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初二上物理知识点

教科版初二上物理知识点

教科版初二上物理知识点
教科版初二上物理知识点

初二(上)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教科版)

威远县小河镇中心学校李伟(编写)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2、实验器材:

测时间的工具(秒表、钟、手表);

测长度的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测质量的工具(实验室用天平、生活中杆秤、案秤、磅秤、电子称);

测温度的工具(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测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测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

3、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4、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长度国际制单位:米(m)

长度其他单位:

千米(Km)1000 米(m)10 分米(dm)10 毫米(mm)1000 微米(μm)1000 纳米(n m)10 埃(A)

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um=109nm

时间测量

测时间的工具:秒表国际制单位:秒(S)

时间其他单位:小时(h)60 分(min)60 秒(s)1000毫秒(ms)1000微秒(us)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us

5、正确使用刻度尺方法:

(1)使用刻度尺前三观察(观察量程、分度值、0刻度线是否磨损)

(2)刻度尺要放正、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4)正确记录结果(数字和单位)或(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是无法避免的,可以减小误差;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7、减小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选用更精确的仪器测量(3)选用更科学的方法测量。

8、长度测量的其他方法:累积法、平移法、替代法

9、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10、控制变量法: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

11、不同的仪器有不同的量程和分度值,这是选择仪器的依据。量程太小测不出值还可能损坏仪器;量程太大,分度值一般也大,误差也比较大。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第一节:认识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简称运动。

2、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静止是相对的

3、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电子(带负电)和原子核(带正电)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4、

5、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有原子核,核外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类似太阳系)

6、分子动理论:(1)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2 ) 分子之间存在有空隙 (3)分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补充:(1)扩散: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2)扩散现象主要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其此还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间距(间隙)。

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气体之间、液体之间、固体之间,扩散现象之所以能发生。

例如:闻到的花香和各种味道 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 (分子运动肉眼是看不见的。)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运动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参照物:事先被选作为标准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即(除被研究物体外)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可以是运动的。为了研究方便一般选取静止的物体或地面为参照物。(如果没有说明参照物时,一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3、物体的运动情况取决于: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情况也不同。

相对静止条件: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完全一样。

例、地球同步卫星,相对地球它是 ,相对太阳它是 。小鸟在空中飞翔,小鸟是 ,参照物是 。

第三节:运动的速度

1、生活中如何比较快慢:

(1)在相同时间内,看谁跑的路程远,谁跑得快。

(2)在相同路程,看谁跑完所用时间短,谁跑的快。

2、速度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1秒)所通过路程的多少。

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v=t s ,变形公式 s=vt , t=v

s

国际单位:m/s , 常用单位km/h , 换算关系 1m/s=3.6km/h

对公式v=t

s 的理解: (1)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由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决定。

(2)不能说成: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3)正确的说法:当时间一定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当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3、直线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物体在任何时刻或任何位置或路段,速度都是一样的) 注:第几秒内指的是1秒钟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用v=总

总t s 计算。 注:平均速度指的是某一段时间或每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相对速度:两个都在运动的物体,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速度。①方向相同时,相对速度v=v 1-v 2;②方向相反时,相对速度v=v 1+v 2

例: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10秒中运动了100米,那么它的速度是 ,它第3秒内的速度是 ,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 。

第四节 能量

1、能量:(单位:焦耳 符号J )

(1)定于:一个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简称“能”)

(2)能量与功的关系:

①物体对别的物体做功越多,说明它具有的能力越大,反之它具有的能量越小。

②能量是反映物体做功本领强弱,能量越多做功本领越强。

2.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mv 2/2)

理解:①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②动能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和质量有关。

a.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b.当物体的运动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C.当物体的质量一定时,运动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3、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mgh=Gh )

(2)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高度有关。

①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②当物体的质量一定时,被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③当物体的举得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程度有关;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4、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包括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三种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

5、能的各种形式:动能、势能、机械能、电能、热能、内能、光能、化学能、太阳能、核能等这些能可以相互转化。

电动机: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灯: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植物的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自由下落的石头(下坡的汽车):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第三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与传播(掌握)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传播没有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V固>V液>V气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回声产生的条件: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

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条件: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或声源离障碍物17米以上。

回声的应用:测距离;增强原声。

第二节、乐音及三个特征(掌握)

1、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悦耳动听的声音。

2、乐音及三个特征: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频率: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单位:赫兹(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强弱)。

响度大小用:分贝(dB)表示

响度与发生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反之越弱。

响度与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强,反之越弱。

响度与声音分散程度有关:声音月分散,响度越弱,反之响度越强。

振幅: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3)、音色:又叫音品,音色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等。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例子:(1)弦的粗细和松紧影响:音调(2)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影响:响度

(3)医生用的听诊器作用:减小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4)声音越尖锐说明:音调高,声音越低沉说明:音调越低

(5)用不同力将纸片在梳子上划过:影响的是响度

用不同速度将纸片在梳子上划过:影响的是音调

例:电视机上装有音量控制旋钮,开大音量的目的是()

A、提高音调

B、增大响度

C、改善音色

D、上述三种都有可能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注:乐音与噪声无绝对界限,乐音也可以变成噪声。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减弱噪声的方法:(三个环节:消声、隔声、吸声)

(1)在声源处减弱(比如安装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比如安装隔音玻璃、在公路旁修隔音墙、植树等)

(3)在人耳处减弱(比如带耳塞)。

5、共鸣的条件:两个物体的频率相同

五、声的利用

1、人耳的听觉范围:频率20Hz~20000Hz

2、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特点及应用:(1)频率高:超声波雷达(声呐)——军事、航天航海

(2)穿透能力强:医院B超诊断仪、超声金属探伤仪

(3)破碎能力强:超声波碎结石超声波消毒

3、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主要来源: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原子弹、氢弹等核爆炸。特点: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破坏力特强。

应用:预防自然灾害,军事探测等

要防止次生的产生危害:,远离次声源。

4、次声和超声都属于声音,传播都需要介质。我们还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宝石等不是光源)

2、光传播的路径: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有:影子的形成、影子游戏、月食、日食、小孔成象、日晷仪、激光准直

4、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C=3×108m/s=3×105km/s。

光在空气传播速度也为3X108m/s

光年、纳米都是长度单位

第二节: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镜面发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平静的水面、平板玻璃、平滑的金属面

⑴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等大、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肉眼也能看到)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只有肉眼才能看到,不能在光屏呈现)

实验注意:(1)A、B两支蜡烛要等大(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2)像应该用点燃的蜡烛那一侧观察

(3)为什么用玻璃代替平面镜:便于观察到像的位置。

(4)为什么我们会观察到2个像:因为玻璃有两个面,两个面都要成像

光反射现象:平镜子成像、水面的各种倒影、月光下的水坑、潜望镜

第三节: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光的反射规律与折射规律的异同点:

光折射现象:水中的筷子、水中的鱼、、海市蜃楼、彩虹、

初升的太阳、看到水确实存在的物体

二、凸透镜

1、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2、凸透镜定义:中间较厚,边缘薄(放大镜、照相机、

望远镜的基本元件)甲图

作用: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3、凹透镜定义:中间较薄,边缘较厚(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乙图

4、几个概念:

光心(O):透镜的中心。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用虚线表示)简称光轴或主轴

焦点(F):平行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

折射后会聚在

主光轴上的一点。(凸透镜的两侧各一个实焦点)

物距(u):物体到光心的距离

像距(v):像到光心的距离

焦距(f):焦到光心的距离

5、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法:

(1)、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2)、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方向不变。(3)、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6、凸透镜成像特点: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距v 典型应用倒、正大、小虚、实

u=∞点v=f 测焦距

u>2f 倒立缩小实像f

u=2f 倒立等大实像v=2f 望远镜

f2f 幻灯机

u=f 不成像v=∞探照灯

uu 放大镜

口诀:一焦分实虚,二焦分大小,物进则像退,像退则像大

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像物同侧为虚,异侧为实。

凸透镜成像实验注意: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结构:

晶状体:相当凸透镜视网膜:相当光屏

2、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实象

3、近视眼:特点:将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原因:看远处时晶状体比正常眼厚,光偏折过度

矫正:近视镜(凹透镜)作用:使光进入眼睛前

发散一些

4、远视眼:特点:将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原因:看近处时晶状体比正常眼薄,光偏折不足。

矫正:远视镜(凸透镜)

作用:使光进入眼睛前会聚一些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五、凸透镜的应用

六、走进彩色世界

1、太阳光(白光)经过三棱镜分解出从上而下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如上面7种颜色光)

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如:白光、灯光、太阳光)

3、三基色(光):红、绿、蓝

三原色(颜料):红、黄、蓝

暖色:黄、橙、红冷色:绿、蓝、紫

4、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色光的颜色决定。透明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颜色决定。白色能反色所有色光,黑色能吸收所有色光。

第五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摄氏度(℃)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量程分度值所用液体

温度计-20℃~110℃1℃银煤油(红)

寒暑表-30℃~50℃1℃水酒精(红)

体温计35℃~42℃0.1℃水银

体温计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时先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各种金属、食

盐、明矾、奈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塑料

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熔化特点:(1)不断的吸热(2)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2、晶体熔化图像:图4

(1)AB段物质处于固态,表示晶体吸热升温过程。

(2)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表示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CD段物质处于液态,表示液体吸热升温过程。

(4)B点表示物质达到熔化温度,但没有开始熔化,物质完全处于固态;C点表示晶体刚好

完全熔化,物质处于液态。

3、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异同点

(1)相同点:a、都是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b、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

(2)不同点: a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b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同。如图B,晶体的熔化图象是一条折线,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是一条曲线。如图A

晶体熔化:图B

晶体凝固:图C

非晶体熔化:图A

非晶体凝固:图D

②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凝固图象:图C

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熔化特点:(1)不断的放热(2)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

2、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A、蒸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汽化现象。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B、沸腾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腾特点:(1)不断吸热(2)温度不变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雨、露、雾、“白气”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凝华现象:雪、霜、雾凇、冰花

4、物态变化吸热:熔化、汽化、升华物态变化放热:凝固、液化、凝华

三、物态变化与现代科技

等离子体:由正负带电粒子组成的集合体。它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

超固态:由原子核或中子组成的物质。如: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