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向共和》背后的真实历史人物

《走向共和》背后的真实历史人物

《走向共和》背后的真实历史人物
《走向共和》背后的真实历史人物

《走向共和》背后的历史真实

主要人物

慈禧太后(1835—1908),又称西太后。1851年选为秀女,次年入宫,封兰贵人。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晋懿贵妃。载淳继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执行妥协政策。1898年反对戊戌变法,发动宫廷政变。1908年立溥仪为帝,自为太皇太后,次日病死。

光绪帝(1871—1908),醇亲王之子。1875年登基,继位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98年宣布变法,起用维新人才,发布诏书。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将其幽禁。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被慈禧挟持逃往西安,从此不问政事。1908年死于赢台涵元殿。

隆裕太后(1868—1913),慈禧太后侄女,1889年被立为光绪皇帝皇后。1908年光绪帝驾崩,尊为皇太后。袭慈禧以行“垂帘听政”,并立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12年她被迫宣布清帝退位。

溥仪(1906—1967),清代最后一个皇帝,辛亥革命爆发后退位。1917年复辟帝制,12天后二次退位。1924年,废帝号,出皇宫。1931年充当满洲国傀儡,1945年被苏军俘获,后移交中国政府。1959

年获特赦。

张之洞(1837—1909),直隶(今河北)南皮人,清末洋务派首领。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法,战后兴办洋务。1889年调湖广总督,是“洋务派”后期代表人物。中日甲午战争中为主战派,1898年撰文攻击维新思想,1900年力主镇压义和团运动。1906年授军机大臣,19

08年督办粤汉及川汉铁路。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主帅,洋务派首领。1853年在皖北举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65年署两江总督,又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与金陵机器局。1870年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创立北洋水师学堂,建立北洋海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1年受命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奕(1838—1918),1884年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94年进封庆亲王。1900年与李鸿章同任全权大臣,与八国联军议和。1903年升任军机大臣,武昌起义后,派兵镇压起义军。1912年清帝退位后,携

巨资避居天津。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清末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1888年上书皇帝,请求变法,未达。1895年同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要求

光绪帝拒和、迁都、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戊戌政变后逃往日本,并攻击革命,反对民主共和。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活动。五四运动后,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运动,1927年病故于青岛。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弟子。1898年入京,参与组织保国会,协同康有为进行变法活动,时人合称“康梁”。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反对民族革命,主张君主立宪。1915年袁氏复辟帝制,反对帝制。1920年回国,曾先后任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等校教授。

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河南项城人。188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朝交涉通商大臣。1898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使“百日维新”夭折。1899年,率军镇压义和团运动。1901年袁世凯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1909年,袁世凯被削职回到原籍。武昌起义后被清政府重新起用,担任内阁总理大臣。1912年,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1913年,派人暗杀宋教仁,镇压了“二次革命”,逼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915年,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同年12月,袁世凯自行称帝,复辟封建帝制。1916年,在蔡锷的护国军和孙中山的“讨袁军”的打击下,他被迫取消帝制。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是近代资产阶级著名革命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长期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深感帝国主义的欺凌和中国社会的腐败,萌发爱国救亡思想。1894年,他上书李鸿章,提倡发展农工商业,遭拒绝后投身革命,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895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的政治主张。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继续在日本和美国从事革命活动。1905年,他创立“中国同盟会”,被选举为总理。随后制定革命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06———1911年间,他领导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12月,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1月1日宣布建立中华民国。后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创立“中华革命党”,决心以武力推翻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1922年,他得到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4年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并创办了黄埔军校。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

其他人物

翁同和(1830—1904),江苏常熟人,历任户

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1898年,翁同和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力主变法图存。6月16日慈禧令光绪下谕将翁开缺

回籍。

盛宣怀(1844—1916),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与各国驻沪领事订立“东面互保章程。”1901年任升会办商务大臣。“二次革命”中操纵招商局抵制、破

坏革命。

张謇(1853—1926),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得张之洞支持,创建大生纱厂。1901年发表《变法平议》,提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方案。1915年因不满袁世凯帝

制自为,辞职南归。

李莲英(1848—1911),1856年净身入宫,跟从那拉氏懿妃,因机灵圆通得宠。在慈禧太后纵容下干预朝政,弄权谋私,1908年慈禧死后出宫养老。

伊藤博文(1840—1909),1885年出任日本明治政府首届内阁总理大臣。在甲午战争中起重要作用,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罪魁,1909年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

士击毙。

丁汝昌(1836—1895),北洋水师提督,在中日甲午海战中领军重创日本舰队。1895年在威海港被日

军包围,自杀殉国。

文廷式(1856—1904),光绪十六年进士,甲午战争时多次上书主战。后参加强学会,支持维新变法。

陆皓东(1868—1895),1893年与孙中山在广州筹组兴中会。1894年随孙中山赴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变革,被孙中山称为“为共和牺牲之第一人”。

徐世昌(1855—1939),1905年被授军机大臣、督办政务大臣。1911年任“皇族内阁”协办大臣,帮袁世凯取总统职位。1918年被选为总统,1922年

被吴佩孚赶下台后隐居天津。

孙眉(1854—1915),孙中山长兄,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1909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后赴广州湾宣传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反对袁世凯。

冯国璋(1859—1919),北洋军阀首领之一。参加过甲午战争,1896年投奔袁世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南下镇压革命。袁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为直系首领。1916年当选副总统,1918年被赶下台。

王士珍(1861—1930),1902年任北洋常备军步兵第一协统领、江北提督等职,与冯国璋、段祺瑞号称“北洋三杰”。1917年8月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

次年去职。

谭嗣同(1865—1898),生于北京,“戊戌六君子”之一。积极参与维新变法活动,宫廷政变后被捕,慷

慨就义。

杨士琦(1862—1918),1901年后投靠袁世凯,1912年任总统府高等顾问,1914年任参政院

参政。

岑春煊(1861—1933),1898年任广东布政使,后任山西巡抚、四川总督,曾多次镇压人民反清斗争。

护法运动期间排挤孙中山,军政府解散后退居上海。

瞿鸿(1850—1918),经慈禧亲自面试后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掌握国政大权,他廉洁而守旧,后因机事

不密,被削除官职,开缺回籍。

赵秉钧(1865—1914),1900年率巡防营在京津一带镇压义和团。1912年,任唐绍仪内阁内务总长,同年8月代理内阁总理。1914年2月,被袁派人毒

死。

载沣(1883—1952),1908年光绪帝逝世后,其子溥仪继位,授命任摄政王,主持朝政。1909年罢免袁世凯。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1928年移居天津,“满洲国”建立后曾一度去东北。

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北洋皖系军阀首领。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1913年代理国务总理,参加镇压“二次革命”。1918年,被袁任为参谋总长,镇压护国军。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

失败而去职。1926年镇压北京爱国运动,造成“三一八”

惨案。

黎元洪(1864—1928),湖北黄陂人,1894年甲午战争后投奔张之洞。1911年筹组中央军政府时被举为大元帅,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副总统。后配合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张勋复辟后寓居天津,1922年再次出任总统,电请孙中山北上。后

被直系军阀驱逐。

宋教仁(1882—1913),湖南桃源人。1904年创立华兴会,后参与组织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协助军政府办理外交事务,并筹组中央临时政府。1913年因抨击袁世凯被特务刺杀,成为民国历史上为宪法流血的第一

人。

杨度(1875—1931),1907年创办《中国新报》月刊,支持立宪。辛亥革命爆发后,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副大臣。1922年后追随孙中山,1929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

吴毓鼎(生卒年月不详),清宫御史,与恩师瞿鸿感

情甚笃。

铁良(1863—1938),1906年后历任军机处政务大臣、督办税务大臣等职。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顽抗联军起义。后投靠日本,在青岛、大连等地进行复辟活

动。

恩铭(?—1907),1903年任两淮盐运使。1906年补授安徽巡抚,派兵镇压红莲教。后奉旨推行“新政”,整顿警务学堂。1907年被徐锡麟枪杀。

张勋(1854—1923),北洋军阀。1900年参与镇压义和团,1911年任江西提督。武昌起义后大肆搜捕革命党人,民国成立后投奔袁世凯。1917年率兵入京拥宣统复辟,遭到各界的反对,复辟丑剧早早收场。

徐锡麟(1873—1907),1905年加入光复会。1907年与秋瑾约定在浙、皖起义,同年刺杀恩铭后

英勇就义。

良弼(1877—1912),参与清末改军制,为清廷所倚重。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主张武装镇压,同时反对起用袁世凯。1912年26日被革命党人炸死。

曹锟(1862—1938),北洋直系军阀首领。1923年逼黎元洪下台,当选总统。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其幽禁于中南海延庆楼,被迫辞职。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者、教育家。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唐绍仪(1861—1938),1907年出任奉天(今辽宁)巡抚。1912年3月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后,

任第一任国务总理。1938年被国民党军统特务刺杀于家

中。

张振武(1870—1912),1907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5月他奉袁世凯之召进京,任总统府军事顾问。1912年被北洋步军统领逮捕杀害。

蔡锷(1882—1916),1904年从日本回国后,先后到江西、湖南等地军校任职。1915年宣告云南独立,讨伐袁世凯。次日成立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迫使袁取消帝制。(陈文进)

《走向共和》观后有感

《走向共和》观后有感 长达五十九集的《走向共和》昨天终于看完了,我能欣赏到这样好的电视剧首先要感谢三哥鸿德的推荐,这段时间因为既要熟悉新车又打羽毛球,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虽然我非常爱看这部连戏剧,有时也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应该讲我的欣赏效果不是很好,但即使是这样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多年来难得一见的非常好的电视作品。 如果说到《走向共和》后我最大的反应是什么。我会毫不犹疑的回答就是“气愤”。坦率的讲我从慈禧“辛丑事件”之后要“立宪”开始我气愤的心情一直没有平静不下来,我在这里也不和谁去争论慈禧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我生气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太后在二十世纪初都能要立宪,都能废除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可是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还有些人在说“议会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可以想一想从二十世纪初到今天已经整整一百年了. 《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由此可以看到真正让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感到震撼和耻辱的不是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而是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后的满清皇朝的慈禧和光绪实事求是分析出是日本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战胜了自己的封建专制制度,

应该讲慈禧和光绪能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就非常的不简单。这部连续剧也就由此展开了“专制”“立宪”和“共和”三股势力相互争斗的大舞台。 这部电视剧里有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我忘了是谁讲的:“英国的君主立宪是国家拿钱给这些旧官僚,让他们同意了国家立宪的主张,而日本是全体国民都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同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所以这两个国家能够顺利的从封建君主制过渡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制度。”(我在这里插一句话,我觉得日本这个民族在民族的危机感,责任感,荣誉感,在工作中的务实和进取精神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在从《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从甲午战争到今天这一百多年的历程中我们的国家要实现真正的共和或者立宪不知道要他们艰难多少倍,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中国的民主之路的确是困难重重,但有困难我们就是我们不实行民主的理由了吗?在这部电视剧里有一段孙中山和宋教仁去乡下拉选票时和一个私塾老先生的对话给我印象很深,一开始这个私塾老先生对于在中国搞民选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国人现在根本不懂什么是民主。 孙中山对老先生说:“小孩不识字就可以是不让他们上学的理由了吗”老先生说:“不对不对,正因为他们不识字所以他们更应当上学”孙中山说:“同理,中国人民主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感想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感想 周三是武汉经历寒潮的第二天,在这天的下午,我们一行八个人,参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在我们决定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后,我首先想了一下自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遗憾的是,我仅有的一点点常识都是来自于中学时期的历史课本。我只知道这个伟大事件的时间,地点,重要人物以及一些肤浅的认识。于是我在出发前对辛亥革命进行了一些搜索和了解。在文字的描述下,一百多年前峥嵘岁月的画卷仿佛就在我的面前展开。历史又一次发挥了她的独特魅力,呼唤起了我对革命年代英雄人物和人民的思念。 我们一群人走在去纪念馆路上,此时的武汉正在经历严寒,路上的行人个个都裹紧了棉袄,全副武装,只留出眼睛。因为没有充分的准备,我没有戴围巾和口罩,被冷风吹的瑟瑟发抖。我不禁想到,也就是在一百零五年前的秋冬时节,就在这个武汉三镇,一群有识之士发动了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那时的他们会感到冷吗?我想,身体是冷的,可心永远是热的。在他们想到自己能为饱受磨难的祖国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再冷的寒冬也抵挡不住他们心中的热情。 当我们到达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这位伟人挺拔在纪念馆之前。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真的鞠躬尽瘁的一生。满腔热血,积极革命。他会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继续往前走,我们站在了纪念馆之前,十八星旗飘扬在风中,“鄂军都督府”展现在眼前。乱世出英雄,百多年前的仁人志士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创造了自己的辉煌,更造就了祖国的未来。进入纪念馆后,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主楼,因为是红色的,所以被称为红楼。红楼的主楼实际上是红色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通过讲解人员我们得知,整个纪念馆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而主楼面阔73米,进深42米。由于最初建立时为清末湖北省谘议局办公场所,因此建造型式仿照西方国家的行政大厦,风格典雅庄重:花岗石砌台基,红砖砌墙,廊前列柱起卷,檐下饰飞头,檐上压以女儿墙。外墙砖砌,间饰附加假柱、柱头和垂花、垂禾、束莲等图案。红瓦覆顶,屋顶正中矗立“圭”字形望楼,主楼平面呈“山”字形,门前有突出的门廊和回车道,前方及两翼为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 在纪念馆中,沿着革命的发展历程,我们参观了几个展厅。总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名称依次是“风动汉上”,“武昌首义”,“走向共和”,和“复兴之光”。在参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们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都是在我们的历史书上所看不到和体验不到的东西。“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亲身体验后,我们对辛亥革命又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革命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它的意义却历久弥新。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辛亥革命后,接受这场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继续顽强探寻救国救民道路。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有了用先进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出现焕然一新的面貌。在当代生活中,学习革命前辈的品质,继承他们的伟大精神,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永远的选择。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说案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说案 实验中学东校 赵素瑛 使学生熟悉法国共和制确立的历程; 记住《人权宣言》 、法 国 1791 法 国 1875 年宪法的基本内容;理解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特点。 通过比较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权力的异同,培养学生 通过分析探讨教材所引《 1875 年宪法》的原始材料,认识法 国 1875 年宪法与法 国共和制的特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方法与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拿破仑其人其事,培养学生辨证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与能力。 C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认识不同的历史 条件决 定了近代社会转型的不同道路; 通过分析法国共和制政体确立过程的漫长与曲折, 史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理解感受法 国人民为确立共和制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神,进行情感教育。 2、 重点、难点分析: 法国共和制政体的最终确立是本节课的重 点;与法国政体演变过程紧 密相连的几个法律文件为本节课的重点线索; 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对大革命成果的继承巩固 以及某些方面的倒退(如恢复旧制度)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它涉及到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 何理解评价拿破仑在走向共和中的作用。 3、 本节教材的地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属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建立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近现代西方代议制度的典型, 也是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历程发展的不可 缺少的内容。尤 其是《拿破仑法典》的影响更为重要。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和学习方法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确定问题:围绕 学习主题设问,形成探究氛围; 利用媒体:历史图片、材料等,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师生互动:谈话法、讨论发言等。 三、学法指导: 1、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学生对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及几乎打败整个欧洲的 拿 破仑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 其间所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初中课本中 也都 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但对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后, 法兰西政体的演变过程却了解的不 甚详细, 因为初中课本关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的建立的史实, 是分散在其它章节 中介绍的,学生就 很难将他们联系起来掌握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 2、 学法指导: A 、自主探究方法指导: 依据教材所给出的四个法律文件即: 《人权宣言》 、《 1791 年宪 法》、 《拿破仑法典》 和《1875 年宪法》,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它们与法国政体制度演变的内在联 系。 B 、 对于合作学习的指导:指导学生讨论分析两大问题即拿破仑在走向共和中的作用、美 国与法国 的政体比较。 C 、 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拿破仑的有关内容, 包括其生平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A 、 知识与能力目标: 年宪法、《拿破仑法典》 、 B 、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而使大部分同学能够认识到历 体会其追求自由平等的奋进精 1、 2、 3、 4、

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

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发音:p? fǔ ch?n zhōu 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教案 岳麓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教案岳麓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1.熟悉法国共和制确立的历程,记住《人权宣言》、法国1791年宪法、《拿破仑法典》、法国1875年宪法的基本内容,理解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2.比较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权力的异同。 3.通过课本所引《1875年宪法》的原始材料,认识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 4.通过学习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认识历史条件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法国1875年宪法 三、教学难点:认识历史条件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789年,在专制君主制统治下的法国,爆发了革命。这场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使整个欧洲大陆目瞪口呆。它遭致了几乎所有的欧洲旧王朝的联合武装干涉,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成为近代最深入人心的口号;因而这场革命以“大革命”的响亮称谓载入史册。但是,大革命却没能在法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新制度。法国政治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各派政治力量角逐国家权力,社会处于不断的紧张状态。回顾法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讲授新课: 设计意图 歌曲引入 播法国国歌《马赛曲》制造气氛 师:同学们在谈到法国时就会想到巴黎铁塔,凯旋门,浪漫,在启蒙思想的指引下,法国人民对民主共和追求,不懈斗争,终于将法国建成资产阶级共和国,现在我们穿过历史的隧道,去探讨法国的民主共和政体时怎样一步步确立的?。显示法国国旗。 (电脑显示: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学生体会三色旗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师:结合课本内容共同探究法国大革命发生的背景。第三等级的代表为什么进行网球场宣誓?说明了什么?以问题教法开始,由易到难设计题目,引导学生把特定了历史事件放到宏观历史背景下分析,有利于化难为易 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到黑板画出法国在封建统治下的三个等级的关系,得出结论:封建统治和森严的等级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师: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归纳大革命的进程? 学生操作:黑板画出革命的进程:爆发-通过-颁布-成立共和国 师:探究:《人权宣言》有哪些具体内容?体现了哪些理想和原则?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什么体制?后来为什么成立了共和国? 生:后来国王跑了,人民通过决议,决定成立共和国 老师解析讲解:1791年9月,制宪会议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 91年宪法。《人权宣言》是宪法的前言即指导原则。在正文中,宪法宣布要“坚定地废除损害自由和权利平等地制度”。公民享有《人权宣言》中规定的自由权利,还增加了迁徙、集会、请愿、信仰、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权利。宪法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君主立宪制。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规定立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立法议会,行政权归国王,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掌握,实行司法独立。在选举制度上,按照公民纳税额来确定选举权。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享有选举权,未达到者无选举权。 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得出结论:1)1791年宪法确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2)1792、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标志法国开始确立共和体制3)归纳:三个不同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三级会议――制宪会议――国民大会分析后培养学生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老师过渡: 大革命以来,法国的君主制和共和制是如何反复斗争的?拿破仑为什么能成功的将共和制转为帝制? 二、君主制于共和制的斗争: 电脑显示:放《拿破仑加冕》的录像,放《拿破仑传》的片断。结合直观影视录像营造情境 1、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804、拿破仑.波拿巴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 历史长河里有太多激励人心的故事了,几百年前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懂得为追求幸福去努力了,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著名历史人物故事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

一时之盛。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头悬梁锥刺股苏秦.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

走向共和 观后感

走向共和读后感 108 04 陈昱同 俗话说:“乱世出枭雄”,清末,风起云涌,国家社稷风雨飘摇,是一个属于英雄豪杰的时代。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宋教仁,黄兴……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这段历史中,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我们的国家。而《走向共和》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走向共和》最为伟大的地方在于,这部剧很好地描绘了一群立体的人物。英雄不是完美的,历史的罪人也不是完全邪恶,而是迫于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慈禧不再是一个无恶不作,暴虐残忍的恶魔,而是一个外强内干,醉心权术的老妇人。对于政治一窍不通的她却强装事事都精通,竟然得出“要是我的生日过寒碜了,不仅我的面子没地方搁,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同治中兴以来的气象都跑哪去了?这样一来,不单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敢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这等荒唐至极的结论!一个偌大的帝国,被此等目光短浅,却又权倾天下,内心懦弱的人掌握,会落得的悲惨下场,也不难预料了。 全片前三分之一的主角是李鸿章,他参与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要事件。在这些大事件的背后,是一个老人的身不由已。 他一边要在列强之间斡旋,保留清廷的最大利益;一边要在朝堂之中“欺上瞒下”,哄得慈禧开心,斥得将士卖命。腐朽到骨子里的清政府一再退让保安稳,仗打输了就推李鸿章出去签割地赔款的协议。李鸿章知道,自己签下协议就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得翻身,可不签又能怎么办呢?他只能不断和列强讲价,说“无论如何再少点,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而他以戏谑的口吻说:“老夫又要去卖国咯。”不知戳中多少人的泪点。 至于袁世凯,则更是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孙淳饰演的袁世凯堪称全剧最成功的角色,他演活了这位乱世枭雄的野心与恐惧。这个人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官场厚黑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发迹、鼎盛、再到没落都是中国社会的缩影。他靠着左右逢源、阿谀奉承、收买人心发迹,却也在发迹之后真的做了一些实事:废科举、办新学、训练警察、组建新军。是他亲手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却也是他一心想要再当皇帝。这里的袁世凯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独裁者”形象,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也有自己的精明算计。 袁世凯是乱世中的大才,可惜他只能看到自己的利益,看不到家国大义,他说他没见过人民,只见过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已,如此背离历史的潮流,无怪落得个悲剧收场。 《走向共和》里塑造的“国父”孙中山不仅只有意气风发、心怀大志,但更多时候他是郁郁不得志、甚至是失败的。 他满腔热血、一心想要治中国的病:愚昧、专制的病。可总是事与愿违,被同僚背叛、被清廷通缉,被旁人不理解。他为了躲避追捕在檀香山旅居数十年,一直都是靠哥哥救济,革命多年,却不见成效;孙中山甚至想要哥哥卖掉家里的最后一头牛去日本办学堂。推翻清廷之后他没看出袁世凯的狼子野心,放任袁坐上了大总统之位,也放任这么多年的革命成果付之东流。 但正是由于这些“瑕疵”才更显得人物丰满,自始至终,孙中山都心怀天下:他想要革除封建制度,想要建立一个新世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也许《走向共和》有许多考究不慎的地方,可是作为一部历史剧,它的使命更多是引起观众对于历史的兴趣,而不是单纯的讲述。从这点来看,《走向共和》无疑是成功的。

观十月围城的心得感想范文

观十月围城的心得感想范文 观十月围城的心得1 《十月围城》故事的背景发生在辛亥革命前,英租界的香港。内容很简单,如同预告片里说的一样:“他们舍生取义,为一 个素不相识的人。”为了保护孙中山,一群人在极短的时间里 完全卷入了革命,最终为着各自不同的原因与对手血战,义士 全部牺牲。 大腕云集也是本部电影的最大亮点,用半场的文戏细细的 讲了每个人物的前史。然而离孙文到港时间越紧迫,接下来的 节奏明显加快,越能够隐隐感觉到笼罩的死亡阴影。这是刻意 暗示我们危险的逼近。因而已暗自垂泪,为戏中人不知未来命 运而揪心。 只想让人记住他叫王复明而不是臭豆腐的大个子;一心为父报仇,父亲做什么她就做什么的方红;得知有一个女儿,想做一件有尊严的事的沈重阳;一心想娶阿纯,只要老爷少爷安全的阿四;为情所困但求解脱的落魄公子刘郁白,以及活了十几年只为这一小时的李重光。他们力量其实微弱,完全在用自己的血肉 与黑暗进行极不平衡的较量,最终只能是全部牺牲。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 革命。”为之文明,为之幸福,有此产生主义,每个人都是在 为自己内心中的主义,而每个人的主义共同构成推动革命进行

的动力。 窥其电影的本身,我觉得更突当每个人的主义站到一个共 同的立场时,所表现的力量是很震撼的。 观十月围城的心得2 于2016年04月14日(即上周四)晚修期间,我们班组织了 一场集体观看《十月围城》这部电影,它极大地突出了"缅怀先烈,弘扬爱国精神"主题,我受益匪浅,感动肺腑,于是,怀着激昂无比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观后感。 《十月围城》讲述的是清朝末年,一九零六年时,清政府羸弱,外墙侵略,民不聊生的国情。在水生火热中,国父孙中山 先生率领着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该片以时间为线索,拍摄了孙中山先生到香港前七天至达港之 日发生的刻骨铭心的事件。 影片用饱含深情的镜头,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刻 画了一群伪走向共和到死不顾,引颈就戮的英雄人物。他们以 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商人、学生、老板、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这些人参与舅父孙中山先生 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兄弟,为了爱情,为了救赎,但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那些安静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 崇高,值得所有的人仰望和铭记。 《十月围城》中所暗含的情感是无法简简单单用言语来表达的。电影中的父子情、夫妻情、兄弟情和儿女情在导演的拍摄

历史名人故事200字

历史名人故事200字 你们知道有哪些简短的历史名人故事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历史名人故事200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历史名人故事200字:关龙逢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历史名人故事200字:分明一派西湖景明代,有一个穷秀才。一天,家徒四壁,饥肠辘辘的他正想做饭,当他揭开米缸时,只有数粒米躺在缸底。秀才只好小心翼翼地将那几粒米放到瓦瓯里煮。 当他捧起那清如西湖水的一瓯粥想喝时,鼻子呼出的气将瓦瓯里漂浮着的几粒米粥吹得上下翻腾,此时,秀才诗性大发,便顺口吟了两句: 数粒熬成粥一瓯,鼻风吹起浪悠悠。 可是吟来吟去,怎么也接不下去了。正当他捧着那瓯粥在破屋里踱来踱去想下句的时候,在他家已潜伏多时的小偷实在忍不住,于是脱口而出,给秀才续上了后两句: 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渔翁一钓钩。 秀才一听连说:”;好句,好句。”; 历史名人故事200字:后稷其母姜原,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足迹,踏之,践之而动如孕。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

十月围城的观后感九年级

十月围城的观后感九年级 随着社会越来越专业化,全才便越来越少;我们的电影越来越类型化,不同的类型诉诸不同观众群体的喜好。正如世上确有全才,银幕上也能出现跨越类型的作品。《十月围城》便是这样一部佳片,它为纯感官的打斗注入了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追求,一种可贵的爱国精神,一种人文和政治理想。 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初孙中山到香港开会,发动全国各地的起义,清廷派人暗杀,各路仁人志士冒死为他保驾护航。很简单的故事线,但全方位伸展出一个复杂的世界。作为一部动作戏,《十月围城》属于上乘之作。它的铺垫紧凑扎实,绝不拖泥带水;下半部动作场景张弛有致,紧张但不腻烦。动作多,但每人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更值得赞赏的是,打斗风格跟人物塑造密切相关,没有为打而打的花拳绣腿。印象最深刻的是甄子丹的实拳实腿,和黎明的飘逸洒脱,一实一虚,相得益彰。作为一部群戏,影片在选角方面独具慧眼,不仅没有落入明星大展览的俗套,反而让每个演员都挖掘出自己的表演潜质。 几个老戏骨的戏好就不用说了,一些偶像派的表演也令人眼睛一亮:谢霆锋扮演的仆人当然有化妆的功劳,但小厮的气质完全是他演出来的;范冰冰的角色并不厚实,但她演出了立体感,把人物内心递进式呈现出来;王柏杰大概是该片阵容中唯一尚不能算明星的一员,而且这样的热血青年以往电影中多如牛毛,但他把忠和孝的矛盾处理得非常真实;最大的惊喜要数李宇春,虽然不如当年《卧虎藏龙》里的章

子怡,但身手洒脱,百分之百突破了她自己。 不能光夸演员,编导在角色塑造上所下的功夫之深,使得整部戏达到罗伯特·奥特曼的群戏水准。慈禧和孙中山的写意处理饱含深意,而反面角色虽然面目可憎,但其效忠朝廷的坚定信念以及对新生事物的强烈怀疑,使之有了可信的动机,增添了类型片反角罕见的厚度。有人说香港人只会赚钱,有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但每逢关键时刻,那些被嘲为没有文化只知道钱的香港人却成了祖国的良心。《十月围城》渗透出港人与祖国休戚相关、唇亡齿寒的关系。影片中的港人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有些是逃亡,有些是讨生活,他们暂时逃脱了清廷的魔爪,但并没有因此漠视祖国的安危。相反,他们利用殖民统治者提供的便利,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提供后方支援。 《十月围城》堪称十年磨一剑,本世纪初曾多次试图上马。我觉得,到09年才上画,不是坏事,反而更有意义。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浮躁,人们的目光只盯着眼前,或者遥远的古代,而对近代史现代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采用障眼法。带着脑子看一看这样的影片,在满足感官之余可以满足灵魂深处的渴求。 这是一部有思想、有理想、有情怀的商业片,一部令人思索忠诚与叛逆的类型片,一部打完以后让人悲愤的动作片。影片的打戏固然好,但于我而言,开场和结局将主题升华,充满悲壮,更是不俗。这部影片是想告诉我们: 活,要有价值;死,要有意义。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800字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800字(一) 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这个学期,语文老师推荐我们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让我们也了解一下华夏历史。刚好前段时间,爸爸在购书中心买回来了这本书——他自己也有兴趣看的书。因为爸爸要上班,除了专业书籍就没什么时间阅读其它的书,而我比较喜欢看一些童话和文学类的书,所以我和爸爸能有兴趣一起看的书就很少了。不过这次爸爸说好和我一起阅读,我感觉有点出乎意料。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记录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成就。从华夏始祖盘古天地开始,将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代,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辉煌灿烂和沧海桑田,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当我翻开书,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爸爸也读得津津有味,我也不甘落后,放学写完作业就静起心,认真地阅读每篇文章,觉得这本书很有吸引力,越看兴趣越浓。看了这本书也使我自己了解到了许许多多各个朝代的伟大的历史人物、令人讨厌的民族败类、中华的辉煌历史文化及灿烂文明,爸爸看完了这本书后更是深有感触,他说自己又重新温习了一遍中华历史。爸爸说,看到我读得津津有味,自己也越看越有趣味,并且看完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更多的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知识,并且还会跟他讨论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变化和历史人物的话题了,他感到很欣慰。 总之一句话,书使我们的知识增多了,阅读让我的视野拓宽了。如果你有时间,也读一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吧!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800字(二) 我翻开书册,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浪潮滚滚而来。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凝聚;民族的精神,在这里显现。 我阅读,我与历史人物共席对话。我阅读,我和时代风云同声呼唤。我思,我问:是谁推动着历史的车轮? 我掩卷沉思,我若有所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为着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他们为着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 然而,这就是答案么?历史,就是英雄好汉的演兵场吗? 伟人的话在我耳旁回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是那些无名的平民,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在虎门湾引水销烟……是那些朴实的百姓,将心血熔炼成兵马俑,用汗水铸就万里长城……是的,是人民的意愿造就了英雄,是人民的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我感慨,我赞叹,那些威名远扬的英雄豪杰,因为他们演示着人民的壮举,所以他们才在历史的画卷上书写浓重的一笔;那些流芳百世的志士仁人,因为他们呼喊着人民的心声,所以

高中历史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教案 岳麓版必修1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一、教学目标: 1.熟悉法国共和制确立的历程,记住《人权宣言》、法国1791年宪法、《拿破仑法典》、法国1875年宪法的基本内容,理解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2.比较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权力的异同。 3.通过课本所引《1875年宪法》的原始材料,认识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 4.通过学习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认识历史条件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法国1875年宪法 三、教学难点:认识历史条件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789年,在专制君主制统治下的法国,爆发了革命。这场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使整个欧洲大陆目瞪口呆。它遭致了几乎所有的欧洲旧王朝的联合武装干涉,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成为近代最深入人心的口号;因而这场革命以“大革命”的响亮称谓载入史册。但是,大革命却没能在法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新制度。法国政治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各派政治力量角逐国家权力,社会处于不断的紧张状态。回顾法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讲授新课: 设计意图 歌曲引入 播法国国歌《马赛曲》制造气氛 师:同学们在谈到法国时就会想到巴黎铁塔,凯旋门,浪漫,在启蒙思想的指引下,法国人民对民主共和追求,不懈斗争,终于将法国建成资产阶级共和国,现在我们穿过历史的隧道,去探讨法国的民主共和政体时怎样一步步确立的?。显示法国国旗。 (电脑显示: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学生体会三色旗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师:结合课本内容共同探究法国大革命发生的背景。第三等级的代表为什么进行网球场宣誓?说明了什么?以问题教法开始,由易到难设计题目,引导学生把特定了历史事件放到宏观历史背景下分析,有利于化难为易 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到黑板画出法国在封建统治下的三个等级的关系,得出结论:封建统治和森严的等级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师: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归纳大革命的进程? 学生操作:黑板画出革命的进程:爆发-通过-颁布-成立共和国 师:探究:《人权宣言》有哪些具体内容?体现了哪些理想和原则?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什么体制?后来为什么成立了共和国? 生:后来国王跑了,人民通过决议,决定成立共和国 老师解析讲解:1791年9月,制宪会议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 91年宪法。《人权宣言》是宪法的前言即指导原则。在正文中,宪法宣布要“坚定地废除损害自由和权利平等地制度”。公民享有《人权宣言》中规定的自由权利,还增加了迁徙、集会、请愿、信仰、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权利。宪法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君主立宪制。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规定立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立法议会,行政权归国王,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掌握,实行司法独立。在选举制度上,按照公民纳税额来确定选举权。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享有选举权,未达到者无选举权。 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得出结论:1)1791年宪法确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2)1792、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标志法国开始确立共和体制3)归纳:三个不同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三级会议――制宪会议――国民大会分析后培养学生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老师过渡: 大革命以来,法国的君主制和共和制是如何反复斗争的?拿破仑为什么能成功的将共和制转为帝制? 二、君主制于共和制的斗争: 电脑显示:放《拿破仑加冕》的录像,放《拿破仑传》的片断。结合直观影视录像营造情境 1、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804、拿破仑.波拿巴

读红色经典感想

读红色经典感想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红色经典感想(一) 今天我读了《红色经典故事》这本书,我被刘胡兰的勇气深深吸引,我仿佛看到刘胡兰与日本鬼子做斗争的情景。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1946年被分配到云州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委员,1946年12月12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州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名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当匪军逼问刘胡兰的时候,她一点也不慌张拼死不肯说出共产党的秘密,被匪军用铡刀当场刺死。刘胡兰当时15岁。毛主席听到,为刘胡兰同志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但她那宁死不屈的精神,却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中。 现在,我们说在和平年代,很多人觉得没必要学习英雄,人与人只顾自己,不为别人着想,他们变得冷漠,但他们是否想到,我们今天的这一切,都是革命先烈用献血换来的,我们不应该忘了他们,我们学习的是革命主义精神。 如果人们为人民服务,例如当人家进单元门车子推不进去时,帮忙推下门;捡一次垃圾;给灾区多捐一次钱,那都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小事。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品读红色经典的故事,怀念革命先烈,牢记革命先烈的精神并发扬光大,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 读红色经典感想(二) 我这几天读了《徐向前的故事》这本书。 从书中我知道徐爷爷是一位杰出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为革命事业历尽艰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解放了全中国,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能上学读书,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像徐爷爷一样热爱学习。她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都想方设法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而我们在党的关怀下,老师的耐心教育下,父母的关心下,有何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积极锻炼身体,听党的话,继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做一个祖国需要的接班人。 读红色经典感想(三)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名叫《100个红色经典故事》的书,这本书讲述了在建立新中国之前的战乱时期,许多烈士为了建立新中国和抗击敌人。在敌人。qiang口下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面对死亡。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的脑中拂过,它们告诉了我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它们让我一生受益不尽。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这样的知识。中国近100年的历史,正是这样的时段。从帝国制,走向共和,高扬“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直到革命风暴卷席全国,再到近30年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华民族经历了

古今中外历史著名人物事迹

写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事迹1 观杜甫。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写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事迹2 有这样一个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这样一个人,雄奇豪迈,潇洒一生;有这样一个人,有酒必有诗。这个人就是李白。 李白诗风感情炽烈,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豪放,有对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深情厚意;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志凌云。

《进京城》影评观后感

《进京城》影评观后感 《进京城》影评观后感 电影《进京城》讲的是清代乾隆年间徽班进京的故事,也是京剧前身的故事。拍的很好,值得一看。 一个时代的没落,向胡玫致敬 不过,京剧目前已经很难吸引到年轻观众,京剧前身的故事 也很难吸引到年轻一辈的观众。古装的电影一直就没有古装剧那 样爆火的命,这部又是戏曲题材,要吸引年轻观众进影院怕是很 难了。 但我想说,电影确是一出好戏,像明清的世情小说,才子佳人、悲欢离合。可能这种故事会给人一种“有点老”的感觉,还 有点像电视剧,但这都不影响电影的好看。 导演胡玫和编剧邹静之都有深厚的创作历史剧的经验,胡玫 的《雍正王朝》和《汉武大帝》都颇有格局,现在的某些网红宫廷剧和网文都有从中偷偷取经;而邹静之也是蛮全能的,戏谑的《铁齿铜牙纪晓岚》能编,沉痛的《归来》也能编,接地气的《爱情宝典》能编,文艺的《一代宗师》也能编。说真的,这两位编导能在一起创作,对观众来说是幸福的。 但是,又不得不说的一个现象,就是属于胡玫的时代已经过 去了。不仅是胡玫,还包括张黎、李少红、赵宝刚、张纪中等一 代人,全都flop了。他们曾经在正剧市场上呼风唤雨,尽责尽职,

用心用力,每个人都贡献出了经典作品。张黎的《走向共和》自不在话下,李少红的《橘子红了》《大明宫词》,赵宝刚的海岩系列,张纪中的金庸系列等,都是用心考究,经得起考验,都是上乘佳作。不过,转脸再看看他们近些年的作品,已明显跟不上市场的 变化了,电影市场上文牧野、郭帆等人来势汹涌,出手不凡,正 在取代老一代影人的市场地位,两项比较,让人嘘唏不已,一声 长叹。 胡玫拍摄《进京城》,依旧是《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的路数,努力贴近历史,从外景到服饰,都做工细致,细节考究,严 丝合缝,符合历史的节拍,对于资深影迷来说,或者对于文化爱 好者,依旧行之有效,会看得津津有味,并深受感动。但是,对 于年轻观众来说,恐怕就不再吃这一套。在偶像化时代,他们一 旦follow了某人,那怕是抠图攒起来的作品,也能看得兴趣盎然。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尽管《进京城》看起来一点不差,但就是无法吸引年轻观众去看。唯一能说的就是,真的是一个时代已经 过去了。就像诺基亚的产品质量并不差,手感也好,但是在iphone、三星的冲击下,还是败的溃不成军。不是输给了自己, 而是输给了时代,而且输得毫无尊严。 胡玫是一位不错的影视工作者,她的努力大家看在眼里,绝 对值得尊重。《进京城》挺不错,还是希望对文化带有敬意的人去看一看这部影片。设想一下,如果这个故事不是影片,而是话剧,大概率可以成为一个爆款。论故事设定,比田沁鑫的“禅意三部

观看十月围城心得体会

观看十月围城心得体会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十月围城观后心得1 《十月围城》故事的背景发生在辛亥革命前,英租界的香港。内容很简单,如同预告片里说的一样:“他们舍生取义,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为了保护孙中山,一群人在极短的时间里完全卷入了革命,最终为着各自不同的原因与对手血战,义士全部牺牲。 大腕云集也是本部电影的最大亮点,用半场的文戏细细的讲了每个人物的前史。然而离孙文到港时间越紧迫,接下来的节奏明显加快,越能够隐隐感觉到笼罩的死亡阴影。这是刻意暗示我们危险的逼近。因而已暗自垂泪,为戏中人不知未来命运而揪心。 只想让人记住他叫王复明而不是臭豆腐的大个子;一心为父报仇,父亲做什么她就做什么的方红;得知有一个女儿,想做一件有尊严的事的沈重阳;一心想娶阿纯,只要老爷少爷安全的阿四;为情所困但求解脱的落魄公子刘郁白,以及活了十几年只为这一小时的李重光。他们力量其实微弱,完全在用自己的血肉与黑暗进行极不平衡的较量,最终只能是全部牺牲。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为之文明,为之幸福,有此产生主义,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内心中的主义,而每个人的主义共同构成推动革命进行的动力。 窥其电影的本身,我觉得更突当每个人的主义站到一个共同的立场时,所表现的力量是很震撼的。

十月围城观后心得2 于2016年04月14日(即上周四)晚修期间,我们班组织了一场集体观看《十月围城》这部电影,它极大地突出了"缅怀先烈,弘扬爱国精神"主题,我受益匪浅,感动肺腑,于是,怀着激昂无比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观后感。 《十月围城》讲述的是清朝末年,一九零六年时,清政府羸弱,外墙侵略,民不聊生的国情。在水生火热中,国父孙中山先生率领着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该片以时间为线索,拍摄了孙中山先生到香港前七天至达港之日发生的刻骨铭心的事件。 影片用饱含深情的镜头,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刻画了一群伪走向共和到死不顾,引颈就戮的英雄人物。他们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商人、学生、老板、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这些人参与舅父孙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兄弟,为了爱情,为了救赎,但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那些安静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的人仰望和铭记。 《十月围城》中所暗含的情感是无法简简单单用言语来表达的。电影中的父子情、夫妻情、兄弟情和儿女情在导演的拍摄下勾勒出一个个侠骨柔情的热血男儿。一向演正派的胡军,此次在电影中十足的演了一个大恶人。这个暴躁但忠烈的清军官阎孝国被胡军演活了。那份报效朝廷的愚忠、顽固和病态都融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可谓入木三分。也揭示了再那个年代里,那些腐朽的制度和思想,那些与历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