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作文热点素材

2019高考作文热点素材

2019高考作文热点素材

目录

让“人走查不凉”成为新常态 (1)

透视公开领导电话背后的民意诉求 (2)

莫让“数据失真”影响帮扶的精准 (5)

“摆拍秀”拍不出群众“满意度” (6)

发扬“少短管用”的良好会风 (8)

让“人走查不凉”成为新常态

过去,少数一些干部脑海里总有一种“退休即安全”的错误观念。然而,近年来官员退休多年后被查处的案例并不鲜见。例如,广东省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原副局长谭丽群2014年被立案查处时已退休11年;江苏省委原常委、秘书长赵少麟以及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党工委原书记刘泽臣,均在退休近8年后受到查处。这充分表明“退休即安全”是一条“伪规律”,“人走查不凉”才是纪律监督、正风反腐的新常态。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身为党员干部以“官员”的身份行事,用公权力办事,更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终身负责。党的纪律不是“纸老虎”,我们党在纪律监督上从来都是违规必查、违纪必究,无论退休与否,都始终在党规党纪的约束之下,没有哪个干部在纪律监督上会受到“特殊照顾”,“退休干部”也不例外。干部可以退休,纪律监督却没有“退休”的说法,干部虽然不在岗位,但在任时的所作所为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对党和人民事业造成的损害也不会恢复。推进全面从严

治党战略,必须要坚持“人走查不凉”的新常态,要知道任何贪污腐败、违纪违法行为都会有蛛丝马迹,任何侥幸心理都只能是腐败分子的“一厢情愿”。

“退休”不是党员干部的“安全带”“保险栓”,在任上的“是是非非”也绝不会因“退休”而“一笔勾销”。有的干部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心中没有敬畏反生侥幸,拿“熬到退休就没事了”来安慰自己;还有的干部把“退休期”当成是自己腐败的“保质期”,认为只要退休就“万事大吉”了,于是乎在临近退休的时候就胆大妄为、胡作非为。事实证明,“退休”不是法外之地,“退休”也保不住任何人,任何企图用“退休”来掩盖自己违规违纪行为的干部都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常言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知道党员干部在任上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呈堂证供”,要心存敬畏而不是心存侥幸,要对自己行为负责而不是等“退休”,要真正把“伸手必被捉”的“硬道理”装进自己的脑袋。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退休”不是干部的“避难所”,特别是临近退休的干部要明白“船将靠岸更要停稳”的道理。推进“人走查不凉”成为新时代纪律监督的新常态,就是要让党员干部摒除“退休就万事大吉”的幻想,要明白“退休干部”也还是党的干部,同样也就要受到党的纪律约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需要“人走查不凉”,只有坚持“人走查不凉”才能真正、全面、从严约束干部、管住干部。

透视公开领导电话背后的民意诉求

3月25日,四川广安岳池县27名县级部门局长在当地亮相,依次上台向大家介绍身份及工作计划,并现场公布了手机号码,方便和群众联系。(3月27日《中国青年报》)

岳池县27名局长集体对外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更为令人欣慰的是,记者依次拨打了这27个电话,发现电话均能打通,虽然只有12名局长没有接听电话,但有部分局长短信回复称正在开会,甚至有的局长还事后回电记者。这说明,岳池县公布27名局长电话的做法,不是在搞噱头,也不是在作秀,而是为了更好地密切群众,推进工作。至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一措施在执行上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始。不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希望岳池县能够将这一措施坚持下去,善始善终。

其实,公开领导干部电话号码并非什么新鲜事,翻看新闻,各地早就在探索实行。只是,具体到执行层面,有的地方就不尽如人意了。比如,2018年河南省唐河县昝岗乡村民张先生向记者反映,昝岗乡政府“三亮三评”展板上公示的干部电话存在错误,自己打通乡党委书记电话后被告知“不是本人”,打通乡长电话无人接听。随后,记者通过公示号码致电乡党委书记和纪委副书记,接通后对方均表示“打错了”。记者拨通乡长和一位副乡长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显然,昝岗乡政府公布领导电话是在弄虚作假,是在“作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岳池县27名局长既然选择了对外公开自己的电话,就是许下了一份公众承诺,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将会在一次次拒接电话中,透支政府公信力,同时,一不小心还会将自己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见到,一些群众在办事遇到难处,或者遇到不公时,他们脑袋中都能萌生过一个念头“找主要领导”。而现实中,确实也存在,群众一找到领导,事件就得以快速妥善解决的事例。对此,有评论认为,群众的这种思想是封建时代期盼“青天大老爷”的落后观念,而领导一重视就能立马解决问题,存在“人治”色彩,在法治社会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这样的评论,不能说没有道理。可是再有道理,若不能解决群众的问题,对于一个做事的领导干部来说,又有什么用呢?笔者认为,最应该关注的是,既然群众遇见难事就有找领导的需求,就应该满足群众的需求,而领导干部公开自己的电话号码,就是对接群众需求的一种方式。纵然这种做法,还存在争议,但是,只要能真真切切帮助群众,拉近干群关系,又何必在意非议呢?群众满意了,成效显现了,才是最重要的。

再说,群众有困难,有诉求,第一个想到的是找领导,说明群众相信领导,这不是好事吗?这种“被需求”不正是领导干部“公信力”的来源吗?假如群众有困难,有诉求,不找领导,这才是真正值得可怕的事情。

群众有困难,有诉求,偏爱找领导,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领导干部重视之后“办事快,效率高,成本低”。说到底,高效解决群众的问题,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才是破解这一症结的关键所在。

只是,基层要立刻达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许多现实条件还达不到。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布领导干部的电话号码,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其实是一项不错的探索。

莫让“数据失真”影响帮扶的精准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个重要前提是数据准确。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因为采集难、更新难、共享难等难题存在,“数据失真”的情况并不鲜见,这已经成为当下扶贫干部的一大痛点。(3月27日新华网)

近日,有基层第一线的帮扶干部告诉媒体记者称,在此前建档立卡过程中,大量基础信息采集工作主要依托村两委及帮扶干部入户访谈,受人为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多,与实际情况时有出入。

扶贫开发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曾经强调,扶贫攻坚“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后,党中央更有针对性的要求。如果地方在脱贫攻坚中存在“数据失真”的情况,那自然是很难保证后面的帮扶精准,帮扶不精准,脱贫攻坚的成效将会大打折扣。

诚然,如部分基层干部所说,“数据失真”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客观情况,比如“都是干部上门,问答式采集,不同的人去可能获得不同的数据。”又如农户隐瞒财产收入等真实情况、产业帮扶等个别指标难以量化,不同统计口径带来重复摸底等现象都会让数据真实度打折扣。但各地也一定要认识到“数据失真”所带来的危害性,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克服客观因素的干扰,确保每一个数据的准确。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用在脱贫攻坚战中尤为恰当。数据信息质量是“扶贫对象精准”的具体体现、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决定脱贫攻坚质量。如果脱贫攻坚的基础信息存在问题,那么根据这些信息确定的帮扶措施,帮扶策略自然很难确保精准,甚至有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这对一个地方打好脱贫攻坚战,肯定是有不小阻碍的。

脱贫攻坚中要防止出现“数据失真”情况,最终依靠的还是广大基层第一线的帮扶干部,依靠他们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儿地去做好数据的采集工作。在数据采集时,既要注意俯下身子心入群众,让群众说真心话、老实话,也要注意调查核实,确保每一个数据都经得起实践检验,这对打好脱贫攻坚战,无疑是立下头功。

“摆拍秀”拍不出群众“满意度”

为了有足够的痕迹资料,一些基层单位就通过换衣服的形式多拍一些照片,让图片看起来符合逻辑。大致操作是这样的:当走访贫困户、下村巡河、单位开会时,多带几套衣服,在不同的地方换不同的衣服轮番拍照,这样就有多次走访贫困户、巡河、开会的照片,而实际上只去了一次。这样,在上面来检查的时候,就能拿出很多的痕迹资料,检查也就能顺利通过了。(3月26日人民网)

有些干部表面看,袖子撸起来了,身子也扑下去了。实际上,他们“撸起袖子”不过是装装样子,目的是为了“摆拍”出一个大干的架势。换身衣服换个场地,当

摄影机“咔嚓”一响,照片拍摄成功之后,他们的行动也就结束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摆拍”行为,是典型的“撸起袖子不干活”。

工作不是“走过场”,岂容沦为“摆拍秀”,“摆拍”式干部,占着位置不干事,严重浪费国家权力,其危害并不亚于“腐败”。工作留痕不是简单地材料留痕,有些干部照也拍了,材料有了就认为万事大吉了,他们为了头上的“乌纱帽”,极具表演能力,看似田间地头,调研慰问,该干的工作一样不落下,但实际上只是“撸起袖子、扑下身子”按程序把动作都“摆拍”一遍罢了!这样的“摆拍”拍不出群众满意度。

真实成绩的取得,群众满意度的获得,靠的不是挖空心思搞表演,而是脚踏实地不懈的奋斗。挖空心思“摆拍”媒,声嘶力竭去标榜,透着一股虚浮之气。自吹自擂的“孔雀”式干部、撸起袖子不干活的“摆拍”式干部,很难赢得民心。凡事以“痕迹”论英雄,从本质上说,就是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工作干得好不好,全靠材料汇总表;工作方式新不新,全看写手精不精,面对不同部门的不同要求以及隔三差五的检查考核,“工作留痕”的确成了一些基层工作者工作中不可承受之重,从而导致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打造政绩“亮点”,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形式主义的“空架子”上,而忽视了给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实绩。

材料数据堆积如山,成效怎么样却视而不见,为民服务不是“演戏”,容不得半点虚假,掺不得半点水分,热衷于“摆拍”的干部,必将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干工作必须有一说一,不掺水分。绝不能把“痕迹”当“政绩”,“拍了照片”不

等于工作落地,更不等于工作有了实效。工作落实要实实在在,绝不能“走个过场”,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到群众心坎上,民意才能留下的最好的“痕迹”。

发扬“少短管用”的良好会风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通知》强调,要严格控制层层开会,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

召开会议是党政部门、机关单位传达精神、统筹部署、安排工作的重要途径,开会的目的本是为了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和步调,推动工作落实落地。然而,少数地方和部门却把开会当成是“甩锅”的“法宝”,或大事小事先开会,会上一说就了事,或以会议贯彻会议、把开会当成落实,凡此种种恶劣的会风都与我们党实事求是地指导思想大相径庭。在机关工作过的人就知道,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开会,时不时就召集开会,然则会开多了自然就有人不想来,会开长了自然就有人“开小差”,这些繁多、冗长、务虚不务实的会议作用不明、意义不大,不但难以实现推动工作落实的目的,反而让很多干事的干部陷入“会海”,白白耽误了时间精力。

“会风”是一面镜子,既能从中看到党员干部思想上的问题,更能反映出一个政党的作风如何。我们党历来强调会风问题,从延安整风开始,毛泽东就倡导改革党的会风,他特别强调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的,不能按照死板的程序,只要管用好用就可以。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谈及党内的会风问题,要求各级少开会、开短会,要开就开解决问题的会。“名目多而繁杂”“会议冗长而效用有限”“陪会现象时有发生”是当前一些党政机关会风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相应的,要

改进会风就必须要从“少”“短”“管用”这几个方面来下功夫,真正做到少开会、开短会,开效果管用、解决问题的会。

不少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都有“手头上的工作忙不过来,却深陷会场身不由己”的烦恼,繁多的会议影响到了党员干部正常干事,这是必须要坚决抵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提倡“少开会”就是要做到,能不开会就不开会,工作任务直接传达给执行者即可,把会议次数压下去。

有的地方、有的单位一开会就口若悬河、长篇大论,时间一晃就是一上午或是一下午,然而所说所言或是陈腔滥调、老调重弹,或是偏离主题、离题万里。我们提倡“开短会”,就是要求在会上不讲虚话、只讲实话,不绕弯子,而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把会议该讨论的事情说清楚,把要出现的问题解决好就可以了。

开会最关键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有的领导开会无非是强调一些“空大套”“假大空”的事情,有的单位开会甚至是为了走形式、拍照片、留痕迹,对推进工作作用不明、意义不大,这些会议说到底就“不管用”、解决不了问题。一打会议不如一次落实,我们提倡“开管用的会”,就是要真抓实干、务实担当,让会议实实在在、回归本源。

改进会风就是反对“四风”,不良会风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内要把改进会风作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要针对会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出重手、下猛药,不能“抓一抓就好一些,松一松又弹回来”。要以“少开会”“开短会”为广大干部腾挪时间和精力,激励干部,以“开管用的会”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在全党上下真正形成一往直前、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