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故事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故事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故事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故事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故事

清朝初年,山东的一个小地方出现了一家奇怪的茶棚。过往的路人都能够进到茶棚里面喝一杯茶,这茶不收银子,客人喝了茶,只需说一些奇闻异事就行。

茶棚的主人就是蒲松龄。他出生在山东一个商人家庭中,父亲弃儒经商,多年下来,家里已是小康水平。在父亲的资助下,年轻的蒲松龄能够安心读书,准备科举考试。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家里面就出了很大的变故。

蒲松龄的两个哥哥娶的妻子都相当泼辣,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实在是忍受不下去了,只好给这三个儿子分了家。

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不像两个嫂嫂这样能打能吵又能抢,分家的时候也是默默躲在一边等待蒲松龄父亲的安排,最后,蒲松龄只分到了农场的三间破房子,以及二十亩薄田和只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从这以后,蒲松龄不能像过去一样只用读书,什么都不管了。他必须要自谋生路。生活所迫,他做了一个私塾老师,但当时私塾老师的待遇非常低微。每年能够拿到的钱最多只有八两银子。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还不够富人家的一顿宴席。

父亲去世后,蒲松龄还得赡养母亲,家里就更揭不开锅了。

为了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他挖空了心思,可在当时,文人要想

出人头地,就只有走科举考试这条道路,蒲松龄也把希望寄托在了科

举考试上。除了教书外,他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参加科举考试上,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始终不能如意,直到他七十二岁时才成为一

个岁贡生。蒲松龄的一生能够说是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以前感慨道:“穷神穷神,你和我为什么这么亲近,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就算

我是你的一个仆人,你也得给我放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都不离开我,就好像是两个热恋的情人!”

再加上在科举考试中始终不能得志,蒲松龄对黑暗的社会和不合

理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很深的抵触,他有一种倾诉的愿望,于是他打算

写一本书。为了收集故事的素材,蒲松龄花了很多心思,最后终于想

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在住地附近的马路边搭起了一个草亭,设立了一

个茶棚。于是就出现了故事换茶喝的情景。

就这样靠着和客人闲谈,蒲松龄收集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

他白天就在茶棚中忙碌,晚上,就回到自己的书斋中,凭着记忆,将

这些故事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写在自己的书中。因为故事是通过聊

天得来的,蒲松龄就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字叫“聊斋”。

蒲松龄将自己一生的情感寄托到文章当中,因为他写的是传奇故事,所以他为自己的小说集取名《聊斋志异》。

蒲松龄花了大量的精力写成的这本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表

达了他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能够说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的

作品集。但这部书的作者,在贫困中挣扎和科举考试中落魄的蒲松龄,却没有得到当时人们对他的肯定,最后在聊斋中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聊斋志异故事

聊斋志异故事 《聊斋志异》含有近500个短篇。这里撷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1.《画皮》太原士子王生,在一次早晨出行的道上,遇到一个抱着包袱独自行走的女子。一问,那女子自称是不堪大妇虐待而出逃的大家小妾。王生贪恋其姿色,便将她带回家里,安置在书斋中,与其同居。妻子陈氏让他打发此女离开,王生不听,一日,王生到了集市上,一个道士吃惊地说他身上有邪气萦绕,一定是遇到了妖邪。王生不信,反以为道士是想借此混饭吃。他回到家,欲进书斋,不料门被堵上,隔着窗缝往里一看,只见一个青面狞鬼,正在描画一张人皮,随后将人皮穿在身上,又化作美女。王生非常害怕,找着道士,求他相救。道士给他一个蝇拂,让他挂在门外。王生回到家,与妻子陈氏住在一处。一更时,那化作美女的厉鬼将蝇拂弄碎,径直到床前,将王生的心摘去吃了。王生之弟二郎找来道士,将化作老妇的厉鬼治死。陈氏听从道士的指点,向一个疯癫的乞丐求救,终于将王生救活。

2.《小翠》浙江人王太常小时候,一个比猫大的动物在雷鸣电闪时钻到他的身下。后来王太常中了进士,并做了侍御。他膝下只有一子,但是个傻子。一日一位妇人到他家,井将自己的女儿小翠留给他做儿媳。小翠聪慧过人,深得公婆喜爱,但就是整日里和傻儿子疯闹。有一个官员王给谏想诬告王侍御,小翠扮成宰相亲临王侍御家,让王给谏看到,从此收起了诬告王侍御的恶念。一次王给谏到了王侍御家,看到傻儿子扮成皇帝模样,王给谏到了朝上告了王侍御谋反之罪。皇上验明不过是疯儿傻媳的玩闹后,反倒将王给谏发配充军。王侍御觉出小翠不是寻常之人。一日傻公子洗澡,小翠趁势捂死了他。等公子又活过来后,傻病全好了。过了一年,王侍御被王给谏的同党参奏被罢了官。他准备拿一只玉瓶送给朝廷的人,好给自己找路子。谁知玉瓶被小翠打碎了,公婆二人将小翠一顿大骂。小翠不堪忍受公婆的辱骂,决定离开王侍御家。临走时告诉丈夫,说自己是狐狸,母亲因避雷灾曾受过王侍御的庇护,送自己来报恩。小翠走后公子痛哭欲死,王公夫妇也知自己铸成大错,追悔莫及。两年后公子偶然又遇到小翠。但小翠不愿再回他的家。和公子在外园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小翠的模样渐渐变了。小翠为公子找了个于家姑娘为妻,自己便消失了。婚后公子发现于家女儿就是小翠的模样,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故事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故事 清朝初年,山东的一个小地方出现了一家奇怪的茶棚。过往的路人都能够进到茶棚里面喝一杯茶,这茶不收银子,客人喝了茶,只需说一些奇闻异事就行。 茶棚的主人就是蒲松龄。他出生在山东一个商人家庭中,父亲弃儒经商,多年下来,家里已是小康水平。在父亲的资助下,年轻的蒲松龄能够安心读书,准备科举考试。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家里面就出了很大的变故。 蒲松龄的两个哥哥娶的妻子都相当泼辣,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实在是忍受不下去了,只好给这三个儿子分了家。 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不像两个嫂嫂这样能打能吵又能抢,分家的时候也是默默躲在一边等待蒲松龄父亲的安排,最后,蒲松龄只分到了农场的三间破房子,以及二十亩薄田和只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从这以后,蒲松龄不能像过去一样只用读书,什么都不管了。他必须要自谋生路。生活所迫,他做了一个私塾老师,但当时私塾老师的待遇非常低微。每年能够拿到的钱最多只有八两银子。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还不够富人家的一顿宴席。 父亲去世后,蒲松龄还得赡养母亲,家里就更揭不开锅了。

为了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他挖空了心思,可在当时,文人要想 出人头地,就只有走科举考试这条道路,蒲松龄也把希望寄托在了科 举考试上。除了教书外,他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参加科举考试上,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始终不能如意,直到他七十二岁时才成为一 个岁贡生。蒲松龄的一生能够说是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以前感慨道:“穷神穷神,你和我为什么这么亲近,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就算 我是你的一个仆人,你也得给我放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都不离开我,就好像是两个热恋的情人!” 再加上在科举考试中始终不能得志,蒲松龄对黑暗的社会和不合 理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很深的抵触,他有一种倾诉的愿望,于是他打算 写一本书。为了收集故事的素材,蒲松龄花了很多心思,最后终于想 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在住地附近的马路边搭起了一个草亭,设立了一 个茶棚。于是就出现了故事换茶喝的情景。 就这样靠着和客人闲谈,蒲松龄收集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 他白天就在茶棚中忙碌,晚上,就回到自己的书斋中,凭着记忆,将 这些故事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写在自己的书中。因为故事是通过聊 天得来的,蒲松龄就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字叫“聊斋”。 蒲松龄将自己一生的情感寄托到文章当中,因为他写的是传奇故事,所以他为自己的小说集取名《聊斋志异》。 蒲松龄花了大量的精力写成的这本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表 达了他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能够说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的 作品集。但这部书的作者,在贫困中挣扎和科举考试中落魄的蒲松龄,却没有得到当时人们对他的肯定,最后在聊斋中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 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

聊斋的报恩故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论文题目: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浅析聊斋报恩式爱情故事

内容提要:通过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只是来分析聊斋故事的功能项和角色,对神奇故事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功能项、角色、小翠、花姑子、报恩式爱情等等。 最初对聊斋的兴趣来自于马瑞芳教授的著作《马瑞芳趣话聊斋爱情》,马老师用她独特的趣话方式,将一个个动人的聊斋爱情故事娓娓道出,诙谐而幽默、生动而又有趣味。读罢,绿裙飘飘的连琐,顽皮笑闹的小谢,追求精神爱的宦娘,改恶向善的聂小倩,风雅多才的林四娘,爱笑爱闹的婴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公选课《聊斋》的石老师则引导我们用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的知识去分析聊斋里的故事,去分析故事的角色和功能单位,这是我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很有趣,也让我受益匪浅。 根据老师所讲的知识及个人的一些拙见,我萌生了分析《聊斋》里的动物化人报恩爱情故事的念头。众所周知,《聊斋》是一部重情之作,其中更不乏很多的花妖狐魅报恩的感人故事,比如《绿衣女》、《小翠》、《花姑子》等等。下面将以《花姑子》、《小翠》这两个故事凭个人理解浅析其故事形态。 《花姑子》讲的是为人仗义疏财、喜欢放生的安幼舆一次路过华山时迷路了,一位长者将他带回了家暂住,在长者(章叟)家里,偶遇了美丽的花姑子,安生欲与其结亲却受阻,回家后郁郁不快,害了相思病,这时花姑子出现了,她用麝香治好了安生后又离去了。之后安生为了寻找花姑子勿入蛇精的圈套而死去,在家人围着他的尸体痛

哭时,花姑子又再次出现了,他又救了安生一命,并成功的帮人们杀了蛇精。花姑子告诉安生,五年前安生放生的一只香獐乃是花姑子的父亲章叟,而章叟为了报恩,在阎罗面前苦苦哀求了七天以自己的道行换取安生复活。 《小翠》讲的是浙江人王太常小时候,一个比猫大的动物在雷鸣电闪时钻到他的身下。后来王太常中了进士,并做了侍御。他膝下只有一子,但是个傻子。一日一位妇人到他家,并将自己的女儿小翠留给他做儿媳。小翠聪慧过人,深得公婆喜爱,但就是整日里和儿子疯闹。聪慧的小翠不仅暗中帮助王侍御打败了政敌王给谏,治好了傻子王元丰的傻病。然而小翠最终却因误会,不堪忍受公婆的辱骂,决定离开王家。临走时告诉丈夫,说自己是狐狸,母亲因避雷灾曾受过王侍御的庇护,送自己来报恩。小翠走后公子痛哭欲死,王公夫妇也知自己铸成大错,追悔莫及。两年后公子偶然又遇到小翠。但小翠不愿再回他的家。和公子在外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小翠为公子找了个于家姑娘为妻,自己便消失了。 不难看出,《花姑子》的角色主要有:1、对头:蛇精;2、要找的人及其父王:花姑子和章叟;3主人公:花姑子等等。而《小翠》里的角色则相对多一些,主要有:1、对头:王给谏;2、赠与者:小翠母亲(将小翠许配给王元丰);3、告密诽谤者:王给谏;4、主人公:小翠;5、要找的人物及其父王:王元丰及其父亲王太常。 细读这三个故事,还可以看出它们的功能项是略有不同的。先以《花姑子》为例,其包含的功能项主要有:1、外出(安生在华山迷

【课外阅读】蒲松龄写《聊斋志异》

【课外阅读】蒲松龄写《聊斋志异》 据同邑文人张元(清雍正三年)所撰《柳泉蒲先生墓表》载,聊斋著作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志异》八卷;还有碑阴所附:“杂著”五册(《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各一册),“戏”三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通俗俚曲”十四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魔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各一册,《禳妒咒》、《富贵神仙曲》后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各二册)。另外还有墓碑未载的部分编选与辑录作品等。由于古人习惯于在自己的诗文等作品前冠以室名,因而蒲松龄的著作分别称为:《聊斋志异》、《聊斋诗集》、《聊斋文集》、《聊斋杂著》、《聊斋俚曲》、《聊斋戏》等。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从20岁始至40岁基本成书,后又继续创作至暮年,历时40年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近500篇,内容皆搜抉奇怪,其中多狐鬼花妖与神仙故事,虽涉荒幻而断制谨严。旨在针砭时弊,劝善惩恶,移风易俗,抒写孤愤。其素材多取自于现实生活以及轶闻传说与个人感受。如写明末清初战乱的《韩方》、《鬼隶》、《乱离》、《野狗》、《张氏妇》等篇以及为抚慰落魄书生与孤身塾师的《绿衣女》、《小谢》篇等。 《聊斋志异》广泛继承了古代神话、传说,汉魏六朝的史传、志怪,唐代传奇与宋元明各代白话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蒲松龄以狐鬼花妖神仙怪异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和手段,“使花妖狐魅,多具

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鲁迅语);兼采六朝志怪与唐代传奇之长,“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博取史传文学、白话小说及戏曲文学等艺术技巧,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最后一座高峰。 从作品内涵看,《聊斋志异》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很宽泛。一介布衣寒儒蒲松龄不仅关注着上自皇帝下至地方官的吏治腐败,贪暴不仁,而且也关心着社会各阶层与世风、民瘼。他尤不能容忍的是自己深受其害的科场不公与考官昏庸,其中还寄托了他向往美好人生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如《促织》、《潞令》、《鴞鸟》、《梦狼》、《放蝶》、《胭脂》、《商妇》、《张鸿渐》、《盗户》、《公孙夏》、《梅女》、《伍秋月》、《席方平》、《续黄粱》;《画壁》、《考城隍》、《钟生》、《陈锡九》、《张诚》、《二商》、《曾友于》、《辛十四娘》、《林氏》、《马介甫》、《大男》、《云翠仙》、《姚安》、《韦公子》、《宫梦弼》、《雷曹》、《素秋》、《酒友》、《崔猛》、《义犬》、《大力将军》、《丁前溪》、《种梨》;《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何仙》、《贾奉雉》、《饿鬼》、《三仙》、《神女》、《考弊司》、《胡四娘》;《红玉》、《绿衣女》、《连琐》、《香玉》、《小谢》、《嫦娥》、《爱奴》、《凤仙》、《青梅》、《娇娜》、《乔女》、《连城》等。 《聊斋志异》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志怪传奇小说中空前而绝后。独具匠心的蒲松龄超人之处,在善于虚构,突破常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假幻设以寓意,虚拟鬼狐花妖,实写现实人间,借以抒情,用以警世。然而这些创新成就却遭到后来纪昀的反对,而纪昀所反对的,也正是这部名著数百年盛传不衰的根源。

《聊斋志异》精选故事及译文

猪婆龙 猪婆龙,产于西江。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或猎得之,则货其肉于陈、柯。此二姓皆友谅之裔,世食婆龙肉,他族不敢食也。一客自江右来,得一头,势舟中。一日,泊舟钱塘,缚稍懈,忽跃入江。俄顷,波涛大作,估舟倾沉。(扬子鳄) 译文:猪婆龙产于江西,形状像龙,但比龙身子短,能横着飞,常飞出水面沿江岸捕捉鹅鸭吃。有时有人捉住一头,就把它杀掉,把肉卖给陈、柯两家。这两姓人家都是陈友谅的后裔,从祖辈传下来就吃猪婆龙肉,别姓人家不敢吃。 一天,一个客人从江的西边来,捉到一头猪婆龙,把它绑在船上。这艘船停在钱塘江边,因为没把猪婆龙绑结实,被它跑掉,一头扎进江里。一转眼的工夫,江里波浪涛天,船立刻翻了。 快刀(古文) 明末济属多盗,邑各置兵,捕得辄杀之。章丘盗尤多。有一兵佩刀甚利,杀辄导窾(kuǎn。从穴,款声。本义:空隙;洞穴)。一日捕盗十余名,押赴市曹。内一盗识兵,逡巡(退让,退却的意思)告曰:“闻君刀最快,斩首无二割。求杀我!”兵曰:“诺。其谨依我,无离也。”盗从之刑处,出刀挥之,豁然头落。数步之外犹圆转,而大赞曰:“好快刀! 译文:明代末年,济南府属下各地有很多强盗,每个县都设置军队,捕到强盗就杀掉。章丘县的强盗尤其多。这个县的官军中有一个士兵,佩带的刀特别锋利,杀人不用费劲。一天,官军捕获了十几个强盗,全部押赴法场斩首。其中一个强盗认得这个士兵,便犹豫地凑上前去说:“听说您的刀最快,砍头不用砍第二次。求您杀我吧!”士兵说:“好吧。你跟在我身边,不要离开我。”强盗跟着士兵来到刑场,士兵一刀砍去,强盗的脑袋骨碌一声掉下来,滚到数步之外,一边在地上打着转,嘴里还大声称赞道:“好快的刀!” 狐联 焦生,章丘石虹先生之叔弟也。读书园中。宵分,有二美人来,颜色双绝。一可十七八,一约十四五,抚几展笑。焦知其狐,正色拒之。 长者曰:“君髯如戟[,何无丈夫气?”焦曰:“仆生平不敢二色。” 女笑曰:“迂哉!子尚守腐局耶?下元鬼神[7],凡事皆以黑为白,况床第间琐事乎?”焦又咄之。女知不可动,乃云:“君名下士,妾有一联,请为属对,能对我自去:戊戌同体,腹中止欠一点。”焦凝思不就。女笑曰:“名士固如此乎?我代对之可矣: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一笑而去。 译文:有个姓焦的书生,是章丘县虹先生的叔伯弟弟,在一个园子里读书。一天夜里,有两个美人来到园子里,长得都非常俊美。一个是十七八岁;一个十四五岁,走进焦生屋,就扶着桌子对焦生笑。焦生一看就知道是两个狐女,便非常严肃地叫她们走。大的女子说:“你胡子这么长,为什么没有一点大丈夫气?”焦生说:“我焦某生平不好二色。”女子笑着说:“真是个书呆子,你还遵守着那些陈腐规矩吗?下界的鬼神,凡事都拿黑的当白的,何况这床上的小事呢?”焦生再次怒斥她们出去。女子知道打动不了焦生,就说:“你是读书名士,我有一副对联,请你作下联,能对上下联我就走:‘戊戍同体,腹中只欠一点’。”焦生听罢,想了半天没有想出下联来。女子笑着说:“名士就是这样吗?还是我代你对上吧:‘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说罢,一笑而去。

从_聊斋志异_看蒲松龄创作时的复杂心态

ISSN1009-8976 CN22-1322 C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卷第3期 J.Changchun In st.T ech.(Soc.Sci.Edi.),2002,V o l.3,N o.3 12 24 29-31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创作时的复杂心态 马 跃 (黑龙江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系,哈尔滨150027) 摘 要 《聊斋志异》展示了一个万象森罗的瑰异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交错点上,从四个角度阐析了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的复杂心态,概括了《聊斋志异》中有代表性的四类典型故事的成因,反映了蒲松龄作为一位文坛怪杰的坎坷人生境遇,透视出当时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 《聊斋志异》;蒲松龄;创作;心态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8976(2002)0320029203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祖上即治举子业,但功名皆不显,至蒲松龄的父亲,即已弃儒从商。蒲松龄早年便热衷科名,十分顺利,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第子员,文名籍诸生间。但自中秀才后,乡试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出员,四年后去世。31岁时,因无以为生而为宝应县幕宾,由于厌恶官场,此年便辞幕还乡。此后主要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至70岁方“撤帐归来”。 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历时数十年,其间数易其稿,才完成这部文言小说集,全书近500篇,综合了六朝志怪与唐宋传奇之特长,故事情节离奇,人物形象生动,极富个性,正是他对明清易代时乱世生活的审美反映。正如徐珂说蒲松龄“因目击国初离乱时事,官玩民偷,风漓俗靡,思欲假借狐鬼,纂成一书,以抒孤愤而谂识者,则词章经济志节皆与之俱传矣。每当授徒乡间,长昼多暇,独舒蒲席于大树下,左茗右烟,手握葵扇,偃蹇终日。遇行客渔樵,必遮邀茗烟,谈谑间作,虽床篇鄙亵之语,市进荒伦之言,亦倾听无倦言。……晚归篝灯,组织听闻,或合数人之语言为一事,或合数事之曲折为一传,但冀首尾完具,以悦观听。其文非一朝所猝办,其事亦非一日所网罗。历二十年,稿三数易,始得此高不盈寸之著作。”(徐珂《清稗类钞?著作类》“聊斋志异”条)蒲松龄在 收稿日期:2002206206 作者简介:马跃(1974,42),男(满),辽宁东港,助教 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0467)2385053《聊斋志异?自序》中开宗明义:“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从以上可看出,他满腔的“孤愤”无以倾诉,只有借谈狐说鬼,嬉笑怒骂来一抒胸臆。 蒲松龄作为一位文坛怪杰,处在如此窘迫的生活境遇中,立足于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交错点上,他的文化心态是十分复杂的,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热衷科举,大志难伸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人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加之书香家庭文化气氛的熏陶,蒲松龄十分热衷科举,特别是其青年时曾说过“当今以时艺试士,则诗之为物,亦魔道也,分以外者也。”(蒲松龄《郢中诗杜序》)他终生痴心不改。但他的科举之途却是饱经了屡战屡败的惨痛遭遇。蒲松龄中秀才之前极其顺利,甚至名噪一时,此时的他,心中充满了自信,但此后却永远没能过乡试这一关,这使他终生都深怀着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激愤。他在诗里写道:“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这真切地表露了其终生追求科举而大志难伸的悲凉心态。这种心态自然会倾泻到《聊斋志异》描写科举的篇章中。如《司文郎》描写了一个瞎和尚能以鼻代目,嗅别八股文的优劣。可是,他所做出的判断和发榜的结果正好相反;优者下第,劣者却高中了。他叹气说:“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在这里,蒲松龄对于那些有眼无珠的试官发出了轻蔑的嘲笑。《叶生》里的叶生“所如不偶,困于名场”,最后得出了结论说:“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对于这样的读书人,蒲松龄以自己的遭遇出发,显然是怀着极大的同情加以描写的。《王子安》假狐狸对秀才王才安醉时嘲戏,形象地写出当时应试举子们的心理。篇末作者又叙述秀才应试时,以入场、出场、失败一直到打算再考,中间的经过情况和心理变化,说他们有七似。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笼之病鸟,似被系之猱,似钳毒之蛇,似破卵之鸠。蒲松龄就个人的体验,和对旁人的观察,刻画出在科举制度下,士子们的可耻、可鄙、可怜

《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 一、《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二、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狼》、《梅女》、《续黄粱》、《窦氏》等; 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 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 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 第五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劳山道士》、《瞳人语》、《狼》三则等。 《聊斋志异》在进步的思想内容中也夹杂着一些落后的成分,如封建伦理道德观念,鬼神迷信和因果报应思想,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倾向等,是我们阅读时应注意分析批判的。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贫刺虐入木三分” 三、《聊斋》中的女性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为数最多的勇于追求爱情,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忠女,烈女,豪放女们。 如《青凤》,《婴宁》、《莲香》,《聂小倩》等。 《青凤》:女主人公青凤是一狐女,如其他聊斋女性一样“世间无其丽”,在与耿生相恋之初,她谨听叔训,“不敢奉命”。经过几番挣扎和几年痛苦的思念,在与耿生的一次意外相遇中,毅然决定离开家人的束缚与耿生共结连理。 第二类,利用智慧战胜邪恶,为家人报仇,为民除害的复仇女神。 如《商三官》,《庚娘》,《云翠仙》等。 《商三官》商三官是一个聪明美丽、有见识的女孩子。她的父亲商士禹因得罪地主史葵,被活活打死。 三官立志替父报仇,于是改名换姓去戏班学戏,几年后随班子回到家乡,设法留在史家,当晚刺死了史葵。待风浪平息后,三官平安地回到家里。 第三类,是拥有远见卓识,打破封建重农抑商思想的枷锁,成为商界的女强人。 如《黄英》,《小二》等。 《小二》中“绝贤美”的女子赵小二就经营这样的手工作坊。她开的是琉璃厂,生产的灯样式新颖,其价格虽高,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她管治有方,赏罚分明,工人没有一个不服她的,丈夫只是一个工作上的帮手而已她已真正的独立不依的女人,不再是男性的附庸。 第四类,是少数几位不堪封建制度重压走向极端的泼妇。 如《马介甫》中的尹氏。 尹氏把丈夫管教得服服贴贴,无论她做什么事丈夫都是大气不敢出一口。她不仅虐待自己的丈夫,还逼得公爹出家当道士,还得弟死,侄儿差点丧命,丈夫的小妾怀孕,她动手打得“崩注胎堕”。她固

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800字4篇

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800字 4篇 这本书,虽然每个故事都很短小,却都蕴含着深奥的大道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800字4篇,欢迎借鉴参考。 《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一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 在课文中,电视作品里早就接触过《聊斋》的内容,但对狐仙、鬼妖、人兽一类,心理总是存在着一丝害怕。 这个暑假,老师布置我们要阅读《聊斋志异》。只好硬着头皮翻开了这本书,

很快就被小说里面一个个神仙狐鬼精魅故事所吸引了。 里面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二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三是不满 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四是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聂小倩》这个故事,上学期与同学一起曾看了《倩女幽魂》这部电影,但是书中的内容似乎和电影上的情节一点也不一样,小倩是一个十八岁就病死的貌美女子的孤魂,故事都是发生在兰若寺,她受妖怪胁迫,杀死了不少贪财好色之人。 她遇见那些对她贪色轻浮的坏人,就悄悄用锥子刺入他脚心,并在他神志还清楚的时候,吸他的血分配供给妖怪们喝;有时候,她也用金子去引诱人,其实那不是金子,而是恶鬼的骨头,贪心的人如果它留下来的,就会被恶鬼掏去心肝。 看到这里,我想:那美人和金子不就是我们古今生活当中的各种诱惑吗?

自古以来,有多少帝王被美色所迷住了双眼:夏桀时的妺喜,商纣王时的妲己,周幽王时的褒姒……因为经不住美人的诱惑,而葬送自己的性命与江山社稷。 现今社会,也不乏经不住美色和金钱诱惑的人,刚刚从加拿大押解回来的罪犯赖昌星就是用美色和金钱腐蚀了许多身居要位的领导干部。 中国百姓现在最痛恨的人就是贪官,贪官们最典型的形式就是敛财好色,从前北京的市长陈希同,到我市的前市长许宗衡,他们贪污、生活腐化,最终走向了灭亡的深渊。刺贪刺虐------《聊斋志异》读后感 重新回到《聊斋志异》,作者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虽然作品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

蒲松龄《聊斋志异》读后感6篇

蒲松龄《聊斋志异》读后感6篇 人们总是有这样一种认为,认为别人的都是好的,但恰恰忽略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倘若鬼狐安心做法力高强的鬼狐,人安心做平凡的人,这世间会不会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平静。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部分把人、神、鬼之间的情仇爱恨刻画的如此精妙的小说作品。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给过它这样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甚至大文豪鲁迅先生也不惜笔墨,为这本书写了一句话——“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没错,他就是“柳泉居士”蒲松龄的最具得意之作——《聊斋志异》。今年寒假,我奉老妈之命仔细阅读并揣摩此书,嘿,还真受益匪浅。 这部小说大概有三大类:一来是批判过去的封建习俗与礼教,歌颂真爱与圆满婚姻的故事,如《连城》、《小翠》、《婴宁》、《白秋练》等;二来是揭露当时朝政和官场的黑暗及恶霸豪绅的罪恶,如《促织》、《席方平》、《司文卿》、《续黄粱》等;三来是告诉人们一些哲理的,有寓言性质的故事,如《崂山道士》、《狼三则》、《画皮》等。经过了反复咀嚼,我发现故事几乎全是短篇,最长不超过三四千字,最短的才二十多字,但每篇文章都有他自己体身的主旨,而且每篇文章的情节都曲折离奇,作者简洁生动而又不失主人公的独特个性,语言精简,寓意深刻,堪比寓言故事。作者为了揭示每篇文

章的深刻含义,在故事末尾,仿照《史记》篇末的“大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来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见解,妈妈说,这种写法在古典小说中视极其少见的。 读《聊斋志异》,人们就仿佛走进了灿烂辉煌的人物画廊,每个人的独特像貌和性格都是那么鲜明,看得让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仔细分析,这本书是还夹杂着一些落后的思想成分,如封建的社会和道德观,迷信于鬼神的报应等,真是妙不可言。 《聊斋志异》是我在寒假读到最好的一本书,看完这部名作,我可真是受益匪浅。 寒假期间,又捧起《聊斋志异》读了起来。这本书我每每读起,总是让人感慨颇多。 在题材的选择上,《聊斋志异》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异”字。《聊斋志异》几乎很少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大多写花妖狐鬼的故事。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花妖鬼狐不再是狰狞恐怖的,反倒是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甚至是可爱的。正是以这些花妖鬼狐为载体,蒲松龄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批判。

聊斋志异故事简介[经典]

聊斋志异故事简介[经典] 聊斋志异故事简介 《梅女》 民女潘雪梅一日在家中读书,突然一个小贼闯入家中,潘雪梅将贼砸晕,并送入衙门,(泥妖已在这时偷偷潜入潘雪梅的闺房)但被典史汪正雄诬蔑而受尽委屈,泥妖为治愈自己的伤,而教唆潘雪梅上吊自尽,只为取得潘雪梅(难得的土女)的眼泪,最终潘雪梅成为吊死鬼,而她死前的泪水就滴在了千年泥妖身上,使其不再崩裂,得以苟延残喘。 二十年后,穷书生封云亭与好友韩继祖上路赴考,途中,看到快要凋谢的梅花而好心洒水,梅花得以重生,原来潘雪梅的魂魄正寄附在梅花之内。某夜,封云亭挑灯夜读,打翻油灯,险酿成失火,潘雪梅即现身相救,以答谢封云亭救花之恩。封云亭无惧人鬼之别,与潘雪梅交往起来。千年泥妖,为了疗伤,幻化人形,收了汪正雄为徒,从此二人开始敛财作恶,持势横行。最后泥妖的魂魄又附在徒弟汪正雄身上,而红妈为救雪梅,牺牲了自己。泥妖又设法进入韩继祖的体内,借用他的肉身,勾引已经还阳成功但是失去以前记忆的展敏(也就是潘雪梅),处处陷害封云亭,使展敏对封云亭心生讨厌,在泥妖的算计下,展敏马上要跟他结婚了,但幸运的是,展敏看见那块与封云亭的定情信物——玉佩,恢复了全部的记忆,韩继祖努力的控制自己,不让泥妖在自己的体内横行霸道,协助四大天兵天将彻底除掉了泥妖。 结尾潘雪梅也得以另一个身份展敏与与封云亭结成夫妇,红妈和淑兰也获得了重新投胎的机会,韩继祖等待了20年,与展敏和封云亭的孩子——淑兰的转世结为夫妇,而他们俩的孩子叫小红——红妈的转世,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画壁》

暴雷、狂电、劲风、疾雨。一道惊电打穿寺庙瓦顶,劈中兰若寺内一幅壁画,跟着壁画似生异变,翌日,全寺和尚离奇失踪,就连来查案的官差也都失踪了。从此,兰若寺成为凶寺,珠网尘封,香火断绝。 五年后,孟龙潭和朱孝廉联袂郊游,途遇暴雨,便到附近的一座 凉寺避雨,此庙正是当年的兰若寺,果见寺院之内,到处蛛网尘封,却唯独置于殿堂两侧的壁画出奇的明亮,与整座寺院显得格格不入,两副壁画分别画着两位仙女,美丽出众,眼眸含情,分别吸引着孟龙潭和朱孝廉,正当此际,两人被黑山的手下追杀,阴错阳差的遇见了在壁画中的两位仙女一位叫梦艳,一位叫梦凡。于是梦凡救了孟龙潭,梦艳有意无意的救了朱孝廉,从此,孟龙潭与梦凡生活在一起,朱孝廉抛开人世间的一切,来到画壁的世界与梦艳共度。 其实,此二女并非什么神仙而是狐妖和蛇妖,不过狐妖梦凡已经爱上了孟龙潭。而朱孝廉根本是被妖物迷惑,两人元神被妖物吸进画壁中,肉身则倒在寺中地上。二人的遭遇被一个法号为清水的和尚和朱孝廉的妻子素娘所发现,清水为素娘所感动答应相救,但是朱孝廉已被画壁中的妖物迷惑,而龙潭也厌恶了人世间,便都留在画壁世界里不愿意回来。而与此同时,梦凡带孟龙潭发现沈月娇是一个心肠极其歹毒的人,并一心想嫁进尚书府。他们父女两引来了黑山老妖,并吃了他们的黑心,从此孟龙潭生活在由梦凡构建的快乐而虚无生活中。 无奈之下,清水带着素娘进入壁画世界救二人,在梦凡的帮助下杀死了梦艳,打败了画壁的邪恶之主黑山老妖。 故事的结尾,素娘和朱孝廉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回到人间。孟龙潭与梦凡在画壁中长像厮守。清水一为了消灭黑山老妖,二为了画壁中的幻想的妻子和女儿,又返回留在画壁之中。 《白秋练》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人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它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有力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山东淄川人。他生长在书香继世的家庭,19岁参加县、府、道三级考试连获第一,名震乡里。但此后他应考举人,几十年未中,怀才不遇。在他30岁时,曾到江苏宝应做了短暂时间的幕宾(秘书),得以熟悉江南风俗,了解官府内情,接触思想开放的女性,为创作积累了素材。蒲松龄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孔孟的仁政思想是他在《聊斋》中抨击赃官酷吏的标准,而儒家的道德观念则是他讽谕世态的准绳。 《聊斋》是在广泛搜集传说的基础上写成,但其大量代表作品却是蒲松龄的艺术创造。作者不仅常使篇幅增长数倍,主题、品格、面貌也焕然一新。《聊斋》的文体分为笔记和短篇小说两种,前者承继笔记小说传统,是传闻的记录,篇幅短小;后者承传奇小说传统,多作者创作,篇幅漫长。其主要题材主要分为五类:一歌颂爱情类,以青年男女婚恋情爱为主题,女主角多非生人,与之相恋的书生也多是情种,篇篇都是发于人性的爱的赞歌;二是揭露社会黑暗面类,以种种神奇意象揭示其贪赃虐民本质,入骨三分;三是暴露科场弊端类,揭露了科场的种种劣迹,展示当中昏庸腐败的考官、精神扭曲的考生等;四是讽喻世情,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对不良世风极尽嘲讽,分为高度寓言化类、纪实类、以奇幻意象渲染某种癖性类和以写实手法表现恶劣世情类四种;五是异闻笔记类,有鬼怪异闻和现实异闻两类,除保持了传说原貌,记录民俗外,还有许多富于思想与艺术的成分。 《聊斋》将深刻的历史事实,融汇于千奇百怪的鬼狐故事之中,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它是神话与现实结合的艺术,种种神异形象多是显示现实本质的艺术手段;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美情作品大都富有神奇幻异的色彩,拥有众多出奇特异的人物;它讲求构思艺术,意象新奇,变化无穷,又情节曲折,山重水复;它语言精妙,高超的描摹艺术在文言小说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既继承与发展了笔记小说和传奇小说文体,使其在内容题材和艺术形式上大有发展,又模仿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创造了“异史氏曰”,评议人物,讽谕世风,在体例创新上贡献突出。 《聊斋》是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是文言小说的压卷之作和艺术高峰。远至清朝文坛名人王士祯,近至现代的鲁迅,都给予它高度评价。《聊斋》面世距今虽已有三百多年,但仍历久不衰。手稿本、影印本、会注会评本、新注本、新评本、白话本等不断推出,改编自《聊斋》的戏曲、电影、电视剧多不胜数。至上世纪末,《聊斋》已被译为二十多种外文。

蒲松龄的名言名句大全

蒲松龄的名言名句大全 蒲松龄年代:清朝蒲松龄作品:《聊斋志异》蒲松龄简介: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蒙古族。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8个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著书、科考。西方理论家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变成的美女就是蒲松龄的白日梦。他的这种梦,就是想表达男性的一厢情愿的幻想,穷秀才的幻想。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即《悲惨世界》的作者,他曾经说过,“想象是伟大的潜水者”。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不仅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更需要依靠他的想象,蒲松龄虽然那样贫困,那样不得志,也写了和自己生平有关的一些东西,但是他特别善于想象,《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的想象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收集500余篇,神神鬼鬼妖妖怪怪。蒲松龄的名言名句大全1、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蒲松龄《聊斋志异》

2、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蒲松龄《聊斋志异》 3、长街亭,烟花绽,我挑灯回看,月如梭,红尘辗,你把琴再叹听弦断,只恨别离难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蒲松龄《聊斋志异》 4、站在千年前的江堤,波涛拍打着岩石。千年的思绪混为一滩!三世情殇,千年轮回,几经琼楼,朱红阁楼;竹林弄影,轻解罗帐,回眸百映红。沙场醉卧,指点江山,笑谈风云,几度岁月几度缠;抚一曲离别,舞一曲殇情,几许哀怨,几经沧桑,刹那芳华朱颜逝,醉舞残雪又何妨?品前世之酒,吟今世之歌,诉未完相思!你,我拿三生只换你一世。——蒲松龄《聊斋志异》 5、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蝴蝶很美,终究蝴蝶飞不过沧海。山河拱手,为君一笑。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蒲松龄《聊斋志异》 6、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佟客聊斋志异蒲松龄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佟客聊斋志异蒲松龄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佟客聊斋志异蒲松龄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董生,徐州人,好击剑,每慷慨自负。偶于途中遇 一客,跨蹇①同行。与之语,谈吐豪迈;诘其姓字,云 辽阳佟姓;问何往,曰:“余出门二十年,适自海外归耳,”董曰:“君遨游四海,阅人綦多,曾见异人否?”佟曰:“异人何等?”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佟曰:“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董又奋然自许,即出佩剑,弹之而歌;又斩路侧小树以 矜其利。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董授之。展玩一过,曰:“此甲铁所铸,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仆虽未闻 剑术,然有一剑颇可用。”遂于衣底出短刀尺许,以削 董剑,脆如瓜瓠,应手斜断如马蹄。董骇极,亦请过手,再三拂拭而后返之。邀佟至家,坚留信宿。叩以剑法, 谢不知。董按膝雄谈,惟敬听而已。更既深,忽闻隔院 纷拏②。隔院为生父居,心惊疑。近壁凝听,但闻人作 怒声曰:“教汝子速出即刑便赦汝!”少顷,似加搒掠③,呻吟不绝者真其父也。生捉戈欲往,佟止之曰: “此去恐无生理,宜审万全。”生皇然请教,佟曰: “盗坐名相索,必将甘心焉。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于 妻子。我启户,为君警厮仆。”生诺入告其妻妻牵衣泣 生壮念顿消遂共登楼上寻弓觅矢以备盗攻仓皇未已闻佟

在楼檐上笑曰贼幸去矣。”烛之已杳。逡巡出,则见翁 赴邻饮,笼烛方归,惟庭前多编菅遗灰焉。乃知佟异人也。 异史氏曰:“忠孝,人之血性;古来臣子而不能死 君父者,其初岂遂无提戈壮往时哉,要皆一转念误之耳。昔解大绅与方孝孺相约以死,而卒食其言;安知矢约归 家后,不听床头人呜泣而止哉?”(选自《聊斋志异》)注:①跨蹇:骑驴②纷拏:喧闹③搒掠:用板子拷 打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适自海外归耳适:刚刚,才 B.董骇极,亦请过手过手:交手 C.盗坐名相索坐名:点名 D.而卒食言卒:最终 答:B(借到手中玩赏)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3分) A.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不如因善遇之 B.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我启户,为君警厮仆 C.董乃自述所好/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D.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昔解大绅与方孝孺相约

《聊斋志异》故事分类

《聊斋志异》故事分类: 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狼》、《梅女》、《续黄粱》、《窦氏》等;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 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 第五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劳山道士》、《瞳人语》、《狼》三则等。 《聊斋志异》所反映的社会人生,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㈠抨击黑暗政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梅女》、《梦狼》、《席方平》、《续黄粱》《红玉》、《窦氏》《伍秋月》 ㈡歌颂青年男女纯洁真挚的爱情 婴宁青凤莲香 ㈢揭露讽刺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弊端 《胡四娘》叶生《神女》 ㈣热情歌颂普通人的种种美德和情操 ㈤带讽刺意义的训诫故事

另外: 《聊斋志异》由六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包括《小倩》、《陆判》、《画皮》、《小翠》、《阿宝》、《小谢与秋容》,各有不同的特色与风格。 小倩——带你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感受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陆判——换头风波,书生上天下地状告冥官,讨取公道…… 画皮——这是一个关于女鬼复仇的故事…… 阿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爱情上,只要是至情至诚,定能感动佳人,终成美眷…… 小翠——灵狐报恩,嬉闹中化解危机,痴儿巧妇,每天制造欢乐笑声…… 小谢与秋容——书生勇闯鬼屋,巧遇两只调皮鬼,经历了多番生死患难,发生了一段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 聊斋总共491篇,其中绝大部分多多少少都牵扯到鬼狐。 鬼故事如“聂小倩林四娘鲁公女连琐公孙九娘章阿端伍秋月窦氏小谢梅女小梅王六郎叶生陆判褚生司文郎等”。 狐故事如“娇娜青凤婴宁胡四姐红玉青梅辛十四娘鸦头封三娘狐梦狐谐小翠凤仙张鸿渐阿霞马介甫等”。 二者兼备的有“莲香”。 此外还有仙、妖故事,如“花姑子西湖主莲花公主绿衣女荷花三娘子阿英云萝公主黎氏侯静山蕙芳霍女阿纤葛巾黄英书痴白秋练织成竹青香玉翩翩仙人岛嫦娥神女锦瑟绩女十娘粉蝶崂山道士八大王佟客齐天大圣二班苗生鸮鸟”等,这些都是名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