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

一动物行为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19世纪英国的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对动物行为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曾观察到欧洲蜜蜂对红花车轴草不起授粉作用,并回避这种植物,而土蜂并不如此,从而开拓了早期行为的研究工作。

1906年,动物学家Jennings对原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写出了“原生动物的行为”一书,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行为的著作。

随后,行为学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

1922年,著名自然博物学家威廉?霍勒丹写了一本《野生动物的心理与行为》,书中说:狼是机智、危险而残忍;老虎是神经质、多疑、奸诈和反复无常。此时的动物行为报道近似于“拟人说”,即不能摆脱人的主观情感。早期研究动物行为有两种不同的主流思想,即欧洲的科学家们自称是“个体生态学家”,注重本能行为,着重于观察和测试野生环境中的动物,如欧洲著名的行为生物学家廷伯根和奥地利学者劳伦兹在自然和半自然条件下对动物进行长期的观察,建立了物种的行为图谱;美国的行为学家——“心理学家”派,注重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即可控制条件下的行为研究,特别注意本能和学习行为;随后,行为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国古代有许多研究动物行为的记载,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蝇可挥拂,蚊可设帐,唯臭虫最可憎”。臭虫身体扁小,有缝隙的地方都能隐蔽深藏,它能分泌臭液,人被咬后皮肤红痒难忍;《炙毂子》记载:“此鱼每遇渔舟,即吐墨染水令黑,以混其身”,说明了乌贼的喷墨行为。又如:杜甫的“两个黄鹏鸣翠柳”、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文天祥的…化作啼鹃带血归?。

二动物行为

研究行为时常常会问二个问题:什么是动物行为?,一种动物为什么要以它那种方式去进行活动?

1.概念:动物行为指动物所做的动作,包括动物的位置移动、进食、求偶、争斗和体色变化等等;是为了满足动物的基本生存和繁衍的需要,适应体内、体外环境变化的一切反应的总和。

动物的一切行为基本取决于三个因素:外界和内部刺激、动物的感觉器官与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动物机体的结构与生理特性。

动物的行为不仅指可见的动态现象,还包括它们的习性、举止、姿态与表情等静态现象(如一些昆虫的假死行为、保护色和拟态)。如动物的睡姿也是一种静态的行为方式,丹顶鹤睡觉时常“金鸡独立”,它一条腿站着,另一条腿蜷缩着,嘴深深地藏在翅膀下;树栖鸟类大多数蹲在树枝上睡觉;松鼠蜷身、缩腿,并把毛茸茸的大尾巴盖在身上,如有两只松鼠便抱在一起睡觉;蝙蝠用后肢钩住屋檐或树枝,身体倒挂;刺猬身体蜷成圆球,身上的刺倒竖着,只露出鼻孔透气等。

动物行为的方式多种多样,十分复杂,不同动物的行为不会相同,如不同种类的鸟类可以从鸣声、觅食方式、筑巢、威胁或求偶等方面来识别,鸥能俯冲捕鱼,可以去啄死病鸟,也可以用脚扒开草地赶出虫子,甚至可以在飞行中捕食昆虫,但鸥不会象隼那样猎取鸟雀;知更鸟不会造出南美灶鸟那样的鸟巢,猫头鹰发不出百灵鸟般悦耳的啼鸣。

动物行为不仅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而且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动物的行为是动物进化的结果,是动物应付或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手段。不同类群、亲缘较远的动物,由于生活在极为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和对相应环境适应的结

果,表现出相似的行为类型,这种行为称为“趋同行为”;两个在形态上难以区分、亲缘很近的物种,可以通过不同的行为型加以辨别,这种现象称为“趋异行为”。如人的站立行为,在跳鼠、袋鼠类动物中就能用两条腿站立,灵长类和熊用整只掌着地;人类行走时上肢和下肢是交错的,动物的四肢行走和小孩的爬行也是前后肢交错的,前后肢交错对四肢行走是合理而协调的,可以减少躯干晃动并保持爬行稳定;人的睡眠姿势、人的语言、繁殖等都证明行为是进化的结果。动物的行为与适应和自然选择密切相关,适应是生物在某一特定环境中调整本身的结构、功能、行为以更好地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其生存能力与繁殖能力的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生物在自然条件下不断地发生变异,有利于生存的变异逐代地累积加强,不利于生存的变异逐渐被淘汰的现象或过程。红翼歌鸫初春时由热带飞往北美并在沼泽地繁殖,秋天来临又飞往南方热带过冬;而处在同一地域、生理结构相似的北美红雀并无迁徒现象。究其原因是由环境条件和鸟类的食性造成的。红翼歌鸫的食物主要是沼泽地带的昆虫,入秋以后,昆虫数量急剧下降,到了冬天几乎完全绝迹,为了生存红歌翼鸫必须转移到有充分食物来源、气候温暖的南方;红雀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在其领域范围内长年不缺。

由于动物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因此在动物行为学中特别强调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的三种能力: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子代存活能力,一般称为适合度(fitness),是衡量遗传物质在进化过程中继续往下传递的尺度。自然选择所选择的是适合度高的个体,也就是说自然选择所选中的是由遗传决定的对特定环境作出更佳反应的个体。动物行为无论是本能行为还是学习行为都是动物的遗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要经受自然选择。动物的一切行为是接受自然选择的统一标准适合度的选择,其各种行为方式须适应这一标准而发展,这种发展过程就是协同发展。

2.动物行为的功能意义

动物的行为是与结构相适应的,行为功能是指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生殖的影响,是以行为的存活值和适合度来度量的。如Parcker和Pusey(1983)雌狮对雄狮

杀婴的适应,Hogestedt(1980)鸟类窝卵数的进化,与领域质量有关的适应性变

异等。下面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⑴、兰丝花和兰丝花蛾的协同作用:兰丝花蛾的产卵器是一支锐利如针的细管,雌蛾能用它刺穿兰丝花的子房壁而产卵其中。雌蛾产卵后一定会采集兰丝花的花粉,授粉给花柱。这一授粉行为保证了花能结籽,从而蛾的幼虫在成长期中有充分的种子作为食料,由于花的种子很多,不会给幼虫完全吃光,因此兰丝花并无所损。这样的共生互利作用使植物和昆虫都能生存,达到协同发展。

⑵、三棘刺背鱼雄性扇巢行为,当雌鱼产卵后,雄鱼头朝下、尾向上,正对着巢,每30秒钟内不断迅速而又均匀地鼓动鳍向巢拨水,同时摇尾作前游动作,使自己能在原地停留不动。其目的是使鱼卵通风,使它们能供应含有新鲜空气的水,如把雄鱼捉开,鱼卵便死亡。如雄鱼照样扇水,但把巢用玻璃罩罩住,鱼卵也会死。如果捉走雄鱼,换上一根同样是准时导水向巢的玻璃管,鱼卵也不会死,但这必需用新鲜含氧的水,且一定要对准巢的所在。

⑶、黑头鸥的“抛壳行为”:黑头鸥待小鸟孵出便把壳取走,其目的有利于掩蔽。因为刚孵出小鸟身边的蛋壳片,其内侧的白色能促使猎食动物知道这附近有食物

可取。因此,黑头鸥在繁殖期的策略为:孵卵期一致、密集筑巢;非繁殖期的策略:在空旷的沙滩上过夜(防止狐狸袭击)。

[4]、乌贼捕虾行为:乌贼在海底沙床上约几厘米处悠闲游动,每隔一定时间就从漏斗中喷出一小股水,使前面的砂砾旋转,喷水射中了藏在沙下的一只小虾,如小虾静伏不动,乌贼会不注意它而游走,但此时小虾会立即再扒一层沙来掩覆背上,这一动作引起了乌贼的注意,立即伸长触手把小虾捕起。这些动作本身能善尽其用,动作的时间、方向及各动作的协调上,能巧妙地配合着它们的作用。

3.探究行为的原因

行为机能构造怎样作用?在个体生命中如何发展?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行为机能构造是怎样进化的?这三项工作是研究行为原因需探讨的。如简单的肌肉收缩,是中枢神经系统从其他来源取得刺激而作出反应。为什么动物会去觅食,会去寻找配偶?这就需要我们要了解“为什么”和“为了什么原因”两个问题。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灵长类实验所主任哈莱?哈罗在观察恒河猴所表现的母子关系时得出:身体的接触在幼婴之爱中极其重要,同时母亲对幼婴的关心和照料也实在是绝对需要。实验设计:每一个新生幼猴安排两个人造“母亲”,一个是用钢丝作架,用木料装成头部,在胸处装一个奶瓶。另一个再在架上蒙上一层柔软的毛布外罩,幼猴先在两个母亲那里同样吃奶,但随着成长,它们越来越喜欢爬附在毛布母亲身上。见到象机动玩具熊那样陌生的事物时,它们立刻逃向毛布母亲那边,在它身上挨擦拭一轮后,便感到安心、不怕,并能平静地去观察。如果把幼猴放进陌生房间,也会立即去找毛布母亲,爬在怀中,待心平气和后才去巡视那房间。没有母亲,笼中放进另一只幼猴时就会紧张害怕,这种幼猴不会自卫和玩耍。

4. 行为的动机(motivation)

1). 动机概念:在动物行为学中将以结构特征、生理状态及后天学习为基础的,在表现某一特定行为之前的动物内部待机状态称为行为的动机,它是动物行为的内在因素,环境刺激与动机结合,交互作用才引发出行为。体内环境稍有改变便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与反馈作用形成能引起相应行为的冲动,冲动就是具体的行为动机,如性冲动、摄食冲动等等。冲动引起寻求行为(appetitve behaviour)与完成行为(consummatory behaviour),任何一种行为方式都具有这两种先后连续的行为。这两种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并不相同,前者只是引向或发现目标,并不完成生物学目的;后者是为了完成某种行为方式所指定的生物学目的,在行为过程中前者在前,后者在后;寻求行为可以多次反复发生,并不减弱冲动;完成行为则直接或间接使冲动减弱或暂时消失。

2). 行为动机间的竞争与矛盾行为

在一般情况下动物在某一时间内总是按一定先后次序对外界刺激作出行为反应,但多种刺激的作用下就会发生优先权的竞争,如面临食物、配偶与敌害同时出现时,逃避敌害在行为动机上具有优先权。又如软体动物的行为方式顺序是排卵、摄食、求偶、其他活动;排卵处于优先地位,如提供食物,即使正在交配也会立即停止而转向摄食。所谓动机间的竞争就是本能或动机间能量大小的较量,能量最大、冲动最强烈的就在行为上得到优先表现。

矛盾行为是不同行为动机间竞争的另一种形式,在两种动机、两种不相容的行为倾向之间彼此势均力敌时所发生的情况,这时便会产生下列几种主要矛盾行为:改向行为、趋避行为、转移行为。

改向行为(redirected behaviour):如争斗中的海鸥,将要指令失败的一方各自为往往不向对手进攻而是改向第三者(地上的草丛),在有等级结构的动物群体中有一些动物在受到等级高于自己的动物的威胁或攻击时,不敢反抗而往往找等级低于自己的动物发泄。

趋避行为(ambivalent behaviour):常发生在同一事物能刺激两种行为时,如异性的出现既能引起求偶行为,又能引起攻击行为;竞争对手的出现能同时引起进攻行为和逃避行为。金翅啄木鸟,当饥饿的啄木鸟飞到靠近既有食物又等级较高的老啄木鸟的枝上时,食物与对手提供了不同的刺激,食物是趋近刺激,对手是逃避刺激,这时饥饿的啄木鸟的喙部不停的张合,同时颈部与尾部又表现飞走逃避的意图。在趋避行为中这两种矛盾行为相继交替发生但又不彻底。

转移行为(displacement behaviour):一般是在两种互不相容的行为方式同时出现而且同等强烈时发生,它们彼此抑制。如恼怒的人不能直接表示自己的愤怒,只好绝望地抓头。Van Iresel 及Bol(1958)提出了“解除抑制”假设(disinhibition hypothesis)来解释转移行为。即“A中心”控制A行为方式,“B中心”控制B行为方式,这两个中心又是互相抑制的,因而这两种行为方式不能同时表现。这两个中心或其中的一个中心对“C中心”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假如A和B两种方式同时被激活且强度又相同,则两者相互抑制无法表现,对C中心的抑制也被解除,因而原先被抑制的C行为方式得以表现。转移行为常以摄食、整饰毛皮、以喙刷饰羽毛、筑巢和抚幼等方式表现。

鸟类及人类在对付情绪冲突时的方式:1)转移行动,由不相干的行为来避开内在情绪的抵触。椋鸟面临敌手时会去整理羽毛,而不是搏啄。2)拼合运动,动物企图作出多种行动,但每一种行动都会受到克制而无从完成。脑怒的海鸥耸峙低头准备啄袭,翅翼欲扫,但却保持僵立原地。3)改向反应,动物用他物来发泄情绪。乌鸫怒啄的不是另一只乌鸫,而是一片叶子。人类在转移活动中,恼怒的人不能直接表示自己的愤怒,只好绝望地抓头;可能作出拼合运动,捏紧拳头,向前跨进一步,但这一敌对姿态却是僵固不动,根本不能完成任何动作;在改向运动中会用一个代用的目标来发泄感情。

3. 影响行为动机的各种因素

外界的某些关键刺激,内部刺激,生物钟(内源性节律),发育成熟程度,行为的时间性,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兴奋势。

5.动物行为的参考资料

蒋志刚(2004)的《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科学出版社;

尚玉昌(1999)的《行为生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季达明,涂长晟(1989)的《动物行为学》,辽宁教育出版社;

秋帆译(萨拉.R.里德曼著)(1987)的《生物钟》,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卡乐.冯.弗里施著1983 《动物的建筑艺术》,科学普及出版社;

郑光美(1982)的《鸟之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范志勤(1988)的《动物行为》,科学出版社;

张树义,万玉玲(1999)的《动物行为的奥秘》,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洛晋(2000)的《动物之爱》,吉林人民出版社;

李晓晨,李瑛(1997)的《动物行为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梅友,关东生编译(H.G.威尔斯等著)1999的《感情动物—行动的爱和探索的美》;

尼可.丁伯景的《动物行为》,自然生活文库等。

二几位世界著名的行为学家

动物行为研究的四大先驱:查理士·达尔文(1809-1882)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他曾连续3年每缝6、7月到邻近乡下去观察白蚁的生活,曾研究过蜜蜂的采蜜行为,年过花甲还发表《蚁的习性》一文,晚年又发表了《人及动物之表情》一书,他应用进化论的观点研究了行为的内在机制;

亨利·法布尔(1823-1915)( 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仔细观察动物的科学家,花了四十年的时间,观察蜜蜂和黄蜂的生活,提出确证,说明了昆虫行为之复杂;他著有《昆虫志》,共10卷,近4000余页,记录了蚊、蝇、甲壳虫、毛虫、蜣螂等行为的结果。

劳合·摩尔根(1852-1936) 其工作比达尔文晚50年,自其著作问世以后,“拟人说”的倾向才真正被否定,结束了长期以来主宰行为研究的错误倾向。

伊凡·巴甫洛甫(1849-1936)以实验工作和有控制的实验为中心,提出条件反射。在1973年,尼可·廷伯根、康勒德·劳伦兹和卡尔·冯·符瑞西共同获得了第一次动物行为学方面的诺贝尔科学奖。

当代的研究者

康纳德·劳伦兹(K. Lorenz)奥地利人,是现代行为生物学的奠基人,曾称为“现代行为学之父”。主要观点:1)动物的行为是对环境适应的产物,是为了生存的目的而不断进化的结果。2)行为可以遗传,把一只小狼从它母亲怀里抱走,由人来抚养,长大以后它还是照样用狼的方式去招呼它的同类;一只在动物园里长大的河狸,从来没有见过河狸的巢穴,但它却能筑起一个和野生河狸筑的一样的巢。3)提出了“印记”这一新的学习类型,如幼雁在发育有某个时期失去母亲,就可能把这一时期内看到的一种替代物作为母亲。著有《行为的进化和变异》、《动物和人类行为的研究》等书籍。

尼可·廷伯根(N. Tinbergen)荷兰人,为研究海鸟行为声誉最高的科学家之一。曾与劳伦兹合作,在英国主持海鸥的生活习性研究多年,有《鲱鸥的世界》、《本能的研究》、《鸟类生活》、《动物的群居行为》等著作。Tinbergen对自己研究动物行为科学的方法进行了概括说明:“我爱在自然环境中研究动物的生活,我发现在现场所作的长时间观察,非但可以知道行为的方式,而且可以触发灵机,获得有助建立新理论的种种观念,以便可能时候再用实验来验证。总之,我的理想是要去了解:每一种动物的复杂的行为机能构造是在怎样帮助它克服环境对它造成的众多压力。”

卡尔·符瑞西(K. V. Frisch)奥地利学者,注重于动物感觉器官的研究,突出贡献是极详尽地研究了蜜蜂的行为。他怀疑当时流行的关于蜜蜂是色盲的说法,用颜色卡片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最后证明了蜜蜂能分辨不同的颜色;又用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作实验,发现了它们的感觉能力很强,尤其是弄清了鱼类确有听觉感受。

西沃图·薛纳拉(T. C. Schneirla):首次将行为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出版了《动物心理原理》一书(1935年),又从比较的角度,研究了环境对有机体的行为影响,特别是对学习理论做出了贡献。如迷宫学习行为的发现。他研

究了南美洲热带地区的军蚁,得出气味刺激是左右蚂蚁集群行为的主要因子;后来在纽约研究各类蚂蚁时设计种种迷宫,证明它们具有记忆能力。

法莱德立克·斯金纳适应论的创造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是一位实验心理学家,在实验中他采用了“即时奖励”的方法,即所谓“增强”原理,来训练鸽子、老

鼠及其它动物去做它们并不习惯的动作,据此创造出了儿童学习用的教学机器。麦克阿瑟(R. H. MacArthur)1966年提出了最适理论(optimalitytheory)和进化稳定对策(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ESS).最适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自

然选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最有效地传递它们的基因,因而最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包括使它们在时间分配和能量利用方面达到最适状态。目前最适理论已应用于行为研究的所有方面,如用来解决领域大小、社群大小、生活史对策和交配对策等问题,在这一研究中已把生物学、心理学和经济学融为一体,最近有人用最适理论探讨动物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生态条件是如何相互结合,共同对动物的行为决策施加影响的。进化稳定对策:是指经长期进化检验的最稳定的、最少受到其它可选择对策干扰,这样的对策。

格里芬哈佛大学,蝙蝠飞行能力的研究,在实验室里,用铁丝做成障碍物,高频声波记录仪测试,首次发现蝙蝠飞行时不断发出高频率的尖啼声,根据发射与反射的差异来判断障碍物(即回声定位)。如封住嘴或耳朵则不能成功;同时发现其对水上的猎物判断准确,但水下不能判断,因为水面把绝大部分的回声信号都反射了。

四、动物行为学

1、概念:指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包括研究从刺激到动作的整个过程,以及行为的原因、发生与发展、进化和功能等。

2、分支学科

研究动物行为的原因以及适应功能的分支学科有:

行为生理学(Behavioral physiology,Ethophysiology):研究行为的生理基础,又可分为神经行为学和行为内分泌学。

行为生态学(Ecoethology):研究动物行为与其生活环境中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环

境之间的关系。

行为遗传学(Behavior genetics,Ethogenetics):利用遗传学方法研究行为的遗传基础。

和动物行为的进化、发生或发展有关有:

行为系统发育学(Phyliogeny of behavior)研究动物行为的进化。个体行为发生学(Ontogeny of behavior)研究动物个体行为的发展。

行为心理学即研究不同动物的心理现象(如动机、学习等),意在以动物为模型进而研究人类行为。

五、研究方法

1、观察法(描述法)要了解行为的原因、发展、适应与进化四个问题,首先必须对某种动物的行为方式进行精确、详尽、反复的观察、记录,并制订该种动物行为方式的行为谱,甚至同一属、科的动物的行为谱。在动物行为的研究初期,这些工作完全由研究人员执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常借助于电子仪器、录音机、摄像机等设备,并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分析结果与作图。另外,将观察到的各种行为按其功能归类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如求偶、攻击、抚幼等等。观察法

只是为研究动物行为或某一行为方式的原因、发展、功能、进化提供资料或素材,进而分析并作出科学的解释。

2、实验法(最常用的是模型法)运用各种手段将行为的主体或行为的环境条件加以改变来分析研究动物行为的四个基本问题。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发情的雌老鼠身上提取的气味物质,涂在幼鼠身上,这只幼鼠对成年雄鼠就有吸引力;有人摸拟雄螽斯的声音,促使螽斯跟着人的模拟声交替地鸣唱起来,甚至当人变换声调时,雄螽斯的声音也会变化。

又如地蜂(Ammophila cumqestris)在砂土上掘穴产卵后即将洞口用砂封闭,然后定期将食物运至洞内供孵化后的幼虫食用,并随即将洞口封住。雌地蜂在繁殖期间按其产卵数挖掘地穴(每穴中排一个卵),并按上述方式供应食物。通过观察与记录可以查知雌地蜂这一孵化抚幼行为方式的各个单元及其时间顺序,即行为的结构和行为的合理性(食物的供应量与地蜂幼虫的需要量基本相符);但无法知道地蜂同时照顾几个不同的洞穴中不同虫龄的幼虫期间是怎样“记住”

每个洞穴中幼虫的虫龄或大小,从而为之提供适量的食物。于是,Baerends采用了一种简单双巧妙的实验方法:他将洞穴中地蜂幼虫的数目加以改变,如将某一洞穴中的幼虫移至另一洞穴中,经过处理后,雌地蜂的行为很快就适应了这种新情况,携带到每个洞穴的食物量也随之变化。由此可知,并非“记忆”引起,否则,幼虫已被移走的空洞穴和幼虫数目已增加了的洞穴将依旧得到以前幼虫数量的食物。Baerends 认为引起地蜂行为变化的原因是每个洞穴中食物量的信息,进一步研究表明,幼虫的挪动必须在每天清晨雌地蜂“巡视”洞穴之前进行。雌地蜂一旦检查了每个洞穴中的食物情况之后就收集到信息并决定当天应当为每个洞穴中的幼虫提供多少食物。如在清晨巡视后挪动幼虫,则雌地蜂由于没有收集到食物量变化的信息,它的抚幼行为不会改变。

3.比较研究法:是指对近缘物种的行为和社会组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这些物种的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差异与它们生态学差异之间的关系,从而推断出行为特征的适应意义。这一研究方法已在文鸟、羚羊和灵长类社会行为的研究中行到应用,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决定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进化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食物的数量和分布、捕食者的压力和配偶竞争等。Crook(1964)对文鸟科的行为运用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探讨各种自然选择压力对社会组织的影响。社会组织主要指生殖民地群和取食群的大小、空间组织(领域的有无及大小、重叠分布区等)和交配体制(单配或多配性)。生态因素指食物、营巢地和天敌。Crook研究了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90种文鸟发现它们明显地分为两大类型:一类生活在常绿森林中,以食虫为主,一雄一雌成对活动(单配性),每对成鸟都占有较大的领域;另一类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取食植物种子,结群觅食,巢也密集在一起形成庞大的公共巢,婚配体制为一雄多雌。显然,文鸟的社会组织同它们生活的生境特征和食物性质有着明显的相关性。食虫文鸟的巢一般是隐蔽和分散的,以便减少捕食动物对鸟卵和雏鸟的毁灭作用,还善于利用非常分散和不太丰富的食物资源;与此相反,生活在稀树草原、以种子为食的文鸟营巢地点是捕食者无法达到的,它们的食物非常丰富且呈集团分布,故常结群觅食。

动物的行为

第16章动物的行为 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第1课时) 例1科学家为了了解家燕的育雏行为,在它育雏期间,在它的窝旁安放一台录像机,记录家燕每天的活动。然后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这样的研究活动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资料分析 解析:探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等。实验法是运用各种手段将行为的主题产生的环境条件加以改变,来分析研究动物行为的一种方法。而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观察法要求观察者精确、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由此可见,本题提到的科学家为了了解家燕的育雏行为所做的探究活动采用的是观察法。 答案:A 例2 下列研究动物的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是() A. 用照相机拍摄老虎的运动,研究老虎追击猎物的方法

B. 用望远镜观察乌鸦在繁殖季节的活动,并如实记录 C. 动物园通过闭路电视研究熊猫生育幼崽的过程 D. 用超声波干扰水中活动的海豚,观察海豚对声波的反应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研究动物行为方法的掌握情况。实验法是对发生行为的动物或接 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他们之间使用的信号,然后进一步分析刺激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 本题中前三个选项的研究活动都没有干扰、影响、改变动物行为,只是客观地记录,属于观 察法。D 项的研究方法明显干扰了海豚之间的信息传递,并在干扰后观察海豚对声波的反应, 属于实验法。 答案:D 例3资料分析题: 英国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 (Jane Goodall )在世界上拥有极高的声誉,她二十 多岁的时候就只身前往非洲原始森林,为了观察黑猩猩,她度过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 涯,收集到许多珍贵的资料,并与黑猩猩成了好朋友。她发现当黑猩猩群体中的地位 较高者与其他黑猩猩同时走近一只香蕉,其他黑猩猩总是先行让开;当它与其他黑猩 猩狭路相逢时,它也从不让路;她还发现黑猩猩能够使用和“休整”工具。过去人们 认为黑猩猩只吃植物,她却多次发现黑猩猩捕杀狒狒、叶猴等。经过十三年与黑猩猩 的朝夕相处,逐渐解开了笼罩在黑猩猩身上的神秘面纱。 资料中,黑猩猩群体的不同成员之间具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珍妮·古道尔研究黑猩猩时采用的是哪种研究方法? 解析:对一些生物学基本概念,我们必须掌握和理解,本题只要很好地掌握和理解社群 行为的特征,就不难作答。社群行为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 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等。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 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仪器,研究活动不干扰、影响、改变动物行为,只是精确、 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答案:社群行为 观察法 _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各有什么作用,请用线连接 A .录像机 a. 听到动物的声音并用声频分谱仪分析研究 B .计算机 b. 真实地再现观察现场的情景 C. 闭路电视 c. 迅速准确地处理观察和实验所得的大量数据 D .录音机 d. 随时观察笼内或圈样动物的活动 3、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单纯的观察法可以那样实验。 ( ) 4、实验法中离不开观察。 ( ) 5、在研究动物行为中,实验法比观察更重要。 ( ) 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在研究者设计的环境下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 ) 1、《昆虫记》的作者是 ( ) A. 达尔文 B. 法布尔 C. 弗里施 D. 巴斯德

动物的行为 习题(含答案)

动物的行为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1. 不属于动物行为的一项是() A. 动物体内分解有机物 B. 大雁南飞 C. 狼捕鹿,鹿奔跑 D. 鸟儿鸣叫 2.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句诗描写了鸟类下列哪种行为?() A. 攻击行为 B. 取食行为 C. 繁殖行为 D. 防御行为 3. “孔雀开屏”、“蜻蜓点水”等动物行为属于() A. 防御行为 B. 繁殖行为 C. 攻击行为 D. 节律行为 4. “尝试与错误”是动物的一种行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尝试与错误”是动物的一种学习行为 B. 动物越低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 C. “尝试与错误”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D. 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5. 下列各项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 乌贼遇到敌害释放墨汁 B. 黑猩猩登高取香蕉 C. 蜜蜂采集花粉和花蜜 D. 壁虎遇到敌害会自动断尾 6. 比目鱼的身体颜色能够随着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行为是() A. 节律行为 B. 繁殖行为 C. 防御行为 D. 社群行为 7. “幼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诗中描述的是鸟类生殖过程中的() A. 筑巢行为 B. 求偶行为 C. 孵卵行为 D. 育雏行为 8. 老鼠偷吃蚁穴中的食物,被蚁穴中的蚂蚁“群起而攻之”.蚂蚁的这种行为属于() A. 攻击行为 B. 贮食行为 C. 防御行为 D. 繁殖行为 9. 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 惊弓之鸟 B. 鹦鹉学舌 C. 蜘蛛结网 D. 黄牛耕地 10.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控制因素是() A. 遗传因素 B. 后天学习 C. 亲代教育 D. 环境因素 11. “鸟类的黑手党”-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对小鸟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是先天性行为②是学习行为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2. 蜘蛛结网、鱼类洄游等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这些行为属于() A. 学习性行为 B. 先天性行为 C. 贮食行为 D. 防御行为 13. 下列选项中,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A. 人体将摄入的食物消化 B. 家鸽用气囊协助呼吸 C. 蜥蜴遇到敌害会断掉它的尾巴 D. 青蛙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4. 从行为形成过程来看,动物的行为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______ (判断对错)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答案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 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研究的主体发展为 A.自然环境B.人工干扰环境C.人类D.植物 2.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是 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 3. 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 4. 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元素是 A.碳B.硫C.氯D.氟 5. 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 A.个体大小B.食性C.食量大小D.主要食性 6.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容易成为初级生产限制因子的是 A.二氧化碳B.温度C.水D.营养物质 7. 下列哪一种元素没有任何气体形式或蒸汽形式的化合物,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 A.硫B.磷C.碳D.氮 8. 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对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哪一种物质分解的速度最快。 A.动物遗体B.死亡的微生物C.枯枝D.落叶 9. 对植物枯枝分解起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A.细菌B.真菌C.放线菌D.土壤动物 10. 测定水体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黑白瓶法主要是根据哪一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而设计。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硫 11. 在理想条件下,净初级生产量的最大估计值是总入射太阳光能的 A.6.8% B.5.2% C.3.6% D.2.4% 12. 组织生长效率是指生产量与同化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组织生长效率最低? A.鼠B.蝗虫C.蚯蚓D.鱼 13. 同化效率是指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同化效率最低? A.鱼B.蝗虫C.蚯蚓D.鼠 14. 下列哪一类动物不属于消费者 A.啮齿动物B.鱼类C.蝗虫D.蚯蚓 15. 下列元素中,既属于沉积型循环,又属于气体型循环的是哪一种?

论述动物通讯行为

论述动物通讯行为 姓名:武凯班级:电气1104 学号:201011631430 摘要: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自然界中,它们总是组成一个小的生活群体,尽管 有一些喜欢独来独往,但至少它们在交配时需要与异性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它们的鸣叫,彼此间互相的触摸,甚至一些化学物质的释放,使得它们声息相通,行动一致,无论是在捕食活动中,还是在对配偶的争夺上都井然有序。这些都是与动物之间存在的通讯行为分不开的。 关键词:动物通讯通讯方式意义 一.动物通讯 所谓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 二.动物的通讯方式 通讯可涉及动物的任何一种感觉通道,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化学物质和电场等。每一种感觉通道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某一特定信号所采用的感觉通道将决定于该种动物的生物学特点和它所在生活环境以及传递该信号的功能。下面来详细介绍几种动物的通讯方式。 (1)视觉通讯 视觉通讯在动物界是十分普遍的一种通讯方式,具有简单、准确、迅速等优点。但是这种通讯方式也有很多的局限性。在自然界仅仅以视觉通讯作为主要通讯手段的动物是很少的,它们往往以视觉通讯方式和其他通讯方式共同使用,发送或获取准确的信息。 视觉通讯的形式是比较广泛的,雄性驯鹿头上硕大的犄角,草原上雄性狮子颈部漂亮的长鬃毛,这些动物的外表特征都是向雌性同类发出的视觉信号。青蛙在草丛中呈现碧绿的体色,而潮一、的保护色往往是通过散布错误的视觉信息来迷惑天敌或猎物的。 视觉通讯的形式还包括动物的肢体语言。拟态使得落叶蝶化作一片枯叶,欺骗了鸟类的双眼。猎狗面对对手时,头部前伸、前肢前趴、身体下伏、后肢蹬地、露出牙齿、两耳竖起以示对对方的威吓。而在主人面前,猎狗便会俯首贴耳、摇动尾巴,一副顺从的模样。雄蜂源在向雌蜂蝶求爱时,会表现出一个相当复杂的仪式:将最漂亮的体色显现出来,向着雌妹饭的方向用尾巴拨动水流,并且水中带着雄峰燃身上一种特殊的气味。雌蛾螺便同时获得了视觉、嗅觉和触觉三方面的刺激。视觉通讯对于人类来讲也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联系方式。无论是杨贵妃的回眸一笑,还是张翼德的吹胡子瞪眼,恋人之间含情脉脉的对视以及反目成仇的怒视……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视觉通讯的作用。 在动物园里常会看见游客向孔雀园中的雄孔雀鼓掌拍手,孔雀听到掌声,会为游客表演孔雀开屏。然而,孔雀向人们竖起美丽的羽毛,可能是在向雌孔雀示爱,或者是在向同种雄孔雀示威,也许是在向人们发出警告。它那五颜六色的羽毛其实就是它展示自己,吓唬敌人的武器。孔雀是在通过展示尾羽传播某种视觉信息,可惜,在场的游客却错误地接受并传递了另一种含义的信息[1]。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试题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 1.温度对卵的孵化影响很大,请问在下面哪种情况下卵的孵化期最短?()A.在适温范围的下限温度B.在适温范围的上限温度 C.一直保持在最适温度D.在适温范围内温度有些波动 2.有一种植物,其松弛期(或喜暗期)是喜光的,如果这一时期将植物处于无光的环境,则抑制了它的发育,这种植物对光而言是() A.长日照植物B.短日照植物C.广光性植物D.狭光性植物 3.在某一地方,陆生蜗牛在夏季常常钻入枯叶层内、石块下或土壤内,并呈麻痹状态,造成蜗牛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因素是() A.日照强度B.水分C.日照长度D.气候 4.一种生物对环境因子都有一定的忍受范围,一种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一种环境因子的忍受范围是() A.完全相同B.完全不一样C.不一样D.具可塑性 5.下列符合耐受性定律的是(多项)() A.青蛙成体生活于水边或潮湿地区B.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要求严格 C.氧气是幼鸟出壳的必要条件D.南极企鹅只生活于南极 6.下列植物中属于阴生植物的是(多项)() A.蒲公英、大蓟、槐B.连钱草、红豆杉、铁杉 C.人参、三七、半夏D.柏、松、栎 7.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是() A.降水量太大B.温度过高 C.土壤中缺乏云杉生长所需要的元素D.温度过低 8.下列动物所表现的行为与光周期相关的是(多项)() A.家燕的迁飞B.麻雀食性的季节变化 C.雪兔在冬季换上白毛D.玉米螟老熟幼虫的滞育 9.下列动物之间食物竞争最激烈的是() A.噬菌体和细菌B.蛙和鱼C.大象和鹿D.马和羊 10.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大的种群 11.性成熟较早的动物,其后代出生率() A.较低B.较高C.动态平衡D.变化较大 12.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它种群优越的多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13.下图表示存活曲线。这些曲线表 示3个不同物种在任一特定时刻的残存的(幸存的)个体百分数。研究这些存活曲线,下列哪一个组合是对的?() A.1⑵、2⑶B.1⑴、2⑶C.2⑶、3⑴D.1⑴、2⑵E.2⑵、3⑶ 1 2 3 年龄(相对时间单位) 种 群 的 生 存 % 100% 10% 1% 0.1% ⑴大象⑵青蛙⑶兔

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 五彩缤纷自然界,生存着数以亿计的生物。而在动物世界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行为。比如:动物的性行为、利他行为、迁徙行为、通讯行为、学习行为、防御进攻行为等等。在各类动物行为中,动物的领地行为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 1. 动物的领地行为的定义 通常,人们把能维持动物生存所必需的全部条件的具体地区称为动物的栖息地。而很多动物要占据一些地盘,并在那生活和繁衍后代,它们不允许其他的动物进入它们的领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动物的领地行为。动物对于自己的领地,会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间隔对其进行巡视,并在植物上、土地上留下自己独有的气味、粪便、尿液等进行领地的边缘的区分。 巢域是动物进行正常活动的整个区域,在巢域中往往还含有一个动物集中的活动区,大多数活动都发生在这里,这个集中的活动区叫核域。在有些情况下,巢域就是营巢地周围的一个区域,或者是食物和水源的所在地。虽然不同动物的巢域可以重叠,但是核域却很少重叠。领域是动物竞争资源的方式之一,是动物(个体、家庭或集体)排他性地占有并积极保卫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不允许其他动物侵入,其内则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领域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领域是一个固定的区域(可随时间而有所改变);第二,领域是受到占有者积极保卫的;第三,领域的利用是排他性的,即它是被某一或某些个体所独占的。不同的领域一般来说是不重叠的,如果重叠也是少量和暂时性的,重叠区是可以被两个领域的占有者利用,但是所利用的时间是不同的。 所谓的“一山容不得二虎”,说明领地是同类或同种动物之间的边界划分,而在不同动物类别和动物物种之间,领地是重叠的,并且由此产生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即弱肉强食。例如,在同一块土地上,老虎之间的领地是基本清晰的,羚羊之间的领地也是基本清晰的。但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还生存着食草动物、植物及其他生物。在领地意识上,对于同一块土地,某只老虎认为是自己的领地,不容许其它老虎进入;某只羚羊同样会认为是自己的领地,不容许其它羚羊染指。但是,在老虎的领地里,羚羊的进入却不会受到老虎的阻止;同样,在领养的领地里,老虎的进入却不会受到羚羊的阻止。 在领地边界没有划定的地域,领地可以直接通过“先入为主”形成。对于已

动物的行为教案(2课时)

6.2动物的行为第一课时教案 鸣鹤初中晁莹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 知道动物觅食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草履虫应激性的观察实验逐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草履虫应激性的观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点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难点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因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植物受光照的刺激,表现为向光性,受水分的刺激,根表现为向水性,那么,动物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吗? 出示图片燕子下雨前低飞,蚂蚁忙着搬运食物 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个体会作出适应性反应和活动,下面我们先来探究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对刺激作出的反应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实验:草履虫应激性的观察 阅读P136实验要求,各小组按要求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完整 1、草履虫对电流的反应 现象草履虫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草履虫对电流刺激的反应是趋向______极 2、观察草履虫对化学物质的反应 现象草履虫向_______方向集中 结论草履虫趋向_______,避开_________ 3、观察草履虫对重力的反应 现象草履虫_________________ 结论草履虫对重力表现为______趋性 4、观察草履虫对光刺激的反应 现象草履虫___________ 结论草履虫对光表现为______趋光性 总结草履虫对电流、化学物质、重力、光照刺激作出了应激性反应,与草履虫的应激性相类似,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个体或群体都会作出适应性反应和活动,动物的这些所作所为,称为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就是动物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包括动物的爬行、走动、奔跑、跳跃、游水、飞行、滑翔和其他运动方式;还包括动物的取食、功击、防御、繁殖、迁徙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包括体态、体色、声音等正常和异常的状态。

动物行为生态学

动物行为生态学(Animal behavioral ecology):结合环境压力等因素,用动物的行为所提供的信息去了解动物。 动物行为学(Ethology):研究动物的行为,尤其是自然环境下的行为。 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从进化的角度研究生态压力下的动物行为。 动物运动的生物学基础:动物运动的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动物行为的神经,内分泌,基因调控 动物运动个体行为:觅食行为、趋向行为(飞蛾)、防御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 动物种群行为:争斗性行为(筑巢、领地)、通讯行为、社群行为、迁徙行为 动物群落行为:种间关系中的动物行为(动物行为的生态位分离) 动物行为的生态系统视角:动物行为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动物行为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动物行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潜力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实验设计、模型构建与计算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意义:能够加大对机制、发展、适应、进化等自然科学问题的解答。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应用:农业(设立休渔期科学捕鱼)、工业(仿生飞机)、其他产业(人工电路控制甲虫飞行) 生物力学(biomechanics):用力学的方法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雷诺数(Reynolds number):流体都具有粘性(viscosity),可认为是内部摩擦力,会阻碍物体在水中运动。一般会用雷诺数来说明是否有必要考虑粘性对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的影响。 Re为雷诺数;ρ为流体密度(kg/m3);U为生物在流体中的运动速度(m/s);L为生物与运动速度垂直的横截面宽度(m);μ为粘度(kg/(m·s));v=μ/ρ不同温度下同种流体的粘性不同。不同雷诺数下流体的流动特性有差异。动物在水中运动时若雷诺数大于1000时,忽略粘性的影响。 作业1:一条小鱼在20℃的水中游泳,游泳时速度为0.18km/h,鱼苗身体横截面最长0.005m,问在计算小鱼运动速度影响因素时是否可忽略水的粘性?(20℃粘度为1.002*10-3) 动物在水环境的运动力学:把流体分为晶格块,拍摄分析每块晶格的三维运动方向与速度,从而分析生物体运动动力、速度等。 对飞机升力的解释:经典表述,伯努利原理(机翼上下面路程不同、速度差,压力差)、驳斥,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向下抛出空气) 细胞运动的引发:发动机蛋白质(如肌球蛋白)与运动轨道蛋白质(如微管与微丝)相对滑动引起的细胞运动。 自主肌肉可以产生不同大小的力的两种途径:多肌纤维合力、频率合力。 作业2:比较骨胳肌、变形虫伪足、鞭毛、纤毛运动的分子机制。 骨骼肌:动作电位传到T管,激活终末池钙释放通道,钙流入肌浆,与肌钙蛋白的C结合,肌钙蛋白带动原肌球蛋白变构,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骨骼肌收缩。若钙泵出,骨骼肌舒张。 变形虫伪足:受内外刺激,钙向原生质内部与边缘发生钙离子泵运动,促使微管、微丝的装卸,使原生质向外流形成无定形突起——伪足,使整个细胞向伪足形成的方向运动。 鞭毛与纤毛运动:受内外刺激,使得由轴丝动力蛋白所介导的相邻二联体微管之间的相互滑动,进而使鞭毛基部转动运动,而纤毛形变摆动运动。需要ATP支持。 动物液压运动系统:蜘蛛用体液压力伸腿、肌肉收腿,液压伸张与肌肉收缩配合做跳跃。

下册——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归纳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行为的概念。 因为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了解动物行为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几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 型、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这些内容都需要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可以说,动物行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并没有给动物的行为下确切的定义,只要求学生了解该概念的“一般”含义,即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学生对静立不动、注目凝视也是动物的行为不易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小组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互助加深对动物行为概念的理解。 2.本课的难点是学校一般不具备应用观察法或实验法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的条件,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实践的机会,不易理解、掌握科学方法。 建议教师在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可设法用电教手段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动学生就近取材,设计实验;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力争实际应用科学方法研究一个简单的动物行为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亲自经历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前,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入新课。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本节要解决三个“W”,即什么(What)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Why)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How)研究动物的行为。 2.读书指导: 本章适宜以学生自学为主,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教学生阅读的技巧。可以参考BSCS(美国高中生物学教材)《学生学习指导》中介绍的SQ3R法。如下具体步骤可供教师参考: ①纵览教材。 看目录。本书前十二章已经学习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五纲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动物的行为。本章包括六节,有两篇课外读物。 看标题。看节的标题和本节的黑体字。 看本节内容。看文字、看插图,看“动动脑”提出的问题。迅速浏览一下本节内容。 ②提出问题。 浏览“动物行为的概念”,认真琢磨自己是否同意书中介绍的概念,有什么问题;浏览观察法和实验法,试想自己是否可以按照该方法观察身边的小动物,能否对家禽、家畜、宠物或昆虫做类似的实验。随手记下自己的问 题。

动物行为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繁殖行为、社会行为、求偶行为、生物钟、通讯行为、最适觅食理论、行为适应、遗痕行为、、防御行为、个体适合度、最适觅食理论、广义适合度、生物节律、行为敏感期、子代印记、性印记、动物行为、刺激、亲缘选择、生殖行为、通讯行为、固定行为、抚育行为、觅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地行为、社会行为、迁徙行为、好奇行为、休息行为、玩耍行为、利他行为、迁移、领域、行为的仪式化、夸张行为 二、问答题 1.简述最适觅食理论对动物而言需要涉及到哪些选择? 2.举例说明动物的利他行为及其假说? 3.扼要分析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行为仪式化形成原因 4.简述行为学研究基本问题包括哪些? 5.阐述行为、生态学和进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6.试分析动物社会生活的利与弊 7.论述比较心理学研究方法和行为学研究方法在行为研究中的优劣 8.简述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9.比较心理学派和行为心理学派的特点? 10.简述为什么要研究动物行为? 11.简述动物的行为是如何形成的? 12.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动机,并叙述及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13.举例说明动物的基本行为类型及其适应意义? 14.以园丁鸟为例说明两性生殖对策。 15.举例说明婚配体制的多样性。 16.查阅资料搜索实例,归纳总结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 哺乳类亲代哺育行为的特征。(举例说明) 17.举例说明生物节律有哪些类型? 18.举例说明动物如何保卫和标记领域 19.举例说明鸟类鸣叫学习的敏感期? 20.举例说明动物发育期间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 21.举例说明基因和环境在行为发育中的作用。 22.了解和掌握动物的学习类型。 23.如何将动物学习的原理灵活地运用到动物训练表演的。 24.设计一个实验,举例说明基因和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5.简述鸟类生殖行为的激素调控途径 26.简述动物通讯信号包括哪些方面?信号发出有何特点? 27.试述动物通讯都有哪些功能? 28.举例说明动物觅食的技能和策略有哪些?

动物的行为教案)

《动物的行为》教案 一、教案背景: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的领域,动物的行为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密切联系,在自然界中的动物每时每刻都要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为了突出动物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对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平时生活中也喜欢去观察,了解动物与其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对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对初中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二、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动物适应生活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十分有利。教材首先根据各种行为对动物的作用,简要介绍了动物的觅食行为、繁殖行为、争斗行为、防御行为和社群行为等。同时让学生在讨论、探究活动中,了解个中动物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本身的意义。最后,教材又介绍了动物行为的特点,以及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文本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动物行为方面的资料,有丰富的图片、视频的演示,同时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也会使激发学生的趣,而且在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四、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及本节课的具体内容,主要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观察图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描述所了解的各种动物的行为。 (2)说出动物行为有哪些类型以及对动物所起的作用。 (3)学会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和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 (3)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方案的设计,锻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动物行为生态学论文

动物行为生态学论文 题目:关于蜗牛的观察及实验 姓名: 学号: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电话: 通讯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建设路 46号E - mail : 任课教师:牛瑶 2011年10月

摘要:蜗牛并不是生物学上一个分类的名称,一般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腹足纲;取食腐烂植物质,产卵于土中。在热带岛屿最常见,但也见于寒冷地区。树栖种类的色泽鲜艳,而地栖的通常单色。蜗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从《自然科学》书中认识了它;对蜗牛摆动长触角﹑背着壳爬行﹑分泌黏液的现象发生兴趣,好奇使我留意地观察它,随着观察产生了一些疑惑:蜗牛为什么不放弃壳爬行?蜗牛的黏液起什么作用?蜗牛对人类有价值吗?……蜗牛容易捕捉,易于饲养,有助于我对它观察和探究。 关键词:蜗牛外形特征腹足粘液夏眠 引言:蜗牛的生存能力强,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蜗牛;春季或秋季,如果下一场小雨,在墙角、树下、叶子上以及草地里,常常能发现蜗牛的身影——竖着长触角背着壳缓慢地爬行……从大山捉来几只蜗牛,准备了透明大瓶子,为它建了一个“家”,用放大镜观察起蜗牛。通过每天观察﹑写日记,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收集资料→再进行实验→推理得出结论;一步一步地认识蜗牛,一点一点地揭开蜗牛的秘密,经过近半年的时间,我对蜗牛有比较完整地了解。 1﹑通过书本,了解到:蜗牛原本生活水里,后为适应环境登陆,其腮演变了“肺”﹙外套膜﹚,进化成陆地软体动物肺螺类。蜗牛在陆地分布广,世界各地有蜗牛四万多种,虽然蜗牛品种多样,但内外结构大体相同。﹙附蜗牛内﹑外结构图﹚其外行特征:两对触角﹑腹足﹑螺旋型贝壳。蜗牛具有很高食用价值,并有一定的医疗﹑保健﹑

动物的行为习题含参考答案

精心整理 动物的行为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1. 不属于动物行为的一项是( ) A. 动物体内分解有机物 B. 大雁南飞 C. 狼捕鹿,鹿奔跑 D. 鸟儿鸣叫 2.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句诗描写了鸟类下列哪种行为?( ) A. 攻击行为 B. 取食行为 C. 繁殖行为 D. 防御行为 3. “孔雀开屏”、“蜻蜓点水”等动物行为属于( ) A. 防御行为 B. 繁殖行为 C. 攻击行为 D. 节律行为 4. “A. “多“ 5. A. 蜜 6. A. 7. “ ) A. 8. A. 9. A. 10. A. 11. “①A. ①③12. ( A. 13. A. 人体将摄入的食物消化 B. 家鸽用气囊协助呼吸 C. 蜥蜴遇到敌害会断掉它的尾巴 D. 青蛙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4. 从行为形成过程来看,动物的行为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______(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15. 从动物行为的获得过程来看,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______行为和______行为两大类.

16. 请将相关动物的活动与其行为方式连接起来: 17.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诗句形象生动地突出描述了燕子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______行为. 18.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其中的“春燕啄泥”指的是燕子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______行为. 19.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的蛙声是由______蛙发出的叫声;鸣叫的目的是______.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0. 下面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 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筒(长约15cm)、一只蚂蚁、一杯 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在竹筒的两端用两支滴管分别滴上一滴浓糖水和 一滴清水,将一只蚂蚁等距离放在两滴液体之间.如图所示: (1)本实验做出的假设是:______. (2)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 (3)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一: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地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______. 预测二: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______. (4)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______. 动物的行为习题(含答案) 【答案】 1. A 2. C 3. B 4. C 5 . B 6. C 7. D 8. C 9. C 1 0. A 11. A 12. B 13. C 14. × 15. 先天性;学习 16. 孔雀开屏属于繁殖行为,觅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蜘蛛织网属于取食行为.迁徙行为:鸟类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大雁南飞属于迁徙行为.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壁虎断尾属于防御行为.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雄狮搏斗属于斗争行为.节律行为是指生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就是节律行为,公鸡报晓属于节律行为.

动物生态学知识点汇总

绪论 一、动物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动物与动物间及动物与生活 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动物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经典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为:分子,景观,生物圈。 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内容:①对生态因子的研究,②对不同层次动物的研究③,实验方法和数学模型的研究。 三、生态因子研究——火的生态意义 作用双重性:火对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它能够促进生物更新,增加生物多样性。有益影响和作用的火: ①小面积火,火烧面积不大而且维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利于植被恢复;②低强度,火烧强度小且持续时间短,对生态系统破坏程度小,使其仍可维持原有水平; ③计划用火,在人为控制下,有计划、有目的用火,安全可靠而且效果显著。 四、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①种群生态学的研究。种群动态研究是国内外对种群生态研究的核心和前沿领域。研究种群动态的规律性,对种群数量进行预测和实施控制,是当前种群动态研究的主要任务。引入现代系统科学研究种群的动态预测和动态控制是近代种群生态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复合种群: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后,在 相对独立地理区域内,各小生境上局域种群的复合。各局域种群通过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而成为一个整体。 ②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多种动物行为中,觅食行为、领域行为、社群行为、利他行为以及通讯行为是生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其表现形式、作用机制及其给其他动物带来的好处和损失一直是行为生态学领域的热点。 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境破碎化的研究。生境破碎化是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变化而导致景观中面积较大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被分隔破碎或生态功能降低而形成的,其严重影响了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④生物入侵的研究。造成的危害:生态系统破坏和巨大经济损失。 ⑤分子生态学方法的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从DNA水平来研究生物的生态和群落。主要利用探针、引物和序列等三类检测生物种群DNA序列多态性的方法。是当前动物生态学发展的一个趋势。 第一章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一、动物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 昆虫:网捕,采集→处理制成标本→分类鉴定 鸟类:形态特征、羽毛颜色、活动姿态、鸣声以及巢穴特征来识别种类 兽类:活动时留下的足迹、采食痕迹和粪便等进行识别;皮毛收购调查

2000~200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与实验考试第五部分《生态学和动物行为》专题归类训练

2000~200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与实验考试第五部分《生态学和动物行为》专题归类训练

2000~200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与实验考试专题归类训练 ----第五部分《生态学和动物行为》试题 一、生物与环境(自然生态学) 一、单项选择题: 2000年 42、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了。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害虫过度繁殖B,干旱缺水引起害虫 C.食物链被破坏 D.上升后又下降答()57、在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 水稻田 B.草地 C. 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答() 58、生态学是研究: A. 各类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的科学 B. 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C. 生物牺居的科学 D. 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答()2001年 15.菌根是________在植物体上形成的,二者是一种________关系。() A.细菌;寄生B.真菌;互惠共生C.真菌;附生D.根瘤菌;互惠共生61.根据森林层次和各层枝叶茂盛度来预测鸟类多样性是有可能的,对于鸟类生活,植被的比物种组成更为重要。() A.面积大小B.分层结构C.是否落叶D.阔叶与针叶 62.生物群落的动态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群落的内部动态、_______和地球上的生物群落的进化。() A.群落的演替B.生物群落的年变化C.干扰D.季节性变化 63.下面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请分析后回答(本题2分)。 D E ↗↗ ↑ A → B → C (1)要使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是_____。()A.A→B→C→EB.A→B→EC.A→DD.A→B→C (2)生物E和C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A.竞争B.捕食C.竞争和捕食D.互利共生 64.身体无毒的拟斑蝶,外观酷似色彩鲜艳、身体有毒的王斑蝶,这一现象属于_____。()A.保护色B.拟态C.警戒色D.协同进化 68.下面哪种因素对种群大小有影响?()A.捕食B.资源C.竞争D.污染E.以上所有因素均影响种群大小

动物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动物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第十三章动物的行为 第一节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归纳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组织学 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行为的概念。 因为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了解动物行为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几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这些内容都需要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可以说,动物行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并没有给动物的行为下确切的定义,只要求学生了解该概念的“一般”含义,即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学生对静立不动、注目凝视也是动物的行为不易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小组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互助加深对动物行为概念的理解。 2.本课的难点是学校一般不具备应用观察法或实验法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的条件,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实践的机会,不易理解、掌握科学方法。 建议教师在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可设法用电教手段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动学生就近取材,设计实验;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力争实际应用科学方法研究一个简单的动物行为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亲自经历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人新课: 课前,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人新课。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本节要解决三个“w”,即什么(What)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Why)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How)研究动物的行为。 2.读书指导: 本章适宜以学生自学为主,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教学生阅读的技巧。可以参考BSCS (美国高中生物学教材)《学生学习指导》中介绍的SO3R法。如下具体步骤可供教师参考: ①纵览教材。 看目录。本书前十二章已经学习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五纲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动物的行为。本章包括六节,有两篇课外读物。

动物行为与文化

选修《动物行为和动物文化学》课程小结动物是生命世界中奇妙的产物,在地球上生存了数亿年的时间,动物与环境和谐相处。人类源于动物,自应高于动物,人类应借鉴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关爱自己,也应关爱其他生命。通过公选课《动物行为与文化学》的学习,对课程旨在通过介绍与讨论动物的行为和文化以及动物与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以增进人类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对动物行为及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关爱动物 当我们怀着好奇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动物世界,展现我们眼前的是丰富迷人的画卷,彩蝶翩飞、蜻蜒点水、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母兽哺乳、雄鹰捕猎、雁群迁飞,大千世界里动物行为丰富多样,使人着迷。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衍后代的活动,被称为动物的行为。它包括动物的爬行、走动、奔跑、跳跃、游水、飞行、滑翔和其他运动方式;还包括动物的觅食、繁殖、攻击、防御、迁徙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动物营群体生活,表现出的社会性,是动物个体或种群的生存、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采取一种集体行为而塑造自己的文化特点。动物以这样那样的原因而群聚在一起、或有些合群生活而发生了程度不等的分工,或种群个体间还有不同的优势的等级等等,都仅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个体或种群生存发展的需要。以下是我通过对课程中关于动物行为和文化学习中得到对自身在对生活、学习、人生以及人际关系的启示: 一、本能和学习

本能和学习是动物行为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方式。 先说本能,达尔文是第一个科学地给本能行为下定义的人,他把本能看成是可遗传的复杂反射,是同动物的其他特征一起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如蜘蛛结网、蜜蜂造巢、鸟类营巢孵卵、哺乳类幼仔的吮吸乳汁等都是遗传的,生来就会,不需要学习的,个体之间没有差异。 本能对于那些寿命短和缺乏亲代抚育的动物来说,可能更重要,更具有明显的适应意义。因为它们没有亲代可作为学习的榜样,因此也更能说明什么是本能。 动物单靠本能来生活,不足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界环境条件,因此要学习。 学习指的是动物借助于个体生活经历和经验,使自身的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它可使动物对环境条件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因此学习行为,是后天的行为,个体之间会有较多的差异。 学习最敏感期,通常是发生在动物发育的早期,即出生后几天或几周之内。这是因为动物幼年时期是与双亲、“家庭”和同种其他成员密切生活在一起的时期,更容易学到本领和经验。 学习的类型,可以分成许多种类,在动物行为学中经常提到以下一些:印记,模仿,玩耍,条件反射的建立。 二、动物的核心行为 任何一种动物行为,都是有利于个体或物种的生存和延续。因此各式各样的行为,细细推敲起来,似乎有几种核心的行为,由此可派

动物的行为

第三节动物的行为(导学案) 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区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2】能够从行为的目的和获得方式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类 【3】能够列举出常见的动物行为的例子 【4】了解通讯的主要方式 【5】了解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学习重点:行为的类型;社会行为的特点;通讯的主要方式 学习难点:行为类型的划分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的运动方式,例如鸟的运动方式是___________,如果鸟飞行着去躲避敌害,那么这就是鸟的防御行为。 你还能举出其它的运动和行为的例子吗?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分析运动与行为的区别: 1、运动没有目的性,行为有一定的目的; 2、行为是建立在运动基础之上的,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P96、P97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行为的目的来划分,动物行为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种类型。你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2、按照获得途径来划分,有的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的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这样的行 为称为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的行为是建立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获 得的,称为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合作探究】 观察课本上设计的动物的绕道取食实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动物要想取得食物,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 2、越高等的动物,其经过的________________的次数就越少;这说明越高等的动物,形态结构越复杂, 学习能力也越________,适应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就越________。 【拓展延伸】 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自己的雏鸟一样,请你分析回答: 1、美国红雀喂金鱼这个行为从目的来看是___________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是_______________行 为,该行为是由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2、金鱼求食的行为从目的来看是_________________行为,金鱼看到这只红雀后就自动聚集到周围觅 食,该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是_________________行为,它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的。 【自主学习】预习P98、P9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有的动物如蜜蜂、蚂蚁、猴、狼等,它们总是成群结队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动物群体我们称之为 社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的行为我们称之为_________行为。 2、一般具有哪些特性的行为才被称作社会行为? 3、社会群体中的成员要相互进行交流一般通过哪些方式?你能分别举例说明吗? 【总结深化】 你认为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何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