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膝关节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膝关节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膝关节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引言

膝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病变,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疼痛和

功能障碍。为了有效治疗膝关节炎,医学界已经提出了多种诊疗方案。本文旨在对膝关节炎诊疗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优

化建议,以提高膝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诊疗方案分析

1. 药物治疗

传统的膝关节炎治疗一般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局部糖皮质激素

注射、关节液注射等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能够缓解炎症和疼痛,但对于病变的修复效果有限。

2.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在膝关节炎的康复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常见的物理

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这些疗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增加关节灵活性,有助于改善膝关节炎患者的疼痛

和功能受限问题。

3. 运动治疗

适当的运动对于膝关节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低压力活动,

如游泳、骑自行车,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的支撑性。抗压

运动,如散步和太极拳,则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柔韧性。运动

治疗对于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具有显著

效果。

诊疗方案优化

1. 综合治疗

膝关节炎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通过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

缓解炎症和疼痛,再结合运动治疗促进康复,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 个体化方案

不同的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各不相同,因此,诊疗方案需要根

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

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3. 康复指导

膝关节炎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患者需要得到正确的康复指导

和教育。医生应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向其提供关于药物、物

理疗法和运动治疗的正确指导,以确保患者能够正确地执行诊疗方案。

总结

膝关节炎的诊疗方案应综合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运动治疗。

个体化的方案和细致的康复指导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膝关节炎的诊疗方案,以提供更好的治

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 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 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 (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 (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 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 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 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三、 1、 2、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附件2 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 一、基本情况 膝骨性关节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2年5月到2013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收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46例,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1例,完成71例,变异20例,平均住院日17.7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拔罐、小针刀、关节运动疗法、隔物灸疗法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7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42.25%,中成 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中,针刀使用率92.95%,关节运动疗法使用率为80.28%,关节腔注射疗法使用率为85.91%,隔物灸疗法使用率为70.42%;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30例(42.25%),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1例(10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8例(53.52%),针灸治疗71例(100%),推拿治疗69例(97.18%),中药熏洗治疗87例(80.28%),康复治疗13

例(18.31%),内科基础治疗25例(35.21%)。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推拿、小针刀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中药熏洗、康复功能锻炼、口服中药汤剂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针刺特定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手法调整肌力平衡、小针刀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 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膝关节炎急性关节肿胀不宜使用,高血压患者慎用;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某些疗法虽有中医特色,但因疗程长、见效慢、使用麻烦、患者依从性差,如中药汤剂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因疗效不如中医外治法,而且煎煮服用麻烦,临床使用率较低。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71例患者中,症状改善62例(87.32%),体征改善59例(83.1%);临床痊愈7例(9.86%),好转54例(76.06%)。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85.92%。 (二)疗效评价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附件2 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 一、基本情况 膝骨性关节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2年5月到2013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收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46例,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1例,完成71例,变异20例,平均住院日17.73天。 使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拔罐、小针刀、关节运动疗法、隔物灸疗法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使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使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7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使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42.25%,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中,针刀使用率92.95%,关节运动疗法使用率为80.28%,关节腔注射疗法使用率为85.91%,隔物灸疗法使用率为70.42%;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30例(42.25%),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1例(10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8例(53.52%),针灸治疗71例(100%),推拿治疗69例(97.18%),中药熏洗治疗87例(80.28%),康复治疗13例(18.31%),内科基础治疗25例(35.21%)。 (二)使用情况分析 按照使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推拿、小针刀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中药熏洗、康复功能锻炼、口服中药汤剂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针刺特定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比较肯定,使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手法调整肌力平衡、小针刀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膝痹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分析、解决措施及优化方案

难点分析: 1、膝痹病急性期的患者通过单纯应用综合中医保守疗法症状改善不显,甚至无效,膝部疼痛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部分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改善仍然有限,住院周期较长,治疗手段及方式上相对不够丰富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3、部分膝痹病患者合并有膝关节游离体、半月板退行性破损等疾病,通过单纯中医综合治疗症状缓解不显。 解决措施及优化方案: 1、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应用综合中医疗法的同时,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芬必得、洛芬待因等,消除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止痛物质,实现短时间改善疼痛症状效果,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2、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仪器,引进新的治疗方法,并由专家亲自示范指导临床医师学习操作,并在科室内推广试行。 3、患者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有游离体及半月板破损时可通过膝关节关节镜治疗,游离体摘除或半月板修复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难点分析: 1、缺乏统一的中医辨证标准、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等问题,现阶段临床中的膝骨关节炎疗效评估方案多数带有主观性(尤其对疼痛症状的评估),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估临床疗效。 2、虽然中医综合治疗疗效良好,但部分患者仍不能避免复发; 3、部分患者(尤其是骨关节炎进展期和晚期的患者)存在显效慢、疗程偏长、临床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问题。对重度、晚期骨关节炎患者,中医缺少有效治疗手段。 4、膝痹病患者关节软骨退变明显,行走时关节弹响、干涩,活动不利明显,物理治疗症状缓解程度有限 . 解决措施及优化方案: 1、上述中医治疗方法需要进一步观察,以确立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逐步形成较完善的中医药优化治疗体系。 2、了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复发的原因,制定相应预防与保健措施。注意保暖、加强锻炼,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劳动姿势。 3、对病人应做好医患沟通,尤其对重度、晚期骨关节炎患者,要交待预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4、可予以患者膝关节药物注射润滑关节,营养关节软骨,改善症状。 5、引进中药热敷、封包治疗。通过制定科室中药处方,应用于患者,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中药热敷、封包治疗舒筋通络,实现症状的改善。

膝骨性关节炎的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又名“膝痹病”,是指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内生痰、瘀,痹阻骨节、经脉,出现以膝关节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废用,肌肉萎缩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西医病名: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亦称退行性关节病、骨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软骨软化性关节病、骨质增生等,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中年以后的风湿性疾病。1994年,在美国骨关节炎研讨会上对骨性关节炎做出了简明的定义:骨关节是一组有不同病因但有相似的生物学、形态学和临床表现的疾病。该病不仅发生关节软骨损害,还累及整个关节,包括软骨下骨、韧带、关节囊、滑膜和关节周围肌肉,最终发生关节软骨退变,纤维化、断裂、溃疡及整个关节面的损害。临床上根据有否症状,将只有放射学骨关节炎变现而无症状者称“无症状骨关节炎”或“放射学骨关节炎”;而将既有放射学骨关节炎表现又有症状者称“症状性骨关节炎”对于在膝关节发生骨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从而使关节逐渐破坏,影响膝关节功能及产生畸形时,称为膝关节骨关节炎。 一、诊断 (1)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 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4)中老年患者(≥40岁);(5)晨僵≤3分钟;(6)活动时有骨擦音(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膝痹(膝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概述: 定义及延伸意义: 膝痹病,西医名为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属中医“膝痛”、“痹症”、“骨痹”等的范畴,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以关节软骨退变、关节间隙变窄、破坏为主要病理改变,继发关节骨质增生、滑膜急慢性改变,其临床表现多为膝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 一、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辨证标准 1、病名诊断:膝痹病,属中医“膝痛”、“痹症”、“骨痹”等的范畴,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以关节软骨退变、关节间隙变窄、破坏为主要病理改变,继发关节骨质增生、滑膜急慢性改变,其临床表现多为膝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 2、证侯诊断: (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痛处固定,屈伸不利,有如刀割或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为肿胀感,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得热痛减,遇寒加剧,活动时疼痛加重,舌质淡,苔白腻或薄白,脉弦或涩。 (2)肝肾亏虚证:膝关节隐隐作痛,髌股关节压痛,肌肉萎缩,膝部酸软无力,酸困疼痛,劳累后加重,舌红或淡,少苔,脉细或细数。 (3)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关节红肿,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减。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4)瘀血痹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脉弦或涩。 3、分期: 早期:多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尤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曲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阳性,关节不稳。 后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二)西医诊断标准 1、诊断依据: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关于本病的诊断标准,一般多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1995年的诊断标准: (1)临床标准: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中医诊疗方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属中医“膝痹病”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膝痹病(TCD编码:BNV090) 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 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 ②条或①+ 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

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 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I级)。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X线表现(II~III级)。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X线表现(IV级)。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 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 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瘀血闭阻证 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4、肝肾亏虚证 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四)鉴别诊断

针灸推拿科痹症(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科痹症(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优 势病种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 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 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 西医学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等。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 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 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 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 有一定的关系。 三、辩证分型 1、风寒湿痹 (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 动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 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 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3、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 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 硬变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 涩。 4、肝肾两虚:痹症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 膝酸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活少津,脉沉细弱活细数。 四、入院指征 1、痹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传变。 2、痹征日久不愈者。 五、治疗常规 (一)1、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暑湿之地; 2、平时应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 提高机体对病邪的抵御能力。 3、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长期卧床者,既要保持病人肢体

膝关节炎总结2012年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的总结、评价、疗效分析及优化方案 (2012年) 评估方案 1、针对就诊病人,按膝痹病治疗方案诊治病人。 2、参加人员为科内所有医生。 3、每年一次。 4、根据相关评定疗效标准,病人康复情况,及时总结 及优化治疗方案。 总结评价分析: 1、2012年,膝痹病就诊人数647人次,住院患者44人,其 中治愈17人,治愈率为38.6%,好转人数为27人,好转率为 61.4%。平均治疗时间为10.3天。主要因为慢性劳损、受寒、 轻微外伤或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导致筋骨失养, 肾主骨,肝主筋,中年以后肝肾渐衰、肾虚无能主骨,肝虚 无以主筋,加之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卫阳衰弱,合而成痹, 局部气血瘀滞,筋脉不通,不通则痛,发为本病。经综合治 疗后,疗效基本满意。经综合治疗后,疗效基本满意。 2、存在问题: (1)部分膝痹病患者自觉双下肢或单侧下肢沉重麻木,肌 肉僵硬,稍活动后疼痛加重,服用汤药及针灸改善不明显。

(2)复发问题:膝痹病患者,往往短期疗效显著,但治疗结束后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反弹严重,翌日膝关节疼痛明显。疾病反复发作时困扰病人和医生的一大难题。 优化方案: 1、可进一步引入中药外用足浴改善症状。将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药物放入泡洗桶中或患者用左手搓右足,右手搓左足,以加速下肢血偱,缓解症状。 2、复发问题:主要是在整个临床治疗过程中,膝关节疾病的“功能观”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直接影响膝痹病的“瘥后防复”,也导致继发的相关疾病的产生。因此,加强健康宣教,帮助人们提高日常膝关节保健知识,预防为主,重视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两个环节尤为重要。

(完整word版)优势病种优化之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优化之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诊疗方案 骨性关节炎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本病应属中医“痹症"范畴。 一.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吲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治法:散寒除湿,祛风通络. 推荐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防风10g,防己10g,黄芪10g,羌活10g,独活10g,桂枝10g, 加减:关节肿胀或积液,可加茯苓30g、泽泻20g;如服药后有咽干、咽痛者,可酌加玄参10g、麦冬10g、知母10g。 中成药:可选用具有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功效的中成药,追风透骨丸、风湿骨痛液、蠲痹口服液等.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15g 当归12g 甘草6g 羌活12g 防风9g 白芷12g 熟地10 茯苓9g 石膏30g 川芎9g 白芍12g 独活9g 黄芩12g 生地12g 白术12g 细辛3g 加减:关节热甚加忍冬藤30g,关节肿胀明显加防己15g、生米仁30g,关节游走痛加海风藤15g.

中成药:可选择具有清热除痹,通经活络功效的中成药,正清风痛宁、追风透骨丸、通络开痹片、四妙丸、三妙丸等 3.瘀血闭阻证:曾有外伤或扭伤史,或痹病反复发作,日久入络,关节刺痛,掣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或痛而麻木,不得屈伸,或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皮色暗紫,舌体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而干涩,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羌独活各15g、乳香6g、没药6g、五灵脂10g、川牛膝10g、全蝎6g、蜈蚣2条、穿山甲10g、炙甘草6g. 加减:痛在腰腿者,加乌梢蛇10g 、土鳖虫10g;痛在肩颈者,加片姜黄15g 、葛根15g。 中成药:可选择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功效的中成药,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舒筋活血片、九味通痹散等, 4.肝肾亏虚证:骨关节疼痛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致骨节变形,筋脉拘急,肌肉萎缩,难以屈伸,腰酸肢冷,尿少便溏,或心悸气短,或头晕耳鸣,舌质淡白,或舌红少津,脉沉细,或沉细而数。 治法:滋补肝肾,强壮筋骨,兼以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g、寄生20g 、杜仲15g、怀牛膝15g 、川断15g 、秦艽15g 、防风10g 、细辛3g 、当归10g 、白芍10g 、生地10g 、党参15g、云苓15g 、炙甘草6g、川芎10g 、肉桂6g。 加减:腰膝疼痛较重者,加骨碎补20g、补骨脂10g、狗脊20g;兼头晕耳鸣者,加天麻15g、枸杞子15g。 中成药:可选择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中成药,壮骨关节丸、筋骨痛消丸、尪痹冲剂等。 对各证型膝骨关节炎可选择丹红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或血塞通注射液等活血化瘀类注射剂静滴.

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研究促动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关节工作委员会《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5年版)。 (1)初起膝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 (2)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常见中老年人。 (3)膝部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咔嚓声和摩擦声。 (4)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硬化,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诊断标准实行诊断。 (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0A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①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②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③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粘稠,WBC<2000个/m1④中老年患者(≥40岁)⑤晨僵≤3分钟⑥活动时有骨擦音(感)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②条或①+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诊断膝关节OA。附: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0级。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膝关节炎是膝关节的常见疾病,骨关节炎的主要特征包括有软骨退行性病变和关节边缘骨赘的形成。是最常见的关节炎,一般认为是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疾病。以软骨的慢性磨损为特点。常在中老年发病,在疾病的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或症状轻微。早期常表现为关节的僵硬不适感,活动后好转。遇剧烈活动可出现急性炎症表现,休息及对症治疗后缓解。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制定。 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针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D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二)西医诊断标准 1、近一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站位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中老年患者(240岁)。 4、活动时有骨擦音。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放射检查,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根据kelIgren和LaWL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0级:正常。 I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II级:有明显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ΠI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注:本诊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结合我科特色制定。 中医病名:膝痹病 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骨关节软骨损伤和骨质增生为特点的慢性关节疾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又称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炎。可出现膝关节疼痛,活动不灵活,疼痛明显时可有关节的肿胀发热,晚期可出现膝关节畸形,多见于老年人。 一、诊断标准: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骨关节诊治指南(2023年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 4、中老年患者(≥40岁); 5、晨僵≤3分钟; 6、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注: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进行分期: 0期:正常;

1期: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2期: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3期: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 4期: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 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二、中医诊疗方法: 采用我科膝痹病3+X综合疗法,即以中药辨证治疗、针刀松解、手法 松动治疗作为我科膝痹病核心治疗方案,其余治疗为辅助治疗方案。现分 述如下: 1、中药辨证内服 本病种证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 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主要证型分为四型: (1)瘀血凝滞证 特点: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如针刺,得寒温均不缓解,舌质暗,脉 沉涩。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方:当归、牛膝各15g,川芎、桃仁、红花、五灵脂、没药、黄芪、地龙、甘草各9g,羌活、秦艽、香附各6g。 用法:水煎服,每日2剂,每次200ml。 (2)湿热痹阻证 特点:关节肿痛,触之发热或自觉关节发热,肢节曲伸不利,身不热 和身热不甚,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概述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本病属中医“膝痹证”范畴。 中医病名:膝痹证;西医病名: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7年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OA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个/ml。 (4)中老年患者Q40岁)。 (5)晨僵<3分钟。 (6)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膝关节OA。【中医辨证分型】 1.热痹 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痛痹 以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则减,遇寒加重为特征。局部肤色不变,苔薄白,脉紧。 3.着痹 以关节沉重、麻木、酸痛或肿胀为特征。一般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苔白腻,脉沉涩或濡缓。 4.框痹 以关节强直、骨性肿大畸形、屈伸功能严重受限为特征。患者肌肉萎缩,形体消瘦,舌淡,苔薄,脉弱。 三、治疗方案 1.西医治疗原则 (1 )非手术疗法 ①药物治疗:抗炎镇痛药的使用、糖皮质激素、骨吸收抑制剂、特异性药物、关节内注射治疗; ②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运动方式改变、减轻体重、步行辅助工具的使用、恢复工作、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病症的一种疾病, 包括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XX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 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 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 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 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根本的类型 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 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 〔4〕中老年患者(多40岁); 〔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痹 (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那么痛甚,得热那么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 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那么舒,可有皮下结 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 身病症。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3、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9版) 一、膝骨关节炎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及2017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痹病)诊疗方案制定。 二、膝痹病辩证施治中药内服治疗方案 痹证是指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设有《痹论》专篇,并指出病症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五体痹,五脏痹等。但就临床而言,本证可分为最基本的两型,即寒、热痹。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本证大抵不外寒热两端,虚实并治,其中又以寒者多见。膝痹病是多发于中年以后的慢性、变性性关节疾病,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病变。本病种参照1994年1月实施了《中医急症诊疗规范》;1995年1月执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该标准规定了中医病证的病证名及诊断依据、症候分类和疗效评定;1996年3月执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它已成为疾病、损伤和死亡原因统计分类的工具。痹症又分为内痹和外痹,本病即肢节痹病,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及中医痹症的诊断归类范畴,膝骨关节炎属中医的痹症

范畴,结合其临床症状、体征可将风、着、痛痹统一为肢节痹症即风寒湿痹,又可将其分为早、中、晚期。 1病因病机 1.1外感风寒湿邪《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痹论》中即指出,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湿土用事之月,或凝水之地,劳力之人,辛劳过度,触冒风雨,寝处浸湿,痹从外入。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痹者,闭也,因而出现诸多闭阻不通之。 1.2正气不足,脾胃不健病者禀赋不足,气血亏虚,营卫失调,腠理空疏,卫外不固,而使虚邪贼风趁虚而入,《济生方痹》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病邪既入,正气又无力驱邪外出,以致风寒湿邪逐渐深入,留于经络脏腑,使病情缠绵难愈。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风湿肿痹,举世皆以客邪宣散,愈治愈剧,不明先因劳倦内伤也,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而正气亏虚,多由于脾胃不能健运,《叶氏医案存真》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不治则气血不荣,十二经络无所禀受而不用矣,卫中空虚,营行不利,相搏而痛。胃气者,正气也,脾胃健运,后天得以充养,外邪则无从而入,即使内侵,若正气充沛,亦可驱邪外出。 1.3久病入络成瘀,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及初病在经,久病在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