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年监护制度研究

成年监护制度研究

成年监护制度研究
成年监护制度研究

云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成年监护制度研究姓名:林艳婷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民商法学指导教师:冯忠明

2011-05

摘要

成年监护制度是对精神障碍者和身体残疾的成年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在我国关于成年监护制度的法律规范中,只规定了对精神病人的监护,这个适用范围是十分狭窄的。随着社会和医疗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增加,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老年人的监护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身体残疾者,他们虽然意志自由,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照顾自己,也需要法律对其进行特殊的保护等等。我国法律并没有将这类人归入成年监护制度之中,是立法上的一个不足之处。纵观国际社会,由于人权观念的兴起,许多国家纷纷对旧成年监护制度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但是我国的成年监护制度由于存在严重缺陷,在实践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对成年监护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是以成年监护制度为题展开的研究,主要通过借鉴各国的改革经验,提出我国的成年监护制度的改革意见。

论文的具体内容包括六个部分,是前言、结语和正文四章。前言主要介绍了研究成年监护制度的意义以及选题的背景、文献综述等。第一章研究了成年监护制度的概念和特征。首先界定了监护制度的概念与外延,并从监护制度的概念中引出成年监护制度的概念和特征,成年监护制度是指为了保护丧失意思能力的成年人的人身和财产利益而设置的一种保护制度,在这一部分中,还介绍了成年监护制度的适用范围。我国的成年监护制度只适用于精神病患者,而借鉴各国的立法改革经验,笔者认为可以将存在智力障碍者(智商低下、弱智)、高龄者(老龄痴呆者)等轻度智力上的障碍的群体,身体上受到的限制的群体(植物人、危重病人及生理功能残缺之人如盲、聋、哑)以及吸毒成瘾者和酗酒、赌博、浪费成性者加入成年监护制度的适用范围中。其次论文还介绍了成年监护制度的法理基础,包括法律家长论、自我决定、正常化理念以及必要性和补充性原则。

第二章是介绍两大法系的主要国家对于成年监护制度的规定,即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现代世界先进各国成年监护制度的变革的背景、具体制度设计。大陆法系国家比较典型的是日本、德国和法国对于成年监护制度的改革主要是都废除了禁治产、准禁治产制度,更加尊重行为能力有欠缺的成年人的自我决定权。

而英美法系的主要国家如英国和美国采取了持续性代理权授予制度,也体现了对这些特殊的成年人的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的尊重。

第三章概括地叙述了我国成年监护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立法现状,阐述我国成年监护制度的缺陷。我国成年监护制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立法理念、立法体例以及立法内容上。

第四章在借鉴世界各国监护理念和制度的前提下,提出重构我国成年监护制度的设想,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主要是从我国成年监护制度的不足入手并且借鉴国外的一些改革经验,来完善我国的成年监护制度。

关键词:成年监护;理念纳新;制度改革

Abstract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is a legal system to supervise and protect human body rights and property rights of the adult who are short of judging ability.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only provides for the care of mental patients in legal norms of our country. This is a very narrow scop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medical technology, people's average life has increased. China has entered an aging society. Therefore, the guardianship of the elderl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ritical. In real life, there can be the physically disabled whose will is freedom, but they can not help themselves. T hey are in need of special protection in legal. These people who are not classified among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in law is a legislative inadequacies. With the rise of the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many countries have carried out a wide range of reforms in the old system of adult guardianship. However, because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in China has serious shortcomings, it did not play its due role in practice. In the present social background with huge variety, it goe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With absorbing the reform experience from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to rebuild our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paper consists of six parts, the introduction, conclusion and four chapters. Preface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and the topics of the background and so on. The first chapter studi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First, the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extension of guardianship, leading to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is a protection system that protects the personal and property interests of the incapacity adults. The chapter also describes the scope of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In China,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is only applicable to the mentally ill. However, learning from the reforming experience in national legislation, I think that there can be other people

ne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for exampl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mentally handicapped); senior citizens (aged dementia) and other mild intellectual impairment group; physical limitations of the groups (vegetativ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incomple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such as the blind, the deaf and the dumb). In addition, drug addicts and alcoholics, gambler and human waste can join the scope of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Second, paper also describes the legal basis of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such as legal paternalism, cognitive motivation theory, the necessity and supplement of normaliz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provisions for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in the two legal systems of the major countries an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on the reform of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background and the specific design of the system since fifties 20th century. Civil law countries such as Germany, Japan and France, for the reform of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abolish the interdiction system and quasi-interdiction system and respect the right of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the adults lacking capacity. The major common law countries such as English and United States have adopted the enduring power of attorney act of common law systems. This system reflect on the respect of the self-judgment of these special adults.

The third chapt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legislative situation of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The lack of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mainly reflects on legislation on the style and the contents. Basing on the care philosophy and care system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forth chapter propos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idea of the adult guardianship system and 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Our country can improve the guardianship system from learning the foreign experience.

Keywords: The Adulthood Guardianship System; New Sense of Idea; System Reform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云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和论文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发表学位论文;授权学校将学位论文的全文或部分内容编入、提供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循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 引 言

随着国际社会人权观念的日益增强,各个国家都对成年监护制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过去的禁治产制度,更加尊重行为能力欠缺的成年人的自我决定权。而我国的成年监护制度较其他国家滞后,在立法理念、立法体例以及立法的内容上都不够全面、完整,对其进行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

对于成年监护制度问题的研究,在国内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而且我国的成年监护制度在理论界也没有得到重视,学者关于这方面的专著较少,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在国外的许多国家关于成年监护制度的理论体系已经成熟。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关成年监护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的,主要的成果体现在相关的期刊论文中,其中,代表性的论文有李霞的《成年监护制度研究》,张鹏的《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孙建江的《成年人行为能力欠缺制度研究》,刘德宽的《成年监护法之检讨与改革》、《德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改革》等等。从这些相关的论文可以看出,许多学者都在借鉴国外的改革经验,并以此提出对我国成年监护制度的改革的建议。总的来说,从国外的改革和国内的学者对于这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成年监护制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更加尊重被监护的成年人自我决定权以及他们的判断能力为主,以国家的公权力保护为辅。

基于这个立法理念,本文也是以这个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成年监护制度为题,主要探讨了我国成年监护制度的缺陷以及主要改革措施。本文首先介绍了监护制度的概念与特征,并引出了成年监护制度的概念特征,其次,本文着重介绍了各国对成年监护制度的相关规定。再次,从各国的改革经验中对比我国成年监护制度的缺陷。最后一部分则相对应我国制度的缺陷而提出的改革建议。

第二章 成年监护制度的概述

第一节成年监护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一、监护制度的概念

监护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它分为成年监护和未成年监护。要了解成年监护制度的主要特点,首先就要先了解监护的含义。在我国学术界,对监护的认识有许多不同的分歧。在古汉语中,“监”与“护”是分开指称:“监”者,“临下也”、“观也”、“察也”、“领也”、“摄也”、“视也”,《辞海》将其理解为“监视、督察”1;“护”者,“救视也”、“助也”、“监视也”、“慎守也”,《辞海》将其释为“卫护、护助、回护、包庇、监领”。2由此可以看出,成词“监护”可以引申出监督、控管、引领、照顾、看护、保护、救助、扶助、管教等含义,所以,在古汉语中,“监护”一词虽未通用,但并不是没有出现过。3而在古罗马时期,早期的罗马法将“监护”定义为“权力”,塞尔维认为监护是“对于那些由于年龄原因而不能自我保护的自由人给予保护的、由市民法所赋予的权力”。4在现代中国法学界中,许多学者对监护的意思的理解不尽相同,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杨立新教授认为监护是指对于不在亲权照护之下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民事行为能力不充分的老年障碍人,为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照护而设置的民事法律制度。5张俊浩教授认为监护就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对特定自然人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6履行监督保护职责的是监护人,被监督保护的人称为被监护人。杨大文教授认为监护是对不能得到亲权保护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成年人,设定专人管理和保护其人身和财产利益的法律制度。7对监护的概念的界定主要是

1中华书局.中华大字典(上册) .中华书局出版社,1978:1579.

2中华书局.辞海(编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677—688.

3古汉语的“监护”有两种解释:一曰督察、督管;二曰监督保护,《汉书.疏广传》记有“使其弟中郎将舜监护太子家”。

4桑德罗?斯奇巴尼.婚姻、家庭和遗产继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51.

5杨立新.亲属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91.

6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120.

7杨大文.亲属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266.

指对监护的外延范围的规定,从上述三个监护的概念上看,监护制度首先是一项民事法律制度,这是大部分学者所公认的,其次,监护的概念中还包括监护权,监护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即监护人为达成对被监护人尽身体上照顾、财产照顾及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的目的,而依自己的意思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任何他人不得侵犯,同时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又有照管、保护的义务。最后确定了监护的范围,杨立新教授认为监护的对象主要是指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以及老年障碍人,杨大文教授认为监护只包括未得到亲权保护的未成年人和成年的精神病人,这两种观点的区别在于对监护外延认识上的不同。根据这个监护外延的不同,可以将监护分为广义监护和狭义监护两种。狭义的监护主要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以及不在亲权制度适用范围内的未成年人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进行照管、保护的法律制度。这种对监护制度的理解主要是认为监护制度是与亲权制度并行的一种制度。而广义的监护则是包含了亲权制度,即除了狭义监护的适用对象以外,还包括在亲权保护范围内的未成年人。我国采用的是广义监护的定义,监护包括成年监护和未成年人监护,本文所说的监护,除特别指明,都是广义上的监护。

二、成年监护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成年监护,在传统民法上称为“禁治产人监护”、“准禁治产人监护”,但是由于这种制度强行剥夺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自我决定权,而被许多国家废除,由“成年监护制度”取代。德国设立了保护人制度,将“成年监护制度”称为“成年监管制度”,奥地利设立了代办人制度,称其为“成年代办制度”,而瑞士将成年监护制度命名为“成年监管制度”,日本法将监护制度称之为后见制度,“成年监护制度”在日本法中即为“成年后见制度”。但总的来说,一般将称为“成年监护制度”作为各国的通识,这种学理上的称谓已得到广泛应用。

对成年监护制度概念的理解,各国对此均大同小异。法国民法典对此规定为对精神功能失常、身体功能异常导致妨碍表达意志,或者个人官能衰退以致无法独自保障其权益,以及生活态度不良的成年人,提供特定行为上的或持续方式的司法特殊保护;德国则是指对心理上的疾病或身体上的、精神上或心灵上的残疾

而全部或部分不能处理其事务者,可获得法律上的监护;日本民法学者清水诚认为,“成年人监护制度是为因有精神障碍缺乏判断能力而在法律行为意识决定上有困难的人补充判断能力的制度”。8

大陆学者对于成年监护制度的概念的理解,总的来说,是从监护的概念中提出来的。如监护是指依法律规定“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9以监护对象的年龄为标准,监护可分为未成年人监护和成年人监护。因此,成年监护就是指对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的监管和保护。

从各国对成年监护制度的概念的规定上看,各国成年监护制度的概念构成主要是列出成年监护制度的主要适用范围,由此看出,各国对成年监护的适用范围的界定是相当广泛的,如法国将需要保护的成年人分为三类,一是由于精神或者身体功能失常而导致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成年人,二是由于身体残疾或者先天生理缺陷而导致无法独自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无法自我照顾的成年人,但是他们仍具有完全的判断能力,三是由于生活态度不良而导致无法自理的成年人,德国法也将其列入成年监护的保护范围。

然而,我国对于成年监护制度的适用范围的规定是相当狭窄的。我国没有正式使用成年监护的概念,只是在《民法通则》中规定了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但是这只是成年监护的一部分,成年监护制度不止包括对精神病人的监护。我国民法对于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状况只规定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种状况,没有其他的规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老年人欠缺民事行为能力的情况,如一些老年痴呆患者,以及轻度的痴呆、智力或者精神障碍人的精神耗弱的情况,这些人与精神病人相似,由于缺少识别判断能力,无法认识自己行为的后果,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民事行为能力受限制,因而也必须对其设立监护人,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保护。同时,在生活中还存在一些身体受到限制的人群,主要是指身体残疾者(植物人、身体残缺者及生理功能残缺者)以及一些具有完全的判断能力但是在生活中无法自理的老年人。这些人虽然意志自由,有对自己行为的判断能力,但是因为一些客观上的原因,无法独自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也需要法律对

8吴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5.

9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11.

其进行特殊保护,设立监护人对其进行照顾。最后还有一部分群体,他们吸毒、赌博、酗酒成瘾,无法控制自己,有时甚至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为了保护他们的权益和公共利益,也需要法律对其进行保护。因此笔者认为这些人也应加入成年监护制度的适用范围之中。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这种监护,应当借鉴国外的立法,尽早建立这一监护制度。

我国的成年监护制度有自己的重要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监护人与被监护人都必须是已经成年的自然人。监护人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同时还应当有监护被监护人的能力,可以监督和保护被监护人。对于被监护人也必须是已经成年,但是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或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或者因精神耗弱、以及因身体上的缺陷不能料理自己的事务。其次,在我国的成年监护中,主要以亲属监护为主,以单位监护为辅,也就是说,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必须具有亲属关系或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或朋友关系等等。最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由法定的,个人不得随意改变。在我国成年监护关系的设立不附带条件,监护人照顾被监护人就是法律上的义务,一种责任,没有任何报酬或补偿,如果没有尽监护义务,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节成年监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法律家长主义理论

自近代社会以来,权利和自由已经深入人心,并被视为人的基本价值之一,自由至上的理论,使得任何限制或剥夺权利和自由的行为都需要法律理由。在这一问题上,西方法哲学存在着伤害论、法律家长主义、法律道德主义、冒犯论四种学说。10其中,伤害论主要防止对他人的伤害,这里的他人不仅指对除自己以外的自然人的伤害,还包括对公共安全的损害。比如一些精神障碍者,他不仅不能独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有可能因为其无判断能力而导致他人的利益遭到损害,因此对这些精神障碍者进行限制不仅保障了本人的利益,也维护了公共安全。法律家长主义理论又可以称为父爱主义理论或者法律干预主义理论,它与伤害论不同,它的理论内容是:法律限制人的自由是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它为成

10付子堂.关于自由的法哲学探讨//法理学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26.

年监护制度的设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法律家长主义,是指法律为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限制当事人一定的权利和自由。它来自拉丁语pater,意思是指像父亲那样行为,或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1963年哈特就曾表示过对家长主义的认同“在我们的法律里,不管是刑法还是民法,有很多家长主义的例子。”11法律家长主义不是封建社会中的传统的家长制,而是一个在学术期刊论文中、司法判决书中、以及立法部门进行立法时经常被应用的概念。学界的学者在理论界将法律家长主义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软家长主义,另一种是硬家长主义。

软家长主义的内涵是:法律只保护真正“真实”的决定,“真实”的含义就是指行为人做出的决定在认知上和意志上都没有欠缺。有些行为人做出的决定看起来像是在意志自由下做出的决定,但是其实这些决定是有欠缺的,这些决定的做出有可能是在下列情况之下:行为人被强制的情况下做出;行为人获得的有关的信息是虚假的;是在行为人冲动之下做出的行为;由于行为人自己的判断、推理能力不成熟而导致做出的错误的决定。软家长主义就是对这样的决定进行限制干预以保护行为人的合法权益。正如范伯格所说,软家长主义保护当事人不受“不真实反映其意志的危险的选择”的危害。12比如,一个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要买一件已经破损的物品,在当事人不知道这件物品已经破损之前,不能说当事人做出的买或不买的决定是当事人意志真实的体现,因为他对这件物品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当然,软家长主义并不是说可以随意地干涉别人的自由和权利,而是在当事人的决定在实质上是不真实的情况下,并且是为了维护当事人的利益时,软家长主义才能证成这种干预。总之,软家长主义的理论依据是:人们做出的决定并不是能全部反应他们的真实的意志,信息的不充分、推理的不成熟或被强制都能使意志的表达不够真实,因此,即便是自由至上主义者,也同意基于软家长主义而进行的规制和干预。13

硬家长主义理论的代表安东尼?科罗曼认为:家长主义就是通过限制当事人的能力去做法律认为违反他自己利益的行为来保护自己。14而德沃金在其1971至1992年关于硬家长主义的定义中,他将硬家长主义实行的条件限定在管理人与当11孙笑侠,郭春镇.美国的法律家长主义理论与实践.法学科学,2005(6):30.

12孙笑侠,郭春镇.论政府对公民强制的爱(上)—从中国实践看法律家长主义.中国社会科学, 2006(1):44.

13John Hospers. Libertarianism and Legal Paternalism. J. Libertarian Stu, 1980:65-255.

14李霞.成年监护制度研究.山东:山东大学,2007.

事人的决定相反时,管理人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的限制和干预。范伯格将硬家长主义解释为国家限制“具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行为,哪怕在当事人充分选择的时候,也要违反他们的意志,使其免于伤害的后果”。15也有学者在总结了各种硬家长主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硬家长主义是指管理人出于增加当事人利益或使其免于伤害的善意考虑,不顾当事人的主观意志,来限制其自由的行为,善意的目的、限制的意图、限制的行为、对当事人意志的不管不顾构成了这个概念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16硬家长主义体现在对最低工资的规定、强制戴安全帽的规定等等。

法律家长主义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法律家长主义是为了保护行为能力欠缺的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需要,即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保护,阻止他自我伤害并增进其利益。其次,法律家长主义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为了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也防止其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损害,法律家长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为人的自由或权利,法律家长主义根据强制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直接家长主义与间接家长主义两种情形。直接家长主义是通过对行为人的自由或权利的限制,使行为人受益。比如司机驾驶时必须系安全带,以限制司机的自由来保护司机的人身安全;间接家长主义是通过限制行为人的自由或权利,来使相对方受益,比如法律禁止将受害者的同意作为施害人的免责理由,这一法律制度通过限制施害者的自由来保护受害者。最后,法律家长主义的措施不仅有利于维护个人的利益,还保障了公共安全。许多法条在表面上看似是以保护了公共利益,并保障了公共安全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实际上它在维护公共安全的时候也保护了当事人利益,笔者认为这些法条就是法律家长主义的体现。如台湾大法官在论证第472号关于法律要求强制保险的规定是合宪的时候,就以公共利益和社会连带作为证成该规定的理由,其立法的目的是想消除由于对当事人的伤害而对其他社会成员产生的负担。17

二、自我决定权理念和正常化理念

“自我决定权”与“正常化”是现代法的理念在私法成年监护制度的展开,15李霞.成年监护制度研究.山东:山东大学,2007.

16李霞.成年监护制度研究.山东:山东大学,2007.

17李霞.成年监护制度研究.山东:山东大学,2007.

同时也是国际社会人权保护的深化。“自我决定权”与“正常化”这一现代成年监护制度的理念,肇始于联合国20世纪70年代一系列涉及残疾人权利的国际文件的出台。残疾人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受到了偏见和歧视,无论在工作上或生活上都被主流社会所排斥,其人权也常常被剥夺。自70年代以来,残疾人争取平等与反对偏见的运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残疾人争取基本人权的活动空前活跃,增强了国际社会人权的观念,也引起世界各国对监护制度的重视。随之,各国纷纷对监护制度进行了改革,国际社会也颁布了许多的纲领性文件,如1982年的《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促进了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强调了从人权方面来看待残疾人问题,同时还有一些重要的国际人权公约和宣言,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世界人权宣言》等都规定了平等和非歧视原则来对待残疾人。18除此之外,联合国为了进一步保护残疾人的权益,还制定了专门保护残疾人的法律,这些文件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尊重残疾人的残存的自我判断能力,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使其免受偏见并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一)自我决定权理论

所谓“自我决定权”,也称自己决定权,自我决定能力,是指“就与他人无关的事情,自己有决定权,仅仅对自己有害的行为,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权利;或者是“就一定个人的事情,公权利不得干涉而由自己决定”的权利,即自己的事务由自己决定的权利。自我决定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处分自己的生命、身体相关的自己决定权(自杀、安乐死、拒绝治疗);与人口再生产相关的自己决定权(性行为、妊娠、避孕、分娩、妊娠终止);与家庭的形成的自己决定权(结婚、同居、离婚);与其他事情相关的自己决定权,19这些决定权包括了发型、服装、胡须等与个人外观相关的自己决定权等。“自我决定权”的证成理由主要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人的尊重是人权或宪法基本权。作为美国著名法学家的德沃金认为,“人性尊严是宪法所确认的基础性价值。”20

“尊重自我决定权”,也称“尊重自我决定权(自主决定权)”,“尊重自我决

18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年l月13日,第六十一届联合国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这是联合国制定的旨在保障残疾人权益的第一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公约第一次规定了缔约国政府采取措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法律义务,将对促进国际社会残疾人权益保障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发挥现实作用,产生深远影响。

19长谷部恭男.现代宪法.日本评论社会,1995:(58-59).

20李霞.成年监护制度研究.山东:山东大学,2007.

定”能力,也是国际社会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个新理念。它在成年监护制度的运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决定权的实现。对于成年监护制度的权利主体,即精神病人与老年人,有些并没有完全丧失对所有事务的判断能力,对于可以由自己本人决定的事项,应当尽量由本人自我决定。例如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交易行为,一些行为能力有欠缺的成年人可以对其有判断能力,这时应该尽可能地确保自己决定的可能性;二是对自我决定权的救济措施由行为能力有欠缺的成年人自己决定。有些成年人因为存在精神、身体、智力等障碍,无法对有些事项做出合理的判断,这时就需要监护人的意见。对于监护人的选择,也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意见,这也就是许多国家将意定监护置于法定监护之前的法律理由。

(二)正常化理念

正常化理念,英文是normalization,其内涵就是指保持本人在生活中与正常人一致,即在尊重自我决定权的基础上,根据精神、智力、身体等身心障碍者这一特殊主体的特点在理念上的深化,是对尊重自我决定权的进一步补充。正常化理念就是指免除社会上的一些对智障者以及身体残疾者的偏见与歧视,给予这些人相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使其能够融入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个理念是1959年丹麦的一个智力残疾人的监护人提出的,该理念认为,不应该将身心障碍人看作特别的群体隔离于正常人的社会生活之外,社会应该消除一切观念的、文化的、物质的、制度上的障碍,为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与正常人一样生存和发展。21因为智障人或者身体残疾者也是人,他们也拥有同正常人一样的权利、自由和做人的尊严,也有过正常人生活的权利。这样一种理念反应的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是一种对身心障碍者无歧视的社会,真正的人人平等的社会。正常化理念同样也适用于老年人的监护。

三、必要性和补充性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必要性原则在两大法系各国设置监护时应用广泛。如美国老年法中规定,“如今关于监护的趋势是监护以最有可能少约束的方式来实施,即仅授权监护人满足

21孙建江.成年人行为能力欠缺制度研究.法学,2003(2):28.

不能照顾他或她自己的人的具体要求”。22日本则对其法定监护制度的改革评价中称:“对于保护的划一性的反省—确立必要性原则将保护智障人制度划一的作出规定,并不是为了本人,而是为了交易相对方的正常人。该制度如果真的是为了本人的话,不就可以设定为只要本人需要就要予以保护的规定么?因此,法律关系虽然变得复杂,但为适应本人障碍的多样性,应当设定多样化的保护。23法国的成年保护制度规定,“就民事生活领域中的行为,如果有加以保护的必要”,则进行“法院的保护”;如果“就民事生活领域的行为,有持续地代理的必要”,则进行“监护”;如果“尽管自己不是不能从事行为,但是就民事行为来说,有必要获得忠告或监督,则进行“保佐”。24在德国的成年照顾制度规定,“照顾人的权限限定于需要照顾的范围之内。”因此,法院在每个案件中都必须判断本人需要什么样的援助(必要性原则),德国法律规定,“照顾人可以获得本人需要照顾范围内的职务权限”。25

从以上的条文中可以得出,必要性原则在国际社会得到了一致的承认与执行。必要性原则也称最小侵害原则、最温和之手段原则、不可替代原则、禁止过度侵害原则、最小限度干预原则、禁止超量原则,是指“对于当事人自由范畴的干预,应尽可能最少”。26其是指在所有能够达成立法目的的诸方式中,必须选择对人民权利最小侵害的方式。也就是说,在以不违反或减弱该法律所追求之目的的前提下,立法者应该选择对人民权利侵犯最轻之方法。必要性原则系广义的比例原则中之一,“比例原则是法律家长主义式制度设定时目的与手段的调和,它使得国家对个人自治和自由的千预和强制合乎宪法与理性”。27该原则被视为人权保障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而其中之一的“必要性原则”,由于其最能体现成年监护制度设定时的目的与手段的调和标准,而成为各国改革成年监护制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补充性原则

补充性原则是近代以来各国改革成年监护制度的重要原则之一,即在成年监护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应当以自治为主,将国家公权力作为成年监护制度的补充。22Jeffrey A, Helewitz.J.D.Elder Law,west .Thomson learning,2002:234.

23田山辉明.成年后见法制的研究(上卷).成文堂,2000:17、21.

24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58.

25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59.

26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59.

27徐钢.宪法与私法交汇点上的人权保障.人权,2005:60.

补充性原则最直接的体现是法定监护补充于意定监护,也就是以意定监护为主,法定监护作为其补充的原则。监护制度属于私法的范围,国家公权力不应当过多地干涉,只有在私法领域无法更好地保护本人利益的时候,才可以选择由国家指定监护人。

总之,对于上述所说的几种成年监护制度的理论基础,无论是法律家长理论,还是自我决定论,正常化理念,抑或必要性和补充性原则,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它们的核心理念便是,在成年监护制度中,要尊重个人的意愿,以个人的意愿为主,国家公权力则起辅助作用。而在我国的成年监护制度中,主要是以法定监护为主,意定监护为辅,同时一旦被宣告为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便丧失了自我决定的能力,这与国际社会的趋势是不符合的。因此,在我国以后对成年监护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理念。

第三章 国外关于成年监护制度的主要规定

成年监护制度是为一些心智不健全、年老体弱、身体有残疾从而导致行为能力欠缺的成年人而设立的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立,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平均寿命逐步上升,而这一上升导致的负面影响是社会的老龄化逐步严重。社会老龄化问题成为世界成年监护制度改革的动力。同时随着经济的稳定,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精神上的提升,人权观念也迅猛发展,对于精神病人人权的保护得到全社会广泛的重视。而且行为能力不健全的成年人,不但不法保护自己的合法的民事权利,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还会对他人、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并不用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对公共安全也造成了相应的威胁。因此为了保障这些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也为了保护他人和公共安全,有必要在法律上设置相应的措施。

在二战以前,各国对行为能力欠缺的成年人都采取监管为主的措施,缺乏应有的尊重,侵犯了这些人的人权和人格尊严。而二战以后,西方各国均将人性尊严特别是自治与自决权列入了基本人权范畴,对其尊重和保护是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了改革,并逐步改变了监护理念,由监管为主的限制被监护人的自由而变为以保护为主的但并不全面限制被监护人的行为能力,将监护的职能由监管转变为照顾,由他治转变为自治。

第一节大陆法系成年监护制度的相关规定

一、德国

七十年代以来,德国开始进行成年监护制度的改革,1990年4月25日德国联邦国会通过了《对于改革成年人监护以及辅佐法之修正案》(简称成年照护法),并于1992年1月1日开始施行,同时又于1998年6月25日通过了《修改照管法及其他规定的法律》,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成年监护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废除禁治产宣告制度。20世纪,德国修改监护法,认为宣告某人为

禁治产人的做法具有歧视性的效果,因为这种宣告使被宣告人丧失行为能力或者仅仅具有限制行为能力,使其许多行为常常因此被撤销或者直接无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些被宣告为禁治产的人往往可以从事一些简单的法律认为并没有不利的日常生活行为,这样就完全剥夺了被宣告人的自我决定权。

第二,设置照管制度。德国民法中有关成年监护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希望通过照管制度帮助并尊重受照管人自我决定权。在德国,因为身体残疾,精神障碍或者一些心理上的疾病等原因而导致全部或者部分不能处理自己的事务的人,可获得一名照管人,当然也可以设置多个照管人。照管人由监护法院依照被照管人的申请或依职权进行设置。在一般情况下,对照管人的选任应当听取被照管人本人的意见。对于精神健康的人,不应当强迫他接受照管,这也体现了照管的原则,充分尊重被照管人的自我决定权。同时,为了适应新的照管制度,德国修改了他的诉讼法的相关部分,代之以统一的非诉程序事件法。同时在决定重大事务时,被照管人应当有参与决定权,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对被照管人的尊重。在内部关系上,照管人必须考虑到被照管人的利益和愿望,在从事特别重大的行为时,如伴有生命危险的医疗处置,避孕手术,伴有剥夺自由的强制收容、迁移居住等,照管人须向监护法院汇报,征得其同意。照管人在履行照管职责过程中,因为过错而损害被照管人合法权益的,照管人必须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即使被照管人在有些时候具有行为能力,也可以设置照管人,在这种情况下,照管人与被照管人可能从事互相矛盾的法律行为。这个问题,在以前的法律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只不过在原来的法律状态下要件更为狭窄而已。对这个问题的答复应如既往,即:若干项负担行为都是有效的;能够履行只有一项负担行为,被照管人可相对于其他债权人免除自己的责任。在若干项处分行为中,只有时间在先的那项处分行为才是权利人的处分行为;而时间在后的处分行为只有在具备善意取得要件的情况下才能生效。

第三,确立防老授权制度。所谓防老授权,指老年人或者病患者在有行为能力时,以法律行为对其配偶、子女或其他可受信赖人授权,在自己丧失行为能力的时候,由受托人代理活动。28防老授权制度的设立,充分体现了意思自由的原则,由老年人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代理人,由代理人代理各类活动。并在此

28刘冬梅.成年监护制度研究.江苏:苏州大学,2006.

时不再设置照管人,减轻了法院的负担,也有利于老年人的利益。

二、日本

日本国会1999年12月1日通过了四部关于成年人监护制度的法律,即《关于修改民法的一部分的法律》,《关于任意监护契约的法律》,《关于监护登记等的法律》,《关于伴随施行<关于修改民法的一部分的法律>修改有关法律的法律》,2000年4月1日起施行。29这次修法创设了新的任意监护制度和监护登记制度,特别强调了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老年人监护问题的法律制度。

日本的成年监护制度称为成年后见制度,后见有在背后看顾的意思,成年后见制度主要是指在成年人监护中,不仅要监督保护被监护人,还应当尊重被监护人仅存的一定的识别判断能力,监护人应当协助被监护人在其识别判断能力范围之内进行一定的行为,同时,在这之外,监护人还应当履行监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的义务。改革后的日本监护制度,彻底废除了禁治产与准禁治产宣告制度,仅剩下限制行为能力一种,同时成年监护制度由任意监护和法定监护两部分组成。

法定监护制度也叫法定后见制度,是指家庭法院依职权或者法律的规定选任成年人监护人并赋予监护权限,其适用的范围主要是包括轻度的痴呆、智力或精神障碍需要保护的人。法定后见制度分为“后见”、“保佐”、“辅助”三个方面的内容。

后见主要是针对“那些由于精神障碍而丧失事理辨识能力并处于常态的人”,这些人在处理日常生活的事务时,可以依利害关系人的申请,请求家庭法院指定后见人,后见人有管理权和财产的代理权,同时,法律也规定了被监护人可以作为的日常生活的法律行为,这些行为不得取消,后见人也不得干涉或撤销。同时当成年被后见人的欠缺事务辨识判断能力的情形停止时,家庭法院必须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撤销限制行为能力的后见审判。

保佐制度是对旧准禁治产修改的产物,它保护的范围是针对事理辨识能力达到显著不充分的程度,其程度仅次于被后见人。根据新民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保佐人对于被保佐人的一些重大事项有同意和撤销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领取

29刘得宽.日本新成年后见(监护)制度.法学丛刊,2000(180):43.

我国老年监护制度的完善研究

我国老年监护制度的完善研究 我国老年监护制度的完善研究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我国现有的监护法律对未成年人监护和精神病人监护规定的比较详 细,对老年监护则仅在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了老年意定 监护、法定监护以及对精神病人中老年痴呆患者的监护。国际上两 大法系的主要国家都对成年人以及老年人监护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规 定,如法国的司法保护制度;德国的照管制度;以及英美两国的代 理权制度等,都明确的对所需要监护的成年人以及老年人提供了保 护。所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老年监护制度,不但以填补我国老年 监护立法的不足,也跟随了世界已有的老年监护立法理念,在我国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从有关我国老年监护的实践意义来看,现在 对老年人监护制度进行充分的分析探讨,可以为将来我国老年监护 制度体系的全面完善提供一点建议,并且通过对国外已有的先进立 法例进行讲解,为立法完善我国老年监护制度也给予了相应的经验 教训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19世纪开始,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老年人的激增,人口老龄 化的趋势也随之加快,人们开始关注老年人的有关日常生活的问 题。在这个时期,随着人权主义的扩张,“尊重自我决定权”、 “保障正常生活”等新理念不断产生。在这两个因素的刺激下,各 国立法者都开始对成年监护制度进行大规模改革,如英美的代理权 制度、德国的照管制度以及法国的司法保护等。但是各国因为法系 的不同,对于老年监护的研究的方式也有着极大的差别。大陆法系 是把老年监护制度置于成年监护的法律领域之内进行研究;英美法 系则是制定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老年人法》,将老年监护单独存在 立法。针对老年监护的法律制度,两大法系不同国家的相关研究与 立法如下:1、大陆法系日本在21世纪初期对本国原有的几部有关 成年监护制度的法律进行了大幅度修改,根据被监护人所需监护的 状况不同,把法定监护分为监护、保佐以及辅助三种不同程度的临 护方法,同时新增任意监护制度。所以,日前日本对成年监护以及 老年监护的探讨主要还是以此次的监护改革为主要内容,在这其中 较为我国所知的是田山辉明、宇田川幸则以及铃木初代三位学者, 其中宇田川幸则和铃木日本在21世纪初期对本国原有的几部有关成年监护制度的法律进行了大幅度修改,根据被监护人所需监护的 状况不同,把法定监护分为监护、保佐以及辅助三种不同程度的监 护方法,同时新增任意监护制度。所以,目前日本对成年监护以及 老年监护的探讨主要还是以此次的监护改革为主要内容,在这其中 较为我国所知的是田山辉明、宇田川幸则以及铃木初代三位学者,

浅谈我国老年人监护制度之构建

浅谈我国老年人监护制度之构建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权益保障问题不断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我国现有的成年人监护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不足以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应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年人监护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突破我国传统的监护理念,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监护制度。 [关键词]老年人;监护;制度构建 根据联合国划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标准,我国已于2000年迈进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而且我国的人口居世界之首,我国的老龄人口亦居世界之首。在社会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老年人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而如何通过民事监护制度来切实维护老年人的生存、养老等相关权益问题也成为法学界研究的新课题。 一、老年人监护的含义与我国老年人监护的状况 监护是民法理论和实务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监护起源于罗马法,现代社会的监护是指对由于精神、身体和智力状况以及年龄原因在法律上需要特别照顾的人给予帮助的法律制度。我国民法上所规定的监护是指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保护的一项制度。可见,监护从其本质上讲就是对缺乏行为能力人的监督和照顾制度。监护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而对于老年人这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设立监护制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行为能力欠缺的老年人,维持老年人生活的正常化。 二、我国老年人监护制度的相关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监护制度而言,成年被监护仅限于精神病人,对于轻度痴呆、智力障碍或者精神障碍以及身体障碍不能处理自己事务的老年人缺乏保护,主要表现在: (一)监护方式单一,我国现行民法通则规定的监护仅有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我国现行监护制度缺乏委托监护,也就是说缺乏对被监护人个人意志的尊重,不能有效地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二)有关监护人的选任规定不合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监护人要么是法律规定,要么是法院指定,没有考虑被监护人的意愿。 (三)受监护的对象过于狭窄,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监护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对于成年人,仅包括精神病患者,而在老龄社会,大量的老年人需要被监护,例如识别能力、判断能力大大降低的老年人、身心障碍老年人、吸毒成瘾老年人等。 (四)缺乏监护监督机制,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当监护人给被监护人造成损害时,其他有监护资格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变更或者撤销监护人。这是我国关于监护监督的有关规定。而在实践中,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往往不和老年人生活在一起,及时老年人的权益受到侵害,他们也不一定清楚,这样不利于老年人权益的保护。 三、我国老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老年人监护制度的理念是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针对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我国老年人监护制度完善如下:(一)引入任意监护制度,任意监护制度是指当老年人在身心健全时,预先选任自己所信赖的人作为自己意思能力丧失或衰退时的监护人。任意监护制度充

成年监护制度综议(下)

成年监护制度综议(下) 张学军张镭 成年监护与行为能力的剥夺或限制的关系 1.行为能力方面的比较。 法国、奥地利、德国、日本的成年监护不再以行为能力的剥夺或限制为前提。法国“法院的保护”制度规定,由于被保护人并非无行为能力,“除非欠缺意思能力,其行为并非无效”(41)。“监护”制度——相当于传统的禁治产制度——规定,“被监护人不一定是无行为能力人”,“在设立监护时,或在以后作出的判决中,法院可以根据医生的意见,具体规定被监护人有能力单独进行哪些行为,或者在监护人的协助下可以从事哪些行为。可见,新法的最大特征是被监护人的行为能力的限制由法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按种类、灵活地确定。”(42) “保佐”制度规定,“就一定的行为,被保佐人无行为能力。”(43) 奥地利通常的代办制度“废除了全面或部分剥夺行为能力这一僵硬的旧制度。代之以与残疾程度相适应的制度。即依据残疾的程度和种类,赋予受托人以处理事务的权限”(44)。德国成年照顾制度规定,“照顾不再具有自动剥夺行为能力的效力。因此,在交易过程中能够洞察自己意思表示的本质、意义和效力范围,并按照该洞察从事法律行为的人,即使已经被宣告为被照顾人,仍然可以有效

地缔结买卖契约、租赁契约和其它契约,仍然可以有效地结婚或制作遗嘱。只有在被照顾人具有通过法律行为致使自己的人身或财产陷入困境之显著的危险之情况下,法院才可以判决同意权的保留。在此情况下,只有获得照顾人的同意,被照顾人才能有效地进行意思表示行为。”(45) 日本的成年法定监护制度“不承认对行为能力的全面剥夺,而是统一在只限制行为能力的方向上”(46)。“监护”制度规定,被监护人可以单独有效地实施“日用品的购买以及其他涉及日常生 活的行为”(47);“保佐”制度规定,被保佐人实施民法第12条第1款列举的行为和家庭法院指定的行为时,需要征得保佐人的同意;(48) “辅助”制度规定,需要征得辅助人同意的行为仅限于第12条第1 款所列举的行为之一部分。(49)

操作监护管理制度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435 操作监护管理制度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操作监护管理制度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操作监护人必须经考核合格并经有关部门授权; 2、操作监护人在实际操作中不能一人担当; 3、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 4、监护人一般不参加操作,特殊情况下,只有在核对无误后监护人才能协助操作; 5、监护人在监护时间内不得兼作其它工作; 6、监护人在监护中不得离开监护地点,如必须离开现场需请示更换监护人并在离开前将操作进行状况交待清楚; 7、监护人需认真监护操作的正确性并及时纠正违反安全的动作;如在监护工作中发现异常情况,必要时可暂停工作,立即向上级汇报,不得擅自更改操作票; 8、操作人进行操作时,必须根据值班调度员或值班负责人命令,复诵后执行; 9、停电、拉闸操作必须按照断路器(开关)——负荷侧隔离开关(刀闸)——母线侧隔离开关(刀闸)的顺序操作,送电合闸操作应按与此反顺序进行,严防带负荷拉

制度_论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

前言 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辨别事务的意思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尚未完全具备,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受到伤害,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为此,世界各国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予以特别的保护。联合国还专门制定有《儿童权利公约》。我国的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也十分重视未成年人的利益,采用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多种方法进行保护,立法机关专门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从而使我国的未成年人生存、发展的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改善。尽管如此,随着近年来城乡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流浪儿童大量增加,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社会上时常发生残害、虐待未成年人的恶性事件,这些都和国家的保障及社会的公益保护,特别是和我国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不完整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对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主要限于民法的保护方法,而其依据就是《民法通则》中规定的监护制度,但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诸如监护人的不适格、监护人权力多义务少、缺乏监护监督机构等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对我国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提供合理的建议。

目录 摘要 (1) 1.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概述 (1) 1.1.监护制度的概念 (1) 1.2.监护与亲权的区别 (1) 1.2.1. 属性不同 (1) 1.2.2.立法原则不同 (2) 1.2.3.享有报酬权不同 (2) 1.2.4. 权利主体范围不同 (2) 1.2.5. 赔偿责任不同 (2) 2. 国外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现状 (2) 2.1.大陆法系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发展与沿革 (2) 2.2. 英美法系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发展与沿革 (4) 3.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 (4) 3.1.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历史发展 (4) 3.2.现行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之内容 (5) 3.2.1.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 (5) 3.2.2.未成年人的“指定监护” (5) 3.2.3.监护的变更 (5) 3.2.4.监护人的职责和民事责任 (6) 3.3.我国现行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6) 3.3.1.监护人的义务多、权利少 (6) 3.3.2.监护人的不适格 (7) 3.3.3.未区分亲权与监护制度 (7) 3.3.4.未规定监护监督制度,监护机关分散、权利不集中 (7) 4.关于完善我国现行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几点建议 (8) 4.1.增加监护人的权利规定 (8) 4.1.1.同意权 (8) 4.1.2.撤消权 (8) 4.1.3.代理权 (9) 4.1.4.享受报酬权 (9) 4.2.建立亲权制度 (9) 4.2.1.规定亲权制度的基本原则 (9) 4.2.2.规定亲权的内容 (9) 4.2.3.设立亲权的中止和停止制度 (10) 4.2.4.规定亲权的终止制度 (10) 4.3.明确监护人的资格 (10) 4.4.建立对监护人的监督机制,加强和落实对监护人的监督 (11) 4.5.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增加监护的种类 (12) 4.6.具体监护事务的内容,明确监护人的权利义务,强化监护人的职责 (13) 4.6.1.在人身监护方面 (13) 4.6.2.在财产监护事务方面 (14)

成年监护制度研究

云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成年监护制度研究姓名:林艳婷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民商法学指导教师:冯忠明 2011-05

摘要 成年监护制度是对精神障碍者和身体残疾的成年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在我国关于成年监护制度的法律规范中,只规定了对精神病人的监护,这个适用范围是十分狭窄的。随着社会和医疗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增加,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老年人的监护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身体残疾者,他们虽然意志自由,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照顾自己,也需要法律对其进行特殊的保护等等。我国法律并没有将这类人归入成年监护制度之中,是立法上的一个不足之处。纵观国际社会,由于人权观念的兴起,许多国家纷纷对旧成年监护制度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但是我国的成年监护制度由于存在严重缺陷,在实践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对成年监护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是以成年监护制度为题展开的研究,主要通过借鉴各国的改革经验,提出我国的成年监护制度的改革意见。 论文的具体内容包括六个部分,是前言、结语和正文四章。前言主要介绍了研究成年监护制度的意义以及选题的背景、文献综述等。第一章研究了成年监护制度的概念和特征。首先界定了监护制度的概念与外延,并从监护制度的概念中引出成年监护制度的概念和特征,成年监护制度是指为了保护丧失意思能力的成年人的人身和财产利益而设置的一种保护制度,在这一部分中,还介绍了成年监护制度的适用范围。我国的成年监护制度只适用于精神病患者,而借鉴各国的立法改革经验,笔者认为可以将存在智力障碍者(智商低下、弱智)、高龄者(老龄痴呆者)等轻度智力上的障碍的群体,身体上受到的限制的群体(植物人、危重病人及生理功能残缺之人如盲、聋、哑)以及吸毒成瘾者和酗酒、赌博、浪费成性者加入成年监护制度的适用范围中。其次论文还介绍了成年监护制度的法理基础,包括法律家长论、自我决定、正常化理念以及必要性和补充性原则。 第二章是介绍两大法系的主要国家对于成年监护制度的规定,即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现代世界先进各国成年监护制度的变革的背景、具体制度设计。大陆法系国家比较典型的是日本、德国和法国对于成年监护制度的改革主要是都废除了禁治产、准禁治产制度,更加尊重行为能力有欠缺的成年人的自我决定权。

操作及操作监护制度

操作及操作监护制度 一、总则 1、为了确保操作准确可靠,防止误操作,保障人身安全和防止误操作而造成的设备损坏和停电、停汽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2、运行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本制度,安全准确地执行各项操作任务。 二、要求 1、所有操作必须在得到值长的书面和口头命令后,方可进行操作,其他人员无权直接下操作命令;严禁无票操作; 2、在处理事故和解救人身脱离危险时,可不填写操作票或操作命令票,但应按有关规定执行,并尽可能在监护下操作。事后应立即向值长报告,并做好详细记录; 3、除紧急情况和事故外,所有操作应尽量避免在交接班时进行。一般情况下,交班前30分钟内、接班后15分钟内不进行操作; 4、操作发令人应对所发命令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负责,操作人和监护人应对完成操作的正确性负责。值班人员有权拒绝接受违反规程的错误命令,可申述理由,并向上一级负责人报告。 5、填写操作票应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字迹应端正。操作票中下列三项不得涂改:⑴、设备名称、编号和状态;⑵、有关参数;⑶、操作“动词”。其它如有个别错漏字允许进行修改,但应做到被改的字和改后的字,均要保持清楚,不得将要改的字全部涂掉或擦去。

6、操作票由操作人填写,填写的操作程序应符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本公司颁布的《电气运行规程》有关条款的规定。每张操作票(或命令票)只能填写一个任务,每一条操作项目,只能写一个操作步骤。填写停电操作票时,应认真查对系统图、有关停电申请单、工作票和检修交待记事,必要时,应到现场核对设备,彻底弄清任务意图。填写送电操作票时应核对停电操作票、有关停电申请单、设备异动报告、检修交待、工作票、工作票登记本、接地线登记本、及值班记事等,并去就地检查设备状态。 7、操作票要由监护人、集控班长或值长逐级分别进行审核并亲自签名。在审核中如发现错误,应盖“作废”章,并重新填票; 8、对重要复杂的操作,值长、集控班长可按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考问或事故预想; 9、写好的操作票因故不能执行的,应盖“不执行”章; 10、凡需移交下一值操作的操作票,填票人、审票人应在操作票上分别签名。并应重新履行审核、批准手续。 三、操作票需要填写的内容:应拉合的开关和闸刀、检查开关及闸刀的位置、送电前,对送电范围内是否遗留有接地线、负荷分配、验电及装、拆接地线的明确地点及接地线编号、投入或取下控制回路或电压互感器回路的保险器、切换保护回路、阀门的开关位置、检查项目、转动机械的启停操作、热力系统的投入和退出。 四、执行操作任务必须使用操作票,但遇以下情况可以不填写操作票,但必须将操作项目记入运行值班记录本内:

2021年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 一、成年人监护制度概述 1.保护被监护人利益原则。监护制度设立的目的在于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体现的是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因此,在被监护人与监护人或其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优先考虑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 2.国家干预原则。从监护制度的本质来看,监护是对无自我保护能力人设置的一种保护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国家向现代福利国家的转变,残疾人群、老人等弱势群体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获得生存利益,必须由国家形成社会保障与救济机制。 3.必要性原则。尽可能的减少对于当事人自由范畴的干预。必要性原则是成年人监护制度的主要原则,它的提出在于保障身心障碍者的自我决定权。 4.补充性原则。指当被监护人有亲朋好友或被监护人自己选任了监护人,而且能够达到监护的目的时,法院应尊重被监护人的决定,不得强行为其选任监护人。该原则体现的是公权力对个人意愿的补充。由此看出,成年人监护是以充分尊重当事人自主选择权,只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为其设置监护人以补充其行为能力的不足为指导思想。而反观我国现行的成年人监护,其仅由《民法通则》中的几个条文规定,而且基本没有对其内涵做过变动,在实践中也没有重视以上的原则。 二、国外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立法新动向 (一)德国成年人监护制度改革 1.废止禁治产宣告,更新了“监护”的基本概念。多年实践证明,禁治产宣告制度并没有达到维护精神病患者利益的初衷,相反其限制了本人的自我决定权,对本人尚存的意思能力不重视,这样就不可能保障本人的最大利益。 2.设立被保护者的保护支援机构。允许多个照护机关的存在而不是仅限于一人。奖励社会为此多设立一些慈善性的机构,法人也能因为监护法院的选任而成为照护人。 3.相关程序法上的修改。对照管人的选任应听取本人意见,尊重被照管人的意思。同时也整理并修改了民事诉讼法及非讼事件程序法部分内容,以统一的非讼事件程序法来取代。 (二)日本对成年人监护制度的修改 1.在法定监护制度中,保护因精神障碍经常处于欠缺认识能力状态的人的.“监护制度”、对行为能力显然不足的人的“保佐制度”和对行为能力不足的人的“辅助制度”代替“禁治产”、“准禁治产”。 2.本人的独立自主决定权得到重视。监护人主要是对本人进行日常生活的监护,即对本人的看护、生活、监护以及财产管理的“事务”,本人对自己日常生活所作的决定受到重视,并规定不得取消訛譹。 三、我国的成年人监护制度 (一)我国现行成年人监护制度状况 我国对成年人监护的规定来源于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具体体现在第16-19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试行)》的相关条文中,但仅仅是对监护制度的比较原则性的规定,其内容包括了对监护人

浅论我国成年意定监护制度的完善

我国成年意定监护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6条为视角 摘要:我国当前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监护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诸如老年人因无人照顾惨死于家中久无人知情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导致对当前我国现行监管制度的反思,如何通过更好的立法设计,健全完善当前我国的监护法律体系,保护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监护成年意定监护人完善 内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6条规定,“具备完全民事 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亲属或则其他与自己关系密切、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个人、组织中协商确定证据的监护人”。该规 定填补了我国当前监护制度中对成年意定监护制度的立法空白,该规定彰显了当前我国立法对“尊重自我决定权”及“活用残存 能力”等现代人权保障理念的尊重、完善了我国监护法律体系, 但值得正视的是,我国成年意定监护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完善。 一、我国意定监护的立法评析与不足 监护,是指为保护和监督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成年意定监护制度,是指成年人在意思能力健全时可以预先选定监护人并与之缔结委托监护合同,有当事人决定合同内容,并由立法机关予以监督的制度。①根据当前我国《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及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法律规定,构成了我国当前关于监护制度的法律体系。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我国当前的监护制度可以分为法定监护、指定监护和意定监护三种类型。但笔者认为,虽然根据我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6条关于“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亲属或则其他与自己关系密切、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个人、组织中协商确定自己的监护人。监护人在老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法承担监护责任”的规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老年人,可以与其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自然人通过协商的方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而由该监护人基于该协商达成的合意对老年人承担相应的监护责任。该规定可以说是对我国当前监护制度的有益补充,对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老年人提供安享晚年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应当看到,意定监护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仍然欠缺具体、明确的法律配套规定,导致该意定监护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 (一)立法规定相对简单,可操作性不强。根据我国当前法律规定,仅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6条对成年意定监护作出了规定,我国的民法通则等其他法律并未有相关法律条文。而该规定仅仅为原则性规定,对如何实施意定监护的方法、监督及监护不利的惩罚措施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对现实生活中,需要通过意定监护规定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老年人来说,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导致对我国的成年意定监护制度的有

变电所倒闸操作第二监护制度标准范本

管理制度编号:LX-FS-A61050 变电所倒闸操作第二监护制度标准 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变电所倒闸操作第二监护制度标准 范本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目的:加强变电所倒闸操作管理,保证安全运行。 二、职责:当班值长是倒闸操作的第一责任者,对下达正确的倒闸操作命令负责;值班员负责正确倒闸操作;在现场的所长或段长、工程技术人员、运行主任对倒闸操作的正确过程负责监督。 三、管理要求: 1. 在现场的变电所长或段长、工程技术人员、运行主任是变电所倒闸操作的第二监护人。 2. 第二监护人到所后必须审核操作任务和操作

票填写的正确性。 3. 第二监护人在场时必须参加模拟演习,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4. 值班长在复诵操作命令时,第二监护人必须在场监护。 5. 执行正式操作时,第二监护人要全程监护把关,如发现下达命令或操作错误要及时制止。 6. 在变电所施工现场做安全措施时,第二监护人要认真检查现场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善可靠,然后再履行工作许可手续。 7. 第二监护人要参加工作验收、终结、恢复原方式的全过程监护。 考核办法 1、第二监护人不履行职责扣20元。 2、对不按标准化操作的人员扣责任人20元。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浅析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浅析 一、成年人监护制度概述 1.保护被监护人利益原则。监护制度设立的目的在于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体现的是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因此,在被监护人与监护人或其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优先考虑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 2.国家干预原则。从监护制度的本质来看,监护是对无自我保护能力人设置的一种保护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国家向现代福利国家的转变,残疾人群、老人等弱势群体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获得生存利益,必须由国家形成社会保障与救济机制。 3.必要性原则。尽可能的减少对于当事人自由范畴的干预。必要性原则是成年人监护制度的主要原则,它的提出在于保障身心障碍者的自我决定权。 4.补充性原则。指当被监护人有亲朋好友或被监护人自己选任了监护人,而且能够达到监护的目的时,法院应尊重被监护人的决定,不得强行为其选任监护人。该原则体现的是公权力对个人意愿的补充。由此看出,成年人监护是以充分尊重当事人自主选择权,只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为其设置监护人以补充其行为能力的不足为指导思想。而反观我国现行的成年人监护,其仅由《民法通则》中的几个条文规定,而且基本没有对其内涵做过变动,在实践中也没有重视以上的原则。 二、国外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立法新动向 (一)德国成年人监护制度改革 1.废止禁治产宣告,更新了“监护”的基本概念。多年实践证明,禁治产宣告制度并没有达到维护精神病患者利益的初衷,相反其限制了本人的自我决定权,对本人尚存的意思能力不重视,这样就不可能保障本人的最大利益。 2.设立被保护者的保护支援机构。允许多个照护机关的存在而不是仅限于一人。奖励社会为此多设立一些慈善性的机构,法人也能因为监护法院的选任而成为照护人。 3.相关程序法上的修改。对照管人的选任应听取本人意见,尊重被照管人的意思。同时也整理并修改了民事诉讼法及非讼事件程序法部分内容,以统一的非讼事件程序法来取代。

老年人监护制度探讨论文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设计)题目:老年人监护制度的改善探讨 民商经济法学院民商法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完成时间:2015年 11月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3) 一、老年人监护的概念 (3) 二、我国老年人现状 (4) 三、我国老年人监护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根源分析 (4) 四、发达国家的老年人监护制度对我国有益的方面 (5) 五、对老年人监护问题的建议和完善 (6) (一)应受监护的老年人之范围 (6) (二)指定监护人的确定 (7) (三)明确监护职责 (7) (四)建立监护登记制度及监护监督制度 (8) 参考文献 (8) 老年人监护制度的改善探讨

[摘要]:人口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老龄化,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不单是某个国家的社会问题。有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60岁以上的老龄人数2001年已达6亿,并将于2025年增至12亿,并且主要居住在今天的一些发展中国家,80 岁和80岁以上的高龄人数也在大幅度的上升,预计于2025年期间将达到1. 37亿人,这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人口群体。预计在1950年一2025年间,60岁及其以上群体将增长6倍。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然而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世界范围内的老龄化问题也不例外。 [关键词]:老年人监护;老龄化;监护制度 [Abstract]:The population is growing at an alarming rate, and it is not only a country's social problem. It is the world's number 60, 600000000 years old and 1200000000, and 80 more than 80 years of age, and 137000000 times more than 6 years old and over 60 years old and over 2025 years. See,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is a problem that must be faced and solved all over the world. However, the generation of any social problems has its own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problem of aging in the world is no exception [Key words]:Guardianship of old people; aging; guardianship system 一、老年人监护的概念 监护制度的概念是对监护制度的一种总体性的认识。监护制度是历史的,发展的,因而监护的概念也是发展变化的。老年人监护制度主要有一下几个特征:一是监护对象特殊。老年人监护制度的适用对象是特殊的成年人,也就是达到成年岁数但由于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病,以下简称老年痴呆病)、精神疾病等其他缘由而不能全部或部分辨认自己行为后果的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心理和其他功能将逐步下降,不能判断或不能完全判断自己行为的状况时有发生,还容易做出使自己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损的决定或行为。二是监护内容广泛。老年人监护制度的内容包括老年人的人身监护、财产监护及其他合法权益的维护。人身监护主要涉及对老年人身体、安全、健康等合法权益进行监护。财产监护主要涉及对老年人的不动产、动产及遗产等财产进行监护。其他合法权益监护是指对老年人委托的其他民事行为进行代理。随着国际人权理念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监护内容的重点逐渐从财产管理发展到更加重视对被监护老年人生活的照料,更加重视对被监护老年人人身合法权益的司法救济。例如,德国在成年照管制度中规定,“成年照管人的职责包括负责对被照管人的疾病、残障等方面进行救治”‘。可见,老年人监护制度逐渐偏向对人身权益监护的重视。三是监护方式特殊。和未成年人监护、成年精神病人监护相比,老年人监护在监护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监护制度的实质是补充行为能力欠缺,因此在监护方式上,老年人监护方式具有特殊性,不仅可以使用法定监护方式,也可以使用意定监护方式。为了充分尊重和保障老年人的自我决定权,更好地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意定监护甚至可以成为老年监护的主要方式。 二、我国老年人现状 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人口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老龄化,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不单是某个国家的社会问题。有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60岁以上的老龄人数2001年已达6亿,并

工作监护制度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189 工作监护制度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工作监护制度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一、工作监护制度是保证人身安全及操作正确的主要措施。 二、监护人的职责是保证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安全,其监护的内容是:部分停电时,监护所有工作人员的活动范围,使其与带电设备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带电作业时,监护所有工作人员的活动范围,使其与接地部分保持安全距离;监护所有工作人员的工具使用是否正确,工作位置是否安全,以及操作方法是否正确等;在工作中,监护人因故离开工作现场时,必须另行指定监护人,并告知工作人员,使监护工作不致间断;监护人发现工作人员中有不正确的动作或违反规程的作法时,应及时提出纠正,必要时可令其停止工作,并立即向上级报告;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工作负责人)不准单独留在室内或室外交、配电所高压设备区内,以免发生意外触电或电弧烧伤。 三、监护人在执行监护时,不应兼做其他工作,但在以下条件下监护人可以参加班组的工作:1)全部停电时;2)在变、配电所内部分停电时,只有在安全措施可靠、工

中德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比较研究

中德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比较研究 [摘要]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民事制度,关乎未成年人的成长与未来。我国现行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设计不全面,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却无法可依。文章试将我国与德国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进行对比,借鉴德国较先进的立法经验与成果,针对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提出相应的立法启示。 [关键词]未成年人监护;比较评析;立法启示 德国的监护制度规定在《德国民法典》亲属法编,共148条,该制度实施已有百年历史,其本身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展。21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监护制度进行了重大修改,“监护”已经特指为对不在亲权下的未成年人的监护,对成年人的监护已改称为法定照管。①由此,德国的监护制度立法趋于完善。我国的监护制度主要规定在《民法通则》、《民通意见》、《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条文分散,制度设计仍有完善的必要。因此笔者将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与立法较为先进、完善的德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提供立法启示。 一、对中德两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比较评析 (一)监护的种类 《德国民法典》②在第1774条规定了“家庭法院依职权选定监护人”、1776条规定了“家庭法院依父母遗嘱指定监护人”。我国立法确定的未成年人监护可分成法定监护、指定监护两个类型。但我国所规定的“指定监护”与德国“遗嘱指定监护”不同。《德国民法典》第1776条规定了家庭法院依遗嘱指定监护:“被监护人的父母所指定为监护人的人,有做监护人的资格。”且在第1777条第1款限定,仅在父母于死亡时有权照顾子女的人身和财产的情形下,父母才能指定监护人。我国关于指定监护的立法规定:《民法通则》第16条第3款规定了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先由有关单位或机构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的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裁决;《民通意见》第16条规定对于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应由有关组织予以指定。我国所规定的指定监护,只是争议的一种处理方式,而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指定监护。 (二)监护人 1.监护人的监护资格。监护人的监护资格,法律规定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规定哪些人可以成为监护人;另一种是规定哪些人不能够成为监护人,即对监护人“消极资格”的规定。《德国民法典》第1780、1781条将监护人的消极资格分为两种:不得为监护人和不宜为监护人。其中,“无行为能力人”不得被选任为监护人;“未成年人和已任命照管人对其予以照管的人”不应被选任为监护人。第1782条规定了父母对监护人的排除:“因被监护人的父母的指示而被排除在监护之外的人,不应该被选任为监护人。父母已发出相互抵触的指示的,以最后死亡

成年人监护制度浅析

1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历史渊源 监护制度和保佐制度是古老的法律制度,产生于古罗马氏族社会后期,旨在保护家族的财产权益,防止未适婚人、妇女和精神病人不善管理财产,以致损害其继承权。到了共和国末叶,罗马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监护和保佐制度由保护家族利益和法定继承人的利益变为保护被监护人和被保佐人的利益。按照古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监护和保佐是两种不同的制度,立法目的也不相同。监护是补充受监护人的行为能力的不足,主要针对未适婚人和女子。保佐是对精神病人和浪费人设置,主要管理被保佐人的财产。以后大法官又将保佐的对象扩充至精神衰弱人、聋哑人、以及老弱不能处理自己事务的人。 2成年人监护领域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很多国家已先后在成年人监护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制度改革。改革的背景主要有两个:一是人权保护思想兴起。联合国1948年通过《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通过《国际人权规约》、1971年通过《智力迟钝者权利宣言》、1975年通过《障碍者权利宣言》。以这些宣言和规约为基础,全世界兴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法律改革运动。特别是《智力迟钝者权利宣言》和《障碍者权利宣言》的通过,对于保障障碍者的人权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人们开始认识到成年人监护或成年人照管不应该以健康人提供监护或照管为中心,而应该以障碍者的需要为中心。这一认识迫使立法者变革原来的法律理念、改革原来的法律体系。二是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随着老年人的增加,痴呆症患者也会增加。因此如何妥善解决痴呆症人的身心和生活监护、财产管理问题便迫在眉睫。 3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缺陷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3.1适用范围狭窄 我国《民法通则》第17、19条规定,成年人监护制度只适用于精神病人,《民法通则若干意见200条》第5、8条将其扩展为包涵痴呆者。但实务中需要辅助的成年人远不只此两种人,如身体残疾者,精神障碍者,因年老而体衰但仍有部分意思能力者,品质恶劣且有不良嗜好欠缺意思能力的成年人等皆需辅助。 3.2监护种类和方法单一,忽略了被宣告人残余意思能力,漠视其自我意愿的表达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仅限于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不包括任意监护。而对于大多数需要辅助的成年人来说,他们并非完全丧失意思能力,如果不赋予与他们尚存意识相适应的或者在他们意识健全时挑选自己辅助人的自由权利,似乎是法律对主体行为自由的过渡干预。 3.3对监护人的资格规定不完善 在判断监护人是否具备监护资格时,过多的考虑监护人的经济情况、身体状况、与被监护人生活上的联系情况,而很少考虑监护人的个人品行、文化水平等对被监护人利益有实质影响的人格因素,不利于充分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 4对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在审视中国监护制度的基础之上,参考国外的立法,笔者对中国监护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思考,要充分尊重欠缺行为能力成年人的自由地位和意愿,充分注意保护被保护人的残余能力,保障其权益最大化。 ①在监护的设计上,受保护的主体范围应与成年人行为能力欠缺制度的主体相同,而对受保护主体的认定,无须司法拟制,以社会公众一般观点认为需要受保护即可。 ②拓宽监护的适用范围。将法律上规定的精神病人及痴呆症患者从称谓上代之以精神障碍者,从而去除其称谓上的歧视性。除精神障碍者之外,因年老而体衰但仍有部分意思能力者,品质恶劣且有不良嗜好欠缺意思能力的成年人,浪费人,残疾人等需要辅助的皆纳入成年人监护制度的保护。 ③突破单一监护的方法,依具体情况制定辅助、保佐、监护多样的保护方法。借鉴日本法的规定,对轻度的痴呆、智力障碍者或精神障碍者,其判断能力虽未达到精神耗弱的严重程度,但需要保护的,根据本人、配偶、近亲属、保护人、监护人或法官的请求,人民法院可作出辅助开始的决定。规范监护的种类,引入任意监护,尊重本人的自主决定权。借鉴日本法的规定:“本人在具有完全的判断能力的前提下,预先选任自己认为值得信任的亲朋作为日后判断能力丧失或衰退时的监护人或代理人。” ④设置监督监护人的制度,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专门行使监督权,以更好的保护被监护者的权利;从实质意义上设立监护人资格的审查,除经济能力、与被监护者的关系应在考察之列外,还应考虑出任监护者的品行、文化水平等,以求为被监护人寻找最佳的监护者。 5结语 重构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不仅是在立法技术上的提升,对于“对自我决定的尊重”、“Normalization”等新理念的引入也显示了我国试图从制度上进行根本改革的决心。任意监护的引入将使成年人监护制度顺应新理念即:维持身心障碍者生活的正常化及尊重自我决定权,从而极大的推动民法“私法自治”基本原则的彰显。拓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适用范围,将身体残疾者,精神障碍者,因年老而体衰但仍有部分意思能力者,品质恶劣且有不良嗜好欠缺意思能力的成年人等纳入其调整之列,有利于维护这一群体的利益,进而有利于促进家庭关系的和睦,社会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周启.罗马法原论[M].商务印书馆,2004. [2]贺秀风.从比较法论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建构[N].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11-21(6). [3]李志明.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检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5,(3). [4]李霞.成年后见制度的日本法观察[J].法学论坛,2003,(5). [5]白绿铉.日本修改成年人监护制度动态[J].法学杂志,1999,(3). [6]刘得宽.成年监护法检讨与改革[J].政大法学评论,1999,(6). [7]魏树发.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理念与立法选择[N].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8]龙卫球.民法总论[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9]孙建江.成年人行为能力欠缺制度研究——兼论我国民事制度之完善[J].法学,2003,(2). [10]四宫和夫.日本民法总则[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作者简介:杨希,女,西南政法大学,2007级诉讼法专业研究生,重庆400031 成年人监护制度浅析 杨希 摘要:监护制度是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很多国家已先后在成年人监护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制度改革。本文对我国现行成年人监护制度进行思考,指出了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存在的缺陷以及对其的完善措施,论述了在当代重构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成年人监护保佐辅助法定监护任意监护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8181(2009)02-0273-01 - -27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