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路径探索

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路径探索

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路径探索
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路径探索

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路径探索

[摘要]近年来,深圳市盐田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进行了大胆探索,其改革措施创新明显。本文总结了深圳市盐田区“宽进严管,厚待重托”,先行先试,扎实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实践,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盐田区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创新深圳市盐

田区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作为社会的第三部门,植根于公众、公益性、民间性、自治性的属性和特点契合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社会治理的需求[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组织正日益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影响和作用日益扩大[2]。充分认识社会组织的重要积极作用,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发挥其正能量,对于扩大就业、提供公共服务、助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培育市民公益意识和志愿精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3]。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进

程中,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推进。近期,课题组对深圳市盐田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盐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探索具有自身特点,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具有启发作用。

一、盐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

深圳市盐田区自1998年建区至今,作为深圳市改革创新先行区,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方面作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深圳市盐田区对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高度重视,紧紧抓住服务与管理两方面,围绕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辖区实际,将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融入全区社会建设整体规划与进程之中[4]。区民政局作为全区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致力于促进社会组织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依法有效地实施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2014年底,全区已有登记注册和备案的社会组织168家,其中社会团体73个,民非89个,备案6个(社会团体2个,民非4个),从业人员约1700名。全区4个街道,18个社区实现了社区服务、社工专业化服务的全覆盖,辖区社会组织涵盖了经济(工商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公益慈善(含社会服务)以及综合等5大类,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多样、覆盖面较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它们有效地承接了政府部分公共职能的转移,为辖区居民提供着多样化、个性化的社会服务。目前,盐田区社会组织在辖区经济与社会

各项事业发展中,尤其是社会建设中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已逐步成为盐田区推动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盐田、品质盐田的重要力量。

二、发展社会组织的盐田路径与模式实践探索

近年来,盐田区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思路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连续列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度区社会建设创新重点项目,有效地探索了“宽进严管、厚待重托”的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的盐田路径和模式。

(一)“宽进”举措,政社分离:推动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伙伴关系

盐田区民政局以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在认真梳理、广泛调研基础上,采取了诸多“宽进”举措:制定出台了《深圳市盐田区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和备案管理制度(试行)》,对除法律法规规定需前置审批以外的公益服务等8大类社会组织全部实行了可直接登记,放宽了社区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简化了办事程序,全面施行了登记和备案双轨制[5];盐田区民政局直接登记成立了全区第一家生态环保类社会组织――深圳市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同时,加大对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力度,对新登记或备案的社会组织全面实行政社分离,回归社会组织的民间化属性。在社会组织年检和调研的基础上,委托专业机构对辖区首批24

家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开展定级评估试点工作,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起盐田区“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社会组织目录库”。

同时,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对接与联动,畅通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沟通,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对公共服务和行业决策的参与度。民政局积极配合区编办梳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府放权于社会,探索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库”,推动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

(二)孵化培育,协调联动:构建多元化社会组织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社会组织准入退出、扶持奖励、登记评估等孵化机制,设立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完成专项资金对全区社会组织首批扶持项目的评审工作[6]。打造以区社会组织服务园、工青妇社会组织加速器、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站组成的多元化孵化网络体系。

二是建设运营“盐田区社会组织服务网”,逐步推行社会组织登记备案无纸化办公;进一步简化政府办事程序;建立社会组织服务信息库,借助网络建立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辖区居民间的联动机制和互动平台,以更好地实现社会服务供需双方的对接和资源链接[7]。2013年底,已完成网站建设和数据录入工作,全面上线试运行并开始向社会组织征集信息公开的相关内容。

三是在加大对社会组织宣传力度的同时,探索建立针对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的激励机制,开展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培训工作。2013年底完成相关培训15场,培训人次近千人,帮助提升社会组织法人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其内部规章制度,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社会能力。

(三)加强党建,严格监管:建设社会组织诚信体系

“宽进”虽然减轻了社会组织负担、激发了活力,但门槛降低了,难免鱼龙混杂,因此“宽进”的同时也必须“严管”。

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党群工作,把党建工作纳入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定级评估、项目采购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考评范畴,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作用,推动“社工+义工”联动机制,提升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慈善类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推动盐田区“自愿者之城”建设工作。如盐田区社工协会党支部成立后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已升格为党总支。二是盐田区民政局在全市率先建立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监管评估体系,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工服务由岗位向服务项目的转变,为政府出台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打下良好基础[8]。

(四)依托项目,助推建设:实施“12349盐田服务区”重点项目

2012年由盐田区社工委指导协调,区民政局组织实施了

盐田区民生实事项目和社会管理创新重点项目――“12349盐田服务区”。“12349盐田服务区”是为盐田居民及来盐商务旅游人士提供的公益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只需拨打12349,或登录“盐田服务网”,或使用“呼援通”呼叫系统,即可获得24小时的各类服务[9]。依托“12349盐田服务区”项目,建立盐田区社会组织网上办事和信息披露制度,实现社会组织从登记备案、管理运作、年审评估、服务绩效、经费使用等信息的全程公开,用信息网络手段强化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公信力提升,使政府的监管更加公开、透明。目前,盐田区民政局已完成了有关制度与“12349盐田服务区”的资源整合工作。

三、盐田区发展社会组织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盐田区探索出了一条“宽进严管、厚待重托”的社会组织规范发展新路径,在深圳全市实现了“四个率先”[10]。

(一)率先建成全市首个区级社会组织服务园

2013年10月,盐田区率先建成全市首个区级社会组织服务园,并制定出台了《盐田区社会组织服务园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服务园规模不大,但培育室、孵化室、展示厅、培训室、洽谈室一应俱全,并在机制建立、运作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突破。如探索建立了盐田区社会组织准入退出、扶持奖励、登记评估等孵化机制;采

取“本土+引进”、“园内+园外”共同孵化模式,形成了由区社会组织服务园、工青妇社会组织加速器、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站构成的多元化“孵化网络”[4]。“环保中心”、“慈善银行”等6家经评估公示,成为首批入驻孵化园的社会组织,孵化期2年。其中,沙头角“女性绿洲”互助社和“彩虹特殊儿童发展中心”,经孵化目前已登记成立;盐田区街道永安邻里互助会已转型为盐田区首个社区基金

会试点――永安社区基金会。此外,服务园还吸纳了恩派、腾讯公益基金会在内的31家市级以上社会组织作为合作伙伴,不仅为处于萌芽期和初创期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办公设备和项目资金等支持,还在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品牌建树方面提供多方面指导。

(二)率先设立盐田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

找钱难一直是社会组织发展的难题,对于刚注册的社会组织而言,资金不足更是普遍现象。2013年,盐田区政府从区财政划拨人民币200万元专款,设立了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制定出台了《盐田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深盐府办[2013]5号)、《2013年盐田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申报指南》等系列规章制度。2013年下半年,全区14个社会组织共提出19项资金使用项目申请,经评审,沙头角“女性绿洲”、健康快乐舞步联谊会等7个社会组织和8个公益项目得到资助。2014年,共有

16家社会组织递交25份申报材料,经审核,有13家社会组织递交的18项申报材料符合条件,获得了专项资金资助。

(三)率先启动社会组织网上办事、信息披露、接受监督制度

如前所述,依托“12349盐田服务区”建立并启动“盐

田区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化数字系统”,探索实现了社会组织

网上申请登记备案和年检,方便了居民和社会组织办事;实现社会组织从登记备案、管理运作、经费使用、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服务需求对接、服务绩效、年审评估等信息的全程公开,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加强了监管,接受社会监督,提高了社会组织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11]。目前,该系统

已实现了与市民政局、市社管局网上办事系统的互通互联,市、区社会组织基本信息可以实现网络无缝对接,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四)率先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监管评估体系

2012年,盐田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全部实现项目化,不再以岗位形式购买社工服务;2013年,盐田民政局制定出台了《盐田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日常监管和评估暂行办法》及社工服务项目绩效评分细则、《盐田区社区服务中心项目

日常监管和评估办法》,2014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12]。评估采取委托第三方方式进行,形成了对社工服务项目“每月走

访联络、每半年满意度测评、每年度绩效评估”的日常监管服务机制,为区政府建立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监管评估机制奠定了基础[13]。

四、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的政策措施建议

虽然“十二五”期间盐田区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全社会,包括党委、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对社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认识参差不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仍不足;二是区社会组织总量仍偏少;三是区社会组织普遍规模小、法人治理能力差,承接政府公共职能转移和自主运营能力弱。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和“十三五”期间,盐田区应立足盐田实际,继续围绕“新品质新盐田”的发展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宽进严管,厚待重托”,培育和监管并重,通过法治推动、优化政策、机制建设、监管试点、升级系统、提升功能等,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大力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

(一)法治推动:推进社会组织治理法治化改革

就对社会组织立法管理和对行政执法监管方面而言,目前,深圳市一方面存在社会组织法律法规严重滞后的现状,因此需要市级民政等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出台更多可操作性、接地气的指引性法规文件,以推动各区社会组织的治理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区一级民政局行政执

法力量接近于零,也需要市社会组织管理等部门能下沉执法力量,加强工作指导,促进基层(区)执法工作的推进,市、区联动,推动社会组织治理法治化改革。(二)优化政策:优化完善出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指引政策根据近年来盐田区民生实事项目和社会建设重点创新

项目开展情况,在进一步充分调研、邀请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争取早日出台包括盐田区《社会组织服务基础及规范》、《社会组织监管工作指引》、《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社会组织诚信建设指导意见》、《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指导办法》等盐田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1+X系列政策文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实现体系配套体制、机制的落地服务,在社会组织领到“出生证”后,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为其护航保驾。同时,选择发展势头较好的社会服务领域制定社工服务专业标准化指引,塑造盐田优秀的社会服务品牌[14]。

(三)建设机制:持续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机制建设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关于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总体部署及广东省、深圳市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加大力度,将“继续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机制”列为“十三五”期间全区社会治理创新重点工作,进一步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举措,建立健全规范化的

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机制,民政局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机制建设,与区委、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紧密合作,大力协同培育和引进社会组织,共同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监管试点:扎实开展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试点工作

根据深圳市社工委、民政局《关于构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的意见》,争取市社管局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率

先实施开展盐田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试点改革工作,深化公开化的综合监管机制等改革,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五)升级系统:升级盐田区社会组织信息公开数字化系统

结合深圳市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的建立,对现有“12349盐田服务区”和“盐田区社会组织信息数字化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力争在2015年实现该系统与市区两级政府

网上办事系统的全面对接,并尝试推出社会组织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社会组织、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推介。同时,尽快搭建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及诚信公开平台,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网上办事流程机制。

(六)提升功能:有效提升社会组织服务园服务功能

2015年服务园首批入园的社会组织2年孵化期将满,区民政局等部门应按《盐田区社会组织服务园管理制度》,对

入驻社会组织进行孵化期满后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入驻终期

评估(分“孵化成功”、“可孵化成功”、“孵化不成功”)。在对服务园首批运营经验充分评估基础上,对服务园“十三五”时期优化运作做出具体规划,力争扩大规模、改进服务、提升效能。

参考文献

[1]国宇.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3(4):11-140.

[2]卢文刚.中国民间应急组织现状、特点及发展对策研究[J].学会,2013(4):5-11.

[3]文增显.如何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以湖北省为例[J].党政干部论坛,2010(8):38-40.

[4]深民.深圳市社会组织“十二五”规划[Z].2012-03-01.

[5]张君宇,张昕然.盐田以管理创新促民生幸福[N].深圳特区报,2013-12-18.

[6]杨磊,赖远琴.社会组织蝶化的盐田路径[N].南方日报,2013-11-12.

[7]孙燕.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有效提升社区服务水平[J].社团管理研究,2011(3):16-18.

[8]杨秀娟,沈建良.“双轮”驱动下的嘉兴社会工作发展[J].中国社会工作,2012(4):32-33.

[9]百度百科:“12349盐田服务区”[EB/OL].http:

//https://www.doczj.com/doc/3013032189.html,/link?url,2014-07-28/2015-03-07

[10]深圳盐田政府在线.盐田区民政局(残联).盐田区民政局(残联)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思路[EB/OL].http://https://www.doczj.com/doc/3013032189.html,/cn/a/2014/a14/a160353_475260.shtml.

[11]王先胜,柏萍.大力培育发展广东社会组织[J].广东民政,2011(8):24 -27.

[12]盐田区民政局(残联).盐田区民政局(残联)2010―2014年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Z]. 2014-01-10.

[13]何海兵,刘易.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经验、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学,2010(1):17 -25.

[14]刘继同.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概念框架、类型层次与结构性特征[J].社会科学研究,2012(4):78 -88.

学校后备干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后备干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用人观念 1. 破除终身制、铁交椅的思想,树立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观念,消除对年轻干部不信任、不放心的思想顾虑,树立早压担子早成才的观念。 2. 破除论资排辈的思想,树立以绩取人的观念,用实绩来判断一个人的德才,把那些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公道正派,政绩突出的人选拔上来。 3. 破除求全责备的思想,树立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的观念。 4.破除“近亲繁殖”的行为思想,树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观念。 二、进一步建立机制,完善用人措施 1.做好“选”字文章。“选”即“选苗子”。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 是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二者互相联系,又有区别。在“选苗子”问题上可以积极推行以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党委考察、向社会公示为内容的年轻、后备干部“两推一考一公示”制度,通过公平推荐,把关筛选,建立年轻、优秀干部后备干部人才库。同时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年度考核结果进行适当调整补充,不断优化年轻优秀干部、后备干部队伍结构。 2. 做好“补”字文章。“补”即“补脑子”。制定年轻干部教育培养 计划,把年轻、后备干部的教育培养工作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健全完善培训登记、述学考学评学等制度,并将后备干部参加学习情况与参加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学习考核。 3.做好“压”字文章。“压”即“压担子”。主要是给后备干部压担 子,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有计划地把后备干部安排到复杂、矛盾突出或重要岗位上锻炼,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阶梯”。同时,对年轻干部有意识地给他们压担子,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对于能够经得起艰苦环境考验、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能够在困难较大的地方脚踏实地干出成绩的干部,将是能够担当起工作重任的干部,也是推荐、提拔任用的后备人选。

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思考

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思考 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思考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组织立法,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凸显了党中央对于社会组织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殷切期望。如何确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并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已成为各级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现结合我县社会组织监管的现状,笔者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作了如下浅显思考: 一、**县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组织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功能作用日益彰显。我县社会组织登记注册范围逐年扩大,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学会、专业团体等多个种类,数量以每年5%-10%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县共有社会组织141个,其中社会团体4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93个,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有别、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 二、当前我县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社不分。一些社会组织官办色彩浓厚,有的就是政府部门组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运作网络、资金来源、人力资源等方面都严重依赖政府,作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在发挥作用;有的甚至截留政府部门权力,严重偏离了社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如今年被列为清理整顿重点对象的5个行业协会中,国家公职人员兼职的有5个协会共10人。 2、扶持不力。一是对社会组织在税收优惠、财政支持、人才队伍、社会保险、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等方面缺乏明确政策规定及相应的激励措施。大多数社会组织很难得到资金、场地、技术、项目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二是政府职能转移不到位。有些自上而下建立的专业协会,承担了部分行政管理职能,除了工作经费来自会费外,其性质仍类似主管部门职能机构。三是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不健全,造成社会组织在获取资金与资源、承接相应职能等方面承受了巨大压力。四是发展资金匮乏。社会组织本身会费收取难,服务收入少,自筹经费能力弱。五是因福利待遇低,难以留住所需人才。 3、监管缺位。由于登记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体制,业务主管机关不愿承担其应当承担的职责,导致对社会组织没有统一有效的监管机制。因准入门槛过高,很多社会组织在工商机关作为企业组织进行登记注册,甚至有些社会组织未经批准自行成立并开展活动,造成监管不到位;而且内部管理不规范。目前全县有9个行业协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公职人员兼职、财务人员无资质、使用票据不规范等问题,其内部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均带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 三、推进我县社会组织监管创新的建议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培养路径初探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培养路径初探 摘要本文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学实践教育模式为视角,对当代大学生法律观培养途径进行了浅要探讨。 关键词法律观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一、当代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内涵。 在高校大学生的教育中,要培养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必须要先明确法治理念。只有在正确的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树立科学的法治观。法治理念就是如何认识依法治国,对依法治国的规律性的把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以及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具体来说,法治理念指导一国法律制度的设计,是该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 高校的法治理念教育重点在对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放在了法律条文的理解、法律体系和程序方面的知识,理解这些方面赖以建立的基本原则,其中侧重点在于对法治信仰建立的教育和引导。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的法治教育应该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鼓励大学生参与公民事务,强调学生以社会成员身份实践性地运用法律,而不是专业的法律教育。因此,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法律知识教

育、法律能力教育、法治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现在很多学生对法治教育还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识的教育上,而对法律能力教育和法治观念、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还没有充分的认识。 (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现行我国法学教育体系中,从国家教育部的学科规范要求直到各法学院校的教学计划,都很强调法学教学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有关这方面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模式设计,致使理论与实践处于相对脱节状况。 目前,由教育部规定的各级大学生的必修课“两课”中,承担着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过去的教学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作为两门课程在学生中开设。在教学实践中,课程在提高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融为一体,这也较符合我国目前的高校的实际情况。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学生重形式轻实质。很多大学生进入学校后,受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课程对将来的就业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追求的只是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术,而对“两课”的开设持怀疑甚至反感态度,因为法治观的树立及其将来所产生的作用是循序渐进且缓慢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兴趣不大,学习的重点只在课本上的一些条条框框,学习方法上也多采用机械的记忆,目的也只是考试能够顺利过关,而对法治理念的深层次的内涵没有思考

城市老城区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0年3月 第2期总第68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THE JOURNA L OF H ARBIN COM MITTEE SCH OO L OF THE CCP Mar.,2010No.2Serial No.68 ?经济探求? 城市老城区发展的路径选择 刘文俭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266071) 摘 要: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和新城区的崛起,我国城市老城区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借鉴国内外老城区发展经验,考虑国际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可供我国老城区选择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以创意产业发展驱动老城区复兴与发展;以建造林荫步行商业街振兴老城区商贸业;以楼宇经济发展培育老城区经济增长点;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提升老城区功能与品质等。 关键词:老城区发展;创意产业;楼宇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9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0)02-0035-05 收稿日期:2010-01-24 作者简介:刘文俭(1963-),男,山东新泰人,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和新城区的崛起,我国城市老城区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如果不重视老城区的保护更新,走好集约式、特色化、科学化的开发与发展道路,老城区将会出现凋敝,由此还会引发社会问题。因此,城市党委政府尤其是老城区管理者们,必须关注、研究、思考老城区的发展问题。借鉴国内外老城区发展经验,考虑国际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研究老城区发展的路径问题,有利于老城区依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选择正确的路径推进老城区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 一、以创意产业发展驱动老城区复兴与发展 (一)创意产业发展与老城区复兴的契合性 老城区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也面临着物质环境衰败和经济衰退的压力,亟须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老城区更新、复兴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的发展是与城市更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基于创意产业发展的城市更新”也称为“文化导向的更新”,使得西方许多陷入严重衰落的老工业城市如英国格拉斯哥、利物浦、曼彻斯特,德国鲁尔区等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其重点是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及深度开发利用,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区(Cultural Clusters )、文化产业区(Cultural Industrial Districts )、文 化区(Culture Quarters ),发展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艺术家村等文化设施,举办艺术表演、节庆等文化活动,并重视旧建筑尤其是历史建筑的再利用。这不但推动了城市形象环境的改善,还再生、活化了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与“单纯的物质环境修复、大规模推倒重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手术刀式”的大规模推倒重建,以及“以新换旧”式的老城区改造运动,除了增加几个旗舰式的企业、地标,并进一步加剧社会分化之外,对于缓解老城区的社会冲突问题、改善其压抑的环境并不会起到明显作用。现代城市更新已从物质环境的改建发展为利用其既有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形成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旅游导向的城市更新等新的模式。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强调基于文化资源利用与保护,结合文化、旅游、休闲等功能的新型产业,对于老城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创意产业与老城区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一方面,老城区是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保护老城区的地方特色与文化魅力,有利于凸显城市独特的形象;另一方面,创意产业的灵魂是基于文化的创意,并具有小规模、自助与合作等特点,因此,其发展并不需要像摩天大楼和标准厂房的建筑,而可以栖身于老街巷中。创意产业的发展契合了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有利于老城区的再生、重构与复兴。具体路径上可以通过文化旅游、特色商业、演艺娱乐、文化艺术、设计产业等的发展,驱动老城区更新,激发老城区活力。 ? 5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探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探究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是新时期赋予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新任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结合大学生所处的外在社会环境和内在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努力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进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标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的作用,是当今中国最核心的价值观,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在社会经济变革和各种文化思潮碰撞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的社会条件下,旗帜鲜明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1〕 第一,是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民族自豪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了“主流引领、分层设计、整体推进”的主导思想,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构建主流文化、实现价值认同指明了方向,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就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涵及在当代的体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2〕 第二,是纠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偏差、促进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就业形式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观等方面呈现一系列新变化,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趋向多元化,自我意识膨胀,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较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个体行为失范。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矛盾、相冲突,并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准则和个人价值行为层面来观察社会问题、分析现实问题、解决自身的思想问题,排除干扰,坚定信仰。因而,对于纠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偏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迫切。

关于规范发展社会组织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的提案

关于规范发展社会组织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的提 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772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规范发展社会组织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民政部会同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中央组织部办理 提案人:民建中央 主题词:社会团体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十二五规划”首次以专章形式阐述“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将这一管理体制正式写入纲要,明确要“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成效显著,在促进就业、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积极参政议政、扩大民间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46.2万个,较1988年的增长了100多倍;全国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599.3万人,形成固定资产1885亿元。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社会组织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1.对社会组织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有的地方和部门对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发展趋势认识不够,个别地区甚至轻视、排斥社会组织发展。 2.社会组织管理相关法律体系相对滞后。我国缺少一部全国人大制定的社会组织“母法”,上位法缺失削弱了社会组织的独立法人地位;而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需要修订。 3.社会组织监管体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双重管理”体制下,业务主管机关由于要承担政治责任和风险,从而不愿承担其应当承担的职责;而本应各司监管职责的税务、审计、财政、司法等部门在“双重管理”体制下“退居二线”,导致很难对社会组织形成统一有效的监管机制。此外,由于准入门槛过高,很多社会组织在工商机关作为企业组织进行登记注册,甚至有些社会组织未经批准自行成立并开展活动,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4.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不到位。对社会组织在税收优惠、财政支持、人才队伍、社会保险、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等方面缺乏明确政策规定。 当前,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攻坚期,社会组织规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之一。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组织发展道路,要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的原则。为此,建议: 1.加强统一指导和统一部署。一是从思想认识上更加重视、信任、接受社会组织。对于那些广泛存在的隐形社会组织,积极探索解决方案,规范发展。二是建立政府向社会组

会计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培养路径初探

会计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培养路径初探 对于高校大学生尤其是会计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目前会计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廉洁教育的有效路径:开展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廉洁教育等。 标签:会计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现状;途径 会计从业人员工作和生存的最根本素质就是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关系到行业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问题。对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摇篮,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各类优秀、高素质的人才。在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中。对于会计专业大学生的教育来说,不仅仅要重视其专业知识的教育,更要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的教育与提高,进行廉洁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廉洁教育的重要内容。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懂法、知法、守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更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应对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观念、提升法律素养,培养学生学习与执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与责任意识,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与了解,树立遵纪守法的良好会计职业道德。 二、会计专业人员的廉洁教育现状 1、从业人员 (1)会计从业人员存在违法违纪行为。会计造假。在实践中,一些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漠,不能依法依规办事,往往因为个人利益或者小团体利益,进行伪造、变造、篡改、隐匿、毁损会计相关资料,导致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错误的信息会引起决策失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违法违纪,以公谋私。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一些自制能力较差,职业道德水平较低的会计从业人员,通过不记账、虚报冒领、伪造、变造单据等方式,利用自身职务之便,损害集体和公共利益。 (2)会计主体身份导致诚信问题。在我国,会计主体身份就是单位负责人,一些国有企业负责人同时属于国家干部,为了有一个好的业绩、政绩和个人的发展,他们明示或暗示单位会计人员进行违法违规操作,会计从业人员为了自己的饭碗,往往不得以而为之。

城市规划的个人心得体会

城市规划的个人心得体会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学科,世界各个国家对其定义各不相同。作者认为国内的城市规划是综合运用各学科,以促进城市发展为中心,通过区域化的合理建设和合理配置方式,打造适合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场所的手段。综合来说,城市规划最终是服务于使用者,为使用者带来便利的同时间接刺激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物质文明水平,从而推动城市快速发展。 城市规划需要遵循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来自多种形态赋予,有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必须要做到规范设计,规范规划。从一个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城市规划在本质上就是对城市功能区域进行规范划分,根据城市发展的空间定位、城市发展的需要、人口居住的密集度,规范的划分出对应的功能区间,譬如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发展区等等,进一步推动城市规模扩大与城市发展。 如上述,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规范的划分城市功能区域,所划分出来的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发展区等功能区域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合理的布局是方便人们生产、生活、娱乐等各项活动的基础手段之一,譬如休闲广场、购物商场、饮食饭店作为生活、娱乐活动场所,三者必须考虑合理的布局构成商业休闲中心区域,从而产生区域经济效益,扩大区域经济辐射,且对

城市规划反作用,使得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更加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更加符合自然生活规律的进化。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来自统一筹划,既要为满足当前城市发展需要留足空间,又要为今后城市发展谋划预留空间。作者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统筹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天时”代表城市规划的大环境,这种大环境要考虑城市与乡镇,乡镇与社区,社区与村组之间的联系,以城市规划促进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谋求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乡镇、社区走特色创新之路,创造改革试点机遇,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地利”代表城市规划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要考虑“因地制宜”,在规划时充分考虑区域发展,村镇发展,通过上述的规范模式、合理布局,围绕先天的地理位置、地域条件,坚持向城市中心外环发展,坚持向城郊结合部发展,减少城区与郊区建设差距,改变城市仅一个中心圈的格局;“人和”代表城市规划的“添加剂”,要充分考虑人口聚集区所处的位置,聚集区人居环境的改善,围绕“人”这一主观要素,有针对性的统一建设,统一筹划,统一调配,促进城市规划的成果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人居”。因此,“天时、地利、人和”营造了城市规划上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城市、乡镇发展中的差距进一步缩短。 城市道路建设包含城区道路建设、城郊道路建设及农村道路建设。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发展,加大城市道路建设投入力度,能有效

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及路径研究

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及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23T11:58:55.5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作者:高绍钦[导读] 摘要:当前,我们已处在由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和运用必将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当前,我们已处在由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和运用必将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为更好推动高价值专利培育,应完善现有考核机制,着重考核专利的价值实现,改变以往用专利数量来考核地方知识产权工作的局面。同时要明确高价值专利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坚持把对产业的支撑和贡献作为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运用工作的核心,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的政策支持体系,实现高价值专利对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路径研究 1前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专利事业从无到有,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利大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17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连续6年位居世界之首、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0件,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是一个奇迹。 然而在快速增长的专利数量背后,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与欧美各发达地区相比,我国专利整体上“多而不优”的问题较为突出,能够切实解决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核心专利技术依然不足。正如《2016年汽车工业知识产权蓝皮书》所指,我国在汽车传动系统等领域的核心专利严重缺乏,全球布局几近空白,我国汽车产业仍然处于低端发展,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 2培育高价值专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提升创新质量的现实要求 培育高价值专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提升创新质量的现实要求。面对近年来我国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和优化产业间的要素配置,通过创新驱动释放新的需求,创造新的供给。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创新激励效应自然取决于创新活动的投资回报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就是激发更多效益明显的创新供给,提升创新的价值回报。当前我国出现的专利整体上“多而不强”的现象,其背后是我国创新水平不高,以及创新政策的过度激励,导致企业或者个人将一些并不具有明显技术和市场价值的技术成果申请专利。这其中的部分专利,由于缺乏市场需求而被束之高阁,成为低效的供给,造成了社会创新资源的浪费。为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应更多强调专利创造的质量和水平,把提升创新效益作为专利创造的目标,通过培育具有较高技术和市场价值的高价值专利作为创新供给来支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3培育高价值专利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经阶段 培育高价值专利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经阶段。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已奠定了我国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的基础。首先,我国专利的发展现状表明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我国三十多年来积累的专利存量决定了我们提高专利质量的可能性。仅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3.9万件,同比增长21.5%,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截至2016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100万件,达到110.3万件,专利大国地位牢固确立。其次,高价值专利的示范效应也已经逐渐显现,以第十八届中国专利奖为例,评选出的25项金奖项目新增利润达304亿元。以江苏省连云港市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研究,该公司研发的PD—1抗体技术向美国Incyte公司进行专利许可,许可费高达7.95亿美元。此外,江苏省在高价值专利培育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示范经验,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3年来,在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已经组建了27家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在高价值专利培育的路径和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深入探索,为全国推行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充分认识高价值专利的价值来源于排他权的大小。专利是指专利权人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对某项发明创造进行制造、使用或者销售的专有权和专用权。专利权的核心在于专利的排他性,专利权人通过拥有一定时间一定地域的排他权利,取得垄断性收益,实现专利的价值。专利价值组成包括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和市场价值,这三种价值都是在排他的过程中实现的。专利价值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方案的先进性,而是高度依赖于排他权可为权利人带来的排他利益,这个“他”的涉及范围和形式都可能对专利价值产生影响。对企业而言,不具有商业排他性的专利其实仅是一张成本高昂的“荣誉证书”,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作为高价值专利具备的排他权,应该放大到经营的全视角,涉及对象包括市场、竞争对手、供应商、上下游产业链、投资合作者等,体现价值的形式既可能是实际和潜在的经济收益,也可能是竞争上的主导地位或优势。 培育高价值专利必须构建系统工程实施过程管理。专利价值的实现贯穿创意的形成、专利的确权、专利的运用、专利的保护等全过程,而且与企业的创新、研发、制造和营销等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同时涉及培育高价值专利的各方创新资源,包括专利技术价值的创造者、专利市场价值的实现者、专利法律价值的保障者,因此必须设立能整合各方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效率的高价值专利培育的综合管理组织,建立一个贯穿专利权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构建一个系统工程才能确保高价值的实现。同时要针对专利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进行节点控制,实现过程管理,不仅要借助专利导航提高专利技术挖掘的品质,还要提升专利文本撰写的水平和质量,从本质上控制专利的技术价值和法律价值。此外,要注重立足市场,密切结合社会和商业的需求现实,做好竞争对手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开展全面科学的专利布局谋划,确保专利的市场价值。 4.总结 当前,我们已处在由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和运用必将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为更好推动高价值专利培育,应完善现有考核机制,着重考核专利的价值实现,改变以往用专利数量来考核地方知识产权工作的局面。同时要明确高价值专利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坚持把对产业的支撑和贡献作为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运用工作的核心,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的政策支持体系,实现高价值专利对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的分析与研究[J].亢一萍.经贸实践.2018 (05) [2]专利政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的路径机理[J].杨晨,王杰玉,蔡芸.中国科技论坛.2015(07) [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专利政策法律化路径研究[J].梅术文.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1)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式,协调好城市和乡村间的发展关系,走好大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可借鉴产业综合体模式、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这五大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开发创建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做到扶持一个乡镇,带动一片乡村,富裕一批农民。主要包括创意设计型综合体、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以大企业主导的生态制造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方向。 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与新型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点,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依托,以乡镇和乡村为主战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中小城镇化为载体,创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智慧型、生态型、科技型及文化型的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统筹谋划,完善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安置居民,统筹产业形态发展,形成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整体氛围。企业将技术研发、生产制作、成果展示、创意设计等融入综合体,并为居民和产业工人提供商业和娱乐服务,将产业综合体做成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挖掘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着力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要注意塑造建筑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灵魂,在注重历史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传承文脉、彰显个性,充分保护、挖掘、弘扬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反映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把握休闲产业发展浪潮,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改变乡村风貌,推进乡村休闲、文化旅游、

推进干部交流培养的路径分析和问题研究

推进干部交流培养的路径分析和问题研究干部交流与干部培养都是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推进干部交流加强干部培养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力抓手,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当前,干部交流培养工作进展缓慢,我们通过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推进干部交流培养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推进干部交流培养的重要意义 干部交流培养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行干部交流培养无论是政策理论上还是现实需求上都显得意义深远。大致概括,推行干部交流培养有以下三大益处。 一是干部交流培养有利于增长才干。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说过,天将降大任 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当今干部的成长,也必须经过实践的锻炼,特别是多种环境、多个岗位的磨炼。现实的情况是,一般干部很少有机会可以转换岗位、转变角色,有的干部穷其一生也跳不出一个单位甚至一个科室,使得阅历单纯,经验欠缺。推行干部交流培养,是培养锻炼干部、提高干部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广泛发现人才和了解干部优劣势的一条有效途径。一般来讲,机关干部政策理论水平高,但缺乏基层“实战”工作经验;基层干部“实战”经验丰富,但在政策理论上有所不足;部门干部业务很精熟,对政策理论和基层实践却很陌生。如果能让上下左右的干部相互流动起来,可以更好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在中国古代就有一句话,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早在唐朝时期,武则天先后所用的几任宰相大都是基层平民出身,因此贞观之治使唐朝达到顶峰。根据历史经验, 推进干部交流有益于提高干部能力、增加干部经历、丰富干部经验。 二是干部交流培养有益于资源整合。毛泽东同志曾讲,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 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毋庸讳言,领导干部的状况,决定了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事业是否兴旺发达。实行干部交流培养,一方面可以改善干部整体结构,弥补专业、年龄、能力结构方面的不足,使干部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切实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和整体战斗力;另一方面可以改善领导执政水平,交流培养的干部能够带来新思路、新方法,给领导班子注入新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一是社会组织建设制度环境逐渐完善。有关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以《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若干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架构的登记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以《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批法律和相关政策法规为框架的社会组织配套政策不断健全完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社会组织作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重要内容,要求必须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二是社会组织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社会组织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缓慢,类别单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43.9万多个,同时,在各级民政部门备案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4万多个、城市社区社会组织20万多个。 三是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初步健全和完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为主,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共同配合的综合管理体制。行业协会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新型政社关系实践取得新进展,转制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进行新探索,基金会的管理方式和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自身建设得到加强。社会组织依法监管不断改进,年度检查、财务审计、信息公开和社会评估等规范措施稳步推进,行政管理、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的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四是社会组织积极作用日益彰显。社会组织涉及和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参与公共管理、开展公益活动和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都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是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组织的法人治理机制初步建立,领导班子建设日渐加强,从业人员年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广泛执行,自律意识和诚信观念不断加强,逐步涌现出一批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科学、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高的社会组织。 二、社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速度很快,迄今为止已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体系,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但总体上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还有差距。

推进干部交流培养的路径分析和问题研究

推进干部交流培养的路径分析和问题研究 干部交流与干部培养都是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推进干部交流加强干部培养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力抓手,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当前,干部交流培养工作进展缓慢,我们通过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推进干部交流培养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推进干部交流培养的重要意义 干部交流培养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行干部交流培养无论是政策理论上还是现实需求上都显得意义深远。大致概括,推行干部交流培养有以下三大益处。 一是干部交流培养有利于增长才干。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当今干部的成长,也必须经过实践的锻炼,特别是多种环境、多个岗位的磨炼。现实的情况是,一般干部很少有机会可以转换岗位、转变角色,有的干部穷其一生也跳不出一个单位甚至一个科室,使得阅历单纯,经验欠缺。推行干部交流培养,是培养锻炼干部、提高干部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广泛发现人才和了解干部优劣势的一条有效途径。一般来讲,机关干部政策理论水平高,但缺乏基层“实战”工作经验;基层干部“实战”经验丰富,但在政策理论上有所不足;部门干部业务很精熟,对政策理论和基层实践却很陌生。如果能让上下左右的干部相互流动起来,可以更好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在中国古代就有一句话,凡官,不历州

县不拟台省。早在唐朝时期,武则天先后所用的几任宰相大都是基层平民出身,因此贞观之治使唐朝达到顶峰。根据历史经验,推进干部交流有益于提高干部能力、增加干部经历、丰富干部经验。 二是干部交流培养有益于资源整合。毛泽东同志曾讲,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毋庸讳言,领导干部的状况,决定了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事业是否兴旺发达。实行干部交流培养,一方面可以改善干部整体结构,弥补专业、年龄、能力结构方面的不足,使干部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切实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和整体战斗力;另一方面可以改善领导执政水平,交流培养的干部能够带来新思路、新方法,给领导班子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防止思想老化和僵化,从总体上提高班子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三是干部交流培养有助于事业发展。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因为交流,饱经历练,增长才干;工作因为交流,转换思路,辟出新境。实践证明,干部交流工作搞得比较好的地方和部门,干部成长一般也比较快,对地方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作用。很多交流培养干部反映,交流换岗后,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拳脚”。此外,干部交流培养有利于排除外界环境对干部工作的影响,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避免裙带关系的干扰,使交流培养的干部集中精力为单位的事业发展献计出力。我县一位交流到异地的干部向笔者坦言:人地两疏,才会无亲无故;放胆工作,才能无私无畏。 二、推进干部交流培养的主要途径 推进干部交流培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是新形势下干部工作的重要推进方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推动干部交流培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规范实施方案 (2010—2012年) 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民政部深圳市人民政府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和《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深办〔2008〕66号),促进我市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要求 (一)政社互动。 结合我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事业单位改革,建立新型的政社关系,完善公共治理结构,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体系。新增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凡可委托社会组织承担的,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将政府各职能部门不再行使和可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事项,转移或委托给社会组织承担;将事业单位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转移或委托给社会组织承担。 (二)突出重点。 根据社会组织的活动领域及其功能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和发展一批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社会组织。我市社会组织近期发展的重点领域为工商经济、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以及非公募基金会。 (三)培育发展。 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步伐,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空间;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降低登记门槛;完善政府和社会组织沟通协调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创新财政扶持社会组织的方式;构建社会组织

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为社会组织发展和发挥作用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四)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机制,形成市、区、街道联动的监管体系,监督社会组织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及其章程规范运作,明确社会组织作为独立民事主体的责任。 (五)分步实施。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对社会组织进行整体谋划,按照分类、分批、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推进。 二、目标与措施 (一)构建明晰的责任体系。 工作目标:优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职责和社会组织责任。 具体措施: 1.市、区民政部门是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部门。负责社会组织的成立、变更、注销登记;对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进行日常监督和年度检查;对社会组织的违法行为视情节依法给予警告、责令改正、限期停止活动、撤销登记等行政处罚;对非法社会组织依法予以取缔;负责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 2.市、区相关部门是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对应的部门为业务指导单位。业务指导单位应将社会组织纳入行业管理,通过提出建议、发布信息、制定导向性政策等方式对社会组织进行指导;通过转移职能、资金扶持、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协助登记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会组织的违法行为;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社会组织的清算事宜。业务主管单位除履行上述

新时代基层党外干部培养路径的改革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013032189.html, 新时代基层党外干部培养路径的改革与创新作者:徐莉妍 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4期 摘要: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是党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作用的重要措施,是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关键词:党外干部;培养举措;问题;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4-0-01 一、新时代党对党外干部培养工作的要求 2019年1月18日全国统战部长会议在京召开,这次会议是统战系统机构改革后召开的首次全国统战部长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奋斗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统战盛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 二、万安县党外干部培养的举措 近年来,我县着眼长远、科学谋划,不断探索党外干部成长规律,培养选拔了一批党外干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整合资源“微”数据,破解“缺资源”问题 因人事变动,万安县委统战部及时对县党政领导班子的党员干部与党外人士联谊交友安排进行调整;及时更新全县党外干部人才数据库,进一步摸清了底数,建立一人一档案,进行动态管理,为培养选拔使用党外干部工作奠定基础。 2.突破身份“借”人才,破解“缺编制”问题 万安县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对党外干部的推荐、考察、管理和使用等有明确要求。在政治安排上,推荐安排了党外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优秀党外人士参政议政提供广阔平台。在实职安排上,通过广泛调查,跟踪培养,甄选出思想作风优良、综合素质较高的党外干部,纳入全县领导干部交流使用的人选对象。 3.联系服务“多”层面,破解“缺人才”问题

美国社会组织管理

美国社会组织管理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政府改革的稳步推进,我市社会组织迅速成长并日益壮大起来。他们在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特别是在扶助弱势群体和开展各种公益性的社会福利服务方面,发挥着政府与市场所难以取代的积极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市社会组织的管理工作,我局开展了一次综合调研,现将我市社会组织工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建议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一)社会团体登记情况。我市共登记社会组织223个,其中:社会团体166个,行业性社团129个,专业性社团29个,联合性社团3个,学术性社团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7家,其中:民政类5家,教育类17家,劳动类10家,卫生类12家,科技类6家,文化类4家,体育类3家。据初步统计,我市社会组

织从业人员现有38,500人左右,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5%,各类社会组织去年总收入5亿多元,提供就业岗位15000余个。(二)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1、健全规章制度。为使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市民政部门指导督促各类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定各类社会组织必须将登记证书、资格证书、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规章制度上墙公布,增强工作公开的透明度,按照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依法规 范自身的行为,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规范财务管理。为贯彻中央精神,提高我市民间组织会计人员素质,民政部门下发了通知,要求各民间组织进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培训。通过培训,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会计人员都已熟练掌握了新的会计制度,并已能在财务操作中实际应用,从而规范了民间组织的会计制度。 3、落实四项制度。为规范管理,制定了社区民间组织的普查登记、注册登记、备案登记、社区民间组织负责人例会四项制度,由街道办事处负责指导,并及时掌握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变化,确保社区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各社区所辖民间组织每月将活动开展情况,向居委会通报备案,居委会将社区民间组织开展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照片资料登记造册,重大活动报登记机关备案。确保社区民间组织依法开展活动。 二、工作现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