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鉴赏知识

文学鉴赏知识

文学鉴赏知识
文学鉴赏知识

文学鉴赏知识

张建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空间栏目:人文词典

共391篇文章

| 附件【】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张建发表于 2011-9-18 4:10:08 阅读(293)评论(0)

一、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

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同阅读政治、哲学、历史、经济等社会科学著作时的精神活动,有着明显

的区别。文学鉴赏不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而且是一种参与艺术创造的活动。读者在鉴赏过程中,依靠自身的形象思维,并且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作品

中作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进行补充、扩大、丰富,这一过程也就是对艺术形

象进行再创造。读者凭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通过联想发掘形象中更隐蔽的意义,甚至会发现作者未曾想到的问题,领悟到作者没有领悟到的意义。所以,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显然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它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包含读者形象思维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因此,文学鉴赏

既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主要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文学鉴赏是一种具有审美愉悦性的精神活动

文学的本质在于审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其实也就是对美的欣赏。在欣赏过程中,读者可以获得全身心的审美愉悦。这种审美愉悦又不仅仅停留

在生理层次上,它超越了生理基础而进入了社会历史文化层次。看悲剧性作品,心情沉痛;看戏剧性作品,心情愉快。这都是由欣赏者深层的文化原因所决定的。审美愉悦表现为喜和乐,也表现为苦和愁。例如欣赏戴望舒的《雨巷》,

鉴赏者似乎也跟随着抒情主人公进入了一条烟雨迷蒙、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

跟随着他去追寻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而又倏忽即逝的姑娘。鉴赏者随着诗中

的节奏、旋律和作者笔下的艺术形象,既能倾听到诗人内心那份浓浓的感伤、苦闷和抑郁,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希望的执着追求。

文学的审美愉悦性决定了文学鉴赏和消遣性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消遣性阅读有时也可能包含着审美因素的成分,但读者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磨时光,对此只是浅尝辄止,很难让读者能忘情地进入美的境界。当然,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使得文学鉴赏活动本身同时还包含有认识、道德、教育和娱乐等价值特性,这些因素都是融化在具有审美特性的艺术形象体系之中的,读者获得的这些思想与精神满足也正是在欣赏作品时得以实现的。

二是文学鉴赏是一种感受和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读者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意义和内涵的认识,始终是和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感受和情感理解联系在一起的。如诗人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呵!”读者通过诗歌中一系列典型的形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能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并把这些形象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感受和情感理解联系在一起,能体会到这些艺术符号背后所象征的整个民族经济的贫困和落后。脱离了具体感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是不能称为文学鉴赏的;但是单有感觉而没有理解,单有情感没有认识,也不能深切领会文学作品的意义,同样不是真正的文学鉴赏。在文学鉴赏中,感受和理解、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这是文学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

三是文学鉴赏是一种参与艺术再创作的精神活动

文学鉴赏的艺术审美性质,决定了文学鉴赏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通常优秀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总是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审美意义和信息,读者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领会、把握、深化、升华作品的内涵。鲁迅曾说过:“现代的读者看《红楼梦》,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秀、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摸样。总之和三四十年前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是截然两样的。”这正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等在欣赏过程中对作

品形象的创造,因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欣赏者头脑里再现

的形象,既有作品中形象的确定性与规定性,又有欣赏者的独创性和新颖性。二、文学鉴赏的方法

文学鉴赏活动的进行主要涉及到作家、作品、读者。读者是鉴赏活动的主体,作品是鉴赏活动的对象,而无论是作家在创作作品、还是作品所展现的艺

术世界以及读者的阅读环境,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因此,文学鉴赏的

方法与这三者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一要了解作家作品的背景,知人论世文学鉴赏活动的对象是文学作品。

一部作品,总是作者思想情感、生活阅历、审美理想和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

也是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的展现。当我们还不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而去阅读他的作品,往往一时难以确切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有时甚至茫然不知所谓。因此,我们想

要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首先就要深入地了解作家和作品的背景。孟子曾

提出了“知人论世”的鉴赏原则:“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鲁迅对此作了十分精辟的阐释:“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

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

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所谓“知人”,也就是指不仅要了解作家各个方面

的情况,而且要注意了解作家写作该作品的意图。“论世”,指的是不但要了解

作品反映的那个时代背景,同时也要了解作者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因此,只有先在“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在结合运用其他的方法,才能较好地鉴赏

作品。如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很多读者都误认为这

句诗表现了曹操当时的消极颓废的情绪。只有当我们对曹操所处的那个时代和

他的生平思想有所了解之后,才能准确的把握这首诗的意义和审美意蕴。曹操

在诗歌中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这并不是在抒发人生苦短而应追

求及时行乐的情感,而是在慨叹时光易逝而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二要理解文学语言的特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具有隐喻性和暗示性。经暗示传递出去的艺术信息,它比直接铺叙的要丰富得多,生动得多。如刘禹锡的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

还有晴。”“杨柳”、“江水”、“日出”、“雨”、“晴”——读者一看就能理解它们的

基本涵义。但在这宁静而生动的境界中,隐含一种激情,一种含蓄而奔放的爱

恋表达,它们在人(***者和听歌者)的内心达成了一种美好的关联,彼此心照不宣。于是,自然景致描写成了人的心灵境界的描写,这才是这首诗歌的真义

所在。

小说的语言也有同样的妙用。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妓女马斯洛

娃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时的一段对话:

“您在作什么工作呢?”庭长又问一遍。

“我在一种院儿里”,她说。

“什么院儿?”戴眼镜的法官厉声问道。

“您知道那叫什么院儿”,马斯洛娃说,微微一笑。

马斯洛娃的这句答话是一个双关语,隐含着她对法官的嘲弄。在“你明知

故问”的表层意思里,它则蕴涵着深层含义——“你自己不就是一个妓院里的常

客吗?”这一暗示不仅触到了法官的隐私,而且启发了法庭上听众的思考,透

露出对道貌岸然的法官辛辣讽刺和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抨击。

三要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事物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总是在与其他事物的

联系和对照中来显示出自己的本身的特质。鉴赏文学作品也是一样,通过对作

品的比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含义,把握作品的独创性。

例如,李白和杜甫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一个以豪放飘逸见长,一个以沉郁顿挫取胜。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李白和杜甫以及他们作品的特色和

风格,我们就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对他们进行解读。他们都写过岳阳楼的诗词,以此为例。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杜诗善于借用自然的

无限来烘托凄凉孤零的个体的忧伤,国恨家愁,感人泣下;李诗则在整首诗中

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极力描写出了岳阳楼之高,笔调挥洒飘逸。我

们阅读的作品越多,对作品的理解也越深,从比较中得到的收获也越大。总之,在文学领域里,比较的天地是无比广阔的,大到可以从国家、民族、时代的角

度对文学作品进行的比较,小到从事件、人物、细节、词语等的角度对文学作

品进行比较,这都可以增加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认识。

四要能“入其内,出其外”文学创作需要感情的投入,读者在进行文学鉴赏时也一样需要与作者达到一种感情的融合,所谓“入其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

正的理解作品,从而获得审美愉悦。但是,鉴赏者“入其内”,也要能“出其外”。就是说,如果鉴赏者一直沉浸在作者所描写的世界里出不来,那么他就不可能

对作品作出客观的深刻的分析和评价。例如,吴俊忠先生对崔颢《黄鹤楼》诗

的鉴赏和分析:

“鉴赏者初读这首被誉为…绝唱?的七律诗,很自然地会被诗中所表现的那种旅

思乡愁,以及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情绪所感染,甚至会驱动自身的人生

和情感体验。或遗憾…空有大志,人生无成?;或感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渐入诗中之境而流连忘返。但鉴赏者不能沉湎于此…诗境?,必须反复吟诵,调整

视点,跳出境外,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理解诗的意蕴和内涵。读着、读着,鉴赏者把此诗放到当下的文化视野来…解读?,若有所悟,忽生新感:自

然万物均在变与不变之中,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触景生情,

见物思事,乃人之常情。然而生何种情,思哪些事,乃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和

情绪心境。与其感叹山河不变人事非,倒不如睹物思人,更上层楼。黄鹤楼巍

然屹立,白云悠悠缭绕,并不因天晚而望不到故乡,有此自然美景,足以慰思

乡之情,又何必触景生愁?!山河不变人事变,有志者当珍惜时光,努力奋发,不应在无为的忧愁中虚掷时光。”

吴先生的分析,就跳出了诗外,没有让自己沉迷在诗歌的愁绪中。空灵的

艺术需要空灵的心境去领会其中的美好,优秀的文学作品也需要欣赏者的慧眼。

三、诗歌鉴赏

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与音乐和舞蹈

结合在一起的,随着社会和艺术的发展,诗歌从乐、舞中逐渐分化独立出来,

使它成为一种以富有节奏韵律感的语言抒发强烈感情的文体。

阅读和鉴赏诗歌,了解诗歌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的特点包括浓郁

的抒情性、形象的独特性、结构的跳跃性、和谐的音乐美四个方面。

鉴赏诗歌,一是从语言入手,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歌语言的表达是非

直陈性的、反常化的,常常运用比喻、用典、象征等方式,甚至打破常规语言

的规范,以新鲜独特的面孔出现。所以,诗歌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要善

于从简约的语言中感悟主题。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就是“神游故国,应笑

我多情”,诗人以周瑜对照,顿生感叹:人生短暂,壮志难酬。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了解作者自身的经历、遭际等对作品思想情感的影响。

如李清照是处于南北宋交替时期的一位词人,前期作品大都借对自然景物描写

来反映闺情相思,显现出清俊旷逸的风格特色。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而后期的《如梦令》显然与前期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前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词中流露出词人孤独哀痛,凄凉寂寞之情,这都是由于词人当时所处的

社会状况所决定的。由于国破家亡,孤单的生活境遇使她后期的创作风格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词多为思旧怀乡及反映个人身世的抒情之作,情调凄苦哀伤。

二是善于捕捉形象,领略诗歌意境。“意境”是诗人的强烈情感与生动的客观事

物相融合、启人想象的艺术世界,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石。对诗歌意境的欣赏,也就是欣赏诗歌的形象美和情

感美。进入诗歌的意境,能够调动欣赏者的情感,使其进入审美状态,引起他

们的想象与联想等精神活动,感受到生命的情调和意味。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初惊山鸟,时鸣春

涧中。”诗人选取了落花、空山、月出、鸟鸣、山涧几种寂静山林的景象,这些

景象融合了诗人的情感,“闲”也就变成了诗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形

成了一种超越意象之和的艺术境界。“闲”此处指的是悠闲、恬适,指诗人对官场、名利、人事纷争等尘世的烦扰的厌恶与回避。正因为诗人有这种宁静恬适

的心境,才能感受到那些寂静的自然景物。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将

这些意象进行艺术加工,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让读者去

思索,去领悟诗人在诗中寄寓的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与领悟。

三是运用比较的方法鉴赏。常用的是同类比较,即把同一主题,同一题材、同一手法等的诗歌进行比较。如陆游与毛泽东都写过《卜算子·咏梅》,这一古

一今的两首词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题同而意不同的物我交融的意境。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比较这两首词,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创造的意境的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寂寞地开放在“驿外断桥边”,备受摧残,却能不畏凌辱,坚持操守,馨香如故。

诗人借这一形象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倔强、执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强性格,也流露出了旧时代知识分子孤芳自赏、脱离群众的缺点。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

作为新时代无产阶级的象征,她傲霜斗雪,与烂漫的山花同声欢笑,洋溢着革

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散文鉴赏

中国是散文的国度,我国自古就有散文,它几乎和中国文字的历史一样悠远。陈平原曾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乃身影最常见、地位最显赫、边界最模

糊,因而也最不容易准确界定并描述的文体。”

散文包括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散文的鉴赏方法

一要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主要特点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所谓“形散”一方面指题材广泛、无所不包,另一方面指表现形式自由灵活。“神”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所谓“神不散”是指文

章的主题思想集中鲜明,文章各部分之间都有严谨的内在联系。用一个深刻鲜

明的主题,将看似互不相连的人、事、物、景,用多种表现方法精心构思,结

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这样就做到了“神不散”。“形散” 可以使文章内容充

实丰富,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使文章的主题得以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

“神不散”能使文章的主题集中,结构严谨,首尾相应。如李建吾的《雨中登泰

山》,从山脚到山顶,层峦叠嶂,飞瀑流泉,既写景状物,又旁征博引,可谓

散矣。但它处处表现雨中泰山之美,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一片热爱之情,这是

它的“神”。

二要抓住散文线索,理清作者思路

作品的线索是指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把握一篇散文作品必须首先把握这条线索,把握住线索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纲,从而理清作者的思路。

散文,不少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所写对象的先后顺序;暗线,是作者的情感变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游塘的过程为明线,以思

想感情为暗线。抓住了线索,就把握住了文章整体的结构。

三要扣住修辞技巧,欣赏散文语言

散文的语言要美,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没有不用修辞的散文。品味散文的修辞,就能欣赏到散文的语言美。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

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

《荷塘月色》)

美丽的女人应该是持久的。凡稍纵即逝的美丽都不是属于人的,而是属于物的。美丽的女人少年时像露水一样纯洁,青年时像白桦一样蓬勃,中年时像

麦穗一样端庄,老年时像河流的入海口,舒缓而磅礴。(毕淑敏《寻觅优秀的

女人》)

朝阳爬上海面,雾气散了,一万颗金星在波涛上跳动,第一线春光印进了小小的心,我在紫云英的绿茵上打滚,在暖洋洋的潮水里濯脚,听鹧鸪在嫩绿

丛中试着它的新声,杨柳枝头盘绕着青油油的潮气,不知道这是云,是雾,抑

是昨夜农家遗留下的炊烟?(唐弢《童年》)

像这样赏心悦目的散文太多太多,这无疑有修辞的功劳。如果没有恰当的比喻、比拟、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散文的语言会黯然失色。我们在鉴赏散

文作品的时候,就是要多注意这些最能表现作者感情色彩的、形象生动的语言。

五、小说鉴赏

小说起源于劳动。鲁迅说过:“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咏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

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小说虽然是后起的文学品种,但

它一崛起就迅速地在文坛中占据了主位,并以其巨大的影响而“超过了一切其它

种类的文学,独赢得社会的垂青。”在当今电影、电视广为普及的状况下,小

说仍在蓬勃发展,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第一节小说的分类及特点

小说通常分为长篇、中篇、短篇。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

文学体裁。同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小说具有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复杂性、环境描写的具体独特性。

小说鉴赏的方法:一要抓住典型形象,注意细节描写

一部小说成功与否,主要是看人物写得如何,老舍说:“创造人物是小说家

的第一项任务,把一件复杂热闹的事写得很清楚,而没有创造出人物来,那至

多也不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并不能成为小说。”因此,我们在分析、鉴赏小说

时必须先抓住人物形象作具体分析,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

小说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与一般记叙文写人的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描写等等。但小说比一般记叙文描写人物形象则更注重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某些生动的、含义深刻的细微末节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

细节对于小说是不可或缺的,就像一棵大树,有了碧绿的细枝嫩叶,它才会显

得生机勃勃,婀娜多姿。因此,古今中外的小说家都极其重视细节描写,塑造

出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使作品传世不衰。如鲁迅的《药》中华老栓买人血馒

头的细节描写: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

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

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

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

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

还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里刻画了刽子手蛮横粗暴、凶残贪婪的嘴脸,同时,也表现了华老栓胆

小怕事、愚昧无知的性格。

二要把握情节线索。塑造人物形象不能脱离故事情节。脱离故事情节描写人物,即使非常细致,也毫无意义。小说的情节是生活中矛盾斗争的艺术概括和提炼,

它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和艺术技巧。小说情节必

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作家可以根据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虚构一

系列的情节,以塑造性格独特的人物形象。《促织》那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

就很好地起到了服务于塑造成名这个典型性格的作用。

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一般称为情节线索。贯穿整个作品,它把显示人物

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结为一个整体。有的小说只有一条线索,叫单线,如孙

犁的《荷花淀》、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有的小说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

线索,叫复线。复线按作用不同,可分为主线、副线及明线、暗线等。如鲁迅

的《药》,正面描写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的故事,作明线;侧面描写夏瑜从事革

命以至牺牲的故事,为暗线。一明一暗,严密巧妙地结构全篇。长篇小说则有

多条线索,结构复杂,规模宏大,阅读时必须细心梳理。情节线索发展的时空

段落,就形成了许多有一定因果联系的场面,从这个角度说,情节就是许多场

面的联缀。

三要分析环境描写。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事情发生的场地,人物性格

形成的土壤。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

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在分析小说环境时应着重分析社会环境的描写。如契柯夫的《装载套子里

的人》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反动潮流和进步潮流的冲突。

而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多方面的,既有男女不平等

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既有人心冷漠问题,也有社会落后问题。在祥林嫂

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其次,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人物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作家总

是通过具体的人物体现某种社会势力或观念,分析时必须通过具体人物的言行

来认识其社会历史内涵。如《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爷作

为这种观念的载体。表现迷信观念时,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因此,我们在欣赏时,就得从鲁四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

到迷信观念。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认识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四要品味语言特色。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中最能体现作者风格的地方之一

便是语言。“语言是心灵的窗户”,人物说的话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其思想、

愿望和心理状态。因此,鉴赏小说应注意品鉴它的语言特色。

法国作家莫泊桑曾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格鲜明。因

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也就是说要把该人

物的性格特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就必须用个性化的语言。如《药》在介绍

康大叔的形象时描,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抢”、“扯”、“裹”、“塞”、“抓”、“捏”,把刽子手康大叔粗暴、凶残、贪婪的丑恶面目刻画得淋漓尽致。

六、戏剧文学鉴赏

戏剧是“动作和对话的艺术”。戏剧文学——剧本,就是戏剧的文学成分,是这种综合艺术的“脚本”,是戏剧演出的文字依据。按戏剧冲突的性质,戏剧

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什么是悲剧?鲁迅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所表现的是社会生活中尖锐对立的矛盾冲突,而冲突解决又总是以崇高、美好、

正义的力量的失败为结局。因此,悲剧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悲剧人物必须是正

面的人物,是崇高、美好、正义的力量;二是悲剧人物一定失败或死亡;三是

悲剧作品能够激发起人积极向上的精神。

什么是喜剧?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不只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可见喜剧是对丑恶、落后的事物或滑稽的事物的模仿。它的首要特征是“笑”。喜剧常常以夸张的手

法、巧妙的结局、诙谐的台词刻画喜剧性格,从而引起读者和观众的笑。除这

种讽刺喜剧之外,还有赞美喜剧。它是针对生活或人性中滑稽因素、不协调因

素建立戏剧冲突,进而在喜剧性的氛围中突出事物美好的一面。

正剧又称悲喜剧,是悲剧和喜剧因素有机结合的一种戏剧形式。正剧一般能够反映重大严肃的社会事件,但也可以反映富有社会意义的日常生活。如王

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老舍的《龙须沟》等都是著名的正

剧。除此之外,按表演的方式,戏剧文学可以分为话剧、诗剧、舞剧、哑剧;

按组织结构,又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作品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和

现代剧;按地域特色,可分为京剧、越剧、沪剧、川剧、黄梅戏等。

二、戏剧文学如下共同的特征:戏剧冲突的高度集中性、戏剧语言的高度

个性化、动作化。

戏剧文学的鉴赏方法

一要把握戏剧冲突。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是戏剧性的重要来源。把握戏剧冲

突是鉴赏戏剧的关键所在。戏剧冲突发生在人与人、人与事之中,特定的人与

特定的人生出特定的事,这“事”就是戏剧冲突的缘起。所以,作为戏剧文学的

鉴赏者,我们应尽快理清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各种冲突的缘起,然后随着这

“冲突”读下去,抓住“悬念”,留住“铺垫”,了解冲突是如何发展、如何解决的。

如《雷雨》第二幕中,最初冲突的双方是周朴园和鲁侍萍,后来,鲁大海出场

后冲突就转到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随着剧情的发展,周萍与鲁大海、鲁侍萍

与周萍的冲突又搅到一起,使这一幕的戏剧冲突更丰富而激烈,推动剧情向前

发展。

二要领悟戏剧内涵。戏剧大多以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矛盾冲突为表现内容,它永远是为了影响人类行为而作的。优秀的戏剧文学能够通过生活的某个部分,某个侧面,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如在《窦娥冤》中,作者借助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蒙冤被斩的故事,对草菅人命、黑白颠倒的

统治阶级作了愤怒的控诉和抨击;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正义、公平以及生

存权利的呼唤和对黑暗现实的不屈抗争。

因此,面对一部戏剧作品,我们要能够看到戏剧冲突和人物命运走向的背后的东西——或一种社会现象的披露与展望,或一种人生哲学,或一种生命体

验等等。

一、品味戏剧的语言

戏剧的语言有它的特殊性。人物台词是戏剧语言的主体,我们正是通过人物台词来了解人物、理清情节并把握戏剧冲突的。优秀的剧作家总是努力选择

精炼的富于个性的语言,去解释情节的发展和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一段对话:

哈姆莱特哈哈!你贞洁吗?

奥菲利娅殿下

哈姆莱特你美丽吗?

奥菲利娅殿下是什么意思?

哈姆莱特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

奥菲利娅殿下,难道美丽除了可以使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

哈姆莱特嗯,真的,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

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时间已经把它证实了。我的确曾经爱过你。奥菲利娅真的,殿下,您曾经使我相信您爱我。

哈姆莱特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

奥菲利娅那么我真是受了骗了

哈姆莱特面对谋杀父亲,而又与母亲结婚的叔父的这一残酷事实,决计复仇,内心经历着激烈的冲突。在他一半真疯,一半假疯的话语中,就是他内

心的复杂心理活动。在这些尖刻咒骂的语言中潜藏着他对爱情的极度失望和对

爱人挚爱的复杂心情。优秀的戏剧语言,不仅给演员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无限可

能性,而且使观众闻其言如见其状,为观众提供了了解和欣赏它的空间。

文学赏析总结

文学赏析总结 文学本身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文素养。从教文学鉴赏课已近五年。几年的从教经验和知识体系的探索使我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并适合我们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我也在摸索一条新路,虽然还不成熟但我会不断努力。以下是我的总结: 一、认真备课,知识储备是基础 我认为一节准备充分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学高为师”我们要在知识水平上首先得到学生的认可。所以从每节课的知识体系到问题的设置都要精心把握,不打无准备之仗。另外我们本身要不断进行知识体系的更新,提高学术水平以便要将最新的知识理念传播出去。二、转变思想,“教改”势在必行 我们大多数老师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但为适应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转变思想,主要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从文学鉴赏课的角度,我们主要从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几个角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传授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将作品鉴赏的角度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和把握作品。 三、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文学审美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另外,还要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阅读的乐趣。“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

自然和情景中体会作品的内涵。陶冶情操,培养文学审美。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与老师形成一种沟通,才能保证教学目的的顺利有效实施。 四、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批判意识 鼓励学生勤思、善思、多思。凡是多问为什么?如这篇作品为什么好?好在哪?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另外,我们要引导学生“尊师、爱书”但“不惟师、惟书”。从文学批判的角度来分析把握作品。 五、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人文文化素质的培养不仅是针对学生的文化水平上的,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平时注重学生情感上的关怀,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的心声,并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自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改进。 当然,“教改”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我们会一直努力积累经验,在继承和借鉴中,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迈着大步往前走。

文学鉴赏课心得

文学鉴赏课心得 在选择了学校开设文学鉴赏选修课,我在老师的教导下再次深入学习了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和怎么去鉴赏文学。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中,更多注重的是对文学的了解和背诵,但是我们并没有进一步去鉴赏即细细的品味文学带来的魅力。而我们的文学鉴赏课老师就是一位出色、资历深厚的老师,在课堂上用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和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给我们上的每一节课犹如美味大餐。下面我就讲下我的课堂心得。 文学是人们用于表达生活和内心感受的方式。我们在鉴赏时应是多方面,全方面进行揣摩、品味。例如,老师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而不是侧重讲解这首词的释义,而是从多方面鉴赏这首词,从它的写作背景、写作人的处境、写作手法等等多方面鉴赏。老师就此向我们对这首词作出了他的看法:“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

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老师所鉴赏的全部内容我就不在此一一道出。 老师教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鉴赏技巧。首先鉴赏要其中的关键字词、其次就是其中的重要语句、再其次就是写作技巧、然后就是语言特色、最后是表达情感。这些虽然在高中老师有所提及,但是以高中的那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将这种鉴赏技巧运用自如。而老师在课堂上就以诗歌为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这些鉴赏技巧,让我们受益匪浅。就再以为《声声慢》为例,前面老师为我们详细鉴赏了、最后老师还补充了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以这些来总结全词。 老师为我们上了文学鉴赏选修课,我受益良多。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使我对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作家的风范和以怎样的方式去欣赏文学作品。老师的教导使对文学的认识和鉴赏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剖析小说内涵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剖析小说内涵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发表时间:2016-12-30T13:51:59.07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10月作者:任小康[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课堂也在进步,教学工具也在增多。 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初级中学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课堂也在进步,教学工具也在增多。从只有黑板、粉笔、粉笔擦,到现在拥有多媒体教学仪器、音响等。所以老师需要充分运用这些教学仪器。例如,制造优美的意境时,多媒体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在课堂上,可以播放部分与小说有关的音乐、录像或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方面感受到小说表达的场景与意境,让学生有亲临现场的感觉。老师在讲解课程的时候,要主动引 导学生领悟小说的语言魅力、体会小说的语言艺术,感受小说的语言美感,寓情于景,激励学生发挥无穷无尽的想象,尽情翱翔在想象的天空中,感受语言带来的美妙体验。所以,老师要不断发掘小说的内容,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看到不同的世界,体验小说的乐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内涵鉴赏小说学习是初中阶段的一个必选的内容,也是初中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环节。学习小说,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更能够让我们间接地体验到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方面。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也有义务组织学生学习好这一个章节,掌握小说的特点。 一、引进多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雄风下,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教学方法在教育界备受关注。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素质包括阅读、领悟、品鉴现代文。但是,现代社会中却有这么一种现象,许多学生对阅读文章不感兴趣,阅读能力大体不高,这值得教育者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学生不仅是社会的未来,而且是文化的传承者。小说中并不缺乏跌宕起伏的情景,并不缺乏真情流露的画面,并不缺乏提点人生的道理,但是缺乏的是读者一双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怎样才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成为小说审美的关键一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一位老师”。人们对于一件事物有了兴趣,就有探索它的热情,就会主动去探明究竟。小说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产生兴趣,就会主动阅读文章,久而久之,就会体会到小说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小说的美,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所以,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老师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就是引导者。如何引导学生,使其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呢?这是给老师提出一个关键性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课堂也在进步,教学工具也在增多。从只有黑板、粉笔、粉笔擦,到现在拥有多媒体教学仪器、音响等。所以老师需要充分运用这些教学仪器。例如,制造优美的意境时,多媒体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在课堂上,可以播放部分与小说有关的音乐、录像或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方面感受到小说表达的场景与意境,让学生有亲临现场的感觉。老师在讲解课程的时候,要主动引导学生领悟小说的语言魅力、体会小说的语言艺术,感受小说的语言美感,寓情于景,激励学生发挥无穷无尽的想象,尽情翱翔在想象的天空中,感受语言带来的美妙体验。所以,老师要不断发掘小说的内容,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看到不同的世界,体验小说的乐趣。 二、深入字里行间,欣赏小说语言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字字珠玑,每个文字所蕴含的意思都会让人觉得意味深长。因而,要想欣赏小说的语言美,就要学会抓住优美的语言。初读者,要本着欣赏小说语言的目的去阅读。通常地,第一遍阅读为快速阅读,如行云流水和鸟瞰全景般。第二遍阅读为慢读,细心留意各章节结构,细细咀嚼。第三遍阅读为细读,细慢的读每一个段,每一个字,不可急,不可燥,心平气和。三遍阅读完之后,可以根据小说中的意境,并结合自身熟悉的场景尽情想象,感悟其与自身的共通或相异之处,体验其美妙。除此之外,小说通常是使用形象来说话的,时时会不把话说尽,所以还可以感悟小说的话中有话,就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般的画中画,诗中诗的魅力。 三、深入小说内涵,品鉴形象和情节 一部好的小说不仅有好的内容,而且还有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小说创作的规律取决于它塑造的人物形象,时间与空间。优秀的小说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有血有肉的。小说的人物想象必定会鲜活生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景与人物是相融的,所以才使得情节跌宕起伏,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契诃夫的《变色龙》,用其极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成功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嚣仰跋扈的沙皇专制下的走狗形象。用变色龙这种爬行动物身体变色的特点来突出走狗的形象。这部小说充满了喜感,小狗咬伤了金银匠,巡官来定案,在定案中,该巡官根据狗的主人是不是将军家的为基点,不断变化面孔。契诃夫就是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强而有力的揭露出这类执行政权的人的丑陋和社会的不公平。鲁迅的《孔乙己》也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描写,以及情节的连贯来特出主体。学生在阅读时候,要不断加强对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品鉴。 四、学习审美情操,鼓励文学创作 何为“创作美”?创作美,就是鼓励学生,要勇敢大胆地把在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当中,这是对小说学习的深化和加强。学生或老师都可以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小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每一个人都成为安徒生、成为契诃夫,而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个人以及社会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标准。每个人可以成为自己的主人,创作美的作者。 总之,小说审美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小说就是阅读社会、阅读世事、阅读人生、阅读自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仪器,把生硬的小说审美理论转化成生动鲜活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致,再传授给学生。教育者在教授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阅读的方法,欣赏小说语言的美,品鉴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将心灵投入到阅读当中。最后鼓励学生在审美之后,发现美,创作美,创作美。

小说鉴赏的基本常识

小说的基本常识 (一)小说的基本常识 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2、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小说的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 (二)小说的特点 1、完整的故事情节 2、鲜明的人物形象 3、典型的环境 4、深刻的主题 5、精巧的构思 (三)高考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一、小说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一)高考中有关小说情节的命题指向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 3、对情节的高潮部分或结尾部分作用的理解; 4、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5、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6、情节的合理性探究。(二)小说中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三)情节安排的方式及作用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小说因素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四)分析小说情节的入手方式: 1、抓住场面; 2、寻找线索; 3、理清小说的结构。 (五)分析小说情节时的注意事项 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2、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六)情节安排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试论文学鉴赏能力的“具体化”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 【专题号】G31 【复印期号】2009年12期 【原文出处】《学语文》(芜湖)2009年4期第4~5页 【作者简介】张心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07级博士生 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目前,我国已出版的文艺理论教材和文学鉴赏类的专著涉及了文学鉴赏,不过没有明确界定文学鉴赏能力的内涵,语文界给文学鉴赏能力所下的定义,大多不明确、不具体,如: 1.“文学鉴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其中知觉能力、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回味能力等,在文学鉴赏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需要在文学鉴赏中着力培养”。 2.文学鉴赏能力是“对文学形象和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情感共鸣能力、评价能力”。 3.文学鉴赏能力是“鉴赏主题思想的能力、鉴赏文学技巧的能力(叙述技巧、结构技巧等)、联想想象能力”。 4.文学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但不是阅读能力的全部。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主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已具有的或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在心理学中有两种不同的能力观——能力的实体观和能力的发展观。前者认为能力是先天的固定的,个体无法控制与改变;后者认为“能力由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能构成”,个体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身努力来改变其能力。我们常说“培养学生能力”,显然坚持的是能力的发展观。按理说,我们应该承认能力必须由适宜的知识和技能来建构,而事实并非如此,过去我国流行的智力技能观“离开概念和规则的掌握和应用,去谈所谓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一种抽象的能力观。上述对文学鉴赏能力的界定,除4没有对文学鉴赏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外,1、2、3是“沿袭原苏联的心理学家的看法”,以“所谓的心智活动方式”去界定的,抛开必要的知识、技能,从而使文学鉴赏能力的概念变得空泛而玄虚。 也许人们会说知识、技能是知识、技能,能力是能力。是的,知识、技能不能自动转变为能力。能力的发展观认为能力与特殊任务相关,能力是从事某项具体活动的能力。而要从事这项活动必须由相应的知识、技能来支撑,不然就无法开展这项活动,没有这项活动的开展也就无所谓具备从事这项活动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可以认为在这项活动进行时,相应的知识、技能成了这项活动能力的构成要素。简而言之,支撑某项活动进行的知识、技能就是从事这项活动的能力要素。正如田近洵一在分析言语能力的构成要素时说的:“无须赘言,没有关于语音、文字、语汇、语法等语言(语言要素)的系统知识,也就没有语言实践,然而,也不是说,只要积累语言知识,就可变成语言实践。原来,语言知识只有作用于语言实践之时,才开始成为言语能力的要素”。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媒介,获得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及其艺术形式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情感反应,得到审美享受。文学鉴赏能力的要素也必然可由从事鉴赏活动所必需的鉴赏知识、技能所构成。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中说:“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优秀者才能鉴赏,而是只有少数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鉴赏的东西。……但读者也应该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具有普通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情感,也须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关系”。不“识字”,没“普通大体的知识”,不具备这些能力要素,就“和文艺即不能发生关系”,就无法体现鉴赏能力。所以,用鉴赏知识、技能来解释文学鉴赏能力的构成,就可以使其变得相对具体而明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探索出文学鉴赏能力“具体化”的新途径,即探索文学鉴赏活动进行中需要哪些知识、技能。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即“是什么”的知识;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包括我们常说的“技能”,是“怎么办”的知识。这两种知识都是属于显性层面的知识,其实还存在着某种隐性层面的知识,即缄默知识。1957年,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波兰尼在他的划时代著作《人的研究》中指出“人类有两类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字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达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我们可以说,我们一直隐隐约约地知道我们确实拥有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客观的,并且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概念、公式等具体形态表现出来,具有普遍性、概念性、明晰性等特点。缄默知识是主观的,难以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概念、公式等具体形态表现出来,带有个人性、情境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如果我们将上述知识的表征形态从两个维度来分,就可以将知识分为:显性陈述性知识、显性程序性知识、缄默陈述性知识和缄默程序性知识。这4类知识在文学鉴赏活动中都存在,我们可以用这4类知识来解释文学鉴赏能力的构成:显性的文学鉴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缄默的文学鉴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一)显性的文学鉴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显性的文学鉴赏陈述性知识 (1)语言文字知识。包括古今汉语言字、词、句知识(音、形、义等)语法知识(字词句的组合方式)修辞知识(修辞格、表达方式)等等。不仅要知道表层意思,还要理解其深层含义、特殊用法和精妙的效果。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开头的纪年方式、《秋夜》开头的反复辞格。叶圣陶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所以,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但是最基本的。基本没有弄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 (2)文学文体知识。包括诗歌、散文、诗歌、戏剧、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和影视文学等各种文体样式的主要特征方面的知识。只有遵从文体的规定才能正确地鉴赏文学作品。如按诗歌的体式去读《故乡》、按戏剧的体式去读《阿Q正传》,结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文学鉴赏课心得

文学鉴赏课心得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文学鉴赏课心得 在选择了学校开设文学鉴赏选修课,我在老师的教导下再次深入学习了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和怎么去鉴赏文学。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中,更多注重的是对文学的了解和背诵,但是我们并没有进一步去鉴赏即细细的品味文学带来的魅力。而我们的文学鉴赏课老师就是一位出色、资历深厚的老师,在课堂上用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和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给我们上的每一节课犹如美味大餐。下面我就讲下我的课堂心得。 文学是人们用于表达生活和内心感受的方式。我们在鉴赏时应是多方面,全方面进行揣摩、品味。例如,老师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而不是侧重讲解这首词的释义,而是从多方面鉴赏这首词,从它的写作背景、写作人的处境、写作手法等等多方面鉴赏。老师就此向我们对这首词作出了他的看法:“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

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老师所鉴赏的全部内容我就不在此一一道出。 老师教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鉴赏技巧。首先鉴赏要其中的关键字词、其次就是其中的重要语句、再其次就是写作技巧、然后就是语言特色、最后是表达情感。这些虽然在高中老师有所提及,但是以高中的那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将这种鉴赏技巧运用自如。而老师在课堂上就以诗歌为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这些鉴赏技巧,让我们受益匪浅。就再以为《声声慢》为例,前面老师为我们详细鉴赏了、最后老师还补充了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以这些来总结全词。 老师为我们上了文学鉴赏选修课,我受益良多。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使我对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作家的风范和以怎样的方式去欣赏文学作品。老师的教导使对文学的认识和鉴赏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文学鉴赏课心得

文学鉴赏课心得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文学鉴赏课心得 在选择了学校开设文学鉴赏选修课,我在老师的教导下再次深入学习了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和怎么去鉴赏文学。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中,更多注重的是对文学的了解和背诵,但是我们并没有进一步去鉴赏即细细的品味文学带来的魅力。而我们的文学鉴赏课老师就是一位出色、资历深厚的老师,在课堂上用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和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给我们上的每一节课犹如美味大餐。下面我就讲下我的课堂心得。 文学是人们用于表达生活和内心感受的方式。我们在鉴赏时应是多方面,全方面进行揣摩、品味。例如,老师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而不是侧重讲解这首词的释义,而是从多方面鉴赏这首词,从它的写作背景、写作人的处境、写作手法等等多方面鉴赏。老师就此向我们对这首词作出了他的看法:“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

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老师所鉴赏的全部内容我就不在此一一道出。 老师教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鉴赏技巧。首先鉴赏要其中的关键字词、其次就是其中的重要语句、再其次就是写作技巧、然后就是语言特色、最后是表达情感。这些虽然在高中老师有所提及,但是以高中的那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将这种鉴赏技巧运用自如。而老师在课堂上就以诗歌为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这些鉴赏技巧,让我们受益匪浅。就再以为《声声慢》为例,前面老师为我们详细鉴赏了、最后老师还补充了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以这些来总结全词。 老师为我们上了文学鉴赏选修课,我受益良多。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使我对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作家的风范和以怎样的方式去欣赏文学作品。老师的教导使对文学的认识和鉴赏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浅谈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

浅谈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 阅读文学作品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层次,理解是指搞懂文学作品的词义、句义、全文大义,鉴赏是指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篇章结构,及其思想感情和主题意义,并能对文章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还需要学生的配合。 一、读懂文章,训练语感,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第一步就是要对文学语言有感受力。能将文章中的字、词、句读懂是鉴赏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而在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文言文与白话文,而学生对于作品理解上难免会有困难。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需要老师对一些困难的词句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于文言文,很多的字和现在的汉语有不同的意思,而且有的词还有多种词义和用法,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要对词句分析透彻,找出一些规律,或者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只有将文章中的字、词、句的意思掌握精确,才能运用的熟练,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 除了读懂文章之外,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自己所阅读的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这样,就会使得文学作品变得鲜活、立体。多次对文章进行朗读就能更多的去感受作者文章中所描述的意境,从而也能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体会。这样,反复的进行阅读训练,不仅能提高语言感受力,还会因为更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慢慢的提高鉴赏能力。 朗读与理解文章是培养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最基本得一步,而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需要对文学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不断的拓宽。 二、学习文学作品知识 文学作品的鉴赏除了需要对文章进行阅读之外,还需要掌握文学作品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因为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还包括对主题、材料、语言、等进行鉴赏。在这方面老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将课本上的知识深入生活中,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性。另外,还可以计划一些系统的学习计划和训练,通过学习与训练让学生对文学知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才能将那些知识记住并进行运用。 学生除了要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文学知识外,还要自己在课后积累其他的知识。只有多积累知识和材料,才能提高感悟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一些其他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可以在课后去扩展阅读量,阅读量增大也能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加强。 三、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文学欣赏》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文学欣赏》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文学欣赏》课程作为航空服务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通过文学作品的赏析、解读、移情换位,在阅读或听讲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联想和想象,并在感情上获得快感和美感的一种精神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持续进行,以培养高职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其人文素质。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航空服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设置。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基于就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需要,课程设计思路方案 1、根据培养目标和需要,指导学生认真研读,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能够使用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些常用技巧(即主题思想分析、情节分析、人物刻画分析和形象语言分析)进行独立学习;在此基础上,依据课标所列教学要点进行教学。 2、将教材作为中介,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感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有信心和兴趣阅读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引导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 3、注意结合作品讲解写作的社会背景、作家人品风格及作品思想文化内涵,提出有助于提高人文品质、审美体验与创新思维的启发性问题,课后布置多种形式的长短书面练习。适当利用课堂答题和讨论活动,锻炼学生大胆而流利顺畅地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和散文,以增加文学积

累。努力引发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鼓励他们养成经常动笔的良好习惯。 4、不求文学史上的全面性,而立足审美性,关注可读性,偏重现当代,以激发学生的审美乐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提升思想境界。 三、课程目标 1、知识标准 (1)初步梳理中国文学史发展历程,以文学史发展线索为经,以各时期各体裁经典作品为纬,学习掌握中外文学史常识。 (2)掌握代表性作品的题材与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特征,以中外重要文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线索。 (3)理解文学的社会作用,即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重要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思想内涵及文学成就,注意同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比较,不同时期同一题材作品的穿插介绍,便于学生理解文学的流派变革;注意用现代意识,创造性地鉴赏传统文学作品。 2、能力标准 (1)掌握文学欣赏的基本方法。在欣赏文学作品时综合考量其时代浪潮、知人论世,借鉴他山之石等,全面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风格。 (2)掌握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可侧重于诗、词、小说、散文等体裁;辨识文学作品的一般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等;掌握阅读赏析作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文学作品欣赏的一般规律。 3、素质标准 (1)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2)具有热本专业,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 (3)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4)拓宽学生文化知识面

文学鉴赏论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思路

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思路 摘要:鉴赏时,不应只是单纯理清结构特点,而应扣住思想内容,鉴赏那样安排篇章结构对表现内容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无论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质看,还是从诸多语文专家的理论共识看;无论从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看,还是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看,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文学作品课,要上成文学鉴赏课。文学作品课,应该把培养“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标。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家们都很重视文学教学。早在1942年,叶圣陶先生在(认识国文教学一(国文杂志)发刊辞》一文中说:要养成读写的知能,非经由语文学和文学的途径不可……站定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这是对于国文教学的正确的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明确地表示:“我很重视文学教育,不是要求学生们人人成为文学家,但是人人都要接受文学教育。”他还主张编两种课本:(文学读本》和《语文读本》。他说:“话文课一本《语文读本》,

一本《文学读本》,双管齐下,各有任务,又不混杂,语文教学就会从空中楼阁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现代化建设对语文的需要端端正正的接上轨了。”(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如此高瞻远瞩为文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文学教育当然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总而言之,重视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把“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文学课的教育目的,是由教育要求和教学内容决定的,是每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社会培养人才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所有这些,应当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上文学作品课才能达到“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呢?我们认为,文学作品课的教法和学法都要采用能体现文学作品特质的方法,即应采用体现形象思维的方法。 第一,着眼作品整体,准确鉴赏局部,了解内容,感受形象。卓越的作家创作文学作品,都从整体出发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构成作品的有机整体,表达主题。有些作品的某些局部,独特感情深涵于景物描写之中.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会只能体会到它描写景物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品味出那景物描写的深刻思想感情的

高考文学作品鉴赏知识、技法表解

高考文学作品鉴赏知识、技法表解高考阅读 10-22 2208 高考文学作品鉴赏知识、技法表解 论题角度 赏析 点 基本理论主要效用及赏析术语赏析方法

主题 思想 及其 表现主题 思想 主旨 通过全部材料 表现出来的基 本思想和的写 作意图,是文 章的灵魂和统 帅 基本思想:某主张,某 情感,某意愿,某哲理 等 写作意图:批评什么, 歌颂什么,号召什 么…… 全面理解,准 确概括。 宜大中取小, 主攻一点,勿 面面俱到。主旨 的 表现 材料 事件,景物, 形象,典故、 引用、议论 句,抒情句等 材料是形成观点或主题 的基础和支柱,是文章 的血肉,要真实、典 型、全面、详尽,与观 点一致 找出材料,概 述内容,揭示 用意,凸现主 旨。 技巧 象征、对比、 衬托、用典、 讽刺、渲染、 比兴、寄寓等 详见“艺术手法”。 概括主旨,阐 明表现手法运 用情况,略说 其好处。 艺术主 要 表 达 方 式 自称 第一人称,用 “我”的所见 所闻所历所感 所思所想为文 ①便于直接表达的观点 态度;②增强文章的真 实性和真切感,增强表 达效果;③常作线索 指出第一人称 使用情况,分 析其作用、好 处。 对称 第二人称,又 叫“直接谈话 式”,第一人 称的变化形式 ①直接对话,真切自 然;②直面对象,便于 抒情;③若对象为事为 物,则具有拟人化作 用。 说明使用情 况,分析作 用、好处。 倒叙 将记叙内容中 的片断提前写 ①强调突出被倒置部分 的内容;②造成悬念, 吸引读者;③避免平铺 直叙,使情节富于变化 说明倒叙情 况,指出强调 内容,分析倒 叙好处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 插入某一片断 ①补充内容,使特点更 突出;②补充内容,使 情节更完整;③补充内 容,照应上文或作下文 铺垫 说明插叙情 况,指出补充 内容,分析用 意 人物 描写 描写人物形象 的用法,有肖 像、语言、行 动、心理等 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增 强形象的感染力和语言 的生动性,有的还有推 动情节、体现主旨的作 用 分清描写类 别,指出对人 物塑造的作用

谈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谈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摘要]文学是人学,它表现人性、人道和人生,表现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情。文学鉴赏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人格情操、心灵世界等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为中学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给中学生打开了认识生人生和社会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培养鉴赏能力;发掘教材资源;立足问题教学;运用多媒体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审美性的中学语文课程,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亮点。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意蕴,学生往往不是通过一次阅读就可以深入领会的,它需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去一而再、再而三地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的重读,提倡从不同的角度随机地进行阅读理解,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下面,试就组织开展鉴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尝试。 一、充分发掘语文教材资源,点亮文学鉴赏之灯 教材(包括教科书、读本和阅读材料)是学生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材料,多数篇章闪耀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之光和对人生的认识之光,善教者应从教材入手,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引导学生踏上鉴赏之路。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组织富于美感的作品去鉴赏自然美与人性美、人情美,如《边城》《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边城》中,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的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正如沈从文在抽象的抒情中所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惟转化的文字,为形象,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态,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生存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外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二是重视发掘教材中蕴涵求异、创新意蕴的文本,并引发学生头脑中的旧有观念的激烈碰撞,使之在对新与旧的观念的质疑、思索中进入鉴赏的境地。如学习《庄周买水》是鉴赏作者的巧妙构思,折射现代生活的面貌。作者借用了有关庄周的一些事情巧妙地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真实完整的情节。同时作者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加以改造、生发,让内容折射现代生活的色彩。教学实践证明,这一鉴赏对学生的震撼是很大的。三是注意通过教材的比较阅读,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地去鉴赏。教学孙犁的《荷花淀》时,可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让学生感受到一文在景物描写中暗指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妇女的成长,一文在景物描写中寄予了自己在大革命失败时期“颇不宁静”中偷来片刻的淡淡喜悦。 在这里,自主学习是“本”,教师的点拨是“火种”,也不可缺少。教师应努力

文学鉴赏知识

文学鉴赏知识 张建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空间栏目:人文词典 共391篇文章 | 附件【】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张建发表于 2011-9-18 4:10:08 阅读(293)评论(0) 一、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 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同阅读政治、哲学、历史、经济等社会科学著作时的精神活动,有着明显 的区别。文学鉴赏不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而且是一种参与艺术创造的活动。读者在鉴赏过程中,依靠自身的形象思维,并且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作品 中作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进行补充、扩大、丰富,这一过程也就是对艺术形 象进行再创造。读者凭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通过联想发掘形象中更隐蔽的意义,甚至会发现作者未曾想到的问题,领悟到作者没有领悟到的意义。所以,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显然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它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包含读者形象思维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因此,文学鉴赏 既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主要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文学鉴赏是一种具有审美愉悦性的精神活动 文学的本质在于审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其实也就是对美的欣赏。在欣赏过程中,读者可以获得全身心的审美愉悦。这种审美愉悦又不仅仅停留 在生理层次上,它超越了生理基础而进入了社会历史文化层次。看悲剧性作品,心情沉痛;看戏剧性作品,心情愉快。这都是由欣赏者深层的文化原因所决定的。审美愉悦表现为喜和乐,也表现为苦和愁。例如欣赏戴望舒的《雨巷》, 鉴赏者似乎也跟随着抒情主人公进入了一条烟雨迷蒙、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 跟随着他去追寻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而又倏忽即逝的姑娘。鉴赏者随着诗中

文学鉴赏论文:大学生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大学生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摘要:本文从研读史论、奠定基础,深入生活、增加阅历,泛读博览、丰富知识,细读名作、反复品鉴,探求方法、多元解读五个方面谈及大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文学鉴赏;史论基础;多元解读 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文化素质教育,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重视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的教育。它类似于国外所提倡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懂专业和会操作的“职业人”,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不仅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求给予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历史及文化的理解鉴赏能力、对伦理价值的鉴别与判断能力的训练,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

文学鉴赏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哲、史、法、经、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开设这门课程不是让人将思绪只停留在文学本身,文学只是藉由透视人生的材料或路径,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生状态、心灵状态的透视,对人生真相、人生哲理的窥破与领会,以及借助文学评论实现对人生哲学的本原与终极问题的探讨才是目的。文学鉴赏课程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出发,通过讲授文学鉴赏的知识,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解析文学经典作品,能使学生了解文学的基础知识,熟悉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境界得到提升。 文学鉴赏课程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目的,是因为以“整体的人”作为表现中心的丰富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揭示了人类的一系列“秘密”:个体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实现与追求,本真生活状态、原生态生活的追求与抒写,个体生存意义的哲理探求,个体人格的独立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坚守,远离现实政治、道德伦常的个体唯美自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