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问题

美学问题

美学问题
美学问题

美学问题

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有几种途径:在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鉴赏与审美活动中,形式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值得认真探究的是,形式美是如何与艺术之本性相关联的?尤其是进入现代,形式美不再局限于经典认识论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一般论述,这种探究对于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崭新的意义。

一、“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

作为重要的范畴,形式美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仁智各见、充满纷争的问题。关于什么是形式的问题,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早期,又可后延至后现代思想家。尽管有着近似的问题域,但各个时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相互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变化。

1.古希腊:形式作为本质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某确定的事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共同属性,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相区分的标志。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2.中世纪:形式的神秘化

中世纪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上帝成为美与一切艺术的规定性,实践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从而与古希腊重视现实生活相区分。

3.近代:纯形式与先验形式

近代美学时期是指从文艺复兴延至十九世纪末,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始于近代。在近代,“形式”已成为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范畴,并自觉地与理性地上升到艺术的本质的高度。自文艺复兴始,人性得到了复苏与高扬,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这种理性是一种诗意(创造)理性而有别于古希腊的理论理性和中世纪的实践理性。总之,在近代,西方形式美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把形式作为纯粹的与先验的方面。这种影响远远超出近代经验主义美学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思想。

4.现代:超越形式回归存在

在现代,存在作为美的规定性,美学思想在存在之维度与境域上展开。同时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马克思的思想无疑属于现代的,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无疑也是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具有现代意义。“马克思和其他现代思想家如尼采、海德格尔对于近代思想的叛离是颠覆性的。这在于他们不仅将所谓的理性问题转换成存在问题,而且也给真善美、知意情等一个存在论的基础,由此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作为哲学体系的主要部分已失去了其根本意义。”[3]由此,关于美与艺术的一些根本问题已走出传统的限制,进入存在领域。

5.后现代:形式的解构

由现代转向后现代乃是西方思想自身的发展使然,在这一思想的历程中,思想的规定性由存在变成了语言。后现代消解了近现代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思想,其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解构性的,

表现为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深度性等。如果说,现代美学还在存在境域中关注形式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坚持强烈的反形式倾向。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应该是一种情形,它不再从完美的形式获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来集体分离乡愁的缅怀。”[4]后现代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对精神、终级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而是转向开放的、暂定的、离散的、不确定的形式。在后现代思想中,传统的审美标准与旨趣,不再有不可置疑的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美与非美之间也不再有根本性的区分,从而导致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风格,即文化、文学、美学走向了反文化、反文学与反美学,而复制、消费和无深度的平面感正在成为时尚。后现代艺术成为行为与参与的艺术,似乎不再需要审美标准与“艺术合理性”。后现代反对中心性、二元论以及体系化,消解了传统和现代美学思想与艺术理论的基本观点,当然也力图去解构审美的一切形式规则。

二、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

1.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2.形式与符号的关系

3.形式与感性的关系

康德对美学的贡献:

康德之前,文艺学与美学虽有联系却未构成完整的文艺美学知识体系。直到康德解决了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美与艺术的关系、创作与制作的关系、艺术创作的审美特性等基本而重大的理论问题之后,近现代文艺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康德之前,西方美学始终存在着美是主观或客观之争。康德认为,美既非客观属性又不是主观意识,美根源于人类的主体判断能力,从而为解决艺术的审美本质问题确立了理论根据康德相信,美绝非单一维度,而是多种属性的审美文化过程。这样,康德将艺术从传统文艺学的真实性或道德性的本质界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当艺术被确立为审美活动时,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就超离了形而上的哲学预设和逻辑推演而进入艺术领域,艺术使美的本质真正回归。康德实际上完成了文艺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建设工作。

黑格尔对美学的定义、理解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说,"乍看起来,美好象是一个很简单的观念。但是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看去,究竟那一方面是本质的,也还是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1]为了探究美的本质,他重点分析批判了柏拉图、18世纪英国经验派和德国理性派、康德、歌德、席勒等人的美学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美的定义。他写道:"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说的更严格一点,真与美却是有分别的。说理念是真的,就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所以作为思考对象的不是理念的感性的外在的存在,而是这种外在存在里面的普遍性的理念。但是这理念也要在外在界实现存在。真,就它是真的,也存在的。当真在他的这种外在存在重视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还说道:"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3]因此这个定义的总的意思是说,美或艺术应当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统一体。美是理念,但这理念必须要用感性事物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可以供人观照的艺术作品。

美在距离:

距离本身不能产生美,只是有了距离你就不那么容易发现缺点,因而也就觉得美了,短期的

距离产生美,长期的距离产生遗忘!如果你想在你和她之间产生美,就短时间离开她;如果你想让你们之间互相遗忘,就长时间离开她。

距离产生美也是有条件的啊

至少一个有时间的关系,时间长了就不再是美了,而是一种心灵的隔阂!长时间的距离对心灵绝对是一种折磨,无尽的思念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慢慢的心也越来越伤。最后也只有寻找新的爱才能愈合!

其实距离不是问题。关键是两人之间的感觉!如果两人感情都很好,那距离就能够产生美。因为你们会觉得互相牵挂,互相思念,这种感觉也是非常甜美的。但如果两个人之间感情不好,就只有距离,美就会越来越少!

审美移情说

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

“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3、对“移情说”的简要分析

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中国古人是结合哪些形式研究美的:

(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墨子:《非乐》:“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彩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 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尔后文,此圣人之务。”说明美与功利、与善是不可分的。

孔子: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例:“ 里仁为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他也认识到美与善是有区别的,但美与善还是密切相联而不可分的。例:“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有美玉于斯”(玉是洁白温润的,有一定的色泽)。孔子和墨子的美学思想,都强调了美与善、功利的关系。

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的观点。说明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强调了礼、义、仁、智等品质是美的根源,美与善是密切联系的。主张“人性善”。

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的学习和教育的结果,适合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例:“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也。”只有从事学习,掌握“全”和“粹”的知识和修养才是美的。

(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1、从主客观关系来研究美: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追求的美的境界就是意境。我国的诗词、绘

画艺术常将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寄托在客观事物之中,营造美的意境。例:景中情、情中景,情景交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艺术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刘勰《文心雕龙》主张文章要“义华而声悴”,要“为情造文”;音乐要正确处理声与情的关系,要求声唱兼情唱,声情并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样才能是美的。造型艺术上,四川出土的说书俑,刻画了古代民间说书艺人的生动形象。马踏飞燕。

3、从风格上研究美:诗歌的风格美——李白的浪漫飘逸,苏轼的豪放,陶渊明的自然田园。书法的风格——王羲之书法风格的清真潇洒,颜真卿书法风格的雄伟、大气磅礴。

(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刘勰:他的美的观点是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他认为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是自然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靠外力修饰的结果,也不是人赋予的。从社一方面说明,美是自然的、客观的。例:龙和凤以美丽鳞甲、羽毛被看作祥瑞的象征;云霞的颜色,五彩缤纷;草木的花朵,含苞待放,都不是外物装饰,而是自然的道理。

柳宗元:认为美在于自然,一切客观事物都有它的规律,是人无法改变的。

刘禹锡:认为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社会美终究不同于自然美,人终究是社会的动物,“文以明道”,美归根结底总是要为社会服务的。

郭熙:“景外意”和“意外妙”,把山水的美人格化,心灵化,这就是艺术美的创造。

王夫之:他从他的唯物主义和自然观的认识论出发,明确地肯定了美是存在于自然的运动之中。“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

叶燮:他肯定现实美的客观性,同时虽然美是客观的,但是只有人能欣赏美。

中国古代美的基本形态有四种,本文称之为“四象”之美,包括“物象”、“身象”、“事象”和“性象”;其中,每“象”之内各有三个层次,如果以图形的直观方式将这四种形态合拢为一个整体,其内部的三个层次就得以沟通,形成三个圆圈,包括“内圈”、“中圈”和“外圈”。“四象三圈”既是对中国古代美整体特色的展示,同时也表示着一种研究方法,“四象”偏重概括它的基本形态,而“三圈”则偏重揭示其内部关系。中国古代美学就是围绕着这些形态和关系建立起来的。

中西方美学对其本质的区别:主客二分而不“裂”

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主客二分式的,而中国的思维方式则是主客不分的,是“天人合一”的。人们把这种思想移植到美学上,便认为这种“天人合一”是“中华美学之魂”,把中国美学看成是一种超越主客关系的美学。从中国的审美实际来看,在中国的审美世界中,其实一直都有着一种自觉的、鲜明的主客之间的二元区分,只不过这种二元区分不是西方式的二元对立、二元分裂,而是在主客二元区分后又极力寻求这二者合一的思维方式。

中国美学是超主客关系的美学的人恐怕主要只是就中国美学中的一极,即追求意境深远、无迹可求的庄禅式的审美这一极而言的,而从他们的论述来看确实也只是就庄子、禅宗美学来举证的。

其次,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文艺理论一直就是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它们从来没有从超越主、客体的关系中来谈文艺创作,它们一直都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来认识文艺创作的。

再次,就庄子美学、禅宗美学来看,认为中国古典美学是超主客关系的美学,其实主要就是指这两种形态的美学。就庄子、禅宗美学的实质来看,它们确实是讲超越的,但它们不是超越主、客体的关系,而是在清醒的主客意识中强调超越主体自身的局限和束缚,去与另一个自然、客体的世界融合为一体,在忘却主体中去与客体保持一致而并非超越主、客体。如果说超越,那它们超越的只是主体自身。

最后,从最具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意境”的思维取向来看,中国美学也不是一种超主客关系

的美学。《周易》里提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思想,这种“立象尽意”的思想是中国意境审美追求的滥觞。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2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3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4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5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6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7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8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9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10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1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2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13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14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5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1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17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18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20 A Study of the Human Relations in Sons and Lovers 21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 22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23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24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25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26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27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28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2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30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3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32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33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34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35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36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37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38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39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40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41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美学元素 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

美学元素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 美学元素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山不会俯就、讨好任何人,它就在那里,你去或不去,它就在那里。 这也算是我爱山的一种理由吧。 我这个人有点怪癖,越是名山,越懒得去;即便勉强地去了,去了就去了,从不会留下只字片语。倒不是那些名山对不起我,委实是我的气场太小,又害怕喧闹,故而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倒像走亲戚似的,我不仅爱去,还一去再去。 太朴山就是其一。 我不清楚这座山名的来历,太朴,也许就是大朴吧大朴之物,必存大美焉,人工不可为,应是天造地设,又不曾被人染过指的。我特讨厌染指,连带"染指"这个无辜的词。 试想,原本好端端的一个物,一件事,一段情,与局外者毫无干系,你非得伸过去一个指头。何况那根指头也许并不干净;就算它干净,还能比造物的上苍高明吗太朴山好,不仅仅止于名字。山上山下,沟沟壑壑,我所见到的,无非是一些石头、树木、溪水。然而,当它们被我的目光和心灵一一摄取之后,觉得那石、那树、那水是太朴山所独有的;你若把它们换一个地方,哪怕稍微挪动一下,就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这使我想起城市里那些移栽的树,虽然它们还保持着树木的基本形态,但已然是另一层意义的树了。我就干过一件蠢事。 三年前我去太朴山时,看中了一株紫色杜鹃,因实在割舍不下,就将其挖回栽在自家的花盆里。次年春天,花开是开了,却显然没有它在山野开得那么浑朴自然,那么耐人寻味。个中原因我虽弄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染指了。你想想,那株原生态的杜鹃,吐纳的是太朴山的浑沦之气,而当它一旦脱离了那样的气场,即使活着,那也是苟活。 我避名山而亲太朴,似与那里的石头有关。太朴山虽与江南佛教名山九华山粘粘连连,暗通气脉,但此山的石头却与九华山迥异,一个黑硬、粗砺、峥嵘,构成一座名山的体量和气质;一个圆融、苍润、拙朴,成全了太朴山的简淡与空灵。 我说它简淡,是因为那些经岁月打磨的石头,已经熄灭了欲望,磨平了棱角,它们扁也好,圆也好,都遵循着大道从简、返璞归真的至理,虽栖居幽壑,这里几尊,那里几坨,或坐,或立,或倚,或躺,但姿态和表情都是安详、静谧的,仿佛阅尽云雨风霜的智者,只存一抹淡定在胸。石与石,有的则爱独处,长久地沉溺于冥思,彷如世外高人,任你千呼万唤,任你春光撩人,它一点都不为所动;有的则喜群聚,呼朋唤友,你倚我靠,甚至石上叠石,看上去亲密无间,却又谐者自谐,憨者自憨,不像我们人类,聚在一起总是彼此攻讦,相互挤兑,凭空生出许多是非来,想收拾都难。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有特定的

对象,特定的人物。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悲剧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戏剧形式最早起源与古希腊。一直以来,古希腊在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里都具有着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如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杀死斯芬克斯为民解难的俄底浦斯等等,他们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吞没;或虽然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胜利,却命运多舛,最终遭受强大的自然的残害而死亡。这些故事虽然反映的是古希腊人与自然的抗争、博斗和相互的矛盾冲突,但这些神话

美学课程心得

美学课程心得体会 美学与文学概论一样,理论性很强,全是概念,一开始的几节课就像正儿八经的哲学讲座一样,有些深奥,老师列出的书单我一本也没看,所以前几周听课是比较吃力的,但是自己渐渐接受理论分析后,课程也就容易些了。课程内容也比较多,稍一分神就跟不上讲课的进度,因而课堂也不敢开小差。不过我觉得老师不使用课件是对的,有些课程因为有课件,我总是认为不听课没关系课后看课件就可以,然而美学内容就是大段大段的说理性分析,理解比死记硬背更为重要,上课时老师会举例,再用课本理论分析,这样总比课后冥思苦想好些。这学期学习美学课所持的心态不是考试而学习,而是一种模仿。平时看一些文学作品鉴赏,总觉得作者的分析处处都是美学或文概理论依据,而有些依据也能用以分析与其想通的作品,胜于自己浅薄的分析鉴赏,课本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审美活动、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审美和审美教育。老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讲解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美学的历史、性质、规律及其基本问题,这些都是为整个学期的课程打基础,认识到美学“是什么”的话,再学习就容易多了。 以前自己一直把美学的指示对象是雕塑、绘画这些艺术品,视野很狭窄,也很零碎,自己没有了解过中国美学的起源,但是潜意识里一直把美学的起源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只因这时的艺术发生了从自发性到自觉性的转变,学习美学之后才意识到这是把美学从哲学中孤立了。美学最初是依附于哲学的,随着对象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它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本把《易经》里人对自然、世界以及自然、世界形成之道的理解作为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还把入到俩昂家思想的相互关系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这就把美学与哲学思想

美学选择题整理

选择题: 题目: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把认识的重点放在了 A.审美主体上 B.审美客体上 C.主客体关系上 D.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 解题指南:“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黑格尔提出的,认识的重点放在了审美客体上 题目: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 | A.哲学的方法 B.社会学的方法 C.考古学的方法 D.名俗学的方法 解题指南: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题目: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十八世纪 D.十九世纪 解题指南: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1750年,所以选18世纪。 题目:把理念论作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的哲学家 … A.赫拉克利特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解题指南: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的

题目:最基本、最普通的形式规律是 A.均衡对称 B.对比调和 C.节奏韵律 D.多样统一 解题指南: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形式规律。 @ 题目:在“生物本能说”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博克 C.达尔文 D.弗洛伊德 题目: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大类的哲学家是 A.西塞罗 B.博克 C.康德 D.黑格尔 题目:不属于优美形式特征的是 A.秀丽 B.柔媚 C.娇小 D.粗狂 ) 题目:把体积数量的大称为“数学的崇高”和力量的巨大称为“力学的崇高”的哲学家是 A.博克 B.康德 C.黑格尔 D.席勒 解题指南:“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是康德提出的。(多选出现过) 题目:把解释学与生命哲学结合起来并使其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的哲学家是 A.施莱尔马赫 B.狄尔泰 C.海德格尔 D.伽达默尔 ; 题目:属于类似联想的诗句是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 D.“马后桃花马前雪” 解题指南:类似联想:指两件事物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

美学的定义

美学的定义: (维基百科)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醜”,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西方美学简史思路梳理: 古典时期: 西方美学肇兴于希腊罗马时期,最初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关注点在于自然界。苏格拉底将注意力由自然界转向社会,由此,美学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解决的早期希腊思想家留下的两大问题是:文艺的现实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从雅典明珠实力上升时代竭力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立场出发,对这两大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答案。1、肯定了文艺模仿现实世界,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因而是反现实的。2、肯定了文艺要为现实服务,但是抹煞了艺术标准,压抑情感。 亚里士多德处于希腊文化的总结时代,他的《诗学》和《修辞学》是西方最早的具有科学系统的关于美学的著作。总结了成就,建立了规范理论。 他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的看法基本是唯物和现实的,他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建立了艺术有机体的概念。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他认为文艺标准不同于政治标准,但是文艺能发生深刻的教育作用,评判文艺不能只靠文艺标准。 亚历山大和罗马时代: 历史的更迭:马其顿帝国的建立和分裂,西方政治中心向罗马转移。个人从社会分离出来(原为个人与城邦集体统一),进行独立和分散的活动,单纯的书斋生活,视野较狭窄,研究重点集中在修辞和文艺理论上。其代表人物有贺拉斯(拉丁古典理想的奠定者)、郎吉弩斯(《论崇高》,表现文艺的情感效果,流露出浪漫主义倾向)和普洛丁(自有的哲学系统,是古代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桥梁)。 中世纪: 从四世纪到十三世纪,欧洲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仅有的活动是将新柏拉图主义附会到基督教的神学上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但丁的出现。 此间重要文化史实:1、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制度的奠定;2、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对欧洲的封建统治;3、中世纪文化的落后:教会对文艺的仇视;4、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的美学思想(把美当作是上帝的一种属性,上帝是最高的美,是一切感性事务的美的最后根源);5、中世纪民间文艺对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的反抗(建筑、世俗文学,揭示出文艺复兴的曙光);6、但丁的文艺思想(诗为寓言说,论俗语) 文艺复兴时代: 欧洲迈入近代化,封建主义的上升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自然科学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伴随着精神解放。“人道主义”的理想被提出。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原因1、资本主义最早登上历史舞台;2、欧洲的文艺最发达)。 最初,意大利的文艺理论家只是在宗教的旗帜下进行反宗教的斗争,后渐渐从文艺反映现实和文艺的教育娱乐功用来为文艺辩护,并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问题主要有:古典的批判与继承:当时学界分为新旧两派进行论争,保守派崇尚古典权威,而新派却认为意大利文学同样伟大。这场古今之争对活跃文艺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结合创作实践,对古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 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西方文化里的悲剧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东方文化里的悲剧以惨绝悲极的苦戏吸引人的眼球。中西悲剧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悲剧主人公;悲剧价值;中国悲剧;西方悲剧 引言: 悲剧是美学审美对象的范畴,有着重要的美学地位,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崇高是悲剧的基础,本文将从中国的悲剧《窦娥冤》,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悲剧主人公祥子,西方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悲剧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并简要陈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悲剧价值。 正文: 一、中国式的悲剧主人公 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不包含剧里的其他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部剧大局,决定悲剧的属性。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要人物形象源自于民间,多为弱小善良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形象,重视写悲剧人物的的无辜性,让观众产生怜悯和同情感,富有人情味。中国悲剧美感的显现,主要是由于其力量弱小,但本性善良,但善良的本性却和悲苦的结局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正是悲剧美感的具体显现,不尽的怜悯和同情油然而生。由此使剧外的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由自主的思索。在思索中去省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实质性的价值。 备受摧残的娇小柔弱女子悲剧形象 《窦娥冤》正名为《感动天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元杂剧悲剧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窦娥冤》写的是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用窦娥冤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年代。窦娥只是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弱小者形象,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为考官名无钱还债,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窦娥长大成人后把家事料理的很好。深受蔡婆喜爱,与丈夫结婚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勤俭持家,体现出了中国最质朴、传统的妇女形象。悲剧的开始是从窦娥丈夫的去世开始的,蔡婆的身上表现出胆小怕事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所有事情能妥协的就妥协。在面临重大的家庭变故时,窦娥表面看似柔弱,娇小,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在面对不公正时,敢于据理力争,但力量太过弱小,无济于事,无法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相抗衡,酿成了最后的悲剧。窦娥善良的心灵感动周围的百姓,对婆婆百般照顾,遵规守纪,在自己即将被处死时仍然顾及婆婆,但时代,社会并没有让她躲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含冤而死。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作品在艺术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六月晴天骤变,大雪纷纷,接着又是大旱三年,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一出悲剧让观众对窦娥产生无限的同情和怜悯,以悲剧主人公窦娥去窥探黑暗的社会现实,使观众对腐朽的统治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窦娥的外柔内刚,代表着当时黑暗社会现实下众多的贫民女子形象,她们外柔内刚,

传统美学元素与当代艺术

摘要: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深厚底蕴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如何将先辈们几千年来总结的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规律和成果运用到当代的艺术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话题。 关键词:传统美学;元素;当代艺术 中国传统美学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在当代艺术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丧失了自身的话语权,艺术作品也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如何将传统的中国元素妙手天成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表现出来,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又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还能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是当代艺术表现所追求和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 一、传统美学元素的表现 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中充满生命活力之美。如纹饰里面的动物纹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原始图腾的形象。反映的夔龙纹、夔凤纹等,都是根据中华民族所崇拜的吉祥神圣之物的龙、凤演化而来的,风格迥异,并具有明显的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记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不论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新实践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达形式。无论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还是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或是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家具,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纹饰、戏装、面具、木版年画等等等等,都充分体现出了或是灵巧,或是简约,或是精致,或是工整或是粗放或是热烈或是娟秀,或是质朴或是奢华的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水墨还是板刻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剪纸还是色彩艳丽的木版年画,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为当代艺术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装饰素材。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化的道路,就必须要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向传统美学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发挥,使中华传统美学设计元素用在当代艺术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个性”。这样,我们的现代设计才能真正走“国际化”。 二、传统美学元素对世界艺术的影响 同时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也是世界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口之众多,中国文化早已向世界各地广泛地传播开来,影响之深之广,其市场潜力之不可估量,可想而知。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之大,以及在世界文化中所占的比例之重,也就决定了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的价值前景是无限的,潜力也是无穷的。比如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威尼斯派最杰出的画家之一的乔凡尼?贝尼所作的《众神聚宴》,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的真实写照。画中值得一提的就是诸神所用的器皿都是源自于中国宋代所烧制的青花瓷,可见当时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名声远播以及在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对中华文明的崇拜之情和向往之意。 三、当代艺术大量运用传统美学元素的原因 当代艺术中大量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符号大致有两种。一方面是设计师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创新;另一方面,一些有艺术家对传统文化存有深厚感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一种责任感。 随着社会文化形态的不断丰富发展,经济活动方式的不断改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大众传媒也日益增多,我们必须在全球化意识和人类文明双重体系的大前提下不断汲取和吸收不同文明的构成中的良性基因,以敏锐、超前、综合的理念与世界的视觉语义相接轨,在注重客观与尊重自然的前提条件下,把人们迷恋传统造型的“意”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平

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和审美对象(aesthetic object)是现代美学的核心问题。正如朱光潜所说:“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1]与审美经验相对应的问题不是美(beauty)的问题,而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价值(aesthetic value)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是美的事物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引发审美经验,具有审美价值,诸如崇高、荒诞、甚至丑之类的事物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引发审美经验,具有审美价值。在西方美学史上,这种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向发生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注:正如汤森德(Dabney Townsend)指出的那样:“尽管在19世纪之前提及‘审美经验’会犯下弄错时代的错误这一点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这个概念在17后期和18世纪英国兴起的经验主义中已经有了它的基础。……哈奇森、休谟、伯克、荷加斯、杰勒德和艾利森等人都承认:关于美、崇高和趣味的讨论是哲学讨论的核心。从他们的讨论中形成的审美经验概念,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主宰了随后的美学理论。”而国内美学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对这种转向有明确的认识。(注:比如蒋培坤曾经指出:“从研究‘美’转而研究‘审美’,标志着传统形态美学体系的历史终结,同时也标志着现代形态美学体系的开端。”(蒋培坤:《美学,该怎样提问》,载《学术月刊》1991年9月号,3-4页。)我在拙著《美学的意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四章讨论美的本质问题时曾经明确指出,传统美学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迷误在于没有清楚地区分日常意义上的“美”和美学意义上的“美”,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就是美(beauty)和审美对象(aesthetic object)之间的区别。) 一 什么是审美经验呢?在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看来,审美经验就是一种无利害的愉快(disinterested pleasure)经验。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是18世纪西方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根据汤森德和斯图尼茨(Jerome Stolnitz)等人的考察,将审美经验视为一种无利害的愉快经验的思想起源于莎夫茨伯利,经过哈奇森、休谟、艾利森等人的发展,最终在康德那里获得了最成熟的表达。(注:对“无利害”概念的历史追述,参见Jerome Stolnitz,"Of the Origins of'AestheticDisinterestedness'",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20(1961),PP.131-144。)在康德看来,审美经验中的愉快是不带任何利害的。所谓不带有利害,也就是只与对象的表象(presentation)有关,而不与对象的存在(existence)发生联系。康德说: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对我来说,为了说一个对象是美的并证明我有趣味,要紧的东西是我与内心中的表象的关系,而不是我依赖于对象存在的[方面]。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如果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丝毫的利害,那么它就是非常片面的,且不是纯粹的趣味判断了。为了在有关趣味的事物中担任评判员,我们必须对事物的存在不能有哪怕一丁点偏爱,而必须对它抱彻底的漠不关心的态度。[2] 只有这种不与对象的存在发生关系的愉快,才有可能是自由的和无利害的,才是审美经验中的愉快。康德以此明确地将审美愉快与具有感官利害的愉快和具有理性利害的愉快区别开来:“我们可以说,在所有这三种愉快之中,只有涉及有关美的趣味愉快是无利害的和自由的,因为我们不受任何利益的强迫去做出我们的赞许,无论是感官的利害还是理性的利害。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上述提及的三种情形中,愉快[一词]要么与自然倾向(inclination)相关联,要么与喜爱(favor)相关联,要么与敬重(respect)相关联。只有喜爱是惟一的自由愉悦。自然倾向的对象和由理性规律作为欲求对象颁发给我们的对象,都不能留给我们自由去使某物成为我们自身的愉快对象。所有利害不是以需要为前提,就是引起某种需要;而由于利害是决定赞许的基础,因此它使得关于对象的判断不再自由。”[3] 经过康德的分析,将审美经验视为无利害的快感的思想几乎成了现代美学的第一原理。所谓无利害性表明审美经验是一种不经由任何中介的直接经验,是一种典型的分离式的(detached)经验,强调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外在静观(contemplation)。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1、柏拉图 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亚氏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美的事物体积大小要合适,要有一定的安排,各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构成了美的要素。亚氏注重美的感性形式因素。 3、普洛丁 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者,普氏美学是对柏拉图美学之改造,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美的理念从哪里来?普洛丁的回答是,只能从神那里来。普氏仿照柏氏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他主要论述了对物体的美、心灵的美和最高的美即理念美或理性美的审美认识。普氏不但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认为要达到这种最高的美,就得净化心灵,通过心灵视觉去观照它。而且他也把对“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或理性的观照,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普洛丁还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审美理论,审美是一种观照。他说:观照不是观看,而是另一种视觉类型,即迷狂。看到高级的美会使人在迷狂中惊喜交集,充满狂热和狂喜,他把这种迷狂的境界看作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他说:“谁能达到这种观照谁就享幸福,谁达不到这种观照谁就是真正不幸的人。”普罗提诺还提出的方法是闭目内视,“闭上双眼,转向另一种观看的方法,并激活它,这种方法人人都有,但是很少有人使用。”审美要靠“内在的眼睛”、“灵魂的视觉”。单凭感官无法作出审美判断,因为美的对象是包含理性内容的。他说,美是第一眼就可以感觉到

(完整版)融入美学之元素激活古诗词教学

融入美学之元素激活古诗词教学 四川省遂宁市第六中学黄鑫 古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从美学角度看,这个过程必须突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乐趣。 因此,将融入美学元素的古诗词教学理论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地位、教师功能、教学方法等进行新的定位,不仅有利于改变那种封闭式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而且能够变课堂教学单向信息灌输为多向信息对话,确立并保护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习能动性,主动拓展期待视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进行丰富的个性化解读,发展创造性思维,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审美心境的培植 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一种情绪色彩。教学中学生若能以恰当的情绪状态进入古诗词意境赏析,学生能动性必强,学习效果必佳,反之亦然。 1、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导语 教师设计导语时,其情绪色彩应与古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相通,并富有一定感染力,旨在用导语去震动学生心灵,以求先声夺人之势。如我在执教《兵车行》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有人说苦难让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身心受创;苦难也磨练了杜甫,让他与大唐的国运、

大唐的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终于铸就了中国诗坛一坐高入青云的丰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见证了那段苦难岁月的叙事名篇——《兵车行》。”导语语言简练,情势凝重,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蓄势作用。 2、加以声情并茂的吟诵 古诗词语言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带读,或配以优美的音乐朗读,或让学生表情朗读、默读、跳读等,读出诗词的情感味、音乐味,从而使学生在听吟或自吟中激发情感,探寻揣摩诗词意境,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3、采用恰当有效的辅助手段 由于古诗词所具有的含蓄的审美特征,又与学生有较大的时空距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一些辅助手段是相当有效的。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利用挂图解说、插入歌曲欣赏、播放PPT、FLASH等,李清照的《一箭梅》中诗与歌的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诗与画的结合等,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物化诗境诗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领会诗词内涵,强化学生的审美心境。但切忌简单地用单一的视觉听觉形象统一学生对诗词意境及表达情感的认识,冲谈诗词作品的韵味,弱化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4、运用形象生动、优美和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 诗词作品首先是一种美感体验的心灵活动,不是理智的投入而是在理智指引下的感情投入。学习欣赏古诗词,应该是个由感受而感动的过程。在古诗词鉴赏中,教师始终串以形象生动、饱含感情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在学生心中呈现出一副情景交融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形

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1我国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1.1自然美 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生存提供所需求的氧气,同时也是多种植物生存的家园,自然环境中的植物、阳光、空气,也是城市环境艺术 设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元素,从中可以了解到自然才是城市环境设计 的基础,自然美也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主要美学功能。城市环境设 计中,设计人员将技术与艺术进行良好融合,从而使得城市环境可 以更为良好的满足城市居民精神世界追求。特别是在环境污染严重,节能环保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的今天,城市环 境设计所具备的自然美美学功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必然需求,同时还可以现代城市居民的审美观。 1.2社会美 城市是人们生存的重要空间,城市环境设计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设置,对城市建筑群体重新组合,加强城市绿地景观建设,对城 市生存空间进行生态haunted的改造,从而使得城市环境更加具有 人文化的特性,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1.3建筑美 建筑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对我国传统的城市环境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就是对城市建筑群体进行合理化的改造,加强 不同建筑物之间的协调性,不仅可以将建筑物个体具有的特点良好 呈现出来,同时也可以保证建筑群体具有良好的美观性,生化建筑 群体的内涵。现代城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对区域文化给予了充 分尊重,建筑物不仅具备了时代特性,同时还可以将区域特性良好 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城市环境设计对城市建筑物进行塑造,

可以加强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得城市具备良好的个性化特征,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会起到积极影响。 1.4文化美 城市环境不仅包含了社会的、自然界的物质,同时也含有民族的、历史的、区域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通过城市环境设计可以更为良 好的表现出来,加强城市居民的审美体验。文化美也是城市环境设 计中非常重要的美学功能,城市环境设计想要实现这一功能,不仅 需要将自然美、社会美、建筑美进行整合,同时还需要融入城市环 境设计相关理论,以及城市区域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将实现城市 环境设计的文化美。文化美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环境设计领域发展, 同时还可以彰显城市文化内涵与城市独有的精神。城市居民会因生 活在这样的城市感到骄傲、自然,也会让城市居民自主的`去保护生 存的家园,进一步强化城市环境保护力度,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奠定良好基础。 2我国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反思 城市环境设计工作开展中,设计人员要从城市整体面貌进行思考,对城市居民精神世界追求进行分析。城市化建设脚步不断加快,但 是随之也带来了很多不良问题,其中工业、建筑领域发展迅速,导 致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为严重。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现状 进行分析,虽然经过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取得 了一定可观成就,但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利益分配矛盾问题仍然不 能忽视,众多理论性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2.1权利审美问题 改善城市居民环境,缓解城市污染现状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想要顺利实现这一目的对城市环境设计的民主性必须要给予充 分尊重,城市环境设计决策也必须要实现民族化的特点。但是对以 往城市环境设计工作开展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决策阶段还是设计 阶段,都是由我国政府部门已经相关企业最终决定的,并没有吸取 广大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导致城市环境设计民主性较差。也正因如此,很多城市景观建设都是根据主观意见决定的,城市景观建设缺

美学问题

美学问题 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有几种途径:在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鉴赏与审美活动中,形式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值得认真探究的是,形式美是如何与艺术之本性相关联的?尤其是进入现代,形式美不再局限于经典认识论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一般论述,这种探究对于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崭新的意义。 一、“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 作为重要的范畴,形式美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仁智各见、充满纷争的问题。关于什么是形式的问题,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早期,又可后延至后现代思想家。尽管有着近似的问题域,但各个时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相互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变化。 1.古希腊:形式作为本质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某确定的事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共同属性,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相区分的标志。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2.中世纪:形式的神秘化 中世纪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上帝成为美与一切艺术的规定性,实践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从而与古希腊重视现实生活相区分。 3.近代:纯形式与先验形式 近代美学时期是指从文艺复兴延至十九世纪末,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始于近代。在近代,“形式”已成为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范畴,并自觉地与理性地上升到艺术的本质的高度。自文艺复兴始,人性得到了复苏与高扬,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这种理性是一种诗意(创造)理性而有别于古希腊的理论理性和中世纪的实践理性。总之,在近代,西方形式美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把形式作为纯粹的与先验的方面。这种影响远远超出近代经验主义美学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思想。 4.现代:超越形式回归存在 在现代,存在作为美的规定性,美学思想在存在之维度与境域上展开。同时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马克思的思想无疑属于现代的,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无疑也是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具有现代意义。“马克思和其他现代思想家如尼采、海德格尔对于近代思想的叛离是颠覆性的。这在于他们不仅将所谓的理性问题转换成存在问题,而且也给真善美、知意情等一个存在论的基础,由此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作为哲学体系的主要部分已失去了其根本意义。”[3]由此,关于美与艺术的一些根本问题已走出传统的限制,进入存在领域。 5.后现代:形式的解构 由现代转向后现代乃是西方思想自身的发展使然,在这一思想的历程中,思想的规定性由存在变成了语言。后现代消解了近现代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思想,其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解构性的,

美学概论复习作业答案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 形成性考核(一 一、填空题 1.就美学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和(门类美学三个部分。 2美论、美感论和美的形态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骨干”。 3艺术美论、审美论和美育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丰满的“血肉”。 4.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且在不同方面发展 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概括性、联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5.审美关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_的统一;是_真_与__善_的统一。 6.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作三种:认识关系、功利关系_和审美关系。 二、名词解释 1.美学:哲学的一个分支,论述美和美的事物,尤指对审美鉴赏力的判断。 2.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种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去观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溶入审美对象之中的表象运动。 3.美感: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形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4.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美意识的渗入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展现丰富的、多样的审美特征。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美在于客观形式”。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只是对美作了一些经验性的描述和归纳,缺乏普遍意义。因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在劳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体现了美的本质。 2.“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主要是用精神分析美学,它最基本的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它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主观的形式去理解。 四、简答题: 1.简述黑格尔关于美的基本观点。 (1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 (2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 (3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去考察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 (1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了现实美本身,认为生活本身就是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突出了美与人类生活的本质联系; (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本主义”出发,模糊地感到了美的现实基础。

电影中的悲剧美学

电影中的悲剧美学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曾经指出 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能成为它所成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关于黑色幽默的说法,正确的是 答:黑色幽默以荒诞消解了传统喜剧的滑稽,以沉痛的无可奈何的苦笑替代了传统喜剧轻松开怀的笑。;黑色幽默以荒诞性消解了传统悲剧的严肃性;黑色幽默以绝望的惨笑替代了悲剧的痛感,大悲转化为大笑;黑色幽默中,人物的悲剧抗争精神转化为无可奈何地顺应 对于悲剧主体,尼采说过 答:当不可能骄傲的活着时,就骄傲的死去;自由赴死和死于自由,当肯定自己已经不合时宜了时,就做一个神圣的否定者,这说明,他已经理解了生与死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麦克白》、《理查三世》中的主人公 答:都是以"恶"的面目出现;在激烈的悲剧冲突中,表现他们特别的意志和力量;在激烈的悲剧冲突中,迸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有其独特的悲剧审美价值 伟大人物的悲剧性具有高出一般人的 答: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电影《天使之城》中,赛斯和玛姬的爱情悲剧 答:从现象看,这是主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出现了差异,主体意志对自身行为出现了失控而产生预期之外的结果;从认识论看,这是主体的欲望意识超过了自身能力与自身现实条件允许,从而发生逆料的结果;赛斯对变成人类有明确的动机和强烈的欲望,同时付诸行动,毫无顾忌其他的因素。以至于自己的积极行为直接促成了、或参与合成了自己和玛姬之间的悲剧;是悲剧主体动物动机与结果悖反的悲剧现象 以下属于英国美学家斯马特对于悲剧看法的是 答: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的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仅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他能超越平时的自己;悲剧在于对灾难的反抗;陷入命运罗网中的悲剧人物奋力挣扎,拼命的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的包围而奔逃,即使他的努力不成功,但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 在电影《月亮河Water》中,"寡妇之家"里唯一留着长发的女人不是 答:莎肯塔拉;楚娅;杜马提 影片《爱有来生》中,陷入"两难"境地中的是 答:阿明;阿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