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海洋生物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论文海洋生物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论文海洋生物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论文海洋生物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题目:海洋生物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作者:胡志鹏

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对海洋生物与海洋污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其中包括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学过程、海洋生物对污染物分布和归宿的作用以及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此外,作者还就知何保护海洋环境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时常在说我们人类的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比如我们的工厂直接排放的污水,比如我们的轮船所泄露的原油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再比如我们的对海底资源的开采业造成了很多的环境破坏。海洋的环境破坏会对生物的数量造成一定损伤,但是,这些都是直接的影响,我同时还对海洋的生物进行了捕杀和狩猎,那么海洋生物的数量锐减和种群环境失衡会不会反过来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呢?

海洋对人类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满足人们的福利需要方面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

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海洋开发热潮也日益高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

因此,开发海洋就必须保护海洋,开展海洋生物与海洋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调查与

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其成果不仅能为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而

且可为其未来作出有效的预报服务.本文就海洋生物和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作一概

述,为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1.1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学过程

海洋生物对污染物的首要作用是摄取,包括吸附和吸收两种情况.吸附是物质结合于体

表细胞壁的过程,既有可逆的物理吸附,也有可逆性较小的化学吸附.吸收则是污染物穿过

体表(通过鳃、消化道的壁)进入体内,主动或被动地转移(经血液、血淋巴的循环)到其

它组织和器官的作用.

生物通过被动机制吸附并结合于细胞表面的金属量,比通过代谢或依靠能量作用所吸收

的金属量少得多.吸附污染物的多少,与生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比例有关,个体小的生物

如浮游植物比表面较大、代谢率高、吸附量也多,而且在较短时间内(从几分钟到几小时)

即可达到平衡,浮游动物的平衡时间也较短(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一般每单位时间内污染

物的穿透量是表面吸附量的函数.生物的生理状况、生活周期、摄饵习性和种群密度等对吸

附作用会产生显着影响.如活的比死的刚毛藻能更有效地吸附甲基汞、生物种群密度大吸附

量就相对的少.水的pH值、硬度、温度、盐度、水中通气情况、生长调节物质、有机物、

污染物在海洋中的第二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是积累,它取决于生物对污染物的同化效

率、浓缩程度、急性或慢性污染作用等因素.例如,短期严重污染时,污染物的浓度较大,

从水中浓缩是积累的主要途径,这在低营养阶层的生物特别明显,如聚球藻对金属的积

累24小时就可达到平衡,并且其积累程度与溶解的金属浓度成比例.如果是长期轻度污染,

则摄饵是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基本途径,特别是处于营养级顶端的海洋生物,污染物沿食

物链转移占绝对优势,如海鸟对DDT的积累等.

不同生物对污染物的浓缩程度不同,如贻贝和多毛类浓缩多氯联苯的系数分别为390和

3830.浓缩系数受脂肪含量的影响,而且一年中不同时期的浓缩系数也有很大差别.有的生

物浓缩污染物的系数很高,如挠足类、鱼类和裸鳃类软体动物浓缩磷的系数分别为2.4lX

链中逐级减少的情况,例如砷在藻类、螺和绘鱼中的含量分别为119.1、39.1和1.13群2,/9。污染物在海洋中第三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是向体内各器官的转移分布.由子生物内环境的特点及代谢的变化,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并不一样.例如,对脂类有较强亲和力的有

机氯,主要贮存于脂肪组织中,铜和汞主要与蛋白质的琉基结合,锌和锡主要与亚胺哇结

合,钻的结合则与氨基酸有关,这些物质在软组织中较多,钙和铭主要积累在海洋动物的骨

骼或介壳中.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变化,反映了生物对污染物的代谢和转移情况,可用作评

价环境污染变化的依据.例如,当汞主要分布在鱼的肝和肾中时,表明水体正在受到汞的污

染,若发现肌肉中汞的含量较高时,表示水体中汞的污染已减轻,鱼在不断地把汞排出体

外.污染物在体内各器官的分布,还因生物种类不同而异.例如,铅在加州海狮、紫贻贝、

巨鳌虾和沙蚕中分别分布于骨骼、肾、鳃和表皮中,这种情况对水产品的加工利用具有参考。

1.2海洋生物对污染物分布和归宿的作用

海洋生物对污染物分布和归宿的反馈作用,包括生物之间、生物和水与碎屑(含溶解性

有机物)之间的物质交换及一定水平或垂直距离上的载带.生物对污染物转移与解毒的机理

本质上决定于能量,但有时这种过程可因纯粹物理的或化学的过程而促进或加强,如股流扩

散、潮汐交换、海流运动或溶解、络合、沉降等,从而使生物学过程转移和搬运污染物的速

度与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速度不相上下,构成了海洋中的一个快速运转系统.

(一)生物运动对污染物的转移

生物主动或被动地水平运动,可把污染物载带到很远的地方,有的长达数千公里,如鱼

类的徊游、海鸟的迁徙或人类对海洋生物的捕捞等.这种搬运对半衰期长的污染物很重要,

估计以这种方式搬运的生物量每年可达60xlo7t.被污染的浮游生物在海区可漂移一定的

距离,马尾藻和水母还能远距离地载带污染物海洋生物的垂直游动,可从每天的数米(浮

游植物的沉降速度)到达千米的深度(深海鱼类的徊游)运4000一5000m,底栖动物的幼体也能垂直弥散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食物链甚至可向下搬游泳力强的生物如乌贼,既能远距

离游动,又能垂直下游到很深的水域,这类生物转移污染物的潜力也不能忽视.

(二)食物链传递对污染物的转移

食物链传递是污染物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海洋生物经滤食或捕食摄饵的逐级作用,可

将污染物高度地浓缩于最高食性层次的生物中.如大家熟知的例子,美国长岛河口区水中

DDT的浓度为..Oo005mg/L,浮游生物的含量为0.04mg/kg,经食物链了个营养级的递

增,到最高食性层次鸥鸟时的含量达75.5mg/kg,相当于水中浓度的151万倍.一些食腐的

和深海悬浮索饵的动物、深海底栖鱼类和底栖动物的幼体,都能把污染物载带到上层水域或

转移到较高层次的食物链,因此对污染物的再分布起了重要作用.

(三)生物沉积对污染物的转移

生物沉积作用对污染物的转移也有很大的影响.摄食粪粒和沉积碎屑的底栖动物,可将

浓缩了的各种污染物经排粪、蜕皮、产卵、分泌粘液和足丝分泌等排出体外.另外,生源性

颗粒、细胞或碎屑的溶解渗出和尸体的自溶作用等释放的污染物,通过沉积作用也能转移到

很深的水域,从而促进了污染物在底栖边界层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沉降中的生源性颗粒和

碎屑,还能把多种污染物不断地释放到各水层中,进一步扩大污染的范围.上述诸因素的重

要性决定于生源性颗粒和碎屑的产生率、沉降率和污染物的浓度等.3期王明俊: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质量I

(四)微生物降解对污染物的转移

海洋生物转移污染物的又一重要方式,是通过水域中特别是沉积物中微生物的降解使污

染物的毒性降低、污染程度减弱变成无毒或消失的自净作用,加速了这些物质在环境中的再

循环和再矿化,这是因为微生物具有高效的分解有机物或转化重金属化合物的酶系.例如,

沉积物中的微生物是促使汞甲基化的主要原因;氧化菌能造成硫化氢的还原环境,从而影响

了沉积物缔合元素的迁移和分布.微生物在需氧条件下可降解氯化烃类如艾氏剂、狄氏剂和

异狄氏剂.许多细菌、酵母和霉菌能降解石油烃类.另外,沉积颗粒上的微生物群体,有可

能充当污染物的载体而进入以颗粒物为饵料的生物(滤食性动物)及摄食它们的动物所组成的食物链中,因此起了参与食物链传递转移污染物的作用.而在这些动物的粪便中同样含有载带污染物的大量微生物,通过动物的排粪,可以又进一步稀释和转移污染物.

1.3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海洋中的污染物,主要分为悬浮固态的营养物和天然有机物,包括氨和其它的天然需氧

物质及热排放物,它们大量地通过生态系天然循环,容易降解;其次是生物性污染物(包括

细菌和病毒),它们在环境中具有中等的稳定性,第三类是重金属,它们以比天然系统高得

多的浓度出现,对降解非常稳定;第四类是毒性化学物质,包括许多合成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它们能损害遗传功能,使生物致病、致癌、致畸,具有潜在的危险.污染物对海洋生物

的影响多种多样,其致毒的机制也比较复杂,这里仅从几个主要方面加以简介.

污染对海洋生物生化代谢的影响

(二)污染对海洋生物生理行为的影响,

粘附在鱼鳃粘膜上的油可使鱼呼吸困难,失去生理平衡,甚至窒息而死.海洋生物可通

过吞水(如鱼类)或摄饵把石油留存在肠道内,从而使动物麻醉或使其细胞坏死.低沸点的

石油饱和烃,能干扰、麻痹和损害动物的运动与定位神经,于枢及化学感受器,破坏生物的趋

化性与化学通讯机能,改变水生生物的徊游路线,严重影响生物的索饵、聚群、求偶、产卵、避

敌等行为.如海水中原油浓度为0.2Tmg/L时,24h即能毒害黄道蟹触角的化学感受作用,一影

响其摄饵..污染可增加动物的能量消耗,使耗氧量、摄饵量和排泄作用发生屏常,例52海洋环境科学7卷

如,0.1一50mg/L的狄氏剂就使招潮蟹难以适应环境.

(三)污染对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超过闭值的重金属使浮游植物的细胞分裂速率降低或膨胀破裂,改变色素体颜色.据调

查,海洋微表层中重金属的浓度比下层水要高1D一100倍,由于抑制了细菌的繁殖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了海洋基础生产力,进而减少了动物的饵料来源.0.06雌/L的甲基汞

能抑制小球藻的生长,60mg/L的无机铝能造成亚心形扁藻死亡.污染使藻类种的多样性大

为减少,阻止了优势种的形成.油浓度为10mg/L时,就会使幼鱼、幼虾的血液循环受阻,发

育异常.此外,由于资源开发和海洋工程建设不当,导致海流、盐度、底质和饵料浮游生物等

改变,破坏了海洋生物的养殖场、产卵场,对海洋水产业影响极大.如美国的墨西哥湾就因

此造成高盐度的海水入侵牡砺养殖场,破坏了半咸水的产卵场.又因牡砺幼虫被掠食和发生

病害,产量逐年下降,1972年的平均亩产仅为1945年的10形.因此,海洋污染给海洋生物资源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潜在危害.

(四)污染对海产品食用价值的影响

水中含油浓度为0.01mg/L时,海洋生物在24h即可沾上油味,通过鳃粘膜侵入体内,

再经血液循环迅速扩散到全身.海水中含油浓度为..lmg/L时,鱼、贝类在2一3h内就发

臭,因此降低了食用价值,减少了海产品的销售量.1983年福建泪州湾建立拆船厂后,排出

的大量油污使周围海水的含油量远远超过国家标准,甚至达百倍以上,养殖的海带、紫菜

因有强烈异味难以出售,使惠安县的水产养殖业受到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沿海已建有

近300个拆船厂(点),如不注意保护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将使沿海养殖业遭到更加严重

的破坏.海洋生物积累酚类也会产生不良气味.此外,牡砺因铜和锌的污染而呈绿色并有铜

绿味,食后引起腹泻,因而降低了商品价值.海水中铜和锌的浓度分别为0.D2一D.lmg/L和

0.1一0.4mg/L时,就足以使牡砺着绿色,这种牡砺肉铜和锌的含量比正常牡蝠高10到20倍,而且铜和锌共同作用时有毒性增强的效应.

2.1生物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一)生物运动对污染物的转移

生物主动或被动地水平运动,可把污染物载带到很远的地方,有的长达数千公里,如鱼类的徊游、海鸟的迁徙或人类对海洋生物的捕捞等。这种搬运对半衰期长的污染物很重要。被污染的浮游生物在海区可漂移一定的距离,马尾藻和水母还能远距离地载带污染物。海洋生物的垂直游动,可从每天的数米(浮游植物的沉降速度)到达千米的深度(深海鱼类的徊游),底栖动物的幼体也能垂直弥散污染物。

(二)食物链传递对污染物的转移

食物链传递是污染物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海洋生物经滤食或捕食摄饵的逐级作用,可将污染物高度地浓缩于最高食性层次的生物中。一些食腐的和深海悬浮索饵的动物、深海底栖鱼类和底栖动物的幼体,都能把污染物载带到上层水域或转移到较高层次的食物链,因此对污染物的再分布起了重要作用。

生物沉积对污染物的转移

生物沉积作用对污染物的转移也有很大的影响。摄食粪粒和沉积碎屑的底栖动物,可将浓缩

了的各种污染物经排粪、蜕皮、产卵、分泌粘液和足丝分泌等排出体外。另外,生源性颗粒、细胞或碎屑的溶解渗出和尸体的自溶作用等释放的污染物,通过沉积作用也能转移到很深的水域,从而促进了污染物在底栖边界层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沉降中的生源性颗粒和碎屑,还能把多种污染物不断地释放到各水层中,进一步扩大污染的范围。上述诸因素的重要性决定于生源性颗粒和碎屑的产生率、沉降率和污染物的浓度等。

综上所述,,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人类对其认识的深化和

掌握它们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规律,是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探索过程.保护海洋

的核心问题是维持海洋生态系的平衡,目的是为了保护海洋生产力、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永

续利用和保障人类的健康与福利.海洋污染生物学的理论和大最的污染实例,都充分说明了

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和必然性及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德斌;冯春萍;海洋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2】鞠海龙;张三保;;胶州湾的海洋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J];国际论坛;2006年03期【3】张三保;海洋生物与环境J];国际资料信息;2007年10期

海洋环境保护论文

海洋环境保护 中文摘要: 大海是生命的故乡,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海洋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点八,它从太阳吸收热量,又将热量释到大气,从而调节气候,因此,沿海地区气候适宜,环境幽美,自古就是人口密集之地,目前全世界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居住在沿海地区。美国海洋学家西尔斯亚.厄尔说;我们这个星球的特点是受海洋主宰点的,天气和气候也是受海洋控制的海洋汇集的生物种类之多冠与全球,如果海洋发生变化,地球的特点也将发生变化。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在已经面临很多环境问题的情况下,人类要发展,就需要一种指导思想来避免造成对环境更难挽回的伤害,这个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 引言: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复合体,在这里有限的篇幅中很难把它们完全理清楚。它主要分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中还有另外一些较为突出的方面,如能源和资源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城市环境问题、水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以下仅就海洋污染问题作一介绍。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

海洋环境论文

海洋学导论论文作者:________卢贵耿__________ 学院:____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_______ 班级:________F1203005__________ 主题:_____海洋环境问题与对策________ 2012 年12 月16 号于上海交通大学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中文摘要: 大海是生命的故乡,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海洋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点八,它从太阳吸收热量,又将热量释到大气,从而调节气候,因此,沿海地区气候适宜,环境幽美,自古就是人口密集之地,目前全世界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居住在沿海地区。美国海洋学家西尔斯亚.厄尔说;我们这个星球的特点是受海洋主宰点的,天气和气候也是受海洋控制的海洋汇集的生物种类之多冠与全球,如果海洋发生变化,地球的特点也将发生变化。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在已经面临很多环境问题的情况下,人类要发展,就需要一种指导思想来避免造成对环境更难挽回的伤害,这个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 英文翻译: The sea is lif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umans. marine in the area of 百分之七十点八,which absorbs heat from the sun heat, and will be released to the atmosphere, which regulates climate, therefore, the coastal area the weather is suitable environment beautiful, since it was a dense worldwide, at present there are 40 per cent of people living in coastal areas. the united states oceanographer the sears, earl; this planet eart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ea,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are also under the sea 关键词:海洋污染海洋灾害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生态破坏 引言: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复合体,它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或急于求成或忽略情况下引起的生态问题,包括各方各面。如今在科技进步和全球一体化,陆地资源加速枯竭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海洋,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蓝色经济在创造巨大效益的同时,却引发了一系列海洋环境

水环境污染结课论文

中国水质安全现状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班级:给排水班 姓名: 学号:

中国水质安全现状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水质安全的角度评价了我国水质安全的现状, 探讨了影响水质安 全的主要问题,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并就中国水质安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水质安全水质标准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1 前言 随着水资源短缺的日益严重和水环境污染的加剧, 我国水质安 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我国水质安全既关系到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又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投资环境质量和国际声誉。所以提高我国水质安全势在必行。2中国水质安全现状 2.1 水源水污染严重 我国水污染十分严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2012 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报告指出,我国水源地水质状况不容乐观,据环境保护部2011 年对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显示,约35.7亿立方米水源水质不达标,占总供水量的11.4%。 2.2 水质指标 总体状况尚可, 但各城市、各供水企业、各供水厂和不同季节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各项指标平均总合可格率仅为89 %。浑浊度、余氯、细菌和大肠杆菌合格率略高于以上指标合格率。各类水司几乎没

有达到建设部制定的“城市供水行业2000 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所提出的4 类水质目标, 且差距很大。 2.3 我国介水性疾病发生与流行现状 饮用受污染又未经净化的水,会导致胃炎、皮肤病、分泌紊乱、肾结石、肝炎、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多种疾病。WHO 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80%的疾病是因饮用被污染的水造成的,由于饮用水的不良水质导致消化道疾病、传染病、皮肤病、糖尿病、癌症、胆结石、心血管疾病多达50 种以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表明,饮用水中的污染物尤其是有机物暴露与慢性疾病显著相关,尤其是肝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 3主要存在的问题 3.1水资源禀赋条件并不优越,水资源问题复杂多样 全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1 775 亿m3,折合降水深为650 mm,年地表水资源量为27 388 亿m3,水资源总量28 412 亿m3,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的83%。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 100 m3,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1 400 m3 左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总体上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北方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4%,人口占46%,耕地占60%,GDP 占45%,但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9%。其中,黄河、淮河、海河3 个水资源一级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5%,耕地占35%,人口占35%,GDP 占33%,水资

海洋的重要性论文

海洋的重要性 海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它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地理景观。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 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海洋中 含有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以及海上 航运交通皆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世界文明的振兴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自古以来,人 类对海洋开发利用就极其投入,随着世界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日益成为今后世界新的潮流。近些年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 利用的成就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海洋的多种资源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越 来越引起人类的关注,实践证明,海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领域,海洋对人 类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成倍的增长,海洋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正 像众多专家预言的一样,未来世纪是人类的海洋世纪。 除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人类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21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的高峰期,由于陆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海洋客观上已成为世界后备资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战略资源的接替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 决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人类开发海洋资源主要 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 首先是发展海洋牧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海洋渔业当中,使捕鱼率 大大提高,但也导致天然渔业资源的衰退。因此,各海洋国家都非常注意开发海洋牧场,即用人工繁殖的苗种,在人为的舒适环境中经过中间培养,然后放到海洋中养殖,摄取海水中的天然饵料生物来生长发育,最后科学合理地进行捕捞。从而使海洋渔业 由传统的捕捞垂钓型向养殖放牧型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方向发展。其次,生物工程技 术为改善海产品的质量开辟了新途径。例如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生长激素使鱼的体

环境污染及其治理论文

摘要 工业革命以及其后的技术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世界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代,同时,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土地、生物乃至外层空间不断受到破坏。环境问题也相应超越国界,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即国际环境问题。 而国际环境法作为环境法与国际法的边缘学科,可见其意义重大。 国际环境保护立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有关国际环境方面的公约和条约的数量与日俱增。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到1997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尽管面对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国际社会已先后制定了许多相关的环境污染防治法,但世界局势毕竟是纷繁芜杂的,环境问题仍然层出不穷:跨国界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问题,国际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保护、执行监督问题,发达国家在国际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应承担的义务等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让各国签订的各个公约、条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得国际环境污染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进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在下面的章节中,将进一步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国际环境污染,污染防治,法律责任,发达国家 一、国际环境污染的严峻现状 1、国际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环境问题自古就有,但是大规模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则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工业革命以及其后的技术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世界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代,同时,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土地、生物乃至外层空间不断受到破坏。环境问题也相应超越国界,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即国际环境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类在发展中遇到的国际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破坏,生态破坏是国际环境问题的首要表现。由于人类的毁林开垦、围湖造田、乱挖滥采、超载放牧与捕捞、不合理的灌溉等行为,引起了土地的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植被的破坏、淡水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减少以及一些病虫害的流行等。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如下特点:范围不断扩大、时间延续长久、问题发生频繁,一些问题已超出自然界的自净与自救的极限,引起一系列生态危机。二是环境污染,18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从纺织工业开始,以建立煤炭、钢铁、化工等重工业而告完成。煤的大规模应用产生烟尘、二氧化硫和其他污染物质,而冶炼业生产排放的有害物质更对各地区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是生产中分离出的氯化氢、硫化氢等排入大气,亦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污染大气,侵蚀衣物,损毁建筑物,使树木枯黄、庄稼受害、河鱼中毒等等。此外,水泥工业的粉尘,造纸工业的废液,及染料、炸药、石油、酸碱精致等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失等,也给环境带来污染。20世纪20年代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急剧增长,石油在燃料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使石油污染日趋严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环境问题有了新的变化,局部地区的问题逐步演变为全球性的问题;暂时性的问题演变成长远的问题;潜在性的问题进

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1. 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 1.1 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1) 1.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 1.3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2) 1.3.1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现状及特点 (2) 1.3.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 2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对策分析 (3) 2.1 加强依法治海,完善海洋生物管理法规 (3) 2.2 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治理旧的污染源,防止新的污染源.. 4 2.3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 (4) 2.4 加强渔业资源研究,制定合理捕捞量定额 (4) 3 结语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寻找新的发展空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日趋极限及陆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人们便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海洋,海洋也因此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疆土。70年代以来,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被列入许多国家的发展计划,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我国人口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0.008平方千米,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千米的水平[1],且陆地资源日益匮乏,环境状况令人堪忧。为满足十几亿人口日益增长的对食物、海洋药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制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海洋生物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 1. 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1 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阳光、水、空气、矿物等构成了地球生命的基础物质。生活在海洋这一水体环境中的海洋生物具有特殊的新陈代谢机制,使得海洋生物最终将日光转换为化学能量和各种特殊的细胞产物。海洋生态环境赋予了海洋生物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化学成分多样性、食物网的复杂性、整体性和脆弱性。与陆地环境相比,海洋生态环境有如下几个特点:(1)立体空间:水生环境由全球海洋构成一个运动的、相互连通的立体空间,并形成海洋——陆地——大气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的地球生命系统;(2)互相制约因素:水生环境使生物间关系更加密切,使一种生物同周围其它生物间产生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特殊关系;(3)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每种海洋生物都处在相互交错的食物链中,在捕食和被捕食中相互依存,循环往复,形成复杂的食物网;(4)其它因素:防卫、洄游、生殖、捕捞因素等[1]。这些因素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种群结构、繁衍和补充。海洋特殊的生态环境赋予海洋生物有别于陆生生物的显著特点。海洋生物体内形成了特殊的生化机制,生物间又形成了相互影响的生化体系,整个海洋生物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巨大的共轭生态化学系统。 1.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在海洋中。海洋生物资源通过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不断更新,种群也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数量上的相对稳定。整个地球每年生产的生物总量相当于1.5×1010t有机碳,而海洋生物就占了87%。已知海洋生物资源蕴藏量约3.4×1010t,有约20万种海洋生物。目前,海洋每年向世界人类提供9.0×107t以上的渔产品——高质量的蛋白食品。据估算,每年仅海洋鱼类的生长量多达6.0×108t,在不破坏资源的前

海洋生物学论文

海洋生物学论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海洋生物学论文 —浅谈海洋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内容摘要 藻类植物和人类的关系,主要谈谈藻类的贡献与危害.三分田地七分水,这是地球与陆地与水的比例.显然,水是占了优势.生活在水中的植物也随着水的优势而占优势.如果从水中植物的数量上和光合作用产量上看,它 更是占绝对优势.水中的植物很多,有高等的、低等的,但主要是低等的藻类.藻类的家族很多,现知有十大家族(门)约1500~3600种,它们对自然 界和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带来了危害。 关键词:海洋藻类人类贡献危害 海洋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藻类,是最简单的光合营养有机体。藻类一般都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 色素,能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供自身需要,-是能独立生活的一类自养原植体植物。藻类在形态上是千差万别的,它们基本上是没有根、茎、叶分化的原植体植物。藻类的生殖器官多数是单细胞,虽然有 些高等藻类的生殖器官是多细胞的,但生殖器官中的每个细胞都直接参 加生殖作用,形成孢子或配子,其外围也没有不孕细胞层包围。它可以 定义为:无胚、具叶绿素的自养、叶状体、孢子植物。藻类是低等植物中的一大类。藻类种类多,分布广,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 关系,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藻类可以分为海水藻类和淡水藻类。严格意义上讲,它可以分为8个门类:蓝藻门,金藻们,硅藻门,甲藻门(其中包括隐藻),裸藻门,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后两门为海水藻类,如:

裙带菜、紫菜、石花菜和海带等肉眼可见的较大的海洋藻类。淡水中6个门的藻体需显微观察。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利用藻类作为食物、药材、饲料等。藻类与工业、农业、水产、地质、水域环境保护、航天业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认识和研究藻类。 三分田地七分水,这是地球上陆地与水的比例。显然,水是占了优势。生活在水中的植物也随着水的优势而占优势。如果从水中植物的数量上和光合作用产量上看,它更是占绝对优势。水中的植物很多,有高等的、低等的,但主要是低等的藻类。藻类的家族很多,现知有十大家族(门)约1500~3600种,它们对自然界和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带来了危害和破坏。 大约在四、五十亿年前,地球上一片浑沌,到处雷电轰鸣、风暴疾驰、激浪滔天,没有氧气、没有生命、一片死沉、荒凉的景象。世界上这样的情景度过了漫长的十多亿年,到了距今约三十五亿年前的太古代,地球上才出现了蓝藻。蓝藻里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出氧气。氧气的诞生,给地球带来了曙光,带来了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气中的氧气越积越多。直到距今十八亿年到六亿年之间的震旦纪,地球上完全成了个藻类世界,除了蓝藻外,还有绿藻、褐藻等,并出现了大型的藻类。这时氧气的浓度达到百分之一左右。有了一定浓度的氧气,才能产生动物。氢在六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中出现了原生动物。如有孔虫,放射虫、水母等。而水生的藻类开始向陆地进军,产生了裸蕨。到了距今四亿年前的泥盆纪,陆地上已有了大量的蕨类植物了,海洋中出现了鱼类,陆地上已有大量的蕨类植物了,海洋中出现了鱼类,这时大气中氧气已达到百分之十。有了大量的氧气,在大气层上部形成

环境保护概论论文

环境保护概论论文 【摘要】: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经济是高速发展,但带来的却是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 而且由于我国劳动力的廉价,外国资本主义都到我国来投资建厂,产品卖到世界各地,赚取高额利润,但把污染留在了我国。由于国人爱护环境的观念不强,导致外企越得寸进尺。所以,我们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为企业带来的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关键词】: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 【调查目的和意义】 尽可能减少影响环境的不良因素,查找到影响环境的不良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基本情况与分析】 大气污染 我国现在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加强重视。而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1)、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控等状况。因此说缺乏对环境保护考虑的地方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造成加重大气污染的诱因,所造成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2)、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据资料显示,主要表现如下:A: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它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很不合理的。B: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的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同时,由于洗煤厂建设资金的限制、洗煤价格的不合理以及受铁路运力和流向的制约,洗,煤的能力的增长落后于原煤生产量增长,原有洗选厂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为22%,发达国家一般多在60%~80%。动力煤洗选厂的洗选设备利用率仅为69%。C: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全国工业锅炉50万台,平均热效率仅有60%左右;工业窑炉平均热效率约为40%;城镇居民生活燃煤热效率平均仅为22%左右。D:乡镇

论文海洋生物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题目:海洋生物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作者:胡志鹏 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对海洋生物与海洋污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其中包括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学过程、海洋生物对污染物分布和归宿的作用以及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此外,作者还就知何保护海洋环境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时常在说我们人类的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比如我们的工厂直接排放的污水,比如我们的轮船所泄露的原油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再比如我们的对海底资源的开采业造成了很多的环境破坏。海洋的环境破坏会对生物的数量造成一定损伤,但是,这些都是直接的影响,我同时还对海洋的生物进行了捕杀和狩猎,那么海洋生物的数量锐减和种群环境失衡会不会反过来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呢? 海洋对人类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满足人们的福利需要方面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 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海洋开发热潮也日益高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 因此,开发海洋就必须保护海洋,开展海洋生物与海洋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调查与 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其成果不仅能为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而 且可为其未来作出有效的预报服务.本文就海洋生物和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作一概 述,为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1.1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学过程 海洋生物对污染物的首要作用是摄取,包括吸附和吸收两种情况.吸附是物质结合于体 表细胞壁的过程,既有可逆的物理吸附,也有可逆性较小的化学吸附.吸收则是污染物穿过 体表(通过鳃、消化道的壁)进入体内,主动或被动地转移(经血液、血淋巴的循环)到其 它组织和器官的作用. 生物通过被动机制吸附并结合于细胞表面的金属量,比通过代谢或依靠能量作用所吸收 的金属量少得多.吸附污染物的多少,与生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比例有关,个体小的生物 如浮游植物比表面较大、代谢率高、吸附量也多,而且在较短时间内(从几分钟到几小时) 即可达到平衡,浮游动物的平衡时间也较短(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一般每单位时间内污染 物的穿透量是表面吸附量的函数.生物的生理状况、生活周期、摄饵习性和种群密度等对吸 附作用会产生显着影响.如活的比死的刚毛藻能更有效地吸附甲基汞、生物种群密度大吸附

海洋资源论文

海洋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 作者:柯婷婷 C10物流2班 101320239 东海科学技术学院管理系 内容摘要: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膨胀和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于是我们不得不把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浩瀚无垠的海洋,有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但各种各样丰富的海洋资源还没有被大众了解。充分了解海洋资源,对人类将来的生存和生活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如何将海洋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及运用成为当今世界资源开发的最主要的问题。在进行资源开发的同时,海洋环境的保护也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我们要做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物,捕捞,渔业,水产,食品,环境。

目录(一)富饶的海洋水产资源 (二)海洋捕捞 (三)渔业资源 (四)水产养殖 (五)海洋食品加工 (六)海洋环境污染 (七)海洋环境治理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海洋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现如今,海洋丰富的资源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对海洋的开发早已经不再困难。从原来的海洋渔业资源到现在对海洋深层各种矿产资源的开采。还有人们所进行的各种海水养殖等产业,都是对海洋的一种开发和利用。 但是随着人们对海洋的进一步探索,我们蔚蓝的海洋也开始在发生着一些变化。海洋的水环境质量逐渐恶化,海水污染严重,造成海面出现赤潮现象。沿海和近海海域多数传统优质渔业资源日趋枯竭。海水富营养化和营养盐失衡,海洋生态环境丧失或改变,危及海里的各种水生动植物。对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在海洋开发的同时偶小的防止海洋遭受污染,这是我们大家首先解决的难题。在海洋的保护和环境的治理方面,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海洋生物保护以及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机构。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游侠开发,合理建设水产养殖,保护海洋。对于各种海洋产品要做到合理捕捞,在食品加工方面也要安全卫生。 在我们享受着海洋带给我们的各种资源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保护海洋的义务,让我们与海洋和谐相处!

海洋生物学课程论文

海洋生物学导论公选课论文论文题目双壳类特征及种类的介绍 所在学院交通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年级 09级 学生姓名黄晓辉 学号 091375026 编号 116 2010年 11月14 日成绩

双壳类特征及种类介绍 摘要:双壳类又称瓣鳃纲,为软体动物的一个纲,约有2万种。体具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故称双壳类。双壳类是无脊椎动物中生活领域最广的门类之一,分布很广,由赤道到两极,,由潮间带至5800米的深海,由咸化海至淡水湖泊都有分布,其生活时代最早可追溯到寒武纪初。通过多方面收集整理资料,本文对双壳类各种特征进行系统介绍,依据绞合齿的形态、闭壳肌发育程度和鳃的结构等,进行系统分类。 关键词:双壳类列齿目异柱目真瓣鳃目 前言 双壳类因具有大小完全相等的两壳而得名,两壳左右对称,每一壳无对称面.因此可和腕足类区别。瓣鳃纲约有2万种,依绞合齿的形态、闭壳肌发育程度和鳃的结构等,分为列齿目、异柱目、真瓣鳃目等三个目。其生活环境:生活在水中,大部分海产,少数在淡水,极少数为寄生,主要以底栖爬行或固着生活,以海藻或浮游生物为食。一般运动缓慢,有的潜居泥沙中,有的固着生活,也有的凿石或凿木而栖,少数营寄生生活。具有食用性、药用性和工业用途。 1.特征 1.1分布历史 双壳类因具有大小完全相等的两壳而得名,两壳左右对称,每一壳无对称面.因此可和腕足类区别。双壳类是无脊椎动物中生活领域最广的门类之一,约有2万种,分布很广,由赤道到两极,,由潮间带至5800米的深海,由咸化海至淡水湖泊都有分布,其生活时代: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初,地史上有四个繁盛期:O(奥陶纪)__S(志留纪)早期。D(泥盆纪)淡水型出现,海生的继续繁盛。[1]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先后在全国各地泥盆系中,采集了大量双壳类化石,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双壳类已被证实是泥盆系的主要门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知的泥盆纪双壳类达40余属,200余种。中生代为取代期,海生的取代腕足类的地位。始新世至现代,为本类的全盛期。[2] 1.2壳与外膜 大多数双壳类有两枚相似的壳,身体可以完全缩入壳内。壳的大小、形状、颜色等随种而异。最小的壳仅有2mm长,如珠蚬类(Sphaeriidae)的一些种,最大的壳长可超过1m,壳重达300kg,如砗磲(Tridacna)。两壳背面有一突出部分称为壳顶(umbo),壳顶所在的一端为前端。根据壳顶位于身体的前端背面,可以将壳定位。围绕壳顶形成许多细密的同心线,称为生长线,随着年龄的增加、生长线也增多。两壳的前、后端及腹缘游离,背面有韧带(ligament)及绞合齿

海洋污染小论文

海洋污染 marine pollution 2009142942 ** (地理与旅游学院09级地理科学) 摘要:随着人类开发地球资源的加剧,海洋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文章概述了什么是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的现状以及我国的具体防治措施等内容,提出了一些国内外处理海洋污染的主要途径。最后,阐述了关于处理我国近海污染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海洋污染;现状;防治措施 海洋面积辽阔,占了地球表面积的71%,储水量巨大,因而长期以来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由陆地流入海洋的各种物质被海洋接纳,而海洋本身却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然而近几十年,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海洋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使局部海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有继续扩展的趋势。 1 什么是海洋污染 1.1 定义 所谓海洋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包括河口),因而发生诸如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包括渔业)、破坏海水使用素质和减少舒适程度等的有害影响。其中,凡是进入海洋并能破坏海洋生态造成有害影响的物质都是海洋污染物质。主要的海洋污染途径有:河川流入(工业生活等废水)、大气沉降(挥发性放射性物等)、直接排入(工业、生活、船舶泄漏等)。 1.2 分类 海洋污染物依其来源、性质和毒性,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石油及其产品(见海洋石油污染)。 ②金属和酸、碱。包括铬、锰、铁、铜、锌、银、镉、锑、汞、铅等金属,磷、砷等非金属,以及酸和碱等。它们直接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影响其利用价值。 ③农药。主要由径流带入海洋,对海洋生物有危害。 ④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核爆炸、核工业或核舰艇的排污。 ⑤有机废液和生活污水。由径流带入海洋,极严重的可形成赤潮。 ⑥热污染和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工业冷却水和工程残土、垃圾及疏浚泥等。前者入海后能提高局部海区的水温,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甚至使生物群落发生改变;后者可破坏海滨环境和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 1.3 海洋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摘要:能源开发利用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我国能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和战略问题。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的现状,指出其缺陷,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能源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缺陷完善环境污染 正文: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大规模工业化进程的开展,中国薄弱的能源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进入全新发展时代,能源工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快速进步,中国已进入了世界能源大国的行列。然而在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从能源资源的开采、加工和运输,到二次能源的生产(发电),以及电力的传输和分配,直至能源的最终消费,各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引起局部的、区域性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对能源的安全供应非常重视,相对来说忽视了能源发展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对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会有更高的要求,能源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必将使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更加沉重的压力。由能源开发利用导致的能源环境问题既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之一。法律作为现代社会最权威、最有效的社会调整方式,在此问题的解决上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我国的能源环境问题,并在立法中进行恰当规制,对我国能源与环境保护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煤炭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威胁生物栖息环境。煤炭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2、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钻井废水、洗井废水、处理人工注水产生的污水的排放;气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层水,含有硫、卤素以及锂、钾、溴、铯等元素,其主要危害是使土壤盐渍化;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硫化氢排放;炼油废水、废气(含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烃类、一氧化碳和颗粒物)、废渣(催化剂、吸附剂反应后产物)排放;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和战争破坏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污染物;等等。 3、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尤其是风景区;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形成沼泽,导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而引起疾病流行;建设过程采挖石料和填土,破坏自然环境;泄洪道变流装置的安装造成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破坏,

海洋生物资源论文

蔡菲菲201200191003 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2级5班

目录 摘要 (3) (一)引言 (4) (二)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5) 1.近海水体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污染范围不断扩大 (5) 2.近海水域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加剧 (5) 3.污染严重,引发赤潮,渔业资源破坏严重 (5) (三)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源 (5) 1.陆源污染物 (5) 1)工业污水排海 (6) 2)城市生活污水排海 (6) 3)农药、化肥污水排海 (6) 4)海洋石油运输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海上溢油事故频发 (6)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 (6)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 (6) 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 (6) (四)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 (6) 1.把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 (6) 2.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不够 (7) (五)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的对策 (7) 1.提高民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7) 2.加强监管和加大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 (8) 3.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8) 4.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8) 5.建立统一和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 (9) (六)结论 (9) (七)参考文献 (10)

山东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结课论文 浅谈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 摘要 近十年来,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临港、临岸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少企业治污净化设施没有同步跟上,污水向河道和入海口无度排放,污染了海洋。还有的甚至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支配下,企业长期不安装治污设施,任其自然排放,使得海洋这块蓝色宝地受到日趋严重的污染。部分海湾和近海海面污染已经相当严重,而且呈日益加剧的趋势。当前,污染和损害中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陆源污染物、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人工倾倒废物污染、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目前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物资源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海洋环境与陆上不同,一旦被污染,即使采取措施,其危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因为治理海域污染比治理陆上污染所化费的时间要长,技术上要复杂,难度要大,投资也高,而且还不易收到良好效果。所以保护海洋环境,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主要对策有:提高民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监管和加大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建立统一和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等。治理污染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海洋生态环境。 关键词:海洋污染;因素;防治措施;科学开发 第3 页

海洋生物资源论文

蔡菲菲 201200191003 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2级5班

目录 摘要 (3) (一)引言 (4) (二)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5) 1.近海水体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污染范围不断扩大 (5) 2.近海水域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加剧 (5) 3.污染严重,引发赤潮,渔业资源破坏严重 (5) (三)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源 (5) 1.陆源污染物 (5) 1)工业污水排海 (6) 2)城市生活污水排海 (6) 3)农药、化肥污水排海 (6) 4)海洋石油运输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海上溢油事故频发 (6)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 (6)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 (6) 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 (6) (四)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 (6) 1.把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 (6) 2.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不够 (7) (五)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的对策 (7) 1.提高民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7)

2.加强监管和加大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 (8) 3.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8) 4.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8) 5.建立统一和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 (9) (六)结论 (9) (七)参考文献 (10) 浅谈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 摘要 近十年来,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临港、临岸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少企业治污净化设施没有同步跟上,污水向河道和入海口无度排放,污染了海洋。还有的甚至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支配下,企业长期不安装治污设施,任其自然排放,使得海洋这块蓝色宝地受到日趋严重的污染。部分海湾和近海海面污染已经相当严重,而且呈日益加剧的趋势。当前,污染和损害中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陆源污染物、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人工倾倒废物污染、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目前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物资源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海洋环境与陆上不同,一旦被污染,即使采取措施,其危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因为治理海域污染比治理陆上污染所化费的时间要长,技术上要复杂,难度要大,投资也高,而且还不易收到良好效果。所以保护海洋环境,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主要对策有:提高民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监管和加大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建立统一和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等。治理污染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海洋生态环境。 关键词:海洋污染;因素;防治措施;科学开发

环境污染论文

环境污染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大规模工业化进程的开展,中国薄弱的能源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进入全新发展时代,能源工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快速进步,中国已进入了世界能源大国的行列。然而在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从能源资源的开采、加工和运输,到二次能源的生产(发电),以及电力的传输和分配,直至能源的最终消费,各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引起局部的、区域性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对能源的安全供应非常重视,相对来说忽视了能源发展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对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会有更高的要求,能源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必将使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更加沉重的压力。由能源开发利用导致的能源环境问题既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之一。法律作为现代社会最权威、最有效的社会调整方式,在此问题的解决上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我国的能源环境问题,并在立法中进行恰当规制,对我国能源与环境保护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能源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在产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岁月中,能源消费以薪柴为主,由于消费量不大,一方面植物的自然生长足以补充其作为能源的消费,另一方面环境容量可以“吸收和消化”薪柴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因此,能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基本上不成为问题。当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导致过度开垦造成的土质退化问题。产业革命促使矿物能源取代薪柴成为能源消费的主体,现代环境问题随之产生。经济、人口高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费需求急速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逐步恶化。总体而言,所有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1、煤炭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威胁生物栖息环境。主要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引起岩层的移动、矿井酸性排水、煤矸石堆积、煤层甲烷排放等。煤炭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2、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钻井废水、洗井废水、处理人工注水产生的污水的排放;气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层水,含有硫、卤素以及锂、钾、溴、铯等元素,其主要危害是使土壤盐渍化;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硫化氢排放;炼油废水、废气(含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烃类、一氧化碳和颗粒物)、废渣(催化剂、吸附剂反应后产物)排放;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和战争破坏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污染物;等等。 3、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尤其是风景区;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

海洋生态与资源论文

为什么要保护海洋生态多样性 【摘要】海洋生态系统与我们息息相关,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我们的生活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随着人类认识的广泛和深入,人们多海洋生态系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海洋生物多样性对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恶化程度的加深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被放在人类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成为必然。 关键词:海洋生态系统现状影响意义 一、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识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海洋是地球上综合生产力最大的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只有对海洋生态系统及其作用有更深、更充分的了解与应用,同时保护好该系统,使它可持续发展,才能利用它为我们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 对于海洋生态系统来说,生物群落如相互联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是其中的生物成分,而非生物成分即是海洋环境:阳光、空气、海水、无机盐等。海洋生态系统包括四个成员:无生命的海洋环境(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就是海藻等植物;消费者:不管是大鱼、小鱼、虾还是海瘙,它们都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质,而只能靠捕食为生;再就是分解者了,主要是微生物,它们是辛勤的“清道夫”,如果没有它们,海洋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会被动植物的排汇物或遗体填满了,在这个物质循环链中,缺少哪个环节都不行,机器就不会运转,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克相生。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就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因此,过渡的开采与捕捞海洋生物,就会导致一个环节生物量的减少,这也必然导致下一个相连环节生物数量的减少。海洋污染是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一大“罪魁”。海洋污染时,首先受到危害的就是海洋动植物,而最终受损的还是人类自身利益。海洋生物资源主要包括浅海生物资源、滩涂生物资源、药用生物资源。对人类而言,鱼类是经济价值最高的海洋生物,海洋鱼类是非常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中国海沿岸滩涂总面积为19660平方千米,生物种类为1544种,其中无脊椎动物1173种,占总种类73%,鱼类51种占3%,植物320种占21%(其中藻类占植物总种数的98%)。目前已知具有药用作用的海洋生物有1556种,其中动物1431种,藻类125种,它们分别隶属海洋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的各个门类。①二、当今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人类开发对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已成为21世纪使社会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领域。富饶的海洋资源为支持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开发前景。 随着技术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影响已经涉及远洋。即使在南极洲,那儿的企鹅远离任何农业却带有DDT,海岸线还被溢油污染,蓝鲸处于严重濒危状态。然而,物种和生态系统受害最重的则还在最靠近人类的海域。而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远不如陆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