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讲义简编

区域经济讲义简编

区域经济讲义简编
区域经济讲义简编

第一讲区域经济学导论

二.区域经济学所要回答得基本问题是什么?

埃德加·胡佛(Edgar M.Hoover)现代区域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提出区域经济学所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

那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样?(What is where, and why—and so what?)

●(1)任何活动(what)(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等等各种类型的活动)

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What is where”),这里where主要指的是这些活

动在区位(定位)方面所采取的临近、集中、分散、相似或差异等空间形式或结构

问题。对于where的围可以从不同地理围

(site\neighberhood\zone\city\region\country\globbal\outspace)上来考虑,构成

了区域经济学的微观、中观、宏观等多个层次。

●(2)why主要指的是由空间的异质性(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开发程度)、

有限性(稀缺性)、变动性(从封闭、隔绝到地球村、全球化、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等所具有的经济意义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问题,并探讨和解释空间因素对于经济

活动的影响以及影响的途径和方式等问题。

●(3)so what指的是利用从现象中(What is where)发现和总结出应用经验

性认识(规律、理论)来指导人们的有关区位选择的行为和决策问题。即从现象

(What is where )——理论解释(why)——行动策略指导实践(so what)的过程。总之,这一系列活动都可以归结为是与空间有关的“稀缺”所引发的。

另外,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何处发生?为什么发生?(where econmomic activity take place and why?)

三.经济活动、活动的经济目的与活动的空间选择的经济意义;

从经济学是研究与人类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目标和手段的矛盾关系问题所界定的稀缺性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理性选择行为(如何有效率地利用和配置资源)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经济学不仅研究的是通常意义上与商品生产和分配有关的“经济活动”,而且可以推广到与选择有关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他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也在证明这一判断(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不只是空间中的与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活动有关的活动,而且也是关于各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在空间中的经济性问题,即如何通过占有、选择合适的空间以最有效地实现活动的目标。因此,经济学研究对象既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从而上升到一个关于人类如何明智生活和选择的哲学层次,也可以限于马克思所谓的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那一部分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学也可以如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狭义的经济活动,但我们可以把从狭义的研究和所获得的思维训练中所获得的认识用于广义的经济生活中,以开疆拓土扩大经济学的应用围,并可能作出重大的理论创新。不过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握对象所隐含的经济意义,或者说把它与经济稀缺联系起来?

Edgar M.Hoover认为对于影响经济活动复杂的区位形式和大多数重要的区域经济学问题而言可以归结为他所总结出的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第一,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完全或局部的不完全移动性(imperfect immobility)或者说要素不完全流动性。这是由于气候、矿产、土壤、地形以及其他自然特征的不均匀分布所造成的。这种非流动性构成了各个区域在一些生产和贸易活动方面所享有的比较优势。但仅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分布的因素之一。

第二,空间集中经济,或者说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imperfect

divisibility ),这一方面主要与规模经济有关。例如,与最低需求量有关的一些自然垄断行业、道路、电网等公共实施、大型设备和购物场等等布局。另一方面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中聚集或集中有关的外部经济或溢出经济等众多有利因素有关。

第三,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既不能自由的、没有成本的、及时的、快捷的传送。不仅与运输本身的成本有关,而且与产品和服务的性质有关(鲜活、危险、易碎、笨重、轻抛)。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前两个方面。例如,观看自然风景一定要到当地去,这不仅与要素不完全流动性有关(东岳泰山不能搬到来),也与产品和服务不完全流动性有关(对于泰山人文风光的真实体验只能身临其境才行),否则的话在家看电视纪录片就行了,这样一来泰山的旅游经济就要支撑不下去了。

以上三个基本特征高度总结了不同空间、区域所拥有的经济意义,区域经济学所有关于特定区域活动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对以上三个特征的单独或联合把握基础上的,因此它们也是培养和学习区域经济学学科思维的关键,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我们能否对于现实中不断出现的区域经济问题有敏锐地把握和做出专业水准的精深分析。

第二讲单个区位单位的区位决策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界定问题

同微观经济学首先要界定所要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或微观主体(个人、厂商、产业、部门)一样,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层次,区域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空间活动的基本单位或者说空间活动的微观主体以及与之相对应基本空间单位的分别是:区位单位和区位。

1.区位(Location)的定义

区位:简单来说就是包括经济活动在的各种有目的的活动所占据的空间位置,在其中包含了实现特定目的的活动所需要的要素条件。

2.区位单位(location unit)的定义

区位单位:指的是在一定的空间层次或者说特定的区位上进行有目的的活动的主体,它是构成更为复杂的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区位单位作为在特定空间上进行有目的活动的主体,并不意味着它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自主进行区位选择的主体,而指的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占有一定空间的主体,或者精确地说是空间主体。因此,作为研究对象的区为单位既可以是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组织(家庭、政府部门、公司、慈善机构)也可以是物(家具、设备、厂房、街道、城市)。

二.区位选择的一般目标和程序

1.由于任何活动都要在一定的空间进行,区位选择自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之一。区域经济学中所研究的区位选择活动是有目的的、理性的活动,它是根据一定目标和程序来进行的。

2.由于区位单位的目的不同,各自区位选择标准是不一样的。例如,一个私人企业和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对于企业而言,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长期发展战略上的考虑,趋利避害等。区位评价的目的导向是区位选择的首要原则。

不论对于何种目的和类型的区位单位,作为实现特定目的的一个基本前提和手段,对于一个好的“区位”的判别主要在于是否能够切实有效地实现特定的目的作为标准的。区位选择的经济意义也就体现在这一方面。因此,“成本——效益”分析适合于各种类型和目的的区位选择。既可以是“目标或利益”确定下的“成本”最小化,也可以是“成本或手段”约束下的“利益”最大化,关键问题是对于其中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的界定。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

“经济学受到斥责,说它只是依靠与现实完全脱节的‘经济人’来得出一般性经济结论,而这个‘经济人’不过是一架计算机,只对金钱的刺激作出反应。这是巨大的误解。私利不

是目光短浅的自私自利。只要是参与者所关心的、所珍视的、所追求的,就都是私利。科学家设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传教士设法把非教徒变成教徒,慈善家设法救济穷人,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看法,按照他们认定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利益。”

因此,对于不同活动目的在区位选择上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益”的界定和分析,是区位单位进行区位选择中所考虑的主要容。

3.区位选择和变动是有成本的(考察、搬迁、基建、机会等成本),并且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一点可以反映出现实中组织区位变动上的惰性特征。

4. 影响区位选择和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对于企业而言,经营围和规模、技术、产出构成、原料供应、市场需求、运输方式、经济环境等等情况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对区位的选择。由于变动成本的存在,区位选择一般与主要的、长期性、确定性的变化有关,而与不重要的、临时性的、不确定性的变化关系不大。例如,对于一个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不会由于所在区域由于某个年份天气原因造成的粮食减产、绝收所导致的原料不足而考虑搬迁,这种情况即使在其他地方也可能会与遇到的。因此,对于影响区位选择因素的考虑和研究要抓住那些本质性的、重要的、差异明显的因素。

5. 在实际中,可能不存在纯粹的以区位单位的性质和目的为导向的“最优”区位选择,而是加入了很多其他方面的考虑和折中。一方面进行最优区位决策所需的各种必要信息和条件并不容易得到,另一方面“人的情感”因素也在其中起着重要影响作用,这直接影响到区位选择中对于“成本”“效益”因素的明确界定。

总之,对于活动的区位选择,要根据活动的性质和目的以及决策面临的各种环境条件的约束,切实把握好影响区位决策的必要的和关键因素,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比较和决策。

三.区位要素(locationfactors)的分类

尽管区位单位类型和目的存在着很大差别,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某种分类办法来找出一些影响他们区位选择的基本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是存在于特定的区位当中。这种与特定区位相连的因素就是区位要素。对于一定类型或目的的活动来说,这些与特定区位相连的要素不仅反映出一个区位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而且也是区位单位进行之所以进行区位选择的目标所在。也就是说,区为单位感兴趣的不是对区位所代表的空间本身,而是存在于区位中的要素本身。因此,要素自身的特征以及提供这些要素的区位是理解和分析区位要素的关键。

分类的目的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特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做出快速反应,从而提高决策的效率。区位要素的分类也是如此。从区位要素在一定围是否具有流动性而言,区位要素可以以下分为四个大类:

1.当地投入(local inputs)

当地投入(地区性投入) 指的是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自然的、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等)所引起的生产要素或投入只能在一定的区域才能以可接受的方式(可得性、价格、质量)稳定供应,而不能从其他地方输入的要素投入。它与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有关。包括:(1)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形、地貌、植物、矿产。另外,空气和环境质量、环境容量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当地投入要素。

(2)本地化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应,例如,警察、消防、中小学校、自来水厂等。(3)作为投入要素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习俗和设施。

(4)劳动力。

(5)有利于活动开展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和制度状况。例如,社会和平、政策稳定、税收负担小。

总之,当地投入要素的共同特征是,决定任一给定区位上这类投入供应情况的,只是该区位自身的条件,而不涉及从别的区位的输入。

2.当地产出(local outputs)

当地产出(地区性产出)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自然的、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等)所引起的产品或服务只能在一定的区域围才能销售或处置的情形。与产品或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有关。包括:

(1)与当地自然和气候条件有关的产品和服务。

(2)与当地的人口状况、、文化、传统、习俗等有关的产品和服务。

(3)本地化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例如,警察、消防、中小学校、自来水厂等。

(4)面向家庭、社区的服务设施(澡堂、理发厅、剧院、停车场、零售店、当地媒体)。

另外,废物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具有负价值的当地产出。除了那些具有放射性、高危险品或对毒性的废物被转移到很远的地方专门处理外,大多数废物基本上是就地处理的。因此,对于那些污染性企业,一个地区的环境容量、环保标准和环境执法情况是需要考虑重要因素。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污染产业往往从发达国家转移到那些环境保护工作不严格的发展中国家,后者成为所谓的“污染天堂”。中国也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

3.可转移投入(transferable inputs)

不同于当地投入,可转移投入指的是那些能够使一个区位以合理的、可接受的方式(数量、价格、质量等)从外界获取的投入要素。例如,燃料、原材料、某些服务、信息。它主要与经济活动所需的投入要素的运输成本有关。这类投入不论产自何地原则上都可以输送到某个给定的区位。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区位是优是劣基本取决于供应来源的渠道是否便捷。很多生产和服务都依赖于多种多样的投入地提供,例如,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百货商店。在这方面一个区位的吸引力在于它在获得这些可移动投入供应上所具有的优越地位。

4. 可转移产出(transferable outputs)

.与当地产出相对,可转移产出指的是那些能够使一个区位以合理的、可接受的方式(数量、价格、质量等)向外界市场转移或销售的产品或服务。它主要与产品、服务提供过程中的运输成本有关。例如,从接近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讲,有些区位的优势就在于能够使该区位上的生产者以最低的成本向特定的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投入和产出的“当地性”或“区域性”、“可转移”和“不可转移”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另外,使某种投入或产出成为“当地性”的区位要素背后原因还可以从与规模经济有关的产业集聚现象来解释。

四、区位要素相对重要性评价

上述区位要素的分类是以拥有某种要素优势的区位来划分的。对于不同的活动来说,对于拥有不同要素条件的区位的要不一样的。根据区位评价的目的导向原则,对于区位的评价首先是明确区位单位的性质和目的,然后,根据目的来列出实现目的所需要的各种要素条件,再根据所列要素条件来确定分别符合这些条件的区位。由于很多活动的顺利进行所需要的要素条件往往很多,而现实中完全满足这些要素条件的单个区位往往并不存在,这些要素条件往往分布于多个区位之中从而发生冲突。例如,有的区位接近投入而远离市场,有的区位接近市场而远离投入,有的接近一种投入(一个市场)而远离另一种投入(一个市场)。这就产生了如何进行区位选择的决策问题,实际上就是结合活动目的对区位要素相对重要性的评价的问题。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评价和决策方法:

1.结合活动性质和目的,首先选择那些对于活动来说区位要素是必要条件的区位(当地

投入要素、当地产出要素),再根据要素条件在符合这些条件的多个区位中进行选择。

2.结合活动性质和目的,对于所需的各种要素条件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和加总。

列出要素条件的清单,对每个条件进行打分,分值最高的给与优先考虑,并选定与之对应的区位。尽可能选择出那些能同时满足多个重要要素条件的区位,或者说分值加总后最大的区位。这用于对于各要素所可能产生的净效益不能精确量化的场所。

3.直接的量化比较

对于那些存在于不同区位中的要素条件所可能产生的净效益能够精确量化的场合,对这些要素条件所产生的净效益进行计算,并选取那些加总后综合净效益最大的区位。

五.区位要素的差别优势的空间结构

上述对于各种区位要素相对重要性评价适合于在空间选择围较大的情形,而通常情况是:由于各种条件所限,人们能够选择空间的围非常有限,在其他要素条件都很确定的情况下,只是在一种或几种因素中选择。例如,对于一个地区性企业的区位选择来说,气候条件、劳动力供应问题就不必要作为有影响性的区位因素进入该企业区位选择的考虑之中,而运输成本和市场需求问题则可能是主要考虑的。也就是说,有些区位要素只有在宏观地理尺度上才存在差异,而有些区位要素质只有在微观地理尺度上考虑才有意义。例如,土地成本只适合不同城市之间或城市部不同地段之间比较,而不适合在省或国家这样大的地域围比较。另外,对于当地投入、产出要素与可转移投入、产出要素之间的划分实际上也是很模糊的,需要明确实在何种空间尺度上来划分的(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例如,假如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之间的区位选择问题,那么所谓的“地区性投入(产出)”实际指的是在城市间不容易转移的投入(产出)。一旦把这种区分放在较低层次的空间尺度,它们可能都变为了可转移的区位要素了。例如,一个城市的市政服务。因此,对于区位差异的理解和及其选择问题通常要明确在何种空间尺度或特定地域进行。

为了有利于排除那些不需要考虑的区位因素,使区位选择更为快捷,有必要对于区位要素差别优势的空间结构有一定了解。

所谓区位要素的空间结构(spatial pattern )指的是某种(类)区位要素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正是这种分布情况能够反映出一个区位是否具有某种优势,我们称之为区位要素的差别优势的空间结构(spatial pattern of differential advantage in specific location

factors )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均匀分布(uniformity):指的是某种区位要素在所研究的各个区位上或在数量上分布均匀,或能以统一的价格或成本随处得到或供应的情况。例如,气候条件、公用设施的服务、税率、工资水平,现实中很多商品都是按地区或全国统一价出售的。

遍布性(ubiquity)分布:是均匀分布的一个极端情形,从供应的角度讲,它指的是在所研究的各个区位上可按同一价格的得到的投入;从需求的角度上讲,就是在所研究的各个区位中有相同需求的产出。

对于所研究的各个区位来说,某种区位要素空间结构的均匀性和遍布性分布,那么它对区位单位在这些区位中的选择不产生影响。与此相反,有些区位要素的空间结构则体现出优势上的差别。例如,一个城市不同地段的房价和地价,就反映了这些地段的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别优势。

一般来说,区位要素差别优势的空间结构不仅与区位要素在供应或需求上的不完全流动性或地域性有关,而且还与供应或需求上的规模经济有关。例如,有些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最低的规模要求,比如大型的零售商店就需要在一定人口规模的大城市中才能存在,另外,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学校也是如此。

最后,有些区位因素差别优势的空间结构并不具有显而易见的系统性特征,而是具有可变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很难给予系统性的描述。例如,税率、水资源、劳动力、需求环境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有些区位选择问题可以从一个或某几个大的、固定的区位因素来考虑,而对于那些区位选择受到难以系统性描述的区位要素的影响较强的活动,则可能需要大量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才行。

第三讲 转移成本与区位单位的区位选择

一、假定条件

为了研究运输成本对于区位单位的区位选择的影响问题,我们有必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假定或约束:

1. 一个区位单位区位选择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样一个单一目标;

2. 该区位单位面临一个投入和产出都完全竞争市场,也就是说他的购买和供给行为不

会对考虑围的任何区位上的投入或产出市场的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3. 各种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是固定的,要素间不存在替代的可能,且规模报酬不变。

借助于上述3个假定,我们把一个区位单位复杂的区位决策问题简化为:只能通

过选择能够使转移成本最小化的区位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目标。

4. 为了使上述区位选择问题更为简化,我们这里假定单位投入和产出在单位里程上的

转移成本不变,而不考虑转移的方向和距离的远近。

在上述4个假定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过渡到更为复杂的问题。

二、区位选择的“产出导向”和“投入导向”

在区位选择中,区位单位究竟是“产出导向”(output orientation )或“投入导向”(input orientation )的问题主要解决的是,与投入和产出的转移成本有关的区位单位的运作性质或行业特征的判定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决策研究中的知己过程。

图3-1(figure2-1)SM 线段两端的S 和M 分别代表的是一个区位单位所选定的可

转移投入的区位和可转移产出的市场区位,这里我们研究的是: 为了使转移成本最小化,该区位单位该如何在包括两个端点在的整个SM 线段上进行区位选择(实际上,只要从S 到M 间的总路程不变,SM 可以是一条曲线)。显然,越靠近原料产地投入的运输成本越小而产出的运输成本越大,反之则相反。这种情况十分类似于体育运动中两个相反方向力量间的拔河比赛,区位选择究竟靠近那一方才能使总运输成本最小,只有比较在运输运输成本的节约方面往这两个方向移动中哪一个“力量”更强大?为了方便计算哪一方的“力量”较大,我们这里做以下三个方面的规定(这不同于前面的“假定”):

1. 由于SM 线段的长度是一定的,这里我们把它看作是常数1,那么,如果区位选

在S 右端距离S 为d 的某个位置,那么,该区位距离市场的大小为 (1-d)。

2. 设单位投入的单位里程上的转移成本为s r (例如,元/吨·公里),单位产出的

单位里程上的转移成本为m r .

3. 投入与产出之间在重量或体积上的比例S W : m W ,即制造m W 吨产品需要S W 吨

原料投入。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考虑的是投入、产出指的是对于区为单位

来说发生转移成本的投入或产出,而对那些不发生转移成本的投入或产出则不

予考虑。

4.

那么,如果区位单位在S 右端距离S 为d 的区位上向市场提供数量为m W 的产出

的情况下,从投入到产出再到市场这一过程所产生的总转移成本C 为:

(1)()S s m m S s m m m m C W r d W r d W r W r d W r =+-=-+ (1)

从公式(1)中可以看出,在S W 、m W 、s r 、m r 都已知的前提下,总转移成本C 的大小就有d 的大小来决定,而d 的最终确定还要取决于S s W r 与m m W r 的大小。在这里S s W r 和m m W r 实际上分别代表了两种相反的力量,即分别代表了投入和产出在转移成本上的权重,我们可以称二者为投入和产出的“标准重量”(standard weights\ideal weights )。我们可以直接比较S s W r 与m m W r 的大小就可以得出区位比较接近投入要素还是接近市场。也就是说,在S s W r 〉m m W r 的情况下,由于此时作为d 的系数(S s W r -m m W r )〉0,那么,d 值越小总转移成本C 越小,即越靠近投入来源总转移成本C 越小。相反,在S s W r 〈m m W r 的情况下,由于此时作为d 的系数(S s W r -m m W r )< 0,那么,d 值越大总转移成本C 越小,即越靠近产出市场总转移成本C 越小。我们把前一种情况称为区位单位区位选择的“投入导向”,后一种情况称为区位单位区位选择的“产出导向”或“市场导向”。当S s W r =m m W r 的情况下,区位单位的区位可以在SM 线段上任意位置选择但总转移成本C 没有任何影响。

对于造成投入和产出标准重量大小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进一步区分两种情形来讨论:

(1)在s m r r =时,即单位投入和单位产出在单位里程上的转移成本相等,这意味着投入和产出在转移的难易程度上是一样的。在此情形下,区位的决定仅仅取决于投入与产出之间在重量或体积上的比例S W : Ws 是否等于、大于或者小于1。当S W : Ws =1时,区位放在任何线段的任何地方队总运输成本C 的大小都无影响。当S W : Ws 〉1时,这意味着区位单位每生产和售出一单位的产品,它的具有转移成本的投入的重量(或体积)大于具有转移成本的产出的重量,此时越靠近原料产地越好,我们把该区位单位所属的行业称为“失重”行业,例如,矿产品冶炼行业。当S W : Ws 〈1时,这意味着区位单位每生产和售出一单位的产品,它的具有转移成本的投入的重量(或体积)小于具有转移成本的产出的重量,此时越靠近产品市场越好,则该区位单位所属的行业被称为“增重”产业,例如,饮料行业。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增重”产业是因为产品中还掺入了某种不需要转移成本的地方性投入(例如,水之于饮料行业),因而是转移产出重量大于所需的可转移投入重量的产业。

(2)在s m r r ≠ 时,这一般是由于由于投入品和和产出品本身中在物理、化学以及其它性质上的不同(危险性、易燃易爆、体积或重量的大小、易腐性等)而导致的运输难易程度的差别,它可以抵消或进一步强化由投入和产出在重量或体积上的区别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单位投入和产出在转移成本上的比例与投入和产出在重量或体积上的比例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时。

总之,某种由运输成本决定的经济活动是投入导向还是市场导向(产出导向)要从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以及单位投入与单位产出在单位里程上的运输成本两方面综合考虑。表

3-1中列出了几类投入定位和产出定位的行业以及造成不同定位情况的原因。

三、存在多个可供选择的投入和产出的区位条件下的区位选择

以上我们分析了一个区位单位在单一投入来源和单一产出市场条件下的区位选择问题,下面我们进一步讨论一个区位单位在多个投入来源和多个产出市场条件下(如图3-2所示,figure2-2)的区位选择问题。对此,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做出以下几种结论:第一,在各个区位上的投入和产出的价格以及运输成本都一样的情况下,如果区位单位是产出导向的,那么对于每个产出区位来说,都会有一个最佳投入区位与之相配,即该投入区位可以比其它投入区位以最低的转移成本向该产出区位供应可转移投入。在此情况下,优先选中的产出区位总是与某个投入区位最为接近的那个。在同样情况下,如果区位单位是投入导向的,那么,优先选中的投入区位总是与某个产出市场最为接近的区位。

第二,对于一个市场导向的区位单位来说,在各个区位上产出的市场价格以及运输成本都一样,而各个区位上的投入价格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其最佳的产出市场区位不一定是距离投入来源最近的那个,而一个更远的低价格的投入来源,也许能比那些距离市场更近的高价格投入来源更能以较低的成本向市场供应可转移投入。同时,某一投入区位也许是一个以上产出市场的最好来源。当然同样也存在着一些投入来源不能为任何一个市场区位所利用的情况(或者投入的价格高,或者转移成本大,或者二者都有)。总之,对于每个产出市场来说,我们都根据不同投入区位上的价格以及它们各自距离该产出市场的转移距离的大小,计算出该市场单位产品的获利能力,比较单位产出在不同产出市场上的获利能力大小,就能判定区位单位究竟该在哪一个产出市场中定位,以及究竟选择哪一投入区位作为投入的来源。

第三,如果我们把图3-2(figure2-2)中符号S、M交换一下位置就可以讨论一个以投入定位的区位单位的区位选择问题了。首先,在产出价格在不同的市场上存在差异时,对于一个投入定位的区位单位来说,最佳的投入区位不一定就是与产出市场最接近的那个,而向距离该投入区位更远的高价格的市场转移产出,也许能比一个就在附近的低价格的市场更有利。其次,存在着某一产出市场可能是一个以上投入区位上的区位单位最佳的产出市场。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市场区位不能为任一投入区位所利用的情况(或者产品价格低,或者运输成本大,或者二者兼有)。

五、多种投入和多种产出下的区位选择问题

以上我们讨论了单一投入和单一产出下的区位单位的区位选择问题,接下来我们进入到一个更为复杂一点的情况,研究一下多种可转移投入和多种可转移产出下的区位选择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