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最新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最新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最新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 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目标:

1、能描述生物的特征。能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能制订比较完整的观察计划。能观察并描述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占。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能根据生物的特征判断生物与非生物,并说出理由。

3、能在探究过程中分工合作,乐于参加观察、纪录等活动。

4、能意识到机器人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毛绒玩具、大豆、小石子、机器人、猫和蒲公英的资料卡、课件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

2、引导:图片中有两只狗,你认为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呢?说说你的理由。

3、提问: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是什么?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

提出问题。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观察图片中的狗和玩具狗各有什么特点?

观察纪录:学生观察狗和玩具狗的特点,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手册中。

表达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说说狗和玩具狗有哪些不同点,其他学生对其观察结果进行补充和评价。

得出结论:师生从动物的生长、繁殖、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方面与非生物进行对比、归纳,形成初步认知。

2、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

引导:大家已经在课前将大豆与小石子分别放在盛水的容器中,并注意保持豆子与石子湿润。课前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

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的实验情况,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交流之后将实验记录整理在手册中。指定小组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讨论: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大豆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萌发,而石子不能萌发。

3、比较猫和蒲公英的图片。

提出问题:猫是一种动物,蒲公英是一种植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呢?

阅读整理资料:

(1)阅读时,先找出描述猫和蒲公英特征的重点词句,再进行简单概括。

(2)根据两种动物的特征,比较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最后用比较科学的语言概括出它们的相同点。

形成知识:猫和蒲公英都是生物,能生长、繁殖,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

讨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哪些属于生物?它们有什么特征呢?生物与非生物相比较,有哪些不同点?

总结: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生物能生长,能繁殖,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毛绒玩具和石子都是非生物。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非生物有此进人类制造的,有些是天然的。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机器人是生物吗?

2、寻找校园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2 树与草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种子及它们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温度、阳光水空气和营养物质等共同特征。

2、能运用感官并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树和草的外部形态特征。能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大蒜的生长条件。能利用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观察到的现象。能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方法得出结论。能按照图示制作植物标本。

3、能对植物特征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能以实验现象和结果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记录科学事实。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学习,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4、能说出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依存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大蒜、花盆、喷壶等。

学生准备:大蒜、花盆、喷壶、蒸馏水、植物标本、白色卡纸、剪刀、胶带、《科学生活手册》、铅笔等。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树和草的图片。

2、引导:图片中这些植物是我们常见的,说说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

3、提问: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制订计划,掌握方法。

1、明确观察目的。

课前同学们已经准备了一些植物,我们就以这些植物体或者图片为观察对象来展开探究活动。同学们想一想,要寻找植物的共同特征,我们需要观察什么呢?

学生在小组内简单交流,明确观察目的。

小结:要寻找树和草的共同特征,就要先观察草和树各自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比较树和草有什么相同点。

2、明确探究计划和方法。

引导:借鉴在一年级时观察蒲公英的经验,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观察呢?

学生观察交流,形成初步的观察方案。

三、观察记录,整理信息。

四、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有不同的结果可以补充。

2、讨论:小草和大树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3、小结:小草和大树在形态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大,有的小,但它们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器官。

五、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出示:杨树、凤仙花等植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植物是否都有根、茎等器官。

2、作业:

课后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制作校园植物特征资料卡,下节课进行展示和评价。

按照活动2的实验要求,课后种植大蒜,连续观察一周,并记录观察结果。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提问:大蒜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根据经验做出假设。

二、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1、汇报:

指定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展示蒜苗一周内的生长情况。

2、讨论:

无光照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

无水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

无营养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有哪些不同?

3、小结:

大蒜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和营养物质。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展示:

指定学生制作的校园植物特征资料卡,其他学生从制作的科学性、艺术性上进行评价或补充。

2、制作植物标本。

(1)引导:

人们在学习和研究植物的时候,为了更好地保存采集到的植物,需要把它们制成标本。

提问:怎样制作植物标本呢?

(2)讲解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关于制作植物标本的过程,初步了解植物标本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播放植物标本的制作课件,指导学生掌握制作方法。

(3)制作:

学生在课后制作植物标本,并将制作的植物标本拍照,粘贴在手册中。

采集植物;压制植物;上台纸、固定标本、粘贴标签。

(4)展示与评价:

评价标准:

选取的植物比较完整。

植物压制平整、干燥。

摆放美观、粘贴结实。

标签规范,信息齐全。

3 植物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能列举出三种以上的经济作物。能列举玉米作为生产原料的实例。

2、能围绕植物的用途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通过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当地的植物资源。能和分析、比较、分类的方法得出结论。

3、能对生物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产生探究兴趣。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4、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保护植物资源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资料卡片、课件等。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植物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资料卡片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

出示多种经济作物的图片或实物,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它们有哪些用途?

2、学生观察后交流。

3、提问:我们本地有哪些重要的植物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调查当地植物的种类。

(1)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

(2)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展示制作的资料卡片。

(3)分类:

引导学生比较调整的植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并进行分类。

(4)总结:

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属于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可分为油料作物、药用作物等,可以食用、药用、观赏,也可用作工业原料等。

2、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原材料。

(1)引导:

一种植物作为原料可以生产出多种商品,你们知道玉米可以用作哪些产品的原料吗?

(2)阅读:教材第9页。

(3)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4)总结:

播放其他植物可以用作多种产品原料的视频。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它们制成的产品应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植物资源。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有关植物药用价值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药用植物资料卡片与大家分享。

4 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常见动物的类别。能说出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列举两种以上我国的珍稀动物。

2、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动物某些特征的信息。能得用表格等方式记录和整理动物特征的信息。能运用分析、比较、分类等方法,归纳出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3、能对动物的类别产生探究的兴趣。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查阅资料的任务。

4、能认识到人类对动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人体骨骼仿真模型,青蛙、鱼等骨骼模型或图片资料,珍稀动物资料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动物特征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播放各种动物的视频:你认识哪些动物,你了解动物是如何分类的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找出有脊柱的动物。

(1)体验感知,认识脊柱。

出示人体骷髅模型,学生摸一摸,初步感知,简单交流。

讲解:人类脊柱由33块椎骨组成,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

(2)观察图例,记录信息。

引导:哪些动物也具有类似的脊柱呢?

学生观察插图,小组内观察比较,完成手册纪录。

(3)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交流:说一说你们找到了哪些有脊柱的动物?

思考:有脊柱的动物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小结:我们把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2、给小猴子找亲戚。

(1)提出问题,明确任务。

谈话:猴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动物,它有什么特征呢?

提问:哪些动物的特征和小猴子相似呢?

小结:给小猴子找亲戚,要先分析小猴子有什么特征,再比较哪些动物具有小猴子的特征,就把这些动物与小猴子归为一类。

(2)掌握方法,整理信息。

谈话: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相关资料,下面在小组内把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根据整理结果想一想哪些动物和小猴子的特征类似。

学生在小组内整理资料,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汇报各自整理的结果。教师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提出任务: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你说,我猜”的游戏。

2、明确方法,学生游戏。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课件出示动物图片:同学们都认识课件中的这些动物吗?如果我们给它们分类,你觉得哪些动物可以分在一类?同学们可以根据上节课帮小猴子找亲戚的方法,试着说一说。

提问:我们可以依据哪些特征给这些动物分类?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给动物分类。

(1)明确任务,整理资料。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已经查阅过一些相关的资料,再结合老师给大家发的资料,找出这些动物特征,然后进行分类。

出示:给动物分类方法的课件。

①制定标准:比较几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有什么不同,根据不同点制定分类标准。

②分类:判断某种动物是否符合该标准,如果符合该标准就归为一类。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资料的整理,并填写在教师准备的资料卡中。

(2)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倾听后判断是否与自己的结果一致,并进行补充或修改。

播放鸟类、爬行类、鱼类动物特征的视频,并进行总结。

2、调查我国的珍稀动物。

(1)播放珍稀动物的视频。

谈话:同学们,在我国有很多的珍稀动物,大家了解这些珍稀动物吗?

(2)制作资料卡。

谈话:同学们在课前已经针对我国珍稀动物进行了调查,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资料卡以便进行展示。

讲解制作方法:

①资料卡上要有动物名称、照片;

②卡片内容包括动物的分布区域、生活习性、保护级别等;

③资料内容要简单明了;

④卡片可以适当进行美化,如加边框等。

(3)展示交流,做出评价。

提示:各个小组先选出本组最好的3张资料卡片,然后按小组顺序摆在规定的展区,其他学生轮流参观,做出评价。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认识珍稀动物。

引导: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这些动物为什么会这样稀少呢?

讲解:珍稀动物稀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温度、温度变化,植物生长不好致使食物减少,从而使一些动物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二是一些不法分子乱捕乱杀,致使它们的数量逐渐减少。

2、提出保护建议。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珍稀动物呢?

学生在小组讨论,并给环保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然后进行集体汇报。

教师小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珍稀动物,大力宣传保护珍稀动物的必要性。

5 昆虫

教学目标:

1、能说出3-5种当地常见的昆虫名称。能说出昆虫的共同特征。

2、能根据常见的昆虫提出可探究的问题。能制订观察、调查昆虫的计划。能通过观察和调查的方式搜集有关昆虫的科学事实。能用资料卡的形式呈现调查的结果。能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昆虫共同特征的结论。

3、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对多种昆虫的观察。

4、能举例说出昆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师准备:1、蝗虫、金龟子、蜻蜓、黄蜂的标本或图片,面包虫、广口瓶,麦麸等。

2、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和视频等。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当地的昆虫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我们身边的昆虫是非常多的,它们形态各异,但彼此又有很多共同之处。看,这些昆虫你都认识吗?(出示多种昆虫的图片。)

2、提问:你认识这些昆虫吗?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观察昆虫的形态。

(1)提出问题:蝗虫、金龟子、蜻蜓、黄蜂的外部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征呢?

(2)掌握方法: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

按昭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先观察它们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再分别观察每个部分有哪些特征;最后根据资料了解昆虫吃什么食物等特点。

观察昆虫标本时,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另外不要直接触碰到昆虫标本,因为有些昆虫自身有刺或毒。

(3)观察纪录:学生观察,并纪录在手册里,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给予帮助。

(4)分析比较: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比较蝗虫、金龟子、蜻蜓、黄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归纳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3对足,2对翅,1对触角。

2、调查当地常见的昆虫。

(1)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当地有哪些昆虫呢?这些昆虫与人类关系的是怎样的呢?

(2)整理资料:学生在小组内把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资料卡。

(3)汇报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汇报,统计当地常见的昆虫约有多少种,并分析对人类有益的昆虫有哪些,有害的昆虫有哪些。

(4)归纳结论:昆虫的种类很多,有些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益处,如蜜蜂、蚕、七星瓢虫等;有些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害处,如青刺蛾、蝗虫、蚊子等。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明确任务。

引导: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虫子吗?(出示面包虫图片)它也是一种昆虫,为什么它没有昆虫的特征呢?

2、掌握方法:教师讲解饲养方法。提示不要伤害面包虫。

3、饲养观察:饲养面包虫,并观察它的生长变化,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纪录。

4、汇报交流。

6 仙人掌与莲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仙人掌和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征。能说出植物的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的。

2、能根据植物生长的环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并进行假设。能过过实验观察仙人掌和莲散失水分的多少。能根据仙人掌和莲的形态与结构,分析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评价。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实验的探究兴趣。

4、能意识到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重要性。

教师准备:

1、仙人掌1盆、盆栽莲1盆、透明塑料袋2个、藕等。

2、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谜语。

四季常青绿,只是花开难。摊开一只手,尖针已扎满。(打一植物)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打一植物)

2、引导:在自然界中,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莲生活在水中(出示图片),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联系实际,猜想假设。

假设:仙人掌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沙漠里生活;莲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水里生活。

三、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1、掌握实验方法。

①出示图片,讲解实验方法。

A、选择两盆长势相似的盆栽仙人掌和盆栽莲,分别浇透水。

B、分别给盆栽仙人掌和盆栽协定的叶片套上透明塑料袋,把袋口扎紧。

C、将两盆植物放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窗台上,每隔3小时观察一次,并做好纪录。

②思考:实验时能不能用塑料袋将花盆一起套上?

③提示:

A、仙人掌有很多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

B、透明塑料袋应比盆栽应比盆栽植物略大一些。

C实验过程中,当看到两组塑料袋上小水滴多少的明显区别时,即可停止实验。

D、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去掉套在植物上的塑料袋,以免因过度蒸腾导致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2、学生实验,纪录结果。

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汇报:说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讨论:仙人掌上套的塑料袋内的水滴比莲上套的塑料袋内的水滴少,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仙人掌蒸发的水会少一些?莲蒸发的水会多一些呢?

五、课堂小结,综合评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

观看图片(仙人掌和莲的各部分结构图),大家找一找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这些部分。

2、提问:

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是怎样帮助它们适应沙漠或水中生活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

二、联系实际,观察研究。

1、讲解: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盆栽仙人掌盆栽莲和藕,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它们的形态和结构吧!

2、出示观察方法:

看外观:颜色、形状、薄厚、大小等。

手感:软硬、粗糙程度等。

看内部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切开,观察颜色、纹理等。

3、出示注意事项:

仙人掌有很我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

使用小刀切开植物时,注意使用安全。

用小刀切开仙人掌的茎时,可以选择茎的一小节,分别进行横切和纵切。

4、学生观察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的特点,并纪录。

三、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1、汇报:说说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

仙人掌的刺、肉质茎、发达的根系是怎样帮助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的;莲薄而大的叶子、叶柄和藕中的小孔是怎样帮助莲适应水生环境的。

3、总结:

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茎肉质充当“水库”;根系发达,能多吸水。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保持水分维持生存。

莲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孔与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气体通道,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中仍可生存。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推想植物的生活环境。

出示生石花的、水瓶树、棕树的图片。

推想:它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种植仙人掌和莲。

在一个花盆中种植仙人掌,另一个花盆中种植莲。

每天给仙人掌浇大量的水,不给莲浇水。

将仙人掌和莲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同一环境中。

连续观察一周,每天纪录仙人掌和莲的生长变化。

7 燕子南飞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什么迁徙及燕子迁徙的过程及其作用。

2、能根据燕子南飞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制订简单的调查计划。能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燕子的生活规律及生活习性。能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燕子为什么要迁徙和怎样迁徙的结论。

3、能对燕子南飞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能接受和参考他人的调查结果,完善自己的调查结果。

4、通过爱鸟活动,认识到爱鸟护鸟的重要性。

教师准备:燕子迁徙的路线图、纪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性?请看燕子迁徙视频。

2、提问:燕子为什么要迁徙?是怎样迁徙的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调查一年中燕子的生活规律。(研究燕子为什么要迁徙)

(1)提出问题。

提问:燕子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燕子的食物是什么?燕子在什么时候北迁、南迁和繁殖?

(2)掌握阅读方法。

①快速浏览每一段落,找出段落中与燕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有关的内容。勾画出重点词语句子。

②试着用勾画的词语或句子去解释问题。

③阅读资料,整理资料。

④交流评价:指定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⑤得出结论。

师生根据教材中的“燕子生活周期图”概括燕子一年中的生活规律。

2、查阅燕子迁徙的路线图。

(1)提出问题:燕子是怎样迁徙的?在迁徙过程中,燕子在繁殖地、迁徙距离、越冬地会进行哪些主要活动?停留多长时间?

(2)搜集整理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并记录在手册上。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迁徙是鸟类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一种积极适应的本能,鸟类迁徙主要是为了躲避寒冬的低温和食物短缺。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出示两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

第一组:在生活中人们伤害鸟类的图片。

第二组:古诗词“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鸟归。”

2、引导:请大家设计一份爱鸟宣传语,张贴在有鸟类出现的地方吧!

3、学生完成制作,课后张贴。

8 动物的换毛与换羽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

2、能通过观察羊换毛的照片,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观察、比较绵羊的绒毛和针毛以及雷鸟四季羽毛的区别。能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动物换毛、换羽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3、能对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产生探究兴趣。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观察、实验任务,能与同学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

4、能体会到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适应环境的方式。

教师准备:

绒毛毛衫、针毛毛衫、放大镜、大小不同的烧杯、热水、温度计、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春天和冬天绵羊换毛的图片。

2、引导:冬去春来,气温上升,绵羊脱下了旧的“衣服”,换上了“新装”。隆冬季节,寒风刺骨,绵羊又换上了“棉衣”。绵羊春天穿上“新装”和冬天换上“棉衣”都是绵羊在换毛。

3、提问:绵羊为什么会在春天和秋天换毛呢?

二、联系实际,观察研究。

1、引导: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羊绒衫(绒毛毛衫)和羊毛衫(针毛毛衫),它们都是用羊的毛织成的,它们的保暖程度一样吗?让我们一起通过观察来发现其中的秘密。

2、观察方法:用手触摸绒毛毛衫和针毛毛衫,用放大镜观察绒毛与针毛的形态。

3、注意事项:使用放大镜时,要轻且听轻放,不要触碰到桌角等坚硬物体;不要在强光下对着自己的皮肤或者易燃品,防止灼伤或者使易燃品燃烧。

4、学生观察纪录。

三、交流汇报,归纳总结

1、汇报: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绒毛和针毛的形态、触感。

2、讲解:针毛长而坚韧,具有保护作用。绒毛位于针毛的下层,保湿性强。冬天,动物的绒毛会增多,以适应寒冷的环境。

3、讨论:绵羊冬天换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小结:冬天天气寒冷,绵羊换毛时,绒毛增多,保湿性更强,可以抵御寒冷。

四、结合实际,应用拓展。

1、提问:除了绵羊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在冬天换毛?

2、讨论:牧民一般会在什么时间给绵羊剪毛,为什么?

3、总结。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燕子、绵羊会通过什么方法来季节的变化?

2、动物还有哪些方法来适应季节的变化?

二、观察现象,获取事实。

1、提问:雷鸟的毛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原因是什么呢?

2、学生观察并描述雷鸟的羽毛颜色与环境的底色。

三、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1、汇报: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雷鸟的羽毛颜色与环境底色有什么相同之处。

2、讨论:

雷鸟换羽的原因是什么呢?

3、小结:

冬天雷鸟毛色为雪白色,春季为灰褐色,秋季为黄栗色,都和所处的环境颜色保持相近。像雷鸟这样,为了适应生活环境、避免受到天敌攻击而具有的与环境相似的色彩,被称之为保护色。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

北极熊是如何御寒的?

体型的大小与散热快慢有关系吗?

2、掌握方法。

出示:实验方法课件。

3、实验观察:

学生进行实验并纪录结果。

4、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推测不同地域的熊的体重与周围温度有什么关系。

5、得出结论:

体重最大的北极熊散热慢,能抵御寒冷,适宜生活在北极。体重最小的马来熊散热快,能抵御炎热,适宜生活在东南亚。体重居中的黑熊散热能力居中,适宜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

9 动物的特殊感官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鱼通过侧线,蝙蝠通过喉发出的超声波,响尾蛇通过“热眼”来有感知环境。

2、能通过鱼感知环境的现象提出探究问题。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获取鱼通过什么感知环境的事实。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蝙蝠、响尾蛇靠什么感知环境的事实。能利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3、能对探究动物靠什么器官感知环境产生兴趣。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分享彼此的想法。

4、了解红外成像技术、声呐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教师准备:鲫鱼两条、放大镜、鱼缸、水盆、凡士林、水、纪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在自然界中徒手抓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我们蹑手蹑脚地靠近水塘,鱼儿还是迅速地逃离了。

2、提问:水中的鱼是如何感知危险的?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探究鱼如何感知危险。

(1)观察图片,认识鱼的侧线。

观察鲫鱼的身体,寻找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用放大镜观察鱼的侧线。

(2)实验观察,探究鱼侧线的作用。

①掌握实验方法。将两条鲫鱼同时放入鱼缸中,用手拍打水面,观察两条鱼的反应。取出一条鱼,将凡士林涂抹在它的两侧侧线处,再放回鱼缸。重复三次用手拍打水面,观察两条鱼的行为变化。

②温馨提示:两条鲫鱼应大小相似。前后几次用手拍打水面应保持用力大小一样。涂抹凡士林时,掌握好用力大小,以免用力过大造成鱼鳞脱落。实验结束后,要及时用温水洗掉涂抹在鱼侧线处的凡士林。

③学生实验:进行手册上的纪录。

④得出结论:鱼的侧线是一种特殊感官,不仅能感知水体的震动,还能感知水温和水流的方向。

2、了解蝙蝠是如何感知环境的。

(1)提出问题:蝙蝠能借助“回声定位”在黑夜中捕捉飞蛾,它是靠什么器官来感知环境的?

(2)阅读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图片,阅读资料,查找问题的答案。

(3)整理资料:学生根据阅读的结果将蝙蝠“回声定位”的器官画在手册上。

(4)得出结论: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可以听见。超声波像波浪样传播,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可以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感知物体,改变飞行的方向了。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响尾蛇是怎样敏捷地捕食田鼠和其他小动物的?

2、查阅资料。

3、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思。

10 蜜蜂传粉

教学目标:

1、能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

2、能根据蜜蜂采蜜的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能制订简单的观察蜜蜂身体结构的活动计划。能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并获取蜜蜂的身体结构和虫媒花特征的相关信息。能利用分析、比较、概括的方法得出蜜蜂的传粉结构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等结论。

3、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能表现出对蜜蜂帮助植物传粉的探究兴趣。

4、能感受到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教师准备:

虫媒花(盆栽)、放大镜、纪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

蜜蜂、透明玻璃瓶(透气)、《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蜜蜂在花中采蜜的图片。

引导:蜜蜂总是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这是它们在采集花粉与花蜜。蜜蜂采蜜的同时对植物的花朵有哪些影响呢?

2、提问:蜜蜂是如何帮助植物传粉的?哪些花朵需要蜜蜂的帮助?

二、观察现象,获取事实

1、掌握方法。

(1)出示观察方法:

①将捕捉到的蜜蜂放到一个透气的透明玻璃瓶中。

②用放大镜观察蜜蜂的身体部位(重点观察后腿部位),找出它的传粉结构。

(2)出示注意事项。

①观察过程中不要将玻璃瓶打开,以免蜇伤自己。

②观察后将蜜蜂放回大自然。

2、观察纪录。

根据观察方法,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纪录在手册中。

三、分析事实,得出结论。

1、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2、讨论:蜜蜂使用身体上的哪些器官传播花粉?

3、小结:蜜蜂的传粉结构是后脚膨大的跗节与外侧的凹槽形成一个“花粉筐”,蜜蜂利用“花粉筐”采集和传播花粉。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引导:想一想蜜蜂是怎样为花朵传播花粉的,蜜蜂是为所有植物的花传播花粉吗?

2、提问:蜜蜂喜欢为哪些花朵传粉呢?

二、猜想假设。

学生对蜜蜂可能喜欢的花朵进行大胆猜想。

三、掌握方法。

1、出示观察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花的结构。

(2)利用感官观察花的颜色和气味。

2、出示注意事项。

观察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花朵,以免刺伤手。

四、观察现象。

出示:万寿菊、紫苑、大波斯菊、迷迭香等盆栽。

要求:小组分工明确,认真观察和纪录。

观察:学生合作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手册中,教师巡视指导。

五、得出结论:

汇报: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思考:蜜蜂喜爱的花有什么相同点?

总结:蜜蜂喜欢颜色鲜艳,能散发出香味的花朵。

六、应用拓展。

提问:动物除了可以帮助植物传播花粉,还可以帮助植物做些什么呢?

观察: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

总结:动物除了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之外,还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11 喜鹊筑巢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喜鹊筑巢所需要的材料及巢的结构。能列举其他鸟类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2、能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喜鹊筑巢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寻找鸟巢的简单计划。能利用望远镜、卷尺等工具观察、测量并收集有关喜鹊巢的信息。能根据调查、观察的结果,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动物筑巢依赖植物的结论。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3、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喜鹊筑巢表现出深厚的探究兴趣。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他人诊断。能用科学的方法,认真纪录调查信息。

4、能够帮小鸟安个家,增强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师准备:

鸟巢、各种鸟巢图片、纪录单。

学生准备:

课前寻找鸟巢,记录本、望远镜、卷尺、《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喜鹊是人们喜爱的鸟类之一,它们的巢不仅能为自己遮风挡雨,也是它们哺育后代的家。播放视频。

2、提问:喜鹊的巢建在什么地方?喜鹊筑巢的植物材料有哪些?

二、探究发现,获取新知。

1、寻找喜鹊的巢。

(1)掌握方法:确定地点,观察记录。

(2)注意事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找到的喜鹊巢拍照,注意爱护鸟巢,不能上树拆喜鹊巢。

(3)寻找鸟巢:以小组为单位或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寻找和观察鸟巢。

(4)讨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树上发现了喜鹊巢?距地面有多高?用什么植物材料搭成?

小组讨论,并记录结果。

2、找出喜鹊筑巢的植物材料。

(1)提出问题:喜鹊巢用什么植物材料筑成?结构有什么特点?

(2)掌握方法:

①用放大镜由外到里仔细观察喜鹊巢所用的材料。

②从整体到局部观察鸟巢结构特点,如:形状、大小、所用材料等。

(3)小组观察。

(4)得出结论:喜鹊喜欢在高大树木上用枯枝、杂草、树叶筑巢。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谈话。

2、设计方案。

3、制作:根据制作方法,选择制作材料,制作1-2个鸟巢。

4、展示。

5、评价

6、安置鸟巢。

12 杀虫剂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2-3种杀虫剂的名称和作用,说出杀虫剂对动植物和人的生存产生的影响。

2、能用调查的方法查阅杀虫剂的种类和作用,并整理制作资料卡。能通过辩论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阐述信息、倾听信息。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论据。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论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3、能根据有说服力的证据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4、通过对杀虫剂的利与弊的辩论,能说出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教师准备:

杀虫剂的资料(文字、图片)、生物防治的资料等。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杀虫剂的资料、《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蝗虫吃庄稼和用杀虫剂消灭害虫的图片。

2、引导:从前,我国农村很容易发生蝗虫灾害。蝗虫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寸草不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后来,在杀虫剂的控制之下,蝗灾再也没有大规模爆发。杀虫剂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会带来负面影响吗?

3、提问:用杀虫剂消灭害虫,会给生物的生存及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避免杀虫剂危害?

二、获取事实。

1、提出问题:杀虫剂有哪些种类和用途?

2、掌握方法。

(1)快速浏览,及时发现自己所需的内容。

(2)将有用信息用笔勾画出来,圈一圈重点的词和句,以便进行分析、概括等。

3、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资料。

4、根据杀虫剂的名称、作用方式、毒性、残留进行归类,并制成资料卡。

三、形成知识。

1、汇报:指定学生展示制作的资料卡,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2、讲解:杀虫剂主要有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的农药和用于防治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杀虫剂能够很快地消灭害虫,保护农作物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由于杀虫剂都有一定的毒性,会对周围的生物造成危害,比如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会杀死益虫;有的杀虫剂会在植物体内形成农药残留;有的会对水源、空气造成污染等,严重时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要尽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四、运用知识。

1、讨论: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到的杀虫剂有哪些?如何尽量减少杀虫剂的危害?学生分组讨论。

2、交流: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

3、作业:组织成立“辩论杀虫剂的利与弊”辩论队。明确正方观点为“杀虫剂的利大于弊”,反方观点为“杀虫剂的弊大于利”。

第二课时

一、提出辩题。

引导:

本节课我们开展一场“门诊杀虫剂的利与弊”的辩论赛。课前正方和反方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比赛。

二、组织辩论。

1、明确辩论流程。

出示具体的辩论流程,学生观看。

(1)立论阶段。

首先正方和反方一辩开篇立论,各自围绕自己的观点,陈述证据,时间3分钟以内。

(2)驳立阶段。

先由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再由正方二辩驳反方立论,时间2分钟以内。

(3)质辩环节。

先由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二、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再由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正文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最后,正方和反方三辩质辩小结,时间各为1分30秒。

(4)自由辩论。

根据双方的发言情况,进行自由辩论,时间为2分钟以内。

(5)总结陈词。

反方、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2分钟以内。

2、明确注意事项。

(1)在辩论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

(2)不可进行人身攻击。

(3)尊重评委的评判。

(4)辩论开始时,一辩必须说“老师、评委,大家好”,其余皆可省去。

(5)在辩论中,辩手可以使用道具、图表和物品作为辅助手段以强化自己的陈辞。

3、组织开展辩论。

三、评价总结。

1、观众评价:观众可向正反方各提问题,由双方选派辩手作答。

2、评审团评价。结合观众的意见及评审团的意见,宣布获胜方,并简要说明理由。

3、教师总结。点评整场辩论赛,指出哪一方辩得好。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不仅使一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还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的身体健康。那有没有其他可以防治害虫的方法呢?出示菜蛾绒茧蜂防治小菜蛾的资料。

2、提问:生物防治的类型和生物防治的优点都有哪些?

3、阅读: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并将有关知识记录在手册中。

4、交流:将整理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5、作业:课下将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知识做成手抄报或海报。

13 筑路影响生物生存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公路、铁路等建设对动植物生存产生影响的实例。

2、能针对修建公路的负面影响提出探究性问题。能利用阅读资料、观察等方式获取筑路对生物产生影响的事实。能设计、搭建减少生物负面影响的公路模型。能运用分析、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能对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3、能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设计搭建公路模型。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4、能自觉采取行动减少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的负面影响,树立会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师准备:

动物穿越公路的实例以及野生动物通道等资料和课件、搭建公路的材料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中国公路的图片,你知道吗?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超过400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已突破13万千米。400万千米有多长呢?地球赤道的周长是40076千米,我国公路的总里程已经能围绕地球99.81圈了!修建公路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会带来负面影响吗?

2、提问:修筑公路对动植物会产生哪些影响?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探究动物穿越公路的实例。

(1)提出问题:动物是怎样穿越公路的?动物为什么要穿越公路?动物穿越公路可能会导致什么情况发生?

(2)阅读资料。学生阅读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或教师提供有关资料。

(3)得出结论:

①推测:根据动物穿越公路的事例,推测可能导致的事件。

②小结:动物穿越公路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

2、人类筑路对生物的影响。

(1)提问:人类筑路对动植物有哪些影响?

(2)阅读: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或教师补充的相关资料。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

(4)小结:人类筑路可能会对动植物造成影响,如破坏原有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水土流失、造成气温升高、伤害小动物等。

3、建立一个公路模型。

(1)引导:如果你是一个工程师,需修建一条新的公路,如何设计一个模型来减少筑路对生物生存的负面影响呢?想一想要帮动物通过这几种环境,应该设计怎样的动物通道呢?

(2)设计:出示地道桥、过道桥等图片,引导学生构思设计,并将设计的方案画下来。

(3)搭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制作,选择木板、纸板、积木产材料进行搭建或制作,将自己搭建或制作的模型拍摄下来,并粘贴在手册上。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4)展示。

(5)评价。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阅读资料,思考青藏铁路沿线的野生动物的特点,并制作成资料卡。

14 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能归纳出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能归纳出风是有力量的。

2、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热空气上升和风的成因的实验。能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风车模型。能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3、能对探究风的成因产生兴趣。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自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能尝试工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的方法来制作风车模型。

4、能说出风的利与弊。

教师准备:

线香、蜡烛、简易天平、纸杯、蛇形纸带、风的成因实验箱、湿抹布、制作风车模型材料、纪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

剪刀、尺子、胶水、《科学学生生活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风吹物动的情境图,为什么柳树枝条在飘荡,湖面能掀起波浪?

2、提问: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感受风。

(1)引导:风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能感受到风的存在?怎样制造出风?学生交流想到的方法。谈话:让我们用刚才想到的这些方法来试一试吧!学生在小组内制造风,并进行集体交流。

(2)猜想:想一想,风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

2、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1)引导:空气受热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2)方法:老师出示三个实验模型图片,讲解实验方法。

(3)提示:纸带和火焰要保持一定距离。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将结果填写在手册中。

(5)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6)思考:三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7)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3、观察风的形成。

(1)提问:自然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2)方法:教师进行讲解。

(3)出示注意事项。

(4)实验: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实验中线香烟的流动方向,推测实验箱内外的温度,将结果填写在手册中,教师巡回指导。

(5)讨论:风箱内烟的水平流动与什么有关?为什么点燃蜡烛后烟会水平流动?

(6)小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粤教科技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打开科学之门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①列举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②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③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④观察哺乳动物实物和标本,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2、能力目标: 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教学难点: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图片:木叶虫、花螳螂(若虫)、竹节虫、枯叶螳螂。 视频:动物的伪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出示图片:四位主题人物乘坐着宇宙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飞行,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提问:图片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介绍:四位与我们一起学习的主题人物。精灵可爱的小贝贝、喜欢做实验的彬彬、勤思考的妍妍、活泼好动的波波、最爱问“为什么”的琪琪。 讲述:从现在开始,主题人物将与同学们一起打开科学之门,去探索、去感受这神奇美妙的自然王国: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 目的: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二、图中藏着什么? 导入:出示课本“动物的伪装”图片 第1幅——木叶虫第2幅——花螳螂(若虫) 第3幅——竹节虫第4幅——枯叶螳螂 提问:这四幅图片中藏着四种昆虫,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讲述:自然界有这种隐藏本领的动物很多,我们一起跟着科学家的摄像机,看看动物伪装的本领。 视频:动物的伪装。 目的:通过从背景中寻找动物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

小学三年级下科学教案

2015 2016学年第2学期 年级: 教师: 学科: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 “动物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 “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

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 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学习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方向,了解磁铁的应用。 2、主要材料清单: 1)“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带根的新鲜芫萎、植物油等;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植株、风仙花朵,成熟的风仙花果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刚出 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 2)“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 蚕卵,放大镜、饲养盒;不同生长阶段的蚕;蚕茧及蛹,小剪刀,手电筒;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蚕蛾、蜻蜓、蚂蚁、蝴蝶的图片或标片;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及资料;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生长变化的资料;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3)“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 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测量范围在一20 0C-}-110 0C)、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一20 0C-}-110 0C),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冰块、食盐、试管、烧杯、可封口小塑料袋、玻璃杯、浅碟;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挂图或影像资料。 4)“磁铁”单元 各种形状的磁铁,包括没有标注南北极的磁铁;铁的物品、一些金属物品及非金属物品;一定数量的铁钉、回形针、大头针、钢珠和大钢针;不同材质的人民币硬币((1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的铝币);盒式指南针,做指南针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备)。 二、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长塘镇现代希望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 ___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1 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三、课堂评价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四、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并想一想是怎样分类的。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太平镇育红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胡顺芳

教科版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备课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探究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本着“天天有自信,日日在提高”的理念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这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小学科学《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掌握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 2,学会做澄清和过滤的实验 教学难点 学做过滤的实验 课前准备 混浊的水,明矾,铁架台,漏斗,烧杯,过滤纸,玻璃棒等 擦布 计划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大家都知道水有什么性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用的水基本都能达到刚才大家所描述的水的样子,但自然界中所有的水都是这样吗(不是)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些不清洁的水进行净化.(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净化水的知识 2,提问:你们以前自己有过净化水的经历和经验吗? 二学习新课 A..学习净化水的方法 1,出示一杯含各总杂质较多的混浊的水,提问: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杯很脏的水,要想把这样一杯水净化干净,应该怎么做呢。 2,引出沉淀的概念。 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办法,其中最合适的方法应该是先将这杯水静止地放在一旁,让里面比较的大的,不容易溶解的物质沉下去,这样的方法叫做——沉淀,也叫澄清。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加入一种叫做明矾的物质,可以提高沉淀的速度,下面,大家分组试一试。 3,谈话:刚才,各种同学都对杯中的水进行了沉淀,现在请大家看看杯子里的水干净了吗?下面,老师再教大家一种净化方法,它可以将水中极细小的颗粒净化掉。4,过滤实验。边示范,边讲解过滤实验的要领.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篇)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篇) 【导语】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真实的联系与变化的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事物、条件、环境)的实践活动。 神奇的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辨识水的特征,了解水的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现象。 难点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从实践中引出真理。 教学准备: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科学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全册备课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基础性、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比三年级上册的要求有所提高,针对儿童科学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侧重于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进行定量观察、分析数据等方面的训练。 本册教科书打破“知识切块”来组建单元的做法,以主体单元的形式编排了《游戏里的科学》、《太阳与时间》、《电的本领》、《我们的身体》、《动物王国》、《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4个课题,26个课时。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游戏里的科学》单元以学生玩游戏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科书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情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太阳与时间》单元从观察和研究最常见的太阳开始,通过让学生亲自投入到对太阳观测中,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太阳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模式及其与影子变化,意识到每天的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意识到

掌握和利用这些自然规律,会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也期待学生会由此感悟: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会包含着值得深入探究的科学道理,而且,科学探究永无止境;《电的本领》单元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用电器入手,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设计,实验等探究方法揭开一个个与电有关的谜,同时认识电这种能源的特点、作用,并能够组装简单的电路,正确使用常见的用电器,指导如何安全用电,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服务.通过探究认识到科技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意识到要关注新科技,新发明,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身体》单元包括4部分教学内容,为学生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第1课“我们的身体”是整个单元的总起,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结构。并尝试着以功能的不同划分身体的结构,引出深入的思考。第2、3、4课“骨骼、关节、肌肉”通过观察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上肢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肌肉的功能、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并以活动之后身体的各种变化及需求为线索,帮助学生建立人体各个部位协调工作的认识。本单元学生在讨论中要回顾、梳理本单元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通过画图等方式将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直观地表现出来,将“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它们更协调地工作”作为对健康的理解。作为三年级的学生,这将是一个有趣而神秘的单元。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暗箱,学生能够感受到但不能直接观察。而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模拟各部分器官功能的活动,发现身体在工作中的协调工作特点之后,又将会感受到人体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科学课》教案 三年级第二学期教师姓名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2.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3..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 (一)挖一挖,找一找。 1. 你们校园里哪里有土壤? 2.想一想,土壤里可能有什么? 3. 讨论: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二)看一看,比一比。 1.哪个小组说说在挖土时有什么发现? 2.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 3.小组合作研究。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发现,注意创新的发现。 5.你们的小组是否观察仔细呢?下面前后两个小组交换土和记录纸,观察一下别的小组的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6.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差异,说出观察中不同的发现。 7.小组总结一下,土壤中有哪些东西? (三)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你们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加以观察。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2.了解土壤中砂土、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提问激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土壤是什么样的? 2.关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等)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4.播放土壤的颜色的图片。 5.提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土壤有几种颜色? (三)研究土壤的成分 1.学生实验 (1)拿出一号信封里的土,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看到了……(学生交流)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你看到……,过一会儿又看到了…… (3)搅拌以后,你看到了……,静止一段时间之后,又看到了…… 2.学生交流汇报 3.阅读第5页最后一小节资料。 4.播放土壤的种类的图片。 5.提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土壤有哪几种?生回答交流。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第1 课、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 第2 课、了解土壤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三年级科学复习教案 一课时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复习要求 1、认真复习课本,结合配套练习题,熟记每一个题目与答案。 2、至少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3、熟悉以下复习材料。 三、复习要点 《植物》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4、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5、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6、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7、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8、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观察实验 1. 观察比较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知道知道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2.观察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简答题: 1.对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之后,说说植物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2010年2月 李学明

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 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 玩具里的科学 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梳理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的显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学背景: 学生一般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旁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一种小草的名字。其次,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所以师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的观察、比较、逻辑思考进行探究活动。当然还需要教师的特别方法,如用表格归纳法、画维恩图法等,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土壤与生命》单元的起始课,是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去亲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态,了解土壤里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这一课主要在室外进行。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引发学生展开关于土壤的讨论,了解学生对土壤的已知情况和想知道些什么,引发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2、指导学生亲近土壤,发现土壤中的物质(如:植物的根、落叶、石头和蚯蚓……)。 3、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中的动物及其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2、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亲近土壤。 2、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学生准备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说说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板书课题讨论: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 (1)说文解字:“土”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小结,激发学生实地观察的愿望。 (3)提问: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 2、外出实地考察,观察校园绿地一角的土壤。 教师讲解并提出要求:先观察表层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然后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 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边观察便记录,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等。) 3、回到教室,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 三、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你们能在回家后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 也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下节课带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