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生物学yu诺贝尔奖

神经生物学yu诺贝尔奖

神经生物学yu诺贝尔奖
神经生物学yu诺贝尔奖

与神经科学有关的诺贝尔奖项

在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以来,神经科学已在神经元、神经活动、信号转导、感觉和知觉、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发育等研究水平上取得了巨大成果,并获得了十多项诺贝尔奖。

其中193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颁给了英国的 C.S.Sherrington 和 E. D. Adrian ,奖励他们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他们通过研究膝跳反射,认为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并具有抑制和兴奋两个相互协同作用的过程;还发现肌肉的神经束是由运动和感觉两种神经纤维组成,提出了神经系统整合作用和“突触”的概念;且在神经纤维传导过程中记录到了电活动,即神经冲动。

其实,一个观点理论从提出到完善再到被大众接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如“突触”理论:1897年Sherrington在“突触”这一结构尚且观察的到的大背景下,根据已知的“中枢传导功能与神经干的传导功能是的区别,神经干双向传导,中枢却不行”这一理论,大胆提出“脊髓内的感觉神经传入与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突触(synapse)”,它起活门的作用,仅允许兴奋按一个方向传播”这一合理猜测。经过许多人的工作,到二十世纪初已经明确突触是有结构的。然后,1910年Sherrington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由于突触存在,神经脉冲不是随机地在神经细胞间传入传出,而是通过突触单向传导。随后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观点也被提出,它活动的特点是,在接受了诸多传入之后,要把它们整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输出,这就是中枢整合作用,抑制在此起关键作用。在1950年代开始把电子显微镜应用于神经解剖研究的时候,这些终于得到了实验证实,并明确了经典的突触结构:由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三部分组成;突触前部和突触后部相对应的细胞膜较其余部位略增厚,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两膜之间的狭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在突触前膜部位的胞浆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以及一些微丝和微管、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等。

但是,基础观点被提出后,研究绝不是止步于此,此后还有关于神经递质、电位变化、抑制性突触等的深入研究都在继续。随后观点不断完善精简:大脑神经元细胞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突触结构(Synapse)从而使得神经信号在神经系统中能够快速准确的传递。突触前膜兴奋,其神经递质分子例如乙酰胆碱,谷氨酸,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被被释放后,进一步结合突触后质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使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这种神经信号传导的方式保证了神经元之间的相互通讯,并且直接决定了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包括学习记忆。

之后有研究表明很多神经系统疾病也与突触功能紊乱有关,例如自闭症患者在某些时期突触的数量远多于正常人,而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的患者则是某些时期突触的数量远远低于正常水平。近年又有研究表明神经元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分泌突触蛋白,以神经元活动性依赖的方式促进胶质瘤恶性生长,即大脑内肿瘤细胞能与神经元形成兴奋性突触从而促进肿瘤生长;这一机制却无法以传统肿瘤信号通路充分解释。但这一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提示了靶向谷氨酸受体、突触形成和突触后信号通路途径可能成为降低脑肿瘤增生的重要治疗手段。

从提出“突触”的概念到观察到突触的结构,再到研究其工作原理与关系,之后又针对各类病症展开研究......一直到现在,关于突触的各类研究都还在继续。一个机制被发现、一个理论被提出后,还有许许多多由此发散的未知事情可以去探索。所以科研一步步发展,正是由于科研人观察仔细,能够剥茧抽丝、洞察先机,从而能够敏锐地发现各事件直接的联系,然后发掘真相,一步步研究得出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