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考核)纲要

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考核)纲要

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考核)纲要
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考核)纲要

《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考核)纲要

《人类与社会》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必修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第三学期开设。本课程是一门文科综合性课程,体现着该专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要求。课程内容覆盖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当代社会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不同学科,是符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一门有特色的课程。课程主要以人在社会中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线索,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阐述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分析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较系统的关于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知识,了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当代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从事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

为规范课程教学和考核工作,特制定本课程考核说明。

一、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1.考核对象

凡参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起点本科)学习的人员,均必须参加《人类与社会》课程的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全国统一考试。

2.考核依据

制定本考核说明的依据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起点本科)《人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和本课程文字教材《人类与社会》(惠中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本考核说明是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命题的依据。

3.考核方式本课程由中央电大组织考核,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总成绩满60分为及格成绩。

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平时形成性考核依据形成性考核册的布置和要求完成。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分。考核内容包括平时记分作业(2次),综合性作业(1次),社会实践活动(1次)。折算方法:2次平时记分作业,每次各以100分为满分,各折合为5分;1次综合性作业和1次社会实践活动,每次各以100分为满分,各折合为10分,4次考核满分400分共折合成30分计入课程考核总成绩。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由各试点单位负责测算、登记。各试点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中央电大考试处、师范部备案。中央电大负责检查。

期末终结性考试:期末终结性考试卷面满分为100分,占总成绩中的70分。期末终结性考试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有关考试的规定组织实施。

4.考核要求与考核题型

按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是:

(1)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知识,了解社会生活各主要方面的基本情况,了解当代社会的基本问题。

(2)能运用关于人类社会的知识观察和分析当代社会问题,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3)能将课程基本知识运用于小学社会课教学和小学教育工作,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能力。

以上基本要求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层面。课程考核对知识性内容,按了解、理解两个层次进行要求,基本题型为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对能力层面按掌握、运用两个层次进行要求,基本题型为论述题、分析题。

5.命题原则

(1)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符合文字教材的教学内容。

(2)符合本课程性质和特点。

(3)考试命题范围覆盖本课程教材的全部内容,并应突出重点。

(4)每份试卷所考的内容,应覆盖本课程教材所学内容的80%以上的章节。其中重点章有:第二章“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第三章“婚姻家庭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阶级、阶层与国家”,第五章“城市、城市化与乡村社会”,第七章“宗教、民俗与社会生活”,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

(5)试卷应反映学习目标的各个层次要求;试题应难易适中,一般可分为容易、适中、较难三个程度,所占比例大致为:容易占30%,适中占50%,较难占20%。每道试题应彼此独立,不能互为答案或相互暗示。

6.试题类型及结构

本课程考试题型分为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五种。各种题型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选择题12分,名词解释16分,简答题24分,论述题30分,分析题18分。

7.考核形式

平时形成性考核的具体要求见第3点“考核方式”。期末考试采取当堂闭卷笔试。

8.答题时限

120分钟。

二、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人类的产生与发展

(一)考核内容

1.宇宙、太阳和地球的形成

2.地球表层环境特征及演化

3.古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4.现代人的起源

5.人口的发展、分布和迁移

6.种族、民族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7.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二)考核要求

了解宇宙、太阳和地球的形成

了解地球表层环境特征及演化过程

了解古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理解现代人的起源

理解人口的发展、分布和迁移

理解种族、民族的特征,了解种族、民族的形成过程了解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一)考核内容

1.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2.资源的分类

3.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4.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5.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6.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7.我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

(二)考核要求

了解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了解资源的分类

理解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理解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分析有关社会问题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掌握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

第三章婚姻、家庭的产生与发展(一)考核内容

1.婚姻

2.家庭

3.血缘家庭

4.普那路亚家庭

5.对偶家庭

6.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

7.当代社会婚姻关系的变化

8.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

(二)考核要求

了解婚姻的基本含义,理解婚姻的本质特征

了解家庭的基本含义,理解家庭的结构和特征

了解恩格斯关于家庭演变的阶段划分

根据婚姻家庭的本质特征分析当代社会婚姻关系的变化理解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

第四章阶级、阶层与国家(一)考核内容

1.阶级的起源与消亡

2.阶层的含义和划分依据

3.阶层分化的社会作用

4.当代社会的阶层分化

5.国家的含义及其职能

6.国家的起源

7.国家形态的历史演变

8.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9.法律的作用

10.军队和战争概说

11.军队和战争的历史发展12.战争与和平

(二)考核要求

了解阶级的起源与消亡

了解阶层的含义和划分依据

理解阶层分化的社会作用

了解当代社会的阶层分化

理解国家的含义及其职能

了解国家的起源

了解国家形态的历史演变

了解法律的产生、发展及一般规律理解法律的作用

了解战争的含义及战争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了解军队和战争的历史发展

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第五章城市、城市化与乡村社会(一)考核内容

1.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2.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3.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4.农业文明与乡村社会

5.现代农业的发展

6.工业的产生和早期发展

7.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

(二)考核要求

了解城市的产生、发展的背景

了解城市化的类型,理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了解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了解农业文明与乡村社会的关系

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

了解工业的产生和早期发展

理解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第六章商贸发展与交通进步

(一)考核内容

1.古代社会商贸的发展

2.资本主义时期世界商贸的繁荣与发展

3.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4.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5.古代交通的发展

6.现代交通的进步与社会发展

(二)考核要求

了解古代社会商贸的发展

了解资本主义时期世界商贸的繁荣与发展

了解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用市场经济理论分析相关社会现象了解古代交通的发展

理解现代交通的进步与社会发展

第七章宗教、民俗与社会生活

(一)考核内容

1.宗教的起源及其本质

2.古典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3.现代社会的宗教发展

4.民俗的产生和构成

5.民俗的传承和功能

6.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

7.社会生活的地区差异

(二)考核要求

了解宗教的起源

了解古典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了解现代社会的宗教发展

理解宗教的本质和特征,运用宗教的相关知识分析当代社会宗教现象了解民俗的产生和构成

理解民俗的传承和功能

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地区差异

第八章时代主题与世界政治多极化

(一)考核内容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2.两大阵营的对峙

3.东欧剧变——两极世界政治格局的崩溃

4.战后世界时代主题的转换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基本潮流

6.当代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的演变

7.政治生活的国际化与联合国

8.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中的中国

(二)考核要求

了解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了解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

了解东欧剧变以及所导致的两极世界政治格局的崩溃

理解战后世界时代主题的转换

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基本潮流

了解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演变

了解政治生活的国际化,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原则、机构与作用掌握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中的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一)考核内容

1.现代化的含义

2.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3.我国现代化问题的提出及实践

4.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5.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

6.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7.由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8.中国从“复关”到“入世”的历史进程

9.知识经济的含义和特征

10.知识经济与各国的对策

(二)考核要求

理解现代化的含义

了解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了解我国现代化问题的提出及实践

了解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象及进程

理解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及意义,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职能和基本原则了解中国从“复关”到“入世”的历史进程

理解知识经济的含义和特征,运用知识经济相关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了解知识经济与各国的对策

第十章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整合

(一)考核内容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文化类型和文化冲突

4.当代世界的文化发展

5.当代世界的文化冲突

6.建立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世界文化

(二)考核要求

了解文化的含义

了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了解文化类型,了解文化冲突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理解当代世界的文化冲突,运用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当代文化冲突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了解文化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精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上篇 近代中国历史轨迹发生改变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 1.中国集权官僚制的消极影响; 2.晚清政治的衰败与晚清政府 的贫困化; 3.西方列强的侵略; 4.中国文化传统的障碍:中央帝国观念、重农抑商传统、重义 轻利传统、崇古薄今取向。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1.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 2.相互关系:两大基本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历史任务: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 富裕。 2.相互关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 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3.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

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表现,影响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 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 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 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课件版本】 鸦片贸易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1、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是中国有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使中国白银外流,国库空虚。 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 3、严重破坏了社会风尚,破坏了生产力。

人力资本理论教学大纲

人力资本理论教学大纲 人力资本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 南京财经大学

二〇〇六年六月修订 《人力资本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2年制订,2006年修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Human Capital Theory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人力资源治理 前置课:微观经济学 后置课:薪酬治理、绩效治理、培训与开发、聘请与测评 学分:3学分 课时:45课时 主讲教师:奚国泉、牟永红等 选定教材:奚国泉.企业人力资本运营[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 课程概述: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一种新的经济形状——知识经济差不多到来。所谓知识经济,确实是直截了当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知识经济的要紧特点:(1)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2)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进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3)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要紧角色;(4)人力资本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由此可知,人力资本已成为知识经济的主旋律。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经济增长是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要紧从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经营,企业投资成效低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生产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经济效益不高。本课程研究企业人力资本理论,为企业启动人力资本的经营,已成为中国企业生存和进展的核心问题。 教学目的: 企业人力资本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将隐性人力资本转化成显性人力资本,这种转化在价值制造时期,受到人力资本发挥率、有效率和适用率的阻碍;在价值猎取时期,取决于企业的生产与重组能力;在价值经营时期,取决于对显性人力资本价值保值增值的运营能力。从本质上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的安排。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把握企业人力资本理论的差不多原理,要紧包括:

人类与社会 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

<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 同学们,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共50分,考核项目包括: 一、形考作业:共2次,各折合为形考成绩40分,总共折合成80分计入形考成绩; 二、专题讨论:每章1次,共10次,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5次讨论共折合为形考成绩的20分。 也可以点击左侧任务栏中“形考任务”:

一、形考作业(80分) 形考作业为2次。第1章至第5章1次,在第5周发布,开放6周,第10周关闭。第6章至第10章1次,在第13周发布,开放6周,第18周关闭。 二、专题讨论(20分) 本课程共提供了10个话题供讨论,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共5次,5次专题讨论共折合课程考核总分10分。 以下为各章的讨论主题,请点击进入讨论。

附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 A. 伽莫夫 B. 哈勃 C. 康德 D. 爱因斯坦 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 B. 阿拉伯语 C. 汉语 D. 俄语 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 B. 瘟疫流行 C. 文化上的不适应 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 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 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 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 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 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 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 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 廉价性、实用性 B. 再生性、广泛性 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 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 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 人力资源 B. 土地资源 C. 矿产资源 D. 森林资源 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 A.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B. 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 C. 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参考学时:60 实验学时:18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后续课:现代DSP技术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在校本、专科学生。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工程计算方法和实验技能等。了解通信技术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背景,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打好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通信系统是通信、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它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掌握模拟信号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理论。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本课程配有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对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部分如:脉冲幅度调制PAM、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等;有数字信号的调制部分如:二相PSK(DPSK)、FSK等。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模拟信号的编码、数字信号的传输及差错控制部分。其中基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无码间串扰系统及频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最佳接收是难点。 5.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需要运用先修的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又涉及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各个领域,本课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因此教学上采用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课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学生自学部分内容的形式,课外教学则

中国近代史纲要(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1) 1、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D )A.俄国B.日本C.美国D.美国 2、为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在1893年编成《四洲志》的是(A ) A.林则徐B.魏源C.马建忠D.郑观应 3、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C) A.永安建制B.北伐失利C.天京事变D.洪秀全病逝 4、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D ) A.《原道醒世训》B.《原道觉世训》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 5、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掌管洋务的中央机关是(A ) A.总理个管事务衙门B.京师同文馆C.江南制造总局D.外务部 6、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7,.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史称(B ) A惠州起义 B 黄花岗起义C 武昌起义D 湖口起义 8.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B ) A广东 B 四川C湖北D 湖南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性质的法典是(B ) A 《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宪法》10,.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D ) 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的失败C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D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11.1933年11月,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和蒋光鼎发动了抗日反蒋的(B ) A宁都起义B福建事变C 西安事变D二二八起义 12.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是(A ) A瓦窑堡会议B洛川会议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13.1938年3月,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去的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B桂南战役C中条山战役D长沙战役 14.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B ) A佟麟阁B张自忠C戴安澜D赵登禹 15.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的口号是(A ) A和平,民主,团结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C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D将革命进行到底 16.国民党军队在1946年6月挑起了全面内战,其起点是大举围攻(A ) A中原解放区B东北解放区C陕北解放区D山东解放区 17.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文件是(C )A《井冈山土地法》B《兴国土地法》C《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D《中国土地法大纲》 18.1947年12月,在香港正式宣布成立的中国民主党派是(A ) A中国民主促进会B九三学社C中国农工民主党D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9、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C ) 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国营经济D.合作社经济 20、新中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 D ) 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 21、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是(A )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成产合作社D.人民公社2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进行社会主改造的高级形式是( B ) A.加工订货B.公私合营C.统购包销D.经销代销 23、在中共八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C ) A.刘少奇B.薄一波C.陈云D董必武 24、毛泽东在1957年2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B )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 106032101 2.课程中文名称:管理学原理 3.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Science 4.课程总学时数: 51 5.课程学分数: 3 6.授课对象:财务管理、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管理学原理》是我院经济类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也是考研的重要专业课之一,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是教育部制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又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因此,也称一般管理学或管理原理学。 本课程的主要作用在于使学生对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以及管理职能有一个比较全面地、概括地了解和掌握。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增强管理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理论性、系统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结合,针对我国的管理实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管理经验。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明确企业或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熟悉管理过程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组织方法;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应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各类工商企业和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三、学时分配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公共组织理论》教学大纲

《公共组织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公共组织理论》是研究公共组织构成、建立、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公共组织理论以组织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知识为学科基础,探索公共组织特点与管理规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够认识和把握公共组织运行的原理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实践过程中公共组织的构建和管理问题,并且对于学好本专业其他课程也有较大帮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公共组织理论的基本知识、经典理论和前沿成果,掌握公共组织的原则、方法和技术。并能够灵活运用公共组织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剖析公共组织管理与改革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公共组织理论的基本研究领域,掌握公共组织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了解西方公共组织理论的发展、公共组织的外部环境、公共组织类型与结构、组织权力与运作、组织文化与形象、组织规模与边界、组织绩效与评估、组织学习与变革等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公共组织理论的应用性和现实性,了解当代中国公共组织的发展状况。在实践方面能够对中国社会中的公共组织进行分析,具有基本的组织分析能力,能够对公共组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第一章导论 本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以及对公共组织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本章重点:公共组织概念与分类;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异同;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意义。 第一节组织与公共组织 一、组织概述 1.组织的内涵 2.组织的功能

3.组织的类型 二、公共组织的内涵 1.公共组织的含义 2.公共组织的特点 三、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1.物质要素 2.非物质要素 四、公共组织的类型 1.政府组织 2.非政府组织 第二节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异同 一、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的相同之处 1. 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 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都具有管理的一般职能 3. 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 二、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不同之处 1.公共组织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2.公共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 3.公共组织通过行使公共权力来管理公共事务。 4. 公共组织的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并受到高度监督 5. 公共组织的政治性倾向以及行为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6.公共组织的目标不易计量及责任的多元化 第三节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意义及方法 一、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 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公共组织 二、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意义 1.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组织理论的需要 2.是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 3.是推动公共组织发展的需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组织行为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54课时)3-19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开课系:工商管理系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4 学分:3 适用专业: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课学期:2或3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简述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是管理类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是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要求 (一)教学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案例讨论及课外作业为辅。 (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施。 (三)课外作业 不少于五次课外作业。 (四)辅导答疑 授课过程中的辅导不安排专门的课时,以课间和课后为主。考试前可酌情安排一次复习答疑。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试课以学期末的统一闭卷考试为主,评定成绩时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考查课的期末考试由课任老师安排在最后一次课随堂考试,此外还需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开闭卷均可,期中成绩归入平时成绩。最后的成绩评定亦按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三、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1、教材 (1)孙健敏、李原编著.《组织行为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美] 斯蒂芬.P.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第12版).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美] 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贾奇著.《组织行为学精要》(原书第9版).吴培冠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教学参考书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该教材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以表格形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人类与社会2017-2017年电大期末考试综合复习试题

2006-2011学年度“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人类与社会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是在( D ) A.东亚、中美洲和中国 B.西亚、南美洲和中国 C中美洲、中国和印度 D.西亚、中美洲和中国 2.在人类社会的家庭发展历史上,对偶家庭是( C ) A.第一种家庭形式 B.第二种家庭形式 C.第三种家庭形式 D.第四种家庭形式 3.中国的现代化起始于( A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立宪运动 4.在《人的研究》中最早提出文化类型概念的民族心理学家拉尔夫·林顿是( D ) A.英国人 B.德国人 C.法国人 D.美国人 5.资源具有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C ) A.廉价性和实用性 B.再生性和广泛性 C.社会效应性和稀缺性 D.可获得性和可交换性6.奴隶制国家最早产生于( C ) A.古巴比伦 B.古中国C.古埃及 D.古印度7.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极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它的标志是( A ) A.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B.美国实力的衰落 C.华沙条约组织解散 D.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出现 8.民俗学的英文名为Folklore,这一名词是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在1846年创造的,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对这个词原意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D ) A.民间学 B.残存文化 C.神话学 D.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9.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 A ) A.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B.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 C.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 D.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 10.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是( C ) A.东亚、中美洲、中国 B.西亚、印度和中国C.西亚、中美洲和中国 D.西亚、南美洲和中国 11.文化类型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民族心理学家拉尔夫·林顿的( D ) A.《文化变迁论》 B.《西方的没落》 C.《历史研究》 D.《人的研究》 12.资本主义历史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1825年的( C )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13.世界联合国日是每年的( B ) A.10月30日B.10月24日C.6月26日D.4月25日 14.地球上出现第一次生命大爆发是在距今( C ) A.3亿年前 B.5亿年前C.6亿年前 D.8亿年前15.古典宗教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B ) A.阶级的出现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社会分工的扩大D.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16.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 D ) A. 1999年 B.2000年C.2002年 D.2001年17.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的著名理论是( A )。 A.“宇宙大爆炸”理论B.哈勃定理C.星云假说 D.“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18.资源具有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C )。 A.廉价性实用性B.再生性广泛性 C.社会效应性稀缺性D.可获得性可交换性19.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世纪时佛教兴起于( C )。 A.尼泊尔 B.中国 C.印度 D.斯里兰卡 20.1903年12月17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自由飞行的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是( A )。 A.美国人 B.法国人C.德国人 D.英国人 21.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D )。 A.公元前4000年 B.公元前3500到3000年 C.公元前3000年 D.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 22.一般来说,乡村社会的习俗风情,总是产生于特定的( A )。 A.农业文明 R地理环境 C.气候条件 D语言环境 23.最早提出著名的太阳系“星云假说”的学者是( D )。 A.牛顿 B.达尔文C.哥白尼 D.康德 24.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 ( D )。 A.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B.人的生活条件的变化C.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D.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25.英国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D )。 A.森林资源 B.气候资源C.人力资源 D.矿产资源 26.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 B )。 A.1996年 B.1995年C.1947年D.1944年

最新电大《人类与社会》专科考试全网最全答案参考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电大人类与社会全网最全答案考点归纳总结 一、选择题 1、商业贸易能够产生的前提是(生产的社会分工)。 2、古典宗教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极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它的标志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4、联合国有关研究机构首次使用“知识经济”的概念是在(1990年) 5、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典型的外源式、防御性的现代化,它的起点是(洋务运动) 6、以下哪一项因素不是文化类型的划分依据(文化冲突) 7、最早提出著名的太阳系“星云假说”的学者是(康德) 8、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追求更好经济生活条件) 9、资源具有的两个重要特征是(社会效应性、稀缺性) 10、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生产方式的变化) 11、社会阶层划分的基础是(职业划分) 12、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是(公元前3000年---1500年) 13、知识技术资源是指人们可用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各种(现实知识技术和潜在知识技术)。 14.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痕量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15、功利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平行关系)。 16、内涵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17、判断战争性质的基本依据是(战争的正义性和分正义性) 18、16世纪以来,西欧通常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19、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拥有自主性的根本条件和重要标志是(独立的产权) 20、人类实现从传统交通向现代交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动力系统)的突破性变革 21、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23、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 24、在人类文化起源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劳动)25.在人类社会的家庭发展历史上,对偶家庭是(C第三种家庭形式) 26.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出现于(A公元前3500到3000年) 27.一般来说,乡村社会的习俗风情,总是产生于特定的(农业文明) 28.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 ? 悉达多,它于公元前6—5世纪时兴起于(印度) 29.文化类型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民族心理学家拉尔夫? 林顿的( D《人的研究》) 30.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于(A 1995年) 31.民俗学的英文名为Folklore,这一名词是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在1846年创造的,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对这个词原意的正确理解应该是(D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32.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痕量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A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33.在人类社会的家庭发展历史上,对偶家庭是(C 第三种家庭形式)34.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出现于(A公元前3500到3000年) 35.一般来说,乡村社会的习俗风情,总是产生于特定的(A 农业文明) 36.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 悉达多,它于公元前6—5世纪时兴起于(C 印度) 37.文化类型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民族心理学家拉尔夫? 林顿的(D 《人的研究》) 38.最早提出著名的太阳系“星云假说”的学者是(D康德)39.联合国有关研究机构首次使用“知识经济”的概念是在( A 1990年) 40.英国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D 矿产资源)41.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于(A 1995年) 42.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的本质是(D 保护国民的安全) 43.民俗学的英文名为Folklore,这一名词是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在1846年创造的,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对这个词原意的正确理解应该是(B 残存文化) 44、最早提出著名的太阳系"星云假说"的学者是(D、康德)。 45、大气圈可分成不同气层,其中(A、对流层)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最为强烈,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天气变化现象一般都发生的这个气流层中。 46、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流是(C、劳务输出)。 47、智力资源指的是(D、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 48、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B、发展),认为(发展)是发展持续下去的前提条件。 49、人类第一种家庭形式是(A、血缘家庭)。 50、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迁的根本动因是(A、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51、国家产生的原因是(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52、一般认为,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人口的比重下降到(C、20%)以下,农业投入占农业净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0%),就属于现代农业范畴。 53、联合国有关研究机构首次使用“知识经济”的概念是在(A、1990年)。 六、多选题 1、五星或五行并同(A、太阳 B、月亮)合称七曜。 2、一个民族应具有的共同特征是(B、共同语言 C、共同的经济生活 D、共同的文化认知E、共同的生活地域)。 3、社会资源包括(A、人力资源 B、管理资源 C、智力资源 D、信息资源)。 4、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动纲领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执行(B、保护资源 C、提高资源再生能力 D、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政策。 5、婚姻有不同的关系形态,其中属于内涵型的是(C、有生命的 D、全盘的)。 6、推动一夫一妻制产生的动力是(B、社会分工 C、生产资料私有)。 7、决定阶层划分的因素是(A、所有制结构 B、产业结构 C、职业结构D、分配(收入)结构 E、文化及管理结构) 8.法律的两大作用是(B、规范作用D、社会作用)。 9、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是(A、生产力水平的巨大发展 B、社会人口增多 C、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D、经济危机频繁发生 E、自然科学的进步)。 10、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经历以下阶段(A、市场经济的萌芽阶段D、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七、填空题 1、根据太阳系的运动特征,天文学家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2、在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是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的

据库系统原理理论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原理》理论教学大纲 (2001年制订,2004年修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The Fundamentals of Database System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置课: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 后置课:数据库开发技术、数据挖掘 学分:4学分 课时:64课时(其中理论48课时,实验16课时) 主讲教师:程国达等 选定教材:施伯乐等.数据库系统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课程概述: 计算机系统原理可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或选修课。数据库系统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30多年来,数据库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为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大批实用系统,现成为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应用已经深入到工农业生产、商业、金融、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等各个方面。特别是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据库的建设规模和使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数据库系统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的体系结构、数据模型、关系模型和关系运算理论、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设计、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数据库系统实现技术等。另外,还简单地介绍了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主要原理及使用。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工作原理,为今后参与数据库系统的实际开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便能够在工作中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理论讲解,然后通过每章的思考题去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避免抽象、烦琐的理论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的武装斗争是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A.美国 B.日本 C.俄国 D.德国 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技术落后 B.社会制度腐败 C.思想文化保守 D.军事指挥失误 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维新变法 5.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是 年年 年年 6.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开 D.石达开 年,清政府设立的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京师同文馆 C.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D.外务部 世纪60年代,洋务派最早从事的洋务事业是 A.兴办民用工业 B.创立新式学堂 C.派遣留学生 D.兴办军用工业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岳王会 年至1905年,为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美国与俄国 B.美国与英国 C.英国与日本 D.日本与俄国 世纪初,邹容发表的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的着作是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革命军》 C.《警世钟》 D.《猛回头》 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A.要不要打倒列强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D.要不要废科举,兴学堂 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0/2 四、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五、课程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产业组织理论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分析产业经济问题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接受产业组织理论的熏陶,提高产业组织理论基本素质,加强对实际产业运行的了解,提高分析现实产业经济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政府政策在自然垄断产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的正确观点,防止产生市场万能的错误认识。 六、适用学科专业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管理学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导论(2学时)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市场力量的经济学(2学时) 完全竞争与效率 市场力量与公共政策 ●企业理论(5学时) 新古典企业理论 企业为什么存在 企业的界线 企业最大化利润吗 ●市场力量与价格歧视(3学时) 市场力量的源泉

占优企业与竞争性边缘企业 耐用品垄断 市场力量的成本和收益 垄断与价格歧视 ●市场力量与产品质量(3学时) 搜寻型商品 经验型商品 信号显示 ●博弈论(2学时) 基础与原理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博弈的扩展型表达 不可置信威胁与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寡头垄为模型(6学时) 古诺模型 伯川德模型 推测变量模型 寡头垄断的动态博弈模型 ●产品差异(4这学时) 什么是产品差异 垄断竞争 非对称偏好与产品选择偏差 地址模型 战略行为 垂直差异市场中的寡头竞争均衡 ●发现和度量市场力量(2学时) SCP范式 新经验产业组织理论 SCP还是NE10 ●战略行为(2学时)

(2020年更新)电大《人类与社会》任务1-3网考试题和答案

最新电大《人类与社会》任务1-3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人类与社会》形考共有3个任务,任务1、任务2是客观题,任务3是主观题。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道试题,共 25 分。) 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 A. 伽莫夫 B. 哈勃 C. 康德 D. 爱因斯坦 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 B. 阿拉伯语 C. 汉语 D. 俄语 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 B. 瘟疫流行 C. 文化上的不适应 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 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 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 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 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 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 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 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 廉价性、实用性 B. 再生性、广泛性 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 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 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 人力资源 B. 土地资源 C. 矿产资源 D. 森林资源 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 A.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B. 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 C. 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 D. 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 9.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的被重视,是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并获得第42届 电大资料精品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3版)》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 课程名称(英文):Operating System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学时:56学时,其中讲课:48学时,上机:8学时,实验:0学时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信息系统基础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技术,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及实现方法,并运用操作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有的操作系统。使学生在操作系统应用领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系统研究和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学时及基本要求

三、说明 1.本大纲意在掌握了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强对现代操作系统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介绍,以使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本课程课内实验8学时,并另开设操作系统课程设计1周。 2.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内容按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几个层次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本专业的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与配合。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本大纲的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 4.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该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尤其要密切注意操作系统发展的新动向。 5.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研究讨论教学为辅。 6.考核方式:期末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20%、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10%。 7.上机学时分配:本实验Linux环境下进行,皆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操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