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2 国民收入核算
- 格式:ppt
- 大小:326.50 KB
- 文档页数:2
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为什么与全国的GDP不一致曾五一卢二坡一、案例简介从理论上讲,各地区的生产总值是全国GDP的组成部分,各省生产总值的合计数应当等于全国的GDP。
可是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与全国的GDP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对此,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
本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希望通过本案例的讨论,加深对GDP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联系中国国情,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研究的兴趣。
二、具体分析步骤和需要讨论的问题1.收集近年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产总值与全国GDP的数据,观察其差异情况。
2.对两者不一致的原因从统计方法制度上和体制上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3.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案例讨论(一)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数与全国GDP数据的差异。
根据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1999~2004年我国全国GDP数据和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数据如下表所示: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整理。
表中数据未包括港澳台的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全国GDP数据相比,1999~2004年我国各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据每年都偏高,并且其与全国数据的差别在逐年扩大。
从支出法GDP数据看,1999年地区合计数据比全国数据高5.6%,2004年则高14%。
从生产法GDP数据看,两种数据的差别更大,1999年各地区合计数据比全国数据高6.8%,2004年竟高达19.3%。
(二)两种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讲,各地区的生产总值是全国GDP的组成部分,各省生产总值的合计数应当等于全国的GDP。
而我国目前GDP的地区合计数据与全国核算数据的差异显然已经超过了统计误差允许的范围。
产生这一现象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核算方法和统计制度方面的原因。
对此专家们有不同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下分析仅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国民收入的概念及核算国民收入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国民收入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在西方经济学中,国民收入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广义的国民收入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这五个总量概念,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狭义的国民收入仅指国民收入这个概念。
本节首先介绍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一、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要完整把握国内生产总值,需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因此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动。
当然,二者也常常会同时变动。
为弄清GDP变动究竟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需要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即货币GDP)是以现价来计算的,即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则是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即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主要是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真实反映一个国家实际产出(生产能力)的变化。
我们计算GDP的目的是要衡量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
由于实际GDP衡量的是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生产,因此,它反映了经济满足人们需要与欲望的能力。
所以,实际GDP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要优于名义GDP。
下面以一个例子说明名义GDP和实际GDP的计算。
假设某国的最终产品为水稻和衣服,它们在2000年和2005年的GDP如表2.1所示。
表2.1 名义GDP和实际GDP2000年名义GDP 2005年名义GDP 2005年实际GDP水稻 100万吨×1000元/吨 120万吨×1200元/吨 120万吨×1000元/吨=10亿元 =14.4亿元 =12亿元衣服 50万件×400元/件 60万件×500元/件 60万件×400元/件=2亿元 =3亿元 =2.4亿元合计 12亿元 17.4亿元 14.4亿元注:在表2.1中,从2000—2005年,GDP 名义上增加了5.4亿元,但实际上只增加了2.4亿元,即剔除物价变动因素,GDP 只增长20%[(14.4-12)÷12]=20%,而名义上却增长了45%[(17.4-12)÷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