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主要国家通史表格

世界主要国家通史表格

世界主要国家通史表格
世界主要国家通史表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图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图: 1)农业:①木石骨器、耒耜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①青铜 ②丝织 ③官营 3)商业:职业商人出现 经济: 3.西周(镐京) 政治: 1)分封制:①含义 ②对象 ③义务 ④等级序列 ⑤作用 2)宗法制:①目的 ②核心 ③大小宗 ④作用 3)礼乐制:①作用 4)三者关系: 一:夏商西周 1.夏:公元前2070年,国家,公共权力,阳城 2.商:神权色彩,占卜,甲骨文,殷 总体特征 二:春 秋 战 国 洛 邑 经济: 1.农业:1)工具:铁犁牛耕 2)水利:都江堰 3)土地制度:私有 2.手工业:私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商业:1)私商兴起 2)重农抑商 时 代 特 征 1.思想: 百家争鸣 文 化 : 1)背景: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 2)流派: 3)意义: 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②道家:老子、庄子 ③法家:韩非子 ④墨家:墨子 2.科技:①司南②日食、彗星、《石氏星表》③九九乘法表 3.文艺:①甲骨文②楚辞《离骚》③绘画《人物龙凤图》魏国,李悝 秦国,商鞅 政治: ①背景: ②措施:政治; 经济; 文化 ③结果: ④影响: 1.变革背景: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区别 1)春秋:齐国,管仲 2.改革: 2)战国:

五:魏晋南北朝 1)背景: 1.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治: 2)措施作用:(见表格) 3)影响: 4)成功原因: 前期 后期 经济: 1.农业:1)水利:翻车2)土地制度:均田制3)税收:租调制 2.手工业:1)灌钢法2)白瓷 文化: 1.思想:佛道思想冲击着儒学:1)原因2)内容3)作用 2.科技: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3.艺术:1)东晋,书圣,王羲之 2)东晋,“以形写神”,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时 代 特 征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抗日战争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抗日战争】 【目录】 第五章,1900-1945年间世界痛苦转型 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和日本逐步扩大侵华。①原因。②侵华。 2.中国政局的变化。①国民党。②中共。③民主党派。④人民。 3.中日全面战争和国共合作抗日。①全面战争爆发。②正面战场。③敌后战场。④国际战场。⑤日本的殖民统治。⑥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⑦民主党派争取民主的斗争*。⑧国民政府继续抗日和提高国际地位的努力。1】参与反法西斯同盟。2】废除不平等条约。3】中国军队出国作战。4】参加国际会议。⑩抗战胜利意义。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局部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就开始了,所以,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最早。日本侵华有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1931年是东北,1932年进攻上海是掩护占领东北,1933年是热河,1935年是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是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全面抗战的开始。一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都是积极抗战的,此后就是保存实力。但是,在国际上争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努力加强了,参加开罗会议是一个高潮。豫湘桂战役的惨败,使国民政府在国际国内的声望大幅降低。中共的敌后抗战主要是发动农民参加抗日,扩大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扩大中共控制的势力范围,把日军孤立在城镇据点,随时准备反攻。国共合作领导抗日,发动了全国人民参加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实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敌。同时,参加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世界人民支援下,取得了抗战的完全胜利。 1.九一八事变和日本逐步扩大侵华。 ①原因。 1】军国主义传统。 2】称霸世界计划——大陆政策。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田中奏折”),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3】大危机打击沉重,转移国内矛盾,国内市场狭小,转嫁危机。 4】中国内战,造成东北空虚。 5】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为标志。政策:独裁;扩军备战;《基本国策纲要》。建立原因:封建性军事性传统;对华盛顿体系不满;经济危机打击沉重;军部法西斯势力推动——九一八事变、二二六兵变。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

中国历史一般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部分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被称为民主革命时期。 (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主革命时期按照领导阶级的不同及完成的任务不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注: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在中国历史中一般指1840-191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但领导阶级不仅有资产阶级,还有农民阶级的加入。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性的民主革命。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一时期是指1919-194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实质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概讲(二轮复习必备)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史实要点]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 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2.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 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 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 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解题探究] (2013·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 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解题思路] 审材料材料大意是推崇、强调家庭成员间“孝悌”、“伦理等级观念”。

中国古代史表格

中国古代史 朝代更替建立时间 开国皇帝 政治经济文化原始社会距今一万年前后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炎黄传说 夏朝前21世纪 夏启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灌溉农业二里头文化遗址 商朝前16世纪 商汤方国联盟青铜器、甲骨文(商朝 的历史是信史) 西周前1046 周武王 封邦建国体制礼乐制度 东周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 封邦建国体制向中央集 权大一统体制的转型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铁制农具 和犁耕技 术 百家争鸣 秦朝前221—前206 秦始皇中央集权体制创立 中央:三公; 地方:郡县制 统一货 币、度量 衡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西汉前202 汉高祖刘邦郡县与封国并行制 布衣将相之局 文景之治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农耕经济 为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丝绸之路 东汉公元25,汉光武帝 刘秀柔道政策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文教治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方经济 得到进一 步开发 民族融合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三省六部制农耕经济 为主科举制 唐朝618年 唐高祖李渊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文成公主嫁往吐蕃 丝绸之路的全盛 遣唐使 北宋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北宋、辽、西夏并立 文官体制 经济重心 完成南 移,海上 丝绸之路 兴起 北宋完善科举制 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 火药武器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南宋1127 宋高宗赵构 靖康之变—南宋建立 元朝1271 忽必烈行省制度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农耕经济 为主 《马可·波罗行纪》 明朝1368 明太祖朱元璋内阁制度 厂卫机构 朝贡贸易 葡萄牙人 占据澳门 早期西学东渐 清朝1636 皇太极1644年清军入关 军机处,巩固多民族国家 逐渐走上 闭关锁国 《四库全书》 文字狱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世界近代、中国近代史)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 (必修+选修1) 表5: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 晚清时期 一、阶段特征 晚清时期(1840~1912年):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此时,没落的清王朝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走向衰亡。 (1)政治领域:①1840~1900年伴随着外国列强对华所进行的一系列侵略活动,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②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军民展开勇敢的反侵略斗争和进行各种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③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兴起救亡运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经济领域:①鸦片战争,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的农业文明遭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严重冲击。外国列强凭借取得的政治、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出现新的经济成分:外来资本主义、洋务企业(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3)思想领域: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世界.探索新知,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进步思想,《资政新编》)。②19世纪90年代,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成为新思潮主流。③维新改良道路的失败使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社会思潮。 (4)对外关系:“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国被迫开放.清政府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 二、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夏(前2070-前1600) 政治:禹-家天下(世袭制) 经济:大禹治水(水利建设);青铜出现 商(前1600-前1046) 政治:人牲,宗法制,神权王权相结合 经济:井田制,集体耕作;国有六职,青铜器大发展,陶到瓷过渡开始 文化:甲骨文,金文形成 西周(前1046-前771)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典型特征) 经济: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百工” 文化:诗经(西周到春秋中叶形成) 东周(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476) 经济:人工冶铁;私田出现 战国(前475-前221) 政治:出现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出现 经济: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秦),废井田土地私有, 炼钢和淬火工艺发展,出现铁 犁牛耕,出现商业中心和富商 文化:百家争鸣司南出现具备制作火药原料硫磺硝石知识楚辞 秦(前221-前206) 政治: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皇帝制;朝议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征服百越修灵渠设四郡平西南夷开五尺道北击匈奴收河套筑长城修直道 经济: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文化:小篆形成(李斯)隶书出现 汉(前206-公元25) 政治:汉武帝时-[中朝,十三州部(刺史)]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七国之乱 经济:汉武帝时-[政府垄断盐铁等行业;出现工官;铁业官营制度]牛耕普及(曲柄锄,大镰); 关中井渠;出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丝织品远销罗马;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市有 专门的管理机构 文化:汉武帝-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基本定型; 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创建 太学;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郡国学校; 察举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赋的创作走向全盛:扬雄,司马相如佛教传入;纸的发明 王莽新朝与东汉(25-220) 经济: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一牛挽犁王景治黄河杜 诗创水排出现青瓷器;陶到瓷过渡完成 文化: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蔡伦改良纸草书形成(怀素,张旭)楷书形成 大赋渐少小赋兴起:班固,张衡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宏观概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中国历史年代表表格打印版

古代中国夏商西周(贵族政治)春秋战国 (东周) 秦(官僚政治)汉三国两晋 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 (皇权达顶峰) 政治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天下为公>家天下 出现宗法制 中央集权:开始 出现郡县制 君主专制: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君主专制:汉武帝频繁 更换丞相 设中朝(内朝)选官制:九 品中正制 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 君主专制:二府三司 军事:枢密院 行政:宰相(中书门下) 副宰相(参知政事) 财政:户部、盐铁、度支 君主专制:最高行政机 关:中书省 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 君主专制:明:明太祖 朱元璋:废丞相,权分 六部 明成祖朱棣:设内阁 清:雍正设军机处商:发展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结合) 西周:分封制 对象:姬姓子弟、贵族、功臣 义务:定期朝贡、军赋、力役 任免:可以世袭 宗法制(完备)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①以血缘为纽带②大小宗区别③ 礼乐制④世官制 中央集权:推广郡县制 岭南地区开始归入中央管 辖,西南进入中原版图 中央集权:推恩令 郡国并行制 州刺史制 中央集权:道、州、县中央集权:路、州、县中央集权:行省制:中 书省直辖“腹里” 、 中央集权:开始改土归 流,乾隆完成 清:理藩院 康熙:平定三藩 收复台湾 亲征准噶尔 抗击沙俄 加强蒙藏汉团结 监察体制:御史大夫监察体制:州刺史制 (御史大夫) 监察体制:御史台 (定期视察执法) 监察体制:提点刑狱司 (专职监察刑狱官员) 监察体制:西南地区政 策:土司制 选官制:皇帝任免选官制:察举制 征辟制 选官制:科举制 民族: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 府、羁縻府州 经济农业:刀耕火种农业:出现铁犁 牛耕(私有制) 四川都江堰 关中郑国渠 农业:泰半之赋农业:铁犁牛耕田庄 西汉:曲柄锄、大镰、 二牛抬杠、直辕犁 东汉:耧车、一牛挽犁 关中坎儿井 农业:“闭门 而为生之具 以足” 农业:铁犁牛耕曲辕犁 筒车立井水车 农业:水转翻车农业:风力水车 商周:青铜器(商代司母戊鼎)使用贝 壳做货币 商业: 城市出现“市井” 商业: 明码标价,政府严格管理 商业: 专门管理机构 受时间空间限制 商业: 出现“草市 商业:俞大娘航船 “草市普遍,成为地方商业 中心” 活动范围、时间受官府限制 城市:长安洛阳最繁华 商业:交子 首次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不受官吏直接监管 草市有完善饮食服务设 施 商业: 市商业区繁荣 出现商帮会馆 市镇繁荣 丝织业:人工育蚕丝织业:素纱禅衣(丝 绸之路) 土地:不抑兼并丝织业:棉纺织业黄道 婆①革新纺织工艺② 创造新式纺车③推广 织造技术 丝织业: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 关系) 陶瓷业:原始青瓷陶瓷业:东汉晚期,瓷 器形成(青瓷) 陶瓷业:唐三彩釉下彩绘 海上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丝绸之路(瓷路) 陶瓷业:五大名窑陶瓷业:青花瓷陶瓷业:康熙时期,粉 彩瓷出现 经济政策:工商食管(井田制)经济政策:战国 重农抑商(商鞅 变法) 经济政策:盐铁官营经济政策:闭关锁国 海禁政策 冶铁业:东汉杜诗水排 以煤炭为原料 ”冶铁业:煤作燃料 汉字:甲骨文金文科技:战国司南汉字:小篆隶书(始)汉字:隶书(成熟)汉字:草书文学:文学:文学:元曲关汉卿《窦文学:明:《西游记》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

高三历史通史体例复习讲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 确立】 【目录】 第四章,1800-1900年整体世界逐步形成 四、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1.英国议会改革。①1832年改革。②1867年改革*。③1884年改革*。 2.美国内战* 3.德国统一和确立君主立宪制。①德国统一。②1871年宪法。③1871年宪法评价。 4.俄国1861年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5.日本明治维新*。①背景。②倒幕运动。③明治维新。④1889年宪法。⑤侵略扩张。 ⑥影响。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四、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在英国近代化推动之下,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国家确立和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 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尽管资产阶级代议制维护的仍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并且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但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政治民主,日益健全代议制度,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还扩展到了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①英国:1640-1688年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19世纪三次议会改革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②美国:1775-1783年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制度,1861-1865年内战废除种植园奴隶制。 ③法国:1789-1815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1870年革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制。 ④俄国:1861年改革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1917年二月革命建立共和制度。 ⑤德国:1864-1871年三次王朝战争,1871年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1918年革命建立魏玛共和国。 ⑥日本: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1889年制定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1.英国议会改革。经过1832年、1867年和1886年三次议会制度改革,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还建立了职业警察制度,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①1832年改革。 1】背景。A.工业革命完成,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 B.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推动。 C.第二次改革有宪章运动的推动。 2]改革。1832年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和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

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发展与迟滞并存。 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撞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阶段一明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368~1644年) 1.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1)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 (2)地方: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1)农业:明初制鱼鳞图册以抑制土地兼并;南方出现一年三熟制;发明风力水车。 (2)手工业:南方丝织业鼎盛,苏州、杭州、南京成为著名丝织业中心;官府织造超过前代,民间丝织业生产使用花楼机。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商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帮”出现,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 (4)经济政策: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和“贱商令”,实行“海禁”,外贸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文化 (1)思想:王阳明集心学大成,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科技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适应市民阶层需求的小说兴盛,尤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最为著名。 (4)艺术:文征明以行书著名;徐渭的《牡丹蕉石图》为写意画精品;昆曲盛行。 考法1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典例1] (2017·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中国古代史表格

中国古代史 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制度统一 三代夏商周分封制:子弟和功臣分封予各地。有利 于当时的政治秩序,后来诸侯国之间出 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 权威逐渐削弱 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 利,维护政治关系。“周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 ·金属器具的使用 ·贫富分化的产生 ·城的出现 ·井田制(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公有向私 有过渡的特征) ·青铜器作为礼制的象征 ·文字的成熟 ·礼制的初步形成 ·百家争鸣 孔子:“有教无类”、中庸思想、“德 治”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赏罚; 奖励耕战;“不期修古,不法可常” “事异则备变” ·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奠 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风》社会下层劳动群众 《雅》 《颂》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 礼的乐歌 ·战国时出现最早的指南针司南 春秋 战国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出现民族融合高潮 ·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和铁 制工具 ·水利事业的发展: 都江堰(李冰) 郑国渠(郑国) ·最早的铁器开始出现 帝国时代秦 汉 秦:中央集权制 中央:三公九卿制 丞相:百官之长御史大夫:军 事太尉:监察 (三者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 责。国家大权都集于皇帝身上) 地方: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的重要标志,消除了与中央抗衡 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 政体更为牢固。) 汉:汉武帝时代划分十三个监察区,称 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汉承秦制) 公元前221 年,我国第 一个统一 的中央集 权的封建 国家—— 秦朝建立 汉朝时统 一多民族 国家初步 发展 ·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政策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 巩固君主地位;是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 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 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此后历朝都执行 此政策)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曲柄锄和大镰出现一牛挽犁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 ·王景治理黄河 ·纺织技术相当发达 ·铁业官营制度、盐铁官营制度 ·水力鼓风装置——水排(杜诗) ·市的发展 秦: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秦“焚书坑儒”(对先秦思想文化 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 一场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 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而死气沉 沉,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秦统一文字——小篆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禁绝与儒术相异的学术;文化 的“一统”可成为政治“一统”的根 基 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 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 展;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 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对民族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太学的建立 魏 晋 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 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市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 ·东晋葛洪《抱朴子·仙药》中提到 “火药”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画”的艺术 形式逐渐成熟

中国历史近代史大年事表(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中国历史纪年表(最详细版)

中国历史年表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夏世系 1、禹—— 2、启—— 3、太康—— 4、仲康—— 5、相—— 6、少康—— 7、杼—— 8、槐(芬)—— 9、芒(荒)—— 10、泄(世)—— 11、不降—— 12、扃(局、禺)—— 13、廑—— 14、孔甲—— 15、皋(吴、皋苟)—— 16、发(发惠)——17、桀( 履癸) [夏代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 商世系 1、天乙(汤、武汤、唐、大乙)—— 2、外丙—— 3、仲壬—— 4、太甲(祖甲、太宗)—— 5、沃丁—— 6、太庚—— 7、小甲—— 8、雍己—— 9、太戊—— 10、仲丁—— 11、外壬——12、河单甲—— 13、祖乙—— 14、祖辛—— 15、沃甲——16、祖丁—— 17、南庚—— 18、阳甲—— 19、盘庚—— 20、小辛——21、小乙—— 22、武丁—— 23、祖庚—— 24、祖甲—— 25、廪辛—— 26、康丁—— 27、武乙—— 28、太丁(文丁) —— 29、帝乙——30、帝辛(纣、受) [商(殷)代君主在古籍和甲骨人中被称为王。自汤(天乙)至纣凡十七代,三十传,历六百二十九年。一说商凡二十九王,历四百九十六年。传承制度前期以“兄终弟及”为主,后期以“父死子继”为主。国都屡迁,至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始定都] 西周世系 1、武王(姬姓、名发)—— 2、成王(诵)—— 3、康王(钊)—— 4、昭王(瑕)—— 5、穆王(满)—— 6、共王—— 7、 懿王—— 8、孝王—— 9、夷王—— 10、厉王(胡)——[共和]( 庚申前841年)—— 11、宣王( 甲戌前827年)—— 12、幽王(庚申前781年) [周人原为古老部落,耕牧于渭水流域。始祖弃,被尊为农神,号称后稷。周人几经迁徙,至古公耽父,迁居于周原(今陕蚊椽山县),始以周为国名,臣属于商。古公耽父之子季历为商王太丁所杀;季历子姬昌继立,是为文王。文王统一渭水流域,迁都于丰邑(今陕西沣水西岸),其子姬发率诸侯东征,阵于牧野,歼灭殷商,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传至幽王,为犬戎所灭。自武王至幽王,凡十一代,十二王。西周之积年,存四说:1、自灭殷至国亡公元前257年,2、公元前400余年,3、386年,4、352年。其间,懿王死后,其叔辟方自立,是为孝王。孝王死后,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为王,是为夷王。厉王暴虐,国人流王于淄,由周、召二公执政,号曰“共和行政”。中国历史自共和元年(前841年)始有确切纪年。前此之历史年代,皆为后人所推算。 东周世系 1、平王(辛未前770年)—— 2、桓王(壬戌前719年)—— 3、庄王(乙酉前696年)—— 4、黧王(庚子前681年)—— 5、惠王(乙巳前676年)—— 6、襄王(庚午前651年)—— 7、顷王(癸卯前618年)—— 8、匡王(己酉前612年)—— 9、定王(乙卯前606年)—— 10、简王(丙子前585年)—— 11、灵王(庚寅前571年)—— 12、景王(丁巳前544年)—— 13、悼王(辛巳前520年)—— 14、敬王(壬午前519年)—— 15、元王(丙寅前475年)—— 16、贞定王(癸酉前468年)—— 17、哀王(庚子前441年)—— 18、思王(庚子前441年)—— 19、考王(辛丑前440年)—— 20、威烈王(丙辰前425年)—— 21、安王(庚辰前401年)—— 22、烈王(丙午前375年)——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 (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 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制的强盛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