“智取生辰纲”的主题,竟又是整部《水浒传》的主题了。

教师小结:杨志不仅是倒在吴用的圈套里,也倒在自己编织的矛盾里。作为一名领导者,杨志败在没有赢得民心――失去了民心,便失去了胜算。整部《水浒》又何尝不是这样,作为统治者应深思慎行啊!

五、趣味创读,思维训练

如果你是押送生辰纲的杨志,你有没有办法用你的慧眼发现吴用一伙貌似天衣无缝的表演?

老师点拨:深研文本,根据关键语句,寻找细节。

学情预估:(以下可能是学生的回答)

1.“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

白胜这个卖酒的人居然不带瓢呢?不是叫人疑惑吗?

根据逻辑推理:如果是散装卖给村民,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午太阳最大的时候来卖。村民都刚从地里回来,正需要来口酒解解口渴嘛!而且村民自家有瓢。但那村民自家的瓢有大有小,又怎能作为量具?难道不管舀多舀少都一个价钱?这显然太不合理。

如果是卖给酒店的,那倒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带瓢。但为什么要赶在这最热的时候挑去?如果真的是卖给酒店的话,又怎么可以中途改卖给别人?那岂不是坏了自家的信用?文中白胜没有多赚几文钱的要求,可见这酒没有被别人预订下。

2.“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

这种热心过度,急于推销酒的热情,叫人生疑。也许这是个明显的破绽。(所以在电视剧中就去掉这个情节,改由向都管求情买酒。)

3.上文写“我等弟兄七人是濠州人,贩枣子上东京去;路途打从这里经过,听得多人说,这里黄泥冈上时常有贼打劫客商”,后文却写那七人却毫不放在心上,毫无怀疑之心,拿来便是痛饮,是何道理?这七人的表现前后大相径庭,此时可说是胆子大得令人刮目相看了!道理无他,同伙而已。此处不可不说吴用等人操之过急,败露痕迹。

4.在松林中,杨志是看见他们脱得赤条条的。这些人武功高强,身上肯定肌肉暴绽,绝不像一般的体力劳动者。这也是比较合理的推断啊!(电视剧里的几个人确是青筋绽出啊)

……

教师小结:这些漏洞也许是施耐庵的无心之过吧!所以请同学们在虚构情节时要尽量合情合理。

这些漏洞也许是施耐庵的有意为之吧。后人点评,杨志此次押送生辰纲失败的主要原因除了“天时”(天气炎热)、“地利”(黄泥冈人迹罕至,盗匪出没)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失掉“人和”,杨志不肯以身作则、体恤下属,又得罪了两个虞候和“监工”老都管,以一人之力硬拉着14个人往前挨,实在是有心无力,早已被众人怨怅得头都大了。到了黄泥冈这里,几乎就要发生内讧,正吵得不可开交,若不是七人的出现,几乎就要现场火拼。天气如此炎热,心头又火冒三丈,就是最冷静的人也静不下心来思考问题了。所以这些蛛丝马迹没有被精明仔细的杨志发现,也许是作者从另-个角度提醒读者杨志失败的原因呢?

课后作业:带着悬念研读《水浒》有关章节。

1.生辰纲的下落?(根据了解的情况可以谈谈梁山英雄的金钱观)

2.丢了生辰纲,杨志怎么办?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水浒》的有关文学常识和大概内容。 ⑵了解与本文主要人物杨志相关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阅读与现代语不完全一样的白话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对《水浒》主要内容的了解和与杨志有关情节的把握,结合本文的内容,品味杨志精明能干、粗暴蛮横的性格特征。体会智取生辰纲的智,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质疑探究,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古典文学天地,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吸取养分,提高文学赏析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人物的语言行动,并联系《水浒》中有关杨志的其他章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掌握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

用。 【教学难点】 文章题目智取生辰纲与这篇课文是从杨志等人的角度叙述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水浒》有关知识和与杨志相关的情节幻灯片。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中较为生僻的古典词汇,正确理解文章;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对《水浒》基本知识和与该文相关情节的理解,设计以问题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路见不平一声吼呀,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呀由刘欢唱红大江南北的《好汉歌》中的英雄好汉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水浒》中的人物,他们行侠仗义,替天行道,深入人心,代代相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演绎的故事之一──智取生辰纲。 二、预习准备情况检查 1、学生交流《水浒》的有关知识后,教师课件展示: 《水浒》又叫《水浒传》,全称《忠义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七十一回),作者施耐庵,

17智取生辰纲 导学案答案

智取生辰纲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 2.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3.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 第一课时 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列字音。 趱行(zǎn)虞候(yú)嗔怪(chēn)尴尬(gāngà)厮(sī)朴刀(pō)恁地(nèn)怨怅(chàng) 兀的(wù)怄(òu)喏喏连声(nuò)芥菜(jiè) 剜口割舌(wān)忒(tuī)舀酒(yǎo)罗唣(zào) 面面相觑(qù)聒噪(guō)晁盖(cháo)三阮(ruǎn)庵(ān) 2.理解下列词语。 晓事:明白事理。 寻思:思索;考虑。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喃喃呐呐: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热不可当:热得无法抵挡。 出没:出现和隐藏。 分说:分辩。 勾当:事情。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3.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4.作品链接 《水浒传》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肯定和热情讴歌,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章。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生辰纲是什么东西? 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被搜刮来的不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3.学生复述基本故事情节。 要点:杨志智押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 4.通过上面的复述,我们可以知道,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1~6自然段是写杨志押送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优秀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明确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 2.具体分析“智押”和“智取”。(重点难点) 导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我们的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们的计谋。57位好汉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学情回顾 以抢答形式复习古今异义。 《水浒传》用的是元、明时期的白话,还夹杂着一些方言,其中有的词语字面上跟现代汉语完全一样,但意思却不相同。阅读时要注意这些词语的古今异义,才能扫清阅读障碍。下面以抢答形式完成下列词语古今异义的检测。(会哪一个就站起来回答哪一个) 1、回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找一找本篇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我们分两组来看,一组以杨志为首的押送队,一组以晁盖为首的智取队)押送队一行人共15人,其中......,智取队共有8人,分别是.....。他们的绰号分别是.....。 自主探究 了解了人物,我们来看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哪几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提示概括方法可采用:人物+事件)比如开端:杨志押送生辰纲,人物“杨志”,事件“押送生辰纲”。懂了吗?好,开始。 ....... 明确:开端:杨志押送生辰纲发展:七雄贩枣蒙杨志高潮:白胜设计诱军汉结局:杨志误失生辰纲吴用智取生辰纲尾声(补叙):打

破谜底说根由,枣客原是七好汉 合作探究 分析文中之“智” 大家看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智取生辰纲,请问,关键字是哪一个?—智,师:是的,吴用他们到底运用了怎样的计谋夺取了生辰纲?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老师提示一下: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矛盾、计策等方面来分析。师: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2、是的,为了押运成功,杨志也是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志的计谋?( 我们分小组来完成吧,1、2、组的同学分析天时方面, 3、4组同学地利,5、6组人和,7、8组矛盾,9、10组计策,剩下的11、12、13、14组同学负责讨论杨志的“智”,希望同学们也在讨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好,开始。(小组合作讨论)师巡视点拨 1、晁、吴之“智” (1)智用天时。天气有何特征? 十分炎热,热不可当。为在松林休息和白胜卖酒作好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间是吴用精心挑选的,可说是智用天时。 (2)智用地利。地点:为什么选黄泥冈松树林为劫纲的地点? (山冈可用来掩护,松树林既可以诱敌休息又可以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为下文吴用取药,下药作好了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地点也是精心挑选的,可以说是智用地利。(3)人和 师: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的呢?吴用他们的人和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分工合作、团结,配合的非常默契(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4)智用矛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智取生辰纲 学案

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阎罗阮小七. 入云龙公孙胜白日鼠白胜(四)主要内容 前一部分主要写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士的矛盾,为以后生辰纲的被劫埋下了伏笔。杨志为了应付不测可以说是处处小心,事事留意。开始还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天正热时赶路。这本是顺应地势的防范之策,怎耐天气酷热、担子沉重、山路难行,他又不讲究方式方法,“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他与兵士矛盾的激化构成了杨志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军汉们只是些小人物,尚惧怕他的权威,不敢公开反抗,那么,他不注意协调好与老都管、虞候的关系,使得本来就对他心存鄙视的老都管公开抵制,这一矛盾的激化就是致命的了。它直接导致了军汉们不听杨志的打骂(有人撑腰嘛),坚持在强人出没的黄泥岗松林里休息。这样,杨志一行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终于不免失败。 后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主要写杨志与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吴用利用酷热难耐的天气,知道赶了半天路的杨志一行会口渴,于是设计在酒中下蒙汗药。当杨志一行在松林里歇息时,晁盖等人出现了,他们扮做行商的客人,首先使自己处在了暗处,同时为后面证明酒中无药作铺垫。然后,由白胜挑着满桶诱人的白酒(此时尚未下药)走上了山岗。果然,军汉们垂涎欲滴,但当即受到杨志的阻拦,怀疑里面有蒙汗药。白胜欲擒故纵,立刻表示不卖了。然后由晁盖等人过来先吃掉一桶,一则表明此酒无药,让杨志放松警惕,二则借舀酒作掩护,前一瓢装做要占便宜,后一瓢下药。而白胜追这个,夺那个,竟和平常小贩卖酒一样,毫不露破绽。这样一做戏,杨志也不由得有点相信这是好酒了,于是同意买。但白胜又一次欲擒故纵,一个劲儿不卖,这就彻底麻痹了杨志的警惕心理,终于全被蒙汗药麻倒,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走。 在这段文字中,杨志和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始终在紧张地进行中,但并不是明刀明枪,自始至终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因为我们无从知道那几个贩枣子的客人就是晁盖等人,而他们之间的斗争也被表面上的“兵士买酒”和“杨志阻止喝酒”的争斗所遮盖。杨志处在不听话的想喝酒的军汉们和一心想引诱他们喝酒的晁盖等人中间,虽然小心谨慎,却也是疲于应付。更重要的是,晁盖等人“计”

《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秭归县实验中学袁琼芳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梳理情节,理解人物斗智斗谋的过程。 2、品读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杨志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杨志命运的悲剧实质是性格悲剧。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视频的主要内容。(杨志押送生辰纲) 师:这个内容出现在《水浒传》(七十一回本)的第十六回。原著中这一回目的题目是: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一内容。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师:1、由原著本回的题目可知,这一回的内容其实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2、杨志押送生辰纲的情节主要集中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1——4) 3、吴用等人从哪里正式登场开始劫取生辰纲?(5——1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5——11自然段,将下面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白胜卖酒诱军汉麻倒杨志众军汉、成功劫取生辰纲。 三、精读探究、理解人物: 1、细看“智取”,理解吴用。 师:这个劫取生辰纲的计谋是谁策划的?大家怎么知道的?(补叙:交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使情节既跌宕生姿又清楚自然)这个人的外号是什么?这个计谋中体现了人物智慧超群的特点吗? 学生答出(1)巧用天气炎热,军汉们口渴,想喝酒解渴。(2)利用黄泥冈的地形。周围七八里没人家,是个强人出没的地方,有一片松林,可以让杨志他们停下来歇息,又可以隐藏自己。(3)很好地抓住了杨志等人的内部矛盾。(4)计策本身环环相扣:蒙、诱、激、麻,各个人物配合的天衣无缝。 2、回看“押送”,分析杨志。 师:其实杨志在接受押送生辰纲的任务之前早就料到此行的凶险,所以他也曾多次推脱,,推脱不掉时,他才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要求扮作普通的行客商人,悄悄赶路,避免大张旗鼓,引人注意;后又要求梁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力,防止内部不和,被“贼人”钻了空子。而且,在押送的路上也特别小心谨慎,这一点,在本文中也有多处体现。请同学们再跳读课文的1——4自然段,找出表现杨志此行“精明、谨慎的句子” 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2)“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3)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PPT) 师:是啊,杨志怎能不小心谨慎呢? 当林冲与杨志同上梁山,王伦劝二人入伙时,杨志有一段心理活动描写:“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玷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廷上一枪一刀,

智取生辰纲

17.《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2.了解《水浒》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和重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结合具体环境,把握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一.教材助读 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1,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作者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2、《水浒传》作为在话本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小说,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画人物时细致入微的笔法,矛盾冲突也成为人物展现个性特征的重要环节。《智取生辰纲》中既有个体形象,又有英雄群像,仔细咀嚼,这些人物便如浮雕般凸现于纸上,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3、《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大名府梁中书要把千万贯财宝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因梁中书前一年送十万贯金银珠宝给蔡京时,半路被人打劫,所以这次改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三阮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 “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武举出身”的杨志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搏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可造化弄人,先是在权贵高俅那里丢了“花石纲”,触了霉头;盛怒之下杀了泼皮牛二,被

《智取生辰纲》优秀教案

21 智取生辰纲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一起在文中体验众英雄是如何从杨志手中“智取生辰纲”的吧。 1.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 2.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3.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周围许多同学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虽然好汉们共聚梁山,但他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列字音 趱.行(zǎn) 虞.候(yú) 嗔.怪(chēn) 尴尬 ..(gān gà) 厮.(sī) 朴.刀(pō) 恁.地(nèn) 怨怅.(chàng) 兀.的(wù) 喏.喏连声(rě) 草芥.(jiè) 剜.口割舌(wān) 忒.认真(tuī) 舀.酒(yǎo) 啰唣.(zào) 面面厮觑.(qù) 聒.噪(guō) 晁.盖(cháo) 三阮.(ruǎn) 庵(ān) 2.理解下列词语 晓事:明白事理。 寻思:思索,考虑。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喃喃呐呐: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热不可当:热得无法抵挡。 出没:出现和隐藏。 分说:分辩。 勾当:事情。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3.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施耐庵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辞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

智取生辰纲学案

《智取生辰纲》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2、了解《水浒》的主要 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学习设置矛盾冲 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本文选自《》第十六回。作者(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是我国,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的主题。 三、给加点字注音 趱.行虞.候嗔.怪尴尬厮朴 ....刀恁.地怨怅. 兀.的.怄芥 ..噪 ..酒罗唣聒 ..菜忒舀 晁.盖三阮.省.得勾当庵喏喏 ...连声剜.口割舌面面厮觑. 四、理清结构 请大家按照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果”将小说分为四部分。

也可以按照“杨志与众军兵的矛盾”“杨志与夺生辰纲的七人的矛盾”的思路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请选择一种方法概括段意。(什么人做什么事,做得怎么样) 五、精读课文,我来说“智” (一)题目“智取生辰纲”少了主语,是谁智取生辰呢?写出人物。 (二)他们的“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天时?地利?人和?) (三)最终杨志负责押送的生辰纲被“取”走了,那么杨志失败在哪里?六、品味人物,把握形象 (一)杨志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那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答题模式:通过“…………”(原文句子)这个…………(描写方法)写出了杨志…………的性格特点。 (二)再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人物进行分析,同样按照上面的答题模式回答。七,环境描写,韵味无穷 环境分为和。找出本文的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它们的作用。 八,课堂小结 《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静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部编版语文九上《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选自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该单元要求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本单元的课文都白话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让我们领略传白话小说的魅力,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我国四大名著《水浒传》第十七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最为经典的章回之一。故事情节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记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 2.《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梁山好汉就有108将,再加上其他陪衬人物,有几百人之多,这些人物大都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物描写方法值得探讨。 3.《水浒传》虽然是一部白话小说,但文言用词仍然较多,较为难懂。【学情分析】 1.暑假学生已经阅读了《水浒传》整部小说,对相关情节并不陌生,且对小说主旨也有一定的认识。 2.通过撰写宋江、吴用等人的人物形象报告,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部分水浒英雄的性格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情节表演、小组合作等方式,并结合《水浒传》十六回情节,把握情节发展脉络,能概括出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及杨志押送生辰纲用“智”的具体表现。 2.精读文本,探讨杨志严谨、机智的性格优点及粗暴蛮横、急功近利的性格弱点,全面客观评价杨志。 3.以单篇带全书,学习《水浒传》“圆形人物”塑造角色的手法,大多数学生能独立自主研究、评价其他梁山英雄人物形象。 4.结合材料,合作探讨杨志等梁山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主要原因,较为深入的理解《水浒传》小说主题,增强《水浒传》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分析故事情节 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 1.善用伏笔: 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2.了解《水浒》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结合具体环境,把握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 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 教学方法 1.问题导读法:抓住题目“智取生辰纲”中的“智”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妙点寻踪法:在默读中圈点批注,让学生寻找文章构思或写作巧妙之处。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播放歌曲《好汉歌》(多媒体显示歌词): 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咳咳参北斗哇/生死之交一碗酒哇/(不分贵贱一碗酒哇)/说走咱就走啊/你有我有全都有哇/咳咳全都有哇/水里火里不回头哇/(一路看天不低头哇)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嗨呀依儿呀唉嗨唉嗨依儿呀/嗨呀依儿呀/ 唉嗨唉嗨依儿呀 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引入课题: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故事在我国民间盛传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佩服好汉们的英雄豪气,喜欢他们的侠肝义胆。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青面兽杨志。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作者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三、默读课文,感知情节 1.检查预习 ⑴给加点字注音

智取生辰纲学案及答案

17、智取生辰纲 导入:①“四大名着”知多少②《水浒传》知多少 ◎导读:关于《水浒传》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自己的发现或疑问记录在课本上。小组交流。 ⑵试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要求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示例:本文叙述了杨志受大名府留守梁世杰(蔡京的女婿)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前往东京,在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人用计夺走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理文脉:节选部分可以有两种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一)两分法: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大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二)六分法: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探意旨 课文通过对杨志押运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复杂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 四、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确: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2.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小说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吴用等人是如何安排的,并没有直接写,这一方面照应了小说前一情节中吴用设计,另一方面则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3.矛盾冲突,推进情节 矛盾冲突是推进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4.环境描写,韵味无穷 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1)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 (2)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3)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 (4)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 ……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酷热,是为下文写众人行动困难,军士买酒解渴等埋下伏笔。描写黄泥冈上松树林内柳阴,是为了交代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个遭死的军人”“芥菜子大小的官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小说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 五、精读课文,我来说“智”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其“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17、《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17、《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主备人: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写义及其三要素。 2.明确《水浒》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 1.理清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结合环境,把握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 智取生辰纲的过程。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室给学生播放《水浒传》第十一集《智取生辰纲》。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经说过:“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为什么呢?少不看水浒是因水浒宣扬的是反叛思想,因此少年不宜。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中庸和谐,君臣父子,所以不让少年长期受这种思想的侵扰。老不看三国。三国宣扬的是争强好斗的理念,人已老矣,岂能争强,更不可好斗。 (MP3播放刘欢演唱的《好汉歌》)这首歌曾唱遍大江南北。水浒英雄杀富济贫,为民除害,侠义为怀的事迹也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水浒传》有如此魅力,无疑是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比如武松的勇武豪爽,鲁智深的疾恶如仇、暴烈如火,李逵的纯朴天真、刚直鲁莽,林冲的刚烈正直,无不栩栩如生,使人过目不忘。作者以其对社会生活的广泛了解、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富活跃的艺术想象,塑造出一连串的梁山英雄形象。这就是《水浒传》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人物众多而人物各自的身份、经历又各异,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 二、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祖籍是泰州海陵县或苏州吴县阊门(今江苏苏州),(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关于其生平,因缺乏史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都有争议。由于材料相互矛盾之处不少,这些材料的真伪问题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 三、写作背景: 《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由著名文学家施耐庵,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章节是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原“指望把一身本事,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命运多磨难,奉命押送花石纲,但在黄河里被风打翻了船,只得逃难远避。后被赦,杨志在东京用财物打点,想官复原职,被高俅赶出,盘缠用尽,

《智取生辰纲》导学案[1]

16智取生辰纲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了解《水浒》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1、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作者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简介文中相关人物: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趱.行zǎn 虞.候yú嗔.怪chēn 尴尬 ..gāngà厮.sī朴.刀pō恁.地nèn 怨怅.chàng 兀.的wù怄.òu 芥.菜jiè忒.tuī舀.酒yǎo 罗唣.zào 聒.噪guō晁.盖cháo 三阮.ruǎn 省.得xǐng 兀的wùdì勾当 gòudàng 庵.ān 喏喏 ..连声nuò剜.口割舌wān 面面厮觑.qù 2、补充释词: 晓事:明白事理。寻思:思索;考虑。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喃喃呐呐: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热不可当:热得无法抵挡。 出没:出现和隐藏。分说:分辩。勾当:事情。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四、学习过程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自己的发现或疑问记录在课本上。小组交流。 ⑵试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要求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示例:本文叙述了杨志受大名府留守梁世杰(蔡京的女婿)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前往东京,在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人用计夺走的故事。 五、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一)两分法: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大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二)六分法: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六、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2.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小说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吴用等人是如何安排的,并没有直接写,这一方面照应了小说前一情节中吴用设计,另一方面则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智取生辰纲优秀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 2、扫清字词障碍。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扫清字词障碍。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及目标。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三、字词检测。 四、速读课文,合作完成。 1、中心事件? 2、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 会合于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暗线:晁盖智取生辰纲 3、故事情节 (1----7)段:开端: 杨志押送金银担,军汉天热行路苦 (8----11)段:发展: 黄泥冈军汉歇凉,黑松林吴用下药 (12---13)段:高潮: 众军喝酒巧中计,好汉智取生辰纲 14段:尾声: 补叙人物身份,智取原因 3、人物形象 (1)、杨志 为确保安全,杨志采取了哪些措施? 形象:精明、谨慎、多智、粗暴

(2)、众好汉 采取了哪些措施? 天时、地利 人和(计谋): 扮客商(消除疑心) 佯争酒(引诱对方) 巧下药(麻翻对方) 4、为什么失纲?内外原因 5、自然环境: 烘托酷热难忍的氛围,刻画杨志粗暴等性格,为下文杨志内部矛盾激化,军汉休息喝酒失纲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6、社会环境: 交代时代背景,人物的生存环境:朝政腐败、社会动荡、官民对立。 7、人物绰号:青面兽------杨志托塔天王------晁盖 智多星------吴用入云龙------公孙胜 赤发鬼------刘唐白日鼠------白胜 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 活阎罗------阮小七 8、主旨:人物、故事、形象、社会? 六、小结。 杨志:精细能干,但刚愎自用,对部下蛮横,粗暴。其失败的根源在于内部的分化。 吴用:足智多谋,智用天时,地利,人和。其成功的根源在于内部的团结。 七、课堂总结,作业。

初中语文《智取生辰纲》教案4

.《智取生辰纲》 17.《智取生辰纲》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水浒传》主题、成就等。 2.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析讨论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 2.分析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2.概括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 【教学设想】 《智去生辰纲》选自《水浒传》情节简单,古代白话文写作,通俗易懂,需要对杨志的经历作必要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杨志这一人物形象。充分地预习课文,设计导学纲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关于《智取生辰纲》的片断 提问:①片断中主要涉及到那些人物?②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又一说扬州。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3.《水浒传》四大名著之一。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发展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局。 《水浒传》是我国最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都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只是历史演义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重在叙事,以事件为中心,因事以写人;而英雄传奇则是以描写历史人物为重点,以人物为中心,因人而运事,它比历史演义小说有更多虚构,富有传奇色彩,可以写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或一群人。 《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在结构上注意整体与局部的结合。每一位好汉走上梁山的道路都是独立的,但这种局部的独立反抗又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其次是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再次,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切合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了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对其他题材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3.本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与此相关的章节分别是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第十三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

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介绍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1.本文是选自《水浒》71回本第16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2.《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许多剧情是妇孺皆知的。大家已经看过原著的影视作品了。那么有哪位同学说说杨志的出身及“押运生辰纲”前的主要遭遇? 你们谁能介绍杨志其人以及他在押送生辰纲之前的主要人生遭遇?(了解:杨志出身名门,是杨家将的后代。为高太尉押运花石纲,在黄河遭风浪而丢官;落魄京城,因盘费使尽卖祖传宝刀,盛怒中杀了泼皮牛二而被充军;他有幸得到大名府留守梁中书的赏识和重用,提为管军提辖使;为梁中书押运生辰纲以图东山再起,实现人生理想: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三、分析小说情节 1.生辰纲是什么东西? (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被搜刮来的不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4.请大家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明、暗两条线索的故事情节。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一枝是杨志押送生辰纲,这是明线:上路──中计──失纲 一枝是好汉智取生辰纲,这是暗线:定计──施计──劫纲

《智取生辰纲》教案-精品

《智取生辰纲》教案-精品 教学方法 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停留对课文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所以,我设想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可能更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几个小说单元,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本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有个大体的把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水浒传》-书的主题,成就等。 二、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三、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析讨论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难点) 四、概括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解疑释惑。 教具:投影仪。 教学课时一节课 课前预习务: 1.借助课文注解或工具书理解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思,如: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等。 2.复印《水浒传》第12~18回故事情节给学生自读,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内容。 3.预习思考题: (1)课文直接写“热”'的有二十处之多,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处,为什么要这样写?(2)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4)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5)你觉得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试概括一下他的思想性格特点。

(6)如文中题目,能否改为“'劫取生辰纲”?试图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去分析。 4. 在阅读中注意标示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分钟) 大家知道刘欢唱的《好汉歌》,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学生:《水浒传》)对,就展现了108梁山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节选《水浒传》第十六回中的《智取生辰纲》。 二、了解《水浒传》的主题、成就等。(4分钟) <用投影仪显示以下内容> 作者与《水浒传》简介 施耐庵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分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领导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水浒传》是我国最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重在叙事,以事件为中心,因事以写人;而英雄传奇则是以描写历史人物为重点,以人物为中心,因人而运事,它比历史演义小说有更多虚构,富有传奇色彩,可以写某一历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