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金融理论及实践

区域金融理论及实践

区域金融理论及实践
区域金融理论及实践

区域金融理论及其实践

摘要:区域金融作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其研究价值近几年刚刚引起理论界的关注。对区域金融理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相当滞后。作者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区域金融的系统分析和深层研究,对主要的金融理论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浅析区域金融理论的实践性。

关键字:区域金融理论金融发展评价实践性

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尚未形成一套独立的区域金融理论,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建立在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和分析方法构成了区域金融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是研究区域金融问题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区域金融发展又可以看作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区域经济有其特殊的运动规律,该理论在区域问题上的特有研究视角,对区域金融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一、主要的区域金融理论

1、区域金融结构理论。广义金融结构概念,用金融结构制度的有效性来定义金融结构的健全性。在健全金融结构的基础上,引入外在宏观经济设控、金融风险控制和金融制度环境安排等因素,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在上述的适当外在条件下,健全金融结构的均衡变化。由此,总结出健全金融结构和金融可持续发展主导原则。

2、区域金融深化理论。在金融深化与区域发展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区域金融深化理论考察了区域发展差距的金融成因,构建金融深化影响区域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3、区域金融约束理论。区域金融约束是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中所出现的金融约束经济发展的理论。这种约束与金融管制密切相关。在区域金融约束理论看来,一个区域的快速发展要求解除这种金融约束。否则,区域经济是不能快速发展的。

4、区域金融内生理论。区域金融内生理论是内生增长理论在区域金融发展的表现。在区域金融内生理论看来,一个区域的经济、金融发展在于其内生增长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是自身造血功能强大的结果。

5、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旨在通过对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肯定金融发展理论中的积极成果,弥补金融发展理论在新兴市场经济和转轨经济中应用的不足,进而提出实现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6、其他区域金融理论。区域金融合作理论、区域金融政策理论、区域资金

流动理论、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理论。

二、区域金融理论研究综述

1、国外区域金融理论研究

经济学家格利和肖曾经发表《经济发展的金融方面》,开启了金融发展学说的先河。其后,戈德斯密斯于1969年发表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创造性地提出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但其理论侧重于研究发达国家的金融状态,对发展中国家涉足不多,这显然有些缺憾。对于这点不足,两位经济学家麦金农与肖很好地弥补了这点。20世纪90年代后,在反思“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后,以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等为首的经济学家发表了《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提出了“金融约束论”的思想,认为金融约束是在放开“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的一个中间环节,也是与金融渐进改革相适应的,是任何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必经之路。

2、国内区域金融理论研究

一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周立和胡鞍钢利用金融资产相关比率等指标,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了金融发展差别,得出了中国区域金融的显著差异性,并存在差异的波动性,即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差异程度显示出非规律性变化运动。汪兴隆认为,货币配置的区域化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化的重要因素,这需要在央行统一货币政策执行的前提下,实施区域货币政策的浮动化和灵活化,优化金融机构和体系,促进各区域的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并提出发展政策性金融的措施。

二是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周立和胡鞍钢以金融相关比率、经济增长率和投资增长为模型元素,通过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差距是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他们利用金融发展量化的手段解决宏观的经济问题,指出了经济发展的实质要求提高金融发展水平。但金融发展水平不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惟一因素,郭金龙和王宏伟利用GDP和资本流动量作计量研究,得出区域金融发展的特点与差异,提出了对中西部应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赵伟和马瑞永利用泰尔指数对区域金融指标进行分析,认为区域间的金融差异是区域金融增长的主要方面,而非区域内的金融增长差异,主要是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造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

诸多学者对区域金融问题进行了颇多的研究,区域金融理论也正成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但仍有待改进,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体系的统一性。由于区域金融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并不久,学术界对于其研究内涵的认定还存在分歧,研究内涵的统一性是任何一门学科需要重视的,这需要在日后的经济实践中去完善。二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众多学者对区域金融理论的研究往往是把宏观金融学微观化的过程,任何武断和孤立地研究都是苍白的,只有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的科学方法才是合理的。三是研究选材的全面性。前面提到,国外的金融学家重点研究发达国家的区域金融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涉足不多,我们国内的学者对国外的区域金融问题的研究也甚少。

三、简评金融深化论

金融深化理论强调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经济落后国家应当促进金融深化,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金融体系和金融交易是复杂的,如何促进金融深化却没有简单的政策药方,仅仅“金融自由化”并不足以建立高效稳健的金融体系并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深化论未能将金融资源及其配置效率列入其研究的视野,对应着缺失的金融效率观。一方面,量性增长并不能自动带来金融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金融深化论完全竞争的假设背离现实,必然推出金融效率的帕累托有效配置。新古典经济模式下得出的政策建议――金融自由化也与经济发展无法协调。金融约束论的核心思想是,“适度的”金融压制是必要的。尽管金融约束论也未能揭示出金融的资源属性,但与金融深化论相比,其蕴含的金融效率观更加成熟。其一,由于金融约束论考察了金融深化论假定不变的“外部条件”,其假设条件更加接近现实;其二,理论模型因考虑了更多因素而更加全面,政策主张因广泛采用实证研究,更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该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忽视了对金融脆弱性和金融效率的全面研究。

四、简评金融约束论

“金融约束”理论,其核心论点是,给定宏观经济环境稳定,通货膨胀率较低且可预测等前提条件,由存款监管、市场准入限制等组成的一整套金融约束政策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认为在金融体系比较落后的经济中,政府应当在宏观经济稳定、尤其通货膨胀率较低等前提条件下,通过存贷款利率控制、市场准入限制等一组金融约束政策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获取剩余的机会,以缓解金融机构和企业部门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激励问题,从而推动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政府的这种选择性干预应当是动态的,随着金融深化程度的加深,政府应当逐步放松上述金融约束,以促进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金融约束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政府干预金融的作用,提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自由化并一定是实现金融深化的最优政策选择,适度的金融压制是必要的。

金融约束论尽管也未揭示出金融的资源属性,但与金融深化论相比,其理论模型更加完善,政策建议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其蕴含的金融效率观更加成熟。其一,由于金融约束论考察了金融深化论假定不变的“外部条件”,其假设条件更加接近现实;通过扬弃金融深化论所倡导的“阿罗?德布鲁”范式,为传统的最优理论帕累托有效配置加入了约束条件,符合“次优理论”的逻辑;其二,理论模型因考虑了更多因素而更加全面,政策主张因广泛采用实证研究更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金融约束论的缺陷主要是忽视了对金融脆弱性和金融效率的全面研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该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五、简评内生理论

区域内生发展成为国外农村、贫困地区区域发展成功模式,对我国农村、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区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区域内生发展目标包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资源科学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区域内生发展内容包括区域内生发展力量、资源科学利用与实现综合效益。区域内生发展以实现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当地政府、当地企业和当地居民为区域内生发展单元和内生发展力量,科学利用当地资源,自力更生,自我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内生增长向区域内生发展转变。区域内生发展是区域发展特别是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一种最优方式,需要从利益相关者、产业与二元结构等方面探索区域内生发展机理与路径依赖,选择“造血”式发展,自下而上,培育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寻求区域科学发展之路。

区域内生发展为我国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区区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模式和路径选择。因此建议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区要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主要目标,在当地政府、当地企业和当地居民的共同支持和主动参与下,首先,通过产业内生发展和城乡内生发展,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以人为本,自我决策,自我发展;其次,协调区域外生发展与区域内生发展关系,强调区域内生发展;再次,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向区域内生发展转变,培育区域内生发展能力;最后,加快区域内生发展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等。

六、简评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金融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宏观金融理论逐渐建立起来,其中发展较为快速的就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学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更新,不仅要求有先进的方法研究金融活动和经济现象,更是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维护宏观金融理论,达到实践理论相结合的目的。

1、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意义

首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各个国家可以采取不同的具体政策来实践和运用。任何资源都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任意的开发,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运用,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次,将可持续发展观点运用在金融领域,结合经济模型加以分析,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后,该理论蕴含着系统性风险以及不可避免的危机需要警惕和预防。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资源的不断更新必将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因此要加强防范。

2、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存在的问题

第一,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高效问题,没有真正的落实。金融资源要提高效率,必须要达到金融资源的供求平衡。作为稀缺性资源,金融资源的高效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核心目标,供给与平衡的问题还未充分解决,有待学者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

第二,忽略质的水平发展。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选取的一些分析指标局限于对经济上数量的分析,即只注重数量的性质。由于任何事物都要从量变达到质变才可真正发挥作用,因此,金融可持续理论要更加注重质的分析,以达到飞跃。

第三,评价指标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金融可持续发展论把金融资源的评价指标分为基础性资源、实体性资源、功能性资源三种。该理论中,前两种资源已经有合理的指标进行评价,而功能性指标并没有真正提出并加以运用,因此要从这方面来提高金融可持续发展论的研究。

七、金融理论的实践:用好区域金融政策

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政策措施研究,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区域金融政策的指定和落实,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政策研究,要充分考虑区域间的差异性,使区域经济能够实现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再上台阶。

1、建立和完善区域金融组织体系

首先,应加大政策性金融对落后地区的扶持。政策性金融是实现金融公共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干预金融体系的重要体现。其次,有差别的构建区域性商

业银行和区域性金融机构。多方面鼓励各金融机构进行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建立多元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此外,应鼓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2、发展和完善西部区域性金融市场体系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由于发展滞后、投资环境差、投资回报率低而难以吸引外来资金,资本形成能力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了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迫切要求发展西部区域性的金融市场体系。首先,应加强西部区域性的金融市场建设。其次,加快西部企业改革的步伐,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此外,应发展和构建西部基金种类,设立西部地区发展基金。

3、发挥和完善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我国资本市场要对区域经济的调整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树立新思维,放宽直接融资限制,建立为西部大开发直接融资的区域性资本市场,扩大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资本市场在西部开发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可以通过五种途径来发挥:第一,引导证券市场体现国家的西部政策。第二,争取更多的西部企业上市,推动西部地区股票市场的发展。第三,积极推动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第四,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拓宽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第五,提高筹资能力。

4、建立和完善西部金融保障机制,制定西部优惠的金融政策

将金融决策与西部地区的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将投资决策与金融政策结合起来,将金融决策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整体规划、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结合起来,把金融决策与地区经济的特点结合起来,筛选出支持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体现扶优限劣、主次有序的金融措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不合理的分工格局;加强微观经济基础,培育合格的多元化市场主体;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八、结语

中国区域金融、经济协作在改革开放以来起到了巨大作用。目前中国新的经济形势、新的竞争环境,为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要求在区域金融政策上要有所创新,并且在区域金融的整合中寻找新的突破口。区域金融、经济协作是中国各地区搞好金融、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金融经济稳定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加强金融稳定,齐心合力促进区域金融、经济通力协作,对于构建更加和谐的金融结构,促进中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木祥,钟子明,冯宗茂.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2] 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3.

[3]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地区经济增长司.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年度报告[R].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6-2001.

[4] 戈德斯密斯.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5] 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金融理论与实践》A卷(2014年)答案

《金融理论与实践》A卷(2014年) 一、名词解释(3*4=12) 1、金融 何谓金融?顾名思义,金,即指金钱或货币。融,即指融通或流通。金融就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或流通。广义的说,金融是指社会货币信用关系的总和。 2、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掌握的具有派生货币能力的货币。它包括流通中货币和存款准备金。在我国还包括财政金库存款和邮政储蓄转存款等。由于基础货币具有派生更多货币的能力,所以又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3、汇率 指两种货币的比价。 4、金融监管内容 ㈠全面监管 全面监管包括对境内外金融机构、本外币业务、表内外业务的全面监管。这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新的形势下的需要。 ㈡制度监管 即依据各项法律法规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管。 ㈢重点监管 即由过去重点监管金融活动的合规性向合规性、风险性并重监管过渡。 二、辨析题(3*3=9) 1、“商业银行”是指专门为商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错) 因为商业银行是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既有别于国家的中央银行,又有别于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和金融体系的核心,具有很高的独互性,不对客户办理具体的信贷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专业银行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只限于办理某方面和几种特定的金融业务,业务经营具有明显局限性。而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则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综合性,既经营零售业务,叉经营批发业务,已经成为业务姓角延伸至社会经济生活各个角落的金融”百货公司“和“万能银行”。 商业银行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政府部门,可以给任何个人和部门提供贷款,它的业务就是存款和贷款。 2、货币政策目标在总体上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对)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要与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是因为货币的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服务于整个经济活动,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之一。 3、国际储备就是外汇储备。(错) 国际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在国际间被普遍接受的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其货币汇率和作用对外清偿保证的各种形式对外金融资产的总称。国际储备包括:(1)黄金储备(2)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其形式主要有:国外银行存款和外国政府债券。外汇储备现已成为国际储备的最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以来,无论从其增长额来看,还是从其占国际储备总额的比例来看,外汇储备在国际储备中均居主导地位。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国际储备日趋“外汇储备化”。(3)在IMF储备头寸(4)特别提款权 三、简答题(7*3=21) 1、何谓派生存款?派生存款派生能力受哪些因素制约? 答:(1)派生存款就是银行贷款所引起的存款,其实质就是银行以存款货币的形式向再生产过程提供货币。贷款派生存款,是银行信贷制度职能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凡是通过银行转帐的贷款就能派生出存款。 (2)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主要有:第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一国金融当局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存款,这部分存款不能用作贷

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一、文献回顾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区域金融理论是我国学者推动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是区域金融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范方志、张立军(2003)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分别研究其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水平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的结论。支大林、祝晓波(2004)拓展了范方志、张立军(2003)的研究,提出了开放条件下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变迁影响的理论模型。叶耀明、纪翠玲(2004)将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得出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刘赣州(2005)承接前人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分析了金融支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惠晓峰、沈静(2006)将东北三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了东北三省各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东北三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影响。马智利、周翔宇(2008)采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法实证分析了1978-2006年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只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金融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反之却不成立。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国内一些学者在我国整体或大经济区域层面分析了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而进一步深入到地区层面的研究却很少,因此,省域、市域和县域金融发展对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将是区域金融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以宁波为例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金融发展指标。戈德史密斯1969年提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金融相关比率”指标,它的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由于缺乏地区金融资产的统计数据,国内学术界在计算金融相关比率时,一般采用存贷款额/实际GDP的比值。本文以宁波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当地实际GDP的比值反映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当地实际GDP的比值表示金融体系提高储蓄对产业产值的影响作用。 2.产业结构升级指标。产业结构就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本文采用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来表示产业结构升级。 3.数据来源。本文收集了1978-2007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以及金融机构存贷款数据,通过计算得到贷款余额/当地实际GDP、存款余额/当地实际GDP、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数据指标。本文所有实证分析数据来自《宁波统计年鉴》(1978-2007年)。 (二)研究方法和实证模型 选取三次产业产值为被解释变量,金融机构存款余额/GDP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为解释变量,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建立回归方程: lnY i =i1lnF1 +,其中Y i表示第i产业各年的产值,F 1表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F2表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GDP 的比重,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级考试试题和答案AB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2008级经济管理专业第三学期期末考试 《金融理论与实践》(开卷)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A卷) 一、简答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据报道,2009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900亿元2009年第五十一期期限3个月(91天)中央银行票据和800亿元正回购协议。请简要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协议的政策含义。 2、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还款数量同比增加126.5%,达到74.25亿元。请对中国人民银行数据进行简要分析。 二、辨析题(先判断对错,2分;再说明理由,8分;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按我国现行规定,企业赚取的外汇要按卖出价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 2、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升降变化。 三、论述题(50分;规定字数为800字以上,不足800字者,得分不超过30分) 有人认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都是金融衍生产品惹的祸”,所以应从中吸取的教训是:中国不应再发展衍生产品,否则难以避免重蹈美国的覆辙。你认为这一看法正确么?请阐述你的理由。

2008级经济管理专业第三学期期末考试 《金融理论与实践》A卷答案 一、简答题 1、参考答案:中央银行发发央行票据和正回购协议,都属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2分);其实质是货币回笼(5分);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协议回笼货币的政策意图是收紧货币。这一政策操作的针对性是一个时期以来我国货币的超量投放以及由此形成的通货膨胀预期(6分);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政策操作属于适时“微调”(2分)。 2、参考答案:银行在发入信用卡时会给持卡人规定一个最高透支限额,持卡人可以在准许透支的额度内刷卡消费(2分)。当没有或丧失偿债能力的人进行透支消费时,由于其无力还款而形成银行风险(4分)。2009年第三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还款数量同比增加126.5%,说明银行的信用卡风险增加了(5分)。这与近年来信用卡过度发放有关,也与管理制度不健全有关。对信用卡逾期未还款数量增加的问题应予以关注,通过健全制度、加强管理来化解风险(4分)。 二、辨析题 1、参考答案:错(2分)。卖出价又称卖出汇率,是银行向客户卖出外汇时使用的汇率。它表示银行卖出一定数额的外汇需要收多少本国货币(4分)。按我国现行规定,企业赚取的外汇要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企业结售外汇,对于银行来说是买入外汇,适用的是“买入汇率”或“买入价”,而不是“卖出汇率”或“卖出价”。(4分)2、参考答案:对(2分)。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的变化关系是:

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区域金融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它由区域金融比较优势和金融竞争优势所决定。具体而言,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应从金融生态环境、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能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最终表现为市场力(金融市场化)、资源力(金融资源配置力)、增长力(金融业盈利能力)和开放力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又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同时,这些因素又受金融政策、经济基础、人才政策、教育环境等间接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讨论区域金融竞争力,可以说明区域金融竞争能力的差异,以及金融因素在提升省域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和途径。依据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竞争力理论,剖析和分解影响金融竞争力的各项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分层次的区域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 一、区域金融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区域金融竞争力分析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竞争力理论基础上的。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金碚,20XX)。它是以区域作为考察基本单位,以资源禀赋、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为假定前提,以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为核心的科学。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或市场的能力(金碚,20XX)。金碚还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制,认为一个区域的竞争力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因素。 一个区域的竞争力是各种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产业竞争力、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等。其中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具有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这些都离不开金融提供的资金或资本支持。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表明,金融已成为社会经济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区域金融竞争力内涵 相对于区域竞争力比较成熟且已经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而言,区域金融竞争力还是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课题,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内涵。有关区域金融竞争力的概念在现有文献中大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出定义。许涤龙(20XX)将金融竞争力按照竞争主体的层次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金融竞争力。宏观层次的金融竞争力是指金融体系竞争力;中观层次的金融竞争力是指区域或

金融理论与实践作业

金融理论与实践作业 第一讲金额与货币信用 1、金融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表现及动因 (1)金融国际化的动因 1.金融自由化政策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础 2.信息革命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 3.金融创新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运作载体 (2)金融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金融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 金融市场国际化有两层含义:伴随着金融管制的取消或放松和国内金融市场向国际投资者的开放,本国的居民和非居民享受同等的金融市场准人和经营许可待遇;离岸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即在岸市场相比,离岸市场直接面向境外投资者的国际金融交易,与市场所在国的国内经济几乎无关。金融交易国际化是指交易范围、交易对象、交易活动、交易规范、交易技术的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1.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机构日益增多,国际化范围扩大。2.金融机构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国际化程度提高。金融市场和交易的国际化,使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日益摆脱各国政府的监管,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不平等竞争和经营风险日益加剧。 2、货币流通的规律是什么? 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也称货币必要量规律。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在一定暑期内转手的次数。价格总额是商品数量和商品平均价格的乘积,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决定于三个因素:商品总量、商品平均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为: 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总量×单位商品价格)/货币流通次数 公式表明,当当流通速度不变时,商品价格总额越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多,反之越少;当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时,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越多。 第二讲金融市场 2、为什么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答: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金融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现实告诉我们,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一)金融是经济活动的介质

研究生金融理论讲义

《金融理论与实践》 (讲义) 王正国 2007年7月

目录 引言 第一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一、金融的含义 二、金融的地位 第二节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一、货币的产生 二、货币的发展 三、货币的管理 第一章中央银行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职能 二、中央银行的地位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类型 一、单一央行制 二、复合银行制 三、准央行制 四、跨国央行制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业务 一、负债业务 二、资产业务

三、中间业务 第四节货币政策目标及手段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三、实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手段第五节基础货币与派生存款 一、基础货币含义 二、派生存款的派生倍数 第六节央行的独立性问题 一、世界各国央行独立性的三种情况 二、我国央行独立性的表现 第二章商业银行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一、单一银行制度 二、总分行制度 三、代理行制度 四、银行控股公司制度 五、连锁银行制度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一、盈利性 二、安全性 三、流动性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业务 一、负债业务 二、资产业务 三、中间业务 第四节我国专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 一、盈利性与政策性矛盾 二、各级政府的行政干预 三、我国经济改革的顺序 第五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贷款五级分类法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二、贷款五级分类法 第六节深化商业银行改革,适应“入世”挑战 一、加快转制,真正实现规范经营 二、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 三、壮大绝对规模,缩小相对规模 四、提高管理水平、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 五、吸收人才,留住人才 六、向利率市场化过渡 七、发展网络银行 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问题 第三章金融市场

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整理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实物货币: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 马克思货币职能描述: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货币贮藏、世界货币。西方学者:交易媒介、计价单位、价值的贮藏。 货币制度:是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56 规定货币单位:当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为商品和劳务标价时,其自身也需要一个可以比较不同货币数量的单位,这就是货币单位。56 无限法偿:指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货币的能力,不论每次支付的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绝接受,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57 10、金币本位制的特点:黄金为法定币才,金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以按面值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59 11、金块本位制:这是市场上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但银行券智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成金块(了解)59。 12、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银行券不能再国内兑换黄金(了解)59。 13、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特点:一是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二是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三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调整。60 14我国的人民币制度主要内容:一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二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三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61 17、区域货币一体化:一定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一家主要银行来发行和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 18、信用货币与商品货币相对应。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而信用货币是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纸质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都属于信用货币范畴。信用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弥补了金属货币数量无法伴随商品数量增长而相应增长的弊端,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成为货币主要的存在形式。 1 纸币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单选)2 银行券 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生活中的通俗称谓是“现钞”),也是一种纸制货币。3 存款货币 4 电子货币 这种货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银行发行的各种银行卡,如借记卡、信用卡等。 19、货币的职能:一、交易媒介职能 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发挥媒介作用。包含着货币三个相辅相成的功能。 (一)计价单位 (二)交易媒介 (三)支付手段 基本特征:没有商品在同时、同地与之相向运动,是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基本特征。借贷、财政收支、工资发放、租金收取、偿还赊销款项等活动中,货币都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二、财富贮藏职能 20、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改名为欧盟;1995年12月,欧洲货币局正式确定欧元为统一货币;1998年7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成立;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 第二章信用 18、经济范畴中的信用是指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67 19、经济范畴信用与道德范畴信用的联系与区别:道德范畴信用是经济范畴信用的支撑与基础、最大区别是道德范畴信用的非强制性经济范畴信用的强制性。 20、五部门经济中的信用关系:个人部门(是货币资金的盈余者,是主要贷出者)、非金融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也是货币资金的重要供给者)、政府部门(净需求者)、金融部门(信用媒介)、国外部门。69 21、直接融资:如果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信用工具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互通有无即直接融资。简接融资: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机构间实现货币资金互通有无即间接融资。二者区别:(1)间接融资中货币资金的供求双方不形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金融机构在间接融资中,既扮演债务人角色又扮演债权人角色,介于货币资金供求双方之间,而货币资金供求双方并没有形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2)直接融资中货币资金的供求双方形成了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直接融资中,金融机构只提供一些相关的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并不与货币资金供求双方形成信用关系。 23、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各自优缺点:直接融资优点:1、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实现资金合理配置;2、加强资金提供者对需求者的关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有利于资金需求者筹集到稳定可长期使用的资金; 4、没有金融机构从中获利,因此成本较低。缺点:1、便利度及成本受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影响;2、风险要高于简介融资。间接融资优点:1、灵活便利;2、分散投资,安全性高;3、具有规模经济。缺点:1、减少了资金供给这对资金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2、增加了资金需求者的筹资成本,减少了资金供给者的收益。70 24、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作用:1、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动员闲置资金,推动经济增长。71 25、信用风险:指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71 26、按信用参与主体可将信用分为: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间以赊销、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提供信用)、银行信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间接信用)、国家信用(以政府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消费信用(指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其消费支付的一种信用形式)。72 27、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首先商业信用在规模上存在局限性,其次在信用存在的方向上存在局限性,再商业性用存在期限上的局限性。 28、商业票据:是指在商业信用中被广泛使用的表面买卖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商业票据有商业汇票和商业本票两种基本形式。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是一种命令式票据,而后期是一种承诺式票据。商业票据的基本特征包括:1、是一种有价票证,以一定的货币金额表现其价值;2、具有法定的式样和内容;3、是一种无因票证;4、可以流通转让。 29、商业汇票是一种命令式票据,通常由信用活动中卖方对买方或买方委托的付款银行签发,要求买方在规定的日期内支付货款。74 30、商业本票:商业本票是一种承诺是票据,通常由债务人签发给债权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货款的债务证书。74 31、背书:背书是指票据持有人在转让票据时,要在票据背面签章并作日期记载,表明对票据的转让负责。74 3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间接信用。银行信用的特点:第一、银行信用的资金来源于社会各部门暂时闲置的资金,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挥中介的只能;第二、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具有广泛的授信对象;第三、银行提供的信用贷款方式具有相对灵活性。76 34、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1、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3、银行信用的出现进一步促进商业信用的发展。76 35、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指以政府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国家信用工具包括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担保债券。中央政府债券亦称国债,是一国中央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的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也被称为市政债券。政府担保债券是指由政府作为担保人而由其他主体发行的债券。信用仅次于中央政府债券。78 37、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其消费支出的信用。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是消费信用的典型形式。赊销是工商企业对消费者个人以商品赊销的方式提供的短期信用。分期付款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只需付一部分货款,然后按合同条款分期支付其余货款和利息。消费信贷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贷款。 38、消费信用的作用:1、有利于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2、提升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及其效用总水平;3、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但也有不利影响:1、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掩盖消费品的供求矛盾;2、过度负债,会使消费者负担过重,影响经济生活的安全。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第一张真意义上符合国际标准的信用卡。 第三章利息与利率 39、时间价值:是指同等金额的货币其现在的价值要大于其未来的价值,利息是货币时间价值的体现。85 40、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89 41、无风险利率:是指这种利率仅反映货币的时间价值。89 42、市场利率:有货币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90 43、官定利率:是指由有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90 44、行业利率:是指由银行公会等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所确定的利率。90 1 / 5

国内外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现状

国内外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现状 摘要: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经济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增长。正是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业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从而促使金融创新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推动全球金融的一体化。 关键词:区域金融创新;金融理论;金融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汇率、利率变动频繁,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再加上科学技术特别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金融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客户融资 的要求,从而推动着金融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一系列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形成高潮,进入90年代如火如荼。 一、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为了从理论上阐述区域金融创新,西方经济学家陆续提出不少不同的见解,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形成了色彩缤纷的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流派。

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欧美国家有大量的学者研究了区域金融问题,根据Sheila C.DOW、Carlos J.Rodriguez-Fuentes(1997)的研究,西方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 主要是从宏观货币经济学展开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货币主义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域影响、区域货币乘数、区域金融市场(区域利率差异、区域信贷市场),此外,一体化金融市场内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LuigiGuiso、Paola Sapienza和 LuigiZingales(2002)、Jayaratne和Strahan(1996)也是西方区域金融研究的重要方面。 西尔柏(W.L.Silber)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 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西尔柏从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分析框架中推出的金融创新理论对于从供给角度研究金融创 新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 凯恩(E.J.Kane)提出了“规避”的金融创新理论。所谓“规避”,就是指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则是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管理行为。它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

(完整版)国际金融论述题(含答案)

论述题 109、在国际资金流动问题非常突出的情况下,你认为各国应如何进行协调以有效对之进行管理? 110试分析直接管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111、请结合中国对货币兑换管制的实践说明进一步取消直接管制政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112、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是什么? 113、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14、试运用收益成本分析法来说明一国怎样决定加入通货区? 115、国际金融机构当前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1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作用。 117、进行国际金融合作的主要内容是什 118、试述国际租赁业务的主要特点 119、试式述金融租赁的程序和主要形 120、试述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121、试述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122、试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123、试述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124、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分类和政策搭配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125、试述资本与金额账户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的机制 126、试评析西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优缺点. 127、试述外汇市场的作用? 128、试比较外汇期货交易与远期外汇交易。 129、试述为避免交易风险,如何选择好合同货币。 130、试述94年初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31、试述托收方式下,出口商面临的风险。 132、试述信和证结算方式的一般程序。 133、试述信用证结算方式的优点及特点。 134、欧洲货币市场的影响及其作用。 135、欧洲货币市场的构成。 136、欧洲货币市场信用扩张的形式 137、结合我国实际,试述如何加强国际储备资产管理。 138、分析多种货币储备体系的利弊。 139、试述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140、试述国际中长期资金流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41、试述国际资金流动的影响。 142、试述80年代债务危机的特点和原因。

区域金融理论及实践

区域金融理论及其实践 摘要:区域金融作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其研究价值近几年刚刚引起理论界的关注。对区域金融理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相当滞后。作者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区域金融的系统分析和深层研究,对主要的金融理论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浅析区域金融理论的实践性。 关键字:区域金融理论金融发展评价实践性 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尚未形成一套独立的区域金融理论,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建立在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和分析方法构成了区域金融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是研究区域金融问题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区域金融发展又可以看作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区域经济有其特殊的运动规律,该理论在区域问题上的特有研究视角,对区域金融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一、主要的区域金融理论 1、区域金融结构理论。广义金融结构概念,用金融结构制度的有效性来定义金融结构的健全性。在健全金融结构的基础上,引入外在宏观经济设控、金融风险控制和金融制度环境安排等因素,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在上述的适当外在条件下,健全金融结构的均衡变化。由此,总结出健全金融结构和金融可持续发展主导原则。 2、区域金融深化理论。在金融深化与区域发展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区域金融深化理论考察了区域发展差距的金融成因,构建金融深化影响区域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3、区域金融约束理论。区域金融约束是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中所出现的金融约束经济发展的理论。这种约束与金融管制密切相关。在区域金融约束理论看来,一个区域的快速发展要求解除这种金融约束。否则,区域经济是不能快速发展的。 4、区域金融内生理论。区域金融内生理论是内生增长理论在区域金融发展的表现。在区域金融内生理论看来,一个区域的经济、金融发展在于其内生增长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是自身造血功能强大的结果。 5、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旨在通过对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肯定金融发展理论中的积极成果,弥补金融发展理论在新兴市场经济和转轨经济中应用的不足,进而提出实现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6、其他区域金融理论。区域金融合作理论、区域金融政策理论、区域资金

金融硕士教育中心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金融硕士教育中心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硕士教育中心是直属于研究生院的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金融硕士的招生考试、教学管理、学位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工作。在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我中心以提供最前沿的金融实务课程为教学内容,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依托,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其他系所,着力培养具有金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自2012年招收首批金融硕士以来,我院金融硕士的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招生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届金融硕士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乐观,所有毕业生均奔赴心仪的工作岗位,并顺利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角色转变,从事金融行业或金融岗位的毕业生比例达95%。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历届毕业生喜人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印证了我院金融硕士的发展思路和规划设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这也是我院独有的教育特色在金融硕士培养领域的具体实践和典型体现。 一、专业设置 我院金融硕士不区分专业方向。 二、导师队伍 (一)理论导师 序号姓名职称工作单位研究方向 1 蔡真副研究员社科院金融所风险管理、资产价格 2 曾刚研究员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理论与实践 3 陈红梅副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会计 4 陈虹研究员社科院世经政所货币银行学、环境金融 5 陈经伟副研究员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金融组织机构 6 程炼副研究员社科院金融所国际金融 7 董裕平研究员社科院金融所公司金融、制度经济学、经济发展 8 郭斌副教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收入分配和资本结构 9 郭金龙研究员社科院金融所金融与保险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

《财经界》January,2008 金融财务 69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 张 璟 (南京大学经济学系,南京,210093) 中图分类号:F8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781(2008)01—0069—02 我国各区域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均存在巨大的差距,而国外的研究对一个区域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差距巨大的大国经济体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关注还十分欠缺。因此,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深入到区域层面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意义的。本文将从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和金融资金流动三个方面对相关的文献进行评述。 一、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深入到区域层面研究我国区域金融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各项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各地区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是什么?”以及“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行是否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等问题。由于各项研究采用的数据和计量方法的差别,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 首先,对各地区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周立、王子明(2002)通过对中国各地区1978-2000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指出,中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提高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将对其长期的经济增长十分有利;而沈坤荣、张成(2004)对29个省区从1978-1998年的数据进行了聚合回归分析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艾洪德等(2004)则将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行了东、中、西部的分区域研究。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异,全国和东部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中西部地区两者之间则几乎是负相关关系,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其次,各项研究对金融市场化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看法存在差异。周立、王子明(2002)认为,金融市场化水平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十分显著。因此,进一步推行金融市场化能带来高质量的金融发展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艾洪德、徐明圣、郭凯(2004)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们的研究表明,金融市场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各区域间是不平衡的。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化比率与经济增长成正方向变动,而中西部的金融市场化比率与经济增长成相反的方向变动。因此,他们认为过度开放金融竞争和推动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可能不利。 二、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 除了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之外, 不同学者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和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很大争议。张杰(1994)认为,与经济发展的进程相似,我国金融成长的进程应符合威廉姆森“倒U ”曲线过程。他在对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发展取向。研究发现,中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十分均齐,从而使金融失去空间成长的区间。由于一国金融成长的水平并不取决于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机构的简单扩张,而应该取决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本形成水平,因此,我国区域金融组织结构必须从“互挤”向“互补”转换。该转换的完成则需要通过解除现存的条块分割金融体系,构建新的区域结合型金融组织框架,形成若干各金融中心和金融“发展极”,打破金融资源流动的地区壁垒,弥合区域间金融市场的割裂状态,从而促使金融资源空间流动和配置机制的形成,引导总体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与张杰(1994)得出的结论相反,周立(2003)在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中则发现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距具有先缩小后扩大的“正U ”曲线形态特征。并且,我国区域金融差距已经超过了财政差距和经济差距;金雪军和田霖(2004)则根据1978-2003年的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的金融成长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计量检验。该项研究指出,在此期间并不存在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倒U ”曲线发展形态,而是呈现三次曲线的变动趋势。从更长的时期看,“倒U ”曲线是否形成还未有定论,还需要多方面指标的比较和未来时间的检验。但是,金融成长的差异是长期存在的,并且该差异在不断地波动和变化;除此之外, 陆文喜、李国平(2004)还运用了测算区 域经济增长收敛的β收敛方法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 敛性进行了测量。其研究指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是存在收敛性的,同时我国区域金融发展还具备阶段性和东中西部的区域“俱乐部收敛”特征,且各省之间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速度在20世纪90年代都有所上升。 三、各区域间资金流动的研究 国内对区域间资金流动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域间资金的流动性、区域间资金的流向以及区域间资金流动对区域间差距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讨论上。值得注意的是,区域间资金的流动性和流向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区域间资金的“流动性”是指资金在区域间自由流动的程度和难度;而区域间资金流动的“流向”则是指资金是从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还是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具体到我国而言,对于资金流向的研究主要

国际金融说课稿

国际金融说课稿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本课程的整体设计: 1.课程概述 2.课程体系 3.课程内容 4.教学方法与手段 5.教学条件 6.课程自我评价 一、课程概述 我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历史沿革、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的地位。 (一)课程的历史沿革 本课程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2008年),课程设立阶段。 2004年我院设立投资理财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是的专业课程之一。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本阶段国际金融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在校内实训室内集中1周模拟实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离。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第二阶段:(2009至今 ),是课程稳步发展和创新时期。 国际金融作为投资理财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专家参与的课程分析的基础上,我院将本课程按照项目化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进入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期。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按照课程特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课程内容,构建三个课堂实施课程,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和发展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训练外汇交易、汇率报价、管理外汇风险等岗位技能。 1. 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重点 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本课程培养的职业能力有显著的特点:不仅包括实际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分析判断能力。具体的操作并非职业能力的全部,隐藏在具体操作背后的分析、判断、策划同样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行业调研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我们确定本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 (1)熟悉国际金融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2)具备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捕捉能力; (3)初步分析国内外发生的经济、金融事件的能力; (4)准确快速判断经济金融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和传导的能力; (5)一般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能力; (6)具备相关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为了能够在课程开发阶段更全面真实地掌握国际金融相关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信息,首

2018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2018)

目 录 内容摘要 (1) 第一部分 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概况 (3) 一、区域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3) 二、区域金融运行总体情况 (5) 第二部分 各区域板块经济金融运行 (8) 一、东部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8) 二、中部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10) 三、西部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12) 四、东北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14) 五、主要经济圈与城市群发展 (16) 六、区域金融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情况 (17) 第三部分 区域经济与金融展望 (19) 附录 专题 (21) 专题1 各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情况研究 (21) 专题2 房地产市场分析 (26) 专题3 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情况分析 (29) 专题4 消费金融发展研究 (32) 专题5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助推脱贫攻坚 (36) 表 表1 2017年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和增长率 (4) 表2 2017年各地区进口总额比重和增长率 (4) 表3 2017年各地区出口总额比重和增长率 (4) 表4 2017年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占比情况 (5) 表5 2017年各地区人民币贷款发生额占比利率区间分布 (6) 表6 2017年各地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部分运营指标 (7) 表7 2016~2017年东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概况 (9) 表8 2016~2017年中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概况 (11) 表9 2016~2017年西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概况 (13) 表10 2016~2017年东北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概况 (15) 表11 2017年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 (16) 表12 2017年三大经济圈主要经济指标 (16) 表13 2017年各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和增长率 (26) 表14 2016~2017年各地区住房抵押贷款价值比 (28) 表15 2017年各地区房地产贷款比重和增长率 (28)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金融体系的发展 (一)金融体系概述 如果从功能视角来考察金融体系,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金融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或前提)下,(以资金为媒介)实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在亏损主体与盈余主体之间跨期或跨区域配置的优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运行中“高效率的储蓄—投资转化”(Merton和Bodie,1995;Tharkor,1996;Allen和Gale,2000)。显然,金融体系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些独特的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比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组织以及金融法规等等)来实现,而这种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的复合体也就构成了一国金融体系。 现代经济中,金融体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作为引导资金流动的基本架构,金融体系一般认为是由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的一个关于融资模式的复合体;广义上,考虑到由于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决定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经济学家们往往把政府金融管制、法律环境等都视做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如果对现代金融体系做一个简单描述,我们一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除中央银行这一特殊机构以外,其他机

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信用社等在内的存款型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在内的契约型机构以及包括金融公司、投资银行、互助基金等在内的投资型机构;(2)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主要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个构成;(3)金融监管体系。主要由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其他证券、保险监管部门等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法规等构成。 由于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涉及通过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观察金融体系较为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不同国家的储蓄和金融资产结构。德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在美国,银行资产对GDP的比重为53%,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国的股票市值对GDP的比重为82%,大约比德国高三倍。因此,美国英国的金融体制常常被称为“市场主导型”,而德国、法国、日本则被称为是“银行主导型”。 (二)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金融,或者说金融体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其发展也表现出较为鲜明的阶段性。但问题是,虽然当前各国学者都基本接受了戈德思密斯(1969)关于金融发展等同于“金融结构的演变”的思想,在金融(体系)发展的“阶段性构成”问题上,不同的学者却依然存在不同的理解。这里,我们准备以Rybcznski 关于金融体系历史演变的分析为基础,结合技术、信息以及产权制度等环境变迁,对金融体系演变过程中的阶段性变迁作一说明。 1.第一阶段:银行主导阶段 Rybcznski认为金融体系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银行主导型阶段,大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