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中考复习专题三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中考复习专题三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中考复习专题三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中考复习专题三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2013年生物中考复习专题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一、单项选择题

1.玉米种子萌发成幼苗后,种子空瘪的原因是胚乳里的营养物质( )

A.被土壤里的微生物分解掉 B.被胚吸收发育成幼苗

C.被胚根吸收掉 D.被土壤中的其他植物吸收

2.玉米和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下列关于玉米和大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玉米是单子叶植物,一粒玉米是由一个胚珠发育的

B.在新鲜的玉米种子剖面上滴加碘液,变蓝的部分是胚

C.玉米和大豆种子萌发时,胚芽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叶

D.玉米和大豆的胚的组成是一样的

3.(2011年浙江湖州)早春播种后,常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促进早出苗。其主要原因是( )

A.增加湿度 B.提高温度 C.增加空气 D.减少氧气

4.(2011年河南济源)将颗粒饱满的种子分为甲、乙两组,在25℃左右温度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潮湿肥沃的土壤里,乙组种在潮湿贫瘠的土壤里,这两组种子发芽的情况是( ) A.乙先发芽 B.甲先发芽 C.同时发芽 D.都不发芽

5.(2011年甘肃兰州)种子萌发时需要一定的条件,霉烂的种子不能萌发是因为( ) A.缺水 B.温度低 C.缺空气 D.胚不完整

6.某同学依照图3-13将同种具有较强活力的植物干种子分别置于①空气中、②水面可以接触空气的位置、③水中,结果只有种子②能萌发,该实验可证明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 )

图3-13

A.空气和水分 B.水分和适宜温度

C.阳光和空气 D.阳光和水分

7.(2011年湖北孝感)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形态及生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下列变化不会发生的是( )

A.种子的胚根伸长并突破种皮 B.种子的体积变大,重量增加

C.呼吸作用比萌发前明显增强 D.种子内有机物的总量明显增加

8.植物的枝条及其绿叶,是由哪一部分结构发育而来的?( )

A.根 B.芽 C.茎 D.叶

9.(2011年山东莱芜)玉米胚芽油富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健康食用油。发育成玉米胚芽的结构是( )

A.受精卵 B.受精极核 C.子房 D.珠被

10.一朵苹果树的花,哪一部分被害虫吃掉后将不能结出果实?( )

A.花瓣 B.雄蕊 C.雌蕊 D.萼片

11.被子植物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完成的两个重要生理过程是( )

A.开花和传粉 B.开花和受精 C.传粉和受精 D.受精和凋落

12.湛江有丰富的热带农作物及水果品种,如吴川番薯、坡头绿豆、廉江红橙、徐闻菠萝等。人们主要食用上述植物的哪种器官?依次是( )

A.根、果实、种子、果实 B.茎、种子、果实、种子

C.根、种子、果实、果实 D.茎、果实、果实、种子

13.植物根尖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以及具有细胞分裂功能的部位分别是( ) A.成熟区、分生区 B.分生区、成熟区 C.伸长区、成熟区 D.成熟区、根冠14.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结构,由顶端依次向上是( )

A.根冠、分生区、成熟区、伸长区 B.分生区、根冠、成熟区、伸长区

C.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D.分生区、根冠、伸长区、成熟区

15.取一段带叶的树枝,插在盛有稀释红墨水的瓶中,放在阳光下,过一段时间,对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后观察,被染红的部分是( )

A.表皮 B.筛孔 C.木质部 D.韧皮部

16.以下事例中,能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是( )

A.养花的过程中浇水比施肥更重要 B.种子萌发需要水分

C.找到了沙漠中的绿洲也就找到了沙漠中的水源 D.以上都是

17.菠菜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 )

A.上表皮、叶脉和下表皮 B.上表皮、叶肉和下表皮

C.叶肉、表皮和气孔 D.叶肉、表皮和叶脉

18.图3-14是叶片气孔的示意图,下列哪种物质不能由气孔进出叶片?( )

图3-14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无机盐

19.(2011年福建莆田)“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现象,而植物体内的水是自下而上运输的。这种运输的动力主要来自植物的(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20.如图3-15所示,天平两端托盘上各放置一个盛水的烧杯,杯内都插着一根树枝,且两根树枝上的叶子数目不等,开始时天平两端平衡,后将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天平右边将下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图3-15

A.杯内水分的蒸发量不等 B.两边树枝呼吸作用的强度不等

C.两边树叶蒸腾作用散失水量不等 D.两边树枝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不等

21.(2011年浙江绍兴)将放置于黑暗处24小时的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作如图3-16的处理后,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取下实验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再漂洗,其中会变蓝的部分是( )

图3-16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2.(2011年江苏南通)图3-17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h后,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 )

图3-17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④光合作用放出氧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23.(2011年浙江金华)下列四位同学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

A.小王认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无法进行呼吸作用

B.小柯认为:绿色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小明认为:绿色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D.小张认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人和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氧气

24.(2011年江苏苏州)20世纪,科学家希尔曾做过如图3-18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图3-18 A.装置b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 B.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C.实验表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实验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25.种植农作物要合理密植,原因是( )

A.增加植株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 B.增加吸收光能的作物叶片的面积

C.降低周围空气中氧气的浓度 D.降低周围的温度以增加有机物合成

26.(2011年浙江义乌)农民伯伯采取的下列措施与其依据(或目的)不一致的是( ) A.把农作物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种子萌发需要水分

B.白天为大棚作物补充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

C.适时给农作物施化肥——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机物

D.给农作物松土——有利于根部的呼吸

27.(2011年江苏苏州)温室大棚栽培蔬菜时,夜间常常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降低温度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B.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消耗减少

C.温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弱,减少水分的散失

D.温度降低,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积累量多

28.呼吸作用的实质是( )

A.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B.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C.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D.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9.(2011年甘肃兰州)在农业生产中,下列措施有利于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

A.给植物松土 B.移栽植物后遮阴 C.低温储藏蔬菜水果 D.粮食晒干后储藏

30.(2011年湖南怀化)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萝卜、梨等很多种蔬菜或水果放久了就会空心,不如刚买回来的时候好吃,这是因为存放期间( )

A.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 B.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水分

C.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 D.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二、非选择题

31.(2011年山东聊城)图3-19是“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3-19

(1)图二所示玉米种子的纵剖面,该剖面是刀片沿着图一所示的______线剖开的。

(2)在图二所示的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一滴染液,变成蓝色的部分是[ ]________,说明该结构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3)图三所示菜豆种子结构,结构[ ]________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________结构将来发育成植物的____________。

(4)菜豆种子的种皮的功能是____________。

(5)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两者相同点是都有__________和________,不同点是玉米种子有[ ]________而菜豆种子没有。

32.图3-20为肉眼看到的幼苗的幼根,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3-20

(1)肉眼可见的白色绒毛是________,数量很多,使根增大了与土壤的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根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吸收。

(2)[ ]__________主要由分生组织构成,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可不断增加细胞的________。

(3)[ ]__________的细胞生长,长成为成熟区的细胞,内部的部分细胞分化为导管,属于__________组织。

(4)使根生长的是[ ]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33.(2011年江苏南通)图3-21是花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3-21

(1)花的雌蕊由________、花柱和________构成。

(2)图中④是________,它包括花药和花丝两部分。

(3)花药里的花粉成熟后散发出来落到①上,花受粉后整个③发育成________,③内的胚珠发育成________。

(4)种子中最主要的结构是________(填“胚”或“胚乳”)。

34.(2011年浙江衢州)小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蓝墨水和红墨水,将芹菜的叶柄从基部沿中间切开,分别插入两个烧杯中,如图3-22所示。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左侧的叶片显现出蓝色,右侧的叶片显现出红色。请分析回答:

图3-22

(1)在Y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就是导管所在的位置,说明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选填一项)。

A.左边蓝点多红点少,右边红点多蓝点少

B.周围的一圈是蓝点,中间是红点

C.蓝点和红点混合,均匀分布

D.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

(3)小李同学继续进行下列实验:在甲、乙两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红墨水,将两烧杯放在温度较高的同一地方,但只在乙烧杯中插入新鲜的芹菜。一段时间后,液面下降较快的是________

烧杯,该烧杯液面下降较快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2011年山东聊城)图3-23为显微镜下菠菜叶横切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3-23

(1)图中_____和______合称表皮,属于________组织。

(2)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____,该结构主要集中在叶片的[ ]________部位的细胞内。

(3)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通过[ ]________中的________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4)蒸腾作用所散失的水分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________来完成的。

(5)根据叶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可以判定叶片所属的结构层次是________。

36.(2011年福建莆田)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物,阳光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如图3-24所示),请分析回答:

图3-24

(1)该实验应选用____________(选填“黑色”或“透明”)塑料袋,目的是避免塑料袋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__作用,以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打开B的阀门,用手挤压塑料袋,发现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____,表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了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分析,请写出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气体变化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备考训练·速提升

1.B 解析:玉米种子萌发时,它的子叶从胚乳中吸收养料后转运给胚芽、胚轴、胚根。当幼苗长成后,胚乳内的养料已被耗尽,所以,此时的玉米种子出现空瘪的现象。

2.D 解析:由于玉米的果皮与种皮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一粒玉米其实是玉米的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玉米的胚乳内含有大量的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玉米和大豆种子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的胚都是由胚根、胚轴、胚芽、子叶四部分组成。

3.B 解析:早春的温度还是偏低,不利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用塑料膜覆盖地面后,可提升土壤的温度,促进早出苗。

4.C 解析: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环境条件。土壤是否肥沃对种子的萌发无影响。

5.D 解析:霉烂的种子不能萌发是因为不具备完整的、活的胚。

6.A 解析:根据此实验的设计,①和②作为对照组,可以证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②和③作为对照组,可以证明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

7.D 解析:种子萌发过程是种子吸水膨胀,种子的呼吸作用增加,将种子内储存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给胚使用,使胚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所以在发育成幼苗能进行光合作用之前,种子内的有机物只会减少不会增多。

8.B

9.A 解析:玉米的受精卵会发育成胚,胚芽是胚的一部分。

10.C 解析:雌蕊的子房受精后能发育成果实,如果雌蕊被害虫吃掉,则无法结出果实。

11.C

12.C 解析:番薯是变态根,绿豆是种子,红橙和菠萝是果实。

13.A 14.C 15.C 16.D 17.D

18.D 解析:气孔不仅是水分散失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但无机盐无法通过气孔进出叶片。

19.C 解析:蒸腾作用能够产生蒸腾拉力,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也促进了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0.C 解析: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主要通过叶片进行。

21.B 解析:甲处因为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丙处因为被黑纸片遮挡,缺少光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丁处因为缺少二氧化碳,所以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2.C 解析:由两组实验对照可看出光是变量;遮光部分未变蓝,而未遮光部分变蓝,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也可以证明在有光的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23.D

24.B 解析: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叶绿体才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25.B

26.C 解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是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而根只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27.B 解析:夜间蔬菜不进行光合作用,但依然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

28.D 解析: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有机物,释放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29.A 30.C

31.(1)a (2)1 胚乳淀粉(3)9 子叶茎和叶

(4)保护胚(5)种皮胚(或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1 胚乳

32.(1)根毛接触面积水分和无机盐

(2)②分生区数量(3)③伸长区输导

(4)②分生区③伸长区

33.(1)柱头子房(2)雄蕊(3)果实种子

(4)胚

34.(1)运输水和无机盐(2)D (3)乙叶片的蒸腾作用

35.(1)1 3 保护(2)叶绿体 2 叶肉

(3)5 叶脉筛管

(4)4 保卫细胞 6 气孔(5)器官

36.(1)黑色光合(2)浑浊二氧化碳(3)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一、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1、某学校的一个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星期天采集了如下图所示植物的标本,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这六种常见的植物分为两类(每类至少包括两种植物) 一类是_ _;另一类是 。分类的依据是_____。 (2)上述植物中没有根、茎、叶分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植物中能产生种子,但没有果实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植物中属于被子植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的进化历程中,上述植物中最早出现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概念:水分以气态众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及部位 部位:叶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二、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①分为上、下表皮,由表皮细胞构成。 表皮②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保护组织)的通道。下表皮的气孔多,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保卫细 胞中有叶绿体,气孔的开闭由保卫细胞控制。 栅栏组织 叶肉 (营养组织)海绵组织 支持作用 叶脉导管: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由下到上) (输导组织)输导作用 筛管:输导有机物。(由上到下) 三、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温度和空气流动状况。 ①促进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②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由根部向上运输。 ③使植物体有效的散热。 ④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促进水循环。 五、蒸腾作用的应用: (1)大树底下好乘凉。(原因: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 (2)移栽植物时要去队一部分枝叶、选择阴天和傍晚、移栽以后要遮阴等,都是为了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植物成活。 (3)北方一到冬季,很多树木的叶子凋落。(原因:降低蒸腾作用。)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教案 济南版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第1课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材分析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高度概括了人类与食物的依存关系。食物对人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每种食物都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又侧重不同的营养成分,所以膳食构成不仅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体质强弱,工作和学习效能以及延年益寿等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也与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在学习“食物的营养成分”一节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吃饭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有营养,形成不挑食、不偏食,食物多样化的饮食理念。还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食物来自生物圈的其它生物,人类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对生物圈的索取应保持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三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2.说出无机盐和水的作用及举例说明无机盐的来源和缺乏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意识,认识食物多样化的重要意义;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人类与生物圈应和谐发展。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各种食物的图片,相关疾病简介,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多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表,印发给学生。 2.学生准备: ⑴常吃的食品的包装袋或包装盒; ⑵通过互联网或图书查阅等途径搜集有关人体健康所需要的无机盐及其食物来源和主要缺乏症。 ⑶调查麦当劳或肯德基食品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1.运行课件,呈现中国八大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等美味的食品图片并配中国古典音乐。 2.提出问题:我国的美食文化丰厚久远,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享誉世界。俄罗斯人将它列入“天堂生活”的标准,曰“美国的收入,中国的烹调,英国的住宅”。俄罗斯人对中餐的高度评价,同学们有何感想?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教师总结提高并引出课题:中餐的世界地位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同时它也表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饮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吃饱,还要吃得有营养,在餐饮中享

2019年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生物圈中的人专题

2019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生物圈中的人专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2019滨州)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观察小鱼尾鳍时,在毛细血管中呈单行通过的是D B.若A型血患者输入B型血,则出现凝集现象的是C C.某同学A细胞迅速增多的原因是体内有炎症 D.B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答案】D 2.(2019枣庄)你体验过吗?在生病“打吊瓶”时嘴里会感觉发苦,这是因为药物随血液循环到达舌上刺激味觉感受器,使之产生兴奋并在大脑皮层形成苦的感觉。有关药物到达味觉感受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静脉进入体内 B.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C.两次经过心脏 D.只经过1次体循环和肺循环 【答案】D 3.(2019枣庄)下表是老师展示的李某血常规化验单的部分内容,同学们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认为,下列论述错误的是

A.镜检李某的血涂片,发现白细胞数量最多 B.李某的止血和凝血功能正常 C.李某患有炎症,需要消炎处理 D.李某要多吃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 【答案】A 4.(2019福建)如图是三种血管关系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血流速度最慢 B.②是物质交换场所 C.③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D.③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 【答案】B 5.(2019泰安)下列关于人的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B.小脑协调运动,并维持身体平衡

C.在缩手反射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 D.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最复杂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 【答案】C 6.(2019江西)下列对人体异常症状的解释,正确的是 A.白化病是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B.侏儒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所致 C.人醉酒时语无伦次是因为酒精麻痹了小脑 D.夜盲症是体内缺乏维生素D所致 【答案】A 7.(2019呼和浩特)糖尿病的探索历程中,科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下列事实与科学史不相符的是 A.狗被切除胰脏后,尿液中出现了葡萄糖,推测糖尿病的产生可能与胰脏有关 B.将正常狗的胰管结扎后,发现胰腺大都萎缩,尿液中没有出现葡萄糖,推测糖尿病的产生的确与胰腺有关 C.上述结扎了胰管的狗,还发现胰脏内的胰岛活着,推测糖尿病的产生可能与胰脏中的胰岛有关 D.班廷从狗的胰岛中提取出了胰岛素并命名 【答案】B 8.(2019遂宁)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醉酒人的动作不协调,主要原因是酒精麻痹了此人的小脑 B.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 C.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排尿,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人教版七上生物《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知识点归纳及习题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知识管理 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水分的吸收:植物体吸水的主要器官是__根__,其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__根尖__的__成熟__区,这个部位生有大量的__根毛__。 水分的运输:植物的根、茎和__叶__中都有相互连接的__导管__,根吸收的水分沿着__导管__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水中溶解的__无机盐__也同时运往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2.植物的蒸腾作用 (1)叶片的结构 叶片的结构: 写出各结构的名称: ①__上表皮__;②__下表皮__;③__叶肉__; ④__气孔__;⑤__叶脉__。 组成:叶片由__表皮__、__叶肉__和__叶脉__三部分组成。 功能:叶脉——作用是支持和输导;表皮——由[①]__上表皮__和[②]__下表皮__组成,起保护作用。叶肉细胞内含有大量的__叶绿体__。[④]__气孔__由一对半月形的__保卫__细胞构成,是__蒸腾作用__的“门户”,也是__气体交换__的“窗口”。 【注意】①陆生植物下表皮的气孔数多于上表皮,这样既能保证气体交换,又有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水生植物上表皮的气孔数多于下表皮。 ②在叶片的结构中,表皮细胞内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保卫细胞、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蒸腾作用 概念: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__气体__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部位:主要器官是__叶__,主要结构是__气孔__,它的张开和闭合受__保卫细胞__控制。 意义:①拉动植物体对__水分和无机盐__的吸收和向上运输; ②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③降低植物体叶片表面的温度。 影响因素:光照强度越__强__、环境温度越__高__、空气湿度越__小__、空气流动越__快__,蒸腾作用越强。 【注意】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90%用于蒸腾作用。 二、例题解析 【例】(临沂中考)如图是绿色开花植物的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知识点

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的绿 色植物知识点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绿色植物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 一、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区别: 3、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共同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 它们的叶片背面有孢子囊群,可产生孢子,称为孢子植物,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在温暖潮湿的地方才能萌发和生长,所以说孢子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4.藻类植物:“春水绿于染” 5.藻类植物既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既有生活在淡水中,也有海水中。 6.多细胞藻类植物整个身体浸没在水中,几乎全身都可以吸收水和无机盐。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专门吸收和运输养料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生活环境 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阴湿陆地上 阴湿陆地上 形态结构特征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矮小,有茎和叶的分化(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根是假根 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 织 与人类关 系 释放氧气 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遗体形成煤 矿 常见种类 水绵,衣藻,海带等 墙藓,葫芦藓等 肾蕨,满江红等

7.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8.苔藓植物生存在阴湿环境中。有类似根和茎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很简单,称为假根,具有固定作用。 9.苔藓植物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10.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具有输导组织。有些蕨类植物比较高大。 11.蕨类植物用处:①卷柏、贯众可药用②满江红是一种优良绿肥和饲料③蕨类植物遗体层层堆积,经过漫长年代、复杂变化,逐渐变成了煤。 12.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生殖依靠孢子,所以也被统称为孢子植物。 第二节 二、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2片子叶)【双子叶植物,网状叶脉】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1片子叶)、胚乳【单子叶植物,平行叶脉】 种皮:保护里面幼嫩的胚。 胚:新植物体的幼体,由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胚根(发育成根)和子叶组成。胚乳不是胚的结构。 2、子叶和胚乳里有营养物质,供给胚发育成幼苗。 3、菜豆种子中与子叶相连的结构是胚轴,玉米种子中滴加碘液变蓝的结构 是胚乳,说明胚乳中含有淀粉。

滨州专版山东省2019年中考生物总复习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预测

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预测 一、选择题 1.[xx·芜湖中考]下列几组物质中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的是(C) A.糖类、脂肪、维生素 B.蛋白质、脂肪、无机盐 C.糖类、脂肪、蛋白质 D.蛋白质、水、无机盐 2.[xx·江西中考]如图模拟淀粉的消化过程,“剪刀1”、“剪刀2”分别代表两种消化酶。其中“剪刀2”能出现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C)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3.[xx·长沙中考]“O”型腿是佝偻病的轻度表现症状,影响人的外在形象。为预防“O”型腿,我们应保证身体获取足够的(A) A.含钙的无机盐 B.含铁的无机盐 C.含锌的无机盐 D.含磷的无机盐 4.[xx·德州中考]三大营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的顺序是(B) A.淀粉、脂肪、蛋白质 B.淀粉、蛋白质、脂肪 C.蛋白质、脂肪、淀粉 D.蛋白质、淀粉、脂肪 5.[xx·苏州中考]如图为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示意图。①~⑤分别表示不同的消化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都是小肠 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③内含有脂肪酶,可以分解脂肪 D.X是大肠,是吸收a、b、c的主要场所 6.[xx·营口中考]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下列哪一项与小肠的消化功能无关(B) A.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

B.小肠绒毛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C.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绒毛 D.小肠长有5~6米 7.[xx·呼和浩特中考]如图为“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进行实验前可根据所学知识和经验做出相应的假设 B.滴加碘液后①号、②号和⑤号试管溶液变蓝,③号试管溶液不变蓝 C.该实验中,④号试管是重复实验,可减少实验误差 D.本实验结论是唾液可以催化淀粉的分解,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8.[xx·内江中考]如图为人体部分器官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 A.①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消化脂肪的酶 B.在②开始消化淀粉 C.③既能分泌消化液,又能分泌激素 D.④是吸收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主要场所 9.[xx·武汉中考]从膳食的角度来看,下列午餐食谱所选食物搭配最为合理的是(D) A.炸鸡腿、薯条、奶油饼干、可乐 B.面包、香肠、巧克力、牛奶 C.馒头、红烧鱼、摊鸡蛋、玉米粥 D.米饭、酱牛肉、炒豆角、鸡蛋西红柿汤 10.[xx·广东中考]特定人群往往需要特定饮食方案。相关说法不合理的是(D) A.婴幼儿在补钙时应补充维生素D B.坏血病患者要补充新鲜水果蔬菜 C.高血压患者饮食要清淡、忌油腻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陈家集中学集体备课活页(主页) 课题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主备人罗林泉辅备人 学习目标1、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 重点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难点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学习过程 环节、措施、时间分配(预习、反馈、展示)提纲 一、预习检测(10min)(小组讨论,并把题展示在黑板上,小组内完成,后全班归纳,得出结论) 二、课堂达标(20min)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巡回指导,个别辅导)【预习导学】预习127~130页知识 【预习检测,探究质疑】 (一)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 1、教师按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回答: (1)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示:氧气可以助燃) (3)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1、阅读教材P128,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并完成如下练习: (1)第一幅图中蜡烛会熄灭可能是缺少 小白鼠会死亡可能是缺少 (2)第二幅图与外界空气相比,由于蜡烛燃烧,玻璃罩内哪种气体的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蜡烛没有熄灭证明了罩内该气体含量,这种气体来自于,根据图中的情况,你推测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对植物可能有什么作用? (3)第三幅图中,小白鼠呼吸需要的氧气来自于植物的作用,而小白鼠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对植物可能有什么作用? 2、自读128页相关知识,小结重点 【课堂达标】 (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提示:(1)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2)为了证明有机物是在光下制造的而非植物体原有的,对 植物应如何处理? (3)植物应放在什么条件下?

2019年中考生物总复习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预测

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预测 一、选择题 1.[2018·衡阳中考]关于血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A) A.血细胞都有细胞核 B.如果体内的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C.血红蛋白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D.血小板有止血和凝血功能 2.[2017·苏州中考]如图所示,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其中A、B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C、D试管中加入抗凝剂,静置24小时后,其中正确的图示是(A) 3.[2018·淮安中考]如图表示人的血液中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三者之间的关系,甲、乙、丙依次是(A) A.血小板、血细胞、血浆 B.血细胞、血浆、血小板 C.血浆、血小板、血细胞 4.[2018·临沂中考]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若A型血患者输入B型血后,会黏结在一起,发生凝集的是(D) A.① B.② C.③ D.④ 5.[2018·随州中考]人的生活离不开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还要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使得机体内各种物质的含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如图曲线代表一段时间内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的趋势,该曲线不能代表(D) A.血液流经小肠时葡萄糖的含量变化 B.从平原进入高原后一段时间内人体红细胞数量的变化

C.血液流经肌肉时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D.血液流经肺部时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6.[2017·内江中考]甲图是“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图,乙图是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到的血液流动图像,图中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湿纱布的作用是维持鱼的体温 B.1是毛细血管 C.3是小静脉 D.实验结束后应将小鱼放入废物缸内 7.[2017·海南中考]如图是心脏、血管的示意图,“→”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表达正确的是(C) A.甲流出的血液为动脉血 B.乙和丙都是静脉血管 C.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 D.血液流经乙→丁→丙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8.[2017·宜兴中考]生物体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各项中,有利于组织细胞获得氧气的是(B) A.小肠内表面具有许多皱襞和绒毛 B.毛细血管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 C.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内都有瓣膜 D.肾小球由许多毛细血管缠绕而成 9.[2018·青岛中考]如图是人体的血液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 A.图中虚线表示体循环途径,实线表示肺循环途径 B.当血液流经①时,血红蛋白与氧分离 C.左心房中流的是动脉血,右心房中流的是静脉血 D.当血液流经②后,血液由暗红色变成鲜红色

专题三 生物圈中的人

专题三生物圈中的人 【课标诠释】 知识目标:知道人类起源和发展与人类个体发生和发育的大致过程;了解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大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圈或生命环境密切关联着,而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能力目标:能通过调查、探究和拟定计划等方式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内容,分析人体生理或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认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分析人体生理或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参与到保护环境行动的行列中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本专题的重点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人体的消化、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组成以及他们的工作过程和原理,激素是怎样参与到人的调解中的,在分析这些过程的时候,必须联系人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本专题的难点是分析人的生活习惯和人的生理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用生物学的知识造福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本专题的考点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哪些,人的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及原因,呼吸的过程及原因,人体内的两条循环路线及血液循环的功能,输血和血型的关系,尿的形成和排除过程,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原理及神经调节的过程,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知识梳理】 1 本专题知识结构简图:

2 各章知识梳理: 第一章人的由来:本章不仅阐述人的个体的发生和发育,还要阐述人这一物种在生物圈中的起源和发展,并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发展变化的。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消化系统的组成只要求能够描述,以便作为解决自己营养方面问题的依据。本章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的环境相联系,认清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技能训练重在培养分析资料,解读图表和数据的能力。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健康的好习惯。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系统是由血液、心脏和血管三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构成的,他们具有各自独立的结构和生理功能,通过分章介绍,有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思路和认识。通过输血和血型,获得有关输血和无偿献血的知识。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本章分两节:第一节侧重于从尿液的形成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第二节侧重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阐述了人体排出的粪便和尿液等将进入到环境之中,必须化害为利,便“废”为宝。关于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掌握过多的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名词,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神经调节,第二部分是人体通过内分泌系统实现激素调节。从人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方面入手,引入人的视觉和听觉,进而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本章注重技能方面的目标,通过三个明确的、系统的学生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所以本章的重点不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而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精题解析】 〖例1〗平静呼吸时,气体自肺内排出体外,下列肌肉的状态是 A.肋间外肌收缩,膈肌舒张 B.肋间外肌舒张,膈肌收缩 C.肋间外肌收缩,膈肌收缩 D.肋间外肌舒张,膈肌舒张 解析:平静呼吸时,气体自肺内排出体外的过程是呼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肋间外肌舒张,同时受重力的作用,肋骨下降;同时,膈肌舒张,膈的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由于肺内容积的减小,使得肺内气压增大,迫使肺泡内的大部分气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答案:D 〖例2〗下列各项,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完全一致的是 A.心输出量 B.收缩压 C.循环途径 D.生理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可用排除法:首先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途径是不一样的,它们的生理作用也不相同,体循环是为全身输送氧气和养料的,而肺循环是使静脉血通过气体交换

(七年级生物教案)绿色植物与生物圈教案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1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整理要点: 开始课前自主学习了,先试试你的身手吧! 1:生物圈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其中, 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物成分,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绿色植物能够通过作用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起到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的作用。从而为人类和一切需氧生物的生存创造了必要条件。 4: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再通过作用散失水分,从而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自主研练:重点,难点,常考点,当堂学习,当堂巩固,高效率!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V",错误的画"X"。 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散失大量的水分,这是一种浪费。() 植物的气孔很小,因此,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很少。() 在植物体内,水住高处流,这主要是蒸腾作用拉动的。() 1.(1)×;(2)×;(3)√。 3、将绿色水草放在金鱼缸里的作用,主要是为了( ) A、增加养料 B、增加氧气 C、保持水清洁 4.下列何种生态结构较为稳定 [ ] A.生物种类少 B.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的网络复杂 C.食物链较长 D.食物链中消费者多 7.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 [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自由扩散 12.生活在高山上的人,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比普通人多,和这一现象有关的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大气 3.C 4.B 7.B 12.D 16.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回答:

(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首先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分解者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大气中。 (3)图中A里的碳,除碳酸盐外,通过________回到大气中。 (4)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________状态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与 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16.(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3)燃烧(4)CO2(气体)能量流动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有的草原比较干旱,为改变这种状况,有人主张多种树,因为树林能够保持水土,树林的蒸腾作用强烈,会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加重旱情。你对此持什么看法? 3: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治水先治山"的道理。 答案:2.因为叶片会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导致树苗因缺水而死亡,所以要剪去大量的枝叶。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不要求得出一致的结论。以下提示仅供参考。提示:在草原适度种树,可以保持水土;但是如果种树过多,叶片的蒸腾作用会带走大量的地下水。4.山水相依,唇亡齿寒。治水必须先治山,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能够防治水土流失,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还能促进降水,改善小气候。这对防止或减少洪、涝、旱灾的发生有很重要的意义。 人与自然:走出教材,进入大自然,里面的世界真精彩哟! 植物相亲相克行为 将两种植物种在一起,常常出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表现"相亲相爱",相互助长;有些则冤家对头,"八字相克",搞得不是一方受害,就是两败俱伤。这种现象就是植物间的相亲相克行为。如果把蓖麻和芥菜种在一起,虽然前者要比后者粗壮许多,但前者下部的叶子会大量枯黄而逐渐死去。如果让番茄和黄瓜生活在同一个"房子"里,它们就会彼此天天赌气,不好好地生长,因而导致减产。如果甘蓝和芹菜间种,两者生长都不会好,甚至死亡。在葡萄园种甘蓝,葡萄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在森林里,如果栎树和榆树碰到一起,那么你会发现栎树的枝条会背向榆树弯曲生长,力求远避这个"坏邻居"。上述这些现象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很多植物会从体内分泌出某种气体或汁液,影响或者抑制了其它植物的生长。但也有些植物的分泌物对某些病毒、细菌和害虫有很强的杀伤力,因而,它能同其它植物相处甚密,相得益彰。因此它们能互惠互利,长期共存。如果韭菜和甘蓝间行种植,就能使甘蓝的根腐病减轻。这是由于韭菜能产生一种浓烈的特殊的怪味,能驱虫杀菌。因此,韭菜常常是许多其它植物的好朋友。大蒜和棉花、大白菜等间行种植,大蒜所挥发出来的大蒜素,既能杀菌,又能赶走害虫。所以,大蒜和棉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 安阳师院附中提供 第一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填空 1有人说绿色植物是。绿色植物所贮存的能量,几乎是所有生物的能量源泉。 2人们使用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也是有或变成的。 3二氧化碳是造成的主要气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导致全球变暖。 4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森林犹如,“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能力。 5实际上,植物体每吸收1kg水,只有10g左右保存在体内,其余的水则通过。 6绿色植物直接或间接地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和 ,维持大气中和的平衡。促进生物圈的。 7林地中厚厚的和也可以吸纳水分。二、1、在下列各项中,植物的哪种生命活动起到了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平衡的作用()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2、在生态系统的碳——氧循环中,能使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中,又

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新课标第一网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绿色植物 D、肉食动物 3、人在树荫下要比在屋檐下的阴影感到凉爽,原因是植物有()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遮挡阳光的作用 4、下列哪些做法,可以起到控制温室效应的作用() A、利用清洁能源 B、减少废气的排量 C、保护深林资源和大力植树造林 D、前三项都可以 5、1998年长江中下游特大洪灾,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 A、长江口热带风暴 B、长江上游深林植被被破坏 C、水库泄洪过快 D、北方风沙使河床变浅 6、“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条谚语形象地说明森林对生态环境有哪些作用() A制造氧气、净化环境B过滤尘埃、杀灭细菌 C降低噪声、调节气候D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7.在下列说法正确的后面打“对号”、错误的后面打“错号”。 (1)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大的生产者。()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可以使全球变温暖,使植物和其它生物发展更快。() (3)石油、煤炭是古代动植物遗体或残骸变成的。() (4)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物成分是人和动物。() 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着名诗句。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你认为这两句诗是否符合科学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教案)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难点:通过三类植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植物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 引言: 提问:谁能说出生态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谁最重要? 引出:本单元,请学生朗读季米里亚捷夫的话。 那么,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呢? 板书: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呢 展示:海带、紫菜、葫芦藓、墙藓、铁线蕨、肾蕨、松树、水稻、石榴及其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认识图片中有哪些植物?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 教师因势利导:“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将它们分为四个主要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正是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你愿意成为它们的好朋友吗?那就让我们走近它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吧。” 展示学习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藻类植物 先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诗句,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诗句中的景象,再用课件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

“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总结:生活在水中(海水、淡水中)。教师加以补充: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陆地的阴湿处。 展示:“大多数的藻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此环节既为学生提供了 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的空间,又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的形态特点等问题的欲望。 通过观察、讨论,学生们概括出: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特点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教师简介:“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兴趣。教师提供有关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部分图片,为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创设了情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你还知道哪些?使学生对藻类植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 “绿色植物的植物体一定是绿色的吗?为什么?”“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为什么?等问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课题布置下去,旨在初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探究苔藓植物 下面,我们再来认识另一类植物——苔藓植物。 先阅读思考:你知道苔藓植物生长在什么地方?在过去运输花卉时,往往用苔藓植物加以包裹,你知道为什么吗?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教师适时以课件同时展示部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对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作了铺垫。 展示:“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如果你想了解本地的空气污染状况,结合本节内容,你将怎样做?”以此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阅读了解、深入探究苔藓植物形态结构的兴趣。 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既进一步了解了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如:蓄积水分、保持水土、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等),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初二生物学(北京版)-专题四生物圈中的人-人体的物质交换(二)-3学习任务单

《人体内的物质交换(二)》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以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物质和能量来源切入点,梳理“人体消化”和“人体的排泄”等单元中的重要概念,描述人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过程以及排泄过程; 2.理解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 3.通过类比,归纳人体内利于物质交换的结构的共同特点。 【课前预习任务】完成下列结构图的填写。 图1-人体消化系统 图2-肾单位模式图 【课上学习任务】 任务一:简述人体内消化和吸收过程,并完成下图填写。

任务二:小肠适应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①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三:简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并完成下图填写 血液→肾动脉→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肾静脉 ↓↑ 作用↓作用↑ →→→→→→→尿液 任务四:小试牛刀 (2019中考,18题)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膳食结构不合理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1)食物中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2)肾单位是尿液形成的基本单位,如图为其结构示意 图。图中①具有__________作用,可使血液中的小分子物 质进入②________形成原尿。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 用,最终形成尿液。 (3)显微观察发现,肾小管不同区段的上皮细胞形态结 构存在差异,如图a、b、c所示。其中___细胞所在区段 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推测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合理即可)。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备课时间:11、23 授课时间:11、2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的结构;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尝试用徒手切片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 识,认同气孔的张开闭合是相对的,形成辩证看待事物的观 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重点】 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 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结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新鲜树叶[至少12片],视频资料[包含课本插图],电脑,彩电,显微镜,双面刀片[两片并排在一起,一侧用胶布粘牢],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导入:植物通过根将外界的水吸收进体内后,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叶,然后会怎样呢学生自由回答 【新授过程】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导入:植物通过根将外界的水吸收进体内后,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叶,然后会怎样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叶片结构”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强调安全。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辅导。强调将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与永久切片对照观察,放视频资料展示教材中插图23、24。 集体讨论:保卫细胞和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学生自由回答或者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保卫细胞呈半月形,靠近气孔的一侧壁厚,远离气孔一侧的壁薄,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关闭。当太阳升起温度升高时,气孔张开,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避免叶片被阳光灼伤。同时,随着水分的散失,使水向上运输的动力增大,促进植物根部吸水,使植物能够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当夜幕降临时,气温下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逐渐减弱,甚至停止,这时大多数气孔也关闭了。 教师提问:蒸腾作用除了能够促进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以及向上运输以外,还有没有其它意义 小组一起讨论。(教师要求各抒已见的同时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分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及时予以评价。 视频展示插图25,学生观察,同桌相互描述地球上水循环过程,然后阅读教材116面图下的文字。 小组讨论:(1)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2)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复习课)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举例说明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2.描述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其特点。 3.知道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理解茎中与运输功能相关的结构及特点。 5.掌握观察叶片结构的基本方法,理解叶片的结构特点。 6.知道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是通过蒸腾作用实现的。 7.理解蒸腾作用对生物本身以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8.认同绿色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水循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章节知识的复习总结,训练学生梳理、总结知识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2.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3.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水在植物体内的意义。 2.理解茎中与运输功能相关的结构及特点。 3.掌握观察叶片结构的基本方法,理解叶片的结构特点。 4.理解蒸腾作用对生物本身以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教学难点: 1.茎中与运输功能相关的结构及特点。 2.掌握观察叶片结构的基本方法,理解叶片的结构特点。 3.理解蒸腾作用对生物本身以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教学过程 环节一:概括导入,明确目标 师:上两节课我们复习了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重点复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首先明确一下这节课的复习目标。课件出示复习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列举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概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3、描述蒸腾作用过程及意义。 4、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环节二: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教师PPT展示自主复习、小组合作、展示要求和活动规则。 自主复习: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一、苔藓植物 1、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的生命活动不能离开水。 2、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3、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二、藻类植物 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2、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还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占整个绿色植物释放氧气的95%)。 3、藻类的经济意义: 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 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三、蕨类植物 1、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 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用;③有些可供观赏; 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 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四、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2、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3、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专题训练三 生物圈中的人

专题训练三 生物圈中的人、健康地生活 考点及解读: 17.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 质的吸收过程;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 (1)六大类营养物质①糖类:(主要的 物质) ②脂肪:(主要作为 的能源物质)③ 蛋白质:(构成细胞的 物质)④水:(构成细胞的 成分)、⑤无机盐、⑥维生素 (2)消化系统的组成 ①消化道:口腔、咽、食道、 、 、大肠、肛门 ②消化腺: (唾液)、 (胃液)、 (肠液)、肝脏( )、胰腺( ) (3)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 (4)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①长(利于消化和吸收) ②有 和小肠 ,扩大了内表面积(利于消化和吸收) ③含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 、 、 ④小肠绒毛中含大量 和毛细淋巴管(利于吸收) (5)维生素缺乏症 (6)早、中、晚餐的摄入能量的比例为 %: %: % (7)绿色食品分为A 级和AA 级,AA 级更严格。绿色食品的标志象征着和谐的生态系统。 18.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 (1)记忆心脏的四个腔及相通的血管名称 A B C D E F G H (2)循环路线 体循环: → →各级 →全身各处 →各级 → 、 腔静脉→ ( 血→ 血) 肺循环: → → → → ( 血→ 血) 19.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1)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肺: 的场所 开始消化的部位 (胆汁、肠液、胰液) 胆酶 微粒 脂肪 + 小肠 消化液 糖 糖 酶 酶 口腔 (唾液、肠液、胰液) 酶 蛋白 胃 (胃液、肠液、胰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