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版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7版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7版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7版高考历史汇编专题: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十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

1.(2016·课标全国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2.(2016·课标全国Ⅲ,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3.(2016·江苏单科,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4.(2016·浙江文综,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5.(2016·北京文综,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6.(2016·天津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7.(2015·课标全国Ⅱ,28)奕 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8.(2015·课标全国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9.(2015·山东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10.(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

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11.(2015·四川文综,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12.(2014·课标全国Ⅰ,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13.(2015·课标全国Ⅰ,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知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14.(2015·安徽文综,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15.(2015·北京文综,37)(节选)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三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6.(2015·浙江文综,39)(节选)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17.(2014·江苏单科,22)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18.(2014·福建文综,38)(节选)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19.(2014·四川文综,14)(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概括材料四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上表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

B组两年模拟精选(2016~2015年)

1.(2016·湖北黄冈3月质检)晚清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仁虽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社会危机的影响

B.经济变迁的推动

C.理学功能的更新

D.中央集权的削弱

2.(2016·河南郑州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梁启超关于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严复在维新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学说。这说明( )

A.维新派并不宣传民权

B.维新派仍维护封建统治

C.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

D.西方民主思想还未传入

3.(2016·广东揭阳一模)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到:“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其言论旨在( )

A.倡导建立西方君主立宪政体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号召发动工农群众反抗军阀统治

D.唤醒愚昧民众之觉悟

4.(2016·河南郑州二检)对于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有两种态度,他命名为“狂信派”和“希律派”。其中“狂信派”指:面对一个更强大、更有生气的外来文明的进攻,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依据材料,以下言论可以划归“狂信派”的是( )

A.“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不外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B.“隐忍自胜,徐图自强”

C.“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上都不如人。”

D.“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

5.(2016·福建普通高中毕业班质检)梁启超评论《临时约法》时说道:“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不幸而约法缺此规定,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而解散则又违法,然则此非政府之罪,实法律之罪也。”他在此评论的是( )

A.立法权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

B.约法之弊与政治乱象的关系

C.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

D.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问题

6.(2016·山东淄博一模)《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 )

A.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

C.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D.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

7.(2016·河南郑州二检)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特征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并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向社会大众普及。对此说法,理解

不正确的是( )

A.中华民族此时更加深重的灾难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B.“一系列运动”包括有抵制外货,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其普及的结果

D.民族意识的普及与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

8.(2015·山东济南调研)孙中山提倡,“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该文“社会主义”意为( )

A.倾覆满清君主专制的民族主义B.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C.推广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D.铲除私人资本的科学社会主义

9.(2015·四川成都诊断)民国元年,唐绍仪、蔡元培、汪兆铭、宋教仁等二十六人特地组成社会改良会,指出:“数千年君权之影响未泯,其与共和思想抵触者颇多。同人以此建设兹会,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该组织的建立有助于( ) A.传播君主立宪思想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肃清封建残余思想 D.同复古逆流展开斗争

10.(2015·河南洛阳统考)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11.(2015·湖北黄冈质量检测)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 )

A.新思想的萌发B.《资政新篇》的提出

C.百日维新D.辛亥革命

12.(2015·广东十二校联考)五四前后一些先进青年自发组成各种小团体和社团,如女子工读互助团、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中华国民女子救国团、妇女救亡会等。这表明当时( ) A.广大妇女社会地位明显提高B.国人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C.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纲常礼教D.西方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13.(2016·江苏南京盐城二模)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材料二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

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材料三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

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科学传播所起到的共同历史作用。

14.(2016·河北石家庄质检)(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

A组

1.C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强,救亡图存,故本题选择C项。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改良思想的开端,故排除D项。]

2.D [“禁止具有维新思想的新名称”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保有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择D项。A、B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3.B [维新变法时期报纸比较多,除了《国闻报》,还有《时务报》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的信息说明维新派目的是传播国外新思想,故B 项正确;清政府对各种思想管控较严,不可能允许自由办报,C项错误;维新思想传播于全国,“偏重于北方各省”,不等于“仅限于北方各省”,故D项错误。]

4.B [材料未涉及对读经问题的态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使用白话文,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使用白话文,没有涉及“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旨在提倡白话文,故D项错误。]

5.B [根据“创办《新青年》”“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推断此人是陈独秀。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共“一大”,A项说法错误。陈独秀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书记,B项正确。“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是毛泽东提出的,排除C项;“八一”南昌起义是贺龙、周恩来、朱德等人指挥的,D项错误。]

6.A [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还没有取得胜利,因此还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果,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比中国和欧洲的经济,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复杂只是材料的借口,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兴起晚于欧洲。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D项错误。]

7.A [从题干分析,奕 、丁日昌、郭嵩焘都属于洋派的代表,奕 、丁日昌被起崇洋媚外的绰号,郭嵩焘任第一任驻英公使遭到冷嘲热讽,本质上反映了洋务运动遭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反对,故选A项。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只是表象,B项错误;C项题干未体现,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8.C [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面对民族危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借用孔子及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但是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能从本质上反映题干的主旨,均排除。]

9.A [注意把握题干中“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和“洋务学堂”这一社会概念,这一时期中国人关注“洋务”主要是西方的先进技术,因此A项正确。近代中国银行成立于清末新政时期,B项错误;关注西方的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是在甲午战争之后,C、D项错误。]

10.C [材料中“西方不仅学习机械一门,还学习政治、法律”“言论遭到谩骂”说明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政治,这违背了当时洋务运动倡导的中体西用思想,故C项正确;A项李鸿章的思想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过于推崇”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 11.B [结合时间“1919年”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潮社应是一个进步的社团,故A 项错误;材料“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只是说明这一新潮社员没有认同西式婚俗,C、D项中“国人尚未”“决定时人”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带有夸大性,排除。根据“看八字命书”可知。B项正确。]

12.B [材料显示梁启超“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受到“近万名”举人的极力反对,A项体现的是众举人反对的原因,但只是事件的表象,实质表明康梁改制缺乏必要的思想动员及广泛的社会基础。故答案为B项。]

13.解析第(2)问,解读材料一韩愈关于儒学的论述与材料二康有为对儒学的看法,从对待孔孟儒学地位、后人发展儒学的态度及目的等方面概括归纳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特点。第(3)问,从儒学的现代价值及局限性的角度,分析指出对待孔子与儒学的原则,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14.解析第(1)问,紧扣“社会问题”的设问角度,考生要从存在的问题去逐一分析三位思想家的言论,顾炎武的言论指出了文章因能起到明理、记事、教化的作用,故其不能灭绝,这从反面说明了当时出现了空谈的文风,为此,他主张经世致用;魏源言论中“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说明了当时清政府存在不能科学的认识、分辨西方可取之处的问题,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陈独秀言论中“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可

知他认为当时中国存在民族危机深重的问题,故主张挽救民族危亡,进行思想启蒙;第(2)问,分析表格中三个人物的生活时代,顾炎武是明末清初,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陈独秀是辛亥革命后,综合分析,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分别指出古代和近代不同时期转型的内涵即可,据此,得出“趋势”的答案;回答“原因”,其实是考查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考生在回答时,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关注时代、顺应时代、反思时代以及个人因素的角度,综合回答即可。

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15.解析第(3)问,第一小问由时间是“20世纪1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此时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所以答出新文化运动关于“文学革命”的具体内容及与“废汉字”之间的联系,注意与材料中的信息相吻合;第二小问的“解读”注意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归纳。依据表格中近代汉字的新变化,分析音译外来词、旧词被赋予新含义、新词出现以及简化字出现的原因,再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答案(3)时代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了“废汉字”的主张。

解读:(略)

16.解析第(3)问,先从材料中概括出新文化运动起因的观点,一是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入导致思想的进步,二是中华民国的建立引发思想的传播,然后择其一观点进行论述,一定要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3)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在“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

侧重①:“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

学思想的传播。

侧重②: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7.解析本题开篇虽然表明王韬是早期维新志士,但其脱胎于洋务派,命题中“新旧杂糅”表明实际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相关史实。第(1)问,先据所学明确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然后对照材料,找出相关叙述,再解读其“中学为体”体现的传统性即可。第(2)问,采取小论文模式论证,具有一定开放性,既可采取认可王韬课士具有近代性或促进中国近代化,也可持相反观点。关键在于亮明观点,然后给出支撑观点的证据。实际是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认识相关内容。

答案(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示例答案:(个人撰写,仅供参考)

观点一:王韬课士为中国迈入近代化奠定了一定基础,具有近代性。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和革命准备了条件,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观点二:王韬课士延阻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传统性。王韬课士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没有改变专制制度;用现代化手段维护传统价值观;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违背历史潮流。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

18.解析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根据材料概括,由材料中“邑聚”“省聚”“天下聚”“复于百数进士”等信息可知科举制层层选拔人才;“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可知科举制度不能选拔具有实际治国能力的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第二小问,结合戊戌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可知梁启超上述议论是为了实行变法,改革科举以挽救民族危机。第(4)问,注意从两个方面进行评述,一是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的原因是科举考试的办法公平公正,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二是科举制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评述时应结合科举制的弊端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时代特征,多角度进行评述。答案(3)看法:科举制层层选拔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学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用考试办法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19.解析第(3)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可判断陈旭麓对“中体西用”的评价是积极的,具有解析意味,显然遵循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评价历史的。第二小问是对第一小问遵循原则的延续,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事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表中某观点的不足之处来阐述。

答案(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

B组

1.A [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与顽固派都主张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这与理学中包含的文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样在社会危机面前得以弘扬,故A项正确;经济变迁的推动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理学功能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出现更新,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削弱不是他们重视宋学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

2.C [材料可以看出,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梁启超并没有明确指出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平等、自由的思想也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而严复在维新变法期间也只是宣传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说明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有限,故选C 项。]

3.D [根据所学,陈独秀主张实行民主共和,且材料没有体现出陈独秀主张建立西方君主立

宪政体,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众而不是对于袁世凯的打击,故B项错误;号召发动工农群众反抗军阀统治是在国民革命时期的主张,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知其强调的重点在于唤醒民众,故D项正确。]

4.D [“狂信派”“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排斥西方文明。A项属于维新派主张法治的思想,是对西方文明的借鉴,故A项错误;B项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故B 项错误;C项承认中国与西方相比的差距,不是消极态度,故C项错误;D项属于顽固派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排斥,坚守传统伦理道德,故D项正确。]

5.B [结合题中梁启超的假设“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可知,《临时约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并导致了民初的政治乱象,答案为B。]

6.D [材料中涉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更多的是政治学说,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主张,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以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为蓝本只有孙中山等人,故C项错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D项正确。]

7.C [外部的民族危机推动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反帝爱国运动激发了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推动的结果,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民族意识的普及推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反过来,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胜利进一步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8.C [题干反映的是借鉴社会主义,解决民生问题,属于民生主义,故A、B和D项错误,C项正确。]

9.B [题干中有“共和”、“科学”等理念,与新文化运动有内在联系。所以本题选B项。] 10.D [郭嵩焘受西洋文明的影响,只是看到了中国德治的局限性和西方法治的优越性,表明其思想与一般洋务派相比有所进步,但材料未表明主张放弃德治等思想,故D项正确。] 11.C [维新思想家倡导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与材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信息一致。]

12.C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冲击了纲常礼教,提倡自由平等,妇女走上社会参加政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