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微观税收流失分析测算和应用研究

基于微观税收流失分析测算和应用研究

基于微观税收流失分析测算和应用研究
基于微观税收流失分析测算和应用研究

基于微观税收流失分析测算和应用研究

税收流失从微观上来说等同于偷逃税和任意减免税以及欠税、逃税,其内涵是据现行法律制度在一定时期内本应征收而实际未予或未能征收的各类税收。税收流失不仅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损害了国家税法的权威性与实施效果,导致政府经济信息失真,误导政府经济决策,增加政府宏观凋控难度,影响市场资源配置,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准确测算我国税收流失的具体规模,对于把握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探讨我国税收流失的成因与特点,总结我国税收征管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指导税收流失治理工作,维护我国的税收与经济秩序,增加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发挥政府利用税收手段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税收流失规模的具体测算

关于税收流失的规模测算,目前国内外大致存在四到五种不同方法。虽然每种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由于思路不同,测算结果很不一致。其中,分别运用收支差异法对地下经济所导致的税收流失规模进行测算和运用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法对公开经济中税收流失的规模进行测算,然后相加求和的方法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赞同。本文也将采用这两种方法分别对我国地下经济和公开经济中的税收流失的规模进行测算,然后相加以求得我国税收流失的总体规模。

税收流失规模测算过程中所采用数据的合法性和准确性是制约税收流失规模测算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全部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所提供的统计数字。由于《年鉴》中的数据是依据统计法统计得来的,因此,采用这些数据就可以保证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从而保证测算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就对2005年至2009年这五年间的税收流失情况进行测算。

二、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规模测算

对于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规模测算,根据目前世界通行的作法,是按照地下经济

的规模与宏观税负的乘积得来的。因此,在进行测算时,关健是要得到地下经济的规模。从各方面有关数据查出中国地下经济占GDP 的平均比重约为10%,2005-2009年期间规模最大平均比重达20%以上,这与大多数学者研究结果一致;从2008年开始,中国地下经济规模呈下降趋势,这与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新税制改革的进行(公平税负、简化税制、调整税率)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部分地下经济在这一时期内得以“转正”。

依据上述思路,根据《年鉴》所提供的这五年间我国GDP求出地下经济的规模,然后与宏观税率相乘,就得出了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规模分别为1858.08、2175.22、2677.63、1201.25和1035.06亿元。

三、我国公开经济中税收流失的规模测算

根据学者的观点,公开经济税收流失的规模可以使用税收收入能力估测法来进行测算。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如果依照税法规定的税收应征额为T1,实征额为T2,则流失额TL就为应征额减去实征额后的余额,即TL=T1-T2。

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多税种并存的复税制,所以,公开经济税收流失的总额就应该等于各个税种流失额的总和。但是,由于在对一些小税种的流失规模进行测算时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在《年鉴》中并没有能够反映出来,所以,我们将先对增值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和关税等四大税种的流失情况进行测算,然后根据测算结果来推算出其他一些税种的流失情况。

(一)增值税的流失规模测算

我国增值税理论税基应当等于所有应税部门所贡献的GDP,但由于加工、修理、修配等部门的数据在《年鉴》中并没有反映出来,且实际上这一部分的税收收入较小,税收流失额相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我国增值税的应税能力大体上就相当于工业企业部门、批发零售部门和进口环节等三部门的增值税应税能力之和。另外,根据专家的研究,我国目前增值税的各种法定优惠减免约占税收收入的15%-20%,我们以20%的最高比例扣除。

1、工业企业部门增值税的应税能力。从理论上讲,工业企业部门增值税的应税能力应该是工业企业部门所贡献的GDP与增值税标准税率的乘积,然后扣除法定支出后的余额。故有公式

增值税的应税能力=GDP×17%×(1-20%)

按照《年鉴》所提供的统计数据,依据上述公式可求得我国工业部门增值税应税能力分别为:10503.38、12418.28、15032.74、17715.39和18392.63亿元。

2、批发零售业增值税的应税能力。从理论上讲,批发零售业增值税的应税能力应该等于我省每年的商品销售总额减去商品购进总额后的余额与标准税率相乘,然后再扣除法定支出后的余额,故有公式:

增值税应税能力=(批发销售总额-购进商品总额)×17%×(1-20%)

依据统计数据,按照上述公式可求得我国批发零售业增值税应税能力分别为764.37、940.55、520.65、3289.91和2987.01亿元。

3、进口环节增值税应税能力。根据法律规定,我国进口环节的增值税主要是针对一般贸易进口的产品而征收的。据此,我们将以我省的一般贸易进口额作为理论税基,再与标准税率相乘,然后扣除法定支出后的余额,则为进口环节增值税应税能力。故有公式:

进口环节应缴增值税能力=一般贸易进口商品总额×17%×(1-20%)

依据统计数据和上述公式,可求得我国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应税能力分别为:960.3、1012.78、1206.55、1968.34和1809.89亿元。

在上述分项测算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加总求和的方法得出我国增值税的应税能力后,减去每年我国增值税的实征额,就得出了我国公开经济增值税的流失总额,分别为1435.94、1586.8、1289.71、4976.7和4708.31亿元。税收流失额与实征额的比例分别为13.31%、12.41%、8.34%、27.65%、25.48%。

(二)个人所得税的流失规模测算

按照《年鉴》中对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的分类和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将纳税人分为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四个层次来分别求出他们的应

纳税额,然后相加求出应纳税总额,再与实际征收额相比较,就可以得出个人所得税的流失额。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将起征点按每年19200元(1600元, 12个月)计算,同时,税率也统一按最低税率5%来计算,故有公式:

每一收入层次应纳税额=家庭总户数×所占比例×平均人口数×(年人均收入

-19200)×5%

经过实际计算,可得出我国2005年以来个人所得税的应征额分别为2852.36、2703.65、3642.28、3956.24和4058.47亿元。与同期个人所得税的实际征收额相比,个人所得税的流失额分别为:487.08、249.29、456.42、233.69和108.65亿元。流失额占实征额的比例分别为23.25%、10.16%、14.33%、6.28%、2.75%。

(三)营业税的流失规模测算

按照营业税法的规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的营业税税率为3%;金融保险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业的营业税率为5%;娱乐业的税率为5%-20%,我们统一按10%计算;另外,对于税收优惠,我们统一按20%扣除。故有公式

营业税税收收入=各税目的GD P×税率×(1-20%)

根据此公式和经济统计数据,求得我国营业税应收额分别为4431.58、5242.77、7140.01、8442.7和9530.49亿元。再与实征额相减,则我国营业税流失额就分别为199.12、114.06、557.84、816.31和516.5亿元,流失额占实征额的比例分别为4.7%、2.22%、8.47%、10.7%、5.73%。

(四)进口关税的流失规模

对于进口关税的流失规模的测算,由于《年鉴》中没有我国海关进口关税的实征额反映出来,所以,我们将根据我国一般贸易进口总额与国家规定的平均关税税率来求得进口关税的应税能力,然后根据国际货币组织专家对我国关税的实征额占应征额的比例来求出进口关税的流失规模。通过计算,可得出我国进口关税的流失规模分别为134.2、124.19、75.62、690.48和512.39亿元。

(五)其他税种的流失规模

通过上述测算可以看出,我国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税种的流失情况十分严重。但在实际上,除上述四大税种外,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目前还有十多个税种在征税,如企业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等。但是,由于对这些税种进行测算所需的大多数数据在历年的《年鉴》中没能反映出来,而通过其他途径所获得的数据又不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再加上测算方法十分复杂,就使得测算过程难度很大而且测算的结果也很难具有准确性与科学性。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税收流失主要是在征管过程中形成的,而对于这些税种的征收与管理,除关税以外,其他税种与增值税等的税收征管主体都是各级各类的税务机关,所执行的税收征管方面的法律法规都是相同的,所采用的征管手段与措施也都是一样的,因此,这些税种的流失比例也应该与上述四大税种的流失比例大体相同。所以,我们可以按照上述四大税种税收流失的比例来推算出其他税种的税收流失规模。从上述测算结果来看,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规模比较巨大。公开经济中的增值税的流失几乎都高于10%,营业税的税收流失比例从2005年以来持续下降低于10%,而个人所得税自从税制改革,提高扣除标准后,流失规模相对较低。城市维护建设税流失额也可从上述流转税的测算结果来看,城市维护建设税按城镇5%税率统一测算分别为81.75、85.04、92.38、289.65和261.24亿元;其他的企业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等,把这些税种的流失比例合计约定为总税额的2%。根据这个比例,我们进行计算,可得出其他税种合计流失额分别为575.57、696.08、912.44、1082.47和1190.43亿元。

四、我国税收流失的总体规模

根据上述分项计算,我们就通过加总的办法得到我国税收流失的总体规模分别为4771.74、5030.68、6062.04、9291.55和8332.58亿元。流失额占实征额的比例分别为16.58%、14.45%、13.28%、17.13%、14.91%。

五、对我国税收流失规模的初步分析

为了使上述测算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文还将对其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

1、上述测算的结果很有可能要比实际规模小一些。这主要是由于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在对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进行测算时,我们所依据的统计数据很有可能要比实际数字小。因为,在收入统计时隐瞒收入者也有可能在支出统计时相应隐瞒其支出,特别是这些支出是用于地下经济活动时或是支出者有可能意识到公开支出有可能暴露其收入来源时。另外,我们在测算时所采用的是宏观税率。而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证实,宏观税率要比实际税率要小。其次,在对增值税的流失规模进行测算时,我们只是对工业企业部门、批发零售部门和进口环节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测算,而没有把加工、修理、修配等部门包括进去。虽然修理、修配和加工部门的增值税收入规模分别要比上述三个部门的收入要小,但它们三者之和也应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再次,在对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进行测算时,我们所选用的是最低税率,税收优惠与减免都是按照20%的比率来进行的,这也可能要比实际的减免率为大。因此,上述测算结果只能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

2、对我国税收流失的整体测算来看,我国目前的税收形势与税收征管工作有喜有忧。可喜的是,在这五年间我国GDP的增长率为0.85倍。而同期税收收入的增长率为1.07倍。税收收入额占GDP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15.48%上升到了2009年的17.33%,与此同时,税收流失额的增长率为0.76倍,与GDP的增长速度大体持平,而较低于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我国税收流失额占税收收入的比例也由2005年的16.58%下降到了2009年的14.91%.这一系列数字说明我国的税收增长中有近一半是来源于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工作,而不是来自于经济的自然增长。这表明我国的税收征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各级税务机关功不可没。但同时也令人担忧的是,这5年来,我国的税收流失规模依然十分庞大,税收流失依然是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继续加大对我国税收流失问题的研究与治理,是我国政府与税务部门必须重点研究、常抓不懈的工作。

3、从对我国公开经济税收流失的测算来看,主要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税收流失额占实际征收额的比例来看,个人所得税收由2005年的23.25%下降到了2.75%,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增值税由2005年的13.31%增长到了25.48%,呈现较高

的增长趋势,营业税由1995年的4.7%增长到5.73%,增长幅度较小。第二,从各税种的流失规模来看,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流规模有扩大化,而其他税种及小税种的流失规模也趋于扩大。这表明我国所采取的税收征管的制度、措施、手段对于不同的税种其效果是不同的。这就进一步提示我们对于一些税收流失情况比较严重的税种需要研究新的思路,采用新的征管手段和措施。

六、提高税收遵从水平,减少税收流失

以上的测算分析表明,尽管我国近年来在税收流失的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总的来讲,税收流失的绝对规模还一直处于扩大的趋势,并且各个税种的流失情况也呈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点。针对一些流失情况比较严重的税种,需要制订新的管理制度,采取新的管理办法,加大对纳税人经济活动的监控力度,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税收流失的治理问题,提高税收遵从水平。

1.规范公共收入体系。在科学界定各级政府职能和责任的基础上,完善分税制,确保各级政府有稳定的财源;降低政府对非税收入的依存度,积极推进税费改革,遏制、清理乱收费;规范制度外财政,构建以税收为主、以规范的非税收人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

2.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消除政府的“越位”与“缺位”。首先,以市场为导向,加大财政公共性支出,主要包括基础科研、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其次,控制和缩减不合理的财政支出项目。一方面,要大力压缩各种财政补贴,尤其是企业亏损补贴;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压缩行政经费支出。

3.提高财政透明度,并建立相应的公共财政监督机制。确保公共财政收入、支出信息的公开,使纳税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了解公共资金的去向以及相对应的支出规模,接受大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同时,通过财政部门的内部监督、审

计监督、人大监督、新闻媒体监督以及社会公众监督来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情况进行约束,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政府的支出能够反映纳税人的真实意愿。

4.加强部门配合,优化税收环境。随着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化,税收征管的难度逐渐加大,面对日益增多的税收违法案件,仅仅依靠税务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综合治理。要营造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环境,主要包括与工商、金融、公检法等部门的配合,这些外部环境对抑制税收流失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一是应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工商、公安、银行等部门必须与税务机关协作和配合,如工商部门应该及时向税务部门提供纳税人的营业登记情况,银行等金融部门必须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人的存款资金的往来变化情况。二是应当明确规定这些部门不配合税务机关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是其他部门配合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的保障。

5.加大税收宣传力度。要确立税收有偿观念并将之切实灌输到民族理念之中,要通过教育、培训、宣传等形式,按照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阶层,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基本知识的普及,提高纳税人对税法的认知度;通过有效辅导、咨询等形式,为纳税人提供主动式的帮助,这是解决无知性不遵从最重要的途径。

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微观税收分析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指导纳税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和必要手段,因此掌握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基层税收管理员必备的素质要求。为了方便于基层税收管理员开展微观税收分析,现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简要介绍如下: 一、微观税收分析基本内容 由于微观税收分析的目标要求在于客观说明和评价具体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而说明这两项内容,首先要分别掌握纳税人的税源情况、税收缴纳情况,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纳税人税源特征分析、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和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分析。 (一)纳税人的税源特征分析 税源,追根溯源是指产生税收的源泉。参考税法的相关规定,是指一切涉税经济活动及行为。在税收分析中,税源则是指可具体量化的各种税源数据指标,如纳税人的经营收入、产品产销量、价格等。税源特征分析就是针对这些表示税源的数据指标而开展的系列量化特征分析,包括规模、结构、价量关系、变化趋势及税基换算关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源的总量规模、结构状况和税源质量,从而为推断和预测纳税人税收形势提供依据。

(二)纳税人的税收特征分析 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是针对纳税人税收缴纳情况所反映的规律特征开展的系列分析,包括纳税人实现税金和入库税金的规模、结构、变化趋势、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欠税、减免退税情况的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收缴纳状况、税收构成、欠税及减免税优惠信息等,为检验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三)纳税人税收与税源关系分析 在说明纳税人税源特征和税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分析,从静态说明两者之间比例关系的合理性,从动态说明两者之间变化关系的合理性。为此,要进行纳税人税负、税收变化弹性和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评价纳税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和税收征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二、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丰富的微观税收分析内容,决定了微观税收分析的方法也十分丰富。但从说明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角度出发,可以从数据指标的纵横比较分析和逻辑关系稽核说明问题,基本思路和方法如下: (一)横向比较分析 横向比较分析是指同一指标在不同个体、单位、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最典型的分析例子就是同业税负分析。受市场均衡作用的影响,同一产品在生产技术工艺、原材料能源消耗方面有相近之处,适用税收政策有统一的要

关于税收流失现象研究

关于税收流失现象研究 发表时间:2010-10-09T13:29:44.01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2期供稿作者:王君 [导读] 税收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税收领域的一项顽症,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税收工作和社会经济生活秩序 王君(河北省成安县财政局河北邯郸 056700)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税收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税收领域的一项顽症,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税收工作和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本文对税收流失的概念、形式、现状和产生税收流失的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治理税收流失的初步措施。 关键词:税收流失税收政策财政收入 前言:所谓税收流失,是指各类税收行为主体,以违反现行税法或违背现行税法的立法精神的手段,导致实际征收入库的税收收入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额的各种行为和现象。这里所说的各类税收行为主体,包括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作为征税人的税务部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税收流失主要表现为以下种种现象和行为: 一、我国税收流失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新的税收制度的贯彻实施,税收已广泛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4年全国税收收入25718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18.1%,税收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改善综合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轨期,国家法制尚不健全,人们的税收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诚信纳税的意识还远没有得到树立,各种偷逃税现象还大量存在,税收流失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2004年,全国税务机关共检查纳税人124万余户,查补总收入为369亿元,若按50%的查补率乐观估计,税收流失也在300亿元以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测算,我国地下经济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左右,按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18%匡算,2004年我国地下经济的税收流失约为3696亿元。据国情专家胡鞍钢的保守估计,目前我国的税收流失约在3850-4450亿之间。从各种渠道的信息来看,目前我国税收流失情况已十分严重。所以,加强对税收流失的研究,对税收流失进行有效的治理,最大可能的减少税收流失,增加税收收入,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前我国引起税收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目前的税收流失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混合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税收流失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利益关系是引起税收流失的动因。 我国现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都有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而现阶段,国家与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形式来进行的,税收直接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再分配,这种分配形式的主要特征是无偿性。因此,税款的多征与少征,直接影响到生产经营者的收益。使得一些生产经营者在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物质利益关系时,为了使自身收益最大化,便会采取各种手段偷逃国家税款,造成税收流失。 (二)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不规范,税收执法力度不够是税收流失的政策原因。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进一步改进,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建设仍不够完善,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主要表现在:1.法律体系内部存在重大缺陷。现行税法形式体系不完善,没有一部税收基本法,也没有相配套的税务违章处罚法、税务行政诉讼法等。2.现行税法立法档次太低,许多税种都是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暂行条例开征,税收立法呈现立法行政化趋势,税法的权威性和透明度不够。3.现行税法存在不合理之处,操作性较差。如增值税的视同销售的规定、关联企业转移定价的规定等在实际的税收征管中操作难度都相当大。同时,税务机关的执法独立性较差,《征管法》虽然有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的规定,但由于需要工商、银行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这些规定往往得不到落实,使偷逃税现象不能得到有效制止,造成税收流失。 (三)税收征管体制不完善,税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是产生税收流失的体制因素。 1.税收征管体制不完善,征管质量不高。1997年以来,虽然逐步建立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新模式,但从几年来的运行情况看,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出现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税务机关内部岗位职责不清,管理任务不明,淡化了税收征管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而重点稽查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质量,造成了税收流失。 2.税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当前,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拥有现代知识,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近年来,为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税务干部队伍不断壮大,但纵观税务干部队伍的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一是专业型人才不足。二是复合型人才缺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复杂的税收工作需要,造成了税收流失。 3.税收征管手段仍显落后,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亟待加快。近年来,税务系统大力加强了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由于资金、技术、人员、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全国的发展不协调,没有在全国形成网络。同时,由于没有与工商、银行、海关等相关部门联网,无法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使计算机管理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立足现实、着眼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建立税收征管新秩序。 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起依法纳税的遵从意识,强化公民对税法熟悉程度和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其次,坚决堵塞会计信息失真的漏洞。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严惩虚假错误信息的披露者。再次,要加大税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征收管理水平。最后,要继续完善和推进税收征管改革,改革落后的征管手段,提高税收效率。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打击地下经济。国家应尽快建立打击地下经济活动的有关制度,增强对走私、造假、盗版等破坏性、危害性较大的地下经济的打击力度,从制度上不断压缩地下经济的生存空间,减少税收流失。

税收流失类型及其治理对策【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税收流失类型及其治理对策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税收是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然而税收流失的治理一直是普遍性的一大难题,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税收流失问题。逐年递增的税收流失规模不但弱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而且直接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的机制,破坏了税收公平原则,同时使税收优惠政策失去了其实际意义,严重影响经济正常的发展运行。如何有效的控制税收流失的规模己经成为财税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浙江省税收流失现状的深入研究,对税收流失现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和模式。最终意义不仅可以从理论方面支持我国现有财税理论体系的完善,还促进和深化了各地区财税理论相关问题的研究。同时,加强税收流失问题的研究更有利于各地区在实践中提高税收效率,加强征管;有利于强化税收公平原则,缩小贫富差距,稳定地区经济发展,尤其对完善浙江省现行税收制度和其治理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预期目标: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在分析税收流失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对税收流失问题研究分析,对税收逃逸行为的分析,掌握税收逃逸行为的形成机理,从而得出完善税制、加强征管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相关治理措施,为治理税收逃逸提供一定意义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而对税收流失现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和模式以控制税收流失现象。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最早研究逃税的理论模型是由Allingham和Sandmo (1972)建立的,即《所得税偷逃析》,研究的重点是高税率是否会导致更高或更低程度的遵从。《所得税偷逃:一种理论分析》以“纳税人都是理性人”的假设基础上建立了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即A—S模型,该模型分析了纳税人为达到预期效用最大化,如何在税率、被查获概率和罚款率的影响下,做出是如实申报纳税还是低申报所得逃税,以及低报多少所得的选择。为此,纳税人一方面通过隐瞒收入以增大效用,另一方面又必须承担由于被处罚而引起的效用损失,因此纳税人应合理地申报收入以达到预期效用最大化。在此之后, T.N.srniivasan(1973)又在其基础上创造了预期所得最大法模型。对有关避税、税收成本问题、税式支出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出现了与偷逃税问题相结合来进行研究的趋势。Yitzhaki(1974)对A-S模型作了重要改进,对A-S模型作了修改,将逃税额作为罚款的依据,从而得出A-S-Y模型,并认为逃税额

我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

我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 【摘要】:税收流失是与税收相伴相随的一种经济现象,随着税收流失在全球的泛滥和猖獗,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一个政府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税收流失现象也十分严重。本论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在对税收流失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税收流失的产生原因、规模及其效应进行了分析,紧接着借鉴国外治理税收流失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就我国税收流失问题的治理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关键词】:税收流失税收制度税收征管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12.42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第一章导言10-15一、选题依据10-11二、文献综述11-13(一)国外文献综述11-13(二)国内文献综述13三、研究方法13四、论文篇章结构13-15第二章税收流失概念的界定15-21一、外国学者对税收流失概念的界定15-16二、国内学者对税收流失概念的界定16-17三、本文对税收流失概念的界定17四、

税收流失的外延分析17-21第三章税收流失的原因分析21-28一、税收流失的博弈模型分析21-23(一)博弈模型的建立21-22(二)博弈模型的分析22-23二、税收流失的具体原因分析23-28(一)税收流失产生的主观原因24-25(二)税收流失产生的客观原因25-28第四章税收流失的规模测算28-38一、税收流失规模测定方法的介绍28-33(一)地下经济估测法28-31(二)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法31(三)样本推算法31-32(四)曲线拟合法32-33二、我国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33-38(一)用收支差异法测算我国的税收流失规模33-35(二)用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法测算我国的税收流失规模35-38第五章税收流失的效应分析38-44一、税收流失的经济效应分析38-42(一)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的效应分析38-39(二)税收流失对资源配置的效应分析39-40(三)税收流失对收入再分配的效应分析40-41(四)税收流失对宏观调控的效应分析41-42二、税收流失的社会效应分析42-44(一)税收流失对税收公平的效应分析42-43(二)税收流失对税法法律尊严和权威性的效应分析43-44第六章税收流失的治理44-57一、国外有关国家成功经验的比较和借鉴44-48(一)美国对税收流失的治理44-45(二)加拿大对税收流失的治理45-46(三)韩国对税收流失的治理46-47(四)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47-48二、治理我国税收流失的具体对策48-57(一)以规范体制为核心,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48-50(二)以健全法制为根本,全面推进依法治税50-51(三)以完善、优化税制为基础,优化税种结构51-52(四)以强化征管为核心,提高税收征管水平52-55(五)以更新观

税收流失现象浅析-最新范文

税收流失现象浅析 摘要:税收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税收领域的一项顽症,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税收工作和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本文对税收流失的概念、形式、现状和产生税收流失的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治理税收流失的初步措施。 关键词:税收流失;税收政策 所谓税收流失,是指各类税收行为主体,以违反现行税法或违背现行税法的立法精神的手段,导致实际征收入库的税收收入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额的各种行为和现象。这里所说的各类税收行为主体,包括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作为征税人的税务部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税收流失主要表现为以下种种现象和行为: 1.偷税。 2.逃税。 3.漏税。 4.骗税。 5.抗税。 6.欠税。 7.避税。 8.非法的、任意的税收优惠和减免。9.征税人违规导致税收收入减少。 一、我国税收流失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新的税收制度的贯彻实施,税收已广泛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4年全国税收收入25718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18.1%,税收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改善综合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轨期,国家法制尚不健全,人们的税收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诚信纳税的意识还远没有得到树立,各种偷逃税现象还大量存

在,税收流失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2004年,全国税务机关共检查纳税人124万余户,查补总收入为369亿元,若按50%的查补率乐观估计,税收流失也在300亿元以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测算,我国地下经济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左右,按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18%匡算,2004年,我国地下经济的税收流失约为3696亿元。据国情专家胡鞍钢的保守估计,目前我国的税收流失约在3850-4450亿之间。从各种渠道的信息来看,目前我国税收流失情况已十分严重。所以,加强对税收流失的研究,对税收流失进行有效的治理,最大可能的减少税收流失,增加税收收入,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前我国引起税收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目前的税收流失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混合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税收流失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利益关系是引起税收流失的动因。 我国现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都有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而现阶段,国家与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形式来进行的,税收直接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再分配,这种分配形式的主要特征是无偿性。因此,税款的多征与少征,直接影响到生产经营者的收益。使得一些生产经营者在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物质利益关系时,为了使自身收益最大化,便会采取各种手段偷逃国家税款,造成税收流

税收流失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对策(一)

税收流失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对策(一) 内容提要:据国家税收总局网站提供的消息,2000年以来,全国通过税务稽查补的税款每年都在1000亿元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税收流失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就当前我国税收流失成因,税收流失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最大限度遏制税收流失谈点管窥之见。 关键词:税收流失影响对策一、税收流失的涵义及其特征 税收流失就是各类税收行为主体采取各种手段,违反现行税法将国家税据为已有,导致实际入库的税收收入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额的现象和行为。其特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首先,税收流失是税收的一种异化物,是寄生在税收肌体上的一种“毒瘤”。从表面看,税收流失是国家税收的个人化或部门化,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利益分割问题,但其本质是行为主体对国家法律的亵渎,离开了“非法”这个前提,税收流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探讨税收流失只能在国家税收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人为泛化税收流失的范围,只能造成思维的混乱。 其次,税收流失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考察税收流失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纳税主体的原因,而应贯穿于税收征收管理的全过程以及与可能导致税收流失所有行为主体。包括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税务部门以及可以影响税收政策的各级政府部门。这是因为税收从其形成到最终征收进入国金库,要经过纳税主体和征税主体等不同的环节,在每一道环节都存在税收流失的可能。如果我们把纳税主体原因以外的其它税收流失因素排除在外,来简单地定义税收流失,以偏盖全地理解税收流失,同样不能揭示现象的本质。 第三,判断是否是税收流失以及流失的多少的标准应是现行税法规定标准,包括征税范围、税率、计征方法等。也就是说,税收是否流失,流失的多少最终取决于法定的应征税源的大小。 第四,行为主体将国家税收据为已有,使国家和公众的利益蒙受损失,必然要受到法律制裁和社会道德的谴责。为了降低受处罚的风险,减少由于非法占有国家税款而增加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行为主体往往将自己的违法行为竭力掩饰、隐匿,甚至通过贿赂执法人员来逃避打击,致使税收流失现象更加复杂和隐蔽。二、当前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当前,税收流失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那么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如何,或者说当前我国税收是通过那些渠道流失的呢? 1.偷逃税仍然是税收流失的主要渠道。我国的偷逃税面相当广,据有关资料2002年报道,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偷逃税面为50%,乡镇企业的偷逃税面为60%,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偷逃税面为80%,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偷税面为60%,个体的偷逃税面在90%以上。 2.骗税现象屡禁不止。骗税的形式多种多样,也可以发生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但占主体的是骗取出口退税,与出口退税制度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骗税已从高价值、高税率的产品发展到普通产品,骗税人员从少数出口企业发展到专业骗税团伙,骗税手段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每年国家因被骗出口退税的损失是巨大的。如2005年年初青海西宁的“夏都专案”,涉及全国11省市211家企业,涉案金额28.42亿元,税额4.3亿元。 3.形形色色的避税。近年来外商避税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外资企业年度所得税的汇算清缴统计显示,1988-1993年外资企业的亏损面为35%-45%,1994年为63%,1995-1999年上升到70%,2000-2004年居然高达80%。其主要是外资企业通过资金转移、费用转移、成本转移、利润转移等避税手段达到推迟进入获利年度不交或少交所得税。 4.漏税。我国税法虽然经过几次改革逐步走向规范,由于纳税人和征税人对税法不熟悉等非

[浅议我国涉外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税收流失

[浅议我国涉外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税收流失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而在其起到投资拉动、技术提升等正面作用的同时,投资者由于受利益最大化和税收最小化的目的驱使,利用各种方式进行逃、避税带来的税收流失现象日趋严重。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4025家,但一半以上都是亏损状态。目前在中国境内的40多万家外企一半以上账面亏损,年亏损总额达1200亿元,尽管事实上不少外资企业处于盈利状态,但一些跨国公司利用非法手段,每年避税达300亿元以上,而2004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全年累计共入库932.5亿元。避税数额为全部涉外所得税收入的35.4%。而据中国官方保守数字估计,跨国企业凭转让定价这一手段,使中国每年税收损失超过300亿元。特别是其中涉外企业国际避税现象非常突出,虽然严格来讲,它并不违法,但这无疑违背了立法目的和税法精神,损害了国家利益。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防范涉外税收流失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涉外企业避税的具体方式 在涉外税收流失中,主要涉及的是偷逃税和避税,避税导致的税收流失不但数额很大,更由于其非违法的特性,使其活动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也因此成为涉外税收的监管难点。 我国涉外企业避税主要的问题在于国际避税,本文所指的避税问题主要是指涉外企业的国际避税。所谓国际避税,是避税活动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和发展,是指跨国纳税人以合法的方式,利用各国税收法规的漏洞和差异或利用国际税收协定中的缺陷,通过变更其经营地点、经营方式以及人和财产跨越税境的流动、非流动等方法来谋求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规避税收负担的行为。由于各国执行的税法和政策不同,就会出现税境小于、等于或大于国境的不同情况。改革开放以来, 国际避税问题在我国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

几种材料微观结构分析方法简介

几种材料微观结构分析方法简介 Introduction to several materials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method 黑道梦境间谍 指导教师:XXX 摘要:材料的微观世界丰富多彩,处处蕴含着材料之美.然而如何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章将介绍几种分析材料微观结构的方法, 通过微观结构分析仪器来对微观材料结构进行探索 关键词:材料微观结构X射线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显微分析方法

1 引言 材料科学在21世纪的地位愈发重要,各种各样的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及化学特性以及一系列新异的力、光、声、热、电、磁及催化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国防、电子、化工、建材、医药、航空、能源、环境及日常生活用品中,具有重大的现实与潜在的高科技应用前景。材料科技是未来高科技的基础, 而微观材料分析方法是材料科学中必不可少的实验手段。因此, 微观材料分析方法对材料科学甚至是整个科技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X射线分析 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这是1912年由劳埃M.von Laue指导下的著名的衍射实验所证实的。X射线衍射是利用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来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晶格参数、晶体缺陷(位错等)、不同结构相的含量及内应力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一定晶体结构模型基础上的间接方法,即根据与晶体样品产生衍射后的X射线信号的特征去分析计算出样品的晶体结构与晶格参数,并且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然而由于它不是显微镜那样可以直接观察,因此也无法把形貌观察与晶体结构分析微观同位地结合起来。由于X射线聚焦的困难,所能分析样品的最小区域(光斑)在毫米数量级,因此对微米及纳米级的微观区域进行单独选择性分析也是无能为力的。 通常获得X射线是利用一种类似热阴极二极管的装置,用一定材料制作的板状阳极(A,称为靶)和阴极(C,灯丝)密封在一个玻璃-金属管壳内,阴极通电加热,在阳极和阴极间加以直流高压U(数千伏至数十千伏),则阴极产生的大量热电子e将在高压电场作用下飞向阳极,在它们与阳极碰撞的瞬间产生X射线,如图1.1所示。 因此,产生X射线的条件是: 1产生自由电子; 2使电子作定向的高速运动; 3在其运动的路径上设置一个障碍物使电子突然减速或停止。 用仪器检测此X射线的波长,发现其中包含两种类型的波谱,即连续X射线波谱和特征X射线波谱。 其中特征X射线是:当加于X射线管两端的电压增高到与阳极靶材相应的某一特定值UK时,在连续谱的某些特定的波长位置上,会出现一系列强度很高、波长范围很窄的线状光谱,它们的波长对一定材料的阳极靶有严格恒定的数值,此波长可作为阳极靶材料的标志或特征,故称为特征X射线谱。特征谱只取决于阳极靶材元素的原子序数。 3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拉曼散射的过程涉及光的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当一束频率为n。的单色光照射到样品上时,都会发生散射现象,产生散射光,将产生弹性散射 (Rayleighscattering)和非弹性散射(Raman scattering)。散射光的大部分具有与入射光(激发光)相同的频率,即散射光的光子能量与入射光的相同,这就是弹性散射,称为瑞利散射。当散射光的光子能量发生改变与入射光不同时,其频率高于和低于入射光即非弹性散射,称为拉曼散射。频率低于激发光的拉

对避税港存在原因的分析

对于避税港存在原因的分析 国贸2,3班小组作业 葛霖,张子强,韩璕,蒲诗龙,宿鸿儒避税港(Tax Haven)亦称国际避税地或避税乐园、税务天堂、税收避难所,虽然在国际上至今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但通常来说,避税港就是指一国政府或一个地区,为了吸引外国资本流入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对外国人在本国或本地区的企业和财产不予征税,或者只征收远低于其他国家税率的税,从而使外国投资者不承担或少承担国际税负的特殊有利场所。从实质上说,国际避税港就是外国人可以在那里取得收入或拥有资产,而不必支付高税率税款的地方。这个场所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如港口、岛屿、沿海地区、交通方便的城市等。有时避税港还包括自由港、自由贸易区、自由关税区等等。 2002年1月至10月,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美国是外资直接进入中国内地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其中,英属维尔京群岛以38.41亿美元位列第二,这个方圆仅153平方公里的西印度洋小岛,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5万家公司在此注册。而在当地多如牛毛的“企业”当中,又约有1万多家与中国有关。某些国人耳熟能详的品牌,实际上并非纯粹的“中国牌”,因为其整体或某部分的注册地是在维尔京、百慕大、开曼等地,也就是说,就其属性而言,它们可算得上是“混血儿”。1992年10月9日,中国在纽约交易所挂牌的第一支股票“华晨汽车”,其公司全称为“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就是於1992年6月在百慕大群岛注册;1999 年初,新加坡证交所出现了一张新面孔——“鹰牌控股公司”,注册地为开曼群岛,其背后的上市公司——广东省佛山市鹰牌陶瓷公司,成为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1995年,惠州侨兴通过其原来在香港注册的一家公司,到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了“侨兴环球公司”,以“侨兴环球”的名义回购侨兴集团90%的股权,接著於1999年2月17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第一个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2000年1月,在百慕大注册的裕兴电脑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的第一家内地民营企业,募集资金达4.2亿港元。 国际税收权威机构“税收正义”的最新报告称,全球顶级富豪当前已将11.5万亿美元资产转移至海外的避税港,相当于中国去年全年GDP。

毕业论文-我国税收流失问题及对策

【摘要】税收流失的治理一直是世界性的大难题,并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因此,世界各国无不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税收流失,对税收流失行为进行惩罚。本文从偷逃骗避税、欠税、税式支出、以费挤税、隐形收入和地下经济等方面阐明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从纳税意识、税制结构、税收征管、纳税申报、地方干预、电子商务、纳税环境等方面理论分析税收流失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和原因,提出治理税收流失是全方位、全社会的而不是局部的,需要从法制、征管、税制、体制、监督和宣传等方面多视角地系统研究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偷逃税税收流失征管税制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税收收入实现新的历史突破,全年税收收入25718亿元,增收5256亿元,比上年增长25.7%;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约为1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在税收收入连连大增的良好环境下,我国税收流失额也在趋于扩大。据专家保守估计,2004年我国税收流失额至少4500亿元,税收流失率在15%左右,这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税收流失影响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弱化了税收宏观调控功能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延缓了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因此,研究税收流失问题在“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加速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 (一)偷逃骗避税现象尤为突出 1、偷逃税是税收流失的最大方式。我国的偷逃税面相当广,据有关资料2002 年报道,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偷逃税面为50%,乡镇企业的偷逃税面为60%,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偷逃税面为80%,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偷税面为60%,个体的偷逃税面在90%以上。近年来曝光了不少偷逃税的大案要案,如刘晓庆及其所有的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刘晓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自1996年以来,采取不列、少列收入,多列支出,虚假申报等手段,偷逃税款高达1458.3万元;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及其有关联企业常州鹰联钢铁有限公司、常州市三友轧辊厂,在2001-2003年间共计偷逃税款2.94亿多元。

宏中微观分析步骤

投资分析与管理研究报告说明 一、宏观分析 (一)宏观分析的意义 1.把握证券市场总体走势; 2.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和方向; 4.了解转型背景下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 (二)宏观分析的资料收集 1.电视,广播,报纸,杂志; 2.各级政府部门公布的经济政策,计划,统计资料,经济报告,统计年鉴; 3.行业管理部门,主管机构的统计资料; 4.部门与公司内部的原始记录; 5.预测机构,情报机构和咨询机构公布的数据资料; 6.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省市领导报告或讲话中的统计数字和信息等。 *数据信息要注意准确性,系统性,时效性,可比性,适用性 (三)宏观分析方法 1.总量分析法:对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 2.机构分析法: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进行分析,例如 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进行结构分析。 (四)宏观分析与证券市场 1.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1)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影响 (1)上市公司经济效益 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 (2)居民收入水平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拉动消费需求,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3)投资者的预期 宏观经济好时,投资者预期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和收入水平会上升,证券市场人气旺盛。 (4)资金成本 利率水平调整,消费信贷政策的调整,利息税的调整,会影响资金持有成本,改变银行储蓄资金和流入股市的资金的比例,从而影响证券市场走向。 2)宏观经济变动对证券市场影响 (1)GDP变动 (2)经济周期的变动 经济扩张与收缩会影响产出,价格,利率,就业等。 (3)通货变动 A.通货膨胀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需要注意通货膨胀的程度,同时考虑经济景气度; B.通货紧缩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 C.通货紧缩会带来经济的负增长,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下降。

税收流失现象

税收流失现象研究 一、我国税收流失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新的税收制度的贯彻实施,税收已广泛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4年全国税收收入25718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18.1%,税收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改善综合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轨期,国家法制尚不健全,人们的税收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诚信纳税的意识还远没有得到树立,各种偷逃税现象还大量存在,税收流失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2004年,全国税务机关共检查纳税人124万余户,查补总收入为369亿元,若按50%的查补率乐观估计,税收流失也在300亿元以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测算,我国地下经济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左右,按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18%匡算,2004年,我国地下经济的税收流失约为3696亿元。据国情专家胡鞍钢的保守估计,目前我国的税收流失约在3850-4450亿之间。从各种渠道的信息来看,目前我国税收流失情况已十分严重。所以,加强对税收流失的研究,对税收流失进行有效的治理,最大可能的减少税收流失,增加税收收入,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前我国引起税收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目前的税收流失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混合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税收流失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利益关系是引起税收流失的动因。 我国现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都有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而现阶段,国家与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形式来进行的,税收直接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再分配,这种分配形式的主要特征是无偿性。因此,税款的多征与少征,直接影响到生产经营者的收益。使得一些生产经营者在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物质利益关系时,为了使自身收益最大化,便会采取各种手段偷逃国家税款,造成税收流失。 (二)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不规范,税收执法力度不够是税收流失的政策原因。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进一步改进,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建设仍不够完善,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主要表现在:1.法律体系内部存在重大缺陷。现行税法形式体系不完善,没有一部税收基本法,也没有相配套的税务违章处罚法、税务行政诉讼法等。 2.现行税法立法档次太低,许多税种都是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暂行条例开征,税收立法呈现立法行政化趋势,税法的权威性和透明度不够。 3.现行税法存在不合理之处,操作性较差。如增值税的视同销售的规定、关联企业转移定价的规定等在实际的税收征管中操作难度都相当大。同时,税务机关的执法独立性较差,《征管法》虽然有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的规定,但由于需要工商、银行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这些规定往往得不到落实,使偷逃税现象不能得到有效制止,造成税收流失。

借鉴国外经验治理我国税收流失方案(DOC 12

借鉴国外经验治理我国税收流失方案(DOC 12)

借鉴国外经验治理我国税收流失 简介:税收流失问题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治理税收流失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为了有效治理税收流失,世界各国都作了大量艰苦并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经验,从法制、制度、体制、征管、观念等方面提出了治理我国税收流失的途径和措施。 税收流失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在我国,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国家每年税收流失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在国外,希腊、德国的有关专家估计本国每年仅偷、逃税导致的税收流失分别在400亿美元左右和500亿马克左右;日本仅娱乐业、医院以及各种宗教法人等部门以无发票现金交易方式逃避的税额就在10亿日元以上;1996年俄罗斯260万户企业中,照章纳税企业只有43.6万户,占16%,偷税企业高达5216.4万户,占84%,其中根本不纳税的企业有88万户,约占34%;即使是法制比较健全、征管水平较高、公民纳税意识较强的美国,依法纳税的纳税人比例也只有86%.据美国官方估计,目前该国联邦政府税收流失率

约为14%;在发展中国家,偷逃税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如印度、巴西等国的税收流失率高达50%.为了有效治理税收流失,世界各国都作了大量艰苦并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国外治理税收流失的主要经验 国外政府和税务部门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综合世界各国防治税收流失的基本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我认为值得我国吸取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六点: (一)完善的税收制度 1.实现税制改革和税制简化,以减少税收流失。20世纪80年代,世界性的税制改革就以降低税率、简化税制、拓宽税基为取向。如美国在1986年的税制改革中取消了60多项抵免税或扣除,仅就取消投资抵免一项,5年间可增加税收1500亿美元。 2.保持合理的税收负担水平,减轻逃避税倾向。一般而言,税收流失与经济系统中的税负总水平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这意味着,要想控制税收流失,税

2020年微观经济学考博真题与难题详解(经济学分析方法)【圣才出品】

2020年微观经济学考博真题与难题详解 第8章经济学分析方法 8.1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8.1.1名词解释 1.实证研究与经验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3博] 答:实证研究是对经济现象进行客观描述而不作价值判断的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它力图说明的是各种经济现象“是什么”“实际怎么样”“能不能做到”的问题,而不回答“应该怎么样”“应该与不应该”“好与坏”“善与恶”的问题。实证分析是经济分析的基础,只有把经济现象本身的真实情况搞清楚,才能作进一步的研究。 经验研究是以研究者自己的经验或研究者观察到的经验事实以及别人观察到的经验事实(如档案数据资料)为依据,对经验事实进行理论归纳,或用观察到的经验事实证据来验证已有的理论。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形成以前,也大都采用经验式的理论归纳方法。 2.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东北财经大学2003博] 答:静态效率是指技术和偏好不变的情况下的效率。如果偏离静态效率可以使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得更快,则这种偏离会使消费者得到高于静态效率较高时所得到的满足。 动态效率是指存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的效率。 3.信号显示与甄别机制[东北财经大学2003博]

答:信号显示是指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率先通过实际行动向对方发出一个或一组信息,以令对方了解自己真实状况的一个行为过程。在产品市场上,厂商向消费者传递产品质量过硬信息最常用的信号显示方式,是向消费者提供保修或保险。 甄别机制是指拥有较少信息的一方,通过采取措施将对方区别开来,从而达到去粗取精的目的。甄别机制与诱导机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4.弹性[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1博] 答:在经济学中,弹性被用来表明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当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必然引起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弹性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量的相对变化对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它等于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比值。即: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则具体的弹性公式为:E=(ΔY/Y)/(ΔX/X)=(ΔY/ΔX)(X/Y)。 式中,E为弹性系数;ΔX、ΔY分别为变量X、Y的变动量。 弹性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经济理论中有多种多样的弹性概念,例如,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等等。由于弹性是两个量的相对变化的比,因此,弹性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 5.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东北财经大学2006博] 答:在经济模型中,内生变量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浅析税收流失的原因及治理对策(一)

浅析税收流失的原因及治理对策(一) 摘要]税收流失危害了税收的公平和效率,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文章对我国税收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治理税收流失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税收流失;税收征管;税制改革 税收流失是指在既定的税收制度条件下,国家对所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应征收而未征收到的税款。理论上说,有税收就有税收流失,要对所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税收百分之百地予以征收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而且从效率上也可能是不经济的。但这并不等于说税收流失就是合理的。税收流失作为对既定税收制度的一种背反,损害了税收的公平和效率,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因而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税收流失的治理。 1994年实行新税制以来,我国税收征管质量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快速增长,从1994年到2003年,相继跨越5000亿元、1万亿元和2万亿元大关。特别是从1997年起,税收增幅大幅度超过GDP增幅,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2002年为19.2%,2003年为18.2%,初步扭转了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的情况。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几年通过加强征管、堵塞漏洞,税收流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但据有的学者测算,我国税收流失情况仍然相当严重,自1995年至2000年,每个年度税收流失的绝对额均在4000亿元左右,2001年,我国税收总体流失在3200亿元至4300亿元之间,约占应纳税款的30%以上1](P1)。前些年一年一度的税收财务大检查,每年检查上百万户企业,违纪面都超过了50%,违纪大户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查获的违纪金额也越来越大。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选择山西、山东、四川、河南4个省为重点地区,对白酒行业的增值税和消费税进行了专项检查,共检查白酒生产企业287户,有问题企业达218户,超过总检查户数的70%2].研究税收流失问题,找出治理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税收流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税收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是造成税收流失的直接原因。税收是政府筹措财政收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手段,纳税是公民的法定义务。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人治传统,公民的法制意识养成缺乏传统的积累,以法治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还未建立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纳税人作为独立的市场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本性,而尽可能地不缴税或少缴税,以减轻税收负担正是这种本性的体现。只要偷逃税的利益大于偷逃税的成本,就会有纳税人铤而走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税法宣传,这种情况已明显好转,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人们的纳税意识仍然比较淡薄。 (二)现行税收制度不完善,客观上为税收流失提供了条件。我国现行税制是1994年税制改革时确立的,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现行税制的许多规定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增值税实行抵扣制度,形成生产、经营各环节彼此衔接、相互制约的机制,但对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行业,由于执行难度大而被舍掉,使增值税抵扣的“链条”中断,为纳税人偷、逃税开了方便之门;内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制对外资企业实行普遍的优惠,造成内外资企业实际税负差别很大,刺激了内资企业逃避税收;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制,结果造成对工薪阶层的税收约束比较硬(因为有工薪发放环节的代扣代缴制度),而富人能够通过将大量的个人高收入放到生产成本支出里面去做账,或分散收入进行逃税,使个人所得税成为当前流失率最高的税种。税收优惠过多过滥,地区间、不同经济形式间纳税人税负差异较大,也为纳税主体规避税收负担提供了条件。 (三)税收法制存在缺陷,不利于依法治税、应收尽收。我国目前的税收法规、制度尚不健全,使依法治税缺乏有力的根据。一是有法不依或有法难依,税务部门执法独立性难以有效保证。如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各种越权和随意减免税,成为税收流失的重要因素。二是执法不严。税收处罚的刚性不够,使税收流失行为关系人自身利益预期增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