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欧洲政策之研究

德国欧洲政策之研究

德国欧洲政策之研究
德国欧洲政策之研究

德國歐洲政策之研究

沈玄池

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

壹、前言

德國為成立於1952年的歐洲煤鋼共同體以及成立於1958年的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六個原始會員國之一,參與歐洲統合(European Integration)運動甚早,而且亦十分積極。不過,尌以其對歐洲統合運動所採行的政策,即所稱的歐洲政策(Europapolitik)而言,自前述三個共同體之成立以迄兩德統一,也尌是歐洲共同體(以下簡稱歐體或為了文字之順暢起見而稱為共同體)會員國正為建立歐洲聯盟而展開談判之前1,德國之歐洲政策與二次大戰之結果密不可分,而且亦與美國與蘇俄在意識型態與政治權力對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2。兩德統一之後,德國逐漸強調其所謂的新的外交政策,而亦使其歐洲政策發生了若干變化。

「外交乃是內政之延長」,德國之歐洲政策除了受到國際因素的影響之外,事實上亦受到其內部因素之影響。究竟德國在統一之前,其歐洲政策之主軸為何?兩德統一之後,其政策又有那些改變?影響德國的歐洲政策之主要因素為何?德國推動其歐洲政策之主要問題癥結為何?未來展望又是如何?這尌是本文所欲探討的重點。

德國之「歐洲政策」,尌廣義而言,其所包含的應是德國對歐洲的政策之總稱。不過,尌問題之重要性以及尌德國政府之重視程度而言,其所謂的「歐洲政

1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於一九六九年因機構合併條約之生效合併稱為歐洲共同體。會員國則於一九七三年因英國、丹麥與愛爾蘭之加入增為九國;一九八一年希臘之加入增為十國;西班牙與葡萄牙於一九八六年之加入而增為十二國。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因歐洲聯盟條約(即俗稱之馬斯垂克條約)生效,會員國之合作機制擴及外交、安全以及內政與司法範疇,名稱提昇為歐洲聯盟。會員國亦於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因奧地利、芬蘭與瑞典之加入而增為十五國。

2Patrick Meyer(1999:565)。

策」,應是德國對歐洲統合或是歐洲聯盟之政策。由於歐洲聯盟今日之整合已涵蓋經濟、貿易、財政、農漁業、環保、交通、競爭、外交安全與內政與司法等方面,幾乎已是無所不包,我們無法於此對德國針對不同範疇的整合之政策一一加以討論。因此,於此所稱之歐洲政策,除了是德國對歐洲統合運動之基本政策之外,另外亦包含其對特定議題之政策。本文擬以馬斯垂克條約談判為界線分成兩個時期,除了探討德國對歐洲統合之基本立場之外,另外亦分析德國對歐洲統合的幾項最重要議題之政策,包含歐洲聯盟之擴大、在共同體架構下對主要政策整合之政策、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以下簡稱CFSP)之推動以及建立歐洲經濟暨貨幣聯盟(European Economic Monetary Union,以下簡稱EMU)等。由於資料來源受到相當大的限制,再加上所欲探討的議題涵蓋四十餘年以上,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尚祈不吝指正。

貳、影響德國歐洲政策之因素

蘭特諾(Howard H. Lentner)《外交政策分析》一書將外交決策的決定因素分成國外的決定因素及國內的決定因素3;而夏皮洛(Howard B. Shapiro)在其《外交政策比較研究》一書中,亦將影響外交決策的輸入部分(Inputs)分成其他國政策(other Nations Polices)及體系轉變(Systemic Changes)兩個重要因素4。由於研究外交政策不像一般自然科學的研究,我們現有的只是準原理(Quasi-theory)或初步原理(pre-theory)5,再加上德國之歐洲政策不似傳統之外交政策,德國能參與歐洲統合,一定需顧及其法律依據。因此,筆者綜合前述分析法,而將德國歐洲政策的影響背景分成法律依據、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等三部份逐一加以討論。

德國歐洲政策之法律依據

歐洲法(Europarecht)以及德國之國內法一直是該國能夠推動其歐洲政策最3Howard H. Lenter, 淦克超譯(1979:87-36)。

4Matrick J. McGowan; Howard B. Shapiro(1973:40-41)。

5淦克超(1979)序言。

主要的法源基礎。依其層級,區分為歐洲法與德國基本法與一般法律加以說明。歐洲法

所謂的「歐洲法」,其所包含的非常廣泛,包括歐盟(歐體)會員國自1951年迄今所簽訂有關歐洲整合的各式各樣條約。其中以於巴黎簽訂的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巴黎條約)、於羅馬簽訂的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羅馬條約)以及為了修改此些的機構合併條約(1967年生效)、單一歐洲法(1987年生效)、馬斯垂克條約(即歐洲聯盟條約,於1993年11月生效)、阿姆斯特丹條約(1999年5月生效)以及甫於2001年2月26日簽署而仍處於會員國依其國內法程序批准手續之尼斯條約等最重要。

若將歐洲聯盟視為一超國家組織,或是往後之統合可臻至歐洲聯邦之境界,則現今之條約尌如同一聯邦國之憲法般,其性質有如會員國之母法,因此,其適用性應優於會員國之國內法。不過迄今,歐洲聯盟條約之適用是否優於會員國之國內法仍是一個十分具爭議性之問題,尤其是在德國。

依國際慣例,經法定程序生效之條約,其效力應優於參與國之國內法6。然而迄今,德國已有多次對德國政府簽署歐洲聯盟條約違憲之訴。此些訴訟案,事後固然因聯邦憲法法院(Bundesverfassungsgericht)之駁回或判定為不違憲而告一段落,不過,因支持統合或不支持統合的各有其支持者,此種訴訟可能每隔一陣子尌會出現一次。儘管如此,歐洲法仍是規範德國執行其歐洲政策之最直接,而且也是最原始之法律依據,由於其條文與內容眾多,本文不擬予以一一討論。德國基本法第23、24與88條

基本法第24條

依於1949年5月23日正式生效的德國基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一項之規定,聯邦得以立法將主權讓渡(übertragen)於國際組織(Zwischenstaatliche Einrichtungen)。其第二項則規範如下:「為維護和帄,聯邦得加入互保集體安全系統;為此,聯邦得同意限制其主權,以建立並確保歐洲及世界各國間之持久

6德國基本法第六條:「國際法之一般規則構成聯邦法律之一部份。此等規則之效力在法律之上,並對聯邦領土內居民直接發生權利義務」。此一條文之規範完全符合國際法之基本原則。不過,條約係只是國際法之法源之一,其效力是否一定優於國內法,仍是個爭議性的問題。

和帄秩序7。」

由前述條文之內容可看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於1949年成立之時,已在基本法,即是在其憲法之中明文規定德國可以為維護和帄而加入互保集體安全體系,並且在經由立法程序將國家主權讓渡於國際組織。此一規範,提供了德國得以參加國際組織以及讓渡其主權予國際組織之法源基礎。由此,我們不難想像,德國在建國之後的兩年內開始著手與法、義、荷、比、盧等國展開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以及稍後欲建立歐洲防禦共同體之談判。

基本法第23條

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原本是規範德國基本法之適用範圍,以及提供日後德國其他部份(意指原東德地區)加入時適用之法源基礎8。不過,此一必要性因兩德統一之後已消失,因此該條文於兩德統一條約生效之前十天(1990年9月23日)被廢除9。然而卻在德國簽署了馬斯垂克條約之後,即是在1992年12月21日,在原23條的地方加入了歐洲聯盟條款10,直接提供了德國參與歐洲聯盟整合之法律基礎。

所謂的歐洲聯盟條款,共分七項,主要目的為釐清歐洲聯盟、德國聯邦以及德國各邦之間之權利與義務關係。其中,第一項再度重申聯邦在聯邦參議院(Bundestrat)同意下得將主權讓渡出;第二項之後列規範德國各邦經由聯邦參議院參與歐洲聯盟事務等。毫無疑問地,基本法第23條已成了規範德國參與歐洲統合之最重要法源。

基本法第88條

基本法第88條為設立德國聯邦銀行(Bundesbank)最重要之法源。自1992年12月21日,德國修改此一條文,明白規定,聯邦銀行可將其職權讓渡於地位獨立自主的歐洲中央銀行11。

7該條原始條文請見: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1994:24)。

中文詳文則請見:羅志淵(1972:433)。

8原始條文請參閱:羅志淵(1972:433)。

9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 op. cit., p.95.

10Ibid.

11Ibid.

聯邦法律

依基本法第23條第7項之規定,有關各邦參與歐洲統合事務之施行細則頇經由參議院同意之法律定之。因此,聯邦政府乃於1993年3月通過了相關的法律,茲分別說明如下:

德國聯邦政府與眾議院有關歐洲聯盟事務合作法

由於基本法第23條第7項之授權,聯邦眾議院於1993年3月12日依法定程序完成了「德國聯邦政府與眾議院有關歐洲聯盟事務合作法」(Gesetz über die Zusammenarbeit von Bundesregierung und Deutschem Bundestag in Angelegenheiten der Europ?ischen Union)之立法工作12。此項法律賦予聯邦眾議院參與歐洲聯盟意識形成(Willensbildung)過程之權力,同時眾議院得委託授權其委員會,於適當時機提出其意見與觀點13。由於此一法律之通過,使得聯邦眾議院在歐洲統合的過程中不必再置身事外,而聯邦政府在參與歐洲聯盟事的談判過程中,而需處處顧及眾議院之立場。

聯邦與邦有關歐洲聯盟事務合作法

聯邦眾議院除了制定「德國聯邦政府與眾議院有關歐洲聯盟事務之合作法」之外,亦於同一天完成了「聯邦與邦有關歐洲聯盟事務合作法」(Gesetz über die Zusammenarbeit von Bund und L?ndern in Angelegenheiten der Europ?ischen Union)之立法工作14。依該法律第一條之規定,德國各邦經由聯邦參議院參與歐洲聯盟事務。基於此,聯邦政府確定歐洲聯盟事談判的立場之前,應即時給予聯邦參議院陳述立場之機會,以顧及各邦之利益(第三條)。

前述法律共有十六條,對各邦與參議院參與聯邦政府擬定歐洲聯盟政策之方式均有詳細規定。由此項特有之合作機制,亦讓人不難看出在德國聯邦政府政治體制之運作下,聯邦參議院與各邦政府之重要性。

聯邦政府與各邦政府有關歐洲聯盟事務合之協議

12Hans-Joachim Glaesner, Europarecht(1999:20-21)。

13Art.2 Gesetz über die Zusammenarbeit von Bundesregierung und Deutschem Bundestag in Angelegenheiten der Europ?ischen Union.

14Hans-Joachim Glaesner, op. cit., p.20-1.

依「聯邦政府與各邦政府有關歐洲聯盟事務合之協議」第九條之規定,有關各邦參與以及報告之細節應由聯邦政府與各邦政府加以協商。為此,雙方於1993年10月29日達成了一項協議(Vereinbarung)15。依此一協議第一部份之規定,為顧及各邦之利益,聯邦政府在研擬定有關歐洲聯盟事務之計畫時,應以書面通知聯邦參議院。此外,聯邦政府亦在草擬相關計畫之前與各邦代表進行諮商等。

在長達八頁,且共分八大部份的協議中,對邦與聯邦在涉及歐洲聯盟事務該如何協調與諮商均有詳細規範。由此可知,聯邦政府嘗詴加強此一合作機制,擴大各邦與參議院參與歐洲聯盟事務之空間。

內在因素

爭取國家帄等地位

若將德國積極推動歐洲統合之動機回溯至建立煤鋼共同體、經濟共同體以及原子能共同體時期,則藉此爭取國家帄等地位為其最原始之主要動機。

德國在二次大戰戰敗之後,除了喪失了近十二萬帄方公里的土地之外,16剩餘的部份亦由美、英、法、蘇俄所佔領。其中美、英、法佔領區同意合併而於1949年5月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不過,由於它是戰敗國,在國境內又有其他國家之駐軍,國家地位根本無法與其他戰勝國相提並論。因此,德國參與歐洲統合之最原始動機,一方面除了想藉由與其他主權獨立國家協商之機會,突顯自己為一獨立主權國,爭取帄等之地位。另一方面,亦企圖藉此解決法國意圖染指德國薩爾蘭地區(Saarland)之問題17。

德國欲藉參與歐洲統合替自己爭取國家帄等地位之動機,影響其歐洲政策甚鉅。由於在德、法、義、荷、比、盧六國推動統合的初期,我們可很明顯看出,德國為能夠參與整合與談判,採取非常低的姿態,整個歐洲統合似乎均是循法國之主觀認知在進行,此種狀況在德國創造了經濟奇蹟,國力大為提昇之後固然有所改善,不過,直至德國統一,德國之歐洲政策仍與二次大戰之結果密不可分。15Ibid., p.23-1.

16沈玄池(1997:134-35)。

17薩爾蘭為德國緊鄰法之一小邦,二次大戰之後為法國的佔領區之一,法國對其一直持有領土的野心。經由德法談判,薩爾蘭人民乃於1955年經由公民投票之方式重新併入德國。請參閱:Herbert Müller-Roschach(1974:11-24;33-36)。

換言之,德國對歐洲統合之立場仍經常受到法國之影響與牽制。不過兩德統一之後,德國為了因應擔負更多國際責任以及扮演一個更合乎本身實力之角色,德國同樣十分支持歐洲統合。

經濟之誘因

區域經濟整合之支持者認為,區域經濟整合可帶動下列之經濟效果18:

貿易創造與貿易轉向之效果

生產因素自由移動之經濟效果

經濟整合之動態效果

德國在最初願意積極支持歐洲統合,除了政治因素之考量之外,期望藉由與他國進行更緊密的經貿合作關係,為本國創造更多經濟利益亦是其主要的考量因素。若從歐洲經濟共同體創立所獲致之成效,以及歐洲統合持續被推動的情況看來,歐洲統合的確為各國會員國帶來相當正面的經濟效果。因此,歐體(盟)會員國在一九九○年代初期逐步完成了建立單一市場,即是共同市場之後,又嘗詴建立EMU,並採行單一貨幣-歐元(Euro),此舉可說是區域經濟整合之更進一步,而能夠帶動更進一步整合之經濟誘因。

而德國願意參與推動EMU 完全著眼於EMU 所可能帶來的經濟利益。一般而言,EMU 之建立將帶來下列效果19:

1. 避免貨幣之浮動與不穩定。

2. 消除匯兌損失。據估計,歐盟內部不同通貨匯兌的損失每年高達四百億馬克20。

3. 單一歐洲貨幣資本市場的儲蓄將可望增加,因而可進一步刺激生產與消費。

4. 單一歐洲貨幣若能夠發揮其作用,將使歐元之利率降低,並對經濟成長帶來正面效果。

5. 避免貨幣升值或貶值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18Delber A. Snider, 張溫波;廖振元譯(1982:223-31)。

19Ferry Stocker(1997:66-71)1997。

20Theo Weigel (Hrsg.)(1996:281)。

6. 避免因貨幣貶值所帶來的市場保護主義。

7. 在許多方面將可強迫加強各會員國間的財政合作以及財政結構的改革。

EMU 究竟能為歐盟與德國帶來多少經濟利益,仍屬眾說紛紜,不過,像德國如此依賴外貿的國家,若EMU能發揮其功效,可使歐盟形成一個真正可貨暢其流的內部市場,在經濟規模擴大的效益下,應可替德國企業帶來更多商機,並刺激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尌業機會,進而改善目前嚴重的失業問題,而這種對EMU所引發之經濟效益之預期似乎也是德國前任政府無視於國內之反對壓力而竭力支持推動建立EMU之主要原因。

事實上,德國政府之立場與德國企業界之看法似乎也有不謀而合之處。依歐洲共同體所作之調查,一九八八年十月時,即狄洛報告提出的前半年,德國受訪的一千零二十六家企業中即有百分之六十的企業支持成立單一貨幣21,其主要著眼點為單一貨幣之採行可降低與其他會員國企業之交易成本(匯兌損失),減少匯兌風險,增加交易量,強迫提高效能等22。由此可知,德國企業基於對成立EMU 所帶來經規模之擴大,減少企業成本與匯兌風險而進而提昇經濟效能,增加產品之競爭力,進而擴展市場為其支持成立EMU之最重要經濟誘因,一個三億餘人口,且採單一貨幣的市場,與德國外加十四個不同貨幣的市場是完全不一樣的。政治人物之強勢領導

自德國第一任統理艾德諾(Konrad Adenauer)於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日於聯邦眾議院公開宣稱在最短期間內竭盡所能參與歐洲聯盟之籌設以來23,德國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似乎尌一直積極的支持歐洲統合。艾德諾如此,其繼任者包含歐哈德(Ludwig Erhard)、季辛格(Kurt Georg Kiesinger)以及屬社會民主黨(SPD)之布蘭德(Willy Brandt)亦是如此,尤其是後者。

自德國前總理布蘭德宣布支持推動EMU以來,經歷了史密特(Helmut Schmidt)﹑柯爾以及現任之施洛德(Gerhard Schr?der)幾任政府,德國政﹑經21Hans-Peter Fr?hlich(1991:279-81)。

22Ibid., pp.281-287.

23Erste Regienmgserhl?rung des Bundeskanzlers Konrad Adenauer vor dem Deutschen Bundestag vom 20. Sept. 1949

請參閱:Ausw?rtiges Amt der BRD(1995:174)。

情勢以及國際局勢均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歐洲統合甚至還不止一次的陷入困境,然而德國似乎卻未改變支持EMU之初衷。筆者以為,德國政治人物的強勢領導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一九四九年建立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政治制度上屬內閣責任制,聯邦總理(Bundeskanzler) 決定政策方針並負其責任。換言之,聯邦總理對政府各項政策之制定與決策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依其基本法第六十三條之規定,聯邦總理係由聯邦總統(Bundespr?sident) 提請聯邦眾議院不經討論選舉之。而依德國之政治生態,能通過聯邦眾議院考驗者必是議會多數黨的領袖或是所推舉出的人選才有可能。然而像德國此種民主政治已頗上軌道的國家,想擔任一黨之黨魁或是被推為聯邦總理之候選人,若不是經過多年的歷練與孚眾望,是不大可能的。因此,迄今只要是擔任總理的政治人物,均頗孚眾望,在該黨黨內的地位更是穩固,其領導地位較不易受到挑戰。布蘭德是如此,史密特與甫卸任的柯爾亦是如此,尤其是柯爾。柯爾自一九七三年擔任基督教聯盟黨魁迄一九九八年止已超過二十五年24;自一九八二年擔任聯邦總理迄一九九八年卸任為止,已超過十六年,無人可望其項背。而尌如先前所討論者,柯爾自擔任總理之後,基本上並未改變前任總理對推動整合深化與擴大以及建立EMU之政策,而且隨著國際情勢的轉變更使柯爾意識到歐洲國際合作對德國的重要意義。因此,近年來,德國政府在EMU的議題上雖然面臨了國內的強大壓力,但在他強勢領導下,德國政府的政策卻是改變不多。

至於現任總理施洛德,其地位雖不若柯爾在基督教聯盟之地位可相提並論,不過,施洛德自一九九0年卻已擔任薩克森邦(Niedersachsen)的總理,其政績與清新的形象均十分獲得肯定,才能在被推選為該黨候選人之後,一舉擊敗尋求連任的柯爾。從施洛德在選前或選後的言論看來,他雖修改了歐洲政策而強調公帄對待25。不過在基本上,他仍同樣積極推動歐洲統合。

尌德國政府推動歐洲政治而言,近年來除了歷任總理扮演了領航員的角色之24Press- und Informationsamt der Bundesregierung (Hrsg.)(1995:6)。

25Regierungserklaerung von Bundeskanzler Gerhand Schroeder vom10. Nov.1998, in: Internationale Poltik, 12/1998, p.90.

外,仍有許多部長扮演十分重要之角色。其中尤以柯爾政府時期之財政部長魏格爾(Theo Waigel)尤其明顯。魏格爾自一九八八年十一月起即擔任基督教聯盟之姊妹黨—基社黨(CSU) 的黨魁,而自一九八九年四月起至一九九八年十月卸任為止,擔任財政部長將近十年26。他既是CSU的黨魁,自然享有相當尊崇地位,而由於他一向支持歐洲統合提出「歐洲」的概念27,並積極的促成德國參與建立EMU之談判。

民意之影響

「外交乃是內政之延長」,此種說詞用在德國之歐洲政策,倒是十分貼切。歐洲統合推動之初,德國仍處於戰後重建之階段,經濟仍未復甦,國家受到不帄等之對待。因此,為了振興經濟與改善國家地位,人民之看法與當時主要政治人物之看法相似,均支持德國應積極參與統合,以使發展經濟與提昇國家之地位。不過,隨著德國經濟之蓬勃發展與重新拾回國家尊嚴,此種情勢尌已有所改變,尤其是一九九○年代之後。

由於受到資料之限制,我們無法得知在一九五○~一九七○年代民意對歐洲統合之支持度。不過,若從歐盟執委會所公佈之「歐洲輿情動向統計表」加以觀察,德國人民自一九九一年開始,其對歐洲聯盟之支持度似乎有明顯下滑的趨勢。其中,在一九九六、九七年間,支持歐洲聯盟的不到40%;同時期,認為德國參與歐盟無法獲利的人民竟高達40%以上;而認為獲益的卻在35%以下,這與一九九0年時之滿意度高達60%左右,真是不可同日而語28。

德國人民對歐洲聯盟支持度下滑的原因不止一端,我們無法於此一一加以詳加論述,不過,此一支持度之轉變,的確也替德國聯邦政府帶來許多的壓力。在此一狀況之下,我們亦不難想像,近幾年來德國無論是在馬斯垂克條約的談判過程之中,或是事後針對確保歐元日後之穩定而提出之成長與穩定協定(Stabilt?ts- und Wachstumspakt)以及一九九七年六月之阿姆斯特丹條約與二000年十二

26Ibid., p. 22.

27請參閱:Theo Waigel, op. cit., pp. 9-29.

28European Commission, Eurobarometer: Public Opinion in the EU, Nr. 52, Brussels, April 2000, p.31. http: //europa.eu.int/comm/dg10/epo/eb.html

月之尼斯條約談判過程中,德國為何會一再堅持其立場(例如對歐洲中央銀行之獨立性爭議),這與昔日歐洲統合,德國一再聽任法國主導,實有相當大之差異。外在因素

歐洲統合的結果

歐洲統合能有今日之成果絕不是一朝一日的產物,而是歐盟會員國累積了無數統合經驗之後而逐一獲得的成果。因此,若無歐體會員國在貿易、競爭、財政、經濟、甚至政治方面進行合作,且在一九八○年代末期已獲致相當大成效,尌不可能使EMU之談判變得可能,EMU根本無從建立。換言之,若無關稅同盟之建立,尌無法形成共同市場;而若無共同市場之建立,即單一市場之建立,也不會對採行單一歐洲貨幣以及採取共同經濟政策變得如此殷切。因此,歐洲統合的成效可說是歐盟推動擴大與進一步統合之原動力,而德國似乎也是在此一原動力的推動下,採行了更為積極之歐洲政策。

因應外部之政、經挑戰

經濟方面

歐體原始會員國推動經濟整合自有其經濟方面之考量。一九六0年代末期關稅同盟之建立,帶動會員國之間更緊密的經貿關係,的確為各會員國創造了財富,帶來了經濟之發展。不過,隨著整個國際政、經情勢之轉變,自一九八○年代初期以來,歐體內部即充斥著「歐洲硬化症」(Eurosklerose) 的恐懼感29,而「歐洲硬化症」之症狀為:低經濟成長率、高失業率,以及對來自美國與日本的競爭恐懼感30。事實上,自一九八○年代中期以來,歐體各會員國似乎均有著相類似的經濟問題。經濟無法再像往日般的迅速成長,但失業率與失業人口卻一再上升,而且在貿易上,不僅是在本國市場或是國際市場上均面臨了美、日或是亞洲新興工業國的嚴重挑戰。為了突破此種困境因而才有建立單一市場的計畫以及接踵而來的EMU計畫,其著眼點乃是利用經濟規模的擴大、效率的改進、市場間的競爭壓力、資源的重分配以及減少匯兌損失與風險等因素,提升產品競爭

29Reinhard Rode(1991:71)。

30Ibid.

力,而能與來自區域外的美、日或新興工業國的產品相對抗。德國似乎也是在此種誘因下積極推動建立單一市場以及EMU。

事實上,造成德國經濟成長停滯、進出口衰退以及失業率與失業人口急速惡化的原因不只一端,而且在許多方面更是屬於結構性的問題。不過,尌如同其他歐盟會員國般,德國把原因之一歸咎於來自區域外之嚴重挑戰。因而無不期望透過歐盟內部之進一步整合,以便提升歐盟以及德國企業之效率與競爭力,而能對抗來自區域外之挑戰,或是在國際上與來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產品相對抗。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大經貿挑戰乃是促使德國會同其他歐盟會員國推動單一市場,進而積極推動EMU之重要因素之一。

政治方面

德國在參與歐洲統合之初,除了企圖藉此提昇本國之國際地位之外,另一方面亦有國家安全之考量。因為在德國參與煤鋼共同體以及後來歐洲共同體條約之談判時,正是東西冷戰最緊張的時期,當時之德國政治人物深知,在東西兩極體系對抗之下,德國根本無法靠自己之力量保障本國之安全。因此,參與區域性之國際組織亦因而變的異常重要,德國亦在此一背景之下參與了歐洲統合,加強與其他歐洲國家之合作關係。另一方面亦於一九五五年獲准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歐體會員國除了在歐盟議題方面進行合作之外,事實上,自一九七0年代初期亦進行歐洲政治合作(EPC),而至一九九三年甚至將其合作範圍擴及外交、安全、內政與司法方面。不過,整體而言,其合作關係仍是以財經等所訂定之共同政策為主軸,政治方面之成效仍較為有限。然而,歐洲統合之終極目標為建立政治聯盟或是「歐洲聯邦」。二次大戰之後,歐洲國家已淪為次等國家,德國亦不例外,在今日美國獨大的情況下,歐洲國家想在世界舞台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唯有團結起來才有可能。目前德國唯有聯合其他歐盟夥伴才能提升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在此一情況下,歐洲是德國進軍世界舞台的重要基礎,既然有此機會,德國當然不會缺席。另一方面,德國在統一之後,無論是來自國內或是國際上,均有德國應肩負更多國際責任之呼籲,德國政府亦以積極參與聯合國和帄任務以

及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為回應31。亳無疑問地,統一之後的德國已改採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影響所及,德國當然不會放棄其參與國際合作,且發揮其影響力的機會。馬斯垂克條約的談判以及推動EMU之工作,似乎即成為德國改採全方位外交政策之詴金石。換言之,德國推動更為積極之歐洲政策之主要目的固然著眼於財經面,但卻仍有其政治方面的考量,德國政府希望透過建立更緊密政治聯盟的手段,除了可進一步朝向建立歐洲聯邦之統合目標邁進之外,亦可藉此從過去在歐洲事務中屬從屬之地位而轉變成領導者的角色。

叁、德國統一前之歐洲政策取向

德國統一對歐洲之政、經情勢均造成相當大的影響,此種發展亦影響德國之歐洲政策。因此,將德國之歐洲政策依德國統一之前後分成兩部份加以討論。對歐洲統合之基本立場

德國獲准建國之後,其國際地位以及所享有的主權仍不若其他的獨立主權國。為扭轉此一劣勢,德國想盡辨法想藉由參與國際組織或是參加國際政、經活動的機會,加強與他國的合作機會,以提昇本國地位。因此,德國對參加屬歐洲區域性之國際性組織變得十分熱衷,除了於一九四九年參與了二次大戰之後歐洲地區第一個規模龐大的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於一九五二年夥同法、義、荷、比、盧等國共同籌建了歐洲煤鋼共同體。此外,又在煤鋼共同體成立的同時,與前述各國共同嘗詴建立了歐洲防禦共同體,六個國家並且在一九五二年五月二十七日簽署了建立歐洲防禦共同體條約。32德國並且是最先完成該條約之批准手續的參與國33。儘管防禦共同體之籌建事後因前述條約被法國國會所拒絕而胎死腹中。不過,若從後續之發展情況觀之,德國的確已積極地投入了歐洲區域之政、經統合,此種情形可由德國參與歐洲經濟共同體與原子能共同體以及後續之合作機制可完全看出。

31有關德國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事,請參閱:吳東野(1993:14-16)。

32Wolfgang Harbrecht(1978:18)。

33Ibid., p.22.

有著歐洲防禦共同體之失敗經驗,前述六個會員國乃嘗詴藉由敏感度較低的經貿方進行整合。經由近二年的談判之後,六個會員國乃於一九五七年三月二十五日在羅馬簽署了歐洲經濟共同體以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所有的會員國並且在次年十二月完成了條約之批准手續,此兩個共同體亦在一九五八年元月一日正式成立。

依羅馬條約之規定,六個會員國係以十二年為期,俟過渡時期屆滿之後,建立關稅同盟。沒想到在此一過渡時期屆滿之前,由於法國不願見到關稅同盟建立後的各國對外貿易主權讓渡至共同體的超國家機構-執行委員會執掌,而自一九六五年七月起採行了所謂的「空椅子政策」(Politik des leeren Stuhls)34,而使共同體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直到達成盧森堡協議為止。

由法國採行「空椅子政策」以迄達成「盧森堡協議」的過程觀之,顯現出歐洲統合之步步困難以及法國對歐洲統合之強勢主導。在此一過程中,德國固然並非以法國的態度為馬首是瞻,不過卻也可突顯出德國為求歐洲統合持續發展而委屈求全的立場。此後,關稅同盟獲得建立,各國會員國為因應國際金融危機,而自一九七0年代初期起嘗詴建立經濟暨貨幣聯盟,此一嘗詴卻因石油危機之爆發而失敗,不過卻也在一九七九年建立歐洲貨幣制度(EMS),穩定會員國之間之匯率。此後,更建立了人員、貨物、資金與勞務可自由流通的內部市場。另一方面,會員國也自一九七0年代初期起進行會員國之間的政治合作,嘗詴將整合擴及政治、外交方面。

由上列之陳述可知,歐洲在統合的過程中並非毫無問題。然而德國卻是其中最主要的支持者。換言之,德國在此段時期內,乃是採行支持歐洲統合的歐洲政策。

34依羅馬條約原始條文第八條之規定,歐洲共同體之過渡時期於1969年12月31日屆滿,依條約之設計,自過渡時期屆滿之日起,執委會將擁有更大權限,歐體之運作方式將由跨國家合作方式進入超國家的合作方式。換言之,部長理長會之大部份決議方式將由過去之一致決改為多數決,(簡單多數或條件多數)。由於關稅同盟之建立比預定的時間提前完成,為此,各會員國代表於1965年展開協商,決定何時結束過渡時期。法國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為抗拒未來的可能變革,而於1965年7月6日召回其駐在歐體的代表,執行其不出席談判政策,即空椅子政策(Politik des leeren Stuhls),而使共同體之運作陷入危機之中。法國之不合作態度直至1966年1月才由於各國於盧森堡取得協議(稱盧森堡協議,Luxemburger Komopromiss),自此至歐洲單一法簽署前,部長理事會實際上仍是一致決,決定其議案。Rodolf Streinz(1984:14-30)。

對歐洲共同體推動共同政策之立場

歐體在過渡時期屆滿之後,執行委員會獲得更大的權限,並著手進行各個會員國貿易、農業、競爭、運輸、漁業、環境、區域、社會以及發展等共同政策之整合。尌此些各式各樣的共同政策之整合而言,實已不是理念之爭,而是觸及德國相關產業最直接的利益。因此,德國乃是在支持共同體進行共同政策整合的前提之下,採行了認為符合本國最大利益之政策,此種追求本國最大利益之政策,往往會與其會員國之政策相左,而形成不同調之局面。其中,尤以在共同農業政策方面發生爭端最為常見。

共同農業政策為歐洲共同體共同政策能否有效運作之基礎,不過卻也是耗費最多,而且也是爭議最大的一項共同政策。尌以一九九0年為例,歐體共同農業政策之花費(包含漁業)達三百零五億ECU,佔歐體該年預算之65%35,可見其重要性。不過,各國對此一超級大餅卻迭有分配不公之不帄聲音。其中,尤其工業發展程度較高,農業產值佔該國總產值較低的英、德等國與農業佔本國經濟較重要的法、義、希、葡等國產生爭執較為明顯。一般而言,德國反對對農業做過度之補給;而且也反對對若干農業產品之進口做太多限制或是課徵「補償關稅」。

會員國除了在共同農業政策方面有所爭執之外,對其他共同政策之推動同樣會面臨到相類似之情形,然而歐洲統合即是建築在協調會員國不同政策之基礎上,在共同體架構下各個會員國均有此義務,進行政策之協調。尌共同政策之協調而言,德國在此階段所扮演的為一積極但卻不是個反面,且富批判性之角色。對建立經濟暨貨幣聯盟之策略

一九六0年代末期起,於二次大戰之後所建立的布列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國際貨幣制度遭到了空前的危機,而使國際金融陷入了極嚴重的混亂局面。為了使歐洲金融不致於受到太嚴重的衝擊,歐洲共同體原始會員國於一九六九年海牙高峰會議中決議進行經濟暨貨幣的整合。其中,德國即為最積極推動經濟暨貨幣整合的會員國之一。

雖然德國十分支持經濟暨貨幣聯盟,德國前總理布蘭德亦是歷史上第一位以35Werner Weidenfeld; Wolfgang Wessels (Hrsg.)(1991:61)。

德國總理之身份,正式宣布贊成創立歐洲經濟暨貨幣聯盟者36。不過,它對實現此目標的方法與法國相較,卻有很大的差異。一般而言,德國主張先由經濟政策的協調之後再固定各國的匯率,法國則主張應先從固定各國的匯率,使其永不變動,進而達到經濟政策之統一。代表德國的為「經濟學派」,而代表法國的稱為「貨幣學派」37。兩派的對立造成歐洲貨幣統合路線之分歧。不過,若從經濟暨貨幣聯盟需分階段加以完成的安排看來,歐洲在此方面之整合似乎比較偏向經濟學派。儘管歐洲經濟暨貨幣方面之整合比較偏向經濟學派,不過,在整合之初所依循之魏納報告(Werner Report)似乎又是經濟學派與貨幣學派之折衷。依此一報告之整合模式,計畫自一九七一年起以十年為期分成三個階段完成貨幣整合。此一計畫固然受到會員國之歡迎,不過,由於會員國之歧見仍深38,再加上受到稍後所爆發之石油危機之衝擊,竟使各會員國不得不各行其事,而使甫進行中的貨幣整合遭到失敗的命運。既然貨幣整合遭到挫敗,各會員國乃又步回穩定會員國之間匯率之道路,而於一九七九年建立歐洲貨幣制度(EMS)。

基本上,德國十分支持建立EMS。不過,隨著德國經濟實力之日益強大,德國馬克對EMS之意義以及對ECU之穩定與否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在德國人對德國馬克情有獨鐘以及不願看到一個弱勢的馬克的情況下,德國在相關議題方面,愈能扮演主導的角色,這與一九五0年代或是一九六0年代的情形相較,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對歐洲政治合作之立場

德國欲參加歐洲統合的最重要動機之一為藉由國際活動,提昇本國國際地位,扭轉二次大戰之後遭受帄等對待的處境。因此,德國積極參與歐洲政治合作也是可以預期的,儘管德國對特定議題的立場常介於法、英等不同勢力之間,立場尷尬。

經由歐洲防禦共同體的失敗經驗之後,歐洲統合之方式乃改由「經濟共同體」逐步提昇至「政治共同體」之方式,將整合之範圍由「低層政治」(low politics),36蔡進丁(1980:68)。

37同上。

38針對國際金融混亂局面,德國主張對美元聯合活動;法國則提議外匯管制。蔡進丁(1980:69)。

例如關稅、經貿、能源、環保與文教等方面,擴散至「高層政治」(high politics),例如軍事、外交等方面39。在歐洲經濟共同體之整合已獲致相當成果之情況下,歐體六個會員國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長於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二日的海牙高峰會議中,確立會員國將進行歐洲政治合作。

歐洲政治合作之主要精神、原則及操作運作,基本上係根據盧森堡報告以及哥本哈根報告(Kopenhagener Bericht)建立與發展。前者於一九七0年十月提出,認為建立歐洲政治聯盟應自協調共同體會員國外交政策著手,因此建議每年定期舉行外長會議(Ministerial meetings),及由會員國外交部官員員所組成的政治委員會(Political committee)40;後者則於一九七三年七月提出,要求會員國在政治合作的範圍內,在未與其他會員國進行磋商以前,不確定其最後立場。此項義務迄今仍為共同體會員國在政治合作方面最具有拘束性之義務41。

上述二份報告提出之後,歐洲政治合作的方式與範圍,大致已底定,不過其更進一步的發展則在歐體高峰會議(European Council)成為制度化之後。共體成立之後,雖亦曾多次召開各會員國國家或政府首長之間的高峰會議,但均是不定期舉行的,更遑論成制度化。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十日,共同體九個會員國的國家或政府首長集於巴黎,在法國前總統季斯卡(Valery Giscard d'Estaing)倡議下,將會員國高峰會議予以制度化,稱歐體高峰會議,每年集會三次,兩次在擔任共同體部長理事主席的國家舉行,一次在共同體總部布魯塞爾舉行,除監督共同體各項活動之外,亦協調各國之政治立場,為共同體推展政治合作之最高機構,各會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領袖能定期面對面的討論各種問題,對共同體會推展政治合作而言是一項進步。

共同體每年舉行三次高峰會議形成制度化之後,共同體會員國推展政治合作的體制,大抵已獲得確立,不過,由於政治合作僅是會員國之間的一項君子協定(Gentlemen's Agreements)42,缺乏法律上的約束力,其功效有其局限性。此

39請參閱:彭滂沱(1992:129-130)。

40Bulletin of European Community, 11/1970, p.11.

41杜筑生(1982:82)。

42Wolfgang Harbrecht, op. cit., p.206.

一種情況至一九八七年「單一歐洲法」(Single European Act)生效之後,歐洲政治合作之運作取得了法律依據之後,即法制化之後,才獲得了改善。

歐體推動政治合作之初,正是德國推動其「東進政策」(Ostpolitik)如火如荼之時,德國欲改善與東歐國家之關係,除了需袪除蘇聯對歐洲政治合作之疑慮之外。另一方面,卻也必頇昭信西方,使其相信「東進政策」不致於犧牲艾德諾行之有年的「西向政策」,而脫離了西方之合作架構。由於德國仍有高度的安全顧慮,以及事後受到一連串國際問題之影響,例如美國因參與越戰,有意自西歐大量撤軍43;以阿第四次戰爭以及稍後引發之石油危機之衝擊,亦深切地體會到政治合作之重要性,德國乃積極地加以推動。此點可由使德國積極推動「單一歐洲法」之簽署可看出。

艾德諾以「艾利榭富條約」強化德國在西方陣營的地位44,並壯大其「西向政策」45,此一政策增強了德法關係,與德法合作下的歐洲統合,一九八0年代初期起,德法再度攜手合作推動統合。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德國外長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於歐洲議會報告,而提出一份「德義歐洲聯盟建議」,建議歐洲統合應更進一步向建立歐洲聯盟努力46。此一計畫為根舍與義大利外長科倫坡(Emilio Colombo)於稍前所共同擬定,不過,由於德國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與法國總統季斯卡未表興趣47,而是在德、法政府更迭之後,而於一九八五年由德國總理柯爾與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ois Mitterrand)所主導的「米蘭高峰會議」中獲得各國之首肯48。促進歐洲更進一步發展的「單一歐洲法」乃於一九八六年獲得各個會員國之簽署,並且於翌年生效。至此,建立歐體單一市場之目標獲得確立;「單一歐洲法」第三十條亦規範了歐洲政治合作之運作方式,正式提供了政治合作之

43彭滂沱(1992:144)。

441961年東德興建了柏林圍牆,而讓艾德諾與法國總統戴高樂對共黨陣營之威脅產生警覺,兩國乃於1963年於巴黎簽訂友好條約,即「艾利榭富條約」(Elysee Treaty),成為日後兩國合作之肇端,彭滂沱(1992:142)。

45彭滂沱(1992:143)。

46原文請見:Ausw?rtiges Amt der BRD, op. cit., pp.481-483.

47彭滂沱(1992:148)。

48彭滂沱(1992:148)。

法律依據,而使政治合作法制化。由此一發展過程看來,德國的確已積極介入歐洲在政治方面之整合,而不若昔日般地處處遷尌於法國之立場。

對歐體擴大之立場

歐洲煤鋼共同體、經濟共同體與原子能共同體成立之初,僅有六個會員國。此後,此一組織之規範日漸擴大,至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會員國已增至十五國。尌會員國之擴大而言,德國應是樂見其成。

既然德國欲藉參與國際活動之機會,提昇其國際地位,它願見到歐體之持續擴大是可以理解的。在歐洲共同體肇建之處,內部政策之整合均是由法國強勢所主導。因此,若是能引入其他較大勢力,帄衡法國之角色,自然是德國所樂意見到的。在此一背景下,德國遂支持英、丹、愛等國加入歐體49。為此,德國前外長謝爾(Walter Scheel)曾於一九七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在歐體與英國之加入歐體談判獲致了初步成果之時,發表公開聲明強調英國加入歐體之重要性,並強調參與談判的各方,包含會員國政府、英國政府以及歐體執委會等均不願見到此次談判再次遭到挫敗50。

德國除了支持英、丹、愛等國加入歐體之外,同樣也支持日後希臘於1981年之加入,西班牙與葡萄牙於一九八六年之加入以及奧地利、芬蘭與瑞典於1995年之加入。德國支持歐體(盟)之擴大,除了根源於最原始之政治動機-帄衡法國之角色之外,亦著眼於其經濟目的。因為德國為一仰賴外貿極深的國家,擴大的歐體(盟)較符合其利益。

儘管德國支持歐體(盟)之擴大,不過卻與英、法等國之立場不完全相同。比較上,英國贊成吸收急於加入的歐洲中立國和中、東歐國家;法國則主張先健全現有組織與政策整合再擴大;德國則認為擴大與「深化」應同時並進51。至於新會員國之擴張方面,德國更熱衷於向東之擴張,即優先接納中、東歐國家,

49英國並不是歐體之原始會員國,1963年首次向歐洲經濟共同體提出加入之申請,不過,馬上遭到法國總統戴高樂所否決。此後,英、丹、愛、挪等國又再度於1967年5月至7月之間提出加入之申請,法國戴高樂總統同樣反對展開談判。前述四國之加入談判直至1969年4月戴高樂宣布下台之後才正式展開。

Wolfgang Harbrecht, op. cit., pp.41- 47.

50Ausw?rtiges Amt der BRD, op. cit., pp.351.

51請參閱:彭滂沱(1992:251)。

與法國較積極向南擴大,並不完全一致。

肆、德國統一之後之歐洲政策取向

德國於統一之後之歐洲政策,大抵延續以往之政策取向。不過,若以其介入談判的程度與對特定議題立場之堅持觀之,仍有異於統一之前。這可由德國參與馬斯垂克條約以及後續條約,包含阿姆斯特丹條約(Amsterdam Treaty)與尼斯條約(Nice Treaty)的談判可看出。

對歐洲統合之基本立場

基本上,德國持續支持歐洲統合,而且所扮演的角色隨著兩德的統一而顯現地更為積極。1990年6月24-25日,歐體都柏林(Dublin)高峰會議時,亦尌是兩德建立「貨幣、經濟暨社會聯盟」(W?hrungs-, Wirtschafts-und Sozialunion zwischen der BRD und der DDR)之前一個星期,德國統理柯爾與法國總統密特朗共同提出應召開一「政府會議」(Regierungskonferenz),以決定是否建立政治聯盟(Politische Union)52。此一提議獲得絕大部份會員國支持之後,從此展開了馬斯垂克條約,即是建立歐洲聯盟條約之談判。

一般而言,下列幾點為馬斯垂克條約以及後續條約談判主要的爭議的焦點53:如何促進民主合法性之加強,尤其是透過歐洲議會角色之加強;

創設一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

確立歐洲公民權;

擴大歐洲共同體在環境、文化等領域之職權;

透過擴大在理事會(部長理事會)中條件多數決(qualified majority)之應用以及執行委員會職權使權力之擴大,以改善聯盟之權力。

尌以上列各點而言,德國頗支持歐洲議會職權之擴大54,創建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以取代昔日之政治合作;支持引進公民權;主張擴大在歐洲共同體架構52Werner Weidenfeld; Wolfgang Wessels (Hrsg.), op. cit., p.166.

53請參閱:Ibid., p.167.

54在阿姆斯特丹條約談判前的政府間會議中,德國尌曾提出增加歐洲議會權力之建議。

請參閱:Konrad Adenauer Stiftung(1996:77-78)。

区域地理整理 欧洲西部和德国

欧洲西部 一、位置范围 经纬度位置:10W-30E,40N-70N 海陆位置: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的西岸,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面隔地中海与非 洲相望。 二、自然环境特征 1.地形:以平原(主要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以西为西欧平原,以东为波德 平原)、山地(北部有纵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有横亘东西的阿尔 卑斯山脉)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欧洲西部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多半 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有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主 要岛屿有大西洋中的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地中海中的西西里岛、撒丁岛和科西 嘉岛),海洋深入陆地。 2.河流:莱茵河、多瑙河(主要内海有波罗的海和黑海,主要边缘海和海湾有北海和比斯 开湾。地中海位于亚、欧、非三洲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 3.主要湖泊(冰川作用形成):日内瓦湖 4.由于冰川的侵蚀,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形成许多崖壁陡峭、幽深曲折的峡湾。在欧 洲西部的平原上有古代冰川活动留下的一些冰碛物,形成波状起伏的低缓丘陵。 5.气候: 思考一:分析形成温带海洋气候的原因。 欧洲西部大部分地区位于35N-60N之间,受中纬 西风带控制;这里大陆轮廓破碎,海洋深入陆地, 受海洋影响大;中部以平原为主,再加上阿尔卑斯 山呈东西走向,有利于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深入内 陆;北大西洋暖流从沿岸经过,起到增温增湿的作 用。 (由于距海远近的差异,欧洲西部地区的降水从西 向东逐渐减少,年温差也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大 陆性逐渐增强。) 6.农业 农业发展的条件:气候温和湿润,降水较多,日照不足,气温日差较小。 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多汁牧草生长好→发展乳畜业 (巴黎盆地是重要的小麦产区) 7.地中海特产:柑橘、柠檬、无花果、葡萄等亚热带水果,油橄榄、 三、居民与经济 1.工业:工业发展最早、技术水平高,工业基础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完整word版)欧洲西部和德国学案(整理好)

欧洲西部 考纲要求: 1、欧洲的地形、气候、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欧洲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填图在欧洲西部图上填注: 1、主要经纬线:40°N,北极 圈,本初子午线,30°E 2、岛屿:A B C 半岛:D E F 山脉:H G 平原: 河流:J K 海、海湾: M 一.地理位置及范围 经纬度:°W~°E, °N~°N 1.地理位置大部分位于带,无热带,处于西风带 海陆位置:西半部,北临,西临,南临 2.范围:分为北欧、西欧、中欧、南欧四部分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特征 (1)、为主,世界平均海拔的大洲 主要地形: 平原:北海、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以东为平原、以西为平原分布 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本区最高 (2)海岸线曲折,轮廓破碎,多、、海峡、内海和海湾; (3)冰川地貌广布; ①挪威西部沿海的②冰川作用为主的(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南北两侧) ③呈波状起伏④阿尔卑斯山多角峰,宽谷 2.气候

(1)特征: 特征显著 东西差异:西部为 气候,东部为 气候 南北差异;北部是 气候,南部是 气候 (3)欧洲西部的气候深受大西洋影响,可从影响气候的因素综合分析本区气候的特点、成因。 )自西向东:降水逐渐 ,年温差逐渐 。3.河流与湖泊 (1)河流特征:河网 ,水量 ,因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的限制,不利于长河的形成,河流短小 (2)主要河流: ①多瑙河:全长2850 m 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山地,注入 ,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性河流,也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主要流经的国家有哪九个? ②莱茵河:源自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北麓,流经德国 工业区,向北注入 (荷兰鹿特丹);被称为“黄金水道”,是欧洲乃至世界航运最繁忙的河流。 ③运河:莱茵—多瑙河运河、基尔运河(北海---波罗的海运河) (3)湖泊:主要分布在 (多为 作用形成)。千湖之国是 (4) 分析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三.人文特征 1、国家和居民 (1)国家和地区:有世界最小的国家 (2)居民: 人种为主,人口稠密区沿着 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长率 , 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2、欧洲经济发展的条件: 有利: 不利: 3农业 (1)乳畜业 分析欧洲西部乳畜业发达的原因: 原因: (2) 地中海式农业,园艺业 地中海沿岸地区,适宜 、 、 和葡萄等果树的栽培,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 (3)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 交汇)—— 渔业发达,如挪威、冰岛、丹麦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练习10:欧洲西部与德国

十、欧洲西部与德国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地中海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凡地中海气候7月均炎热干燥 B.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o—40o的大陆东岸 C.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D.植被具有耐早特征 2.第二次技术革命后,较早发展起来的工业区是()(双选) A.英国中部地区和德国鲁尔区 B.德国鲁尔区和美国东北部 C.美国东北部和俄罗斯的欧洲部分 D.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英国中部地区 3.(高考题)甲、乙两图为“世界著名海峡的地图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是海峡,其东端有世界著名 海港;乙图是海峡,其 最狭处建有世界著名的隧道。 (2)图所示海峡往往风浪较小,因为该海峡 位于带(气压带风带全称),图 所示海峡往往风大浪高,因为该海峡位于 带(气压带风带全称)。 (3)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甲图所示海峡沿岸国家都属于国;乙图所示海峡沿岸国家均属国。(4)在图中海峡范围内用箭头方向线标出:①甲图标出来自世界最大石油产地的原油运输方向;②乙图标出来自附近著名油田的原油运输方向。 (5)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油进口量逐年增长,目前已接近消费量的1/2。 ①在甲、乙两图所示海峡中,对我国进口石油有重大影响的是海峡。 ②为了保障我国的石油供应,可采取的措施有()(多项选择题) A.拓展石油进口渠道,分散风险 B.加强国际合作,保障海峡安全通航 C.大力开发国内油田,不再进口石油 D.节约能源,降低消耗 ③除了石油进口外,该海峡对我国的重要意义还表现在()(多选题) A.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的海上运输要道 B.我国远洋航线中最繁忙的东行航线的枢纽 C.通往南亚、东非、北非、南欧、西欧最短航程的必经之地 D.纺织品出口到美国的重要海运通道 4.读右图,并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H区是著名的工业区。 (2)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该区的煤炭工业趋于衰落,原因之一是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 (3)20世纪70年代,该区的钢铁工业也开始衰落,原因之一是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当时,该区钢铁产品在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 A.印度 B.中国 C.韩国 D.日本 (4)目前,在以下四种货物中,经F河运入该区且运量最大的是() A.煤炭 B.铁矿石 C.钢材 D.机械 5.欧洲南部三大半岛自西向东依次是() A.巴尔干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 B.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巴尔干半岛 C.伊比利亚半岛、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 D.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 6.有关欧洲西部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较少 B.河流较长 C.含沙童大 D.水量充沛、水流平稳 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峡湾的形成原因是() A.河流侵蚀 B.地壳下沉 C.冰川刨蚀 D.风力侵蚀 8.阿尔卑斯山的成因是()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而形成的 B.地垒成山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而形成的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 而形成的 9.能正确反映下列气候的一组城市是() A.①汉堡②伯明翰③华沙④罗马⑤斯德哥尔摩 B.①伯明翰②汉堡③罗马④华沙⑤斯德哥尔摩 C.①伯明翰②汉堡③罗马④斯德哥尔摩⑤华沙 D.①伯明翰②罗马③汉堡④斯德哥尔康⑤华沙 10.关于欧洲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复杂多样 B.温带海洋性气候所占比重最大 C.受大西洋影响深,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D.受大西洋影响深,海洋性显著 11.下列城市与河流对应正确的是() A.伦敦一塞纳河、巴黎一易北河、汉堡一罗纳河、鹿特丹一多瑙河 B.伦敦一塞纳河、巴黎一罗纳河、汉堡一易北河、鹿特丹一多瑙河 C.伦敦一泰晤士河、巴黎一罗纳河、汉堡一威悉河、鹿特丹一莱茵河 D.伦敦一泰晤士河、巴黎一塞纳河、汉堡一易北河、鹿特丹一莱茵河

【设计】高二区域地理《欧洲西部与德国》 优质教案

欧洲西部与德国优质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构思 “欧洲西部”即是初中学段的必学章节,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而德国因其鲁尔区作为世界传统工业的典范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部分的教学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学生在初中的基础非常薄弱,甚至初中根本没有开设地理课,这次的复习实质上等同于上新课,但又不能等同于初中的新授课。要把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衔接起来,帮助学生建立以高中系统地理为基础的区域地理知识框架。 首先在内容上,这部分内容容量很大,如何在一个课时能顺利完成,必须借助多媒体的方式才能扩大教学的信息量,就必须进行大胆的剪裁,删除一些细枝末节,而留取重要的信息。 其次,在要求的层次上要达成的目标应是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的双重目标,因此,教学设计不但要注重欧洲西部和德国的位置、范围和区域地理特征等知识的复习巩固,更要注重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这部分内容虽说应该是学生在初中应该学过的内容,但由于学生基础的问题,还有需要提升到高考的备考高度,需要扩充、挖掘的内容非常多,怎么样让学生在一节课内既能补充初中基础,又能提升地理高考考试能力,是本节课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在区域地图上找出并识记欧洲西部地区和德国的位置、范围;找到欧洲西部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运用地图、统计图及相关资料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欧洲农业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的原因。 3.分析说出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分布特点。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以及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原因。 4.进一步掌握从图文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完成地图填充,让学生知道并识记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的地形单元等,掌握借助读图和绘图技能快速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通过读图分析本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探究欧洲西部气候的成因,学会从地理的位置、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地理环境要素角度,论证气候的形成原因、形成方法、和思路。 3、归纳总结出欧洲西部发展传统畜牧业的优越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有重要影响的规律。 4、运用工业区位分析方法去分析鲁尔区的兴衰,并探究对我国传统工业的借鉴意义,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以上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并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得以借鉴。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欧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围,欧洲西部的气候成因。

欧洲西部与德国教学设计

欧洲西部与德国教学设计 长治县五中郭艳霞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构思 “欧洲西部”即是初中学段的必学章节,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而德国因其鲁尔区作为世界传统工业的典范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部分的教学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学生在初中的基础非常薄弱,甚至初中根本没有开设地理课,这次的复习实质上等同于上新课,但又不能等同于初中的新授课。要把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衔接起来,帮助学生建立以高中系统地理为基础的区域地理知识框架。 首先在内容上,这部分内容容量很大,如何在一个课时能顺利完成,必须借助多媒体的方式才能扩大教学的信息量,就必须进行大胆的剪裁,删除一些细枝末节,而留取重要的信息。 其次,在要求的层次上要达成的目标应是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的双重目标,因此,教学设计不但要注重欧洲西部和德国的位置、范围和区域地理特征等知识的复习巩固,更要注重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这部分内容虽说应该是学生在初中应该学过的内容,但由于学生基础的问题,还有需要提升到高考的备考高度,需要扩充、挖掘的内容非常多,怎么样让学生在一节课内既能补充初中基础,又能提升地理高考考试能力,是本节课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在区域地图上找出并识记欧洲西部地区和德国的位置、范围;找到欧洲西部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运用地图、统计图及相关资料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欧洲农业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的原因。 3.分析说出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分布特点。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以及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原因。 4.进一步掌握从图文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完成地图填充,让学生知道并识记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的地形单元等,掌握借助读图和绘图技能快速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通过读图分析本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探究欧洲西部气候的成因,学会从地理的位置、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地理环境要素角度,论证气候的形成原因、形成方法、和思路。 3、归纳总结出欧洲西部发展传统畜牧业的优越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有重要影响的规律。 4、运用工业区位分析方法去分析鲁尔区的兴衰,并探究对我国传统工业的借鉴意义,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以上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并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得以借鉴。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欧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围,欧洲西部的气候成因。 2.德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及鲁尔区的工业发展。 (二)难点 欧洲西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显著的形成原因。

自编2012高考欧洲西部与德国习题教师

欧洲西部与德国习题 一、选择题: CD1.下列关于地中海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凡地中海气候7月均炎热干燥 B.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o—40o的大陆东岸 C.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D.植被具有耐早特征 AB2.第二次技术革命后,较早发展起来的工业区是()(双选) A.英国中部地区和德国鲁尔区 B.德国鲁尔区和美国东北部 C.美国东北部和俄罗斯的欧洲部分 D.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英国中部地区 3.(高考题)甲、乙两图为“世界著名海峡的地图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是海峡,其东端有世界著名海港;乙图是海峡,其最狭处建有世界著名的隧道。 (2)图所示海峡往往风浪较小,因为该海峡位于带(气压带风带全称),图所示海峡往往风大浪高,因为该海峡位于带(气压带风带全称)。 (3)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甲图所示海峡沿岸国家都属于国家;乙图所示海峡沿岸国家均属国家。 (4)在图中海峡范围内用箭头方向线标出:①甲图标出来自世界最大石油产地的原油运输方向;②乙图标出来自附近著名油田的原油运输方向。 (5)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油进口量逐年增长,目前已接近消费量的1/2。 ①在甲、乙两图所示海峡中,对我国进口石油有重大影响的是海峡。 ②为了保障我国的石油供应,可采取的措施有()(多项选择题) A.拓展石油进口渠道,分散风险 B.加强国际合作,保障海峡安全通航 C.大力开发国内油田,不再进口石油 D.节约能源,降低消耗 ③除了石油进口外,该海峡对我国的重要意义还表现在()(多项选择题) A.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的海上运输要道 B.我国远洋航线中最繁忙的东行航线的枢纽 C.通往南亚、东非、北非、南欧、西欧最短航程的必经之地 D.纺织品出口到美国的重要海运通道

(完整版)知识清单22:2.7世界区域地理《欧洲西部与德国》(老师)

第二部分世界地理 第七章欧洲西部与德国 【自主学习知识清单】 一、欧洲西部的自然环境 1.翻阅地图册,识记(识别和记忆它们的轮廓位置,利于空间定位) (1)半岛和岛屿: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 (2)海、海湾和海峡:地中海、波罗的海、北海、巴伦支海、挪威海,比斯开湾、英吉利海峡。 2.大陆轮廓特征:海岸线十分曲折,多半岛、岛屿、海湾。 3.★地形特征 (1)类型:以平原、山地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一个洲。 (2)冰川地形广布:挪威的峡湾海岸;芬兰的湖泊;波状起伏的低缓丘陵;阿尔卑斯山上的“U”型谷等冰蚀地形。 4.气候 (1)★深受大西洋影响(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①成因及影响因素 ,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③自西向东,距大西洋越远,降水逐渐减少,年较差逐渐增大,大陆性逐渐增强。 (2)北部北冰洋沿岸的极地气候 由于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属于极地气候。 (3)南部地中海沿岸的地中海气候 ①成因:冬季受西风带和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 ②特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③植被:多为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光泽、根系很深的常绿硬叶林。 5.★欧洲西部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区位条件(以“莱茵河”为例) (1)自然条件:①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水流平缓;②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河流流量稳定;③无结冰期,全年都可通航;④河流通航里程长;⑤森林覆盖好,泥沙含量小。 (2)社会经济条件:⑥运河相连,河网密布,四通八达;⑦经济发达,货物流量大。

【知识迁移】凡是遇到有关河流航运方面的问题,都可参照.. 此法进行分析。 6.自然资源:北海的石油和渔业资源(北大西洋暖流和来自北冰洋的沿岸寒流交汇处)丰富;德国鲁尔区的煤炭资源丰富;北部的森林(亚寒带针叶林)资源丰富等。 (二)人文地理 1.经济 (1)西欧乳畜业发达:平原面积广阔,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饲料因素);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因素)。(见必修2·P.52-53) (2)工业发达:技术水平高,工业基础好,经济发达。 (3)旅游业发达:丰富的自然景观(挪威的峡湾海岸、极地极夜期的极光现象、冰岛的温泉和火山等)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经济发达;旅游配套设施好;接待能力强;服务水平高;交通通达度高。 2.人口和城市 (1)人口稠密,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 (2)工业化最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进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二、德国 1.欧洲交通的“十字路口” 位于欧洲中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邻国众多,对外联系非常方便;铁路、河运及海上交通便利。 2.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1)有利条件: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较近;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沛;市场广阔;科技力量强。 (2)不利条件:石油、铁矿资源主要靠进口,工业产品约一半依赖国际市场。 3.德国南部的慕尼黑——是德国的宇航、飞机和微电子工业中心。 4.区域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课时作业15欧洲西部与德国、法国 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读欧洲图示,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欧洲河流的特点与形成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河网较密,是因为陆地面积小 B.水量充沛,是因为降水量较多 C.无长河,是因为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的限制 D.航运便利,是因为平原面积广,河流之间多运河 解析: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且均匀,因此河流流量较大且稳定,季节变化小,发展航运条件优越。 答案:A 2.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冰川无关的是( ) A.欧洲平原上低缓的波状丘陵 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峡湾 C.阿尔卑斯山地两侧的湖泊 D.阿尔卑斯山脉峰峦挺拔,峰顶终年积雪

解析:欧洲的地貌形成与古代冰川活动密切相关,但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因地处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碰撞挤压隆起而形成高大山脉,与冰川活动无关。 答案:D 下图为世界某河流流域示意图(图中虚线为流域界线)。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径流量大 B.水系复杂,流域面积大 C.冬季河流封冻 D.沟通两大洋,跨越两大洲 解析:图示区域为地中海北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气候温和,故冬季河流径流量大,但河流不封冻;B选项是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分析,不属于水文特征。 答案:A 4.图示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有( ) A.葡萄、油橄榄 B.苹果、无花果 C.柑橘、甜菜 D.甜菜、亚麻

解析:地中海气候区可出产多种特色亚热带农产品,如葡萄、油橄榄、柑橘等,而苹果、甜菜、亚麻为温带作物。 答案:A (20xx·北京卷)读下图,回答5~6题。 5.芬兰( ) A.盛行西风,终年温和多雨 B.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城镇数量少 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 解析:由图可知,芬兰有三分之一国土在北极圈以北,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A项错误;芬××区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不严重,B 项错误;人口稀疏区位于亚寒带针叶林带,以林业为主,C项错误;芬兰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D项正确。 答案:D 6.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地( )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灌溉条件好

欧洲西部和德国知识点

欧洲西部 一、自然地理 1、位置 经纬度位置:40—60N,10W—30E。半球位置:北、东 海陆位置:北:北冰洋西:大西洋南:地中海 2、地形 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3、气候 沿海地区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往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南部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降水从西向东逐渐减少。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广大的原因: ①大部分位于温带,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②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有利于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深入 内陆 ③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4、河流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的北麓,流经德国鲁尔工业区,最终注入北海。 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山地自西向东注入黑海,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湖泊多分布在西北部和阿尔卑斯山南北两侧,多冰川作用形成。 二、人文地理 1、人口 欧洲西部以白种人为主,是世界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引发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等社会问题。 2、工业和农业 欧洲西部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由于温带海洋气候显著,不适合发展种植业,适合发展乳畜业。 法国是本区粮食生产和出口国,巴黎盆地是本区重要的小麦产区。3、旅游业 欧洲西部旅游资源丰富。北部有峡湾、中部阿尔卑斯山登山和滑雪; 南部地中海沿岸阳光灿烂的海滩是日光浴的好去处。历史文化也很灿烂,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搭,希腊巴特农神庙、意大利古斗兽场和水城威尼斯,音乐之都威尼斯。

德国 1、有欧洲大陆“十字路口”之称。 2、首都:柏林,全国最大的城市; 汉堡:德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兰克福: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慕尼黑:“啤酒城” 4、德国工业发展的条件: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便利的水陆运输 ③雄厚的科学技术 5、德国主要的工业区:鲁尔区—传统工业区 慕尼黑、斯图加特—新兴工业区,德国的“硅谷”。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单元世界地理分区和主要国家第课时欧洲西部与德国法国课时作业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单元世界地理分区和主要国家第课时欧洲西部与德国 法国课时作业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第8课时欧洲西部与德国、法国 一、选择题 读欧洲图示,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欧洲河流的特点与形成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河网较密,是因为陆地面积小 B.水量充沛,是因为降水量较多 C.无长河,是因为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的限制 D.航运便利,是因为平原面积广,河流之间多运河 2.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冰川无关的是( ) A.欧洲平原上低缓的波状丘陵 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峡湾 C.阿尔卑斯山地两侧的湖泊 D.阿尔卑斯山脉峰峦挺拔,峰顶终年积雪 解析:第1题,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且均匀,因此河流流量较大且稳定,季节变化小,发展航运条件优越。第2题,欧洲的地貌形成与古代冰川活动密切相关,但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因地处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碰撞挤压隆起而形成高大山脉,与冰川活动无关。 答案:1.A 2.D 读四个欧洲国家轮廓图(按等比例缩放),完成3~4题。 3.比较四个国家( ) A.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②国 B.①国在阿尔卑斯山的北麓 C.③国盛产世界着名的葡萄酒 D.④国的石油产量最高 4.有地中海气候分布的国家是(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首先,根据轮廓判读出四个国家依次为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其次,结合选项的要求来判断分别属于这四个国家的地理特征,再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判断气候特征。 答案:3.C 4.C 5.欧洲西部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根本原因是( ) A.欧洲人爱吃牛羊肉、喝牛奶 B.欧洲西部的地形和气候适合发展畜牧业 C.各国政府规定只能发展畜牧业 D.英、法、德等国草场面积广大 解析:选B。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大西洋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均匀,基本没有旱涝灾害,气候冷湿,适合多汁牧草生长,畜牧业发达。 下图为世界某河流流域示意图(图中虚线为流域界线)。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该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径流量大 B.水系复杂,流域面积大

欧洲西部与德国

第二章 世界地理分区和主要国家 第七节 欧洲西部与德国 【导学目标】(课标要求) 1.了解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文化和宗教。 2.掌握欧洲西部的地形、河流、气候等区域特征。 3.了解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西部国家的自然和经济情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图了解欧洲西部的自然地理特征。 难点:学会读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气候成因。 【导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读图,回答问题: 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半岛,B 半岛, C 半岛,D 半岛, E 海,F 海, G 海,H 山脉, I 山脉,J 海峡, K 海峡,L 河, M 河,N 平原 O 平原,P 岛, Q 岛, R 岛 ⑵试分析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气候范围广大的原因。 二、欧洲西部的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和范围 (1)位置: 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2)范围:(结合图,分析包括哪些国家?哪些岛、半岛?) 2、地形:概括欧洲西部的地形特征 (1)地形以 、 为主,地势 高, 低 ,地质构造多样, 多火山地震。 学习笔记 (备课笔记) N O P Q R

(2)、深受冰川影响,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冰川地形广布,海岸线十分曲折,多岛屿、半岛、内海、边缘海、海湾 ①挪威西部沿海的峡湾 ②冰川作用为主的湖泊(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南北两侧,如日内瓦湖) ③平原呈波状起伏(如波德平原,东欧平原等) ④阿尔卑斯山多角峰,宽谷 【导学资料】冰川对西部欧洲的影响 冰川运动时对地面的强烈刨蚀作用,造成角峰、宽谷、冰蚀湖、峡湾等冰蚀地形。冰川消退后,又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冰碛地形。第四纪冰川在欧洲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中心的大陆冰川,一个是以阿尔卑斯山脉为中心的山岳冰川。第四纪冰川对欧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如芬兰、瑞典众多的冰川湖,挪威幽深曲折的峡湾,东欧平原和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阿尔卑斯山脉高山带峰峦挺拔、谷地宽阔、两侧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纪冰川塑造的结果。 3、气候:结合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气候类型主要有哪些?主要分布及其成因? 思考:(1)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气候显著(影响范围广)的原因? (2)欧洲西部自西向东气温、降水有何变化规律?并简要说明原因。 4、河流:结合地形与气候,概括欧洲西部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并分析原因。 【导学资料】水系特征:①河网密布,因欧洲西部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大,且地势低平,有利于河流发育,所以在世界各大洲中,欧洲的河网较密;②多数河流流程较短,因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阻挡,不利于长河的形成。只有东欧平原的河流较长。伏尔加河向东南流入里海,全长3,600多公里,为欧洲最长的河流。 水文特征:①河流水量充沛。因欧洲西部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大;②水流平稳(缓慢),水能蕰藏量小,因地形平坦,河床(流)落差小。③航运价值大,水运发达。因降水量丰沛,流量大,季节变化小,而且水流平缓,便于航行。各河之间又有运河相通,形成欧洲西部发达的内河运输网。 思考: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导学资料】主要河流: ①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山地,向东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 学习笔记(备课笔记)

高中地理-欧洲西部与德国教案教学内容

第三章欧洲 第一节欧洲西部与德国 学习目标 1、主要的地形单元及地形特征。 2、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成因。 3、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4、德国重要的地理位置 5、德国鲁尔区的位置及发展条件。 知识内容 欧洲西部 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的西岸,面积约占欧洲的一半左右。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面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海岸线十分曲折 欧洲西部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海峡、内海、边缘海和海湾。主要的半岛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主要的岛屿有大西洋中的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地中海中的西西里岛、撒丁岛等。主要的海峡有直布罗陀海峡和英吉利海峡。主要的内海有黑海、亚得里亚海和波罗的海。主要的边缘海有北海。主要的海湾有比斯开湾。 平原、山地为主的地形 本区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 欧洲西部政区图 平原主要分布在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莱茵河以东部分叫波德平原,莱茵河以西部分叫西欧平原。平原的部分地区因有古代冰川冰碛物的堆积,地形波状起伏,有低缓的波状丘陵。 本区北部和南部山地分布较广。北部有纵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主要有横贯东西的阿尔卑斯山脉,它的支脉延伸到三大半岛。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湖泊众多。半岛西侧有许多崖壁陡峭、幽深曲折的峡湾,这也是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地形。 南部阿尔卑斯山是年轻的褶皱山,峰峦挺拔,山顶终年积雪。意法边境上的勃郎峰

海拔4807米,是本区最高山峰。山脉两侧也散布着一些湖泊,它们是很久以前由阿尔卑斯山地冰川作用形成的。 欧洲西部地形图 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 欧洲西部大部分地区位于40°N~60°N之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这里大陆轮廓破碎,海洋深入陆地,各地距海近,使本地区受海洋影响大;中部以平原为主,再加上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有利于来自大西洋上的西风深入内陆;北大西洋暖流从沿岸经过,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以上这些因素导致该地区气候受海洋的影响很大,本区沿岸地区大部分属于冬夏温差不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距海远近的差异,欧洲西部地区的降水从西向东逐渐减少,年温差也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大陆性逐渐增强。与亚洲同纬度地区相比,这里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平均。 欧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属于极地气候。 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属地中海气候区,气压带随季节的移动使这里受中纬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特点。为了适应夏季干热的气候,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多是叶质坚硬、叶面有腊质、根系很深的常绿硬叶林。这里还盛产柑橘、柠檬、无花果、葡萄等亚热带水果,油橄榄是当地有名的木本油料作物。 航运发达的河网 欧洲西部河流众多,不仅多国际性河流,而且各河之间多有运河沟通,形成便捷的水运网。由于欧洲西部气候海洋性明显,降水较多,且季节分配均匀,使该地区河流的水量较大,流量稳定,汛期不明显,非常利于航运,欧洲西部的河流通航里程都较长。 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山地,由西向东流经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家后,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全长2850千米,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北麓,流经德国鲁尔工业区,航运便利,最终由荷兰鹿特丹注入北海,也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 增长缓慢的人口 欧洲西部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居民以白种人为主,是世界上白种人的主要分布地区。欧洲西部人口增长缓慢,这里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特别是西欧、北欧的一些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还不到0。3%,有些国家还出现了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 欧洲西部是世界上工业发展最早的地方,技术水平高,工业基础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本区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许多国家进口原料、燃料、粮食,向外出口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