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是党内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产物,是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这篇文章是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抗日战争刚刚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在我们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出发,根本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他们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总结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另外,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在1931—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

同志。不彻底揭露和批判教条主义,就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观点深入全党,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同样,经验主义,也是一种主观主义。因此,我们不但要克服教条主义,而且要克服经验主义,只有这样,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得到提高,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实践论》一文主要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论》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和结论等。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并具体分析了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包括:认识活动依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活动决定认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践论》明确提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里有两层含

义:一方面是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包括法国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映论但不能揭示出认识对实践的真正关系;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强调了实践性这一基本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论》第2段主要阐述生产活动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强调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认识的来源问题上说明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第3段讲阶级斗争和其他社会实践也是人的认识的来源,并着重指出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的深刻影响。所有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知识和理论,都是从三大革命实践中获得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在这里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人们接受学习间接知识的重要性。就人类整体、人类认识整体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类不可能在实践之外寻找出另外的知识源泉,同样也不可能找出哪一种知识不是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的。但就具体一个人的知识来源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来自个人的亲身实践,而是大部分知识来自书本或他人的实践经验。

强调实践是认识来源而轻视接受间接知识的必要性是错误的;相反,只看到接受间接知识的必要性,从根本上放弃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的思想,那就离开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要注意,一个人对间接知识的接受程度、理解和巩固程度,往往又是由实践决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推动这一过程的动力就是实践。第4段从人类认识的发展史来说明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毛泽东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因而,实践在发展,革命在前进,人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判断认识或理论是否为真理,不是依照主观上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的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当然,对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必须辩证地来理解。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其绝对性表现在它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其他的标准。其相对性表现在随着实践本身的发展,此时此地的被实践检验过的正确认识,在彼时彼地就可能是不正确的,同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实践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就势必导致唯心论和不可知论;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就可能把前人的认识绝对化和片面化。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这部分主要分析了认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阐明认识活动的产生离不开实践而又反作用于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毛泽东说,认识是“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这就是说,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首先是感性

认识,即是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的反映,是整个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特点是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形象的,但不是深刻的。它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样的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在人们的脑子里就会产生认识过程的飞跃,产生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就成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阶段的特点主要是表现出其抽象性和深刻性。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是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的过程,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是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于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创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之所以靠得住,正是因为它来源于感性。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那就是唯心论者。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就是只承认理论的实在性,

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在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固然重要,是认识的来源或起点。但是,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抽象而获得的理性认识,虽然离开了个别的具体事物,但是,正如列宁所说:“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自然。”如果仅将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那就陷入“经验论”的错误。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具体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在于它们看不到两个不同认识阶段的内在联系,人为地割裂了人类认识的统一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就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具体实践,轻视感性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到处乱套,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拘守于感性经验,否认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都会给革命造成极大的危害。综上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但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还必须由认识到实践,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正如《实践论》所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也就是说,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再回到实践中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在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为从理性的认识回到实践这一次飞跃并且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看它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

能被发现和纠正。只有使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它进一步向前发展。其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根据已形成的认识指导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使人的行为表现出自觉性、目的性和主动性。

总言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个过程是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的过程,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这一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意义更重要、更伟大。

(三)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正如毛泽东所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些教导,深刻揭示了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说明了人类的认识发展的曲线性,即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在多次失败和反复调整中实现的;也说明了人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由浅入深,无限发展;此外,这个总过程和总规律还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前进性,即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过

程。

三、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

(一)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思想

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右倾机会主义表现为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左”倾冒险主义表现为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当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

(二)阐明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

本段主要在系统地论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基础上,阐明改造客

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并提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

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改造世界的具体任务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社会及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一切反动势力。改造主观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改造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改造也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而必须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的。《实践论》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入手,落脚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上,从而达到肃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提高全党马列主义水平之目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

《实践论》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内容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实践论》从思想上清算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

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全中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同时,《实践论》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它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大大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实现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论》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改造世界观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它教导我们怎样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的每一个原理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做好一切实际工作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认真学习《实践论》,使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树立辩证唯物论,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必要性和努力方向。对于坚持和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8

大学生实践论读书笔记

大学生实践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以下是的大学生实践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经李老师的介绍,读了《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

2019-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3篇-范文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3篇 《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范文1 马克思认为:世界时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马克思还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只有主观能动性,没有客观实践性是无法取得成功。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老马看到小马长大了,让他独自驮一袋麦子去磨坊,然而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是深是浅小马发愁了,老牛个子高,认为河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个子小,认为河水很深,还淹死了他的一个同伴。小马不知道怎么办,只有回去问妈妈。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最终的结果是:河水既没有老牛说的那样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成功渡过河,完成了妈妈交代的任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非常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中国有个"闭门造车"的成语,比喻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考虑门外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 当然,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实践经验,就象过去的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不是那些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再结合具体实际,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战术和战略上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再一次次的取得胜利,最终取得革命的最大胜利。 联想到最近的"钓鱼岛"事件。日本掀起购岛闹剧后,国人喊打声一片。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爱国者,直接把矛头指向政府,认为政府无能,实则是那些人不懂得从实际出发的真理,不懂得运用毛泽东的实践论。

《实践论》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实践论》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十分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那么实践论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一 《实践论》不仅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状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资料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好处。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潜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用心提升自我,用心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

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务必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二 最近,按照省厅和警令部“三读”活动的安排和要求,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受启发,总有一种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的感觉,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所以,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

实践论读书笔记1000字

实践论读书笔记1000字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实践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践论读后感1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的一篇著作。《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接触到这部分的内容还要追溯到大学时期,在《毛泽东概论》的课程上有所接触。但是大学时代的我们,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就像好多帖子上所说的,大致意思就是:高中大学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比如:各种物理定律,数学上微积分或是函数,能被用到的机率是少之又少。反倒是一些最基础的算术和一些基本的概念,在生活中被用到的机率很大。归根到底体现出了实践是很重要的。 对于平时的生活也是一样,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

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

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实践论》读书心得 题目:《实践论》读书心得 学校: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班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心得体会 《实践论》读书心得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

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

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读后感]实践论读书笔记

[读后感]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1):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资料,本质特征和重要好处,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透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透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资料,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构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此刻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此刻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能够考到原先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资料,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此刻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能够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明白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明白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状况。你要明白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光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一样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一样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能够看到很多贴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明白,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一样的时期地点,进行不一样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到达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 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 在信访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篇一 马克思认为:世界时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马克思还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只有主观能动性,没有客观实践性是无法取 得成功。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老马看到小马长大了,让他独自驮一袋麦子去 磨坊,然而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是深是浅小马发愁了,老牛个子高,认为河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个子小,认为河水很深,还淹死了他的一个同伴。小马不知道怎么办,只 有回去问妈妈。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 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最终的结果是:河水既没有老牛说 的那样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成功渡过河,完成了妈妈交代的任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非常透彻,是在 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人物形象—安妮:安妮虽然是个孤儿,但是具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她纯真善良、热爱 生活,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象。在她的想象世界里,樱花是她的皇后,苹果是她的红衣姑娘,小溪会欢笑,影子和回声是朋友……同时,安妮也是自强不屈,乐观向上的。她凭自 己的努力和真诚,赢得了周围朋友的喜爱和尊重,最后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的小主人。 中国有个"闭门造车"的成语,比喻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至于我们现在所 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考虑门外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 当然,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 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实践经验,就象过去的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不是那些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再结合具体实际,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战术和战略上 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再一次次的取得胜利,最终取得革命的最大胜利。 《最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报告》是活动总结网活动总结范文栏目为您精 心准备的,更多精彩内容请收藏本站(ctrl+D即可)!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是党内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产物,是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这篇文章是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抗日战争刚刚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在我们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出发,根本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他们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总结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另外,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在1931—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

同志。不彻底揭露和批判教条主义,就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观点深入全党,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同样,经验主义,也是一种主观主义。因此,我们不但要克服教条主义,而且要克服经验主义,只有这样,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得到提高,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实践论》一文主要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论》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和结论等。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并具体分析了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包括:认识活动依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活动决定认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践论》明确提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里有两层含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导读:《实践论》是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贡献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下面是关于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的内容,欢迎阅读! 实践论读书笔记一: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文章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

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社会的实践。从这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就是今天被我们常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篇一: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看作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列宁《哲学笔记》第116——117页中共中央党 校出版社1990年版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 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 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 系。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由 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客 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 史的变化发展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 最基本的活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的实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 的基础。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 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另一则对煮酒论英雄想到的是人们对于英雄的向往。我想向往英雄的境界也是我们精 神生活的一部分吧,这从武侠小说的广受欢迎中可以看得出来。而这一则青梅煮酒论英雄 的小说段落尤其是写得精彩,让后世的人在闲适中也能增添一些精神的悦乐。从这一点来 说这典故真是大有裨益了。 其次,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在 《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 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 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 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 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 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 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失败者成功之母”。我想对于我们的学习就应该有这种实践态度。过去的十几年学习时

读书心得体会《实践论》心得体会6篇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2f835613.html,)/心得体会范文/读书心得体会《实践论》心得体会6篇 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是《实践论》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实践论》心得体会一: 《实践论》学习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

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这对于我有重要的指

实践论读书笔记_1

实践论读书笔记 导读:《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下面是实践论读书笔记,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实践论读书笔记范文一: 这篇《实践论》仿佛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课,感触颇多,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感悟,也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思考,更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的一种深思,一种领悟。 也许是今日无事,也许是出于想尽快完成任务的目的便从百度搜来读了一下,没想到为完成一个任务却让自己感触颇深。从客观的角度,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个人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初步的了解及把握了《实践论》的基本内涵。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论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学文的都知道: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实践。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丰富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将符合实际的部分上升为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和接受实

践的检验。 《实践论》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实践论。学了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的都能了解经验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举例来说,如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的实践带来益处,但经验主义是却会在不经意中令你万劫不复 从字面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是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这也就让我想到我们高中学思政时老师的举例: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同时还要做实验的原因,即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理解这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

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

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实践论》心得体会 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论》读书心得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当时党内出现了两种妨碍革命发展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了推动革命的发展,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这种错误思想,从而著成此书。又因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名《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根据我个人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的结构是这样的: 一、介绍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在写这篇文章时,他开始向人们说明:人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里简要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并简要的介绍了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二、进入文章的精华部分,比较详细的分析人的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又如何服务于实践。这里,他认为认识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对于认识的深入过程,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对战争的例子,更加透彻的说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的逐渐深化活动。“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里,毛泽东谈到认识的能动作用,即“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三、概括全文,从时代责任讲起,提出当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深层次的领悟事情的本质,也就是理论,才能更好的掌控事物。也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离不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读书笔记,两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 刘宽08级生物工程20082967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从认识论这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的哲学总结,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通篇读了这篇文章,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这是一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其时正处于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严重妨碍着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正式发现这一现象的严重后果,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于是就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但其里面蕴藏的理性的真实的哲学光芒,一直指引着我们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通篇读了这篇文章,发现通篇都在讲述这个道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他告诉人们关于人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正向《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我们要注意需学习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完成。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这时认识还没完,人们不但常常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邓小平同志曾经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做错了一件事时,须知道每一件事发生的环境不一样,事物发展都有因果关系,有时候不同的“因”会产生相同的“果”,如果不能很好的明白这件事具体发生的原因,看清这件事发生的本质,而只是简简单单的作表面处理,是无法收到很好的效果的。 实践需要时常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企业要发展,公司要发展,学业要进步,要能与时俱进,

实践论读后感作文

读《实践论》有感 由于个人偏好哲学,所以看到作业选题的那一刹那我便决定了要写毛泽东最著名的哲学著作之一的《实践论》的读后感。 我所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毛泽东的作品中《实践论》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大概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篇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联系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以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这将指导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行为。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尽管就我们个人而言,我想我们距那些能够变革现实的斗争还是比较遥远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去辨别某种或者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本质,对于我们来说的意义,以及我们该怎么去对待,但是这段话告诉我们如果想要获得对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得自己去亲身接触,

亲自经历,这样才有可能了解到他们的本质,才能够获得最接近事实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人们谈论某某人、某某产品据说怎么样怎么样的,有时甚至已经与最初发表评论的人的说法完全相反了,可是却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只是人云亦云,而这有时甚至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拿我们交友来说吧,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取得所有人的好感,喜欢他的人会对他评价很高,不喜欢他的人就对他没有什么好感,有时甚至会出言诋毁,如果你只是通过某个人的评价就构成了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或许你运气很好的交到了一个合你胃口的好朋友,或许,你就交到了一个品格很差劲儿的损友。人们常说要知道一个人怎么样就看他周围的朋友,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反映出了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深刻。因此,也许由于你的错误认知而交的这个损友就会影响到你的一生。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去与他接触,在与他的交往中积累自己的认知,最后对其作出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决定他在你心目中的定位。对于其他事物也是一样的,只有自己亲自去尝试,去体验,才能够得到最准确的认识。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我们得以自己的主观思想为准,忽视其他人的一切想法,只是提醒我们别人说的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得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检验,从而得到事实的真相。

实践论读后感(共4篇)

实践论读后感(共4篇) 本文目录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1500字初中年级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实践论读书笔记2000

实践论读书笔记2000 【篇一:读《实践论》有感】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个一个课外作业——阅读一本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著作,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读 后感。在老师列举的书目中,我一眼就看中了《实践论》,因为我 们刚刚学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一节,对实践的特点和作用有了 一些初步的了解。于是,我在网上找到并下载了《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写于1937年7月。这部著作是 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 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故题为《实践论》,副标题则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 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 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 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 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 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根据《实践论》的论述,我们似乎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认识规律 即“求是”的规律。 (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两个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前者反映的是事物的 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后者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 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 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而且,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很难找到纯粹的感性认识,也很难找到纯粹的理性认识,它们 总是相互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处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十分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实践论》不仅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 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状况 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 的资料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好处。我们大学 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 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 了我们没有信心和潜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用心提升自我,用心了 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 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 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 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 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务必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 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 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 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 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 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 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 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