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量词

量词

量词

一、量词及其分类

在汉语中,说明事物的数量、动作行为的数量、时间的数量,一般都不能只用一个数词来表示,一定得用上一个数词和一个表示数量单位的词,这个表示事物或动作数量单位的词就是量词。例如:

一本书(*三书)四个人(*四人)

来了两次(*来了两)跑了五趟(*跑了五)

学了三年(*学了三)工作了六天(*工作了六)

现代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量词丰富,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理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讲述量词的教学以前,我们有必要先看一下量词的分类。

汉语的量词可以分为三:(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计量单位;(2)动量词,表示行为动作的计量单位;(3)时量词,表示时间的计量单位。这三类词还可以再分小类:

二、名量词

1. 名量词可以分成哪些小类?

名量词可以分成借用名量词和专用名量词两类。

借用名量词是借用名词作量词,如“杯(一杯水)、碗(两碗饭)、箱(一箱苹果)、脸(一脸汗)、地(一地纸屑)、床(一床衣服)”等。往往是借用表示事物容器的名词。

专用量词比较多,可以分成以下三种:

(1)个体量词:个体名词都有自己特定的个体量词,如“书”论“本”,“笔”论“支”,“桌子”论“张”,“椅子”论“把”。有些量词跟相配的名词在意义上有联系,如有把儿的东西论“把”,装订成册的东西论“本”,有展开的平面的东西论“张”,可弯曲的长条物体论“条”,小而圆的东西论“颗”等等。但多数名词用什么量词是约定俗成的。

(2)集体量词:集体量词用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组成的事物。如:

一双手/筷子/袜子/鞋

一对男女/夫妻/反义词

一副对联/眼睛/手套

一套房子/家具/邮票/西服

一群孩子/牛/人

一批货/学生/书

一伙坏人/歹徒/流氓

一些水果/青菜/面包

以上集体量词有的用于确定的数量的事物,如“双”“对”等;有的用于不确定数量的事物,如“群”“伙”“些”等。我们把前者叫做“定量词”,后者叫做“不定量词”。

(3)度量词:度量词表示度、量、衡的计算单位。如:

长度:米、厘米、公分、里、公里、尺、寸

容量:升、公升、毫升

重量:斤、公斤、吨、两、钱、克

面积:平方米、亩、公顷

体积:立方米、立方厘米

2. “一脸汗”跟“一碗饭”有何不同

我们先来看更多的例子:

A组:一桌子菜一脸汗一地瓜子儿一手泥一床衣服

B组:一碗饭一杯水一盆花一盆饼干一车西瓜

上面A组和B组的量词都是借用量词,都是从名词借用而来。但是A组和B组在用法和意义上很不一样。

(1)B组中数词“一”可以换成别的数词。如:

两碗饭三杯水四盆花

而A组,除了量词“脚、腿、手”前数词可以是“一”和“两”(“两腿泥”“两手灰”)以外,其他量词前的数词只能是“一”。

(2)A组中量词和名词之间能插入“的”,B组则不能。如:

一桌子的菜一脸的汗一地的瓜子儿

* 一碗的饭 * 一杯的水 * 一盆的花

(3)B组的名词可以省略,而A组的名词不能省略。如:

1 a. 你吃了几碗米饭?

b. 一碗。

2 a. 你吃了多少菜?

b. * 一桌子。

(4)A组整个结构偶强调“量多”的意思,如“一桌子菜”是“满桌子菜”的意思,“一脸汗”是“满脸汗”的意思。而B组没有这样的意思。

3. 不定量词“一点儿”:为何不能说“我今天一点儿头疼”?

“一点儿”是不定量词,意在言数量少,也可引申为表示程度低。对留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一点儿”的意义并不太困难。令他们困惑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用法上,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句法结构形式上。这方面的偏误不仅出现的频率高,而且对不同国家的学生都具有广泛的一致性。所以我们把“一点儿”单独列出来。

不定量词“一点儿”只能修饰名词性成分,而不能修饰形容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如要修饰形容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只能用副词“有点儿”。留学生在这方面的偏误率非常高。如:

(1) * 昨天晚上和朋友聊天很晚,所以现在我一点儿困。(……所以现在我有点儿困。)(2 ) * 刚上车我就觉得一点儿饿,可离饭馆还很远。(刚上车我就觉得有点儿饿……)(3 ) * 我的中国同屋这几天一点儿不舒服。(我的中国同屋这几天有点儿不舒服。)

(4 ) * 今天是我的生日,所以我一点儿想家。(……所以我有点儿想家。)

上述句子都是形容词或动词谓语句。留学生以为“一点儿”表示后边的形容词或动词的程度不高,其实,在汉语中要表示形容词或动词的程度不高,只能是用副词“有点儿”。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一点儿+名词:喝一点儿水、吃一点儿菜、买一点儿水果、一点儿心意等

有点儿+动词/形容词:有点儿恨、有点儿讨厌、有点儿远、有点儿脏等

上述格式“有点儿+动词/形容词”中形容词一个是消极或中性的,如果要表示某种积极性的程度有所变化,但变化不是很大时,是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面加“一点儿”,而不是在前面加“一点儿”或“有点儿”。这方面留学生的偏误也不少。如:

①*前几天冷得要命,今天总算一点暖和了。(……今天总算暖和一点了。)

②*吃了中药后,他一点儿好了。(……他好一点儿了。)

③*我们又说了半天,他才算是一点儿明白了。(他才算是明白一点了。)

④*到北京后我的汉语水平一点儿提高了。(到北京后我的汉语水平提高一点儿了。)

针对留学生的这种偏误,我们应该以格式化的方式告诉他们:动词/形容词(积极)+一点儿。不定量词“一点儿”应该直接放在名词性成分之前,而不应该放在其后或动宾结构之前。即:动词+加一点儿+名词。留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也可能出现偏误。如:

①*昨天下了雨一点儿。(昨天下了一点儿雨。)

②*他一点儿喝水后就开始工作了。(他喝一点儿水后就开始工作了。)

③*爸爸每天都喝酒一点儿。(爸爸每天都喝一点儿酒。)

前面我们说“一点儿”不能修饰动词,指的是不能直接修饰动词,但可以出现在“一点儿+(名词)+也/都+不/没+动词/形容词”。如:

①我们一点也不同意。

②他一点儿都没嫉妒老朋友。

③这房间一点儿也不脏。

但是在使用这一格式时一定要注意受事的位置。一般的受事宾语是不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后边的。只有表示人的态度、感情、感觉的动词可以带受事宾语。对比如下:

①他一点儿也不尊重老师。

②他们一点儿都没同情这个老人。

③*我从来一点儿都不喝酒。

我从来一点儿酒都不喝。

4.能说“一伙人”,为何不能说“一伙姑娘”?

汉语中有不少人表示很多人或物在一起的量词,如“伙、群、堆、批”等,但它们的适用场合是不同的。

群:指聚集在一起的很多人或动物。如:

①大街上跑来一群孩子。

②湖边有一群牛在喝水。

伙:也可以指很多人聚在一起,但多指几个人或许多人组成一个团伙,常含有贬义。如:

①这伙人是专门偷废铁的。

②那伙人突然闯进来,肯定没好事。

③*昨天我请了一伙姑娘吃饭。

“人”是中性词,“一伙人”含有贬义色彩,而“姑娘”一般是褒义的,因而不能说“一伙姑娘”。

堆:也值很多人或物聚集在一起,但多含有乱七八糟、无规则之意。如:

①地上躺着一堆从断壁残垣中抬出来的伤者。

②那儿围着一堆人,也不知道他们在看什么。

③她房间里有一大推脏衣服,一点也不像女孩子的房间。

批:指同时行动的一群人,或数量较多的货物、文件(常同时达到、同时处理等)。如:

①刚刚进来的那批客人一定要好好招待。

②每年九月都会有一批新生入住。

③我这小店最近新进了一批玩具,有时间带孩子来看看吧。

④这批货到得很及时。

汉语有很多像“伙、群、堆、批”这样的近义量词,如名量词“对”和“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辨析,否则留学生在使用时就很容易出现偏误。

三、动量词

1.什么叫专用动量词?

专用动量词是专门表示动作或变化次数的单位量词。专用动量词数目并不多,主要有:次、下回、场、阵、顿、趟、番、遍等。这些量词不仅表示动作或变化的量,同时还包含某种词汇意义,否则就没必要存在这么多动量词了。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注意这些动量词的具体使用。

2.“次”和“回”有何不同?

“次”和“回”都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能反复出现的动作。“次”跟“回”常可互

换。例如:

①a. 这件事我问过他一次,可他没告诉我。

b. 这件事我问过他一回,可他没告诉我。

②a. 我找了你两次,你都不在。

b. 我找了你两次,你都不在。

不同之处在于“回”一般用于口语,“次”则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3.“遍”和“次”有何不同?

“遍”也用于能反复出现的动作,强调一个动作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饿整个过程,这一点和“次”不同。对比如下:

(1)这电影他看过三遍。

(2)这电影他看过三次。

有这样的意思:“每一次他都是从头看到尾看完的。”但例②没有这样的意思,甚至可以是“他每一次都没看完”,例如:

(3)这电影他看过三次,但都没看到结尾。

4.动量词“下、场、阵、趟、顿、番”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1)“下”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一般用于短时间内就可完成的动作。如:

①他敲了一下自己的脑门。

②她点了一下头。

“一下”用在动词后还有缓和语气的作用,有时并不表示动作的次数。

①你来一下。你来。

②请你介绍一下具体情况。你介绍具体情况。

例①比例②委婉得多。

(2)“场(chang)”多用于文艺表演及体育活动,完整地进行一次为“一场”。如:

①昨天我们看了一场比赛。

②最近我们学校放了两场电影。

(3)“阵”表示一段时间,一般用于突发并且持续一段时间的情况。如:

①下了一阵雨,空气好多了。

②场下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③响起了一阵枪声。、

④刮了一阵风。

(4)一去一回为一趟。可图示为:A B ,如:

①他上个月去了一趟上海。

②你帮我跑一趟银行,好吗?

“趟”多跟“走、跑、回、来、去、游”等表示移动的动词组合。

(5)“顿”表示吃饭、斥责、打骂等动作的次数,常跟“吃、喝、说(批评的意思)、批评、打、骂、训”等动词组合。如:

①他昨天被妈妈打了一顿。

②咱们去饭馆好好吃一顿。

(6)“番”多用于费时费力的行为,前面一般只能用数词“一”,口语中较少使用。如:

①他们讨论了一番,但还没有结果。

②他们把旅行计划好好研究了一番。

③妈把我男朋友仔细打量了一番。

5.什么叫借用动量词?

借用动量词有以下两类:

A.踢一脚把一巴掌瞪一眼咬两口打三拳

B.画一笔打一针射一箭开两枪砍三刀

A组和B组的量词都是从名词借用而来,前者是表示身体某部位特别合适四肢器官的名称,后者是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四、时量词

1.什么叫时量词?

我们都知道,在汉语里,数词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中间一定要加上量词,如“一本书”“三个苹果”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也都会强调量词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千万不能落掉这个量词。这种印象在有些留学生头脑中比较深刻,他们认为只要是数词后就一定加上量词。岂不知汉语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词,它们和数词结合时是不需要量词的,如“分、分钟、秒、天、周、年”等,我们把这些词称为时量词。(陆俭明 2001)对这些特殊的时量词如果不加以强调,留学生自然就会出现偏误。如:

① *我在英国学习汉语三个年。

② *星期天我们在颐和园玩了一个天。

③ *我们只等你十个分钟。

2.“周”和“星期”有何不同?

“周”有“星期”的意思,在用法上二者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

星期一一星期上星期

周一一周上周

“星期一”也可以说成“周一”,“上星期”也可以说成“上周”。但是“星期”跟“周”在用法上还有很多不同。

一个星期上个星期三个多星期

三星期多第二个星期 *第二星期

*一个周 *上个周 *三个多周

三周多 *第二个周第二周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星期”与“周”在用法上的最大区别是:“星期”可以用量词“个”(有时可以省略),而“周”前面一定不能用量词。这种区别说明:“星期”是名词,而“周”是个量词,属于时量词。

五、量词的重叠

汉语中的量词,除了度量衡量词外,大部分都可以重叠。重叠形式有两种:

AA式:个个、条条、件件、张张、次次、回回、趟趟等

一AA式:一个个、一条条、一件件、一张张、一次次、一回回、一趟趟等

量词重叠后产生抗新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有:

(1)表示“每一”,遍指和量词搭配的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全体,可作主语、定语,一般不作宾语。如:

①我说的句句都是真话。(作主语)

②条条大路通罗马。(作定语)

③走出考场,同学们一个个都手舞足蹈,兴奋异常。(作主语)

④一座座青山连着一座座青山。(作定语)

⑤*这些孩子都很可爱,我喜欢个个。(作定语)

⑥*这些孩子都很可爱,我喜欢一个个。(作宾语)

应注意这种用法的量词重叠和代词“每”的区别:量词重叠一般不用于分指全体中的个体,而是指“由个体组成的全体”,有“全部都……”的意思。而“每”既能分指个体,也能指全体。对比如下:

①我们班每个人都感冒了。(全体)

②我们班人人都感冒了。(全体)

③这本词典每个学生一本。(个体)

④*这本词典人人一本。(个体)

(2)表示“逐一”或“一A一A”,常作状语。如:

①我们的生活在步步提高。

②你们要一件件仔细检查,千万别出岔子。

③这些人你要一个一个地问,千万别落了谁,他们都是我们的上帝。

(3)表示“多”,常作状语和定语。如:

①我一次次地约他,但他都没答应。

②我们家乡也修起了一条条宽敞的马路,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

③会场里响起一阵阵掌声。

七、量词的教学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大多仅仅出现在初级阶段,所教量词的数量也比较有限,对其解释也主要偏重在语法功能上。如:如果名词前面有数词,一定要在名词和数词之间加上量词;现代汉语的名词一般都有自己特定的量词等。其实,将量词的教学仅限于初级阶段,对量词的分析仅限于语法功能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分析名词跟它所使用的量词在意义上的联系,从而揭示量词的语义特征,以加深学生对量词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量词和名词搭配起来进行教学,把整个“数量名”结构作为整体记忆,并在课堂教学中多次出现。

因为汉语中不同的名词往往跟相应的量词对应,所以学习名词的同时,就应学习相应的量词。如学“鱼”时,就学“一条鱼”。学习量词时,学习并复习与之搭配的名词。如学量词“只”时,就复习与之搭配的名词“(一只)猫、(一只)狗、(一只)鞋”等。

(2)有些量词跟常与之搭配的名词有意义上的联系,可以找到一定的理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一联系,便于他们记忆。如:

●条:常与细长可弯曲物组合,如“一条鱼、一条毛巾、一条马路“。

●张:常与平面或展开物组合,如“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张纸、一张照片“。

●把:常与有把柄的器物组合,如“一根头发、一根黄瓜、一根竹子、一根葱“。

●颗:常与颗粒物组合,如“一颗珠子、一颗心、一颗星、一颗珍珠、一颗子弹“。

●粒:常与小颗粒物组合,如“一粒米、一粒种子、一粒沙子“。

●滴:常与液体滴落物组合,如“一滴眼泪、一滴水、一滴汗、一滴酒、一滴油“。

●本:常与装订成册物组合,如“一本书、一本词典、一本杂志、一本地图“。

●棵:常与植物组合,如“一棵树、一棵草、一棵花、一棵白菜“。

●座:常与大而固定物组合,如“一座山、一座桥、一座楼房、一座塑像“。

●支:常与直硬细长物组合,如“一支钢笔、一支枪、一支蜡烛、一支烟“。

有人说我们汉语的量词很丰富,需要学生一个一个地死记,其实并不要一个个死记。通过上面举例,我们发现,汉语量词虽然丰富,但不是杂乱无章的,也不是无规律可循的。量词和其所相关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在形状等方面存在一些相似性或相关性,所以形成了意义上的联系,并实现使用中的双向选择,所以我们应该把这种语义联系告诉学生,以便学生记忆。(3)同一个名词往往能跟不同量词搭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量词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如“一个蛋糕“和”一块蛋糕“在形状上是不同的,”一块肉“和”一片肉“在厚薄和形状上是不同的,如果在教学中利用图画或实物,这些区别就能一目了然。

(4)同音量词、近形量词、近义量词之间要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如“只—-支—枝“;”棵

—颗“;”对—双—副“;”次—遍—趟“。

(5)对量词的的教学,除了封闭性的专有量词外,还应该进一步教授一些开放性的借用量词。如“一桌菜“”一身洋装“”一头汗“”一弯月亮“等中的量词;与抽象事物组合的量词,如”一串铃声“”一身正气“等中的量词。

(6)动量词自然更应该在教学范围之内。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教学应扩展和加深。由专有量词到借用量词,由与具体事物搭配的量词到与抽象事物搭配的量词,由句法分析到语义分析,由掌握具体用法到准确得体的运用,划分不同层次,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贯穿在初高中全过程。我们以名量词为例来谈谈量词的教学步骤:

(1)介绍量词的语法功能,即数词和名词之间要用量词;学习部分专有量词,如:只、个、本、间、件、杯、条、副、套、双等。

(2)介绍量词和与之相关的事物在意义上的联系。如:

量词显示事物的形状,如:条、块、幅、片、根、面、粒等;量词是事物整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局部,如:头、口、顶、滴等;量词是事物所凭借的时间、场所或工具,如:阵、幕、盆等。

(3)介绍开放性的借用量词。其特征是以表示容器的名词或事物附着处所的名词为量词;数量词和名词之间可插入“的”。如:碗、盆、脸、手、头、身等。

(4)介绍量词和抽象事物的搭配。其特征是量词语义虚化,数词多是“一”。如:一串笑声、一片真心、一堆难题等。

(5)近义量词辨析。如“对”和“双”。“一对恋人、情人、夫妇、夫妻、情侣“,属于后天配成;“一双鞋、袜子、手、耳朵、眼睛、脚”,属于先天成双。

由于受词汇量的限制,学生能够说出的组合不会很多,老师可以说出一些,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如果学生总结的规律不好,老师应适当的给予引导。最后,老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概括:“双”跟自然形成的两个有关,而且这两个要形成一种互相协调的整体关系,比如“一双筷子”是两根筷子放在一起配合才能使用,“一双手”“一双脚”都是完整的人体的一部分,缺少任何一个,人的整体协调就会出现问题,至于“一双鞋”和“一双袜子”都是由于人的一双脚而形成的量的选择;而“对”是非自然地,是后天形成的,是具有对立关系的个体的两个,这种对立表现为男女、左右或其他方面,比如“一对夫妇”“一对情人”“一对鸳鸯”,至于“一对花瓶““一对枕头”,是因为它们都具有夫妻的象征意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