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步作业: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同步作业: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同步作业: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同步作业: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一微小世界

第一单元一微小世界

1.放一大一镜

一二填空题

1.一一一一一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三

2.放大镜也叫一一一一一,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二中间一一一一二边缘一一一一三

二二简答题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一二填空题

1.一一一一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结构和本领三2.昆虫头上的一一一一就是它们的 鼻子 ,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三

二二判断题

1.不同的昆虫,体型的大小及触角的形状都是不同的三(一一)2.昆虫的嗅觉非常灵敏,它的 鼻子 就是头上的一对触角三(一一)

3.许多昆虫都是人类的好朋友,能够帮助农作物消灭害虫,我们应该保护它们三(一一)

第一单元一微小世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二填空题

1.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后形成一一一一晶体三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叫做一一一一三二二简答题

晶体有哪些用途?举例说明三

一二填空题

1.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明显提高放大能力,从而发明了最早的一一一三

2.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一一一一一一世界三

3.荷兰生物学家一一一一一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三二二简答题

为什么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提高放大能力?

第一单元一微小世界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一二选择题

1.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时,应该选取(一一)做成玻片三

A.洋葱叶一一一一一一B.洋葱根C.果肉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D.枯干的表皮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2.玻片制作好以后,应该放到显微镜的(一一)进行观察三

A.反光镜一一一B.载物台一C.物镜一一一D.目镜

3.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有:①对光一②上片一③调焦一④安放一⑤观察三正确的排序是(一一)三

A.①②④⑤③一B.④①②③⑤C.②①③⑤④一D.①④③⑤②

二二简答题

请简要描述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结构三

一二填空题

1.一一一一一一一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三

2.随着显微镜制造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细胞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一一一一一组成的三

3.叶表皮中的一一一一和一一一一一是植物进行呼吸二光合作用的重要部分三

二二简答题

细胞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单元一微小世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一二填空题

1.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一一一一一大量繁殖的结果三

2.微生物与其他的生物一样,都是由一一一一一组成的三

二二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是(一一)三

A.毛毛虫一B.微生物C.水草D.树叶

2.观察池塘或鱼缸中的微生物时,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一一)三

A.酒精灯B.显微镜C.滴管D.玻璃片

3.下列生物中,不属于微生物的是(一一)三

A.变形虫B.酵母菌C.眼虫D.蜜蜂

一二填空题

1.一一一一一和一一一一一的发明,让我们看清了微生物和细胞三

2.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一一一一一,如果没有它们,地球就会变成垃圾的世界三

二二选择题

1.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关系的人是(一一)三

A.巴斯德一一一B.阿基米得C.门捷列夫一一D.居里夫人

2.被称为 杂交水稻之父 的科学家是(一一)三

A.达尔文一一一B.列文虎克C.袁隆平一一一D.培根

三二判断题

1.微生物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三(一一)2.我们蒸馒头时用到的酵母就是一种微生物三(一一)

3.在放大镜和显微镜发明以前,人们只能依靠自身的感觉器官感知世界三(一一)

第二单元一物质的变化界

第二单元一物质的变化

1.我们身边的物质

一二填空题

1.整个世界都是由一一一一构成的,构成世界的物质都会一一一一一一三

2. 火柴燃烧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一一一一了新物质三

3. 易拉罐被压扁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是一一一一一一发生了变化,一一一一一生成新物质三

二二简答题

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一二填空题

1.蜡烛熔化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新物质,因此这个变化过程称为一一一一三

2.纸张被撕碎是一一一一一,纸张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是一一一一一三(填 物理变化 或 化学变化 )

二二判断题

1.铁不会和任何物质发生变化三(一一)2.化学变化一般都会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三(一一)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三(一一)

第二单元一物质的变化界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二填空题

1.把碘酒滴在米饭上,米饭会立即变成一一一一色三

2.我们口腔内的唾液中有一种帮助消化的酶 唾液淀粉酶,这种酶能将一一一一一转化为一一一一一,所以我们在咀嚼馒头时过一会儿后会感觉到甜味三

二二简答题

如何判断一种物质中是否含有淀粉?

一二填空题

1.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一种成分,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火柴一一一一,所以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灭火三

2.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一一一一一一气体,这个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所以属于一一一一变化三

二二判断题

1.在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密封环境中是划不燃火柴的三(一一)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产生一种有毒气体 二氧化碳三(一一)3.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三

(一一)

第二单元一物质的变化界

5.铁生锈了

一二填空题

1.铁生锈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一一一一变化三

2.铁与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同时接触时就会生锈三

二二判断题

1.铁锈和铁是两种不同的物质,铁变成铁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变化三(一一)2.铁生锈将造成大量的钢铁损失,所以我们应想方设法减缓铁生锈的速度三(一一)3.铁放在空气中会生成铁锈,但把铁放在水里与空气隔绝就不会生锈了三(一一)

一二填空题

1.用镊子夹住一根光亮无锈的铁钉放入一一一一色的硫酸铜溶液中,然后取出,会看到铁钉表面覆盖上了一层一一一一色的物质三

2.木材燃烧能够发光发热,白炽灯也能发光发热,但前者是一一一一变化,后者是一一一一变化三

3.将水加热到沸腾,水变成了水蒸气;在白醋中加入小苏打,产生了二氧化碳三在这两个变化中,前者是一一一一变化,后者是一一一一变化三

二二判断题

1.化学变化一定有沉淀物生成三(一一)2.有气体出现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三(一一)

3.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三(一一)

第二单元一物质的变化界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一二填空题

1.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一一一一和一一一一共同作用的结果三

2.控制铁生锈最根本的方法是保持铁制品表面洁净干燥,然后在铁制品表面涂上一层物质,使铁与一一一一一和一一一一一相隔绝三

二二简答题

为什么浸没在水中的铁制品也会生锈?

一二填空题

1.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一一一一一三

2.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燃放时,发生了剧烈的一一一一一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三3.温度计是根据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这种变化是一一一一一三

二二判断题

1.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三(一一)2.在我们的生活中,物质时刻都在进行着变化三(一一)

3.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在我们的身体内发生了化学变化三(一一)

第三单元一宇一宙

第三单元一宇一宙

1.地球的卫星 月球

一二填空题

1.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一一一一一一三

2.一一一一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每时每刻都在以一一一一一方向围绕地球旋转三3.1969年7月,美国的一一一一一一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三

二二选择题

1.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一)三

A.2个月一一一一一B.5个月一一一一一C.8个月一一一一一D.1个月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2.一个人在地球上能跳1米高,那么他在月球上能跳(一一)米高三

A.3一一一一一B.0.5一一一一一C.6一一一一一D.10

3.对地球海洋的潮汐现象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一一)三

A.地球自转B.太阳引力C.月球引力D.海水流动

一二填空题

1.月相二日食和月食等现象是天体之间的一一一一造成的三

2.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一一一一三

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二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一一一一光三

二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月球起源说法的是(一一)三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A.地球分裂说一一B.地球俘获说C.共同形成说一D.物质凝聚说2.月核的温度大约在(一一)摄氏度三

A.1000一一一一B.20000C.100000一一D.20000003.月幔大约占了月球体积的(一一)以上三

A.60%一一一B.80%C.20%一一一D.50%

三二简答题

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它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第三单元一宇一宙

3.我们来造 环形山

一二填空题

1.由于月球表面缺乏一一一一和一一一一,所以月球表面形态特征能够得到长期保存三2.关于月面环形山的形成,比较流行的解释有两种:一是一一一一一一一,二是一一一一一一一,目前公认的观点是一一一一一一三

3.月球有一显著的特点是月球表面有众多的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般认为,这些山主要是由一一一一一撞击月球而形成的三

二二简答题

我们为什么会感觉月光是 冷 的?

4.日食和月食

一二填空题

1.在天体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二月球和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当地球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一一一一现象三

2.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一一一一一,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一一一一一一三

二二选择题

1.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一一)三

A.圆形一一一B.椭圆形一一一C.方形D.三角形2.地球和月球都是围绕(一一)在运动三

A.北极星一一一B.太阳一一一一C.土星一一一一D.牛郎星3.月全食时,月面先亏于月亮的(一一)三

A.东缘一一一一B.南缘一一C.西缘一一D.北缘

三二简答题

为什么月食发生的机会比日食要多一些?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答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答案 微小世界单元 一、放大镜 1、判断题。 (1)√(2)√(3)√(4)×(5)×(6)√2、选择题。 (1)C(2)C、D 3、小制作。(略)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判断题。 (1)√(2)√(3)×(4)√(5)×(6)√2、观察小报告。(略)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填空题。 (1)晶体(2)矿物晶体(3)规则 2、判断题。 (1)√(2)√(3)×(4)√(5)× 3、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1)A(2)B(3)C 四、怎样放得更大 1、填写观察记录。(略) 2、判断题。 (1)√(2)√(3)√(4)×(5)√ 3、选择题。 (1)A(2)B(3)B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填图题。 BEDAC 2、判断题。 (1)×(2)√(3)×(4)×(5)√(6)√3、连线题。

2、小制作。(略) 单元练习 1、填空题。 (1)厚、薄(2)细毛、足、复(3)晶体、规则(4)触角(5)细胞2、判断题。 (1)×(2)√(3)×(4)√(5)√(6)√(7)√(8)× 3、选择题。

(1)A(2)C(3)A(4)C(5)B、C(6)A(7)C(8)A 4、排序。 2、4、 3、5、1、6、7 物质的变化单元 一、我们身边的物质 1、判断题。 (1)×(2)√(3)×(4)√(5)√(6)√ 2、简答题。 (1)自然界中的岩石,在长期的自然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具体表现在大小、形状、成份等都会发生变化。 (2)火柴燃烧时会发出光和热,燃烧后火柴变成了灰烬;木条折断后,只是形状发生变化。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选择题。 (1)A(2)A(3)C(4)A(5)B 2、观察记录。(略)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实验记录。(略) 2、判断题。 (1)√(2)√(3)×(4)×(5)× 四、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选择题。 (1)C(2)A、C(3)B(4)C(5)B(6)A 2、简答题。 答: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有以下特点:无色透明,比空气重,能火焰熄灭。 五、铁生锈了 1、填图。 铁的特点:B、C、F、H、I、L 铁锈的特点:A、D、E、G、J、K 2、填表。(略) 六、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选择题。 (1)C(2)B、C(3)B 2、连线题。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1-1、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1、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 2、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3、哪些工作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用放大镜做什么工作(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正确的使用方法: ⑴眼、物不动而镜动。⑵眼、镜不动而物动。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⑴书上的图像是由彩色点组成的。 ] ⑵电视机和显示器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的色点组成。 ⑶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放大镜的特点。 1、特点:透明;中间厚,周围薄。 2、名词:直径、凸度、焦点、焦距、放大倍数、视野 4、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⑴放大倍数=明视距离/焦距 ⑵怎样测量:a测焦距b比较放大前后的字数 c 比较放大的格数d比凸度 ⑶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作用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1、昆虫的耳朵:蟋蟀的“耳朵”在足内侧,蝉的在腹部,雄蚊、蚂蚁的在触角上、蟑螂的在

尾须上。 2、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是由一个个小眼组成,不同昆虫小眼的个数不同。每个小眼都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有复眼的昆虫看到的是一个物体的拼图。昆虫的视力有限,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十分敏感。 ! 3、昆虫的触角:蝴蝶的棒状,蟋蟀的丝状,蚕蛾的羽状,天牛的鞭状。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会画蝴蝶、蚕蛾、蝗虫、天牛的触角);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点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昆虫依靠触角分辨气味,嗅觉比人的鼻子还要敏锐。 昆虫触角的作用:感触物体,分辨气味,平衡身体。 4、昆虫的翅膀: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小鳞片由许多扁平的细毛组成。 5、昆虫的口器:咀嚼式,蜻蜓、蝗虫;刺吸式,蚊子、牛虻;舐吸式,苍蝇;虹吸式,蝶和蛾;嚼吸式,蜜蜂。 6、昆虫的足:步行足,蟑螂;跳跃足,蝗虫;游泳足,龙虱;挖掘足,蝼蛄;携粉足,蜜蜂。 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1、会画蚜虫和草蛉。 2、观察蚜虫要在10倍的放大镜下才可以看清。 3、蚜虫的繁殖:春夏季进行孤雌繁殖;冬季雌雄交配后产卵繁殖。 ;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用肉眼直接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形状、颗粒大小等) 2、用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食盐:白色的立方体。白糖:白色的立方体。 味精:白色的柱状体。碱面:白色的细小颗粒。 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晶体的特征: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状。 ·

粤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同步活动手册答案.(DOC)

第一单元简单机械 活动1 直接用手很难打开罐盖,可以使用罐头起子或者螺丝刀。用螺丝刀撬开。 活动2 我的研究: 如要打开罐盖,除了要有一支像螺丝刀一样的撬杆外,还需要一个能支撑起撬杆,并能使撬杆在上面转动的固定点,这个固定的支撑点就就是罐子凸起的边缘。如果没有罐子凸起的边缘,尽管有一支螺丝刀也就是不能把罐盖打开的。 阻力作用点支点杠杆作用点 思考: 不一定 活动3 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20厘米)小于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

—省力杠杆 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20厘米)大于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费力杠杆 思考与练习 1 2 阻力作用点, 支点,动力作用点 动力作用点 阻力作用点 , 支点 2杠杆的平衡 活动1

思考 我的结论 杠杆尺左边的位置格数与钩码的乘积等于右边位置格数与钩码的乘积。 若支点在中间这就是既不就是省力杠杆也不就是费力杠杆。 1省力杠杆:手推车,开瓶器,跷跷板 费力杠杆: 剪刀,钓鱼竿,扫把 2、 当支点离阻力点近而离动力点远时,起到了省力的作用。当支点离动力点近而离阻力点远就是,虽然不能省力,但运输的距离短了,起到了节省距离的作用。 活动2 注意事项: 1、天平能称出物体的重量就是根据等臂杠杆的原理,也就就是在主轴连接点两侧天平臂膀的长度一定要相等,

2、做托盘的瓶底、瓶盖等材料的重量一定要相等,重量差不能太大。 3、固定托盘的材料重量、长度要尽量保持一致。 只有做到了这三个相等,您的天平才能很精确 步骤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小天平的平衡 步骤2:将要测量的物体放在左盘中,选取合适数量的砝码放在右盘中,直到天平重新达到平衡 步骤3:记录数据 活动3 略 思考与练习 订书机(省力) 剪刀(省力) 起子(省力,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轮轴与齿轮 活动1 略 思考: 滑轮有什么作用可以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 我的连接方法

同步作业: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一沉一和一浮 第一单元一沉一和一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二填空题 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一一一没有关系三2.将一段铁丝没入水中,其沉浮情况是一一一一一;将一块木块放入水中,其沉浮情况是一一一一一三 二二判断题 1.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在植物油中则可能上浮三(一一)2.把泡沫块去掉一部分后放入水中,它仍然会浮在水面三(一一)3.将石块放进小水杯里它会下沉,将它放进大水槽里则会上浮三(一一)4.木块在水中是浮的,把木块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还是浮的三(一一)

一二填空题 1.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三体积大小相同的物体,一一一一的容易上浮,一一一一的容易下沉;轻重一样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一一一一一,体积小的容易一一一一一三(填 轻 或 重 二 下沉 或 上浮 ) 2.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这种方法叫做一一一一一一一三 二二判断题 1.物体的沉浮只与其自身的轻重有关三(一一)2.将实心铁球放入水中后,铁球下沉三(一一)3.木块只能浮在水面上,永远都不可能沉入水底三(一一)4.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通过改变物体自身的轻重二大小或借助其他物体等方法来实现三(一一)三二简答题 为什么潜艇能够在水里自由浮沉?

第一单元一沉一和一浮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一二填空题 1.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一一一一一一一三 2.将一块体积为5立方厘米的橡皮泥块放入水中,它排开的水量是一一一一三3.将一块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泡沫塑料放入水中,有五分之三的体积露出水面,则此泡沫塑料排开的水量为一一一一立方厘米三 二二判断题 1.潜艇是靠改变自身体积实现自由沉浮的三(一一)2.不同形状的物体,无法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三(一一)3.同一种材料制成的不同形状的物体其沉浮情况总是相同的三(一一)4.将两个不同形状的木块分别压入水中,排开的水量相同,则可推断这两个不同形状的木块的体积相同三(一一)三二简答题 如何测定一个不规则形状小石子的体积?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作业(刘存保)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作业(刘存保)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一、填空题。 1、测量体重的工具是:体重称。 2、在成长中,我们的身体长高了,体重变重了。 3、我们出生时没有牙齿,最先长出来的牙齿是乳牙,乳牙脱落后长出来的是恒牙。 4、出生后,我们经历了了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出生后的一年内,第二个高峰期是进入青春期后 5、时期年龄(岁) 乳儿期0—1 婴儿期1—3 幼儿期3—6、7 童年期6、7—11、12 少年期(危险期)11、12—14、15 青年期14、15—17、18 成年期20~25 中年期40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学龄期6、7—12、13 6、我们现在所处的生命周期是少年而不是成年。 7、测量身高时,我们应该脱鞋,身体站直,目视前方. 8、测量体重时,衣物越少,测量结果越准确。 9、人刚站在体重称上时,体重称的指针会不断变化,所以应该等体重称指针稳定后读数。 10、成长的标志有很多,比如:身高和体重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懂事了、鞋子变得挤脚了。 二、判断。 1、体重并非每年匀速增长。(√) 2、我们的成长就是指身高和体重的增加。(×) 3、体重并非每年匀速增长。(√) 4、我们的成长就是指身高和体重的增加。(×) 5、测量身高时,必须脱掉衣服。(×) 三、简答。 1、我们的身体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答:我们的身体在成长过程中身高和体重有明显的变化,除此之外,大脑、心脏等各个器官也有很大的变化。 2、你在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 答:①以前的衣服现在穿不上了。 ②与以前照片上的人相比,现在长大了。 ③体重与身高都比以前增加了。 ④我们的心理变得更加成熟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课本同步练习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课本同步练习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复习姓名: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一、什么是机械 1、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有哪些? 2、举例说明什么叫机械?它的作用有哪些? 3、机械可以分成()和()两类。 4、机械的两个特点是()() 5、复杂机械是由()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 6、简单机械有()、()、()、()。 7、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等作为()和()的工具,利用()作为()的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就含有()的原理。 二、怎样移动重物 1、什么是杠杆? 2、杠杆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它分为哪几类? 3、人为什么可以轻松的撬动物体? 4、杠杆的三个点是()、()、()。

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5、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杠杆(利用杠杆原理的工具有),作用是什么? 6、大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什么?他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三、斜坡的启示 1、斜坡就是一种()。斜面有()的作用。 2、斜面坡度(越小),所需的拉力()。即坡度越()越()。 3、螺旋和盘山公路都是()的变形。 4、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大螺旋及斜面?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四、拧螺丝钉的学问 1、什么是轮轴?作用是什么? 2、在轴相同的情况下,轮轴上的(轮越大)越()。 3、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轮轴(利用轮轴原理的工具有)? 五、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

1、国旗是利用()升上去的,滑轮是一种(),利用滑轮的机械还有 2、()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带沟槽的轮子。 3、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做()。 4、定滑轮的作用:;动滑轮的作用: 六、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1、自行车为什么能够转动? 2、什么是传动装置? 3、传动装置可以分为:()()() 4、钟表的主要传动装置是();自行车的主要传动装置是()。 4、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相同点: 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不同点: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一、折形状 1、物体大多数是由( )( )( )( )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的。这些形状又可以被()或(),用来()。 2、人们从一些动植物的形状中得到启发,设计了 3、把()用不同的方式()或(),可以提高材料的()。 4、薄的材料折叠或弯曲的()不同,其()也是不相同的。 5、()的物体,承受力最大。 二、搭支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作业设计说明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1课放大镜 一、填空题 1、放大镜也叫。镜片中间,边缘。 2、人类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 3、放大镜具有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 4、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看是由组成。 二、选择题 1、放大镜是用来()的工具。 A观察B照明C计量 2、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A反射B折射C不变 3、根据下列放大镜的图形描绘情况,放大倍数最大的一个是()。 A B C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围就()。 A越大B越小C不变 5、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 B C 三、问答题 1、能放大物体的器具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把物体放大的原理是什么? 2、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四、实验探究 请介绍一种自制放大镜的方法。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选择题 1、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A眼睛B鼻子C脚 2、蟋蟀的耳朵长在()。 A头部B足侧C腹部 3、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足。 A.2 B.3 C.4 4、蝴蝶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 A细毛B触角C花纹 5、蝇的眼由许多小眼组成,叫做()。 A单眼B复眼C双眼 二、连线题 将下列昆虫与它们的触角类型连起来。 蚕蛾棒状 天牛丝状 蝴蝶鞭状 蚂蚁羽状 蝗虫膝状 三、简答题 1、我们用放大镜去观察昆虫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2、昆虫的复眼有什么作用?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填空题 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或由组成。 3、晶体的多种多样,但都很有,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 ,有的像。 4、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形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六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3.6在星空中(一)∣教科版

3.6在星空中(一) 1.判断题。 (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 (2)随着季节的变化,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 ( ) (3)星星越亮说明它离我们越近。 ( ) (4)北斗七星的星体离我们有远有近。 ( ) 2.连线题。 仙后座 小熊星座 狮子座 大熊星座 3.读图题。 请指出下图中的北斗七星,并连在一起。 4.填空题。 (1)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 ,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 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就称为。 (2)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北斗七星运动的规律是方向的。(填“顺时针” 或“逆时针”) (3)在北部天空的小熊星座上有著名的,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辨认方向。

5.选择题。 (1)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决定,天空被划分为( )个星座。 A.86 B.87 C.88 (2)星空随着地球四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有一颗恒星的位置常年不变,这颗恒星 是( )。 A.天狼星 B.大角星 C.北极星 (3)天文观测中,常用星座中的亮星构成的图形来认识星座,下列图形位于大熊星 座的是( )。 A. B. C. (4)北斗七星是( )的明显标志。 A.小熊星座 B.大熊星座 C.狮子座 (5)夜晚,在( )能找到大熊星座。 A.北方天空中 B.南方天空中 C.东方天空中 6.画图题。 在下图中画出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所在的位置。 7.简答题。 我们观察到的星座,如大熊星座、小熊星座等,它们的位置一年四季都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8.【探究题·选择】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天空不 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季节:斗柄指东,天 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如下图所示)。 (1)北斗七星之所以会旋转,是因为它们都围绕着( )转动。 A.大熊星座 B.小熊星座 C.北极星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北斗七星之间的位置是一直不变的 B.北极星是北半球最亮的星星 C.北斗七星的星体离我们有远有近 9.【实验题·操作】建一个“星座”模型:找一张边长为5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纸 板,按图1所示打上7个小孔。在1~7号小孔上分别挂上l5厘米、12厘米、 15厘米、17厘米、27厘米、27厘米、14厘米长的细线,并在细线下端悬挂上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小球(如图2所示)。用投影仪的光从不同侧面照射它们,记录下橡皮泥小球在纸屏上的影子。 图1 图2 (1)从不同侧面照射,7个橡皮泥小球的影子构成的图案是一样的吗?

(完整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训练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训练
一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习题
判断题 1.轻的一定浮,重的一定沉。…………………………………………………( ) 2.把橡皮切成八块,放入水中一块,橡皮就会浮起来。……………………( ) 3.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中也是沉的…( ) 4.物体放入水中,如果没有露出水面,一定是沉的。………………………( ) 思考 我们在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是按什么思路研究的?给下面步骤排序号。 ( )把物体放在水里进行观察。 ( )先对物体是沉还是浮进行预测。 ( )把预测与实验结果比较。 ( )说出预测的理由。 ( )分析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填空
1.通过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我们认为物体的沉浮可能与能与___和__
_有关。
2.通过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我们又发现:同一种材料构成的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___和___没有关系。
一.2《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习题
填空
1﹑不同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们 __________有关。当 __________ 一
样时,越重越容易 __________,越轻越容易 __________;当 __________
一样时,体积越大越容易 __________ ,体积越小越容易 __________ 。 2﹑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它的 __________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浮, 如 用塞子塞 好的空 瓶,会 __________在 水面 上,往 瓶里加些 沙,增 加瓶的 __________,它就会 __________到水底了。 3﹑同样重量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它的 __________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和
浮,如一块放在水里会 __________,把它压成铁片,再制成盒子,放在水里,他
会 __________ 。
4、、物体的沉与浮与物体的___体积_____、__重量____、___材料___等因素有 关。
判断题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也能在水下航行,与其重量有关。…………﹙ ﹚ 2、同一种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不能改变。…………………………﹙ ﹚ 3、物体越小,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
选择题
1、同样 50 克的方木块,﹙ ﹚的容易沉。 A 体积小 B 体积大 2、下列同样大小的物体最易浮在水面上的是﹙ A 最轻 B 较轻 C 轻 D 较重 E 最重
﹚。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作业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作业 第一课我们在成长 1. 回想一下,由于自己太小过去做不了而现在能做的事情有哪些? 答: 2. 我的身体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3.如果按照出生后一年内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怎样? 答:人体在出生后一年内,身体大约增长50%,如果按照这个生长速度,以出生时50厘米计算,到12岁时大约会增高80多倍。 第二课悄悄发生的变化 1.什么是青春期?从何时开始? 答: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到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将陆续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晚

一些。 2.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 (1)不要穿高跟鞋。 (2)女生要注意月经期的卫生,要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卫生巾;避免着凉;适当运动。 (3)男生不要拔胡须。 (4)要正确对待与异性交往。 (5)不吸烟、不酗酒。 3,。判断题。 (1)进入青春期我们要尽量避免穿高跟鞋。() (2)我们长大了,可以抽烟、喝酒了。() (3)我们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要自觉地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三课人生之旅 一、选择题。

1. 对于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性意识骤然增长,易对异性产生好感。 B 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C 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 D 身体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二、连线。 呀呀学语老年期 十月怀胎婴幼儿期 颐养天年胎儿期 抚育后代青年期 勤奋求学成年期 生长迅速学龄期 努力工作青春期 三、人的一生应怎样划分? 答: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幼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也可以划分为胎儿期、婴幼儿期、

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第四课踏上健康之路 一、判断。 1.睡觉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健康。() 2.吸烟和酗酒是少年健康的大敌。() 3不同的少年,生长发育情况是不一样的。() 4.价钱越贵的食品,营养价值越高。() 二、选择 1.下面不属于科学用脑的是() A.动静结合 B.课程交替 C.勤于思考 D.多睡觉 2.下列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不包括() A. 勤洗澡 B.勤洗手 C.勤挖鼻孔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3334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六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2.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科版

8.物质变化与我们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1.判断题。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

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2)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能同时发生。( ) (3)世界上有永远不发生变化的物质。( ) 2.填表题。 写出下列变化所伴随的主要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五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我的水钟∣教科版

第三单元 4.我的水钟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1.填空题。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我们可以控制,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

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2)在制作水钟时,我发现一开始水漏下来的速度,后来水漏下来的速度(3)水钟的类型分为型和型。 2.判断题。 制作水钟时,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括号里画“√”。 ( )合适的装水容器( )大小合适的漏水孔 ( )天气必须晴朗( )要固定水滴的滴漏速度 ( )刻度要准确( )容器要透明 ( )水钟要美观( )要有足够多的水源 ( )水必须清澈透明( )水面变化要清楚可见 ( )水钟的报时要精确( )温度要保持一致 3.画图题。 根据不同水钟的类型,在下面水钟的恰当位置标出刻度。 “泄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 4.应用题。 请根据下图的提示,说一说哪位同学标出的水钟时间刻度比较合理,为什么? 甲乙 甲同学:测量出1分钟滴漏的水的体积,在瓶上标出刻度后,把它作为标准来分出更多的刻度(2~10之间的刻度)。

小学科学同步探究(六年级)下册

小学科学同步探究(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1、使用放大镜能把物体细微之处放大。 2、放大镜镜面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4、填空 (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就越大。球形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填空 1、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2、昆虫的眼睛是复眼。 3、草蛉及其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比较食盐、白糖、碱面、味精四种物体的颗粒形状,我们发现它们的相同点是有规则几何外形。 填空: 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这种固体物质叫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4、怎样放得更大 用两个镜片比用一个镜片观察得更清晰。 填空 1、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做成显微镜,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3、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现在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目前的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填空 1、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应先将物体制成玻片标本,才能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2、调整显微镜的准焦螺旋,可以将镜筒上下升降,以使标本清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3、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可以观察到它的细胞,比用放大镜观察得更清晰。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填空 1、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填空 1、水中的微生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 2、我观察到的水中的微生物有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8、微小世界和我们 我发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工具也不断发展,观察的范围越来越大。填空 1、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人类观察到了微生物、细胞。 2、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还可以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和污水等。 小结与评价 一、填空 1.放大镜是我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也是凸透镜。 2.计算机屏幕和电视机屏幕都是应用光的混合色原理,如果用放大镜观察会看到屏幕上的点状物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3.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4.列文虎克是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的生物学家。 5.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等,它们的形状一般都很有规则。 6.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7.昆虫是靠触角来分辨各种气味的。 8.苍蝇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爬行,主要和它脚趾的肉垫的构造有关。 9.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标本移动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移动方向相反。 10.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心。 11.我们平时喝的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 二、判断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训练

一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习题
判断题
1.轻的一定浮,重的一定沉。…………………………………………………(

2.把橡皮切成八块,放入水中一块,橡皮就会浮起来。……………………(

3.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中也是沉的…(

4.物体放入水中,如果没有露出水面,一定是沉的。………………………(

思考
我们在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是按什么思路研究的给下面步骤排序号。

)把物体放在水里进行观察。

)先对物体是沉还是浮进行预测。

)把预测与实验结果比较。

)说出预测的理由。

)分析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填空
1.通过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我们认为物体的沉浮可能与能与___和__
_有关。
2.通过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我们又发现:同一种材料构成的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___和___没有关系。
一.2《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习题
填空
1﹑不同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们 __________有关。当 __________ 一样时,
越重越容易 __________,越轻越容易 __________;当 __________一样时,体积越
大越容易 __________ ,体积越小越容易 __________ 。
2﹑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它的 __________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浮,
如 用 塞 子 塞 好 的 空 瓶 , 会 __________ 在 水 面 上 , 往 瓶 里 加 些 沙 , 增 加 瓶 的
__________,它就会 __________到水底了。
3﹑同样重量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它的 __________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和浮,
如一块放在水里会 __________,把它压成铁片,再制成盒子,放在水里,他会
__________ 。
4、、物体的沉与浮与物体的___体积_____、__重量____、___材料___等因素有关。
判断题
1 、 潜 水 艇 既 能 在 水 面 航 行 , 也 能 在 水 下 航 行 , 与 其 重 量 有 关 。 …………


2 、 同 一 种 材 料 的 物 体 , 在 水 中 的 沉 浮 不 能 改 变 。 …………………………


3 、 物 体 越 小 , 越 容 易 浮 在 水 面 上 。 …………………………………………


选择题
1、同样 50 克的方木块,﹙
﹚的容易沉。
A 体积小
B 体积大
2、下列同样大小的物体最易浮在水面上的是﹙
﹚。

科学六年级(下册)课堂作业本参考答案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课堂作业本参考答案 微小世界单元 一、放大镜 1、判断题。 (1)√(2)√(3)√(4)×(5)×(6)√ 2、选择题。 (1)C(2)C、D 3、小制作。(略)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选择题 A 1、判断题。 (1)√(2)×(3)√(4)×(5√ 阅读资料:选择(A)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略) 2、判断题。 (1)√(2)√(3)×(4)√(5)× 3、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1)B(2)C 四、怎样放得更大 2、填写观察记录。(略) 2、判断题。 (1)√(2)√(3)√(4)×(5)× 3、选择题。 (1)A(2)B(3)B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填图题。 BEDAC 2、判断题。 (1)×(2)√(3)×(4)×(5)√(6)√ 3略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1、略 2填图:(细胞的作用)组成生命体;运输氧气;运输二氧化碳;储存脂肪;抵抗病毒;抵抗细菌;制造养料;消化、繁殖、遗传等 3、填空题。 (1)细胞(2)细胞 资料阅读: 判断题: 1、√ 2、× 3、√ 4、√ 5、× 6、√ 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1、判断题。 (1)√(2)√(3)√(4)√ 2、连线题。 3、阅读题。 (1)我还知道的微生物有:(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2)这些微生物都是生物,是因为它们与其他生物一样: √□能吃东西 √□都有细胞组成 √□都会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 □都会制造食物 √□都会繁殖 √□都会排泄4略 八、微小世界和我们 活动记录: 发明放大镜以后:能看清——蝴蝶鳞片;电视屏幕;各种晶体;蝇的复眼 发明显微镜以后:能看清——变形虫;细胞;大肠杆菌;叶绿体 2、小制作。(略) 单元练习 1、填空题。 (1)厚、薄(2)细毛、足、复(3)晶体(4)触角 2、判断题。 (1)×(2)√(3)×(4)×(5)√ 3、选择题。 (1)C (2)C (3)A (4)C (5)B (6)B (7)C (8)A 4、排序。 2、4、 3、5、1、6、7 变形虫 鼓 藻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