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林业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林业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林业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林业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林业局《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林业发展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为载体,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统筹抓好林业产业和资源保护,扎实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各项林业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河南省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各项任务顺利完成,达到各项指标的要求,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河南林业“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一)主要成就

1.造林绿化成效明显,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据调查推算2010年全省林地面积50

2.02万公顷(7530.3万亩),森林面积370.57万公顷(5558.6万亩), 森林覆盖率22.19%,森林蓄积量1.29亿立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45.61万公顷(684.15万亩)、7

3.81万公顷(1107.21万亩)、

4.42个百分点、2700万立方米。“十一五”以来,继续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启动了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环城防护林和村镇绿化等一批省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创建林业生态县。全省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51.68万公顷(227

5.2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0.27万公顷(2103.96万亩),飞播造林1.73万公顷(26万亩),封山育林9.68万公顷(145.26万亩)。全省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2.4亿人次,完成义务植树10.02亿株。特别是实施《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来,2008-2010年三年的造林面积达到115.49万公顷(1732.31万亩),为前三年造林面积的1.82倍。全省已有74个县(市、区)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

2.区域生态明显改善,保障粮食持续增产。平原地区网、带、点、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农田林网、农林间作面积566.7万公顷(8500.5万亩),控制率达90%以上;94个平原半平原县(市、区)全部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有效抑制了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呈现了林茂粮丰的新景象,为河南省连续七年粮食增产提供了生态屏障,为维护国家和我省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全省16万公里的路、渠、沟、河等通道得到绿化,

初步形成了森林景观。同时,全省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山区森林植被逐步得到恢复,丹江口库区、小浪底库区、淮河源头等重点生态区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小,强度减轻,地质灾害明显减少。

3.间接减排效果明显,环境承载力逐步提高。省政府组织发布的《2009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公报》表明,2009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为4376.83亿元,现有林业资源每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7984万吨,相当于全省工业用燃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5.56%,有效减缓了温室效应,实现了间接减排,扩大环境容量,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

4.林业产业稳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效益明显。全省经济林面积达到86.7万公顷(1300.5万亩),花卉和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1万公顷(165万亩),全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面积达到58.9万公顷(884万亩,含片林和四旁林折合片林),林产品加工企业1.4万多家,形成了一批人造板及林产品加工集聚区,年产人造板1420万立方米、家具90万套、编织品4000万件。全省已建成3个林纸一体化生产基地,年木浆生产能力达到36万吨。信阳的茶叶、南阳的山茱萸、濮阳的林下经济、济源的薄皮核桃等,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省级以上森林公园达到99处,经营面积24.9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分别为30处和69处。201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752亿元,“十一五”以来,林业总产值年增速超过15%。林业已成为一些地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010

年全省每个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平均达到91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4%。

5.依法治林有效实施,资源保护成效显著。强化了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内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全省88.7万公顷(1330.5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实施了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结束了森林生态效益无偿使用的历史,89万公顷(1335万亩)国家级和32万公顷(480万亩)省级公益林得到补偿。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率达到95%;伐区凭证采伐率、发证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十一五”以来,组织开展了涉林案件专项打击活动20余次,共查处各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48504起,加强了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02‰以下;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率达到82.92%,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高度重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及时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疫情,全省没有发生野生动物疫病疫情。全省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25个,总面积50.47万公顷,比“十五”末增加2.53万公顷,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2%。使全省75%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和80%的典型生态系统纳入到了自然保护区范围,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

6.科教兴林力度加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十一五”以来,

全省林业系统共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5项、省级林业科研项目152项,组织实施国家级重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17项,省级推广项目190项。林业系统共取得林业科技成果140项,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进步奖2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50项。选育和引进林果新品种140多个。审定林木品种125个,认定林木品种53个。组织实施3个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建设。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园区100余个,总面积达6万多亩。制(修)订林业地方标准101项。“十一五”以来,共培训林农约120多万人次。全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5%。加强了林木种苗、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林业有害生物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4个国家级野外生态定位观测站、6个省级定位站,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厅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林业工程技术中心。加强了林业信息化建设,建成了省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和河南林业政务专网等林业信息管理系统。“十一五”期间,共到位各类建设资金273.08亿元(其中,近三年达到236.72亿元),是“十五”投资总和的4.8倍。

(二)存在问题

1、资源总量不足,建设任务艰巨。我省人均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和七分之一,森林资源少且分布不均,造成河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全省还有宜林地61.13万公顷(916.95万亩),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是多年造林绿化剩下的“难啃的硬骨头”。

2、机制转换较慢,森林质量不高。国有林场改革措施不到位,部分林场生产经营困难;部分集体山林归属不清、责权不明、经营机制不活、产权流转不规范等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严重制约林业的进一步发展。全省有林地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偏低,结构简单;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幼、中龄林面积、蓄积分别占全省林分面积、蓄积的87.19%和77.06%,近、成、过熟林资源严重不足;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3.05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平原地区骨干防护林带尚需完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山区还有大量残次林分,防护效能低下,经济效益不高;由于缺乏抚育管理,26.7万公顷(400.5万亩)飞播林因密度过大分化严重、生长缓慢;平原绿化树种单调,结构单一,局部通道绿化标准低。

3、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水平不高。2010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中一、二、三产业比值为XX∶XX∶XX,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只有XX%,是全国平均水平(XX%)的XX%,而广东等林业产业发达省份却高达XX%以上。主要是第二产业的林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总规模不大,没有大型知名企业,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大多数林业企业经营分散,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技术装备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有辐射带动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少。速生丰产林绝大部分缺乏有效的抚育管理,生长量低;经济林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无公害生产体系不健全;花

木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技术滞后,优良品种数量较少,单位面积的产值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部分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现代企业制度未完全建立。

4、资金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不强。多年来,林业建设投资一直是补助形式,单位面积投资标准较低,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造林成本的需求,建设质量难以保证,局部造林质量不高。林业资源的监测手段落后、林业科技成果储备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滞后的林业基础保障能力与我省艰巨的林业建设和资源保护任务不相适应。

二、“十二五”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林业生态省建设为重点,以生态县建设为载体,以确保如期实现“双增”目标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坚持依法治林、科教兴林、社会办林、改革促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兴林、人

才强林。

2.坚持生态、产业、文化三大体系相协调,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

3.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公共财政体系,突出宏观调控的作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在政府宏观指导下,遵循市场规律,主要靠市场优化资源配臵。

4.坚持全社会办林业,把兴林富民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宗旨,着力改善林区民生。

5.坚持保护优先,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

6.坚持多元化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打破部门、区域和所有制的限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共同发展林业产业的新格局。

7.坚持统筹处理好林粮关系,保证粮食核心区安全。

(三)主要目标

完成造林86.67万公顷(1300万亩),加强中幼林抚育经营,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35 亿立方米以上;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740亿元,所有的县(市)建成林业生态县;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林业产业集群初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初步构成,生态文明观念广泛传播。

●林地保有量达到510万公顷(7650万亩)以上;

●国家和省级公益林保护面积达到121万公顷(1815万亩);

●有效保护自然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50%以上;

●全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稳定在3%以上;

●90%以上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

●城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

●商品材年产量500万立方米以上,人工林商品材供应率达到90%以上,木材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基地供种率达到80%,良种使用率达到68%;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在4.5‰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

●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森林游憩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产值50亿元。

(四)总体布局

根据我省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区域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林业建设现状及其主导功能差异,参照全国及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结果,规划以“两区”(山地丘陵生态区、平原农业生态区)、“两点”(城市、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一)两区

1.山地丘陵生态区

包括我省西北部的太行山、西部的伏牛山以及南部的大别山

和桐柏山等山地丘陵区,担负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保障生态安全的重任。涉及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许昌、三门峡、驻马店、南阳、信阳、济源13个省辖市81个县(市、区)。总面积为752.48万公顷(11287.25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1%。该区是河南省林业建设的重点区域,要大力加强对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保护,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优特新经济林、生态能源林等,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

2.平原农业生态区

本区包括黄淮海平原及南阳盆地,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涉及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17个省辖市131个县(市、区)。总面积为917.52万公顷(13762.8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4.9%。该区加大林业生态建设至关重要,要按照“配网格、改品种、调结构、强产业、增效益”的要求,建设高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通过完善政策机制,拓展林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积极发展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等。

(二)两点

1.城市绿化美化

包括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7个县(市)城市建成区。要按照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单位)”、“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建设以廊道绿化、城中绿岛、环城林带、城郊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在城市建成区内,高标准绿化美化街道及庭院,扩大街头公园、滨河公园、植物园、休闲游憩园等城中绿岛建设规模;在城郊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段营造城郊森林和环城防护林带。

2.村镇绿化美化

包括全省1895个乡镇和47603个行政村的建成区。以县(市、区)为单位,以村镇为基础、以农户为单元,乔灌结合,村庄周围、街道和庭院绿化相结合,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三)一网络

即生态廊道网络,包括全省范围内所有铁路、公路、河渠及重要堤防。以增加森林植被,构建森林景观为核心,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绿化景观与廊道级别相匹配,绿化布局与城乡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于一体的生态廊道。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为建设城乡宜居生态环境,确保国土生态安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全面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切

实加强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天然林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认真抓好省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突出河南特色,推动平原林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平原林业与平原农区协调发展。构建林茂粮丰的壮美中原。把推动平原林业建设同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结合起来,巩固和完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干热风、干旱、风沙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维护我省全国第一粮食大省的地位提供生态保障。积极稳妥地推进成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加大防沙治沙力度,根治风沙危害,提高防护效益,促进平原农区和沙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全面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编制实施全省和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保护和管理林地和森林资源,全面加强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管护,提高管理水平,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全面提高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健全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坚强对自然湿地的保护监管,努力恢复湿地的自然属性和生态特征,保护好我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加强森林抚育和改造,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优化林分结构,全面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二)加速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立足我省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进一步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步伐,坚持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门类齐

全、优质高效、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抓好全省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认证与监测管理工作,突出抓好速生丰产林基地、林纸林板一体化、名特优新经济林等原料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着力培育木材加工业、经济林产品加工业等一批优势集中、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名牌产品,重点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切实优化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大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投资比例,从财政上拿出部分资金,奖励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推动全省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和多种经营,大力推广林粮、林菜、林药、林牧、林禽、林草、林菌等种植养殖模式,最大限度地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加强生态经济示范区、现代林业示范区和区域特色基地建设,完善林业市场功能,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林业产业体系,提高林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和利用林业资源,大力开展生态观光、生态休闲活动。以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区为基础,建成太行山、嵩山、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黄河沿岸及故道、中东部平原等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7大森林生态旅游区。积极发展城郊型森林旅游。推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努力把嵩山、白云山、云台山、尧山、王屋山、鸡公山、淮河源、宝天曼

等打造成精品旅游品牌。

(三)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积极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坚持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协调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森林公园体系。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加强湿地公园建设。选择一批典型性、代表性且交通便利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扎实的学校、团组织命名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或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林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等生态文化产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广泛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引领全社会了解生态知识,认识自然规律,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促进生产方式和消费理念的转变,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努力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生态文化产品创作活动,举办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果展、生态摄影展、文艺家采风和生态笔会等活动,开展生态文化影视作品创作。建设健全生态博物馆、小展览馆等生态文化设施,不断提高生态文化品味。

四、重点建设工程

(一)生态建设工程

1.退耕还林工程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切实做好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确保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中的补植补造和后续产业发展项目中各项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14.33万公顷(215万亩)。

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我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涉及三门峡市、洛阳市、济源市、南阳市四个省辖市19个县(市、区)。有效管护工程区内的116.33万公顷(1745万亩)森林,工程区继续禁止商品性采伐,开展中幼林抚育和公益林建设。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2.33万公顷(35万亩),中幼龄林抚育3.2万公顷(48万亩)。

3.长江防护林工程

该工程涉及南阳、信阳、驻马店、洛阳、平顶山、郑州、开封、周口、商丘、漯河、许昌等11个市的90个县(市、区)。在黄淮平原区以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为主要目标,在河道、沟渠等两侧营造水土保持林,在沙化土地上营造防风固沙林;在伏牛山区加强封山育林,着力开展荒山造林,建立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在大别桐柏山地丘陵区保护好现有植被,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建立起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21.33万公顷(320万亩)。

4.太行山绿化工程

该工程涉及安阳、鹤壁、新乡、焦作等4个市的20个县(市、

区)。在漳河上游发展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岸林、护路林等;在靠近山区村庄发展食用油料林、调香料林等。在卫河上中游前段发展特用林,配合发展自采果园、生态经济林;在卫河上中游中段发展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岸林、护路林,在淇县、辉县市等地发展防风固沙林,在靠近村庄发展食用油料林、调香料林;在卫河上中游下段发展短轮伐期用材林、果树林等。在沁河上中游前段发展特用林,配合发展自采果园、生态经济林;在沁河上中游中段发展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岸林、护路林,在孟州等地发展防风固沙林,在靠近村庄发展食用油料林、调香料林;在沁河上中游下段发展短轮伐期用材林、果树林。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9万公顷(135万亩)。

5.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该工程涉及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许昌、三门峡、南阳、信阳、驻马店、济源等13个省辖市。在水源地和库塘周围汇水区,采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方式,大力营造乔灌结合的水源涵养林,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和调节地表迳流的生态防护功能。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易发生沟蚀、崩塌的黄土丘陵区和石质山区沟坡以及地质结构疏松等易发生泥石流地段,采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方式,通过强化综合治理,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逐步恢复区域地带性森林植被,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大力营造速生丰产含油率高的木本油料林基地。规划

2011-2015年完成造林28.79万公顷(431.8万亩)。

6.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该工程涉及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17个省辖市118个县(市、区)。加大针阔及乔灌结合的林带比例,提高绿化标准,对断带和网格较大的地方进行完善提高,积极稳妥地推进成过熟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综合防护功能。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7.2万公顷(108万亩)。

7.防沙治沙工程

该工程涉及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商丘、周口10个省辖市47个县(市、区)。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保护优先的原则,凡宜林沙荒地全部营造防风固沙林;在沙化耕地上营造小网格农田林网和林粮间作。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4.31万公顷(64.7万亩)。

8.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该工程涉及全省范围内所有铁路(含国铁、地方铁路)、公路(含国道、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村道、景区道路等)、河渠(含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流域的干支流河道及灌区干支斗三级渠道)及重要堤防(主要指黄、淮河堤防)。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11.16万公顷(167.4万亩)。

9.村镇绿化工程

该工程涉及全省1895个乡镇和47603个行政村的建成区及周围。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特点,以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为重点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按照以下标准搞好庭院绿化美化,围村、乡镇林带建设一般要在10米以上;道路两侧至少各栽植1行乔木。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3.23万公顷(48.4万亩)。

10.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该工程涉及18个省辖市和107个县(市)的城市建成区及郊区。通过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单位)”、“国家森林城市”等活动,加强环城防护林、城区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构筑以城区、近郊区为重点、近远郊协调配臵,融城区公园、绿地和廊道绿化等相结合的城市森林。除建设环城防护林带外,还要在风口、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方适当营造城郊森林,或建设大面积的森林公园。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0.59万公顷(8.8万亩)。

11.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和完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站、管护点、检查站业务用房建设,埋设界桩界牌,修筑巡护步道、围栏、管护码头等,配臵必要的科研监测和科普宣传设备,完善保护区供电、供水、生态厕所、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监管体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建设。完善10个省辖市级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建设,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办公等设备设施的购臵以及必要的设施改造等。实现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信息化。完成和完善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和35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建设。进一步健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掌握疫源疫病发生及流行动态,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在济源、焦作、三门峡、信阳董寨、原阳、商城金岗台、南阳、洛阳分别建立7处濒危野生动植物繁育基地,实施猕猴、金钱豹、天鹅、朱鹳、大别山五针松、伏牛山珍稀植物、红豆杉拯救工程,通过采取建立野外资源动态监测站、建立保护小区等手段实现对野外种群栖息地的就地保护手段外,建立繁育或培育基地实现迁地保护,在南阳、新乡、信阳、三门峡、济源、焦作、洛阳、驻马店、开封建立9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初步建立全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体系。在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董寨、孟津建立3处鸟类环志站,对我省主要候鸟种类进行环志,逐步掌握候鸟迁徙、变化规律及种群结构、数量的变化。建省级野生动物科研所1处,基层野生动植物科研所5处,加强省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中心和省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建设,建立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二期工程,建立并完善1个综合性大型野生动物园,建立大规模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50个,建狩猎场3处。

12.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

该工程涉及18个省辖市147个县(市、区)。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对郁闭度0.8以上的中幼林进行抚育;对疏林地、无培育前途的林分或灾害危害严重的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对生态区位重要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培育、科学改造,使其逐步形成树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公益林;对水热资源丰富、生态条件较好地区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投入、集约经营,使其形成速生、丰产、高效的商品林;对郁闭度小于0.5的低质低效林实施封山育林,通过封禁、适当补植改造等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林分质量。规划2011-2015年完成森林抚育106.65万公顷(1599.7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47.62万公顷(714.3万亩)。

13.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全省新建河南焦作沁河、商丘黄河故道等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4处,面积31190公顷,全省湿地自然保护区数量由现在的17处增加到21处,湿地自然保护面积由现在的26.5万公顷增加到29.6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44.5%。对已建的河南省丹江口水库、宿鸭湖、河南黄河等17个湿地保护区实施湿地恢复、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提高湿地保护区的保护能力和监测水平。通过已建和新建保护区规划,我省将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管理科学、效益良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新建鹤壁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新能源汽车“十二五”专项规划

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 二零一二年三月四日

不晚,发展不慢,但由于传统汽车及相关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投入不足,差距仍在,中高端技术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加大攻坚力度,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向创新驱动转型,抢占技术制高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变革,确保我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国家重大需求 1.产业升级的需求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面临着节能减排的严峻挑战。我国继2006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之后,在2009年又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2010年、2011年产销汽车均超过1800万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道路交通消耗的燃料量也将持续上升,导致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为了使我国2020年乘用车燃油经济性达到国际同期水平,平均油耗应降至5升/百公里以内,采用混合动力为代表的重大汽车节能技术势在必行。同时,以混合动力技术为龙头,可以带动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的综合集成与全面进步。 2.技术转型的需求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看,发展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转型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从车用能源角度看,电可以作为我国车用主体替代能源之一。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汽车中乘用车保有量将会达到1.5亿辆和2.5亿辆的规模,这些车辆全部使用电力驱动情况下所使用总电量分别为电网总发电量的6%和7%。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后,可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常规充电,对电网起到“填谷”作用,提高发电设备的综合利用率,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市场优势。我国具有电动汽车相关材料资源优势,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永磁电机等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材料方面具有资源优势。我国具有巨大的、多元化的汽车市场优势,而且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后发优势。我国城镇化、城市化过程中,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科技跨越的需求我国在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高端技术方面总体上尚未形成竞争优势。在电池成组技术、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车用电机电力电子集成技术、强混合动力机电耦合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同时,我国在整车动力系统发展方面面临着国际新一轮低碳科技竞争压力。针对能源及环境的压力,各国纷纷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汽车CO2排放法规目标,促进了低碳技术的发展与竞争。从排放标准来看,汽车厂商仅仅依靠传统车的技术进步无法满足排放限值,必须依靠技术革新。从技术的潜力分析结果来看,将CO2排放降低40%以上的技术途径主要集中在深度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和氢能燃料电池技术。 二、发展战略与目标

十二五专项规划(超硬材料及制品)

“十二五”专项规划(超硬材料及其制品) 一、概述 超硬材料及制品主要是指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CBN)以及以这两种材料为主要成分的复合材料,金刚石是目前最主要的超硬材料,由于天然金刚石价值昂贵,因此工业生产中普遍使用人造金刚石。 金刚石因其具有最高强度、最高硬度、高耐磨性而广泛的应用于石材开采工具、机床加工工具、建筑装修工具、高速公路施工工具、煤田、油田挖掘工具、精密仪器仪表等各个领域。金刚石及其工具是迄今为止人类发明的最坚硬的材料及工具,层出不穷的各种硬质新型材料只能用它们才可加工,它们对高新技术材料及各类制成品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数百倍的杠杆撬动作用。金刚石及工具已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耗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将金刚石及工具作为一种战略性储备物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人最大的石材、陶瓷生产、消费与出口大国,这些有利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超硬材料一个最重要分支人造金刚石及工具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超硬材料工具市场中已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人造金刚石及工具的质量与性能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高品级率低,品牌少,还不能大量进入国外市场,每年还需进口一些优质的人造金刚石及工具,而出口的只是中低档产品。因而进一步提高与发展我国人造金刚石及其工具制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市场情况 (一)人造金刚石 1、国内外市场状况 据统计,2008年我国的人造金刚石单晶总产量约51亿克拉,约占世界总量的80%以上,与2007年比约增长20%。在品级方面,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在粒度方面,除 5-10%的为超细颗粒和人造金刚石单晶外,其余为粗颗粒和中粗颗粒的人造金刚石单晶。目前国内人造金刚石年需求量在50 亿克拉左右,基本都以中低档需求为主,高品级人造金刚石较少,约占总量的20%。 随着人造金刚石新的应用领域的不断开发,市场需求量将更加旺盛,专家预测国内人造金刚石单晶市场需求一直是持续以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快速增长。而国外人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豫政办[2013]32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3.05.03 【实施日期】2013.05.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 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2013〕32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对分工负责的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进度安排。涉及多个单位的工作,牵头单位要负总责,加强协调,其他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跟踪了解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工作落实中的重要情况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5月3日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一、基本公共教育 (一)重点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种方式并举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省教育厅牵头。只明确牵头部门的,其他有关部门配合,不一一列出,下同) (二)基本标准。执行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实施国家校舍建设、设备配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规范等标准。(省教育厅负责)(三)保障工程。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普通高中改造工程。(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负责,列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下同) 二、劳动就业服务 (四)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城乡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以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努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供更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五)基本标准。实施国家劳动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规范等标准。加强劳动标准体系建设。执行国家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等标准,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河南省十三五天然气规划11.24(排版)

河南省“十三五”天然气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河南省能源规划建设局 2016年11月

前言 经过多年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拓展,天然气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清洁能源支撑。“十三五”期间,天然气行业面临着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双重背景,国家将深化油气领域改革,市场化定价、管网设施公开准入和管道保护等措施将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上下游产业链,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此外,一带一路、中原城市群战略的实施、城镇化发展、大气污染治理强力推动,继续为天然气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动力。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天然气发展新形势,科学谋划我省未来五年天然气发展,对于保障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天然气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家能源局)和《河南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 (1) 一、发展现状 (1) (一)气源供应日趋多元化 (1) (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1) (三)利用规模大幅增加 (2) 二、面临的形势 (4) (一)面临的机遇 (4) (二)面临的挑战 (6) 三、市场预测 (7) (一)需求量预测 (7) (二)供需平衡分析 (9)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1) (一)坚持外引为主与自产为辅相结合 (11) (二)坚持整体规划与区域协调相结合 (11) (三)坚持保障供应与高效利用相结合 (12) (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12) 三、发展目标 (12) (一)资源 (12) (二)利用 (12) (三)省内基础设施 (13)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一系列挑战,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 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二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 三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迈出坚实步伐,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是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工资分配关系进一步理顺,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上传者知盟网https://www.doczj.com/doc/32917737.html,

六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较快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和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我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我省坚持走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应对危机和复杂局面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持续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难度加大;我省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改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改善民生任务艰巨。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自身看,也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豫政办〔2011〕8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 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谋划我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农业农村工作不放松,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启动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深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实现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43.7亿公斤,连续5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638.38万吨,禽蛋产量达到388.6万吨,奶产量达到290.9万吨,均居全国前列。特色经济作物产量实现快速增长,油料、蔬菜、水果、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540.72万吨、6624.26万吨、767.33万吨、99.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0.3%、18.7%、38.1%和9 2.3%。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195.88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28.5%。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草11)

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回顾 (1)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 (四)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3) (五)产业聚集效应更加凸显 (3)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4)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4) (二)集成电路技术演进路线越来越清晰 (5) (三)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5) (四)商业模式创新给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带来机遇 (6) (五)新政策实施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6)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6)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7) (二)发展目标 (8) 1、主要经济指标 (8) 2、结构调整目标 (8) 3、技术创新目标 (9)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9) (一)主要任务 (9)

1、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攻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 (9) 2、做强做优做大骨干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0) 3、完善产业生态环境,构建芯片与整机大产业链 (10) 4、完善和加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11) (二)发展重点 (11) 1、着力发展芯片设计业,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 (11) 2、壮大芯片制造业规模,增强先进和特色工艺能力 (13) 3、提升封测业层次和能力,发展先进封测技术和产品 (14) 4、完善产业链,突破关键专用设备、仪器和材料 (14) 五、政策措施 (14) (一)落实政策法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4) (二)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扩大投融资渠道 (15) (三)推进资源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 (15) (四)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16) (五)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海外人才 (16)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7)

河南省林业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林业局《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林业发展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为载体,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统筹抓好林业产业和资源保护,扎实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各项林业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河南省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各项任务顺利完成,达到各项指标的要求,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河南林业“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一)主要成就

1.造林绿化成效明显,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据调查推算2010年全省林地面积50 2.02万公顷(7530.3万亩),森林面积370.57万公顷(5558.6万亩), 森林覆盖率22.19%,森林蓄积量1.29亿立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45.61万公顷(684.15万亩)、7 3.81万公顷(1107.21万亩)、 4.42个百分点、2700万立方米。“十一五”以来,继续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启动了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环城防护林和村镇绿化等一批省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创建林业生态县。全省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51.68万公顷(227 5.2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0.27万公顷(2103.96万亩),飞播造林1.73万公顷(26万亩),封山育林9.68万公顷(145.26万亩)。全省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2.4亿人次,完成义务植树10.02亿株。特别是实施《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来,2008-2010年三年的造林面积达到115.49万公顷(1732.31万亩),为前三年造林面积的1.82倍。全省已有74个县(市、区)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 2.区域生态明显改善,保障粮食持续增产。平原地区网、带、点、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农田林网、农林间作面积566.7万公顷(8500.5万亩),控制率达90%以上;94个平原半平原县(市、区)全部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有效抑制了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呈现了林茂粮丰的新景象,为河南省连续七年粮食增产提供了生态屏障,为维护国家和我省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全省16万公里的路、渠、沟、河等通道得到绿化,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平谷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十四

平谷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十四 规划题目:平谷区“十二五”时期京平高速沿线三镇统筹 发展规划 牵头单位:平谷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规划内容综述 一、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一)发展优势 “世界城市”战略明确统筹目标。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北京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将由城市延伸到农村,城市建设的重点也逐渐由城区转向郊区,农村作为城市发展腹地的作用日渐突出。 交通区位优势创造发展机遇。高速公路的开通有利于马坊、夏各庄、东高村三镇产业分工和布局规划,分别形成集聚效应和产业比较优势。大量人流和资金流的集聚,促进物流、旅游、房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平谷全区经济的优化升级。 经济发展夯实统筹增长基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大力发展,高速沿线三镇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在全区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二)制约因素:马坊、东高村、夏各庄三镇的统筹发

展对于发挥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经济效率至关重要,从当前的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要求看,仍然存在部分制约三镇统筹发展的因素,一是战略层面缺乏指导,发展思路不清晰;二是区域之间缺乏协调,合作机制不顺畅;三是支撑项目缺乏规划,统筹手段不明确。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围绕首都建成世界城市以及建设“四谷”的发展战略,以引领平谷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高速公路沿线三镇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状况为基础,突出内涵式、高效率、包容性的发展思路,实现区域内产业功能差别定位、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区域经济与社会服务功能,促进京平高速公路沿线三镇及全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为基础,合理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深化三镇及其相关辐射区域产业定位与发展,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融合发展格局,打造京平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增长带和京津地区产业集聚中心,并通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平谷整体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统筹发展战略 着眼于“四谷”建设,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发挥区域交通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地缘优势,完善区域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镇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安培供稿) 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专家解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或将迎来又一政策利好,政府要改变急功近利的心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 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綦成元表示,加快《规划》的实施,不仅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是促进当前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措施。《规划》明确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7大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制定了产业发展路线图,提出了各领域发展的标志性目标、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与拓展市场应用等创新发展重大行动计划、主要政策措施。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 (一)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

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五)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六)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规划》还提出了20项重大工程。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教材

某市“十二五”环境爱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

目录 一、环境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8) (一)“十一五”环境爱护工作成效显著 (8) 1.环境规划指标差不多达到预期要求 (8) 2.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全面推进 (9) 3.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10) 4.生态环境爱护和建设接着加强 (11) 5.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12) (二)存在的要紧环境问题 (14) 1.进展与爱护的矛盾日益凸显 (14) 2.局部环境污染问题依旧存在 (14) 3.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仍较薄弱 (14) 4.环境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15) (三)“十二五”环境爱护面临的形势 (15) 1.环境爱护面临的有利条件 (15) 2.环境爱护面临的压力加大 (16) 二、指导思想与环境目标 (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差不多原则 (18)

(三)环境目标 (20) (四)要紧环境指标 (20) 1.环境质量指标 (20) 2.生态建设指标 (20) 3.污染防治指标 (21) 三、要紧任务 (21) (一)以生态市建设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爱护与建设 (21) 1.夯实生态市建设的基础工程 (22) 2.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23) 3.强化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和治理 (23) 4.持续推进自然生态爱护与建设 (24) 5.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 (25) (二)以污染减排为主线,全面推进工业污染全防全控 (26) 1.积极推动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27) 2.深入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治理减排 (27) 3.全面实施全过程治理 (28) 4.大力进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 (30) (三)以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为核心,持续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30 1.优先爱护饮用水水源地 (31) 2.突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31) 3.完善流域综合治理 (33) (四)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深入推进都市环境综合整治 (33) 3 / 3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x医院创建于1950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变革与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xxx等医院,是xx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综合医院,是xx县急救中心、xx县事故司法鉴定中心、xx县医保定点单位、xxx实习医院、xxxxxx医院的网络医院。曾荣获xxx市“文明单位”、“物价信得过单位”、“药品抽检无假药单位”、“先进党总支”“xxx市抗击非典先进单位”“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光荣称号。“十二五”期间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现结合医院实际,对“十一五”期间工作做以回顾并制订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床位规模进一步扩大,门诊量、出院人次和业务收入明显增加;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得到加强;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有所突破;对外交流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医院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获得提升。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05年我院有职工xxxx人,副高职称xxx人,中级职称xxx

投入xxxx万元用于设备的更新和配置。五年来多次组织临床科主任,护士长到上级医院学习观摩,学习管理经验,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五年来共学习引进xxx项新技术如骨科的转子间粉碎骨折锁定板内固定术,外科的甲状腺瘤切除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医疗服务范围。 (三)医院各种标准 2009年与2005年相比,医院固定资产由xxxx万元发展到xxxx 万元,增章率为124%;2005年业务总收入为xxxx万元,2009年达到xxxx万元,增加了104%;年平均增长率为20%以上;各项医疗效益指标节节攀升,床位使用率由58%上升为71%;出院人数由xxx 人上升为xxxx人,增加了22.5%;门急诊总人数由xxxx人次\年增至xxxxx人次\年,增长率为4%;;平均住院日由xx天降低为xx天;年手术例数由xxxx人次增至xxxx人次,增长率为89%;药占比由xxx%下降至xxx%。 (四)医院管理情况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革新,全面开展干部竞争上岗,实行了以岗位绩效考核为主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安全、门诊服务流程、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改观。 积极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