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发心脏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并肺脏多发转移一例

原发心脏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并肺脏多发转移一例

原发心脏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并肺脏多发转移一例

肺癌及肝癌的分类

肺癌及肝癌的分类 一、肺腺癌分类 国际肺癌研究学会、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IASLC、ATS、ERS)联合于2011年《胸部肿瘤学杂志》(J Thorac Oncol)上公布了关于肺腺癌的国际多学科分类新标准。首次提出了分别适用于手术切除标本、小活检及细胞学的分类方法;概念的更新变动较大,如不再使用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和混合型腺癌的名称,而代之以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AIS)和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MIA)的命名;对浸润性腺癌提倡全面而详细的组织学诊断模式等。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薛兴阳 由于肺癌的异质性,同一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往往是南辕北辙。由此,在肺癌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处理中,重要的一环是对肺癌进行分类和分期以尽量减少其异质性,从而达到治疗的归一性。从肺癌的分类历史看,其分类逐渐从粗放型向精致型演进。先是上个世纪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简单分类,之后是早期、局部晚期、晚期肺癌的分类,接下来是病理学家对各种亚型的进一步形态学分类。总体而言,这些分类基本是单学科的“自娱自乐”,并没有多学科的融汇和贯通,特别是NSCLC的病理学分类几乎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没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临床医生只要依据NSCLC这一粗放的分类就可以进行无差别的治疗了,这也是半个世纪来肺癌治疗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进入了21世纪,随着大家对新的诊断技术、新的治疗药物、特别是对肺腺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了解,新的治疗模式不断诞生,因此对肺癌的分类需求就显得特别迫切了。于是就有了这一由多家国际著名学会联手精心而作的肺腺癌新分类。 1967年,人们把肺腺癌分为支气管源性和肺泡源性;1981年又出现了腺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实性腺癌4种基本分类;在1995年野口(Noguchi)发现肺腺癌6种预后不同的分型后,BAC已成为肺癌研究领域的主角之一。 按照新分类标准,原位腺癌(AIS)的新概念取代了原来的单纯型BAC,以鳞屑样生长为主、浸润成分<5 mm的微浸润腺癌(MIA)取代了原来的BAC伴局灶浸润。这两类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极低,如接受手术切除,可获得接近100%的疾病特异性存活率,其中BAC-AIS 被摘掉恶性肿瘤的帽子,与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同被列入癌前病变。 新的肺腺癌分类标准首次提出了分别适用于手术切除标本、小活检及细胞学的分类方法。大约70%的肺癌是以小活检和细胞学为诊断依据的,因此新分类标准提供了较详细的针对小活检和细胞学标本的指引。 如果病理医生不能在光镜的基础上对肿瘤进行明确分类,则应该借助于免疫组化和(或)组织化学染色等来进一步分类,同时在病理报告中要注明分类是在进行免疫组化或组织化学染色的基础上得出的。应该尽可能地少用组织学类型不明确型NSCLC(NSCLC-NOS)(not otherwise specified).这一术语。 此外,新分类标准对标本也有特定要求。不应在小活检或细胞学标本中作出AIS、MIA 或大细胞癌的诊断。这是因为,此类诊断须在对肿瘤进行全面取材基础上得出。新分类还提

混合型脂肪肉瘤

混合型脂肪肉瘤定义同时具有粘液样/圆形细胞脂肪肉瘤、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的特征或同时具有粘液样/圆形细胞脂肪肉瘤和多形性脂肪肉瘤特征的脂肪肉瘤。ICD-O编码混合型脂肪肉瘤 8855/3 脂肪肉瘤,NOS 8850/3 流行病学真性混合型脂肪肉瘤非常罕见,主要出现在老年人。累及部位大部分混合型脂肪肉瘤发生于腹膜后或腹腔内。纵隔和四肢深部软组织也有报道,但更少见。临床特征患者通常出现无痛性较大包块,有时是偶尔发现的。大体检查根据部位不同,大部分混合型脂肪肉瘤是较大的多结节状肿物,有囊性和实性区域,切面灰黄色。组织病理学目前已经认识到在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中可以出现粘液样区域,尤其在腹膜后和腹腔的病变中较常见。但是,在大部分病例中,这些表现反映了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的粘液变性或具有粘液纤维肉瘤样特征的去分化,而并非真性混合型脂肪肉瘤。很少有混合型脂肪肉瘤同时具有粘液样/圆形细胞脂肪肉瘤(具有粘液湖和明显丛状毛细血管的粘液样背景中出现未分化小间叶细胞、单空泡的脂肪母细胞和圆形细胞团)、多形性脂肪肉瘤(具有数量不等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的多形性肉瘤形态)和/或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脂肪细胞大小和形状明显不同,有核异型性)的形态特征。所谓的去分化粘液样脂肪肉瘤可能是混合型脂肪肉瘤,同时具有粘液样/圆形细胞脂肪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的形态。遗传学在3例混合型脂肪肉瘤的核型中,环状染色体和巨大染色体可以单独出现或与复杂的重排一同出现。也有12q14-15区的扩增,MDM2的扩增更特异。没有TP53的突变。

肝癌转移到骨头能活多久

骨头是癌症患者常见的转移部位,对于肝癌患者也不例外,发展到了晚期,也常会出现骨转移,不仅给患者带来一系类的痛苦,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一旦出现骨转移,很多患者对于生存期也是比较关心的,那么肝癌转移到骨头能活多久呢? 肝癌转移到骨头能活多久?对于这个问题,医生也很难回答,肝癌骨转移能活多久应综合考虑患者体质状况、肿瘤病理分期、治疗方法,心态等,临床应注意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案,尽可能改善身体状况,缓解症状,有效延长带癌生存期。 肝癌骨转移的早期一般没有任何症状,骨同位素扫描可发现骨骼有病变。骨转移症状和肿瘤转移的数量、部位有关,例如脊髓转移可造成后背部正中或病变部位疼痛;肝癌肋骨转移可造成的胸痛;脊髓转移可造成后背部正中或病变部位疼痛;而四肢或躯干的骨转移则可造成该部位的局限性疼痛。 肝癌骨转移首先应给予患者一些止痛药或镇痛剂,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然后再根据给予患者抗癌治疗,综合治疗,减轻患者疼痛。肺癌骨转移此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而放化疗虽然能杀灭癌细胞,改善症状的作用,但是放疗和化疗使人体免疫功能遭受损害,致使患者身体遭受外来病魔的侵袭,致使患者身体恶化,从而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建议放化疗的时候及时配合中医药治疗能减轻毒副作用,减轻治疗效果。 对于肝癌骨转移中医药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从患者的整体着手,抓住病机的要害,辩证施治,增强患者的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瘤体虽然不能看见有明显的缩小,但是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却有着西医难以企及的效果。 临床上,在诸多的中医药疗法中,汲取中医药精髓的“三联平衡疗法”受到很多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该疗法既攻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又能辩证施治,还具有不手术、不放化疗、不住院、无痛苦、无风险、无毒副反应,花费少等特点。通过天然中草药,对病人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可以有效实现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通过一则真实的案例一起来了解一下 白淑采,女,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礼泉村张圪垱人 2000年10月18日,白淑采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巨块型肝癌,医生看到诊断结果表示肿瘤太大,手术风险也很大。 白淑采万念俱灰,在老伴的多方打听下,得到了袁希福大夫专治肿瘤的消息。10月20日,他们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袁希福院长用“三联平衡疗法”为其诊断治疗,服药20副后,白淑采感到腹胀、肝区疼痛消失,能吃下饭了。看到疗效后,他们继续服用中药,慢慢的,白淑采恢复了精神,能继续劳动,肿块也变小了。 2013年12月,袁院长带领一行医护人员赶赴白淑采家中探望她,此时白淑采已经如同正常人一样生活劳动,一顿能吃两碗。袁院长亲自带她到巩义市人民医院复查并为其出资。根据检查发现,肝区肿块不仅缩小了很多,而且已经钙化,状况十分良好。至今,白淑采已经带瘤生存17年! 肝癌骨转移能活多久与多种因素相关,出现骨转移患者也不要害怕,应该保守良好的心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的治疗疾病,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病理学理论指导:去分化脂肪肉瘤

定义 恶性脂肪组织肿瘤,主要指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在原发或复发部位向各种组织学级别的非脂肪源性肉瘤转化的情况,通常直径至少是几个厘米。 ICD-O编码 8858/3 流行病学 去分化发生于10%的各种亚型高分化脂肪肉瘤(WD),深部组织中的病变(尤其是腹膜后)去分化率明显高于四肢的病变。 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是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去分化脂肪肉瘤发生的人群与WD脂肪肉瘤相同(见35页)。 本病发病没有性别倾向,大约90%的去分化脂肪肉瘤是从头发生,10%的病例发生于复发部位[678, 2242]. 累及部位 腹膜后是最常见的部位,与四肢软组织的病例之比超过3:1.其它部位包括精索,头颈和躯干更少见。发生于皮下组织的非常罕见。 临床特征 去分化脂肪肉瘤通常是大的无痛性包块,可以是偶然发现(尤其是腹膜后)。 在四肢长期存在的肿物最近体积增大通常提示去分化。放射影像检查显示脂肪组织和实性非脂肪组织共存,在腹膜后可能是不连续的病灶。 大体检查 去分化脂肪肉瘤通常是较大的多结节状黄色包块,包含稀疏的实性灰褐色非脂肪瘤(去分化)区域。去分化区域经常有坏死。脂肪瘤区域与去分化区域逐渐移行。 组织病理学 去分化脂肪肉瘤的组织学标志是具有ALT/WD脂肪肉瘤向非脂肪性肉瘤的转化的表现,这些非脂肪性肉瘤成分在大部分病例中是高度恶性的。去分化的成分多少不一但用肉眼可以辨认。显微镜下局灶性去分化的预后意义还不明确。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但在某些病例是逐渐发生的,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区域混杂在一起。去分化的区域组织学形态多变,但最常见的是与未分类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多形性肉瘤相似的形态,以及接近高度恶性粘液纤维肉瘤的形态。 尽管早先的去分化概念是以高度恶性的形态来定义的,但低度恶性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低度恶性去分化以出现具有轻度核异型的一致性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为特征,经常排列成束状,细胞形态介于硬化型WD和高度恶性区域的细胞形态之间。低度恶性去分化脂肪肉瘤不应该与梭形细胞WD脂肪肉瘤混淆,因为后者肯定是脂肪源性的(包含不典型的脂肪细胞或脂肪母细胞),而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的去分化区域通常是非脂肪源性的。 去分化脂肪肉瘤有5-10%的病例呈现异源性分化,这并不影响临床预后。大部分分化方向是肌源性和骨/软骨肉瘤样,也有血管肉瘤样成分的报道。最近有报道呈罕见的神经样或脑膜上皮样漩涡状分化。这种情况通常与骨化相关。 去分化脂肪肉瘤与其他高度恶性多形性肉瘤相比在临床上进展缓慢。由于高分化的组分可能被忽略,仔细广泛取材是必需的,尤其是腹膜后的大肿瘤。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去分化脂肪肉瘤局部复发后可能表现为全部肿瘤都是高分化的。 免疫表型 免疫组化在识别多种分化和排除其他类型肿瘤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遗传学 细胞遗传学 与ALT/WD脂肪肉瘤相似,去分化脂肪肉瘤经常有环状或巨大标志染色体。然而核型分析

肝癌肺转移能活多久

肝癌肺转移能活多久_肝癌转移到肺能活多久肝癌肺转移是肝癌为常见转移,肝癌细胞侵犯肝静脉后就能进入体循环,发生肝外转移,以肺转移率高,还能血行转移至全身各部,以肾上腺、骨、肾、脑等器官比较为常见。但是对于肝癌肺转移能活多久的问题,要做到早发现就早治疗,根据病患自身的整体状况以及转移程度如何,来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早期肝癌肺转移存活率较高,而中晚期病患由于病情较为严重,身体体质差,肿瘤或以局部浸润或全身扩散,这时治好的可能性较小。如果治疗有效,如果积极努力,大多数的病人都可以活更长的时间,目前大量的病例显示晚期肝癌病人积极治疗,生存期延长到几年、十几年的都有。 肝癌中晚期副作用手术治疗的意义不大,临床上一般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如果病患的身体状况良好可以采用化疗联合中医中药的综合治疗方案。化疗近期疗效显著,但常因伴有明显的毒副反应和副作用,且肿瘤局部缓解期较短,生存质量差,对病患长远生存期并没有多大帮助,因此临床上可建议病患采取针对性较强的中医中药治疗,通过提高病患免疫力,调节和增强病患免疫功能,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 肝癌转移到肺能活多久?九洲独家专病专方治疗肝癌效果显著!

九洲独家专病专方是【洛阳九洲中医肿瘤医院】历经多年,走访全国各大肿瘤医院,搜集成熟有效的单方,整理民间流传的偏方和秘方,共计五千多个,将传统中医肿瘤医学理论及现代肿瘤治疗学理论融会贯通,再结合国际最新的细胞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总结研究出的一套有效治疗肿瘤的方法。 九洲独家专病专方的治疗效果: 1、控制病情发展:从整体出发,改变机体内环境。 2、抑制肿瘤生长:能直接作用于肿瘤病灶,抑制癌细胞分裂,阻断营养供给。 3、缩小瘤体:调动机体防御体系,间接或直接杀灭癌细胞,缩小瘤体。 4、减轻痛苦:扶正祛邪、辨证论治,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缓解病人痛苦。 5、提高生活质量:以“人”为本,从病情、症状、痛苦、体质等方面改善生活质量。 6、延长生存时间:通过改变体质、提高免疫力、增强自身抗肿瘤能力来有效延长生存时间。 7、防止复发转移:有效抑制体内癌细胞,减少复发转移的可能。 8、长期带瘤生存:癌细胞不再扩散,瘤体不再发展,病情长期稳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转移至肝脏形成。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血流量异常丰富,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大都可转移至肝脏。在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低的区域,如北美和西北欧等地,继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为原发性肝癌的13~64 倍,中国二者较为接近。继发性肝癌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区别,当原发癌灶比较隐匿时亚临床期继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的资料表明,继发性肝癌如能早期发现并治疗,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可获得痊愈或延长生命的明显疗效,故对继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症状体征 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肝癌相似,但因无肝硬化,常较后者发展缓慢,症状也较轻。早期主要为原发灶的症状,肝脏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大多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增大,肝脏的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如肝区痛、闷胀不适、乏力、消瘦、发热、食欲不振及上腹肿块等。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也有少数患者(主要是来源于胃肠、胰腺等)肝转移癌症状明显,而原发病灶隐匿不显。 病因 恶性肿瘤可以向周围组织直接浸润,或侵入淋巴管、血管及体腔,之后癌细胞随淋巴液、血液及各种腔道转移至远处。癌细胞的浸润及转移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及机体免疫状态。癌细胞具有阿米巴样活动能力,能自主地向周围组织浸润和运动;癌细胞之间黏着力下降使其具有易脱落倾向,增加了转移的机会;癌细胞高表达某些整合素可能赋予癌细胞迁移的动力,使其易于穿透基底膜;机体某些黏附分子(adhesive molecule)有助于癌细胞在转移脏器中的滞留;癌细胞表面蛋白水解酶活力的增高也有利于其浸润和转移。由于荷瘤宿主大多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识别和杀伤转移的癌细胞,一旦癌细胞在远处脏器停留,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使癌细胞自主性无限制生长。癌细胞的这种恶性生物学特性与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如DNA 倍体或干系水平有一定关系,异倍体的癌细胞较二倍体的癌细胞更易发生转移。肝脏由于本身解剖及血供的特点,可能更易给多种癌细胞提供

肝癌肺部转移的CT诊断

—140—《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年6月第21卷第3期 肝癌肺部转移的CT诊断 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影像科(东海222300) 张少华王红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原发性肝癌肺部转移的CT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52例肝癌肺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癌肺部转移的CT表现为两侧肺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状病灶,此表现最常见;肺内软组织团块影像,分叶状或有毛刺,约占15.4%;全肺的粟粒样结节影像,占 21.2%;肺纹理呈现网状改变,或纹理间沿淋巴管分布的呈细小的结节状影像;HRCT表现小叶间隔变厚,细小结 节影沿肺纹理分布,约占21.2%;同一患者可出现多种形态的转移征象。结论:CT对肝癌肺部转移小病灶的检出较敏感,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肺转移CT诊断 CT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Pulmonary Metastases Zhang Shaohua Wang Hong Department of Radiograph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hai County,Jiangsu,Province222300 【Abstract】Purpose: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CT findings of pulmonary metastase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and to provide reliable clues to clinical diagnosis.Materials and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in recent years,52cas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pulmonary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Results:CT finding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pulmonary metastases on both sides of the lungs the performance of single or multiple nodular lesions,this performance is the most common;lungs performance soft tissue mass imaging,lobulated,or burr,accounting for 15.4%;lungs performance miliary nodules in whole lung image,accounting for21.2%;markings showing the mesh change or showed a small nodular image texture along the lymphatic distribution;HRCT findings of interlobular septal thickening,small nodules along the markings,distribution,accounting for21.2%;the same patient,there may be a variety of forms of transfer of signs.Conclusion:CT det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pulmonary metastases of small lesions more sensitive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Primary liver cancer Lung metastases CT diagnosis 原发性肝癌为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因肝癌死亡人数大于40万[1],其发生肺转移在得到确诊时,大多属中晚期,其治疗效果较差,生存时间明显缩短,该病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是延长生存时间的关键,对肝癌患者的肺部情况做出及时明确诊断,对临床治疗的帮助很大。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与化疗技术的进步、介入放射学诊疗方法的推广应用,肝癌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现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52例肝癌肺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的CT表现及诊断等进行分析总结。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原发性肝癌肺部转移病例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22 83岁,平均52.4岁。50例有肝炎病史与典型临床表现。52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超声、CT证实。16例经手术病理确诊肝细胞性肝癌,20例为肝癌确诊后的随访过程中于不同时期发现的肺转移灶,10例为确诊肝癌同时发现的肺转移灶,6例为肺部CT检查中发现的转移灶,再行肝脏CT检查发现肝癌。

病理学理论指导:多形性脂肪肉瘤

定义 多形性脂肪肉瘤是包含数量不等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的多形性高度恶性肉瘤。没有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或其他方向分化(恶性间叶瘤)的区域。 ICD-O编码 8854/3 流行病学 多形性脂肪肉瘤是脂肪肉瘤中最少见的亚型,大约占所有脂肪肉瘤的5%[101],而占所有多形性肉瘤的20%[675].大部分发生在较大年龄(>50岁),男女发病相等。 累及部位 多形性脂肪肉瘤多发生于四肢(下肢>上肢),躯干和腹膜后次之,也可偶见于纵隔、睾丸旁区、头皮、腹/盆腔和眼眶[290, 489, 548, 1139, 1445, 1609].尽管大部分都发生在深部软组织,但还有少数发生于皮下和真皮的多形性脂肪肉瘤报道。 临床特征 与其他深部肿瘤一样,大部分患者主诉有质硬的肿大包块,许多病例最近有手术切除病史。总体来说,多形性脂肪肉瘤是一个高侵袭性的肿瘤,转移率达30-50%,与疾病相关的死亡率达到40-50%[548, 1445, 2332].许多病人在短期内死亡[1445],肺部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548].相比之下,去分化脂肪肉瘤和高级别粘液纤维肉瘤的临床经过更长,深部软组织的多形性脂肪肉瘤的临床经过更具侵袭性,这也强调有必要将多形性脂肪肉瘤划分出来。 大体检查 大体上,肿瘤通常是质硬的多结节病变,切面灰白或灰黄色。在许多病例中粘液样区域和坏死比较显著。大部分肿瘤体积较大,最大平均直径超过10cm. 组织病理学 组织学上,既有境界清楚的病例,也有无包膜、境界不清或浸润性的病例,在高度恶性多形性脂肪肉瘤的背景上可见到数量不等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肿瘤大部分由多形性梭形肿瘤细胞、梭形或小圆细胞簇以及多核巨细胞(与所谓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相似)混合组成,也可见到多形性多空泡的脂肪母细胞,核奇异形、浓染呈扇贝样。在某些病例中只有散在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而有些病例成片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比较明显。经常可以在细胞内和细胞外见到嗜酸性玻璃样小滴或小体,这可能是溶酶体结构。很少见有明显的炎症浸润。在有些病例中具有多形性肉瘤特征的区域,其形态介于高级别粘液纤维肉瘤和多形性脂肪肉瘤之间。最近报道的多形性脂肪肉瘤上皮样亚型主要由实性片状聚集的上皮样肿瘤细胞组成,细胞边界清楚,胞浆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有突出的核仁,细胞由具有薄壁毛细血管的纤维间隔分隔,在肿瘤中至少局部有脂源性分化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上皮样亚型的核分裂比例较高,大部分各种形态学上的亚型病例中都可以见到肿瘤坏死区。最近还有小圆细胞亚型的报道,主要包含多形性脂肪母细胞和小圆细胞,这种亚型实际上难以与圆形细胞亚型区别。 免疫表型 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脂源性分化方向不很明确,但S-100蛋白在不到50%的病例中表达。有些多形性脂肪肉瘤上皮样亚型中可见局灶性上皮标记的表达,这是很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超微结构 多形性脂肪肉瘤的肿瘤细胞包含丰富的融合脂滴、大量的胞浆细胞器和周围的胞膜。 遗传学 细胞遗传学 11例多形性脂肪肉瘤的核型数据显示其具有染色体数增多和复杂的结构重排。这些复杂的改变包括数量不定的标志染色体、非克隆性改变、多倍体和细胞间的异质性等,使特异性重排的检测变得困难。在11例中有6例存在环状染色体、巨大染色体和双微染色体。与高分

原发性肝癌肺转移

原发性肝癌肺转移 一、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的概述 肺转移是原发性肝癌肿瘤细胞扩散的一个主要方式,在肝癌患者扩散中几乎排在第二位。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出现连续的不明原因的咳嗽,甚至于痰中带血丝,也许就是出现肺转移了,这在肝癌病人扩散中几乎排在第二位。肺癌同样化疗效果欠佳,最好的办法仍为放疗,治疗时同样要以肝癌的病情为主。若肝癌不太重或已被“有效控制住”,可考虑专门对肺癌进行放射治疗,否则仍只能是在治疗肝癌的同时在中药方中适当增加治肺癌的药物。原发性肝癌肺癌同原发性肺癌一样,化疗效果欠佳,最好的办法仍为放疗,治疗时同样要以肝癌的病情为主,若肝癌不太重或已被“有效控制住”,可考虑专门对肺癌进行放射治疗,否则仍只能是在治疗肝癌的同时在中药方中适当增加治肺癌的药物。 肺转移瘤早期呼吸道症状较轻或无。常在胸部常规X线检查时,或在根治性手术或放疗后6个月到3年间复发时被发现。就是说症状随转移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如果转移发生在肺间质,为孤立性结节时,常无临床症状;如果转移灶位于支气管内膜,患者可出现呼吸道症状。临床出现胸痛常见于同时有肋骨转移者;少数病例的支气管粘膜受侵犯可出现小量咯血,但绒膜癌肺转移可发生大咯血。当转移瘤侵犯胸膜、主支气管或邻近结构时,可出现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相同的症状,如咳嗽、痰中带血丝、胸痛、胸闷、气急等。症状出现较早时,提示转移灶累及支气管。如果同时伴有纵隔转移,患者可表现为音哑、上腔静脉综合征、膈麻痹及食道或气管压迫症状,偶有肿瘤引起急性肺栓塞,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 二、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的原因 (1)肺为“大循环的第一过滤器”,是全身血液的必经之路; (2)肺循环是低位系统,血液缓慢,癌细胞易于停滞; (3)肺血的凝固-纤溶活性较高,有利于肺癌细胞的停滞和床; (4)肺脏接受支气管A、肺A的双重供血。肝癌肺转移的X线分析肝癌肺转移的血行转移为最多,而血行转移又以多发癌灶为最多。 三、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的症状 肝癌肺内转移的临床表现有咳嗽、咯血、气急、胸痛、发热等。也可产生以下肿瘤压迫症状: (1)当肿瘤侵及颈部交感神经时,可表现眼球内陷,上睑下垂、瞳孔缩小、眼裂狭窄等。 (2)若癌组织侵入或压迫喉返神经时,可有声带麻痹,造成音哑。 (3)若癌组织侵入上腔静脉或其内有血栓形成时,则可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如颜面水肿、发紫、颈、上胸部、上臂以及上半身有静脉扩张等。 (4)若奇静脉受到癌瘤侵及,则可表现为患侧胸壁静脉曲张及软组织水肿。 (5)若癌瘤压迫或侵犯膈神经时,可造成膈肌麻痹。 (6)若纵隔淋巴结肿大,或癌瘤侵入纵隔及食管时可出现吞咽困难。此时采用断层照片食管钡餐、食管镜检查可以确诊,有别于食管癌。 四、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的诊断 肝癌发生肺部转移已属病程晚期,但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及化疗技术的进展,以及介入放射学治疗方法的应用,许多病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而对肝癌患者的肺部情况进行及时和精确的诊断,可对临床治疗提供更大的帮助。 (一)肝癌肺转移的X线表现:

多形性脂肪肉瘤

多形性脂肪肉瘤定义多形性脂肪肉瘤是包含数量不等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的多形性高度恶性肉瘤。没有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或其他方向分化(恶性间叶瘤)的区域。ICD-O编码 8854/3 流行病学多形性脂肪肉瘤是脂肪肉瘤中最少见的亚型,大约占所有脂肪肉瘤的5%[101],而占所有多形性肉瘤的20%[675].大部分发生在较大年龄(>50岁),男女发病相等。累及部位多形性脂肪肉瘤多发生于四肢(下肢>上肢),躯干和腹膜后次之,也可偶见于纵隔、睾丸旁区、头皮、腹/盆腔和眼眶[290, 489,548, 1139, 1445, 1609].尽管大部分都发生在深部软组织,但还有少数发生于皮下和真皮的多形性脂肪肉瘤报道。临床特征与其他深部肿瘤一样,大部分患者主诉有质硬的肿大包块,许多病例最近有手术切除病史。总体来说,多形性脂肪肉瘤是一个高侵袭性的肿瘤,转移率达30-50%,与疾病相关的死亡率达到40-50%[548, 1445, 2332].许多病人在短期内死亡[1445],肺部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548].相比之下,去分化脂肪肉瘤和高级别粘液纤维肉瘤的临床经过更长,深部软组织的多形性脂肪肉瘤的临床经过更具侵袭性,这也强调有必要将多形性脂肪肉瘤划分出来。大体检查大体上,肿瘤通常是质硬的多结节病变,切面灰白或灰黄色。在许多病例中粘液样区域和坏死比较显著。大部分肿瘤体积较大,最大平均直径超过10cm. 组织病理学组织学上,既有境界清楚的病例,也有无包膜、境界不清或浸润性的病例,在高度恶性多形性脂肪肉瘤的背景上可见到数量不等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肿瘤大部分由多形性梭形肿瘤细胞、梭形或小圆细胞簇以及多核巨细胞(与所谓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相似)混合组成,也可见到多形性多空泡的脂肪母细胞,核奇异形、浓染呈扇贝样。在某些病例中只有散在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而有些病例成片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比较明显。经常可以在细胞内和细胞外见到嗜酸性玻璃样小滴或小体,这可能是溶酶体结构。很少见有明显的炎症浸润。在有些病例中具有多形性肉瘤特征的区域,其形态介于高级别粘液纤维肉瘤和多形性脂肪肉瘤之间。最近报道的多形性脂肪肉瘤上皮样亚型主要由实性片状聚集的上皮样肿瘤细胞组成,细胞边界清楚,胞浆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有突出的核仁,细胞由具有薄壁毛细血管的纤维间隔分隔,在肿瘤中至少局部有脂源性分化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上皮样亚型的核分裂比例较高,大部分各种形态学上的亚型病例中都可以见到肿瘤坏死区。最近还有小圆细胞亚型的报道,主要包含多形性脂肪母细胞和小圆细胞,这种亚型实际上难以与圆形细胞亚型区别。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脂源性分化方向不很明确,但S-100蛋白在不到50%的病例中表达。有些多形性脂肪肉瘤上皮样亚型中可见局灶性上皮标记的表达,这是很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超微结构多形性脂肪肉瘤的肿瘤细胞包含丰富的融合脂滴、大量的胞浆细胞器和周围的胞膜。遗传学细胞遗传学11例多形性脂肪肉瘤的核型数据显示其具有染色体数增多和复杂的结构重排。这些复杂的改变包括数量不定的标志染色体、非克隆性改变、多倍体和细胞间的异质性等,使特异性重排的检测变得困难。在11例中有6例存在环状染色体、巨大染色体和双微染色体。与高分化脂肪肉瘤相比,多形性脂肪肉瘤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与其他多形性肉瘤更接近,分子遗传学与高分化脂肪肉瘤相比,多形性脂肪肉瘤中并非总是出现12q14-15区和MDM2基因的扩增。有两例进行比较基因组杂交后发现有一定数量的不同染色体的获得或缺失,而没有12q14-15的扩增。MDM2的扩增出现在1/3的病例中,与环状染色体的出现有关。在9例中有4例出现TP53的改变,有外显子7、8的突变和杂合性缺失;所有这4例都没有MDM2的扩增。预后因素尽管没有单一可靠的形态学因素来预测预后,但肿瘤的深度和大小、核分裂超过20/10HPF和出现肿瘤坏死区都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原发性肝癌转移途径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也是相当高的,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肿瘤是一种可以控制的疾病,但是由于肝癌早期症状不容易被发现,等到确诊时多数患者已经到了中晚期,所以病情不像早期那样容易控制了,中晚期患者还有可能发生肝癌的转移和复发,当癌细胞发生扩散、转移情况时,会严重影响到治疗的效果。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原发性肝癌转移的途径。 血行转移:这是最常见的转移。癌细胞在发展过程中极易侵犯肝静脉和门静脉,这种浸润在早期即可发生。癌肿的静脉浸润是转移的病理基础。癌栓从肝内小静脉形成后逐渐波及较大静脉,癌栓脱落后又可形成肝内多发性播散。门静脉主干癌形成占30%~60%。癌栓可在门静脉内沿血管生长,引起门脉阻塞,从而加重了门静脉高压,产生脾大、腹水、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癌栓脱落后可进入肺小静脉,形成肺的转移灶。 直接转移:腹膜转移在肝癌累积肝包膜时较为常见,癌细胞可直接浸润或脱落腹膜而引起种植性转移,引起腹膜的癌症及血性腹水。肝癌可直接浸润肝包膜引起疼痛,并在局部形成癌结节,结节破裂可造成严重出血。 肝门静脉转移:是肝门转移最主要的主要的途径,癌细胞沿着肝门静脉扩散,当肝门静脉经过第一肝门入肝,反复分支汇入到肝小叶的肝血窦,然后不断的在肝内蔓延转移。 淋巴转移:这也是肝癌转移的常见途径,主要累积肝门淋巴结,严重者可累积胰周、腹膜后、主动脉旁及锁骨上淋巴结,其中以肝门淋巴结最常见。胆管淋巴道转移较血清转移更为常见。 种植转移是肝癌的转移途径偶尔发生,如种植于腹膜后形成血性腹水,女性尚可有卵巢转移癌。 除肝内转移途径外,原发性肝癌还会发生其他的远处转移,如:邻近器官侵犯、种植性转移、直接浸润等途径转移。 通过上述的介绍,希望大家对原发性肝癌转移途径有一定的了解,当肝癌发生转移时多数表明肝癌病情已经进入中晚期,因此患者应及早到医院进行治疗,争取有效的控制病情、减轻症状,延长生命。

肝癌转移肺部建议手术吗

肝癌转移肺部建议手术吗 文章目录*一、肝癌转移肺部建议手术吗*二、肝癌肺转移怎么治疗*三、肝癌转移方式有哪些 肝癌转移肺部建议手术吗1、肝癌转移肺部建议手术吗肝癌肺转移,只要符合手术指征,应手术治疗,这对预后和延长生命期,改善生存质量,减少再转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提高治疗效果。 2、肝癌肺转移的症状 肝癌如果转移到了肺部,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肺部疾病的症状。常以咳嗽为症状,且痰中带血。甲流症状与感冒类似,患者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有报道说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咳嗽、肌肉痛和疲倦,其中一些患者还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还出现眼睛发红、头痛和流涕等症状。肝癌的转移肺部的症状与甲流的症状有诸多相似,易于误诊。因此,当肝癌患者出现甲流症状时,应于肺转移相鉴别,避免误诊误治。可采用低剂量螺旋CT检查,观察肺部症状,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延长生存期。 3、肝癌肺转移能活多久 对于这一问题,专家指出,肝癌肺转移能活多久没有定论,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针对治疗,才能有效地防止癌细胞的再次增殖侵袭,防止复发,提高肝癌肺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要总顾及肝癌肺转移能活多久等类似问题,积极采取对症治疗,放

下思想包袱,才是战胜癌魔良药。 肝癌肺转移怎么治疗由于肝癌出现肺转移的早期症状较为 隐匿,临床上发现的肝癌肺转移大多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且 肝癌肺转移患者机体功能较弱,有些患者无法承受放疗和化疗带来的损害。对于此类型的肝癌肺转移患者,可以采用中医辩证论治与西医细胞生物免疫疗法相结合来治疗。 中医辩证论治与西医细胞生物免疫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有哪些优势?中医治疗是通过辩证分析每个患者的证型,祛邪与 扶正兼顾,在清除癌细胞,减轻肝癌肺转移患者痛苦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肝和肺;生物免疫疗法是通过提取个体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植,再将培植好的,功能更强大的免疫细胞回输入患者 体内,来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消灭癌细胞。由于中医加免疫疗法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优点,受到临床广泛欢迎。 肝癌转移方式有哪些所谓转移其实就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 原发癌症病灶脱落后,通过各种途径带到达不相连邻的部位,并 继续生长并形成新的同样性质的继发癌症病灶。癌症的这种特性,应该称之为扩散。扩散应包括浸润和转移,因为转移必先有浸润,所以转移又是浸润的严重后果。 临床上肝癌一般较少发生邻近脏器的直接浸润,但也可见于直接蔓延、浸润至邻近组织器官,如肝脏邻近器官膈、胃、胆囊、

多形性肉瘤

多形性肉瘤的治疗首选手术,由于肿瘤体积较大、恶性程度高,手术方式要以根治性切除为主。尽管目前对手术范围仍有争议,大多数外科医师倾向于切缘达到显微镜下阴性,且尽量保留功能。当无法进行彻底切除时,应进行辅助放疗。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了单纯手术和手术加辅助放疗的疗效,发现手术加放疗可以明显减少局部复发。当出现远处转移也应考虑手术切除。化疗一般仅用于转移的病例。多形性肉瘤通常经血路转移,淋巴路转移比较罕见且多发生于终末期。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 90%) ,此外,还可转移到骨( 8%) 和肝( 1%) 。表柔比星和异环磷酰胺是常用的两种化疗药,单用有效率为17% ~ 33%,联合应用可达55% ~ 66%。尽管本例患者两肺均有转移,但仍然进行了手术,一方面为明确诊断,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瘤负荷。 化疗推荐药物:阿霉素和 / 或异环磷酰胺。 可选药物:氮烯米胺、吉西他滨、脂质体阿霉素、长春瑞滨等; 可以酌情联合抗肿瘤血管生成剂。 多形性肉瘤的预后各家报道不一,一般认为预后较肺癌差。多元分析发现,独立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肉眼可见的不彻底切除,肿瘤部位较深,非黏液型和患者年龄> 50 岁。 对于肿瘤较大时选择术前放疗+术前HIFU治疗+手术的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herapy,MDT)模式,HIFU(高强度聚焦超声)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无创治疗肿瘤的新技术,其原

理是利用超声波的生物学效应,将体外发射的声波聚焦于体内肿瘤组织,使肿瘤组织内部温度上升到65℃以上,达到靶向杀灭肿瘤之目的,无需采用侵入性手段即可将机体内病变组织破坏,已逐渐用于各种实体肿瘤的治疗。 也有个别病例报道手术不能切除可在术前行介入动脉栓塞,肿瘤缩小后手术,但是由于疾病进展快,可能会导致患者丧失手术机会,所以要综合考虑。 进行基因检测后,存在EGFR基因突变,可使用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UPS)的特点: 1.UPS具有某些共同的形态特点,如多形性和席纹状排列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伴有巨细胞的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巨细胞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伴有明显炎症反应的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炎症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2.MRI可以清楚显示肿瘤体积、水肿区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决定手术切除边缘。关于肿瘤MRI影像学与组织学的关系显示:在MRI-T2W 图像上水肿区内有卫星病灶,几率为90%。 3.大多数的病例发生于成人肢体的深部软组织,61~70岁为发病高峰,但儿童亦可发病,约近半数的肿瘤累及深筋膜或骨骼肌实质。

17 简述恶性肿瘤的异型性

17 简述恶性肿瘤的异型性。 答恶性肿瘤的异型性明显,组织结构极度紊乱,与起源组织相差甚远。肿瘤的细胞表现为: (1)细胞的多形性: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致。 (2)细胞核的多形性:核大,可出现双核、多核,核分裂现象增多,并出现病理性核分裂像。 (3)胞浆多呈嗜酸性。 18 简述良性肿瘤、上皮组织、间叶组织恶性肿瘤的命名原则。 答良性肿瘤的命名:一般在起源组织名称之后加“瘤”字。即为肿瘤名称,,如脂肪瘤。少数结合形态命名,如乳头状瘤。 恶性肿瘤的命名: (1)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起源组织后加“癌”,如腺癌。(2)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起源组织后加“肉瘤”,如纤维肉瘤。 19 常见肿瘤的扩散方式有哪些? 答 (1)直接蔓延。 (2)转移,包括: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31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有哪些 大叶性肺炎少数病例由于感染严重或机体抵抗力低下,可发生下列并发症:1、中毒性休克。多发生于细菌毒力过高的患者,重者可危及生命。2、败血症。系大量细菌侵入血液所致。3、肺肉质变。因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减少,蛋白溶酶产生不足,纤维蛋白渗出物不能充分溶解清除而发生机化,称肺肉质变。4、肺脓肿及脓胸少见。

27 缓进型高血压病分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缓进性高血压病一般分三期: (1)功能障碍期:本病为高血压病的早期阶段,主要是由于全身细小动脉痉挛而致血压的升高,血压波动大,适当休息后血压可恢复正常。 (2)动脉硬化期:细小动脉因长期痉挛,逐渐发生硬化,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升高,血压持续升高,经适当治疗及休息,血压可有所下降,但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3)内脏病变期:为高血压病的晚期表现。此期全身细小动脉痉挛、硬化,内脏器官因血液循环障碍,发生器质性病变。血压升高较严重,一般难以恢复正常,可伴有心肾器官功能改变及脑出血。 25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有哪些? 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三期: (1)变质渗出期:表现为结缔组织黏液样变性与纤维蛋白样坏死,周围炎细胞浸润。 (2)增生期(肉芽肿期):表现为风湿小体形成,此为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 (3)纤维化期(愈合起):风湿小体逐渐转变为纤维组织或瘢痕。由于病变反复发作,以上病变可以新旧并存。 24 试比较癌与肉瘤的区别。 癌肉瘤 组织起源上皮组织间叶组织 发病率及年较高,多为40岁较低,多见于青少年

肝癌转移后的症状

肝癌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肝癌早期病情要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后期是很容易发生转移,肝癌转移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所以了解肝癌转移的症状也是很关键的,那么肝癌转移后的症状有哪些呢? 肝癌的转移可向内扩散,也可以向其他的器官扩散,在临床上简称为肝内转移、肝外转移,由于肝脏的特殊性导致肝癌的转移是非常常见的,多数肝癌患者在早期即可有肝内转移,肝癌细胞侵犯门静脉分支形成癌栓,癌栓阻塞引起门脉高压及顽固性腹水;肝外转移多见于肝癌晚期,是由于癌细胞累及肝静脉后进入体循环以及浸润种植等转移至全身各部,可涉及肺、骨骼、肾上腺、腹膜、淋巴结等部位。 1、咳嗽、咯血:肿瘤转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咯血。 2、黄疸及发热:癌肿经淋巴结转移至肝门淋巴结时还可出现黄疸及发热等症状 3、下肢水肿:癌栓栓塞肺动脉或发枝可引起肺梗塞,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和胸痛。癌栓阻塞下腔静脉,可出现下肢严重水肿,甚至血压下降;阻塞肝静脉。 4、淋巴结肿大:局部转移可转移到肝门、锁骨上、主动脉旁、胰、脾等处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5、血性胸水:局部转移到肝门淋巴结最常见,也可转移至锁骨上、主动脉旁、胰、脾等处淋巴结。胸膜转移可使胸膜淋巴结出现胸腔积液或血胸,易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 6、疼痛:癌肿转移到骨可引起局部疼痛,其疼痛特点为由间断性逐渐变为持续性,呈进行性加剧。转移部位骨骼表面向外突出,后期可出现病理性骨折,骨转移患者常因疼痛而就诊,对肝癌患者主诉骨痛而怀疑骨转移时,应仔细检查。在肝癌骨转移中,脊椎转移是最常见的,以腰椎转移多见。若转移到脊柱或压迫脊髓神经可引起局部疼痛和截瘫等。颅内转移可出现偏瘫等神经病理性体征。 以上是对肝癌转移后出现的症状做了相关的介绍,希望能够帮转到患者朋友,当患者发现有类似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接受治疗,这样才能避免病情的加重,减少疾病对身体健康的侵害。为了安全有效的防止癌细胞的转移,放化疗联合中医药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放化疗进行全身性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的恶化,但是放化疗会产生很多的副作用,辅助中医药治疗可以减少放化疗的副作用,增强放化疗的疗效,防止癌细胞的转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力,延长生命。

肉瘤的预防和治疗

肉瘤的预防和治疗 经常遇到一个问题是,肉瘤是否值得做基因检测,主要有什么药物。一时竟然回答不出来,这不仅仅是百度一下,看看有无批准肉瘤的靶向药物,而是看看这种肿瘤的遗传学改变是什么,因为没有遗传学改变不会产生肿瘤,然后是这种遗传学改变有什么合适的靶向药物。事实上,“癌度”搜索过肉瘤的资料,其实能找到的资料和信息相当有限,决心写一个系统的科普贴。 1、什么是肉瘤 肉瘤是一种罕见的癌症,虽然称之为瘤,但仍为恶性的。肉瘤与其他常见肿瘤的差异是肉瘤发生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组织里,主要是连接性的组织——起到连接或支持身体的其他组织。肉瘤最常发生的组织包含骨骼、肌肉、肌腱、软骨、神经、脂肪和手臂与腿的血管,实际上肉瘤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目前虽然有50多种肉瘤,但是它们能够被分为两大类:软组织肉瘤和骨肉瘤,2014年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约有12000例软组织肉瘤和3000例骨肉瘤,属于一种不很常见的肿瘤。成人最常见的肉瘤类型是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之前也称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等。特定类型的肉瘤最常见某些器官,如平滑肌肉瘤是最

常见的腹部肉瘤,然而脂肪肉瘤和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常常发病于腿。横纹肌肉瘤是儿童软组织肉瘤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发病在与骨骼连接帮助身体运动的肌肉上,多数患者发病年龄低于10岁,横纹肌肉瘤通常在体表形成肿块,易于早发现。胃肠道间质瘤一般在胃肠道中的软组织发生,通常在胃或小肠软组织,是成人较为常见的一种肉瘤形式,有可能是良性的,也有可能是恶性的,而且早期往往没有什么症状。病例医生有时也不能完全判断某一种肉瘤的类型,很多肉瘤是不确定型的,即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无法将某一种肉瘤划分至现有的肉瘤类型。 目前对软组织肉瘤的诊断主要是活检,治疗的主要措施包含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化疗或综合治疗。骨肉瘤和子宫肉瘤还可以接受钐153和激素疗法。孩子的治疗效果会好于成人,他们的治愈机会更大一些。 2、肉瘤的风险因素 软组织肉瘤的致病原因并不清楚,但是以下因素可能增加患肉瘤的风险。 1.肉瘤家族史,即家族有人患肉瘤。 2.患有佩吉特骨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