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教育学概述教案

第1章教育学概述教案

第1章教育学概述教案
第1章教育学概述教案

教育学基础授课教案设计

教育学概论(按题型整理)讲课教案

教育学概论 名词解释、选择题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门科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 ·《爱弥儿》的作者是-----卢梭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赫尔巴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教育起源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 ·对终身教育提出系统阐述的是----保罗*朗格朗(法) ·下列不是原始教育的特点的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文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特定功能或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授促使受教育者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智力的沉睡状态进入激活状态,使其沉睡状态的潜能发展为动态的潜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育活动的构成: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的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当代社会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人的特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即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与特征方面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任建龙)

“学前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12年3、22上午1、2节 学生:学前教育系学前专业09级五专2班 地点:教学楼J—A510 执教老师:学前教育系任建龙 教学内容:模块七投身教育事业 项目一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设计意图: 本次课内容是课程标准第七模块,项目一的部分内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理解与运用直接关系到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幼儿园保教质量。对于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的掌握、运用是幼儿教师投身幼儿园教育事业必备的专业素养,鉴于这几条原则的整体性,执教教师将其作为一个单元来进行组织。 根据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情况了解到09级学生五专学生已有很多的幼儿园见习经验,因此,这两节课主要基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相关案例,来逐一剖析这些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教师归纳提升的方式使学生能初步知道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的重要,并掌握初步运用这些基本原则的能力,在这几条原则的讲解过程中,执教教师主要侧重于幼儿教师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误区和忽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体现“教、学、做合一”

的教学方式。此外,由于教材关于六条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的解释较为冗繁,且略有重复,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执教教师将其作以概括和归纳,使其更加的条理化,执教教师并根据书本讲解的不足之处,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在参照《学前教育学》——李生兰版和《学前教育学》黄人颂版的基础上补充了相关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内容。 2、能力目标:掌握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并初步掌握运用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分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 3、素质目标:锻炼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知道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的理解 教学难点:掌握运用幼儿园教育基本工作原则分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学时:2课时 教材处理:将教材分为设计步骤的内容和技能项目训练的内容。简单讲学生已经孰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详细讲解幼儿教师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误区和忽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 教学方式:集中教学、分组讨论与个别试教的方式;采用案例分析、讲解归纳。 教学准备:

中职《学前教育学》第一章绪论教案

课题第一章绪论课型 新授课

目的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思考目标) 1. 理解概念: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2. 明确学前教育学学科内容和学习要求; 内容分析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 难点 关键:明确本学科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课程的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提出本课学习的相关要求、学习的方法及考试的形式) 二、 讲授新课 (通过案例引入课题,帮助学生理解幼儿教育有其必然规律及幼儿教育学概念) 案例 1:两个同样大的还在学走路,一个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让他自 己爬起来再走,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护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干脆用 带子绑住孩子的腰,栓着走。(第一位家长的做法符合孩子成长规律; 第二位家长过 度保护;) 案例2: 一位教师在组织幼儿认识在教幼儿认识蔬菜的时候,在黑板上挂上青 菜、西红柿等图片,告诉幼儿它们的名称和特征、用途,另外一位教师则带领幼儿 到附近菜农的地里参观菜农是如何种菜施肥和浇水,并让幼儿在班级的自然角种上 蔬菜并进行管理, 问题研讨: 【归纳总 结】 教育不仅是经验,教育是有规律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教育结果。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 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 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如幼儿园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 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 学校教育: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有专职的教师,他们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 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使受教育者在 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力和身体方面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什么是教育、幼儿教育、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及方法。 学好 本学科的方法; 做好观察记录。 案例1哪一个孩子先学会走路?为什么? 案 例2哪一个教师的做法较好,为什么? 教育无处不在(保护、激励、慈爱)

山香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得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得概念 教育就是人类有H得地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得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从两种角度来对教育得定义: 1 ?从社会得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得定义分为三个层次: (1)广义得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得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得身心发展规律,有11得、有机会、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得方向发展变化得活动。 (3)更狭义得教育:德育 2、从个体得角度来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得过程。 兼顾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得促使个体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也有个体得个性化) (二)教育得属性 1、本质属性: 教育得本质属性就是育人,即教育就是一种有U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区别与其她事物得根本特征,就是教育质得规定性,也就是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就是人类所特有得一种有意识得社会活动;(H得性) (2)教育就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得活动;(社会性) (3)教育就是以人得培养为直接L1标得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2、教育得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教育 (2)历史性。古与今——不同 (3)继承性。古与今一一不同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超前”或“滞后” (6)生产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7)民族性。国与国-不同 (三)教育得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就是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II得地影响她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得人,统称为教育者。 广义得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a理论建设的任务b实践指导的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萌芽:《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 治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23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 出。 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产生。 1776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

的一种文化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 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 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要 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 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c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 屈《设计教学法》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 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凯洛夫 《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 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学的著作。 e 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 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 生产》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狭

教育学原理重点(一)——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 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概念和术语方面; ③研究方法方面; 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 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 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 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 基本观点: ①反对思辩教育学; 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 基本观点: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④教育的(首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观点: 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③学校即社会; 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

教育学第一章教学案例

案例: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原名文濬,后改知行、行知。他1914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期间,得到著名教授杜威、孟禄的赏识,并与克伯屈等过从甚密。他于1917年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聘回国,介绍实用主义教育理论。1923年,他辞去东南大学教职,与朱其慧、晏阳初在北京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先后赴河南、浙江推行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春,他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确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亲自实验,希望从乡村教育入手,寻找改造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出路,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提倡乡村教育、兴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1930年晓庄学校遭当局查封,他因受通缉而亡命日本。他于1931年春回国,1932年,他在上海郊区大场创办山海工学团(取宝山和上海的第二个字),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力图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以达到普及教育;1939年,为了收留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毛泽东评价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之为"万世师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何谓"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生活即教育"的意思就是说,教育最初就是为了人的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有好有坏,生活的教育作用也有好有坏,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 "生活即教育"是针对中国教育长期脱离普通民众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提出来的,同时也是批判继承了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提出来的。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主张把社会上的生活引入学校,使学生通过这种生活来获得经验,形成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则认为,"教育即生活"只是把社会上的生活引人学校,还不是真正的社会生活,仍然是一种"鸟笼式"的生活教育。他主张以真正的社会生活,以民众改造社会和自然的全部社会实践作为教育内容,实行真正的生活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陶行知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皋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至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从陶行知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推知其"社会即学校"的基本主张是:要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同时,学校必须突破围墙之限,要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实行开放式办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完整版)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的()。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2.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8.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9.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A、斯宾塞的《教育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 C、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0.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的《教育学》专著的主编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科D、苏霍姆林斯基 11.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总体,是我们所称的()。 A.教育学 B.教育科学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原理 1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 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C.语言的形成 D.教育起源于劳动 13.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 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象 1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 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育 15.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教育学第十四章班主任教案

班主任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和地位与作用,认识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把握班主任的素质要求,了解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 2.明确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结构,正确认识班级组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班级组织的功能。 3.明确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目标、任务和主体,掌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要素与要求,了解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策略。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的地位与功能 班是指学校为了学习和发展的目的,将一定数量的年龄与学业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程的相对稳定的基层群体。它是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也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组织。 (一)生态功能与归属功能 学生一入校就开始了分班活动。这在客观上,给学生构建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新的学习与交往的群体和有一定地点作息与生活的环境;在学生的主观心理上,满足了他们内在的归属感、稳定感和定位需求。 (二)教导功能与自主功能 班本质上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与成长而组建的,安排了一定学科进行系统的教学。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主体,班是有相对独立性的群体,学校教导功能的效果与质量最终还需要得到学生个体和群体积极而协调一致的参与和支持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社会化与个性功能 班为着实现共同的学习目的,、任务,遵循共同的规范、制度,去协作、争取、分享集体的成就和荣誉,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使共同体的学生都能养成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团结协作、遵时守纪、惜时勤奋等现代人的品质,卓有成效地推进了青少年的社会化;而且每个学生由于在班上容易激发各自的情趣、潜能,形成各自不同的才能、特长和习性,也加速了学生的个性化。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只有把一个班的学生很好地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美体等方面得到发展。只有把教育目的和教学计划很好地落实到每一个班,才能提高全校的教育质量。

教育学教案(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的: 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本章。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重点难点: 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 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学习目标: 1.了解教育概念内涵,理解教育的三要素 2. 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掌握教育的发展历程 3.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能够简要评述(重点、难点) 4.明确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 一、什么是教育 (一)词源中的“教育” “教”、“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许慎《说文解字》) ◆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rziehung,其拉丁词源为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 (二)教育学中的“教育” 一般来说,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即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这种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教育者所希望的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参见P.4)

教育学概论(答案)

一、判断题 1、“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里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概念。(×) 2、“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3、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4、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地方官学。(√) 5、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授内容可以分成经馆和小学两类。(×)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7、参与式学习是指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辨别自己的观点。(×)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9、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11、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2、现代教育不仅要把个体当作必要的工具塑造,更重要的是要把个体当作目的本身来加以培养。(√) 13、自治教育体现了“自由与责任”、“自由与纪律”的统一。(√) 14、清末洋务派和维新派在教育目的上均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所讲的“中学”与“西学”含义基本相同。(×) 15、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表述,“五育”说在逻辑上比“三育”、“四育”说更趋合理。(×) 16、学生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条件。(√) 17、教师行为的真正适应是以对学生的适应和为学生所接纳开始的。(√) 18、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19、教师的专业成熟不是独立个体的成熟,而是置身于班集体的环境中。(√) 2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环境与学习。(×) 21、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从“做”中学,这里所讲的“做”就是“动手操作”的意思。(×) 22、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 23、对于学龄前儿童或小学低年级儿童而言,开设活动课程是比较适合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思维能力的逐步成熟,他们就应当开始学习比较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知识了。(√) 24、学科课程是按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组织而成的课程,活动课程是按学科知识固有的内在逻辑与体系组织而成的课程。(×) 25、综合课程不可能表现为学科课程。(√) 26、“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地学习。(√) 27、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28、教师不在现场而学生学校进行的自习不是教学活动。(×) 2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不应该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30、教学过程应该受到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所制约。(√) 31、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 32、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33、“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 3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复杂性和曲折性是由于受到学生各种思想品德的不稳定性与社会各种影响的复杂性决定的。(√) 35、强调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主要的途径,但并不否定其他德育途径的重要性。(√) 36、学校管理的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反馈机构。(√) 37、教研组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38、正确的集体舆论标志着班级成员在自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 39、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是对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教育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教育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中央电大教学管理科 一、课程基本说明 1.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教育学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专科)与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掌握教育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命题,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能初步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中小学教育现象和问题,并初步训练学生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实践能力。 2.课程的学时、学分、开设情况 “教育学”课程1999年秋开设,3学分,54学时。 由于“教育学”开设在我国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之前,因此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以及许多随之出现的新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等都未能进入中央电大现行使用的教材内容中。在新的教育学课程改造完成之前,建议各地从事教育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两点: (1)要注意更新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补充新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如补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增加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教育方针的新定义等。 (2)在教学中,注意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与研究式学习方式等。 3.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教育管理及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教育学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一门教育专业入门课程,具有基础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在与其他教育课程的衔接与配合上,教育学课程要根据它自身的特点以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侧重于一般教育观念和原理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系统知识结构,能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教育的概貌;另一方面,还有注意对学生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教书育人的热情,培养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精神和情感等。总之,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为其他后续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一)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统领后面的教学内容,因而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可能出,需要重点学习。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 (3)教育和教育学在历史各阶段发展的特点。 (4)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 (5)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考纲链接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内容日益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7.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8.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 9.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普通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学前教育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是以《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教育学》等基本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全面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以达到提升学生教育理论素养素质,形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一门教育应用学科,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的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在我院开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本课程最初称为《幼儿教育学》,是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和《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教育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编写的。主要是供中专层次的幼师使用的教科书。随着幼教改革的发展,大家认为,使用《幼儿教育学》这一名称显然与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其名称被改为《学前教育学》,其内容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原来侧重于幼儿教育内容转化为更为0-6、7岁儿童教育内容。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综合学前教育学理论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针对国内高职院校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缺乏适宜的《学前教育学》教材的现状,我们根据高职院校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以构建高职高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为目标,初步对《学前教育学》课程进行了涉及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领域的改革,努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了本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和理论;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评价教育教学活动;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教学现象和幼儿学习活动。能帮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实际,培养他们热爱幼教事业的思想,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具备从事幼儿园教育所必需的教育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沿革 多年来,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研究,在完善课程体系、选用合适的教材、改革实践教学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使该课程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教改成果,使该学科成为一门受到学生喜爱的学科。 1、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构建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由于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两级师范教育体制,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学的教材建设相对来说是一个空白。鉴于这一情况,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借鉴此前学前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探索,终于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该学科体系容纳了当今国际、国内学前教育领域最新的教育理念、成功的教改经验和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和丰富性,夯实了学生的教育理论基础。 2、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原则,积极改进实践教学

教育学教案第一章

名师精编精品教案 授课班次与时间: 课题名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 重点:教育学的定义、教育的三要素、教育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 难点: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发展 教学手段及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答法、读书指导法 说明: 一、教案还应包含教具、幻灯、电化教学(若使用)使用手段的说明;新课内容小结; 作业布置;后记 二、课时授课计划(教案)以一次课(2学时)为单元编写,每一单元有一首页 三、教学内容、小结、作业布置、后记等书写在竖直线左边,其他内容书写右边 四、青年教师需提供板书设计(最后)

教学主要内容: 新课导入: 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学习教育学这门课? 1、作为专职教师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 2、作为家长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 3、作为社会其他角色必须学习教育学 通过案例“金表的故事”分析引导: 案例设疑:案例中的母亲与教师的差异何在?这种差异形成的知识背景是什么? 案例分析引导:差异在于教育策略,母亲是基于惩戒的教育,老师是基于引导和启发的教育。这种差异形成的知识背景是教师有深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等条件性知识,这是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分为三类:1、作为一种过程2、作为一种方法3、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在西方,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1.我国目前使用的是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2.学科课程论它又称作分科课程论。 3.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效果具有长期性。 5.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所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是指培养目标。 6.古代的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7.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8.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9.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新教育大纲》的作者是杨贤江 10.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1.“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 12.从个体发展的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主动能动性是决定因素。 13.因材施教原则我的精神实质是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14.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5.学校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育者、教育措施和受教育者 16.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7.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教育》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 18.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因而教育具有生产性 19.“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是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20.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1.教育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22.教学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知与不知的矛盾 23.社会生产力对教育起制约作用 24.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教育落后的状况,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于教育体制 25.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26.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开发的课程 27.中国教育目的实现的基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论语》 2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终身性的特点的要求 30.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 31.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 32.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孔子 33.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 34.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内发论 3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36.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37.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素质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素质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38.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 39.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

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方案 教师:周江 学生活时间分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儿童的价值与权利问题是儿童与社会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讨论教育的职能与作用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社会制约与影响,主要涉及三个问题:(1)关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所占有的地位与作用的问题。(2)关于教育促进儿童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3)关于教育过程中儿童发展的特点问 二、讲解新课:(50分钟) 【理论研讨】 (一)整体化趋势:现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多学科交叉的横向联系使得现代社会,无论是生产方面,还是社会生活方面,彼此之间互相连接, 互相适应,互相影响。整体化趋势使幼儿园与高科技部门接壤,打破了各部门各自封闭的状况。 (二)变动性、革命性趋势:变革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些变革首先反映在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急剧增加上。 学关于 教育促 进儿童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50分钟

【观点辨析】 观点1:现代社会,有钱人接受优等教育,没钱人接受劣等教育,或者是不能接受教育。 观点2:现代教育的开放性是指要重视国际间的教育比较研究,不能关门办教育,要了解别的国家,而不是幼儿园向家庭和社会开放。 三、当前的社会建设与幼儿教育 【理论研讨】 (一)幼儿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现代幼儿教育地位的变化。 (1)具有相对独立性。 (2)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 2、国际社会关于儿童问题的儿个纲领性文件:《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 3、我国关于儿童问题以及幼儿教育的儿个纲领性文件:《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意见》。 (二)现代社会对优质幼儿教育的需求【观 点分享】 1、各学习小组介绍本组关于社会对幼儿教育价值的认识的调查报告。 2、思考讨论:从社会对幼儿教育价值的认识,我们感觉幼儿教育的地位怎样乂肩负着怎样的使命【理论研讨】 1、背景:(1)儿童研究的进展包括儿童发展的生理原因,成长发展的过程等等,带来人们对儿童更加透彻的了解。(2)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使家长从关怀孩子的健康发展到关怀孩子的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强烈的要求。(3)儿童观的演变 2、需求:(1)世界科技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2)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对人际交往能力的需求。(3)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趋势带来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优质的幼儿园教育。现代教育的开放性是指要重视国际间的教育比较研究,不能关门办教育,要了解别 的国家,而不是幼儿园向家庭和社会开放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新增考点一:教育的基本形式 从纵向看:落后的、原始的、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 从横向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新增考点二: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其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 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古典自由主义(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 3.民主主义学派(强调个人自由,教育平等) 新增考点三: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新增考点四:韩愈的师道 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传道是仁义之道,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P11) 教育媒介是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是教育活动的中介。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有人认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是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朱熹) 2.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3.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3.劳动起源说(苏联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