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教案-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物理教案-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物理教案-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物理教案-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物理教案-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理解向心力公式,进一步明确匀速圆周运动的产生条件,掌握向心力公式的应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的能力.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确提出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任何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只要它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物体所受的向心力,接着详细介绍了火车转弯和汽车过拱桥两个常见的实际问题.后面又附有思考与讨论,开拓学生的思维.

教法建议

1、培养学生分析向心力来源的能力,分析问题时,要首先引导学生对做周围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情况分析,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求出物体沿半径方向受到的合外力,就是提供给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物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讨论(结合动画或课件),引导学生从中领悟掌握运用向心力公式的思路和方法.即:第一: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分析向心力的来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第二:运用向心力公式计算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第三:由物体实际受到的力提供了它所需要的向心力,列出方程求解.

3、可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向心力可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单独提供,也可由它们的合力提供.

4、在讲述汽车过拱桥的问题时,汽车做的是变速圆周运动,对此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向学生指出:在变速圆周运动中,物体在各位置受到的向心力分别产生了物体通过各位置的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公式仍是适用的.但要注意,对于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情况,只有在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时,向心力才是合外力.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指出:此问题中出现的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大于或小于车重的现象,是发生在圆周运动中的超重或失重现象.

教学设计方案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教学重点:分析向心力来源.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

主要设计:

一、讨论向心力的来源:

例如: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人造地球卫星);弹力提供向心力(绳系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摩擦力力提供向心力(物价在转盘上随转盘一起转动);合力提供向心力(圆锥摆等).

二、讨论火车转弯:

(一)展示图片1:火车车轮有凸出的轮缘.

(二)展示课件1:外轨作用在火车轮缘上的力F是使火车必须转弯的向心力.

(三)展示课件2:外轨高于内轨时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是使火车转弯的向心力.

(四)讨论:为什么转弯处的半径和火车运行速度有条件限制?

三、讨论汽车过拱桥:

(一)思考:汽车过拱桥时,对桥面的压力与重力谁大?

(二)展示课件3:汽车过拱桥在最高点的受力情况(变变)

(三)展示课件4:汽车过凹形桥时低点时的受力情况(变变)

(四)总结在圆周运动中的超重、失重情况.

探究活动

1、荡秋千时,你对秋千底座的压力大小恒定吗?请你想办法实际验证一下,并解释为什么?

2、请观察一下,建筑工地上用来砸实地面的“电动夯”工作时的情况:什么时候底座离开地面?什么时候砸向地面?为什么会出这样的结果?

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

第六节运动和力复习和总结 从容说课 通过本章“运动和力”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惯性、二力的平衡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已有所了解.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章知识的内容,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 4.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5.会应用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 B.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 C.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主要看以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而言,因此A错.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与同时性,在踢球的同时脚就会疼痛,不会等球飞出去之后才痛,故B错.物体之间不接触时也会发生力的作用,如磁场的作用,所以C错.故应选D. 答案:D 例2: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速度可达40 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 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 min内能飞行5 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_______,亚军______. 分析:这是比较速度大小的类型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它们都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就可以比较了. 猎豹的速度v1=40m/s,旗鱼的速度v2=108 km/h=30 m/s;褐海燕的速度v3=5 km/min=83.3 m/s.v3>v1>v2. 答案:褐海燕猎豹 例3: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______对____施加了力,同时______对_____也施加了力. 分析:水桶被提起时,水桶位置发生了变化,水桶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人.与此同时,手也受到了向下的拉力,此力是由水桶施加的,也就是人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人(手) 桶桶人(手) 例4:有同学说:“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

初中物理简谐运动的描述-教案

简谐运动的描述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含义。理解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2)知道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并正确理解与振幅无关。 (3)理解振动图像的物理意义,能利用图像求振动物体的振幅、周期及任意时刻的位移;会将振动图像与振动物体在某时刻位移与位置对应,并学会在 图象上分析与位移x有关的物理量。 (4)知道简谐运动的公式表示X=Asinwt,知道什么是简谐运动的圆频率,知 道简谐运动的圆频率和周期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观察砂摆演示实验中拉动木板匀速运动,让学生学会这是将质点运动的位移按时间扫描的基本实验方法。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实验是研究物理科学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 振幅、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振动图象与振动轨迹的区别;圆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教学器材: 弹簧振子,音叉,课件;砂摆实验演示:砂摆、砂子、玻璃板(或长木板)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讲授、讨论,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提问:简谐振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是什么?请同学画出 运动的特征是什么? 在圆周运动中,物体的运动由于具有周期性,为了研究其运动规律,我们引入了角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为了描述简谐运动,也需要引入新的物理量,即振幅、周期和频率、相位 2.新课讲授 一振幅、周期和频率(投影) 振幅: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①是标量;②表示振动的强弱③振幅的两倍表示的是做振动的物体运动范围的大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教案新人教版

第2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习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教具准备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展示物体运动的图片,感受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而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乃至整个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机械运动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八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探究点二参照物 1.概念 问题探究: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苏科初中物理八上《5.3 直线运动》word教案 (2)

直线运动

【点拨】师: 1、为了便于对路程和时间进行读数,可用红线或橡皮筋做标记。 2、标记的起点最好离管底稍远一些 3、秒表测时间之前,让管中气泡运动几次,对其运动快慢情况有一定认识,以便有的放矢地测量运动时间。 4、为了便于观察,可在清水中滴几墨水 【做一做】按照方案动手做一做并把测量数据填入下表中,计算出相关的速度。 【议一议】 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运动规律如何? 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正比例,运动速度可以是看作不变的。 【作一作】根据实验数据作出s —t 图、v —t 图。 【小结归纳】(板书)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应用】你能举出一些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吗? 生: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空中匀速下落的雨滴;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的顾客等。 二、变速直线运动 【演示课件】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1991年在日本东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跑完100m 的情景,并附有刘易斯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表:如下 【想一想】刘易斯在这100 m 的运动过程中是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 (m/s) 距离(cm )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 时间(s) 0.00 1.88 2.96 3.88 4.77 5.61 6.46 . . . .

吗? 生:不是。 【议一议】为什么刘易斯在这100 m 的运动过程中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呢?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100m 的运动过程中,哪个10m 路程段的速度最大?哪个最小?有没有哪段路程中速度相等? 【交流】学生: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不等(或他在每一段的速度不等)。 【投影】苹果下落时的频闪照片,观察照片分析苹果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小结归纳】(板书) 2、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3)变速直线运动比较复杂,在粗略描述其运动情况时,仍可使用v=s/t 示速度,但这个速度是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一: 匀速直线运动 [例1] 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计算公式v= t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C.速度v 和路程s 成正比,和时间t 成反比 D.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例2]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它们的s-t 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 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 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 在甲前面0.6米处

最新运动与力教案

1.4运动与力 一、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看出: (1) 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疑难导析 一、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 1 ?明确惯性的概念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惯性,即物体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 ?确定了力的实质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实际上是对力的本质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 ?定性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这一定律指出了物体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外力时,但所受外力作用为零时,其作用效果跟不受力作用时相同。因此,我们可以把理想情况“不受力作用”理解为实际情况中的“所受合外力为零”。 【轻松过关】 1.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 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C. 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经过在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D. 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2. 甲、乙两名跳伞运动员,从静止在空中的直升机上先后跳下,在打开伞前的一段时间内,后跳的运动员乙看 到甲的运动情况是() A. 向下匀速运动 B .静止不动C .向下匀加速运动 D .向下变加速运动 3. 如图所示,小车内有一光滑斜面,当小车在水平轨道上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小物块 止,在小车运动过程中的某时刻,突然使小车迅速停止,则在小车迅速停止过程中,小物块 ①沿斜面滑下;②沿斜面滑上去;③仍与斜面保持静止;④离开斜面做曲线运动。其中正确的是 4. 小雨同学通过绳子拉着一个石块, 使石块在水平面上匀速转动. 他想,若石块受到的力都消失了,石块将 ( ) A. 立即停止运动B .落到地面上 C.继续匀速转动D .做匀速直线运动 5. 如右图甲、乙中,两斜面相同、平面上的材料分别为木板和棉布,一辆小车分别在两斜面同一高下,然后停 在如图的位置上。根据上述的实验现象,请回答: (1) 小车在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原因是。 (2) 上述实验中,若平面选取的是理想光滑的材料,当小车从斜面滑下,则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情况将 A可能的情况是: ()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A恰好与斜面保持相对静 度上自由滑A.①② B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的描述教案.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的描述教案 2018-11-25 学习目标: 1.知道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含义。 2.理解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3.知道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并正确理解与振幅无关。 学习重点:振幅、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 1.知识链接:上节课讲了简谐运动的现象和受力情况。我们知道振子在回复力作用下,总以某一位置为中心做往复运动。现在我们观察弹簧振子的运动。将振子拉到平衡位置O的右侧,放手后,振子在O点的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子的运动是否具有周期性? 在圆周运动中,物体的运动由于具有周期性,为了研究其运动规律,我们引入了角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为了描述简谐运动,也需要引入新的物理量,即振幅、周期和频率。 (A级)2.新课学习 实验演示:观察弹簧振子的.运动,可知振子总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说明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一个概念――振幅。 振幅: 振幅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幅物理意义:表示_________的物理量。 振幅和位移的区别? ①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_______;而位移是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与_______之间的距离。 ②对于一个给定的振动,振子的位移是时刻_______但振幅是不变的。 ③位移是矢量,振幅是_______。

④_______等于最大位移的数值。 周期频率 周期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频率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期(频率)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_______ 周期单位:_______频率单位_______ 弹簧振子周期与那些因素有关:_______,_______ 固有周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有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谐运动的周期或频率与_________无关。 相位及简谐运动表达式 相位是表示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用相位来描述简谐运动在一个全振动中所处的阶段。 初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函数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中的A代表振动的 ________,ω叫做________,它与频率f之间的关系为:ω=2πf;公式中的(ωt+ )表示简谐运动的________,t=0时的相位叫做________,简称初相。 (B级)1.关于振幅的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A.振幅是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B.振幅大小表示振动能量的大小 C.振幅有时为正,有时为负 D.振幅大,振动物体的最大加速度也一定大 (B级)2.振动的周期就是指振动物体()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定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学习参照物这个知识点,学生能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正确的认识并会做出说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并会根据参照物的选定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节日燃放的烟花、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布朗运动。解释说明:无论从宏观世界还是到微观世界,宇宙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而如何正确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而引出今天的课程——运动的描述(板书)环节二:生成新知 (一)机械运动 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 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动的水、游动的鱼、飞翔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教师总结:这样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运动叫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 给出一个说法: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而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这样的说法严谨吗?引出——参照物这个知识点。(板书) 给出一个图片: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你的列车开始缓缓的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的列车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你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里,而旁边的列车却向相反方向开走了。这是怎么回事? 由此引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提问:同学们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1:有。比如老师站在讲台上,如果以教室的墙壁作标准,老师就是静止的,如果选择太阳作标准,老师就是运动的,因为老师站在地球上不动,但地球在绕着太阳转动。 生2:我们大家都一样,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标准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作标准都是运动的。 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可见,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视频播放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

匀速直线运动教案.docx

匀速直线运动(一) [ 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教学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探究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为重点,让学生参与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进而自然提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既使他们学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体验到探究的乐趣。通过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物理图像的教学,进一步训练他们运用、分析物理图线的技能。 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两个实例引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直线运动的性质。 [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研究,了解最简单的运动——匀速直线运 动。 2.在活动中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并与同学合作,交流完成研究任务。 3.尝试用图像来描述物体的简单运动,体会到用图像来研究问题的方便。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 2.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判断方法。 3.知道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 教具、实验器材] 计算机及课件、实物投影。一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 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秒表。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1.播放课件flash 动画:龟兔赛跑。 2.有一则关于“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思想麻痹,骄傲自大。比赛过程中跑一会儿睡一会儿,而乌龟不甘落后,连续奋斗,终于先到了终点。 提出问题:究竟谁的速度更快一些?要知道它的答案我们就要研究本节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猜想:兔子快(乌龟快)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是按照物体运动的路线来区分的。1.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就是直线运动。 2.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就是曲线运动。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动属于直线运动?哪些运动属于曲线运动?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直线运动。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生活实践在全班交流。 学生讨论后举例:

力和运动---教案

力和运动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

简谐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简谐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含义。理解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2)知道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并正确理解与振幅无关。 (3)理解振动图像的物理意义,能利用图像求振动物体的振幅、周期及任意时刻的位移;会将振动图像与振动物体在某时刻位移与位置对应,并学会在图象上分析与位移x有关的物理量。(4)知道简谐运动的公式表示X=Asinwt,知道什么是简谐运动的圆频率,知道简谐运动的圆频率和周期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观察砂摆演示实验中拉动木板匀速运动,让学生学会这是将质点运动的位移按时间扫描的基本实验方法。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实验是研究物理科学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振幅、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振动图象与振动轨迹的区别;圆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教学器材:弹簧振子,音叉,课件;砂摆实验演示:砂摆、砂子、玻璃板(或长木板)

教法与学法:实验观察、讲授、讨论,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新课引入 上节课讲了简谐运动的现象和受力情况。我们知道振子在回复力作用下,总以某一位置为中心做往复运动。现在我们观察弹簧振子的运动。将振子拉到平衡位置O的右侧,放手后,振子在O点的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子的运动是否具有周期性? 在圆周运动中,物体的运动由于具有周期性,为了研究其运动规律,我们引入了角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为了描述简谐运动,也需要引入新的物理量,即振幅、周期和频率。 板书二振幅、周期和频率(或投影) 2.新课讲授 实验演示:观察弹簧振子的运动,可知振子总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说明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一个概念——振幅。 板书1、振动的振幅 在弹簧振子的振动中,以平衡位置为原点,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有一个最大值。如图所示(用投影仪投影),振子总在AA’间往复运动,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为OA或OA’,我们把OA或OA’的大小称为振子的振幅。 板书(1)、振幅A: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一、教学目标(三维) 1.知识与技能:(1)理解 ..质点的概念,并能明确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 (2)知道实际选取参考系时的原则;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 同;能在具体问题中分辨出参考系是何物体;没特别说明时,参考系就是指地球或大地 (3)知道坐标系的概念,知道并能够运用坐标系定量、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和位置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1)领悟质点概念的提出和分析、建立的过程,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 (2)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3)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认识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探究体验,使之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并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3)体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会在研究问题中突出主要矛盾 ....的哲学价值观,并渗透德育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坐标系的建立(后续)教学策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难点:理想化模型的建立、判断及相应的思想方法;运动相对性题目教学策略:通过问题的讨论,在原有认知水平上进一步深化拓宽,达到攻克难点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创设情景(大量贴近实际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观察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总结归纳”为教学结构,采用“交流—互动”的探究模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资源1.演示器材:模型小汽车、乒乓球 2.图片资料:“神舟”5号发射、返回过程、GPS定位器、飞机空投、火车五、板书设计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质点(没有大小、形状但有质量的点) (2)实物简化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3)质点是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不存在(理想模型:抓住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2、参考系: (1)定义: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 (3)选择的原则: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 3、坐标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一维坐标系(直线坐标系)、二维坐标系(平面坐标系)、三维坐标系(立体坐标系)

《5.3匀速直线运动(共2课时)》教案

苏科版《5.3匀速直线运动(共2课时)》教案 课题:§5.3 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3)知道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特点。 (2)利用生活中具体事例让学生切身体验,学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并体验发现规律的乐趣。 (2)尝试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真正达到学有所为,学有所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概念、公式。 【难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理解。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课件flash动画:龟兔赛跑。 导语二师:有一则关于“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思想麻痹,骄傲自大。比赛过程中跑一会儿睡一会儿,而乌龟不甘落后,连续奋斗,终于先到了终点。 提出问题:究竟谁的速度更快一些? 要知道它的答案我们就要研究本节匀速直线运动。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将内径为1cm,长约50cm 的玻璃管内灌满水,管内封有一小气泡。 【观察】将玻璃管竖直放置,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讨论】如何测出气泡通过10cm、20cm、30cm和40cm所用的时间?写出你们设计方案。 【点拨】师: 1、为了便于对路程和时间进行读数,可用红线或橡皮筋做标记。 2、标记的起点最好离管底稍远一些 3、秒表测时间之前,让管中气泡运动几次,对其运动快慢情况有一定认识,以便有的放矢地测量运动时间。

第九章力与运动完整教案

初中物理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年级:八年级辅导科目:物理课时数:2h 课题力与运动 教学目的1.命题特点: 力与运动关系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与生活紧密相关,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年来中考试卷中相关知识点出现的几率较多,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成立条件、适用范围,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条件、惯性的理解和大小判断,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热点预测: 二力平衡及平衡力的判断、惯性及惯性现象的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及应用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等都是考试的热点。 3.趋势分析: 本节内容常以填空、选择及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查,惯性定律、摩擦力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主要围绕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实验过程和结论来设计问题。 教学内容 ☆一.力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⑴注意: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即有力作用就一定会涉及两个物体 ②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 (施力物体:是指给研究对象力的那个物体)(受力物体:是指被确定为研究对象的物体) 【练习】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小丽和她的同学一起在公园人工湖上举行龙舟比赛,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A.船浆 B.湖水 C.同学 D.龙舟 ⑵注意:③相互接触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如:靠在一起的两个物体) ④没有接触的物体间也有可能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铁钉、电荷间作用) 【练习】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二、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或者: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注意:弹簧测力计读数以秤钩这端为准. 4.几种测量工具在太空中使用:弹簧测力计在太空中(月球)可以测量力(不可以测量重力) 5.弹簧测力计测量头发最大拉力方法: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拉头发直到刚断时的示数就是头发的最大承受拉力。【练习】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另一端,下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描述正确的是() A.手对弹簧的拉力 B.弹簧对手的拉力 C.墙对弹簧的拉力 D.以上说法都正确 ☆三.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注意:①地球表面及附近物体的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②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 ③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G=mg 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水面向下) 注意: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垂直向下 重力方向应用:重垂线、水平仪 (a)检查窗台是否水平 (b)确定测量仪器在地面竖直投影的位置 (c)检查墙体是否竖直 ⑤注意:在空中飞行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时只受重力,因此在空中飞行的物体最终都要落向地面。 ⑥g月=1/6g地 【练习】由于月球对于表面附近物体的引力大约是地球对地表附近同一物体引力的1/6,一个连同随身装备共90 kg 的宇航员在月球上的重量为________N。 ⑦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篮球的球心、均匀圆环的圆心、光盘的圆心都是物体的重心,却不在物体上;) 物体重心不一定在物体的中心,只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才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四、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运动的描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节运动的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有关知识,感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 重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难点:利用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如图所示,图中的小明和小丽同司机有不同的看法。 请你思考:小明和小丽与司机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机械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16~1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实例:甲:正在飞奔追赶猎物的猎豹;乙:天空中下落的流星;丙:小明骑车上学;丁:月亮每天都在绕地球转动。总结这四个实例,它们共同的规律:位置发生(选填“发生”或“没有”)改变,都是机械运动。 知识板块二参照物 自主阅读教材P17~1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2.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小强连续拍了两张照片,如下图甲、乙所示,黑蜗牛相对于水杯的位置发生了改变,白蜗牛相对于水杯的位置不变。以水杯为参照物,黑蜗牛是运动的,白蜗牛是静止的。 4.如图所示是特技跳伞运动员在离地面3 000 m的高空表演时形成的一定造型。以A运动员为参照物,B运动员是静止(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知识板块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自主阅读教材P1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我国已全面掌握大型加油机的空中加油技术。如图所示,位于上面的是加油机,位于底下的是受油机。要实现空中加油,两架飞机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1: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静止。 问题2:受油机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运动。 对学: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方案做一做:把课本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问题1:选择桌子作为标准,尺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运动的。 问题2:选择课本作为标准,尺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静止的。 问题3: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问题4: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为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直线运动word教案1

课题三、匀速直线运动自主空间 教学目标1、通过对“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研究,了解最简单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2、尝试用图像来描述物体的简单运动,体会到用图像来研究问题的方便; 3、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以及其判断方法,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难点 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是本教时教学重点; 用s-t图像反映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是本教时教学难点。 实验准备长玻璃管(一端封闭)、小漏斗、烧杯、水、停钟 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思考:生活中运动非常多,可将它们进行分类。 分类必须要有标准,若以运动路线为标准,可将运动

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并不多,按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可将它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其中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新课学习] 一、匀速直线运动 教材P113活动5.7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讨论:如何测出气泡通过10cm、20cm、30cm、40cm 所用时间——可分别在0cm、10cm、20cm、30cm、40cm 处用橡皮筋做上标记,标记的起点最好离管底远一些。 学生活动:测量时间并计算气泡通过每一个10cm的速度。 用描点法画出气泡运动的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图像,发现:对应一段时间内,路程与时间比值恒定,即速度不变。 气泡运动的规律: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正比,运动速度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学生给匀速直线运动下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例1:一辆小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任意截取1s的时间,则在这些1s内通过的路程都为10m。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章节详细教案.

第七章运动和力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弹力,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2)理解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4)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5)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内容包括:力的示意图,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三、知识梳理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练习 1、不计空气的作用,乒乓球从桌面弹起后,在空中受到重力的作用(不计阻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方向是竖直向下。 2.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与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在接触间产生一个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二、复习内容 1、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感觉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理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2、弹簧测力计: A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 、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 、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3、重力:最常见的一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4、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简谐运动的描述》教学案例分析

《简谐运动的描述》教学案例分析 《简谐运动的描述》教学案例分析 1.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知道全振动的含义。 2.了解初相位和相位差的概念,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3.了解简谐运动位移方程中各量的物理意义,能依据振动方程描绘振动图象。 4.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振动图象判断振幅、周期和频率等。 重点难点:对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频率、全振动等概念的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教学建议:本节课以弹簧振子为例,在观察其振动过 程中位移变化的周期性、振动快慢的特点时,引入描绘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频率),再通过单摆实验引出相位的概念,最后对比前一节得出的图象和数学表达式,进一步体会这些物理量的含义。本节要特别注意相位的概念。 导入新课:你有喜欢的歌手吗?我们常常在听歌时会 评价,歌手韩红的音域宽广,音色嘹亮圆润;歌手王心凌的声音甜美;歌手李宇春的音色沙哑,独具个性……但同样 的歌曲由大多数普通人唱出来,却常常显得干巴且单调, 为什么呢?这些是由音色决定的,而音色又与频率等有关。

1.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1)振幅 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①最大距离。振幅的 ②两倍表示的是振动的物体运动范围的大小。 (2)全振动 振子以相同的速度相继通过同一位置所经历的过程称为一次③全振动,这一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振动过程,振动质点在这一振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等于④4倍的振幅。 (3)周期和频率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⑤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叫作振动的周期;单位时间内完成⑥全振动的次数叫作振动的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周期的单位是⑦秒,频率的单位是⑧赫兹。用T表示周期,用f表示频率,则周期和频率的关系是⑨f=。 (4)相位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不同的⑩相位来描述周期性运动在各个时刻所处的不同状态。 2.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1)根据数学知识,xOy坐标系中正弦函数图象的表 达式为y=Asin(ωx+φ)。 (2)简谐运动中的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表达式为x=Asin(ωt+φ),其中A代表简谐运动的振幅,ω叫作简

匀速直线运动教案

匀速直线运动教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匀速直线运动(一) [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教学可以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探究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为重点,让学生参与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进而自然提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既使他们学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体验到探究的乐趣。通过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物理图像的教学,进一步训练他们运用、分析物理图线的技能。 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两个实例引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直线运动的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研究,了解最简单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2.在活动中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并与同学合作,交流完成研究任务。3.尝试用图像来描述物体的简单运动,体会到用图像来研究问题的方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 2.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判断方法。 3.知道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具、实验器材] 计算机及课件、实物投影。一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秒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播放课件flash动画:龟兔赛跑。 2.有一则关于“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思想麻痹,骄傲自大。比赛过程中跑一会儿睡一会儿,而乌龟不甘落后,连续奋斗,终于先到了终点。 提出问题:究竟谁的速度更快一些 要知道它的答案我们就要研究本节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猜想:兔子快(乌龟快) 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是按照物体运动的路线来区分的。 1.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就是直线运动。 2.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就是曲线运动。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动属于直线运动哪些运动属于曲线运动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直线运动。 活动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