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学也源远流长。按照通常的文学史分期,秦代及其以前的文学统称为先秦文学。

在文字产生之前,文学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加工,成为集体的创作。神话和歌谣就是两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幻想中做出的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具有艺术意味的描述和解释。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先民在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便在想像中把一切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和人格化,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所以,尽管神话充满着幻想和虚构,但却深深植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而且充满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我国古代的神话是十分丰富的,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上儒家的排斥和曲解,被记载和流传下来的较少,只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天问》、《淮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零星的片断,如盘古开天地、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即使是这些片断的神话,也充分反映了我们的祖先要求改变现实的强烈的愿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自身的坚定信念,集中了他们在和自然界斗争时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这些,不但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最早源头,更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古代歌谣主要保存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经》原来

先秦两汉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就是秦先,即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作品305篇,《诗经》存目311篇。《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在齐担任祭酒。后适楚,春申君让他作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免。最后死于兰陵。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是韩之诸公子。曾师事儒学大师荀况,与李斯是同学。《韩非子》是韩非死后由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之文章编成。今传《韩非子》20卷,55篇。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非子浅解》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韩非子校注》是比较好的本子。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文心雕龙·诠赋》说:“赋,铺也。”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汉赋的发展、分类和特点。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西汉初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是东汉新体大赋的两篇力作。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其后,蔡邕、赵壹等人也大力创作抒情小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约五十二万字,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史记》的创作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乐府,秦汉时期指音乐机关。汉代把在乐府合乐演唱的歌辞称为歌诗。后来汉朝人把合过乐的歌辞也称为歌诗。到了六朝,人们对此机构采集的合乐而歌的诗也称为乐府。 早期文人五言诗:班固的《咏史》、张衡的《四愁诗》、秦嘉的诗《赠妇行》。 简答 1、先秦文学的总体特征: 一、诗乐舞结合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吕氏春秋古乐描绘了在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人们载歌载舞的场面。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二、文史哲不分就散文而言,先秦时期,没有纯粹的散文著作。散文与史学,哲学以及其他学科没有明确界限,有些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也富有文学意味。 2、《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诗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情感,这种创作态度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二、《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基础。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出发了诗人的感情,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中,往往交往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三、《诗经》的句式和章法《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至八言的不等。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诗经》常常采用重章叠字的形式,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况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国文学的本原是“道”。 先秦文学的“主流”是《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含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追本溯源→三种基本形式: ①神话传说(开天辟地神话、种族和文明起源传说) ②原始歌谣(原始祭歌、原始劳动歌谣、早期爱情歌谣) ③散文的雏形(殷商时期甲骨卜辞→金文→西周钟鼎铭文→周代散文) 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是诗乐舞三位一体 儒家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诸子散文:如论语,庄子 秦汉文学 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代表作《谏逐客书》 西汉:①“文景之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汉初文学以总结秦亡教训为主(贾谊《过秦论》)贾谊与晁错(写有《论贵粟疏》等文)的政论文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②汉武帝时期,汉大赋体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史记》 ③汉宣帝号称中兴之主,有王褒、张子侨、刘向等辞赋大家 ④汉元帝以后,扬雄《甘泉赋》《长杨赋》等,但汉大赋呈衰落之势 以抒情为主的小赋继续发展,班婕妤《捣素赋》《自悼赋》刘歆《遂初赋》 东汉:“光武中兴”,今文经学的谶纬迷信逐步泛滥→抒发个体情志的作品,文学批判性增强辞赋:赋体文学居主导,汉大赋渐衰,抒情小赋益兴 张衡《归田赋》完成赋体文学革命性的变革 赵壹《刺世疾邪赋》为批判现实的代表作 诗歌:班固《咏史诗》倡其端,秦嘉《赠妇诗》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古诗十九首》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质朴直率,意境深婉 叙事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散文:抨击统治集团大力提倡的今文经学,针砭时弊的佳作。如班固创作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赋四大家:(西汉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班固,张衡)

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a)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b)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其提供思想基础。 c)文学自身的发展。 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 a)强调创造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b)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c)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d)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3.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a)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b)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 长篇小说的创造。 c)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d)忧郁感伤情调的喜好。 二、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1.英国 第一代:“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向往中世纪的宗法制田园生活,他们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而闻名。 1798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其中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纲领。 第二代:拜伦(1799—1824)雪莱(1792—1822) 浪漫主义小说家司各特,其代表作为历史小说《艾凡赫》。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雪莱第一部长诗叫《麦布女王》。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写成)。晚期的抒情诗以《西风颂(1819)、《云雀》(1820)等为著名。表达了诗人高昂的革命热情,对未来的深刻预言。 约翰·济慈(1795——1821)《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翁颂》; 2.德国“浪漫主义故乡” (1)施莱格尔兄弟《雅典娜神像》 (2)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3)霍夫曼(1776—1822) 代表作为《金罐》、《谢拉皮翁兄弟》(短篇小说集) (4)海涅(1797—1856)犹太人,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代表作《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1.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的主导特征是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 2.浪漫主义与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时局有着一定关系。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达尔夫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思潮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 3.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4.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与贵妇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一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与18世纪启蒙文学,特别是伤感主义文学有紧密联系。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英国兴起的伤感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首先,强调主观感情,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2、其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情感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是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丑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回到自然”和18世纪伤感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门话题。 4、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样,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先秦文学概况

先秦文学 远古至秦统一前的全部文学。“先秦”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汉书·河间献王传》:“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这里的“先秦”,即汉人心目中的“前秦”,包括秦王朝在内。至后人论学所谓“先秦诸子”,才开始将“先秦”的范围转移到秦以前,主要是指春秋末期至战国的一段时间。今人更将这一概念扩展成为泛指秦代以前。 远古口头文学远在上万年之前,中国人的祖先已经在开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至珠江流域。通过劳动实践,他们改造了自然界的面貌,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着人类的精神文明。根据考古学上的发现,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中,就有按照实用和美的原则制造的石器工具和陶器用品,本身就是颇为精美的造型艺术品,上面的人面、鱼、鹿、鸟、蛙等图象和人面、壁虎、鹰隼等雕塑,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音乐方面,传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大体上可以判断,当时美术、音乐等艺术已逐渐同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昔伏羲氏因时兴利,教民田渔,天下归之,时则有网罟之歌;神农继之,教民食谷,时则有丰年之咏”(夏侯玄《辨乐论》)。这些关于远古时代歌谣创作的记载,不会全无根据。 石器时代生产力与知识水平低下,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人们感到无能为力,对它产生了神秘感,形成对自然神的信仰。原始人群演进为氏族公社后,又产生了祖先神的观念。神的信念在人们的意识中占着支配地位。对神的崇拜,就出现了宗教;对神赞美、祈祷所唱的韵语,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说它、征服它、支配它,就产生了神话;以歌舞等仪式来“沟通”人与神的联系的巫祝,也就是原始的文艺家。因此,原始文学与神的观念以及宗教活动是密切相关的。那时,祀神、祭天、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这是一种鼓舞人心、激励感情的艺术手段。从而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吕氏春秋·古乐》所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就是一例。再如《卿云歌》,虽然带有后人加工的色彩,但它的基本精神还是表现原始人对日月光明的崇拜与赞美。这些都是在群众性的、激动人心的场合,以载歌载舞形式演唱的。 在阶级社会形成以前,人与自然的矛盾特别突出。基于人们对自然幼稚的理解,便有“十日并出”、“十日代出”、“日中有金乌”、“日休止于扶桑”等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类对酷暑、太阳运行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与喜悦,就表现为“丰年之咏”、“葛天氏之乐”。至于自然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为消除灾难所进行的斗争,更是成了原始文学的主要内容:女娲补天、羿射十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伊耆氏的《蜡辞》(《礼记·郊特牲》)和《弹歌》(《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都属此类。原始文学中也有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如黄帝战蚩尤、舜逐三苗、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反映了氏族部落间的激烈战争。这些神话传说,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的后期。 远古时代基本上还没有文字,原始文学只能是口头文学,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不断充实,不断提高。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后世著作所记载的有关内容看,古代神话原本是十分丰富多采的。到了文字记录的时候,可能受到史官求实精神与孔子为首的儒家“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观点的影响,往往被当作史实来加以修改、删削,甚至曲解,使其本来面目显得比较模糊。 奴隶社会文学夏禹传帝位于其子启,显示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化。奴隶社会在上升时期,和一切新的社会制度一样,推动了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到了商、西周,出现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尤其文字的日趋进步和广泛使用,对文学的影响至大。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周的青铜器铭文、《周易》繇辞以至《尚书》,反映了书面语言由句而章、由章而篇的形成过程。《盘庚》多记言,《顾命》中不少叙事,是现存较早的散文完篇。 诗歌的兴盛,是周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周代金文中已多用韵之文。《周易》中约三分之一为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义 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简析 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与其他文学创作方法相比,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分类 传统政治分类

浪漫主义文学在传统分类中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积极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消极浪漫主义——不具有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上分发明显不科学,但从作品的感情抒发的方式不同,积极和消极的概念仍可保留,不过需要重做定义: 积极浪漫主义——以直白宏大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雪莱、屈原、普希金消极浪漫主义——以含蓄内敛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英国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以作品表现形式 浪漫主义以作品表现形式分类可以分为两类:有神浪漫主义与无神浪漫主义。 有神浪漫主义——以传说或自创的“神”的形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泰戈尔、屈原、但丁 无神浪漫主义——以自然或社会现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应该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文学作品各类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并不比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更优越,无神浪漫主义文学也不比有神浪漫主义文学更先进。之所以对文学作品分类,只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与品读,除此之外并无实际意义。 介绍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以及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

先秦两汉文学史教学大纲

先秦两汉文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先秦两汉文学史编号:学时:5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 编者姓名:孙立职称:教授 主审姓名:吴承学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二○○二年十二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样式,使学生能认识并牢固掌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此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并为此后其他阶段文学史的学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第一编先秦文学(36学时) 概况(1学时) 1、先秦文学的范围。 2、我国文学的开端;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百科全书,我国文学遗产的最早珍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无论在文学表现的对象和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佳作如林,名家辈出,为我国散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优秀诗篇,充满崇高的思想情操,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思考题:先秦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上古神话(2学时)

1、神话与神话的产生。神话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及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神话产生的途径通常包括劳动生产和宗教活动两个方面。 2、神话的内容。我国古代神话是非常丰富的,种类也十分齐全,诸如宇宙生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以及各种有关神格种类、习性、形态等描绘性神话,一应俱全。 3、神话的艺术及其民族特色。上古神话是原始人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它用夸张幻想的手段表达原始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想象。我国神话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内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表现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追求,赞颂一往无前的献身行为,具有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色彩浓郁,富于幻想。 4、神话的意义和影响。 思考题:1、上古神话的内容及特征如何? 2、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周代诗歌与《诗经》(13学时) 1、古谣谚、咒语与周诗的形成。在《诗经》之前,我国古代诗歌已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古谣谚及古咒语是早期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周代诗歌的前驱。周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大繁荣的时期,除《诗经》外,保留在《周易》、《左传》等书中的诗歌也为数不少,可与《诗经》相比勘。 2、《诗经》的体制与编纂。《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诗三百篇的地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其中有的是民歌,也有一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创作,绝大部分的作者姓名已不可考。《诗经》的收集整理,过去有种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献诗之说、采诗之诗及孔子删诗之说三种。今人多以为《诗经》的汇集成编,大约是由朝廷及地方诸侯及乐师共同完成。《诗经》在先秦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3、《诗经》分类概述。①周部族史诗;②政治讽刺诗;③赋役诗;④农事诗;⑤情诗; ⑥杂事诗。《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反映,周代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感均在《诗经》中有所印证。其中有的篇目展示了周人成长的历史;有的表现贵族、士大夫、小吏、百姓、甚至是奴隶对社会政治的忧虑或不满;有的表现贵族礼制生活及燕享酬酢、节日庆典;有的表现小国与小吏不堪驱使、抨击劳逸不均的社会现实;有的展现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有的表现爱情与家庭婚姻的甜蜜或不幸;有的描写了周代妇女遭弃的社会问题;有的反映出家庭宗族及朋友的关系与友情。总之,《诗经》多方面地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4、《诗经》的艺术成就。①《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及手法;②叙事、说理、抒情、写景、议论诸体兼备的艺术手段;③《诗经》的句式与章法;④《诗经》的语言艺术; ⑤《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思考题:1、何为六义、四始、毛诗、四家诗、变风变雅? 2、《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别。 夏代逐渐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各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发展过程。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些著述被视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其中《礼经》除《仪礼》外还包括《周礼》和《礼记》,实际成书于战国以后。《乐经》不传,一般认为它就是《诗经》的曲谱。产生最早的当推《尚书》和《周易》。《周易》托古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作辞,《易经》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易传》旧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系战国秦汉儒者所托。《周易》卦爻辞或韵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原始文学中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尚书》是一部跨时代的档案文件汇编,撇开今古文辨伪不论,仅从文字产生的时代来看,其中虞书、夏书显然出于后世的补作,而商书和周书才有可信的起码条件。《尚书》虽然号称难读,却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并出现不少成熟的辞格,为历代散文家所重视。《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根据春秋鲁国的史料记载编撰而成,文字简练似流水账簿,未能构成散文篇章,但其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直接导致了《左传》的产生。 春秋末至战国之世,是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此时,历史散文的创作很发达,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这些史著不仅总结了国家成败之理,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春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到《左传》《国语》则有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到《战国策》则更多地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和个性。它

中国古代文学史整理(先秦两汉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二、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要求:准确、全面、简洁)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五、论述题(2选1,共25分) 一、神话篇 (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2)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 A.自然神话原始先民敬畏大自然、征服大自然,以山川、风雷、草木为描述对象eg精卫填海 B.创世神话原始先民对宇宙开辟、人类起源,勇于探索,积极创造的精神eg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C英雄神话原始先民自我意识觉醒,他们朦胧地意识到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eg 大禹治水 D.传奇神话对异域奇国,怪人奇物的记载eg吐丝女、羽民国。 二、诗经篇 (1)诗经的思想内容: 1.颂赞诗周民族的史诗eg“大雅”中的《生民》、《公刘》A.歌颂周族的祖先神后稷的,反映了祖先崇拜意识和对农业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 B.叙述后稷的曾孙公刘率领周族从有迁于泾水中游的豳地的事迹C.《》颂美的是后稷十二代孙古公父为了摆脱犬戎的侵扰,率领周族从豳地到周南的事迹D.《皇矣》太王开辟岐山 F.《大明》赞美文王、武王,着重赞美武王伐殷。 2.婚恋诗 3.思妇诗 4.征诗役 5.农事诗 (2)诗经的艺术成就:a.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b.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兴的方法有三种起联想、象征、比喻的作用,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起协调韵律的作用)c.诗经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叙事言情)d.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e.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3)作品。(共11首) 三、楚辞篇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23、七体: 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体”。 24、枚马: 西汉时期大赋代表作家枚乘与司马相如的合称。枚乘的赋富于铺陈,描写生动,多用夸张比兴手法,代表作为《七发》。司马相如的赋体制宏伟,辞采华艳,奠定了汉大赋的写作模式,是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25.散体赋: 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26.汉赋四大家: 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7.“劝百讽一”: 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28.《太史公书》: 《史记》的原名。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29.互见法: 《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其法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本人传记中,而写入他人的传记里,以避免行文重复和影响传主的主要性格。 30、《史记》三家注: 《史记》唐代及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晋(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31.班马: 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文学性强。《史记》和《汉书》也是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 32.《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33.乐府诗: 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34.乐府: 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35.《乐府诗集》: 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一、概述: 先秦文学是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坯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二、内容及发展经历 A神话歌谣

1)文字产生之前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先秦文学《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完整版)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 一、先秦文学界定 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 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 2、诗歌:《诗经》、《楚辞》 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三、先秦文学的特征 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 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 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

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 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3、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表现出着眼现实,少及“天命”,自觉创新的共有文化气质,产生了不同于前代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上古神话 第一节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神话产生的原因 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 三、上古神话的记录和保存 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现存先秦及汉代古籍中,除《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墨子》、《庄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各有少量片断记载以外,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较多,

(完整word版)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各作家要点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 产生背景:1、它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自由、平等、博爱,浪漫派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法国大革命对这些作家的浪漫主义倾向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3、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经历了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英德——法国——俄国。 思想特点: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古典主义崇尚“三一律”,典雅和崇高的风格,浪漫主义突破了这道顽 固的藩篱。 2、从民主主义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4、偏重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艺术特点: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2、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实体长篇小说的 创造: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名额韵律创作,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在当时一味仿古的低劣 作品充斥文坛的情况下,无疑带来了清新、活泼、健康的新气象。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对比艺术的提倡者和大师。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 二、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英国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 ?罗伯特.彭斯和威廉.布莱克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前驱,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擅长抒情和讽刺。 ?湖畔诗人:华兹华斯,萨缪尔.柯勒律治和罗伯特.骚赛: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 ?拜伦和雪莱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两人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具有批判精神。雪莱: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和宗教色彩。 ?“耶拿派” ?“海德尔堡浪漫派” ?格林童话:雅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 法国浪漫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雨果,大仲马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 ?强烈战斗精神,向往自由和民主。 ?茹科夫斯基,俄国第一位抒情诗人,革新了诗歌的形式和个格律,受到伤感主义影响,充满神秘色彩。 ?普希金、果戈里 东欧 美国:爱默生,梭罗、华盛顿.欧文(美国文学之父)、华兹华斯 第二节华兹华斯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诗人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 一、创作特色: 1、最乐于、善于描写大自然。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一 )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夸父逐日”神话最早见于__________一书。 2、“昔我往矣,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 3、“至人__________,神人__________,圣人__________。” 4、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家是__________。 5、“吾令羲和弭节兮,__________;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 6、《史记》包括十二_________、十表、八书、三十_________、七十________,共130篇 7、《盐铁论》的作者是__________。 8、《吴越春秋》的作者是__________。 9、标志着汉赋体制正式确立的第一篇赋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 10、《两都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二京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 11、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编的__________一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 1、赋比兴 2、《春秋》“三传” 3、《庄子》“逍遥游” 4、《史记》“三家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 2、试述乐府的涵义及其演变。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写出《离骚》的前十句,并阐释其“内美”的蕴涵。 2、请各以一首诗为例,比较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不同艺术特色。 答案: 一、1.《山海经》2.杨柳依依雨雪霏霏3.无己无功无名4.荀子(荀况)5.望崦嵫而勿迫吾将上下而求索 6.本纪世家列传 7.桓宽 8.赵晔 9.枚乘《七发》10.班固张衡11.《玉台新咏》12.越鸟巢南枝 二、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2.一般认为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春秋榖梁传》(简称《榖梁传》)。《左传》详事实,《公》《谷》释义例。3.庄子以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谓之“逍遥游”,即不凭借任何外物而作超越时空之游,实际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4.即裴骃《史记集解》、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原为单行本,后散列于正文之下。 三、 1.一是能写出战争的始末,给人以完整的印象;二是着眼于政治,能写出战争的性质、人心向背,并将政治、外交、战争结合起来进行描写;三是通过战争刻画人物形象,从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乐即音乐,府即官府,两汉所谓乐府是指掌管音乐的机关。但是魏晋六朝时却将乐府所唱的诗即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乐府便由音乐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于是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 四、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主讲:谢明仁教授(文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班级:广西大学中文系2006级文学专业 绪论 第一节谈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 一、什么是文学史?文学史的学习包括哪些方面? (一)、文学史的概念 我们认为: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它起码包括四个方面: 1、文学的本位 2、文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3、文学的理论、批评、鉴赏 4、文学的传媒 (二)、史学的思维 (三)、文化学的视角 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及历史的二重性理论简介 (一)、教材简介 1、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清光绪三十年(1904)滥觞之作 2、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初版 3、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初版 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平朴社出版部1932年初版 5、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 6、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以上教材分别代表了20、30、40、50、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水平。7、章培恒、袁行霈等主编的新文学史著作。 (二)、历史的二重性理论简介 1、历史存在于过去的时空之中,这是历史的第一重存在。 2、历史存在于人们的理解之中,这是历史的第二重存在。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 人们在声称以“实在的”历史为依据时,实际上是在运用某种“解释”。【法】马克·加博里约《结构人类学和历史》 三、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一)、三古、七段之分: 1、上古期:先秦两汉文学(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文学 第二段:秦汉文学 2、中古期:魏晋—明中叶文学(公元3世纪—16世纪) 第三段;魏晋—唐中叶文学(天宝末年) 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文学 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文学(正徳末年) 3、近古期:明中叶—五四运动文学(公元16世纪—20世纪初) 第六段:明嘉靖初—鸦片战争文学(1840年) 第七段: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文学(1919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