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概论总结

教育概论总结

教育概论总结
教育概论总结

第一章教育学概说

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现象: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教育问题:当某种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甚至因其违反教育规律或社会发展规律阻碍了教育或人的身心发展而急需解决时,这种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就成了教育问题。

4、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教育规律。

6、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a.中国古代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朱熹

代表作:《论语》、《学记》

b.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代表人物:柏拉图、苏格拉底、昆体良

代表作:《理想国》、《雄辩术原理》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叫问答法,是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主要在

其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亚理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亚里斯多德

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在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公元前35——96)写的《论演说

家的培养》,这本书比我国的《学记》晚了约300年。该书是一部雄辩术的教程,也是一部教育著作。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a.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产生的标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b.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本书被称为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他也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或“现代教育学和的奠基人”。

c.洛克(英国):《教育漫话》

d.卢梭(法国):《爱弥尔》

e.裴斯塔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或教育理论:

a.斯宾塞(英国):《教育论》和实科教育理论.他开创了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教育的先河,使教育学的科学化向闪迈进了一步。

b.梅伊曼与拉伊(德国):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反对理性主义的研究传统,坚持将科学主义作为教育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把实验心理学的观察、实验、统计方法引入教育教学研究。

c.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

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三个原则。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的色彩。传统教育学派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的观点,提出以“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的观点。

d.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学》

凯洛夫(1893——1978)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方法教育的本质、作用、目的、任务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论述,确立了他的教育理论体系。

e.王国维:翻译、介绍国外的教育学

f.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杨贤江(1895——1931)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是我国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教育问题的人。其著作《新教育大纲》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g,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或教育理论:

布鲁姆(美国):《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

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帕夫雷什中学》(全面发展理论)

中国教育学的现状

A教育理论:早期深受苏联教育学理论影响;近年积极吸收各家理论;当前试图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体系。

B教育实践:“传统三中心”教学占主导;考试主导教育活动;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评价: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人类之初,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有限,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因而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认识水平也非常有限,不能正确提出和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观点: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

评价:虽然,教育生物起源学说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近代以来的自然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并且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其开创性值得肯定。但其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把动物为适应环境、求得生存而进行的本能性活动作为人的教育的基础,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机械地还原为生物现象,忽视了人的教育与动物

的本能性生物行为之间客观存在的本质区别,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孟禄

但是,这种观点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这就显得极端了。

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范畴。自从人类教育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在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而发生着变革。

代表人物:前苏联教育学者根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的有关理论提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观点。

评价:这种观点认识到了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它克服了教育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教育社会属性上的缺陷,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

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0世纪80年代,我国亦有学者提出类似的“教育生活需要起源论”观点,认为,生活与劳动是并列关系,教育不仅要传递劳动经验,还要传递生活经验,正是在适应和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教育。

也有学者指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观——“教育即生活”——也体现了教育的生活起源论思想。代表人物:杜威

评价: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提升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实切性,丰富了教育实践理性,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但是,就教育本身的历史起源而言,教育的起源与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在教育生活起源论中,却未将其区分,当然也无法正确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

二、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活动,包括各级各类的教育;

狭义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活动。

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

三、教育本质的认识

1、教育本质单因素说。本质的单因素说则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文化说等不同认识。

2、教育本质多因素说。对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的冲突、对立,出现了带有折衷性色彩的教育本质多质说。该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也是多质的、多层次的,它是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因而不能将一种属性看作是它的本质。

3、教育本质特殊范畴说。一是教育本质社会实践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二是教育本质社会化说: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

三是教育本质生长说:杜威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四是教育本质生活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4、教育本质矛盾说。这种教育本质研究方法之特点在并不直接寻找或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而是通过教育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和教育过程诸种矛盾的分析,从而间接地探讨教育本质问题。

四、教育本质的研究

第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教育本质。

第二、在教育过程中揭示教育本质。

第三、扩大教育本质研究的视角。

第四、应更多地探索教育的本体价值。

五、教育属性的认识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

第二、教育的生产性。

第三、教育的历史性。

第四、教育的继承性。

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六、教育的长期性。

第七、教育的民族性。

六、教育属性的研究(基本)

第一、认识教育属性的多样性。

第二、认识教育属性的发展性。

七、教育的功能

第一、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人的发展。

第二、教育的扩展功能:影响社会发展。

八、教育功能的选择

首先是要坚持发挥教育的基本功能。

其次是要重视教育的扩展功能。

再次是要处理好教育的直接功能与间接功能之间的关系

总之,在教育功能问题上要分清主、次,基础功能发挥的正确次序。同时,还要处理好教育功能的辩证关系,即教育的正向功能与负面功能(教育并不都是带来好的结果)的关系、学生的外在指导与内在努力(教育不是万能的)之间的关系。

九、教育的价值

教育的内外价值论布鲁巴克强调教育对人文修养的作用,认为,“内在教育价值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价值,不是因为教育相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具有好的价值”。杜威则认为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对现实社会和人的生活所带来的益处,外在价值是依赖教育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所产生出来的,是因为教育对某种事物有用处。

教育的知识价值论斯宾塞、巴格莱、怀特海等人从教育所包含事物知识的价值来划分,强调全部教育活动都是借助于知识的传授来实现的。如斯宾塞认为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都有两种价值,一是知识的价值,一是训练的价值。知识的价值在于指导人的行为的作用,训练的价值是对学生的思维的培养和人格的训练。巴格莱强调科学知识的教育价值,肯定人类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教育目的必须有社会文化的价值。

教育的文化价值论教育学家施普郎格用“文化”这一基本的范畴来统合个人与社会、

自我与历史、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多重关系,个人是文化生命的关键;教育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就在于将包含于文化中的各种客观的价值(如生理的、经济的、审美的、理智的、宗教的)输入儿童经验中,以完成他的整个的、有效能的、自乐的人格。③因此,强调教育的人格陶冶价值是教育价值的核心,指出教育具有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发展的作用,强调教育在于培养社会文化的继承人。

十、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以教育为目的,把学习者作为对象,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学习者身心的发展和变化。在广义的教育中,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家长等一切对他人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产生影响的人。在狭义的教育中,教育者主要指受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从事学习的人,他们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在当今社会,教育的对象已经从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所以学习者不再局限于学生,而是一个包含多种教育对象类型的词汇。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2)尽管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基本因素,他们都处于主体地位。

(3)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是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反,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

3、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

4、教育物资

定义: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资资源。

分类:教育活动场所与设施;

教育媒体;

教育辅助手段;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上编)

一、原始社会与教育

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教育新生一代是原始群或整个氏族的事,而教育往往是与劳动结合进行的,教育内容由简而繁。

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

(2)教育的原始性:

(3)教育的同一性: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1、教育目的——培养唯护奴隶主统治的制度,具有“治人之术”的文武官吏。

学校出现(最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学校的出现;我国约公元前1700年殷有学校)

2、奴隶社会的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57页。

3、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

(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3)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三、封建社会的教育

1、教育目的:维护封建等级的统治秩序。

2、教育形式:官学(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如唐朝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六学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是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私学、书院制度。

3、教育特点:

a.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

b.学校教育的对象、规模和种类的相对扩大和增多

四、近代社会教育

1、欧洲近代史: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2、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

3、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

(1)教育理论系统化、科学化

(2)教育国家化,教育内容世俗化

(3)各国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制度(19世纪下半叶)

(4)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5)新教育(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6)无产阶级为本阶级及其子女开办的学校

4、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

(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扩大了学校教育面实行了广泛的教育普及(2)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4)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5)教学设备与手段的更新和发展

(6)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7)广泛的的宗教教育在学校中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8)民族和种族歧视在移民人口较多的国家里变成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五、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1、要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人才。

2、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六、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

2、现代教育的普及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4、教育具有商品性

5、教育具有科学性

6、教育具有发展性

7、教育具有阶级性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技进步。

七、新中国的教育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

1、建国初17 年的教育历程(1949年——1965年)

2、“文革”十年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教育改革

(二)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

1、义务教育

2、高中阶段教育

3、民办教育

4、高等教育

5、教师

6、教育经费

(三)21 世纪人类国际教育的特点

1、追求教育的国际化

2、追求教育的民主化

3、追求教育的多样化

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5、追求教育的现代化

(四)21 世纪的中国教育的特点

1、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中国特色

2、对教育规律的认真遵循和准确把握

3、发展道路将以内涵集约式为主导

4、教育和教师的社会地位将继续提升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下篇)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2、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和人才的规格

3、制约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

4、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二、教育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

2、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再生产。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4、教育投资和教育的经济效益。

三、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对教育目的和若干教育内容的影响

2、政治对教育机会和教育权利的影响

3、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4、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四、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1、培养领导人才,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培养改革意识,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五、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理解

1、公平是社会公平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受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发展、社会阶层、人口发展等外部因素影响与制约。

2、公平是相对的,教育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非基本教育权利、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公平的存在,绝对的教育公平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3、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而有所变化。

六、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揭示

1、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2、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3、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七、文化的含义

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凡是经人“耕耘”过的都是文化。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

八、文化的特性

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文化的象征性

3、文化的传递性

4、文化的变迁性

九、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2、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

3、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

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

十、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传承文化

2、教育选择文化

3、教育交流文化

4、教育创造文化

十一、人口的概念

所谓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区域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形成一定结构的人的总体。人口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人口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教育与人口之间的联系从近代开始,尤其是义务教育开始之后。

十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 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十三、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

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4、人口地域分布影响学校布局和办学形式

十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十五、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特点

1、未完成性

2、能动性

二、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3、个体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4、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

5、个体发展的整体性

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一)遗传决定论

1、主要观点: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对这些先天遗传能力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改变它。

2、代表人物:

(1)优生学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Galton,E)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2)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尔也是遗传决定论的支持者。

(3)董仲舒(西汉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从神学化思想体系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shāo)之性。圣人之性,先天即是善的,无须教化;中民之性,需要教育;斗筲(shāo)之性,愚昧无知,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

3、评价:高尔顿等人的遗传决定论的证据有许多缺陷,如在进行家谱调查中,有些经过几代间接了解到的资料不甚可靠,特别是调查对象的环境因素没有认真的分析。遗传决定论者把人的发展完全归结为遗传因素,这是不科学的。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遗传因素只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

(二)环境决定论

1、主要观点: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中起决定影响作用的是生活环境和后天获得的。环境决定论极端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视遗传素质和儿童的年龄特征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

2、代表人物:

(1)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是“环境决定论”。

(2)洛克的“教育万能论”。

3、评价:环境决定论确信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后天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环境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之为“养育论”。与遗传决定论相比,它更关注儿童生长的后天环境条件、成人的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环境决定论完全无视有机体本身的内在条件,将人作为被动的客体来对待,也难免失之于偏。

(三)二因素论

1、主要观点:它主张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所决定的,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2、代表人物:

(1)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

(2)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

四、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生物因素

1、先天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4)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2、个体的后天生理因素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二)环境因素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进程

(三)教育因素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主体因素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3、可以通过激发(克服羞怯、自卑、竞争)

五、代表性的划分:

婴儿期:(出生~1、1.5岁)养育时期。

幼儿期:(1、1.5~6岁)启蒙时期。

童年期:(6、7~11、12岁)奠基阶段。

少年期:(12、13~15、16岁)起飞期。

青年期:(16、17~25、30岁)定向阶段。

成年期:(25、30~55、60岁)贡献阶段。

老年期:(55、60岁~死亡)超然升华时期。

六、古代先哲对人生阶段的划分及教育主张

1、柏拉图

第一阶段:儿童从出生到6岁就应接受教育。

第二阶段:儿童从7岁起进入学习阶段。

第三阶段:经上两阶段试验证明合格者,被选拔出来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这就是为期

5年的“辩证法”学习阶段。

第三阶段结束后,就进入服务于社会的阶段。

2、亚里士多德:主要是以个体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来划分年龄阶段的。

他认为诗人以七年为人生的一期。

3、孔子

七、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对人生阶段的划分与教育主张。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六年为一期,将人从出生到成熟分为四期,并按照自然生长的顺序去安排相应的学校教育。

1~6岁为婴儿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在家庭进行,其特点是训练儿童感官的知觉力,对周围的事物和人类应有的道德行为有一般的粗略认识。

7~12岁为儿童期,相应的学校被称为国语学校,它以学习母语为主,训练儿童的体内感觉、想象力与记忆力。

13~18岁为少年期,在这一时期应在拉丁语学校或高等学校中学习,训练的重点转移到领悟与判断,以发展、完善少年的智力。

19~24岁为青年期,相应的教育是大学教育及旅行,旨在培养人的意志力,以完成对世界、自己的深刻认识及发展运用、控制事物与自己的能力。

2、法国近代思想家卢梭:把从出生到成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时期,1~2岁,以身体的养育、自然而健康地生长为唯一的教育目标。

第二时期,2~12岁,属感性教育阶段。

第三时期,12~15岁,是发展理智的时期。

第四时期,15~20岁,主要的教育任务是情感和意志的培育。

3、一位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另一位是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

八、现代心理学家对人生阶段的研究

1、第一类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生的阶段发展问题。

(1)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把人从出生到性成熟的青春分为五个阶段:a、口唇阶段(第1年);b、肛门阶段(第2年);c、男性生殖器崇拜阶段(3~5岁);d、潜伏期(6~12岁);e、生殖阶段(12岁到青春期结束)。

(2)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Jung)则按每一阶段人格的重要变化作为分期标准,把人生分为童年期(从出生到青春期)、成年期(从青春期到40岁左右)、中年期(40岁到晚年)和晚年期。

(3)德国心理学家阿德勒(A.Adler)

(4)艾里克森(E.Erikson):以“自我”的发展变化为标准,以“危机”性质的变化为标志提出了著名的“人生八阶段”的理论:a、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出生后第1年);b、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1~3岁);c、主动性对内疚(4~6岁);d、勤奋对自卑(6~11岁);

e、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f、亲密对孤独(20~24岁);h、繁殖对停滞(25~65岁);i、自我整合对绝望(65岁到死亡)。

(5)美国当代特质派心理学家高尔顿·奥尔波特(G.Allport),他也以自我为主要标准,把人生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然而,他侧重于作为人格中使个人具有独特性及有利于内心统一的、所有方面的“自我统一体”的形成过程。

2、第二种类型是对人的心理某一方面发展做深入的探讨。

(1)皮亚杰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a、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1.5或2岁);

b、前运算阶段(1.5或2岁~6或7岁);

c、具体运算阶段(6或7岁~11或12岁);

d、形式运算阶段(11或12岁~14或15岁)。

(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7阶段说为:a、阶段零:前道德水平;b、前习俗水平(含1、

2阶段);c、习俗水平(含3、4阶段);d、后习俗、自主的或有原则的水平(含5、6阶段)。

(3) 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属关系的需要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3、第三类主要是通过心理实验、测量、统计等方法对人生发展不同阶段的各种心理能力、品质作出定性和定量的细致研究,包括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的制作和常模的建立。

九、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对策

童年期是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年龄阶段,儿童进入小学正式学习,也称为小学期或学龄初期。

1、童年期的心理特征

第一,认知活动正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自觉性发展

第二,情感体验开始复杂化

第三,意志品质有较大的发展,但意志力还较薄弱

第四,品德发展显示出协调性的基本特点

第五,个性有了新的发展

2、童年期的教育对策

(1)童年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儿童对学习及学校生活的积极态度。

(2)要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3)要加强对儿童进行读、写、算和手工操作的基本技能训练。

十、学校教育的定义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

十一、学校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第六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

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测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也有广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培养劳动者

二、教育目的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培养目标

(1)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而使学生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功能主要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教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是某一课程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实施和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2)关于教学目标,教育理论界对它的内涵的规定是由分歧的。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目标就是一种行为目标,它是学生通过教学后所应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来描述;再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它表现为通常意义上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或“教学目的任务”,同时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一学科、某一单元、某一课时的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3)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具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三、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四、教育目的的功能

1、规范功能

2、选择功能

3、调控功能

4、评价功能

五、教育目的的意义

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

2、对教育活动起指导和支配作用

3、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七、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主观依据——价值取向

1、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卢梭、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

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评价:这种教育目的观,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过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不全面的。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孔子和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

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评价:这种教育目的观十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定的。但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依存,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则是不可取的。

(3)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

评价:这种把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在一起的主张,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表现,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评价: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

(二)客观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教育目的的确立要反映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八、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指人在体力、智力等多方面充分地自由地发展。现在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3、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1)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2)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九、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基本点)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十、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

德育,是向学生传授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应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在思想政治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无产阶级世界观

(2)在道德行为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3)在个性品质和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具有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2、智育

智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智育与教学区别:

第一,从两者的概念看有不同之处。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德、体、美、劳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各育之间是平等并列的,而教学则是实施上述各育的基本途径,它与智育属于不同的层次。

第二,从各自完成的任务看亦有不同。智育有其自身特定的任务和内容,其他各育也是如此。教学则不仅要完成智育任务,还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

智育的主要任务是:

(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2)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3)发展学生的智力

3、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体育卫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增强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

体育的主要任务是:

(1)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2)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正确的体育锻炼的技能技巧,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维护身体健康的条件。

(4)培养良好的品德。

4、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在理论上属于美学,在实践上属于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审美观点与一定的世界观相联系,具有阶级性。

(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艺术创作能力

(3)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两方面

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几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劳与德的关系:劳动技术教育与德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德育以思想教育为主,结合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劳动技术教育一般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行思想教育。

劳与智的关系:智育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列入课程计划的所有科学知识和技能,而劳动技术教育则专指生产劳动方面的知识技能,智育主要是通过调动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认识能力,而劳动技术教育则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掌握生产知识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劳与勤工俭学的关系:劳动技术教育有时通过勤工俭学活动进行,但又不同于勤工俭学。劳动技术教育重在教育二字,不管有酬无酬,只要需要就应进行,勤工俭学重在勤俭二字,它虽以育人为主,但又必须重视经济效益。

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技术性。

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有:

(1)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2)使学生掌握现代生产基本原理与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某种职业技术知识。

(3)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增强体质,陶冶爱美的情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注意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十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一)素质教育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1、全体性

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狭义地看,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2、基础性

所谓“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向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是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general learning)而不是成为某一专门领域的“小专家”或某一劳动职业的“小行家”。

3、发展性

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

4、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因为,素质教育应该是完善意义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面基本素质的。

5、未来性

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

十二、对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

1、忽视教育对象的人本意义

2、过分强调现代技术的教育功能,忽视教学活动的生命意义

十三、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施

1、建设一支高大质教师队伍是幼儿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2、幼儿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提高的儿园一日活动的保教质量.

第七章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也叫学校系统,简称为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一些教育制度:1、班级授课制与班主任制;2、几种常见的学制:导生制、导师制、学年制、学分制、学位制、道尔顿制、小班制。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取决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取决于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

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各国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的影响。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型:指两种不同型式的学校系统彼此平行,分头进行,以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的这种双轨学制,由于工业技术革命所推动的普及教育由初等教育向初中教育甚至高中教育的发展相矛盾,引起了双轨学制的变革。早期的封建君主制的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基本上都是实行双轨型的教育制度,如英、法、

德、俄等国,是典型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两轨互不沟通,其有明显的等级性,使社会各阶层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单轨型:指由小学、中学到大学统一的直线系统,上下衔接,形成由下而上的连接阶梯的学制。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以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和民众平等受教育机会,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美国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入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多种分段。

分支型:也叫中间型,指介于单轨型和双轨型之间的一种学制,或者说是双轨制在受到人们的强烈抨击后,结合单轨型作出的一种改革。它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开始出现的,前苏联的学制是典型的代表。中间型学制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共同的,儿童在接受了共同的基础教育后再行分流,一部分继续接受普通教育,一部分接受职业教育后就业。就是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单轨,而在基础教育之后的各阶段则实行双轨。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趋势

1、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四、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始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1902年清政府首次制订了近代学制,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这个学制未及实施。

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

至1913年,逐步形成了新的学校系统,史称“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壬子癸丑学制的弊端逐渐凸显,新一轮学制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同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五、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学前教育(幼儿园):招收3~6、7岁的幼儿。

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岁的儿童入学,学制为5~6年。在成人教育方面,是成人初等业余教育。

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全日制中学修业年限为6年,初中3年,高中3年,职业高中2~3年,中等专业学校3~4年,技工学校2~3年。属成人教育的各类业余中学,修业年限适当延长。

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六、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七、义务教育的含义及特征

1、含义: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又称强迫教育、免费教育或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通常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学校、社会、家长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特征:

(1)强制性:是指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保证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和要求。

(2)普遍性:是指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范围内的适龄儿童,不分民族、种族、社会地位和贫富贵贱;不分男女性别,所有的适龄儿童都无条件享受和履行义务教育。

(3)免费性。免费性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特点。

八、普及义务教育发展概况及历史经验

1、世界各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概括和历史经验

(1)概况

17世纪捷克资产阶级教育家夸美纽斯最早提出。

1619年《魏玛教育章程》(德国)——世界上第一部义务教育法规。

(2)经验

A.普及义务教育是涉及面广,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如:德国,用125年时间完成8年的普及义务教育;法国用92年完成7年普及义务教育;苏联的速度快,但也用了52年时间才普及10年义务教育。

B.制定教育法令,强制推行义务教育。

C.各国普及义务教育中,普遍增拨教育经费。

D.各国在普及义务教育中,都非常重视师资培养。

2、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概括及经验

(1)概况

我国从1911年(清宣统3年)就正式提出《试办义务教育章程草案》。国民政府在1930年、1936年和1937年以及1944年也几次提出实施普及义务教育,一些教育团体和教育家为了倡议和推行义务教育,也做了不少有益工作。但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心不大,规划不实,措施不力,不能解决需要的大批合格师资和大量教育经费,因而收效不大。

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普及教育工作: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提出1952年—1957年争取全国平均有80%儿童入学。1958年,学校盲目发展,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比例失调。1965年有较大发展,入学率达84.7%,而文革期间又遭破坏,文革后,积极稳妥地抓普及义务教育。1986年4月12日,我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决定从同年7月1日起实施。

(2)经验

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科学态度,既要积极又要稳步地进行;既要防止不顾本地区客观条件的盲目发展,又要防止强调种种困难的迟缓不前。

(三)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要大力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工作;

2、完善法规制度,加强执法力度;

3、要制定好规划,有步骤地实施义务教育;

4、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协同的方针;

5、加强师范教育,加速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

6、增加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资金、合理使用经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保证。

九、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开除学生的原因:《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开除学生,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目的是为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不能因为学生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就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同非义务教育有所不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如果严重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可给予其开除学籍的处分。

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在中学的教师需要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那么应该如何写总结内容呢?下面是分享给大家的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个孩子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有耐心;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自信;一个孩子在充满赞美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赏识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认同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这是美国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教师必读书目《人这样成长》中的一段话。从中我们得到启示: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东江中学“全员育人导师制”以其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全新的育人管理模式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教育改革的潮流。同时,“全员育人导师制”作为一种新事物,仍需进一步的加强科学论证和实践探索。下面就本人今年全员育人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全员育人导师制”注重教育教学管理的理念转变,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突出师生平等地位、全面发展和有效互动的理念,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促进教师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1、增强了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教育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单一的传授科学知识为教学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以说教为主,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关注与培养。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垂直的单向管理,师生之间平等地位和互动关系缺失,“育人”意识薄弱。经过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本人的教育教学理念明显改变,在学生管理中注重与学生谈心、及时交流、沟通,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育人责任感得到明显增强。 2、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特别是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导师制”以一种“全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提倡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业进步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使生成长为一个自尊、自信、宽容的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校自实施导师制以来,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得到家长的普遍认同。 3、增进了家校联系 美国学者科尔曼在其报告《教育机会均等》一文中最先提出:学校教育只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一个很小的因素,学生的家庭背景等更多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一方面引起了我们对学校教育的质疑,另一方面也启示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能走“象牙塔”的道路,需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全方面的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并施之个性化的教育。“导师制”就此做了实践性的探索。在学校的《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中规定了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工作的常规制度。 4、教师教育方法得到改进,师生关系明显改善

学校安全教育总结

八屋中学安全教育总结 生命弥足珍贵,安全重于泰山,安全维系着社会的稳定,牵动着家庭的幸福,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本学期,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校长直接抓,副校长、主任具体抓,各班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以加强隐患排查整治为重点,进一步明确安全职责,完善工作制度,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形成了全员参与、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学校安全工作格局,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目标,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使我校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为了使全体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安全工作者”的思想,主动把学校安全工作与各自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增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意识,在思想上建立起一道安全防护线,认真学习贯彻各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精神,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第一要事来抓,列入议事日程,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班会讲安全,校会讲安全,坚持做到,时时讲、天天讲,“警钟长鸣”,进一步强化安全工作管理,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了一校的安全。 二、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扎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一)大力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和季节等特点,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安全、受到不法侵害时的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切实提高了每一个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夏季来临,学校积极教育引导学生不在无家长带领下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同时教育学生自救方法。学校主动与家长沟通,增强家长安全意识和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同时加强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班主任利用班会组织学生学习道路交通安全常识,教育学生不乘坐非法营运和无安全保障的车辆,共同做好学生校外安全工作。 (二)切实加强校园常规管理 学校根据学校安全工作的特点切实加强校园管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数学教育概论考试大纲设计

数学教育概论复习大纲 第二章 1. 数学观的变化 (1)公理化方法、形式演绎仍然是数学的特征之一,但是数学不等于形式。数学正在走出形式主义的光环。 (2)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学注重应用。 (3)数学不等于逻辑,要做“好”的数学。 2. 20世纪我国数学教育观的变化 (1)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 (2)从“双基”与“三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 (3)从听课、阅读、演题到提倡实验、讨论、探索的学习方式;(4)从看重数学的抽象和严谨到关注数学文化、数学探究和数学应用。 3. 我国影响较大的几次数学教改实验(P38) 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 数学开放题的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效益的初中数学教改实验 情景-问题数学学习模式 数学方法论的教育方式 4.作为社会文化的数学教育 数学史人类文明的火车头, 数学打上了人类各个文化发展阶段的烙印,

数学应从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 数学思维方式对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 数学成为描述自然和社会的语言 5.21世纪之后,中国的数学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 数学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等师范院校面临新的挑战 第三章 弗赖登塔尔简介: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曾经是荷兰皇家科学院的院士和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专长为李群和拓扑学。1960年以后研究重心转向数学教育。在1967年1970年期间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主席。在他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代表作《作为数学教育任务的数学》,《除草与播种》,《数学教育再探》1.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倡导数学教育研究要像研究数学一样,以科学论文的形式交流研究心得,并有详细文献支持,因而使数学教育研究不再只停留在经验交流的水平上。 2. 数学教育有五个主要特征: (1)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平台; (2)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 (3)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初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五篇【最新】

初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五篇【最新】我们的教学工作面临的是一群适逢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提高成绩的主体。他们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意识。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我觉得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那初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怎么写呢?下面是本人精心整理的一些关于初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的文章,欢迎参考和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1 现将一年来德能勤绩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一年来我依然以一名优秀的中学人严格要求自己,一直怀着一种青年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勤奋学习,锐于进取,强化师德修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敏于事而慎于言,以现代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关注学生心理,以丰厚的知识使之敬,以亲切的态度使之爱,以严谨的标准使之慎,以灵活的方法使之能,以实力化魅力,使学生行以我为范,言以为我据,想看我思路,写按我要求。让自己切实地努力成为学生人生航程中的一盏明灯。 二、教学能力方面: 本年度是我教学能力极大提高成熟的一年,课堂驾驭游刃有余,教学方法灵活新颖,教学思想成熟稳定,指导学生深入有效。一年来我的语文教学因不断探究而激情常在,因思考深入而境界犹高,因务实高效而成绩优秀,因重能挖潜而动力充盈。为了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还特意自费订阅《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语文教学理论性杂志,虚心学习,勤于总结,锐于改革,勇于科研,论文先后在《中学生阅读》《语文周报》《语文学习报》等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获省教研室论文一等奖一篇,本人获得郑州市优秀辅导教师、市级公开优质课一等奖。教学成绩优秀人数远远超过学校规定指标。 总之一年来,慎言力行,提高业务为根本;务实求效,增强能力是天职。一年来因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快乐地工作,更从快乐的工作中得到了无限的快乐。三、职责履行方面: 本年度忠于职守,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做为一名中学人的

中学“安全教育月”活动总结

中学"安全教育月"活动总结 中学"安全教育月"活动总结中学〃安全教育月〃活动总结根据坊子区教育局《关于认真开展2010年全区中小学"安全教育活动月"的通知》。按照区教育局〃安全教育活动月"的具体要求,我校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加强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在〃安全教育活动月"中,我们做了如下工作:—、成立〃安全教育活动月"领导小组 为了做好〃安全教育活动月"的领导工作,学校首先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柴家循校长担任组长,李夕舜校长、王胜校长、张传业校长为副组长,宋夕明、刘润学、各班班主任为主要成员。领导小组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出色完成〃安全活动教育月"的各项工作。 二、制定〃安全教育活动月"的活动方案 为了使"安全教育月"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我们首先制定了〃安全教育活动月"的活动方案,此方案为五个部分:—指导思想;二是活动时间;三是组织领导;四是活动内容;五是活动要求;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出色完成〃安全教育活动月"的各项工作。 三、加大安全知识宣传力度 为了使师生们更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懂得更多的安全防范知识和自我保护知识。政教处将宁远中学安全知识宣传读本发放到学生们手中,做到人手一份;组织了〃安全伴我行"的主题演讲, 利用宣

传栏大力宣传近期的甲型hlnl流感和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出了一期有关安全方面的和;每周二、四、六通过学校广播室,大力宣传有关安全 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举行安全教育专题讲座 为了使学生懂得更多的安全防范知识,针对常发生的安全事故, 2010年6月我们邀请消防局的有关领导到校作有关防范交通事故、防火及火灾逃生、防溺水、防抢劫、防毒以及住宿安全、课外活动安全、用电安全、食品安全等有关安全防范知识讲座。通过讲座,大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五、进行安全技能演练活动 为了使学生能掌握一些自助自救技能,我们从教师中挑选一些有一定专长的教师作为教练员。在食物中毒防范、防火或火里逃生方面,由张传业校长和负责训练;用电安全方面由电工宋夕明主任负责; 防交通事故、游泳、楼道挤压的演练由刘润学主任负责;防震的安全技能演练由李夕舜校长负责,其它安全技能演练则由王胜校长负责。通过演练,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自救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成立各班安全监督小组 为了实行方块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班成立了安全监督小组,治安委员作为监督小组组长,规范化晨检制度、缺课制度和消毒制度,专人负责,定期消毒,每天把本班的安全情况汇报政教处,及时处 理安全隐患。 七、充分发挥科任老师的宣传作用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完整word版)数学教育概论知识点

乔治?波利亚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 他有著名的三本书:《怎样解题》(1944)、《数学的发现》(1954)、《数学与猜想》(1961)。其中《怎样解题》一书被译成17种文字。 波利亚提供的“怎样解题”表(第48-49页) 分四步:1.了解问题;2.拟订计划;3.实行计划;4.回顾。 弗赖登塔尔认识的数学教育有五个主要特征 1.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平台; 2.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 3.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4.“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5.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这些特征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现实、数学化、再创造。 数学化: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和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 再创造: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其核心过程是数学过程再现。 高等师范院校面临新挑战 答:高中的新课程标准让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有些望而生畏,他们感到许 多选修课的内容他们并没有学过,许多课程他们没法开设。比如,高

中选修课系列3涉及高等数学,包括数学史选讲,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对称与群,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等。由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探索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提出问题,因此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许多使教师感到难堪,有的他们没法回答,有的他们回答不清楚。 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型 1.直接数学活动经验;3.间接数学活动经验;3.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4.意境联结性数学活动经验。 基础教育部分 一.“标准”有哪些改革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教育目标方面:培养爱国精神和“四有新人”等。 3.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课程结构方面: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 5.课程实施方面。 6.课程评价方面。 7.课程管理方面。 二.数学内容上的改革(教材内容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第158页 1.划分新的数学学习领域:将内容分为“数学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中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中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一年来,爱岗敬业,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学校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使所任班级教学质量有了大面积提高,现就将一年以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深知肩负的历史寄托和责任。我清楚要成为优秀的新世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者,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文化水平。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关心国内外大事, 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人际关系融洽,教学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情况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加年级组组织的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

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 三、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学困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学困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1、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3、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四、工作中应努力的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 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3 、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4、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5、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

中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中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导读:本文中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但因中小学生年龄 偏小,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够强,因而会受到一些安全方面的威胁。这 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灌输安全的意识。安全教育工作关系到师生生命的安危,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社 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它的责任重于泰山,必须长抓不懈,时时警钟长 鸣。本学期,为切实搞好九年级安全教育教学工作,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山西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的指导 思想为依据,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教育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和会议精神, 落实安全教育内容,努力提高九年级学生的安全意识。二、基本情况: 九年级全班 30 人。班上学生比较沉稳,整体安全意识还可以, 有个别学生安全意识淡薄。三、工作目标: (一)社会安全教育 1.了解在公共场所活动时的安全常识,遵守公共规则,避免扰乱 公共秩序行为的发生。 2.认识与陌生人交往中应当注意的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 护意识。 3. 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危险和危害,提高自我保护 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1.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习惯。 2.了解本年龄段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常识,培养疾病预防意识。 3.了解有关卫生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三)意外伤害安全教育 1.认识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了解出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树 立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2.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了解简单的居家安全常识。 3.初步学会在事故灾害事件中紧急求助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110 、119 、120 、122 等电话。 4.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初步具备使用电梯、索道、游乐设施等 特种设备的安全意识。 (四)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1.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 险性,逐步提高在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2.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的简单技能。(五)校园安全教育 1.与同学友好相处不打架 ;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动、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 2. 学会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听从成人安排,有效地保护自己 的方法。四、实施措施: 1、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安 全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真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数学教育概论总结

数学教育概论总结 数学教育概论(1) 一、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数学活动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学活动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 2、数学活动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猜想、思维的能力 3、数学活动应该关注真实的活动; 二、数学现实: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构成学生的数学现实,它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三、数学教学设计:是为数学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完成设计教师需要考虑的方面: 1、明确教学目标; 2、形成设计意图; 3、制定教学过程。 四、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数学教学目标:是设计者希望通过数学教学活动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果,也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 1、远期目标: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结束里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是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2、近期目标: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或者某一学习环节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 3、过程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六、教学的重点:在学习中那些贯穿全民、带动全面、应用广泛、对学生认知结构起核心作用、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作用和纽带作用的内容。 教学的难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往往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与新老知识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也可能是学习新知识时,所用到的旧知识不牢固造成的。 教学的关键: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葳个问题能起决定作用的知识内容,掌握了这部分内容。

中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中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中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学校形成了“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和“规范管理、开放教育”的管理模式。在办学实践中秉承这一思想,重视德育工作,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志向高远、道德高尚、体魄健美、心理健康、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基础扎实、特长突出”的优秀中学生。在常抓不懈的德育实践中,育人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校园生活课程为载体,以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为抓手,抓基础,抓常规,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从理论上进行指导、从思想上进行启迪、从情感上进行交流、从行为上进行训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育人意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人有了好的习惯,必然会产生好的结果。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是某个人或是某些人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的工程。为此,确立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以严谨的行为和良好的表率成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职员要做到管理育人,工人要做到服务育人,让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受到教育。为此,学校在管理制度方面,制定了一套较为完

善的制度体系,以“勤政、奉献、开拓、高效”为宗旨制定了学校领导岗位职责;以“立志、尚学、求实、创新”为宗旨制定了学生行为规范;以“爱校、爱生、爱事业、讲奉献”为宗旨制定了教师岗位职责。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十要十不要》、《教师文明用语与文明忌语》、《禁烟规定》、《职能部门岗位职责》、《教职工工作考评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全校大会,以及其他各种教育形式,贯彻到干部教师的工作中,使全体干部、师生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这些规章制度也督促教职员工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好表率,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和谐有序的工作学习氛围,保证了养成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构建德育网络,狠抓队伍建设为了有效地挖掘和整合学校德育工作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大德育”体系,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员包括副校长、各职能部门主任、团委书记、年级主任,并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分工,将学校德育工作细化为每个人的职责,形成“校长―政教处―年级―班主任”的管理网络和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参与实施德育的格局。在注重德育领导机构力量配备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德育队伍的建设。重点加强了“二支队伍”建设:即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是学校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前提,也是关键,正所谓“正人先正己,教人先自教”。教师的行为表率是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养成教育的有效方式。教师的模范行为是推进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和行为仿效的榜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他们必然在教师中寻找自己的榜样。

初中安全教育总结报告

初中安全教育总结报告 中学生活中,安全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那么相关的工作开展得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篇一 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作到警钟长鸣!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家居安全要注意什么: 1. 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 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 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1、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 2、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3、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4、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 5、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 6、上下楼靠右行。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

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l.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2.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3.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4.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篇二 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作到警钟长鸣!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家居安全要注意什么: 1. 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 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 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 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 1、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 2、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3、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4、上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培训讲学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 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 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 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 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 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 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 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 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 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

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精品文档

《中学数学教育概论》

《中学数学教育概论》 根据保山学院王边疆、郑继刚老师的教材整理的知识点 1.中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数学教学过程; 2.中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依据课标、应用教材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一种复杂的控制过程,它包含信息的接受、加工、存储和传输; 3.数学是一种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思维活动,中学数学教学法需要从数与形的关系来揭示其规律和本质; 4.数学活动就是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模式化后变成数学理论; 5.中学数学教学法要回答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的;(2)教学对象;(3)教学内容;(4)教学评价 6.新课程教学目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7.数学特点:(1)逻辑的严密性;(2)高度抽象性;(3)应用广泛性 8.学习教学法的意义:(1)中学数学教学法可以指导数学教学的实践;(2)中学数学教学法可以指导数学的研究; 9.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10.数学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1)学生为什么学数学;(2)学生应学哪些数学内容;(3)数学学习将给学生带来什么; 11.总体目标体现了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对的总体目标要求与期望,是数学教材编写、数学教学活动和数学教育评价与管理的总依据,是数学课程的核心; 12.初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

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3.课程标准制定的三维目标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14.数学中四个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1)四个部分目标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对人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数额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15.积极的情感体验:(1)对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来说,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对自我成功的体验;二,数学的应用;(2)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6.中学数学课程内容标准删除了陈旧的知识,增加了反映时代的内容,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17.注重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体现了数学的人文价值; 18.初中数学课程内容评价:(1)数与代数[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整式与分式];(2)方程与不等式[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函数[函数概率] 19.数学的应用性是数学的本质属性,培养应用意识就是理解数学的本质; 20.数学应用对数学教育的意义(1)数学应用为数学思维活动创设情境(2)数学应用提高了人们对数学的价值评价,解决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3)在数学教育中,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仍然很重要。 21.确定数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就是从中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出发,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的;

初中学校教学工作总结 (500字)

樊村镇初级中学教学工作总结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校教学工作圆满结束。在这一学期里,我们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把一学期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一、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一学期来,我们始终坚持以课程改革教学研究为中心,深入课改研究,努力提高课改年级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不放过一次学习的机会,给课改年级教师创造机会,多多参加各种学习,使我校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镇的课改工作以此为实验的最高目标,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我镇在课改实验中转变教学观念,扎实地进行新一轮的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新课标、新教材的教与学的方式,探索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方法,探索与课改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上的应用,通过二者的有机整合,达到教学的更优化,全面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学生与教师在课改实验中共同发展、共同成长。本学期,在进修校的领导下,在我们的全体教师中深入扎实的开展了争创优质课活动,(即一人一课活动)各教研组都成立了优质课评选小组,对教师的每一节优质课,都进行认真的评审,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最后由教研组初评,中心校教研组终评,公开亮分,公平竞争,公正评比,最终评出校级优质课7节。二、加强校本培训和教研工作,努力实践研培一体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是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师资培训来切实转变教师观念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我校积极组织担任高效课堂实验老师担任全员教师的培训。从高效课堂理论及实践两方面全校教师进行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校本培训是我们的基层学校根据本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际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本着缺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对教师进行的培训学习,本学期,学校共开展全校性评课活动两次,教育专网培训一次,结合自学使教师文化业务水平快速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大大增强。并且,我们还组织部分教师,到堎底下中学、城关中学、杜阳中心小学听课、学习,为我校教师提高授课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基础,回到本校后认真进行反思,写出学习心得,使我们的教师能够跟上课改的步伐,在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地。骨干教师是实施课改的生力军,做好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对课改的实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把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抓细致、抓落实。第十五周,学校专门安排参加市级培训教师赵建平老师进行集体培训,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迅速成长。三、坚持集体备课,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课改实验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综合工程,需要调动起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才能使实验工作确保顺利进行。(1)、加强行政指导,组织集体备课,解决高效课堂教学中的疑点。为了加强对实验工作的指导,我们成立了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努力实践研培一体。加强了对课改实验的组织、指导、落实、检查、经验交流、总结等一系列工作。各学科互通实验的情况,做到既有纵向的研究,又有横向的联系,使课改实验更具活力。为了进一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工作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提高全体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规范我校校本教研的实施与发展。为了使全体教师能够对教材的掌握有统一的认识,对新的教法、教材的重点、难点有统一的把握,通过学科研讨,首先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教学设计,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探索新路,设计出最佳教学策略,以便应用在教学之中,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选出每单元主备人,再由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二次备课,上课后进行反思。每一次的集体备课,都是一次校本培训,同时也是一次教学研究,使教师越来越感到离不开集体备课了,教师在教学中有了问题和疑问,到集体备课时就有了结果和答案,再也不愁没有地方去请教了。(2)、让课改成为全体教师关注的的热点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每一位教师都必将参与到这项改革中,因此,我们非常注重让每一位教师关心课改、关注课改。我们在确定科研课题时,结合了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尽量使所研究的科研课题贴近大多数教师的实际,在每次学习《中学高效课堂

中学安全教育活动总结

中学安全教育活动总结 学校安全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确保师生安全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树立学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护自救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使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教育局的精神,我校围绕“安全教育”的主题,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坚持学校安全工作常规检查不放松,对存在的问题立即进行整改。在全校范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为了更好地总结活动中取得的可贵经验,特作如下总结。 一、校园安全工作检查 办公室对校园内的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和安全设施里里外外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检查。一旦发现隐患,立即整改清除。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各个科室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本学期学校与各个科室之间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状。 电器开关损坏的也已及时更换。学校食堂整洁卫生,炊事人员个个持证上岗,都能严格按照炊事人员工作准则,做好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工作,没有佩戴首饰,没有留长发。食堂饮食进货渠道合理,我校每天

派食堂监管老师对食堂的菜、肉等食物进行验货把关,确保我校食堂食品的安全、卫生、营养。 对寄宿生的安全管理制度化、正规化。我校现有寄宿生八十多人,配有生活教师,生活教师像妈妈一样时刻关怀着寄宿生的在校生活、学习,关注着他们的安全成长。每天晚上生活老师都要到学生床前去清点人数,为他们盖好被子,并且及时将清点的情况上报、反馈给学校领导或班主任。 二、安全主题教育 为了抓好安全教育的工作,校领导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动员,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德育处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校安全工作实际,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推出安全主题教育班会。各班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常识教育,让学生了解掌握校园生活安全、家庭生活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社会生活安全、户外活动安全等方面的常识。 2、组织全校师生、食堂厨工、保安和生活教师观看了系列安全教育片《关爱生命》、《消防安全》、《自救自护》。安全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通过每个人听到的、看到的或是亲身经历的一些现象来进行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录象、图片,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不遵守交通规则,不重视安全的代价就是——鲜血甚至生命。录像片中一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