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绪论

史学研究前30年的五朵金花

1.中国古代分期问题

2.中国封建土地制度问题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4.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

5.汉民族形成问题

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五形态论)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一)否定中国存在奴隶社会是否定五形态论的重要一步

奴隶制不等于奴隶社会

奴隶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但奴隶作为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者的情况从未出现过,奴隶更不曾成为社会人口的多数,

奴隶社会不是必经阶段

判断依据:

1.社会生产主要承担者

2.社会人口大多数

名词积累:

方法:一句话+要素+意义评价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加给他们的称号,皇帝的谥号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皇帝认可,大臣的谥号由皇帝赐给,最初的谥号有褒贬之分,宋代以后只褒无贬。

褒:文---经纬天地,慈惠爱民

武---克定祸乱

穆---布德执义

贬:

炀---去礼远众

厉---杀戮无辜

幽---动祭乱常

庙号:封建皇帝在谥号前有庙号,象征在宗庙里排列的位置,源于汉代,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叫高祖,太祖,以后即位的称太宗,世宗。

尊号:从唐代开始,皇帝在位时奉上,也有死后奉上,死后尊号也可以作谥号。(溢美之词)年号:封建皇帝纪年的称呼,从汉武帝开始创立,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称建元元年,不仅改朝换代,帝王易位要更换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先后使用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明清两朝采用一帝一元制。

明朝:

1.太祖朱元璋(洪武)

2.惠帝朱允炆()

3.成祖朱棣

4.仁宗朱高炽

5.宣宗朱瞻基

6.英宗朱祁镇

7.景帝朱祁钰

8.宪宗朱见深

9.孝宗朱佑樘

10.武宗朱厚照

11.世宗朱厚璁 12.穆宗朱载垕

13.神宗朱翊钧

14.光宗朱常洛

15.熹宗朱由校

16.思宗朱由检

清朝:

太祖(天命)1616-1626 太宗(天聪,崇德)1626-1643 世祖(顺治)1643-1661

高宗(乾隆)1735-1795 世宗(雍正)1722-1735 圣祖(康熙)1661-1722

仁宗(嘉庆)1796-1820 宣宗(道光)1820-1850 文宗(咸丰)1850-1861

溥仪(宣统)1908-1911 德宗(光绪)1875-1908 穆宗(同治)1861-1874

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白寿彝)

甲申三百年(郭沫若)

第一章:中国文明的起源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古学物质遗存实物遗迹(村落,作坊,地窖,城址,洞穴,窖藏,墓葬)

遗物(生产使用品,骨骸,反映形态特征)

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

古人新人真人

旧石器时代(砍,砸) 新石器时代(打磨)

苏秉琦: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

区:块系:条类型:分支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6.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州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发展道路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

一元论多元论

顾颉刚王国维傅斯年蒙文通徐旭生

中原中心说满天星斗,向心的花瓣结构,多元一体

参考书目: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

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史前考古论集(严文明)

(一)神话传说与历史真实

神话是原始初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不自觉的艺术加工,,也是古代人们对于远年历史的模糊回忆,人称历史的影子

神话不同于历史真实的地方,它利用个别代替整体,用个别人的个人活动把整个历

时期的作为都概括集中起来。

1盘古与女娲

反映世界形成,人类由来,的关系

2三皇五帝

关于三皇的说法不一,有说天皇,地皇,人皇。

有说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古代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关于五帝传说纷纭,一般为黄帝,颛顼,帝,尧,舜。

禅让,民主美化

3炎帝,黄帝和蚩尤

谷物之神------稷

土地之神------社

4图腾崇拜----龙的崇拜

图腾:即族徽,是氏族的标志

图腾起源于氏族的原始信仰,有的是某种动物,有的是某种植物。图腾的作用是维护氏族全体成员的共同世系,使成员知道自己的远祖,各个氏族用图腾把彼此区分开来。

(二)人类的婚姻形态

1血缘婚(班辈,同辈)

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婚姻关系只能在同辈中进行,较之原始的杂交是一大进步,由这样的婚姻关系而结合成的社会组织称血缘家族。

2普那路亚婚

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即族外群婚,一个血缘家族的男女与另一个血缘家族的男女互通婚姻,实行族外通婚是氏族产生的前提。

3.对偶婚

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即主夫主妻制,每一个成年男女有一个主要的婚配对象,或者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对象。但同时还可以与别人通婚。

4泸沽湖摩梭人阿肖走婚杨二车娜姆

国家起源模式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群队-----部落-----酋邦-----国家

群队与氏族的差别:不强调血缘关系的基础

部落联盟产生的特点

1完全和平而自愿的

产生原因:具备共同血缘关系部落长期以来相互照顾,相互保护,共同完成某项大的工程,在部落联盟中,各个部落权力义务平等的,、、、、、、、、

酋邦(谢维扬)

1规模比部落大

2社会已经出现分层现象

3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水平比部落高,手工业已经开始发展

4出现宝塔型(酋长为中心)的权力机构

两种模式形成早期国家的不同特点

氏族模式:(由部落联盟形成)都具有民主制特点

由酋邦进入,专制型为多,产生:征服。臣属关系,各部落间递等关系。有利于集中社会型权力的形成。

国家形成的动力机制

(三)文明形成的物化表现

商文明是学术界普遍承认的中国较早期的文明。商文明所具有的几项重要文化特征可以作为古代中国社会步入早期文明的物化表现。

1以宗庙,宫室等大型夯土台基宫殿建筑群为核心的都城(多数有规模浩大的宽厚的城垣)的设立

2独立于一般非王贵族墓和平民墓地之外的大型铃陵墓区(王陵区)的存在

3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较广泛的应用

4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

(四)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

1中国早期国家并非按地域划分国民,氏族血缘组织长期存在是早期国家的政治特点

2中国早期国家既表现出镇压和统治的性质,又具有浓厚的仁慈性质

3在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中,以占卜祭祀为主要内容的神权占有重要地位

4在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中,礼占十分重要的位置

(礼乐的系统化是文明社会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第二章:夏商,西周

商朝:历时600年左右

青铜文化,甲骨文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

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称为商朝的前期,约200余年

盘庚迁殷后,商朝各方面获得大发展

武丁在位50多年,是商朝最强盛的时期

盘庚迁殷,从奄----殷

仰韶文化后期,即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以后的一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了铜,并且已会制造简单的小件铜器,现已知道的最早的青铜器物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

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窖类型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刀

到了商代,青铜器冶铸工艺高度发展,商代晚期即殷墟时期,已经出现特制巨大或精细

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

西周时期,事实上是青铜器走向衰落的时期

四羊方尊

中国青铜时代最大特征在于青铜的使用与祭祀和战争是分不开的,换言之,青铜政治权利

司母戊鼎 1939安阳武官村出土,高133cm重875kg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据估计,铸造这么大的青铜器需300人同时工作

青铜器多动物纹样,古代以动物纹为主艺术实在是通天阶级的一个必要的政治手段,它在政治权利之获得与巩固上所起的作用,是可以与战争、、、、、、、

青铜器不是宫廷中的奢侈品,点缀品,而是政治权力斗争上的必要手段

、、、、、、、、、、、、、、、、、、、、、、、古代王朝之占有九鼎便是通天手段独占的象征

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王室贵族占卜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象形文字,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汉字的六书已具备,以象形文字为主,甲骨文是研究殷商历史可靠的古文字资料。

王懿荣

甲骨四堂

郭沫若字鼎堂

董作宾字彦堂

王国维号观堂或礼堂

罗振玉号雪堂

目前所见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足三分之一

从所发现的10万多片甲骨文的内容来看。有两个特点

1,是占卜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商王凡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占卜,以取得上天神的应允和指示。

2,占卜时神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指示,是吉是凶是否可行,要由商王来做判断。

因此,商代的王是全国一位最高宗教领袖,占卜内容被选出来刻在甲骨上的用意,目的是为了显示占卜这种行为正确性,神圣性,借以加强王权。

国家结构:内外服制

商朝在国土结构上很明显地存在着中央地区与地方区域的划分

内服

是商朝国家的中心地区,即王,由商王直接治理

外服

属各地方势力管辖

各地方势力与中央关系因时因地千差万别

商王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

政治上:诸侯方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

经济上:要向商王贡纳各种方物,包括粮食,土特产品

军事上:有义务为商王戍边,参与商王对外战争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上地方享有的相对自治权,这应该是商朝国家结构的基本特征。

西周礼乐文明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占了周朝历史三分之一,这一时期全国大小诸侯都向王朝负担一定义务。

线索

周人兴起----武王伐纣----周公东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穆王游行----

国人起义与共和行政-----宣王中兴------西周覆灭

经夏商断代工程研究确定bc1046为武王克商之年

分封制:(封邦建国)

周初分封的诸侯有三类

1,王室子弟 2,异姓贵族 3,古代帝王后代

武王幼弟康叔封卫

周公长子伯禽封鲁

成王弟叔虞封唐(晋)

同姓贵族召公奭封燕

周姻亲师尚父封齐

商贵族微子启封宋

分级立宗

分封制:

1,分封的核心是授民授疆土

2.分封制是分级立宗制,不仅仅是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封其子孙或其他贵族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分给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

1,分封诸侯并非周初的权宜之计,而是西周的一贯制度,但几次大规模的分封主要是发生在武王及周公统治时期。

2,周王室通过军事殖民方式建立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分布在天下各地,构织起四通八达的统治网络,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的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婚姻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联系两方面来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周王与地方势力的权利义务关系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是古代贵族为了纪念祖先,记录接受赏赐,记述战功或王命等而刻在青铜器具上的文字。

流行于商周时期,尤以西周时期为盛。

宗法制: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纽带:血缘关系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下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对卿大夫而言又是大宗。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封地内对士而言又是大宗,大宗和小宗的划分和区别,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制

定义: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等级制为基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通过区分大宗小宗来确立财产和权位继承的制度

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纠纷,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是非常严格的。维护贵族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连接起来。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互为姻亲,密切关系是对宗法制的重要补充。

西周礼乐文明

周公制礼作乐

八礼:冠,婚,丧,祭,射,飨,朝,聘

五礼:吉,凶,宾,军,嘉

礼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封建诸侯之册命礼

在各种典礼仪式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的行为规范。

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贵贱,贤愚,等社会范畴,是周代礼制的基本精神。

西周的社会阶级构成

西周社会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大阶级构成,与商代所不同的是西周各阶级内部有较细的等级划分,等级制度色彩尤其明显。

井田制度

井田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公有原则,在井田制度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两种,公田由村社成员共同耕种,公田上的收获全部交给国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由村社成员自己耕种,私田上的收获归劳动者自己所有,田里不。。。的原则,在当时的土地之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关于井田制度的剥削形式,文献中有贡,助,彻的说法

工商食官制度

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服务的,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

商周时代之所以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是由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影响: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同时官府工商业长期存在与发展也为民间工商业的兴起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极大地限制了民间自由工商业的发展。

第三章春秋战国

第一节诸侯争霸到秦的统一

一.春秋霸权的兴衰

1.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

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

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

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矛盾激化

2.齐桓公首霸和宋襄公图霸

管仲辅佐齐桓公实行一系列内政改革,主要内容为

整顿行政管理系统

加强军事力量

实行相地而

任贤使能

齐桓公霸业中有四件大事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

二十五年(前661)

三十年(前656)

三十五年(前651)

3.晋楚争霸与秦霸西戎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62)岁即位时正值宋襄公图霸失败,楚国积极北上,北狄与齐结盟而大盛,中原诸侯又受到严重威胁,需要重新凝聚以维持生存。

晋文公继位前流亡列国19年,有丰富的政治阅历,又有长期追随他的赵衰,狐偃等一批有才能的人忠心支持,这些是晋文公成就霸业的重要条件。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今山东)之战,晋军退避三舍

晋文公与齐,宋,蔡,郑,卫,莒之君会盟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周襄王也被召来见诸侯,在践土之盟中册封晋文公为侯伯,正式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从晋文公即位(前636年)到弭兵会议(前546年)晋是各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楚庄王深思远图,即位后三年不出号令

公元前666年,北上征伐,打到了周王室疆域以内,向周大夫王孙满问象征王权的鼎的轻重。有取代周天子之意。

公元前589年,楚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会盟诸侯,有晋,宋,陈,魏,郑,曹,邾,薛参加,秦,齐两大国也到会与盟,这次诸侯会盟显示,晋国以外的中原主要诸侯都承认了楚国的霸主地位。直到公元前546年,弭兵会议召开,晋楚势力始终不相上下。

4弭兵运动

宋大夫华元于公元前579年倡导第一次弭兵运动,宋大夫向戌于公元前546年第二次倡导

5,争霸战争的实质及其历史意义

仅据《春秋》记载,在200多年间,诸侯国间的战争就达483次,朝聘盟会有450次,“春秋无义战”,这些军事行动和朝聘盟会,实质上是大国对小国的掠夺,目的在于扩大自己的统治势力范围,更多地占有土地人口财务,战争的结果肥了大国诸侯,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但是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引起了一系列变化,超出了战争发动者的主观意图,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发展的客观效果。

积极意义

1争霸战争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2争霸战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3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二.战国的兼并斗争

1.七国并立局面的形成

2.魏国强大期

魏---齐

庞涓---孙膑

桂陵之战:魏败,但实力尚存

马陵之战:魏军事实力彻底消失。一蹶不振

名词解释:时期,双方,战况,结果,影响,意义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于齐国的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互相推尊为王,使两国关系得到缓解。史称“齐魏相王”

3齐秦并强期

“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的军事外交策略,

从地域上讲,以韩,赵,魏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南北相连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相连为横,从策略上讲,“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

合纵的代表人物是公孙衍,苏秦,连横的代表人物是张仪。

“远交近攻”

4齐,赵削弱期

赵武灵王公元前307年,“胡服骑射”

赵国由强转弱的转折点是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赵国的军事力量在这次战役中被彻底摧垮。再也不能与秦抗衡。

5秦兼并六国

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政

远交近攻(战国时期军事外交策略。范睢)

远交齐楚,近攻三晋

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有生力量

大量施行反间计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即位,年仅13岁,太后,吕不韦摄政,公元前237年,秦王政亲政,公元前249年,赵楚魏韩燕五国合纵攻秦,战争失败后,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去刺杀秦王政,格斗于秦国朝廷而死,成为六国悲剧命运的象征。

在战国历史的最后10年中,秦逐步灭掉了六国

公元前230

229

227

225

224

221

秦灭六国后,秦王政更号为始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第二节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上)

一.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家势力的消长

1.三恒专鲁

春秋时期的鲁国由公族执政,私家势力的代表是季氏,叔氏,孟氏三家,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史称“三桓”

2.田氏代齐

田氏是陈国公子完的后代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

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

3.三家分晋

二.战国时期魏,楚,齐,韩,赵,燕的改革

1.魏国的李悝变法

《法经》

2.楚国的吴起变法

母死不归,杀妻求将

3.齐国的改革

齐威王邹忌淳于

4.韩国的改革

韩昭候,申不害

5.赵国的改革

赵烈候,公仲连

6.燕国的改革

昭王

卑身厚币以招贤士,乐毅自魏往邹衍

自齐往,

三.商鞅变法

1.变法的背景

2.变法的经过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9年,主要内容

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重农抑商,鼓励耕织

焚烧诗书,申明法令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富国强兵的进程,变法的主要内容

改革土地田亩制度,开阡陌封疆

普遍推行县制

迁都咸阳

统一度量衡

改革赋税制度

革除戎狄风俗

3.变法的意义

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秦两者前后渊源关系清晰可见,重大而深远

第三节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下)

一.官僚制度的建立

1.官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2.官分文武

3.官僚选拔制度军功入仕

游说自荐

荐举

与世卿世禄本质区别

才能,功劳,而不是任人唯亲,

任人唯贤,打破了贵族垄断,运转效率空前提高

4.俸禄制度

5.上计考课制度

6.玺符制度

公文用玺,发兵用符,出使用节

二.郡县制度的演变

1.春秋时期的郡县

1.从设县的途径来看,楚国的主要途径:灭国设县

晋国的主要途径:早期灭国设县,中期改邑为县

2.县的设置地区和作用

楚:大多数设在边地(边防军事重镇的作用)

晋:大部分在内地(主要是地方行政建制)

3.县的隶属关系来看

楚国的县隶属于楚王,随时任免调迁,县政大权完全掌握于国君

晋:国君掌握逐步转为由卿族掌握

4.县的规模和数量来看

楚:规模大,数量少

晋:规模大小不一,数量多,具备地方行政组织的特点

2.战国时期的县制

第一,县的设置有总体的规划,每县的面积和户口数量有相对统一的标准,人口和土地有适当的比例和关系

第二,县直属于国君,县级长官由国君任命,秉承国君意志,按照国家法令治理县政

第三,每年年终考核各县的政绩,即岁终上计

第四,县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

第五,县具有完备的地方政府的职能

地缘关系代替血缘关系,行政组织代替宗族组织

三.军事制度的变化

1.郡县征兵制度的推行

2.常备兵制度的建立

3.兵种和作战方式的变化

春秋时代战争的特点,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车兵到步兵兴起

战国时代,政治和战争目的从争霸转而成为兼并,战争的惨烈程度大大增加,由步骑兵的野战,包围站代替了车阵作战

春秋主体:车兵,作战方式,车战

战国主题:步兵,

武器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原因

春秋:铜

战国:铁

弩的发明,最早在楚国,远射武器

第四节:春秋战国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1.铁器的出现与推广

2.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兴修水利

3.井田制的演变

所谓“履亩而税”就是不再区分公田,私田,丈量全部土地,按照全部耕地数量征税,税率大致还是1/10,管仲相齐桓公时是实行“相地而衰征”这是春秋时期最早实行的“履亩而税”

公元前645晋国作爰田

594鲁国初税亩

548楚国量入修赋

543郑国田有封恤,庐井有伍的土地制度

408秦国初祖禾

诸国实行的新田赋制度都属于“履亩而税”

二.手工业的发展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和大商人的出现

1.商业与大商人

2.金属货币与高利贷

战国时期金属货币有布币,刀币,圆钱,铜贝,金币五种。

三晋制造与通行布币

齐燕赵刀币

西周,东周,秦国以及赵魏两国沿黄河地区,圆钱

楚国:铜贝,金币

四.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当时的地主阶级由来源不同的四个部分组成

1.分封贵族转化而来的大地主

2.官僚和军功地主

3.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地主

4.平民上升而来的一般地主

农民阶级由自耕农,佣农,庶子(有法定主人而没有完全人身自由),雇农(完全失去土地

又没有固定和关注人)组成

第四章秦朝

一.虎狼之秦,法家思想与秦军事化发展特色

商鞅变法,军爵塑造新社会

二.六国毕,四海一,秦始皇统一事业

三.海内法令由一统,大一统帝制的创建

(1)皇帝制度的建立

(2)废分封,行郡县

秦始皇最终接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尽罢诸侯,建立起单一的

郡县的行政设置

郡制县制

郡守:掌一郡政务县令:政务

郡尉:军事县尉:军事

郡监御史:掌监察县丞:司法

(3)中央的三公列卿官僚制度

郡县制和官僚制构成秦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两大支柱,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员皆由皇帝任免且不得世袭,从而保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之手,在这套从上到下系统严密的统治网络中,皇帝居于整个权力的最高峰。以奉天承运的天赋权威君临天下,秦始皇所创立的这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4)严格的法律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秦律为基础,参考六国之律,制定了全国通行的法律,

秦律中定罪量刑原则

形势责任年龄原则

连坐原则

从重从轻原则

区分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原则

同罪异罚原则

秦律以严酷著称于世

(5)多兵种军事制度

秦代的兵役制度爵在“不更”一下,年龄在傅籍以上,一生中随时有被征兵的可能性

秦国的军队分直属于中央的军队和地方武装两部分

秦国的军队是步兵和车骑兵的混合编队,其中步兵是主要兵种

以军功爵鼓励士兵作战

巩固统治的政策与措施

(1)承认土地私有权:前216年,秦政府颁发“使黔首自食田”的法令进行全国性土地登记,承认现实土地的占有情况

(2)上农除末前219年,琅琊石刻有“”的记载

(3)迁徙豪富,主要目的是使其脱离乡土,破坏其原有的社会基础,使他们不能成奸伪之

业,朋党之权,同时把豪富迁到咸阳,推动咸阳地区的经济发展。

(4)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隶书出现是中国文字由古体转为今体的重要标志

(5)收兵器,通川防,修驰道

收缴民间兵器,至咸阳销毁,铸12个铜人,拆毁六国在战争期间修筑的关隘壁垒,绝通川防,夷平险阻。修直道,驰道,五尺道等,构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

(6)焚书坑儒

前213年,咸阳

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巩固统一,阻止以古非今的活动是必要的,但是,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秦始皇不知道文化是时代的历史的幽灵,社会的魂魄,文化有它的物质性,也有她的精神性,能用火烧毁的只是文化的物质形象,至于文化的精神永存,则不是人间任何暴力能消灭的。

儒生本是秦始皇团结利用的对象,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其为秦始皇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是秦巩固发展地重要条件,坑杀,使儒生强烈的对抗怨恨失望,变成反秦的重要力量。

四.天下苦于秦,秦的暴政与速亡

权力合法性的论证:五德终始说

战国时期齐国的阴阳家

五德相克:火水土木金

五德相生:水木火土金

解释王朝更迭

一方面肯定改朝换代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为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提供了理论根据,另一方面,不认为改朝换代只因崇尚的颜色不同,而在具体措施上有所不同,并且是按周期循环往没有前进,同时把这些变化归于天。是一种神秘历史循环论。五德终始说为秦始皇至高无上披上神秘色彩,成为巩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三.秦始皇之死与秦始皇陵

1.秦始皇的死亡之谜

五次出巡与幻想长生不老

始皇沙丘死亡之因

一说死于中暑

二说死于被害

不立皇后

秦始皇后宫上万人,多不胜旬

秦始皇心目中无一人可以胜任皇后一职,条件太高

母亲,怨母仇女情节

秦始皇热衷求仙

不立太子

仇女情节

扶苏发配

怕死

四.再评秦始皇

1.汉儒认为秦始皇是个暴君

2.明清学者称其为千古一帝

3.功过是非谁来评判

纵观秦始皇的前后两期

前期

前246—238 年龄尚幼,吕氏代政

前238—231 亲政十八年,一统天下

拥贤士,驾群才,展宏图,振长策,平六国,一天下

后期

前221—215 创制建国,一生辉煌

前216—210 寻仙求药,无所作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主要功绩并非统一

1.对秦始皇的评价分为道德行为评价和政治行为评价,对一个创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于道德

行为上去要求,事实上是很苛刻的,纵观历史上的开国之君,有几个不是劳民伤财,血雨腥风的,正所谓攻守之势异也。盛赞尧舜禹只不过是一种理想意义的叙述

从政治上来说,一个帝王的开国建制是其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开国固然重要,建制更显重要,君不见有多少开国之君淹没于历史尘埃中而被后人遗忘,只有那些创制有为的君主及人物才能流芳百世。

就秦始皇而言,其统一六国已是没世之功,但秦的一统天下不过短短的一,二十年。与那些上百年,几百年的王朝相比,秦只能排末尾,只看重,强调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功绩,对始皇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事实上是秦朝已亡而秦制未亡,谭嗣同曾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因此也可以说,秦始皇在秦朝政治体制方面的创设于历史的意义更大,影响更深,而秦政的核心乃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郡县制,这一点,柳宗元,章太炎等已述其要,历代王朝并行模仿于后,一句话,中央集权制度及其相关制度的建立是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功绩,暴君之说确然,但不是事物的核心。

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

秦统一以后内有实行一整套符合全国实际的,缓和各阶级矛盾的政策,从而未形成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是秦速亡的根本原因。

①对广大人民

秦统一后,仍将广大人民置于水生火热之中,暴政。苛酷的刑罚,沉重的赋役(举例说明)②对六国人民的政策——关东政策

失败的关东政策无法形成共同民族文化心理

关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以西:关中

关东政策失败是秦速亡的主要原因

关东六国人民原多以儒学为宗,在思想上与心理上是与秦的吏治与法制是相对立的。(秦:重功利,轻道德)统一后仍采用追求功利的价值观,不择手段对百姓榨取。(重功利,轻道德的价值观)沿用战争时代的政策,秦统一短短几十年,文化差异冲突,没有形成共同的民

族文化心理,要使六国人民形成与秦民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必须要有一整套的文化思想教育机构。包括一系列笼络措施

秦王朝的做法:

⑴秦统一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防范关东地区的反抗力量,平毁城郭,拆除堡垒,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加以销毁.

四次出巡山东,封禅泰山,刻石记功,宣扬皇帝的权威,显示强权,威服海内。

⑵强行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于咸阳,削弱关东地区经济力量,这种大规模强制移民必然使关东地区原有农业手工业经济遭到破坏,迁徙者仅得到免除一定时期的劳役的有限代价,关东豪富经济实力大大削弱,经济上受政府盘剥遏制,政治上的反秦立场当然日益坚定,关中地区经济得到加强,丰饶富足,关东地区凋敝,残败,形成鲜明对比,正因实行的政策有鲜明区别。

⑶颁布强制移风易俗的法令,甚至于实行殖民政策

⑷当时承受繁重徭役,兵役负担的主要是关东人

⑸关东人和秦民在法律上的不同地位,在法律条文中秦人和关东人有不同的专用称谓,(主人,邦客)关东人与秦人争斗使秦人受伤,严厉处置关东人。

评价:

秦王朝的关东政策就是以秦人对关东地区征服压迫奴役为前提的,即采取弱关东以强关中的政策

影响:

秦的关东政策使六国人民只是在秦朝的利剑酷法下勉强成为松散的秦政治共同体的组成部分。这样不仅没有形成秦王朝的内聚力而且在秦的高压政策下形成强烈的离心力,所以,陈胜,吴广一呼而六国纷纷响应,各自叛秦称王。

③虎狼之秦,法家思想与秦军事化发展政策

军事化发展特色

秦王朝大量利用军人担任地方行政长官,使其行政管理不得不具有军事化色彩,军人转换角色成为吏员仅以战争阅历作为主持地方行政前期准备,政风严酷粗暴是很自然的事情。

法家思想

秦速亡与法家思想有一定的关系,但不能完全归咎于法家思想,秦王朝对法家思想认识上有局限性,仅看到法家思想中重刑的一面,而舍弃其奖功赏能的一面,把法家刑罚与庆赏并行的两并思想片面化,用单一刑罚治国,使政策缺乏应有的张力和弹性。最终,必然天怒人怨。

第五章:西汉

一.汉初王国问题的起因及解决

二.从无为到全盛

Ps:楚汉之争刘胜项败的原因

1.刘邦约法三章,显示出来的是立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力图安定社会秩序,人民支持,

项羽屠城放火,滥杀无辜,丧失民心

2.刘邦尊重人才,善于用人,择善从之,发挥才干,项羽刚愎自用,独断专行,闭塞言路

3.根据地建设,刘邦注重根据地建设,巩固关中后方,项羽占地不守,流动作战,

一.汉初王国问题及其解决

在韩信,彭越等人的要求甚至是胁迫下,刘邦分封了7位异姓王。

从封国到削藩

同姓王的分封

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

地域:全国54个郡,诸侯国占39个,

人口:各诸侯国的人口总数将近中央直下地区人口总数1倍

各诸侯国内,诸侯王享有很大的自主权,自己征收赋税,自己制造货币,对中央集权造成很大的威胁

削藩七国之乱

贾谊《治安策》

汉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晁错《削藩策》

汉景帝削藩与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的平定

汉景帝巩固削藩成果,在制度上,降低诸侯王的权限,

汉武帝

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酬金夺爵

在一系列的分化,打击措施下,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其中支脉疏远的人,就和一般富人无异了,诸侯王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基本解除了。

二.从无为到全盛

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的原因

1.社会经济凋敝

2.布衣将相之局

3.吸取秦速亡的教训

4.东西异制,从俗而治

法:由政府制定向全民公布的成文法(商鞅)

术: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与方法(申不害)

势:君主拥有的权势地位

黄老之学

形成于战国后期的齐国,在齐国稷下学宫,各家辩论托古以自重,依托黄帝,发挥老子学说的学派就是黄老学派,以道家无为而治为主体,调和儒法,用天道无为,顺乎自然的思想,解释法治的主张,并且道家的贵柔同儒家的惠民思想柔和起来,提倡仁义与德政。要实现天下治理。统治者必须亲近无为,少作为的方法就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无为而治与文景之治

顺民之情与之休息

躬修节俭

轻徭薄赋

轻刑慎罚

无为的消极影响:

1.片面强调无为思想,中央政府对骄横跋扈的诸侯王放任,诸侯王势力凌驾朝廷

2.各级官府消极苟安,缺少积进取精神

3.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骚扰。和亲变成屈辱退让的单边局势

4.中央政府对商贾豪富扰乱市场态度暧昧,以高利贷兼并农民,从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无为而治已经不能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

新儒学特点

1.强调大一统,压抑诸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吸取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君权神授的理论,建议以儒学的纲常来维护封建统治。

3.也吸取了法家尊君抑臣的思想主张采用刑罚加强统治。

建元五年(BC136)置五经博士,

儒家学说被尊为唯一官方认可的学说

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

汉武帝(BC141---BC87)之功业

--------加强集权,开拓疆土

政治:中朝,外朝之分,十三州部刺史-----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垄断财力

加强集权社会:打击豪强,游侠

彻底解决汉初王国问题,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s:白马之盟

中朝

尚书地位的日益重要,体现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色,越接近权力越能获得更多的权力

汉武帝元封五年(BC106)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州:监察区

州刺史:六百石

郡太守:二千石头

州刺史没有固定治所,州刺史作为监察官之职责“六条问事”

“以卑临尊”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

三辅,三河,弘农,以外的地区有州刺史监察,

三辅,三河,弘农由司隶校尉负责监察

经济:垄断财力

武帝元狩五年(BC118)改铸五铢钱,禁私铸。

元鼎四年(BC113)取消郡国铸钱权力,五铢钱统一由中央铸造

均输与平准

均输与平准只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1.均输所以调剂空间上之物价不平,平准兼以调剂时间上之物价不平。

2.均输分设在郡国,平准则只有京师有之

3.均输是类似行商性质的工作,平准则为类似坐贾性质的工作

盐铁专营与算缗,告缗

元狩四年(BC119)在产盐区设盐官,在产铁区设铁官,由盐铁官主持生产销售,严禁私产,私售。这使朝廷获得重利,打击了富商大贾和大手工业者

算缗(bc119)告缗(bc114)则是汉武帝采取的直接打击大商贾的措施

马邑之谋

军事上:出师征伐,开疆辟土

汉武帝北击匈奴的三次战役

元朔二年(bc127)卫青从云中出击至陇西,夺回河套一带,设置朔方郡。

元狩二年(bc121)霍去病自陇西出兵,重击匈奴右部,先后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断匈奴右臂,阻碍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联系沟通了内地与西域。

元狩四年(bc119)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两路穷追匈奴,

三单于

冒顿bc209—bc174

老上bc174---bc160

军臣bc160—bc126

相当于从秦二世元年bc209----汉武帝元朔元年bc128

匈奴国的衰微和分裂时期

从bc127---公元后91年,即从伊稚斜单于到北匈奴第二次西迁,相当于中国汉武帝元朔二年到东汉和帝永元三年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在连年旱蝗后发生内讧,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附汉,入居塞内进而内迁

东汉对南匈奴的政策,主要是稳定和监视,稳定他不受北匈奴的威胁,监视他不要分裂,不要跟北匈奴联合。

北匈奴

主要是隔离和封锁,使它与南匈奴,中国及西域诸国断绝经济及政治上的联系。逐渐走上崩溃的过程。

巫蛊之祸

第六章:东汉豪强士族的兴起

一.东汉政治述备

二.东汉豪强士族形成

三.东汉豪强士族经济

四.东汉豪强士族与中央集权政府之矛盾

一. 东汉政治述备

三公之演变

丞相独尊--------三公鼎立

秦及西汉前期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西汉后期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

东汉太尉司徒司空

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司徒:掌人民事,掌四方民事功课, 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司空:掌水土事,烦四方水土之功课, 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御史中丞;监察

东汉尚书台之发展

背景: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史前史

1 古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变迁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温差大,大气降水量分布不均,非旱即涝,灾害频繁。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雨热同季。空气温度由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由北到南逐渐变小。中国有五六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五六千年里,其自然地理特征在总体上变化不大,但在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发生了很大甚至翻天覆地的变化。1.1 森林和草原面积缩小大约六千年前,中华文明形成于黄河中游地区,那时的森林分布非常广;到了两千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和草原也属良好,秦汉以来不断被毁。豫鄂川陕交界地区原有茂密的温带森林,明清时流民进山伐木,种植玉米、甘薯,把森林变成了秃山荒岭。西北的许多山岭,在明代还保持着“林木葱茂”的景观,但经过不断地垦殖樵采,到清代已是“牛山濯濯”。如祁连山脉的黑松堡,“昔则松柏丸丸,于今牛山濯濯”;秦巴山区原来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但如今已是“山渐为童”。1. 2 土地沙漠化加剧我国人为活动所导致的沙漠化在秦汉时期已经开始,封建王朝对边疆地区的屯垦,破坏了土地的植被,致使土地沙化严重;北宋以来沙漠化加剧,原因除了屯垦以外,还有由于人们自发向边疆地区流动引起的植被破坏。据考证,在毛乌素沙区,有数十座规模不大的被流沙包围的古城堡废墟,许多为汉代所建。这些古城废墟的存在,说明了在汉代这里曾是水草丰美、植被良好、农牧业生产相当繁荣发达的地区。后来沙漠逐渐形成并向东和南推进。作者简介周全霞(1970-),女,河南荥阳人,在读博士,讲师,从事食品文化方面的研究。收稿日期2006212201 从盛唐到明初约800年的时间,沙漠向南和向东推进了60 km,平均每年向东推进0.075km[1]。1. 3 湖泊水系发生变化如果考察一下我国历史上江河湖泊水系的变迁就会发现,有的河流改道了,有的湖泊缩小了,而有的甚至消失了。海河、淮河、辽河、珠江、大运河都有历史变迁,尤以黄河和海河的变迁为巨,决溢改道极其频繁。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我国古代不同名称的湖泊有海7、泽100、薮11、湖114、淀12、陂160、池117、坑9、其他29,共559 个。但人们的开垦和围垦活动使这些湖泊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湮废,有的缩小变浅。例如,《水经注?渠水注》记载的圃田泽,它位于河南中牟以西,是我国古代的大湖之一,但到了宋代,已经看不到其踪影了;《水经注》所载的芍陂是古代淮河的一个大型人工湖,陂周至二三百里,灌田至万顷,在北宋之前,它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其后的年代里,逐渐被毁用于造田,明朝之后,毁湖造田的速度加快,湖面迅速缩小,直至完全湮废;《水经注?浙江水注》对绍兴鉴湖的记载为“浙江又东北得长湖口,湖广五里,东西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下溉田万顷。”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对湖的大规模围垦最终使得该湖消失了;江汉间的云梦泽在先秦时期为大面积的湖泊沼泽,秦汉时期开始被沙洲分割成许多小湖,唐宋时期已被淤填成平陆。1. 4 气候产生变迁气候的变迁主要体现在温度和湿度2 个方面。1.4.1 温度。古代中国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但不同时期变化幅度不同,而且有过多次反复。在新石器时代,年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高2℃;公元前1100年至前850年左右,大约相当于周朝代商和西周前期,气候变得寒冷,但只持续了一两个世纪;到春秋战国时期气候又趋于变暖;公元初至600年左右(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第2个寒冷期,温度下降了2.5~3℃,比现在低1.5℃;至公元8~9世纪也就是唐朝时期气候稍趋温和;在公元1100~1270年左右,也就是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气候又变得寒冷,气温下降了1.5℃,比现在大约低1.8℃;13世纪初气候开始回暖,从南到北的气候与现在大致相同;但在1570~1710年左右,此时正值欧洲小冰期,相当于明末清初,气温又转至严寒。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7,35(7):2148-2150 责任编辑陈娟责任校对胡先祥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1.4.2 湿度。五六千年前的温暖期也是气候湿润期;随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这一过程持续了很长时期;到2500年以前,气候稍稍湿润;但此后就再次变干。近500年来,旱灾多于水灾,其中15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前半叶、17世纪和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前半叶是3个旱灾持续出现的时期[2]。1. 5 人口分布发生变化由于科技不发达,人口成为战争胜利和农业生产

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下) 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72学时) 第六讲隋唐(公元581—907) (18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隋、唐的建立与统一。隋唐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隋与唐前期的均田制。唐代边疆各族。 基本掌握:武则天称帝。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唐末农民战争。唐代均田制变化。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唐与突厥、回纥、吐蕃的关系。三省六部制。 综合分析: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发展科举制。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唐与日本、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教学内容: 一、隋朝的短暂统治(581—618) 1.隋的建立与统一 2.隋的政治 3.隋朝灭亡 二、唐前期的统治(618——755) 1.唐的建立与统一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3.武则天的崛起 4.玄宗继位与“开元之治” 5、唐代中国版图与民族关系 6、盛唐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三、唐中后期的统治(755—907) 1、安史之乱——唐由盛到衰转折点 2、藩镇割据 3、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4、唐末农民战争与唐朝灭亡 四、隋唐政治法律制度 (一)隋代制度 1.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2.地方郡县二级制 3.《开皇律》 4.府兵制 (二)唐代制度 l、中央健全三省六部制 2、地方道州县三级制 3、科举制的完备与发展 4.《唐律》与《大唐开元礼》 5.兵役制度的演变 五、隋唐社会经济 (一)土地制度 1.隋代均田制 2.唐前期均田制 3.均田制的破坏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二)赋役制度 1.隋代租调力役制 2.唐前期的租庸调制 3.唐后期的两税法 4.唐代工商税 (三)户籍制度 1.隋代的“大索貌阅”与“输籍法”。 2.唐代户籍“手实”与“计帐”。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 (一)政治 1、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破坏禅让制,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在家族内传承(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2、分封制: 分封制的推行: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 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爵士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土。 3、宗法制: 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经济: 1、农业: ①原始农业: 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水稻和粟。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代的农业: 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用于生产。 技术:排水、除草、培土、制肥、治虫 作物: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 2、手工业: 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为代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4、经济制度: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因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该制度即为“井田制”。 (三)文化: 1、历法: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卷附答案(1)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 卷附答案(1) 一、选择题 1.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进行“世纪之握”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先生致辞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是因为A.炎、黄二部族的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B.炎帝和黄帝联合战胜了蚩尤 C.两岸人民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3.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 C.半坡人D.河姆渡人 4.小明想去参观世界上内涵最丰富、遗存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为此,他应前往( ) A.云南元谋县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西安半坡D.浙江余杭良渚 5.关于下图文物(猪纹陶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半坡原始居民高超的制陶工艺 B.体现了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绘画技能 C.反映了长江流域原始居民高超的制陶工艺 D.陶器是原始农耕时期先进的生产工具 6.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据此可以推测() A.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深林和水域B.北京人会使用工具猎取动物 C.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和保留火种D.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7.《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实质是 A.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思想高尚B.社会还没有产生私有制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一) 史前时期

基础知识过关 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时期 1、①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 ②什么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1分) 2、①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生活地点在哪里?距今多少年?(3分) ②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什么?(1分) 3、①北京人距今多少年?(1分) ②有什么外貌特征?(1分) ③北京人掌握了哪些生产生活技能?(4分) ④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4、①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别生活在什么流域?(2分) ②他们各自居住在什么样式的房屋?(2分) ③他们分别种植什么农作物?(2分) ④他们使用什么样的陶器?(2分) ⑤他们有什么共同点?(2分) 5、①海内外华人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2分) ②海内外华人祭拜炎帝和黄帝有什么作用?(1分)

参考答案 1、①证据:化石; ②依据:考古发现。 2、①元谋人;云南元谋;距今170万年; ②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3、①约70万-20万年; ②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③制作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会采集狩猎;使用天然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④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 4、①半坡人:黄河流域;河姆渡人:长江流域; ②半坡人:半地穴式;河姆渡人:干栏式; ③半坡人:粟;河姆渡人:水稻; ④半坡人:彩陶、乐器(人面鱼纹彩陶盆);河姆渡人:陶器、玉器(猪纹陶钵); ⑤共同点:懂得了更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工具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5、①炎帝、黄帝的发明创造,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海内外的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②作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

户调式 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户纳绢3匹、棉3斤。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 府兵制(西魏、北周时期) 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输籍定样 开皇五年,隋文帝实行该法,又称“输籍法”。规定每年五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三党五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赢缴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

2019高考前选择题专练之中国古代史(可编辑修改word版)

【题组24】 名校模拟题之中国古代史 1、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ft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 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B.分权制约意识巳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 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2.对于秦始皇“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为“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则记述为“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据此可知 A.两种记述因差异过大均不足为信 B.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 C. 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 D.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 3.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集权政治的趋向B.宗法观念的消亡 C.生产技术的进步D.礼乐制度的完善 4、《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5、白狄鲜虞建立的中ft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在河北平ft中ft 1 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ft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由此可知中ft 国文化 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B.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国 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好 6、.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 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快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D.自然科学的进步 7、《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题组25】 1.图4 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中国古代史(按朝代整理).

中国古代史 ·原始时代(新石器时代)(~前2070) 经济:农业:刀耕火种 纺织:纺织技术萌芽 原料:麻、葛 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冶炼:黄河流域,小件铜器(小工具、生活用具),使用金属器具 陶瓷:山东蛋壳黑陶,釉陶,原始青瓷 商业:早期交换 政治:出现城 禅让制 贫富分化产生 文化:文字:刻画符号(文字起源) 绘画:陶器图形、壁画 ·夏(前2070~前1600) 政治:启继禹禅让制→世袭制“家天下”始 传贤→传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商(前1600~前1046)都:朝歌 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纺织: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文物:玉蚕甲骨文:祭祀蚕神 冶炼:铸铜生产规模大,青铜器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政治:祭祀:奴隶为祭祀祖先神灵之“人牲” 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宗族为政治实体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政治事务占卜决策 文化:文字:甲骨文(较成熟的文字) 金文(商周) ·西周(前1046~前771)都:镐京 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纺织:国有六职,纺织业地位重要 商业:交易频繁,币需数增,流通骨铜贝 政治:制度:宗法制: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分封制:同姓王族:召公之子:燕(蓟),姬 周公长子伯禽:鲁(曲阜),姬 晋:后三分为韩(郑)赵(邯郸)魏(梁),姬 功臣:姜尚:齐 先代贵族:亲周商旧贵族微子:宋(商丘) 特点: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文化:文学:《诗经》 ·东周(前770~前256)[此处泛指春秋战国] 经济:农业:铁犁牛耕(黄河中下游地区)

文化:火药:具有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春秋(前770~前476) 经济:冶炼:中国最早人工冶炼铁器 文化:儒:孔子:“仁”、“礼”、“德治”、敬鬼神而远之 “有教无类”,培养六艺,注重全面发展 创儒家学派,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道: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转化是无条件的,“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小国寡民” 战国(前476~221) 经济:土地制度:商鞅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水利:李冰都江堰(川) 郑国郑国渠(关中,汜水和洛水) 冶炼:淬火的钢件 商业都会:出现市井(商业区) 政策: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政治:行政单位: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 文化:儒:孟子:“仁政” “君轻民贵”为早期民本思想之基础。 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天行有常”(天人关系) “制天命而用之”(人道有为)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庄子:“道”为最高原则,“道”无所不在 “齐物”: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法:形成重“法”、重“术”(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权势)的不同学派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秦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 汉代,其法治思想被儒学体系吸收,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李悝:“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用严刑确立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墨:结成的学术团体纪律严密 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兼相爱、交相利”,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针锋相对

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史下册.doc

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史下册 1,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曹魏始创的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士人,按才能高下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个制度开始时确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后来逐渐蜕变为世族门阀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 2, 贞观之治: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久即位,于次年改元贞观。贞观共二十三年,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较安宁。史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O 3, 猛安谋克制:女真族内部实行的一种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早在女真人的原始社会时期,猛安、谋克即作为部落和氏族组织而存在。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后来,随着女真族封建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猛安、谋克制度也在逐渐破坏。 4, 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

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 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El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 旗者皆可以为兵。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 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 5, U!时捺钵: U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保留的一项特殊制度和文化习俗, U!时即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捺钵亦称纳巴、刺钵等,指辽朝皇帝贵族们所从事的与契丹民族游牧习俗相关的行在、营地迁徙和游牧、渔猎等活动, 是在辽朝初期因俗而治”的二元政治体制下的客观延续。 6,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 “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O这就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相继被迫离职,“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但庆历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7, 渣渊之盟:1004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渣州。北宋朝野震惊,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真宗亲征。真宗登上渣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宋、辽双方维持旧疆,仍以白沟河为界,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交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称岁币;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时期朝代起止时间大事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 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启夺得王位后,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开 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 天下、传子代替传贤 历法《夏小正》 发展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 王位传承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作为 臣服于商王的方国首领;迷信鬼神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烧制出原始瓷器 出现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商人;殷历; 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清末发现) 鼎盛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井田制;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瓦解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大国兼并 新兴地主阶级推动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和 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确立 铁器、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小农经济确立;垄作法;都江堰; 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战国时秦 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历法《石氏星表》(后人辑成) 春秋末年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战国时期,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 作楚国屈原的《离骚》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标志绘画走向成熟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初步 发展 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 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等六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 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以加强皇权、地方 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 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灵渠、万里 长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焚书坑儒;小篆;隶书的出现

中国史前至南北朝阶段的历史概括

中国史前至南北朝阶段的历史概括 距今约200万年,中国进入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约距今一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陶器被发明和大量使用。 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夏政权并不稳定,期间经过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至柕统治趋于巩固。禹传子启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变成王位世袭制。并从夏朝开始出现职官。 从孔甲时起,夏王朝开始走向崩溃。商汤伐桀,夏灭亡。 夏朝自禹至桀,共为17君,历时471年。 汤至盘庚,曾五次迁都。盘庚迁都于殷后,不再迁都。武丁统治的期间,是商朝最强盛的时期。商朝王位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相结合。晚商时期,父死子继制度完全确立。商行內外服制度,封君有侯、伯。 武丁以后,商朝走向崩溃。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败被灭。 自汤建国到商亡,传17代31王,历时约554年。 公元前11世纪末到公元前8世纪,是西周时期。 武王死,子成王诵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不满,以武庚叛。周公东征,平叛乱,真正征服了商人。 周初封邦建国,实行宗法分封制,土地名义上国有实际上为贵族土地私有制,实行井田制。 自成、康、昭、穆至共王统治时期,是周的盛世,到懿王时,周朝开始走向衰败。厉王时期,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出奔,“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申侯与缯侯引进犬戎入攻西周,杀幽王,西周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进入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斗争不断,宗法制走向崩溃,礼崩乐坏。 前546年,14国在宋都开弭兵之会,承认晋、楚为共同的霸主,之后几十年,战争减少。 春秋沿袭井田制,中叶开始实行辕田制。前594年,鲁国宣布“初税亩”取代徭役租。国家对人口、土地的控制加强。旧的“工商食官”已不适用,民间独立的商人应运而生,金属铸币开始铸造、使用。 前475年,是战国七雄历史的开端。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最为出名。经过变法,各国确立君主集权制,“量能而授官”,改变世族垄断官职的局面。实行征兵制,还有相当数量的常备军,兵权控制在国君手上。 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井田制已走到尽头,实行行田。 战国兼并战争激烈频繁,秦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取“皇帝”尊号;定朝仪和文书制度;置三公九卿;在全国设郡县;在全国承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户籍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制定通行全国法律,“重刑轻罚”;;修驰道;焚书坑儒;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秦的统治暴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失败。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入咸阳。西楚霸王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宏观概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七年级历史上册总结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能否制作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2、北京人: 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使用打制石器,群居,会使用火。 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能直立行走. 3、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穿孔技术,会人工取火,捕鱼,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1、原始农业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原始农业产生。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河姆渡人的生活: 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住干栏式建筑,栽培水稻使用骨耜,饲养猪狗和水牛。 3、半坡人的生活:

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制作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猪狗,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1、炎黄联盟: 五六千年前,在黄河流活动的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会并,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尧舜禹的禅让: 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民主传位的方式叫“禅让制”。 标准:德才兼备 2、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的精神: 创新精神、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 1、分封制 这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王室子弟和功臣的制度。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极盛于西周,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故有诸侯国之称。分封对象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分封的主要形式是“授土”、“授民”。分封制下,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且自臵官署,任免官吏,征收赋税,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但诸侯需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定期朝觐述职、进贡献礼、驰援拱卫王室的义务。因分封给诸侯的土地,名义上仍归周天子所有,故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局面。但由于其主要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无法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绝对管理,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强大,周王室的逐渐衰微,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显露,至秦朝终被郡县制所取代。 2、宗法制 这是中国古代对家族内部成员区分亲疏关系的制度。其起源于西周时期,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属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大支系,嫡长子传宗继统,即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及庶族系兄弟受封为诸侯,接受天子封赏的土地和城邑,是为小宗。大小宗体系是相对而言的,他们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旨在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它对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有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实现“国”和“家”的密切结合。进入封建社会后,分封制崩溃,但宗法制仍然延续,尤其是嫡长子继承制对维护社会统治产生深远影响。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这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始建于秦朝,指的是封建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封建官僚机构管理并控制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其中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体现在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上,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具有一定的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则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的,主要体现在郡县制和选官制度上,即中央机构对地方拥有绝对有效的管理,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它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格局,有利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和社会文化发展繁荣,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但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在封建社会末期,逐渐成为妨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重大因素。 4、郡县制 这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下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发展于战国时期,极盛于秦汉。郡县制下,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臵县令(长)、县丞和县尉。郡县长官均有皇帝直接任免,皇帝的命令通过郡县直达百姓,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最终确立。秦汉之后,郡县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州郡县、道府县、路州县等地方行政制度,至元发展成为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