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时间:地点:主讲人:

内容: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参加人员: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可参照辨治。

1、病因病机

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或瘀血等内邪痹阻胸阳、脉络,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以致不通则痛而发生胸痹。

(1)年老、体弱、久病而致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振奋心阳,心阳衰微,无力鼓动血脉,脉弱则血不行,血不行则脉不通,不通而痛。

(2)饮食劳倦伤脾,脾阳不振,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血亏虚,血不足,脉不通而发胸痹。

(3)素体心肺气弱,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涩,痹阻脉络发为胸痹。

(4)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发为胸痹心痛。

(5)恣食肥甘酒酪,饮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致精微不运,水湿不化,痰浊内生,痹阻脉络而发生胸痹。

2、辩证论治

(1)阴寒证:

证候;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寒则甚,畏寒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腻,脉沉细。

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浊。

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2)痰浊证:

证候: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甚则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身重头昏,少食腹胀,形体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腻,脉沉迟滑或濡滑。

治法:宣痹通阳,理气豁痰。

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

(3)血瘀证:

证候: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痛引房背,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4)气阴两虚证:

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痛甚。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主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3、辩证施护

(1)一般护理:

①对严重心痛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一般胸痹病人要注意休息,适度活动。

②严密观察病人胸闷心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部位,注意观测心率、心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重视观察血压、脉搏、体温的变化,必要时定时测试并记录。

③本病常于夜间发作,要加强巡视病房,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④保持大便通畅,切勿努责,以免诱发心痛。病人便秘时应及时给予通便治疗和护理。如外用甘油栓、开塞露,或口服麻仁润肠丸,或每日饮蜂蜜水1杯,或肥皂水灌肠等方法协助排便。

⑤心痛、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及时正确给氧,必要时报告医生。

⑥胸痹患者必须戒烟、慎饮酒。

⑦心痛发作进可采针刺止痛,常选用神门、内关、心俞、膻中、合谷等穴位,或耳针心,肾上腺、皮质下等穴位。

(2)阴寒证:

①按“一般护理”内容。

②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居室应向阳,有取暖设备,随气候变化调整衣被厚薄。

③胸痛时可喷吸宽胸气雾剂,或口服冠心苏合丸,或予沉香,肉桂粉调服。

④中药汤剂宜温热服;

⑤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和寒凉食物。可饮少量糯米甜酒,或低度葡萄酒,以通阳散寒活络。

⑥针刺止痛时可要用温针法或灸法。

(3)痰浊证:

①按“一般护理”有关内容。

②饮食宜素食为主,忌肥甘厚味之品,戒烟酒,以免助湿生痰。

③肥胖病人应限制饮食(主要是含碳水化合物食品及甜食),控制体重,减轻脾胃负担;宜进水果蔬菜,富含纤维素食物。

④胸痛发作时可用宽胸气雾剂,或速效救心丹。

(4)血瘀证:

①按“一般护理”内容。

②发作心痛不重者,则应鼓励其适当活动,以行气活血而化瘀。

③心痛作时可予以服用活血化瘀药,如心痛丸1粒嚼服,或服用三七粉1.5 g,沉香粉

1.5 g行气活血化瘀。或丹参片5片活血止痛。必要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

④平时可每日小酌红花酒30ml以活血。

⑤观察胸痛发作的性质、程度,若痛剧、心慌、气短、唇紫、手足冷,可能为真心痛之征,要立即给氧气(吸入较高流量2~3L/分钟)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求准备,密切观察血压、脉象、面色、肢温变化,配合抢求,作好记录。

(5)气阴两虚证:

①按“一般护理”内容。

②以休息为主,体力允许适当活动,活动量以不引起心痛发作为度。

③饮食宜进补益气阴之品,如红枣、桂圆、赤豆、牛奶、蛋类、鱼类、动物血等。

④心痛发作时可喷吸宽胸气雾剂或口含速效求心丹。

4、养生指导

(1)不吸烟,不饮浓茶及咖啡和烈性酒。

(2)素体阳虚者,重视生活起居要适寒温。预防感寒冒风。

(3)合理调配饮食,忌辛辣刺激、肥厚油腻之品。饮食不节制不宜饱餐,宜多进食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食品。

(4)保持大便通畅。

(5)积极防治有关疾病,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6)调节情志,忌恼怒忧思,使肝气顺达,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docx

精品文档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 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 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 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 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 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 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 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 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 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 分钟,每日2~3 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 髎、次髎等穴位;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 200~300ml (消渴患者除外), 15 分钟内分次频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 200ml 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3.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 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5.宁心安神类药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宁心胶囊、琥珀粉等。 6.补益类药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等。 .

4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精选、)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

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时间:地点:主讲人: 内容: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参加人员: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可参照辨治。 1、病因病机 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或瘀血等内邪痹阻胸阳、脉络,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以致不通则痛而发生胸痹。 (1)年老、体弱、久病而致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振奋心阳,心阳衰微,无力鼓动血脉,脉弱则血不行,血不行则脉不通,不通而痛。 (2)饮食劳倦伤脾,脾阳不振,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血亏虚,血不足,脉不通而发胸痹。 (3)素体心肺气弱,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涩,痹阻脉络发为胸痹。 (4)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发为胸痹心痛。 (5)恣食肥甘酒酪,饮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致精微不运,水湿不化,痰浊内生,痹阻脉络而发生胸痹。 2、辩证论治 (1)阴寒证: 证候;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寒则甚,畏寒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腻,脉沉细。 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浊。 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2)痰浊证: 证候: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甚则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身重头昏,少食腹胀,形体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腻,脉沉迟滑或濡滑。 治法:宣痹通阳,理气豁痰。 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 (3)血瘀证: 证候: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痛引房背,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4)气阴两虚证:

胸痹的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的中医护理常规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 现。病位在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心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情况。 4辨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 证、气滞心胸证。 二、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护,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痛的部位。 ②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③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形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④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2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3饮食护理 (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 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心衰者宜低盐、低脂饮食。 4情志护理 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 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5、临证(症)施护 (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 敷、热熨。 2)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疼痛时,遵医嘱给予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4)喘促不得卧者,遵医嘱给予吸氧,并取半卧位。 (5)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1)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长沙市中医医院心病科 一、基本情况 胸痹心痛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6年01月至06月,我科应用“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52例,患者平均住院日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2例:心血瘀阻证52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情志护理、腹部按摩、辨证饮食指导、活动指导、排便指导等。 |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贴敷、中药涂擦、穴位贴敷。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穴位贴敷和循经拍背,其次是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1.穴位贴敷和循经拍背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4.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且相对经济实惠,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穴位按摩及耳穴压豆。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和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胸痹心痛患者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及乏力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44人(%);②一般:8人(%);不满意:0人。 分析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患者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15人(%);②实用性较强:18人(%);③实用性一般:15人(%);不适用:4人(%)。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关键环节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等做了明确说明,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3.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 加强沟通,观察病情应更加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患者信任。 (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中医饮食调护未落实到位 } 临床中,我院的营养食堂未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局限在健康指导层面。 2.部分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需要各方面支持。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单选题: 1.心痛发作期,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A. 气虚血瘀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2.心痛发作期,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A. 气虚血瘀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1.心痛缓解期,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A. 气虚血瘀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2.心痛缓解期,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A.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3.心痛缓解期,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A. 气虚血瘀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4.心痛缓解期,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A. 气虚血瘀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5.心痛缓解期,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A. 热毒血瘀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二、多选题: 1.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心悸、气短,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A. 心 B. 肺 C. 神门 D. 皮质下 2.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心悸、气短、便秘,可予() A.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B.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C.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D.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3. 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发作时() A.绝对卧床休息 B.必要时给予氧气 C. 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 D. 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三、填空题: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XXX市中蒙医院常见病及优势病种 ——胸痹心痛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 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 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 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2)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2. 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治疗 1. 心痛发作期治疗 (1)寒凝血瘀证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瓜蒌薤白汤加味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内容清晰)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精选-胸痹的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心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 心理社会情况。 4 辨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气滞心胸证。 二、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床边监护,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 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 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5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痛的部位。 ②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③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形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④观察患者24 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2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3 饮食护理 (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心衰者宜低盐、低脂饮食。 4 情志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5、临证(症)施护 (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2)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疼痛时,遵医嘱给予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4)喘促不得卧者,遵医嘱给予吸氧,并取半卧位。 (5)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胸痹心痛的中医护理论文

胸痹心痛的中医护理 德庆县中医院梁铁芳 胸痹心痛,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症。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不畅,严重者出现心痛剧烈,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细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证属中医学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属本病范围。其发病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弱有关。病证以虚实夹杂,或以虚证为主,或以实证为主。病机多为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瘀血等痹阻胸阳、脉络,使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缓解心绞痛的发作,减少或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及并发症的发生,是辨证施护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们注重中医护理,强调辨证施护,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1 病情观察及一般护理 1.1 患者入院后即送抢救室,病情轻者可轻微下床活动,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气短、喘息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一切日常生活均需医务人员协助。要保持病室整洁安静,室内空气新鲜,光线适宜,禁止大声喧哗。注意保暖,急性期谢绝探视,使患者保持正常休息及睡眠。 1.2 立即持续吸氧,应用鼻塞法,流量5~6 L/min,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3~4 L/min,维持1~2日。 1.3 急性期给予心电监护,定期测血压、脉搏、呼吸,做好记录。特别是在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扩血管药时,要调整好滴速,密切观察血压变化。严密观察胸痛发作的诱因、典型症状、伴随症状,以及神色、汗出、尿量、脉搏,并做好详细记录以供医生参考。 1.4 观察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疼痛发作时可针刺心俞、神门等穴位,或遵医嘱给予速效救心丸10粒,舌下含服。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给予度冷丁以镇静止痛。 1.5 本病常在夜间发作,故应加强夜间巡视,发现有发作先兆时,可预防性用药。若患者出现胸痛剧烈,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发绀,表情淡漠,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1.6 由于频发的心绞痛伴窒息感,患者痛苦难忍,心情也会紧张恐惧焦虑,更会导致病情恶化。要注意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焦虑情绪,首先,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耐心解释,生活上给予周到照顾,各种检查动作要轻,使患者感到温暖、舒适,对治疗充满信心,同时要使患者了解调节情志的重要性,尽量避免不良情绪。 1.7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要少食多餐,不宜过饱,急性期以半流质为主,病情稳定后应适当多食一些富含纤维素的水果和蔬菜等。适当食用酸味、甘味的食物以益心补心。忌食肥甘生冷、油腻,提倡戒烟限酒。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一科 一、基本情况 胸痹心痛病是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 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案”中的病种之一。2016年07月一12月, 我科收治胸痹心痛病26例,所有患者都纳入“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案”实施对象,患者平均住院日8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气滞血瘀12例,气阴两虚、心血瘀阻10例,气虚血瘀4例,痰阻血瘀0例,热毒血瘀0 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法:体位护理、活动护理、口腔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艾灸、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等。 二、护理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法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等。分析其原因: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操作便,适应症广泛,穴位埋豆的不留行籽不易脱落,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穴位贴敷、中药泡洗。分析其原因:1操作法简单,操 作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2.相关政策支持,费用廉价。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泡洗。分析其原因:配合其他治疗, 改咳嗽胸闷、胸痛、心悸症状效果明显,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6人(92.9% );②一般:2人(7% );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护理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参照案,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到位。2.护理人员在实施《案》的过程中,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3.部分中医护理操作由护士教会病人做,如穴位按摩,增加了患者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缓解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27人(96.4% );②实用性较强:1人(3.6% ); ③实用性一般:0人;④不实用:0人。 分析其原因:1.《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该怎样做。2 .系统规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年轻及西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的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中医饮食调护未落实到位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时间:地点:主讲人: 内容: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参加人员: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可参照辨治。 1、病因病机 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或瘀血等内邪痹阻胸阳、脉络,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以致不通则痛而发生胸痹。 (1)年老、体弱、久病而致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振奋心阳,心阳衰微,无力鼓动血脉,脉弱则血不行,血不行则脉不通,不通而痛。 (2)饮食劳倦伤脾,脾阳不振,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血亏虚,血不足,脉不通而发胸痹。 (3)素体心肺气弱,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涩,痹阻脉络发为胸痹。 (4)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发为胸痹心痛。 (5)恣食肥甘酒酪,饮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致精微不运,水湿不化,痰浊内生,痹阻脉络而发生胸痹。 2、辩证论治 (1)阴寒证: 证候;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寒则甚,畏寒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腻,脉沉细。

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浊。 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2)痰浊证: 证候: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甚则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身重头昏,少食腹胀,形体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腻,脉沉迟滑或濡滑。 治法:宣痹通阳,理气豁痰。 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 (3)血瘀证: 证候: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痛引房背,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4)气阴两虚证: 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痛甚。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主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3、辩证施护 (1)一般: ①对严重心痛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一般胸痹病人要注意休息,适度活动。

中医护理方案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方案试题(一) 姓名科室得分 一、单选题(每天2分、共8分) 1、腰腿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腰部僵硬,仰卧活动艰难,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舌苔薄白或薄黄( A ) A、气滞血瘀证 B、寒湿痹阻证 C、湿热痹阻证 D、肝肾亏虚证 2、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活动受限,口渴不欲饮,苔黄腻。( C ) A、气滞血瘀证 B、寒湿痹阻证 C、湿热痹阻证 D、肝肾亏虚证 3、心痛发作期,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B ) A、气滞血瘀证 B、寒凝血瘀证 C、气虚血瘀症 D、气阴两虚、心血淤阻症 E、痰阻血瘀证。 4、心痛发作期,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B ) A. 气虚血瘀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心悸、气短,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 ABCE )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A、心俞 B、肾俞 C 、神门 D、皮质下 E、三阴交 2、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便秘,可予( ABCD ) A.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B.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C.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 足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D.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3、腰间突出症肢体麻木,可给予( ABC ) A、评估麻木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并做好记录。 B、协助患者按摩拍打麻木肢体,力度适中,增进患者舒适度,并询问感受。 C、遵医嘱予穴位注射,常用穴位:足三里、环跳、委中、承山。 D、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关元穴 4、腰椎整复应给予的护理有( ABD ) A、整复前应告知整复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B、整复后注意观察患者腰部疼痛、活动度、双下肢感觉运动及大小便等情况。 C、复位3天后可正常下床,逐渐进行腰背肌锻炼。

胸痹护理常规

胸痹护理常规 一、定义: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心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临床表现: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心悸、气短、便秘等症状 三、护理评估 1、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情况。 4、辨证:气滞血瘀证、寒凝心脉证、痰阻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热毒血瘀证、气滞血瘀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护,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痛的部位。 ②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③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形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④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3、饮食护理 (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心衰者宜低盐、低脂饮食。 4、情志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

5、临证(症)施护 (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2)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疼痛时,遵医嘱给予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4)喘促不得卧者,遵医嘱给予吸氧,并取半卧位。 (5)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6、并发症护理潜在并发症:心阳暴脱 ①密切观察病情,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尿量,意识状况等,以评估组织灌流量。 ②记录24小时出入量。 ③遵医嘱尽早给予药物治疗,维持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容量并观察药效。 ④保持休克体位,床头抬高20-30度,下肢抬高15-20度,以利静脉回流,防止脑缺血。 ⑤保暖,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吵闹等刺激,并避免不必要的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 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 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 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 (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分次频饮;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内一科 一、基本情况 胸痹心痛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16年07月—12月,我科收治胸痹心痛病26例,所有患者都纳入“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患者平均住院日8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气滞血瘀12例,气阴两虚、心血瘀阻10例,气虚血瘀4例,痰阻血瘀0例,热毒血瘀0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活动护理、口腔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艾灸、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等。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精品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精品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等。分析其原因: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操作方便,适应症广泛,穴位埋豆的王不留行籽不易脱落,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精品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穴位贴敷、中药泡洗。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 精品

操作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2.相关政策支持,费用廉价。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泡洗。分析其原因:配合其他治疗,改咳嗽胸闷、胸痛、心悸症状效果明显,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6人(92.9%);②一般:2人(7%);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护理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参照方案,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到位。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赢得了患者的信任。3.部分中医护理操作由护士教会病人做,如穴位按摩,增加了患者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缓解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27人(96.4%);②实用性较强:1人(3.6%);③实用性一般:0人;④不实用:0人。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该怎样做。2.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年轻及西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的 精品

-胸痹的护理查房

胸痹的护理查房 查房时间:2013年3月29日 主持人:唐旭丽 责任护士:朱文慧 参加人员:唐旭丽、朱文慧、陈海兰、李怡君、董丽香、何文静、曾诗萍 查房形式:高干科护理查房 查房内容:胸痹的护理 查房地点: 护士长办公室 记录人:朱文慧 病例资料: 科别:干部病区住院号:00303845 床号:+29 姓名:王振华性别:男年龄:82岁 诊断:中医诊断:胸痛(痰瘀阻络症) 西医诊断:胸闷查因(冠心病?) 简要病史:患者述10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偶感胸痛、心肌,气短,伴汗出,多在生气时及饥饿时发作,每次持续数小时不等,服用“稳心颗粒”及休息后症状缓解,现为求中西医系统治疗,遂到我院门 诊就诊,拟“胸闷查因”收住我科,入院症见:胸闷,偶感胸痛、心肌,气短,伴汗出,每次持续 数小时不等,偶有头晕,嗳气,双足底麻木,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无肩背放射痛,无夜间 阵发性呼吸困难,无头晕视朦,纳可,夜寐欠佳,夜尿频,每次量多,大便干结、难解。 护理查体:腹部外形正常,脐部正常,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动,全腹未触及包块。入院时生命 体征:T 36.2 ℃ , P 74次/分 ,R 21次/分 ,BP 124/76 mmHg,体重74kg。 中医辨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胸痹”的范畴,缘由患者年老体弱,脏腑功能减退,脾胃虚弱,水湿运化失施,聚湿生痰,痰为阴邪,重浊枯滞,阻于心脉,胸阻失展,气机不畅,故发生胸闷痛,久痛入络,久 病必淤,痰瘀互结阻于心脉,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发为本病。本病位于心胸,病性属虚实夹杂, 证属“痰瘀阻络证”。 辅助检查:心脏彩超: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增厚。颈部血管彩超:双侧颈总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及左侧椎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心电图:窦性心律,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糖化血红蛋白测定8.8%。尿 常规:尿糖4+。 治疗原则:1.遵医嘱予二级护理,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 2.西医治疗:口服予阿托伐他调节血脂、稳定斑块,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扩冠,曲美他嗪胶囊改善心 肌缺血,阿卡波糖片及赖脯胰岛素注射液控制血糖,雷贝拉挫肠溶片抑酸护胃。静脉注射用门冬 氨酸钾镁稳定心肌细胞能量代谢。3.中医治疗予稳心颗粒养心复脉,丹红注射液静滴活血化瘀。 二、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2016年中医护理方案试题答案

2016年中医护理方案试题答案 科室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心痛发作期,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c ) A. 气虚血瘀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2.心痛发作期,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b) A. 气虚血瘀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3.胫腓骨骨折中期属于哪个证型:( A) A.瘀血凝滞证 B.肝肾不足证 C.血瘀气滞证 4. 血瘀气滞证患者是伤后几周:( A) A. 1~2周 B.2-3周 C.3-4周 5.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胸痛(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B

A.阴虚阳亢证 B.痰瘀互结证 C.肾气亏虚证 D.肝火亢盛证: 6.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D A.阴虚阳亢证 B.痰瘀互结证 C.肾气亏虚证 D.肝火亢盛证 7.目赤心烦、头痛者,可用( B)泡水代茶饮。 A.黄芪 B.菊花 C.甘草 D.龙井茶 8.男,48岁。因胸闷痛反复发作3年,近日加重,现胸闷如窒,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头晕沉如裹,咳白痰,形体肥胖,苔浊腻,脉沉。其中医辨证为B A.阴寒凝滞 B.痰浊壅塞 C.气滞血瘀 D.痰热中阻 9.男,57岁。中风后经治遗留音喑失语,心悸,气短及腰膝酸软。证属C A.肾阳不足型语言不利 B.肾阴不足型语言不利 C.肾虚精亏型语言不利 D.肾阴阳两虚型语言不利 10.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音乐,如肝火亢盛者,可给予有( D )音乐,有良好制约愤怒和稳定血压作用,如《江河水》、《汉宫秋月》等; A.角调 B.徵调 C.宫调 D.商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