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和反思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和反思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和反思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和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4页例5,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四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利用假设法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不同的数据得出结果相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粮仓有一批大米,用卡车10小时可以全部运完,平均每小时运了这批大米的几分之几?

2、服装厂加工一批成衣,3个月完工,平均每个月完成总量的几分之几?

3、一项工程,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4、一项工程,每天完成1/4 ,几天可以完成?

教师:默读题目,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根据回答,教师板书: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追问:要求工作时间,需要知道什么?(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引入:

1、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

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一段公路长9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

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3、一段公路长14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

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教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结果都相同呢?

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入: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变了,但数量关系没有变;工作效率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得到的,所以工作效率是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它们的商也就是工作时间不变。

教师:去掉具体的数量,你还能解答吗?那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分析题目信息。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需10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需15天完成。两队共同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教师:观察题目,要求合修的时间,需要知道什么?(教师指着数量关系) 学生:需要知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教师:这里工作总量,也就是公路全长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怎么解决?

预设:如果学生说单位“1”,教师肯定他的想法。

教师:还可以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预设:如果单位不太合适,说明修公路,这里用千米更好一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00米,150米,60米,30米,1等。

教师:现在,你们假设了这么多数据。那好,就选择一个公路的全长试一试解决这道题吧。

2.辨析各种解法。

(1)学生用假设法解决,老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各种方法,并抽不同假设的同学板书自己的方法。

(2)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方法,看看其他同学的方法能给你什么启示?

(3)全班展示并评价各种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预设:

A、假设全长300米,300÷(300÷15+300÷10)=6(周)。

B、假设全长150米,150÷(150÷15+150÷10)=6(周)。

C、假设全长60米,60÷(60÷15+60÷10)=6(周)。

D、假设全长为单位“1”,1÷(1/15+1/10)=6(周)。

教师:黑板上是几个同学的解法,我们来听听他们解决的思路是什么?

对于假设具体的数据的解法,重点分析第一种,让学生说出具体的数量关系。(如果学生说不太清楚,指导说出甲队的工效,乙队的工效,怎样求的合修的时间)

教师:哪些同学是假设的300米的,假设60米的呢?举手看一看。

对用分率进行解的方法,老师作重点追问:他的想法跟大家不一样,让他自己说说想法。

提问:

这里的1指什么,1/15,1/10指什么,1/15+1/10各代表什么?为何用1÷?请学生结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关系说说。(同桌说说这种解法的思路)

3.分析工程问题的特点。

评价:除了假设300米,60米和单位“1”的,其他同学假设的多少?得到的结果又是多少呢?

引发思考: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你们各自假设的公路全长不同,但答案都是6周,为什么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同学进行讨论。

全班交流:你有些什么发现?与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预设:公路全长增加,两个队每天修的米数也在增加,因此,结果都是6周。

运用了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

公路全长与两个队单独修的时间的比是不变的。

如果说因为他们每个队的工效在变化,就追问:工效在变化,但他们所修的公路全长也在变化。

两个队每天修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没变?(用前面的数据验证这一说法) 引导小结:他们单独修的时间不变,无论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两个队每天修的始终占全长的1/10和1/15。对这条公路的全长而言,他们每天修路的米数在变化,但他们每天修这条路的几分之几没有变。

比较这几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一些?

4.即时练习。

像合修的问题,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

出示:大路小学要修建餐厅和学生宿舍楼,要求在半年内完工,现在正在进行工程招标:甲工程队单独需8个月;乙工程队单独需10个月。为了尽快完成任务,请你帮学校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5.揭示课题。

像做一项工作、修一条公路这样的做工问题我们把它叫做“工程问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小结反思: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解决的工程问题,你觉得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解决?

根据全班的讨论,得出解决工程问题可以用假设法,利用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行解决,也可利用分数方法进行解决。

三、巩固反馈,同类拓展

1.课堂活动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展示学生用具体数量和用分数方法解决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

根据交流,强调:相遇问题也可根据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进行解决。

2.拓展练习。

一批货物有48吨,甲车独运6小时可运完,乙车独运4小时可运完,两车合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用两种方法列式)

学生选择后,说说选择的理由及思路,重点指导分析第(4)题的错误原因。 老师小结:数学的许多知识是相通的。就象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其他许多类似的数学问题。

3.补充练习。

刚才,我们仔细研究了例题,发现有许多合作的方案。(老师出示各种合作方案,学生只列式,不计算)

(1)如果甲,乙两队合作两周,修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2)甲,乙两队合作几周,就可以完成这条公路的23?

(3)如果丙队30周完成,现在三个队一起合作,几周可以修完这条公路? 学生独立列式,全班展示,反馈。

五、全课小结

说说今天你的收获?

延伸:今天,我们在工作总量,也就是公路全长不知道的情况下,通过假设的公路全长,很好的解决了工程问题。如果我们假设甲队或乙队的工作效率,得出的时间会不会和我们今天得出的结果一样呢?同学们下来可以试一试。

工程问题反思

1.对于典型的工程问题,基本的数量关系复习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感受工程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

2.与原有工程问题教学相比,本课以假设法进行工程问题的探究,通过假设不同数据得出相同的结果的分析,理解工程问题的实质。同时注重总结工程问题的特点,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3.练习既对新课知识进行了反馈,同时注重了工程问题的横向联系,用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去解决更多数学问题。在练习中还注意即时辨析学生发生的错误,及时进行工程问题的拓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4864848 56448 4

1 34486481

2 48 1114161÷+÷÷+÷+÷÷+÷÷+÷

《山水画的意境》优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14山水画的意境 素材积累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料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三个大类;有工笔、写意、等技法形式。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理清文本思路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诗词和山水画作品的欣赏,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2.生难字词 (1)字音 惆怅.(chàng)真挚.(zhì)渲.染(xuàn) 胸.有成竹(xiōng) 朝朝暮.暮(mù) 浮光掠影.(yǐng) (2)词义 【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语境,仔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这一概念,并解释“什么是意境”; 第二部分(5~10):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作品之中。此外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互依附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四季教案及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四季教案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儿歌。通过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儿歌用拟人化的手段来写,语言亲切、生动。所配四幅插图,形象优美,色彩明丽,便于学生观察想象, 预设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季的特征。 2.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从哪些地方看出是秋天呢? 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哪几个季节?我们来看大屏幕,猜猜是什么季节?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看图片,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课文中的4幅图,最后定格) 揭题: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板书课题2.四季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根据注音,读读课文。①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②有不明白的地方,

用横线划下来;③标一标课文有几句话,想一想每一句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看看小伙伴间能不能解决你感到困难的问题。(新型生生关系) 3、反馈 ①课文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②提出难点,全班帮助解决(自主、合作、探究)(字词在本节课解决,课文理解教师酌情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11个生字。 哪些字的读音你认为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注意整体认读音节及平翘舌音) ①指名说、带读 ②自由读、开火车读生字。 * 练一练,连一连: Yuan shi dui jiu shou xia ye xue dong du qiu 对说是叶圆夏秋雪肚就冬 *这些字哪些方面(字形)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能给这些字找找好朋友吗?(指名说)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这些词语多好呀,我也会试着说几个。 2、学写"七、八、九、无"4个字 ①读读"七、八、九、无"4个字 ②这几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七"和"九"两种笔画,让学生明白:①它们都是一笔写成②观察转折角度、运笔的大小 ③写一写这四个生字 四、小结 本节课学生未解决的问题,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预设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的第一章,是初一学生在学习了《图形认识初步》后第二次学习几何。它包括五大块内容:一是相交线;二是平行线及其判定;三是平行线的性质;四是平移。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四节是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本章内容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多观察、多动手、勤思考,结合当地特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隐含在这些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本章要学习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学习有关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它既包含了相交线的内容又包含了平行线的内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平行线和角的关系,区别在于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刚好交换,是一个互逆的命题,这种结构关系也为我们将来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提供了范例,包括一些特殊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等。因此,平行线的性质既是平行线的判定的逆用, 又是将来学习几何图形性质与判定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另外,平行线的性质与现实世界中的联系也很紧密,如本节课例题“梯形残片”的问题等,通过学习可以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生产实际服务。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建模、操作、讨论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并加以说明和验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设置 本节课内容的数学本质是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与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春晓》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春晓》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春晓》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遵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解诗句→讲诗意→悟诗情)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粗略感知→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牢牢抓住朗读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两个画面(课文中的插图、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画面)的作用,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晓、眠、觉、闻、啼”5个生字,做到能读会写、能结合诗句讲解其意思。 2.能理解各句诗的基本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的意境,产生“春天真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观察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1.板书课题。 2.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查字法查出下列生字。 晓、眠、觉、闻、啼 二、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检查读的效果(注意指导学生读准5个生字的音)。 3.教师范读,并布置学生边听边看书中的插图,边想:这首诗可能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景色? 4.组织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讨论,注意追问学生: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5.解题:春晓—晓,天明,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春天早晨情景的诗,作者是唐代着名诗人孟浩然。 三、读讲诗句,结合理解生字词。 1.读前二句诗,理解词、句的意思。 (1)边读、边看文中插图(有条件的.可以出示挂图)、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的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预习时所查字意来分析,后同。) (2)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春:春天;眠:睡的同义词;春眠:在春天的夜晚里睡觉。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处处:到处;闻:听到;啼:鸟叫。闻啼鸟:听到鸟的啼叫声。 (3)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二句诗的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早晨醒来,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大班科学四季的颜色教案反思

关于四季科学色彩课的思考 大班科学四大类的色彩课堂反思主要包括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了解绿色,红色,黄色和白色'四季'颜色,并初步识别相同的颜色。积极参加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适合幼儿园教师参加大班科学活动课,来看四季的色彩教学计划。事件设计背景 幼儿几乎没有接触自然,对自然现象知之甚少。设计此活动将有助于孩子们了解一年中的四季,四季的主要现象以及代表性的色彩。 活动目标 1.了解绿色,红色,黄色和白色“四季”颜色,并初步识别相同的颜色。 2.主动参加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并愿意大胆探索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并对生活中的发现,探索和交流产生兴趣。 5.让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要点与难点:了解绿色,红色,黄色和白色四种颜色 活动准备

手工制作汽车显卡,音乐《四季歌》,红色,黄色,绿色和白色四色卡 活动程序 一,导入:播放音乐《四季歌》 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带领孩子们在做动作的同时伴随着音乐一起唱歌,营造愉快的氛围。 其次,讨论和理解四季的颜色 1.讨论四季的颜色 老师问题:一年有多少个季节?四季是什么? 幼儿:春,夏,秋,冬。(头号)四季 (老师和孩子多次重复巩固) 老师:宝贝,春天来了,大树和草有什么样的变化?春天代表色的颜色? 年轻:发芽,变绿,长大 (老师和孩子共同总结:春天来了,高大的树木正在萌芽,可爱的草地变绿了,所以春天的代表色是绿色的。老师说,在黑板上画出发芽的树和绿色。草) 老师:我们在夏天到达时感觉如何?它的代表性颜色是什么? 年轻:热,出汗,干燥

平行线教案课程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平行线(杨荣) 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2.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重点、难点) 3.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明确目标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观察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以上的图片都有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这将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自学探究,交流展示 探究点一:平行线的概念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_.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必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线段必相交; (4)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相交; (5)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平行、相交和垂直. 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概念进行判断.线段不相交,延长后不一定不相交,(1)错误;同一平面内,直线只有平行和相交两种位置关系,(2)(4)正确,(5)错误;线段是有长度的,不平行也可以不相交,(3)错误.故答案为(2)(4). 方法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和相交.两条线段平行、两条射线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因此,两条线段不相交不意味着它们所在的直线不相交,也就无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 探究点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如图所示,在∠AOB内有一点P. (1)过点P画l1∥OA; (2)过点P画l2∥OB; (3)用量角器量一量l1与l2相交的角与∠O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解析:用两个三角板,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画平行线,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l1与l2相交的角,该角与∠O的关系为相等或互补.

认识平行线及画法教案

认识平行及画法 认识平行线及画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例9和例10,主要解决平 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性打下基础。教材通过一组图片联系生活情景,抽象出平行和相交的两条直线,弓I出相交和不相交的概念,在识别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探索画一组平行线的方法,学会画平行线。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考 虑到四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2?培养创新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会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理解“在同一个平面内”,建立平行线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一激起学习欲望 出示书中六幅图:你熟悉这六幅图片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1)你能从中找到直的线吗? (2)动画演示:从图中抽象出直线。 (2)直线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一体验成功喜悦。 1.认识相交。 师:昨天我们已经对第92页到底93页的知识进行了预习,你已经把这三组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了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预:相交和不相交 你对相交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第三幅图片的这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课件演示:两条直线的两头无限延长,至相交。 2.认识平行。 师:图(2)中的这两条直线真的不会相交吗? 课件演示:直线无限延长,这两条直线慢慢地延长,再延长。 那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叫它们为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平行线,研究平行线。(板书补充课题:认识平行线)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学生呈现丰富的画面,借助学生关注的生活情境, 从图中抽象出直线,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出平行线的意义。】 3.你是怎样理解平行线的?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小组合作: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很重要?或者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课文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文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课文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本次口语交际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让学生就身边的垃圾问题进行交际,二是把想法画一画。可以把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完成。《我们身边的垃圾》以“交流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跟同学们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课前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这一提示提出了交流的内容以及交流的对象。以“怎么处理生活垃圾”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怎样处理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有条理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小组合作,把你们的想法画一画”引导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相互动的言语活动。 学情分析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媒介进行人际交流的活动,教学中既要重视“交际”,又不能忽视“口语”基础。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有的学生不能运用较为通顺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同学不会倾听与欣赏,还有的同学不太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所以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学生的口语基础的.培养。一是要引导学生会表达,二是让学生学会倾听与欣赏。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口语交际”得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的交际环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创设各种情境,可以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也因此会变得高涨起来,学习口

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起来。例如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垃圾是哪里来的资料,课中让学生说说该如何处理垃圾,让学生设计未来的垃圾处理场等多种方式,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但会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还会使他们有表达的愿望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难点: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

大班语言一年四季我知道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一年四季我知道教案反思大班语言一年四季我知道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在不同的游戏情境中用语言清楚表述四季的主要特征,参与制定游戏规则,体验语言游戏的乐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语言活动课,快来看看一年四季我知道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在不同的游戏情境中用语言清楚表述四季的主要特征。 2、参与制定游戏规则,体验语言游戏的乐趣。 3、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四季的特点。 活动难点: 遵守游戏规则,在游戏的情境中与同伴合作。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自制四季拼图l 游戏转盘,在圆盘上划分四格,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自制记分牌四个。自制

冠军队旗帜。 2、经验准备:活动前收集有关一年四季不同特征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拼拼乐。 1、介绍四季拼图游戏教师:今天,曹老师要请你们做一个拼图游戏。请你们每位小朋友到托盘里随意拿一块拼图并根据拼图底版上的提示来进行拼图,拼好以后请你们说说拼图里有些什么?(发现了什么?是什么季节?) 2、幼儿自由操作。 3、猜季节。 4、说说有关于每个季节的特征教师:在这个四个季节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你们的理由? 5、教师根据每组幼儿的回答结果,分季节进行小结教师预设问题: ◆春天里哪些花开了? ◆春风吹过,柳条会怎么样? ◆经过几场春雨,春笋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小结:春天到了,柳树长出了嫩芽,一阵微风吹过,柳条随着春风轻轻摆动,春雨淅淅沙沙地唱着歌,小草偷偷地从草地里钻出来,花儿们露出了笑脸,一阵小朋友开开心心地春游去。

《平行线》教案

《平行线》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教具模式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毛 2.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3.会用符号语方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课前准备 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做成图所示的教具. c b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复习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教具中木条b与c重合在一起,转动木条a确认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问: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 2.教师演示教具. 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让学生思考:把a、b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b与c 木相交的位置?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形成共识. 转动b时,直线b与c的交点从在直线a上A点向左边距离A点很远的点逐步接近A点,并垂合于A点,然后交点变为在A点的右边,逐步远离A点.继续转动下去,b与a的交点就会从A 点的左边又转动A点的左边……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它与直线a左右两旁都

a C 没有交点. c b a 二.平行线定义,表示法. 1.结合演示的结论,师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定义:同一平面内,存在一条直线a 与直线b 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 与b 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 与b 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 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第二是设有交点的两条直线.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即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 三.画图、观察、归纳概括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 1.在转动教具木条b 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 与a 平行? 本问题是学生直觉直线b 绕直线a 外一点B 转动时,有并且只有一个位置使a 与b 平行. 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 ,点B ,点C . (1)过点B 画直线a 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 画直线a 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 的平行线平行吗? 3.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推论. (1)由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 (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唯一的. 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 4.归纳平行公理推论. (1)学生直观判定过B 点、C 点的a 的平行线b 、c 是互相平行.

认识平行教学设计教案

认识平行 瓯北五小陈安娜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64认识平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像,交流,体验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位置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经历实物到实图再到抽象图的过程,理解同一平面内涵;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3、探索画一组平行线加深由平行的形象感知到本质的内化过程。 4、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感受到一些数学乐趣。 教学重点:以观察和想像为依托,深刻理解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概念的本质属性。 课前谈话: 1、与学生接触时候的谈话 (1)初次见面我要不要自我介绍一下,不介绍你们能够知道什么?(你很会观察,其他人很会听懂别人的意思) (2)邓老师待会要和同学们在很多老师面前一起学习一节数学课,你觉得邓老师会喜欢和什么样的孩子一起上课。 (3)带上一把直尺,一把三角板,一支铅笔,我发的两张纸,这是工具要求;在课堂上如果需要同学们画的,画好后马上放下坐好,如果有同学回答问题,就要认真倾听,听出别人发言好在哪里。(4)学习之前要先来解决一个问题:这是一条线段,数学上还有一种直直的线叫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有时候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任意延长,它是没有端点的,当然了,如果我们画在纸上并不需要把整张纸画到,行吗?还有,延长和移动不一样(小棒演示),延长过程中直直延长,不转弯的,明白了吗?大家好好聪明哦! (5)让学生画一条直线 2、会场时候的谈话 (1)同学们,今天邓老师来到泰顺育才小学我很开心,我很高兴,我很喜欢,我喜欢泰顺这个名字:国泰民安,人心归顺,育才小学取得更好,培育英才。 (2)小英才们,今天上课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下面的老师从温州、苍南、平阳、文成、瑞安等地辛苦地赶过来就是为了听我们上课,我们要不要跟他们打个招呼啊(指名两个说下),能用泰顺话欢迎一下吗?我们还是用普通话吧! (3)今天上课和平时有什么一样呢?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节四年级的课,大家有没有信心呢?有信心是件挺好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画图感知(2—3分钟)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 计与反思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季教案及反思

四季教案及反思 四季教案及反思 教材分析: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 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 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 生对生活的感受。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 学生观察和想象。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 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 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教学本课时要求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学会"""乙"两种笔画,认识"口、禾、雨、月"四个偏旁。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知道一年四季的特征,除了知道课文中所写的每个季节 的事物,还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每个季节还有哪些代表 性的事物,让学生认识四季,感受四季的美好,产生对

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季。教师收集四季美景图,投影展示,伴随优美音乐。)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带来了美丽的四季图画,现在 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大家一边看一边想,春夏秋冬四个 季节各有什么特点。 欣赏后提问: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二。自学: 1、欣赏 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四季".(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和儿歌的韵律美。) 2、同学们想读课文吗?要想读得好得先过生字宝宝这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 3、出示本课生字,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说说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 (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增强学生识字的信心和 识字的愿望。对识字量大的学生及时鼓励。) 4、自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借肋拼音多读几遍。 5、利用生字卡片在组内交流识字方法。(认识"辶、忄"两个新偏旁。)

平行线教学设计

5.2.1平行线 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2.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重点、难点) 3.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作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以上的图片都有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这将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 知识点1:平行线的概念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和相交. 方法总结:两条线段平行、两条射线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因此,两条线段不相交不意味着它们所在的直线不相交,也就无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探究1: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课本P12思考(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点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类型一】应用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进行判断 例1:有下列四种说法:(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同一平面内,过一点能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根据平行公理、垂线的性质进行判断.(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正确;(2)同一平面内,过一点能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正确;(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正确;(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正确;正确的有4个.故答案为D. 方法总结:平行线公理和垂线的性质两者比较相近,两者区别在于:对于平行线公理中,必须是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但过直线上一点不能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垂线的性质中,无论点在何处都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应用平行公理的推论进行论证 例2:四条直线a,b,c,d互不重合,如果a∥b,b∥c,c∥d,那直线a,d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 解析:由于a∥b,b∥c,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得到a∥c,而c∥d,所以a ∥d.故答案为a∥d.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8.4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已经比较熟悉,也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对简单的证明步骤有较清楚的认识,这为今天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几何学习中,学生对动手操作、猜想、说理、讨论等活动形式比较熟悉,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学生已经具备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以前的几何学习中,主要是针对几何概念、运算以及几何的初步证明(说理),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几何证明体系,本节课安排《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旨在让学生从简单的几何证明入手,逐步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清晰的证明思路,为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 2.能对平行线的判定进行灵活运用,并把它们应用于几何证明中. 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论证格式. 3.通过学生画图、讨论、推理等活动,给学生渗透化归思想和分类思想.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四个环节:情景引入——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反馈练习——反思与小结.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活动内容: 回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师: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来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

生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 生2: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师:很好.这些判定方法都是我们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到的. 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 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是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公理.那其他的三个真命题如何证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 活动目的: 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下一步顺利地引出新课埋下伏笔. 教学效果: 由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回忆起这些知识. 第二环节: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 活动内容: ① 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师:这是一个文字证明题,需要先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所以根据题意,可以把这个文字证明题转化为下列形式: 如图,已知,∠1和∠2是直线a 、b 被直线c 截出的同 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 ∥b . 如何证明这个题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师生分析:要证明直线a 与b 平行,可以想到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来证明.这时从图中可以知道:∠1与∠3是同位角,所以只需证明∠1=∠3,则a 与b 即平行. 1 23 a b c

松鼠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松鼠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松鼠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了解作者思路,学习其合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的特征,抓住事物特征介绍事物的方法。 3、体味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3、形象生动的说明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谁能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小动物,你为什么喜欢它呢? 如果能用“我喜欢_____的_____” 例如,“我喜欢忠诚的小狗”这种句式来说,就更好了。生:我喜欢活泼可爱的小兔子。 生:我喜欢忠诚机灵的狗。 生:我喜欢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生:我喜欢身强体壮的北极熊。 师:刚才同学喜欢的动物,老师也都非常喜欢,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名字叫松鼠,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小松鼠

图片) 其实把它介绍给我们的是一位法国人——布丰。哪位同学了解布丰其人的,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布丰,法国着名的博物学家、作家,还是生物进化论的先驱者。 师:很好,他知道的真多,来给他鼓鼓掌!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追随布丰的介绍一起去了解松鼠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布丰笔下的松鼠有怎样的特点。生读课文。 师:谁来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生: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师:不错,你说的太好了!松鼠是漂亮的。(师板书“漂亮”) 师:松鼠还有哪些特点?我来请同学完成老师的板书。 生上黑板补充两点:驯良、乖巧。 师:松鼠的这些特征你们是从哪儿找到的? 生:课文第一段。 师:那么第一段的这三个词语能不能颠倒位置?为什么? 生:不能。下文具体介绍的时候也是按照漂亮、驯良、乖巧的顺序写的,如果这儿颠倒顺序,就和下文不对应了。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值得大家学习啊!他看到了这段与下文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生齐:由总到分。 师:不错。(板书“由总到分”)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了? 生:漂亮是指松鼠的外表,而驯良、乖巧则是在讲松树的性格。

《春夏秋冬》教学反思

《春夏秋冬》教学反思 范县第二小学松松今天第二天开学,早晨7点50领了新书,第二节课我又没备课讲了第一课《春夏秋冬》。效果一般,但是也有感觉舒服的地方。 开始上课,我开门见山开始了讲课。询问一个学习后进生一年有几个季节,谁知到该学生却声音响亮的回答四个季节,我随机让孩子们表扬了他。当问到都有哪四个季节时该学生就不知道啦,但是我还是和颜悦色的和同学们一起说出了答案:春夏秋冬,并随机板书课题。在板书课题时我认真的在田字格里给孩子们书写了春夏秋冬,我感觉课堂的每个字的书写都有一定的作用,再则“春和冬”字还是本课的生字。书写春字时我内心想到了曾经听过的一节课,老师书写课题就把生字写了,虽然我认真的给孩子讲述加书写,但是我却内能让孩子拿出本子写一个或者描一个,这是我需要努力的地方。以后课堂要拿出练习本了。 板书完课题就和同学们观察四季的图画,然后板书“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拼读,遗憾有二,一是没能注拼音,二是读的没有一点计划和规律。还是没有备课的结果。下次充分备课,然后课件出示拼音和词语就好了。反复读了四个词语然后就在词语的后面加上了“吹、落、降、飘”并随机夸张的加上动作。在动作反复的读,枯燥的读中结束了这个环节,感觉读了很多遍,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在开火车时,班里的郝庆萍和武思彤竟然都会读了,我随机给他们组各多加了二分。但是最后我自己检查时他们还是瞪眼

瞎。让我有点郁闷,中午又布置让同桌教会,然后给对方一朵红花。下午我一定要监督,努力不会白干的。 在学习图文诵读时,我也有一个环节让孩子们眼睛亮亮的。我和孩子们反复诵读后,我就说我是你们的学生你们来教我一遍吧?我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再来教我一遍吧,只见孩子们都是高兴的声音响亮的教我这个妈妈。最后我是监考老师,让孩子们合上课本然后提问图画内容,回答时要用书上的两个字和三个词来回答,孩子们举手回答的整体状态感觉他们敢举手了。这个环节孩子们兴趣提了上来。 最后一个环节时认识二类生字,干巴巴的,无味的,没有头绪的拼读。 一节课下来,只是读,读,读,没有说,没有写,感觉很失败!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新学网首页 > 语文 > 数学 > 物理 > 化学 §5.2.2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复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为探究利用角的关系判断两直线平行做好准备,由平行公理推论自然引入新课。) 1.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 (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 ________角. (2) ∠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3) ∠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4) ∠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5) ∠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如果a∥b ,b ∥c ,那么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认识平行教案

认识平行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39~41页“认识平行”。 教材说明: 本课主要是教学直线的平行,这是学生在认识了点和线段、射线以及直线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和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教材先认识直线的平行,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正确画出平行线。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能力目标: 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会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正确画出平行线;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3. 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根据现实生活中平行所散发出来的美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三角板、直尺、方格纸、点子图、白纸、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1.认识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师:哪个小朋友告诉我,你平时上学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生回答:汽车、步行(很环保)、公共汽车、自行车…… 师: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小朋友都是乘坐汽车来上学的,咱们今天的数学课,就从汽车开始研究。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辆汽车笔直地向前行驶,下面三幅图中的哪幅图是车轮留下的痕迹?指名回答。 师:认为是第三幅的小朋友请举手。 师:图1中的两条线怎么了?(相交)相交在哪里?(指名上台指)。对!在数

学上,相交的这一点就叫做交点。两条直线这样的位置关系,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了。 师:看第二幅中的两条直线相交了吗?如果我们把它想象成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想想看,直线有什么特点?(无限延长),无限延伸后就会有一个交点。所以,这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师:图3中的两条线会不会相交?我们也把它想象成两条直线, 我们可以把它们无限延长,看相交了吗? 汽车的轨迹就是象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小结:刚才我们不仅解决了现实问题,而且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的和不相交的) 2. 认识平行。 同学们看,这些是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老师在每一幅图中也找了两条线,咱们把它们都看成是直线,想想哪几组直线是相交的呢? 图①中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显然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 图③呢?你怎么想的?是的,这两条直线延长后就有一个交点,所以这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是的,图①和图③中的两条直线都是相交的。 图②中的两条直线有没有交点? 所以,图②中的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 图④中的两条直线相交吗?为什么? 同学们图中画的是什么?对了,是高架桥。高架桥有没有见过?是什么样的,做个手势给我看看。 上面这条直线在高架桥的上面,下面一条直线在高架桥的下面。 想想看,如果有一辆汽车沿着上面的直线在开,另一辆汽车沿着下面的直线在开。想想看,这两辆汽车会相撞吗? 对,我们把桥下的路面看作一个面,桥上的路面也看作一个面,在两个不同面内的两条直线显然是不会相交的。 同学们,同样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区别吗? 高架桥上的两条直线不在同一个面里,而跑道上的两条直线在同一个面里。两条直线在一个面里,就说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贴) 对于平面,同学们其实并不陌生,比如我们课桌的表面可以看作一个平面,教室的地面也可以看作一个平面,黑板的面看作一个平面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