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研究_李丽纯

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研究_李丽纯

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研究_李丽纯
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研究_李丽纯

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研究

李丽纯1,2

(1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410079;2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长沙410004)

摘要:农业投入产出水平可以从2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农业投入产出的规模水平;二是农业投入产出的效益水平。灰色优势分析能够在排除主观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对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进行赋

权,提升了评价体系的可信度。农业产出指标和投入指标的关联序分别表征了各评价指标在衡量农业投入产出水平时的代表性强弱。经测算,1981—2010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规模指数总体上不断升高,但1995年以前主要依靠产出拉动,此后主要依靠投入拉动;农业投入产出效益指数先正后负,且呈“S ”形波动,意味着中国农业生产发展已先后摆脱“高效益、低水平”和“高水平、低效益”的非良性状态,开始呈现出“高效益、高水平”的良性发展势头。关键词:灰色优势分析;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中图分类号:F323.0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2840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China ’s Agricultural Input-output Level

Based on Grey Superior Analysis

Li Lichun 1,2

(1College o f Economics and Trade,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9;

2

Schoo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Changsha ,Changsha 410004)

Abstract:Agricultural input-output level can be measured from 2aspects,the first is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put-output scale;second is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put-output effectiveness.Grey superior analysis excluding subjective factors in the case of agricultural input-output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empowerment,this method can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The associated sequence of evaluation reflects the strength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put-output level.After calculation,in the years 1981-2010,the scale index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input-output in general continues to rise,but mainly relies on output pull before 1995,after which mainly relies on invested pulling;the efficiency index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input-output is the first positive after negative and presented the ‘S ’shape fluctuations,this indicates that China ’s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to get rid of the ‘high-efficiency,low-level ’and ‘high-level,low-benefit ’non-benign state,and shows a "high-efficiency,high-level"healthy development momentum.

Key words:grey superior analysis;China;agricultural input-output level 0引言

农业投入产出问题历来是农业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一般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从一系列农业产出指标和投入指标中分别提取出若干关键指标,然后利

用这些关键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或空间序列数据进行

投入产出模型的回归分析,最后利用估计得出的农业生产函数进行有关解释和预测分析。从评价指标选取的角度看,此类研究又可划分为2种情况:一种是“单

基金项目:长沙市情研究会2013年立项资助项目“中国后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13YB04)。

作者简介:李丽纯,男,1973年出生,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通信地址:410004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中意一路92号中共长沙市委党校,E-mail :lilichun1234@https://www.doczj.com/doc/2819264644.html, 。收稿日期:2013-11-04,修回日期:2013-12-21。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7):102-109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产出指标、多投入指标”的研究,另一种是“多产出指标、多投入指标”的研究,两者的区别在于衡量农业产出的指标是否多元化。

前者的典型研究有:冯子华等[1]把农业总产值作为单一产出指标,依据1977—1992年的数据对海南省的农业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估计;林玉蕊[2]把农业总产出作为单一产出指标,依据1994—2005年的数据估算了福建省的农业C-D生产函数模型;张立超等[3]把粮食总产量作为单一产出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依据1996—2008年的数据对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投入产出关系逐一进行了回归分析。

后者的典型研究有:史明瑛等[4]把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2项作为农业产出指标,运用逐步回归法研究了1970—1997年安徽省的农业投入产出变动关系及影响因素;陈健芬[5]把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2项作为农业产出指标,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研究了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财政农业投入的产出弹性;冯启磊等[6]把总产出水平、人均产出水平、产出增长水平3项作为产出指标,运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法研究了中国1990—2007年的农业投入产出关系;王学超[7]把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水果产量4项目作为农业产出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针对2005年的省际数据进行了投入产出的回归分析等。

上述研究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农业投入和产出之间大致的“数量关系”,但仍不能充分揭示农业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水平”,尤其缺少对这种“数量水平”在时间序列方向的波动趋势分析。因此,笔者认

为要想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规律,不仅需要研究农业投入产出的关系,而且需要研究农业投入产出的水平。具体地讲,农业投入产出水平可以从2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农业投入产出的规模,即农业的总体投入规模和总体产出规模,侧重考查农业投入产出“量”;二是农业投入产出的效益,即农业产出相对于农业投入的溢出水平,侧重考查农业投入产出的“质”。

因此,笔者将首先通过对既有文献成果[8-11]的综合比较,主要基于重要性和可行性原则,选取若干能够有效衡量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业投入水平的评价指标,构建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灰色优势分析法,在基本排除主观因素干扰的条件下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对1981—2010年中国的农业投入产出指数的测度分析,从规模和效益2个维度揭示这一时期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的纵向波动特征,并对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趋势做出初步预测。1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赋权

1.1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由于本研究的重点是农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而非“关系”,因此与一般针对农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回归分析不同,并不一定要求排除所选指标之间的共线性问题。本研究在参考借鉴既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直接选取劳均农业产值等5个指标作为农业产出指标,选取农业机械投入等7个指标作为农业投入指标,构建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定义和计量说明见表1。

指标类型产出指标

投入指标

指标名称

劳均农业产值

地均粮食产量

劳均粮食产量

农业出口水平

农民收入水平

农业机械投入

农村水利投入

农村电力投入

农业化学投入

农业财政投入

农业资产投入

农村教育投入

指标标示

Y1

Y2

Y3

Y4

Y5

X1

X2

X3

X4

X5

X6

X7

计量说明

农业GDP/乡村就业人员数

粮食总产量/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

粮食总产量/

乡村就业人员数

海关出口蔬菜数量

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用机械总动力

农村有效灌溉面积

农村用电量

化肥施用量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

农村居民固定资产投资

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毕业生数

指标单位

元/人

t/(×103hm2)

kg/人

万t

亿W

×103hm2

亿kWh

万t

亿元

亿元

万人

指标意义

综合反映农业产出的人均水平

从粮食生产的角度反映农业产出的地均水平

从粮食生产的角度反映农业产出的人均水平

以蔬菜为典型反映农业产出的出口水平

从人均收入的角度反映农业的产出水平

从改进农业生产工具的角度反映农业的投入水平

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角度反映农业的投入水平

从改进农业生产设施的角度反映农业的投入水平

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角度反映农业的投入水平

从政府资金扶持的角度反映农业的投入水平

反映农村集体和个人对农业生产的实物投入水平

从人力资本提升的角度反映农业生产的投入水平

表1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李丽纯: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研究·

·103

中国农学通报https://www.doczj.com/doc/2819264644.html,

1.2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的赋权

灰色系统理论自1982年由中国华中科技大学邓聚龙教授首次提出以来,因其能够借助几何方法有效解决“小样本、贫信息”的变量分析问题,在工业、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12]。灰色优势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对于某个系统中具有因果关系的2组行为序列,可以通过计算它们之间的灰色关联矩阵,分别得出系统中的优势特征排序和优势因素排序[13]。本研究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把这种优势排序的量化处理结果,作为各行为序列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赋权依据。

1.2.1收集整理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上述12个评价指标共涉及14个统计数据指标,其中绝大部分数据可以通过查阅1985—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1978—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获取,对于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估算(1981—2010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评价指标的实际值,见表2)。

年份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产出指标

Y1

477

525

570

644

692

734

829

965

1042

1061

1112

1215

1434

1962

2475

2859

2945

3023

3015

3054

3242

3437

3659

4559

4847

5301

6452

7755

8287

9786

Y2

3282

3595

3937

4162

3915

4068

4203

4117

4261

4664

4551

4639

4800

4690

4913

3880

3804

3952

3935

3604

3547

3582

3491

3834

3965

4089

4120

4344

4352

4466

Y3

995

1047

1116

1132

1023

1031

1033

984

996

935

906

917

940

912

952

1029

1008

1045

1038

945

930

950

907

999

1046

1098

1131

1217

1249

1319

Y4

47

51

54

52

51

64

64

77

82

98

104

138

137

154

158

167

167

201

225

245

298

360

432

470

520

568

622

624

636

655

Y5

231

270

310

355

398

424

463

545

602

686

710

784

921

1220

1578

1926

2090

2160

2210

2253

2366

2476

2622

2936

3255

3587

4140

4761

5153

5919

投入指标

X1

1568

1661

1802

1950

2091

2295

2484

2658

2807

2871

2939

3031

3182

3380

3612

3855

4202

4521

4900

5257

5517

5793

6039

6403

6840

7252

7659

8219

8750

9278

X2

44574

44177

44644

44453

44036

44226

44403

44376

44917

47403

47822

48590

48728

48759

49282

50382

51239

52296

53158

53820

54249

54355

54014

54478

55029

55751

56518

58472

59261

60348

X3

370

397

435

464

509

587

659

712

791

845

963

1107

1245

1474

1656

1813

1980

2042

2173

2421

2611

2993

3433

3933

4376

4896

5510

5713

6104

6632

X4

1335

1513

1660

1740

1776

1931

1999

2142

2357

2590

2805

2930

3152

3318

3594

3828

3981

4084

4124

4146

4254

4339

4412

4637

4766

4928

5108

5239

5404

5562

X5

150.5

150.9

151.8

152.7

153.6

184.2

195.7

214.1

265.9

307.8

347.6

376.0

440.5

533.0

574.9

700.4

766.4

1154.8

1085.8

1231.5

1456.7

1580.8

1754.5

2337.6

2450.3

3173.0

4318.3

5955.5

7253.1

8579.7

X6

249.9

329.7

414.7

553.5

676.5

845.7

1103.4

1397.6

1362.8

1260.2

1560.9

2060.4

2902.1

3647.0

4364.2

5338.9

5761.4

5908.5

6120.3

6682.4

7219.4

8004.0

9779.7

11421.9

13645.0

16609.7

19774.6

24023.1

30545.4

36712.1

X7

116.8

143.8

197.8

224.7

251.7

305.7

524.5

683.9

843.3

1162.0

2191.9

3221.8

5281.5

6032.8

7035.4

7648.4

8021.4

8201.9

9547.7

9047.1

8732.3

7681.8

5765.5

5127.2

4793.2

4520.6

4670.3

4358.2

4130.7

3813.1表21981—2010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

·104

1.2.2计算评价指标的灰色综合关联矩阵把Y1,Y2,…, Y5作为农业投入产出系统的特征行为序列,X1,X2,…,X7作为农业投入产出系统的相关因素行为序列,基于刘思峰等在《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五版)》中提出的“优势分析”原理[14],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模系统3.0”软件,将前述收集整理得到的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实际值代入计算,可得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灰色综合关联度矩阵,见公式(1)。

式中:ρ

ij

为指标Y i与指标X j的灰色综合关联度(i= 1,2,...,5;j=1,2,...,7),且第i行元素为指标Y i(i=1,2, (5)

与农业投入产出系统各相关因素指标的灰色综合关联度,第j列元素为指标X j(j=1,2,…,7)与农业投入产出系统各特征指标的灰色综合关联度。

1.2.3依据灰色综合关联矩阵对评价指标进行灰色优势分析所谓评价指标的灰色优势分析,是指通过计算产出指标和投入指标的关联序,分别表征各个产出指标在衡量农业产出水平时的代表性强弱和各个投入指标在衡量农业投入水平时的代表性强弱。

具体计算结果如下:①由于∑j=17ρ1j>∑j=17ρ5j>∑j=17ρ2j>∑j=17ρ4j>∑j=17ρ3j,因此农业产出指标的关联序为:Y1>Y5>Y2>Y4>Y3。②由于∑i=15ρi3>∑i=15ρi5>∑i=15ρi4>∑i=15ρi1>∑i=15ρi2>∑i=15ρi7>∑i=15ρi6,因此农业投入指标的关联序为:X3>X5>X4>X1>X2>X7>X6。

1.2.4依据灰色综合关联矩阵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令U i和V j分别表示指标Y i和指标X j的权重(i=1,2,…,5;j=1, 2,…,7),且∑i=15U i=∑i=17V j=50%。其中,

U

i=

?

è

?

?

?

÷

j=1

7

ρ

ij/

∑i=15∑j=17ρij/2(i=1,2,…,5);

V

j=

?

è

?

?

?

÷

i=1

5

ρ

ij/

∑j=17∑i=15ρij/2(j=1,2,…,7)。各指标的赋权结

果,见表3。

2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指数测度与波动趋势分析

2.1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设Z=(z1,z2,...,z n)为系统因素Z的行为序列,若算子D满足:ZD=(z1d,z2d,...,z n d),其中

C=[ρ

ij]=é

?

ê

ê

êê

ê

ê

ù

?

ú

ú

úú

ú

ú

0.80140.60970.94290.80300.78110.62860.6807

0.60900.67380.62160.63790.65830.53130.5517

0.50880.57840.50600.51040.50650.50140.5020

0.62400.51720.73600.61740.65560.54500.5427

0.70910.57570.89710.74980.90380.62120.6507

(1)

指标(Y)

权重(U)

指标(X)

权重(V)

Y1

11.6

X1

7.2

Y2

9.6

X2

6.6

Y3

8.1

X3

8.2

Y4

9.4

X4

7.4

Y5

11.3

X5

7.8

X6

6.3

X7

6.5

表3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

评价指标赋权结果%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0.000

0.005

0.010

0.018

0.023

0.028

0.038

0.052

0.061

0.063

0.068

0.00

0.192

0.402

0.540

0.388

0.482

0.565

0.512

0.600

0.847

0.778

0.215

0.341

0.508

0.547

0.283

0.303

0.218

0.189

0.218

0.070

0.000

0.000

0.007

0.012

0.008

0.007

0.028

0.028

0.049

0.058

0.084

0.094

0.000

0.007

0.014

0.022

0.029

0.034

0.041

0.055

0.065

0.080

0.084

0.000

0.012

0.030

0.050

0.068

0.094

0.119

0.141

0.161

0.169

0.178

0.033

0.009

0.037

0.026

0.000

0.012

0.022

0.021

0.054

0.206

0.232

0.000

0.004

0.010

0.015

0.022

0.035

0.046

0.055

0.067

0.076

0.095

0.000

0.042

0.077

0.096

0.104

0.141

0.157

0.191

0.242

0.297

0.348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4

0.005

0.008

0.014

0.019

0.023

0.000

0.002

0.005

0.008

0.012

0.016

0.023

0.031

0.031

0.028

0.036

0.000

0.003

0.009

0.011

0.014

0.020

0.043

0.060

0.077

0.111

0.220

年份

产出指标

Y1D Y2D Y3D Y4D Y5D

投入指标

X1D X2D X3D X4D X5D X6D X7D 表41981—2010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李丽纯: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研究·

·105

中国农学通报https://www.doczj.com/doc/2819264644.html,

z k d =(z k -min z k )/(max z k -min z k ),k =1,2,...,n ,则称ZD

为Z 在区间值化算子D 下的像。

运用区间值化算子D 把1981—2010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的实际值Y 转换为标准值YD ,从而消除了各评价指标数据的量纲差异(1981—2010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见表4)。2.2按标准值加权平均得出农业投入产出指数

依据前述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赋权和1981—2010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的标

准值,可计算得出衡量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的4类指数(见表5)。

2.2.1农业产出指数(C)综合反映农业的产出水平,计算时取农业产出类指标的加权平均值,计算见公式(2)。

C K =∑i =15

(Y i D K ×U i ),K =1981,1982,...,2010 (2)

2.2.2农业投入指数(T)综合反映农业的投入水平,计算时取农业投入类指标的加权平均值,计算见公式(3)。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0.0790.1030.1600.2150.2560.2650.2730.2730.2770.2970.3180.3420.4390.4690.5180.6420.7820.8391.000

0.8320.9310.8631.000.3670.320.4110.4000.1970.1620.1840.1280.3380.4190.4950.5140.6510.6560.726

0.0270.0820.0150.1110.2980.2470.3370.3200.0940.0580.1070.0020.2250.3390.4650.5450.7530.8311.000

0.1500.1480.1760.1830.1970.1970.2530.2930.3260.4130.5150.6330.6960.7780.8570.9460.9490.9691.000

0.0970.1210.1740.2370.2980.3270.3390.3480.3550.3750.3950.4200.4760.5320.5900.6870.7960.8651.000

0.1900.2090.2350.2650.2970.3420.3830.4320.4780.5120.5480.580.6270.6840.7370.790.8630.9321.000

0.2790.2880.2900.3220.3890.4420.5060.5590.6000.6260.6330.6120.6400.6740.7180.7650.8850.9331.000

0.1180.1400.1760.2050.2300.2570.2670.2880.3280.3580.4190.4890.5690.6400.7230.8210.8530.9161.000

0.3770.4300.4690.5340.5900.6260.6500.6600.6650.6910.7110.7280.7810.8120.8500.8930.9240.9631.000

0.0270.0340.0450.0500.0650.0730.1190.1110.1280.1550.1700.1900.2590.2730.3590.4940.6890.8431.000

0.0500.0730.0930.1130.1400.1510.1550.1610.1760.1910.2130.2610.3060.3670.4490.5350.6520.8311.000

0.3290.5480.6270.7340.7990.8380.8571.0000.9470.9140.8020.5990.5310.4960.4670.4830.4500.4260.392

年份产出指标Y 1D

Y 2D

Y 3D

Y 4D

Y 5D

投入指标

X 1D

X 2D

X 3D

X 4D

X 5D

X 6D

X 7D

续表4

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

0.01740.04810.08360.10150.06680.08050.0836

0.00220.00520.01200.01490.01610.02350.0300

0.01960.05330.09560.11640.08290.10400.1136

0.01520.04290.07160.08660.05070.0570.0536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

0.14130.13690.16050.16290.12940.13590.1563

0.17540.19090.20570.22430.23270.24220.2470

0.31670.32780.36620.38720.36210.37810.4033

-0.0341-0.0540-0.0452-0.0614-0.1033-0.1063-0.0907

年份K 产出指数C 投入指数T 规模指数M 1

效益指数M 2

年份K 产出指数C 投入指数T 规模指数M 1

效益指数M 2

表51981—2010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指数

·

·106

T K =∑j =1

7

(X j D K ×V j ),K =1981,1982,...,2010 (3)

2.2.3农业投入产出规模指数(M 1)从数量角度反映农

业投入产出的规模水平,计算时取农业产出指数与农

业投入指数之和,计算见公式(4)。M 1K =C K +T K ,K =1981,1982,...,2010 (4)

2.2.4农业投入产出效益指数(M 2)从质量角度反映农业投入产出的效益水平,计算时取农业产出指数与农业投入指数之差,计算见公式(5)。

M 2K =C K -T K ,K =1981,1982,...,2010…………(5)2.3农业投入产出指数的波动趋势分析

2.3.1波动趋势描述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描述近30年来中国农业投入产出各类指数的波动趋势,可将表3中的数据在Excel 中转换为散点图形式,见图1。2.3.2波动趋势的回归拟合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指数波动的历史轨迹与未来走势,还可以对图1中的指数曲线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得出实际波动曲线的拟合函数曲线。本研究针对农业投入产出规模指数M 1和农业投入产出效益指数M 2进行回

归分析。根据对图1的观察,指数M 1、

M 2与年份(K )之间显然不具备线性相关的特征,进一步观察发现,指数M 2以1995年为界呈现出2种差异明显的波动特征,因此分别针对1981—2010年的指数M 1、1981—1995年的指数M 2以及1996—2010年的指数M 2利用Excel 中的回归分析工具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拟合结果见表6。

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

0.08130.09510.11120.10090.11630.13560.13880.1739

0.03670.04660.06440.08000.09630.12020.13530.1554

0.11800.14170.17560.18090.21260.25580.27410.3293

0.04460.04850.04680.02090.02000.01540.00350.0185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0.15910.22080.25530.29250.33450.39340.41640.4737

0.24630.26580.28300.30930.34440.38290.42090.4605

0.40540.48660.53830.60180.67890.77630.83730.9342

-0.0872-0.045-0.0277-0.0168-0.00990.0105-0.00450.0132

年份K 产出指数C 投入指数T 规模指数M 1

效益指数M 2

年份K 产出指数C 投入指数T 规模指数M 1

效益指数M 2

续表5

指数名称指数M 1指数M 2指数M 2

拟合时期1981—20101981—19951996—2010

回归方程

M 1=3488-3.5219K +0.0009K 2M 2=-2635+2.6543K -0.0007K 2M 2=5314-5.3117K +0.0013K 2

相关系数R 0.98040.77220.8577

拟合优度R 2

0.96120.59620.7357

弃真概率P 9.01×10-200.00430.0003

表61981—2010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指数M 1和M 2波动趋势的非线性回归拟合

上述3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接近0.96、0.60和

0.74,弃真概率均小于0.5%。因此,均可被确定为可信模型。2类指数完整的拟合曲线,见图2。3结论

3.1根据评价指标的优势分析得出的结论

(1)农业产出指标和投入指标的关联序分别表明:最能代表农业产出水平的指标是劳均农业产值,接下

来依次为农民收入水平、地均粮食产量、农业出口水平

和劳均粮食产量;最能代表农业投入水平的指标是农村电力投入,接下来依次为农业财政投入、农业化学投入、农业机械投入、农村水利投入、农村教育投入和农业资产投入。

(2)在农业投入产出水平评价指标灰色综合关联度矩阵中:最大值ρ13=0.9429表明,劳均农业产值和

李丽纯: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研究·

·107

中国农学通报

https://www.doczj.com/doc/2819264644.html,

农村电力投入是一组关联度最高的产出-投入关系;最小值ρ36=0.5014表明,劳均粮食产量和农业资产投入

是一组关联度最低的产出-投入关系;类似地可分析比

较其他产出-投入组合的关联性大小。

3.2根据农业投入产出指数的波动趋势描述得出的结论

(1)1981—2010年,中国的农业产出指数C 、投入指数T 和规模指数M 1总体上都呈现出不断升高的态势。但是,以1995年为界,此前的产出指数C 高于投入指数T ,说明这一阶段规模指数M 1的增长主要依靠产出拉动;此后则是投入指数T 高于产出指数C ,说明这一阶段规模指数的增长主要依靠投入拉动。联系实践,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农村改革总体上主要依靠制度创新来推动,虽然人、财、物的投入相对有限,但仍然使农业产出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从而带动了农业投入产出总体规模水平的提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集体和个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都开始加大,尤其是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明显增强,使得农业产出的增幅相对较低,但总体规模的增长仍然十分显著。

(2)农业投入产出的效益指数M 2的波动趋势比较复杂,总体来看先正后负且呈“S ”形波动,表明从投入产出的效益来看,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差异。

3.3根据农业投入产出指数波动趋势的回归拟合得出的结论

(1)通过对1981—2010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规模指数M 1波动趋势的回归拟合发现,这一时期指数M 1的运行轨迹基本吻合一段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右半支,即指数M 1处于加速增长的态势,这基本符合近30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和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的事实。

(2)通过对1981—1995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效益

指数M 2波动趋势的回归拟合发现,

这一时期指数M 2的运行轨迹位于横坐标轴的上方,基本吻合一段开口

向下的抛物线且先升后降,即指数M 2虽然为正,但先减速上升后加速下滑,现实情况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农业发展虽然投入水平较低,但由于产出水平的起点更低,因此产出的增长幅度相对较高,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产出相对于投入的边际优势不断弱化,农业投入增长相对过慢已经制约了农业产出水平的提升。

(3)通过对1996—2010年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效益指数M 2波动趋势的回归拟合发现,这一时期指数M 2的运行轨迹位于横坐标轴的下方,基本吻合一段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且先降后升,即指数M 2虽然为负,但先减速下滑后加速上升,现实情况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集体和个人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由于短期内对农业产出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因此出现了负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产出相对于投入的边际劣势不断弱化,尤其是近年来,在农业投入力度持续增强的作用下农业产出增幅开始加速,农业投入产出效益指数M 2不仅转负为正,而且呈现加速上升的态势,未来极有可能实现农业投入产出规模水平和正向效益水平的双增长,这意味着中国的农业生产发展已先后摆脱“高效益、低水平”和“高水平、低效益”的非良性状态,开始呈现出“高效益、高水平”的良性发展势头。4讨论

4.1关于研究结论

一般的农业投入产出分析只能依据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得出一个较长时期内农业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既缺乏对该时期农业投入产出总体规模的比较性衡量,也不能反映不同时点上农业投入产出效益水平的变化情况。因此,也就不能有效地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情况。本研究结论则表明,随着制度、技术、资本、资源、劳动力等因素的发展变化,近30年来中国农业投入产出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规模水平上,而且体现在效益水平上。本文研究将有利于增强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成本”意识,尤其强调要在尽可能低的投入水平下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从而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4.2关于研究方法

科学测度农业投入产出水平需要解决好2个关键问题: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一般应遵循系统性、综合

12

波动趋势非线性回归拟合

·

·108

性、重点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等原则[15];二是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从既有文献来看,对于评价指标的合理选取,不少学者已经运用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进行了较好的优化,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普适的农业投入产出评价指标群。但是,对于评价指标的赋权,目前学界普遍采用的德菲尔法、层次分析法和典型相关性分析法等,均存在较明显的主观假定。本研究把农业投入类指标和产出类指标的灰色优势排序结果进行量化处理,并以此作为评价指标的赋权依据,其显著优势在于不用事先假定各相关因素间存在某种特定的函数关系,从而基本克服了指标赋权时的主观因素干扰,提升了评价体系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冯子华,覃炳英.海南省农业投人产出的定量评价[J].热带作物学

报,1994,15(1):119-125.

[2]林玉蕊.农业投入产出生产函数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

识,2007,37(13):102-108.

[3]张立超,瞿印礼.中国农业投入产出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0(14):79-80.[4]史明瑛,朱云鹃.安徽省农业投入产出效果分析[J].运筹与管理,

1999,8(2):62-66.

[5]陈健芬.中国沿海发达地区财政农业投入产出的弹性分析[J].经济

纵横,2011(3):77-79.

[6]冯启磊,王红瑞,白颖,等.中国农业产出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

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3):276-280.

[7]王学超.关于农业投入产出的回归分析模型[J].经济师,2009(2):

265-266.

[8]张文红.基于计量模型的西部农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统计与信

息论坛,2010,25(4):104-108.

[9]孔朝莉,杨启昌.农业投入产出变量的主成分回归分析模型[J].鞍

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8(4):11-14.

[10]顾俊龙.农业投入与产出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

学学报,2006,28(5):67-71.

[11]陈道平.基于典型相关的中国农业投入与产出分析[J].安徽农业科

学,2011,39(22):13760-13761,13763.

[12]徐建中,王莉静,赵忠伟.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9):51-53.

[13]吴凯,卢布,袁璋.区域农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与优势产业的发

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10):86-88.

[14]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五版)[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10:5.

[15]李宝玉,李刚,高春雨.环渤海现代农业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发

展水平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133-139.

李丽纯:基于灰色优势分析的中国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研究·

·109

2017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2017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总体形势的同我们的总体经济形势 紧密相连,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我国GDP总值虽然再创历史新高为82.7万亿,名义增速为11.15%,不变价增速6.9%,较上年有所回升,增速谷底反弹。通过详细数据分析发现我们的2017年的总体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年末变现更为明显,对一季度的会有一定的惯性冲击。国家在推出海南全境自贸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后,加速在中原地区加速推进周口阜阳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建设更是具有更为紧迫,更为深远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全国宏观总体形势1)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全年的社会总需求101.06万亿,扣款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5.00%,为2009年跟踪以来的最低增长速度,其中国内总序为97.79万亿,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5.84%;其中12月国内总需求名义增速1.84%,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0.24%,为2009年进行月度跟踪以来的最低增速。分项来看,12月的国内消费增速将为9.4%,为历史新低;投资方面12月投资增速为-2.29%为2008年跟踪以来首次出现投资负增长。投资到位资全年为投资总额99.70%,为2006年以来首次投资资金到位资金低于投资,12月份到位走进仅为当月投资1.04倍,也为相对较大水平。年末较低的消费增长和较低投资资金到位率必然影响2018

年1季度竞争增长。2)财政收入年末放缓,财政赤字快速增长,债务负担,企业经营年末下降严重。国加财政赤字达到3.08万亿元,再次历史新高,较2012年增长3.6倍,2013-2017年政府财政赤字累计达到10.45万亿,年末债务余额28.15万亿,较上年增长24.72%,为年度GDP 34.55%;,2017年债务付息达到6185亿元,为政府财政收入的3.58%;支出的3.04%。较高的财政赤字积累现在了后期的政府支持经济增长的能力,并带来的较为严重的债务负担。企业收入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同口径增长11.1%,按照历史数据为全年增长1.10%;利润同口径增长21.%,按照历史数据增长9.28%;其中4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90%,利润同比下降13.4%;12月份月销售收入下降30.31%,利润下降23.99%。四季度的工业经济影响的下滑会对1季度经济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二、农村与农业形势1)农村收入情况综合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2017年全国居民总收入为37.35万亿,较上年增长10.03%,居民总收入占到全部GDP45.16%,占比较上年下降0.4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收入总额7.75万亿,较上年增长6.23%;农村居民占到居民总收入的20.74%。农村居民收方面,外出务工总收入为7.29万亿,较上年增8.70%,占到农村居民总收入的94.12%,非外出务工收入4552亿元,较上年下降22.11%;农民农村地区经营收入占到农业增加值6.95%,

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国贸80902 郁华萍指导老师:谭燕 摘要:世界经济的发展除了货物贸易又多了服务贸易这样一个新兴元素,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其对于如今的知识经济占主要地位的时代来说,服务贸易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各国竞争的焦点。然而我国是以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为主的国家,在服务贸易的竞争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国所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使得服务业的发展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这就要求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培养新型人才,大力发展服务业,以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本文从两个比较优势指数出发,计算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优势以及分行业的比较优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人力资本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in addition to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trade is a new element, the service industry is the human capital intensive industry, the knowledge economy is now dominated era, service trade come very natur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global competition. However, our country is mainly in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country, deficiencies still exist in the service trade competition. Since joining WTO in 2001, our country faced the competition is more intens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becomes the focal poi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requires our continuous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ultivate new talents, vigorously develop the service industry,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mpeti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two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中国高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始于2004年中国铁路长远规划,经过多年的高速铁路新线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约16亿公里,经验最丰富。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 一、比较优势 1、建造成本较低。中国铁路呈网络规模化发展使得桥梁、隧道、车站等不同建设部分的设计可以实现标准化;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总体来讲,中国铁路建造成本是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二。原因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施工单位及设备供应团体建设积极性较高;业务量庞大,可以采用摊销资金的方式去购买施工设备;较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了成本。 2、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是中国高铁独具的优势。中国的高铁建设历来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目前大力实施“高铁‘走出去’”战略。 二、竞争优势 中国高铁是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这并不是它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就具体的一些项目而言,中国的报价并不比国外低多少。中国高铁的优势是综合性的。 1、中国高铁拥有全球最丰厚的运营经验,每年有几千列动车组在运营,有9亿人乘坐,这是一种无比庞大的数据库。中国高铁在不同的运营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由此获得的运营

数据也是全球最丰富的,这些数据反过来对世界范围的高铁建设提供了庞大的实践数据支持。且中国高铁运营成本低,由此也产生了规模效益,有国外统计,中国高铁的运营成本是每公里7美分,而法国TGV(高速列车)该项数据是27美分,西班牙高铁该项数据是25美分。 2、中国高铁快速且安全。据《国外铁道机车与动车》杂志统计,在目前全世界运营速度最快的20条高铁排名中,中国囊括了前6名。2008年6月24日,中国制造的和谐号动车组,以时速394.3km 从北京驶至天津,创造了中国高铁最高时速。2011年12月,中国南车制造的CIT500型动车试验时速达到了605km,打破了法国的最高纪录。中国高铁的行驶速度超过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家,开始领先世界。 中国高铁不仅速度跑在世界前列,在安全可靠方面也毫不逊色。就轨道技术来说,中国已经建成1000多km长轨道的无缝线路,而日本只有几百公里;中国的高铁轨道实现了100℃温差不变形,而德国、日本尚未掌握该项技术 3、庞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修筑时间短。在保证交货期方面,中国的竞争力是世界上最强的。比如印尼的高铁项目是140公里,要完成它,日本动辄报个五年。而对中国人而言,五年时间大概能完成京沪高铁间长达1000多公里的项目。中国高铁已经是批量的工业化生产制造方式了,快到了什么程度呢?正常的一列动车组由8辆构成,2014年前后,中国的工厂在生产制造巅峰时就可以达到1天产7辆,也就是差不多一天生产一列动车组。 4、中国高铁勘测设计与施工领先。 中国铁路在勘测设计中已广泛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BIM技术等,实现了勘测设计一体化,为中国高铁勘测设计的高效精确提供了有效保证,铁路工程勘测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的高铁施工队伍在高铁路基、桥梁、隧道、线路、电化、电力、通讯、信号、车站的建设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曾建设总里程世界第一、最高设计时速350km的武广高铁;我国首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兼论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启示 比较优势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在80年代发表了其著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那么,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到底有何异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取向。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应追求竞争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另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还是应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本文首先从学术背景上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概念辨析,然后介绍波特教授最新提出的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比较优势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萨缪尔森认为,比较优势这一概念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美妙想法。对于这一经济学概念的内涵,80年代初期我国国际贸易学界曾经热烈讨论过。正是通过对它的讨论,迎来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确实,比较优势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概念。说它古老,因为在古典经济学时代,李嘉图就创立了它;说它年轻,是因为其内涵在当代还在发展。比较优势概念内涵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经济学时期,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比较成本。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本人提出的是比较成本论。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证明对外贸易发生的原因是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劳动成本的不同。李嘉图也考察了技术对贸易的影响。但他没有考察技术进步的原因,即技术是外生决定的。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李嘉图的例子,李嘉图确实具有机会成本的思想,只不过他考察的只有劳动这一稀缺要素。 2.新古典经济学阶段,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机会成本。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市场交换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变成对稀缺资源如何进行配置。实质上是论证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这样,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机会成本概念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俄林运用一般均衡价格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提出要素比例论,认为一国比较优势的源泉在于其天然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 3.当代经济学阶段,强调比较优势的内生性与动态性。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外生性与静态性,如李嘉图的外生技术比较优势、俄林的外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它们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前提假设才能成立,包括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技术水平不变、要素质量相同及数量保持固定不变、要素在两国之间完全不流动、不考虑需求差别、无交易成本、实行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网络教学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分析

网络教学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分析 导入e-Learning对企业来说到底划不划算?或许可以透过投资报酬率的计算,或是更高层次的成本效益评估模式与平衡计分卡分析模式,帮助企业评估效益。 Learning是一项学习成长必经过程,然而随着使用网络学习的人口增加,企业纷纷开始思索如何运用e-Learning来传承企业知识及技术,e-Learning在e世代这波热浪中跃上浪尖,企业界正瞄准焦点,计算投资报酬率,进行精确评估成本效益。用投资报酬率来衡量企业导入e-Learning成功案例,有宝侨〝快速学习“计划,投资报酬率有101.5%;而IBM其〝基础蓝色“方案,投资报酬率竟可高达2284%,这些案例明显感受到实施e-Learning的实际效益,所以e 化推波助澜e-Learning前景可期,相当值得投资的。 ?简易投资报酬率计算模式 1.制作成本:比较传统训练和e-Learning每门课程的制作 成本,e-Learning上课时数缩短但需较高的制作成本。 2.讲师费成本:传统训练开班时需支付讲师费及讲师差 旅费,但e-Learning可以省下来。 3.课程成本:e-Learning课程进行时,员工无须完全离开 工作岗位另外可以省下差旅费。 以上三大类的成本总和之后,便可以比较出总成本再决定是否大规模投资于e-Learning。 ?利用工作底稿自动计算 由于投资报酬率目前是企业导入e-Learning时非常重视的议题,因此已发展出自动计算投资报酬率的工作底稿,让e-Learnin规划人员,只要输入数据便可以快速求出投资报酬率。 ?以平衡计分卡提升至策略性层次 采用成本效益评估模式加上平衡计分卡的分析模式,可以很清楚的导入e-Learnin的具体效益。 心得报告:

中国如何发挥比较优势.pdf

二、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 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尽管在技术、管理上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很多方面,我们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优势 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我国企业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企业的成本有较强的优势,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这种趋势将使我国在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更大的国际比较优势。 2、市场优势 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国内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中国企业具有熟悉中国国情,了解国内市场的消费心理,加上中国产品在自己本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使中国企业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竞争力。 在国外市场中国产品同样有相当的优势。从国外市场的需求档次来看,高档次商品有市场,而中低档商品的市场更广。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高档电视、高级音响、数码相机等高档商品的需求市场很小,中低档商品比较受欢迎。即使最发达的美国,大量财富也只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普通人的产品也以物美价廉为主,从清晨的闹钟、磅秤、吹风器,到夜晚的桌灯、睡衣、拖鞋,几乎离不开中国货。即使像家电这样的产品,美国人也并不都要价格昂贵的高档货。中国家电协会组团对美国家电市场进行调研,普遍感觉家电产品在美国家庭中不是消费的热点和重点,也不是显示家庭富有的标志。普通美国人对白色家电的消费观是实用、方便、便宜,而这恰恰是中国产品的特点。另外,在中亚、南亚和非洲等国家,由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运输的货物分散,运输量小,运距短,并且通路状况很差,非常欢迎中国的价格低廉、经济实用的产品。因此,中国产品在国外的市场中也有很大的优势。 3、国际竞争力优势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报告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是指相对于城镇的居住区,具有分散、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特征的居住区。从来源上讲,农村环境污染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城市和工业转移而来的污染,二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本身产生的污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在逐渐增加,表现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之长期以来农村建设没有具体规划,生产生活缺乏秩序,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低,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同时,务农人口年龄老化,不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较高。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导致全国约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乡镇企业污染排放、城市工业污染转移等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农村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 (二)面源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 与工业污染点源不同,农业污染通常是无序的面源式分散排放,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性和空间异质性等特点。有机物(COD)、总氮(TN)、总磷(TP)是农村面源污染物负荷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化肥的过度使用,加之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只有30%~40%),导致大部分养

分流失进入环境,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污染;二是农药的大量使用(利用率只有10%~30%);三是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中氮、磷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四是农膜的大量使用形成了“白色污染”。农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包括村镇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村固体废弃物随意堆积对空气、土壤以及随暴雨进入水体造成的污染等。 农业面源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松花江、长江等流域水质已不同程度受到农药的污染;甚至在江西、河北等地的地下水中也发现了农药残留;我国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滇池、太湖和巢湖,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全氮和全磷的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着三方面的滞后。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城市(工业)及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收入差距绝对数为1.48万元。 二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按目前全国约60万个行政村,即使只有1/3的行政村得到治理,按每个行政村治理投入100万元,假设地方可以配套投资50%,也需中央财政投入至少1000亿元。2008至2011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共安排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近80亿元,2011-2012年中央财政还计划安排9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但绝大多数县(市)农村环保投入均为空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概述

第二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编制投入产出表是应用投入产出法的基础。从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得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种产品)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可以得到反映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关系的主要数据,这样就可以把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于经济计划、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可以编制各种投入产出应用模型。 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相比,实物型表的编制方法比较简单、单一,而且许多国家已不编制实物型表,例如前苏联1977年、中国1987年、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中都没有实物型表。所以,本章的内容主要针对价值型表的编制。 §2.1 概述 编制投入产出表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例如,日本编制1975年产业关联平衡表(即投入产出表),以行政管理厅为主,十一个省厅合作,成立了专门机构。从1975年5月确定方针,到1978年6月分布第一批结果,1980年3月印发全部结果,共花费近五年时间。又如,前苏联编制1977年部门联系平衡表,一次性调查的规模为:40000个工业企业、23000个建筑单位、5000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数万个运输、商业、采购企业和单位以及40000个非生产领域的企业和单位。 在我国,目前的计划、财务和统计口径与投入产出表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异,这是编表的不利因素;但另一方面,我国有较为健全的统计体系和统计队伍,有大量统计资料可供应用,只要在编表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统计资料,选择既满足编表要求又符合国情的编表方法,是能够较快地编制出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我国第一次正式编制的198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仅用了两年时间。 由于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艰巨性,所以除极少数国家(例如北欧的挪威、瑞典等)每年编制外,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数年正式编制一次、每年修正一次的途径。我国国务院曾发出通知,决定每隔5年编制一次全国表(逢二、七年度),在两个编表年度间修正一次(每逢O、五年度),即可满足应用的需要,又可节省一定的人力财力,是比较适当的。 下面首先就表的编制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几个要点作些讨论。 一、四种调查方法的选择 通常有四种调查方法: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关于它们的概念,在统计学中已经介绍了。这里主要介绍它们在投入产出表编制中的应用。 普查,主要用于所有总量数据、重要的中间投入数据(例如发电的煤耗等)和所有进出口数据的调查。因为这些数据要求完整与准确。 重点调查,主要用于大部分中间投入数据和投资构成的调查。例如钢铁部门的中间投入数据,必须对占总产量90%以上的大中型钢铁企业进行调查;关于投资构成,必须对大中型投资项目进行调查。 典型调查,主要与重点调查配合使用。对于重点调查之外的部分,例如数量很多但产量很低的小型钢铁企业,只需要选择几个典型进行调查,然后进行推算即可。 抽样调查,主要用于数量众多、又无重点的调查对象。例如居民消费构成、商业等部门的投入构成等。 二、两种收集数据方法的选择 编制投入产出表时可以按行收集数据,也可以按列收集数据。 按行收集数据,如果以生产产品的企业和提供劳务的单位为调查对象,则要求这些基

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2) 二、以美国为例,与美国进出口贸易结构比较 (3)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5) 四、总结 (6) 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三十年来,中国的开放程度逐渐加深,中国对外贸易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基本构建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体系。随着国际

分工的逐渐深化,全球范围内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改变了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初期以最终产品为主要贸易对象的格局。在如此的国际贸易形势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部分优势得以显现。 【关键词】中国;美国;对外贸易;现状;比较优势 一、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1、2012年我国出口总额亿元(人民币),出口结构如下: (注:饮料及烟类出口%,非食用原料出口%,动植物油脂及蜡出口%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2012年数据) 2、2012年我国进口商品总额亿元(人民币),进口结构如下: (注:饮料及烟类进口%,动植物油脂及蜡进口额%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2012年数据) 2012年我国净出口亿元(人民币),实现贸易顺差。 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中国目前的出口占比较大的是工业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轻纺、橡胶、矿产品。进口占比较大的有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已经改变工业制成品普遍进口,而出口商品为初级产品或轻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对外贸易格局。 总的来说,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货物贸易增长强劲,增速显著加快; (2)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最主要的贸易增长点; (3)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基本同步增长,进口增幅不一; (4)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私营企业成为推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 (5)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出现新的增长; (6)沿海地区优势进一步凸显; (7)我国货物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升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

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以及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从中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 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表明:比较优势战略不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也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现象。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的推动作用。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所谓竞争优势战略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它强调贸易利益的动态性和长期性,为了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一些中短期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注重产业内部的交换关系和产业的生产率以及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能适应当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不断上升的趋势,它所关心的是如何将一国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国际贸易中不利地位,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作用的一个必然选择。 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发端于对贸易问题的研究,却根植于市场经济体制,依赖于市场体制的充分作用。它与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利用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遵循。在经济发展每一阶段,运用比较优势可迅速增加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这方面来说,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现实的世界并非是完全自由贸易的。在保护本国产业和维持本国充分就业的压力下,国家就会采取种种贸易壁垒限制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在全球劳动力密集的低端的低附加值的产品贸易条件日趋恶化的条件下,如果一味运用比较优势参与世界分工,就会强化本国在这种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从而陷入比较利益的陷阱。同时在资本存量增加时,低素质的劳动力数量是阻碍比较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若未看到我国的比较优势而盲目地追求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由于资金支持的不足而陷入到赶超的陷阱中。 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其目标的多元化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加速阶段,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全面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信息化代表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潮流,而全球化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须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采取多目标战略。 (1)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虽然在现实的不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价格竞争优势不但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能来源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因素。但作为一国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产业演进来说,比较优势仍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如迈克.波特所言,比较优势是最大的竞争优势。产业政策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阶段,因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先阶段实施竞争优势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丰裕的劳动资源、既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和尚可通过技术改进和制度改革拓展的产业发展空间等条件,使得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禀赋优势阶段时推动经济增长的理想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吸引我国城乡中存在的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报告(精品文档)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农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农业结构现状、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及措施,对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平稳发展意义重大。 一、我国农业结构现状: 1、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减缓,但基础作用依然很重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资料,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340506.9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3%,46.3%,43.4%。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没有动摇; 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我国农业产值结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为60361.0亿元,其中农业(种植业)30611.1亿元,占总产值的50.71%,林业为2359.4亿元,占总产值的3.90%,牧业产值为19468.4亿元,占总产值的32.25%,渔业产值为5626.4亿元,占总产值的9.32%。 3、农产品结构单一,农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有限。农作物南方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北方主要种植小麦,经济作物南方主要是油菜、烟草、甘蔗,北方主要为大豆、甜菜。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较小。 4、各地区农业结构普遍趋同,专业化生产程度较低。这种现象在我国农业结构中长期普遍存在,而且农业经营方式粗放,土地束缚了大量劳动力。其产生与我国传统农耕文明和自然条件有一定的关系。 5、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农业结构调整难度不可低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已经进行了将近3年,其成效有目共睹: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作物、园艺产品面积增加,畜牧水产业发展加快,区域布局、产业分工的格局已见雏形。农业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尽管结构调整成绩喜人,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少地方结构调整还存在盲目性,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低,城市化进程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仍然步履艰难。 6、农业结构地域布局受自然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双重制约。自然条件对我国农业结构的地域布局影响较大,如气候条件(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季风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我国农业产量)地形条件(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使我国农业布局存在地域在多样性)。国家对农业的相关政策对农业结构的影响也较大,如种植补贴和养殖补贴对我国农业结构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作物的比重小,且市场价格不稳定.花卉、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低;二是饲料作物比重小.在我国受“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的种植结构的影响,大多数农民还认识不到饲料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推广饲料作物的生产很困难,这给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障碍;三是养殖业

投入产出分析

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 一、概论 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 Leontief )于1936年发明的一种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利用现代数学方法,分析国民经济各部分之间在生产数量上的互相依存关系,用于预测及平衡再生 产的综合比例,有时称为部门联系平衡分析。 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是把自然环境资源、能源和生产排出的废 弃物作为经济活动的投入物和产出物,并利用能量与物质恒定律和生态经济学 的原理,分析改善环境质量带来的效益与支付的费用以及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迅速发展,已 成为目前分析和预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基本原理 1、概述 (1)投入产出分析是对经济系统各部门间的数量依存关系进行研究,以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在生产的重要比例关系的方法和技术。其中: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劳动;产出是指从事经 济活动的结果及产品的分配去向,使用方式和数量。 (2)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是投入产出模型或投入产出表,其是一种特殊的线性模型,模拟了某地区或某企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产部门对 社会最终需要量变化的反映。 (3)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各生产部门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并且整个经济系统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其中经济系统中任一部门发生变化,都将引 起其它部门的供求变化,这种连锁反应,结果是破坏原有的平衡。投入产出分 析就是依照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描述经济系统中各部门的平衡关系。 (4)里昂惕夫(美国经济学家)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了投入产出模型, 其将各种经济流归结在一个表中,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整个经济活动提供了一 个简明而又系统的结构关系—投入产出表,奠定了投入产出模型的方法论基础。 2、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投入产出表主要是中间产品交流表,后来发展为直接消耗系数表和完全消 耗系数表。表中各部门的相互关系: 若用物理量表示,则形成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实物表 若用货币价值表示,则形成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币值表 (1)中间产品交流表(简化的价值投入产出模型)

中国比较优势浅析

中国比较优势浅析 姓名:边雪梅学号:20080410040120 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而辩证分析比较优势作为中国对外贸易指导思想为中国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及其局限性,并从此角度探究分析我国应该如何通过发挥比较优势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并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打造竞争优势,从而使我国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比较优势理论回顾 比较优势理论,从狭义来讲是指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出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只要两国进行国际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两种商品的产量都会增加,通过商品交换各国都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H—O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各国要素禀赋程度的不同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富裕程度使得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要素价格的不同又造成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价格产生差异,从而促使了国际贸易发生。“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应该出口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而且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从而使双方在相互贸易中都能得到利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由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环境还处于紧缺阶段,外加中国外部环境紧张,优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使我们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并开始正视比较优势的实际。之后,中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时候也基本上都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 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价格低廉。改革开放初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优先发展了农副土特产品、传统的轻纺产品及工艺产品的出口,随后,依靠劳动力优势发展起了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加工品的出口。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机电产品开始引领中国制造的出口。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也被人们称为“世界工厂”。 中国产品主要是出口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经济国家,他们的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稀缺,而中国的劳动较资本而言较丰富,所以中国可以与资本丰裕的国家开展国际贸易,实现优势互补。中国资源要素禀赋是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中国的外贸进出口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当前中国的要素禀赋基础上的,这也验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国际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总量的高增长,却不能代表高质量的增长。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对外贸易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比较优势理论也表现了固有的局限性,即“比较优势陷阱”。 三、比较优势的局限性——“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林君泓1100800130二学位摘要国际投资理论包括如下八重理论分别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在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这对矛盾体中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当前的经济危机更使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什么样的贸易政策更符合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受贸易理论指导的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参与贸易的国家是最有利的。自由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其中典型的代表为亚当?斯密AdainSnu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此后的自由贸易政策相关理论都是围绕着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展开论述的。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1776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对重商主义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斯密以家庭的例子推及国家指出一件商品如果在本国制造比在他国制造所花费的成本高就应放弃在本国制造选择从他国进口。这种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会同时提高两国的财富。他否定重商主义所认为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认为国际贸易是正的非零和博弈。斯密不仅回答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

生贸易而且回答了如何进行贸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在于他所指的正的非零和的博弈仅存在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而对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是否要进行贸易则缺乏解释能力。大卫?李嘉图1816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税赋原理》一书中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斯密的理论进行了完善。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强弱只要按照其相对的比较优势生产并交换产品同样能实现正的非零和的博弈。可以说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属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李嘉图的理论也有严格的假设前提即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存在差异。若去掉这个假设即若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完全一致的话李嘉图则回答不了两个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己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1对外投资的产业。日本对外投资是按照比较成本原则以资源开发、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则是逆比较成本的以美国拥有比较优势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化学产品、医药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由于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过早地移植到国外容易导致美国经济的空心化倾向。2对外投资的主体。日本根据国际分工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