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

09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

09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

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浅易的标准:

1.体裁:叙事为主、写景、抒情、说明及一般的说理文次之,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寓有哲理的小品文。

2.内容: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

3.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白话不在考查之列)。

刘国正先生曾举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的传记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具体的考点要求:

1、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见《导引》118,以下出处相同)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24)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130)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36)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143)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143)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43)

3.鉴赏能力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43)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43)

迎考策略

立足课内,辐射课外

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实词、虚词、句式、文句理解,还是语段翻译,无一不是源自课内;历年考点的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因此,立足课内,辐射课外十分重要。一般说来,课内篇目可反复3—4遍。

第一遍,利用晨读、自习、晚修等,将课本中所有文言篇目,按照由高三到高一倒的顺序,自行通读串讲一遍。

第二遍,以单元为单位,抓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注意前后联系,总结规律。同时积累关键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配以一定的课外练习,体现知识体系的联系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

第三遍,以课外文段为主,辐射课内已学知识。凡涉及课内的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用法等都呼应贯通来理解记忆。另外,每天分头给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在课内找例解,以“每天5—10个”的方式进行。

第四遍,以综合练习为主,练习出题,练习答题,学会找点、设点、解点,吃透关键实词、虚词以及句法、用法等。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由于受考试时间的限制,又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考生必须具有独立解题、快速答题的能力,面对一篇完全陌生的文言文,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缺乏自信,又害怕时间不够,匆忙答题,结果思路混乱,判断偏移,欲速不达。下面就以上问题,给同学们介绍古文解答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1、读题和解题

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阅读

要求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6个问题”,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或做什么事,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

要求

(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题干要求,

选出正确项。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最后一题的命题往往是有三项正确,有一项不符题意,这一项的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所以通过看最后一题,可以帮助了解全文内容。实词解释也是一样。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纠正前两步出现的偏误,因此是一个复核、验收、深入理解的过程。

特别提示:有些学生在读文章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考生中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必须明白,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法”和“邻字辅助法”来推断,进而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文言解题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经验总结出来的,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熟练掌握和运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2.审题

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或者问“正确的一项”却选“错误的一项”,或者是平时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又不能进行正确答题了。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要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

3、解题(以20XX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为例)

(1)、词语解释

①和所学课文呼应。如第11题,“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中“讽”与课文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相近,因而不可能是讽刺;“咸私哂其矫饰焉”中“哂”与课文“侍坐”中“夫子哂之”相似。②和现代汉语呼应。如“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中“遇”与今天说的“善遇之”相同,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故“优待”错。③和上下文呼应。如第12题,“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焉”用在动宾结构“哂其矫饰”之后,很明显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焉”用在动词“问”之后则是代词。④和句子结构呼应。如“为伯父让之所鞠”中“为……所”构成被动句式。

(2)信息筛选题

一看题干中的陈述对象,如第13题,陈述对象是裴矩,而答案D项说的是太宗,故排除。

二看题干问的是哪一方面,本题问的是“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而C项第一句答的是裴矩为人乖张,故不合要求;其他还要看是不是这个人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以这种方式所为,有没有张冠李戴、前后颠倒等。

(3)内容理解题

除了看人物、时间、地方等有没有弄错,还得看人物的行为、主张等,看有没有添加、删改、遗漏等。强调和原文呼应、吻合。如第14题C项,裴矩主张立即回京总观大局,而非主张立即平定。其他项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4)赏析评价题

要看作者的态度和文段背景。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我们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正,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

(5)注意人物形象的发展和变化

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一贯到底;而去年文言文的人物形象开始丰满起来。甚至不同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也可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人或事。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一、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此条款要注意两点:1、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2、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高中语文课本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60个文言实词(准确数字为248个)。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至少为120个。

二、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

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了解近几年高考文言实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几乎每年必考。

2、题型:①、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② 、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实词复习的内容

1、古文中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关系。

单音节词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主体,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是词。尤其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就容易形成错觉,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析:卑鄙,是单音节次,“卑”和“鄙”连用,“卑”指出身卑微,“鄙”指见识短浅,举止粗俗。它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卑鄙”的意义不同。

2、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褒贬色彩发生变化。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如:江河、亲戚、爪牙等

附:古汉语中常见的单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前古义,后今义)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

加(更;增加)假(借助;不真实的)

信(的确;书信)河(黄河;泛指江河)

橹(盾牌;划船的工具)赢(背负;胜或获得)

走(跑;不行)次(水边、驻扎;量

词)

向(从前;对、朝或偏袒)穷(困厄、不得志;贫困、穷)

率(一概、全部;率领、轻率)再(第二次;又一次)

原(推究;原来、原则)床(坐具;卧具)

抑(或者;抑制)归(女子出嫁;回来)

比(等到、紧挨、并排;比较)渠(他、它;水道)

去(离开、距离;往)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阳、)怒(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发怒)

危(高;危险)但(只;但是)

略(夺取;简略)将(请;将要)

或(有人、或许;或者)爱(吝啬;喜爱)

固(本来;坚固)诸(之于、之乎;众、各)

择(区别;选择)隐(哀怜、不忍;隐藏或隐瞒)

稍(逐渐;稍微)诚(果真、如果;真诚)

赞(引见、介绍;称赞)拜(授官;一种礼节)

除(授官;除去)安(养生;安定、安然)

鄙(边境;轻视或粗俗)池(护城河;水塘)

摧(伤心;破坏或折断)汤(热水、开水;较浓汁液)

按(查究;压住或按照)都(大;都市或全)

病(困苦至极;疾病)必(果真、如果;一定、必然)

齿(年龄、岁数;牙齿)伐(功业、夸耀;坎)

顾(拜访;回顾或照顾)会(恰逢)聚会或会议)

间(参与;中间或间隔)控(拉;控制或控告)

迁(放逐;迁移)景(大、日光;景致或情形)害(嫉妒;祸害或害处)摄(整理、整顿;吸取或保养)

遣(休、被夫家赶回娘家;消除或派遣)冒(涂盖、敷上;冒充或向外透)

奇(适宜;特殊的或惊异的)要(邀请、相约;要求)

严(尊重;严格或严密)卒(死,终于;士兵)

寻(不久;寻找)章(花纹;文章或图章)

速(招致;速度快)寝(丑陋;睡觉)

古汉语中常见双音节的古今异义整理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人)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羽)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

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婚姻(儿女亲家;结婚)

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行路(路人;走路)

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

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

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于是(从此;连词)

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

痛心(痛恨;极端伤心)不必(不一定;不需要)

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

便利(吉利;方便)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

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浩荡(荒唐;水势浩大)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

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

县官(官府;县令)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

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果然(饱的样子;与事实相符)

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流涕(流眼泪;流鼻涕)

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同气(同胞兄弟;同类)

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

生日(生活一天天的;出生日)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

无论(更不必说;连词)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方位或约数)

无赖(活泼顽皮;品行不端)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的命令)

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

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困境)

开张(广泛扩大;开业)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时期)

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

结束(整好装束;完毕)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死)

往往(处处;常常)中间(中间夹杂;里面)

扶老(拐杖;扶着老人)猖獗(跌倒,引申为“失败”;猖狂无忌)

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恰恰(莺啼和谐之声;正好)

大风(麻风病;大的风)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

中间(当中夹杂;当中)烈士(有节操、有抱负的人;为革命牺牲的人)

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

肉食(享受优裕的大官;肉食食物)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副词)

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会计(聚会商议;财务计算的人)

何苦(哪怕、怕什么、怎怕;不值得做,犯不着)

无赖(胡作非为、活泼好玩;流氓、无理取闹)

作文(写文章;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形容(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豪杰(有声望地位的人、英雄人物;才能初中的人)

风流(杰出、英俊,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

3、一词多义

单音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因而接触时一要清楚它几种常规的解释;二要根据语境判断句中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是用作名词还是动词)。——对这一点要学会推测。

4、词类活用

这是词语功能的改变,所以和它在句中的位置有很大关系。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

5、通假

不论是古有其字还是古无其字,只要课本、练习涉及的通假字一概收集、储存,尤其是一些

常见通假。

四、答题技巧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不刊之论”中的“刊”从形旁上看应该与“刀”有关;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有许多学生对20XX年春季北京卷试题中“袖空牒窃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实际上“牒”字是形声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学生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判断的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1)93年六省一市高考试题13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2)99年试题11题“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的“绝食”,现代汉语的意义是“拒绝饮食(表示抗议或自杀)”。而在阅读材料中,“绝食”显然是指由于大水、人灾而引起的粮食匮乏,以致千余户人家均无粮可吃。因而D项中的“绝食”是古今汉语意义不同的词语。

3、课文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以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如:94年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20XX年仿真卷第五篇25题B项中“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4、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举例说明: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又如:95年试题12题“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同义。

“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是“符合”,与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同义,。

16题“或妄嗔怒”中的“妄”是“胡乱”,与成语“轻举妄动”中的“妄”义同。文句翻译题解题时亦可用代入成语的方法检验。

5、对句判断法(又称“语言结构推断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作何解?,它对应的“用”解释为“被任用”,则“以”亦可作此解。)此外如“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6、语法分析推断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所以不能理解成名词“眼睛”,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

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2000年试题13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

7、代入检验法(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解题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义。如果解释准确无误即为正确答案。

如: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解析: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竟”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与前后意思不合。C项“曲折”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 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

五、常见错误

文言实词翻译时学生最主要的错误是不能分清古义和今义,以今义附会古义,这也是文言阅读和翻译的大忌。纵观历年高考设题情况,这也是实词解释或句子翻译题迷惑性之所在。命题者也主要是从这方面来设题考查考生的。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戴果丰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 8.表人物个性的: 梗、鲠、耿、耿介、刚耿、骨鲠、梗直、正直、刚毅、 (仁)厚、(仁)矜、恺悌、宽厚、静悫、慎微、雅正、雅度 剀切、周密、谨厚、谨肃、恭恪、聪、慧、敏、木讷、

奸、佞、诈、谲、狡猾、狡(佼)黠、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 9.表人物品行的:行、行检、行业、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 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 20.表监狱的:囹圄、狱 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 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高中语文120个文言文实词

120个文言实词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合纵)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 2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1

高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1)也。不以圣贤为准的(2)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释】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挽必圆,视必审审:仔细 B. 其亦可以少警矣乎警:警惕 C. 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渝:说明 D. 援笔书所欲言援:持,执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 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和而有制,严而不离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 尝遗济也受业于予不拘于时,学于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 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 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 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一咏三叹,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

高考文言文:120个文言实词(成语助记)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与成语结合记忆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寄同学们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1.安 安分守己: 安:安守。安守本分,规矩老实。 安土重迁: 安:安心,习惯,安于。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 安居乐业: 安:安于。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安贫乐道: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的环境。安闲自得: 安:安闲。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安堵如故: 安:安稳。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 相安无事: 安:安稳。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安身立命: 安身:容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计将安出: 安:怎么,怎样。如何制定计谋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2.爱 爱不释手: 爱:喜爱。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节用爱民: 爱:爱护。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爱惜羽毛: 爱:爱惜,珍惜。羽毛:比喻人的声望。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爱才若渴: 爱:爱慕。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像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财如命: 爱:吝惜;舍不得。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形容对钱财的贪婪、吝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3.被 泽被后世: 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被褐怀玉: 被:通“披”,穿。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指上阵战斗或做好战斗准备。 被发佯狂: 被,通“披”,披散。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聪明反被聪明误: 被:表被动。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坑害。 被灾蒙祸: 被、蒙:遭受。指遭受灾祸。 4.倍 事半功倍: 倍:加倍。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倍道而行: 倍:加倍;道:行程。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弃义倍信: 倍:通“背”,背叛,违背。背离信义。指不讲道义,不守信用。 5.本 照本宣科: 本:书本;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正本清源: 正:使之正,引申为整顿; 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源:水源,源头;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2018年高考文言实词训练题100题及答案

2018年高考文言实词训练题100题及答案 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2.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B.然后得一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 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禹汤被之矣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C.每逢佳节倍思亲D.我军十倍于敌 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是无难,别具本上奏 C.此之谓失其本心舍本逐末,吾不为也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抓纲务本,教学之道 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B.先帝不以臣卑鄙C.孔子鄙其小器D.鄙人不胜感激 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B.左右欲兵之,王止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8.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③④各不同D.①②③④都相同 12.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善如流 C.樊哙从良坐弟走从军阿姨死 D.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重磅——高考文言实词十年总结(五)

高考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十年试题总结(五) 1【督】①从目,叔声。察看督促,监督。督责(督察处罚);督导(勉励);督御(监督治理);督统(监督统率,率领);督视(监视);督趱zǎn(督催赶行。趱:加快);督劝(督促劝勉);督切(督促,督责)。②率领,统率,指挥。旋见一白囚督印度卒约百人。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三国志·诸葛亮传》)③责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 2【毒】①憎恨,怨恨,痛恨。予毒之乎?(恶、疾、病)②危害,毒害。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独】①岂,难道。相如虽驽,而独畏廉将军哉?②只,仅。非独贤者有是心。③偏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强”也有此义。) 4【笃】①重,沉重。则刘病日笃。②深厚,忠纯。仆道不笃,业甚浅近。③坚定。明辨之,笃行之。 5【堵】①墙。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2006四川卷,“堵”的意思是“墙”,“环堵”比喻院子很小,处于贫困境地。) 6【杜】①堵,堵塞。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②制止,断绝。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

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2008全国I卷,国家目前艰难已经到了极点,现在才图谋革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确实是不可以长久停留的,请赶快营建建康,亲自率领六军前往并把它当作固守的计策,来断绝金人攻占的野心。) 7【遁】逃跑,逃离。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②隐蔽,隐藏。遁隐。 8【顿】①叩,磕。顿首。②踏,跺。顿足。 ③抖动,整顿。顿网探渊。(整顿好鱼网,到深水中去捕鱼。) ④倒下。顿仆坐上。(仆,倒下。) ⑤困顿,疲敝。 ⑥停留,屯驻,驻守。例1、就善水草顿舍。(《史记·李将军列传》)例2、周盘龙……随太祖顿新亭。(跟随太祖驻守新亭。) ⑦由“停顿”引申为“停宿的地方,住宿”。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明史海瑞转》) ⑧坏,废坏。兵甲顿,士民病。(兵甲,指武器。) ⑨立刻,马上。沉疴顿愈。例2、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训俭示康》) 9【多】①称赞,赞美。例1、故传天下不足多也。 例2、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2006全国

高中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教师版)

文言文重点实词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有二心)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扎、驻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边邑)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希望)图:(考虑)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依靠)敝:(损害) 以乱易整,不武。易:( 替代 ) 《荆轲刺秦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轻微转折)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并、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遭受) 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鸿门宴》 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飨:(犒劳) 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交往)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官吏、人民)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责备)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度:(估计) 沛公不胜杯(bēi)杓(sháo)胜:(能承受、能承担)沛公起如厕如:(往、到) 【第二册】 《离骚》 謇朝淬而夕替替,废弃、贬斥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宁溘死而流亡兮溘,突然,忽然 进步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岂余心之可惩惩,受创而改变 《诗经》 将子无怒将,请,愿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差错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无,没有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悼,伤心 《孔雀东南飞》 何意致不厚致,招致,招来 渐见愁煎迫见,被 便言多令才令,美好 多谢后世人谢,告诫告诉 谢家来贵门谢,辞别 阿母谢媒人谢,辞谢 否泰如天地否,坏运气泰好运气 赍钱三百万赍,赠送 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适,出嫁 处分适兄意那得敢自专适,按照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适,刚才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相约渠他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译为“我”《兰亭集序》 列坐其次次(旁边)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信(确实,实在)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用来……的办法)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 (……的原因 ) 致(情趣) 虽趣舍万殊趣(趋向,取向)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至,及) 《赤壁赋》 举酒属客属(劝酒) 举匏樽以相属属(劝酒) 纵一苇之所如如(往) 方其破荆州方(当)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卒(到底)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盖(如果) 《游褒禅山记》 盖音谬也盖(大概) 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夫夷以近夷(平坦)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亦相之至(到了)相(帮助) 何可胜道也哉胜(尽,完)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治学的人)

高考文言文120实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018年高考文言实词训练题100题 及答案 (2)

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 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2.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B.然后得一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 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 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禹汤被之矣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 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C.每逢佳节倍思 亲 D.我军十倍于敌 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是无难,别具本上奏 C.此之谓失其本心舍本逐末,吾不为也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抓纲务本,教学之道 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孔子鄙其小器 D.鄙人不胜感激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B.左右欲兵之,王止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8.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 ②不同,③④不同 10.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高考文言重点实词归纳

高考文言重点实词归纳 一、家居生活 1、孤:幼年失去父亲;孤独;封建君王自己的谦称。 2、家:安家;大夫统治的地方。 3、归:女子出嫁;返回;归还;归附。 4、适:女子出嫁;到------去;适合,适宜;恰好。 5、事:侍奉;为------服务;从事,做。 6、先:祖先,上代;已经死去的,如先考妣;称古代的人;先于,前于;首要的事情。 7、作:起身,起来,如“虽少,必作”;创作,制作,如“仲尼戹而作《春秋》” 8、字:女子许嫁。 二、学习修养为人 1、工:擅长。工擅文。 2、厉:磨练,磨砺;勉励,激励;严肃,严厉;磨刀石;磨。 3、劝:勉励,奖励;劝告。 4、勉;尽力,努力;鼓励,使人努力。 5、师:老师;以------为师;效法,学习。 5、训:教导,教诲,如训俭示康;规范,准则,如不足为训;训练;词义解释,训释。 6、善:善于,擅长;友好,亲善;应答之词,表同意;好好地,如善待。 7、修:研究,学习,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修饰,装饰,修养(动词);善,美好;高,长;著,撰写,如修书;整治,治理;修建,如乃重修岳阳楼。 8、习:反复练习;学习;通晓,熟悉。 9、务:致力,从事,如“务农”“君子务本”;事务,事情,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10、攻:深入钻研,如术业有专攻。 11、游:出外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纵,放纵,如游目骋怀;游玩,游览;旅行。 12、售:考试得中,如“操童子业,久不售”;实现,如“挟邪作蛊,于是不售”;施展(奸计),如“以售其奸”;卖出去;买 13、笃:忠厚,“太祖闻其笃行”;坚定,如“笃志而体(意志坚定,并且努力去实践)”;深,甚,如“笃好文章”;(病)重,如“孙权病笃”。 14、敬:严肃,慎重,做事情严肃认真,如敬事而信;尊敬,尊重。 15、忠:(做事)尽心竭力,如使民敬、忠以劝;忠于君主。 16、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宽恕,原谅。 17、谅:诚信,如“友直,友谅”;相信,如“不谅人”;原谅。 18、勤:劳,辛苦,与“逸”相对,如四体不勤;努力,尽力,与“惰”相对。 19、质:本质纯真朴实,如君子质而已矣。 20、文:华美,有文采,如“何以文为”。 21、忍:狠心,如君王为人不忍;残忍;忍心,如今存其本,不忍废;忍耐,忍受,如然而隐忍以行 三、政事 1、当:掌管,主持,如当权;判罪,如“犯法当死”;对着,面对。 2、相:宰相;辅助,帮助;仔细看,审察;互相;表一方对另一方怎么样;容貌。 3、干:治理,如干国才;求取,如不干人;冒犯,冲犯;冲;干预;盾牌。 4、治:治理,管理;国家治理得好,如天下大治;惩处,如治罪;研究,如治学;医治。 5、乱:社会不太平,国家治理得不好;扰乱;叛乱;乐曲的最后一章。 6、平:社会太平;平定 7、奏:上奏,向君王上书或进言;奏章;进,如奏刀豁然;进献;奏乐。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配套练习,附详细答案

120文言文实词 1、爱: 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例句: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 答案:?吝惜,舍不得,吝啬;?喜爱,爱护;?喜爱;?喜爱;?爱护;?喜爱。 2、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⑥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例句: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⑷成语“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答案:??使……安定;?疑问副词,怎么;?疑问副词,怎么,哪里;?疑问代词,哪里,哪儿;?安稳,安定,安全;?安逸,安乐;?使……安定;?疑问代词,哪里,哪儿;?疑问副词,怎么/安稳,安定,安全;⑴安逸,安乐;⑵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⑶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⑷疑问副词,怎么,哪里/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3、被: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⑦音同“披”,披散,散开。 例句: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

高中常见120个文言实词详细解释

高中常见120个文言实词详细解释[河北省柴沟堡第一中学官方网站] 作者:周向阳收集来源:河北省柴沟堡第一中学官方网站录入:Admin 更新时间:2008-10-7 23:21:00 点击数:1040 【字体:】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完整word版)2018年高考文言实词训练题100题及答案自用版

2018年高考文言实词训练题100题 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 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2.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B.然后得一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 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 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禹汤被之矣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 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C.每逢佳节倍思亲 D.我军十倍于敌 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是无难,别具本上奏 C.此之谓失其本心舍本逐末,吾不为也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抓纲务本,教学之道 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孔子鄙其小器 D.鄙人不胜感激 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B.左右欲兵之,王止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8.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③④各不同D.①②③④都相同

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

文言文常用实词整理 1、庶:众多;百姓;差不多;或许 2、庶\庶几\愿\唯\冀\幸:希望 3、上\人主\驾\车驾\乘舆:皇上 4、幸:皇帝到某处,驾临;幸而;希望;宠爱 5、之\适\如\至\致\造\谒\过\诣\及\幸\造:到 6、加\绝\过:超过 7、希:迎合;企求;希望;稀少 8、庶官:一般的官员 9、亟:ji:马上,赶快qi:多次 10、亟\遽\即:立即,马上 11、遽:仓促;突然;立刻马上;急忙;迅速;就(“渠”通“遽”);驿车 12、传:驿车 13、存:思念;问候 14、吊:安慰;凭吊 15、绥\怀:安抚 16、弭:平息;消除 17、要\邀\徼:索要 18、邀:邀请;迎接 19、徼:jiao边塞,边界;巡逻;激励;窃取;抄袭;揭发;yao 招致;求取 20、缴:揭发;求取,谋取;巡视 21、输:缴纳;运输 22、隳:懈怠;毁灭 23、骤\遽\猝\蓦\暴\倏尔:突然 24、苟:姑且\随便\如果 25、苟\聊\且:姑且 26、且\当\行\垂:将要,将近 27、且:将要;又;尚,还;暂时 28、荐:推荐,介绍;屡次;进献;再,又;举起 29、荐\累\数\亟:多次,屡次 30、率\皆\悉\咸\具\一:全;都 31、薄:轻视;不庄重;轻微;少;迫近 32、玩\少\鄙\轻\薄\易:轻视 33、多:尊重,赞美;重视 34、鄙:见识短;身份低微;边界 35、易:改变;交换;代替;轻视;平和 36、蔽:遮挡;掩护;欺骗;隐藏;概括 37、僭:越礼;过分;虚假 38、谮:zen说人坏话;jian不信任39、矫:假托;纠正;强壮;伪造 40、矫\匡:匡正,纠正 41、阳:假装 42、构\短\中\谮\罗织:诬陷;说人坏话 43、忤\乖\干\悖\枉\倍\牾\龃龉:违背;抵触;冒犯 44、干:冒犯;求取;关连,涉及;徒然,白白地 45、抵:冒犯;否认;抵偿 46、蔽\虞\谲jue\诡\谩\绐\罔\诳\诈\阳\佯:欺骗,假装 47、虑\病\患\虞:担心 48、迨\逮\洎\及\待\比\逮\俟\暨:等到 49、稽:停留;拖延;考察;等到 50、蹑:追赶 51、衍\逋\稽:拖延 52、逋:逃亡;拖欠;拖延 53、乘:顺应;欺压;防守 54、因\趁\乘\迨:趁机 55、因:因为;于是;趁机;通过;沿袭;凭借 56、蹈袭\蒙\因:沿袭 57、因\以\用\坐\盖\缘\是故\盖:因为 58、缘:缘故,理由;又;因为;顺着,沿着;凭借;根据 59、恃\怙\负\依\挟\倚\培:依仗 60、迨:等到;达到;趁机 61、殆:几乎;接近;;大概;只;危险;困乏;懒惰 62、绐:同“诒”,欺骗;缓慢;倦怠;混乱;疑惑 63、贻:流传\赠给\遗留 64、遗\与\贻\赍\(赏)赉:赠送;供给 65、赆:礼物,财物;赠送财物 66、甫\方\刚:刚刚 67、方:正;刚;正当;打比方,举例子 68、领\兼\判\带:兼任 69、假\权\摄\属\行\守:代理 70、假:借;借助;代理;暂时的;给予;宽容 71、\宽\恕\原\谅\宥\假\贷\释\贳\赦\肆:宽恕 72、原:推究 73、齿:年龄;并列;提及

2015高考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题

高考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题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8分)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①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②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轻”可能是多出的字。②怀:归依。 子曰:“盍各言尔志。” 译文: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2.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周语》)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 (3)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译文: 3.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国语·鲁语》)注: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②妾:指婢女。 (1)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译文:

(2)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译文: 4.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宠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魏策二》) 译文: 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 (1)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译文: (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译文: (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6.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 注:“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1)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译文: (2)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