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妇女形象分析

妇女形象分析

妇女形象分析
妇女形象分析

XX大学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生考籍号

专业年级

学院名称

指导老师

学院院长

2014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3)

第三章赵五娘人物形象分析 (3)

第四章窦娥与赵五娘人物形象异同点: (4)

总结 (5)

参考文献 (6)

摘要

人物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更是整个文章中作为穿针引线的基石。而在戏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是尤为重要,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突出社会时代的特征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人物的形象刻画出来的,一个形神兼备,鲜明生动的人物,能够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情境,其作品的思想意义也更能被众人所理解,在戏曲教学中,曾经存在着“说主题”“说性格”的分析方式,而这种方式却不被太多的人接受,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分析,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是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时候非常重要方法。

本论文以戏曲中经典之作《窦娥冤》《琵琶记》中所刻画的人物窦娥和赵五娘为例,通过两个人物形象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遭遇找出其不同点和相同点,一次总结出古代戏曲中伦理型妇女形象。其意义就在于更好的把握戏曲文学中的精髓,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古代戏曲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文学世界,领略不同的文学情怀。

关键字:古代戏曲伦理型妇女形象分析

第一章绪论

古代戏曲中有很多出色的篇章,篇章中描绘的伦理型妇女形象也是相当典型的。有典型贵族小姐中大胆追求爱情的反抗形象,有下层妇女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形象,有专制、虚伪、附炎趋势,维护封建专制传统的封建家长形象,有中国传统妇女孝顺婆婆,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形象。而这些典型的妇女形象都是深受封建伦理纲常压迫下催生出来的,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伦理道德如何在使人沦为等级制度牺牲品的时候,还要维护这一不平的的制度。在这些伦理性妇女形象当中,以<窦娥冤>窦娥、<琵琶记>赵五娘最为突出。

本论文主要框架是围绕着古代戏曲中伦理型妇女形象作为分析的中心论点。通过对两个具有鲜明人物形象特色的窦娥和赵五娘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全面客观的分析两人在不同社会背景之下所表现出来不同的人物行为和人物形象,找出两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管中窥豹,从突出的两个人物总结出古代文学中伦理型妇女的形象,其意义是能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代戏曲文学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操陶冶。

第二章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冤》这部作品是由元代关汉卿所著。其主要的内容就是写窦娥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自幼就被卖到蔡家童养媳,后来生活所迫,被当地的流氓欺负,豪绅霸道横行,孝顺的窦娥被诬陷毒杀张驴儿之父,窦娥见婆婆遭到严刑逼供,于心不忍,最后忍辱招供,最后在黑暗的官场下含冤而死的故事。

《窦娥冤》是我国历史上十大悲剧当中的经典,全篇当中,窦娥的人物性格都非常的鲜明,善良,孝顺,具有反抗精神。虽然自己自小就被自己的亲爹卖掉,但是窦娥依旧没有放弃生活,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神论当道,小小的窦娥以为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虽然在现在看来,窦娥的想法是迂腐的,但是从侧面也反映出来,当时在封建社会统治之下,贫苦老百姓的悲哀,高度集权化和封建统治对人们的思想残害也是相当巨大。虽然这一切都对窦娥来说,漫漫人生路不知多少坎坷,但窦娥并没有失掉生活的信心,为了来世的幸福,她本本分分,侍奉婆婆,对丈夫忠贞不渝,任劳任怨,听候婆婆使唤,她坚信好人终有好报,从这一切的描写之中,体现窦娥的善良,孝顺和本分。

在受到地痞流氓张驴儿逼迫的时候,窦娥也试图反抗,但是无奈,贫苦的劳苦大众有的只是压迫,虽然心有不甘,奋力抵抗,但是自己一介柔弱女子,怎么可能对抗整个社会,但是即使知道这样,窦娥依旧反抗着!在公堂受审的时候,她遭受了无数的酷刑,昏死过去多次,面对强权,面对不公,窦娥有着自己的坚守,这就是窦娥心怀正义,公平的强烈体现,虽然自己是一个贫苦百姓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是依然可对黑暗官场不屈不挠,但是看到对年迈的婆婆动刑的时候,善良的窦娥不忍心看到婆婆受苦,为了保护自己的婆婆,于是不得不含冤饮恨,承认了自己毒死了所谓的“公公”在窦娥被押上罚场的路上,她为了不让自己的婆婆伤心,央求刽子手从后街走,通过环境和其他人物的烘托,尤其是蔡婆婆的自私,懦弱,贪婪的小市民老妇人的形象,很好的将窦娥的善良,孝顺,刚烈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窦娥的人物形象这在整个篇幅当中给人一种无形的震撼,对待自己的丈夫忠贞不渝,坚守节操,对待公婆善良,孝顺,明事理,识大体,面对恶霸张驴儿,柔弱的窦娥则是表现与其外表相反的色彩,不屈不挠,刚烈至极,让人在佩服当中油然而生一种同情和怜悯,而整个高潮则是出现在窦娥在不忍看到婆婆受到刑罚,含冤承认,在法场上伴随着六月飞雪,道出那一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那种对世间不公的愤懑以及黑暗官场的控诉!同时心感绝望的痛楚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第三章赵五娘人物形象分析

《琵琶记》是元代剧作家高明的代表作,也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悲剧。

其主要内容是写了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通过以蔡伯喈为依托,描写一个性格软弱,没有任何主见的的酸秀才,在父母的威逼之下,被迫上京应试,没想到得中状元,还被皇帝与丞相强令重婚,留京做官,而家中赵五娘却一个人挑起重担,在拮据的生活中任劳任怨,悉心照料老人,自己食糠糟充饥,着实让人心痛,在严重的自然灾害侵袭之下,五娘虽竭尽全力亦无法养活年逾八十的公婆。二老去世后,五娘祝发埋葬,孝心感动天地,后来携琵

琶上京寻夫,终因牛丞相之女大贤大德,得与伯喈团圆。

《琵琶记》非常成功的塑造了赵五娘这个人物的形象,在丈夫进京赶考,最后杳无音讯的情况下,赵五娘独自一人负担了奉养公婆,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她朴素善良、刻苦而劳、忍受痛苦、辛勤操劳、甚至自食糟糠,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将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温良贤淑,善良孝顺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成为我国古代社会受压迫欺凌而任劳任怨的妇女形象的突出表现。正因如此,赵五娘的形象才长期活跃于舞台,流传于人间。在文学戏剧中,有着深远影响。

通过窦娥个赵五娘的人物刻画来看,中国民间妇女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矛盾体,即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和对封建观念的服从。同时也体现出下层妇女的弱点:过分的温顺屈从,而缺乏自主意识。过分的忍受而缺乏反抗意识,逆来顺受,从一而终。剧中的赵五娘在重重困苦中苦苦挣扎,确实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坚韧性格和自我牺牲精神,但她对自己的悲惨命运怨而不怒,悲而不愤。从未有过抗争之举,显出一种十足的奴性。赵五娘的形象是有典型意义的。但是,尽管有那么多的辛酸让人扼腕叹息,有那么好的品格让人击节感慨, 可赵五娘的面目仍然是模糊的,把她混之于古典文学中那些吃苦耐劳、无悔的妇女形象中,她们只不过是程的不同而己,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守到丈夫功成名就, 青丝染成秋霜,她得到的究竟是幸福,还是辛酸?孟姜女哭倒长城,然而一生的泪水,浇铸的除了一块贞洁牌坊之外,还有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吗?赵五娘比起她的这些姐妹来,结局还算是“幸福”的, 又怎么样呢?还不是个丈夫的附庸吗? 作为一个女人,她首先应该是个人,然后才是女人,她可以成为女儿、朋友、妻子、情人、母亲等等。但赵五娘根本不是一个人,她只是一个附属物,只是封建男权制度下的一个符号化概念。她在作品中实际上是个对象性的存在,她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利他”、“无己”的——主体性意识尚未觉醒或竟从未有过。从美学角度看,她的悲惨遭遇连黑格尔意义上的悲剧都算不上,充其量只是个人际遇的不幸。定的或者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取向,她的一切行为也就变得失去了更深的意

《琵琶记》的人物很有个性,其主要人物已成为艺术典型。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贤孝妇的形象。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饥荒年间,她把可怜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公婆死了,无钱买棺材,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

她麻裙包土,全筑坟墓。然后描容上路,进京寻夫。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悄悄地作出自我牺牲,以柔弱的肩膀承担起生活重担,既尽了心,又尽了力。在赵五娘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多方面的优秀品德。

第四章窦娥与赵五娘人物形象异同点:

窦娥与赵五娘作为形象突出的两个任务,有着很多的相同点,首先两个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是有相同的地方,都是高度封建集权的制度之下的劳苦大众,在社会的压迫之下,依旧任劳任怨,被动的接受着社会给自己带来的残害与不公。为人本性善良朴实,但是面对不公的待遇时,她们也敢据理抗争,她们既接受生活带来的不公,同时对人格过分侮辱和残害的同时,又拼尽全力反抗。这种矛盾存在两个人的身上,并且表现的非常鲜明。而两个人的不同点就在于窦娥的人物形象更加的刚烈在面对黑暗官场,强权之下的屈辱,她敢于直言抗争,即使遭受酷刑折磨,她依然有着自己的坚守,在走向死亡的那一刻,他敢于咒骂天地不公,

她诅咒世间!上天都为之震撼,六月飞雪,凄惨忧伤。而赵五娘的角色塑造的却是更为软弱,逆来顺受,悲而不愤,虽然遭受了太多的不公平,但是为人的想法更加的消极,为人处事更加的趋于被动化,并且没有什么主见。这是两人非常大的不同点。

总结

通过对窦娥与赵五娘两个古代伦理型妇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的表现,对其人物形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做了一个比较之后,全面客观的对两个人物的人物形象做了一个评价,他们都是封建统治下,穷苦大众的缩影,他们有着古代女性的贤良淑德,温文尔雅,在三纲五常中,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对待老人孝顺有佳,对待丈夫忠贞不渝,善良朴实,并且不向恶势力1低头,在面对不公的对待时敢于斗争,即使自己在黑暗的统治之下,他们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可歌可泣,可敬可佩!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窦娥与赵五娘在经历贫穷,困苦,那种逆来顺受的性格,同时在面对不公正的对待后那种刚烈坚韧!也不难看出在我国古代伦理型妇女的那种双重性格,既对不公强权的反抗,也对暗黑强权的控诉与愤懑,同时又对被压迫的境遇的无奈与认命,这两个格格不入的矛盾存在她们身体中,不断的折磨着他们,这种反反复复的痛苦也让读者们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有着心灵的震撼!

同时通过对窦娥个和赵五娘这两个人的人物分析,很明显的能够感受到在这些劳苦大众的群体中,同时在高度集权的封建主义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女性的地位是相当的卑微的,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更多的女性的人物形象则是那种在社会大环境的压迫下,遵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安安分分,老老实实,对待公婆,孝顺有佳,侍奉丈夫,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一丝不苟。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野心,也没有奢求什么大富大贵,只要生活过的安心,家人能够在一起就已经让她们相当的满足。但是往往这么一点点的奢望也都成为了失望!因为他们永远是受到歧视的群体,也是被压迫剥削的群体,在面对强权与不公的时候,所有的挣扎都变成了无用得反抗,这也从侧面反应出来古代人物女性群体在这样一个封建迂腐黑暗的时代下的悲哀。而作者最后也用一种具有神话色彩的情节对这些女性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同时对当今社会的美好理想。同时对古代妇女的一种同情与怜悯。

参考文献

1、林倩婷. 赵五娘:“双面”伊人——解读《琵琶记》女主人公形象[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05)

2、奚海. 无私奉献的伟大女性——《琵琶记》女主人公赵五娘浅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3、戴不凡. 赵五娘的悲剧[J]. 剧本 1956年10期

4、徐雪辉. 元杂剧文化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11

5、邓晓东. 世间两种《窦娥冤》——《窦娥冤》版本比较[J]. 艺术百家. 2008(01)

6、邱睿. 《窦娥冤》隐性人物分析[J]. 戏剧文学. 2011(11)

7、王占君. 《窦娥冤》情节魅力赏析[J]. 戏剧文学. 2012(04)

8、刘忠. 封建礼教执行者的典范——窦娥形象简析[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9、吴红光,唐明生. 窦娥性格及成因探析[J]. 襄樊学院学报. 2011(03)

10、于君. 解析窦娥的人格魅力[J]. 美与时代. 2010(10)

11、苏凤玲. 试论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4)

教你如何塑造职业女性形象(20210214234438)

教你如何塑造职业女性形象 第一招:不要只穿黑白灰 设计、色彩十分女性化的职业服饰,不会让你混在男人西服堆里消失不见。虽然男人时常对女人衣服永远少一件的毛病颇有微词,但这正说明多变的服装是女人的特征之一,工作再忙再累都不能忽视。 第二招:不要大声说话大步走路 工作一忙一紧,再温柔的人都要抓狂。提个公文包大步流星赶去见客户?NO与领导扯高了嗓子争策划案的要点?NO斩钉截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NO女人的魅力在于以柔克刚,内心寸步不让,在说话语调、语速上不妨给人造成好商量的错觉,就算男人仍是悻悻失败,也不会在心里暗骂。 第三招:永远面带微笑 当然面带微笑是男人女人共同应该学习的好品质。但许多女主管女干将为了表现权威常常首先舍弃的便是笑容。如果你真的有本事,就不会靠冷脸震慑别人。时常在嘴角挂一丝如梦如幻的笑容,既体现了你的游刃有余,也让别人如沐春风。 第四招:做些小动作 一个男人搔首弄姿会让人作呕,一个女人如果有优美的身体语言可会赢得赞赏的目光。以往的饼干女人惟恐别人误解她的身份,仿佛干脆利落的说话做事才是能干的表现。其实适当的时候以手支额,甩一甩长发,配合一些温柔的手势,并不会有损你的职业形象,当然,卖弄风情就除外了。 第五招:适当表达关心 女人的特点是心细,纽扣掉了、咖啡凉了、地板脏了……善意地 在工作中对同事领导的小疏忽表达关心,能体现你善良细心的苹果女人特质。注意,但绝对不要配以说长道短爱管闲事的八婆特性。

温馨提示:想要成为女王,我们自己要自尊自爱! 不管是伤心绝望还是高兴的得意忘形,做事都给别人留有面子,保留一些尊重,不伤害自己的身体和身心。这也是对自己自尊自爱,让别人来尊重你的机会。 1、细节决定成败 形象设计大师乔恩,莫利曾经这样解读过职场女性:“穿着不当和不懂得穿衣的女人永远不能上升到管理阶层! 研究证明,穿着得体虽然不是保证女人成功的惟一因素,但是,穿着不当却保证一个女人事业的失败! ”由此可见着装与形象的重要。 2、娃娃音 这条“美丽禁忌”让人有些出乎意料,居然是“讲话声音做作,故意发出嗲嗲的娃娃音”。看来如果要学林志玲的说话方式,首先要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林志玲这等美貌。 3、女性抽烟 觉得熟女抽烟是气质和性感的象征?大错特错!女性抽烟并非像男性抽烟那么容易被认可,它被列为职场第三条“美丽禁忌”,除非你像凯瑟琳德娜芙般的风华绝代或者像凯特莫丝般永远走在时尚前列,不过前者也已经戒烟了。 最后——穿衣是“形象工程”的大事。西方的服装设计大师认为:“服装不能造出完人,但是第一印象的80%来自于着装。” 职场女性精心打扮,时刻注意自己的仪容,让自己更加赏心悦目,非但不肤浅,还是一件相当实用的事情。在金融海啸一登陆时,就有大批华尔街女人涌进理发店,美容院。在能力,学历难以差别化的形势面前,容光焕发,神彩奕奕的容面与精神状态。BOSS至少会对看上去依然保持积极状态的人手下留情。 男性管理人员曾不断抗议:“妇女是不能被派往世界各地从事商 业活动的。因为这太危险了,况且,她们也不可能被国际商界所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明白了,这种看法只不过是一种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一经发表便受到了极大关注和广泛好评。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不仅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美国黑人艰难的生存境遇,试图唤起美国黑人对黑人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注;她还通过深入了解美国黑人女性的苦难生活来探讨黑人女性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之间的关联,倡导人类在关爱女性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在整个生态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而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认为女性与自然本质上是密切联系的,想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存,人类必须同时摒弃歧视自然和歧视女性的错误观念,而这与《所罗门之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不谋而合。因而,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从《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的独特视角出发来揭示美国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父权制文化压迫下的生存状态,对有效解决种族、性别、自然问题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建立一个种族、性别平等和人与自然健康的生态体系。 本论文共六个部分:引论部分包括选题缘起、莫里森和《所罗门之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意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莫里森的自然女性观进行整理和界定,旨在为接下来的文本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章对作品《所罗门之歌》进行文本分析,解读作品中黑人女性的悲剧命运。首先从社会历史层面探讨美国黑人女性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原因,其次从女性主体身份丢失角度来分析作品中黑人女性命运悲剧的原因,最后从生态层面分析黑人女性如何正确处理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并由创伤到自我治愈。 第三章研究《所罗门之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体现,通过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一、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因为篇幅短小,小小说的人物并不复杂,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是一个较浅易的思维过程,但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细节: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3.关注具有双关意义或较含蓄(具有深层含义)的描写词语。 二、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但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不是并列的,从某个角度而言,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 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它们包括: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人物性格的分析为人物形象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就如同要造一幢楼房,结构上的大多数建材都已具备,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了。从表达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的方式概括:××是一个(人物性格)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形象。概括时,如果能够确定人物身份的,则以“工人”、“农民”、“小市民”、“手工业者”……概括。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 四步分析法概述 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个人形象塑造

个人形象塑造计划 无论是宗教还是民间的传说,天使都给人以真、善、美的圣洁形象。人们称护士是“白衣天使”,既赋予护士美丽、温柔、善良的专业形象,也是社会对护理专业形象的赞美和崇高的期望。因此,在此基础上,我想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白衣天使”。 那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白衣天使”,又该如何塑造呢? 一、首先以人的生命健康美作为护理美的核心。 人的生命健康美既是在正常状态下的形式结构、生理功能、心理过程和社会适应等全方位的合乎目的的协调与和谐统一,也是人的全面本质的集中体现。美与健康是不可分割的,健康是美的基础和前提,美是健康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我们对护理美不仅局限于追求外在形式的美,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实践中展现护理的真谛,使护理活动有利于促进和维护人的生命健康。 二、注重培养形体美。 护士形体美培养的方式主要是形体训练,以健美为基本内容。要使自己的形体健美,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参加形体训练;二是合理用膳,讲究饮食营养,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给予关注,重视并定期观测个人体形与体重的发展状况; 2.坚持进行科学、系统的形体训练,如参加定期的健美培训班并持之以恒,是维护良好体形的关键; 3.注意均衡膳食,满足生命的基本需要,但又不造成营养物质的过剩,不偏嗜油炸食品、甜食等,少吃零食,注意补充水分和维生素; 4.注意体型改变的几个关键时期,如女性青春期、妊娠与产后、更年期等。 三、注重塑造形象美,包括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 1.提高对美的感受和审美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能力,才能更好地塑造护士职业美的形象。 2.实现对生命关怀和人的价值尊重。尊重病人的人格、生命、权利和尊严,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人道主义职业情操和品格的树立。要想达到较高的职业品德美的境界,首先要加强“慎独”修养,其次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最后要善于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创造护理人际美。 1.护患交往中的礼仪美。礼仪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内在的精神文化素养的显示,也是协调人际关系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因此,在不同场合应表现出不同形式的礼仪美。 2.护患沟通中的语言美。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美好的语言是良好护患关系的纽带。因此要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使用热情、诚恳、亲切、友善的语言,遵循保护性医疗原则的语言美。 3.护理实施中的技能美。操作程序要求规范严谨,符合科学性;操作动作要细致熟练,要符合人体力学原理,要给人以美感。

试论电影《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f1556304.html, 试论电影《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作者:李聪李焕征 来源:《教育传媒研究》2017年第06期 【内容摘要】美国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播的价值观影响颇大,然而,许多好莱坞影片都或多或少带有主流白人社会对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本文以影片《紫色》作为个案,分析当代美国电影中的少数族裔形象,力图揭示黑人女性受到的更深重的压迫,并着重指出她们在社会、种族问题之外还面临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关键词】少数族裔;女性主义;《紫色》;好莱坞电影 201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骚乱再一次引起全世界对美国种族问题的关注。现实中如此,一 向以美化美国民主、宣扬美国价值观为己任的好莱坞电影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以影片《紫色》(The Color Purple)作为个案,分析其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发掘好莱坞电影中被虚饰的自由、平等、尊严,探讨深藏其中的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 一、《紫色》提出的社会问题 20世纪的好莱坞电影对于少数族裔(尤其是黑人)形象的展示程度和数量呈现阶梯式上 升的状态,40年代、60年代直到斯皮尔伯格拍摄《紫色》的80年代都是非常关键的时期 (一)非裔黑人与好莱坞的80年代 20世纪40年代是好莱坞的全盛时期,主角是清一色的白种人,黑人只能充当“忠仆”和“家奴”,并且种族之间的矛盾被有意地掩盖了;到了60年代,全美民权运动高涨,好莱坞关注黑人生存状况的电影逐渐增多;8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黑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好莱坞 电影的制作,扮演的角色范围也越来越广。就《紫色》来说,影片不仅是一部讲述黑人故事的电影,而且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由黑人女性担当主角的电影。除了少数白人配角,其他角色均由黑人出演。由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黑人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的身份地位、白人对他们的态度、黑人对女性的歧视等。黑人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在80年代的好莱坞已经有了一席之地,掌握了部分话语权。与此同时,一批描写黑人文化、讲述少数族裔与主流白人关系的影片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猜猜谁来吃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弱点》(The Blind Side)等,不乏优秀之作。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文化的中心,也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电影梦工厂,为全世界观众提供了了解美国的范本。然而,在好莱坞,有很多表现黑人的电影却落入了“俗套”,非裔人物形象木讷、刻板,人物设置、性格刻画都与现实美国社会中的非裔人物不相符。当然,并非所有影片都是如此,电影《紫色》就获得了11项奥斯卡奖项提名,并且被誉为真正的非裔美国人电影。正如有论者指出的:“优秀的非裔美国人电影并不是枯燥单一的,它夹杂着民族、种族、

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 一、温故知新 回顾课文中人物描写精彩片段,明确人物描写的方法,初步感知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1、正面描写:描写、描写、描写、 描写、描写和描写。 2、侧面描写:、、等。 二、有的放矢 熟悉中考常见题型: 1、结合具体的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 三、方法探究 探究三种题型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题型一:结合具体的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方式: 1、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加点词语在表述上有什么好处?(或者结合上下文,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拔下钥匙》纳兰泽芸 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淡云。微风。令人微醺的阳光。 ②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满满一车的乘客,有的在小声交谈,更多的是在打瞌睡,由车窗透进来的初冬暖阳,像一只只温柔的手抚摸着人们的脸。他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对小夫妻在逗着怀里的婴儿,那婴儿长得白白胖胖的,惹人喜爱。 ③他微笑了。他想到了自己并不富有却温暖的家。过几天休息时要把老父亲推出来晒晒太阳了,别看老人神志不太清醒,可就是喜欢晒太阳,喜欢听人聊天。父母亲都八十多岁高龄了,自己还能孝敬几年呢? ④这辈子自己最亏欠的要算妻子了。别的不说,单说她一嫁进门就照顾患病卧床、神志不清的公公,如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没半句怨言。5年前妻子患上了脑瘤,妻子觉得天都要塌了,但他告诉妻子说:“不要怕,有我在,天就不会塌,我就是你的天!”终于,他陪着妻子一起战胜了病魔。 ⑤他又想到正在读大二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女儿是他的骄傲,他因为家庭和时代的关系没读多少书,吃尽了读书少的苦头,幸好,女儿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懂事的女儿很体贴爸爸的不易,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来不在物质上与人攀比,成绩上却一直是佼佼者。每次从学校回来,还用勤工俭学的钱为他买东西。他驾驶座上的小枕头就是女儿送的,女儿说爸爸颈椎不好,垫个小枕头会舒服些,还带红外线按摩呢。 ⑥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动了动脖子,感到后脖子那里很温暖。 ⑦现在,车要下高架路了,下了高架再开一段路就到终点站了……忽然,他感觉眼前一阵模糊,头剧烈地眩晕起来,接着又剧烈地疼起来,他感到很恶心,胃里翻江倒海——不好,

余华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研究

余华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研究 摘要 余华是中国大陆在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位小说家,写作的文风以反映现实为主,而且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数量不多,大多以负面形象出现,且悲性较多,这些女性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从余华小说典型女性形象分析入手,分析存在于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精神特征,并且联系余华本人的身世特点以及余华在创作中的经历,从中深度挖掘余华创作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根源。 关键词:余华;小说;女性;分析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1) 第1章余华小说中的典型女性形象的精神特征 (4) 第1节物品化特征 (4) 第2节扁平化特征 (4) 第3节依附化特征 (5) 第二章余华小说中典型女性形象的根源 (9) 第1节男权主义的叙事视角 (7) 第2节作者主体经验的局限 (7) 第3节作者教育和阅读经历的影响 (8)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在当代文坛上,余华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从他1987 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到新世纪的今天,已经有众多的作品出版。不少作品翻译成了外文,还有一些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搬上了荧屏。他的影响力也由平面化的纸质扩展到了立体化的影视传媒。对这样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家,文学评论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文学评论家们把他定位为80 年代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关注他的创作转变。 对于余华小说中创作的典型女性形象,余华对女性的书写仍旧没有脱离男权主义的窠臼,女性形象的扁平压抑,个性的稀薄不足,人物命运的坎坷悲惨,这样的叙事模式有他先锋书写、追求叙事新颖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他在无意识之中陷入男性中心主义的逻辑。.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影响比较大的余华作品,以《许三观卖血》、《兄弟》、《活着》、《古典爱情》和《在细雨中呼喊》这几部余华代表作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借助小说文本分析常用的人物特征分析方法,从典型人物的精神特征入手,分析典型女性所具有的典型精神特征,并且从男权主义的写作叙事视角、余华本身主体经验以及作者本人的教育和阅读经历入手,分析作者塑造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根源。

商务礼仪与职业形象塑造(1)

商务礼仪与职业形象塑造(1) 简介:现代商务礼仪体现个人职业素养,对现代职业人士而言,拥有丰富的礼仪知识,以及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应用不同的交际技巧,往往会令事业如鱼得水。但交际场合中事 事合乎礼仪,处处表现得体着实不易。本课程将通过交往礼仪导论、服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国际礼仪等内容,全面展示现代交际礼仪与交往艺术的精华所在, 从而为职业人士打造个人交际魅力提供有效的指导。 我能通过本课程学到什么? ――通过学习本课程,您将实现以下转变: 1、全面掌握商务礼仪知识,塑造职业人士形象; 2、熟悉专业商务礼仪知识的具体运用,推动事业成功; 3、了解商务礼仪中的诸多忌讳,规避人际交往中的尴尬; 4、掌握待人接物的技巧实现有效的时间管理; 5、掌握的文件资料管理、处理、档案管理能力。 参加对象:经常出席各种社交场合的管理者、活动社交场合的公关人员、希望提升个 人修养与交际水平的各界人士 时间:2020年3月18-19日 地点:北京 精彩授教:丁欣: 企业网景特聘高级培训师、北京大学现代工商管理高级总裁研修班特聘培训师。8年 知名外企培训经验,中国第一代企业培训讲师。历任北京首信诺基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培 训讲师,北京九州同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讲师、北京伟利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人 力资源部经理。任职期间,多次与同行参与国内最新培训项目的课件制作,并亲自授课, 在培训领域有极深的见地。曾参与设计的课程有《员工职业化培训》、《商务礼仪与职业 化形象塑造》《绩效管理》、《变化管理》、《员工激励》等。在几年的培训经历中,丁 老师总结了很多现代成功理念,其中比较经典的有:“快乐来源于智慧”、“没有第一, 只有动态第一”、“有高山的地方必有低谷”、“一切问题皆因沟通不利”等等。丁老师 授课风格灵活幽默,鼓励学员参与,注重实用性。自97年至今,培训人数近万人,并获 得学员好评。服务过的客户有:诺基亚、京华时报、中房集团、华洋海事、中科信、柏丽 橱俱、山西老万炉业、工化国际物业、卓轮(天津)机械公司、泰士特…… 课程内容:第一天:商务礼仪

托尼·莫里森《爱》中黑人女性形象分析

第31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7月 Vol. 31 No. 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09 ────────── 收稿日期:2009-01-09 作者简介:李东风(1980-),男,河南濮阳人,文学硕士,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20- 托尼?莫里森《爱》中黑人女性形象分析 李东风 (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摘 要:托尼?莫里森在其新作《爱》中刻画了两个性格、命运完全不同的黑人女性:梅和朱尼尔。通过女权主义的方法,分析这两个黑人女性形象,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托尼?莫里森创作中的女权主义倾向。 关键词:女性形象;天使;妖妇;女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 I 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9)04-0020-03 An Analysis of Black Women Figures in Toni Morrison’s Love LI Dong-f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Yancheng Jiangsu 224002, China) Abstract: In her latest novel Love , Toni Morrison depictes two black women figures whose characters as well as destinies are totally different: May and Junior. May is submissive to her husband and father-in-law in almost everything. Junior, on the other hand, has strong rebellious spirits to patriarchal ideas, ignoring all the restrictions imposed on black women by the black community. It intends to analyze the two figures with the help of feminist approach, hence discusses the feminist tendency in Toni Morrison’s literary creation. Key words: female image; angel; sapphire; feminism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文学舞台上的一名杰出的小说家。黑人和妇女的双重身份使她的写作别具一格,可以深入黑人妇女的心灵。发表于2003年的小说《爱》是她写作生涯的第八部小说,也是其最新作品。国内外的文学评论界对她的前七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爵士乐》和《乐园》)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爱》面世后在美国反响强烈,但在中国却很少有人对其进行学术研究。本文将从这部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梅和朱尼尔入手,揭示小说作者对于黑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应如何面对并做出合理选择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一、天使和妖妇──女权主义批评着力颠覆的女性形象 自18世纪女权主义诞生以来,冲破父权制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的牢笼,追寻女性自己的身份和自由一直是女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一诉求在其创作和批评实践中也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流露。 女权主义理论家的苏珊·格巴和桑德拉·吉尔伯特把传统的男性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两种表现形式:天使和妖妇[1,p64]。在其女权主义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中,她们详细阐述了这一观点。古往今来,众多男性文本中着力打造了许多女性天使形象,如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妻子,但丁笔下的贝雅特里奇,弥尔顿的人类妻子,歌德的玛甘泪等,她们美丽、纯洁、内敛、顺从并且无私,是一切男子梦寐以求的人生伴侣。但在苏珊?格巴和桑德拉?吉尔伯特看来,这些女性都不过是男性审美理想的寄托。她们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没有独立的生活,只是一些美好但毫无生命力的傀儡形象。借用女权主义理论先驱西蒙?波娃的语言,她们是男性作家们所创造的一些“对象性存在”[2,p35]。与天使形象相对应的则是出现在众多男性文本中的妖妇形象,如《圣经》中引诱亚当偷食禁果的夏娃,斯宾塞《仙后》中的半人半蛇的Errour ,萨克雷《名利场》中的比基?夏普等。在这众多的女性形象身上,无疑存在着让深受父权制文化影响的男作家们如鲠在喉的性格特质和审美内涵。她们美丽,却被当成立引

常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什么

收集: (1)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膀大腰圆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眉清目秀容光焕发美如冠玉出水芙蓉冰肌玉骨冰清玉洁明眸皓齿靡颜腻理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道貌岸然秀色可餐国色天香粉白黛黑傅粉施朱婀娜多姿亭亭玉立鹤发童颜尖嘴猴腮鹤发鸡皮短小精悍面黄肌瘦面如土色白发苍苍面红耳赤面有菜色蓬头垢面蓬头历齿鸠形鹄面铜筋铁骨肠肥脑满瘦骨如柴大腹便便仪表堂堂玉树临风鹤发童颜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貌比潘安秀色可餐青面獠牙贼眉鼠眼眉清目秀面色苍白 (2)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身手敏捷风驰电掣动如脱兔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指手划脚手忙脚乱摇头晃脑走马观花欢呼雀跃扶老携幼促膝谈心前俯后仰奔走相告跋山涉水捷足先登东施效颦见风使舵釜底抽薪摇头晃脑长吁短叹步履维艰东摇西摆东倒西歪蹑手蹑脚衔尾相随超轶绝尘风驰电掣横冲直撞急起直追狼奔豕突星驰电走姗姗来迟安步当车倍道而进大步流星飞檐走壁健步如飞马不停蹄藏踪蹑迹东闪西躲匿影藏形 (3)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 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睛闭目养神得意洋洋憨态可掬文质彬彬 风度翩翩相貌堂堂落落大方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威风凛凛容光焕发 (4)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 举棋不定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兴高采烈喜出望外欢天喜地火冒三丈怒气冲天垂头丧气欢天喜地 (5)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 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大公无私不屈不饶顽强不屈一视同仁一清二白大义灭亲义无反顾正气凛然正直无私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严于律己两袖清风忍辱负重奉公守法表里如一斩钉截铁忠心耿耿忠贞不渝贫贱不移高风亮节涓滴归公虚怀若谷堂堂正正深明大义童叟无欺谦虚谨慎廉洁奉公毅然决然豁达大度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襟怀坦白舍己为人舍生忘死舍生取义义薄云天忠心耿耿刚直不阿见义勇为疾恶如仇芝兰其心洁身自好大公无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描写人物性格的成语: 多重性格乐天达观成熟稳重幼稚调皮温柔体贴活泼可爱普普通通内向害羞外向开朗心地善良聪明伶俐善解人意风趣幽默思想开放积极进取小心谨慎郁郁寡欢正义正直悲观失意好吃懒做处事洒脱

分析人物形象

记叙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二、知识梳理: 要想理解并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首先就要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塑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1、正面描写: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使之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姿态神情、说话腔调等外在特征来刻画人物。它是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手段。好的肖像描写,不仅显示出人物的身份、职业、教养、爱好、经历和遭遇等,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个性气质。如鲁迅《故乡》中的对中年闰土形容憔悴的肖像描写,形象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痛苦、贫困生活。 语言行为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俗话说:“言为心声,行为意表”。读者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的。因而要揭示人物的精神、性格,就必须抓住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行进行描写。如《故乡》中刻画杨二嫂这个人物,除了极精彩的几笔肖像描写外,主要是写她的语言和行动,把一个高度典型化的小市民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情势而产生的所想所思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好的心理描写可以揭示人物语言行动的思想基础,进一步揭示人物的精神境界。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多次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表现“我”对“车夫”的崇敬和“我”在车夫光明证直精神的感召下,勇于同自己灵魂深处的丑恶作斗争的自我解剖精神。 神态描写,就是对人物的脸部表情、神态的具体描写。描写时一要注意使用一

些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二要注意人物神态表情的变化。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法很多,可由人物直接倾吐,即通过人物对话或内心独白来表现;也可以由用记叙性语言来描述;还可以用比较曲折的方式,如写梦境和幻觉等来反映。写好人物的心理,关键是对人物的透彻的了解和深人的体察,仅凭一般观察是不够的。 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侧面描写的方法有以下几点:a以旁面写正面,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夜走灵官峡》,通过成渝的描述和介绍,表现了成渝的父母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精神; b以对面写正面。如《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眼中变得模糊了来表现;c以反面写正面。如用敌人的愚蠢来突出革命者的机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主要有以下方法: (1)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侧面烘托为辅[这是侧面描写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正面描摹时,或以人物映衬,或用环境烘托,或通过事物加以点染。比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全文详细地从正面描写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的情景,但文中有关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的事是通过顾客交代的,属于侧面描写,这种侧面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过渡非常自然、巧妙。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正面描写琵琶女的精彩弹奏后,用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精选6篇)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精 选6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巧用烘云托月的方法塑造的人物形象 巧用烘云托月的方法塑造的人物形象 作者:王泽才 来源:《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2012年第05期 一场戏由主角和配角共同表演才精彩,就像一幅画,要画好月亮,便要在白纸上画些云彩什么的,这些云彩就是烘托月亮的,这就叫烘云托月。写作文时,我们也可用这种方法写人。张雯,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她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干什么事情都慢腾腾的。你可别“以貌取人”,虽然她的名字看起来很文静,但是她却好管闲

事,爱打抱不平,别人不爱干的事,她也很爱干。而我呢,恰恰与她相反,我是个急性子,这回碰上了她这么个柔性子,而且又是同桌,可算是碰上了个“冤家”。不过我呢,当然也不是盏“省油的灯”。 刚开学第一次大扫除时,大家都在干自己的活。她干完了自己的活后,又跑来跑去帮着别人干,让别人使唤来使唤去的,她这个帮忙的人反倒成了人家的“奴仆”。我看后觉得她有点傻:你不是喜欢帮人吗,这次我让你帮个够、忙个够。于是我便叫她来帮帮我,她乐呵呵地来了,又是擦桌子,又是摆凳子。我趁她不注意将她刚扫在一起的垃圾故意一脚踢散,她却什么话也不说,只是低头重扫,一点生气的意思都没有。天哪,她的脾气怎么这么好! 她越是不生气,我就越生气,她好管闲事更是让我讨厌。凡是遇上不平之事,她总是要“拔刀相助”。同学之间吵架,她上去劝架,还给吵架者讲出一堆大道理。愿听的听了,不愿听的还会骂她多事!人的事管管也就罢了,她竟连动物的事也要管。有一次,我和她一同回家,路上看见两只狗在相互撕咬。她说:“不行,这我得管管,怎么强狗也欺负弱狗呀啊?”她捡起一块石头向那只强狗砸去,吓得那只狗落荒而逃。我气喘吁吁地追上她,冷笑道:“我看你是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可真宽啊!”而她只是淡淡一笑,一点都不生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她就是我的益友。张雯,

《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第33卷第3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3 2012年3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r.2012 《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王玫马燕 (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31)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深切关注着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和身份危机。在黑人女性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该文对莫里森的首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进行了解读,并指出处于白人世界边缘状态的黑人女性一直以来受到种族、性别和阶级的多重压迫,尽管她们努力地去迎合着白人的种种价值观,却始终被白人蔑视和忽略,从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黑人女性主义;多重压迫;身份危机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3-0037-02 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在欧美的兴起,女性主义批评作为后现代主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传统的女性主义运动被认为是白人中产女性为了获得与白人男性在就业、教育、家庭等方面得到相同报酬和认可而进行抗争的产物。事实上,这种白人女性主义运动并没有把有色人种妇女的权利包含进去,长期以来,黑人女性一直处于“他者”地位[1]。“所谓他者妇女就是那些我们看得到形象却听不到她们声音的女性,黑人妇女长期以来就处在他者妇女的地位上——一直处于无言状态”[1]P157。正如玛吉·休姆(Maggie Humm)所说:“简单地说,黑人妇女不是白人妇女涂上颜色。白人女性主义批评不能框定和领导黑人女性主义。”对此,托妮·莫里森曾在一次访谈中也表示出她的担忧:“女性主义起源于(白人)民权运动,因此在妇女运动中忽略了黑人和少数族裔的解放,并把黑人女性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即不得不做出欺骗性的选择:为黑人运动或女性主义服务”,奥伊·莫瑞声称“白人女性主义最终还是没有考虑到种族问题,没有考虑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给处于社会边缘的黑人带来的伤害”[2]P5。戴伯·金则用了“多重危险”来表明黑人女性要承受“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阶级歧视”三重压迫[3]。 一多重压迫下身份的迷失 身份的迷失是黑人女性长期遭受种族、阶级、性别等多 收稿日期:2012-02-10 作者简介:王玫(1974-),女,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马燕(1979-),女,安徽滁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和外军教育。重压迫的结果。拒绝接受自己的黑人形象,千方百计地模仿、迎合白人,最终导致心理扭曲,自我身份迷失的除了主人公佩科拉外,还有她的母亲鲍琳和布拉德利。 年轻时的鲍琳非常爱去电影院,好莱坞电影极力宣扬的美的标准让她自惭形秽,于是她模仿电影女影星,把头发从旁边分开,盘起来。而电影里宣扬的浪漫也让她羡慕不已。在电影里,白人男性总是那么温文尔雅,对女性体贴呵护,他们往往住在带有浴缸和马桶的干净宽敞的房子里。电影中的这种生活总能给她带来许多快乐,可却使她越来越无法回到现实中的家庭,接受自己的丈夫。她越来越讨厌这个贫穷、破烂和肮脏的家庭,越来越无法接受丈夫、孩子和自己的黑人形象。因此,当她成为一位白人家庭的保姆时,她处处维护白人雇主的利益,俨然把自己当做白人家庭的一份子。她越来越忽略自己的家庭、丈夫和孩子,对她来说,他们只不过是[4]“睡前的一点遐想,一天当中的清晨和黄昏”而已。更过分地是,她要求丈夫和孩子称她为“布瑞德夫人”,而白人雇主则亲切地称她为“鲍琳”。对她来说,这种称呼拉近了她和白人世界的联系,摆脱了和黑人任何有关的羁袢。 布拉德利则是来自另一个黑人社区的女性,她和她的朋友只关注与白人有关的事情,竭尽所能地抛弃一切与黑人身份有关的任何东西。为了远离黑人,她不上黑人学校,按照白人的方式做饭、装修房子、教育孩子。像鲍琳一样,她把头发拉直,从旁边分开,甚至睡觉也要像白人一样把胳膊交叉放在胸前。最可笑的是,她自认为是“有色人种”,否认自己的黑人身份,并对儿子解释有色人种和黑人的差别。在她看来,两者的差别一目了然,[4]“有色人种整洁而安静,黑人既肮脏又吵闹”。在盲目追随白人价值观的同时,布拉德利也恰恰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对黑人的歧视事实上就是 37

阅读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中考阅读:辨析多种表达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一)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共有五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方式,而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起辅助作用。 1叙述是一般的交代,把人物的概貌、事件的过程、场景的全貌条理清楚地陈述出来; 2描写是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地刻画,使之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常用的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人物描写,也有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也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分; 3议论是作者对所写人物、事件的认识、评价。 4抒情是作者对人物、事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 5记叙文中有时也用说明但很少,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 以上表达方式各有特点,但在记叙文中,它们又往往是综合使用、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在文章中各自起着自己独有的作用。叙述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起决定作用;描写起渲染气氛、塑造形象、增添文采的作用。议论在记叙文中往往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提示主题的作用;段与段之间的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抒情可以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加充分,更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共鸣。 1.指出下列各句所用表达方式。 (1)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2)南阳为古宛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因其地理形势及所处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3)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 (4)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 (5)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6)为什么要改名呢?就让这极美的江山,永久刻下千百年来我们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记录吧,这是值得深思的。() 2.下列这段文字中,有叙述,也有议论,请指出哪些句子属于叙述,哪些句子属于议论。 ①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②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③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④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⑤这位先生明明是探察外界却误认为探讨自己。 属于议论: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记叙:__________________ (二)怎样分析人物的形象呢? 一、从品析人物的正面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入手。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其中,外貌描写不仅能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衣着打扮,也能以“形”传“神”,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处境、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人物的言行最能体现人物鲜明的性格,而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描写更能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多维的性格;人物的心理描写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神态是人物内心变化的面部表现,把握神态描写便于理解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总之,人物描写能显示人物的身份、处境、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分析人物形象必须结合人物描写进行,尤其要善于捕捉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 例如:朱志清的<背影>一文中,通过写父亲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走路蹒跚,为远 行的儿子爬铁道买橘子,表现出父亲在连遭遇不幸的情况下,还时时牵挂着儿子,更表现出父爱之深沉. 二、从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入手。 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主要是通过对与特定人物相关的其他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特定人物形象,间接表现特定人物的思想、精神面貌和心理、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例如,记叙文常通过描述旁观者的述评、态度和反应来衬托主人公的形象,也常用自然环境描写来以景衬情、暗示人物命运。 三、结合对比、抑扬结合等写作手法来分析。 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人物自身不同言行、境遇的对比,多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对比等,都能有力地揭示人物性格。如一篇《最美的善举》的记叙文就运用了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法,生动刻画了“络腮胡子”看似外表粗俗、大大咧咧,实则细心善良、扶危济困的形象。 四、结合具体事例,按人物成长的不同阶段来分析。

女性形象

Portia Quick-witted, wealthy, and beautiful, Portia embodies the virtues that are typical of Shakespeare’s heroines—it is no surprise that she emerges as the antidote to Shylock’s mali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lay, however, we do not see Portia’s potent ial for initiative and resourcefulness, as she is a near prisoner, feeling herself absolutely bound to follow her father’s dying wishes. This opening appearance, however, proves to be a revealing introduction to Portia, who emerges as that rarest of combinations—a free spirit who abides rigidly by rules. Rather than ignoring the stipulations of her father’s will, she watches a stream of suitors pass her by, happy to see these particular suitors go, but sad that she has no choice in the matter. When Bassanio arrives, however, Portia proves herself to be highly resourceful, begging the man she loves to stay a while before picking a chest, and finding loopholes in the will’s provision that we never thought possible. Also, in her defeat of Shylock Portia prevails by applying a more rigid standard than Shylock himself, agreeing that his contract very much entitles him to his pound of flesh, but adding that it does not allow for any loss of blood. Anybody can break the rules, but Portia’s effectiveness comes from her ability to make the law work for her. Portia rejects the stuffiness that rigid adherence to the law might otherwise suggest. In her courtroom appearance, she vigorously applies the law, but still flouts convention by appearing disguised as a man. After depriving Bassanio of his ring, she stops the prank before it goes to far, but still takes it far enough to berate Bassanio and Graziano for their callousness, and she even insinuates that she has been unfaithful. 第一时期(1590~1600年)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 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13 世纪初英国历史外,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与《查理三世》;《查理二世》、《亨利四世》(被称为最成功的历史剧)上、下篇与《亨利五世》。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 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