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光伏建设相关土地政策

最新光伏建设相关土地政策

最新光伏建设相关土地政策
最新光伏建设相关土地政策

最新光伏建设相关土地政策

同新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中国?北京

2016年12月13日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光伏发电用地有关事项的函..............................................

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9 13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16〕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水平的决策部署,促进地方各级特别是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更好落实产业用地政策,据国家和部

已经制定出台的各项支持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用地政策,

部研

(以下简称《指引》),现予印发,并就有关事项

究形成了《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

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产业用地政策的重要意义

产业用地政策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主动作为;

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产业、新业态蓬勃

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认真履行国土资源职责新定位,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的重大举措。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将落实产业用

地政策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加主动地服务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济

扩就业经社会发展大局。

二、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工作力度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对照《指引》,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

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精神,主动对接产业用地新需求,优化土地供应结构、调整土地供

应时序,保障产业发展及时落地。准确把握鼓励盘活现有建设用地发展相关产业的政策要义,主动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双调整双优化。

三、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土地市场环境

落实产业用地政策要坚持按用途管理、平等对待用地主体的原则,依法依规保障各种所

有制经济主体依法平等使用土地、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进一

步做好大、中、小、微企业发展用地需求保障工作,促进社会投资、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深化土地管理供给侧改革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依据国家产业用地政策, 结合地方实际,不断完善实施措

施,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市、县的培训与 指导,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降成本、补短板”工作要求。对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 问题,要及时研究报告、上下联动、及时解决,促进政策落地。

五、加强产业用地政策的宣传

各地要采取多种方式,向产业行业主管部门、用地主体宣传产业用地政策,做到广而告 之。要注意发现、总结落实产业用地政策的成功经验、典型做法,并加强宣传、交流,营造 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市场环境,提升落实产业用地政策能力水平。

2016年10月28日

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

为优化土地要素配置,培育发展新动力,支持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依据国家和部 关于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用地政策,制定本指引,供地方各级特别是市、 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工作中使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产业用地政策含义) 产业用地政策是指国务院、

的专项用地政策。相关政策清单见附录,并可在中国政府网( 门户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2f7977998.html, ) 查询。

上述“特定行业”,不包括房地产业。

第二条(基本原则)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执行产业用地政策时, 关法律法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符合

用地分类国家标

准和土地使用标准,坚持规划确定用途、用途确定供应方式、市场确定供应价格、用地主体 一视同仁原则。

国土资源部针对特定行业制定 https://www.doczj.com/doc/2f7977998.html, )和国土资源部

本指引适用于上述特定行业涉及的土地供应、 计划编制及登记等工作。

开发利用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土地供应

应当遵守国家有

第三条(本指引的细化与更新)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按照本指引, 根据本地区

实际情况,细化实施措施,推进产业用地政策落实。

对本指引印发后国家和部新出台的产业用地政策, 入本指引适用范围。

第二章产业用地政策实施

第四条(可按原地类管理的情形)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24号)和《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

(国土资规〔2015〕5号),光伏发电站项目使用未利用地布设光伏方阵的,可按原地类认 定和管理。其中的未利用地按照土地调查成果认定, 光伏方阵用地面积按照 《光伏发电站工

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规〔

2015〕11号)核定。

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 《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 (国土资规〔2015〕 10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外的旅游项目中的自然景观用地 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可按原地类认定和管理。

第五条(优先安排计划指标的原则和层级) 对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集聚区及使用未利

用地发展产业的,要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下达土地利 用计划时,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产业发展情况, 统筹安排用地计划指标, 确保符合产

业政策的项目用地,促进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第六条(优先安排供应计划的行业类型)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供 应计划时,应根据产业用地政策相关要求,

按照《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编制规范

(试行)》

(国土资发〔2010〕117号),优先安排下列产业用地供应:

(一)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发布的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的重点产业。

(二)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发布的产业促进政策中明确的重点产业。

(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据前述规划、政策明确的本地区重点产业。

各地制定供应计划,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发〔2012〕14号)要求,积极保障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商贸企业集聚区用地。 中西部地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6〕27号)要

求,加大加工企业用地供应。

第七条(土地用途的确定)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组织新供产业用地时, 规划部门给出的规划条件,确定土地供应用途。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自行纳 (国 应当依据

新业态类型,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 按照国土资规〔2015〕5号文件规定,结合现有土地供应

政策要求和当地产业发展实际需要, 主动商同级城乡规划、产业主管部门提出规划用途的建议意见,促进项目落地。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签订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时,合同中的宗地用

途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T21010-2007 )规定的土地二

级类填写;规划部门给出的规划条件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无直接对应类型的,市、县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经内部会商后,按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定的土地二级类填写,必要时

可征求规划、投资部门意见。

根据国土资规〔2015〕5号文件规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中工业用地、科教用地兼容相 关用途设施建筑面积不超过

15%的,仍按工业、科教用途管理。其他情形下,同一宗土地

上兼容两种以上用途的,应确定主用途并依据主用途确定供应方式;

主用途可以依据建筑面

积占比确定,也可以依据功能的重要性确定,确定主用途的结论和理由应当写入供地方案, 经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土地使用方式的确定)各类产业用地均可采取长期租赁、 先租后让、租让结合

方式使用土地。

以长期租赁方式使用土地的, 应按照《规范国有土地租赁若干意见》 (国土资发〔1999〕

222号)执行,租赁期限按照《合同法》规定,不得超过二十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 号)和《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

2010〕87号,经国务院同意),

现阶段仅政府投资建设不以营利为目的、 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公共租赁住房两 类项目用地可以作价出资 (入股)方式使用新供建设用地。 作价出资(入股)土地应当以市、 县人民政府作为出资人,制定作价出资或者入股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土地供应方式的确定)以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产业用地的,市、县国 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

建设、房产部门拟定方案时,

应提请同级政府同意,邀请投

资、产业等主管部门参加供应方案拟定工作, 明确租赁土地转为出让土地的条件,

报有批准 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按用途依法需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土地,

招标拍卖挂牌

工作可在租赁环节实施;在承租方使用租赁土地达到合同约定条件后需办理出让手续时, 采取协议方式。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 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落实工业用地出让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 改建需异地搬迁改造的城区商品批发市场等流通业用地、

对于现行国标分类中没有明确定义的新产业、

2011〕59

(国发〔2012〕39 号)、 2014〕51号)、《国 2014〕9号)、《国土

2009〕101号),对旧城区

工业用地,在收回原国有建设用地

使用权后,经批准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为原土地使用权人安排用地,有土地使用标准要求的, 应按标准安排同类用途用地。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

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国办发〔2014〕37号)、国土资规〔2015〕10号文件, 下列情形可将通过竞争方式确定项目投资主体和用地者的环节合并实施:

(一)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实施项目建设时,相关用地需要有偿使用的;

(二)通过招标方式确定新建铁路项目投资主体和土地综合开发权中标人的;

(三)政府将收回和征收的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并用于旅游项目建设的。

以合并竞争方式确定项目投资主体和用地者的,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依法独立履

行编制供地方案、签订供应合同和实施用地供后监管等法定职责。

第十条(关于配套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4〕35号)、《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国土资厅发〔2014〕11号)、

国土资规〔2015〕5号、国土资规〔2015〕10号、《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财教〔2014〕56号)等文件规定,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无线通讯基站、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社区养老(医疗、体育、文化)服务设施、电影院(影厅)、旅游厕所等布点分散、单体规模小、对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有密切依附关系的产业配套设施,允许在新供其他建

设项目用地时,将其建设要求纳入供地条件。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主动告知相关部门上述配建政策,相关部门提出配套建设要

求的,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注意与提出要求的部门共同商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配建要求

依法先纳入规划条件后,再行纳入供地条件,并明确建成后资产移交和运营管理要求。

第^一条(关于地役权)根据《物权法》和国办发〔2014〕35号、国土资规〔2015〕5

号等法律和文件规定,地役权适用于在已有使用权人的土地、建筑物、构筑物上布设新能源

汽车充电设施、无线通讯基站、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等小型设施的情形。设立地役权,应执

行《物权法》第十四章规定。

第十二条(关于过渡期政策)对于产业用地政策中明确,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

国家支持产业、行业的,可享受在一定年期内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过渡期支持政策的情形,过渡期满需办理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手续时,除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

保留划拨外,其余可以协议方式办理。

产业用地政策对“暂不变更”的时限没有明确规定的,时限及后续管理可参照执行国土

资规〔2015〕5号文件,或由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三条(土地供应价格的确定)各省(区、市)确定的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 业项目,以农、林、牧、渔业产品初加工为主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 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

70%执行。按比例计算后低

于该项目实际土地取得成本、 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的, 应按不

低于实际各项成本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出让底价。

中西部地区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向相 关部门

建议,按照国发〔2016〕27号文件要求,将加工贸易相关的工业项目纳入本省(区、 市)优先发展的工业项目。

根据国土资规〔2015〕10号文件,旅游相关建设项目中的人造景观用地应根据具体行 业市场经营情况,客观评估确定供应底价。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

号),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作为经营性商业用地, 应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所在区域有 工业用地交易地价的,可以参照市场地价水平、所在区域基准地价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等 确定出让底价。

第十四条(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 产业用地政策允许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 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地区外,其他地区应按《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执行, 应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使用,

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入股、

联营等方式与其

他单位、个人共同举办企业的方式使用土地。 在此前提下,各地可依法探索完善集体建设用

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的管理方式。

依据《旅游法》规定和各省(区、市)制定的管理办法,乡村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或 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

第三章改进完善管理方式

第十五条(安排供应计划)按照国土资发〔 2010〕117号文件规定,市、县国土资源主

管部门测算计划期国有建设用地需求量时,应当主动征求本地区重点发展产业主管部门意 见,确定需优先保障的重要产业国有建设用地需求量。

第十六条(项目认定)下列情形中,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会商产业主管部门,对 项目性质予以认定:

(一)落实产业用地政策时,对相关项目是否属于国家支持发展产业难以确认的;

2011〕38

除农

(二)建设单位认为自身拟建项目符合《划拨用地目录》,对项目是否属于非营利性项 目性质难以确

认的。

产业主管部门能够就上述事项提供证明文件的, 件、按相关产业用地政策执行。

产业主管部门不能就上述事项提供证明文件的,市、县国土

资源主管部门可在与产业主管部门商议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共同提出对项目用地适用政策的

建议,报请有批准权的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七条(关于供应前置条件)对政策允许将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标准、产品品 质、节地技术等要求作为土地供应前置条件的,设置供应前置条件时,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

部门应当商请提出供应前置条件的部门,书面明确设置土地供应前置条件的理由或必要性、 具体内容表述及条件履约监管主体、

监管措施、违约处理方式。在制定供地方案和签署供地 文件时,除

将相关内容写入外, 还应当将提出前置条件部门出具的上述书面文件作为附件一 并收入,并在向土地供应集体决策机构汇报时专门作出说明。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积极向本地区相关部门和产业发展、 土地供应集体决策机构

宣传国土资源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共同下 发的国土资规〔2015〕5号文件,落实其中将项目用地产业发展承诺书作为签订土地供应合 同前提条件的规定,提醒提出关联条件部门监督承诺书履行情况。

第十八条(限制改变用途与分割转让)对于落实产业用地政策供应的宗地, 相关规范性

文件有限制改变用途、限制转让或分割转让等规定的,原则上应当将限制要求写入划拨决定 书或有偿使用合同,并记载到不动产登记簿和不动产权利证书, 一登记管理等环节予以落实。

第十九条(卷宗与台账管理)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产业用地政策实施的精准 性、时效性管理,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服务和监管。适用的产业用地政策文件 应当纳入土地使用权供应档案卷宗长期妥善保存。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建立产业用地政策适用项目台账, 况、适用产业用地政策、供后投资建设情况、过渡期起始时间及期满处理情况等。

第二十条(监管责任)市、 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与产业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 据土地供应合同、划拨决定书、

产业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前置条件文件、项目用地产

业发展承诺书等约定的用地条件、用地责任、 要及时向市、县人民政府或相关机构报告。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依据证明文

在分割转让审批、不动产统

记录项目基本情

监管责任,强化用地供后联合监管。 重大事项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光伏发电用地有关事项的函

国土资厅函〔2016〕1638号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关于光伏发电用地有关问题的请示》(津国土房资报

〔答复如下:

2016〕87号)收悉。经研究

由于我国未利用地资源总量及其在各省(区、市)的分布均较为充足,在发展光伏发电过程中,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积极盘点资源家底,协助相关部门和指导项目投资方

做好选点布局,积极落实《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

(国土资规〔2015〕5号)有关政策,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发展光伏发电。对于之前已经使用农地建设的“农光结合”、部主管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加强跟踪监测,

“渔光一体”光伏发电项目,地方各级国土资源发

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报部。

国土资规(2015)5号文件下发后,阵在内的所有用地均应按建设用地管理,中农用地的类型按照土地调查成果认定,制指标》(国土资规(2015)11号)对于使用农用地新建光伏发电项目的,包括光伏方依法履

行规划、计划、转用、征收、供应手续,其光伏方阵的面积按照《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核定。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2016年10月13日

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

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

国土资规〔201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通信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商务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

新重大决策部署,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推进互联网+”行动,发展电子商务,构

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支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提出以下用地意见:

一、加大新供用地保障力度

(一)优先安排新产业发展用地。依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相关服务指导目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鼓励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政策要求,各地可结合地方实际,确定当地重点发展的新产业,以先存量、后增量”的原则,优先安排用地

供应。对新产业发展快、用地集约且需求大的地区,可适度增加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二)明确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类型。国家支持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建设项目,属于产品加工制造、高端装备修理的项目,可按工业用途落实用地;属于研发设计、勘察、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环境评估与监测的项目,可按科教用途落实用地;属于水资源循环利用与节水、新能源发电运营维护、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中的排水、供电及污水、废物收集、贮存、

利用、处理以及通信设施的项目,可按公用设施用途落实用地;属于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通信设施除外)、新型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经营服务项目,可按商服用途落实用地。新业态项目土地用途不明确的,可经县级以上城乡规划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论证,在现有国家城市用地分类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标准予以明确,向社会公开后实施。

(三)运用多种方式供应新产业用地。新产业项目用地符合

《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划拨供应。鼓励以租赁等多种方式向中小企业供应土地。

方式。出让土地依法需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的,在公平、争的前提下,可将投资和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的产业类型、求作为土地供应前置条件;以先租后让等方式供应土地涉及招标拍卖挂牌的,程积极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公正、不排除多个市场主体竞生产技

术、产业标准、产品品质要

招标拍卖挂牌

序也可在租赁供应时实施,租赁期满符合条件的可转为出让土地。

(四)采取差别化用地政策支持新业态发展。光伏、风力发电等项目使用戈壁、荒漠、

荒草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对不占压土地、不改变地表形态的用地部分,可按原地类认定,不

改变土地用途,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时作出标注,用地允许以租赁等方式取得,双方签订好

补偿协议,用地报当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对项目永久性建筑用地部分,应依法按建设

用地办理手续。对建设占用农用地的,所有用地部分均应按建设用地管理。新能源汽车充电

设施、移动通信基站等用地面积小、需多点分布的新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可采取配建方式供地。在供应其他相关建设项目用地时,将配建要求纳入土地使用条件,土地供应后,由相关

权利人依法明确配套设施用地产权关系;鼓励新产业小型配套设施依法取得地役权进行建设。

二、鼓励盘活利用现有用地

(五)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传统工业企业转为先进制造业企业,以及利用存量房产进行制造业与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现有制造业企业通过提高工业用地容

积率、调整用地结构增加服务型制造业务设施和经营场所,其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原总建筑

面积15%的,可继续按原用途使用土地,但不得分割转让。

(六)支持生产性、科技及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原制造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整体或部分转

型、转制成立独立法人实体,从事研发设计、勘察、科技成果转化转移、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研发及知识产权、综合科技、节能环保等经营服务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

(七)鼓励建设创业创新平台。依托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的开放共享互动创新网络平台,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建设的产学研结合中试

基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可继续保持土地原用途和权利类型不变。按照国家加快构建众创空间的要求,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小企业创业基地、高校、科技院所等机构,利用存量房产兴办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

(八)支持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在不改变用地主体、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开发互联网信息资源,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开展线上线下融合业务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过渡期满,可根据企业

发展业态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是否另行办理用地手续事宜。

(九)促进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科研机构转制为产业技术研发企业,其使用的原划拨科研用地、生产性建设用地,可按国有企业改制政策进行土地资产处置,对省级以上人

民政府批准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可采取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方式配置土地。

三、引导新产业集聚发展

(十)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产业在现有开发区、 集聚区集中布局,高新区、经开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要发挥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 引领作用。支持以产业链为纽带,集中布局相关产业生产、研发、供应、上下游产品服务项 目及公共服务项目。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

制造业集中区域集聚发展。

国家在重大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攻关及技术改造基建专项、 工业转型升级等资金安排上,

对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中的重点企业予以支持。

(十一)有效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空间。鼓励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多层工业厂房、 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供中小企业进行生产、研发、设计、经营多功能复合利 用。标准厂房用地按工业用途管理,

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实行只租不售、

租金

管制、租户审核、转让限制的,其用地可按科教用途管理。创办三年内租用经营场所的小型 微型企业,投资项目属于新产业、新业态的,

可给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补贴。

鼓励地方出台支

持政策,在规划许可的前提下,积极盘活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和家庭 住所、租赁房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

(十二)引导土地用途兼容复合利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 下,按照用途相近、功能兼容、互无干扰、基础设施共享的原则,会同发展改革、国土资源 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有助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兼容性地类和相关控制指 标。经市、县国土资源会同城乡规划等部门充分论证,新产业工业项目用地,生产服务、行 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

15%的,可仍按工业用途管

理。科教用地可兼容研发与中试、 科技服务设施与项目及生活性服务设施,

兼容设施建筑面

积比例不得超过项目总建筑面积的

15%,兼容用途的土地、房产不得分割转让。出让兼容

用途的土地,按主用途确定供应方式,在现有建设用地上增加兼容的, 可以协议方式办理用

地手续。

(十三)推动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单一生产功能的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可按照统一 配套、依法供应、统筹管理的原则,

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建设用地用于商品

零售、住宿餐饮、商务金融、城镇住宅等建设,推动相关区域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 能转型。

四、完善新产业用地监管制度

(十四)建立政策实施部门联动机制。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供应 计划前,应征询相关部门意见。

发展改革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科技、

商务等部门及开发区

管理机构,研究提出新产业和新业态项目的用地需

求; 用地布局、协调土地供应和建设时序意见。 5年

为限,5年期满及涉及转让需办理相关用地 以协议方式办

理。对需享受政策的市场主体,

产业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土部门提出

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报市、 县人民政府批准后

组织实施。现有建设用地过渡期支持政策以

手续的,可按新用途、新权利类型、市场价,

投资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项目符合条件证明文件, 国土资源主管

部门登记备案后执行。加强过渡期满政策执行监管,防止以任何名目改变政策适用期。

(十五)建立共同监管机制。对于投资和产业主管等部门提出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 业标准、产品品质要求作为土地供应条件的, 在土地供应成交后,提出关联条件部门应当要 求土地使用权取得人提交项目用地产业发展承诺书,

作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签订土地供应合

同的前提条件。提出关联条件部门应对承诺书的履行进行监督, 并适时通报国土资源主管部

门。项目竣工投产达不到约定要求的,

各相关部门应按职能分工依法依约进行处置。

对利用

现有建设用地兴办的新产业、新业态项目提出证明文件部门,应对项目经营方向进行监管。 在工业、科教用地上建设或兼容的研发场所,允许转让、出租的,受让方、承租方投资项目 所属产业应符合研发场所允许布局产业要求,

不符合的,应按商服用途办理补缴土地出让价

款手续及相关变更手续。

(十六)建立定期核验评估制度。 签订、接收项目用地产业发展承诺书、 划拨决定书及提供项目符合用地支持政策要求证明文件的政府相关责任部门, 约定、规定的事项,定期进行核验评估。 对不符合用地支持扶持政策的,应及时终止政策执 行;对需承担违约责任的,应依法依约追究责任。 对符合相关规定、约定且需办理后续用地

手续的,应及时办理。

本文件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有效期八年。

2015年9月18日

土地供应合同、 应按法律文书

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 意义。为规范和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充分认识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光伏电池制造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市场占有率位居世

界前列,光伏电池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多晶硅冶炼技术日趋成熟, 形成了包括硅材料及

硅片、光伏电池及组件、逆变器及控制设备的完整制造产业体系。 光伏发电国内应用市场逐 步扩

大,发电成本显著降低,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当前,在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增速减缓、 产品出口阻力增大、 光伏产业发展不协调等多重

序竞争,产品市场过度依赖外需、国内应用市场开发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装 备和材料发展缓慢, 财政资金支持需要加强、 补贴机制有待完善, 行业管理比较薄弱、 市场环境亟待改善等突出问题,光伏产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光伏产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既是对

产业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 特别是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 为扩大国 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毫不动摇地推进光伏产业持续 健康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因素作用下,我国光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同时,

我国光伏产业存在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无

应用

光伏产业是全球能源科技和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也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支持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激发国内市场有效需求,努力巩固国际市场;

健全标准体系,规范产业发展秩序, 着力推进产业重组和转型升级;完善市场机制,加快技 术进步,着力提高光伏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在扩大光伏发电应用的同时, 控制光伏制造总产能,加快淘汰落 后产能,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统筹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产业供需平衡、上下游协调等因素, 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市场为主,重点扶持。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光伏产业结构调整、优胜劣汰、优化布局以 及开发利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对不同光伏企业实行区别对待, 重点支持技术水平高、市场 竞争

力强的骨干优势企业发展,淘汰劣质企业。

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加强政策的协调配合和行业自律, 支持地方创新发展方式, 地方、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光伏产业发展。

(二)发展目标。

把扩大国内市场、提高技术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 根本出路和基本立足点,建立适应国内市场的光伏产品生产、 销售和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 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和市场环境。

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 3500万千瓦以上。加快企业兼并 重组,淘汰产品质量差、技术落后的生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

力的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提高多晶硅等原材料自给能力和光伏电池制造技 术水平,显著降低光伏发电成本, 提高光伏产业竞争力。 保持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合理份 额,对外贸易和投融资合作取得新进展。

三、积极开拓光伏应用市场

(一)大力开拓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鼓励各类电力用户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

电网调节”的方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优先支持在用电价格较高的工商业企业、 工业

园区建设规模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支持在学校、医院、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居民社

区建筑和构筑物等推广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太阳能, 结

调动

2013— 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

合建筑节能加强光伏发电应用,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支持光伏发电应用。依托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扩大分布

式光伏发电应用,建设100个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1000个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小镇及示范村。开展适合分布式光伏发电运行特点和规模化应用的新能源智能微电网试

点、示范项目建设,探索相应的电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适应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的

建设、运行和消费新体系。支持偏远地区及海岛利用光伏发电解决无电和缺电问题。鼓励在城市路灯照明、城市景观以及通讯基站、交通信号灯等领域推广分布式光伏电源。

(二)有序推进光伏电站建设。按照“合理布局、就近接入、当地消纳、有序推进”的

总体思路,根据当地电力市场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需要, 在落实市场消纳条件的前提下,

序推进各种类型的光伏电站建设。鼓励利用既有电网设施按多能互补方式建设光伏电站。

调光伏电站与配套电网规划和建设,保证光伏电站发电及时并网和高效利用。

(三)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贸

易秩序。加强对话协商,推动全球产业合作,规范光伏产品进出口秩序。鼓励光伏企业创新国际贸易方式,优化制造产地分布,在境外开展投资生产合作。鼓励企业实施“引进来”和

“走出去”战略,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促进光伏企业国际化发展。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一)抑制光伏产能盲目扩张。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

项目。光伏制造企业应拥有先进技术和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 新上光伏制造项目应满足单晶

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20%多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18%薄膜光伏电池转换

效率不低于12%多晶硅生产综合电耗不高于100千瓦时/千克。加快淘汰能耗高、物料循环利用不完善、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产能,在电力净输入地区严格控制建设多晶硅项目。

(二)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利用“市场倒逼”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强政策

引导和推动,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长效机制,加快关停淘汰落后光伏产能。重点支持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多晶硅和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发展, 培育形成一批综合能耗低、物料

消耗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晶硅制造企业和技术研发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

势的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引导多晶硅产能向中西部能源资源优势地区聚集, 鼓励多晶硅制造企业与先进化工企业合作或重组,降低综合电耗、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率。

(三)加快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通过实施新能源集成应用工程, 支持高效率晶硅电池

及新型薄膜电池、电子级多晶硅、四氯化硅闭环循环装置、高端切割机、全自动丝网印刷机、

平板式镀膜工艺、高纯度关键材料等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光伏逆变器、跟踪系统、功率预

测、集中监控以及智能电网等技术和装备水平, 提高光伏发电的系统集成技术能力。支持企业开发硅材料生产新工艺和光伏新产品、新技术,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光伏发电工程技术研发

和试验平台。支持高等院校和企业培养光伏产业相关专业人才。

(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鼓励企业加强国际研发合作,开展光伏产业前沿、共性技术

联合研发。鼓励有条件的国内光伏企业和基地与国外研究机构、产业集群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支持有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端专业

技术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积极参与光伏行业国际标准制定,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体系海

外推广,推动检测认证国际互认。

五、规范产业发展秩序

(一)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导。根据光伏产业发展需要,编制实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

各地区可根据国家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和本地区发展需要, 编制实施本地区相关规划及实施方案。加强全国规划与地方规划、制造产业与发电应用、光伏发电与配套电网建设的衔接和协

调。加强光伏发电规划和年度实施指导。完善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管理制度,

促进光伏发电有序发展。

(二)推进标准化体系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光伏材料、电池及组件、系统及

部件等标准体系,完善光伏发电系统及相关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完善适合不同气候区及

建筑类型的建筑光伏应用标准体系,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旧建筑改造中统筹考虑光伏发

电应用。加强硅材料及硅片、光伏电池及组件、逆变器及控制设备等产品的检测和认证平台

建设,健全光伏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及时发布符合标准的光伏产品目录。开展太阳能资源观测与评价,建立太阳能信息数据库。

(三)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制定完善并严格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规范光

伏市场秩序,促进落后产能退出市场,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实行光伏电池组件、逆变器、控

制设备等关键产品检测认证制度,未通过检测认证的产品不准进入市场。严格执行光伏电站设备采购、设计监理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反对不正当竞争,禁止地方保护。完善光伏发

电工程建设、运行技术岗位资质管理。加强光伏发电电网接入和运行监管。建立光伏产业发展监测体系,及时发布产业发展信息。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及配套政策

的执法监察。地方各级政府不得以征收资源使用费等名义向太阳能发电企业收取法律法规规

定之外的费用。

六、完善并网管理和服务

(一)加强配套电网建设。 电网企业要加强与光伏发电相适应的电网建设和改造, 配套电网与光伏发电项目同步建成投产。

积极发展融合先进储能技术、 信息技术的微电网和

智能电网技术,提高电网系统接纳光伏发电的能力。 接入公共电网的光伏发电项目, 其接网 工程以及接入引起的公共电网改造部分由电网企业投资建设。接入用户侧的分布式光伏发 电,接入引起的公共电网改造部分由电网企业投资建设。

(二)完善光伏发电并网运行服务。 各电网企业要为光伏发电提供并网服务, 调度运行,优先保障光伏发电运行, 确保光伏发电项目及时并网, 全额收购所发电量。 简化

高效的并网服务体系。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免收系统备用容量费和相关服务费用。 伏发电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监管。

七、完善支持政策

(一)大力支持用户侧光伏应用。 开放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建设, 支持和鼓励企业、 机构、

社区和家庭安装、使用光伏发电系统。鼓励专业化能源服务公司与用户合作, 投资建设和经

营管理为用户供电的光伏发电及相关设施。

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备案管理,

豁免分布 式光伏发电应用发电业务许可。对不需要国家资金补贴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电网运行条件,可放开规模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全部电量纳入全社会发电量和用电量统计,

地方政府和用户节能量。

(二)完善电价和补贴政策。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的政策。根据资源条

件和建设成本,制定光伏电站分区域上网标杆电价, 通过招标等竞争方式发现价格和补贴标 准。根据光伏发电成本变化等因素, 合理调减光伏电站上网电价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

上网电价及补贴的执行期限原则上为 20年。根据光伏发电发展需要,调整可再生能源电价 附加征收标准,扩大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规模。光伏发电规模与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规 模相协调。

(三)改进补贴资金管理。严格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管理, 保障附加资金应收尽收。

完善补贴资金支付方式和程序, 对光伏电站,由电网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或招标确定的光伏发 电上网电价与发电企业按月全额结算;

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建立由电网企业按月转付补贴资

保障

优化系统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电网接入方式和管理程序,

公布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流程,

建立简捷 加强光

如具备接入

并作为地方政府和电网企业业绩考核指标。 自发自用发电量不计入阶梯电价适用范围, 计入

2013年7月4日

并简化程序。

八、加强组织领导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 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文件, 完善光伏发电价

格、税收、金融信贷和建设用地等配套政策, 确保各项任务措施的贯彻实施。各省级人民政

府要加强对本地区光伏产业发展的管理, 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落实政策, 区光伏产业有序协调发展。 健全行业组织机构,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加强行业自律、 产业监测体系,及时发布行业信息,搭建银企沟通平台,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国务院

金的制度。中央财政按季度向电网企业预拨补贴资金, 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鼓励各

级地方政府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光伏发电应用。

(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完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机制, 加大对太

阳能资源测量、评价及信息系统建设、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标准制定及检测认

证体系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农村和牧区光伏发电应用以及无电地区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 支持。对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电量免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等针对电量征收的政府性基 金。企业研发费用符合有关条件的,

可按照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企业

符合条件的兼并重组,可以按照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五)完善金融支持政策。金融机构要继续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支持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做优做强,对有市场、有订单、有效益、有信誉 的光伏制造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根据光伏产业特点和企业资金运转周期,

按照风险可控、商

业可持续、信贷准入可达标的原则,采取灵活的信贷政策,支持优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支 持技术创新、兼并重组和境外投资等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小

企业和家庭自建自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严禁资金流向盲目扩张产能项目和落后产能项目

建设,对国家禁止建设的、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光伏制造项目不予信贷支持。

(六)完善土地支持政策和建设管理。 对利用戈壁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的,在土地规划、计划安排时予以适度倾斜, 不涉及转用的,可不占用土地年度计划指标。 探索采用租赁国有未利用土地的供地方式, 降低工程的前期投入成本。光伏发电项目使用未 利用土地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后, 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 完善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管理

引导本地 推广先 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统计监测和研究制定标准等方面的作用。

加强产业服务,

建立光伏

[2017最新农村土地承包政策] 农村土地承包补贴政策

农村土地承包也出台了相对应的政策。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希望对您有帮助。 农村土地承包政策 第一条 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第三条 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

等方式承包。 第四条 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 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承包地不得买卖。 第五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 第六条 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七条

农村土地承包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第八条 农村土地承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 国家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第九条 国家保护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十条 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第十一条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1 新人教版 课标要求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你知道这一过程是怎样的吗?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背景 课件出示资料: 学生阅读材料及教材第一段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解放前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如何? (2)这样的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影响? (3)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贫农、雇农和中农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

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教师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二、暴风骤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课件出示:《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图片,教师简介: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识记《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及内容。 2.土地改革 (1)目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一目小字部分,探究土地改革的目的。 生: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过程 课件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试分析此次土地改革的主要地点、步骤。 生:主要地点是在新解放区。 步骤是从1950年冬开始,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 讨论:①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②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①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分给地主一份应得的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②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总根子,它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3)结果 学生回答: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总的看来,解放前很多农民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终年饥寒交迫,土改以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三、千秋功业——土地改革的意义 1. 课件出示材料: 材料一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4枚。 材料二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材料三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材料四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人教部编版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材料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4.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5.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后杨白劳

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课土地改革》,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原因: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地区:新解放区。 3.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4.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5.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6.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7.具体实施办法: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8.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9.意义: (1)政治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经济意义: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合作探究 互动探究一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全国土地改革前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一1978)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1949. 10- 1956. 9) 第一阶段: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49. 10一1953春) 第二阶段:初步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1953. 4一1956. 9)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1956. 9一1966. 5) 开始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宣告结束。(1956. 9一1958年底)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966.5 -1976. 10) 土地政策基本处于停止不前,乃至倒退、混乱或被砸碎的不正常状态。 4徘徊时期的土地政策(1976. 11-1978. 11) 比文化大革命时期虽有所好转,但起色不大,突出的特点是徘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1978 – 2002) 一、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1978.12-1982.12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变和拨乱反正的完成,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召开标志着人民公社开始解体 二、家庭联产承包政策的演变((1978.12-2002.12 )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带有浓厚的人民公社色彩,后20多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 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 12-1984. 12 ) 所谓大突破指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一阶段的体制特征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全而解体,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这一时期,土地政策走过了一个不平凡阶段。 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 1一1991. 12 )。 所谓大磨合,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其体制特征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转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向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统购统销制度”发起冲击。1984年第一次全国性的“卖粮难”的出现,宣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政策的成功。这一时期,主要是贯彻落实第一阶段的土地政策,且又有所创新。 第三阶段是大转型阶段(1992. 1一1996. 12 )。 所谓大转型,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开始转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逐渐发展。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 1993年4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宪法》进行了又一次修正,第一次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列入《宪法》的范畴,使其成为一项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从而解决了多年来人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争议与非难。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大转型的重要支撑。 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开垦荒地、营造林地、治沙改土等从事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更长。” 1994年8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在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华东解放区,凡是过去封建土地制度已经全部或大部分被废除、土改基础较好的地区,均实行抽补、调剂政策,以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 根据一些相关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农民的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是非常庞大的。因此农民的生活发展情况对中国来说也是具有一定重要影响力的。 例如,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通过各种途径深人农村,调查研究,接触农民,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了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一、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他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统治阶级压迫榨取的对象主要是农民。 二、农民是中国的基本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三、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在推翻反动政权,建立人民革命政权中的重大作用。几千年来,土豪劣绅大地主凭借着反动政权压榨农民,农民革命“非推翻这个压榨的政权便不能有农民的地位,这是现时中国农民运动的一个最大的特色”。在农村,国民革命需要—个大的变动,这个变动就是把地主权力打下去,把农民权力长上来。 这些都表现出农民群众对中国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 作为拥有一片土地的我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农民出身。并且我的部分亲属现在仍在从事着农业生产。所以我选择以中国近代的土地改革为切入点分析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庭。 中国近代史上的土地改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927-1937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5-1949解放战胜时期: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1952土地改革时期: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实行,开展互助

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五大历程

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五大历程 2010年09月28日15:14城市化网【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9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正悄然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走出农村。于是,所有关注三农问题的人开始探寻:农村的出路在哪里?于是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农村的土地。业内人士预言,在农村上演的新一轮土地改革将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那么,农村土地改革带给农民的究竟是福祉还是祸患?什么样的改革方式将助力我国社会发展逐步向着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呢? 回顾: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历程 通过梳理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自新中国成立,农村的土地经历了个体农民私有向集体所有制转变,新一轮土地改革尝试赋予农民在土地上的更多权利。 历程1: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建国之初,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而且对拥有的土地“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历程2: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 1954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收回土地所有权。被誉为“三大改造”之一的农业改造,目的是要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农民个人直接所有的土地,也从土地无偿入股、统一经营,发展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历程3:集体所有→三级集体所有

1957年-1978年,“三级所有”的土地改革。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国内农业供给相对有限,所以又一次进行土地改革。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土地属于三级集体所有,即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农村生产小队三级所有。社员集体在公有土地上统一生产和劳动,社员没有任何私有土地,彻底消灭了私有制。这一阶段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彻底被收回的阶段。 历程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提出并主张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3年开始在全国广大农村全面推行。到1983年底,98%左右的农户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7%左右,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历程5:“新土改”允许土地流转 改革开发30年后,2008年10月1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到,“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盘点:各地探索土地流转 尽管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考察安徽小岗村定调新土改方向——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并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然而自从有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土地流转就在悄然进行。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正悄然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走出农村,有的农民就把土地或转让或转包或转租给别人。 有数据表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农地流转量仅占承包地总量的1-2%,90年代末达到4%左右,现在已经达5-6%。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省,则高达30%左右。

初二历史土地改革练习题

第三课土地改革 【学习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达标练习】 一、轻松入门(必做题,每题10分): 1、下边两幅图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1950~1952年土地改革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西藏和平解放 D、大跃进运动 2、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第一个五年计划 3、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改善 农民生活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主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改革前我国农村均是维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次土改的指导文件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改的文件之一 D、这一时期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土改 二、快乐晋阶(必做题,每题10分): 1、如果要了解有关建国后土地改革的历史资料,可以查阅下列哪部作品() A《暴风骤雨》 B《狂人日记》 C《雷雨》 D《班主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B.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D.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3、判断对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 削制度,从此,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4、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展 开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 ●教学重点 土地改革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 ●教学方法 1.纵向联系法。通过和以往的土地改革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这次土改的不同特征。 2.讲解法。本课内容对初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故在课堂上应该以教师讲解为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内容。 3.例证法。本课所讲内容学生平时接触不多,最好能通过例子讲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过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措施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这被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课本上导入框中的照片,就是土改时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注意引导学生看导入框中的照片)除此之外,有的农民还分到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房屋等。这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土地的情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内容。 [导入语示例二]同学们请看投影。

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及政策

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及政策 生意社2009年09月11日讯 新中国最早的土地法 土地改革总论 土地改革,具体来说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土地税收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等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因此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说一直都在进行。我们这里所讲的论土地改革指的还是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土改”。 土地改革的源起

土地改革工作会议 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土地改革的脉络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规定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办法。《土地改革法》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

产。《土地改革法》公布以后,在3.1亿人口的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有计划、有领导、有秩序第开展了土改运动。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基本上正确贯彻和执行了党的土地改革的路线和政策。 1953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我国存在两千多年(建立于战国,公元前475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被摧毁,地主阶级也被消灭。1949年后,中国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就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土地无偿使用,二是无限期使用,三是不准转让。由于没有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对待,致使土地无偿占用,乱占、多占的情况屡禁不止,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1.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2.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 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4.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5.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新中国政权; 三次土改的区别 三次之间的区别:第一次是民族主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国一致反抗日本侵略。第二次是阶级斗争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联合贫下中农对抗资产阶级。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农经济,减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为经济恢复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第三次与前两次的区别:1.范围更广(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进行,这次是在全国包括少数民族地区推行);2.目的有了新变化(以往是为了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为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3.对富农实行了新的政策(以往是打击或限制,这次采取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4.影响更深远(这次土改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意义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二)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土地革命: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以“依靠贫下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路线的土地革命; ②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即“双减双交”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③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注:还有一次也就是最后一次,④建国初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保护富农阶级的土改运动,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但不在你问的问题范畴之内,因为题目是近代史。新中国成立是现代史的事情。 【土地革命】1931~ 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2020国家对农村土地政策

2020国家对农村土地政策 一、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制定征收目录,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 保障机制。 政策解读: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可是现实中,某些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名征用 农民集体土地,却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建设等。而在 对农民补偿方面,国家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土地安置补助费加起来, 不超过土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30倍。如果按照农业种粮的用途进行补偿,按一亩平均毛收入1000元来算,每亩30倍才3万元,可被 征收后建成楼房,一平米就要卖5000元! 二、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明确入市范围途径。 政策解读: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靠“卖地”,可是土地资源终归是有限的。有一些城市在扩张过程中需要 并入一些周边的农村,这就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需求 之一。把类似于村办企业、工厂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立入 市制度,并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农民可以利用出让、租赁、 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保值和增值! 三、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宅基地,改革宅基地审批制度。 政策解读:试点宅基地改革,基本原则是一户一宅,未来针对历史原因形成的一户多宅或宅基地闲置,国家可能采取的措施会“很 简单很暴力”——征税!超过标准、面积过大的宅基地也要征税!对 人均耕地少,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原则上或不再进行单宗 分散的宅基地分配,而是通过集中建设农村公寓、农民住宅小区落 实一户一宅。而对于那些在城镇落户的农民,他们村里的宅基地可 以在“自愿”的前提下,有偿退出,由村集体出资购买。河南省近

中国土地改革

阶段: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6.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 内容: 第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解放战争过程中,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约有1.6亿人口)已经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则尚未实行土地改革。为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运动的准备工作。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讨论了新区土地制度改革。 这就是从1950年冬季开始的那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共中央规定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鉴于解放后的新情况,《土地改革法》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此外,对小土地出租者也采取了保护的政策,不征收其出租的土地。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时,采取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一、三次土地改革 1、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2、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4.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5.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新中国政权; 二、三次土改的区别 1、三次之间的区别:第一次是民族主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国一致反抗日本侵略。第二次是阶级斗争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联合贫下中农对抗资产阶级。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农经济,减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为经济恢复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2、第三次与前两次的区别:①范围更广(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进行,这次是在全国包括少数民族地区推行);②目的有了新变化(以往是为了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为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③对富农实行了新的政策(以往是打击或限制,这次采取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2020农村宅基地新政策

2019农村宅基地新政策_2018-2019-浙江省农村宅基地最新政策-范文模板(5页) 2018-2019-浙江省农村宅基地最新政策-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本文为word 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浙江省农村宅基地最新政策农村宅基地,是农村的农户或个人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下面是整理的关于201X 年浙江省农村宅基地政策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农村宅基地买卖最新政策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村民合法使用或依法批准,用于建造住宅(包括附属用房和庭院等,下同)的集体所有土地。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农村的宅基地管理。 第四条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和监督工

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农村村民建造住宅必须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 鼓励自然村向中心村,下山移民、脱贫小区集聚;鼓励统建、联建和建造公寓式住宅,控制独立式住宅。

2018-2019-浙江省农村宅基地最新政策-范文模板严格控制用地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严格控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和利用山体切坡建房,确实无法避让的,应治理达到安全要求后方可建造。 第六条农村村民建造住宅应当与旧村改造、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村周边的丘陵坡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建造住宅,不得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造住宅。 第七条农村村民建造住宅(包括新建、扩建、移建、拆建)应当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报批手续;涉及交通、林地、水利等用地的,还应分别取得有关部门的许可或同意。 第八条农村村民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个人只有使用权,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转让、出租。 实施村镇规划进行旧村、旧城改造需要调整宅基地的,原宅基地使用人应当服从。

2019农村土地最新政策及解读

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尤其是征地政策和宅基地政策改革,直接关系着8亿农民的 切身利益,决定了农民拿到手里的钱有多少,也直接关系着我们投资农业的人付出的成本有 多少。现在我们来看看,最新土地政策中有哪些内容: 一、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制定征收目录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政策解读: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可是现实中,某些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名征用农民集体土地,却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 建设等。而在对农民补偿方面,国家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土地安置补助费加起来,不超过土地 前三年平均产值的30倍。如果按照农业种粮的用途进行补偿,按一亩平均毛收入1000元来算,每亩30倍才3万元,可被征收后建成楼房,一平米就要卖5000元! 二、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 股权能明确入市范围途径。 政策解读: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靠“卖地”,可是土地资源终归是有 限的。有一些城市在扩张过程中需要并入一些周边的农村,这就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入市的需求之一。把类似于村办企业、工厂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立入市制度,并与 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农民可以利用出让、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 地的保值和增值! 三、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改革宅基地审批制度。 政策解读:试点宅基地改革,基本原则是一户一宅,未来针对历史原因形成的一户多宅或宅 基地闲置,国家可能采取的措施会“很简单很暴力”——征税!超过标准、面积过大的宅基地也 要征税!对人均耕地少,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原则上或不再进行单宗分散的宅基地分配,而是通过集中建设农村、农民住宅小区落实一户一宅。而对于那些在城镇落户的农民, 他们村里的宅基地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有偿退出,由村集体出资购买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 教材分析 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是这一课的主要目标,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地改革的法律,较抽象,其条文学生不易理解,仅靠这部法律难以说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必须首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还要了解土地改革的结果,这样才能理解其意义。全国土地改革前,占农村人口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50%以上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57%以上的贫农、雇农,却只占有14%的土地。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使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阻碍生产的发展。于情于理,都必须进行土地改革。经过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土地改革的原因和结果的分析基础,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意义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是没有一个清晰的土地制度的概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制度数度变迁,如何讲清楚这些知识内容,必须顾及学生在这方面没有知识储备这个前提,要适量补充图文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其实质和规律。 基础 知识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能力 训 练过 程 方法 整理资 料 形成概 念 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 概念 讨论探 索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情感 态 度价 值观 爱党爱 国 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 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辩证唯 物 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 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2.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后土地制度的性质。 教法学法 教法:恰当运用课外资料进行教学;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知识的内外迁移。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第13页正文前面小字内容,讨论回答:许多地方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农民所有了) 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做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中国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