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

三唑类是目前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杀菌剂,但恐怕很多人对三唑类杀菌剂的特性不是很了解,也就少了一些应用技巧。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你了解多少?

真菌属于细胞生物,也就是真菌的菌丝和孢子都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和植物、细菌一样,真菌的细胞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

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以几丁质和葡萄糖为骨架,里面填充着来源于细胞膜分泌的各种多糖类和糖蛋白类物质。

和其它生物不一样,真菌的细胞膜中含有大量的麦角甾醇类物质。这类物质是由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合成的。

三唑类杀菌剂就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这些麦角甾醇的合成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果。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你了解多少?

没有正常细胞膜的真菌,也就难以形成正常的细胞壁。

最终整个菌体就会解体、死亡。

1、三唑类杀菌剂是针对真菌性病害的药剂,对细菌、病毒等病原菌造成的病害无效。

植物病原真菌在侵染寄主组织之前,先由有性孢子或菌丝萌发为无性孢子,无性孢子产生芽管或吸器,再侵入进植物组织内。

产生无性孢子的时候,自然会同时合成细胞膜和细胞壁。

2、三唑类杀菌剂的最佳使用时机是病害侵染的初期,此时的病菌开始在寄主体内一边汲取有机营养一边发育形成新的无性孢子。因此,三唑类杀菌剂是治疗性杀菌剂。

3、生产中,三唑类最好和其它杀菌机制的杀菌剂混用,效果会更好。比如,和吡唑醚菌酯、铜制剂、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复配,先消灭大部分萌发前的病菌孢子,再清理已经侵入植物体内的残余;

4、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防治谱不一样,有时候两种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混配在一起,发挥更好的杀菌效果。例如,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戊唑醇,咪鲜胺和抑霉唑等。

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历经三个阶段,是在科学家陆续研究清楚主要植物病原真菌各自的麦角甾醇合成机制以后,有针对性的合成了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到目前为止,三唑类杀菌剂已经超过40个品种。

5、三唑类杀菌剂对霜霉病、疫病等由低等真菌侵染造成的病害无效。

低等真菌形成细胞膜的时候,缺乏合成麦角甾醇的能力,只能利用从其它途径获取到的有机物再代谢为麦角甾醇。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你了解多少?

6、三唑类杀菌剂不会抑制植物的细胞膜合成,对植物相对安全。

植物细胞膜中不含麦角甾醇,但含有另一类与之相似的物质,环阿屯醇。

7、三唑类杀菌剂不能在植物生长早期使用,比如禾本科植物分蘖之前或阔叶植物花芽分化之前。禾本科植物相比阔叶植物对三唑类杀菌剂的耐性更强一些。

三唑类可以抑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的合成,造成植物顶端生长缓慢,节间缩短。

8、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对植物的生长抑制作用水平是由差别的。

一般的,氟环唑>氟硅唑>丙环唑>烯唑醇>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腈菌唑;

9、有必要搞清楚每一种三唑类杀菌剂在某种植物上用于杀菌防病时的安全剂量。

三唑类杀菌剂抑制植物生长的剂量和杀菌的适宜剂量是不同的。只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用好三唑类杀菌剂;

10、大多数三唑类杀菌剂品种可以从一片叶移动到另一片叶子内,或随着导管从下往上移动。

试验证明,只需要在大豆复叶上滴落三滴三唑类杀菌剂药液,一天内即可覆盖整个叶片。

因此,喷施三唑类杀菌剂的时候,喷头要压低一些,既可以降低抑制植物顶端生长的风

险,也可以利用向顶传导的特性,保证诸如炭疽病、褐斑病、黑星病等从下往上侵染蔓延性病害的防治效果。

杀菌剂分类大全 1

杀菌剂大全1 酰胺类杀菌剂 卵菌纲:高效甲霜灵、高效苯霜灵、噻酰菌胺、环丙酰菌胺、氟吡菌胺、吡噻菌胺(菌核病、灰霉病、白粉病)、双炔酰菌胺、苯酰菌胺、噻唑菌胺、氟啶酰菌胺、双炔酰菌胺 稻瘟病:氰菌胺、双氯氰菌胺、环酰菌胺(灰霉病) 土壤病害:磺菌胺、噻氟菌胺、 叶枯酞(抑制细菌)、环氟菌胺(白粉病)、硅噻菌胺(全蚀病)、萎锈灵(黑穗病、黄萎病、立枯病、防腐剂、具有生长刺激作用)、甲呋酰胺(黑穗病)、呋吡菌胺(纹枯病、菌核病、白绢病)、啶酰菌胺(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甲磷菌胺、氟菌胺 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破坏病菌呼吸而致效 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杀菌剂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多数酰胺类杀菌剂的杀菌谱比较窄,近期又有许多新颖的化合物商品化,最明显的结构特点是杂环,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吡噻菌胺(penthiopyrad)和啶酰菌胺(boscalid)具有较广的活性谱。 氟吗啉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丙烯酰胺类杀菌剂。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创制的农用杀菌剂、是首次获得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的农用杀菌剂。具有良好的内吸、保护和治疗活性。对卵菌亚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疫病如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疫病、辣椒疫病、烟草疫病等有优异的活性。 噻氟菌胺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即在真菌三羧酸循环中抑制琥珀酸酯脱氢酶的合成。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和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有活性,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立枯病等有特效。

氰菌胺和双氯氰菌胺分别是由日本农药公司和住友化学公司开发的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 环酰菌胺主要用于防治各种灰霉病以及相关的菌核病、黑斑病等。 硅噻菌胺是含硅的噻酚酰胺类杀菌剂。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可能是ATP 抑制剂。主要用于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呋吡菌胺(纹枯病、菌核病、白绢病)是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抑制真菌线粒体中琥珀酸的氧化作用,具有优异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噻唑菌胺(ethaboxam)是韩国LG农化公司研制开发的噻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害。 噻酰菌胺(tiadinil)是由日本农药公司开发的噻二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 啶酰菌胺(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0(boscalid)是由巴期夫公司开发的吡啶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菌核病、锈病、马铃薯早疫病和灰霉病等。 吡噻菌胺(penthiopyrad)是由日本三井化学公司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和灰霉病等。 氟啶酰菌胺(fluopicolide)和双炔酰菌胺(mandipropami)分别由拜耳和先正达公司开发,具有优异的杀菌活性,均对霜霉病有特效。 二羧酰亚胺类杀菌剂 乙菌利(黑穗菌核白粉)、异菌脲(灰霉病)、腐霉利(菌核病、灰霉病、黑星病、褐腐病、大斑病)、乙烯菌核利(菌核菌、白粉、黑斑病、灰霉病)、克菌丹(地下地上方方面面保护)、灭菌丹(多种病害)、菌核利(菌核病、灰霉病)传统杀菌剂,通过抑制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破坏类酯类和膜的合成而致效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基本上所有真菌病害:嘧菌酯、氟嘧菌酯、醚菌酯、唑菌胺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

(完整版)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特点:广谱----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的许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对卵菌类无活性;高效----药效高、用药量减少、仅为福美类和代森类杀菌剂的1/10-1/5;持效期长----叶面15-20天,种子处理80天左右,土壤处理100天,均比一般杀菌剂长,且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延长;内吸输导性好,吸收速度快,施药2小时后三唑酮被吸收的量已能抑制白粉菌的生长;具有强的预防保护作用,较好的治疗作用,熏蒸和铲除作用。 (1)三唑酮:粉锈宁,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锈病、黑穗病有特效。三唑酮是高效、持效期长的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铲除、熏蒸作用,作用机理: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 (2)戊唑醇:三唑类杀菌剂,内吸性强、在作物体内向顶传导,杀灭作物体内的病菌。作用机理是抑制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可防治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病菌。 ※禾谷类作物病害: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小麦白粉病、锈病,玉米丝黑穗病、高粱黑穗病 ※果树病害: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香蕉叶斑病 (3)腈菌唑:三唑类杀菌剂,杀菌谱广,内吸性强,对病害具有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苹果、梨黑星病、苹果和葡萄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麦类的腥黑穗病、散黑穗病、 ※黄瓜白粉病 (4)丙环唑: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具有内吸性,可被作物根、茎、叶吸收,并能在植物体内向顶输导,抑菌谱较宽,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中许多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但对卵菌病害无效。持效期一个月左右。 ※麦类病害:小麦白粉病、条锈病、颖枯病、大麦叶锈病、网斑病、燕麦冠锈病、小麦全蚀病 ※果树病害:葡萄白粉病、炭疽病 ※蔬菜病害:瓜类白粉病、菜豆锈病、番茄白粉病、韭菜锈病、辣椒褐斑病、叶枯病 ※花生叶斑病 (5)氟硅唑:三唑类内吸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渗透性强,可防治子囊菌、担子菌、部分半知菌引起的病害。防治梨黑星病、对苹果轮纹烂果病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防治黄瓜黑星病、蔬菜白粉病,小麦锈病、白粉病、颖枯病和大麦叶斑病

合理使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药害的发生

合理使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药害的发生 合理使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药害的发生 上面我们提到,三唑类药剂具有杀菌广谱的特点,对于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对霜霉病、疫病等卵菌病害和细菌性病害无效果。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较强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所认识。在棚室中应用发现,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菌唑、氟硅唑等相对于丙环唑、烯唑醇等安全性较高,建议菜农在使用各种三唑类杀菌剂时,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常用三唑类药剂的使用特点。 苯醚甲环唑的商品主要是10%水分散粒剂,苯醚甲环唑杀菌广谱,对各类作物上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叶斑病、蔓枯病、早疫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时,安全使用倍数在1000-1500倍左右。苯醚甲环唑在控制植物长势上作用不明显,但仍应注意安全间隔期,保持在7天以上。苯醚甲环唑不宜与铜制剂混用,否则会降低药效。施药应选早晚气温低、无风时迸行。晴天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5%、气温高于28℃、风速大于每秒5米时

应停止施药。 戊唑醇是另外一种高效较为安全的三唑类药剂,现在市面上销售最多的是25%可湿性粉剂和43%悬浮剂。戊唑醇 杀菌广谱,从棚室中的使用结果来看,对于各种蔬菜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和各种斑点病害的防治效果都较为明显,尤其是茄果类蔬菜的叶部斑点病,效果较好。建议菜农25%可湿性粉剂安全使用倍数在 1500-2500倍,43%悬浮剂的安全使用倍数在3000-4000倍之间,大田作物使用时可适当增加用药量。 氟硅唑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是40%乳油,商品名为福星。氟硅唑是活性最高的三唑类有机硅杀菌剂,安全使用浓度在6000-10000倍之间。氟硅唑对各类蔬菜的白粉病、黑星病、叶斑病、锈病等防效较好。氟硅唑残效期较长,容易产生累积毒性,建议间隔期10天以上。 腈菌唑对叶霉病、锈病、白粉病、黑星病等防治效果较好。腈菌唑的各种含量的包装较多,剂型也较多,在市面上最为普遍的是25%、12.5%乳油和40%可湿性粉剂较为普遍,所以建议菜农在购买时要注意含量和剂型,避免用药过量。腈菌唑持效期较长,半衰期大约在66天,对作物有一定的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fungicides)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类高效杀菌剂。三唑酮是国内第一个商品化的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问世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应用历史。由于其对作物多种病原菌具有高效、内吸、广谱的作用,而成为目前应用范围广、使用方法灵活、防治效果好、最具开发应用潜力的一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如危害叶部的锈病、白粉病,危害根部的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以及危害穗部的黑穗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综观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治历史,可以说,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虽然麦田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麦病害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加重,但随着三唑类杀菌剂在各小麦产区的广泛应用,对控制小麦病害危害、降低损失和保障小麦丰产丰收以及小麦病害化学防治水平的提高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三唑类杀菌剂的研制和开发 三唑类杀菌剂第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三唑酮,首先由德国拜耳公司于1974年研制成功,该公司于七十年代还开发了三唑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住友公司和瑞士诺华公司分别开发出了烯唑醇和丙环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拜耳公司将其率先研制开发的戊唑醇投入市场。上述5种药剂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防治小麦病害的三唑类杀菌剂,尤以已国产化的三唑酮、三唑醇和烯唑醇应用普遍。目前,意大利Isagro公司、美国氰胺公司和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又分别研制开发了氟醚唑(tetraconazole)、羟菌唑(metconazole)、环菌唑(triticonazole)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这些新近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 2三唑类杀菌剂的防病增产机理 2.1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 众所周知,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 三唑类是目前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杀菌剂,但恐怕很多人对三唑类杀菌剂的特性不是很了解,也就少了一些应用技巧。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你了解多少? 真菌属于细胞生物,也就是真菌的菌丝和孢子都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和植物、细菌一样,真菌的细胞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 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以几丁质和葡萄糖为骨架,里面填充着来源于细胞膜分泌的各种多糖类和糖蛋白类物质。 和其它生物不一样,真菌的细胞膜中含有大量的麦角甾醇类物质。这类物质是由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合成的。 三唑类杀菌剂就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这些麦角甾醇的合成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果。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你了解多少?

没有正常细胞膜的真菌,也就难以形成正常的细胞壁。 最终整个菌体就会解体、死亡。 1、三唑类杀菌剂是针对真菌性病害的药剂,对细菌、病毒等病原菌造成的病害无效。 植物病原真菌在侵染寄主组织之前,先由有性孢子或菌丝萌发为无性孢子,无性孢子产生芽管或吸器,再侵入进植物组织内。 产生无性孢子的时候,自然会同时合成细胞膜和细胞壁。 2、三唑类杀菌剂的最佳使用时机是病害侵染的初期,此时的病菌开始在寄主体内一边汲取有机营养一边发育形成新的无性孢子。因此,三唑类杀菌剂是治疗性杀菌剂。 3、生产中,三唑类最好和其它杀菌机制的杀菌剂混用,效果会更好。比如,和吡唑醚菌酯、铜制剂、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复配,先消灭大部分萌发前的病菌孢子,再清理已经侵入植物体内的残余; 4、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防治谱不一样,有时候两种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混配在一起,发挥更好的杀菌效果。例如,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戊唑醇,咪鲜胺和抑霉唑等。 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历经三个阶段,是在科学家陆续研究清楚主要植物病原真菌各自的麦角甾醇合成机制以后,有针对性的合成了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到目前为止,三唑类杀菌剂已经超过40个品种。 5、三唑类杀菌剂对霜霉病、疫病等由低等真菌侵染造成的病害无效。

三唑类农药杀菌剂的优缺点

三唑类农药杀菌剂杀菌广谱—-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的许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对卵菌类无活性;高效—-药效高、用药量减少、仅为福美类和代森类农药杀菌剂的1/10-1/5;持效期长—-叶面15-20天,种子处理80天左右,土壤处理100天,均比一般农药杀菌剂长,且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延长;内吸输导性好,吸收速度快,施药2小时后三唑酮被吸收的量已能抑制白粉菌的生长;具有强的预防保护作用,较好的治疗作用,熏蒸和铲除作用。 (1)三唑酮: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锈病、黑穗病有特效。三唑酮是高效、持效期长的内吸性强的农药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铲除、熏蒸作用,作用机理: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 (2)戊唑醇:三唑类杀菌剂,内吸性强、在作物体内向顶传导,杀灭作物体内的病菌。作用机理是抑制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可防治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病菌。获取更多农业资讯,植保技术,农资营销故事请百度微农资。 禾谷类作物病害: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小麦白粉病、锈病,玉米丝黑穗病、高粱黑穗病 果树病害: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香蕉叶斑病 (3)腈菌唑:三唑类农药杀菌剂,杀菌谱广,内吸性强,对病害具有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苹果、梨黑星病、苹果和葡萄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麦类的腥黑穗病、散黑穗病、 黄瓜白粉病 植物根系 (4)丙环唑: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具有内吸性,可被作物根、茎、叶吸收,并能在植物体内向顶输导,抑菌谱较宽,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中许多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但对卵菌病害无效。持效期一个月左右。 麦类病害:小麦白粉病、条锈病、颖枯病、大麦叶锈病、网斑病、燕麦冠锈病、小麦全蚀病。获取更多农业资讯,植保技术,农资营销故事请百度微农资。 果树病害:葡萄白粉病、炭疽病蔬菜病害:瓜类白粉病、菜豆锈病、番茄白粉病、韭菜锈病、辣椒褐斑病、叶枯病

三唑类杀菌剂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l) 防治麦类白粉病用药适期在茎叶零星发病至病害上升期, 或上部三叶发病率达30%~50%时开始喷药,每亩月12、5%乳油17m1 (有效成分2、13g),对水常量喷雾。 (2) 防治麦类黑穗病每l00kg种子用12、5%乳油300~30Oml (有效成分25~37、5g) 拌种。先将袢种所需得药量加水调成药浆,调成药浆得量为种子重量得1.5%,拌种均匀后再播种。 (3) 防治麦类锈病用药适期在麦类锈病盛发前, 每亩用12、5%乳油33、3~50ml (有效成分4、16~6、25g),对水常量喷雾或低容量喷雾。 (4)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每l00kg 玉米种子用12、5%乳油320~480ml (有效成分40~60g) 拌种。先将拌种所需得药量加水调成药浆,调成药浆得量为种子重量得1,5%,拌种均匀后再播种。 己唑醇 制剂OL 、SC 、SG。分析方法GLC 或HPLC。 作用机理与特点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破坏与阻止病菌得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得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具有内吸、保护与治疗活性。应用 适宜作物与安全性果树如苹果、葡萄、香蕉,蔬菜(瓜果、辣椒等),花生,咖啡,禾谷类作物与观赏植物等。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对环境、作物安全,·但有时对某些苹果品种有药害。 防治对象能有效地防治子囊菌、担子菌与半知菌所致病害,尤其就是对担子菌纲与子囊菌纲引起得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黑星病、褐斑病、炭疽病等有优异得保护与铲除作用。 使用方法茎叶喷雾,使用剂量通常为15~250g(a、i、)/hm2 。以10~20mg/L喷雾,能有效地防治苹果白粉病,苹果黑星病,葡萄白粉病;以20~50mg(a、i、)/L 喷雾,可有效防治咖啡锈病或以30g(a、i、)/hm2防治咖啡锈病,效果优于三唑酮[250g(a、i、)/hm2];以20-50g(a、i、)/hm2 可防治花生褐斑病;以15~20mg(a、i、)/L可防治葡萄白粉病与黑腐病 丙硫菌唑 剂型为了预防抗性得发生, 适应特殊得作物与防治不同得病害之需要, 拜耳公司目前正在开发并登记丙硫菌唑单剂以及与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得混合制剂, 除与叶而内吸性strobin类尕菌剂氟嘧菌酯混配外,还可与戊唑醇、肟菌酯、螺环菌胺等进行复配。 作用机理与特点丙硫菌唑得作用机理就是抑制真菌中甾醇得前体一一羊毛甾醇或24-亚甲基二氢芈毛醉l4 位上得脱甲基化作用,即脱甲基化抑制剂(DMIs)。不仅具有很好得内吸活性, 优异得保护、治疗与铲除活性, 且持效期长。通过大量得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硫菌唑对作物不仅具有良好得安全性, 防病治病效

三唑类杀菌剂品种简介

氟环唑 制剂 SC 、SE。 作用机理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 应用 适宜作物禾谷类作物、糖用甜菜、花生、油菜、草坪、咖啡、水稻及果树等。对作物安全性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防治对象立枯病、白粉病、眼纹病等十多种病害。

使用方法广谱杀菌剂。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其对一系列禾谷类作物病害如立枯病、白粉病、眼纹病等十多种病害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并能防治糖用甜菜、花生、油菜、草坪、咖啡、水稻及果树等中的病害。其不仅具有很好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而且具有内吸和较佳的残留活性,使用剂量通常为75~125g(a.i.)/hm2。喷雾处理。 氟喹唑 制剂 SE 、SC 、WG、WP 。 分析方法 GLC或HPLC 。 作用机理与特点主要作用机理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具有内吸性、保护和治疗活性。 应用 适宜作物小麦、大麦、水稻、甜菜、油菜、豆科作物、蔬菜、葡萄和苹果等。 对作物安全性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防治对象防治由担子菌纲、半知菌类和子囊菌纲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如可有效的防治苹果上的主要病害如苹果黑星病和苹果白粉病,对以下病原菌如白粉病菌、链核盘菌、尾孢霉属、茎点霉属、壳针孢属、埋核盘菌属、柄锈菌属、驼孢锈菌属和核盘茵属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方法氟喹唑具有保护、治疗及内吸活性。主要用于茎叶喷雾,使用剂量为125~375g(a.i.)/hm2(蔬菜),125~190g(a.i. )/hm2(禾谷类等大田作物),4~8g(a.i.)/hm2(果树)。 苯醚甲环唑 制剂 DS、EC 、FS 、SC 、WG如3%悬浮种衣剂、10%水分散颗粒剂。 分析方法 OLC 或HPLC 。 作用机理苯醚甲环唑具有保护、治疗和内吸活性,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抑制细胞壁甾醇的生物合成,阻止真菌的生长。杀菌谱广,叶面处理或种子处理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保证品质。 应用 适宣作物与安全性番茄、甜菜、香蕉、禾谷类作物、水稻、大豆、园艺作物及各种蔬莱等.对小麦、大麦进行茎叶(小麦株高24~42cm)处理时,有时叶片会出现变色现象,但不会影响产量。 防治对象对子囊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包括链格孢属、壳二抱属、尾孢霉属、刺盘抱属、球座菌属、茎点霉属、柱隔孢属、壳针孢属、黑星菌属在内的半知菌,白粉菌科,锈菌目和某些种传病原茵有持久的保护和治疗活性,同时对甜菜褐斑病,小麦颖枯病、叶枯病、锈病和由几种致病菌引起的霉病,苹果

三唑类杀菌剂

目前我国开发和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的种类、作用特点和应用价值 摘要:三唑类杀菌剂是目前研究和应用中比较热点的一类杀菌剂,本文就目前三唑类杀菌剂在我国开发和使用情况及其种类、作用特点和应用价值做了简要概括。 关键词:三唑类杀菌剂种类作用特点应用价值 一、引言 1、三唑类杀菌剂的发展史 三唑类衍生物作为杀菌剂已有悠久的历史,迄今为止已有众多的三唑类药物用于临床医药杀菌剂、农业应用杀菌剂等。三唑类杀菌剂是指含有三氮唑的化合物。作为农药杀菌剂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类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类高效杀菌剂。 20世纪60年代中期,荷兰Philiph-Dupher公司开发出第一个1,2,4一三唑类杀菌剂—威菌灵,三唑类杀菌剂的相关研究受到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德国拜耳公司(Bayer)和比利时Janssen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报道了1一取代唑类衍生物的杀菌活性。20世纪70年代,三唑类化合物的高效杀菌活性引起国际农药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拜耳公司研究人员发现,发现N-甲基碳上的取代基团可广泛地被其他基团所取代,而其生物活性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人们通过取代基团的变换(如苯基可以被五元或六元杂环、各类型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烷基、酯、酮等官能团或桥苄基所取代),合成并筛选出一批具有杀菌活性的三唑类化合物。其中包括活性很高的三唑基——O-,N-乙缩醛类化合物。后来又开发了内吸性杀菌剂三唑酮、三唑醇等。 迄今为止,已开发的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有三唑类、苯并唑唑类、嘧啶类、唑唑类、吗啉类等,其中最重要的内吸性杀菌剂是三唑类化合物。已经问世并商品化的三唑类化合物有拜耳公司的氟三唑、三唑酮、三唑醇,Jenssen公司的乙环唑、丙环唑,英国CIC公司的多效唑(PP33)、苄氯三唑醇等。九十年代初期研发的戊唑醇,最近研发出来的四氟醚唑、羟菌唑、丙硫菌唑、氟硅唑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 2、三唑类杀菌剂的应用领域 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使菌体细胞膜功能受到破坏,因而抑制或干扰菌体附着胞及吸器的发育、菌丝和孢子的形成。史建荣等(1992)研究表明,三唑类杀菌剂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致使膜渗漏加剧,从而降低病原菌致病力。故该类杀菌剂又称作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rgosterol Biosynthesis Inhibitors,EBIs)。 甾醇类化合物是生物维持生命及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在真菌和细菌中,主要是合成麦角甾醇,它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对细胞膜的渗透性起重要作用。其生物合成以乙酰CoA 为先导化合物,经火落酸、鲨烯、羊毛甾醇变为麦角甾醇。羊毛甾醇在24位甲基化、14位和4位的脱甲基化,其后甾醇核和侧链上的双键发生移动后,变为麦角甾醇。由于依赖于细胞色素P-450的氧化酶系统,14位的a-甲基为羟甲基,然后变为甲酰基,以甲酸形成脱离,接着14位的双键饱和。 三唑类杀菌剂中的活性基团为三唑环。三唑环对菌产生活性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能够进入到菌里面去,和菌中的铁卟啉的中心铁原子实行原子配位来阻碍铁卟啉铁氧络合物的形成,抑制麦角幽醇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三唑类化合物的含氮杂环部分的氮原子与细胞色素P-450的铁离子结合,显示抗菌活性和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R.Gadners以酵母和鼠肝均浆为酶,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尤其抑制甾醇生物合成的脱甲基化反应,此时明显地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接着T.E.Wiggins用鼠肝微粒件和酵母细胞色素P-450研究了三唑类化合物作为生长调节剂阻碍植物中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在抑制生长的同时,有抗菌活性。研究表明:有关化合物与细胞色素P-450的结合性,化合物与细胞色素

常见三唑类杀菌剂

常见的三唑类农药简介 一、三唑酮 简介三唑酮是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被植物各个部分吸收后能在植物体内传导。 作用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是主要是抑制菌体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三唑酮在某些病菌体内活性很强,但离体活性较差,对白粉病、锈病具有预防、治疗、铲除和熏蒸作用。对多种作物病害如小麦云纹病、叶枯病、玉米圆斑病、黑穗病、凤梨黑腐病均有效果。 使用方法:可以适用于茎叶喷雾、处理种子、消毒土壤等多种方法,对鱼类和鸟类安全,对天敌和蜜蜂无害。 二、戊唑醇 戊唑醇杀菌性能与三唑酮相似,杀菌广谱,用量低并具有较强的内吸性。 应用: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内吸性,用于处理种子,可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也可在作物内向顶传导,杀灭作物内的病菌;用于全叶喷雾,可杀灭叶片表面和内部的病菌。 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病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与三唑酮类似,其生物活性比三唑酮和三唑醇高,使用表现为用药量低。 三、腈菌唑

是一种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杀菌广谱,内吸性强,对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以喷洒,也可用于处理种子。 作用机理为抑制病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 四、丙环唑 是一种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内吸性杀菌剂,可被植物根茎叶吸收,并很快的在作物体内向上传导。 丙环唑可以防治由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特别是对小麦根腐病、白粉病、水稻恶苗病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卵菌病无效。 五、氟硅唑 氟硅唑是三唑类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渗透性强,其作用机理是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

含1,2,4-三氮唑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含1,2,4-三氮唑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许良忠, 李惠静, 张书圣, XU Liang-zhong, LI Hui-jing, ZHANG Shu-sheng 作者单位:青岛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青岛,266042 刊名: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DAO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OLOGY 年,卷(期):2000,21(3) 被引用次数:6次 参考文献(32条) 1.Martin H查看详情 1932 2.Masson E J查看详情 1987 3.Waibel P E查看详情 1955 4.Zwing G Analytical Methods for Pesticides 1952(03) 5.Aharonson N;Ben-Aziz查看详情 1973 6.Erwin D C查看详情 1968 7.Wood J S Anal Methods Pestic 1976(08) 8.Chiba M;Chemiak E A查看详情 1978 9.杨华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分子设计的研究进展 1996(01) 10.李煜永多效唑新合成方法的研究 1994(04) 11.Klaus Lurssen查看详情 1987 12.Funaki Y查看详情 1979(02) 13.杜英娟国外杀菌剂的发展近况 1989(01) 14.Eto M Organic and Bioligical Chemistry:Organophosphorus Pesticicles 1974 15.Fest C The Chemistry of Organo Phosphorus 1973 16.程华N-取代唑类杀菌剂的化学 1984(03) 17.张玉菊N-取代唑类杀菌剂的化学结构及合成展望 1986(05) 18.张育苍具生物活性的有机硅化合物-含硅的三唑类杀菌剂 1988(03) 19.Godefroi E F查看详情 1969 20.Baldwin B C;Wiggins T E查看详情 1984(02) 21.Yuji Funaki查看详情 1984(09) 22.Kelley R. D;Jones A L查看详情 1981 23.Gestel T V查看详情 1981 24.高骏侠唑类内吸性杀菌剂的合成方法 1988(03) 25.Specht W查看详情 1977 26.刘长令国外农药开发现状与中间体需求 1996(10) 27.王洁手性农药的前景 1996(04) 28.Kollar W查看详情 1987 29.王洁新型不对称还原剂的开发与应用 1990(12) 30.李煜永除草剂地乐胺的毒性研究 1990(01) 31.王笃佑农药多残留系统分析(I)-农药多残留系统分析的进展 1985(05)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化学结构上共同特点是主链上含有羟基(酮基)、取代苯基和1,2,4-三唑基团化合物。三唑类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等特点,兼具保护、治疗、铲除和熏蒸作用。 三唑类杀菌剂种类很多,国内推广使用的有20多种。三唑酮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内第一个商品化的三唑类杀菌剂。同时七十年代还开发了三唑醇。八十年代后又开发出了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氰菌唑、丙环唑、氟硅唑、苯醚甲环唑等一系列三唑类药剂。目前,国外一些化学公司还研发了氟醚唑、羟菌唑、环菌唑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这些新近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从消费量来看,戊唑醇、丙环唑和三唑酮因为在大田作物上广泛使用,是中国消费量最大的三种三唑类杀菌剂,原药总消费量占整个三唑类杀菌剂80%以上。 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特点 三唑类杀菌剂对于病菌的防治效果较好,其作用机理又是什么,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三唑类杀菌剂的抑菌特点是在植物体内抑制病菌的附着胞、吸器的正常发育,使菌丝生长、孢子的形成受阻。因此,此类杀菌剂对几乎所有的真菌性病害有效,但对卵菌类病原菌无效,因卵菌类病菌的菌丝体无隔膜,不能使它受抑制。 三唑类杀菌剂就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喷施药液在作物上,很快即被吸收,一般经2小时,作物吸收的药量已能抑制白粉病菌的生长。植物的根能吸收三唑酮、三唑醇等并向上传导到地上部分,利用这一特点,三唑类药剂常用作种衣剂。叶面喷施后,可从已受药部位向叶尖端输导,叶鞘受药,能向叶部输导。但是叶尖受药向下输导则很少。输导仅限于在同一张叶片,不能转移到其他叶片。 三唑类药剂一般叶面喷施,受药植物的药效可持续15-20天,种子处理后植株持效期达60天,土壤药剂处理,其持效期可高达100天,因此三唑类药剂常作为种衣剂或穴施、灌根用药。而且研究表明,药效的持效期与使用药量的多少有关,用量较少时,持效期也将相应变短。三唑类杀菌剂和其他内吸性的杀菌剂面临的问题一样,就是植物的抗药性会迅速提高,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合理用药。 合理使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药害的发生 上面我们提到,三唑类药剂具有杀菌广谱的特点,对于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对霜霉病、疫病等卵菌病害和细菌性病害无效果。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

常用杀菌剂特点总结

广谱;霜霉病菌、晚疫病菌及炭疽病菌等;发病初期用药,持效期较短;瓜类猝倒病、立枯病、角斑病、枯萎病、炭疽病、霜霉病等多种病害; 代森锰锌 瓜类的炭疽病、疫病、霜霉病、叶斑病、黑点病等;高温避免用药;雨后不必补喷; 甲基硫菌灵 广谱;保护和治疗;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褐斑病、叶霉病等;灌根,防治枯萎病;可与石硫合剂等碱性农药混用,但不能与含铜制剂混用,或前后紧接使用,也不能长期单独使用;收获前14天停止使用;甘薯、桃;水稻于幼穗形成期至孕穗期喷雾可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等;油菜在盛花期喷雾可防治菌核病;大豆结荚期喷雾防治灰斑病; 百菌清 广谱;具预防作用,没有内吸传导作用;不易受雨水冲刷,残效期长;番茄、蘑菇、草莓、茶树、桃、烟草,对某些苹果、葡萄品种有药害;防洽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及灰霉病在封行前;防治葡萄炭疽病、白粉病、果腐病在开花后2周开始喷药;防治桃褐腐病、疮痂病在孕蕾阶段和落花时,祧穿孔病通常在落花时;防治草莓灰霉病、叶枯病、叶焦病及白粉病通常在开花初期、中期及未期各喷药1次; 甲霜灵 具上下传导,保护和治疗;残效期10~14天;瓜类霜霉菌、疫霉菌和腐霉菌; 多菌灵 广谱,保护和治疗;对许多子囊菌和半知菌都有效,防治瓜类枯萎病、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霜霉病,叶斑病等;桃、烟草、番茄;麦类在始花期喷雾防治赤霉病;幼穗形成期至孕穗期喷药可防治纹枯病; 腐霉利 保护和治疗;持效期长,且能阻止病斑发展;叶、根内吸;对葡萄孢属和核盘菌属所引起的病害有特效,如在高湿低温条件下发生的灰霉病、菌核病和对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具抗性的病原菌有特效;不宜与有机磷农药混配;在幼苗、弱苗、高温、高湿条件下喷洒,要注意施药浓度,避免药害产生;草莓、桃和樱桃; 异菌脲 广谱,触杀型,保护和治疗,根部吸收起治疗作用;葡萄孢菌、念珠菌、核盘菌、交链孢菌等引起的病害,特别为防治灰霉病、菌核病、早疫病的特效药;樱桃、桃、李;防治葡萄灰霉病可在葡萄花托脱落、葡萄串停止生长、开始成熟和收获前20d各施1次;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苹果春梢生长期初发病的开始喷药;核果类(杏、樱桃、桃、李等)花腐病、灰星病、灰霉病、花腐病于果树始花期和盛花期各喷l次药; 氟硅唑 广谱、内吸性三唑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所引起的病害均有特效;持效期约7d;在多变的气候条件和防治病害有效剂量下,没有药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