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频数直方图》教案—第一课时

《频数直方图》教案—第一课时

《频数直方图》教案—第一课时
《频数直方图》教案—第一课时

《频数直方图》教案—第一课时

《频数直方图》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课,是探讨课。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学习频数直方图的画法,以及频数直方图的解读.有些概念和统计图虽然是新的内容,但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知识基础.为频数直方图的学习做好了很好的铺垫,对频数直方图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频数直方图的意义、特点和制作尚缺乏真正的理解,本课属于较难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观察、实验、归纳的方法,能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的观念。

据此,本课教学目标可以包含:理解频数直方图的概念等方面。

本课教学可以采取收集整理法、合作探究法、练习巩固法等方法开展教学。

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15岁左右的学生,这个年龄

高中数学频率分布直方图

频率分布直方图 作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方法为:(1)把横轴分成若干段,每一线段对应一 个组的组距;(2)以此线段为底作矩形,它的高等于该组的组距 频率 ,这 样得出一系列的矩形;(3)每个矩形的面积恰好是该组上的频率. 频率折线图:如果将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相邻的矩形的上底边的中点顺次连接起,就得到一条折线,称这条折线为本组数据的频率折线图. 作茎叶图的方法是:将所有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作为“茎”,个位数字作为“叶”,茎相同者共用一个茎,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从上向下列出,共茎的叶一般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同行列出. 知识点1:利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分析总体分布 例题1: 2000辆汽车通过某一段公路时的时速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右图所示,时速在[50,60)的汽车大约有 A .30辆 B .60辆 C .300辆 D .600辆 变式:某工厂对一批产品进行了抽样 检测.右图是根据抽样检测后的产品 净重(单位:克)数据绘制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其中产品净重的范围是 [96,106],样本数据分组为[96,98), [98,100),[100,102),[102,104),[104,106],已知样本中产品净重小于100克的个数是36,则样本中净重大于或等于98克并且小于104克的产品的个数是 A.90 B.75 C. 60 D.45 变式:某初一年级有500名同学,将他们的 身高(单位:cm )数据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若要从身高在 [)120,130,[)130,140,[]140,150三 组内的学生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 30人参加一项活动,则从身高在 [)130,140内的学生中选取的人数 为 . 知识点2:用样本分估计总体 例题2某市2010年4月1日—4月30日对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数据如下(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61,76,70,56,81,91,92,91,75,81,88,67,101,103,95,91,77,86,81,83,82,82,64,79,86,85,75,7 1,49,45, 96 98 100 102 104 106 0.150 0.125 0.100 0.075 0.050 克 频率/组距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身高 频率|组距 0.005 0.010 0.020 a 0.035

高中数学 6.2.2《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教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数学 6.2.2《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教案苏教版必修3

第20课时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 【学习导航】 知识网络 学习要求 1.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作法,频率分布直方图更加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总体分布的情况; 2.频率分布折线图的作法,优点是反映了数据的变化趋势,如果样本容量足够大,分组的组距足够小,则这条折线将趋于一条曲线,称为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 【课堂互动】 自学评价 案例 1 下表是某学校一个星期中收交来的失物件数,请将5天中收交来的失物数用条形图表示. 解用EXCEL作条形图: (1)在EXCEL工作表中输入数据,光标停留在数据区中;

(2)选择“插入/图表”,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柱形图”; (3)点击“完成”,即可看到如下频数条形图. 案例2 从某校高一年级的1002名新生中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身高样本,数据如下(单位:cm)。试作出该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

【解】上一课时中,已经制作好频率分布表,在此基础上 我们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 (1)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组距 频率; (2 )在横轴上标上150.5,153.5,156.5,…,180.5表示的点。(为方便起见,起始点 150.5可适当前移); (3)在上面标出的各点中,分别以连结相邻两点的线段为底作矩形,高等于该组的组距频率 至此,就得到了这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 频率 0.02

150.5 153.5 156.5 159.5 162.5 165.5 168.5 171.5 174.5 177.5 180.8 同样可以得到这组数据的折线图. 频率 0.02 150.5 153.5 156.5 159.5 162.5 165.5 168.5 171.5 174.5 177.5 180.8 【小结】 1.利用直方图反映样本的频率分布规律,这样的直方图称为频率分布直方图(frequency histogram),简称频率直方图。 2. 频率直方图比频率分布表更直观、形象地反映

四则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first class of four mixe d operations

四则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四则混合运算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感受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没有括号和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这个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计算已经达到熟练的程度,只要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计算应该不是很难。 学法指导 自学互帮导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2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一第1~3题。 1、出示课件2. 2、小结(出示课件3) 3、(出示课件4),问学生:怎样求还剩多少个,能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4、200-20×7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出示课件5), 教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看这个问题要发生什么变化?多媒体课件把小女孩的对话框改成教科书上的对话框。题目这样变化以后,又该怎样解答呢? 教师:从做灯笼这幅图的要求来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呢? 教师:按照我们前面学习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要求,这道算式又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呢?指导学生对照黑板上复习时板书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思考,根据“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确定这道题要先算80÷4×7,再根据“只有乘

频率分布直方图优质课教案设计(2014)

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二高马欣慧 三维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3.通过对样本分析和总体估计的过程,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通过实例体会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的各自特征,从而恰当地选择上述方法分析样本的分布,准确地作出总体估计,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事实,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 教学难点:能通过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讨论:我们要了解我校学生每月零花钱的情况,应该怎样进行抽样? 提问:学习了哪些抽样方法?一般在什么时候选取什么样的抽样方法呢? 讨论:通过抽样方法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什么?(从中寻找所包含

的信息,用样本去估计总体) 指出两种估计手段:一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二是用样本的数字特征(平均数、标准差等)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研究、学习的主要容——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城市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某市政府为了节约生活用水,计划在本市试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即确定一个居民月用水量标准a,用水量不超过a的部分按平价收费,超出a的部分按议价收费.如果希望大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那么标准a定为多少比较合理呢?你认为,为了较合理地确定出这个标准,需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展开讨论) (2)什么是频率分布? (3)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有哪些步骤? (4)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特征是什么? 讨论结果: (1)为了制定一个较为合理的标准a,必须先了解全市居民日常用水量的分布情况,比如月均用水量在哪个围的居民最多,他们占全市居民的百分比情况等.因此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分析样本数据来估计全市居民用水量的分布情况. 分析数据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用图将它们画出来,或者用紧凑的表

(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则运算(一)教案

四则运算(一)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的例2以及例3(部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同级运算和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因。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冬天,同学们最喜欢什么运动? 学生:滑雪、堆雪人、打雪仗......

这里是新开业的滑雪场。(出示大屏幕)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滑雪场的情况。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一)发现、总结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出示信息:滑雪场开业第一天上午有230人,中午有70人离去,又有150人 到来。 老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下午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并指名板演) 230-70=160人160+150=310人230-70+150=310人 汇报交流:请列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的学生分别说说解答思路。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者思路是相同的,只是第三位同学列出了一道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这样写比较简单。 老师:由于数目越来越大,直接写出最后得数容易出错,如果我们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记录下来就不容易算错了。(教学脱式书写格式) 2、出示信息:开业前三天共接待900人,照这样计算,5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老师:同学们能根据信息列出综合算式并脱式计算吗? (指名学生板演)90¸3´5 =30´5 =150(人) 老师:指名学生给大家说说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学生:我先用900¸3,再用它们的商¸5,因为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接待的人数才能算出5天的人数。 老师:也就是说,这道乘除混合的算式你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的。 谁能说出15-8+11和40´3¸60的运算顺序? 3、总结运算顺序 老师:观察这几道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 预设: 生:青藏铁路 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主题图)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预设:814+1142=1956 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预设: 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6.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 预设: 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板书:加法定义) 7.师: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 8.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9.学生列式计算。 (2)1956-814=1142 (3)1956-1142=814 10.师:同学们计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呀,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 生:参考加法算式解可以。 11.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频数(率)分布直方图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是统计的一般过程。我们学习了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描述数据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描述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

Ⅱ.导入新课 频数分布直方图 问题: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如下: 15 8 15 8 16 16 8 15 9 15 9 15 1 15 8 15 9 16 8 15 8 15 4 15 8 15 4 16 9 15 8 15 8 15 8 15 9 16 7 17 15 3 16 16 15 9 15 9 16 14 9 16 3 16 3 16 2 17 2 16 1 15 3 15 6 16 2 16 2 16 3 15 7 16 2 16 2 16 1 15 7 15 7 16 4 15 5 15 6 16 5 16 6 15 6 15 4 16 6 16 4 16 5 15 6 15 7 15 3 16 5 15 9 15 7 15 5 16 4 15 6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 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身高)的分布情况,即在哪些身高范围内的学生比较多。 为此我们把这些数据适当分组来进行整理。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极差)最小值是149,最大值是172,它们的差是23。 说明身高的变化范围是23㎝. 2、决定组距与组数 把所有的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 作等距分组(各组的组距相同),取组距为3㎝(从最小值起每隔3㎝作为一组)。 232 733 最大值-最小值==组距 将数据分成8组:149≤x <152,152≤x <155,…,170≤x <173. 注意:①根据问题的需要各组的组距可以相同或不同;②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③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 3、频数分布表 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用表格整理可得频数分布表: 频数分布表 身高分组 划记 频数 149≤x <152 2 152≤x <155 正一 6 155≤x <158 正正 12 158≤x <161 正正正 19 161≤x <164 正正 10 164≤x <167 正 8

《频数直方图》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第五课《频数直方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活动背景 本节课是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它是数据与统计图表的最后一课。此时,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表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频数、频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使统计图表的内容增加了新的内涵,对统计图表的制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频数直方图。 教学难点:画频数直方图。 二、学情描述 将数据分组的过程比较复杂,学生在制作频数统计表时往往为确定组数和组距而烦恼,频数直方图根据频数表确定,所以这节课内容与上节课环环相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绘制频数直方图,了解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熟练地列出频数分布表和频数直方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建立统计和概率的观念,培养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2、感受统计和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温故知新:复习已学的统计图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以及它们的特点。设问:是否还有其他的统计图? 问题情境:李大爷开了个冷饮店,小明要买“随便”雪糕,而李大爷没有,李大爷推荐小明“紫雪糕”,小明又不要,这让李大爷左右为难,有的雪糕不够卖,有的又卖不完,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 设问:如何帮李大爷设计进货方案? 活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引进新的统计图,数学来自生活回到生活。 (二)学教新课 教学环节一:概念解析 频数直方图:用来表示频数分布的统计图叫做频数直方图。 组中值:每一组的两个边界值的平均数称为该组的组中值。 呈现图片:频数直方图 设问:(1)频数直方图由什么组成? (2)长方形的高、宽各表示什么? 活动:学生观察图形的组成成分,思考长方形的高、宽各表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高、宽各表示什么,并做适当的补充。 设计意图:观察图形的组成可以令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有利于学生归纳绘制频数直方图的一般步骤。 归纳小结:绘制频数直方图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列频数表;

频率分布直方图

2.2.2频率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 【教学内容】 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定义及绘制,折线图的绘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定义及组成 2.掌握画频率法直方图的步骤,能正确画出频率直方图与折线图 【教学重点】 绘制频率直方图、条形图、折线图 【教学难点】 会根据样本频率分布或频率直方图去估计总体分布 【教法】 启发法,讲练结合,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频率分布表,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总体分布的频率、频数的概念 2.列频率分布表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引入)我们还学过一种更为直观地体现数据分布规律的方法—绘制频数条形图或频率直方图等。 二.讲授新课 (一)频数条形图 例1.下表是某校一个星期中收来的失物件数,请将5天中 收交来的失物数用条形图来表示。 解: (二)频率直观图 一般地绘制频率直观图的方法 1.把横轴分成若干段,每一线段对应一个组的组距; 2.然后以此线段为底作一矩形,它的高等于该组的频率/组距; 3.这样得出一系列的矩形,每个矩形的面积恰好是该组上的频率,这些矩形就构成了频率分布直方图。 例2.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城市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某市政府为了节约生活用水,计划在本市试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即确定一个居民月用水量标准a ,用水量不超过a 的部分按平价收费,超出a 的部分按议价收费。如果希望大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那么a 定为多少比较合理? 分析:先绘制频率分布表,在进行频率直方图的绘制 解:假设通过抽样,我们获得了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单位:t )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件数 6 2 3 5 1 累计 6 8 11 16 17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频数直方图教案

《频数直方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 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 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 能力目标 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 2.数据收集与处理. 教学难点 1.决定组距与组数. 2.数据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 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 2.收集有关数据. 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 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 大家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 首先应开展调查.统计一下李大爷每天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 二、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片)这是小丽统计的最近一个星期李大爷平均每天能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 根据上表绘制一张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投影片) 根据小丽的统计结果,请你为李大爷设计一个进货方案. A、B两种雪糕卖出的较多,可以多进些,D种雪糕卖出的少,可以少进些. A多进多少?B多进多少?D进多少?如何通过比例确定? A占总数的25%,B占总数的35%,C占总数的13%,D占总数的8%,E占总数的19%. 如何确定进货的总数,还应考虑哪些因素? 还应考虑当天气温情况,天气凉,气温低时少进货.天气热,气温高时多进货,即进雪糕总数应考虑当天气温变化.不能每天都进518支雪糕. 2.做一做 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为此小明调查了他们班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cm).如下:(投影片)

频率分布直方图题型归纳-邓永海

频率分布直方图题型归纳- 邓永海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频率分布直方图题型归纳 1.频率、频数、样本容量三个量产生的知二求一 2.补全频率分布表 3.做频率分布直方图 4.性质“面积和为1”的应用,补全直方图 5.与分层抽样、数列等知识综合 6.估计总体的频率分布,区间内的频数问题 【例1】14.I2[2012·山东卷] 如图1-4是根据部分城市某年6月份的平均气温(单位:℃)数据得到的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其中平均气温的范围是[20.5,26.5],样本数据的分组为[20.5,21.5),[21.5,22.5),[22.5,23.5),[23.5,24.5),[24.5,25.5),[25.5,26.5].已知样本中平均气温低于22.5℃的城市个数为11,则样本中平均气温不低于25.5℃的城市个数为________. 14.9[解析] 本题考查频率分布直方图及样本估计总体的知识,考查数据处理能力, 容易题. 样本容量= 11 1×(0.10+0.12) =50,样本中平均气温不低于25.5℃的城市个数为 50×1×0.18=9. 【例2】18.I2[2012·安徽卷] 若某产品的直径长与标准值的差的绝对值不超过 ...1 mm 时,则视为合格品,否则视为不合格品,在近期一次产品抽样检查中,从某厂生产的此种产品中,随机抽取5 000件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有50件不合格品.计算这50件不合格品的直径长与标准值的差(单位:mm),将所得数据分组,得到如下频率分布表:

(1)将上面表格中缺少的数据填在答题卡... 的相应位置. (2)估计该厂生产的此种产品中,不合格品的直径长与标准值的差落在区间(1,3]内的概率; (3)现对该厂这种产品的某个批次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有20件不合格品,据此估算这批产品中的合格品的件数. 18.解:(1)频率分布表 (2)由频率分布表知,该厂生产的此种产品中,不合格品的直径长与标准值的差落在区间(1,3]内的概率约为0.50+0.20=0.70; (3)设这批产品中的合格品数为x 件, 依题意有505000=20x +20 , 解得x =5000×2050 -20=1 980. 所以该批产品的合格品件数估计是1 980件. 【例3】18.I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 从某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中抽取100件,测量这些产品的一项质量指标值,由测量结果得如下频数分布表: (1)在答题卡上作出这些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2)估计这种产品质量指标值的平均值及方差(同一组中的数据用该组区间的中点值作代表); (3)根据以上抽样调查数据,能否认为该企业生产的这种产品符合“质量指标值不低于95的产品至少要占全部产品80%”的规定?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教学设计高品质版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是根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制定的,学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画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用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总体分布这一统计思想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应使学生感受分布的意义与作用,初步体会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初步感受统计思维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小节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的必修三第二章的内容,其主要介绍表示样本分布的方法,包括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折线图和茎叶图,并介绍了频率折线图与总体密度之间的关系。由于作统计图、表的操作性很强,所以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明确图、表含义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同时让学生理解:对于一个总体的分布,我们往往从总体抽取一个样本,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把样本数据表示成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的形式,能从图表上直观的看出数据的分布情况,为学习本节内容在基础知识上有了铺垫。 2、学情分析 这节内容要求高一年级的学生掌握,而学生已有一定的统计学基础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常见的数学思想已有初步的认识和应用。通过对样本分析和总体估计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事实,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当然在教学中也要考虑到个别学生由于基础差在学习上可能比较吃力,所以讲新课前可以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对某些生活现象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让学生对统计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并且体会统计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及基本操作。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利用上一节对特定实际问题所收集的样本,模仿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问题的解决思路,给出相应实际问题的解答。通过此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想表述,思考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引导启发式:数学学科源于实际用于实际,而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初中已讲过,且统计学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本堂课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 2、讨论探究式: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我打算以学习任务驱动,以问题探究与动手操作为方式,以问题解决为主线,通过各种展示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且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和实验探究,学会画图和表并理解分布的作用和意义,了解学习统计知识的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小组之间的共同探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四、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复习初中讲过的统计相关内容,预习高中课本65页至70页内容并完成学案基 本内容。 2、导入新课:老师提出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城市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某市政府为了节约生活用水,计划在本市试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即确定一个居民月用水量标准a,用水量不超过a的部分按平价收费,超出a的部分按议价收费。如果希望大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那么标准a定为多少比较合理呢?你认为,为了较为合理地确定出这个标准,需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展开讨论)

《四则运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含有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准确计算两步式题。 2、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 2.准确计算混合式题。 课前准备:口算卡,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题(见口算卡)。 (1) 学生看口算卡说得数。 (2)这些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同级运算) (3)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 2、谈话导入,出示主题图。 3、提出问题并解答。 根据图中提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1。 (1) 板书例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解决的? (3)学生尝试解答并交流后集体反馈: 方法一:72-44=28(人)28+85=113(人) 方法二:72-44+85 =28+85 =113(人)

(4)说说解题思路和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对比两种方法。 2、例举生活中的例子。 (1)根据编出的问题列式计算,请学生板演。 (2)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3)观察各题的相同点。 (4)提问: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教学例2。 (1)板书例题并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怎样理解“照这样计算”这句话呢?再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尝试解答后集体交流: 方法一:987÷3×6方法二:6÷3×987 =329×6 =2×987 =1974 (人)=1974(人) (4)比较例1与例2的异同。 相同点:①都含有同级运算。②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③都不含有小括 号。 不同点:例1是含有加减法的运算,例2是含有乘除法的运算。 作业: 1.说说下面的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算一算。 3.列式计算(综合算式)。 4.解决问题。 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总结出什么了呢?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实行计算。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7.4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案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直方图 【学习目标】1.能说出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知道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作用。 2.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析折线图,并能从中获取有关信息,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重点】根据数据能绘制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析折线图 【难点】1.决定组距与组数. 2.数据分布规律. 【课前准备】 1、某班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 63,84,91,53,69,81,61,69,91,78,75,81,80,67,76,81,79,94,61,69,89,70,70,87,81,86,90,88,85,67,71,82,87,75,87,95,53,65,74,77. 问:①上述共有______个数据; ②这些数据中最小值是________,最大值是_______,它们相差________; ③研究这些数据,大部分数据大概在怎样的范围?怎么分析? 2.组距:每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注意:为了使每个数据都落在相应的组内,可取比数据多一位小数来分组,并把第1组的起点略微减小一点,把上述数据“划记”到相应的组中,得到相应数据出现的频数. 3.制作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右下图). 1 / 7

4.频数折线图. 将每个小长方形上面一条边的中点顺次用折线连接起来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课堂研讨】 例1.已知一个样本:27,23,25,27,29,31,27,30,32,31,28,26,27,29, 28,24,26,27,28,30。 列出频数分布表,并绘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解:(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为2,所以组数为 (3)决定分点: 2 / 7

【教育专用】小学数学精编教案:四则运算 教学设计 (1)

4 四则运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四舍五入法凑整,大数的正确读写。 过程与方法: 将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去尾法比较,强化凑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将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去尾法比较,强化凑整方法。教学难点: 将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去尾法比较,强化凑整方法。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 二、创设情境 三、四舍五入凑整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集体校对答案。 你了解我国的四大名山吗?今天 让我们一起去登一登黄山。 出示题目: 把下列各数四舍五入到万位。 45678 3454321 76328067 1032009 集体交流反馈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再用“进一法、去尾法”到万位。 把下列各数四舍五入到亿位。 630008214 7860700431 629980679821 30927816782 集体交流反馈 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再用“进一法、去尾法”到亿位 板书: 独立口算。 指名交流。 指名回答。 划分数级。 同桌读数。 独立完成。 说说改写的方法。 指名口答。 划分数级。 同桌读数。 独立完成。 说说改写的方法 指名口答

学习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四、读出下面的数,再用线连一连。 五、综合练习30000052 350002000 30500200 30052000 30005200 30000520 30000502 3500200000 集体交流反馈 1.把下列各数四舍五入到万位。 200489 190489 5958760 6949987 2.把下列各数四舍五入到亿位。 516895200 695823255 2643322541 7952146839 先划分数级 同桌读数 连一连 同桌配合反馈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数字抄正确。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把下列各数四舍五入到万位。约等号的写法:≈45678 3454321 76328067 1032009

直方图 知识讲解

直方图知识讲解 责编:康红梅 【学习目标】 1. 会制作频数分布表,理解频数分布表的意义和作用; 2. 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意义和作用. 【要点梳理】 要点一、组距、频数与频数分布表的概念 1.组距: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 2.频数:落在各小组内数据的个数. 3.频数分布表:把各个类别及其对应的频数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所得表格就是频数分布表.要点诠释: (1)求频数分布表的一般步骤:①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决定组距和组数; ③确定分点;④列频数分布表; (2)频数之和等于样本容量. (3)频数分布表能清楚、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大小分布情况,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在分组时,要灵活确定 组距,使所分组数合适,一般组数为最大值-最小值 组距 的整数部分+1. 要点二、频数分布直方图 1.频数分布直方图:是以小长方形的面积来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直方图由横轴、纵轴、条形图三部分组成. (1)横轴:直方图的横轴表示分组的情况(数据分组); (2)纵轴:直方图的纵轴表示频数; (3)条形图:直方图的主体部分是条形图,每一条是立于横轴之上的一个长方形、底边长是这个组的组距,高为频数. 2.作直方图的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列频数分布表; (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要点诠释:(1)频数分布直方图简称直方图,它是条形统计图的一种. (2)频数分布直方图用小长方形的面积来表示各组的频数分布,对于等距分组的数据,可以用小长方形的高直接表示频数的分布. 【高清课堂:数据的描述 369923 直方图和条形图的联系与区别:】 3.直方图和条形图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它们都是用矩形来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当矩形的宽度相等时,都是用矩形的高来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 (2)区别:由于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直方图中各矩形之间通常是连续排列,中间没有空隙,而条形图中各矩形是分开排列,中间有一定的间隔;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而条形图是用矩形的高表示频数. 要点三、频数分布折线图 频数分布折线图的制作一般都是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础上得到的,具体步骤是:首先取直方图中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再在横轴上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直方图最左及最右两边各取一个,它们分别与直方图左右相距半个组距);最后再将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了频

【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学准备: 主题挂图。 教学设计: 一、复习 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246+83-157 357÷3×59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小组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出示例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列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是都可以。 对比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 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

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教学例2 出示例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练习 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 3.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

冀教版初二下册数学 18.4 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 教案(教学设计)

18.4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目标: 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 2、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 3、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重点: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 难点:决定组距与组数,数据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讲练结合,探索交流。 学生自学: 1.阅读课本20-21页,完成23页习题 2. 民主讨论: 1.整理数据时,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是什么?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率分布表。 (5)根据上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样表如下: 频数分布直方图直观地给出了样本中学生身高处于各个组内的人数,由此可估计该年级学生身高的整体分布状况。 个性展示: 1.调查你所在班级的同学的身高,将数据适当分组、列出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2.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频数分布直方图,从不同的角度清楚、有效地描述数据。请你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请与同学交流。 当堂检测:

某班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 64 85 92 54 70 82 62 70 92 79 82 81 68 77 82 80 95 62 70 90 71 71 88 82 87 91 89 86 68 72 84 88 76 88 97 54 67 75 78 要求: (1)将上述数据整理成频数分布表,并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及频数分布折线图;(2)制图后4人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阶段?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学生自结: 1、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作用是什么? 2、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是什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四年级时要对以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如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对于这些内容,新版教材在本册分为“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两个单元。本单元的《四则运算》结合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四则混合运算以及运算顺序,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由于有了现实的背景,也使得原来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能初步计算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个部分间的关系进行概括和归纳的,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有、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整理。本单元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采用根据线段图列算式,观察算式之间的关系,概括加、减、乘、除的意义等手段,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同时,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以及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与0有关的运算,知道一个数加0还得这个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还是0. } 3、认识中括号,知道四则运算的含义,会计算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4、解答租船问题时,学会先进行假设,然后根据实际人数进行选择和确定最佳的方案。 单元课时安排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3课时有关0的运算 第4课时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第5课时租船问题 第6课时复习课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