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书法的用笔方法

谈书法的用笔方法

谈书法的用笔方法
谈书法的用笔方法

谈书法的用笔方法

用笔的方法,古人多称“用笔”,今人多称“笔法”,是指提、按、擒、纵、使、转、顿、挫等;从笔墨行迹分析说“笔法”,指方、圆、肥、瘦、血、肉、刚、柔等。操作为因,墨迹为果,故有时也将二者合在一起说,如中锋、侧锋、藏锋、回锋等。因此可以说,“用笔”与“笔法”仅是不同的说法,实质是一回事。

用笔要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仅就最基本的方面简述己见,以供探讨。

一、关于运笔运腕

运腕,是用笔的主要手段。写中字和小字主要靠运腕。即使是写大字或榜书,运腕也是主要的环节。运腕的好处在于方便调整笔锋和加强点画力度。

写字主要靠运腕实现,但通身皆要配合。坐写小字,手指相对配合较多;立写大字,手臂就较显用场了。无论坐书还是立书,腿足身肩的支撑平衡作用都很重要。所以清学者、书家程瑶田说:“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运于右体者也,而右体则运于左体。左右体者,体之运于上者也,而上体则运于下体。下体者,两足也;两足着地,拇踵下钩,如履之有齿以刻于地者,然此之谓下体之实地。下体实矣,而后能运上体之虚。”

应该说,指的主要任务是执稳笔杆,腕的主要任务才是运转,这就是谈用笔必谈运腕的道理。

运腕的本意,是以腕为动力,引笔而行。运腕不仅限于平腕的摆动,还有提、按、扭、转、等各个方向的转换,运腕的动向是全方位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笔法了。做到了这一点,腕才算真的活了。

二、关于八面锋和调锋

笔头是圆锥形的(蘸墨后),笔杆直立后可以向水平的任意方向用锋。按中国人传统习惯,约简为八面用锋,既“八面锋”(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汉字的点画有不同方向,学会八面用锋是必备的基本功。而八面用锋不是各个方向点画的简单混合,而是要按一定规则搭配,并使之有紧密的联系。

由于各种点画的形态和用锋不同,实现点画的交接和转换,离不开“调锋”。调锋的任务,在于及时将散开的笔锋合拢起来,将弯曲的笔锋伸展开来。膏笔也是调锋的一种方式。

三、关于笔头使用部位

对毛笔笔头的使用与要求各有不同,有的喜用小笔写大字,有的却喜以大笔写小字。有的喜用短锋,也有喜用中锋和长锋的。

假如我们将笔头分为三截:尖的部分为笔锋,靠笔管的那端为根部,中间为笔腰。那么,喜用小笔写大字的人,爱用笔腰和笔根;喜用大笔写小字的人,爱用笔腰及笔锋。应当说,毛笔的三截都是有用场的,但从既发挥笔的功能又保证笔的寿命这点出发,还是应该以用笔锋、笔腰为主。以用笔根为辅。要使点画粗、就去换大笔。常用笔根,不仅不能充分利用笔毛的弹力,还会使点画书写准确率降低。另外,由于笔根过度磨损和受力,还会造成笔毛弯曲无力和笔杆劈裂。

四、关于用笔的基本要领

一副书法作品,无论字多大多小,都可视为汉字点画的组合,都要从一点一画写起。因此,历代书家很重视点画,把用笔的成功与否,看作书法的关键。

1、点画的三运笔

点画的书写,无论何种书体,无论粗细长短,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既“三运笔”。三运笔的要领,按刘熙载的说法是逆入、涩行、紧收。

2、提按和藏露

用笔的提按,是造成点画轻重的具体铺毫方法。轻则用提、重则用按。点画由轻变重,则用笔由提变按;点画由重到轻,则用笔从按到提。提和按没有固定的法则,都是相对的。笔的大小不同,点画的粗细不同,提按的幅度也有区别。按不是体现在简单的执笔动作里,而是在相互比较中或者是在有形的点画里才能显现。轻按较之于重按为提,低提相对于高提为按。有的点画先提后按,有的点画先按后提。有的字是提多按少,有的字却按多于提。提按是用笔的基本之法。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提比按更重要,更有难度。能够提得起,用笔才能更加灵活,调锋才更便利和准确。

藏露也是用笔的两种基本方法。藏是点画的起处或收处不出现锋尖(利用逆回之法把笔锋藏在点画中)的用笔方法,或叫“藏头护尾”法。这样的点画看起来凝重、含蓄。露锋则与藏锋相反,使点画起处直入,收处直出。这种用笔的点画直率、果敢、飘逸。藏锋对于点画头尾,多为逆峰起笔和回峰收笔;露峰则是顺锋而入和顺锋而出。

3、中锋和侧锋

中锋和侧锋,是指书写时毛笔的锋尖行走在点画中的位置而言,锋尖近点画之中的为中锋,在点画一边的为侧锋。中锋用笔是遣毫在运笔方向的反方向,既笔杆之后侧。这样铺毫,正副齐用,笔心可在点画中线(或近中线)上。侧锋用笔是遣毫在笔杆的一侧与笔杆同时向一方向行进,有些像扫帚扫地。

中锋和侧锋写出的点画效果是不一样的。中锋点画厚重、圆润、富有立体感;侧锋点画就显得单薄、浮涩和平扁。这是因为中锋以笔尖着纸铺毫,注墨实而快,写出的点画两侧墨色均匀一致(相对),还由于笔头的锥形和顺锋使用,点画的正中线受力大,注墨多,因而点画圆润,且呈中间深两侧稍浅的立体效果;侧锋以笔腹着纸,笔尖倒于一侧,笔锋和笔肚之墨含量不一样,点画两侧用力也不一致,所以出现浮涩平扁之感。

中锋是用笔的基本原则,可谓千古不易。龚贤说:“笔要中锋第一,唯中锋乃可以学大家。”钱杜说:“作书贵中锋。”我们当然也要把它继承下来。但这不是一个死方,在书写中,侧锋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只要用得好,也会使字增色,甚至会有干脆利落的效果。正如丰坊所言:“用笔必以正锋为主,又不必太枸,隐锋以藏气脉,露锋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

4、轻重与缓疾

书写有轻重,也有缓(迟)疾(速),轻与重是点画形质的两个方面,既细与粗。也可说是用笔的两种方法,既提与按。不过这里的粗细或提按不是指某一字或某一点画的书写变化,而是指书写的风格,指用锋的深浅。周星莲说:“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踬。恰到好处,直当得意。唐人妙处,正在不轻不重之间,重规叠矩,而仍以风神之笔出之。”如颜真卿用笔稍重,气象丰腴,谓之“筋书”;柳公权用笔略轻,神采挺秀,誉为“柳骨”。看来,用笔的轻重具有重要意义。

缓疾是用笔速度的两个概念。缓和疾是互为参照的对立的两种书写速度。缓就是慢,疾就是快。缓疾都不是一味的,缓中有疾,疾中有缓。缓疾要根据自己的书意审美追求和驾驭毛笔的能力选取。“迟则生研而姿态毋媚,速则生骨而筋络勿牵,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宋曹〈书法约言〉)。“迟以取妍,速以取劲”,这已成为书家共识。但“轻、重、疾、徐四法,唯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得笔住也。此法一熟,则诸法方可运用”(倪苏门《书法论》)。

5、使转和方圆

在书写的过程中,随点画之势运笔,带来了运腕方向上的不断变化。诸多的变化归纳起来,用“使转”二字便能概括。“纵横牵制谓之使,钩环盘纡谓之转。”(王绂《论书》)。点画的“遣送”为使,点画的“交接变向”为转。“使”皆实,“转”有虚,“转”更难。转笔作用很大,极须用意。它即是换笔,又是调笔,方法也需视情况而变。徐用锡在其《字学札记》里这样说道:“用笔要转,不转,恐锋顺行而偏也。或回、或翻、或倒,下笔都是此意。”要知书写转多于使,更需用心领会和把握。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这里的方圆是形容点画形质的两个概念。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点画头尾形状;一是点画布势形状。所谓方圆是点画首尾形状,即点画起笔(止笔)之形是圆形则为圆笔,是方形则为方笔。方笔用翻笔,圆笔用绞笔,翻的角度不同,绞的狐度不同,造成风格、特征的差别。

方笔的翻,有方向正相反的回翻,有小于180度的折翻,都需要借助于切、顿、驻等方法折锋实现。圆笔的绞,有弧度大小和偏正的不同,需要借助笔尖或笔腹的圆转方法实现。不论是方是圆,笔锋提按的深浅和手腕运动的幅度是把握此法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方圆墨迹的形态和意味。

所谓方圆是点画布势的形状,既点画使转之方圆。使并非绝对不变向,如横,有仰写和俯写的变化,其本身包含了一定的圆转意味。转,并非一概为方折,也有圆势。揩、隶之转多方势,篆、草(行)之转多圆势。方圆的运用大概如此,但也需要灵活掌握,康有为曾言:“正书无圆笔,则无宕逸之致;行草无方笔,则无雄强之神。”

6、骨肉筋血

用笔的好坏必然要通过书写的墨迹展现,所以用墨的技巧,成了用笔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谈用笔不能少了谈用墨。

古人非常重视用墨的效果,总结出许多经验。最富有形象感的理论当数“骨肉筋血”之说了。

“骨肉筋血”的理论,将用笔用墨拟人化,丰富了点画形质的内涵,使点画不仅具有笔势,而且具有了笔意。东晋卫铄在《笔阵图》里指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第一次为骨肉筋血理论勾画了标准。

后来又有许多书家如朱履贞、丰坊、笪重光、王澍等都有对骨肉筋血的论述,分析它的产生、意义和作用。王澍说,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全具,而后可以为人,书亦如是。丰坊说,筋生于腕,骨生于指,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朱履贞说,血能华色,肉能出姿,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故书以筋骨为先。萧衍说,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

关于对骨肉筋血的理解,当代书法理论家丁文隽有比较明确的解答,不妨作一引录,以飨广大读者。他这样说道:于人,骨所以支形体,筋所以司动转。骨贵劲键而筋贵灵活。故书,点画劲健者谓之有骨,软弱者谓之无骨;点画灵活者谓之有筋,呆板者谓之无筋。欲求点画之劲健,必须毫无虚发,墨无旁溢,功在指实,故曰骨生于指。欲求点画之灵活,必须纵横无碍,提顿从心,功在悬腕,故曰筋生于腕。点画劲健飞动则见刚柔之情,生动静之态,自然神完气足。故曰筋骨相连而有势,势即赅刚柔动静之情态而言之也。夫书以点画为形,以水墨为质者也。于人,筋骨血肉同属于质;于书,则筋骨所以状其点画,属于形,血肉所以言其水墨,属于质。无质则形不生,无水墨则点画不成。水湿而清,其性犹血,故曰血生于水。墨浓而浊,其性犹肉,故曰肉生于墨。血贵燥湿合度,燥湿合度谓之血润;肉贵肥瘦适中,肥瘦适中谓之肉莹。血肉惟恐其多;筋骨惟患其少,少则神气全无。必也四质停匀,始为尽善尽美。

1.中国书法的用笔方法指笔锋在纸上的运转动作也称运笔。语本汉蔡邕《九势》:"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2.指行文。

运笔的方式前面已经谈过了,接下来就是要发挥它的要领,落笔时如何做各种笔画,表现各异书风,其间变化多端,还有像落笔与起笔之方式,行笔之轻重缓急,笔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之方式,笔锋之运用等,皆需注意。但多虽多,还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寻,以下大约分成七点,略概分类叙述:

起笔与收笔:

关于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包世臣称:「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无涨墨。」无缺峰则形状完美,无涨墨则笔画洁净,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上述诸点,乃起步之大道理,应多加练习.

提笔与顿笔:

当你在写作时,一个字完成的过程是由提笔与顿笔交互而形成的,「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终使字成形。所以才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的交替过程。其中又包括更细的变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顿也有轻重之巧。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了。

转笔与折笔:

除了上述之提与顿外,转笔与顿笔也需要重视。「转」是圆润笔画的方法,「折」则是画方的方法。张廷相曾道:「真书以

点画成形,以转折见性」。其中,细分古书所见,折亦可称为翻转,表现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笔中停笔不动,变换笔锋之方向略成ㄟ状转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笔意。至于转法亦称绞转,行笔中「动而转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转锋时不停,顺势回转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画外角成圆,转动幅度较为大。蒋梦麟曾以图形说明,并附诗云:「翻转突折成直角,绞转毫滚心如旋。」此例足可明见。

方笔与圆笔:

这部份较为复杂,讲求整体的效果。依前面所提过的起、收,提、顿、转、折,在书写时,放慢些许速度,使运笔较更稳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转弯处,笔画中等,将之突显曲度,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且萧散超逸。而方笔则是在上述各要点中,突显笔画的骨气,让整体架构明了,直方而不失轻巧,凝整沈着,苍劲挺拔。张隆延道:「方笔平直而精严,圆笔委曲而奇诡。」极为称道。

藏锋与露锋:

谈到笔锋,可延伸出偏锋、正锋、搭锋、折锋、回锋诸法,对于笔锋的用法,重要可知。若书法笔中锋无变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锋与露锋最重要。藏锋即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徐浩云:「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此句话甚是明白。笔锋不藏,则缺乏含蓄之深韵,也不可偏重一方,则不得中道即为病。两者得相配合,藏锋包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使字气势挺拔,气韵天成,即得其道

毛笔书法的用笔方法

一、笔法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地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地运行方式.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地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毛笔字技法地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地最基本地法则规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地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据传有位叫韦诞地书法家,是蔡邕地学生,藏有蔡邕地《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韦诞死时,把《笔诀》作陪葬品埋入墓中.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地《笔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地重要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那么蔡邕地《笔诀》(《九势》、《笔论》)究竟有什么奥秘呢?涉及到书法技法、书家地情怀以及与外在物象地关系等多方面地内容,最关键地一句话是“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地重要法宝:中锋运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地主要运行方式.蔡邕说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地“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地中间运行.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地,因此中间地笔毫要比两边地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地笔画呈圆润浑厚地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地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地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地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地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地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地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地笔心来地.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地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地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地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地方向与毛笔地运行方向一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地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地不同会产生不同地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地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或称之谓“金石气”.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地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路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地美.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地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地,决不是做作而成地,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做是不行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地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地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地头尾是黑地,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地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地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地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偏锋运笔

书法基础:书法用笔的一些特殊技巧

书法基础:书法用笔的一些特殊技巧 1、摆笔。在特大字的较长笔画中,为强调金石涩辣之味,能够在一 横行笔时,增加上下移动。在一竖行笔时增加左右摆动,但都应增加 适当的提按顿挫。 2、退笔。适用于中锋和侧锋,写大字较长的行笔可增加适当的退笔,能增加屋漏痕之感。退笔的方法是在行笔中,笔锋适当提按,断断续 续加入较小的倒退动作。 3、颤笔。用摆笔、退笔的方法加在一起,动作减少即成。 4、跳笔。写大字行、草,在一笔运行接近终了时,笔毫较干的情况下,可将笔杆略提,但不可离开纸面,使它产生一些飞白的砂笔,随 后将笔沉下收住。能够产生气势和变化,给人以内含的力量。 5、擦笔。草书偶尔用之,为造成黑白轻重,虚实枯润节奏感,笔毫 已干仍然要把已写的字或笔画写完,应把行笔的速度减慢,把压力加重,用干擦完成,收笔要停顿。 6、旋笔。在落笔、行笔、收笔的某一阶段,捻旋笔管,使笔画出现 圆浑而有变化。 7、滚笔。在一撇的行笔阶段,将笔锋略偏,按前进的方向反滚,使 之增强磨擦,造成苍劲雄奇之感。 8、推笔。如在写“散氏盘”铭文的“三”字时,为避免笔画雷同, 中间一横是由右向左推出来的。 9、拖笔。狂草的较长笔画中,为增加变化,在行笔中可偶尔变换笔锋,加入顺拖之卧笔,能产生砂毛之感。 10、槌笔。松握笔杆以笔肚槌于纸上,方法象击鼓槌,干湿不定,狂 草中之点或某些笔画的开头偶尔用之。

11、砸笔。松握笔管,使笔杆有滑动感,将吸饱墨的笔头,用力掷砸在落笔的部位,不可让笔杆脱出五指,使墨花略有绽射,然后行笔,写狂草书中偶尔用之。 12、揉笔。在写特大字时,为增强较长笔画的变化和金石味,并突出结构部分,在运笔过程中将笔锋微微揉动,如不规则地转圈,并加上提按顿挫,能使骨力透彻。

写毛笔字的正确握笔方法

写毛笔字的正确握笔方法? 毛笔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节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这就是所谓的“五指执笔法”,右手五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 书法入门口诀歌 书法为艺术,前人心血凝。学书贵有恒,练书须用心。心正则笔正,笔决记心中。 下笔不离点,转折贵圆露。有垂还欲收,勾划忌平庸。左垂宜竖露,右直利悬针。 捺似金刀势,撇如犀角形。横行锋务敛,结构气欲清。毫发不松懈,布局巧用心。 疏密必相间,迟速便能通。轻重相扶持,正偏顾盼情。浓淡相映易,向背必适中。 虚实必兼顾,起伏延绵陈。纵横穿插势,吞让有分寸。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尊。 神形能兼备,飘逸潇洒容。日日不歇笔,不懈功竟成。 楷书口诀 楷书称正楷起笔多藏锋学书必先行行笔用中锋笔画形态稳回锋要自然 字字得端正结构讲造型结构搭配匀多临古人帖章法要讲究用笔讲技巧 笔笔得到位楷书要写好清朗必整齐重在用腕上 行书口诀 行楷书写要流畅主笔沉着是关键快写简化是特征连笔轻细不可粗 伸缩性大变体多用笔最好是长锋执笔用笔如草书使墨必须调湿润 执笔必须悬起肘全篇排头是标准灵活多变才自如一气呵成要贯通 隶书口诀 方劲古拙如龟如鳖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魏碑口诀 魄力雄强精神飞动气象浑穆兴趣酣足笔法跳跃骨血润达 点画峻厚结构天成意态飘逸血肉丰美 草书要诀 草书行行如春蚓字字造型似秋蛇全章一起要贯通有气有神是精品 狂草要诀 狂草如激电湍流字字如惊蛇出洞点线变化多姿美疏密虚实心有数 气势磅礴态万千结构布白心畅意 练字十句激励语 一、记住,想交到更多的朋友,就必须写得一手好字。 二、只有你的心练静了,你写的字才能活起来。 三、做人要心正,练字要笔勤。

楷书的笔法行笔

楷书的笔法行笔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谈书法的用笔方法

谈书法的用笔方法 用笔的方法,古人多称“用笔”,今人多称“笔法”,是指提、按、擒、纵、使、转、顿、挫等;从笔墨行迹分析说“笔法”,指方、圆、肥、瘦、血、肉、刚、柔等。操作为因,墨迹为果,故有时也将二者合在一起说,如中锋、侧锋、藏锋、回锋等。因此可以说,“用笔”与“笔法”仅是不同的说法,实质是一回事。 用笔要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仅就最基本的方面简述己见,以供探讨。 一、关于运笔运腕 运腕,是用笔的主要手段。写中字和小字主要靠运腕。即使是写大字或榜书,运腕也是主要的环节。运腕的好处在于方便调整笔锋和加强点画力度。 写字主要靠运腕实现,但通身皆要配合。坐写小字,手指相对配合较多;立写大字,手臂就较显用场了。无论坐书还是立书,腿足身肩的支撑平衡作用都很重要。所以清学者、书家程瑶田说:“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运于右体者也,而右体则运于左体。左右体者,体之运于上者也,而上体则运于下体。下体者,两足也;两足着地,拇踵下钩,如履之有齿以刻于地者,然此之谓下体之实地。下体实矣,而后能运上体之虚。” 应该说,指的主要任务是执稳笔杆,腕的主要任务才是运转,这就是谈用笔必谈运腕的道理。 运腕的本意,是以腕为动力,引笔而行。运腕不仅限于平腕的摆动,还有提、按、扭、转、等各个方向的转换,运腕的动向是全方位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笔法了。做到了这一点,腕才算真的活了。 二、关于八面锋和调锋 笔头是圆锥形的(蘸墨后),笔杆直立后可以向水平的任意方向用锋。按中国人传统习惯,约简为八面用锋,既“八面锋”(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汉字的点画有不同方向,学会八面用锋是必备的基本功。而八面用锋不是各个方向点画的简单混合,而是要按一定规则搭配,并使之有紧密的联系。 由于各种点画的形态和用锋不同,实现点画的交接和转换,离不开“调锋”。调锋的任务,在于及时将散开的笔锋合拢起来,将弯曲的笔锋伸展开来。膏笔也是调锋的一种方式。 三、关于笔头使用部位 对毛笔笔头的使用与要求各有不同,有的喜用小笔写大字,有的却喜以大笔写小字。有的喜用短锋,也有喜用中锋和长锋的。 假如我们将笔头分为三截:尖的部分为笔锋,靠笔管的那端为根部,中间为笔腰。那么,喜用小笔写大字的人,爱用笔腰和笔根;喜用大笔写小字的人,爱用笔腰及笔锋。应当说,毛笔的三截都是有用场的,但从既发挥笔的功能又保证笔的寿命这点出发,还是应该以用笔锋、笔腰为主。以用笔根为辅。要使点画粗、就去换大笔。常用笔根,不仅不能充分利用笔毛的弹力,还会使点画书写准确率降低。另外,由于笔根过度磨损和受力,还会造成笔毛弯曲无力和笔杆劈裂。 四、关于用笔的基本要领 一副书法作品,无论字多大多小,都可视为汉字点画的组合,都要从一点一画写起。因此,历代书家很重视点画,把用笔的成功与否,看作书法的关键。 1、点画的三运笔 点画的书写,无论何种书体,无论粗细长短,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既“三运笔”。三运笔的要领,按刘熙载的说法是逆入、涩行、紧收。 2、提按和藏露 用笔的提按,是造成点画轻重的具体铺毫方法。轻则用提、重则用按。点画由轻变重,则用笔由提变按;点画由重到轻,则用笔从按到提。提和按没有固定的法则,都是相对的。笔的大小不同,点画的粗细不同,提按的幅度也有区别。按不是体现在简单的执笔动作里,而是在相互比较中或者是在有形的点画里才能显现。轻按较之于重按为提,低提相对于高提为按。有的点画先提后按,有的点画先按后提。有的字是提多按少,有的字却按多于提。提按是用笔的基本之法。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提比按更重要,更有难度。能够提得起,用笔才能更加灵活,调锋才更便利和准确。 藏露也是用笔的两种基本方法。藏是点画的起处或收处不出现锋尖(利用逆回之法把笔锋藏在点画中)的用笔方法,或叫“藏头护尾”法。这样的点画看起来凝重、含蓄。露锋则与藏锋相反,使点画起处直入,收处直出。这种用笔的点画直率、果敢、飘逸。藏锋对于点画头尾,多为逆峰起笔和回峰收笔;露峰则是顺锋而入和顺锋而出。 3、中锋和侧锋 中锋和侧锋,是指书写时毛笔的锋尖行走在点画中的位置而言,锋尖近点画之中的为中锋,在点画一边的为侧锋。中锋用笔是遣毫在运笔方向的反方向,既笔杆之后侧。这样铺毫,正副齐用,笔心可在点画中线(或近中线)上。侧锋用笔是遣毫在笔杆的一侧与笔杆同时向一方向行进,有些像扫帚扫地。

写毛笔字的执笔 运腕 姿势 正确方法

执笔运腕姿势执笔学习书法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才能更好地使用毛笔,得心应手。关于执笔,古人总是将执笔与用笔结合起来讲。元陈绎曾《翰林要决》说: “拔镫法:李后主得之陆希声、希声所传于光者止六字,后主更益二字曰导、送谓之八字诀。 :大指骨下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 捺:食指着中节旁。 钩:中指着指尖,钩笔令下。 揭:名指着指外爪肉之际,揭笔令向上。 抵:名指揭笔,中指抵住。 拒:中指钩笔,名指拒定。 导:小指引名指过右。 送:小指送名指过左。 右名拨镫法。拨者,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会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浅,则易转动也。” 此处所谈执笔,已将道理说清楚,然而所讲的“、捺、揭、抵、拒,导、送”八字指法,讲的太实,令人易产生主要是用指运笔的模糊认识。正确执笔方法的要点是: 一、大拇指、食指、中指捏笔,无名指以指背抵住笔杆,小拇指抵无名指不贴笔杆,五指捏管的距离不要上下分得太开。 二、指尖捏笔。指尖部分比较敏感,宜表达运笔的细腻变化。 三、虎口张开成“马镫”形为佳,写小字“风眼”亦可。这样手掌自然空虚,可容一只鸡蛋的空间。 四、掌竖腕亦竖。 五、执笔松紧适度,太松易飘滑无力,太紧则运笔乏灵动之感。以上五点便于灵活用笔。(见图1)不正确的执笔方法,往往就是不合以上五点,如三指执笔,用指关节握笔、虎口密封、手掌不虚、手腕与桌面平行角度等。(图2)执笔似乎很简单,然如果一开始马虎,形成不良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书的进步,好比学习打拳,开始时不注意“马镫式”、“弓箭步”的正确姿式,将来的拳法就难以提高。

执笔的高低,一般以笔杆的中间偏下一点为宜。写小楷及擘窠大字执笔偏下,求笔法稳重,行草书执笔偏高,运转幅度大,笔法才能灵动。但撮住笔梢的执笔法是不足职的。 运腕正确的执笔仅是个条件,更主要的是会运笔,清包世臣强调运指,这是错误的观点。宋姜夔《续书谱》说得明确: “大抵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腕法有三种: 一、枕腕。枕腕是写小楷的一种方法,因写小楷腕易累,故以左手背垫在右,手腕下,或用竹制的“枕腕”,但不要枕得太死。(图3)

毛笔字基本知识

毛笔书法基础知识 书写姿势 初学写字,应特别注意书写时身体的姿势。因为姿势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字的好坏和进展。在书法中,把专门研究这部份内容称为“身法”,可见其重要。 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仅能为写字打好良好的基础,而且对青少年来说,也是生理卫生的需要。青少年正在长身体的时期,若养成姿势上的坏习惯,还很不如易纠正。根据字的大小,一般有坐着写和站着写两类,即所谓的“坐势”和“立势”。初学写字,应特别打好坐势的基础。 坐势,端坐桌前,腰背自然伸直,上身可略向前倾,与肩同宽,左臂弯曲,手自然放置桌上,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手也可压在纸上,起到稳定纸的作用。右手执笔,笔不必正对头的中间部分,可偏向头的右侧,以能看到笔尖运动为宜。坐势书写又有枕腕,悬腕,悬臂等区别。枕腕,即右手执笔时,手腕不离开桌面,或把左手垫在右手手腕的下面的书写姿势。枕腕法多用于写小楷。悬腕,即右手执笔时手腕悬空。运笔较为灵活,适合写一寸左右的各种字体。 悬臂,即右手执笔时,手臂悬空的书写姿势,活动范围大,适合写两寸以上的各种字体。 采用坐势书写时,一般适合写两寸以内的较小的字,如小楷,晋人行书,唐人楷书等。 立势,身体站立不依靠桌子,上身前倾,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左手手掌平放在桌面上,左臂可直可曲,以能自然支撑桌面为宜,右手悬臂执笔。采用此种姿势适合写两寸以上的字。 蹲势,蹲在地上,两脚分开,略比肩窄,左手按纸,右手悬臂执笔,一般是在大的厅堂空地上写,便于把握通篇章法,这种姿势适合于巨幅长篇(写巨幅作品时脚可踩在作品上面)。 执笔方法与要点 执笔方法 如何正确执笔是能否正确用笔的前提,是能否把字写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它被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所重视。只要我们翻开古今书法理论的典籍,关于执笔方法的探讨比比皆是。如握管法、单钩法、双钩法、握管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四字法,回腕法等等。这些方法各有短长,各具特点。 一个初学者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执笔方法呢?当这个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翻阅古今有关执笔的诸多论述,从中发现唐太宗李世民的"指实掌虚"说与唐代韩方明的"虚掌实指"说是最富于智慧的。他们可谓不谋而合,一同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指实,是强调五指执管,

毛笔书法学习心得

书法学习心得体会 柳泉实小徐瑾 都说学习书法得从楷书开始,而楷书需要字形方正,需要一笔一划、工整的写,这对于我来说的确很难,别说毛笔字,就是钢笔字现在都是连笔写,一笔一划的些出来字形非常丑。一开始练习没有耐心从基本的笔画开始练习,直接写字,其结果就是字形结构虽说看上去比较好,但是从毛笔书法角度来讲,根本没有那个毛笔字的感觉,经不起仔细推敲。跟着陈老师学习笔法,才找到一些用笔的感觉和方法技巧,也看了一些许校长推荐的书法作品,和他们的经验传授,对于毛笔笔法人们大都各执一词,有人认为书法须讲究笔画的标准,有的则认为须讲究字型也即结构的美感,我个人学习后更深刻的明白要熟练笔画让笔画更遒劲需要功力的积累,抽出时间加强联系,然后再观察结构,因为看过一些书法作品,从其每一笔每一画,都能看出功力深厚,毫无挑剔之处,但是整个字看上去,就是不好看,那就是字形构架问题,或者可以说其硬笔写的不好,一般来说硬笔写的好的人,再去学习毛笔书法,至少字形是美的。很多人喜欢临摹作品来纠正字形缺陷,不过感觉总有一种模仿的痕迹,由于缺乏自我的主动性而失去了神韵。当然能形神皆备更好,好多书法家都具有那样的品质。 对于学习书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习惯和风格,不管是哪一种,勿容置疑的是,想要写好,还真得下功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正学习了毛笔书法,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苦与乐,一旦拿起笔时,就不会是单纯的为了休闲娱乐了,在这个过程总会不断给自己提出好多

要求和希望,希望自己做到尽可能好。 练毛笔字还真得有点毅力,以前学校事务繁多总是抽不出时间,近日重拾毛笔,还是能找到一点先前的感觉,看来学习加练习还没有白费功夫,看来每天要坚持练习几十分钟,也在一点点的进步当中,心中还是有些欣喜的,家人看了我写的字也说现在有些毛笔字的感觉了,字看上去写的也放得开了,不过总觉得那字看上去哪儿不对劲,咳,说到底还是功底浅薄,缺乏历练,缺乏耐力。仍需努力努力再努力···

湘美 版三年级书法上册《第4课 用笔方法》教学设计

第四课用笔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正确掌握毛笔书法的用笔方法——中锋、偏锋、藏锋和中锋。 2、通过观察、对比中锋和偏锋,藏锋和露锋的形态特征,讲解用笔方法, 示范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模仿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及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对书 法用笔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在学习毛笔书法时怎样掌握最基本的用笔方法。 教学难点: 中锋行笔和藏锋、露锋的起、收笔方法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教师演示,方法指导等教会学生掌握好这个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及写字用具。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欣赏作品,音乐背景,师边放边叙述) 在世界文明史上,以文字作为表现对象的独特艺术只有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瞧,那些作品有的龙飞凤舞,有的严谨工整,有的潇洒飘逸,变化多姿,有的圆键浑厚、端庄雄伟,有的苍劲有力,笔笔如钢。每一部书法作品风格不一,但都有相同的用笔方法,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就说过这样一句过:用笔千古不易。古人创造了很多用笔方法,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但那些用笔方法是不会改变的。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来学习毛笔楷书的用笔方法。(1) 板书齐读课题 二、新授(方法指导、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和点评展示) (一)中锋与偏锋 1、什么是锋。 书法用笔贵在用锋!那笔锋指的是毛笔的哪一部分呢?谁知道? 2、展示书写 老师来写两个笔画,同学们仔细观察,行笔时笔锋在笔画的什么位置? (1)(投影)示范中锋。 (2)示范偏锋。 3、出示概念 出示示意图,这是笔根,这是笔锋,在行笔时笔锋一直在笔画的正中间。这种笔法就叫 中锋:也叫正锋,指在行笔过程中,笔锋在笔画正中间运行。 请看示意图,看见笔锋了吗?我们不管写横,竖,还是撇捺,都要做到笔笔中锋。(出示意图) 而偏锋,看示意图,因为笔杆倾斜,笔锋偏向了笔画一侧。 4、练一练比一比 先唱《写字歌》 头要正,腰须挺, 两肩齐,二足平。

楷书的笔法行笔

楷书的笔法行笔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毛笔字的正确执笔方法与书写姿势

毛笔字的正确执笔方法与书写姿势(书法基本常规) 毛笔字的正确执笔方法与书写姿势(书法基本常规) 通过毛笔练习毛笔字,学习书法技巧,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地执笔,因为执笔的方法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灵活自如地运笔把字写好。 一、关于毛笔字执笔法 历来有很多说法,什么单钩法、双钩法、凤眼法、回腕法、拨镫法、五字诀、八字诀等等,这么多的“法”,看起来挺玄妙的,真是有点使人摸不着头脑,无从学起。其实,执笔法并不神秘,也不复杂。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句话是说,执笔很简单,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灵活自然,便于书写就行。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执笔呢? 执笔又叫拿笔。由于毛笔已不是我们现代流行的使用书写工具,拿笔、用笔的方法与钢笔、铅笔大不相同,为了能使柔软而有弹性的毛笔在书写时笔锋能在笔画的中间运行,做到“中锋运笔”,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拿笔方法,前人传下来的拿笔方法有多种多样,其中“五指执笔法”最为常用易学。

这种执笔法,强调每一个手指都在执笔中发展挥作用。前人将五指各自的作用概括为(yan,读作厌)、押、钩、格、抵五个字。因此五指执笔法又称“五字执笔法”。如图: 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①以拇指和食指将笔杆拿起,即用拇指、食指的第一指节相对捏住笔杆;注意大拇指的第一关节要向外凸起,不要凹下去。 ②中指并于食指的下面,并向内勾住笔杆,注意也要用第一指节;(因为手的第一指节感觉最灵敏,最灵活,应用也最多。) ③无名指的指背向外抵住笔杆的内侧; ④小指跟在无名指后面,两指合力,抵住笔杆,起辅助作用。 切实掌握五指执笔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项要领: 第一、笔杆必须正直不歪斜,这样毛笔的主锋则正,写起字来才不会像拿刷子刷东西一样。 第二、执笔要注意做到“指实掌虚”。即在执笔时手指接触笔要实,手掌要虚,五个手指捏笔要紧密靠拢,手掌心空虚,像握着

浅谈小学书法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书法课堂教学策略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在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以汉字教学为基础的书法教学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写好字既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又是加强学生情感、意志等良好心理品质培养及身体机能训练的有效手段。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如何正确、有趣的引导,并针对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适时、适度、适量的加以培养,使书法艺术能够真正的继承并弘扬,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呢?经过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训练,我积累了一些点滴体会,也总结出几点粗浅的教学方法,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把握儿童心理,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成了书法教学的第一课。学生写好字的关键是对书法感兴趣,教师只有将学生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学习时的思维才最活跃、最有效。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欣赏书法作品和讲小故事的方法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书法欣赏是书法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学生只有懂得欣赏书法之美,才会喜爱书法。人们常说“眼高手低”,其实书法学习的规律就是这样:先是眼高——它代表认知水平,其次才可能有手高——它代表实际创作水平。眼高手低的规律即是认知先于动作,由此可见,欣赏是进入书法艺术学习的最

初的台阶,学生对书法兴趣的产生最初来源于欣赏。如果没有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的认识,没有学生对历代书法名家及名作的崇拜与热爱,则任何技法训练都毫无意义。兴趣、喜欢、崇拜、热爱,虽然只是停留在感知程度上的欣赏,但这足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点燃学生学习书法的激情了。因此,书法教学要先多上欣赏课,等到学生的“胃口”调足了,开展其他内容的教学就自然水到渠成了。生活中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听故事,课堂上利用古今书法家故事,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在书法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故事可以调节学生的手指肌肉和大脑的疲劳,提高练习效率,学生感兴趣亦会产生奋发图强的动力,增强了练习书法的毅力。如张芝临池,池水尽墨;智永习字闭门不出十余载,退笔成冢;黄庭坚观看船夫划桨而行笔法等。通过讲述古代书法家的故事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又可以陶冶性情。在故事中再适当渗入教师示范和学生的练习,通过师生互动,把抽象的书法练习和形象的故事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课堂显得生动活泼,更可以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二、坚持老师精讲、演示和学生多练,巡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大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多,粉笔示范的多,这就造成有的学生在台下心不在焉,似懂非懂,练习的时候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精讲就是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写字姿势、执笔方法、运笔技巧、间架结等,给学生做精简的讲解,并加以演示,让学生通过听讲、观察,对字的用笔有所了解后,做到“胸有成竹”,再开始临摹。教学的直观性对学生学书法也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一定尽量让

毛笔的运笔方法---起笔、行笔和收笔

单元第二单元:用笔方法单元课时第二课时主题1、毛笔的运笔方法---起笔、行笔和收笔总课时1第 1 课时 背景分析 书法和写字的区别是在于有没有比划形状。而笔画形状的塑造在于用手指调动毛笔尖通过规定性动作来完成,即起、转、收。 能否理解并掌握用笔之法,不仅直接影响到是否入书法艺术的大门,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书法水平的高低。书法作为独特的传统艺术,其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通过用笔来书写线条,结字造型的,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因此,历代书法家都十分强调用笔 教学目标 1、用笔方法的体悟了解: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 2、运笔方向的了解。 3、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事物的心理品质。 评价设计生生互评来观察欧颜柳赵的差异,让学生感受书法用笔的巧妙。教师点拨各种用笔方法的技巧和特点。 学与 教活 动设 计 一、图片欣赏,寻不同 通过对比欧颜柳赵字体的差异,说明用笔方法在书法中的重要作用。 二、具体讲解各种用笔方法 1、理论讲解 中锋、偏锋 中锋又称正锋。沈尹默先生曾把笔法说为?无非是‘笔笔中锋’而已?。 虽强调得过头了点,但也更说明了中锋的重要性,此是书法入门关键的一步。 中锋是在笔毫的正中,作书时将笔的正中之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就能使点 该部分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热情。

画圆满遒劲。这是因为笔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水顺笔尖均匀地自两面渗开,达于四面,点画就没有上轻下重或左轻右重等缺点,这样的线条就带有丰润圆劲,富有立体感的特点,这就从根本上符合书法的艺术要求。所以,中锋之法乃是书法的最基本笔法,为历代书法家所注重。东汉书法家蔡邕就曾说过:?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其后如唐李世民则有:?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说,颜真卿有?屋漏痕?说,柳公权有?笔正?说。宋代黄山谷也指出:?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 在笔前耳。?米芾在《群玉堂法帖》中也说:?得笔,则虽细如须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可见中锋用笔是写好点画线条的根本方法,必然要求。初学者在起步时就要明确地认识这一点,并贯彻到实践中去。 偏锋又称侧锋,就是用笔时将笔偏于一侧,中锋也偏到笔画的一边,所以写出的点画一边光一边毛,一边浓一边枯,常呈锯齿形。这在初学书法者中是常见的,而这正是初学者之大忌。一开始学用偏锋写字,今后则很难写好字,更难入门。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讲偏锋是病态形的线条点画,不能发挥运笔的艺术功能。所以,初学者一定要力戒此弊。 那么,对偏锋是否全盘否定呢?在学习书法有了相当基础之后,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正确掌握了中锋运笔的前提下,在书法作品中偶尔用一、二笔偏锋,可以增加笔画的生动性。我们在王羲之、张旭、苏东坡、米芾、文征明、赵之谦等书法家的作品中也时常发现。但初学者切勿盲目地乱用此笔法。 藏锋、露锋 藏锋,具体地讲就是藏头护尾。即把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直接外露出来。藏头,就是指起笔,要?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护尾,就是指收笔要?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把笔锋最后护起来。藏锋的笔画给人以含蓄沉著,浑厚凝重之感。蔡邕曾在《九势》中说:?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具体地讲,藏头是将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是将笔毫回收锋尖,只有这样,笔力才倾注字中。另外,藏锋还有二个作用,一是使笔毫铺开以利运笔。如果不是通过藏锋调正笔锋,那么笔锋就会绞作一团,无法铺展运动。二是使笔锋通过一折而取得动势,即蓄满笔力后在运毫,其原理就象踢足球时脚先要缩一缩,然后在踢出。打康乐球时枪棒先要缩一缩,再打出去一样,是符合力学原理的。 露锋,又称出锋,即不回收掩藏,这大多是用在一笔之末,指露出笔锋的收笔动作。写字时应以藏锋为主,露锋为辅。主要笔画用藏锋时,副笔可用露锋。藏锋中显示笔力骨气,露锋时要丰实遒劲。用露锋的字有生动活泼,挺拔潇洒之感,特别是行草中用的较多。因此,前人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但初学者切勿乱用出锋,因多用了出锋,就会显得抛筋露骨,单薄枯弱。所以,初学者还是要在认真掌握藏锋的基础上在学露锋。 逆锋、顺锋 逆锋,就是落笔的笔锋朝运行相反的方向入纸,藏锋就是运用逆锋写出的。如写横画,原来应是顺着笔画向右而写,但用逆锋就是先向左运笔,然后在往右行。而到结尾收笔时,也是违反右行的方向,向左边收笔。又如写竖画,原来应是自上而下,即落笔后笔锋就应直下,而采用逆锋后就先由下朝上,然后在回锋到上继而向下。此种方法把笔锋痕迹裹藏在里面,使笔画有含蓄、饱满感,同时也为落笔后的行笔铺毫作好准备。而露锋起笔,顺笔 充分的了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汉字书写的用笔方法

汉字书写的用笔方法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第七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书法是用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 硬笔书法用笔讲究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转折方圆,呼应连贯。 一、轻重,用笔的轻与重,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风格、特点、艺术效果。用笔轻者,令人感到轻松、秀丽、和雅、飘逸;用笔重者,则会给人以沉着、拙重、凝炼、浑朴之感。用笔的轻重,主要基于“力度”的大小,而这种力度则完全取决于运笔时力度控制上。这种力度是笔与纸相磨擦产生的使人感觉出来的力度。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专用实笔,又会滞笨。 笔画有了轻重粗细的细微变化,也就产生了灵动的韵味。 从运笔技巧来说,其轻重、虚实是一对统一、对立的矛盾,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谓虚实相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苦练中达到善使笔锋。为了更好的善使笔锋,在临习中,须十分注重用笔锋运行,把握其虚实、轻重的分寸。辅之以腕力、臂力、指力推动笔向前运笔;十分注意笔笔用力送到底,例如“撇”画及类似“秋”“火”的最后一笔。经过刻苦训练,在点画线条的力度和质感上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缓急,运笔的急缓在书写中是至关重要的。运笔的急与缓是形成作品不同风格和产生节奏、韵律变化的主要原因。落笔迟重取其雄厚,急速方能流畅、遒劲。运笔的急与缓须有机的结合,方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否则,一味迟重则失却神气,一味急速则失却形势。认为“快”才是熟练的最好体现是错误的。认为“草书”的本质就是快更是不对的,字体不同、点画不同其书写速度是不同的,我们在临习时只有贴近其原帖字的书写速度和节奏,才能得其“形”、“神”。一般来说,篆、隶、楷体的书写速度相对慢些,行、草的速度则要快些,横画、撇画相对快些,竖画、捺画则要慢些,“能急不愁缓,能重方能轻”,经过反复的训练,随着书写中对急缓运用对节奏方面逐步熟练,慢慢地进入到“随心所欲”运用较自如的阶段。也就会领悟到“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的道理 有缓有急,有快有慢,才能使线条有流畅刚劲和涩滞凝重的巧妙变化,产生不同的质感。 三、提按,笔画的粗细变化是在提按动作中完成的,提按是写好点画的关键。刘熙载曾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指出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书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按交换的过程。笔锋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通过

毛笔书法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有何技巧

在中国历史上,笔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笔法包括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狭义的笔法仅指用笔的方法。郑州书法培训告诉大家,笔法包含笔的运行轨迹、运行速度、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笔锋所处的位置、笔的竖立程度和笔的转动状态等。 对于笔的运行轨迹,郑州书法培训解说,具体是指毛笔在书法表现载体(纸、绢、竹、木等)上运动、行进的路线和因此而留下的痕迹。笔的运行轨迹因书体而异,因风格而异。正书(含篆、隶、楷)讲究逆锋起笔、回锋收笔。所谓“逆入平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就是对笔的运行轨迹的基本要求。在起笔和收笔的过程中,笔锋往往两次经过同一个点。行笔过程中,笔画圆转处,笔按弧线行进;笔画平直处,笔按直线运动。 而对于行、草书来说,由于运笔较快,笔意连贯,正书中逆起回收的要求被淡化。郑州书法培训告诉大家,在一笔之中,笔锋很少两次经过同一点(交叉除外)。同时,行、草书变化丰富,直线条相对较少,笔多按曲线运动,连绵前行。从书法的风格来说,方峻、其转折处(指横折)先提笔上靠,再按笔向内而下,笔意内敛,笔画稍有重合。而圆润外拓者,转折处则直接向右下按笔,圆转下行,笔意向外拓展。 还有笔的运行速度,郑州书法培训告诉大家,指笔运行的疾涩、快慢。疾,快的意思。但“疾”并非一味的快速,仍须起伏行笔,急遽有力。涩,慢的意思,即行笔要留得住,但又并非停滞不前。字的点画不同,行笔速度亦各异,故有“疾”、“涩”之分。一般来讲,写正书的速度要慢些,但又要有行草的灵动,写行草书则要快些,但又要有正书的稳重。笔运行的速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具体情形时缓时急,交替前行。 还有笔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郑州书法培训认为这是笔毫与表现载体接触的最高部位。这时可以将笔毫先分为三个部分,接近笔管的三分之一称为笔根,接近笔尖的三分之一称为笔锋,中间的三分之一称为笔腹。笔根以下的部分(即笔腹、笔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如此,则笔毫自下而上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笔尖至九分之二处为一分笔,九分之二至九分之四处为二分笔,九分之四至九分之六处为三分笔,九分之六以上的部分为笔根。 一般而言,用一分笔,线条轻盈、灵动;用二分笔,线条劲健、润泽;用三分笔,线条浑厚、沉稳;用笔根,线条苍迈、野逸。在实际书写过程中,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往往在多个部位之间相互转换,以丰富线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质量。这种转换是通过提按来实现的。提笔浅行,则笔画轻细;按笔深进,则线条粗重。 笔锋在笔画中所处的位置,郑州书法培训认为应该根据笔锋在笔画中所处位置的不同,用笔方法有中锋、侧锋、偏锋之分。中锋,亦称正锋,指运笔作书时笔锋处于点画中间。为使点画圆润,历来书家多主张“笔笔中锋”。因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汁顺笔尖流注而下,均匀渗开,达于四面,点画也就无上重下轻、上轻下重、左重右轻、左轻右重等缺点。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施无不当矣。”偏锋,即运笔时将笔之锋尖偏在点画之一面。写出的点画往往有轻重不匀,一边光一边毛等弊病。一般书家以偏锋为败笔。 还有笔的竖立程度。郑州书法培训认为这可以根据笔与书法表现载体的平面是否垂直和笔的倾斜方向与运行轨迹的关系,笔的竖立程度可分为垂直(基本垂直)、与运行轨迹基本一致的倾斜和与运行轨迹不一致的倾斜三种情形。垂直,

硬笔书法28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硬笔书法28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一)横。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短之长横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所以,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卜去平稳的意思。如图: 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如图: (二)竖。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见下图: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见下图: (三)撇。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按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 收笔时出尖。如图: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尖。如图: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干、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如图: (四)捺。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图: 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有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如图: (五〕点。点画在—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之分。右点,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笔,不能重描,一次成画。写点关键要有行笔过程,万不可笔尖一着纸就收笔。如图: 左点.写法基本同有点,但行笔方向往下略向左偏一些,收笔时要顿笔。如图:

毛笔书法楷书八个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毛笔书法楷书八个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1、点;逆锋起笔,再折笔下顿,使笔毫沿中线向两边铺开,顺势下拖,完成笔画长度。最后提笔回收。写点时,要“落笔轻,着纸重,取势远,收锋疾。”写点时,注意使毫随锋顺,不要让锋毫扭曲。 2、横;在字中起着横粱的作用,要写的挺秀。运笔时,起笔、行笔、收笔要步骤分明,一丝不苟。其形状是:方头(或斜头),尾圆(实为斜圆),中段稍细,上线平直,下线微弯。其写法是:笔锋先从右向左作一段逆行,此即“欲右先左”。再根据横画直落笔的原理,画一条短的直线或斜线。由于取了逆势笔毫极易铺开。随即微微提笔调锋,使笔锋由下变为向右,然后中锋行笔。行笔时中间一段稍提笔,收笔时,先将笔向上微提,稍住,下顿成形,迅速提笔回收。此即“有往必收”。写横最重要的是起笔和收笔时的运笔过程要完整无缺。 3、竖;起者支撑的作用,要写的劲键挺拔。其形状为“垂露竖”和“悬针竖”两种。垂露的写法是:逆起横落,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即笔锋从左上角由下向上逆行一段,再横向落笔,之后,略微提笔,调整笔锋,由向右改为向下中锋行笔,行至末端,再微提笔回收,此即“无垂不缩”。悬针竖至末端正锋出尖,空收挥手。写竖要注意“努过直而力败”。竖要写的直中有曲,如果板直,反而显得无力。 4、撇;撇和捺是字的两翼,要左右呼应,两两对称。撇是向左伸展的一笔,要写的仪态舒展,弧度适中,首尾粗细相当,力度贯注撇尖,使它既有兰叶般潇洒,又有象牙般坚实。其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笔向右作顿,顿后向左下用力撇出。长撇末锋飞起,短撇迅速锋利撇出。 5、捺;捺与相反,是向右的一笔。捺作波浪形,有一波三折之势。捺的上边线要写的斜而直,不能凹下去。捺角要丰满,不能缺角、散尾、垂尾、翘尾。其写法是:先逆锋向左,然后转锋右下,再右下行笔,捺角处停顿使笔毫尽量铺足,最后慢慢提笔出锋。写捺时,要做到“束的紧”、“提的起”、“按的下”、“收的起”。 6、钩;钩是其他笔画的附属品,但须形态饱满锐利,才能为主笔增辉。左竖钩的写法是:先写好竖,再写好钩。写钩时,须先将笔锋向上一提,再向下一按,使笔毛铺开,然后稍一停住迅速出锋。钩不宜太长。 7、挑;又称提,是自左下向右上挑出的一笔,仰势。逆锋取势,向下起笔,铺豪转锋,沉着有力地向右上方行笔,速度渐渐增加,笔锋渐渐收拢。力到笔尖。出锋时宜快不宜慢。 8、折;折是横和竖连接处的方形转角。楷书多折,写好折,是写好楷书的基本功之一。写折时,行笔至转角处,要特别注意提和按,因为行笔至方向转弯处,只有提笔,才能转换笔锋;只有按笔,才能保证中锋行笔。具体写法是:要在转角处先提足笔,再按下去,然后原地略提笔,这样笔锋就能在改变的方向上保持中锋行笔了。重点词语提示为:提—按---略提,3个步骤缺一不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