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是谁制造了风 (1)

是谁制造了风 (1)

是谁制造了风 (1)

《是谁制造了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

2、会做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能根据模拟实验来推想自然界里风的成因。

3、体会到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教学具准备:风的成因实验器(观烟箱)、火柴、蜡烛、蚊香

教学过程:

1、引人。

谈话:你们用自己制作的风向标和风力计观测了这几天的风向和风力了吗?你们在观测时是否想到过这样一个问题:风是怎样形成的?是谁制造了风?(板书课题)

2、思考讨论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制造风的,产生风的原因是什么。

(1)演示用扇子扇风,提问:摇扇子,我们就能感觉到有风,这是什么原因?

(2)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能产生风?是什么原因?

(3)我们用身边的物体能“制造”出风吗?请大家试一试。

(4)学生分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将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

(5)集体交流讨论的结果。

3、研究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问:自然界里也经常刮风。是谁有那么大的力量,使空气流动起来呢?

(2)做模拟实验:风的成因。

①教师讲解实验方法、注意事项等。

②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起来呢?

(5)分组讨论:在自然界中,什么物体和实验中的蜡烛一样,能使空气流动起来?它是怎样“造”出风的?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6)集体交流讨论结果,形成结论。

4、总结与拓展。

( l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 2 )提问:关于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请你们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

13风管与配件制作分项工程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安装公司 广东全球通大厦(新址)机电安装工程风管与配件制作施工方案 版本:第1版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目录 1 工程概况 (1) 2 施工准备 (1) 2.1 材料要求及主要机具: (1) 2.2 作业条件: (1) 3 操作工艺 (1) 3.1 工艺流程 (2) 3.2 风管制作方法 (2) 3.3 支、吊架制作: (3) 4 质量标准 (3) 4.1 保证项目: (3) 5 成品保护 (3)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4) 7 安全技术措施 (4)

1 工程概况 广东全球通大厦(新址)是一幢现代化的综合性大楼。工程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F1-3地块,总建筑面积16,640平方米。本工程主要由会议展览中心,通信生产区、员工活动区、后勤服务及物业管理区、办公区、地下车库及主要设备区、塔楼顶部设备区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19,606平方米,建筑包括一栋38层153.5米高的主体建筑A和43.75米高的B栋建筑数码凯旋门,以及裙房建筑。空调总面积76000平方米,占建筑面积63.5%。 通风空调工程包括:空调及通风、人防通风。 本工程地下室、裙楼及塔楼一般通风、空调和消防排烟风管采用镀锌钢板风管制作,其厚度如下: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要求及主要机具 2.1.1 根据施工图纸及现场实际情况(风管标高、走向及与其它专业协调情况)按风管所服务的系统绘制出加工图,并按系统作好编号。 2.1.2 镀锌薄钢板表面不得有裂纹、结疤及水印等缺陷。 2.1.3 剪板机、电冲剪、咬口机、压筋机、折方机、合缝机、砂轮切割机、电动拉柳枪、台钻、手电钻、交流电焊机等。 2.2 作业条件 2.2.1 集中加工应具有宽敞、明亮、洁净、地面平整、不潮湿的地方或车间。 2.2.2 作业地点要有相应加工工艺的基本机具、设施及电源和可靠的安全防护装置,并配有消防器材。 3 操作工艺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风的形成实验步骤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风的形成实验步骤 空气流动所形成的动能称为风能。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那么风是怎样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介绍 ①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 ②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 ③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 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一、探究让风车转动的原因 1、蜡烛“吹”风车实验: a、要求学生观察钟罩上的风车有无转动,说明什么?学生简单回答. b、介绍实验步骤和要求: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钟罩里,观察现象.学生分组实验.待各组都观察到风车转动后,要求学生停止实验. c、问:让风车转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到是流动的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而实验中流动的空气是被蜡烛加热了的热空气,因此是热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至此,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说明:由于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往往很主观,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因此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教师不应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的答案,应该先将学生的答案归类,再引导学生一起来分析哪个答案有道理.比如:学生如果回答:“是蜡烛的烟推动风车转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日常的经验思考:是烟随风动,还是风随烟动,搞清主动与被动关系,学生就容易抓住问题的核心。 二、热空气会上升实验: a、说明因为热空气会上升所以能推动风车转动,然后做“热气球”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三、探究空气的流动路线: a、问:我们知道蜡烛火焰上方的热空气是上升的,那么火焰周围的空气会不会流动呢?怎样流动呢?要求学生讨论并画出自己的猜测.小组讨论,绘制空气流动图.教师展示学生的图画,并归类. b、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哪个观点是正确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方法归类,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方法,从中筛选出有道理、可操作的方法. c、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选取一个实验方法,研究讨论实施实验的具体方案.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补充或意见.经过交流使每个小组都能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实验目的、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 d、分发实验材料、分组实验.实验毕,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对照实验前的猜测,明确空气流动的路线.小结: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就会留过来形成风. 说明: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根据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来学习“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就流过来补充”的知识.所以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烟和烟为什么要放在指定的位置,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因此学生即便是看到实验的现象,也不能保证其真正理解风的产生过程.而上面的教学设计先要学生提出假设,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就搞清楚了.实践证明,学生对火焰周围的空气流动路线的猜测是有分歧的.另外学生提出验证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当然其中一些是不正确或难以操作的.但经过分析和讨论,学生是可以找出可行的实验方法.接下来要求学生把实验方法具体化为实验方案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法常常是很粗略的,很少有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提出完善详细的实验方案.所以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不仅可以

风是怎样形成的

风是怎样形成的 一年四季,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和风打交道,有和煦的春风,也有刺骨的寒风。那么,你知道风究竟是怎样来的吗? 如果给风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可以这样说: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就叫做风。风是由于空气受热或受冷而导致的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产生移动的结果。我们知道,太阳照射着地表的不同区域,空气受阳光的照射后,就造成了有的地方空气热,有的地方空气冷。热空气比较轻,容易向高处飞扬,就上升到了周围的冷空气之上;而冷空气比较重,会向较轻空气的地方流动,于是空气就发生了流动现象,这样就产生了风。 风的形成 朱瑞兆 风的形成乃是空气流动的结果。风能利用形成主要是将大气运动时所具有的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风就是水平运动的空气,空气产生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上各纬度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不同而形成的。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强,地面和大气接受的热量多、温度较高;再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短,地面和大气接受的热量小,温度低。这种高纬度与低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形成了南北之间的气压梯度,使空气作水平运动,风应沿水平气压梯度方向吹,即垂直与等压线从高压向低压吹。 地球在自转,使空气水平运动发生偏向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这种力使北半球气流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右偏转,所以地球大气运动除受气压梯度力外,还要受地转偏向里的影响。大气真实运动是这两力综合影响的结果。 实际上,地面风不仅受这两个力的支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海洋、地形的影响,山隘和海峡能改变气流运动的方向,还能使风速增大,而丘陵、山地却磨擦大使风速减少,孤立山峰却因海拔高使风速增大。因此,风向和风速的时空分布较为复杂。 在有海陆差异对气流运动的影响,在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大陆气压比海洋高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相反,大陆比海洋热,风从海洋吹向内陆。这种随季节转换的风,我们称为季风。所谓的海陆风也是白昼时,大陆上的气流受热膨胀上升至高空流向海洋,到海洋上空冷却下沉,在近地层海洋上的气流吹向大陆,补偿大陆的上升气流,低层风从海洋吹向大陆称为海风,夜间(冬季)时,情况相反,低层风从大陆吹向海洋,称为陆风。 在山区由于热力原因引起的白天由谷地吹向平原或山坡,夜间由平原或山坡吹向,前者称为谷风,后者称为山风。这是由于白天山坡受热快,温度温度高于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温度,坡地上的暖空气从山坡流向谷地上方,谷地的空气则沿着山坡向上补充流失的空气,这时由山谷吹向山坡的风,称为谷风。夜间,山

《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 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 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

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 学生自己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 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 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 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 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这些都是人为制造的风,我们称为人造风。 启发探究:想一想,人造风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示范:吹)吹的是什么?空气。空气有什么变化吗? 师:空气的变化,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你可以用手去感觉。嘴巴周围的空气怎么变化的?空气跑到别处去了,嘴巴周围就成真空了没有空气了吗?对,周围的空气又跑过来了。 学生猜测感受:人造风的特点。 交流发现,教师小结:人造风是空气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周围的空气过来补充。也就是,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猜测假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探究:人造风是风的一种,是我们人为地让空气流动形成的,像刚才我们用扇子来扇风,不扇时,扇子周围的空气不流动,我感觉不到风;扇扇子时,扇子周围的空气流动到我的脸颊和身上,我便感觉到了风。那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不是天上有一个孙悟空也拿着一把大扇子在那儿使劲地扇啊?(生笑,不是。)那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根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热空气的知识,你猜一猜?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把你认为最主要的条件写在记录上。 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 学生交流:同学们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这种猜想的理由。 确定研究主题:同学们大胆地提出了几种猜想,哪一种猜想最有可能呢?(生交流) 3、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一)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产生的,理解风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能从多方面感受风的存在,并能提出的有关风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初步学会做空气流动形成风的模拟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分析实验现象,认识产生风的原因。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操作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多媒体实验箱蜡烛火柴香毛巾纸条铁架台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风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风) 注:多媒体课件放风的声音。(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2、师:说到风你想到了什么?生:---- 师: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3、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 教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说出观察到了什么,并试着解释这一现象。 生:下面的纸条往里飘,上面的往外飘…… 生:风吹的结果…… 师:想不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出示课题:风的形成)

二、实验探究、发现新知 (一)、实验探究、启迪思维 1、师演示实验。(螺旋圈转动)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课件出示科学在线,让学生阅读并思考: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 生:空气受热后会上升,上升的空气使孔明灯和热气球升上了天空。 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5、师:猜想风是怎样形成的?生:空气受热后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形成风。 (二)、验证猜想 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教师演示实验。把一支蜡烛放进实验箱内;把毛巾用冷水浸湿,放在实验箱左侧;点燃蚊香放到实验箱左侧小口处;观察蚊香烟流动的方向;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再把蚊香放在小口处;观察蚊香烟流动的方向;熄灭蜡烛。 3、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完毕,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共同填写一张实验报告单。 (每四人一组,每组一张记录单。) 4、汇报交流: (1)没有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时,实验箱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烟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了什么? (2)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后,实验箱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哪里比较热?哪里比较冷?烟又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什么? 5、思考、讨论:

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 空气的运动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空气的力除重力之外,尚有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产生的气压梯度力,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由于空气层之间、空气与地面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摩擦力,由于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些力在水平分量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大气水平运动。而微团的水平运动对于风形成、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1作用于空气的力 1.1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P)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N),用下式表达: 观测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值很小,一般为1—3hPa/赤道度,而垂直气压梯度在大气低层可达1/10m 左右,即相当于水平气压梯度的10 万倍,因而气压梯度的方向几乎与垂直气压梯度方向一致,等压面近似水平。 气压梯度不仅表示气压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而且还表示了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作用在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压力。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在气柱的P 和P+δP 间取一小块立方体流体(图4·15),其体积是δV=δXδYδZ,Y 轴平行于地面等压线,X 轴指向较高气压方向,Z 轴垂直向上,并与地面重力作用线平行。 经推导,在X方向周围空气作用于立方体静压力之和为: 同理Y和Z方向也可求的,三个向量之和为 上式除以体积(δV)后,即得气压梯度△P,所以气压梯度是作用于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力。

实际大气中,由于空气密度分布的不均匀,单位体积空气块质量也是不等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相同的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对于密度不同的空气所产生的运动加速度是不同的,密度小的空气所产生的运动加速度比较大,密度大的空气所产生的运动加速度比较小。因此,用气压梯度难以比较各地空气运动的速度。在气象上讨论空气水平运动时,通常取单位质量的空气作为讨论对象,并把在气压梯度存在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气压梯度。 在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垂直分量比水平分量大得多,但是重力与Gz 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因而在垂直方向上一般不会造成强大的垂直加速度。而水平气压梯度力虽小,由于没有其它实质力与它相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却能造成较大的空气水平运动。气压梯度力是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1.2地转偏向力 空气是在转动着的地球上运动着,当运动的空气质点依其惯性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时,对于站在地球表面的观察者看来,空气质点却受着一个使其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的作用,这种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或科里奥利力。 在大尺度的空气运动中,地转偏向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地球不停地绕地轴以角速度ω从西向东自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和上述圆盘上的人很相似会很自然地以转动的地表作为衡量物体运动的标准,所不同的是转动的球体表面更为复杂。然而圆盘非常相似地球极点的地平面。在北极,地平面绕其垂直轴(地轴)的角速度恰好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 度ω。转动方向也是逆时针的。因而在北极,单位质量空气受到的水平地转偏向力与空气运动方向垂直,并指向它的右方,大小等于2Vω。在赤道,地球自转轴与地表面的垂直轴正交,表明赤道上的地平面不随地球自转而旋转,因而赤道上没有水平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的其它纬度上,地球自转轴与地平面垂直轴的交角小于90°,因而任何一地的地平面都有绕地轴转动的角速度。见图4·17,图上ω表示绕地轴转动的角速度,AC 表示A 点地平面的垂直轴。由于∠AOD=φ,所以∠ABC=φ,ω在地平面垂直轴方向的分量为ω1(ωsinφ)。根据圆盘转动速度所得的公式α=2Vω,可以得出任何纬度上作用于单位质量运动空气上的偏向力为:A=2Vωsinφ 在南半球,由于地平面绕地轴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因而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物体的左方,其大小与北半球同纬度上的地转偏向力相等。地转偏向力只是在空气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

风的形成原因【风的形成原因有哪些怎么形成的】

风的形成原因【风的形成原因有哪些怎么形成的】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叫空气的垂直运动,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称为风。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对风充满了好奇,也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小编在此整理了风的形成原因,供大家参阅! 风的形成原因介绍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简单地说,风是空气分子的运动。要理解风的成因,先要弄清两个关键的概念:空气和气压。空气的构成包括:氮分子、氧分子、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成分。所有空气分子以很快的速度移动着,

彼此之间迅速碰撞,并和地平线上任何物体发生碰撞。 气压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给定区域内,空气分子在该区域施加的压力大小。一般而言,在某个区域空气分子存在越多,这个区域的气压就越大。相应来说,风是气压梯度力作用的结果。而气压的变化,有些是风暴引起的,有些是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有些是在一定的水平区域上,大气分子被迫从高气压地带流向低气压地带引起的。 大部分显示在气象图上的高压带和低压带,只是形成了伴随我们的温和的微风。而产生微风所需的气压差仅占大气压力本身的1%,许多区域范围内都会发生这种气压变化。相对而言,强风暴的形成源于更大、更集中的气压区域的变化。风力测量介绍 信息指标 风资料是重要的气象资料之一,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各部门,如农业、运输业、建筑业、

水利工程、疗养等部门都是不可缺少的。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是一个用方向和速度表示的矢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除静风外,用16方位表示。风速是指空气所经过的距离对经过的距离所需时间的比值,单位用米/秒表示,定时观测,取整数,自记记录,取小数一位。 方法 测量风向风速的仪器有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达因风向风速计等。测定的项目有平均风速和最多风向。配有自记仪器的,作了风向风速的连续记录并进行了整理。此外风的测量中还有以风力等级进行观察的,风力等级是根据风对地上物体所引起的现象将风的大小分成18级,以0~17级的等级数字表示。风力等级观察须在空气不受任何障碍物影响的地方进行。山谷风形成原理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

送风风管与配件制作工艺

风管与配件制作 1、材料要求 本工程风管全部使用镀锌薄钢板制作。镀锌钢板和角钢等型钢应具有出厂合格证明或质量鉴定文件。 2、主要机具、设备: 机械:剪板机咬口机、折方机、型钢切割机、台钻、电气焊设备等。 工具:手动钣金剪、电动钣金剪、手电钻、拉铆枪、铁锤、木锤、钢卷尺、钢直尺、角尺、量角器等。 3、作业条件: 现场加工场地应洁净、地面平整、不潮湿,并能防风、雨,且结构牢固,有充足的照明设施。 作业地点应有相应加工工艺的基本机具、设施及电源和可靠的安全防护装置,并配有消防器材。 风管制作应有批准的图纸、经审查的大样图。 施工人员施工前要熟悉施工图纸。 操作工艺: 工艺流程: 4、领料、检查------划线、剪切、倒角------咬口、折方、拼接------法兰制作------风管连接------风管加固------除锈、刷漆------检验 操作方法: 领料、检查 ①不同类别及规格的风管系统所使用的板材的厚度应符合《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的要求。 ②根据施工图、大样图、系统图及相关技术文件的要求,施工人员领取的材料,应进行核实,以保证材料符合技术、质量要求。 ③本工程空调通风风管采用镀锌钢板制作。排烟系统风管采用镀锌钢板制作,钢板厚度按下表选用。 钢板或镀锌钢板风管板材厚度(mm)

5、划线、剪切、倒角 ①画线要根据风管的不同尺寸形状和规格分别进行,同时对同一段风管要完整进行,防止画线错孔和下料的多少有误。板料划线放样后,按划线形状用机械剪刀或手工剪刀进行剪切。剪切时,两手要扶稳钢板,用力均匀适当。 ②板材剪切依据画线的阶段不同,分别进行,同时必须进行下料的复核,以免有误。按画线形状用机械剪刀和手工剪刀进行剪切。板材咬口之前,必须用切角机或剪刀进行倒角。 ③剪切时,手严禁伸入机械压板空隙中,上刀架不准放置工具等物品,调整板料时,脚不能放在踏板机上,使用固定式震动剪两手要扶稳钢板,手离刀口不得小于5cm,用力均匀适当。 ④板材下料后在轧口之前,必须用倒角机或剪刀进行倒角工作。 咬口、折方、拼接 咬口、折方: 镀锌薄钢板倒角后,用咬口机进行咬口,咬口时应扶稳板料,手指距滚轮护壳不小于50mm,不得放在咬口机轨道上。并且做到咬缝紧密、宽度均匀。咬口宽度和留量根据板材厚度而定,咬口宽度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咬口宽度表(mm) 将画好折方线的板料放在折方机下模的中心线上。操作时使机械上刀片中心线与下模中心线重合,折成所需要的角度。折方时应与折方机保持一定距离,以免被翻转的钢板碰伤。 板材拼接: 镀锌钢板拼接采用咬口,风管板材拼接的咬口缝应错开,不得有十字型拼接缝。折方后用手工或合缝机进行合缝。操作时,用力均匀,不宜过重。使单、双口咬合,无胀裂和半咬口现象。

风形成的根本原因分析

风形成的根本原因分析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 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简单地说,风是空气分子的运动。要 理解风的成因,先要弄清两个关键的概念:空气和气压。空气的构 成包括:氮分子(占空气总体积的78%)、氧分子(约占21%)、水蒸气 和其他微量成分。所有空气分子以很快的速度移动着,彼此之间迅 速碰撞,并和地平线上任何物体发生碰撞。 气压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给定区域内,空气分子在该区域施加的压力大小。一般而言,在某个区域空气分子存在越多,这个区域的 气压就越大。相应来说,风是气压梯度力作用的结果。而气压的变化,有些是风暴引起的,有些是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有些是在一 定的水平区域上,大气分子被迫从高气压地带流向低气压地带引起的。 大部分显示在气象图上的高压带和低压带,只是形成了伴随我们的温和的微风。而产生微风所需的气压差仅占大气压力本身的1%, 许多区域范围内都会发生这种气压变化。相对而言,强风暴的形成 源于更大、更集中的气压区域的变化。 相对于地表面的空气运动,风通常指它的水平分量。风是矢量,以风向、风速或风力表示。风向指气流的来向,常按16方位记录。 风速是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水平距离,以米/秒为单位。大气中 水平风速一般为1.0~10米/秒,台风、龙卷风有时达到102米/秒。而农田中的风速可以小于0.1米/秒。风速的观测资料有瞬时值和平 均值两种,一般使用平均值。风的测量多用电接风向风速计、轻便 风速表、达因式风向风速计,以及用于测量农田中微风的热球微风 仪等仪器进行;也可根据地面物体征象按风力等级表估计。

[风形成的根本原因分析]风形成的根本原因

[风形成的根本原因分析]风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有海陆差异对气流运动的影响,在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大陆气压比海洋高风从大陆吹向海洋。那么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小编在此整理了风形成的根本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风形成的根本原因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简单地说,风是空气分子的运动。要理解风的成因,先要弄清两个关键的概念:空气和气压。空气的构成包括:氮分子、氧分子、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成分。所有空气分子以很快的速度移动着,彼此之间迅速碰撞,并和地平线上任何物体发生碰撞。 气压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给定区域内,空气分子在该区域施加的压力大小。一般而言,在某个区域空气分子存在越多,这个区域的气压就越大。相应来说,风是气压梯度力作用的结果。而气压的变化,有些是风暴引起的,有些是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有些是在一定的水平区域上,大气分子被迫从高气压地带流向低气压地带引起的。 大部分显示在气象图上的高压带和低压带,只是形成了伴随我们的温和的微风。而产生微风所需的气压差仅占大气压力本身的1%,许多区域范围内都会发生这种气压变化。相对而言,强风暴的形成源于更大、更集中的气压区域的变化。 相对于地表面的空气运动,风通常指它的水平分量。风是矢量,以风向、风速或风力表示。风向指气流的来向,常按16方位记录。风速是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水平距离,以米/秒为单位。大气中水平风速一般为~10米/秒,台风、龙卷风有时达到102米/秒。而农田中的风速可以小于米/秒。风速的观测资料有瞬时值和平均值两种,一般使用平均值。风的测量多用电接风向风速计、轻便风速表、达因式风向风速计,以及用于测量农田中微风的热球微风仪等仪器进行;也可根据地面物体征象按风力等级表估计。海陆风形成原因海陆风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十公里,垂直高度达1~2公里,周期为一昼夜。白天,地表受太阳辐射而增温,因为陆地土壤热容量比海水热容量小得多,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得多,因此陆地上的气温显著地比附近海洋上的气温高。陆地上空气柱因受热膨胀,形成了如图所示的气温、气压分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上空的空气从陆地流向海洋,然后下沉至低空,又由海面流向陆地,再度上升,遂形成低层海风和铅直剖面上的海风环流。海风从每天上午开始直到傍晚,风力以下午为最强。日落以后,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到了夜间,海上气温高于陆地,就出现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而形成低层陆风和铅直剖面上的陆风环流。海陆的温差,白天大于夜晚,所以海风较陆风强。如果海风被迫沿山坡上升,常产生云层。在较大湖泊的湖陆交界地,也可产生和海陆风环流相似的湖陆风。海风和湖风对沿岸居民都有消暑热的作用。在较大的海岛上,白天的海风由四周向海岛辐合,夜间的陆风则由海岛向四周辐散。因此,海岛上白天多雨,夜间多晴朗。例如中国海南岛,降水强度在一天之内的最大值出现在下午海风辐合最强的时刻。 如果你在海边住上一段时间,就会有这样的体验:晴朗的白天,常有风从海上吹来;而到了夜晚,风又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有规律循环出现的风就是气象上所说的海陆风。日间陆地受太阳辐射增温,陆面上空空气迅速增温而向上抬升,海面上由于其热力特性受热慢,上空的气温相对较冷,冷空气下沉并在近地面流向附近较热的陆面,补充那儿因热空气上升而造成的空缺,形成海风;夜间陆地冷却快,海上较为温暖,近地面气流从陆地吹向海面,称为陆风,这就是海陆风。海陆风因仅受一天的热力差异影响,能量微弱,风力不大,范围也小,一般仅深入陆地20~50千米,又称滨海风,在静稳天气最为显著。海风对抑制中午暑热,调节气候有很好的作用。我国拥有千万人口以上的上海市颇得海陆风的恩惠。

风管与配件制作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记录编号 工程名称交底日期2011年10月31日 施工单位分项工程名称风管与配件制作 交底提要板厚选择、风管加固、分管配件、注意事项 交底内容: 一、主要机具、工具: 机具:砂轮锯、电焊机、台钻等。 工具:圆丝板、手锯、手锤、螺丝板、压力案、台虎钳、克丝钳、改锥、气焊设备等。 量具:钢卷尺、卡尺等。 二、风管制作 1、现场加工场地应洁净、地面平整、不潮湿,并能防雨、大风且结构牢固,有充足的照 明设施。 2、操作方法: (1)领料、检查:不同类别及规格的风管系统所使用板材的厚度应符合《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要求。 (2)根据施工图、大样图、系统图及相关技术的要求,施工人员领取的材料,应进行核实,以保证材料符合技术、质量要求。 (3)风管加工必须加工单先行,加工单必须由专业主管签字确认后方能下料生产。无加工单禁止加工。 (4)风管加工单一式两份,项目留存原件,另一份用作加工和安装用。 3、风管制作选材要求: (1)、风管制作所用的镀锌钢板厚度见下表: 风管长边尺b寸或直径D圆形风管 矩形风管 空调风、送排风 系统(mm) 排风兼排烟、排 烟系统(mm) D(b)≤320 320〈D(b)≤450 450〈D(b)≤630 630〈D(b)≤1000 1000〈D(b)≤1250 1250〈D(b)≤2000

技 术 交 底 记 录 编号 工程名称 交底日期 2011年10月31日 施工单位 分项工程名称 风管与配件制作 交底提要 板厚选择、风管加固、分管配件、注意事项 2000〈 D (b )≤4000 (2)、圆形风管法兰及螺栓规格: 风管直径D 法兰材料规格 螺栓规格 扁钢 角钢 D ≤140 20×4 - M6 140<D ≤280 25×4 - 280<D ≤630 - 25×3 630<D ≤1250 - 30×4 M8 1250<D ≤2000 - 40×4 (3)、矩形风管法兰及螺栓规格: 风管长边尺 寸b 角钢规格(法兰) 螺栓规格 铆钉规格 螺栓间距 b ≤630 ∠25*3 M6 φ4 低、中压系统≤150;高压系统≤100 630∠b ≤1500 ∠30*3 M8 φ5 1500∠b ≤2500 ∠40*4 M8 φ5 2500∠b ≤4000 ∠50*5 M10 - 4、风管加固: (1)、圆形风管加固 圆形风管直径大于等于800mm ,且管段长度大于1250mm 或总表面积大于4m2均应采取加固措施。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一)讲解学习

《风的形成》教学设 计(一)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产生的,理解风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能从多方面感受风的存在,并能提出的有关风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初步学会做空气流动形成风的模拟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分析实验现象,认识产生风的原因。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操作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多媒体实验箱蜡烛火柴香毛巾纸条铁架台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风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风) 注:多媒体课件放风的声音。(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2、师:说到风你想到了什么?生:---- 师: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3、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 教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说出观察到了什么,并试着解释这一现象。 生:下面的纸条往里飘,上面的往外飘…… 生:风吹的结果…… 师:想不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出示课题:风的形成)

二、实验探究、发现新知 (一)、实验探究、启迪思维 1、师演示实验。(螺旋圈转动)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课件出示科学在线,让学生阅读并思考: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 生:空气受热后会上升,上升的空气使孔明灯和热气球升上了天空。 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5、师:猜想风是怎样形成的?生:空气受热后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形成风。 (二)、验证猜想 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教师演示实验。把一支蜡烛放进实验箱内;把毛巾用冷水浸湿,放在实验箱左侧;点燃蚊香放到实验箱左侧小口处;观察蚊香烟流动的方向;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再把蚊香放在小口处;观察蚊香烟流动的方向;熄灭蜡烛。 3、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完毕,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共同填写一张实验报告单。 (每四人一组,每组一张记录单。) 4、汇报交流: (1)没有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时,实验箱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烟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了什么? (2)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后,实验箱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哪里比较热?哪里比较冷?烟又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什么?

风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风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炎热的夏季吹来了一丝凉爽的风,我们感觉到了风的存在,风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在下面的文章里,将为你讲述风的产生以及风的相关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风是怎样刮起来的? 风就是空气的流动。在我们周围全是空气,我们每个人都要呼吸空气。空气中有冷的,有热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它就往上浮动,冷空气马上就流动过来补充。地面上的空气,海洋上的空气被太阳照热了以后就往上升,别处的冷空气就流动过来补充,空气的这种流动就是风。地球很大,地球上的空气流动也是大量的,所以有时候刮很大的风,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面冷热不均,造成大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产生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于是就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造成的大气水平运动,就是风。 为什么会产生龙卷风? 龙卷风是个非常厉害的家伙,它里面的风速,往往大到每秒几十米到100米以上。龙卷风是空气里的旋涡。在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中,空气扰动很厉害,里面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差别很大。例如,下沉气流风速往往达8级以上,而上升风速一般只有3~4级,这就使得积雨云内部空气扰动剧烈,产生旋转作用,当旋转作用增大到一

定程度时,就形成了龙卷风。还有,上下温度相差悬殊,冷空气急速下降,热空气猛烈上升,上下层空气交替扰动,形成许多小旋涡。这些小旋涡逐渐扩大,上下激荡越发厉害,终于形成了大旋涡。 为什么诸葛亮能借到东风?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决定让黄盖用苦肉计去曹营诈降,用火攻烧毁曹兵连结在一起的战船。但是秋末时节,长江两岸正是西北风盛行,周瑜的火攻计划根本无法实行。诸葛亮听说后,开了十六个字的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向周瑜保证三天后“借”到东风。三天后,果然刮起一场好大的东南风,周瑜完成了火烧赤壁的军事行动,曹军大败。其实,诸葛亮只不过是作了一次成功的气象预报而已。诸葛亮颇通天文地理,他夜观天象得知东南风将起,便乘机“借”了一回,而他“借东风”的故事却从此传为美谈。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风形成的根本原因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风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较大的海岛上,白天的海风由四周向海岛辐合,夜间的陆风则由海岛向四周辐散。那么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此了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简单地说,风是空气分子的运动。要理解风的成因,先要弄清两个关键的概念:空气和气压。空气的构成包括:氮分子(占空气总体积的78%)、氧分子(约占 21%)、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成分。所有空气分子以很快的速度移动着,彼此之间迅速碰撞,并和地平线上任何物体发生碰撞。 气压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给定区域内,空气分子在该区域施加的压力大小。一般而言,在某个区域空气分子存在越多,这个区域的气压就越大。相应来说,风是气压梯度力作用的结果。而气压的变化,有些是风暴引起的,有些是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有些是在一定的水平区域上,大气分子被迫从高气压地带流向低气压地带引起的。 大部分显示在气象图上的高压带和低压带,只是形成了伴随我们的温和的微风。而产生微风所需的气压差仅占大气压力本身的1%,

许多区域范围内都会发生这种气压变化。相对而言,强风暴的形成源于更大、更集中的气压区域的变化。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 波和粒子流,是一种短波辐射。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太阳辐射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 除太阳本身的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昼长。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两个焦点中的一个焦点上。因此,日地距离时刻在变化。每年1月2日至5日经过近日点,7月3日至4日经过远日点。地球上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强弱与日地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它有日变化和年变化。太阳高度角大,则太阳辐射强。 白昼长度指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长度。赤道上四季白昼长度均为12小时,赤道以外昼长四季有变化,23.5°纬度的春、秋分

风是如何形成的

《风是如何形成、利用的》 风,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其所过之处往往给人以凉爽的感觉,植物传播花粉、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输送大部分是由风来完成的。 那么,风是怎么来的呢?原来,风是空气运动的结果。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空气,空气不停地运动着,于是就形成了风。换句话说,当陆地上的空气受热并快速向上运动后,高空的空气增多,形成高压;低空则因为空气减少,形成低压。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空气也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这之间就形成了风,它又被叫做大气环流。高压区与低压区气压相差越大,风力就越大;气压差越小,风力就越小。为了辨别风力,英国海军军官蒲福编写了风力等级表,把风力分成了十二级。级别越高,破坏力越大。第十二级风十分罕见,能摧毁大量建筑物,把大树连根拔起,并引发高达十米的大海啸,影响数百至数千公里的海域。 为此,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先找来一个气球,用打气筒向里面打气。当我松开气球的口子时,空气迅速吹了出来,带出一阵阵风。在生活中,我发现,当房间的窗户关好后,迅速关门,门在快要碰到门框时仿佛突然遭遇了一层气体,速度减慢了下来,同时一阵阵风吹出。在门关上后,窗户也“咚咚咚”地抖动起来。我猜想,可能是突然关门,房间内气压上升,空气要释放,于是门在快碰到门框时,靠近门的空气穿过门与门框之间的缝隙,产生反推力后,气压又降低,空气又进来的缘故。而窗户抖动可能是因为气压突然升高,空气撞击窗户的缘故。这两个实验证明了高压区的空气会往低压区流,其中的气压

差与风力密切相关的结论。 风无穷无尽,简直堪称全世界最便宜与最多的资源之一。 风有许多好处,其中潜力最大的就是可以利用风进行风力发电。有人估计过,全球可用来发电的风力能源约有一千亿千瓦,不仅是全球水力发电量的10倍,还是全世界每年燃烧煤炭资源发电总量的3倍。曾经横扫英法两国的一次大台风摧毁了大量建筑物以及树木,吹过时数秒就能发出了一千万马力的功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电风车发电能力达两千瓦,最多可以满足一个县百分之十五的用电需要或四所学校的用电。 一天下午,我正在写寒假作业,钢笔突然给我闹起了别扭——不出水了。我使劲地甩钢笔,希望能甩出水来,不小心却将钢笔水甩到了妈妈的丝巾上。怕妈妈责怪,我赶紧将丝巾洗了洗,然后搭到了暖气片上。当我写完作业去看丝巾烘干了没有时,却意外地发现搭在暖气片上的丝巾两端好像被风吹起来似的,一直在暖气片上来回飘荡。我感到奇怪:“门窗都关的好好的,哪来的风呢?” 妈妈回来了,我问妈妈这个问题,妈妈告诉我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原理。暖气周围产生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当暖气片内充满热水气时,周围的空气气温就会升高,受热膨胀,空气受热变轻而上升,从而在暖气片周围产生高气压。而离暖气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风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风是怎样形成的》 一、教材实验方法、器材及改进说明 本课是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空气的热胀冷缩》第二课时内容,继上一节课学习了空气热胀冷缩这一性质后,本节将进一步研究风与空气的关系,重点在于体验风形成的过程,找出产生风的原因。通过对教材分析,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为了更容易突破本节课重难点,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能力,在实验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对实验方法、器材两个方面做了一些改进。 (一)、实验方法的改进 1、教材上实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1)、原型实验主要是以教师演示(讲解)实验步骤,学生被动模仿进行实验,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器材在实验中都起到什么作用?并不清楚。 (2)、原型实验室两个小实验进行对比,在实际操作实时学生很容易犯两个错误:①实验的顺序容易弄反,如果先进行“点燃蜡烛”这一组实验,再进行“不点燃蜡烛”实验,由于瓶里余热也会出现烟向瓶里飘现象。②两个对组实验放一起做,内容过多,学生易遗漏实验步骤。 2、实验方法的改进之处: (1)、通过“走马灯”转动模型的迁移,让学生想到用点燃的蜡烛可以制造风使风轮转动。引导学生探讨形成风的轨迹,学生就容易想到可以利用烟(香)显现风的轨迹。以设问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 (2)、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观察风飘动的轨迹后,老师演示“不点燃蜡烛”对比实验让学生思考为何实验现象不同,找出两次实验的不同之处。这既能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又简化了实验过程,提高实验效率。 (二)、实验器材上的改进 1、教材上实验器材的不足之处: (1)、观烟窗口面积小。教材上的观烟箱只能从前后两面去观察烟飘动的轨迹不便于两侧同学观察。 (2)、实验现象不理想,烟不够浓烈时,上端的玻璃管几乎看不到烟飘动的痕迹。(3)、不全面。通过实验去突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从底下两侧进行补充,从

教科版《风的成因》公开课优秀教案 1

7.风的成因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中风形成的原因,并能通过实验验证。 2.经历模拟风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空气的流动有密切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通过风的模拟实验,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它与大自然中风的形成有关系。 【教学准备】 蜡烛、透明塑料膜、无盖长方形纸盒、一段蚊香、一束纸条、教学视频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汇报:用扇子扇,开电风扇,开吹风机…… 3.教师提问: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课题) 4.学生讨论回答,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3题,解读实验过程:特别是要搞清楚实验过程中,“蜡烛不点燃、下面的洞封闭、正常实验”等三次实验的不同现象是什么?2.实验中,围绕随堂学展开观察。 (1)教师按照三个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2)教师在每一步的实验中提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认识到哪些实验操作会决定空气的流动。 (1)教师提出问题:从实验可以知道,风的形成主要与什么操作有关?(2)学生进一步观察实验,并交流。 (3)学生说一说风的形成取决于实验中的哪些实验操作。 (4)总结,教师告诉学生:透明塑料筒上的2个圆孔、透明塑料筒内外的空气以及透明塑料筒内的蜡烛造成空气的流动。 2.描述风的飘动路线。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实验,同学们知道空气的流动路径吗?(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汇报结果。 3.探究风的成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