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洪洞县概况

洪洞县概况

洪洞县概况
洪洞县概况

洪洞县概况

洪洞县地处山西中南部,临汾盆地以北,东与古县接壤,西与蒲县毗邻,南同尧都交接,北与霍州为界。介于东经111°20′-111°-55′,北纬36°06′-36°32′之间。境内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霍侯一级路、大运二级路纵贯南北,洪广公路、309国道、赵克路、洪乔路贯穿东西,形成连接内外的交通构架。

本县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低平,县内平均海拔530米。山地、丘陵、河谷阶地、山前倾斜平原是主要地貌类型、土壤以褐土为主,土质较肥沃。

本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度,主导风向为北风。汾河、洪安涧、大洪峪、舞阳河、兴唐寺河等河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充沛的水资源。

洪洞县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东西部山区大量蕴藏着煤、铁、铜、石膏、等3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大,开采价值高,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洪洞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县”之一,尤以煤炭为最,据勘探测算,全县煤炭总储量44.15亿吨,可开采量20.15亿吨,且煤质好,埋藏浅,分布广。

境内大槐树、苏三监狱、广胜寺、历山等一批景区享誉国内外。全县共辖大槐树镇、甘亭镇、曲亭镇、苏堡镇、广胜寺镇、明姜镇、赵城镇、万安镇、刘家垣镇9个镇、淹底乡、兴唐寺乡、堤村乡、辛村乡、龙马乡、山头乡、左木乡7个乡。463个村委会,902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73.34万人,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22亿元,财政总收入19.3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9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922元。全县共有耕地7050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7.2%,人均耕地1.44亩。

自然条件

水文

洪洞县属于汾河水系,汾河自北向南贯穿中端,全长45.8公里,先后12条季节性的河流汇入,河流全长332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87立方米。地下储水量为1.04亿立方米。全县有大小泉水126处,年径流量为1.5亿立方米,其中霍泉最大,年径流量为1.3亿立方米。中小型水库9座、塘坝工程12座,总库容260余万立方米。

项目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

①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各个沟谷的底部,含水层为第四系黄土和砂砾石层,富水性弱,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沟谷低处迳流,以泉水形式排泄,该层水受季节影响明显。

②奥陶系岩溶裂隙水,以上马家沟组及下马家沟组富水性较强,峰峰组富水性相对较弱,含水层的富水程度与所处岩溶水系统位置、构造部位、埋藏条件及岩溶裂隙发育程度等密切相关。q=5.06 L/s·m,渗透系数K=1.1931m/d,导水系数T=214.161m2/d。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向东南部迳流,主要以人工给水井抽水方式排泄。

气候

项目分布区气候属典型的半干旱大陆型气候,四季分明,冬夏温差大。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0h,年均气温20℃,无霜期213天,年均降水量500--600mm。全年大于10℃的积温为3326.9℃,完全可以满足农作物旱地一年两作的基本要求。

土壤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和山西省土壤工作分类系统,

洪洞县土壤分为褐土和草甸两个土类,六个亚类。该项目区属黄土残垣区,土壤类型为褐土,土壤有机质五级,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0.99 g/kg,全氮含量平均为0.062 g/kg,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为7.3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为99 mg/kg。

自然灾害

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冰雹、霜冻、洪涝,其中以干旱最为突出,每当干旱严重时造成经济作物减产较为严重。

植被

项目区自然植被以旱生植被群落为主。有灌木林、沙棘、灌草丛、草甸等。

种植作物

项目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和玉米。

洪洞县旧城改造详细规划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洪洞县地处山西省南部,隶属于临汾市,是山西省人口第一大县。旧城区位于城市内环路(包括东内环路、西内环路、南内环路、北内环路)所形成的街区,用地面积74.3公顷。 一、规划指导思想 洪洞县旧城区详细规划,是对洪洞县总体规划的进一步深化,是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旧城区建设与管理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本次规划注重旧城区建设与开发的研究,制定旧城改造的设计目标与开发实施步骤,协调各方面利益,使旧城改造得以有序进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城市性质 洪洞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型工业和旅游、商贸为主的“古槐之乡”特色城市。 三、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一环、两心、四轴、三区的旧城空间布局。 一环:指建设环城绿带,形成新旧城分隔的标志。结合环城绿带的建设,突出文化节点的塑造,以形成历史认知空间。 两心:形成城市主中心和旧城区中心,互补互利,相互依托。 四轴:古槐路为城市行政轴线,注重其功能发挥和景观塑造;光华路为商业轴线,展现洪洞历史商业街的传统历史文化特色;寻根步行街贯穿槐乡广场和传统风貌协调区,形成一条文化旅游轴线,串接槐乡广场、关帝楼广场、文化广场,将优美的步行街空间环境与传统文化特色相结合,构筑寻根文化轴线的特色;关帝街步行轴线贯穿关帝楼广场、传统风貌区、传统风貌协调区,形成另一条文化旅游轴线,串接关帝楼广场、传统在区、文庙公园、钟楼寺公园、环城绿地,将优美的步行林荫道空间环境与传统的文化特色有机融合。 三区:规划结合千佛寺、钟楼寺、古民居,形成传统风貌区,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保持该街区的传统风貌;关帝楼高度仅3层左右,关帝庙、大士庵等历史建筑保持较好,规划要求进行重点保护,形成旧城历史风貌协调区。周围建筑高度、

洪洞县自然概况

洪洞县自然概况 2、自然概况: 洪洞县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12.3度,年平均降水量493.3毫米。总面积1563平方公里,63909公顷耕地。有16个乡(镇),463行政村,74万人。 4、区位优势: 洪洞县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网络,南同蒲铁路干线、大运公路、108国道、霍侯一级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国道309线、赵克公路、洪乔公路、洪古公路、筹建中的临长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大西高铁纵横交错,贯穿全境;县乡公路星罗棋布、四通八达,自成体系。距离太原机场200公里,运城机场150公里。筹建的临汾机场在洪洞县境内,距洪洞县城16公里。 6、资源丰富: 洪洞县东西部山区大量蕴藏着煤、铁、铜、石膏、等3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大,开采价值高,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洪洞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县”之一,尤以煤炭为最,据勘探测算,全县煤炭总储量44.15亿吨,可开采量20.15亿吨,且煤质好,埋藏浅,分布广。 7、水资源: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8891万m3/a,其中地表水水资源量为15691万m3/a,地下水资源13200万m3/a,用水条件十分便利。 8、电力资源: 全县现有110kV以上变电站5座,主变8台,35kV变电站9座,主变14台,做容量316200kVA,供电能力充足。 9、旅游文化: 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250多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闻名华夏的大槐树,全国四大名塔之一的广胜寺琉璃飞虹塔,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监狱,都聚集在这块宝地上,历山唐尧故园、青龙山玄帝宫、兴唐寺旅游区和女娲陵寝、师旷陵园、皋陶祠等景点,景色尤为独特。 10、人力资源: 全县人口74万,是山西省第一人口大县,劳动资源丰富,月薪600—1500元/人,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全县共有5所职业学校,设置专业20余个,主要开展适合我县产业发展和民营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培训,具备新型产业实用人才的培训条件。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详情: 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属州,九十六县。(《明史·地理志》)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灾的重点地区,明初该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朱元璋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又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据成化版<河南省志>载,洪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有十三个州县,户数都在一千零一户之下。山西与河南邻近,河南地广人稀,山西地狭人众,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据历史文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迁于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卫辉府、大名府、归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自山西往河南移民的次数也为最多,主要为洪武年间所迁,其次为永乐年间所迁。从时间上看,早在洪武二年就有向河南的移民,民国二十四年李敏纂修的《汲县志·大事记》里说:“士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移民)”。汲县《李氏族谱》亦载:“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头村迁汲。”民国二十二年《孟县志-大事记》载:“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从《明史》、《明实录》的记载看,洪武年间,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次移民,永乐年间元年八月一次移民,共四次大批的往河南地区移民。至于小批的则有鹿邑县《刘氏家谱》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庄,明洪武二十年迁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偃师县游殿村道光年间《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载。”洛宁县城关余庆村乾隆九年《全翁李公墓志铭》记载:“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三年十月诏迁豫。”洛阳市马营村《李氏墓碑》记载:“公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居河西马营村”。辉县穆营村《穆氏家谱》载:“穆氏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穆家营。”温县招贤村《牛氏家谱》记载:“始祖牛鹏于永乐四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温。”舞阳县王楼村咸丰四年《王氏祖碑》载:“祖原籍山西洪洞大槐树,自明初迁民,有诏兄弟三人,各挈铜佛相居于此,建修楼房,因名村日三楼。”以上家谱、碑文对明朝洪洞移民始祖迁往何地作了详尽的记载。 据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王兴亚教授《明初山西民到河南考述》一文所载,山西洪洞移民分布大名府所属诸县:清丰、南乐、内黄、濮阳、滑、浚、长垣等县。卫辉府所属诸县:汲、怍城、新乡、获嘉、淇县、辉县。怀庆府所属:河内、修武、济源、温、孟县。开封府所属六州,三十六县,包括后来的归德府、南阳府所属诸县。民国版《新安县志·民族》记载:“新安率为汉族,其氏族之由来,咸云迁自山西洪洞。一有谱牒足证者,如:横山吕:洪武初由洪洞迁入新安;芦院裴:山西闻喜迁新安芦院。回龙山(俗名寺坡山)张:……于恭帝末迁山西晋阳洪洞,六世孙琮,于明永乐初随文恕迁洛阳}廛河里,清初迁于新安。克昌邵:系明永乐由洪洞迁新安。辛庄孙:洪武初孙廷,由洪洞迁新安。城内许:洪武初许启伦由洪洞迁新安。横沟常:洪武初常福由洪洞迁新安。侯沟侯:先由云南迁洪洞,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北关龚:洪武初龚大郎由山西夷山迁新安。邱沟邱:其先山西翼城人,元末邱德仲始迁新安。王庄王:南宋时由山西洪洞迁往河南新安下石井,洪武初王十二始徙王庄。韦庄翟:洪武初翟宗南自洪洞迁新安。庙头邓:洪武初邓奈由洪洞迁新安。城西街郭:洪武初郭奈由洪洞迁新安。东阳镇兰:洪武初兰锦由洪洞迁新安。石寺刘:洪武元年刘义从洪洞迁新安。石寺柳:洪武初柳旺由洪洞迁新安。石寺贾:贾政元末由洪洞迁渑池,洪武初迁新安。石井街:洪武二年于大公由洪洞迁新安。石井徐:洪武二年同于姓由洪洞迁新安时为姻亲。石井赵:系出宋某节度使后,元末由山西垣曲大赵村迁渑池石门即今之赵沟,又徙新安。羊义张:张聪于明初山西闻喜迁新安。高平寨郭:洪武初由洪洞迁邑西之南庄,明末郭三光徙高平寨。火虫驿王:洪武中王兴由山西洪洞迁新安。滩子沟介:元末介老八由山西介休迁滩子沟。西关董:洪武初由山西高平迁芮城后徙新安。骆岭李: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骆岭又迁栗园。车箱马:洪武初由洪洞迁罗家河,又徙济远之毛田,后徙新安盐仓,又徙车箱沟。流水沟冯:明初冯自勉兄弟三人由洪洞迁新安。王岭王:明初由洪洞迁新安。

洪洞话

[转] 洪洞话6级试题~超难 1.“地闹”是人身体的哪个部位? A.嘴 B.腿 C.胳膊 D.头 2.“不超毛”形容一个人: A.勤奋好学 B.做人失败 C.刁钻、顽固 D.热情好客 3.在下列人物关系中,哪个情境下甲最容易对乙说:“白在!!”: A. 甲是顾客,乙是小卖部店主,甲与乙就某商品讨价还价未果,曰“白在!!” B. 甲是顾客,乙是小卖部店主,乙问甲是不是需要另一个物品,甲曰“白在!!” C.甲是老师,乙是学生,乙贪玩不好学,甲曰“白在!!” D.甲是顾客,乙是超市收银员,乙服务态度恶劣,甲曰“白在!!” 4.“乃投”形容人: A.手大 B.脚大 C.额头大 D.JJ大 5.“擦格斗”是洪洞一种: A.面食 B.烧酒 C.陈醋 D.酱油 6.“三哟坛”是: A.一种特殊品种的鸡蛋 B.洪洞本地水果 C.一种老陈醋品牌 D.一种蔬菜 7.“眼四四”是: A.四碗稀饭 B.西红柿 C.洪洞街道名 D.稀饭连锁店品牌 8. “我追木俩”的意思是: A.那人不能吃辣 B.那人腹泻 C.那人嘴馋 D.那人死了 9.“二敢子”(又作“二竿子”)用于形容人: A.爱打抱不平 B.胆小如鼠 C.胆大包天 D.做事鲁莽 10.“二以子”(又作“二竿子”)用于形容人: A.勇猛 B.娘娘腔 C.胆小 D.鲁莽 11.“袜子”一般是形容某个人: A.长得可爱 B.孝顺 C.没出息 D.长得丑 第二部分 经典对话: 1.两只麻雀在树上聊天 甲:聊,怎么金马不刷琦呢? 乙:怪俩 甲:喔一哈儿你干啥恰呢? 乙:饿咩扥饿一哈到我打货熬理 甲:喔你可真熄火 乙:喔你可 甲:或喔面走哈,饿快跌哈气俩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 氏牌位表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迁民姓氏寻源 迁民到各省的分布 1、迁往河南省分布 2、迁往河北省(北京、天津)分布 3、迁往山东省分布 4、迁往陕西省分布 5、迁往甘肃省分布 6、迁往宁夏自治区分布 7、迁往安徽省分布 8、迁往江苏省分布 9、迁往浙江省分布 10、迁往湖北省分布 11、迁往湖南省分布 12、迁往吉林省分布 13、迁往辽宁省分布 14、迁往黑龙江省分布 1、应姓 2、汲姓 3、闵姓 4、肇姓 5、寻姓 6、根姓 7、祭姓 8、祖姓 9、尤姓 10、翟姓 11、员姓 12、桑姓 13、远姓 14、敬姓 15、赫姓 16、息姓 17、致姓 18、舒姓 19、艾姓 20、渠姓

21、保姓 22、权姓 23、覃姓 24、黎姓 25、眭姓 26、深姓 27、慕姓 28、那姓 29、别姓 30、冀姓 31、成姓 32、燕姓 33、腾姓 34、靖姓 35、都姓 36、申姓 37、羡姓 38、及姓 39、曾姓 40、盖姓 41、日姓 42、唱姓43、淳姓 44、椎姓 45、贞姓 46、谈姓 47、晏姓 48、闽姓 49、岑姓 50、鄢姓 51、弋姓 52、逵姓 53、贡姓 54、步姓 55、国姓 1、席姓 2、文姓 3、师姓 4、龚姓 5、俞姓 6、易姓 7、车姓 8、宣姓 9、普姓 10、光姓 11、铁姓 12、向姓 13、宜姓 14、殷姓 15、乐姓 16、訾姓 17、荆姓 18、畅姓 19、聂姓 20、主姓 21、遆姓 22、硕姓 23、宰姓 24、金姓 25、亓姓 26、禄姓 27、岂姓 28、焦姓 29、阎姓 30、徐姓 31、卫姓 32、孟姓 33、詹姓 34、陶姓 35、甄姓 36、冯姓 37、仪姓 38、夏姓 39、谷姓 40、庞姓 41、寿姓 42、鲍姓 43、省姓 44、路姓 45、连姓 46、佘姓 47、司姓 48、芦姓 49、抄姓 50、原姓 51、左姓 52、丛姓 1、季姓

洪洞县概况

洪洞县概况 洪洞县地处山西中南部,临汾盆地以北,东与古县接壤,西与蒲县毗邻,南同尧都交接,北与霍州为界。介于东经111°20′-111°-55′,北纬36°06′-36°32′之间。境内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霍侯一级路、大运二级路纵贯南北,洪广公路、309国道、赵克路、洪乔路贯穿东西,形成连接内外的交通构架。 本县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低平,县内平均海拔530米。山地、丘陵、河谷阶地、山前倾斜平原是主要地貌类型、土壤以褐土为主,土质较肥沃。 本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度,主导风向为北风。汾河、洪安涧、大洪峪、舞阳河、兴唐寺河等河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充沛的水资源。 洪洞县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东西部山区大量蕴藏着煤、铁、铜、石膏、等3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大,开采价值高,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洪洞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县”之一,尤以煤炭为最,据勘探测算,全县煤炭总储量44.15亿吨,可开采量20.15亿吨,且煤质好,埋藏浅,分布广。 境内大槐树、苏三监狱、广胜寺、历山等一批景区享誉国内外。全县共辖大槐树镇、甘亭镇、曲亭镇、苏堡镇、广胜寺镇、明姜镇、赵城镇、万安镇、刘家垣镇9个镇、淹底乡、兴唐寺乡、堤村乡、辛村乡、龙马乡、山头乡、左木乡7个乡。463个村委会,902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73.34万人,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22亿元,财政总收入19.3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9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922元。全县共有耕地7050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7.2%,人均耕地1.44亩。 自然条件 水文 洪洞县属于汾河水系,汾河自北向南贯穿中端,全长45.8公里,先后12条季节性的河流汇入,河流全长332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87立方米。地下储水量为1.04亿立方米。全县有大小泉水126处,年径流量为1.5亿立方米,其中霍泉最大,年径流量为1.3亿立方米。中小型水库9座、塘坝工程12座,总库容260余万立方米。 项目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 ①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各个沟谷的底部,含水层为第四系黄土和砂砾石层,富水性弱,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沟谷低处迳流,以泉水形式排泄,该层水受季节影响明显。 ②奥陶系岩溶裂隙水,以上马家沟组及下马家沟组富水性较强,峰峰组富水性相对较弱,含水层的富水程度与所处岩溶水系统位置、构造部位、埋藏条件及岩溶裂隙发育程度等密切相关。q=5.06 L/s·m,渗透系数K=1.1931m/d,导水系数T=214.161m2/d。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向东南部迳流,主要以人工给水井抽水方式排泄。 气候 项目分布区气候属典型的半干旱大陆型气候,四季分明,冬夏温差大。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0h,年均气温20℃,无霜期213天,年均降水量500--600mm。全年大于10℃的积温为3326.9℃,完全可以满足农作物旱地一年两作的基本要求。 土壤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和山西省土壤工作分类系统,

震惊!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深度揭秘

震惊!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深度揭秘 导读:在中国古代王朝的的末期,每逢社会混乱,这时总会出现人口的大迁徙。今天乡土人文地理将给大家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涉及到河南,山东,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安徽,东三省等大半个中国),这次人口 迁徙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就是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文末附移民地理分布以及800多个姓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看看有你家乡和祖先吗?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 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这一切,还须从明朝的大移民说起。 民朝大移民 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

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民朝大槐树移民路径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历史背景 1. 黄河泛滥 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89年,但是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是其他朝代所难以比拟的。那时候黄河两岸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时的黄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移民史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移民史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血脉宗亲。那么,你来自何方呢?——可曾听祖辈们念叨过: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古大槐树处位于洪洞县城,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几个世纪以来,古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 一、古槐移民传说 据《洪洞县志》和《明史》记载: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增,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兵燹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中原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四境安谧。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

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洪洞等地土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凡“丁多田少”及“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移之列。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期间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为唐贞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前遮数亩,荫藏数目”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权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发放“凭照川资”。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之地。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间,屡移山西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市。六百多年来移民子孙繁衍遍布全国以及海内外。 据说,每次迁民,不管家在何处,都以洪洞为集中地。官家在广济寺旁设机构,进行登记,而后才往各地迁送。常言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正因为这样,老百姓临离开洪洞时人人痛苦、个个流泪,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抑天长号,其状极为悲切。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

明朝山西洪洞移民情况

明朝山西洪洞移民情况 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18 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10次。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定民屯风阳”。洪武二十—年,往河南彰德和太康迁民;二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往河南迁民两次,总计3次。洪武二十—年,往山东临清、二十二年往山东东昌、先后两次迁民;二十二年,还从沁州往山东迁去自愿应募屯田者;二十五年又往山东迁民,往山东迁民共4次。往京师地区迁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迁往真定,二十二年迁往大名和广平、二十二年又迁往北平、二十五年迁往河北、三十五年迁往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往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塞北(即山西雁北、内蒙古、陕西等长城以北地区)迁民。永乐年间8次迁民全是往京畿地区(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迁民的。 杨安样先生曾对大槐树迁民史实做了整理:根据《明太祖实录》、《明史·食货志》、《李善长传》、民国新纂《云南通志》等文献载,明初迁民,主要从内蒙古、苏松嘉湖杭五郡、山西以及其它零星地区迁出。洪洞迁民共十七项,占明初迁民记载六十六项的百分之二十六。现将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十七项分述如下:1.《明太祖实录》卷110载:“洪武九年十

一月徒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于风阳屯田”。 2.《明太祖实录》卷131载:“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3.《明大祖实录》卷193裁:“洪武二十—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显少……上访户部侍郎杨靖曰:…‘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新德(豫)、真定(冀)、临清(鲁)、归德(豫)、太康(豫)等处间旷之地,今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4.《明大祖实录》卷197载: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后军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徒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5.胡广《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上以河南彰德、卫平、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贵地利,山西民众地狭故多贫,乃命后军督府柬事事李恪等渝其民愿徒者,验丁佃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复令工部榜渝”。 6.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给山西民兵十万人,钞各三十锭,令

山西省洪洞县效古村张氏家谱

山西省洪洞县效古村张氏家谱 临清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临清县古城内;临清另一张氏始祖系出山西洪洞,于明初奉旨迁徙临清县清源居住;兖州张氏一支始祖讳马荣,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兖州县马家村,后历数代,移居张家楼村;定陶张氏一支始祖讳三老,明洪武年间奉旨迁居定陶县湾子张村;定陶张氏另一支始祖讳四老,字开基,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明初奉诏迁居山东定陶县陈集东张庄、张胡同庄.迄今已传二十一世;定陶张氏一支始祖讳宽,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铁板桥迁居定陶县江山寺村;定陶张氏另一支始祖讳瑞、讳诚兄弟二人,于明初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迄今已传十三世;滕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滕县兴仁乡东谷山村;汶上张氏一支始祖讳为众,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张家大柚迁居兖州府运河西寺前铺(现属嘉祥县),后迁居汶上县南旺乡;曹县张氏一支始祖讳志善.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张嘎村迁居曹县西三张村;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讳有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张嘎村迁居曹县白堂村;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迢居曹县韩集镇;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到山东曹州府李庄集村,后又东移二里建村为黎阳村(梨元村);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文庄村;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

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张铁炉村: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莘县单庙乡新庄、张鲁回族镇张湖涯、樱桃园乡耿王村;莘县张氏另一支始祖讳化龙、讳化虎兄弟二人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张化龙村;莘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樱桃园乡将军寨村;郓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郓城县西何庄,嘉靖年间,复迁张庄、张兴庄.因善做豆芽,俗称豆芽张庄,另一支东张庄因善做豆腐,俗称豆腐张庄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郓城县张尔略屯、张光裕屯、张问屯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讳昆仲三人,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曹州府郓城县廪南村石佛庙,四世祖善路,迁居张李庄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讳福林,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居郓邑南关外龙王庙居住,永乐年间迁张胡同村;枣庄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枣庄县东谷山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居嘉祥县王固堆头乡苦水庄村;,嘉祥张氏一支讳开幕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今孟故集乡岳楼;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平阴县石峡迁居于城北张楼;肥城张氏一支始祖兄弟三人讳伯巧、讳伯敬、讳伯能,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肥城县石横乡大留村;益都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益都县东高乡大王村:武城张氏一支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2012-01-10 01:12:53)转载▼标签:洪桐大槐树杂谈分类:家国天下 看看有没你的姓 迁民姓氏寻源 迁民到各省的分布 1、迁往河南省分布 2、迁往河北省(北京、天津)分布 3、迁往山东省分布 4、迁往陕西省分布 5、迁往甘肃省分布 6、迁往宁夏自治区分布 7、迁往安徽省分布 8、迁往江苏省分布 9、迁往浙江省分布 10、迁往湖北省分布 11、迁往湖南省分布 12、迁往吉林省分布 13、迁往辽宁省分布 14、迁往黑龙江省分布 1、应姓 2、汲姓 3、闵姓 4、肇姓 5、寻姓 6、根姓 7、祭姓 8、祖姓 9、尤姓 10、翟姓 11、员姓 12、桑姓 13、远姓 14、敬姓 15、赫姓 16、息姓 17、致姓 18、舒姓 19、艾姓 20、渠姓 21、保姓 22、权姓 23、覃姓

25、眭姓 26、深姓 27、慕姓 28、那姓 29、别姓 30、冀姓 31、成姓 32、燕姓 33、腾姓 34、靖姓 35、都姓 36、申姓 37、羡姓 38、及姓 39、曾姓 40、盖姓 41、日姓 42、唱姓 43、淳姓 44、椎姓 45、贞姓 46、谈姓 47、晏姓 48、闽姓 49、岑姓 50、鄢姓 51、弋姓 52、逵姓 53、贡姓 54、步姓 55、国姓 接上页 1、席姓 2、文姓 3、师姓 4、龚姓 5、俞姓 6、易姓

8、宣姓 9、普姓 10、光姓 11、铁姓 12、向姓 13、宜姓 14、殷姓 15、乐姓 16、訾姓 17、荆姓 18、畅姓 19、聂姓 20、主姓 21、遆姓 22、硕姓 23、宰姓 24、金姓 25、亓姓 26、禄姓 27、岂姓 28、焦姓 29、阎姓 30、徐姓 31、卫姓 32、孟姓 33、詹姓 34、陶姓 35、甄姓 36、冯姓 37、仪姓 38、夏姓 39、谷姓 40、庞姓 41、寿姓 42、鲍姓 43、省姓 44、路姓 45、连姓 46、佘姓 47、司姓 48、芦姓 49、抄姓 50、原姓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迁民姓氏寻源 迁民到各省的分布 1、迁往河南省分布 2、迁往河北省(北京、天津)分布 3、迁往山东省分布 4、迁往陕西省分布 5、迁往甘肃省分布 6、迁往宁夏自治区分布 7、迁往安徽省分布 8、迁往江苏省分布 9、迁往浙江省分布 10、迁往湖北省分布 11、迁往湖南省分布 12、迁往吉林省分布 13、迁往辽宁省分布 14、迁往黑龙江省分布 1、应姓 2、汲姓 3、闵姓 4、肇姓 5、寻姓 6、根姓 7、祭姓 8、祖姓 9、尤姓 10、翟姓 11、员姓 12、桑姓 13、远姓 14、敬姓 15、赫姓 16、息姓

17、致姓 18、舒姓 19、艾姓 20、渠姓 21、保姓 22、权姓 23、覃姓 24、黎姓 25、眭姓 26、深姓 27、慕姓 28、那姓 29、别姓 30、冀姓 31、成姓 32、燕姓 33、腾姓 34、靖姓 35、都姓 36、申姓 37、羡姓 38、及姓39、曾姓 40、盖姓 41、日姓 42、唱姓 43、淳姓 44、椎姓 45、贞姓 46、谈姓 47、晏姓 48、闽姓 49、岑姓 50、鄢姓 51、弋姓 52、逵姓 53、贡姓 54、步姓 55、国姓 1、席姓 2、文姓 3、师姓 4、龚姓 5、俞姓 6、易姓 7、车姓 8、宣姓 9、普姓 10、光姓 11、铁姓 12、向姓 13、宜姓 14、殷姓 15、乐姓 16、訾姓 17、荆姓 18、畅姓 19、聂姓 20、主姓 21、遆姓 22、硕姓 23、宰姓 24、金姓 25、亓姓 26、禄姓 27、岂姓 28、焦姓 29、阎姓 30、徐姓 31、卫姓 32、孟姓 33、詹姓 34、陶姓 35、甄姓 36、冯姓 37、仪姓 38、夏姓 39、谷姓 40、庞姓 41、寿姓 42、鲍姓 43、省姓 44、路姓 45、连姓 46、佘姓 47、司姓 48、芦姓 49、抄姓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地分布详情: 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属州,九十六县.(《明史·地理志》)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灾地重点地区,明初该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朱元璋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又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据成化版<河南省志>载,洪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有十三个州县,户数都在一千零一户之下.山西与河南邻近,河南地广人稀,山西地狭人众,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地重点地区之一.据历史文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迁于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卫辉府、大名府、归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自山西往河南移民地次数也为最多,主要为洪武年间所迁,其次为永乐年间所迁.从时间上看,早在洪武二年就有向河南地移民,民国二十四年李敏纂修地《汲县志·大事记》里说:“士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移民)”.汲县《李氏族谱》亦载:“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头村迁汲.”民国二十二年《孟县志大事记》载:“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从《明史》、《明实录》地记载看,洪武年间,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次移民,永乐年间元年八月一次移民,共四次大批地往河南地区移民.至于小批地则有鹿邑县《刘氏家谱》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庄,明洪武二十年迁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偃师县游殿村道光年间《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载.”洛宁县城关余庆村乾隆九年《全翁李公墓志铭》记载:“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三年十月诏迁豫.”洛阳市马营村《李氏墓碑》记载:“公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居河西马营村”.辉县穆营村《穆氏家谱》载:“穆氏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穆家营.”温县招贤村《牛氏家谱》记载:“始祖牛鹏于永乐四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温.”舞阳县王楼村咸丰四年《王氏祖碑》载:“祖原籍山西洪洞大槐树,自明初迁民,有诏兄弟三人,各挈铜佛相居于此,建修楼房,因名村日三楼.”以上家谱、碑文对明朝洪洞移民始祖迁往何地作了详尽地记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据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王兴亚教授《明初山西民到河南考述》一文所载,山西洪洞移民分布大名府所属诸县:清丰、南乐、内黄、濮阳、滑、浚、长垣等县.卫辉府所属诸县:汲、怍城、新乡、获嘉、淇县、辉县.怀庆府所属:河内、修武、济源、温、孟县.开封府所属六州,三十六县,包括后来地归德府、南阳府所属诸县.民国版《新安县志·民族》记载:“新安率为汉族,其氏族之由来,咸云迁自山西洪洞.一有谱牒足证者,如:横山吕:洪武初由洪洞迁入新安;芦院裴:山西闻喜迁新安芦院.回龙山(俗名寺坡山)张:……于恭帝末迁山西晋阳洪洞,六世孙琮,于明永乐初随文恕迁洛阳}廛河里,清初迁于新安.克昌邵:系明永乐由洪洞迁新安.辛庄孙:洪武初孙廷,由洪洞迁新安.城内许:洪武初许启伦由洪洞迁新安.横沟常:洪武初常福由洪洞迁新安.侯沟侯:先由云南迁洪洞,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北关龚:洪武初龚大郎由山西夷山迁新安.邱沟邱:其先山西翼城人,元末邱德仲始迁新安.王庄王:南宋时由山西洪洞迁往河南新安下石井,洪武初王十二始徙王庄.韦庄翟:洪武初翟宗南自洪洞迁新安.庙头邓:洪武初邓奈由洪洞迁新安.城西街郭:洪武初郭奈由洪洞迁新安.东阳镇兰:洪武初兰锦由洪洞迁新安.石寺刘:洪武元年刘义从洪洞迁新安.石寺柳:洪武初柳旺由洪洞迁新安.石寺贾:贾政元末由洪洞迁渑池,洪武初迁新安.石井街:洪武二年于大公由洪洞迁新安.石井徐:洪武二年同于姓由洪洞迁新安时为姻亲.石井赵:系出宋某节度使后,元末由山西垣曲大赵村迁渑池石门即今之赵沟,又徙新安.羊义张:张聪于明初山西闻喜迁新安.高平寨郭:洪武初由洪洞迁邑西之南庄,明末郭三光徙高平寨.火虫驿王:洪武中王兴由山西洪洞迁新安.滩子沟介:元末介老八由山西介休迁滩子沟.西关董:洪武初由山西高平迁芮城后徙新安.骆岭李: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骆岭又迁栗园.车箱马:洪武初由洪洞迁罗家河,又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

xxxxxx移民姓氏牌位表迁民姓氏寻源 迁民到各省的分布 1、迁往河南省分布 2、迁往河北省(北京、天津)分布 3、迁往山东省分布 4、迁往陕西省分布 5、迁往甘肃省分布 6、迁往宁夏自治区分布 7、迁往安徽省分布 8、迁往江苏省分布 9、迁往浙江省分布 0、迁往湖北省分布 1、迁往湖南省分布 2、迁往吉林省分布 3、迁往辽宁省分布 4、迁往黑龙江省分布 1、应姓 2、汲姓 3、闵姓 4、肇姓

6、根姓 7、祭姓 8、祖姓 9、尤姓 0、翟姓 1、员姓 2、桑姓 3、远姓 4、敬姓 5、赫姓 6、息姓 7、致姓 8、舒姓 9、艾姓 0、渠姓 1、保姓 2、权姓 3、覃姓 4、黎姓 5、眭姓

7、慕姓 8、那姓 9、别姓 0、冀姓 1、成姓 2、燕姓 3、腾姓 4、靖姓 5、都姓 6、申姓 7、羡姓 8、及姓 9、曾姓 0、盖姓 1、日姓 2、唱姓 3、淳姓 4、椎姓 5、贞姓 6、谈姓

8、闽姓 9、岑姓 0、鄢姓 1、弋姓 2、逵姓 3、贡姓 4、步姓 5、国姓 1、席姓 2、文姓 3、师姓 4、龚姓 5、俞姓 6、易姓 7、车姓 8、宣姓 9、普姓 0、光姓 1、铁姓 2、向姓

4、殷姓 5、乐姓 6、訾姓 7、荆姓 8、畅姓 9、聂姓 0、主姓 1、遆姓 2、硕姓 3、宰姓 4、金姓 5、亓姓 6、禄姓 7、岂姓 8、焦姓 9、阎姓 0、徐姓 1、卫姓 2、孟姓 3、詹姓

5、甄姓 6、冯姓 7、仪姓 8、夏姓 9、谷姓 0、庞姓 1、寿姓 2、鲍姓 3、省姓 4、路姓 5、连姓 6、佘姓 7、司姓 8、芦姓 9、抄姓 0、原姓 1、左姓 2、丛姓 1、季姓 2、颜姓

山西洪洞县最好玩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洪洞县旅游攻略推荐

山西洪洞县最好玩的旅游景点有哪些洪洞县旅游攻略推荐 洪洞县是山西人口第一大县,隶属临汾市,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更因京剧名段《玉堂春》而全国闻名。今天,高端营销推广平台鹿豹座就为您奉上一份洪洞县旅游攻略,排名不分先后,如果您还要更加优质的推荐,请联系鹿豹座! 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那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都有为目睹这颗千年古树风采而络绎不绝的游客,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广胜寺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的霍山巅。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创始于汉,屡经兴废重修,现存为明代重建遗物,形制结构仍具元代风格。山门内为塔院,飞虹塔矗立其中,向后为弥陀殿五间,内施六根大斜梁,减少两缝梁架,在结构上有独到之处。殿内奉弥陀、观音、大势至西方三圣,工艺甚佳。东壁及扇墙上满绘壁画,内容为三世佛及诸菩萨众。 霍山 霍山,古有“霍泰山、霍岳、太岳、霍太、中镇”之称。《周礼·职方氏》载:九洲之镇山……惟冀州据北方,地最旷邈,河东尤以山水之雄,而独以霍为镇,意在其巍大隆峻,深厚广博,于诸峰而肃群垤,其气象有以冠境内”。其山拔地通天,层峰叠翠,逶迤绵延二百公里“跨赵城,洛洪洞,瞰平阳,而卒秀于霍邑东北,横压汾流,与太行接;逮而望之,如迭屏,如列垒,葱苁萃律,撑九霄,纳三光,芨芨凛凛,掩历山而吞姑射矣。”

在历史上,苏三确有其人,如今,关押苏三监狱的旧址也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监狱分为普通牢房和死囚牢。在过厅两侧共有12间普通牢,分为男牢和女牢,每个牢房只有4平方米,一般要关押6人左右。这里终年不见阳光,空气污浊不堪,关在这里的犯人往往等不到审结就病死了。死牢就是当年关押苏三的地方,这里又称为虎头牢,阴森潮湿,低矮非常。 飞虹琉璃塔 飞虹琉璃塔位于洪洞县城东北的霍山南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塔平面为八角形,13层,全塔高47米,屹立于太岳山麓,是霍泉的发源地。山上古柏苍翠,山下泉水潺潺,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矗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七色琉璃塔,金碧辉煌,巍峨壮丽。这,就是中国乃至佛教诸国公认最美丽的佛塔“飞虹塔”。

山西洪洞县老槐树移民

山西洪洞县老槐树移民 一、古槐移民传说 据《洪洞县志》和《明史》记载: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增,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兵燹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

成无人之地。在中原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四境安谧。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洪洞等地土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凡“丁多田少”及“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移之列。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期间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为唐贞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前遮数亩,荫藏数目”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权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发放“凭照川资”。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之地。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间,屡移山西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市。六百多年来移民子孙繁衍遍布全国以及海内外。据说,每次迁民,不管家在何处,都以洪洞为集中地。官家在广济寺旁设机构,进行登记,而后才往各地迁送。常言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正因为这样,老百姓临离开洪洞时人人痛苦、

山西洪洞大槐树

山西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示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堂里供奉着所有从大槐树下迁出去的姓氏牌位,总共1230个,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众,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

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洪洞大槐树景区景点: 主要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香桥、鹳鸣桥、莲馨桥、同源渠、过厅、迁民壁画、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石经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树、思源潭、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洪崖古洞等景点。

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

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 移民的事实考证: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18次:第一次:一三七三年。?(洪武)六年,徒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第二次:一三七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遣赍人冬衣给之。?(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 第三次:一三八零年。?(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第四次:一三八八年。?(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徒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住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 第五次: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十七十二顷。? 第六次: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丛整等一百一十六广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 第七次: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第八次: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 第九次:一三九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第十次:一四零二年。?(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户部遣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 第十一次:一四零三年。?(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第十二次:一四零四年。?(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第十三次:一四零五年。?(永乐)三年九月,徒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永乐)三年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